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数字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分类及症状
按肌瘤所在部位不同分为宫体肌瘤和宫颈肌瘤,按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可分为黏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其常见症状有: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继发贫血。有的肌瘤增大超出盆腔在下腰部可扪及,可产生压迫症状如排尿困难和排便困难。
2 治疗原则
必须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肌瘤大小等情况全面考虑,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随访观察 若肌瘤小且无症状,一般不需治疗,尤其是近绝经年龄患者,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落,肌瘤可自然萎缩或消失,可每月3~6个月随访1次。
2.2 药物治疗 凡肌瘤在2个月妊娠子宫大小以内,症状不明显或较轻,近绝经年龄及全身情况不能手术者,均可给予药物对症治疗。
①雄激素;甲基素、丙酸酮;②抗雌激素制剂:三苯氧胺。
2.3 手术治疗
2.3.1 适应证 ①子宫大于妊娠10~12周(拳头大小);②肌瘤增长速度快,特别是更年期后肌瘤不但不萎缩反而变大;③瘤体虽小症状明显、月经过多、药物治疗无效,继发贫血;④有压迫临近脏器症状;⑤有子宫肌瘤蒂扭转;⑥有恶变可能;⑦妇女不孕或流产而其他一切检查又很正常者。
2.3.2 手术切除的方式 ①开腹手术:是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肌瘤剔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子宫全切术;②阴式子宫切除术:优点是腹部无切口、腹腔干扰少、患者恢复快;③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的妇科技术,优点是切口小、创伤小、术后粘连机会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一般3~5 d,2周内可恢复日常工作和学习。
3.1 心理指导 针对患者和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
3.2 术前1 d半流饮食,术日晨禁饮食。
3.3 术前准备的目的和必要 备皮:清洁皮肤,预防切口感染;②术前用药目的:保证睡眠,诱导麻醉,增强麻醉效果,减少腺体分泌;③胃肠道准备:防止术中、术后呕吐物误吸,防止术中误伤肠管,有利手术顺利进行,防止术后腹胀;④置尿管:利于手术,预防误伤膀胱。
4 术后健康教育
4.1 术后常见的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护理措施(1)寒战:多由于麻醉作用使体温降低或手术过程中输液速度过快而引起的。护理措施:①保暖:热水袋保暖,但热水袋水温不应超过50℃;②给予地寒米松10 mg静脉滴注或异丙嗪25 mg肌内注射;(2)疼痛:疼痛是最常见的护理问题,以术后24 h内最内明显;是由于手术牵拉或麻醉作用逐渐消失引起。护理措施:①术后及时系上腹带,以减轻疼痛;②术后6 h给予半卧位,有利于减轻腹部伤口张力,减轻疼痛;③止痛剂:根据疼痛性质、程度给予止痛剂;④注意观察疼痛性质、程度;⑤加强心理护理,设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如为患者放一些音乐或同患者聊天等以减轻疼痛;(3)腹胀:由于术中牵拉及麻醉作用的影响,术后活动少,肠蠕动功能减弱所致。多发生在术后48 h内。护理措施:①鼓励患者早期离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②排气后前两日进免糖食物,防止产气过多引起腹胀,给予少量多次饮温开水或橘子汁,促进排气,少量多餐半流食;③腹部热敷或轻轻地按摩下腹部,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④必要时,可给予新斯的明1 mg每30 min肌内注射1次,共2次;(4)排尿困难:与术后留置尿管有关。护理措施:①鼓励患者在拔管后多饮水,并争取在拔管后30 min内自行排尿;②如排尿困难可以让患者听流水声诱导排尿;③轻轻地按摩下腹部或热敷下腹部;④采用针灸方法或给予新斯的明1 mg肌注或扶患者坐起排尿。
4.2 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后出院如何自我护理 ①术后清洁:出院后腹壁的切口需保持干燥,一周后再沐浴(禁盆浴),因出院缝线刚拆除,针眼还未完全愈合,况且切口的痂尚未脱落,因此不宜沐浴。当然全身仍需保持清洁以擦澡为宜,每晚或便后洗会阴;②疼痛护理:一般出院时可能仍有稍许腹部切口处吊痛,不时有针刺样痛均属正常,如切口疼痛明显,需检查一下是否红、肿,排除感染可能,如有脓液挤出需到医院换药,仅仅红肿可以购买红外线灯泡装在台灯底座上,妥善放置后照射腹部,2次/d,20 min/次,以不感觉烫为宜。腰部酸痛:轻微的酸痛经过休息数日后一般会自行好转。如酸痛明显需到医院请教医师排除麻醉后留下的后遗症,必要时用一些药物。排尿痛:极大部分患者不会有此症状,少部分可能出现排尿时小腹部放射性疼痛,可能是手术引起,因子宫与膀胱相邻,如盆腔有粘连情况,则切除子宫时与膀胱分离,可能稍稍有擦伤,数日后自行好转,平素多饮开水,自觉排尿时立即排尽,不要憋尿时间太长。如排尿时尿道口疼痛,可能是泌尿道感染所致,轻度者通过每天多喝开水就行,严重者需上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③可能出现的异常症状:阴道出血:行肌壁间肌瘤或黏膜下肌瘤剔除术者,子宫壁有伤口,这会导致术后有少量的阴道流血,一般不会超过10 d,均属正常,如大于半月应上医院检查;行次全切除术后一般不会出血,但如宫颈切缘部位高,可能每月于月经来潮的日子会有少许阴道出血,量的多少视宫颈切缘的高低而定,如切缘高、内膜残留多则阴道出血相对偏多,反之,阴道出血少。子宫全切术后,10~15 d可能会有少量黄色分泌物或血性分泌物可观察几天,自然消退,如出现脓性分泌物,可能是阴道切口残端有感染或阴道炎应去医院诊治、查明原因,及时处理。若子宫次切或全切患者出现大量的阴道流血,有可能是缝线裂开,应立即去医院急诊检查;④饮食:出院后宜清淡、自已喜爱的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矿物质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因便秘易使阴道残端缝合处变薄,破裂出血的危害;⑤性生活适应:子宫肌瘤挖出禁止性生活1个月。子宫次切术、子宫全切术分别待2~3个月上医院复查正常后可恢复性生活。但妇科肿瘤患者的性问题除了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响外,还受患者及其错误观念的影响,常使妇女担心不再是个女人,担心丈夫从此不再爱她,不再有性生活。其实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可以与护理人员或医师取得联系问清原由,消除不必要的顾虑,使其性生活能达到协调、美满。
【摘要】目的 了解病人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对门诊输液病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采取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播放艾滋病专题录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比较问卷调查结果。结果 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20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15项知晓率显著提高(P
【关键词】病人 艾滋病知识 健康教育 评价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它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也面临着艾滋病蔓延的严峻形势。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关键在于预防。为了了解病人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对在本院门诊输液室的输液病人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在本院门诊输液室输液时间在2天以上的输液病人154例,其中男96例,女59例。职业:农民22人,工人54人,干部66人,其他12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64人,高中及中专45人,初中及以下45人。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4.5岁。
