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科学课学情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课学情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课学情分析

第1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某一内容前的真实状态或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分析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还是选择教学策略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如果说有效的教学需从有效的教学设计开始,那么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应从有效的学情分析开始。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情分析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情分析的内容抽象、笼统、空泛,既不能准确反映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也不能体现学生情况,学情分析形同虚设。学情分析的手段单一、过程粗疏,基本上采用的是单纯的经验判断的方式,只见评判,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不仅缺乏对学生情况的真正分析,也缺乏对学情与教材内容间的关联性分析。而且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常把“学情分析”处理成一个单独备课环节,使得学情分析与整体教学设计处于游离状态,难以转化成教学实施中的促学手段,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出现脱离学情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语文教学设计时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学情分析,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学情分析呢?

在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注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学生惯有的思维表达方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认识倾向、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特定学科学习的期望等,这些内容都可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工具性是其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学情分析结构要素应有别于其他学科,除兼顾其他学科共有的分析要素外,还应关注语文学科特有的分析要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心理,语文学科的学情分析要素可包括以下五方面:

(1)语言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需条件。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学生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一些浅显的言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在口语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表达运用能力。这些语言积累为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关注学生已有的言语积累,调动学生已有的言语学习经验,既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也是语文学习所必需的。

(2)语文智慧技能。语文智慧技能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水平、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运用语文符号处理信息或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对言语的正确搭配、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篇章的整体把握等。语文智慧技能是语文学情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环。

(3)语文认识策略。语文认识策略相当于学生语文素养中的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写作能力等,它支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些适合自己的解决听说读写问题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帮助自己学习语文,如用联想的办法识记一些汉字的字形,用读一读画一画或读一读想一想的方法阅读文章等。了解学生的语文认识策略,便于教师合理决定教学策略,使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认知策略。

(4)语文动作技能。语文课程中的动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语文素养中的写字及口语交际能力都有动作技能的因素。如有的同学读书能做到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有的同学读书则吐字不清,让人听不明白。有的同学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条理清楚;而有的同学说起话来吞吞吐吐、表述不清。这就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动作技能方面的差异。这一要素的学情处于什么状态,将直接影响学生朗读的效果、情感的表达以及思想的交流。

第2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情分析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27-02

尽管我们一直在进行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但高中数学课堂存在的低效教学现象,教师只是从自己着眼,从“教”的层面着眼,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不是有效教学。余文森教授指出:“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和最大的效率、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他还解释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基于学情分析的。

学情分析指通过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学习进程、效果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呢,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把准教学的起点。

原有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例如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是通过努力自己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

例如在学习《数列》这一章的开始,学生已有了集合、函数等相关知识,我们就可以将数列的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注重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对数列的概念正确的认识,其性质的研究方法有初步的了解,我们可以试用函数的方法来研究数列。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品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统称为学习品质,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的始动、激励、调控作用的角度,可将学习品质划分成勤奋、好胜、沉稳、归因、调适等五大因素群,每个因素群中有一个核心的特征,分别是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情绪、学习动机等。试想,一个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参与学习?所以学情分析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我们可以通过谈话、提问、问卷调查、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品质,数学教学中,选择怎样的教法和学法,才能构建高效课堂,越来越依赖于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分析与甄别。

有的学生缺少学数学的信心、兴趣和动力,有些学生过于自信,粗心大意,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出根源,才能有的放矢。平时注重帮助学生分析题目错误的原因,找到缺失的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你的课堂。发挥榜样作用,如试卷评讲课,我们可以采取分组教学,让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让一些问题在组内解决,另外,可以让会的同学讲解他们的解题思路,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又可以检查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细节是否完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分析学生的“可能”进行预测,落实分层教学。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鲜活的个体,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因此,要尽可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进行准确全面的预测,同时精心做好应对相关“可能”的预案分析,以便在遇到突况时能做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

四、分析课堂效果,反思学生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一方面,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五、分析课后效果,及时查漏补缺。

