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是从教育实际出发,针对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的小组研究,通过多位富有创新、探索精神的一线教师进行长期的探究,得到具有实效性的新型教学思想、方式、策略,为实际教学提供指导,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强化学生的学习,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与时俱进提供更多可能。
一、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1.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
数学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教科书。学科数学的内容是依赖于科学数学而创建和编制的。科学数学是依据科学实际而创造的内容,不考虑人们是否接受,只要能完备、精确地阐述某种数学理论,反应数学空间以及数量关系就可以。而学科数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依据进行教材的编著,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多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学生常见且能接受的方式展现,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使学生了解数学现象的本质、规律,对数学定义、定律、性质等进行揭示。其次,科学数学对所有的定理、定义、法则等都必须要有严格的论证和推导,具有严谨、密切的逻辑关系;而学科数学则限于学生的接受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利用符合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的事例进行不完整的归纳与推演。再次,科学数学完全按照数学逻辑系统进行安排,其难易可能安排不均;而学科数学则是依据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有规律地安排难易程度,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由此可知,科学数学是作为符合科学规律的结果而进行展现的,而学科数学则是以认知对象为依据而产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不仅要遵循科学知识,还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其利于小学生认知,使学生乐学、会写,将其学懂、学活,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
小学数学课题的研究就是将科学数学与学科数学进行更加紧密联系的活动,教师通过组建课题组,针对某一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旨在强化两者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编排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时,要使其符合课程编排的原则:首先,以数与计算为研究主线,以数与形为重点,将各部分内容与彼此的内涵进行联系,使其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其次,要注重由浅入深,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再次,在研究中注重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再者,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进行有效连接,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教学的意义。最后,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数学学科品格
在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中,一般注重对数学学科品格的深化,从而强化数学教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
1.积极的思维态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态度,使学生具有数学的思维,在进行数学学习时,能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科学的思维方式
进行数学教学研究,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构建研究,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条件。首先,要注重以秩序、和谐、对称、整齐、简约等形式来表现数学思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法的研究。其次,在进行教学时注重由表面的、浅显的知识技术型教学向科学型教学转化,使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深入了解其中的定量关系、逻辑关系,从而逐步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
3.思维内驱力的培养
数学内驱力主要是数学内部发展和外部需要相适应而产生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为数学材料与人的认识的矛盾与
冲突。
4.密集的脑力当量
例如,数学学科的知识总量为T,其脑力总付出为R,则两者之反比,即为单位知识所含有的脑力付出,通称脑力当量C用公式表示,即为C=R/T。
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时要注重遵循其学科的发展规律以及相应的学科特征,从而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对其进行相应的探究与实践,从中获取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案,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根基,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现象一:课题内容华而不实
有的课题内容华而不实,为研究而研究,为功利而研究。主要表现在,有的课题大而不当,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很远,学生很少有实力、有精力去完成;有的课题弄虚作假,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大搞形式主义;有的课题研而无效,研究价值不大……久而久之,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受影响,研究的效果可想而知。
反思:选题是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灵魂,课题的选择、确定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方向和命运,甚至影响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因此,如何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往往比着手去研究更为重要。
策略:师生共同选题,找准研究目标
小课题研究应从“小”处着眼,立足于一个“真”字。笔者觉得应把握好四个原则。
1.宜小不宜大。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应注重来自生活中的细微问题和猜测。如“零用钱调查”“食堂浪费调查”“近视调查”等,都和学生的生活细节有关。
2.宜近不宜远。 “生活即教育。”我们在选题时,可让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生活世界入手,从自身成长的需要出发,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一些问题,师生一起开展活动,一起收获成果。如学生选择的“变废为宝”“小水果,大创意”“校门口的交通安全”等小课题研究就非常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
3.宜浅不宜深。选择课题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出发,量力而行。如我校开发的“同龄人的零用钱”“塑料袋的利与弊”“饮食与人体健康”“小学生上网利与弊”等小课题,学生都能研究,也乐于研究。
4.宜新不宜旧。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当关注社会的焦点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尽量避免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已有很多人在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在“手足口病”高发期,“手足口病”影响着我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我们就可以此为例,对“手足口病”这个专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可包括 :“手足口病”是一种怎样的疾病; “手足口病”研究的进展情况如何;新闻媒体做了怎样的报道等。这样的选题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和研究价值,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象二:课题研究越俎代庖
有的小课题研究为了聚拢上级领导或者社会的“眼球”,跨越推进,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一味地苛求小学生去搞像模像样、有板有眼、五脏俱全的研究活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潮,花样的翻新,呈现的完美,而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于不顾,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这样的研究最终还是免不了“镜中花”“水中月”的结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初衷相悖的。
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展小课题研究,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主动探究的欲望,为研究性学习的推进开个好头,积累感性认识,打牢基础。
策略:亲历探究过程,培养研究能力
教师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引导学生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1.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教师在让学生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可以提议让选题内容相近的4-6名学生自愿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小组内自行推选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与教师的联络。在组织课题小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又要考虑各个成员在课题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