1.2 教育方法
每名输液病人分发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小册子一份,在输液室播放艾滋病健康教育专题录像。
1.3 调查方法
参阅有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的一般知识、传播途径以及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知识来源。健康教育前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后收回,发放问卷154份,回收有效问卷154份,回收率100%。指导被调查者在输液过程中观看专题录像,阅读健康教育小册子。第二天确认被调查者认真阅读所分发的健康教育小册子后,让被调查者填写同样的问卷,当场收回, 发放问卷154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回收率94.2%。
1.4 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经过编码,数据的审核和管理采用Epi Data3.1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输液病人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程度
从表1得知,健康教育后病人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掌握普遍比教育前好,经统计学处理,除了对“是否知道艾滋病这种病”、“艾滋病是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以及“共用剃须刀、牙具是否可感染艾滋病病毒”这三项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P
2.2 对待艾滋病的态度
从表2得知,健康教育前绝大多数病人认为有必要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96.8%的病人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帮助他们,93.6%的病人不歧视或看不起他们。通过健康教育后病人对艾滋病的正向态度有显著提高(P
表1
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答对率比较
表2 健康教育前后对艾滋病的正确态度比较
3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在没有研制出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疫苗以及有效控制传播途径之前,利用各种方式和条件,广泛深入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仍然是人类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 [1、2] 。
3.1 医院是病人就诊的机构,是人群重要聚散地,同时也是艾滋病易感人群密集的场所[3],在社会健康教育过程中,医院是社会人群与专业人员一个重要的结合点,医院的角色在无形中成为社会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不但掌握系统的医药卫生知识,而且了解社会人员的健康需求和心理变化,是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最有权威的人员,病人、家属及社会人群对医务人员的教育深信不疑,易取得明显效果[4]。本次调查选择门诊输液室的输液病人,充分利用病人在输液过程中有充足时间观看艾滋病健康教育专题录像,阅读健康教育小册子,并能与医务人员接触,沟通的特点开展健康教育,病人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通过本次调查显示,在门诊输液室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可取得明显效果。
3.2 表1显示,97.4%的病人知道有艾滋病这种病,88.9%的病人知道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73.3%~89.0%的病人对艾滋病的治疗与预防方面已有一定的了解。说明人群通过各种媒体广告宣传,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主要传播途径(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知晓率分别达到96.8%和95.5%,但对另一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知晓率只有86.4%,通过健康教育后知晓率达97.2%,说明我们对性方面的知识宣教比较薄弱,这可能与整个民族的传统观念有关。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宣传教育。表1调查还显示:有11.7%~68.9%的病人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握手、拥抱、游泳、公厕、虫媒等)知识了解不太清楚,甚至十分模糊。通过健康教育后,病人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上升到86.3%~99.6%,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3.3 表2显示:98.7%的病人都希望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96.8%的病人都愿意尽力帮助他们,这为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健康教育前,74.0%的病人能与感染者及其家属共事,呈现比较宽容的态度,这可能与病人所处的环境有关。一是自己正处于非健康状态,需要别人的关心与体贴,所以同样感受到疾病的痛苦;同时,医院的环境也可以使他们产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同情。调查还显示:有34.5%的病人经过干预后对艾滋病仍存在恐惧心理,这可能是健康教育前他们对日常生活接触(即非传播途径)能否传播艾滋病的知识不太清楚,影响到他们对艾滋病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接触和态度,造成误解和不必要的恐惧。虽然接受了健康教育,并且知识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仍需要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慢慢改变对艾滋病的恐惧,提示艾滋病的健康教育要长期进行,效果会更佳。表2调查还显示:干预前有56.5%的病人认为自己没有得艾滋病的危险,通过健康教育后,仍有49.0%的病人认为自己没有得艾滋病的危险,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相当一部分病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要加强病人防护意识的健康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
4 小结
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收益大的工作,是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的必行之路。从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来看, 以分发健康教育材料与播放健康教育专题录像片相结合的方法能明显提高病人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这种渠道在医院进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减少艾滋病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参 考 文 献
[1] 李映红,周阳.社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J].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7, 4:79-81.
[2] Hy mans. Effects .of.HIV intervension[R].The X Ⅱ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weat 78.Durban south Africa.2009,9-14.
[3] 胡晓云. 当前中国医护人员与艾滋病健康教育问题探讨[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1,12(3): 64-65.
