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科学课学情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课学情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课学情分析

第1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某一内容前的真实状态或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分析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还是选择教学策略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如果说有效的教学需从有效的教学设计开始,那么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应从有效的学情分析开始。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情分析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情分析的内容抽象、笼统、空泛,既不能准确反映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也不能体现学生情况,学情分析形同虚设。学情分析的手段单一、过程粗疏,基本上采用的是单纯的经验判断的方式,只见评判,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不仅缺乏对学生情况的真正分析,也缺乏对学情与教材内容间的关联性分析。而且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常把“学情分析”处理成一个单独备课环节,使得学情分析与整体教学设计处于游离状态,难以转化成教学实施中的促学手段,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出现脱离学情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语文教学设计时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学情分析,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学情分析呢?

在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注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学生惯有的思维表达方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认识倾向、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特定学科学习的期望等,这些内容都可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工具性是其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学情分析结构要素应有别于其他学科,除兼顾其他学科共有的分析要素外,还应关注语文学科特有的分析要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心理,语文学科的学情分析要素可包括以下五方面:

(1)语言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需条件。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学生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一些浅显的言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在口语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表达运用能力。这些语言积累为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关注学生已有的言语积累,调动学生已有的言语学习经验,既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也是语文学习所必需的。

(2)语文智慧技能。语文智慧技能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水平、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运用语文符号处理信息或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对言语的正确搭配、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篇章的整体把握等。语文智慧技能是语文学情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环。

(3)语文认识策略。语文认识策略相当于学生语文素养中的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写作能力等,它支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些适合自己的解决听说读写问题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帮助自己学习语文,如用联想的办法识记一些汉字的字形,用读一读画一画或读一读想一想的方法阅读文章等。了解学生的语文认识策略,便于教师合理决定教学策略,使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认知策略。

(4)语文动作技能。语文课程中的动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语文素养中的写字及口语交际能力都有动作技能的因素。如有的同学读书能做到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有的同学读书则吐字不清,让人听不明白。有的同学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条理清楚;而有的同学说起话来吞吞吐吐、表述不清。这就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动作技能方面的差异。这一要素的学情处于什么状态,将直接影响学生朗读的效果、情感的表达以及思想的交流。

第2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 教学模式 问卷调查

1. 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进行物理实验授课的部分在校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86份,其中食品学院152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78份,动物科技学院56份。收回有效问卷257份(89.9%)。本次调查是在考试成绩登记后,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从而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调查问卷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 (1)学生对目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2)学生对今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期望。

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2.1 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及实验效果的反馈

关于通过物理实验课取得的收获这一问题,分别有20%和22%的学生认为物理实验课使得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得到增强。有18%和28%的学生认为物理实验课给他们带来的最大收获是有助于通过实验技能操作考核和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物理定律。另外,有2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收获甚微。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客观的,答案基本真实地反映了目前基础课教育所处的状况:教学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和兴趣的培养。

关于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分别有38%和20%的学生最不喜欢事先知道结果的实验和现象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有18%的学生不喜欢操作步骤复杂、动作精度要求高的实验。另有36%的学生认为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实验最不被他们所接受。这方面的统计结果表明:(1)学生更希望自主地学习,希望做一些能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实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事无巨细、全盘包办的做法。(2)有部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缺乏耐心。(3)实验精度有待提高,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原因,教育学生养成科学的作风和态度,培养学生打破死记硬背的旧习惯。

2.2.2 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建议

关于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期望这一问题,统计结果显示54%的学生希望实验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一些,30%的学生希望实验结果需要探索,48%的学生希望实验能提供自己动手、进行制作的条件,各有16%的学生希望能够去参观和做一些前沿领域的实验。由统计结果可知,学生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验最关注,其次对探索性实验和能动手设计的实验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学生已不满足于主动性受限的实验,希望大学物理实验课有所改变,改变的方向是贴近实际生活,与时俱进。