在一堂课结束以后,让学生自己回答课前存疑的部分,有些学生会发现问题迎刃而解,对于那些依然存在困惑的同学就应该进行课后的个别辅导。一堂成功的课,除了精彩的课堂之外,还应该包括每一个学生的课后反馈,要让他们真正能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课后的练习检查反馈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待练习的热情,可以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的接受能力,这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一直所追求,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情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全面分析学生学习的基础、需求、方法和习惯等,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实践,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宋运来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2]曹培英 《学情分析的意义、内容与方法》

第3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这样的“情景设计”,我们都为之叫好。然而,我在观摩数学公开课和新课程研讨课中发现,某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起不到多大作用,有的纯属是“花架子”,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的课堂实例谈谈情境创设的误区。

(1)在《锐角与钝角》(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这节课中,多媒体演示游乐园场景,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我发现游乐园里很好玩,有小火车,摩天轮;我发现玩跷跷板的有3个小朋友;我发现小火车一排有2个座位,一共是6排,可以坐12个小朋友……都没有回答到老师预想的答案上去……听课之前,我并不知道上课的内容,坐在下面我也一直在纳闷:教师到底想要到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最后,老师终于按捺不住,问:你能发现这里的角吗?至此,学生才得领悟过来,纷纷又举起了小手。

这样的案例是我们日常教学经常遇着的,常常为了一个新知识点的教学,教师煞费苦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知识的落脚点,用熟悉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上面的例子存在教师如何对情境适度掌控的问题,并不是有了情境就是好,教师的提问就是指挥棒,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一定的指向性,那种太开太散的问题应绝对少出现,否则就会产生“高耗能,低效能”负面结果。小学课堂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更何况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前二十分钟,所以要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得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无端的消耗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让情境的创设真正起到调动兴趣,奠定基础,丰富内涵,提高效率的作用。

(2)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这节课中,课一开始,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昨天到超市去买东西,发现有一种照相机很便宜,一架只要20元,于是就买了3架,请问老师该付多少钱?而后,在教学一位数乘整百数时,她又将每架相机的价钱改成了每架200元,仍然是买3个,问应付多少钱?教学流程看起来似乎很流畅,学生也默契配合,教学目标达成,学生对知识要点也掌握。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教学案例,一般老师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这恰恰在一位新老师上汇报课时被我捕捉到,之所以还是要提起,是因为在这个案例中,不顾生活实际,人为编造甚至于是胡编乱造的教学情境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还是大量存在的。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要紧紧围绕新知识的获得、理解、掌握、应用之外,也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相适应,既要有数学味,也要有生活味,两者要有机结合,把其中任何一面无原则地放大,都是不可取;案例中,这个情境有数学味:买3架,即3个20元(200元),可以沟通加法与乘法之间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及算理。但这样的情境有生活原型吗?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有人是这样购物的吗(尤其是照相机)?这样为情境而情境,太缺乏真实性了。

(3)在《整十加减整十数》(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这节课中,在进入练习阶段后,教师创设的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情境:四个小朋友站在讲台上,手里分别举了30、50、60、80四个数字,下面的小朋友则每人一张整十数加或减整十数的算式,学生们在《找朋友》的歌声中,一窝蜂冲到讲台上,讲台上顿时你挤我,我挤你,乱成一团。老师扯着嗓子在喊:看看你的朋友找对了没有?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第4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策略分析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侧重于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根据教材内容编写教案,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紧凑、教学活动有序。但这种单一、僵化的教学方式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学习,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不高。而情境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还能有效营造出一种热闹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全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1]。

1.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激情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态度和真情,还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创造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从而让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激情,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只有在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才能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才能唤起学生探讨的欲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在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2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建立交叉学科中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数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在联系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1.3有利于培养学习情感

学习情感是在记忆基础之上的再创造,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思维活动的前提,初中数学尤其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努力突破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不仅让数学“活”起来,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人文精神,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探索创新的学习习惯。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措施

