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科研培训范文

教育科研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科研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科研培训

第1篇:教育科研培训范文

关键词 学习风格 教师 教科研 培训课程

一、当前教师教科研培训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分析

教师培训,是一种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作为主要目标的教师教育活动。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培训”“继续教育”是每位教师必须参与的专业发展活动。调查数据显示,有33.3%的教师在寒暑假参加过集中培训。但从培训效果来说,大部分的集中培训很容易流于形式,往往泛泛而谈。根据现代教育报和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调查”的结果,四成教师坦言集中培训效果不如意[1]。以大班式讲座、教科研知识和理念为主要内容及专家一言堂式的培训仍然是教科研培训的主要形式。教师立足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接受教育的方式往往会影响其进行教学设计工作的方式。传统“专家讲、教师听”的灌输式教科研培训,教师往往不能有效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目前教科研培训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培训缺乏整体设计,各个项目、课题中心组各自为政

区县教科所的教科研工作者很大一部分工作的目标在于服务、引领、指导基层学校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支持基层学校教师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教科研基本能力。基层教师的教科研培训需要以教科研素养为框架,整体设计教师培训课程,为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教师教科研培训工作除了区县教科所之外,还包括负责教师专业发展的师训部,基层学校教科研领导还参加专门为中层以上干部开设的相关教科研课程及项目。除此之外,国家级、市级课题的子课题研究项目,各个学会理事会的研究课题中心组都为教师提供了接受教科研培训的机会。由于很多种类型的培训活动都是“签到――听会――回家――忘记”的模式和流程,教师无法分辨所参与的培训活动是针对教育科研素养哪一个方面的问题而设计,参会的目的不清晰,培训活动后往往又全身心投入到惯常的模式化思维、模式化行动的工作中,培训中得到的一点思维的火花很快就被忽略了,无法实现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2.培训流程安排模式化,缺乏创新型的学员参与式培训

教师如何才能积极有效参与教科研培训,这需要培训设计者有预先的周密安排。正如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之前,提前就要将一堂课做好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一样,教师培训的流程安排也需要提前做好设计。常规的教科研培训设计往往都是这样的:

首先,主管领导讲话,强调本次培训活动的重要性,介绍主讲者的背景、成果、称号等等;

其次,主讲者用各种PPT演示文稿,告诉教师,教科研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次,互动环节,领导问,各位老师有问题吗?偶尔一两位老师能够表达对专家的仰慕,或是提出自己在教科研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请专家解答,常常都是学员教师一片安静;

最后,主管领导宣布培训成果启迪了教师的研究智慧,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然后培训活动顺利结束。

这样的培训流程已经模式化,学员教师难以主动而积极参加,也难以有时间互动交流,学员教师仅仅是以听众的身份来“被培训”,不能说这样安排互动环节的培训就是参与式的培训。

3.培训效果评价标准模糊,学员不知因何而来,不知所学何物

学员参与教科研培训是有期待有目标的,而且常常希望从中得到具体有针对性的教科研课题指导,但作为培训设计者,要照顾多个层面的需求,难以为每位从事教科研的教师提供细致而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员教师参与教科研培训活动,为的是领悟教科研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体的课题研究实践还应当回到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评价教科研培训活动的效果,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观察和评测学员教师实践中的教科研行动,帮助学员教师认识到自己参加培训所为何来、所学何物。

二、基于学习风格设计教科研培训课程的必要性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2]。学习风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独特性。在学习者个体神经组织结构和机能基础上,学习风格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故学习风格因人而异。其二,稳定性。学习风格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一经形成,即具有持久稳定性。尽管有些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个体会变得更善于分析、深思熟虑、内向慎重,但个体学习风格的特点在同龄人中所保持的相对地位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三,兼有活动和个性两重功能。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习风格与个性特征本身的不同之点,在于它对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因素对学习的影响都是间接的,它们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发生作用,而充当这一媒介的是学习风格。学习风格以其活动的功能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又以其个性的功能直接影响这一过程及其成效。学习风格这两种功能总是同步发挥作用的[3]。

教师能够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源自对自身学习风格的认可与发挥。以往的教科研培训活动,常常忽视学员教师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以“教”的责任优先,学员教师是否“学”有所得往往不在组织者的考虑范畴之内,而学员教师长期以来接受这样的培训活动熏陶,容易“忘记”自己有主动学习的责任。倘若教科研课程设计者,从学员教师“学”的角度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经验并评价课程效果,是不是更加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呢?

基于学习风格来设计教师教科研培训课程,正是立足学员教师的作为学习者“学”的特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学员教师所适合的学习策略,一方面通过培训课程全面提升教师的教科研素养,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引发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并作出研究与改进,也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三、基于学习风格设计教师教科研培训课程的原则

在实践操作层面,基于学习风格设计教师教科研培训课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首先必须遵循一般的课程设计基本原则,例如课程目标要清晰具体、课程内容选择关注核心的教科研素养组成要素、教学经验的组织适合学员教师的教学研究背景、效果评价要和课程的目标能够依存。作为基于学习风格而设计的教师教科研培训课程,还应当遵循以下这些原则。

1.适当性原则

教科研培训课程的设计是以提升教师教科研素养为基本出发点,在考虑学员教师学习风格的层面上,可以选取学习风格中某一要素上信效度都比较高的量表,提前对教师的学习风格展开测试,利用收集的数据做参考,主讲者安排学员的分组、小组分工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效果的测量评价工作。这样既能够照顾学员教师的学习风格,又锚定教科研培训课程的既定方向,达到“教”与“学”的平衡互利。

2.系统性原则

教科研培训课程是一系列培训课程的组合,有着内在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而绝不是各种教科研方法、课题开题讲座、研究报告辅导等培训活动的“拼盘”。但在学习风格要素的维度上,这一系列培训课程的设计要考虑各种学习风格之间的“混搭风”,学员教师有多样化的学习背景、多学科教育科学研究背景。因此,为学员教师提供系统化的学习风格“套餐”,学员教师从课程中获得的“营养”才能更加丰富。