关于学生对教师的期望这一问题,58%的学生认为做实验前教师尽可能简短地讲一些重要事项、大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完成;有30%的学生希望教师详细地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之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另外有14%的学生认为做实验之前教师最好什么都不讲,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本科生的独立意识已经相当强了,他们中的多数人希望做实验能够按自己的想法做,但在现行教学模式下完全放任的做法实际并不可取。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毕竟有限,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指导。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反馈,反映了目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这门课热情不高、缺乏积极性;学生的收获与实验课的目的之间偏差较大;验证性实验居多,忽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关大学物理实验方面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数量不多。

2. 改革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

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验问题,大多数有意义的学习是从“做”中学的。实验为学生的“做”提供了极好的场景和条件。通过“做”,知识才能转化成技能,技能才能转化成能力。因此,大学物理实验能使学习有意义,能提高学习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对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建议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以主体的角色独立地完成实验,在实验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为培养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的初步能力,可以在教学大纲中设置课题研究的要求,设计一些探索性的研究性课题,鼓励学生进行设计性、探索性实验。这样,有助于缩小学校中的学习与社会生活中的差距,同时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既注意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又提倡运用随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创设生动的实践情境。现今物理教学改革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教师自己设计制作教具和低成本实验非常提倡。这种教具和实验对学生来说,参与的吸引力强,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富有创造教育的因素。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及其实验是一个可以开发的领域。

(3)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不以实验结果论成败。做实验前简短地讲述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大部分内容留给学生独立完成。对一些基础性实验,给出实验步骤和报告的示范,以后逐步地空出一些操作步骤乃至实验过程的某一阶段留给学生去设计。此外,大学物理实验的考试应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应像目前这样仅考核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操作技能。

(4)逐步实现物理实验室对外开放,开展研究性学习。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

第3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这样的“情景设计”,我们都为之叫好。然而,我在观摩数学公开课和新课程研讨课中发现,某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起不到多大作用,有的纯属是“花架子”,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的课堂实例谈谈情境创设的误区。

(1)在《锐角与钝角》(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这节课中,多媒体演示游乐园场景,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我发现游乐园里很好玩,有小火车,摩天轮;我发现玩跷跷板的有3个小朋友;我发现小火车一排有2个座位,一共是6排,可以坐12个小朋友……都没有回答到老师预想的答案上去……听课之前,我并不知道上课的内容,坐在下面我也一直在纳闷:教师到底想要到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最后,老师终于按捺不住,问:你能发现这里的角吗?至此,学生才得领悟过来,纷纷又举起了小手。

这样的案例是我们日常教学经常遇着的,常常为了一个新知识点的教学,教师煞费苦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知识的落脚点,用熟悉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上面的例子存在教师如何对情境适度掌控的问题,并不是有了情境就是好,教师的提问就是指挥棒,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一定的指向性,那种太开太散的问题应绝对少出现,否则就会产生“高耗能,低效能”负面结果。小学课堂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更何况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前二十分钟,所以要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得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无端的消耗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让情境的创设真正起到调动兴趣,奠定基础,丰富内涵,提高效率的作用。

(2)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这节课中,课一开始,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昨天到超市去买东西,发现有一种照相机很便宜,一架只要20元,于是就买了3架,请问老师该付多少钱?而后,在教学一位数乘整百数时,她又将每架相机的价钱改成了每架200元,仍然是买3个,问应付多少钱?教学流程看起来似乎很流畅,学生也默契配合,教学目标达成,学生对知识要点也掌握。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教学案例,一般老师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这恰恰在一位新老师上汇报课时被我捕捉到,之所以还是要提起,是因为在这个案例中,不顾生活实际,人为编造甚至于是胡编乱造的教学情境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还是大量存在的。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要紧紧围绕新知识的获得、理解、掌握、应用之外,也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相适应,既要有数学味,也要有生活味,两者要有机结合,把其中任何一面无原则地放大,都是不可取;案例中,这个情境有数学味:买3架,即3个20元(200元),可以沟通加法与乘法之间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及算理。但这样的情境有生活原型吗?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有人是这样购物的吗(尤其是照相机)?这样为情境而情境,太缺乏真实性了。