2.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时期,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多的概念、公式等,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认知不够、重视不足,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从而使课堂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学习。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内容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线”,并说出这些“线”有什么不同之处。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教师再适当引入关于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特点,并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数学抽象概念,使枯燥的数学性质变得有趣、形象、生动,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2.2结合具体实践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因而数学教学不应脱离现实。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3]。结合具体实践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具体实践中学习数学,又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数学学习的无限性,以此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习惯。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充分结合初中生普遍贪玩的性格特点,在学习《二次函数·抛物线》内容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童心与童趣,让学生折纸飞机,引导学生观察纸飞机的飞行过程,再让学生根据观察体会将纸飞机飞行的路线画出来。教师在点评学生“画”的过程中,适当引入抛物线的概念及特点,这样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变得十分形象、生动,而且非常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2.3营造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情境创设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的剂,让学生在感受源自教师的尊重中树立学习信心[4]。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重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方式,优化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尊重和关爱中对数学课程学习充满信心,从而使课堂更加和谐、愉快,学习效率更加理想。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时,数学教师不能一味单向地传输新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折纸、使用教具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图形旋转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及变化规律,以此形成热烈、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将得到有效提高。

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为高等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相应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在联系生活中重视数学,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中数学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与初中生的自身特点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思维能力和认知等能力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洁霞.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6):223.

[2]王凤连.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信息技术,2012,(12):38+34.

第5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一、情景创设要贴近生活、以生活为主题

1.捕捉“生活现象”,调动学生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数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探索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印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

2.知识“用于生活”,体现数学实用性

实用性是使某一事物延续下去,而不至于中途“夭折”的深层根基。如果数学仅仅是一种束之高阁,“摆”在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即使它是那样有趣的数字游戏,不能用于生活,就也免不了渐渐被人遗弃的命运。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虽然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但他们也会对“毫无用处”的知识产生反感。比如在“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先利用教室里上课用的黑板﹑电灯开关按钮,让学生观察象黑板﹑电灯开关按钮类似的物品都是长方形﹑正方形,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再师生一起归纳板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全体学生巩固这些特点后,让学生说说教室里还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哪些地方还要用到长方形﹑正方形。这时,再让学生看书自学,书上的问题同学们都能迎刃而解。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3.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教学演练。

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的提高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练习课时,我们可先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个同学从同一顶点出发,走不同线路到对角同一点。活动时两个同学在同一顶点站着,喊“预备走”时一起走不同线路到对角同一顶点,看谁走的路程多。让学生去观察体验,最后应用“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原理得出:两个同学走的路程是同样多。在实践中建立了正确,牢固的数学概念。

二、情景创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

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的开始我们这样问:老师手里有一个三角形,为了布置教室我们还需要许多个和这个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你能帮老师画吗?想想可以怎样画?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忙活起来,不停地想着、画着,有的还和周围同学讨论着,我们想这样的设计更能够使学生自主的去研究、探讨、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老师是作为指导者、协作者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也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三、情景创设应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在创设情景时,老师在把要探索(认知)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尽可能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因为这样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即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建立某种联系)使它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的逻辑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的时候我们问:窗外的国旗正迎风飘扬,同学们知道旗杆的高度吗?在得到否定回答后我们又问:在一个有太阳的日子里,给你一把尺,你能设计一个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吗?因为有前几节课的知识作铺垫,再对问题中的“有太阳的日子”有感性的认识,许多同学都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加以解决,这样就很顺利地将课引入到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中去。当然情景的创设,不能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同样的情景,因学生的不同,效果可能完全两样,所以情景的创设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要尽可能利用突发的、即席的、真实的情景,这样的情景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四、情景创设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许多老师一说起情景,往往只是想到情景的引入。的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教学效果明显,但情景的创设不应只在课的开始阶段,其实在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和应用过程中,也就是说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景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6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语文选修课;现状;策略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78-03

选修课程的开设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选修课是中学语文教程的重要变革。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选修课主要分为五个模块,其目的在于“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①农村始终是教育的薄弱所在,加强对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的情况调研,探索推进素质教育新途径,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步,从而拉近城乡发展的距离,因此,如何深入了解农村中学,把握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值得新时代的每一位免费师范生深入研究。课题组以陕西省贫困地区勉县第五中学、留坝中学、湖中学、蜀河中学等10所中学为样本,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987份,其中文科生485人,理科生502人,同时以访谈、座谈为辅助方式,揭示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的现状与不足,归纳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有效策略与解决方案。

一、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程开设“高宣传、低落实”