【关键词】师范生; 艾滋病; 健康教育
随着艾滋病在我国的广泛传播,预防艾滋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目前对艾滋病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或疫苗,各地报道采取切断传播途径的手段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即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1~2]。而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职业优势,所以对师范生进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相当于是对整个民族子孙后代的长期的有效的教育,可以最有效地扩展艾滋病宣传范围,得到最佳的社会效益。同时,师范生是青少年的代表,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看待事物的观念具有强烈的可塑性,因此相对于其他群体,对师范生进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社会精力上都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也正是因为青少年对事物的批判性和对知识新颖性的渴求,采取的教育方式对于最后的教育效果也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的。所以探索对师范生的合适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对整个艾滋病的教育甚至预防都有非常大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将就国内对师范生采取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其优点和不足的认识的基础上,
对师范生应该采取的艾滋病教育方式提出有关建议。
1对师范生进行艾滋病教育现状
1.1教育模式
以往研究所探索的教育模式包括专业教育模式、大众传媒模式、同伴教育模式和其它短期培训方式等,而对同伴教育模式采取的最多。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世界卫生组织已经确认它是改变人们行为特别是青少年行为的有效方式。
1.1.1专业教育模式在师范生中开设“医学保健”之类的专业选修课,在选修课中对学生进行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3~4]。课堂教育方式有:课堂内医生上课、放映有关录像、图片宣传、周末大型专题讲座等。
1.1.2大众传媒模式接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4]。
1.1.3同伴教育模式对师范生中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人际交流能力较好的经统一培训后合格的同伴教育者对其他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健康教育。教育方式以参与式为主包括讲小课、讲故事、做游戏、现场演示安全套使用方法、睡前恳谈、集体讨论等[4,5,10]。大多数采用这种教育模式。同伴教育的参与率高达92.58%,能够提高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改善他们对待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态度,提高大学生健康的比例[14]。
1.1.4其它方式广泛地发放宣传手册、放录像、讲座、讨论等,或只是针对师范生中比较优秀的学生干部进行培训[6~9]。这些都是最简单的,也是比较零散的、最易实施的方式。
1.2教育内容
1.2.1认知性生理卫生,性病的种类与防治,什么是艾滋病、性病,国内外艾滋病流行情况,艾滋病性病的传播途径、危害、临床表现和防治等。其中关于性的知识比较少。
1.2.2态度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必要性及重要意义。这一点没有和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1.2.3行为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1.3教育效果
1.3.1认知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有所上升,但学生在短期培训后的上升比率不是很高[9]。在对艾滋病的高危行为的认知上,涉及到与性知识有关的问题认识上比率没有显著上升[5,7],其他如输血、进餐等之类的认识上比率有显著的提高。在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上,采用专业知识教育的模式效果,要好于同伴教育以及大众媒体教育。
1.3.2态度理解,尊重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愿意与艾滋病患者共餐、握手的学生比率有显著的提高,对艾滋病病人持害怕和歧视态度的人明显降低。认为艾滋病能够得到控制的信念持肯定态度的人群也显著地增加。教育前后对婚前的态度上的人群比率的变化不统一[6,7]。在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转变上,同伴教育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大学生对艾滋病显示出一种普遍的、非理性的恐惧心理[11],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总的来说是积极的,但是同时也有不少人对他们持有消极态度,认为他们咎由自取,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救助的赞成率只有67.3%[12]。
1.3.3行为在一项研究中显示[9],教育前学生对自己的异性朋友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的态度.只有10%的学生认为只要双方感情好,继续保持关系,并有可能结婚;90%学生表示立即分手。教育后30%的学生认为如果他(她)是无辜的,愿意继续相处,并鼓励他(她)积极治疗对人类战胜艾滋病充满信心。但愿意与一个艾滋病毒感染者结婚的人数无明显增加。在其他研究中,愿意学习和宣传艾滋病知识的人群也明显增加。
2分析及讨论
2.1艾滋病专业知识的普及对于师范生非常重要关于艾滋病的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对艾滋病的态度、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而且作为未来的教师的师范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决定了他们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所以,对艾滋病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决定整个艾滋病宣传和健康教育的效果。
2.2性教育对师范生艾滋病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虽然性这一途径只是感染艾滋病的途径之一,现代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性成熟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期,对于他们来说,在感染艾滋病的一系列途径中,性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最危险的途径。但是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教育效果中,大学生对有关性问题的艾滋病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上并没有发生一定的改变,这是值得研究者沉思的。由于一些教育传统和社会因素,我国目前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上极度缺乏。因此要想大学生对艾滋病性传播途径知识、婚前、对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意义等认识上有所改变,就必须首先开放地加强性教育,使师范生对于性器官、、使用等都有正确地科学地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高危行为的发生。
2.3结合实际情况,多种教育模式综合应用,开发新的教育模式
从以往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对师范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模式并不是很多,其中同伴教育又是运用最多的,因为同伴教育具有易沟通、方便、经济、灵活快捷、容易接受和容易组织等特点。而且国内近几年的经验也证明,采用同伴教育方式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可行的、有效的。但根据以往研究,也发现在同伴教育之后,关于对艾滋病的态度上要比知识上的增加更有限,专业知识教育在艾滋病行为和态度上的改变却又没有同伴教育有效,大众传媒在这三种教育模式中对于知识和态度的改变上也是不及另外两者有效,其他一些短期培训又在系统上缺乏针对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应该将多种教育模式综合使用,相互补充。在师范生中做宣传,首先广泛推广关于性教育和生理卫生健康的公共课,并同时让一些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的人来承担同伴教育者的责任,或者缩小同伴教育者的比例。但是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提高他们个人宣传中的沟通素质,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并设计一系列同伴教育的活动,可以根据每个活动如讲故事、讨论等的优势来安排设计,使整个过程更加系统化。在同伴教育活动开展后,收集反馈信息,从而不断完善同伴教育活动计划。并在受教育的师范生中吸收更多的优秀者来进行培训,从而增加同伴教育队伍。总之,整个宣传活动以培养艾滋病健康教育者为重点,以专业知识教育为基础,宣传对象采取精和泛相结合,象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推广范围。只有这样才能从师范生中为整个艾滋病的预防培养核心队伍,以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广艾滋病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郝风贤. 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效果[J]. 中国学校卫生,1995,16(5):394.
2胡云,史勇成,吴梅芳.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校医,1996,11(1):68.
3方春荣. 师范专业学生开展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 中国健康教育,2005年,21(6):449-451.
4吴东红,叶利贞. 师范类院校学生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5, 26(9):755-756.
5叶利贞,徐秀芝. 师范类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价[J].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50-451.
6张辉,朱效科,董笑月.师范大学学生艾滋病知识现况调查及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 职业与健康,2003,19(8): 76-77.
7张强. 师范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214-215. 8樊晓光. 青岛大学师院艾滋病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1997,18(6):409-410.
9王彦超,贾文祥. 包头师范学院学生干部艾滋病知识培训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704-705.
10曹宏,方静. 在师范院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作用[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7(3):127-128.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子宫动脉栓塞术;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自测健康;评定量表
[中图分类号] R71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7(c)-0066-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of 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 and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treatment for adenomyosis, by evaluating the patients' postoperative health status including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health condition. Methods 50 patients who needed operation for adenomyosis were selected from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from August 2011 to June 2013. According to different operation method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 group and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group, each group had 25 cases. The health status of each patient was scored by the 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revision 1.0 (SRHMS V1.0) before operation,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nd 1 year after operation, an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operatio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score of SRHMS between the 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 group and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group (P > 0.05).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scores of physical symptoms and organ function, daily living function, physical mobility function, physiological health subscale,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negative emotion, mental health subscale, social resource and contact, social health subscale and SRHMS of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 group (P < 0.05). Furthermore, 1 year after operation, the scores of daily living function, physical mobility function, physiological health subscale,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negative emotion, mental health subscale, social resource and contact and SRHMS of the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is a more effective operation treatment in adenomyosis due to its distinct advantage i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for adenomyosis patients.
