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超级工程范文

超级工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超级工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超级工程

第1篇:超级工程范文

“这个行业有两个主题词,一个词是学习,另一个词是挑战”

2008年,夏,吉林省通榆县,一个在火车站名里找不到的地方。

风场上,一道技术难题的出现,让韩世辉和他的同事们内心里正承受着又一次磨砺。

这个型号的风车叶片一片就有十多吨重、三十多米长,要把这些大家伙吊上数十米高的风车顶,需要动用两辆大型吊车。先不说费用至少需要50万到70万元,就说场地面积以及沙土环境,根本无法使用大型吊车。“那时,1.5兆瓦的大型风力发电技术在中国刚刚起步,并且一个叶片就价值七十万元”,技术难度、风险都大大超出了韩世辉之前面临过的所有挑战。

苦思半个月后,韩世辉和同事们琢磨出了一个“土办法”。他们利用动滑轮与定滑轮的原理,自己创新了一个简易好用的起重装置,又经过反复论证,才动手实施。“当时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只能互相鼓励,如果那时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样不行,估计我们就放弃了。”

最后,难题成功解决,成本却只花了十多万元。

风电技术、机型更新很快,可以说每次技术挑战都是全新的。但也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学习、钻研、尝试中,韩世辉和他的同事们快速地成长起来,不到三十岁年纪,却都已经是风电技术支持的资深专家。

不过,至今回想起那段在通榆县的经历,韩世辉依然觉得“难以想象”。但只要他一站到那些白色巨型风车面前,就会再次产生面对挑战跃跃欲试的兴奋,每个细胞都焕发着昂扬的朝气。从五年前毕业进入风电领域开始,这股兴奋劲儿就一直都没过去。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风电属于尖端技术,专业领域跨度大、涉及行业多,有些技术甚至在其他行业都没有用过。但也正是这一点,吸引韩世辉放弃了与专业更为对口的电子自动化方面的工作,投身风电。在他身上,有着典型的技术型人才的特质,那是对技术特有的钻研劲儿和超乎常人的耐心。

最初,韩世辉做的是最基础的风电机组日常维护。一年后,他开始学习技术调试。那时,他的生活里只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工作,一个是学习,工资条几乎不看,“因为没有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

经过几年的历练,现在他的头衔是“技术支持工程师”,负责现场机组调试以及机组维护、检修,他几乎跑遍了中国北部和西部最偏远最荒凉的地方。内蒙的巴彦淖尔,新疆的布尔津,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那里除了风声,只有一片与世隔绝的寂静,有时一个月都看不到其他人,有的地方走一百公里仍旧荒芜人烟,食品和生活用品只能定期派车出去采购。韩世辉半开玩笑半严肃地说:“我们唯一的娱乐就是上网,有时公司也会派文娱小分队来演出。我想如果没有网络和电话,风电可能也就发展不起来。”

去年是韩世辉出差最少的一年,出差天数是260天,一个项目短则十天半个月,长则三四个月。近半年来,因为负责新员工培训,他主要待在公司的北京总部,“我也接触了一些新员工,他们在大城市长大、读书,突然要到那么荒凉的地方去,忙起来的时候一天只能休息一两个小时,心态的转换是很难的,也有少数人因此放弃。”

第2篇:超级工程范文

超临界流体就是指在某一温度和压力下,处于液体到气体中间状态的流体。它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相当,而粘度又和气体相似,其扩散的能力在液体和气体之间,大概相当于液体扩散能力的10-100倍。所以它既具有液体的高溶解能力,又能拥有气体的高扩散能力和压缩性。我们就利用超临界流体的这些特性,用于我们的化学生产。像这样的技术我们就把它称为超临界流体技术(SCF)。超临界流体技术一般是控制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或者加入其他物资的情况下改变体系的传质系数、传热系数及化学反应特征的,这能更加高效清洁地进行化学生产,有的在超临界的状态下能节省能耗,所以超临界流体技术也被称为超级绿色化学技术。超临界液体技术(SCF)现在广泛应用到了材料制备中。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该技术就已经开始应用,把二氧化碳制备成超临界的状态,以它为介质来制取特氟龙;还有聚丙烯工艺中也应用了SCF技术,利用丙烷的特点来做稀释剂,该技术也是做PE的升级版。当下,超临界流体技术则更多地应用在了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不易粉碎的无机物材料,以及提取不太容易溶解在单一超临界液体中的有机物。现在应用的超临界流体技术的方法主要有一下几种:1、快速膨胀法,该方法主要用于固体颗粒状的物质的制备;2、压缩抗溶剂发,主要用于制备微孔、微球类的物质,所以在药物分子及聚合物共沉上应用较多,也较成熟;3、抗溶剂法,通常该方法会应用在制备爆炸性物质和不溶于单一超临界流体的有机物上等。除了以上在制备材料方面的突出贡献,超临界流体技术还在分析化学中大展拳脚。它与色谱技术相结合,能在色谱研究中得到比气象色谱更高效,比液相色谱更精准的超临界流体色谱。更由于它的高效和低成本使得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还有医药化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2绿色化学反应技术的应用

绿色化学指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再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减少或者消除化学对于人类的危害、社会的危害以及环境的危害。从源头的原材料开始,到生产过程中的试剂和介质还有催化剂,到最后的产物及副产物都要求绿色、环保、无毒害,还有就是“原子经济性”的“零排放”。像在绿色无毒原料控制方面,石油化工原料就可以改变成生物原料的。制作尼龙可以不用含苯的石油化工原料,改成生物原料,生物原料的淀粉及纤维素等在酶催化反映下也能形成己二酸,这样一样可以制作尼龙,而且对人体和环境都危害极小。再比如在反应过程中对介质、溶剂等的控制,也要求无毒无害,在有机反应中水就是很好的溶剂,不仅对环境无害还能节省到有机反应中的官能团的保护还有去保护等环节,所以也省工艺省时间了。还有反应中用的绿色催化剂,绿色催化剂能更加正对性,更加高效地参与化学反应,并且得到的副产物少。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绿色催化剂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像不对称合成反应中,催化剂不仅为化学农药和精细化工提供反应需要的中间体,有的还能为反应提供绿色的合成技术。比如酶催化反应、氢酯化反应、还有不对称酮反应等。