2.学会选择,制订研究计划。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分工合作、研究制订计划。如小组怎样分工与合作;怎样有针对性地调查访问、观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设想;怎样搜集和整理资料;怎样随时做好研究记录以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怎样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怎样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等等。
3.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探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并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使其善于提问,主动探究。如我校四年级一班开展了一个“为了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小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您认为您近视的原因是什么?在近视前您知道怎样卫生用眼吗?近视眼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您采取了哪些办法来加强防治近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所提的问题也正是课题研究的重点,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教学的任务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需求。
4.适时推介,交流研究成果。小课题研究结束了,结论有了,就可以申请结题。成果可以用小论文、图表、模型、实物、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心得体会、图片、录音、录像等不同形式展示,不拘一格。根据年级的不同,小课题成果的表达也可以是书面的或口头的形式。但表达前首先要学会筛选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验证研究目标,并以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对策建议或结果展示等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举行成果评价鉴定会,这对学生来说,他们又获得了一个交流、学习的过程。
现象三:课题评价不了了之
不少小课题研究都把主题的确定、成果的展示作为重点,而忽视了评价功能。学生在小课题中的表现好与坏一个样,即便有评价,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草草了事,失去了评价的激励功能。由于课题评价的“缺位”,导致课题研究实施失去了约束力,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小课题研究自然就没有了生命力。
反思:评定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态度和主动性以及小课题研究的成果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促进小课题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所以,课题评价一定要到位,要以课题评价的约束力为课题研究的推进保驾护航。
策略:开展有效评价,提升研究自信
笔者觉得,对待小课题研究,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所以,小课题研究的评价应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
以我校为例,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开通了“小课题研究热线”,每周轮流介绍各班进展情况并帮助学生征集资料和信息;各班还成立了“小课题评委会”,主要职责是调整、扩充小课题,指导帮助各个研究小组整理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定期组织讨论交流和总结,公布各个小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成果展示会,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新一轮的课改活动在各地搞得轰轰烈烈,各种围绕新课标的研究课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毋庸置疑,深入的研讨活动,浓郁的研究气氛,对广大教师全面领会新课标精神,正确把握教科研方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当前农村学校围绕新课标开展的课题研究工作存在一些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一、研究课题重功利,轻内需。
“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生产力”,这已经成为广大学校领导的共识,同时,学校教科研工作也已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各级领导都普遍高度重视。于是,围绕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总课题,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行动,出现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研究的局面,但是,在数以百计的课题中,许多只是为了评优、评先进,还有是教师为了评职称而立的,很多的农村学校课题立项缺少上级部门的指导,没有从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着手,没有从课堂教育的矛盾冲突中选题,没有成功的教育经验的依托,科学性、可行性都值得探讨,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没有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的色彩。同时,教科研的选题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约着研究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中小学教科研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中小学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实践”是中小学教科研课题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尤其在“走进新课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择善而从,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等无不是课题选择的“源头活水”。但是目前学校和教师在教科研选题上“跟从”别人的多,加以创新的少,课题选择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众多课题并无太多差异,有特征、有个性的少,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的多。如“自主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等课题遍地开花、大同小异。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惟独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其实,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是具有“校本”、“师本”倾向的,必须就学校及教师本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
二、究课题重成果,轻过程。
教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研究、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实践中的探索,注重的是过程中的实效。目前,教科研活动中追求“形式主义”的太多,主要表现在:1、重视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视了实施过程的历练,方案和报告写得尽善尽美,“理论”、“原则”叙述详之又详,而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蜓点水。2、重视开题及结题时的“轰动场面”,而无视实施进程的厚积薄发。开题及结题时,专家云集,嘉宾满座,经过几次的展示活动后,积累了一些资料,特别是形成了论文集,结论往往是“该课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平时大量的研究工作往往被搁置一边,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偏差却常常轻描淡写,甚至遮遮掩掩。3、课题更换频繁。为追求所谓的科研成果,许多知名的学校课题研究都搞“短平快”,当一个课题结题后,新的课题又上马了,教师刚刚从研究活动中得到的教学体验已不再适应,角色又要进行转换。诚然,以上做法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专家指点确实能保证课题实施的规范性,名师引路又能确保少走弯路。但教育关系到的是人的成长,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很宝贵的研究成果,需要我们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剥茧抽丝,于细微之处见功夫,而且,由于农村学校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教师无法适应不断变换的课题,往往被牵着鼻子走,课题研究也只能是走过场。因此,在专家论证、名师指导后的“操作过程”、“自我练兵”是万万不能忽视的。课题研究只有扣住“研究内容”,抓住内在联系,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设及成果的呈现珠联璧合,浑然一体。
三、研究课题重展示,轻推广。