(3)在《整十加减整十数》(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这节课中,在进入练习阶段后,教师创设的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情境:四个小朋友站在讲台上,手里分别举了30、50、60、80四个数字,下面的小朋友则每人一张整十数加或减整十数的算式,学生们在《找朋友》的歌声中,一窝蜂冲到讲台上,讲台上顿时你挤我,我挤你,乱成一团。老师扯着嗓子在喊:看看你的朋友找对了没有?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第4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策略分析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侧重于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根据教材内容编写教案,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紧凑、教学活动有序。但这种单一、僵化的教学方式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学习,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不高。而情境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还能有效营造出一种热闹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全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1]。

1.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激情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态度和真情,还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创造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从而让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激情,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只有在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才能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才能唤起学生探讨的欲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在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2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建立交叉学科中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数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在联系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1.3有利于培养学习情感

学习情感是在记忆基础之上的再创造,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思维活动的前提,初中数学尤其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努力突破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不仅让数学“活”起来,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人文精神,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探索创新的学习习惯。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措施

2.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时期,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多的概念、公式等,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认知不够、重视不足,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从而使课堂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学习。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内容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线”,并说出这些“线”有什么不同之处。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教师再适当引入关于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特点,并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数学抽象概念,使枯燥的数学性质变得有趣、形象、生动,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2.2结合具体实践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因而数学教学不应脱离现实。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3]。结合具体实践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具体实践中学习数学,又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数学学习的无限性,以此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习惯。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充分结合初中生普遍贪玩的性格特点,在学习《二次函数·抛物线》内容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童心与童趣,让学生折纸飞机,引导学生观察纸飞机的飞行过程,再让学生根据观察体会将纸飞机飞行的路线画出来。教师在点评学生“画”的过程中,适当引入抛物线的概念及特点,这样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变得十分形象、生动,而且非常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2.3营造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情境创设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的剂,让学生在感受源自教师的尊重中树立学习信心[4]。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重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方式,优化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尊重和关爱中对数学课程学习充满信心,从而使课堂更加和谐、愉快,学习效率更加理想。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时,数学教师不能一味单向地传输新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折纸、使用教具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图形旋转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及变化规律,以此形成热烈、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将得到有效提高。

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为高等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相应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在联系生活中重视数学,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中数学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与初中生的自身特点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思维能力和认知等能力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洁霞.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6):223.

[2]王凤连.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信息技术,2012,(12):38+34.

第5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一、情景创设要贴近生活、以生活为主题

1.捕捉“生活现象”,调动学生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数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探索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印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

2.知识“用于生活”,体现数学实用性

实用性是使某一事物延续下去,而不至于中途“夭折”的深层根基。如果数学仅仅是一种束之高阁,“摆”在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即使它是那样有趣的数字游戏,不能用于生活,就也免不了渐渐被人遗弃的命运。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虽然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但他们也会对“毫无用处”的知识产生反感。比如在“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先利用教室里上课用的黑板﹑电灯开关按钮,让学生观察象黑板﹑电灯开关按钮类似的物品都是长方形﹑正方形,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再师生一起归纳板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全体学生巩固这些特点后,让学生说说教室里还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哪些地方还要用到长方形﹑正方形。这时,再让学生看书自学,书上的问题同学们都能迎刃而解。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3.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教学演练。

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的提高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练习课时,我们可先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个同学从同一顶点出发,走不同线路到对角同一点。活动时两个同学在同一顶点站着,喊“预备走”时一起走不同线路到对角同一顶点,看谁走的路程多。让学生去观察体验,最后应用“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原理得出:两个同学走的路程是同样多。在实践中建立了正确,牢固的数学概念。