3化学工程中的传热研究

化学反应中传热的研究是化学工程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严重影响着一个反应的能耗,反应的进程等。在微细尺度传热研究中,由于尺度微细,原有的传热假设及会发生变化,其流动还有传入的规律也会发生变化。目前在纳米、微米、集成电子设备还有微型热管领域中该传热研究交深入,取得了较不错的成果。而我们在改进传热工艺和设备上也做足了研究,为了提高传热效率,我们可以改进设备的性能,使其持续对外传热的能力提高,改变里面的传热材料和工艺的设计来实现传热的效率。然而我们现在投入很多精力的滴状冷凝技术的研究还没能取得很好的成果。由于我们不能在维持物质在滴状的时候冷凝,同时冷凝表面寿命延长,所以目前这个难题还很难突破。还有就是我们在计算沸腾时的传热存在很多弊端,复杂的沸腾状态不适用目前所有的传热计算方式,就研究沸腾传热的计算方法也是一大块难题的,所以就滴状传热技术的研究也将会是我们传热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该研究获得进展必将改变现在很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形式,将会带领化学生产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4结语

第3篇:超级工程范文

关键词:模板支撑设计支撑搭设技术施工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Suppor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ltra-high super major cross beam control

LIU Jia Jun Yang TaoZhou ChangmingSun Dongliang

(Shandong Huax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Xinwen offices Xintai CityShandong27100)

Paper originality affirms

This paper is a combination of construction practical, write and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and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ndependence. In addition to the special marked reference to the content, the paper does not contain any other individual or collective achievements published or written works. Without the permission from the author and shall not be reproduced published.

Summary:Ili of new mines Center energy Building 1400mm x 2800mm beam cross-section girder construction as a case, its template support design, support ere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ntrol, to solve a single beam concrete time pouring load is too large, difficult to stabilize support,the stability of the single beam formwork support framework to ensure ultra-high super major single cross beam concret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Keyword:Template support design Support erec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Control

1工程概况

伊犁新矿中心能源大厦主入口大厅为大跨度结构设计,门厅入口大跨度梁截面大,梁顶结构标高12.85m,截面尺寸为1400mm×2800mm,净跨度为14.5m,支撑支设净高度为10.2m。根据《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1]规定:水平混凝土构建模板支撑的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施工荷载大于10kN/㎡的模板支撑系统,属于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单梁在混凝土浇筑时荷载过大,如何保证支撑系统的稳定,选用何种立杆、立杆接高、接高后易产生的偏心受力等问题是模板支撑设计、脚手架搭设和施工控制的难点。根据其他施工单位以往的施工经验[2-6],结合本工程实际,采取了以下模板支撑方案设计和施工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超高超重大跨梁模板支撑设计方案

此单梁混凝土如采用一次性浇筑,在不计风荷载的情况下,模板均布荷载为18kN/㎡,常规脚手架及模板支撑无法满足施工要求。为解决荷载过大问题,设计方案将此单梁混凝土浇筑分为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梁高1000mm,第二次浇筑梁上部剩余部分的1800mm,第二次浇筑在第一次混凝土浇筑完成后2h浇筑,计算时按一次性浇筑进行计算验算。梁侧模的设计方案与施工技术按照厚壁混凝土剪力墙考虑、实施。梁侧模采用15mm厚的竹胶板,竖向楞木采用50mm×100mm方木和50mm×50mm×3mm方钢,方木间距500mm,方钢间距500mm,方木与方钢交错布置,横档7排,每排2根φ48mm×3mm钢管,配合φ14mm螺栓拉结,螺栓600mm×600mm梅花布置。梁底模板按梁一次性浇筑的梁重及活荷载计算,具体支撑材料及布置见图1所示。φ48mm钢管立杆采用直扣件与纵向杆连接,DN219mm×8mm钢管与底部120a热轧工字钢焊接,中间及顶端由φ48mm钢管焊接,φ48mm钢管立杆接高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在距对接扣件100mm处再加一根纵向小横杆加强,防止立杆接高造成偏心受压轴心力影响稳定的问题,各排立杆接高节点应相互错开,不允许在同一高度接高,节点错开距离至少为2500mm,DN219mm×8mm钢管采用定制尺寸无需接高,φ48mm钢管立杆横向间距400mm,纵向间距600mm,DN219mm×8mm钢管横向间距800mm,纵向间距600mm。

为保证单梁支撑架的稳定性,在单梁支撑架两侧设置满堂脚手架,兼做操作防护平台,并设置剪刀撑,底部设斜撑,中间部位设置拉锁。具体方案见图2所示。

3梁模板的支撑设计与计算

梁模板与支撑均需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7]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进行设计和计算,。计算内容主要包括:梁侧模板荷载、抗弯与挠度验算;侧模板竖楞木、方钢的抗弯、抗剪与挠度验算;侧模板横档钢管的抗弯与挠度验算;梁底模与支撑、楞木、方钢和纵向横杆的计算与验算,确保以上各项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

3.1单梁侧模板设计计算及验算

3.1.1新浇筑混凝土对梁侧模的压力标准值的确定

强度验算需考虑混凝土的侧压力及浇筑混凝土时的荷载;挠度验算只需计算新浇筑混凝土的侧压力。新浇筑混凝土对梁侧模板的压力标准值计算公式为:

F=0.22γct0β1β2V1/2 F=γcH

式中:

γc——混凝土的重力密度,取24kN/m³

t0——新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根据现场实际取值为4.5h

β1——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取值为1.2

第4篇:超级工程范文

一、超限超载运输形成的主要原因

1.公路与铁路运力配置的比例失调

铁路运输的货物主要是时效性差、低附加值产品,而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运输的货物中这类货物所占比重也比较高,说明就整个综合运输系统而言,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没有明确形成合理有效的分工,而在铁路运力不足条件下,便需要通过公路运输这些低附加值货物。以大秦铁路为例,作为我国“西煤东输”的骨干线路,目前的利用率已经达到了120%,不能满足煤炭运输需求。这条线路执行的煤炭运输费率高于全国铁路运价平均水平,使得大量煤炭运输需求转移到公路运输,导致公路运输的煤炭运输量大幅度增加,而在这种情况下,公路货运极易出现明显的超限超载运输现象。可见,对于像煤炭等低附加值货物的中长距离运输而言,由于铁路利用效率的饱和,不得不采用公路运输这种高成本运输方式,因而驱动了公路运输企业为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而采取超限超载运输行为。

