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

独立思考的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独立思考的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独立思考的论点

第1篇: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

关键词:需求分析理论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思考

需求分析理论的提出,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需求分析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中心地位,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善,达到培养学生平衡发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

一、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

现代教育对于教学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过程需要讲重心进行转变,将教学工作的重心由教转变为学。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教学工作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方法的改变,提供了新思路以及条件。以往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工作中,教学方式与理念相对单一,阅读方法与技巧的讲解环节较短,阅读材料过于陈旧,对于现阶段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一定的限制。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对于以往教学理念进行了很大的转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工作的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需求分析理论可以更好的体现英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对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听与读是英语中重要的技能,也是进行说、写与翻译基础。学习需求的分析过程,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说和读的需求,将具体需求转变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需求分析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观念进行了分析,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确定课堂内容,完成教学模式的过度。在阅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信心进行培养,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优势。

二、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阅读兴趣不足,阅读动机缺乏。现阶段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进行英语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难以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积极性。经过调查,大多数的学生觉得阅读对于自身的英语水平提高不重要,并且缺乏阅读的兴趣。兴趣在学习中是强大的动力,一旦在阅读教学中,过于追求完成任务,而缺乏阅读的主动性,就难以达到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

第二,阅读教学中学生词汇量不足。很多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阅读材料中存在很多生词,影响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从而造成阅读困难。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如果难以理解文章含义,就不能正确的理解文章主题,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让学生产生阅读困境的心态,更加减少学生的阅读信心与兴趣。

第三,阅读技巧不足。需求分析理论对于学生阅读水平的要求很高,需要达到学生的预计目的,就必须保证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目前,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中,自身阅读技巧与方法缺乏足够的培养,很多学生阅读中存在方法上的问题,对于相关题目的解决都是根据猜测,难以保证学习效果。

第四,阅读材料相对落后,脱离现实生活,课外阅读难以得到良好的实现。学生在进行阅读中,往往存在阅读材料陈旧的问题。阅读材料脱离生活与实际,难以保证学生得到足够的阅读水平提高。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由于其他科目学习压力大,英语阅读材料已经布置较多,缺乏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有效的指引,造成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缓慢。

第五,文化的差异以及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造成阻碍。英语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和汉语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在进行阅读中,会受到一定的阻碍。语言本身是交流的工具,在阅读材料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习惯性的用法,学生受到语言习惯的限制,会出现难以利益文意的情况发生。

三、加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措施

3.1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关注高考,以至于英语阅读教学偏向面对高考,过于应试化。英语阅读教学工作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味的应试化教学,影响学生的实际应用阅读能力水平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需求进行良好的分析,并且通过安排合理的阅读教学的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教学内容以及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阅读气氛中,得到英语阅读能力的成长,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英语阅读。

3.2加强学生词汇量的扩充

足够的词汇量范围是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学习的关键,也是保证学生阅读效果的关键。教师要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在学生遇到生词时,引导学生去学习词义,根据科学的记忆理论,让学生进行及时的单词记忆,帮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词汇量。

3.3培养学生阅读技巧

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阅读技巧,就会出现阅读速度慢,文意理解错误的现象。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阅读技巧作为教学任务的重点,并且由浅入深的对学生的阅读技巧进行训练。在教学中,要在学生学会阅读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学生的阅读技巧进行指点,真正的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3.4提高学生阅读范围

阅读范围对于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目前,我国高中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材料的质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注重阅读材料的质量,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合理的于都计划,科学的布置阅读任务,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

四、结束语

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工作是学生养成良好语言能力的关键,根据需求分析理论,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学工作进行分析和改进,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日后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讨论法;合作学习

一、讨论式教学方法概述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讨论式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肯定,尤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更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讨论式教学属于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知识,讲解和阐述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学生之间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来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在讨论式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来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拓性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潜质,提升其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开展谈论式教学,应该以课程性质制定的总体教学目标为指导,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精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顺来开展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开展谈论式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广大化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讨论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讨论法教学上予以突破。讨论法有自己的实施条件、原则、方法及时机,只有使用得当,才能做到“鱼满而网合,水到而渠成。”那么,讨论法这门教学艺术在高中化学课该如何运用呢?接下来就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充分的课前准备

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如何讨论。如怎样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关键到正确的解决问题。如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原理探究时我提问:你能想出几种测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方法?各小组经讨论,提出(1)测量溶液pH值,换算成氢氧化钠的浓度。(2)取20mL氢氧化钠溶液与某种已知浓度的酸溶液反应,然后利用这种酸的体积,计算氢氧化钠的浓度等方法。激发学生思考,有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

