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范文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学会独立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

第1篇: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范文

关键词 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途径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104-02

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除了对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及四大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外,还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因此,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般的,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采用的方法是: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采用“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中等生应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中差生应采用“诱”的方式,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如在“实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

2.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的做法是通过问题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做准备。以“实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实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把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4.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运用二次函数图像――抛物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我要求学生提出一些解决问题办法,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还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

1.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以“三角函数”的教学为例,我列出了以下背景材料供学生思考:不爬上旗杆用米尺和量角器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比的知识,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里锐角和所对的边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运用直角三角形里的一个锐角和一边求其他边?这些问题串,提高了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进行独立思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恰当地给问题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他们都沉浸在独立思考的情境中,经过独立思考体验之后进行讨论。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可能会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又会激起他们的“反思”,最后把认识统一到真理上来,所以说“集思”是“智慧的摇篮”。

3.让每个学生都有“再答”的机会

第2篇: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范文

关键词:数学能力;主动参与;乐于合作;独立思考;反思意识

G633.6

数学学习,应当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数学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刚入初中的新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有好奇心,因而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有趣、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要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必要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就必须要求自己亲身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经过自己思考、分析,而不是只是被动地听、接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取知识,进而形成能力。这就要求在课堂学习中有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学数学爱数学。下面谈谈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些尝试与认识。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俗话说,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引入。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学习过程的心思,那么再简单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初中生好奇心强,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因此,如何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吸引学生参与其中?首先从源头出发,要改变学生原先的一些固有想法,认为数学知识的枯燥无味;其次要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美、数学的有趣,可以从学生身边最熟知的事物中找到数学。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知识中,可以先演绎生活中许许多多对称美的图片(昆虫对称的美、动物对称的美、建筑物对称的美,以及大自然景色对称的美等等)。这些图片充分展示了数学轴对称美的神奇魅力,而图片是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来,@样可以很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求知好奇心,生活中是存在许许多多数学的,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经常接触的许多事物本身就来源于数学,因而重新认识了数学。如果图片已直观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那么吸引他们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来是很简单的事了,鼓励他们只要有信心加入学习活动中来,一定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数学。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直面问题获取经验,只要学生有一小点体会这一活动就有收获。从刚开始的一小步,也是最艰难的一小步出发,从一步一步到一大步,不怕他做不好,只要他有参与就可以了。有参与就有体会,有体会就会有收获。

二、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生思想活泼,求知欲望盛,这是学生问题意识的种子,而这种子能否萌芽,甚至开花结果,取决于能否有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会有问题。而学生亲身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从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实践就没有体验。没有身入其中,就不知其中的奥秘,学生一定要有亲身动手体验的必要性。

例如,在学习“频率的稳定性”课题中,学生动手做“掷图钉”和“掷硬币”两个试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实验次数较少时,会发现为什么实验频率波动很大?有疑就有问,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只要动手实验就会很容易提出。试验次数较少时为什么不同的人做同一个实验会有不一样的结果?随着一个个的质疑,一个个问题的提出,本节课的要求就达到了。紧接着,学生会有疑问,实验次数多时实验频率会怎么样?同学们继续实验,慢慢地实验目的也达到了。“当试验次数很大时,试验频率会稳定在一个常数的附近”,这也是本节课的目标。

没有实验就没有体验,没有质疑也不会有问题,没有问题也不会深入解决问题。因此,隐藏在“是什么”后面的“那个为什么”是我们发展思维进而形成能力的动力之源。所以要多让学生在一步步的实验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新知识,且更进一步,学生能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提升了一大步。

三、在学习中会乐于与他人合作

每个人在学习中有差异,因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能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而确立学习的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这过程中,深入其中,引导学生最终将问题解决,更好地发挥合作的效能。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中,鼓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指导学生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从四边形到八边形,再到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可分成几个三角形并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这时,有的学生在画,有的学生在度量,有的学生在计算,还有的学生在与他人商量……这样的互动就成了学生内在的要求。通过这种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不但为学生合作交流提供了机会,也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学生通过合作探索,体会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实际上就不用死记硬背了,可通过分割为(n-2)个三角形,因此得到内角和等于(n-2)×180°。