2.运输成本与运输价格的矛盾

二十多年来,我国公路货运运价水平的变化与全社会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的增长趋势相悖。运输企业为降低成本,理论上可通过降低车辆成本、燃油成本、劳务成本、管理成本以及税费费用。实际上,前四种成本降低的可能性较小,以人员、材料为主的成本,其费用水平从总体而言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并且燃料费用更是连年攀升。因此,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便只有降低公路运输税费费用这一项。此外,一些汽车制造企业和改装厂商违反车辆生产技术标准,非法改装车辆,大吨小标等违法行为的存在也为运输企业超限超载逃避国家税费从而牟取暴利提供了现实可能。

3.公路运输市场的过度竞争

自改革开放以来,公路运输市场逐渐开放,大量集体、个人涌入公路运输事业,缓解了当时运力不足的局面。但是,随着公路运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经营主体的过多与分散化使得运力逐渐出现相对过剩局面,此时企业为了承揽货源纷纷以竞相压价的方式降低运输成本。同时,由于经营主体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使得公路运输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较低,由此形成的竞争基本上属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最终导致市场竞争的无序。由于缺乏规模化的运输组织,通过超限超载弥补过高的运输成本,进而获取利润便成了运输企业最为便捷的一条途径,形成了“压价——超限超载——运力过剩——再超限超载——压价”的恶性循环,长此下去将对公路运输市场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治理超限超载运输的对策

根据造成目前我国超限超载运输的主要原因,提出以下相关治理对策:

1.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合理配置运输资源

综合运输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公路超限超载运输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部门应该从宏观方面调节各种运输方式的供给能力,合理配置各种运输资源,以达到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相对比较优势。对于超限超载运输比较突出的领域,例如煤炭等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的运输,在短期内可以对铁路运输的技术装备以及线路等进行一定的改造,提高运输效率以扩大其运力;从长期来看,应大力加强和完善铁路等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注重线网的布局,在自然资源分布密集的地区需要有所侧重。另外,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改善运输条件,提高运输服务质量,以满足资源外运的需求。

2.建立公平合理的价格机制

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公路货运市场中原本具有较高经营资质的运输企业退出市场,而最终使市场被低层次承运者占领。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货物托运者对货运价格的预期相对较低,使行业整体处于微利状态。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大运输市场交易信息透明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公路运输价格机制。同时,在低附加值、初级货物的中长途运输由铁路运输方式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公路运输货物则逐渐向体积小、批量少、批次多、高附加值的工业产成品运输为主,由于发挥了公路运输的相对比较优势,因此较高的运价水平容易被接受,这样可以提高公路运输企业的盈利水平。

3.制定严格的公路运输市场准入机制

目前公路运输市场内运输服务供给过于充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于是形成了以降低运价、超额超载运输为主的低层次市场竞争态势,甚至运输企业为在市场中继续生存,以低于供给成本的价格勉强维持经营活动。而造成这种恶性竞争局面的关键,在于公路运输市场进入门槛过低、市场准入管制力度不严。因此,公路运输市场应该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以提高公路运输服务质量、运输效率,使整个市场的竞争进入良性循环,因而超限超载运输现象也将得到较为明显的控制。

总之,公路超限超载运输的治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必须依靠公路运输系统各个部门紧密协作,通过严格的政府管制,建立完善的价格机制,形成良好的市场运作环境,引导运输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使企业在正常经营情况下能够提高利润水平,逐步摆脱对超限超载运输的依赖。

参考文献:

[1]崔红建,马天山.基于经济机理的公路超限超载运输长效治理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194-198.

第5篇:超级工程范文

关键词:化工工艺;超滤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超滤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化工实用技术,被广泛使用于化工的生产工艺过程之中,伴随实际应用过程的不断完善与改进,超滤技术已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之中。超滤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操作简单、操作流程短且有较好的分类效果,因此在化工生产工艺过程中超滤技术的优势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一、超滤技术

超滤技术是一种能将溶液进行分离净化的膜分离技术,它是通过一种膜表面的微孔对物质进行选择性的分离。当液体混合物流过膜表面时,溶剂(如水分子)、无机盐及小分子有机物通过膜,而大分子物质则被留在膜表面,使得浓缩液的浓度得到提高,从而实现分离、浓缩、净化的目的。超滤技术可以实现气液高效分离,它的分离机理是通过确定过滤分离材料的极性设备的结构、以及过滤分离材料的精度三位一体的思路,即以不同介质及工艺条件为依据,对所应使用的过滤材料加以确定。超滤技术采用的纤维过滤材料具有高效率、低阻力等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可以采用增大孔隙率,选用更为先进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具有纤维更细、精度更高的特点,其孔隙率、容尘量均比其他材料增大了一倍, 这极大地提高过滤材料的连续使用寿命。二是增大过滤面积,选用折叠式滤芯,在保持相同阻力的情况下,可使流通面积增加一倍,纳污量增加三倍,使用寿命增加三倍。超滤过程为动态过滤,分离是在流动状态下完成的。溶质仅在膜表面有限沉积,超滤速率衰减到一定程度而趋于平衡,且通过清洗可以恢复,从而达到重复利用的效果。总而言之,在采用新型的超滤技术进行气液分离时,应采用传统惯性分离技术的优点并结合新技术的特点来实现最优的分离效果。

二、超滤技术应用的优势

超滤技术是最近这几年来新发展的一项技术,有很强的分离作用,并且具有流程简单、分离效果好、处理效率高、能耗低等显著的特点。因此,在化工工艺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从经济方面考虑,超滤技术的设备投资小、运行费用低且使用寿命长。此外,超滤技术的使用使得生产成本降低、减少化工能源的消耗的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三、超滤技术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

1.合成氨过程中的应用

在合成氨过程中应用超滤技术,主要的目的在于将油水尘等杂质有效的去除,同时在合成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合成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在合成氨过程中应用超滤技术,能够将冷交换器中容易产生的油污堵塞现象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促进操作条件的优化,对合成设备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正是超滤技术本身的高效能,也能够促进合成氨质量的提升,促进合成氨技术不断的发展与更新,这也可以说为新技术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

2.氨分离过程中的应用

氨分离过程中主要是将氨从气体中分离出来,形成液态氨,这样便能够减少氨进入到合成塔中的含量,以此达到降低能耗的作用。通过超滤技术的引用,能够有效的将氨进行分离,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也产生了较好的效益。