2.创建良好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这句话指出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同时给学生留足空间,做到精讲多讨论。因此,在化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建立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到氯气的实验室制备时,教师向引入问题:那么制备氯气我们要使用哪种装置呢?制氯气时怎样连接装置?怎样收集氯气呢?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学生也更加积极自主的地参与进来,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逐步攻克每一个问题,从而顺利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3.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是讨论问题的关键。解决一个化学问题往往有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讨论点。如酸碱中和滴定只要弄清两个问题即可:①准确测定两种溶液的体积;②判断中和反应恰好完全进行。教师通过合理的设置谈论点,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也更加清晰准确,讨论式教学的目的性更强,可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合理把握讨论时机

讨论式教学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问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进行讨论。具体来说,在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产生分歧、知识需要拓宽时安排讨论。如一位学生提出:“如何准确判断酸碱恰好中和?怎样选取择指示剂?”这个问题就是很好的讨论契机。要准确把握谈论的时机,引出一些核心的、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通过教师的引导,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5.正确调控讨论过程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点拨、设疑、答疑等调控。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积极参与。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级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为高效课堂服务。三是发现问题,寻找典型。教师发现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要及时解决,起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作用。

6.灵活运用讨论方式

目前讨论式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一帮一等讨论方式。一般来说,同桌讨论适于相互启发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或临时遇到“冷场”时则可采取这种办法,全班讨论常常是解决重难点的内容或解决争议的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念,树立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升其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救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学习效率,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健平.讨论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0:89

第3篇: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122―01

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较好的阅读方法,而不是抄答案、背答案。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如果学生乐于接受,那么将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1. 框架阅读法。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订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2. 对比阅读法。这里所示的对比是和谁对比呢?当然是和自己。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和论点我会如何。每个人的想法其实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我们可以归纳出对比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乐于接受,获得良好阅读效果

1. 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会有烦心事,欲寻求解脱,愉悦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

2. 完成阅读积累,开阔视野,增强语感能力。新大纲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就是对量的要求。还要阅读范围广,视野开阔。刘锡庆教授提出:“经典名作和有兴趣的好书,或应读、可读之书等,都可以尽兴去读,越多越好。”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 做学习的主人,体现阅读自由。学生自己读书,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要靠自己读书,靠自己积累,靠自己领悟,自己升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

第4篇: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

为了充分发挥数学课堂讨论的整体功能,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要选择好讨论的内容,把握好讨论的契机,使课堂讨论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讨论问题的提出要注意科学性

教师设计的提问要难易适度,保证科学性,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或很容易地答出来。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就会无从下手,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使学生形成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但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就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问题的难度处于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发学生合作的潜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即设计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求知的新境界。

二、讨论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有所领悟和发现,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实践证明:同样的问题,因为语言表述的不同,往往效果也各有不同,所以在问题的语言表述上做好精心的设计。同时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适时提出讨论的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圆的概念”时,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争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不能滚动。”老师又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的时候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了。”老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三、要精准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指需要讨论的问题。讨论点的确立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因此,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实践证明,适宜课堂讨论的内容一般包括:学生需要互相启发来拓展思维的问题;学生理解不一致又有必要争辩的问题;学生希望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学的重点、难点处;概括、小结处;学生起疑处;易混易错处,等等。

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讨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难点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对这堂课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也最能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比如在《分数的意义》中,为让学生理解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重要性,可设计一个不平均分的图形说说能用什么分数表示,给学生制造一个能通过小组合力解决的困惑。通过对这个困惑的讨论交流,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平均分的重要性,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

2.学生理解不一致又有必要争辩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可能不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也可能不同,若把典型的方法进行讨论,学生则会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如在《十几减7、8》的教材中把15-8的计算方法归纳为三种:15-5=10,10-3=7;10-8=2,2+5=7;8+( )=15,15-8=7。而当有小朋友说出“15-10=5,5+2=7;8-5=3,10-3=7”算法时,许多小朋友,甚至于老师可能都会持反对意见。这时我们不要急于给他们下否定的结论,不妨就在这里展开讨论,让这样做的小朋友说出他们的道理:15-10比15-8多减了2,只要再加上2就好了,故可以用15-10=5,5+2=7来计算;15要减去8,而个位上只有5,用个位上的5去减8还少3个,不够的3再用10去减就等于7,所以可以8-5=3,10-3=7来计算。多好的想法,多独特的见解。讨论让更多的同学懂得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为他们今后创新性地自主学习保驾护航。