在课题研究中,重视物化成果,忽视“推广辐射”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使是关注“过程实施”,很多学校也喜欢大规模、大动作,通过大型公开展示,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聘请导师来校“指点迷津”,希望能让老师茅塞顿开,快速成长。不少学校在一个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挑选优秀教师进行2至3次的公开展示活动,试图通过活动证明课题研究的价值,论证所采用的方法手段的合理性,然后顺理成章地结题。即使是这样的活动,也往往局限于几所所谓的“项目学校”,很多的学校只能是看热闹的旁观者,出现了重城市、轻乡村的现象。然而,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并在应用中再进行研究、改进和发展,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课题“研究”并不是主要为了结集论文、展示成果、获得奖项,而是为了积淀经验、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并加以总结、推广,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特别是农村学校,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要从名校名师那里汲取,教师可以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启迪,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许多好的课题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可是最多经过2至3年时间便宣布结题,而农村的教师刚刚摸出头绪,刚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却不得不因为不合时宜而中断,投入所谓的新的研究中去。这样的课题研究,社会效益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既浪费了大量的优秀教学资源,又打击了许多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可谓得不偿失。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72-02
一、引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重点高校,其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这不仅要宽专业、厚基础,还应该培养综合素质过硬,有较强实践及动手能力的优秀毕业生,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卓有成效的实践环节。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简称毕业设计)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前最重要的一次大练兵。可以说,毕业设计对于每一个毕业生而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及深远的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评估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1]。尽管我校出台了毕业设计环节管理规定,但由于学生主观意识、教学客观条件和管理细节的实施等种种原因,毕业设计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质量亟待提高。如何有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高校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作者教学实际体会出发,结合自身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有效提高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二、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主观上对毕业设计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主观能动性。他们认为毕业设计无关紧要,不需要考试,通过率高,往往以边玩边做的态度进行,甚至有的学生仅用最后一个月突击,还有的学生出去找工作或实习,这样就造成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不高。
2.实验完成质量有待提高。在毕业设计中,实验无疑是工科毕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经费不足、实验器材短缺、实验场地过少和学生缺乏调研等原因,实验不能高质量地完成,这些都制约着毕业设计的开展。
3.毕业设计缺乏创新性,存在着相近课题间互相抄袭或对某些论文或教材引用过多的现象。虽然现在各大高校都开展了工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雷同现象的发生。
4.存在教师指定课题现象,课题内容与本专业或学生就业方向距离较远,因此题目内容和选题方式有待改革。同时,个别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势必影响指导质量。
5.在论文内容上存在以下问题:引用部分过于冗长,而分析计算、设计或实验部分叙述偏少;不注重文献综述部分,查阅的文献过于陈旧,不是近几年发表的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过于随意,在文中标注的位置混乱;图标不规范,排版不重视;中英文翻译质量不高,存在中国式英语,甚至用软件翻译的现象。
三、提高工科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措施
1.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查。在选题之前应由各系开会进行研讨,保证各个指导教师之间题目不重复,同一教师的题目三年内不重复。题目应具有实用性、适中性、前沿性,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又不能过大过难,使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训练。在题目内容上,应符合本专业方向,多设置理论联系实际或解决工程问题的题目,以设计、实验和分析计算等为主要工作,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的思维方式、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题目在设置上应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题目确定方面,采取教师和学生互选方式,指导教师应设置多种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合适的题目[2]。我系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石油、中石化或中海油等与所学专业相关领域;非石油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领域;读研继续深造;非本专业领域。例如:对于签约石油行业的同学,可以选择与解决油田或炼化企业实际问题的相关题目;继续读研的同学可以选择基础理论和基础研究的课题,培养他们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未来工作需要用到各种计算软件的同学可选择用软件分析、计算或模拟等课题。只有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毕业设计对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帮助,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毕业设计中去。总之,把毕业设计和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可以增加学生兴趣以及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3.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实验是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环节之一,但由于毕业设计经费投入有限,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缺乏,使实验不能充分进行。因为我校很多专业教师都承担着中石油、中海油或中石化等行业的科研任务,针对以上问题,将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的一部分作为论文内容,使学生加入到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来,利用科研经费补充毕业设计经费的不足[3]。这样学生可以帮助老师完成部分课题内容,同也时增加了学生去企业调研或观摩的机会,增加了他们的参与性与实践性。或是将学科竞赛的题目联系到毕业设计之中,比如我校开展的节能减排竞赛和学校自主创新科研计划项目等,对于立项的同学,学校会拿出专项基金进行支持,让获得立项的同学在毕业设计之前就进入实验室,利用充裕的时间更好地完成课题。总之,通过这些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践中去,有更好的实验条件完成毕业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降低毕业论文抄袭的发生。
4.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严把论文质量关,重视论文细节。通过引进和培训来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配比,减少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这是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证[4]。可以根据职称的高低来确定指导的人数,对于高职称并带有研究生的老师,可以增加指导人数,让研究生辅助老师指导学生,这样既可以巩固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又可以缓解个别专业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严把论文质量方面,除了对论文整体进行把握外,在细节上要做到文献综述可以把握最新学科动态、中英文翻译通顺标准、图表的绘制符合规范、论文撰写和排版符合学校要求、参考文献标注准确。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知道做学问是一项严谨和严肃的事业,这也是毕业设计的宗旨之一。
5.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对考核制度进行细化。以往的毕业设计成绩,主要是答辩成绩加上论文成绩,所以学生只注重最终结果而忽略毕业设计过程和细节,这样会使学生毕业设计不认真,快交论文前临时突击。因此,将毕业设计总成绩细化具有必要性。首先增加文献查阅成绩,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能力和关注中外研究进展的态度;增加中英文互译成绩,提高学生科技英语翻译和阅读水平;增加平时成绩,指导教师应确保与学生的见面次数,定期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将请假次数和天数以及不同阶段的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记录。这样多方面考察学生,可以使学生对毕业设计各个环节都加以重视,大大减少请假离校、临时突击等情况的发生。同时,降低毕业设计一次通过率,让完成不理想的学生进行二次答辩,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
毕业设计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本科阶段专业知识和所学技能最好的深化和提高,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最重要的一次综合训练,也是教育部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本文在分析目前我校工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从题目的审查、题目的确定、产学研相结合、注重论文细节和细化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建议,这势必对提高工科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刚.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30):205-206.