3.循环机后油分离器中的应用

在循环机后油分离器中运用超滤技术,主要是为了将气体中的油水杂质进行有效的去除,这样便能够对合成触媒达到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在循环机油改造过程中运用超滤技术,能够形成大量的油水,减少了对触媒的影响,所以也从另一方面延长了触媒的寿命。

4.变换气后过滤器中应用

在变换气后过滤器中使用超滤技术,能够快速的将气体中的油水杂质去除,以此来达到保护触媒的作用。在某化肥厂中运用二级超滤过滤器,使得油水排量达到了每小时100kg,这对于触媒的保护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5.水处理中的应用

超滤膜是颗粒悬浮物等大分子物质的有效屏障。因此,超滤技术常用于饮用水的净化以保障饮用水安全,是最安全有效的技术。在海水及咸水的淡化方面,超滤膜也常用作反渗透的预处理系统。研究表明,超滤膜对浑浊度高溶质变化大的海水有很强适应性,且对于咸水的脱盐效用也十分明显。脱盐率能达到97%以上。除此之外,超滤技术在城市污水的回用和工业废水的处理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超滤技术能有效去除城市污水中的浊度和氨氮以及工业废水中的油污和悬浮颗粒物,以达到净化水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6.尿素生产中的应用

将超滤技术运用在尿素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将C O2 气体中的油污进行快速的去除,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耗,同时也能有效的促进尿素生产质量的提高。将超滤技术运用在CO2压缩机之后,便会在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位置产生显著的变化,油污的分解率快速提升,减少了对设备的影响,使得传热效率极大的提升,而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的尿素,颜色洁白,质地良好,质量也获得明显提升。

7.峭酸生产中的应用

在硝酸生产过程中运用超滤技术,主要是为了将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油污进行过滤,这样便能减少对触媒铂网的腐蚀,使得其使用寿命极大的延长。当前,我国有很多硝酸生产过程中都运用了超滤技术,不仅延长了金属网的使用效率,而且在工作效率提高的基础上,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8.峭铵生产中的应用

在峭铵生产中运用超滤技术能够对产生的氮气进行快速的净化,将其中夹带的油污去除,防止油污进入到峭铵的生产工段而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将超滤设备安装在氨压缩机上,能够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系统安全的运行。

9.制药业中的应用

超滤技术在制药业也有所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除热原。制剂中去除热原常利用活性炭反复吸附。该方法劳动强度大、损耗大、得率低。超滤去除热原是使用小于热原分子量的超滤膜拦截热原,具有劳动强度小、产品得率高、产品质量好的优点;二是小分子精制。对于抗生素类的小分子物质,其传统的生产过程存在冗长、收率低、能耗大等缺点。在精制过程中也存在微量大分子杂质残留的现象。这些杂质可能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利用超滤膜不但可以除去大分子杂质,而且可以简化操作工艺;三是大分子精制。这类产品具有热不稳定性,超滤的低温快速过滤特性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超滤法把高分子多糖类化合物单独分离出来,制备具有特殊药理作用的专门化药物,来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是膜分离的重要功能。

10.炼油厂尾气回收中的应用

将超滤技术运用在炼油厂尾气回收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尾气中含有的杂质进行分离,以此来对中空纤维膜起到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尾气对空气和环境产生的污染。

四、超滤技术对于工艺流程改进具体应用

Vc生产工艺原工艺流程:古龙酸钠发酵液静置沉降 树脂调pH加热静止冷却高速离心压滤树脂除盐浓缩结晶2-酮-L-古龙酸

改进工艺流程:古龙酸钠发酵液预处理 膜分离树脂除盐浓缩结晶2-酮-L-古龙酸

原工艺主要通过一次树脂交换和加热除蛋白,新工艺采用超滤技术除去发酵液中蛋白质和胶体。由于省去加热工序,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减少了加热对古龙酸的破坏。根据试验分析,加热对古龙酸的破坏可损失收率4%左右。超滤液纯化之后再通过树脂除盐,延长了树脂的使用寿命,生产的2-酮-L-古龙酸质量合格。超滤工艺推上生产后,成品Vc质量符合英国药典和美国药典,95%以上的Vc成品出口。

通过此套工艺可以看到,超滤技术对于传统化工工艺的改进起着很大的作用。

结语

综上,超滤技术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不仅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而且从经济性方面考虑,使得生产成本降低,并且减少了化工生产的能耗,缓解其对环境造成的染,因此,超滤技术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也可以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滤技术也将获得不断的更新与改进,其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范围也将日渐广泛,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将会产生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盛海.超滤技术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J]中国化工贸易,2012 .

[2]王保明,李大明.高效氨分离器气液分离机理与应用[J]化肥设计,2001 .

第6篇:超级工程范文

关键词:大跨径隧道;超浅埋段;施工

1工程概况

1.1隧道设计概况

南垭路属于贵阳市中心城区“畅通工程二期”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系统中1.5环的北线,是贵阳市道路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起连接放射的作用,即承担部分市内交通,又担负着来自于公路的出入境和过境交通,为市政府重点工程。

1.2浅埋段实际情况

本隧道LK3+110-LK3+255、RK3+100-RK3+190段洞顶覆盖层厚度薄,原设计中用了超前大管棚、加强临时支护、加密加强超前注浆小导管、喷锚+注浆小导管掌子面加固的措施工。隧道进口段下穿省植物园盆景园区,属于超浅埋段,埋深仅为2.4~18.7m,且该园内正修建蓄水渡槽(将蓄水700t)及多栋玻璃建筑物,并安设了多处盆景、名贵树木等。左线LK3+110~LK3+125、LK3+185~LK3+255和右线RK3+170~RK3+190段覆盖层厚度大于11m,其中左线LK3+110~LK3+125段部分拱顶位于土层中,其余则均位于中风化岩层中。LK3+185~LK3+200段基本位于中风化岩层中,地表构筑物主要为围墙等。LK3+200~LK3+255段上方有植物园道路及部分房屋。右线RK3+170~RK3+190段基本位于中风化岩层中,地表构筑物主要为围墙等。为S5c型复合式衬砌施工段落。左线LK3+125~LK3+135、LK3+175~LK3+185和右线RK3+100~RK3+105、RK3+155~RK3+170段覆盖层厚度为6~11m,其中左线LK3+125~LK3+135段拱顶部分主要为土层,拱腰及以下位于中风化岩层中,地表基本无构筑物。LK3+175~LK3+185段基本位于中风化岩层中,地表构筑物主要为民房等。右线RK3+100~RK3+105、RK3+155~RK3+170段基本位于中风化岩层中,地表构筑物主要为钢结构民房、水渠、围墙等。为S5d型复合式衬砌施工段落。左线LK3+135~LK3+175和右线RK3+105~RK3+155段覆盖层厚度为4~6m,其中左线LK3+135~LK3+175段拱顶大多位于土层中,拱腰及以下位于中风化岩层中,地表构筑物主要为钢结构水渠、民房、木房、盆景等。右线RK3+105~RK3+155段基本位于中风化岩层中,地表构筑物主要为钢结构水渠、民房、木房、盆景等。为S5f型复合式衬砌施工段落。