3.易混易错处也是最好的讨论点。许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尽管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理解或运用时仍然免不了会出错,对于这些知识,如果组织讨论,则可减少或避免出错。

四、要重视讨论问题的过程,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1.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合作学习是当前教学的主要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但有时讨论时间不够,老师一声“停”,便开始了提问和展示,根本就没能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只是走了形式,合作也只能变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因此,教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补充、更正甚至辩论。曾经听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吴老师在讲完分数的产生及概念后,为巩固分数的概念,强调概念中的“平均分”,设计了一道判断题:“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在学生的意见发生分歧时,吴老师并没有简单地指出谁对谁错,而是随机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在辩论中,学生势必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去指出对方的矛盾。这无疑是对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更增加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5篇: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

“名言荟萃、古人开会、反复唠叨、高分绝对”,这是网上流传的学生写议论文拿高分的“秘籍”。但所谓的“秘籍”,恰恰说明了学生因为积累素材的有限,视野不够宽广,思维不够深刻,而只能在写作时,套用固定的模式,机械地堆砌固定的材料。随着江苏高考对“新材料作文”这种题型的提倡,考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对他们写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你要能用你所知道的新材料,来印证你所生活的世界,去启发你的思考、引导你的关注、抒发你的情怀、表达你的观点。所以就议论文写作而言,“思维力”便成了文章的“生命力”,那么,发挥“三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议论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十分必要。

所谓“三智”,即明智、机智、睿智。古人云:“千古文章意最高”,议论文写作要有思想,首先,学生要明智地面对生活,避免思想的苍白,拥有求真的意识;其次,要机智地分析生活,抛弃逻辑的混乱、说理的贫乏,拥有独立的意识;最后,要睿智地反思生活,反对迎合奉承、矫揉造作,拥有自由的意识。

如何才能做到“明智、机智、睿智”,如何才能让自己拥有求真、独立、自由的思想意识,使自己的议论文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我们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对观点进行明智地解读――要有求真的思想

早在近两千年前,我国东汉时最著名的思想家王充即在其著作《论衡》中点明了议论的目的:“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在他看来,议论文写作应是“疾虚妄”“归实诚”,即要有去伪存真的思想意识。

两千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学生写议论文,往往会觉得“论点”无所谓对错,切题就成,关键是要找符合论点的“论据”进行“论证”。殊不知,如果论点不新颖、“逼真度”不高,即便论点正确,论据、论证也没有问题,但其实都陷入了“无谓议论”的死胡同。现在“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也只是提供给考生一个话题的范围,考生要学会对材料进行明智地解读,从中提炼出自己新颖、逼真的观点,这样才能让后文的论证变得有价值。如一位学生是这样来阐释话题“有用和无用”的,较为真实独到:

“不得在夜自修时看除必考名著之外的书”。相信这样的规定对高中生来说不会陌生,这是限制我们在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做与学习“无用”的事。之所以留下一点转圜余地给名著,其目的也显然并非用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而是另一个更有用的目标――应付考试。这样森严的规定,固然防止一些同学浑水摸鱼,夹带武侠、言情,但也真实地折射出现实的功利,无用之书无益去读,读了也不会加分。学校尚且如此,那社会自然也是无用之事无益去做,因无利可图。然而,“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所谓“有用”“无用”,从功名角度看,界限分明,高下立判,可是当我们站到高处,或许就会发现所谓的“有用”已经无处可用,而当年被抛弃的“无用”经历时光打磨,已闪闪发光,耀眼夺目。

这位同学针对学校的夜自修阅读规定,从学校到社会,表达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思考,对观点进行了明智的解读。他的明智还在于他基于真实学习生活的思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我们才有被刺痛的感觉。

论点的真实性是议论的动力与生命,也是其价值与魅力所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我们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智慧,鼓励他们敢于思考,勇于真实地表达,而不是让他们只会人云亦云,从而对题目材料的解读出现“同质化”“平庸化”的倾向。当然,我们也不能再不厌其烦地将一些老套的“论点”灌输给学生,那些诸如“失败是成功之母、知识就是力量、有志者事竟成”的“论点”,早已被一代代中学生反复咀嚼,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议论文的目的是对真理之本的发现与无限靠近,而只有明智地倾听自己内心灵魂深处的声音,才能去追求、发现并捍卫这个世界的真理。