3.真实性原则

学员教师参与教科研培训课程的目的是提升教科研素养,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能够使用所学过的理念、方法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教科研培训课程的设计中,选取的教科研案例、提供的研究报告、给出的研究范式都是基于真实的研究,这样一方面开阔学员教师的教科研活动视野,另一方面也引导学员教师在实践中基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开展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工作,用真实的研究数据和材料论证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四、基于学习风格设计教师教科研培训课程的路径

结合本区县对教师教科研培训课程设计的实践经验,针对学员教师的学习风格的多样性,总结出以下设计基于学员教师学习风格的教科研培训课程可以参考的路径:

第一,选取可靠的学习风格量表,对学员教师的学习风格进行测量。

第二,制定课程的基本框架或者纲要,明确课程结束后学员教师的主要学习结果,对课堂探讨的学习内容及主要针对的学习风格进行设计。

第三,规划并开发详细的课程内容,以教科研素养的基本框架为主题,设定学习效果评价的要求,开发学习材料,准备讨论资源,有目的地针对各种学习风格组织学习经验。

第四,实施课程内容,采取积极的、以学员教师的学习风格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请学员教师评价自己的学习风格与课程实施的契合度,并根据实际效果进行调整。

第五,开发并完善基于学习风格的教师教科研培训课程的评估系统,从学员教师的表现――撰写教科研相关报告、撰写研究论文来评量课程的优劣之处,以推进基于学习风格的教科研培训课程的完善。

困难和问题正是引导我们走向研究的火种,我们将进一步改进课程设计的多个环节,力图以先进的学习理论指导教师教科研培训工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而继续努力。

――――――――

参考文献

[1] 教师培训怎样叫好又叫座[N].现代教育报,2013-6-2.

[2] 谭顶良.学习风格的要素及其测定[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1).

第2篇:教育科研培训范文

论坛及特点

我们这里所说的论坛并不是网络上的论坛,而是大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针对某个主题进行自由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的校本培训形式。它是学校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搭建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平台,特别强调教师的主体参与、行政领导与名师专家的引领作用。论坛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言论自由,而交流、讨论的依据是“话题”,由“话题”导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以此为依据展开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

操作流程

1.制定计划

学校开学初将教育论坛纳入年度计划与学期计划中,由学校师资培训处制定相关培训制度,规定开展教育论坛的组织及相关负责人以及论坛次数等事项。论坛分多个组别,如由学校负责的骨干教师论坛,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年级组论坛,以学科为主的学科论坛,以备课组为单位的论坛小组以及以课题为单位的课题论坛小组等。每个论坛小组最好由学校行政人员负责或参与,其目的是便于组织与管理,学校不仅能了解论坛开展情况,也能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

2.必备条件

确定论坛主题:每组织一次论坛活动都要确定一个主题,主题要紧贴实际,紧贴教师的教育生活,并提前告知大家做准备,参与人员可根据内容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形成自身对相关内容的思考,比如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以便在交流中提出,使大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布置论坛地点:确定一个固定的论坛地点,我校将地点设在教师阅览室,有专人负责管理。会场布置采取了圆桌的形式,这样不仅有利于面对面的交流,更主要的是给大家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这样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学校还为参加论坛的教师专门准备了水果、茶、咖啡等。

3.现场讨论

主持人把控讨论的方向:每次论坛都要确定一个主持人,主持人由学校行政人员或有较强表达与组织能力的骨干教师承担,主持人在引导讨论话题、激活思维、总结结论方面要有一定的能力,这对讨论具有引导与促进作用。在讨论时,要把重点放在“议”上,大家要互相转换角色,质疑问难,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

创设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创造轻松愉快的交流讨论氛围非常重要,这才能为教师们的畅所欲言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大家一边享用水果、饮品,一边讨论,这样的论坛氛围更有利于提高论坛交流的效果。

论坛由主持人(可安排一人协助主持人工作)的开场白拉开序幕,教师根据所准备的材料适时地参与交流,而论题要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主持人可以安排当面辩论。由于话题鲜活,辩论深刻生动,论坛很具有吸引力。许多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还可等下次再收集材料继续讨论,也可以聘请专家作出解答。

4.反馈总结

教育论坛本身就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这里让大家相互交流,袒露困惑,分享心得,相互启发,梳理思路。交流中的大家所提出的个案都是平时教学中的琐事,但挖掘出的却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所达成的共识整合了集体的智慧,形成了论坛的主要观点。每次论坛要针对主题总结出结论,由专人负责整理,将整理出的讨论话题复印给大家重新进行梳理,无论这一结论是否完善、完美,都是大家讨论的智慧结晶,它可以指导教师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给今后的工作以启发。

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论坛参与人员要以平等的方式交流

这是论坛创设轻松愉快氛围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学校行政人员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不能以学校领导的身份在交流中批评或指令,这样只会造成论坛的紧张气氛,使之失去优势作用。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表现欲望,培养教师的参与热情。

2.处理好参与人员的教学事务

开展教育论坛活动之前要提前通知参与人员,这样不仅让参与人员有所准备,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参与人员处理好自己的教育教学或家庭事务,以便使论坛正常开展。学校要给参与人员创设参与条件,如安排课务方面优先考虑或帮助调整课务等。

3.切忌偏题、跑题

第3篇:教育科研培训范文

本文认为,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引导员工运用已获得的显性知识去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培训实践”,使其直接感受隐性知识,二是通过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技术能手等作为“经验载体”指导、评价员工的行动过程,使其间接感受隐性知识。需要说明的是,“培训实践”能够使员工直接得到行动体验,掌握深层次的隐性知识,“经验载体”能够使员工在有限的培训资源里得到指导、点播,获得更广泛的隐性知识。综上所述,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的建立需要对于“培训实践”和“经验载体”均衡使用,确保员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下既能获得深层次的知识,又能触类旁通地理解更广泛的知识。