2大跨径隧道工程超浅埋段施工工艺

2.1地表处理

在进行超浅埋施工前,首先需要进行截流处理,可以在原冲沟位置修筑截水沟,将流水引入浅埋段,以此减小地表流水对于工程建设质量的影响。

2.2正洞开挖及初期支护

大跨径隧道工程超浅埋段开挖施工难度比较大,因此,应该结合施工条件确定施工方案,并且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有效配合。由于大跨径隧道工程超浅埋段开挖面积比较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施工中,首先需要确定注浆超前支护能够达到设计方案强度要求,然后再进行两侧开挖,并进行支护施工。其次,对左右侧的下导坑进行开挖施工,再对导坑进行支护施工。在左右侧上下导坑开挖并且支护施工完成后,还需要对开挖中间上部位进行支护施工,然后再开挖中心下台阶。当注浆达到设计强度后,即可拆除洞内临时支护设施,拆除完成后,即可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

2.3初期支护

(1)锚杆。在大跨径隧道工程超浅埋段施工中,锚杆支护是一种点状支护类型。隧道开挖施工完成后,应该将锚杆按照一定间距进行布设,多个锚杆可以形成群锚,在群锚作用下,支护作用效果比较高。在对锚杆进行安装施工时,首先需要确定孔位,另外,如果在锚杆安装施工中遇到破碎岩体,则可以进行锚杆加密处理。(2)钢筋网。在隧道支护施工中,还可以应用钢筋网进行加固处理,通常情况下,洞外可以分块施工,而洞内则应该采用铺挂的施工方式。在钢筋网铺设完成后,还应该与锚杆、钢拱架焊接牢固,在混凝土浇筑时避免晃动,提高施工质量。(3)钢拱架。在钢拱架支护施工中,必须严格依据设计位置进行安装,钢架应该使用钢筋材料进行纵向联接,拱脚必须放置在原状土上,并且在两边打上锚杆,避免拱脚发生下沉作用。应该尽量缩短钢拱架与围岩之间的距离,如果钢拱架与围岩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则应该垫块垫紧。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钢拱架截面高度应该尽量与喷射混凝土厚度相同,而且还需要设置保护层。(4)喷射混凝土。在进行混凝土喷射施工时,首先需要对埋设位置进行标志,并且根据工程设计方案严格控制混凝土喷射厚度。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将系统风压控制在0.5MPa以上。喷头与岩面之间的距离应该控制在1m左右。在混凝土喷射施工中,首先需要喷射边墙,然后再喷射后拱位置,并且分区分段喷射。

2.4仰拱施工

在隧道工程下部开挖施工完成后,应该立即进行仰拱施工。通过实践研究表明,尽快进行仰拱施工,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塌方事故,同时还能够确保洞内道路的畅通性,有利于进行洞内排水施工。

2.5防排水

在隧道防排水施工中,应该坚持“以防为主、防排结合、控制排放、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施工原则,首先需要加强隧道结构自防水,然后再加强外防水,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施工缝、变形缝等位置,更应该加强防水处理,这样才能确保排水通常,使得隧道工程施工完成后,洞内保持干燥。

2.6二次衬砌

(1)在灌注施工前,首先需要确定周边移位速率已经明显降低,同时周边收敛量能够达到总收敛量的80%以上。(2)在灌注施工前,还应该确定台车等施工设备到位,然后再进行灌注施工,当混凝土施工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左右时,才可进行脱模。(3)脱模完成后,应该及时进行混凝土养护,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大跨径隧道工程超浅埋段施工难度比较大,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施工前,首先需要进行现场勘察,明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然后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合理安排施工工艺,这样才能保证大跨径隧道工程超浅埋段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艳光.浅谈公路隧道工程中的超浅埋段施工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5):36-36.

[2]董钊,方颖.隧道超浅埋段施工技术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0):74-75.

第7篇:超级工程范文

关键词:超支模搭设;超高大跨度;专项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Abstract: with the high and big span structure of development, mould system of high technology used more widely, combining with the project examples summarizes the mode of special project built overspe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nd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ntent for other similar engineerings.

Keywords: overspend set mode; Ultra large span; Special project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各项工程其使用功能要求日益提高,超高、大跨度混凝土结构不断增加,该部分结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施工难度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来我省乃至全国屡有发生因设计计算和施工技术措施不当以及地基基础下沉等原因导致的支模体系失稳垮塌,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安全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本文结合某工程实例,分析超支模专项工程施工要点,并根据施工规范和现场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超支模搭设得到安全、可靠的实施。

1工程概况

湛江市某小学教学综合楼工程建筑面积4863.36平方米, 框架七层,总高度为29.8米,板厚度按为H=100。其中首层高5.8米,梁最大截面为B*H=300×800是施工的重点,由于板施工荷载较大,根据《广东省建设工程高支撑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为确保首层高5.8米的梁板模板的坚固、安全、耐用,必须对支撑系统进行设计及验算。

本高支模参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01)和《施工技术》2002.3.《扣件式钢管模板高支撑架设计和使用安全》进行设计的。其中,梁高支撑架的设计按B*H=300*800,B*H= 200*500分别进行设计,梁截面大于B*H= 200*500的,按截面按B*H=300*800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梁截面小于B*H= 200*500的一律按B*H= 200*500的设计方案进行搭设。

2模板扣件钢管高支撑架设计

2.1梁模板扣件钢管高支撑架设计

2.1.1截面B*H=300*800梁模板扣件钢管高支撑架的设计(见图1)