(二)对事例进行机智地叙议――要有独立的思想

举例论证是学生在写议论文时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但在运用事例进行论证时,因为缺少独立的思想,不会个性化地解读,要么举例失当,要么缺乏分析,要么堆砌呆板,要么陈旧老套,看似例证充实,实则“外强中干”,经不起推敲。这样的议论文说服力不强,感染力也不够。那么,学生如何发挥机智对事例进行叙议呢?来看下面这位的见解。

有时我常想,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呢?是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把自己交给命运?还是心有所向,创造出美好以展示生命的价值呢?苦苦谋生的确不妙,每个人见了站在弄堂口抱怨的妇人都会绕道吧……而王洛宾现实无疑给了我们问题的答案。这个伟大的作曲家在战乱纷扰的岁月里徒步穿行新疆的沙漠,只为创造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即使在监狱之中,他依然笔耕不辍,竟然写了七十多首民歌……我无法将他所过的生活和他那恍若天堂之音的歌声联系起来。是的,生活固然可以将人置于苦难,却无法囚禁人的光明之心。因为理想照耀,因为幽默乐观,漫漫苦海也能成为万顷花野。生活与心境,两者其实能了无关联……(《心在天堂》)

小作者开头一连提出几个问题(选文粗体字),是以自己独立的思考来引领例子,既启发了读者,也使下面的举例更有针对性。而举例之后再对例子进行个性化地分析(选文粗体字),就更突出地论证了生活中要追求“心灵的天堂”。相反,如果思维疲软,只是机械地叙例,而没有思想的引领,那议论文的思维力就会大打折扣。比如说下面这位同学的一段议论文字。

乐观是一个人良好心态的体现。乐观的人总能享受困难的过程,而消极的人则相反。史蒂芬・霍金面对身体的病痛无可奈何,但他拥有乐观的心去看待并锲而不舍研究“黑洞”;桑兰因跳马意外而高位截肢,她用乐观面对生活,创造出她独特的人生;海伦凯勒从小失明又失聪,正有了乐观,她才写出《给我三天光明》这样的著作。(《论乐观》)

文章看似例证丰富,但着实有堆砌之嫌。小作者只是像“贴标签”一样把“乐观”贴在三位名人身上,至于“乐观”具体表现在哪里,语焉不详,闪烁其词。因为缺少对例子机智的分析(不仅“贴标签”,而且叙议矛盾,前面刚说“乐观的人总能享受困难的过程”,这边霍金“面对身体的病痛无可奈何”),文章的观点便失去了支撑,显得苍白,更别提展现独立的思想了。

(三)对生活进行睿智地反思――要有自由的思想

“议论文写作的精神是什么?”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我们不得不重视和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因长期受到应试教育传统思维的束缚,很少会对生活进行睿智地反思,进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表现在作文中,一是只会奉承迎合,人云亦云,而不会批判与反驳;二是文章矫揉造作,无病,不但不像一个睿智的斗士,反倒像个软弱无力的“病夫”。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所以,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让学生关心关注社会问题,拥有自由的批判性思维。而这正和议论文一直秉持的以追求真理为最高使命的批判精神是相契合的。

请看下面两位学生的考场作文片段,作文题是一段材料,“有着35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大礼堂的横梁已经风干朽化,必须得更换,当年的设计师已经预想到这种情况,所以早在校内一块土地上安排种植了大片橡树林。在一代代园艺师的守护下,现在,每棵橡树的尺寸都超过了横梁所需。大礼堂的横梁问题,可以圆满解决了”。

一位学生这样议论:

范仲淹曾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所有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所有人快乐之后再快乐。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具有忧患意识。

因为牛津大学礼堂设计师具有忧患意识,先种植了大批橡树,所以礼堂才得以保留;泰坦尼克号的船长不具有忧患意识过于自信,没按要求配备救生艇而使很多人丧失了生命。可见忧患意识的重要。

可是,怎样才能具备忧患意识呢?我们应放远眼光,不局限于美好的现状,做一个像牛津大学设计师那样的人,而不是像船长一样对自己过于自信的人。只有这样,我们面对未来的困难才能从容不迫,社会的发展才能更稳定和谐。(《具有忧患意识》)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题。建筑师预先种植大片橡树林,这是一种在极强的责任感驱使下的超越时空的远见卓识,这种预见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这段文字的小作者看懂了材料,先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开头引入范仲淹的名句,提出了“具有忧患意识”的观点;然后用泰坦尼克号船长的例子进行对比论证,强调“忧患意识的重要”;进而指出“要具备忧患意识”的做法,议论层次清楚。但读完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议论只是机械地套用议论的结构,为了议论而议论,缺少小作者自己的情感体验,也缺乏对社会生活睿智而独特的思考。