国家教改委推行新课程改革,要求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要求学校应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积极认真贯彻落实选修课程的开设和开展。问及“你现在学校是否正在进行语文学习改革”时,95%的学生选择“没有,不清楚”,5%的学生选择“在进行语文学习改革”;由此可见,极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学校在进行学习改革。问及“语文选修课的选择情况”时,68.2%的学生是学校规定选修,10.1%的学生是自主选修,21.7%的学生是教师引导;学生自愿;问及“语文选修课老师讲课内容的情况”时38.1%的学生选择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讲,46.3%的学生选择延有时伸到课外但不多,15.6%的学生认为内容丰富,不局限于语文课本。经访谈发现,对于教材的设计方面,极大多数学生认为,仅仅是把以前的一册书拆分成两三册而已,课本的知识点并没有大的变化,教材粗糙,选修教材质量不高。由此可见,虽然国家非常重视新课程改革,但实施方案具体到地方教学时,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与缺陷,出现“高宣传,低落实”的特点,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二)多数学生对语文选修课有较大的学习兴趣,但少数学生认为语文选修课相对比较枯燥

选修课内容被部分选入高考考试范围成为学生学习语文选修课内容的主要动因。问及“对语文选修课的兴趣程度”,42.3%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32.7%的学生比较感兴趣,21.8%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4.2%的学生表示比较厌烦。由此可见,在诸多类型中,感兴趣的比例最高,表明多数学生对语文选修课是有较高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在问及“学习语文选修课的动力所在”时,35.8%的学生选择自身的兴趣所在,55%的学生选择因考试所迫,9.2%的学生为老师所讲内容和方式所吸引。由此可见,近一半的学生是因为应试考试而被动的学习语文选修课的内容,仅少数个别是被教师的讲课风格所吸引。在问及“语文选修课课堂气氛”,50.1%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3.1%的学生认为非常活跃,28.4%的学生认为比较活跃,18.4%的学生选择不活跃、很沉闷。由此可见,总体来说在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难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述问题的设计以及得出的数据,显示出农村中学大多数学生对语文选修课感兴趣,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选修课程的开设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修课的实施对新课程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选修课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存在着种种隐患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的认识不足和管理偏差。农村地区学校对国家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新课程改革和以往传统教学模式除了课程门类以外没有区别,仍然沿袭传统教学局限于教师“教授”的课堂模式,缺乏自主研究开发新型教学模式的意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较少,轻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能力;缺乏必要的监管与指导,导致选修课的开设大多继承必修课堂模式,而缺乏创新性。

教师队伍主导作用偏差。教师即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固然,专家讲座,集体培训,名师座谈交流等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高有较大帮助,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素质的强化,来提高职业修养。进一步深造与学习能够加深教师的职业体悟。然而,农村中学教师因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资金的匮乏,导致教师自身培养的欠缺;进一步导致教学思想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师使是学生航行的良师益友、指向灯。然而,通过访谈,一些教师不仅缺乏责任心,而且自身能力欠缺,不能够很好地以身作则,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监督学生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师示范作用发挥不充分,大多数老师无法寻取一个合理、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师能否身正以范,直接1影响着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程度及其对语文选修课的兴趣和爱好程度。

语文选修课杂乱化。从模式上看,高三年级面临较大的高考压力,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将语文选修课很大程度上变为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框架的复习课或者专题训练课;67.34%的学生没有自主选修的自由,学校是实行班级机集体选修的模式。语文选修课主要分为“语言文字运用”、“新闻传记”、“文化论著选读”、“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等几个专题,其中喜欢“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生比例为28.6%,希望选读“新闻传记”专题的学生约有2.1%,喜欢“文化论著选读”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6.12%,钟情于“小说与戏剧”的学生占33.7%,热衷于“诗歌与散文”的学生占31.6%,但实际选修情比例与学生的兴趣比例并不相符,学生自身兴趣所在和学校的专题安排的巨大落差无疑会影响到选修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否达到我们的期望值。从内容上看,语文选修课具有较强的模块化和专题化,因此,有的教师变将语文选修课的内容变得深化、学术化,超越了高中生只是接受能力的范围,脱离了语文选修课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的初衷。