[Key words] Adenomyosis;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 Self-rated health; Rating scale
子宫腺肌病,既往又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子宫内膜基底层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良性病变,可以单独或与“外在性”(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存在,其表现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类似,多发生在年龄30~50岁的妇女,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对广大妇女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子宫腺肌病的手术治疗,目前主要分为根治性手术和保守性手术[1]。根治性手术即为全子宫切除术,保守性手术包括有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病灶电凝术、子宫内膜切除术等。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长足发展,子宫动脉栓塞术(UAE)以其安全、有效、创伤小、可重复等优点得到了不少患者的认可。
自测健康是个体对其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和期望,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58年由Suchman等提出的,此后许多研究完善和充实了这一概念。有学者根据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筛选出自测健康评价指标,研制出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the Revised Version 1.0,SRHMS V1.0)[2-10],目前已成为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健康测量方法之一,为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临床疗效的评价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本研究应用SRHMS V1.0对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2011年8月~2013年6月因子宫腺肌病行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的50例患者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术式对患者近期和远期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状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因子宫腺肌病需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25例行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组),25例行UAE(UAE组)。两组患者均为38~45岁育龄期已生育妇女,均有手术治疗指征。全子宫切除术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1.40±2.96)岁,UAE组为(40.96±2.38)岁。全部患者均有固定职业及稳定和谐的婚姻关系。排除合并有内科疾病患者,如糖尿病和甲亢等内分泌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器质性病变、精神疾病等,排除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患者及生殖系统畸形的患者。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修订版(SRHMS V1.0),对研究对象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实施测评。SRHMS V1.0量表适用于14岁以上各类人群的健康测量,其测量的结果可作为临床医疗的效果评价。
SRHMS V1.0共有48个条目,由10个维度、3个子量表构成,分别为生理健康评定子量表、心理健康评定子量表、社会健康评定子量表,每个子量表对应问题条目分别有17、15和10条,最后还有健康总体自测4个条目。SRHMS的48个条目评分采用模拟线性方式,即在一条有两个极端点的10 cm线上标记作答,从而进行定量化测量。SRHMS分值的高低能够直接反映健康状况的好坏,得分越高,说明健康状况越好。
本研究行量表测评前由调查人员向患者说明量表的填写方法,患者根据自己对每个条目的理解,独立地、不受任何人影响地进行自我评定。在测评前与患者就研究目的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充分沟通,以保证入选患者能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SRHMS V1.0量表评分结果表明,术前全子宫切除术组与UAE组在生理、心理及社会三方面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术后3个月,UAE组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生理健康评定子量表、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心理健康评定子量表、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健康评定子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均高于全子宫切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全子宫切除术组术后3个月得分多低于术前,而UAE组术后得分与术前差距不大,甚至在个别项目上得分高于术前,包括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及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
术后1年,UAE组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生理健康评定子量表、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心理健康评定子量表、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均高于全子宫切除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全子宫切除术组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及社会健康评定子量表得分有所提高,与UA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有关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和UAE的优缺点、适应证、安全性等问题国内已有多个研究进行了全面论述,但目前多偏重于并发症、安全性、手术结局、临床疗效等方面的研究,作为对良性疾病的治疗,尚缺乏患者治疗后自我健康评定方面的研究,多数情况下临床医生只能提供经验性的印象数据。目前,医学模式和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都在发生转变,健康不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临床医疗不仅仅是治疗某种疾病,还应促进患者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并融入社会生活中。因此,疾病治疗后患者的健康状况的改变应该成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标准之一,自我健康评定也应成为术后患者临床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
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称为子宫腺肌病,其特征是子宫肌层中出现异位的内膜和腺体,伴有周围的肌层细胞肥大和增生,多发生于35岁以上的经产妇,约半数同时合并有子宫肌瘤,约15%患者合并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有发病率升高和发病年龄下降的趋势。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通常认为它源于子宫内膜,由子宫内膜的基底层直接向肌层生长而侵入平滑肌肌束间。目前认为多次妊娠和分娩时子宫壁创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是导致此病的主要原因。也有学者认为,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肌层与高雌激素刺激有关,因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常合并有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1]。也有学者提出是子宫内膜碎片经血管或淋巴管扩散所致[12]。近年来大量的报道显示,子宫腺肌病还与孕激素、雄激素、催乳素水平的增高和受体的大量存在有密切关系[13-15]。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和进行性痛经。进行性痛经和经量增多是子宫腺肌病患者就诊和要求治疗的主要因素。B超有助于诊断子宫腺肌病,而盆腔核磁共振成像则是诊断子宫腺肌病的影像学金标准,因可以区别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对诊断及治疗有较大的帮助。
对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目前子宫切除术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但同时由于它一种破坏性的手术,患者又多属于育龄期妇女,术后女性特有器官的丢失可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在夫妻生活上产生一定的压力;另外,由于手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局部神经及韧带的完整性,影响了卵巢的血供引致卵巢激素分泌紊乱,患者术后远期可出现性激素分泌异常、盆底功能障碍、卵巢功能减退等症状,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11]。因此,对于年轻的女性患者,由于良性疾病而切除子宫从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随着血管介入技术的成熟,目前已熟练应用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临床上可明显缓解甚至消除症状,并且保留子宫。本研究对我院有手术指征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分别采取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及UAE两种手术方式,应用SRHMS V1.0对经历不同术式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
根据术前测评结果,两组患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自测健康总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患者术前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具有可比性。术后3个月,UAE组患者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生理健康评定子量表、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心理健康评定子量表、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健康评定子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高于全子宫切除术组。考虑全宫切除后患者虽然原有的疾病痛苦已经解决,但女性特征性器官子宫的切除可能会使其自觉特有躯体部分的丢失,生理上的不完整性伤害到女性心理,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对患者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存在感造成一定的打击,即使疾病已经治愈但患者可能会产生自己仍是有缺陷的个体的感觉,使患者在各个维度的评分均降。Rachel等[15]进行的队列研究试验也提出,由于良性疾病而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年轻女性患者(
术后1年,全子宫切除术组患者在生理健康各维度的分值均较术后3个月升高,其中,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方面与UAE组相比已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在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及生理健康评定子量表方面与UAE组评分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考虑经过1年时间,两组患者的身体功能已得到较好恢复,患者原有疾病引起的痛苦已基本消除,加上患者的手术体表均未留有瘢痕,可淡化患者因手术而产生身体创伤的意识,因此,在生理健康方面体现为较高的分值。但是全宫切除后,由于子宫这一特征性器官的缺失,可能使到患者在日常生活及身体活动过程中仍带有一种失落的情绪,故其评分仍未能与UAE组达到同一水平。在心理健康方面,与术后3个月相同,全子宫切除术组与UAE组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及心理健康评定子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正向情绪及认知功能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全子宫切除术组患者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维度评分较术后3个月时提高,与UAE组的差距减小。考虑由于经过1年时间,手术的印迹已模糊,患者在外界的帮助下,开始有摆脱子宫切除所造成的心理负担的趋势。在社会健康方面,两组患者则仅在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支持及社会健康评定子量表评分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两组术后3个月评分比较不相同。考虑患者经过1年的调整,身体已得到较好的恢复,原有症状的消失使患者能更好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但全子宫切除术组患者对子宫的切除可能仍存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所以在社会接触方面仍逊色于UAE组患者。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逐渐上升,对术后生存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减少手术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的呼声日益升高。因此,寻找一种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生育期妇女,现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在缓解痛经及经量过多症状的同时保留子宫。由于UAE手术保留了子宫的完整性,维持了卵巢的正常血运,保障了患者术后的心理健康,同时改善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13-18]。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UAE组患者无论是在近期还是远期,其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各方面的恢复均较全子宫切除术组有较大的优势。建议医疗条件适合、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患者行UAE治疗。而对于选择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建议术后给予适当的护理措施、健康宣教、心理支持和必要的治疗,指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调整心态,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术后身体的变化,保护自己,善于求助,投入社会活动,促使患者术后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使患者恢复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冷金花,郎景和.子宫腺肌病的手术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1):10-12.