再来看同一则材料下,另外一位学生的议论:

我曾去游览鲁迅的故居,却惊悚地发现有两个鲁迅故居!导游解释说,是全部模仿鲁迅故居而建的,而原来的那个暂不开放。我的眼神黯淡了,原来我所见的不是真正存在过的历史,而是一处赝品!我嗅不到文化的味道。

我一直都相信,一座老房子无论经过多少漫长岁月的洗礼,总能因为历史而光艳动人。就像高大的樟木衣柜,只要打开就能闻到淡淡的余香。而今,只剩下为了商业利益而开发的铜臭味了。就像今日的绍兴,再也回不到当初的那个“鲁镇”了,看不见好似仙山楼阁的戏台,那夜似的古街,有的只是一群计较钱利的商贩……

古迹难存,古风不再。我得知国外有工匠代代守护供大学礼堂更换的椽木,我只能感到一点欣慰与沉重的失落。这是一种民族的失落。

古迹存在的意义是凭吊历史,或是对古时人们生活的注释,或是对优秀灵魂的一支不朽赞歌。而今,守护者无力,看者无心,治者无意,才造成了中国文化保护缺失和媚俗化的现状,令人扼腕心忧。

我希望能重新听见那一句淡淡哀伤的小诗,烟霭暮雨之中,历史的屋宇风貌仍在,被人铭记……(《多少楼台“淹”雨中》)

从一次去鲁迅故居的游览中,小作者感受到了今日绍兴“古迹难存、古风不再”,比较材料中国外工匠对橡树林的世代守护,小作者有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即“中国文化保护缺失和媚俗化的现状”。好作文源于对生活的思考,比较前一位学生机械地论证,显然这位学生的思想更自由,更睿智,敢于大胆地质疑,更具追求真理的精神。如果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时,能有这样契合生活的睿智思考,拥有自由的思想,那我们也就掌握了议论文写作的精髓。

第6篇: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

【关键词】雅思写作;讨论型议题;备考建议

一、雅思写作评分标准

雅思写作评分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写作任务反应情况、连贯与衔接、词汇资源、及语法多样性及准确性。

(一)写作任务反应情况

要求“全面地回应各部分写作任务;就写作任务中的问题提出充分展开的观点,并提出相关的、得以充分延伸的以及论据充分的论点”。首先,要“全面”回应,不能遗漏给定的写作任务。其次,要做到“准确”回应。要找准题目的主题,并明确对写作者提出的相关要求。然后,对于自己提出的观点要做到充分“展开”――不能只是给出观点而不做相关阐述说明,或者在阐述时的论点没有相关的论据做支撑,或者即使有论据但是不充分因此无法对观点进行延展。在整个篇章上讲,必须遵循相应的议论文结构。

(二)连贯与衔接

要求“衔接手段运用自如,行文连贯; 熟练地运用分段”。要能够通过语法、词汇和逻辑等多样的衔接手段使整个篇章语义连贯。比如,语法上要懂得综合运用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等,词汇上要懂得运用重述和搭配,逻辑上要懂得运用语境、语用来实现隐形连接。需要注意的是,与中文议论文不同,以雅思为代表的英语议论文在连贯上必须借用相关的明确的衔接手段,不能采用中文“含而不露”的表达手法,在衔接上应当体现明显的逻辑关系。每一个段落应当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句子之间逻辑关系分明。段落之间各自完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功能和任务,因此要做到分段合理、分明。

(三)词汇资源

要求“使用丰富的词汇,能自然地使用并掌握复杂的词汇特征; 极少出现轻微错误,且仅属笔误”。词汇资源不仅要看其丰富程度,看单词量大小,还要能够熟练区别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并且熟悉不同词性的词形变化及其搭配,更要看用词的得体、地道和准确与否,在不同的语境、语体下的用词更能体现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精准性。