二、电力科研企业构建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丰富的教育培训“硬资源”已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显性知识,然而由于员工缺乏亲身的体验式“培训实践”,缺乏面对面的与“经验载体”接触的机会,无法运用以及巩固显性知识,更无从掌握隐性知识。因此,为员工提供“培训实践”及“经验载体”的培训软资源平台的建立势在必行。

1.培训实践。

培训实践可通过两方面实施:一方面,电力行业正处于开拓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此环境下,电力科研企业更是面临诸多未知的领域。新业务的萌生亟需新的技术手段与解决方案,因此,新业务的开展便是提供培训实践的机会。电力科研企业在培训实践中需紧紧围绕新能源技术发展开展将新理论、新技术运用于实际生产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层次培训实践。另一方面,岗位锻炼是培训实践的最佳基地,现场生产、基建工作是培养专业技术的必备环节和基础环节,安排员工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通过现场一线锻炼既能使员工尽快接触掌握深层次的隐性知识。最后,

2.经验载体。

第4篇:教育科研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师培训;课例研究;专业教育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5—081—03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经过10多年实践探索,逐步明确其学位建设方向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根据相关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高层次人才的中小学教学和管理人员,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在当前如火如荼进行的“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的实践中,许多院校抓住“国培计划”这一重要契机,大胆创新培训模式,取得了丰富的培训经验。其中,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承担的“国培计划”——湖北省农村骨干教师置换培训“影子教师”培训项目中,项目组织者结合国内和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教师专业发展经验,通过开展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向更高层次提升,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从这种意义上看,教育硕士培养和骨干教师培训二者在面向基础教育、注重教育实践等方面确有诸多互通之处。从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来看,做到职前职后相互沟通,培养培训良性互动,亦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而从培训的视野来反观专业教育硕士培养,似乎有章可循。因此,本文拟通过介绍教师培训中的课例研究范式,探讨对教育硕士培养的若干启示。

一、课例研究:教师培训实践中的新范式

1.课例研究的意义。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堂教学的研训过程。课例研究首先在日本的中小学开始采用,后来在美国以及西方获得全面推广。课例研讨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把它作为教师培训的基本途径,从而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从实践来看,课例研究立足于课堂,将理论思想置于鲜活的教学之中,将宏大的理论转化为个体的教育经验或事件;课例的研讨聚焦课堂,是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教与学;课例注意到教师们所关心的方面,让理论深入到实际情境中,对教师会有观照作用。毋庸讳言,课例研究创造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思考空间,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作为一种教师培训的新范式,课例研究不仅有助于打破传统培训中重理论轻实践的藩篱,能增长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还因为它主要以叙事的形式再现和描述教育教学问题,能够在教师的经验世界和理论世界中展开问题的反复建构与思考,为谋求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结合提供了平台。

2.课例研究的步骤。课例研究就是研究、考察教学实践,它的进行过程一般分为六个步骤:(1)合作设计研究课。为了探讨一堂课的最佳授课方式,教师们需要在一起相互合作,共同备课,就各自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当前班级学生的观察、教师给学生的指导、采用的教科书及其他教材等交流看法。(2)关注实施中的研究课。由一位教师在真实的课堂讲授“研究课”,其他教师参与观课。(3)讨论研究课。根据研究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听课情形”,重新考虑这个课例的教学方法,互相交流自己的体会并提出建议。(4)重新设计研究课(酌情采用)。教师对原教案进行修订,重新设计研究课教案。(5)教授经过重新设计的研究课(酌情采用)。由另一名教师(或同一名教师)在另外的课堂教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6)交流对重新设计的课进行的反思。小组成员再次聚集一起,互相交流,围绕该课例的课堂教学的观课、评论和建议互相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每次课例研究会都指定一名成员做好详细的记录。

3.课例研究的特点。在培训实践中,课例研究表现出重实践、重反思、重视合作等主要特点。具体而言:(1)重视实践。课例研究强调在真实自然的教学情境中观察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师与培训学员直接接触,不仅可以直接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还会了解到教师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社会文化环境。课例研究将日常教学与研究、培训融为一体,为改进教学行为而研究,在研究中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下动态生成的,关注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主动深度的参与,培训的内容来自实践,教师专业提升后回归实践。(2)重视反思。课例研究借鉴了行动研究的方法,从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行动去研究,借助课堂观察和课堂实录分析等手段,让教师来设计、反思和再设计、再反思,寻找课堂教学的关键事件,追求教学行为的改进。(3)重视合作。课例研究在执行过程中,强调组建合理的研究共同体,发挥来自指导教师、培训学员以及教研专家的优势,倡导平等、合作、民主的研修文化,最终完成的课例研修报告是指导教师、培训学员和教研专家共同合作完成的成果。

二、现实问题: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分析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领导及教师的广泛关注。尤其在2009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把专业学位放在与学术性学位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加了专业学位的类型,加快了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研究者也开始广泛展开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现实问题的探讨分析,尤其是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本质特征的认识和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培养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以便改进和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本质特征问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首要的特征表现为实践性。具体而言:(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是实践性人才。2004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加强教育硕士的培养与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以教师职业为背景的具有明确的职业专门性的硕士学位,主要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从这一政策规定来看,教育硕士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践性人才。而作为一种基于学科教育的教师职业教育,教育硕士所培养的高层次的教师具备的实践性知识不仅涉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行动,它还涉及行动中解决问题的机智,以及在实际行动中解决问题的感悟等。(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上的实践性取向。前已述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指归。这就必然要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学位论文等方面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教师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硕士的研究指向的是教育实践,带有明显的实务性,以解决实际存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问题为目的,其学位获得者要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问题。目前,我国培养教育硕士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均参照学位办[1996]53号文件制定的参考性培养方案,而十多年来这一方案并没有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修订。这样在高校的教育硕士培养中就存在现实困境:一方面,参加教育硕士学习的学员很珍惜重返大学校园进修的机会,抓住机遇刻苦学习;另一方面,因为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并且与教育实践联系不够,学员们多为学分和学位忙碌,学位论文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而根据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得出的结论,可以归纳当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体现实践性。在关于“。目前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是否很好地体现了专业学位的实践性”问题的调查中,约有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很好地体现教育硕士的实践性。可见,即便人们对教育硕士的定位达成了共识,还尚未真正落实到课程设置上。二是课程结构不太合理。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我国教育硕士教育类课程设置带有浓厚的学术化色彩,课程理论灌输多,实际操作的课程较少。三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倾向学术性。调查显示,现行的教育硕士课程的理论化倾向比较严重。对上述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应该结合中小学具体教育教学的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增加实践的机会,从而做到学以致用。这也就提出了一个现实的解决思路:教育硕士在培养途径上需要进一步向实践靠拢。