基本尺寸为:梁截面 B×D=300mm×800mm,梁支撑立杆的横距(跨度方向) l=1.20米,立杆的步距 h=1.00米,梁底增加2道承重立杆。

图1梁模板支撑架立面简图

采用的钢管类型为 48×3.5。

2.1.2截面B*H=200*500梁模板钢管高支撑架的设计(见图2)

基本尺寸为:梁截面 B×D=200mm×500mm,梁支撑立杆的横距(跨度方向) l=1.20米,立杆的步距 h=1.00米,梁底增加0道承重立杆。

图2 梁模板支撑架立面简图

采用的钢管类型为 48×3.5。

2.2楼板模板扣件钢管高支撑架设计

搭设尺寸为:立杆的纵距 b=0.60米,立杆的横距 l=0.60米,立杆的步距 h=1.00米。(见图3)

图3楼板支撑架立面简图

3超支模搭设专项的施工技术

3.1施工准备

模板支架搭设前,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向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交底的重点为搭设参数、构造措施和安全注意事项。安全技术交底形成书面记录,交底方和施工作业人员应在交底文件上签字确认。

3.2施工工序

工艺流程为:放出轴线及梁位置线,定好水平控制标高梁、板脚手架安装架设梁底纵横木枋于脚手架横杆上梁底模板及侧模板安装架设板底木枋于脚手架横杆上楼板模板安装梁、板钢筋铺设、绑扎梁、板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达到设计强度等级后拆下脚手架可调顶托拆除梁、板模板,清理模板拆除水平拉杆、剪刀撑及支撑架。

3.3模板高支撑架的构造和施工要点

模板施工时必须遵守《扣件架规范》的相关要求,此外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3.3.1模板支架的构造要求:

(1)梁板模板高支撑架根据设计荷载采用单立杆;

(2)立杆之间必须按步距满设双向水平杆,确保两方向足够的设计刚度;

(3)梁和楼板荷载相差较大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立杆间距,但只宜在一个方向变距、而另一个方向不变。

3.3.2立杆步距的要点

(1)当架体构造荷载在立杆不同高度轴力变化不大时,可以采用等步距设置;

(1)当中部有加强层或支架很高,轴力沿高度分布变化较大,可采用下小上大的变步距设置,但变化不要过多。

3.3.3整体性构造层的要点

(1)单水平加强层每4米沿水平结构层设置水平斜杆或剪刀撑,且须与立杆连接,设置斜杆层数大于水平框格总数的1/3;

(2)双水平加强层在支撑架的顶部和中部每隔10m设置,四周和中部每15m设竖向斜杆,使其具有较大刚度和变形约束的空间结构层;

(3)高支撑架的顶部和底部(扫地杆的设置层)设水平加强层。

3.3.4剪刀撑的施工要点

(1)沿支架四周外立面满设剪刀撑;

(2)中部每隔10m设置。

3.3.5支撑架搭设的施工要点

(1)严格按照设计尺寸搭设,立杆和水平杆的接头均应错开在不同的框格层中设置;

(2)确保立杆的垂直偏差和横杆的水平偏差小于《扣件架规范》的要求;

(3)确保每个扣件和钢管的质量是满足要求的,每个扣件的拧紧力矩都要控制在45-60N.m,钢管不能选用已经长期使用发生变形的;

(4)地基支座的设计要满足承载力的要求。

3.3.6施工使用的要点

(1)精心设计混凝土浇筑方案,确保模板支架施工过程中均衡受载,采用由中部向两边扩展的浇筑方式;

(2)严格控制实际施工荷载不超过设计荷载,对出现的超过最大荷载要有相应的控制措施,钢筋等材料不能在支架上方堆放;

(3)浇筑过程中,派人检查支架和支承情况,发现下沉、松动和变形情况及时解决。

3.3.6模板支、拆除的要点

(1)梁侧模必须在平台、梁混凝土浇筑48小时后方可拆除。

第8篇:超级工程范文

关键词:超低排放;协同治理;吸收塔

中图分类号:X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140-02

1 引言

“超低排放”改造中虽有各种工艺路线,但烟气协同治理技术则是各种工艺路线中的较为突出的一种。烟气协同治理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强调设备间的协同效应,充分提高设备主、辅污染物的脱除能力,在满足烟气污染物治理的同时,实现经济、优化及稳定运行。

2 工程项目简介

华能沁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三期2×1000MW机组锅炉为东方锅炉厂制造的超超临界一次中间再热直流锅炉,锅炉BMCR工况蒸发量为3110t/h。本次超低排放脱硫装置设计入口烟气量3520432m3/h(标态,湿基,6%O2),原烟气SO2浓度按3350 mg/m3(标态,干基,6%O2),吸收塔入口粉尘30mg/m3(标态,干基,6%O2)设计,脱硫系统出口(烟囱入口)SO2排放浓度不大于35mg/m3(标态、干基,6%O2),脱硫效率不低于99.0%,烟囱入口粉尘浓度小于5mg/m3(标态,干基,6%O2)[1]。

3 总体方案设计

本次改造总体方案是在原有吸收塔基础上进行改造,主要原则:(1)本次改造吸收塔拆除最低层喷淋层,在该位置加装一层托盘装置,再移位最低层喷淋层至第四层,同时加装第五层喷淋层,最终配置为:五层喷淋层加一层合金托盘设置。(2)更换原有所有喷淋层及喷嘴,以增加喷淋层覆盖率。(3)对原氧化风系统进行改造,原喷枪式改造为管网式。(4)拆除原有除雾器,更换成三层屋脊式高效除雾器+一级烟道除雾器。(5)吸收塔烟气出口由侧出方式改为顶出方式。