[2] 许军,陈和年.自测健康及其应用研究[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15(3):105-108.
[3] 王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5-45.
[4] 许军,王斌会,胡敏燕,等. 自测健康评价指标的研究[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版,1999,5(10):1316-1319.
[5] 许军,解亚宁,李博,等.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修订版(SRHMS V1.0)的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82-2085.
[6] 许军,陈和年.健康的定量化测量[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15(4):145-148.
[7] 许军,王斌会,陈和年.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1999,5(10):1316-1319.
[8] 许军,胡敏燕,王斌会,等.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测试版的信度研究[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1999,5(10):1319-1322.
[9] 许军,胡敏燕,王斌会,等.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测试版的效度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0,17(3):125-128.
[10]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993.
[11] 许军,王斌会,解亚宁,等.健康测量量表SF-36[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2):150-152.
[12] 许军,王斌会,陈和年.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1999,5(10):1326-1328.
[13] Tangjitgamol S,Manusirivithaya S,Hanprasertpong J,et al. Sexual dysfunction in Thai women with early-stage cervical cancer after radical hysterectomy [J]. Int Gynecol Cancer,2007,17(5):1104-1112.
[14] 刘淑军,马彩虹,王海燕.子宫切除术对围绝经期症状出现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1):2971-2972.
[15] Rachel CP,Gita M,Rebeeea H,et al. Hysterectomy and subsequent psyehological health:Findings from a British birth cohort study [J]. J Affect Disord,2008,115:122-130.
[16] Kasl SV. Strategies in research on health and aging:looking beyond secondary data analysis[J]. 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l Sci,1995,50(4):S191-S193.
[17] Grant MD,Piotrowski ZH,Chappell R. Self-reported health and survival in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ing,1984-2986 [J]. J Clin-Epidemiol,1995,48(3):375-387.
论文关键词:临床路径,子宫切除,健康教育
临床护理路径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某一疾病,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时的指导、接诊时的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表。它的功能是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有时间和有效的照顾,使诊疗、护理有序,减少漏项,提高质量[1]。能指导护士有预见性、主动地开展工作,使患者明确护理目标,自觉参与疾病护理过程,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2]。我院应用临床路径对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子宫肌瘤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年龄33~61岁,平均年龄(37.1土8.2)岁,经统计学检验,2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文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在腰麻和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行子宫全切或子宫次全切除术。
1.2 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传统的健康教育从入院到出院共4次,即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宣教,由责任护士进行,宣教后没有相应的评估护理论文,每次宣教的内容较多,针对性不强。
1.2.2实验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的要求对患者进行护理,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包括:(1)收集资料:由护士长组织部分高年资有经验的护士开会,分配任务,并查阅文献、调查病历、收集资料,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充分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根据患者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健康教育问题和需求,并结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2)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对小组成员开展临床路径相关培训,制定职责,使他们掌握临床路径的要求和工作模式;(3)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小组成员在接诊时,按照标准选择进入临床路径的子宫切除术患者。根据所设计的临床路径表,进入临床路径,并与医生、医技科室合作取得他们的配合。护士根据路径表的指示及患者需求对其进行反复评估、教育、评价直至患者理解并采取有利于疾病康复的行为。
1.3 效果评价
1.3.1健康教育知识测试: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检测包括入院指导,术前化验、心电图、胸透等常规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术前阴道准备和肠道准备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留置导尿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手术后的卧位,缓解疼痛、预防尿潴留、促进肠蠕动的方法,术后的饮食,切口护理,术后活动计划及注意事项,出院指导等。责任护士就健康教育各项指标对患者(家属)进行提问,以百分计,80分以上为合格。
1.3.2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在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以百分计,90分以上为合格。
1.3.3统计学方法: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两组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护理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护理结果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健康教育知识掌握(%) 满意度例数(%)
实验组 30 29(96.67) 29(96.67)
对照组 30 22(73.33) 24(80.00)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综合干预; 子宫全切术; 心理应激反应
doi:10.14033/ki.cfmr.2016.36.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6-0092-02
子宫肌瘤是导致子宫切除的最主要原因,多数患者会担心子宫切除会对机体和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会担心术后衰老提前、性格改变等情况发生[1]。患病女性实施子宫切除术会因手术本身和自身的过分担忧影响自身情绪,容易引发患者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导致患者强烈心理应激反应的因素中子宫切除术是一个强烈的应激源[2]。患者发生应激反应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会显著增多,血浆皮质醇也会显著增高,因此多将其作为判定应激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在减轻子宫全切术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子宫全切术治疗的患者48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选患者术前经诊断均为子宫肌瘤,需行子宫全切术,患者无恶性肿瘤病史和妇科大手术史,患者均无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o药物或酒精依赖史。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4例,年龄42~56岁,平均(48.6±3.2)岁,研究组24例,年龄43~58岁,平均(47.5±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行经腹子宫全切术治疗。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术后无麻醉手术并发症发生。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1)支持性心理治疗。医护人员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叙述,鼓励患者进行情感合理宣泄。向患者详细介绍子宫切除术的相关知识,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患者树立起对治疗的信心。(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健康教育包括基础知识教育、性健康教育、家庭和社会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对患者进行基础知识教育时以合适的方式、患者容易理解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子宫和卵巢的不同解剖和生理知识,着重向患者介绍子宫的功能以及对机体的影响[3]。告知患者子宫切除术后仅会使患者丧失生育能力,不会加快患者衰老和影响。另外需要对患者进行性健康教育,进行性健康教育时首先需要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向患者讲解人类性心理和性生理的基本知识,告知患者女性也是一种精神产物。另外也可鼓励夫妻间多进行沟通,可以尝试新的性生活技巧,努力提高性生活质量。家庭和社会支持性心理治疗也是健康教育的一方面重要内容。患者行子宫全切术对其心理和生理都会产生严重影响,这需要患者家属给予各方面的支持。护理人员可向患者爱人讲述手术的意义、方式以及术后护理等方面的知识,给予患者生活以及情感上全方位的关心和支持,让患者能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4]。(3)麻醉手术知识宣教。