三、实践取向:以课例研究创新培养途径

上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存在的问题,导致当前教育硕士培养陷入既缺乏明显的专业学位特色,学术性又不及教育学硕士的尴尬情形,影响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质量。为了凸显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性特色,联系教师培训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似可借鉴课例研究的成功范式,把教育硕士实践性特征文章做足,开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新途径。

1.提高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本质的认识。如前所述,实践性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本质特征。在现实状态中,如果教育硕士培养仍然一味模仿教育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则极有可能蜕变为教育学硕士学位的缩水版,从而会失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本质特征,提醒我们必须时刻注意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性,理解教育硕士学位的实践取向。当然,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本质的认识,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教育硕士的学术追求。因为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种硕士类型,教育硕士自然也应有一定的学术追求。关键的问题是,教育硕士的培养要提高对其本质特征的认识,平衡学术性与实践性之间的关系。鉴于教育实践对于未来教师形成正确教育观念,理解教育本质、锻炼教育教学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适当提高对其实践性特质的认识,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第5篇:教育科研培训范文

一、语言艺术的基本内涵

语言艺术从学科的角度来讲,是语言学与艺术学的完美结合,它是运用语言的手段创造审美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干部培训课堂教学相对于普通学校教学来讲,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要把这些枯燥的内容传递给学员,新鲜有趣的导入、天衣无缝的衔接、动静交错的起伏、抑扬顿挫的节奏等语言艺术的运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艺术从语体来讲,可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按照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又可划分为诙谐幽默型、慷慨激昂型、形象生动型、逻辑严密型、平实质朴型等,在这些语言艺术应用的过程中,到底影响其应用表现力的因素有哪些,哪种语言艺术在干部课堂教学中最受欢迎,所取的授课效果最好,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判定,从而决定授课教师所采用的语言艺术形式,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二、语言艺术运用的现状分析

为准确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培训学员对学院授课师资语言艺术运用的实际情况,本次调查问卷坚持全面与典型相结合的原则,将参训学员分为县处级干部、乡科级干部、村社区干部三个层次,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并随机从县处级干部中抽取淮北市培训班、乡科级干部中抽取青海省组培训班、村社区干部中抽取句容培训班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

(一)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在淮北市县处级干部班、青海省组乡科级干部班和句容市村社区干部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75份,回收66份,回收率88%,清除无效问卷1份,剩余6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6.7%。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干部年龄状况此次参与调查65人,女性17人,男性48人,男性比例占绝对优势,从年龄结构上来看,35~45岁31人占48%,46~55岁28人占44%,35岁及以下以及56岁以上6人,两者合计占比不足10%,总体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状态上,无论是从性别分布还是年龄分布,同我国目前的干部教育成长规律大体是一致的。

2.干部层次分布状况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参与问卷的学员中,县处级干部20人占31%,乡科级干部21人占32%,村社区干部19人占29%,其他5人占8%,参训学员层次所占比例大体和学院今年参与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符合。

3.干部学历基本情况从学历分布来看,本科31人,占比47%,大专27人,占比42%,研究生、高中及以下7人,合计占比11%,学历与职务基本上呈正比例分布,具有本科学历的参训干部成为主流。

(三)调查结果基本情况分析

在设计调查问卷结果时,共涉及6个选项,根据实际回收状况,为便于分析统计,就六个问题归纳为三大类别:一是语言艺术的运用对学员的学习效果有没有影响,二是参训学员倾向的语言艺术风格有哪些,三是影响语言艺术风格的因素是什么以及当前学院授课师资在课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具体问卷的数据分析如下: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无论是县处级干部、乡科级干部还是村社区干部都认为语言艺术的运用对于自身学习效果的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受问卷调查的65名学员中,认为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为41人,有点影响的为22人,没有影响或感觉不出来的仅有2人,认为有影响的比例占到受访人数的96.9%,充分表明授课语言艺术的运用对学员的学习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对喜欢的语言艺术风格类型的选择上,诙谐幽默型、形象生动型和慷慨激昂型选择人次排在前三名。在对我院授课师资语言艺术应用的总体评价方面,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员认为总体运用效果很好,接受调查的65名学员中37名认为好,占比为56.9%,21人认为整体效果很好,占比为32.3%,但是有7名学员认为一般,占受调研学员比例的10.8%。在语言艺术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反应比较突出与集中就是普通话不够标准和存在语句的重复问题,对于影响语言艺术运用表现力的因素方面,大多数学员倾向于表情的丰富与否、语速的快慢节奏及与调度松弛控制,而表情排在影响语言艺术运用的第一位,表明在干部课堂教学中,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的适时运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语言艺术提高的相关建议

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经过对问卷调研结果和部分学员访谈分析表明,大部分学员倾向于诙谐幽默型、形象生动型与慷慨激昂型的语言艺术风格,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同时这也应是未来我院授课师资语言风格的一个努力方向,并力求克服学员在调查问卷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下面就上述相关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措施。