二、情景创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

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的开始我们这样问:老师手里有一个三角形,为了布置教室我们还需要许多个和这个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你能帮老师画吗?想想可以怎样画?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忙活起来,不停地想着、画着,有的还和周围同学讨论着,我们想这样的设计更能够使学生自主的去研究、探讨、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老师是作为指导者、协作者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也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三、情景创设应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在创设情景时,老师在把要探索(认知)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尽可能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因为这样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即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建立某种联系)使它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的逻辑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的时候我们问:窗外的国旗正迎风飘扬,同学们知道旗杆的高度吗?在得到否定回答后我们又问:在一个有太阳的日子里,给你一把尺,你能设计一个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吗?因为有前几节课的知识作铺垫,再对问题中的“有太阳的日子”有感性的认识,许多同学都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加以解决,这样就很顺利地将课引入到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中去。当然情景的创设,不能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同样的情景,因学生的不同,效果可能完全两样,所以情景的创设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要尽可能利用突发的、即席的、真实的情景,这样的情景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四、情景创设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许多老师一说起情景,往往只是想到情景的引入。的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教学效果明显,但情景的创设不应只在课的开始阶段,其实在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和应用过程中,也就是说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景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6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语文选修课;现状;策略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78-03

选修课程的开设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选修课是中学语文教程的重要变革。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选修课主要分为五个模块,其目的在于“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①农村始终是教育的薄弱所在,加强对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的情况调研,探索推进素质教育新途径,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步,从而拉近城乡发展的距离,因此,如何深入了解农村中学,把握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值得新时代的每一位免费师范生深入研究。课题组以陕西省贫困地区勉县第五中学、留坝中学、湖中学、蜀河中学等10所中学为样本,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987份,其中文科生485人,理科生502人,同时以访谈、座谈为辅助方式,揭示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的现状与不足,归纳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有效策略与解决方案。

一、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程开设“高宣传、低落实”

国家教改委推行新课程改革,要求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要求学校应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积极认真贯彻落实选修课程的开设和开展。问及“你现在学校是否正在进行语文学习改革”时,95%的学生选择“没有,不清楚”,5%的学生选择“在进行语文学习改革”;由此可见,极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学校在进行学习改革。问及“语文选修课的选择情况”时,68.2%的学生是学校规定选修,10.1%的学生是自主选修,21.7%的学生是教师引导;学生自愿;问及“语文选修课老师讲课内容的情况”时38.1%的学生选择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讲,46.3%的学生选择延有时伸到课外但不多,15.6%的学生认为内容丰富,不局限于语文课本。经访谈发现,对于教材的设计方面,极大多数学生认为,仅仅是把以前的一册书拆分成两三册而已,课本的知识点并没有大的变化,教材粗糙,选修教材质量不高。由此可见,虽然国家非常重视新课程改革,但实施方案具体到地方教学时,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与缺陷,出现“高宣传,低落实”的特点,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二)多数学生对语文选修课有较大的学习兴趣,但少数学生认为语文选修课相对比较枯燥

选修课内容被部分选入高考考试范围成为学生学习语文选修课内容的主要动因。问及“对语文选修课的兴趣程度”,42.3%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32.7%的学生比较感兴趣,21.8%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4.2%的学生表示比较厌烦。由此可见,在诸多类型中,感兴趣的比例最高,表明多数学生对语文选修课是有较高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在问及“学习语文选修课的动力所在”时,35.8%的学生选择自身的兴趣所在,55%的学生选择因考试所迫,9.2%的学生为老师所讲内容和方式所吸引。由此可见,近一半的学生是因为应试考试而被动的学习语文选修课的内容,仅少数个别是被教师的讲课风格所吸引。在问及“语文选修课课堂气氛”,50.1%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3.1%的学生认为非常活跃,28.4%的学生认为比较活跃,18.4%的学生选择不活跃、很沉闷。由此可见,总体来说在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难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述问题的设计以及得出的数据,显示出农村中学大多数学生对语文选修课感兴趣,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选修课程的开设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修课的实施对新课程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选修课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存在着种种隐患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的认识不足和管理偏差。农村地区学校对国家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新课程改革和以往传统教学模式除了课程门类以外没有区别,仍然沿袭传统教学局限于教师“教授”的课堂模式,缺乏自主研究开发新型教学模式的意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较少,轻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能力;缺乏必要的监管与指导,导致选修课的开设大多继承必修课堂模式,而缺乏创新性。