选修课重视程度低。在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对比中,71.0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的深浅和教学的方法上都没有必修课的重视程度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使得原本作为新课改的一大教学亮点的选修课成为了教师的压力。

三、新课改下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的开展策略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成为新课改以及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来强化工作。

(一)教育机构方面

首先,确立选修课的地位,明确选修课的构成。选修课在新课改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必修课程的补充和深化,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可以设置一门限定性选修课进行期末考核,从而有效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地域特征设施置选修课程的门类,就文化底蕴雄厚的陕西而言,可以多设置有关历史领域的的课程,从而促使学生的特色发展。其次,语文教科书,“是指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母语的文本材料”②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选修课的教育教学质量,现在我们很多的学校都在进行着校本教材的开发,我们应该积极地将这种教学模式引进农村中学,部分农村中学在教师资源上难以达到编写校本教材的能力,这就需要地区之间的相互帮助,希望学校之间可以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共同编写适合这一地区使用的教材,这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加强这让对于当地地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其次,学校在教师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以安排特定的时间、地点,集中优势教师来给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因为教师资源短缺而不能开一些学生喜欢的专题课程而且可以给其他的教师节省下来学习提升的时间。另外,对农村中学选修课的任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这是国家教育局义不容辞的责任,由培训出的骨干老师向下级传达重要信息和技术,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

(二)教育实践方面

在农村中学,教师水平不高已经成为了限制选修课高质量教学的一个瓶颈,选修课的设置对教师的知识深度、广度以及专业技能提出了挑战,为了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可聘请本地大、中专院校的教师或有一技之长的专家能手、技术人员任教选修课,组成兼职教师队伍。此外,对于某些选课人数特别少、涉及内容较窄,而学校一时不具备条件的选修课程,单凭一所学校的力量难以开设,此时,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应发挥组织、协调、引导作用,对本地区的教师资源进行调查,适当规划,充分利用本地教师资源,集中力量,组成特别选修课“教师小队”,巡回上课,互通有无,相互支持,实现资源共享。除此之外,教师更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抛弃以往只重视考试压力下的必修课教学,应该把选修课和必修课放在同样的水平面上,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来提升教学质量。“学生不只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丰富资源,教师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收者、倾听者、处理者;教学不仅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促进的过程。”③因此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尽早投入新课程改革中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做好学生在选修课程过程中的指引作用,及时解决学生反馈的问题,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多角度来提升教师选修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课程资源开发方面

“课程资源观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它直接影响着人们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也影响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因此选修课教材的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选修课教材的编写要从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中学学生与城市中学学生的实况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课程资源的内容、兴趣取向和深度方面,要选择符合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学情。其次,加大对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开发课程资源。陕西省大部分农村都具比较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例如,在陕北的部分农村中学,学生对当地的民歌、腰鼓文化的崛起、发展以及古老的窑洞文化感兴趣,学校可以对部分老师进行培训,或者增加在这方面的师资力量,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努力将此类课程发展成特色语文选修课程。最后,充分发挥学校现有教师资源。学校根据语文教师的特长来开设语文选修课程的门类,从而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力量。

我们相信,在以上方案策略的帮助下,新课改下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程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农村教育会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致谢:本文在创作过程中,贺卫东老师,张正、柯阳同学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深表谢忱!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股票市场行情走势分析论文范文1:

【维稳组合拳:每周两次发审会取消一次 减持新规发威】

每周两次的发审会取消了一次,新股审核严格力度也空前提高,今年以来过会率已经大幅降低至七成。此外,减持新规开始发威,大股东无序减持受到抑制。

点评:A股市场向来“物依稀为贵”。IPO放缓必然被市场解读为重大利好。IPO减速目前四类股最受益:首先是新开板新股;另外超跌+破发次新股也值得关注;还有即将解禁次新股;再就是复合概念。

【4700亿元逆回购到期】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有4700亿逆回购到期,此外,本周还有2243亿MLF到期,周一、周二分别有1510亿、733亿;无正回购和央票到期。

点评:此前央行透露,拟在6月上旬开展MLF操作,并择机启动28天逆回购操作,因此本周资金面不用担心。

第8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策略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不仅要注意教育过程,如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的气氛和学校教育气氛,也要注重教育结果,如学生的技能和行为。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情感教育已经被写进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情感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思想政治课成功实施的关键。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情感教育的体现