(一)保证授课语音清晰准确

普通话标准是授课语言艺术运用的一个先决条件。但是,源于长期的语言习惯或地域因素造成的普通话不标准,成为学员在听课过程中反映比较多的问题之一,而且这种长期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授课教师,要扬长避短,虽然普通话做不到很标准,但要清晰自然,让学员听清楚你在说什么,能听懂你的表达。

(二)控制教学语言轻重张弛

控制授课教师讲课语言的轻重张弛主要应考虑讲课内容和受训学员实际。具体而言,讲解内容中的重点或者抽象化的理论内容时,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显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培训课程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受训学员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员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三)培养教学语言幽默生动

作为高级思维形态的幽默感语言,要提高,必须具有觉察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能力,同时又要以丰富的想象力对各种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指出共同点和因果关系,这样才能不断在生活和教学中创设幽默情景,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水平。社会交往的扩大是培养幽默语言的保障。成功的幽默语言艺术,不仅需要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而且还要求教师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细心体察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广,职业的特殊性使教师比常人有更多开拓视野的机会,可以通过参观学习,外出考察、参加会议等多种途径,扩大社会交往范围,这是教师汲取优秀幽默素材的资源宝库和提高幽默语言艺术的重要保障。

(四)适时恰当运用态势语言

第6篇:教育科研培训范文

一、互联网教育的进程及其优缺点分析

互联网由于其简便快捷且资源丰富的特点,应用在了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开始渗透到社会技能培训、学生的课外补习、大学生学习中,并且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最近几年,从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国家对于互联网教育的重视,所以也就涌现出了许多新型的教育模式,在大学的综合教育中,学校也结合互联网的丰富资源,在图书馆和学校相关的资源搜索引擎中处处都可以发现互联网教育的影子。在社会的各类培训中,网络教育也越来越成为非统招教学的主流之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教育,而“微课”教学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进入课堂。

(一)缺点

在目前微课的发展历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微课的推广和实践。本文认为主要问题有:微课的某些部门的组织管理能力还是有缺陷,很少有老师能接受微课,还处于比较排斥的态度,因此,能做微课的老师就少之又少了,从根本上说,微课现在的设备还是比较落后,技术处理手段处理比较单一。另外,微课教学虽然效果显著,但是在高校中还未组织相关的活动,微课得不到推广,一味的只靠宣传,所以多数人还是持观望态度。

(二)优势

微课虽然时间较短,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合理有效的微课应该是井然有序的,随意性较强的微课教学,甚至会取得与其理念相反的结果。相对于传统教学,不同学习阶段的微课应应对不同知识能力的学生,微课不但应有学科学段的分别,同时还要有同一学科学段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诸如同一个教学知识点,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传授的方法乃至内容应该有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对症下药,这样才符合微课理念的基本要求。比如:在此背景下,农家乐的技能培训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种植植物、不同的农家乐风格、不同的地区差别、不同的消费人群等等,分别进行不同的微课制作,改变传统教学笼统的教学内容,使其更具有针对性。

本文重点讲述的农家乐微课教学,由于农家乐属于企业类型的技能培训,所以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学习者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并没有多的时间去实地学习,所以这就是用微课来对于农家乐技能培训所具有的巨大市场空间,克服了时间和工作的限制,有效的进行农家乐的技能培训。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微课教学及作用

(一)从2009开始,微博由于其传播范围较广,认知度较高的特点,迅速在全国掀开了一股微时代的热潮。随之,微课也就逐渐诞生了。简单来说:微课是指在传统教学的主要内容的背景下,使用多媒体技术对知识点进行视频制作,然后由老师对于视频在互联网上进行讲述,且视频时间较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微课就是以视频为主要传播手段,然后在实际课堂中将老师讲述的内容,尤其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所做的阐述的过程,另外,还包括课前预习、上课期间的思考、课后的联系和反思,在利用互联网的时候,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微课逐渐成为一种既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又在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的主流教学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的微课教学与传统的教学进行的主要环节基本相似:课前预习导引、结合课堂实例进行巩固,但是针对性较强,对于时间的局限几乎没有,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时间来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微课教学的主要类别有:讲述课、实践与理论结合类。对于农家乐的技能培训,前期是对于投资的风险以及收入等方面的理论阐述,后期就是微课制作者将农家乐实际的运行进行讲述,这样就需要进行实践,制作者必须进行与实例的分析来得出结论,三五分钟的视频将重点讲述出来,然后让学习者迅速的将获得的运营经验装进自己的脑子里,在自己的农家乐建设中应用中去。

(二)本文认为基于互联网的微课教学主要具有以下作用,具体到农家乐的培训中,主要分三个方面:一个是对于学习者本身的;一个是对于授课教师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我国目前教育的改革的实践意义。

1、对于学习者本身的意义:在实施微课教学的过程中,自己可以合理的去控制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合理的调配时间,达到最好的学习的效果;可以查漏补缺,针对自己农家乐建设的强弱项,进行针对性训练;学习过程中,还可以不断的去利用互联网资源,去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关键一点是,上课内容可以被永久保存,可以做好实时的温习。在微课农家乐的技能培训中,在农家乐人员遇到时间困难的时候,可以实时的去向微课平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合理的建议。

2、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实施微课对于老师在选取课题的范围上、在设计内容的新颖程度上、讲解能力和总结课堂效果的能力上、在拓展老师的知识面上、都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发展。而且,在实际的微课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锻炼使用互联网分享资源的能力。在农家乐的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农家乐的人员交流农家乐培训理论与实际结合相关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对于目前我国的教育技能培训形式的发展来说:现在的微课是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挑战,以前即使是有视频,但是也是时间过于长,重点不够突出,容易使得学习者产生疲惫,长期以往,学习者将不再有学习的兴趣。现在有了微课的平台,又有互联网作为有力的后盾,可以通过集中传播然后资源共享的方式,向广大的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区域网,实现平台交流应用的目的。其中,农家乐的技术培训的微课教学实践也是为未来的技能培训打开一扇门,对于未来的技能培训有很强是借鉴意义。