教师队伍主导作用偏差。教师即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固然,专家讲座,集体培训,名师座谈交流等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高有较大帮助,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素质的强化,来提高职业修养。进一步深造与学习能够加深教师的职业体悟。然而,农村中学教师因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资金的匮乏,导致教师自身培养的欠缺;进一步导致教学思想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师使是学生航行的良师益友、指向灯。然而,通过访谈,一些教师不仅缺乏责任心,而且自身能力欠缺,不能够很好地以身作则,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监督学生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师示范作用发挥不充分,大多数老师无法寻取一个合理、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师能否身正以范,直接1影响着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程度及其对语文选修课的兴趣和爱好程度。

语文选修课杂乱化。从模式上看,高三年级面临较大的高考压力,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将语文选修课很大程度上变为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框架的复习课或者专题训练课;67.34%的学生没有自主选修的自由,学校是实行班级机集体选修的模式。语文选修课主要分为“语言文字运用”、“新闻传记”、“文化论著选读”、“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等几个专题,其中喜欢“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生比例为28.6%,希望选读“新闻传记”专题的学生约有2.1%,喜欢“文化论著选读”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6.12%,钟情于“小说与戏剧”的学生占33.7%,热衷于“诗歌与散文”的学生占31.6%,但实际选修情比例与学生的兴趣比例并不相符,学生自身兴趣所在和学校的专题安排的巨大落差无疑会影响到选修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否达到我们的期望值。从内容上看,语文选修课具有较强的模块化和专题化,因此,有的教师变将语文选修课的内容变得深化、学术化,超越了高中生只是接受能力的范围,脱离了语文选修课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的初衷。

选修课重视程度低。在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对比中,71.0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的深浅和教学的方法上都没有必修课的重视程度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使得原本作为新课改的一大教学亮点的选修课成为了教师的压力。

三、新课改下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的开展策略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成为新课改以及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来强化工作。

(一)教育机构方面

首先,确立选修课的地位,明确选修课的构成。选修课在新课改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必修课程的补充和深化,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可以设置一门限定性选修课进行期末考核,从而有效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地域特征设施置选修课程的门类,就文化底蕴雄厚的陕西而言,可以多设置有关历史领域的的课程,从而促使学生的特色发展。其次,语文教科书,“是指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母语的文本材料”②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选修课的教育教学质量,现在我们很多的学校都在进行着校本教材的开发,我们应该积极地将这种教学模式引进农村中学,部分农村中学在教师资源上难以达到编写校本教材的能力,这就需要地区之间的相互帮助,希望学校之间可以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共同编写适合这一地区使用的教材,这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加强这让对于当地地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其次,学校在教师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以安排特定的时间、地点,集中优势教师来给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因为教师资源短缺而不能开一些学生喜欢的专题课程而且可以给其他的教师节省下来学习提升的时间。另外,对农村中学选修课的任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这是国家教育局义不容辞的责任,由培训出的骨干老师向下级传达重要信息和技术,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

(二)教育实践方面

在农村中学,教师水平不高已经成为了限制选修课高质量教学的一个瓶颈,选修课的设置对教师的知识深度、广度以及专业技能提出了挑战,为了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可聘请本地大、中专院校的教师或有一技之长的专家能手、技术人员任教选修课,组成兼职教师队伍。此外,对于某些选课人数特别少、涉及内容较窄,而学校一时不具备条件的选修课程,单凭一所学校的力量难以开设,此时,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应发挥组织、协调、引导作用,对本地区的教师资源进行调查,适当规划,充分利用本地教师资源,集中力量,组成特别选修课“教师小队”,巡回上课,互通有无,相互支持,实现资源共享。除此之外,教师更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抛弃以往只重视考试压力下的必修课教学,应该把选修课和必修课放在同样的水平面上,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来提升教学质量。“学生不只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丰富资源,教师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收者、倾听者、处理者;教学不仅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促进的过程。”③因此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尽早投入新课程改革中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做好学生在选修课程过程中的指引作用,及时解决学生反馈的问题,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多角度来提升教师选修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课程资源开发方面