[2]赵丽新,常向东,何浩,等.油气储运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研究及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2,(5):64-67.
[3]陶专.提高地质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43-45.
关键词:实物期权;现金折现;净现值
一、传统决策方法分析
国家计划委员会于1987年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1993年又修订了第二版《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为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种房地产开发项目评价方法使用的是贴现现金流方法,即计算项目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指标来进行决策。在我国,包括房地产行业在内的绝大部分项目决策评价都在使用这种贴现现金流方法。贴现现金流量法(DCF)主要包括净现值法(NPV)、内部收益率法(IRR)等。NPV法最能体现项目投资的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IRR法反映了项目的投资盈利率。DCF方法具备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
(一)贴现现金流量方法的合理性
DCF方法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计算出各项目“折现的现金流量”,并以此作为评价和选优的依据,从而使资金在各项目上的分配和投放建立在较为客观且可比的基础上。DCF方法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净现值(NPV),内含报酬率(IRR)等。依据净现值评价标准和内含报酬率评价标准,一般来说,若NPV>0,或IRR>要求的最低报酬率,则项目在经济上可行;若NPV<0或IRR<要求的最低报酬率,项目在经济上不可行。这一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二十世纪五十年展成熟至今就没有多大改进,可见它确实具备相当的合理性并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贴现现金流量方法的局限性
DCF方法存在的缺陷,主要是源于其理论方法的假设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该方法假设如下:
1、项目的投资是可逆的,即便市场结果比预期条件差,也可以不花费任何成本撤销投资且收回全部支出。
2、项目的投资是不可推迟的,要么现在立刻进行投资,要么永远不投资。没有考虑投资时机等待、选择等灵活性的价值。
3、在项目整个生命期内,投资内外部环境不发生预期以外的变化,并且能够准确估价或预期项目在生命期内各年所产生的净现金流,并且能够确定相应的贴现率或风险调整贴现率。
4、项目是独立的,即其价值以项目所预期产生的净现金流大小为基础,按给定的贴现率计算,不存在其它任何关联效应(包括项目间的关联和项目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关联等)。
5、不考虑项目无形资产的价值。
6、在投资项目的分析、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决策者不能针对现实中市场条件和竞争状况的变化进行决策变更。
而现实情况与上述DCF法的假设存在很大差异。首先,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是现实经济生活的本质特征;其次,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不仅使市场环境波动加剧,也影响到竞争的参与者之间的决策制定;第三,项目之间存在不可忽略的协同作用。
二、房地产投资思维方式的改变
传统投资方法在房地产短期投资、低风险、较低不确定性情形下应用很广泛。它建立在企业经营持续稳定、现金流可预测的基础上,只针对公司公开的投资机会和现有业务可能产生的现金流,而忽略了企业潜在的投资机会可能带来的收益,也忽略了企业管理者通过灵活把握各种投资机会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增值。而且,传统分析方法由于其理论方法本身的缺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其面临巨大挑战。
企业的一些战略投资如基础建设、房地产产品前期开发、持有经营、租赁等所带来的净现金流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负值,依据传统的投资决策则应当被放弃。这样,投资项目的战略价值被忽略,不确定性环境产生的潜力被埋没,项目投资不足也就在所难免。
而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社会发展很快,未来经济增长模式也难以预测。在这样的环境下,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市场前景都很不确定,未来存在着大量的投资机会和增长机会。对于企业来说,能否把握不确定环境下的投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价值;对于投资决策者来说,忽视企业未来增长机会的价值会丧失很多良好的投资机会。但是基于未来收益的DCF方法对帮助发现这部分隐含价值无能为力。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资本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传统的投资分析工具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实践中,企业决策者已经注意到了在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存在不确定性和竞争相互作用的市场环境,将使投资项目实际发生的现金流与期望现金流之间存在偏差;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当项目的新信息被获知后,市场条件的不确定性和未来现金流会进一步明确。这样,决策者就可以更改初始经营战略,运用灵活的管理手段以利用良好的市场机会,避免损失。