总之,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教师和教育本身而言,微课无疑都是一次教育的改革,并且在目前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种自主学习模式,提供了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促成了学习者学习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上,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基于互联网教育下微课教学在农家乐技能服务培训的应用与研究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奔走旅游,农家乐也成为了人们放松的一种方式,但是由于各地农家乐的基本条件不同,在农家乐的环境和安全等各方面技能还是存在欠缺。根据微课现在取得的良好效果,所以现在许多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使用微课教学。而鉴于农家乐的从业人员时间有限、文化层次低、年龄层次参差不齐以及农家乐的经济实力问题,用微课教学这新型的教育方式来来学习可以大大的增加经济效益获取更多的技能知识,下面本文就利用微课教学这新型的教育方式来讲述农家乐技能培训的相关问题。

(一)微课在农家乐技能服务培训中的好处。

微课在农家乐服务技能培训过程中可以说是大有裨益,不仅对员工、讲师有着高效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整个农家乐的发展都是锦上添花,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促进员工有效自主的学习

微课一般都是靠短小的视频讲解课程,对于农家乐的培训员工来说,他们不是学生,达不到学生那样一节课集中精力听讲的效果,因此只能靠课堂上精彩的讲说来吸引他们。而微课恰恰就抓住了这一点,在课堂上采用微课的形式可以有效的吸引听课人的注意力,视频短小有趣,可以促进员工主动听课,自助的学习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微课还可以根据农家乐从业人员的需求和时间安排,可以进行线下线上循环学习,这样不仅促进学习还可以节约了资金。

2、促进讲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

在微课的题材选取上,都是经过讲师悉心的挑选,试想,如果讲师没有相当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不能够制作出具有高水平的技能培训视频呢?答案可想而知。因此,微课在农家乐服务技能培训课程上的另一点优势就是可以促进教师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教导自己的学员。

(二)微课可以针对农家乐培训的需求进行教学。

在微课视频的制作过程中,在了解视频的制作方式后,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来说,内容的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农家乐是另一种的旅游生活,主要是为了吸引消费人群,那么在内容的设计上,主要是以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主要去讲述气氛的营造,这样才有稳定的客源,稳定的利益空间。规划内容方面,涉及农家乐风格的装修思想的培养、主题内容的确定、农家乐收入与投资的关系、收费与收入计算、消费人群的安全问题等内容,这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学习。

既然是以互联网为背景下的微课教学,而且实践又是最好的检测微课教学效果的方式,那么本文认为去建立一个农家乐技能学习者交流的微课平台,然后,众多的农家乐投资人可以交流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总结的经验,这样也不失为另一种的微课教学,也将微课的学习理念进行了拓展。

(三)微课有利于在农家乐的技能培训过程中,微课还可以大胆的去创新,将实践和微课教学进行结合,在农家乐的技能培训中,由于涉及范围比较广,必须处理好利益与投资与安全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微课教学中,尽量去农家乐实际场地,结合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讲述,也使学习者更容易去接受,获得良好效果。

由于学习者在安全专业技术方面有欠缺,所以在农家乐的微课教学中,要重点去讲述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学习者最想了解的方面,在收费方面,要进行合理的控制,毕竟,当今微课还处于发展阶段,这样的手段也有利于农家乐微课的推广。

第7篇:教育科研培训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语言表达 能力培养训练

一、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说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消除想说又不敢说,说话时紧张的心理障碍,就需要将课堂营造成为一个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让学生敢于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如何来营造这样一个氛围呢?我认为应该是教师对学生一定程度上的肯定、赏识、鼓励,这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觉得会不负所望,才会积极地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惧怕的心理。因此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搭建自由交流的平台,使孩子们乐学、渴学、会学、会说、敢说,是我在课堂中一直所努力的目标。

学习离不开兴趣,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导,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不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中融入故事、儿歌、擂台赛等等方法。另外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语言方式,提示问题语气上要具有协商、诱导性。比如:“你来说一说你是如何做的好吗?”“我们来共同探究吧!”这样使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成为朋友、平等互助的关系,让学生不再紧张、不再胆怯,愿意勇敢地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很强,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很难说出它的算理算法,但不管如何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只要在教学时注意形象化、直观化就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对算理算法进行描述。比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八路公交车上原来有12名乘客,到站下车4名,上车有3名,现在车上有多少名乘客?这道题如果让一年级的学生解答,大多数学生会很正确地列式解答出来,但如果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就会很少有学生敢说并说出算理来,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同学们想一想在和爸爸妈妈坐车时上车的人应该是多了还是少了,下车之后又是多了还是少了。”这样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坐车时所经历的,就能够联系实际去思考,“下车就是少了应该是减法,上车就是多了应该是加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并且还能够很完整地表达出来。由此可见这样的数学知识如果从实际出发就能让学生借助生活经历来理解数学知识,准确表达自己的思路,从而可以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借助动手操作训练学生数学口语表达能力

数学不像语文,它要求用词准确、简练、逻辑性强,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体现。而动手操作是学生大脑和动手的协同活动,在动手中拓展思维,思维又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动手操作是训练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节课中,如果让学生看图形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大多数学生并不会说,因为抽象的观察并不能使其正确理解,所以并不能表达出来。如果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观察,他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就能够说出:“沿着一条对称轴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当然这个过程还需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

三、在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是锻练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既能外显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数学语言表达锻练的机会,更能通过交流、讨论相互促进。学生为了表达自己和本组的意见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而班级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在合作交流的带动下逐步学会语言表达,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8篇:教育科研培训范文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育;乡镇卫生院;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中间枢纽,是保证卫生服务诸多功能在农村基层落实的关键环节。而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与其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密不可分,合理配置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建立一支稳定且具有较高素质的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不仅是保证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更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研究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全科型乡镇卫生院科技综合示范及相应产品开发”中“全科型乡镇卫生院适宜人才培养及培训模式研究”子项目的成果。该项目以天津市宝坻区口东卫生院为载体,研究建立全科型乡镇卫生院。本研究在对该卫生院卫生人员基本情况与教育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辖区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全科型乡镇卫生院对适宜人才队伍的要求,开展培训实践并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口东卫生院31名卫生技术人员与隶属于该院的14名乡村医生为培训对象。人员基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团体深度访谈、试卷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了解培训对象教育培训现状、需求及现有知识能力水平。