(1)吸收塔设计。由于本次改造浆液循环停留时间按4.5min进行设计,原有吸收塔浆池无法满足设计要求,需要对原有浆池进行扩容改造,原有吸收塔浆池部分需要抬高4.16m,改造后的容积为3656m3;其次需要增加一优缌芨叨燃案换除雾器,原有除雾器区域需要增高8m;同时原有吸收塔出口为侧出方式,本次改造为顶出方式,因此需要拆除原有吸收塔塔顶,改造后塔顶及弯头高度11m,改造后的吸收塔总高度达到了60m,这么高的吸收塔顶出改造方式在行业内也尚属首次,因此吸收塔结构加固进行反复多次的校核计算,以达到结构安全可靠的目的,同时本项目采用低低温协同治理方式,经过多次CFD流场模拟比对进行设计。(2)烟道设计。该项目设计过程中,净烟道支撑方案设计难度很大,特别是其中两个支点跨度斜面距离达到了12m,并且烟道截面尺寸由13400(mm)X19000(mm)变截面至14000(mm)X7000(mm)变截面处于60m高空风、雪载荷均很大,一方面要满足烟道结构强度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考虑烟道结构方向的稳定性,因此设计时经过多种模拟方案的论证,最后方案确定为通过改造原有烟道,在其顶部开口进行加高、加固,同时保留原有烟道底部三角烟道作为改造后的烟道支撑进行配重,以达到烟道结构稳定平衡的作用,同时又通过烟道纵向加固肋加强从而提高烟道跨度大的结构强度要求。(3)喷淋层设计。通过增加喷淋层喷嘴数量,更换喷嘴形式,从而提高喷淋覆盖率及提高脱硫效率,本项目每层设置了229个喷嘴,喷嘴设计流量为53m3/h,喷嘴形式多样有单向双头、单向单头、双向双头。(4)除雾器设计。本次改造拆除原有塔内二层屋脊式除雾器,更换为三层屋脊式除雾器+一级烟道除雾器,除雾器出口雾滴20mg/m3。(5)确定项目主要设计参数。(6)提高脱硫效率及除尘的方式[2]。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的主要功能就是脱除SO2,根据SO2脱除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可提高SO2和粉尘的脱除效率:(1)提高液气比:在兼顾效率与经济的基础上增大液气比;(2)增大浆液雾化效果:选择多种型式雾化效果的喷嘴;(3)调节浆液pH值:采用大规格浆池;控制Ca/S和废水中Cl-的排放,调节pH值;(4)烟气分布的均匀性:优化塔内烟气流场及增加托盘装置;(5)增大粉尘粒径:采用低低温静电除尘器增大粉尘粒径;(6)提高除雾器性能:采用高性能的三级屋脊式除雾器+一级烟道除雾器。

4 运行问题及解决方案

调试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1)满负荷运行时4号循环泵和5号循环泵发生共振,经过多次试验及各方的检查,最后发现是运行人员,因为塔内有泡沫溢流,降低了正常运行液位所致。(2)烟道除雾器压力值超过设计值,经过检查为冲洗水阀门内漏,导致冲洗水压力不足,从而无法冲洗干净所致。(3)石灰石耗量超过设计值,经过PH计、密度计对比,发现由于PH计冲洗不及时,导致PH计读数不准,PH过低导致进浆量增加,从而石灰石耗量超标。(4)通过该项目设置的托盘前后压差比对,测算加装后的托盘阻力在700-1000pa之间波动,比设计时考虑的1200pa小,在性能上达到了更优的效果。(5)通过运行的数据比较,在其它入口条件相同时,入口温度越高,出口粉尘越高。

5 结语

华能沁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三期2×1000MW机组的超低排放项目改造后的社会意义在于机组满负荷状态下,改造前单台机组每小时SO2脱除量约为10.12吨/小时,改造后单台机组每小时可脱除SO2量约10.746吨/小时,按年投运7000小时计算,则单台机组改造后每年可多脱除SO2量4382吨/年,两台机组可以多脱除SO2量8764吨/年, 通过减少排放烟气中二氧化硫和粉尘的含量,达到保护了生态环境、节约物质能源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清洁生产,给电厂内工作人员和周遍生活的居民营造了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另外也提高了物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了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生产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超级工程范文

关键词:深基坑工程; 变形监测; 土压力监测

中图分类号:TV5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Study on Monitoring Data of Extra Deep Excavation Engineering

Xiang Xiaobo

(Surveying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Geochemics of Hu'nan Province, Shaoyang 422002,China)

Abstract: Combined with a case, the deformation and soil pressure of excavation engineering was monitored, and the process of partial collapsing was recorded. The base ruler of soil deformation was discussed during deep excavation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ence can be used by the designer and constructor.

Key words: deep excavation engineer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soil pressure monitoring

1 引言

近年来,城市建筑的高速发展和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促进了深基础的发展,由此带来在施工期间大量的深基坑开挖和支护的岩土工程问题。根据国内有关深基坑的研究,一般认为深度大于7m的基坑定义为深基坑[1],大于15m的基坑称为超深基坑[2]。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围护结构承受荷载并导致围护结构和土体的变形,围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中任一量值超过容许范围,将造成基坑的失稳破坏或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3]。

基坑工程置于力学性质相当复杂的地层中,土压力等荷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设计时的简化和假定与工程实际也存在一定差异;另外,还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延时,以及降雨、地面堆载、机械撞击等诸多偶然因素,当前的工程设计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依耐经验。因此,进行基坑围护工程监测,实现信息化施工,是确保当前基坑施工的安全稳定的重要手段。

本文结合某超深基坑工程的监测与塌方事故分析,探索深基坑施工时土体变形的基本规律,以吸取经验教训,可供有关设计、施工人员参考。

2、工程背景

南京市某基坑工程,东西长约55m,南北宽约33m,设计m相当于绝对标高20.0m,现自然地面标高约为19.8m,地下构筑物板底设计标高为-16.8~-22.0m(图1)。基坑东侧距基坑约7.5m有一待建建筑,基础埋深6.0m,为桩基,其余地段场地较开阔。

由于该工程是临时支护,考虑经济因素,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多次变更施工支护方案,主要采用土钉支护(图2),只有基坑东侧支护,因多种因素,该基坑工程在施工阶段出现几次滑坡事故。

图1基坑支护平面图 图2 一区土钉支护剖面图

3、监测项目与方法

3.1 变形监测

深基坑的变形监测主要包括基坑边坡的沉降观测、水平位移监测以及对周边建筑物、管线设备等[4]。本工程周围地段场地较为开阔,而且是临时支护,没有对基坑周围的沉降进行监测;本次变形监测主要内容为基坑支护深层水平位移测试,测试方法采用在支护面后0.5m土体处钻孔埋入测斜管。测斜孔钻孔直径为110mm,测斜管与水平方向保持垂直;测斜管有两对方向互相垂直的定向槽,其中一对要与基坑边线垂直;测斜管内径为43mm、壁厚5mm的PVC硬塑料管。设置测斜管时,用砂子填满钻孔和测斜管之间的缝隙,以使测斜管与土体粘结牢固。