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麻醉手术的基本流程、麻醉的基本原理、步骤以及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患者对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准备。护理人员可以术后镇痛效果好、手术开展顺利的患者为典型,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使其保持乐观的心态。(4)个别深入的心理治疗。对患者进行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要充分体现出护理的针对性,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特点,生活和家庭背景等各方面均有差异,护理人员应在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后给予有针对性的、适当的健康教育内容。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分析,焦虑量表评分总分超过14分表示有焦虑症状,抑郁量表评分超过17分表示有抑郁症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清皮质醇和血清白介素-6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HAMA和HAMD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干预前均有一定的焦虑和抑郁情况,护理干预后,两组焦虑和抑郁情况均有改善,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干预前后血清皮质醇和血清白介素-6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血清皮质醇和血清白介素-6较护理干预前均下降,对照组护理干预前后变化不明显,并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为了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满足发展过程之中对于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从1957年开始,各大高校之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高校图书馆区域的资源共享与分配,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共享体系: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DAL(中英文图书馆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SHL(中国高等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中心),通过这三大体系,我国已初步现实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教育教学资源的高效交互与科学使用,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发展,学校之间不断进行合作式教学活动的探讨,逐步形成地域性的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形成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体系的立体化与多元化。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数字化进行不断加快,在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之中,逐渐形成一个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虽然高效图书馆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缺陷。首先现在各大数字化资源信息库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同一体系,缺少同一的标准与认知方式,访客在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区域获取获得同一标准的信息服务,很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互。
二、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质量,保证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弥补其发展的缺陷与不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建设。
(一)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同一的门户服务。
借鉴国外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先进经验,进行同一门户服务的构建。而这一门户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访问相关门户网站的用户,能够在资源搜索的过程之中,对整个共享平台上的资源进行浏览,只需要一次检索就能够对同一平台上不同系统之中的资源进行查阅,不再需要相过去那样需要对每一种不同的信息资源所处的子系统进行了解,只用通过构建这一个开发的、同一的门户服务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公共区域的共享建设,才能够实现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提升共享建设的便捷性与管理的科学性,极大的方便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高校区域共享建设之中的可操作性,提供更为便捷的资源共享服务,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便捷。
(二)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规模与数量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其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的过程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在缺乏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建设之中,各类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存在着重复构建的情况,从而造成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难度增加的局面,为了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进行教育资源的分层处理,将不同难度、不同类别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从而逐渐在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之中,形成一个立体式的资源网络,在同一的加工与整合标准之下,成一个规范化的信息查询体系与高效的数据库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中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与区域之内资源的高效共享。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区域内的各大高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共享建设之中。
三、结语
作为STM出版重要分支的医学出版,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处于整个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沿,医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正在从技术服务商主导模式向传统出版企业主导模式转变。人民卫生出版社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出版社,近年来高度重视数字出版工作,依托公司在卫生出版领域的品牌优势、专业优势、资源优势,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丰富产品门类、探索盈利模式,进行了大量实践与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道路。希望通过本文对人卫社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探索的总结与客观分析,对我国传统出版社更好地推动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提供—定的参考和借鉴。
1."学术"、"教育"、"大众"并举,全面拓展数字业务
在研究国际数字出版成熟模式、借鉴互联网界运营方式的基础上,人卫社不断学习创新,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数字产品,尝试了多种数字化经营方式,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业务基础。人卫社的数字出版业务涉及专业、教育和大众三大方面。
1.1专业出版领域
专业出版是人卫社的立社之基。在专业数字出版领域,人卫社主要开展了数据库、在线服务、电子书形式的数字出版。
2011年,人卫社依托全部专业出版资源,基于自主开发的医药学语义技术,推出了"西医图书数据库"、"临床病例数据库”"医学诊疗指南数据库"、"临床药物数据库"、"医学视频数据库"、"医学图表数据库"等系列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各类专着3000多种,诊疗指南200多种,临床病例5万多例,专业视频近1万段,医学图表70多万幅,并且保持每年更新图书500本以上。目前,数据库系列产品已经在100多家医院和医学院校试用,预计2013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并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人民卫生出版社西医图书数据库"还荣获第五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最佳作品奖。
2013年,人卫社开发了"在线参考书"出版平台,平台支持多媒体内容对纸书内容的拓展,实现实时内容更新,将图书阅读的模式更新成为在线服务。该平台近期将上线,相关图书陆续推出。
针对海外用户,人卫社基于已出版的中医英文图书,开发了一款电子书架和数种APP电子书产品。目前用户分布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实现一年内盈利。
1.2教育出版领域
人卫社的医学教材和医学考试用书一直处于市场绝对领先地位。面对数字化浪潮,人卫社重点在E-learning、教学资源库、网络增值服务三大领域扎实开展了数字出版业务。
2008年起,人卫社开始实践E-learning在医学考试服务领域的应用。作为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唯一官方合作出版机构,人卫社依靠各方资源,搭建了"护士资格考试培训"、"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及"医学职称考试培训服务"平台。这一平台集权威名师授课、独有核心题库、在线精准答疑、最新考试资讯四大特点于一体,大幅提高考试辅导效果,使考试通过率超越平均水平30%?40%,受到广大考生和医学院校的广泛欢迎。截至2013年9月,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30万人,年度付费用户超过5万人,年收入达600万元。
2010年,人卫社推出了"医学教学素材库"。这是一款集优质、海量医学素材和强大、便捷管理系统为一体的数字化产品。它整合了人卫社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和20多所医学院校的积极参与,形成了资源海量、内容权威、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教学服务。"医学教学素材库"提供本科与中高职两种版本,内容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康复医学、药学等重点学科,共收录素材10万多条,包括图片、视频、动画和音频类型素材。截至2013年9月,素材库已累计应用于100多家医学院校,年收入近300万元。"医学教学素材库"的成功运营,标志着人卫社的电子音像业务率先完成了数字化转型。