三、实物期权方法分析
实物期权是金融期权理论在实物、非金融、资产期权上的扩展,是一种从金融期权向实物期权转化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将金融市场的规则引入企业内部决策中。实物期权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投资项目理解为若干实物期权的组合,使得决策分析对象由项目变为实物期权,项目投资决策分析问题相应地转化为实物期权的定价问题,这样就为利用金融期权理论来评估投资项目价值提供了可能。
与传统观点不同,实物期权方法认为:不确定性带来机会,不确定性的增加可以带来更高的期权价值;时间和不确定性对实物期权定价有直接的影响。实物期权方法承认决策者的灵活性具有价值并能够为之客观定价,即将传统财务评价方法无法定量分析的这部分价值加以量化,在做最终决策时,不强调其绝对刚性的决策,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延期、扩展、缩减、转换投资的决策以及确定适当的投资时机。由于实物期权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财务评价方法的上述局限性,因此,实物期权方法是一种更接近于实际决策过程的决策方法。
实物期权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投资决策方法难以解决一些问题:存在或有投资决策,但又没有其它方法可以对之进行评估;当项目不确定性很大时,为了避免投资失误,可以采用实物期权方法决策;投资机会的价值不是由当前现金流所决定,而是由未来增长期权的可能性所决定;不确定性较大,需要进行方案比选时,可采用实物期权方法对灵活性投资方案进行评价;需要进行中间项目投资决策修正和战略调整。
四、两种决策方法的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各种投资决策方法都只是适用于一定的假设条件之下的,都是绝对的存在局限性而相对的存在适用性。所以必须学会跟随历史的步伐进行方法的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没有终极科学的方法,只有永不停息的方法创新。
企业在考虑投资决策时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一般为传统的DCF法,而其中最常用方法为NPV法。当NPV法在评估较稳定的现金流量时,问题并不难;但在评估企业的成长机会时,由于传统的DCF法假设未来的现金流量为静态,无法衡量当不确定性存在时,采取修改或递延决策所带来的决策灵活性。所以就不确定环境下进行投资而言,以净现值法评估投资目可能会得到一个有偏差的结果。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假设是必须在特定时间点上做出投资决策,但这个决策时间点上的机会成本却很大,而且忽视了后续决策选择方式所创造的价值,使得企业露在极高的风险下,导致净现值计算上的错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但事实上,投资项目或许可以等待更多的信息出现后,再执行投资决策。
由前述的观念可知实物期权法与传统的决策评价方法似乎相违背,因为传统的决策评价方法认为当投资项目的风险越高,对投资应该较为不利,而实物期权法则反之。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其实这两种方法并没有冲突,只是思考的基础有若干的差异。传统的DCF方法的隐含假设本质上是一种完全信息假设。它将所有的未来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未知信息简化成已知信息来处理,这种做法增大了决策的风险。为了弥补这种风险,DCF方法对于处理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做法是增大项目的贴现率,而贴现率增加的结果是得到较低的净现值。由此可知,在此时进行投资,获利不大或导致亏损,因此不应进行投资。这样的观念并没有错,但是关键点在于目前不应进行投资并不表示整个投资项目就应该结束。决策者要正确评估投资项目的机制,应当了解到投资机会其实就是一种期权,风险是增加期权价值最重要的因素,风险在投资分析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传统的净现值分析是截然不同的,应用这两种方法来分析投资项目所得到的结果才有所不同。
换言之,实物期权法与传统评价方法,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考虑了投资项目所隐含的弹性价值,即项目期权价值。决策者要正确评估投资项目的真正价值,就必须考虑这一弹性。在投资决策中运用实物期权法,是将投资项目评价程序的DCF法所需信息加以扩充(加入决策灵活性所带来的期权价值因素)。因此,在面临高度不确定的投资机会评价时,DCF法得出的项目的NPV应该被当作一种拓展的期权框架的输入量。也就是说,新的实物期权评价方法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项目的NPV,另一部分为适应决策灵活性的期权价值。所以说实物期权法并非是对DCF方法的彻底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根据投资决策实物期权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一个投资项目的真实价值等于项目的NPV加上该项目包含的项目期权价值(决策灵活性的价值),表达式为:实物期权法中的项目价值=项目NPV+灵活性价值。
参考文献:
1、骈永富,阎俊爱.房地产投资分析与决策[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2、何德忠,何卫,张爱莉.房地产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方法[J].建筑经济,2004(1).
3、凌春华.基于实物期权的房地产投资项目经济评估研究[J].浙江大学,2004(12).