测斜仪采用高精度的CX-3型伺服加速度式测斜仪,性能如下:测头尺寸为Ф32mm×660mm,量程0o±53o,位移方向为水平向,分辨力±0.02mm/500mm,精度±4mm/15mm,温度范围-10o~50oC。

3.2 土压力监测

土压力是基坑支护结构周围土体传递给挡土构筑物的压力,也称支护结构与土体的接触压力,或由自重及基坑开挖后土体中应力重分布引起的土体内部的应力。一般采用土压力传感器即土压力盒进行测试。本次监测土压力盒采用的是GYH-1型钢弦式传感器,测试仪器为GPC-1钢弦频率测定仪。

土压力盒和测斜管中心点距支护面的距离相等(0.5m);为了防止测斜管对其周围的土压力大小产生影响,将土压力盒布置在距测斜管中心0.5m处。

图3 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图4 土压力竖向布置示意图

4施工过程监测及结果分析

由于多种原因监测人员进场较晚,进行测点布置时施工已到了制作压顶梁(见图2)阶段(-12.0m),测点位置受工程进度影响较大。监测点布置示意见图3(1号测斜管损坏),测斜管自压顶梁向下布置,5、6、7号测点同时布置测试了土压力,竖向布置示意见图4。以下介绍分析2、5、6号测试点情况。

4.1二号测点

2号点位于Ⅱ区(图1),9月16日自压顶梁底部向下开挖,并测得第一批数据,22日开挖至压顶梁下约8m处,发现水平位移过大,为防止破坏,随后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

a)9月26日至9月28日:将原挖出的土回填,回填深度至压顶梁下约3.5m处;

b)10月1日至3日:将压顶梁上部的土卸去3m(减少基坑上部荷载);

c)10月7日至9日,施工方抽走了基坑内的积水;

d)10月9日至11日自压顶梁向下做混凝土搅拌桩;

10月21日,工程用建筑材料堆放在2号点处,11月6号开始第二步开挖,11月17日基坑在2号点位置局部滑坡。

图5土体深层位移曲线

图6 不同深度水平位移变化图

从2号点测试结果可以看出,-0.5m(取压顶梁底面为0)处最大水平位移达92mm,最大水平位移与基坑深度的比值为10.82‰,远大于3‰~5‰这一规范要求的报警值,最后失稳局部滑坡也说明本案例中的开挖及支护方式值得商榷。

发现位移过大(-0.5m位移31.525mm;-6.5m位移19.015mm)后采取的回填土、卸载(土)、降水、深层搅拌桩等几种工程补救措施中,从监测的土体变形看,回填土效果最为明显。在回填深度以下位置(-3.5、-5.0和-6.5m处)的水平位移值减少得较多,分别达到8.1mm、10.89mm和8.53mm,与变化前相比分别降低了21.3%、35.8%和42%;而在回填深度以上位置(-0.5m和-2.0m处)的水平位移值变化很小, -0.5m和-2.0m与变化前相比分别降低了0.1%和2.6%。这是因为土具有一定粘性,在荷载消失后位移会出现小幅度的回弹。在3.5m(回填深度)以下位置土体的水平位移并不能完全恢复。混凝土搅拌桩是控制基坑土体变形的有效方式,对深层土体效果尤为明显。

4.2 五、六号测点

5、6号点均是11月16日基坑发生滑坡后设置的观测点,11月24日开始记录数据,此时第一步开挖已经结束,开挖深度3.5m;12月1日开始第二步开挖,深度1.5m;其中5号点12月13日上部土体发生滑移,在-1.5m处测得的水平位移为1.179m;12月15日测斜管上部折断。

(1) 位移监测

图7水平位移――时间变化曲线

5号点监测结果表明,土体发生局部滑坡基坑水平位移变化有下列规律:

a)土体滑坡发生比较突然,在12h内水平位移增加了10到30倍;

b)混凝土搅拌桩能大大提高了土体破坏的延性,尽管5号测点有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达近1.2m,该点-1.5m以下位置却没有发生塌方; 12月30日开始做永久性支护,一直到支护工程结束,也未再次发生破坏。

c)土体的应力释放后,水平位移减低幅度很小,监测数据显示不超过最大位移的3%。

6号点监测结果表明,面层的水平位移沿深度范围有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在开挖阶段(12月10日至12月13日),调整后-2m处的水平位移大于-0.5m处的位移,第二次发生在12月22日,此时-4.5m处的水平位移大于-0.5m处的位移。从时间上来看第一次是扰动造成的,而第二次是混凝土搅拌桩对支护面位移作用的结果,最终的水平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与典型的复合土钉支护位移变化曲线相似。

(2)土压力监测

图8土压力――时间变化曲线

由于此项土钉支护工程没有做支护面层,故可近似认为支护面的土压力(这里指距离支护面0.5米处的土压力)为零。

从土压力测试结果看,5号测点前期较为平稳,在12月5日产生震荡,后期由于仪表损坏无法测得数据; 6号测点在中期(12月6日到12月26日)产生震荡,而前期和后期较为平稳。土压力产生震荡的主要原因是土体受到扰动作用。在支护完成后,土压力值趋于稳定时情况;上部位置土压力值最小,而中部和下部的土压力值接近最大。

5、结论

(1)深基坑施工开挖是一项涉及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复杂问题,具有时空效应,施工过程必须加强监测,并应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开挖或支护方式,以确保施工安全,而不能因为是临时工程而降低工程措施要求,单一的土钉支护在深基坑支护中应谨慎采用。

(2)分步开挖的深度对支护面水平位移和支护的稳定影响明显。现场测试表明,一次开挖的深度过大会使支护面产生过大的水平位移,即使将原土重新回填大部分水平位移也不能恢复,说明土体结构的破坏不能在短时间恢复。

(3)减小基坑上部(卸土)和侧面荷载(回填)能减小水平位移增大的趋势;而增加上部荷载(堆放材料)和有瞬间荷载(上部土体扰动)出现,能加大支护面的水平位移。

(4)当出现荷载减小或加固等有利于支护体系稳定情况出现时,可能使支护面的水平位移减小,但一般降低幅度不大。

(5)土压力发生明显变化一般发生在开挖或采取工程措施阶段。支护完成后,土压力值趋于稳定时,支护面附近土压力分布是上部较小,中部和下部比较接近。

参考文献:

[1]刘建航,侯学渊.基坑工程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夏明耀,曾进伦.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夏才初,潘国荣等. 土木工程监测技术.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