早在2000年,人卫社即开始尝试多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结合,为纸质教材编制配套光盘,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多媒体教学和学习资源,到2011年,实现了人卫社规划教材配套光盘全面覆盖。自2013年起,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为起点,依托政府资助项目一一"中国医学教育数字出版平台"项目,开发建设了"图书网络增值服务平台”全面开展教材的立体化出版尝试。增值服务将读者与教材、数字资源_对_绑定,实现读者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信息,为教师、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服务;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本原则,推出教学课件、临床技能操作示教、案例教学等十二大类型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学素材,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利用网络载体,实现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无缝对接,助力立体化数字课堂建设,帮助教师、学生扩展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效率,推动医学专业教育改革数字化建设新发展。
1.3大众出版领域
在大众出版领域,人卫社主要围绕健康科普开展健康网站、在线百科数据库和电子书方面的数字出版。
人卫社在"人卫医学网"开设有"健康频道”,围绕常见疾病和热点健康话题向大众介绍健康科普知识。"人卫医学网"健康频道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微博"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支撑,为其提供健康科普内容信息。另外,人卫社依托专着资源和数据库平台,建设了"人卫医学百科数据库”为公众免费提供医学科普知识,该平台将于2014年10月份上线。我们还与亚马逊等多家电子书平台合作,将科普图书进行多渠道。
2.从电子音像到"人卫云〃的三大历史发展阶段
需要强调的是,数字出版必然基于传统出版,脱离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数字化转型升级"更加无从谈起。人民卫生出版社实质性的数字出版业务开展只有短短5年多的历史,但其基础则是20年来的电子音像出版和60年来的传统图书出版。基于此,可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数字化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电子音像出版阶段、数字出版起步阶段和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而2013年9月,人卫社刚刚进入了"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这一关键阶段。
2.1电子音像出版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1995年至2007年,为电子音像出版阶段。在这12年当中,人卫社承担了全部"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和"卫生部医学CAI课件"的出版工作,所出版的1000多种视听教材和数百种CAI课件全部列入了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音像和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先后荣获"国家音像制品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项国家级出版奖项。
2.2数字出版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自2008年至2013年,为数字出版起步阶段。人卫社加大了配套光盘的出版力度,启动了E-learning、数据库、网络增值服务、数字教材、电子书、APP、健康网站等众多数字出版项目,研发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培养了一支富有经验的数字出版队伍,数字出版营业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医学数字出版和国际化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入选2011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并获2012年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资助“"中国医学教育数字出版平台"项目入选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并已申报2013年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2.3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
从2013年9月起,人卫社的数字出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目前,人卫社已制定《人民卫生出版社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确立了2020年前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战略目标、战略措施、重大工程和领域布局;理顺社内机制,推动全员参与;成立"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创新机制体制,搭建发展平台,全面提速数字出版的发展进程。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的成立和"国家医学数字教材?高等学校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数字教材"的启动编写是人卫社进入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的两个重要标志。"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是在人卫社原有"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牌的基础上实化而成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它的成立标志着人卫社探索通过调整机制体制促进数字出版业务发展方面迈出最关键的—步“"高等学校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数字教材"在被我国老一辈医学大家誉为医学"干细胞"教材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基础上启动编写,标志着人卫社数字出版进入深水区,开始触及占人卫社整体营收60%以上的教材出版领域,是人卫社推动数字出版业务的最重大举措。同时,作为国内第一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该套数字教材启动编写也是顺应医学教育数字化变革趋势,符合教改和医改总体方向的重大事件,将对国家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和医学教育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是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直面全新出版业态,着力解决六大问题
数字出版是一类新兴业态,在实践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持续探索和创新是发展数字出版的必由之路。基于人卫社自身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要实现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就必须要解决六大方面的核心问题。
3.1机制体制问题
只有理顺整个业务运行的机制和体制,数字出版才能真正发展。人卫社将"全领域战略、整体转型战略、公司化战略和持续创新战略"作为数字出版发展四大战略,其中两项"整体转型战略"和"公司化战略"两个战略着力解决的就是机制体制问题。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核心是出版企业全体员工拥有数字出版意识和数字内容策划能力,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成立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一方面利用公司化优势促进数字出版业务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给传统出版起到示范作用,引领和带动出版企业整体参与数字出版业务,逐步理顺业务流程和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业务合作关系,是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
3.2目标定位问题
给数字出版业务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对业务发展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不仅要有国内定位、国际定位,也要结合出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制定企业内部目标定位。"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是人卫社数字出版业务的国内和国际目标定位,“431111"结构战略是人卫社整体目标定位,其中,数字出版要占到其中一个“1”即达到人卫社整体业务的10%。
3.3资金投入问题
数字出版投入较大,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是可行方式。以人卫社刚刚启动的首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为例,其启动经费主要来源包括:人卫社申报的国家级项目资助、人卫社提供的配套资金、医学院校为发展数字教育提供的配套支持,同时,人卫社也在积极探讨社会资本投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3.4版权保护问题
数字盗版是整个出版行业的死敌,一些成规模、系统化的盗版行为对出版业务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获得第五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最佳作品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西医图书数据库"所面临的最大的市场竞争就来源于盗版产品。尤其是人卫社近期启动的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依靠的内容平台,就是人卫社历经60年出版积累、35年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成就、几代我国医学专家共同打造的53种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教材,是经过临床医学综合改革、课程体系科学创新、教材体系优化整合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级精品教材工程,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成果的教材体系,被老一辈医学科学家、教育家誉为中国特色的医学"干细胞"教材。但是这套教材也被有的出版商为了恶意竞争而作为故意模仿甚至粗拙仿造的内容资源。数字出版要发展就必须解决版权保护问题,首先要加强自身数字产品设计和功能服务,在功能上打败盗版产品,其次要加强版权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和技术武器,对数字盗版商进行有针对性的打击。
3.5作家维护问题