(四)语法多样性及准确性

要求“完全灵活且准确地运用丰富多样的语法结构;极少出现轻微错误,且仅属笔误”。丰富多样且准确的句型句式体现了一个ESL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的基本掌控能力。要求不仅会使用各类复合句,还要考虑语境和语篇各方面因素,能够在最恰当的时候作出表达,而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语法能力而生硬地拼凑各类句型句式组成文章,也不能为了句型“高级”而一味追求“长难句”,使得文章生涩别扭。

二、讨论型议题要求

(一)任务反应情况

第一是审题,容易无法找到不同观点所涉及的共同的核心问题所在,即使找到了但是无法“自圆其说”,无法找到相应的论点和论据支撑自己展开论述;更或甚者写到最后绕得太远导致跑题。比如在上文所举例子中,双方观点涉及的核心议题可以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是否应该给孩子自由”。那么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应当紧紧围绕“规矩”和“自由”两种方式各自能够让孩子有所成长的“理由”展开。一方面,支持父母应当给孩子设立很多规矩来约束他们的行为的人认为,规矩能够清晰分明地告知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以尽量避免孩子犯错或者受到伤害;规矩在孩子行为习惯等方面有立竿见影的约束效果。另一方面,支持应当给孩子自由的人认为,孩子有充分的自由之后可以“试错”,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体验到教训,从而可以发自内心地意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孩子的品行有着积极地塑造作用;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好处,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规矩。总之,切入点要大小适宜,太小则无话可说,容易陷入细节,显得论述牵强;太大则显得假大空,无法落到实处。

第二大问题则是,论据不充分。习惯喊口号,通篇在讲道理。只有论点没有论据,文章的实证性较差。有的考生即使知道使用相关论据,但囿于词汇量较小,也无法顺畅表达,显得文章例证单薄,有时甚至因词汇量小导致所选事例不足以支撑论点,甚至造成论点偏离主题。

(二)连贯与衔接

第一,主要受中西思维差异影响,考生在行文时不习惯使用旗帜鲜明的衔接词和衔接句。导致句子内部、句子之间、段落之间逻辑性差,或者彼此孤立,让读者摸不清头脑,不知所云。

第二,不清楚英语议论文“总-分-总”的行文结构,每段开头和结尾也无明显的主题句、支撑句和总结句。整个文章结构松散,前言不搭后语,导致论证缺乏力度,难以叫人信服。

(三)语言基础

词汇资源太少导致论据不足,语法错误较多直接影响论证表达。因属于常规写作基础问题,在此不过多赘述。

三、备考建议

(一)积累大量素材。雅思大作文写作任务涵盖了家庭与青少年教育、工作与生活、社会现象与现实问题、人类与大自然、文化与传统、现代科学与技术、运动与健康等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需要考生运用大量事实性的例证进行论述,因此必须使用丰富的写作素材并对其进行加工。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备考期间,考生可通过新闻报刊和各类原著积素材,这样才能在考试时做到厚积簿发。

(二)训练逻辑思维。写前构思的质量决定了整篇文章的高低,很多中国考生很难实现高分的原因不在于语言质量低下,而在于逻辑思维和论证思路偏差较大。建议考生系统地集中性地进行构思训练,要能在较短时间之内迅速找准文章的中心议题和切入点,并且迅速扩展开来,形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可被充分展开的各个分论点。

(三)加强改写训练。语言基础方面,在确保正确、地道的基础上,进行词汇和句子的改写训练,有助于提升句子的多样度。在平时训练时,有意识地积累多种表达方式,并分析不同表达方式的语用环境。

四、结束语

雅思写作能力培养非一蹴而就,需要考生长期不断的积累和训练,本文提供了相关策略上的备考建议,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第7篇: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

关键词:“高考体”;议论文;公民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76-01

在我区高考作文来看,议论文倍受学生青睐。议论文有结构可模仿,有论据可积累,易于阅卷老师短时间内判断是否符合题意,降低被误判的机率,故学生选择考场上写议论文是有其道理的。从长远发展来看,议论文写作是学生表达思想的途径,关系到青年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并不令人满意,从大量考场作文来看,学生审题能力差,论据单薄,缺乏论证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高三语文老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高考体”议论文产生的原因分析

“高考体”议论文指的是在高中阶段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拼凑材料、套用模板、缺少思考和分析的议论文。我区学生的“高考体”议论文最突出的表现是第一段提出论点,中间三段列举三五个万能例子,加上一两句似是而非的简单分析,结尾强调论点。学生把这样的作文成为“三段式”。很多学生都说,写了三年的“三段式”,分数不上也不下,极度憎恶这样的作文,但如果不这样写,又不知道怎样写,得分也可能更低。很多教师把写作当成了技法训练。训练学生作文的“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式”结构,若学生写的与老师教的方法不甚一致,就叫学生反复修改,回归“正路”。有的老师甚至告诉学生,考场作文就是填空题,把材料往格式中填就行了。这样做短期内看似提高了一点分数,但贻害无穷。怕写作文,无法思考,几乎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切身感受。