情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之一。从我国课程改革目标的转变中可以看出“过去强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现在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转向并不是否认知识的重要性,而是目标的出发点不同,学生不是为知识而学习,而是要对所学的知识形成又一种认识。”

1、情感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功能与意义

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巨大的科学价值。过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人们注意到了情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巨大作用,但把这种作用归属于智力因素的附属,如果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来看,只重视智力因素而忽略非智力因素也是不科学的。情感在教学上具有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兴趣,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还具有调节、强化认知活动、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个品质的巨大功能。从教育过程看,思想政治课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一个过程。

2、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现实的需要

当今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偏重于认知目标的实现而忽视情感目标的实现。在教学方法上重教条式讲授,轻教学情感投入。在教学效果评估上,只有对认知水平的考察,而缺乏德育实效的综合评价。因此,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即“以情优教”的思想。以情优教是指在教学中积极自觉地传授知识和技能、传播思想和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从而展示情知交融所产生的教学魅力。

(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方面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许多社会情感逐渐形成,比如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一方面随着意志的增强,中学生对控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比较复杂。但是由于他们的情绪动荡,情感波动性较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常常处在不平静、冲突和矛盾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1、在教育目标上,偏重于认知目标,忽视情感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它表现为四个由低到高的课堂教育目标,即认知、能力、情感、思想目标。这四个方面是学生知、情、意、行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部分教师甚至认为,只要把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就行了,单纯追求政治课考试分数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高尚道德情感和思想的培养。教育目标的实现只停留在认知阶段,没有上升到情感目标,其结果是中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德行分离,他们在认知上可能已经掌握了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但却经常在思想行为上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2、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注重教条式讲授,轻视教学情感投入

政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德育情,以德育德,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感熏陶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进行动之以情的教育。教师要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自己高尚的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从而形成孩子较为稳定的健康人格。

3、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重视集体的单一形式,轻视多样化的形式

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组织形式还是重视单一的集体形式,其实应该尝试其他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分组教学、按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层次教学。我们应该让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用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与能力。

三、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情感教育的对策

1、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情感素质是决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高尚、健康的情感品质,既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巨大动力,又是影响和教育学生的精神能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条件下,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

(1)教师积极情感表现在: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对学生的真实感情的表露要给予尊重,学生会因为受到尊重而乐意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接受教师的教育;要信任学生,教师要淡化说教者的身份,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相信学生的见解;要建立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与喜爱,潜移默化地培植学生内心的学习需要和愿望,渐渐在课堂中形成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积极情感的作用表现在:有动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迁移作用,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情感,把学生不太喜欢的政治课讲的生动活泼,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生迁移并扩大;教师的情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双向反馈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信任、尊重与爱护,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依赖和敬慕。而教师接受了这种反馈后,必然自觉地强化这种情感,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教育。如此双向交流必将使得学习的效果与日俱增。

(2)培养教师积极情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的培养这种情感:第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是一种双向活动,促使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就要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第二,优化课堂心理氛围。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各种问题,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第三,注重美感教育。首先,教师对教学对象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状况、学习态度和动机都要进行详细的了解,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容易在教学中实现心灵的沟通,与学生更容易打成一片。

(3)要多查阅关于教材内容的资料,扩展教材内容,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加工教材,做出合理取舍,他们往往能讲出书上没有的符合教学目的的精彩内容。

2、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1)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学生常觉得枯燥乏味,再加上有些老师把理论知识当成单纯的知识来识记,就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讲课时,要根据所讲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起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乐意学习。要使学生对政治学科产生兴趣,除了要在教学内容上挖掘外,还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条件,比如多媒体技术,它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以教师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情感具有传染性,特别是教师对学生诚挚的感情,会对学生的情感以极大的感染。教师要做到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先行理解教材,挖掘情感教育因素。现在的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减少了枯燥乏味的说教,丰富了感性材料,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研究,要对教材中抽象枯燥的部分进行加工整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会因为教师的真心真情流露而更加尊重敬爱教师,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无形中形成一种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探求,积极地思维。