作家资源是出版业务的核心资源,对传统出版如此,对数字出版也是如此。随着国家对出版行业管理的逐步放开,竞争格局加剧,除了原有出版社之间的竞争,部分销售商甚至也开始加入竞争,而作家资源的争夺成了竞争的焦点。为了保护作家资源,除了传统的加强作家服务,针对国内图书出版同质化的问题,利用各种方式提高作家版权意识,防止一稿两出甚至多出现象的出现,是十分重要的补充措施。
3.6适应行业发展趋势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培养策略
1数字媒介素养的内涵
数字媒介就是存储、传输、接收数字媒体内容的设备,数字媒介素养是指在各类数字媒介环境下,对数字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解读能力以及科学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2010年美国阿斯彭研究所联合奈特基金会共同《数字媒介素养行动计划》定义数字媒介素养为全面参与媒介发达、信息化社会必需的综合能力,包括应用、分析与评价、创造、反映、行动五个方面的能力。
2当代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现状与问题
2.1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六所高校学生的数字媒介素养现状展开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使用的数字媒介种类,接触数字媒介信息的方式与使用情况,使用数字媒介的目的、对数字媒介的依赖程度,对数字媒介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1)使用种类
大学生使用的数字媒介有手机、电脑、电视、电子报刊、数字图书馆、广播等,其中手机使用率最高100%,其次是电脑使用率96.5%,然后是电视使用率34.1%
(2)接触方式
大学生接触数字媒介的主要方式有公众微信平台、微信、QQ、微视频、支付宝、淘宝、网络在线学习资源、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中微信、QQ使用率最高,达100%,其次是淘宝、支付宝使用率达75.3%,百度搜索引擎使用率达89.3%,微博相对使用率较低3.1%。
(3)使用目的
大学生使用数字媒介的主要目的有娱乐、交友、购物、了解朋友动态、浏览网络资讯、学习、表达个的观点等,其中出于娱乐目的的学生最高达92.1%,网络购物的学生也达75.3%,交友、了解朋友动态的占84.5%,而基于学习需求使用数字媒介的学生只有30.2%,可见,绝大部分学生使用数字媒介的目的是休闲娱乐、丰富课余生活。
(4)依赖程度
非常严重,尤其是高职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平均达14小时/天,走在校园随处可见“低头族”,也就是说除了睡觉,他们的手机基本不离手。
(5)数字媒介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大学生对数字媒介素养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不理想,其中对数字媒介基础知识,如各类数字媒介的发展历程了解的只有4.3%、对数字信息的采编与方式了解的只有5.3%,常用工具软件(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情况相对较好50.2%,图片处理软件、网页编辑软件掌握情况不理想不到6%。
2.2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1)数字媒介知识有待加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数字媒介知识整体有待加强。数字媒介知识是大学生正确运用数字媒介的基础,不熟悉数字信息的建构过程,影响学生对某些网络现象的理解和对数字信息内容的鉴别。调查发现,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信息素养课程只有《计算机应用》,主要学习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而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像处理、视频编辑与处理、信息化办公软件、微信、QQ、专业检索工具等数字媒体的编辑与处理软件的使用情况很不理想,数字技术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影响学生对数字内容的传递、创建与运用效果。
(2)使用数字媒介的目的以休闲娱乐为主
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提升完善自我,成为社会正确舆论的倡导者、执行者和有用人才,因此运用数字媒介的主要目的应是获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调查发现大学生平均上网时间远超成年人,但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如网络游戏、网络视频、聊天、交友等,运用网络学习的时间不到其上网时间的十分之一,数字媒介不但没有帮助其学习,反而影响其学习,这是目前学生运用数字媒介素养最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监督与引导。
(3)信息检索与提炼能力有待提高
数字时代如何在海量的数字资源中利用恰当的方法,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并将信息合理分类、管理并提炼出自己需要的资源,这是当代大学生必备技能之一。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信息检索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亟须培养,普遍只会用百度、Google大众搜索引擎,基本不会用知网、万方学术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学院的电子图书基本不阅读,专业论坛以基本不上,不会通过专业检索工具和学术数据库查阅专业学习资源。另外,检索信息的关键词表达方式不专业、不精准,导致难以检索到自己想要的资源,更别说通过查阅到资源后精准的提炼出自己想要的资源,而且大学部学生在进行信息检索时常常会偏离初衷,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最终上网的时间都花在休闲娱乐上,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学业,甚至误入歧途。
(4)数字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有待提高
网络时代数字资源丰富了,但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而且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大家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储备以及生活经验不足导致对网络问题的认知不全,对问题的思考停留在表面,缺乏对信息真伪性的探究,缺少理性与批判性思维。大学生作为数字媒介的使用生力军,如果缺少对一些数字资源和网络舆论批判性的态度和思维,导致不能有效地解读数字信息,辨清其中所暗含的某些因素,容易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信息和舆论牵制。大学生良好的数字媒介道德意识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也是营造健康数字媒介氛围的重要条件,所以应强化大学生的数字媒介道德观念的教育与引导,提升其数字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
3培养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策略
发达国家已形成比较全面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例如美国2010年制定了《数字媒介素养行动计划》,推动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该计划建议从学校教育、社区数字媒介素养培养建设、数字媒介培养的学习资源、家长和利益相关者组织参与数字媒介素养培养活动等四个方面建设全面覆盖的数字媒介素养培养体系。我国数字媒介素养教育正在兴起阶段,培养体系还待完善,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计划,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大学生个人三个方面入手开展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加强大学生数字媒介使用情况的监督与指导,使大学生在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引下,做一个高素质的数字媒介资源的使用者、传播者和创造者。
(1)学校层面,加强教育,培养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
高校应将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好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平台,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具体的实施方面:首先,搭建好数字媒介运用与传播的硬件平台,其次,建设MOOC、微课等数字媒介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培养大学生的数字媒介知识与技能,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数字媒介来学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各种社会现象要理性思考,不要盲目跟风。课程开设方面可以专门开设《数字媒介素养》公共课,也可以把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公共必修课,就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开展媒体教学。比如,2018年的“长春疫苗事件”“空姐滴滴遇害案”“夏大女研究生亲日辱华事件”等网络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开展讨论,进行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媒体的基本知识、产业属性,理解媒体的作用,培养数字媒介思维能力,避免被虚假的信息所误导,学会利用数字媒介工具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再创造、再传播。
(2)社会层面,多方联动,建设数字媒介素养培养的环境
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不应仅局限于校园的教育环境,应发挥政府部门与社会的作用,为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搭建有利平台。首先,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形成自上而下的观念认知与普及,推进社会不同层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例如,公益讲座、媒体知识竞赛,媒体制作技能竞赛等。其次,加强技术监管,保障各媒介监管法规的执行。控制数字媒介平台上散播谣言、违法销售等不良行为。再次,作为主要传播作用的公众传媒应立足责任本位,减少对社会阴暗面的过分渲染和对偏激行为的报道,用进步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引领学生、引领大众,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数字媒介环境。
(3)个人层面,自我教育,自主提升数字媒介素养
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不能仅靠教师教育,更主要是学生要自主培养。第一在数字媒介素养知识与技能提升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及学校学习资源,主动学习,提升数字信息的使用、创建与传播技能。第二在数字信息获取方面,首先要鉴别信息来源是否真实、合法,不要盲目跟从被人利用,其次在表达个人观点时要谨言慎行,理性表达个人观点,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第三在使用情况自我约束方面,在使用数字媒介获取资源过程中,要重视行为与目标的契合度,如在检索信息时,所浏览的信息是否为了完成检索目的,不要让自己陷入浏览无关信息的漩涡当中。同时,审视自己的使用行为,思考使用行为对自己有何帮助,分析其中的利与弊,养成健康使用数字媒介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