1.3 培训方案设计与实施

1.3.1 培训目标通过系统化设计培训内容与培训实施,全面提升样本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知识与技术水平,进而提升该卫生院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达到全科型乡镇卫生院要求。

1.3.2 培训内设计 在项目建设期内,对该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将培训内容整体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五大模块:全科医学基础理论模块、社区卫生服务基础模块、公共卫生基础模块、临床医疗模块和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模块:根据培训内容的难易程度,进一步划分为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的培训和技术骨干参加的培训。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包括公共卫生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和西医适宜技术,其中公共生适宜技术根据内容穿插在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和公共卫生基础两个模块中培训(见图1)。

1.3.3 培训实施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于2011年6月~2012年3月完成全部培训任务:采用模块化的培训方式,大模块下包含小模块,每一次培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这种培训方式主要考虑到接受培训人员均为在职职工,工学矛盾问题突出,在系统化设计培训内容之后将培训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其优势在于时间安排更为灵活,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个人基础与工作情况灵活安排学习。培训采取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为样本卫生院提供了大量参考教材与相关书籍。其中面授名训时间为40 d,总计320学时,根据该院时间安排从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下派相关专家、教师到卫生院授课。

2、结果

培训效果主要评估内容包括:参由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对培训过程的满意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参加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学习理念、学习习惯的转变情况;样本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情况;样本卫生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提升情况。主要采用的评估方法包括:以卫生技术人员为对象的培训效果问卷调查与小组访谈;实施培训前的测验与实施培训后的测验对比。

2.1 问卷调查结果共42人参加效果评价问卷调查与测试,包括31名卫生技术人员和11名乡村医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满意度为95.2%(40/42),教学方法满意度为92.9%(39/42),教材满意度为90.5%(38/42),课程安排、培训管理满意度为97.6%(41/42)。见表2。

从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上来说,78.6%(33/42)能够掌握或基本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理论,88.1%(37/42)掌握或基本掌握公共卫生基础与技术、社区卫生服务基础理论与技术、适宜技术。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公共卫生基础与技术、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理论与技术三项培训内容有1~2人完全不能掌握,均为医技人员,见表3。

培训对学员学习理念、学习习惯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5.7%(36/42)对全科医学有了全面的认识,71.4%(30/42)认为自己的知识有所更新,59.5%(25/42)认为专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47.6%(20/42)认为服务观念有所转变,38.1%(16/42)认为学习动机有所增强,33.3%(14/42)认为培训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然而,57.1%(24/42)的学员认为培训不能满足需要,还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培训,19.1%(8/42)的学员认为虽然培训不能满足需要,但是为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支持。

培训对工作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76.2%(32/42)为患者(居民)提供健康教育的时间明显增多,61.9%(26/42)能够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50.0%(21/42)诊疗思维方式更加倾向于全科思维,42.9%(18/42)工作中能够应用培训所学的新技术。从回收问卷中所提到的建议和意见中可以发现,多数学员希望今后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培训,培训对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非常有效。

2.2 团体访谈结果 共有8名学员参加小组访谈,包括医生6名,护士2名。访谈主题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哪些课程印象最深刻?”、“哪些适宜技术对工作最有帮助?”、“工作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整体素质及精神面貌是否有了明显改观?”、“是否能够将课堂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从培训课程角度来说,学员认为所有老师授课水平都很高,特别是对全科诊疗思维、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等课程印象最深刻,主要是因为教师授课的方式比较灵活,内容比较新鲜。此外学员认为来自于临床一线的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更多地将临床案例和临床新进展带入课堂,这对学员来说很有吸引力,但惟一遗憾的是学时太少。适宜技术对工作都很有帮助,特别是心电图、糖尿病、急救、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等,大家认为这些知识既常用但自己掌握的又不是太好,通过培训可以为患者和村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接受培训后,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方式最明显的变化是对患者做健康宣教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了。一位全科医生谈到:“从前因为知识缺乏,想和患者讲也讲不出来,现在通过培训,这些知识都有所增加,知道该怎么指导患者了。而且我们现在还主动到村子里,给他们上课,做健康教育。通过这种形式,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在慢慢积累,对个人很有好处。”此外还有一个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在诊疗过程中更倾向于运用全科思维了。一名在村卫生室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的人员谈到:“以前来个高血压的患者,我就给他们开点药就完事了,现在我会问他一些和生活方式、个人脾气秉性还有家庭关系等有关的一些事情,有时还会调解家庭矛盾,会给他一些饮食指导、生活方式指导。总之,好像工作范畴不再局限于打针、开药了。”这与问卷调查的结果是一致

访谈对象普遍认为此次培训对工作非常有帮助,个人整体素质都有所提高,但是因为工作太忙,休息时间少,本人自学的时间显得不足,更倾向于教师的面授,尽管授课老师提供了相关自学材料,但是几乎没有人在课后深入、广泛的阅读和学习。自学能力不足是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共性。另外,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培训有利于专业技术的提高,但是还不够深入,希望今后能够经常开展类似培训,特别是来自临床一线的医生更受他们欢迎,因为可以知道更多的学科新进展和临床用药新进展。对于适宜技术的培训,访谈对象希望能有更多的动手机会,最好可以有机会出去进修。通过本项目培训,在职人员和医院管理人员都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和培训所产生的明显效果,本次培训结束后,医院开始定期组织职工参加更为适用且多样的培训项目。