二、用“公民写作”的理念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

在王栋生老师主编的《新语文写作》中,提出了“公民自由写作”的概念。编者鲜明地提出“写作的权利与责任”和“写作是一种精神活动”。他们期望学生意识到,自由地写作,是一个自由而独立的公民的权利,是人权的一个重要部分。写作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与责任。这就是说,写作不仅是为了表达自己,也是向社会发言,提出自己批判性、建设性的意见,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虽然有人批评目前的高考作文命题方式陈旧,存在种种弊病,但从内容上看,高考作文命题是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用“公民写作”的理念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就是针对学生“高考体”作文缺少观察和思考的问题而力求突破的一种出路。

三、“公民写作”所需要的精神品质

以“公民写作”的理念指导高三议论文写作,为的是将写作放在“立人”的高度去实施。立言以立人,在教学中应当培养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比如引导学生看待“小悦悦事件”,不应任由学生一味地去批判路人见死不救,而是应该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和当下公民的素质,设身处地地去看待路人的选择,理解他们的选择,宽容他们的不足,同时再引出自己对路人及其他公民的期望,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重演,希望他们有正确的选择与行动,希望网民及社会舆论有正确的导向。这样的表达,才是从一个公民的角度理性思考和分析。 公民写作需要的精神品质如独立思考的人格、宽容开放的思想,质疑求证的求实精神、悲天悯人的情怀等,这些精神品质在当下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常常被忽视。

四、“公民写作”所需要的思维品质

以理服人是议论文的基本要求。但很多学生的议论文采用中间三段的并列式结构,随便列举三个事例,如某人讲诚信,他生意越做越大,某人讲诚信,赢得选民的支持,连任总统,某人讲诚信,名垂青史,所以我们要讲诚信。考场上存在大量类似的文章,总结起来就是“某人因做某事而成功,所以我们要做某事”的模式。这样的议论文是没有任何论证分析的过程和深度的,不可能以理服人,使人信服。如学生的习作《发怒是撒旦的魔杖》中有一段话: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利人利己的两全办法。历史上为什么出现令世人赞叹的“将相和”的千古佳话?正是由于蔺相如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怒气,没有跟廉颇计较。即使廉颇语出伤人,不顾情面,蔺相如还是很好地控制了情绪,并表示理解廉颇,这才出现了“负荆请罪”。如果当时文武两将不和,也许朝廷就不会出现如此繁荣的景象,甚至会给敌人制造入侵的机会,更不会及时挽救了了廉颇这名得力武将。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蔺相如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廉颇再三的刁难也不发怒?因为其“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由此让学生总结,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成为愤怒的奴隶。当学生从这些方面来分析总结,分析总结自然能够更深入。

因此,我们需要在思维的多样性、深刻性、批判性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要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认识更全面。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特殊性看到普遍性,从现象揭示本质,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并通过理性的探讨来论证自己的论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第8篇: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

【关键词】想象力 激情 胆量 独特思维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27-02

过去有人批评我们数学教学是形式主义的、沉闷的,充斥了无聊和烦躁,破坏了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甚至毁坏了学生追求美的灵魂。还有人说:学生的个性被消灭了,才情被埋没了,智慧被冰冻了,智力被凝固了,情感成了一片荒漠,创造的火焰熄灭了;数学教育不如歌也不如诗,我们的精神家园荒芜萧条,创造之木逐渐枯萎,想象之鹊不再高翔。

的确,审视我们的数学教学,我们更多的是强调知识系统、逻辑思维、公式概念,却忽略自然科学应有的形象思维,也忽略了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融入。没有教会学生把学习数学视为一种内心的生活,一种交流与沟通,而是扼杀了学生本来拥有的灵性。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改革,我们必须把保护与激发学生灵性作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还学生以心灵的自由,还学生以个性,还学生以灵性、活力。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保护与激发学生灵性呢?这个问题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以下结合我的教学探索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给学生以主动权,让他们做学数学、用数学的主人。