“课程资源观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它直接影响着人们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也影响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因此选修课教材的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选修课教材的编写要从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中学学生与城市中学学生的实况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课程资源的内容、兴趣取向和深度方面,要选择符合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学情。其次,加大对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开发课程资源。陕西省大部分农村都具比较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例如,在陕北的部分农村中学,学生对当地的民歌、腰鼓文化的崛起、发展以及古老的窑洞文化感兴趣,学校可以对部分老师进行培训,或者增加在这方面的师资力量,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努力将此类课程发展成特色语文选修课程。最后,充分发挥学校现有教师资源。学校根据语文教师的特长来开设语文选修课程的门类,从而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力量。

我们相信,在以上方案策略的帮助下,新课改下农村中学语文选修课程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农村教育会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致谢:本文在创作过程中,贺卫东老师,张正、柯阳同学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深表谢忱!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数学 选修课程 模块化 多样化 层次化 弹性化 学分制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充分吸收国外选修课程模式的优点与总结我国选修课程经验的基础上,对选修课程(主要针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确定的四个选修系列)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模块化。所谓模块是指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围绕某一主题,通过整合学习领域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经验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稳定的学习单元。模块相对独立,有一定的体系,为学生在不同模块间选择提供了条件。

第二,多样化。从课程结构看,选修课程有很多系列。数学选修系列由四个系列构成,选修系列3、4的16个专题相对独立,可自由选择。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框图如下:

表3-2 必修系列课程框架

表3-3 限定选修系列课程框架

表3-4 任选系列课程框架(高考可考)

表3-5 任选系列课程框架(高考不考)

第三,层次化。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选修课程可分为两个层次: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选修系列1、2)与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课程(选修系列3、4)。前者主要着眼于保障学生的基本学力,大多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术性和均衡性。后者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专长特长。(课程展开的逻辑顺序如下图3-1)

第四,弹性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志向进行选择,对于必修课程

图3-1 课程展开的逻辑顺序图

第四,弹性化。对选修模块,只规定基本的学分要求,而对“学有余力”和“兴趣志向”的学生可以选修更多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弹性。

第五,学分制。本次高中选修课程(包括必修课)采取学分制的做法,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和志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修课作不同的选择。为了保证选修课程的实施,在学分上有如下要求:

(1)高中数学的基本要求。高中生在修完必修课,获得10个学分后,就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可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上述10个学分也是进一步选课的基础。

(2)对倾向于人文科学的学生的选课建议。如果希望在人文科学方面发展,有两种选择:

选择1:(必修)10学分+(选修系列1两个模块)4学分+(系列3两个专题)2学分=16学分,获得这16个学分后,可以报考高等院校人文科有关专业。

选择2:(如选择1的)16学分+(系列4四个专题)4学分=20学分。这是人文科学各专业中对数学较高的要求。

(3)对倾向于理工科的学生的选课建议。如果希望在理工科学方面发展,还有两种选择:

选择3:(必修)10学分+(系列2三个模块)6学分+(系列3两个专题)2学分+(系列4两个专题)2学分=20学分;获得这20个学分后,可以报考高校理工科的有关专业。

选择4:(如选择3的)20学分+(系列4四个专题)4学分=24学分。

表3-6 新高中数学选课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兼,黄翔,张丹.数学课程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第8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策略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不仅要注意教育过程,如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的气氛和学校教育气氛,也要注重教育结果,如学生的技能和行为。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情感教育已经被写进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情感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思想政治课成功实施的关键。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情感教育的体现

情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之一。从我国课程改革目标的转变中可以看出“过去强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现在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转向并不是否认知识的重要性,而是目标的出发点不同,学生不是为知识而学习,而是要对所学的知识形成又一种认识。”

1、情感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功能与意义

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巨大的科学价值。过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人们注意到了情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巨大作用,但把这种作用归属于智力因素的附属,如果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来看,只重视智力因素而忽略非智力因素也是不科学的。情感在教学上具有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兴趣,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还具有调节、强化认知活动、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个品质的巨大功能。从教育过程看,思想政治课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一个过程。

2、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现实的需要

当今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偏重于认知目标的实现而忽视情感目标的实现。在教学方法上重教条式讲授,轻教学情感投入。在教学效果评估上,只有对认知水平的考察,而缺乏德育实效的综合评价。因此,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即“以情优教”的思想。以情优教是指在教学中积极自觉地传授知识和技能、传播思想和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从而展示情知交融所产生的教学魅力。