合作学习,实现了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标,学生在自主互动学习中,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

质疑而有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则能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而要真正长期获得学习数学的技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学生会独立思考是关键。初中学生已是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大略明白其中的内容,但并不一定理解得全面、透彻,也不一定能抓住学习的要领,同时他们也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因此,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有一些学生一方面依辣教师的分析、总结,另一方面遇到困难时总是等着其它同学来回答解决,而不愿有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就慢慢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这些指导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方式进行的。教师的指导应该是引导学生独立地思维,而不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独立的思考主要有两点:一是引导学生遇到新知识学习时,应在自主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相关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新知识进行解决以此达到目的。因而学生独立思考应当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会检索与新知识相关联系的信息的方法,以及运用已有知识来认识新知识的方法;二是当学生运用原有认知不能认识新知识时,这时应指导学生变化、调整自己原有的认知构造,以获取新知识,这时教师应着重指导他们如何快速调整已有认知结构,并对新知识进行深入认识。通过这些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学生往往会获取一定的体会与经验,在这基础上,学生可以靠自己的经验总结与积累,更加深入的思考并解决问题,完成从表象到本质的飞越。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中,指导学生检索出与新知识相关的信息――之前我们已知道可以画一个三角形,并剪下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其为一个平角,依据平角的意义来解决问题;还可以只撕、拼一个角,依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如何运用平角以及平行线知识来解决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问题,让学生体会从直观操作到推理思辨的转让与升华,并从中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能力。

五、在学习中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反思,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它可以弥补首次知识认知中的不足与缺陷;也可以让学生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也可以从首次学习中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学会反思是进步的根本,怎么反思是能力的表现。

首先,对练习中错误点的反思,这是最有效的反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反思的基础,而反思是质疑的深化。例如,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习题,由于学生思维的偏面性而导致回答不完整。如a?=4中,学生会只有一个答案2,而忽略了另一个结果-2;又如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为3,4求第三边,学生也只有一个答案5,又忽略了另一个结果 等等。学?生作业练习中经常会遇到错误,这时要善于利用这些错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为什么出错?在思考中出现了什么问题?知识点运用出错,还是思考不全面?错在哪儿?如何纠正,找错因反思。这样,教师不断引导、点拨,学生在练习、纠正中就能强化自已的反思意识。

其次,对具体知识点的反思,也是最直接、最实用的反思。在学习中让学生养成对某一知识点或其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反思或回忆、总结与归纳。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知识后,可以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对这几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及比较它们间相互联系与区别;又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后对三者的内在联系进行反思等等。这样的反思,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获取初步体验,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取更多体验,在学习中会乐于 与他人合作提高体验能力,进一步在学习中会独立思考获取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在学习中有反思自己的意识能力,从而在W习数学过程中获得不同的发展,有意义的发展。

第3篇: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范文

――爱因斯坦

我们都知道,宝宝的大脑发展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给予丰富的刺激会发展得更完善。然而作为父母却过于关注宝宝学习的结果,轻视了学习的过程。其实让宝宝学会独立思考,是他一生最大的收获,我们要做的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美国人特别推崇孩子的独立思考。要陪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就要提拱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英国剑桥大学的迪-博诺教授说:“一个人很聪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说明他有创造的潜力,但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智力和思考的关系,就好比一辆汽车同司机驾驶技术的关系,你可能有一辆很好的汽车,但如果驾驶技术不好,同样不能把车开好。相反,你尽管开的是一辆旧车,然而驾驶技术高超,照样能把车开好。很显然,这里在智商高和会思考之间画上了不等号。”

多向宝宝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宝宝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大脑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宝宝的思维能力,就要多向宝宝发问。向宝宝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宝宝的能力,问一些答案不是惟一的开放性问题,如回形针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让你去郊游,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可见,向宝宝发问还要有一定的技巧。