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标准的总称,1987年正式,其间又经过修订,目前普遍实施的是ISO9001:2000版。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并大量应用于各类组织的质量管理;与ISO9001:2000等效的国家标准是GB/T19001-2000,军用标准为GJB9001A-200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对组织的软件体系进行系统性革新。ISO9001:2000明确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重视领导作用和全员的参与,采用过程和管理的系统方法以及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注重持续改进,并坚持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这些原则是组织改进其业绩的框架。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产品质量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实现文件化、规范化、产品形成过程始终受控、可追溯、职责明确,力求通过对组织产品的各个实现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使产品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最终通过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帮助组织获得持续成功。ISO9000族标准广泛应用于生产服务的各行各业,既有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又有服务以及管理工作的质量体系。
高校开展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多年来,高校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加强知识的创新、应用与传播,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及高新技术应用开发研究,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加强了成果推广转化和产学研结合,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着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相对滞后、部分科研项目完成质量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自主创新。为了规范科研项目研制程序、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高校有必要尽快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
承担科研项目资质 规范科研项目管理 提高项目完成质量
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学校承担科研生产项目的资质和项目的完成质量。实行质量认证制度是国际上解决这些问题的通行做法,ISO9000认证为学校参与各类科研生产项目的竞争提供了必要的资质证明,为拓展科技渠道和空间奠定了基础。为保质保量完成好各类科研项目,特别是涉及军品科研和生产的项目,高校需要有高水平的质量管理体系做保证。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事关高校特别是工程性、研究型大学科研生产的资质确认问题,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部分高校由于未通过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经影响了科研项目的争取。
学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使科研工作从项目管理向体系管理迈进,从注重项目的完成到从源头抓起、注重过程的控制和管理。高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规范科研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在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的前提下,高校需要不断加强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科研人员的质量意识,使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以适应学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产品认证标志是质量信得过的证明,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力,能够被广大顾客所信任。因此,取得认证资格是组织在竞争中取胜、提高利润的有利手段。同样,贯彻和实施ISO9000族标准将有效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为科技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际就是加强无形的基础平台建设,加强科技管理的能力建设,建立规范的科研秩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在高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教育部科技司2006年的工作要点明确要求2006年底前具备条件的高校要通过质保体系的审核认证。为推进直属高校的科研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2005年3月,教育部组织了部分直属高校科研生产质保体系建设人员培训班,确定25所高校作为第一期培训对象。教育部科技司杨东占处长强调指出,各高校应重视和加强科研生产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积极部署质保体系的准备和审核工作,尽快落实人员和组织,争取尽早通过科研和生产质保体系认证。
近年来,一些重点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为促进科技发展、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先后建立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按照ISO9000族标准,结合实际制定了学校科研工作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一整套科研工作管理规范,加强了科研项目管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针对科研项目和科技管理工作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已经通过了认证机构对学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的现场审核与认证注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处对科技项目的管理与服务进行了质量体系建设,并于2004年11月获得了认证证书。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苏省第一个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此外,还有少数地方高校,如隶属于地方的江苏科技大学等也根据自身科技工作的特点,开展了科研质量体系建设,通过了认证机构的现场审核。
当然,没有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还是大多数。有些高校虽然开展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但体系颁布与真正实施脱节的“两张皮”现象非常严重,虽然颁布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但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有的高校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重项目数量、轻项目质量,重硬件条件建设、轻软件制度培育。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积极推进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涉及科研的整个过程,从工程研制、生产到预先研究、基础研究到科技管理工作。推行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结合高校科技工作的特点,以整个科研过程为目标,逐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有关体系文件,大力推进体系运行,使各项科研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策划统筹安排
要加强体系建设的策划与安排,确定体系建设的组织形式与覆盖范围,制定学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工程技术研究院,制定了“有所突破、以点带面、从快建设、逐步拓展”的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了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整合了有关资源,将条件较为成熟的专业组织起来进行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认证。这些高校建设体系中表现出的共同特点是:以研究院为依托,首先在研究院范围内开展科研质量体系建设工作,在研究院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完成后,再向更多的专业推广,争取成熟一批、扩大建设一批,最终实现将学校涉及的专业全部纳入质量体系的范围内。
领导重视事半功倍
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体系能否持续有效运行,关键在于学校最高管理层和相关单位领导的重视和参与程度。高校最高管理层对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和投入对体系的建立和持续有效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领导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参与,科研质量体系建设工作才有保证,体系才能持续有效地运行。许多高校的领导非常重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把它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南京理工大学的校长和主管科技、人事的两位副校长以及体系建设相关单位的领导带头参加学校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宣贯学习班,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从而积极推动了体系建设。
全员参与广泛宣传