学习的主动性是产生灵性的温床,是产生灵性的根本。如果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灵性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作为数学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左右学生,应多给他们开放、自由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挑选,独立思索,主动探究。

那么,学生的灵性在怎样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成活和成长?文学泰斗泰戈尔用一句名言道出了真谛:“像阳光一样拥抱你,又给你以光辉灿烂的自由。”学生有了追求的自由、表达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行为的自由,其灵性才得以挖掘,而培养学生的这种主动意念、自由思想,教师一定要认清自身的位置,只做“引路人”,而不是“主宰者”,要多给学生自由空间,尽量多地站在教室的讲台下边,把学生推到讲台上,让学生演主角,教师当教练。譬如我们在指导他们读悟体会某个概念时,可以这样说:“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感悟?能说一说与大家一块分享吗?”如此,往往一个概念,学生就能结合自己的体验,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很多时候,他们会让作为教师的我们惊讶不已。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尽最大努力顺应学生的特点,尽最大努力唤起学生的共鸣,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潜力,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积极而富有创意地投入到活动空间中去,使数学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畅所欲言、自主学习、灵气十足的舞台,变成一个真正有意义的改革平台。

二、给学生以争议权,让他们在争论中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是的,如果没有争议,就不能“别同异”、“分是非”、“辨曲直”。因此,争议也就成了数学教育乃至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体验、个体感悟等因素的不同,因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对于数学现象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异。在数学课堂上,假如能够引入争议,就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灵性。

(1)用“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思维方式来培养学生敢于争议的精神。“疑”是“争论”的动力,有了“疑”且又能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方有“敢于争议”的思想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处处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鼓励他们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并在学习中发现新的疑难。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时,我们教师更应该热情鼓掌,以示鼓励。

(2)数学教师要有保护学生独特见解的思维,积极营造让学生敢于争议的环境。一方面,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随意插嘴,这样可以从中捕捉学生有价值的不同见解,适时引发为思路明确的争议。另一个方面,教师必须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提出争议的内容与焦点,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大论辩,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投入争论活动中的主动性。

(3)数学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争议的能力。在学生争议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采撷学生的不同论点,发现其闪光点,帮助他们归纳概括自己的论点和论据,注意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且在争论技巧方面给予适当点拨,进而使学生在争论过程中不断提高争议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4)数学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训练空间,保护学生生命中富有的创造力。

民主宽松的训练环境,开放自主的授课内容,平等愉悦、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情绪。而学生学习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思维也会变得敏捷,思考的潜能、创造力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提倡尊重学生真实的心声,呵护孩子灵性的触角,强调“我心解我题”,提倡说出真实见解,以小处见大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而传统教学观偏重于“教师讲例题”、列模式,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数学训练更是在“概念”和“公式”上打转,机械、浮浅、呆板,完全脱离了学生的思维实际和解题能力。这种训练不但不能启人心智,久而久之也会扭曲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不会有创造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考是指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因此,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结构、思维水平,对学生推理统得过死,或提过高、过难、过急的要求,其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学生的数学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让授课的过程成为真实的、快乐的、自由的生命之旅。每个学生的经历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数学教师要主动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数学现象记下来。并经常组织学习从事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积累数学学习资料,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激发学生灵性是数学教学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数学教师自身要有深入挖掘学生、深入挖掘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保护学生灵性的思想意识。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通讯集》第1卷,三联书店1958年版

第9篇: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

当批改后的测验卷子发下来之后,我顿时目瞪口呆了――在我写下的每一个答案后面,竟然都被画上一个刺眼的红“X”。我得了零分。可这不公平,因为每一道题我都是根据我的课堂笔记回答的。而且,吃惊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怀特森先生说,因为世界上从来就未存在这种名为“凯迪普旺斯”的动物,而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所记下的只是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既然没价值,怎么能给分呢?”他说。可我们却感到委屈极了:这算什么测验?这算什么教师?

但怀特森先生似乎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他告诉我们,当时他让我们传看的只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猫的头盖骨;并且,就在那堂课上他还提醒我们,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从未发现过这种动物的痕迹――“那么这只头盖骨是从哪儿来的呢?”可是当时我们中间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疑问。“其实我的破绽还有很多,其中包括‘凯迪普旺斯’这个古怪的名字,可你们却都深信不疑。”他说。为此他强调,本次测验的零分记录都将写进每一个人的成绩报告单。同时,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汲取教训,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让自己的脑袋休眠,一旦对老师或教科书产生疑问时,就应当勇敢地说出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