2.3 试卷测试结果 采用培训前调研使用的同一套试题对学员进行培训后测试,两次测试间隔一年半时间,培训前的测试并未做成绩反馈与分析,具有较高的同测信度。培训前护士平均得分为(61.5±8.0)分,培训后平均得分为(72.0±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5,t=2.404,P0.05);培训前西医师平均分为(57.0±10.0)分,培训后平均得分(57.0±6.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n=15,t=0.000,P>0.05)。因测试题与培训内容并无直接联系,大部分内容需要培训者自学掌握与巩固,因此测试结果反映出,样本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自我学习能力不足,参考书籍与资料利用不充分。

2.4 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培训对象为不同专业岗位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方案设计应为多层次、多类别的。但培训对象的总量较小,每一专业类别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人,分层培训很难实施。因此,培训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内容更适合医生群体,对护理人员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的针对性不足,他们仍须参加个性化的培训。另外,工学矛盾突出,难以保证每次课程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均能参加。原计划为提高整体培训效益,希望周边其他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自愿参加培训的设想难以实现,使得整个培训项目的实施成本较高。

3、讨论

有研究提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应注重个性化,即根据农村卫生人员个人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在培训内容和方法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充分尊重农村卫生人员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激发农村卫生人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项目的培训实践作为个案,在个性化、精细化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成绩的同时,以下症结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3.1 自学意识与自学能力的提升问题 培训前后试卷测试的结果比较出乎意料:医生培训前后的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而护理人员测试成绩提高显著。在教育培训方面,护理人员比医生的受重视程度差很多,所有护理人员基本未参加过培训。虽然此次培训对护理人员的针对性并不强,但她们可能更珍惜学习机会,成绩能够有所提高。医生虽然对培训主观感觉收获很大,但他们工作之余的自学意识与自学能力不强,这也与处于项目建设期工作量增加相关,卫生院定期组织学习交流的相关制度与学习氛围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切实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水平,单靠短期培训很难有较大幅度提升,提高他们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是当务之急。

第9篇:教育科研培训范文

一、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不高的原因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不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具体来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文是我国的传统语言,其发展历史渊源流长,语文教育教学有其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载体和教学资源等。中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创造性和乐趣的活动,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学中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充斥了中小学语文的课堂。现实中的语文教育教学被蜕化为一种教师讲授语文知识点、学生背诵和记忆语文知识点、考试就考语文知识点的简单过程。这样的教学既割裂了语文内容的有机联系,又使学生逐渐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使得语文教师的创造热情和研究的兴趣淹没在应试的压力和程式化教学中。

2.教师职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缺陷

造成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低下的原因,也与目前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的缺陷有关。教师教育专业具有双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其一是学科专业,另一个就是教育专业。这两个专业在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上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和价值,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我国现实的教师教育中,教育专业普遍不受重视。如在大学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学科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和结构就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与学科类课程相比,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种类很少,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材教法等课程,并且这些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甚微,加之当前在教育类课程中存在着诸如教学内容陈旧、科学化程度不高、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这就出现了教育类课程在师范院校里普遍不受学生重视的现象。这种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上的缺陷直接引发了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先天不足,而这无疑是造成他们教育科研素质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教师职后培训中的形式主义

教师应该终身学习和终身接受教育,因为“教育者先受教育”是一条永恒的规律。因此,教师职后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要针对教师职前师范教育中的缺陷和教师现实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要着力体现培训的有效性。但是当前教师的培训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教师是为培训而培训、为拿学分而培训、为履职晋级而培训,全然偏离了培训的本来意义和价值。另外,在当前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中还存在着重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轻教育科研方法的指导,重学历培训、轻素质培训等不良倾向。这样的教师培训不仅没有有效弥补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不足这一课,反而使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不足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

4.教师习惯化工作方式的惯性影响

长期以来,在我国不论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都把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和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者,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这种以“述而不作”为重要特点的工作方式导致了部分中小学教师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继承,而忽视了对科学知识的创造和发展。这种工作方式和由此导致的生活方式也造成了部分中小学教师问题与研究的意识比较淡薄,教育科研的素质不足。

除以上因素外,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大、缺乏必要的图书资料和专业引领等也是造成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对策

1.增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科研意识

在过去,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对教育科研都有一种神秘感,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们的事,自己无从也无力从事教育科研。因此,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效,就应该在学校里营造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帮助中小学语文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以及自己从事教育科研所具备的许多有利条件,从而使他们打破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提高从事教育科研的信心,增强科研意识。

2.改革和完善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改善和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应该从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入手。具体来讲,就是要改变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失衡的状况,增加教育类课程的种类,加大其课时数,同时改革教学内容,增强科学化、有效化和实用性。通过这些改革使师范生掌握扎实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知识、理论和原理,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准,并为他们今后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作好知识和理论上的准备。

3.改革和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要改变过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只重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的状况,在当前尤其是要强化教师培训在提升他们教育科研素质上的作用和功能。要在教师培训中把教育科研的训练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来看待,弥补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先天不足、后天也不足的状况。在培训中,要教给教师基本的教育科研知识和理论,使他们掌握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并对他们进行教育科研全过程的指导,培训者还要发挥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示范作用等,把他们教育科研素质的提升切实落到实处。

4.匡正教育科研的目的

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与他们教育科研追求的价值取向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认为,当前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使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明确教育科研的本义,端正从事教育科研的目的。如果把从事教育科研作为谋取名利的手段或认为教育科研是一种额外的、附加在自己身上的负担的话,教育科研就不可能正常、健康地开展,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就是一句空话。

5.提高和改善中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内在条件

当前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关键和最直接的切入点,就是提高他们从事教育科研的内在条件。一是构建和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帮助中小学语文教师学习和掌握有关教育理论(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和教育科研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素养,并让他们了解和熟悉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等。二是构建和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结构。主要是指培养和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选题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研究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等。三是丰富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的直接体验和感受。让中小学语文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学会搞教育科研。在当前,主要就是以“校本研究”为切入点,丰富中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经验、体验和感受等。

6.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展现广阔的空间

素质教育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其主体性,它要求把广大师生从过去单调、机械、僵化和繁重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激发和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这就为教师提高教育科研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