高校要始终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标准的培训,广泛宣传科研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使相关人员明确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方法以及各自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得到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全员参与,贯穿于整个科技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于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每一个人,才能使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有效实施。
扎实工作落到实处
高校要通过扎实的工作,积极稳步推进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对科研的整个过程按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要求开展工作,使各项工作逐渐纳入到体系要求上来。许多高校在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开始时,困难重重,许多人员不重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有的人员虽然学习了标准,也掌握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关内容,但没有真正按要求执行并进行整改与完善。高校要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纠正一些不规范的习惯做法,由点带面,逐步展开,把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好、规范好,要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
丰富文化提升层次
一、关注教参更关注学生的研究
比如前几天,我们学校五年级的三位数学老师发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的第9题,在一个长8米、宽5米、高2米的水池中注满水,然后把两条长3米、宽2米、高4米的石柱立着放入水池中,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是多少?学生是这样做的,石柱是竖着放的,刚好露出一半,两根石柱各露出来一半,合起来就是一根石柱的体积,我们算出一根石柱的体积就等于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这不就是部分排水法吗?学生解题的思路与教参的不一样。而教参上是这样写的,排水的体积=两根石柱的体积,老师一下陷入了困惑之中到底谁对谁错呢?很显然学生是对的,如果老师追问两根石柱随便放又会怎样呢?一定会出现平着放用完全排水法求体积和斜着放不能用排水法求体积的情况,这样孩子对排水法是不是理解得更深入,对排水的条件是不是理解得更加透彻了呢?老师还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轻于水的物体比如乒乓球、冰块等是不能用排水法来测量它的体积的。我们已经对排水法和排水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讨论,只是没有把研究的过程和学生的资料以文本的形式展示出来成为自己的小研究。一些生成的好的教W资源就慢慢被遗忘了。教师课前阅读了教学参考用书,课堂上关注到了学生的思维细节,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研究与归类知识就会更加系统,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学会自己把相关知识结成知识串,形成学习能力。
二、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性研究
再比如,讲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例一: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在计算14乘12时,教科书上第一次出现用点子图去研究算理,沟通了口算乘法与笔算乘法的联系,当试卷上出现根据竖式填空:买2套书( )本,买10套数( )本,买12套( )本,14×12=14×( )+14×( )=28+( )=( )。很多学生都填错了,其实考查的就是计算的算理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让学生直接用竖式计算出错率会很低,只是我们在教学时不经意间就忽略了,以我们的教学经验与技能直接教孩子技能做对题就好,学生缺少了形成技能的过程,一直处于模仿状态,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反复做题,缺乏过程理解。此题又是对我们小学数学难点乘法分配率的有效铺垫。可以作为乘法分配律的起源性研究题,从点子图(示意图)研究再到求长14米宽12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平面图)的研究,分割长方形的面积为14×10+14×2就是从点到面,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为老师缺乏对整套教材的研读和对本册教材的精读,难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导致乘法分配律在整个小学阶段都难以掌握,是考试丢分较多的题型。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设计理念,要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从而有效地把握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研究。
三、关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2页,有一道这样的题,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几人?此题乍一看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题目,但是,此题又有一个巧合,没玩捉迷藏游戏的也正好是20-14=6(人),是不是外面的6人呢?很多孩子会算但很纠结到底是哪6个人?外面的6人还要算吗?所以用画图法去解决在此多有用呀,数形结合的思想多么重要。计算教学、解决问题、空间与图形,一直到六年级的数与形等都在反复使用,这一素养可以说是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要举的例子太多太多,只要做一个数学教学的有心人,微课小研究就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讨论中、习题里、教参中、教学杂志研读中、同伴交流中,只是等你把它呈现出来罢了。我们的教学其实就是一个一个微课题小研究堆积的过程,教学总与学生的错误并驾齐驱,把错误归类,就形成了专项研究,比如周长与面积、时间计算、简便运算归类研究等。
教学小研究能丰富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专业智慧。教师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研究教材。最主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能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及体验成功的情感空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探索精神,提高了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从狭义上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学校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我国,上海首先在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紧接着,教育部在2000年初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研究性学习课程”。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目的是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建构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尝试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的专题供学生研究;有的教师力图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有的教师带领学生从生活中选题研究等等,这些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大胆探索。
二、开展数学研究性课题的设想
由于笔者是数学教师,笔者就谈谈开展数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课题分为两类:一是以探究为主的研究型课题;二是以尝试为主的实践型课题。这些课题一部分是教材提供的参考课题,如“一辆轿车的开支――一次函数”;另一部分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自行选定的课题,如“上网方式与费用研究”、“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等等。由于研究性课题的确定直接影响研究的成功与否,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要以“以学生能够了解课题并展开研究”为原则。
开展研究性课题的一般程序“学生分组――指导选题,确定问题――拟订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处理结果,获得结论――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探讨,总结经验”。
课题的研究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因每个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教师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将学生分成研究能力大致均等的若干个小组,然后指导学生小组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确定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适时给予学生小组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课题中选用的问题一般具有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对学生来说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可以套用,必须经过观察、分析、探索、实验等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学生小组利用可能的时间、空间,在校内外按课题要求运用“参观调查”、“实地考察”、“实验”、“互联网搜索资料”等方法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进而获得结论。
学生小组最终的研究成果要在学生中间进行展示、交流和探讨,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展示、知识领域得到开拓、学习热情得到增强。