向宝宝发问的技巧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了“十字诀”就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发问时以“假如……”开头,让孩子进行思考。

“例”:就是让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多举例子。

“比”:就是让孩子比较两件事物的异同。

“替”:就是让孩子思考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就是多问孩子“除了……还有什么”。

“可”:就是让孩子思考可能的情况。

“想”:即让孩子想像各种情况。

“组”:教孩子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并思考组合在一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让孩子类推各种可能性。

引导宝宝提问

一张脏了的白纸,宝宝会提出将它洗一洗;一只洁白可爱的绒毛小狗,宝宝偏要给它画条花裙子;一颗发了芽的蚕豆,宝宝会问:“它为什么会长叶子?”……您也许会奇怪,为什么这些我们大人看来荒唐甚至可笑的事儿,却常常在宝宝的脑中闪烁不停?

宝宝对事物提出自己的疑问,那是开始独立思考的进一步的提升。

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一语道破了创新的真谛:好奇心、问题意识和锲而不舍地探求是成功的前提。

请宝宝多一些提问,他就会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此时,您最好为宝宝提供创造探索的条件,支持、鼓励他大胆提问,相信他的能力将在一次次的提问中获得提高。当然,在回答宝宝的提问后,您还要适当地启发提问,或对宝宝的提问进行深一步的发问,引导他思考,帮助他掌握学习的方法。疑问是知识的钥匙。

给予宝宝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宝宝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关注太多,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其实放手让宝宝自己玩。这并不等于说父母可以对宝宝任意,而是在必要的指导和引领之后,远观孩子、“解放”孩子。自己玩并不是大宝宝的专利,父母可以尝试让小宝宝体验自己“当家作主”的乐趣。

3岁半的鸣鸣正摆弄着自己的毛绒玩具,一会儿扮演熊妈妈,一会儿又充当兔妈妈,一个人玩得不亦乐乎。对于喜欢的游戏或玩具,她总是很投入,能独自玩上很长时间。宝宝对于喜欢的游戏,思维能力也特别的活跃。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宝宝一个人在房间里玩得不亦乐乎,你应该为他感到高兴,这是宝宝独自游戏的开始。千万别打破这个小小的私人空间,让他充分享受独自游戏的机会和乐趣。

允许宝宝犯错

宝宝由于年龄和经验都还少,思维逻辑能力还没发展完善,因此常常会做出一些惊人的举动。但我们必须要允许宝宝出错,用宽容的心对待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不要责备宝宝,更不要对宝宝失望,因为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他总能在一次次错误中总结着成长,在一次次错误中纠正着前进。

第4篇: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范文

关键词:训练培养;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技能

abstract: the cooperation learn skill instruction and the training a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 important link, must enhance “the group cooperation study” the validity, must master the cooperation rule skilled, the academic society listens attentively to, the discussion, to express own viewpoint, the academic society organization and the appraisal, guides the student to grasp the cooperation study relentlessly the method, forms the essential cooperation skill.

key word: training rais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group cooperation; learn skill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技能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了发展的功力和创新的活力。

第5篇: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范文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6篇: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范文

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目前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也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前提。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教育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所成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在“数列与极限”一章的教学中穿插“高斯的求和方法”、“芝诺的悖论及其破译”等小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懂得独立思考的科学价值;在“复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

(2)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我国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仅靠模仿照搬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从创业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3)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校友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从学习者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可行性。

2.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钻研思考。

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把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推迟判断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一个原则,该原则的要点是限制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批评,而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产生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

3.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就要提倡开放,绝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常见几何模型,我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二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如高一新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实验班老师都认真指导、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

三、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可以联系新旧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反思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探究新的发现。历史上许多数学家的发现就是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因此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呢?