(3)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两种情境,一种是表面形态上的,既通常所说的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另一种情境是内在的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中的,就是教师利用现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包含的知识和道理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一个富有想象空间的情境中,明确知识,从而也提升了思想道德境界和情操。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情感。长期以来的政治课教学,缺乏富有情感色彩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影响到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激发人的情感,也可以丰富和巩固人的情感,政治课必须要实践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行激情,以情育理,从而促使教学最终取得全面的成功。

情感教育理论和实践,长期以来是我们忽视和缺失的领域。我们所强调的情感,是人的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所表现的情感,是代表人类进步、文明和社会公正、人与人共同生活的情感,是为伟大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的理想、追求、抱负的意识和精神升华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人的素质形成中,离不开教育和环境,离不开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先进文化的滋养和哺育,离不开时代大环境中教育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虽然能学到知识与技巧,但由于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就不能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所学知识也会因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的强化和加温而被很快遗忘。因此,在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必须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加强中学生情感教育实施效果,提高中学生情感教育水平。并通过教师自身情感素质的提高,使得师生建立融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更加利于情感教育在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刘修春.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大连出版社,2000.

[2]卢家媚.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情况调查[J].教育研究,2001,(08).

[3]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胡炎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鱼霞.情感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7]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9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逃课;心理分析;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8-0025-02

如果高职院校的学生真正的可以投入到课堂学习中,那么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知识教育,并且促进自身的发展。但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逃课现象非常严重,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是“必修课必选上,选课课不上”的态度,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并且阻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值得关注的问题。学生的逃课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想控制学生逃课,就必须要研究学生的逃课心理。在日常的教学中,辅导员需要分析学生的逃课心理,并且利用合理的措施来改善学生逃课现象,从而可以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享受一定良好的课堂环境,并且获得更多的知识教育。

一、学生逃课的概念

从简单层次上进行理解,学生的逃课就是在规定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没有正常的参加课堂教学活动。现在高职院校的逃课可以分为两种现象,一类是显性逃课,在高职院校教学环境下,教学法规规定,学生如果在没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不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则按旷课处理,这也是显性逃课。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有的态度非常随意,往往是不向教师说明就不参加教学,有的甚至在教师上课过程中,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就擅自离开教室,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还有的就是现在高校普遍存在的隐性逃课现象,学生即使按照要求来到教室,但在教室里却进行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活动,比如说学生玩手机,交头接耳,这样的逃课行为不仅仅影响其它学生的正常学习思考,也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下降。现在的高职院校内,学生这两类逃课现象都有一定的存在,尤其是学生的隐形逃课,对教学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必须要考虑到现有的教学问题,降低学生的逃课率。

二、学生的逃课心理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逃课时的心理并不是没有规律可以寻找的,从现有的一些调查中可以分析出,学生逃课的心理表现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一)松懈心理

就像是跑步的人到达终点,身体和心理都会处于松懈状态一样,有的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后,也会有一种倦怠和放松的心理,这样的心理表现在课堂学习上,就是学生容易逃课。在松懈的心理环境下,学生会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并且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所以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不愿意去正面面对。高职院校所学习的课程是和高中有一定的区别,并且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学生就容易去进行逃避,不愿意去学习和上课。

(二)盲从心理

在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初期,学生的逃课率是非常低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课堂中几乎没有学生逃课。但在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丧失了初进大学校园的新奇感,甚至有的学生感觉真正大学生活和想象中的生活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产生倦怠心理,不能积极地去面对课堂教学活动。有的一些对课堂不感兴趣的学习,就会不愿意去上课,甚至会劝说其它学生一起逃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非常容易产生盲从心理,有的即使一开始不愿意逃课的学生来开始尝试逃课。现在的高职院校中,甚至出现了“不逃课,就算没进入大学”的想法,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学生为了面子,或者是遵循他人,都容易产生盲从心理去进行逃课。