(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方面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许多社会情感逐渐形成,比如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一方面随着意志的增强,中学生对控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比较复杂。但是由于他们的情绪动荡,情感波动性较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常常处在不平静、冲突和矛盾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1、在教育目标上,偏重于认知目标,忽视情感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它表现为四个由低到高的课堂教育目标,即认知、能力、情感、思想目标。这四个方面是学生知、情、意、行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部分教师甚至认为,只要把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就行了,单纯追求政治课考试分数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高尚道德情感和思想的培养。教育目标的实现只停留在认知阶段,没有上升到情感目标,其结果是中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德行分离,他们在认知上可能已经掌握了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但却经常在思想行为上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2、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注重教条式讲授,轻视教学情感投入

政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德育情,以德育德,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感熏陶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进行动之以情的教育。教师要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自己高尚的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从而形成孩子较为稳定的健康人格。

3、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重视集体的单一形式,轻视多样化的形式

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组织形式还是重视单一的集体形式,其实应该尝试其他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分组教学、按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层次教学。我们应该让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用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与能力。

三、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情感教育的对策

1、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情感素质是决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高尚、健康的情感品质,既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巨大动力,又是影响和教育学生的精神能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条件下,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

(1)教师积极情感表现在: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对学生的真实感情的表露要给予尊重,学生会因为受到尊重而乐意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接受教师的教育;要信任学生,教师要淡化说教者的身份,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相信学生的见解;要建立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与喜爱,潜移默化地培植学生内心的学习需要和愿望,渐渐在课堂中形成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积极情感的作用表现在:有动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迁移作用,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情感,把学生不太喜欢的政治课讲的生动活泼,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生迁移并扩大;教师的情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双向反馈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信任、尊重与爱护,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依赖和敬慕。而教师接受了这种反馈后,必然自觉地强化这种情感,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教育。如此双向交流必将使得学习的效果与日俱增。

(2)培养教师积极情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的培养这种情感:第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是一种双向活动,促使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就要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第二,优化课堂心理氛围。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各种问题,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第三,注重美感教育。首先,教师对教学对象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状况、学习态度和动机都要进行详细的了解,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容易在教学中实现心灵的沟通,与学生更容易打成一片。

(3)要多查阅关于教材内容的资料,扩展教材内容,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加工教材,做出合理取舍,他们往往能讲出书上没有的符合教学目的的精彩内容。

2、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1)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学生常觉得枯燥乏味,再加上有些老师把理论知识当成单纯的知识来识记,就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讲课时,要根据所讲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起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乐意学习。要使学生对政治学科产生兴趣,除了要在教学内容上挖掘外,还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条件,比如多媒体技术,它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以教师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情感具有传染性,特别是教师对学生诚挚的感情,会对学生的情感以极大的感染。教师要做到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先行理解教材,挖掘情感教育因素。现在的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减少了枯燥乏味的说教,丰富了感性材料,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研究,要对教材中抽象枯燥的部分进行加工整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会因为教师的真心真情流露而更加尊重敬爱教师,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无形中形成一种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探求,积极地思维。

(3)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两种情境,一种是表面形态上的,既通常所说的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另一种情境是内在的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中的,就是教师利用现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包含的知识和道理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一个富有想象空间的情境中,明确知识,从而也提升了思想道德境界和情操。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情感。长期以来的政治课教学,缺乏富有情感色彩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影响到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激发人的情感,也可以丰富和巩固人的情感,政治课必须要实践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行激情,以情育理,从而促使教学最终取得全面的成功。

情感教育理论和实践,长期以来是我们忽视和缺失的领域。我们所强调的情感,是人的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所表现的情感,是代表人类进步、文明和社会公正、人与人共同生活的情感,是为伟大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的理想、追求、抱负的意识和精神升华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人的素质形成中,离不开教育和环境,离不开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先进文化的滋养和哺育,离不开时代大环境中教育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虽然能学到知识与技巧,但由于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就不能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所学知识也会因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的强化和加温而被很快遗忘。因此,在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必须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加强中学生情感教育实施效果,提高中学生情感教育水平。并通过教师自身情感素质的提高,使得师生建立融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更加利于情感教育在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刘修春.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大连出版社,2000.