研究性课题多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研究过程本身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三、开展研究性课题的思考
1、研究性课题的考核与评价。考核与评价对课程的教与学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教学结果的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更有效地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要注重诊断和指导,突出导向、激励的功能。
“研究性课题”怎样评价?这是开展研究性课题随之而来的问题。我认为“研究性课题”的评价与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应有很大的不同,它应该重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而非研究结果。研究性课题的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要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考核与评价应结合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进行。
2、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上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个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探究和体验提供条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352-02
在科技的飞速发展过程中,电气自动化的自主研发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能够充分的运用到自动化的领域中来,这种信息技术与自动化的完美结合,使得我国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广泛运用,使得电气控制设备的可靠性问题变得非常重要,为此本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以实现电气设备可靠性的不断提高。
一、电气设备可靠性的定义概述
近几年,在电气设备的发展中呈现出了智能化、模块化以及系统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发展趋势的带动下,我国电气设备的自动化开发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由于所面临的环境非常恶劣,所以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服务系统也变得越来越昂贵与重要,为此在今后必须加大电气开关可靠性的研究。在国际范围中适用于一个系统的通用可靠性,也适合于一个单元。但是考虑到随机出现的故障,因此在可靠性的表示方法上,多数还是用概率的数学方法来表示。
二、可靠性测试方法的选择问题分析
在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运用中,产生了众多的生产厂家,这些厂家由于技术及资金的不同,导致其所生产的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质量也各不相同。为此要想确保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就需要对元器件进行相应的测试。在实践中比较常用的可靠性测试方法有很多,以下就试验场地、试验环境、试验产品、试验测试程序等环节的选择做了详细的论述。
1、试验场地的选择
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检测中,要做好试验场地的选择。在试验场地的选择上要给与足够的重视,要严格根据测定的目的来选择不同的试验场地。在试验中如果为了考核可靠性水平是否低于某一指标时,就要选择最严酷的试验场地。在实验中如果是为了实现自动化设备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水平测定,就要选择那些工作环境最为典型的试验场地。除此之外,如果试验目的是为了提供可靠的可比性资料,就要选择那些有着相同或近似试验条件的场地。
2、试验环境的选择
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在试验环境的选择上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电控产品的工况差异性很大,试验环境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相关测试部门要做好试验环境的选择及准备,在进行试验之前要做好试验环境的相关准备工作。
3、试验产品的选择
试验产品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特点,试验产品的品种很多,包含了造纸机电控设备、纺织机电控设备、矿井提升机电控设备等。从试验产品的性质上来看,还可以将这些试验产品分为大型设备及中小型设备。而从工作运行的情况看,试验产品又可以分为连续运行设备和间断运行设备。
4、试验的测试程序
试验的进行一般都有严格的测试程序要求,为此试验部门的测试人员要严格遵循统一的试验程序,在测试的过程中,现场试验人员要严格执行哲学程序的要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上实现一个比较客观的测试结果。实验人员要做好试验起始和结束时间的记录,要严格把握测试的时间间隔,除此之外还要做好相关试验数据的采集及指标的记录,这样能够为试验障碍的及时排除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
5、试验的组织工作
试验的进行要求相关部门做好详细的组织,通过高效严密组织机构的组建,来做好各分散试验场地的管理和组织工作。试验组织工作中,试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相关测试人员要严格做好这些数据的记录和储存。试验程序的进行需要试验人员来具体的执行,为此必须做好试验人员的选定。另外,还要注意做好试验工作的协调以及试验报告的分析,这样才能最终稿实现试验结果的客观判定。在试验中做好试验组织工作,通过有效的事先组织能够协调现场工程师、可靠性设计工程师以及制造工程师的关系,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来实现实验工作的最终顺利进行。
三、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析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分析过程中,一般都要根据设备运行时电气控制以及单元机组的特点,来实现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析。在功能分析中—般都要将发电机一变压器组以及厂用电源等电气系统纳入到ECS监控当中去。这样的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能够很好的控制以及操作出口220kV/500kV断路器与隔离开关。在控制厂高变保护、发变组保护以及励磁变压器保护方面也发挥着极大的功能。另外,通过自动化系统的综合分析还能够自动实现220kV/500kV开关的通气并网。电气综合化自动系统还能够通过电源监视以及操作等自投装置实现设备的控制功能。通过这一系统还能够操作与控制高压启/备变压器,柴油发电机组与保安电源。
四、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现状分析
1、元器件质量过于低下
目前,元器件的生产厂家良莠不齐,在生产技术上存在的差异性比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为了实现其企业利益还会在元器件的采购及生产环节做手脚,这种偷工减料的行为使得元器件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导致了很短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偏低,产品的质量不能达到良好的可靠性标准要求。
2、工作环境及使用维护的不当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一旦外界的电磁、气候条件以及机械件用力方面发生变化,会给设备的运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一定要做好设备运行环境的选择,除此之外,还要做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五、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措施分析
1、生产环节的措施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生产环节,要尽可能的选择那些正规专业的大型生产厂家,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设备能够达到标准要求,在生产产品的性能指标能够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还要简化装配,这样通过精度的合理降低来避免选配与修配情况的发生,实现工人体力方面的极大消耗。
2、严格执行电子元器件的选用准则
在元器件的选择方面,需要做好多方的考虑。需要考虑到电路性能的具体要求,还要做好这些元器件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测定。在元器件的技术性能、技术条件或者是质量等级等方面,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来做好工作设备以及环境标准的选择,在此过程中还要做好余量的考虑。
3、做好控制设备散热的有效防护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运行中,热能是主要的散热形式。为此电子元件中温度就成为了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着重做好散热的控制问题分析,这样有助于解决电子元件的散热问题,从而有效的避免电子元件因为温度过高而造成电子元器件的烧毁。
4、前馈控制系统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使用和运行会受到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而要实现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就要做好前馈控制系统的运用。一般情况下,在干扰比较频繁并且存在幅度值较大的情况下,就要运用前馈控制系统来实现干扰因素的有效控制。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在电气化的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为此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规范化以及规模化生产方面,还需要设计人员及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可靠性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永强.浅谈我国电气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2]谢常华.电气自动化的发展[J].企业导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