(三)侥幸心理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的存在着侥幸心理,很多学生都有着“我偶尔逃课,并不会有任何处罚”的心理。现在的高职院校扩招政策,在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高校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出现了招收学生良莠不齐的现象,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是难度加大,缺乏一定的措施。有的学生即使被发现逃课,学生也不会受到较大的处罚,这样的现象也助长了学生的践行心理,使得学生认为逃课是无所谓的。还有的就是现在的课堂管理制度也使得学生比较容易逃课,教师只负责自己课堂的讲解,并不重视学生的管理,所以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下学生在进行逃课时是非常容易的。

(四)名利心理

在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多学生价值观往往都和名利相关联。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现在的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都会考虑到以后的发展方向。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往往会把所学课程和以后的社会需求作对比,如果发展课程所学内容和自身的发展无关,就认为这样的课程学习就是浪费时间,在这样的心理下,学生逃课是必然的。并且现在的一些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费,也会逃课去做一些兼职。学生自食其力的精神是值得鼓励的,但这样的行为明显是没有兼顾课程的学习,是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的。

(五)毫不在乎心理

目前大学生就业是社会的难题,要想获得就业机会,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扎实的知识。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漂亮的“敲门砖”,所以更需要学生去强化自身的知识,提高实践与应用能力。但现在的学生在逃课时去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长远的打算,只是认为在校不挂科,顺利毕业就可以,有的甚至是认为自己的家庭有一定的人脉,不需要自己的努力。这样的错误想法使得学生产生了毫不在乎的心理,把逃课看做是无关紧要的,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六)厌学心理

厌学心理是学生不愿意去上课的重要原因,但学生的厌学心理并不只是简单的自身原因,厌学心理产生涉及的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基础薄弱。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基础知识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是比较薄弱的。这也是学生自身的局限性,有的为了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选择了服从调剂,由原本的文科生转学理科专业,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基础非常薄弱。在面对学习困难时,就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在学习时的态度也是非常消极的。长期下来,学生的学习困难就会越来越大,导致学生厌学,从而容易逃课。

2.教学方式原因。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所讲解的课程是生动有趣的,学生很少会出现逃课的现象。但现在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落后,所讲解的知识也是枯燥无味的,上课过程是非常呆板,使得学生厌倦了课堂所讲解的知识,从而厌学心理,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课程难度问题。高校课程学习强调连贯性和理解能力,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初期是非常不适应高校的教学环境,所以在课程接受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现在的高校课程安排并没有考虑到这一情况,所安排的课程和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学习难度较大。在面对这样的课程学习时,学生很容易会产生压力,出现厌学心理。

(七)贪图享乐心理

学生在高中学习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在进入高校学习的时候,完全摆脱了以往的高压式学习方式,自主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容易产生贪图享乐的心理。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自我管理的精神比较弱,不愿意去进行学习,所以愿意去逃课去做让自己轻松快乐的事。

三、解决高职院校学生逃课心理的对策

让学生有效的降低逃课心理,除了强化学校的制度管理外,更重要的是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了解学生的困难,这个工作需要学生辅导员来做出努力。辅导员在降低学生逃课率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初期,除了对高校学习的新奇感之外,更多的是未知生活的迷茫,高校的教学环境和中学是非常不同的,脱离了熟悉的中学学习模式,学生会非常的不习惯,甚至找不到奋斗的方向。这个时候辅导员要做好积极的心理辅导工作,带领学生积极融入高校生活,提升学生的自我存在感,降低迷茫心理。

(二)积极和任课考试沟通,解决学生困难。在学生进入正式学习后,辅导员应该强化与任课教师的联系,观察学生的阶段性表现,积极与出现逃课情况的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进行逃课的原因,如果学生有困难问题的话,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但如果学生是没有正当理由的话,一定要进行严肃批评,对逃课学生进行一定的处罚。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堂学习心理。高职院校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学生没有正确的课堂学习心理。面对这样的情况,辅导员应该做出一定的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堂心理。辅导员可以联系一些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开展专门的心理讲座,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起正确的课程学习心理意识,从根源上降低学生的逃课意识。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职院校应当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严格要求教学。在面对学生逃课问题时,学校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同时辅导员也应当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降低学生的逃课率。参考文献:

[1]管雪珍.高职院校学生逃课现象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02-104.

[2]王伟.高职院校学生逃课现象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83-185.

[3]黄述利.高职学生逃课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才智,2013(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