[2]卢家媚.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情况调查[J].教育研究,2001,(08).

[3]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胡炎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鱼霞.情感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7]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9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

一、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

自从开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对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认识比较高、行动比较早。能够结合质监职能谋划思路、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在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科学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认真组织学习,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前提,奠定了基础。我局始终将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学习的首要任务进行安排部署,支部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充分利用周二、五的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专家辅导与实践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使广大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提高。(二)坚持以质取胜,为推进质量兴区发挥了积极作用。扎实开展质量兴区、质量兴企活动,大力推进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认真开展质量宣传和培训,积极引导质量进步和创新。

(三)大力加强两个安全监管,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服务全区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狠抓食品生产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等“两个安全”监管,近年来,我区没有发生影响较大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和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实现了安全生产“六连冠”;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扎实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坚持不懈地打假治劣,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做出了积极努力。

(四)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保证。大力加强了党风政风行风建设、班子和队伍建设、文明和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自身建设,进一步端正了风气,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能力和效果,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上存在一定偏差。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理解、把握不够全面、深入,认识和观念滞后于形势任务发展的要求。对工作创新认识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存在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思想观念,缺乏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制约了事业的科学发展,影响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二)在对职能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不够全面准确的问题。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履行和发挥质监工作的职能认识不够全面、理解不够准确,还存在问题。一是重服务、轻监管。对在当前形势下加强监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割裂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片面地强调服务,忽视了监管。二是重行政执法、轻综合管理。行政执法职能履行得基本到位,综合管理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三)在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上存在差距。从宏观上和战略上研究不够深入,运用质量技术监督职能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于思路还不够开阔,措施还不够有力,特别是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技术基础工作还有巨大发挥作用的空间和潜力。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经过我局认真检查分析,认为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从主观上讲,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学习不够系统、领会不够深入、理解不够全面。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前,虽然我局对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比较重视,但是从领导班子到广大干部职工都存在学习不够系统、领会不够深入、理解不够全面的问题,仅限于安排了、学过了,对主要精神领会把握了,在系统性、全面性上下功夫不够,由此导致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认识理解不够到位,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掌握不够系统,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改造主观世界不足,指导工作实践能力不强。对科学发展观与质量、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不够,导致在结合质量技术监督职能认识、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上有差距,影响和制约了质量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发挥。

(二)工作作风不够深入扎实。普遍存在调查研究不够的问题,特别是掌握企业情况不够全面、细致、发现问题不够及时、准确,解决问题不够有力、有效,导致一些思路和措施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抓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大。几年来,我局在运用质监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提出了不少思路和措施,但有些工作效果不够明显,缺乏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的精神。

从客观上讲,主要有二个方面原因:

一是有些企业对质量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认识不够到位、重视程度不高。表现在没有把质量工作特别是质量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重视质量、支持质量、关注质量、依赖质量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二是任务多,责任重,承担着宏观质量管理、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多项职能,特别是“两个安全”的监管范围越来越广,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

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具体措施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形成的新的共识,重点要在以下方面认真加以改进提高:

(一)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着力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进一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系统掌握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大力加强对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理论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始终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坚持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使全体党员干部充分认清国情、党情,充分认清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赋予质监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质监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质监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思路,着力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和前瞻意识,确立新的工作思路与措施,完善工作手段和工作载体,确保职能履行到位,作用发挥到位,协调配合到位,避免缺位、错位和越位。进一步摆正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充分认清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落实“提升监管水平,服务科学发展”这一工作思路。

(二)进一步拓宽思路,完善措施,充分运用职能,全力服务全区规模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一是要在推进宏观质量管理、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求突破,全力服务规模发展。要牢固树立并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质量观,强化大质量观念,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坚持不懈地推进质量兴区战略,逐步建立和完善宏观质量管理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实施名牌战略的途径和措施,深入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全面开展“质量兴区”和“质量兴企”活动,实现以质量促规模、以质量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