1.反思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

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堂上,数学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些已经完成了的固定了的理论。课堂中教给学生的各种定义、规则、算法都是现成的结论,至于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已远离了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实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呢?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或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了解问题本质,揭示一般规律,体验数学发现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2.反思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同化和迁移的过程,而反思是同化和迁移的核心步骤。反思可以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3.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训练发散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注意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完善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应注意探索新的解题途径,寻求最佳解题方法,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三、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恰当选定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问题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影响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教材中选择内容。

人教社最新出版的教材几乎在每一章后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实习作业或研究性课题,其中阅读材料往往是对本章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作简要的介绍,并且给出了资料的来源,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做出一个详细的报告;实习作业往往给一种思路,要求同学根据这个思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而研究性课题给出了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好的内容。

2.从拓宽知识面选择内容。

由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可能过分地展开和延伸,这些延伸的内容中很多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

3.从习题中选择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开放性,数学习题中有一部分是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固定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具有发散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开放性问题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相吻合,因此开放性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对课本中一些封闭性问题可以改造成开放型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7篇: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范文

关键词: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 自主学习 培养

在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教学设施落后,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让教师很费力。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我认为是一大捷径。所谓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及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和补救,或者简单概括为“能学、想学、会学和坚持学”。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呢?

一、为学生的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和交流是每节英语课的灵魂。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要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就要为学生创造独立自主学习的条件。首先要提供学习的语言材料,并帮助学生驾驭这些材料。其次要给学生提出应该完成的交际任务,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实施任务的计划。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设计出能够使用所学语言材料的情境、实施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呈现任务结果的方式。如在教学高一英语Unit 8 “Sports”时,我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奥运会的发展历程、运动项目及奥运会的意义,同时还让学生收集有关2008北京奥运会的一些资料,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他们都非常乐意完成这些任务。于是在课前同学们分头上网查资料、找书籍,讨论、探索、汇总、整合,非常主动、积极认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并朗读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这样在上本单元的内容时,学生、老师都很轻松。同时,还为学生的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留出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由被动变成了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二、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和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

许多教师都以“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作为一堂课的结束语,以为学生没有问题,这堂课就很成功、很圆满,因而很少顾及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殊不知:“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敢疑?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在这一过程中,即使学生提出的是很简单的、很“幼稚”的问题,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赞赏学生在质疑中的闪光点,而当学生一旦提出新的见解、新的思维时,教师就应及时地加以鼓励和表扬,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除了敢疑,还要培养学生善疑。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够跳出因循守旧的框架,树立标新立异的观念,对作者的写作“吹毛求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用自己独特的思路真实地反映自己所想所疑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的一生来说都是最有价值的。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多问问题,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在教学though这个词时,我先写出:“I’d like to write to my friend,but I have no time.”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汉语习惯去理解,在译成汉语时,学生很轻易就想到了要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这时我就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于是问:“Do you know another way of saying this sentence?”学生根据问题,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后得出了答案:“Though I’d like to write to my friend,I have no time.” 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句子进行比较并总结出这是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句子中用了though(虽然)就不用but,用了but(但是)就不用though。之后我又让学生“Make up some sentences using though /but.”。由于学生理解了这一语言点,因此表现得非常积极:“Though I enjoy computer games,I never play it except Sunday.”“It is raining heavily,but the farmers are working hard in the field.”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使语言材料的学习实现了交际的功能,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懂得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能学、会学的能力,养成愿学和坚持学的良好习惯,只是在形式上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是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学习的权利和可能。一个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新的测评体系中一定会具有较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较强的真实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范文

扩大课堂思维量――行动更要心动

要扩大课堂的思维量,教师可以不停变换条件,给学生营造多种思考的氛围,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也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难度、广度,或者通过提问等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命题、讲解习题甚至上课等,让学生通过参与来扩大思维量。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的价值和思考的空间。当教师给学生的是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任务而不是较低水平的思维任务时,他们便给了学生练习更高级心智功能的机会。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跳一跳摘到桃”蕴含的就是这个道理。

建构民主的互动――重心在于学生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中教师创设和影响着课堂的心理环境。

课堂里师生互动,本质上要求学生去反馈、分析、假设、举例以及处理信息,师生互动的重心在学生。学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命个体,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就要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思考氛围,在教学中多讲“你认为”,少提“我认为”,把互动的重心导向学生,让学生的真实思想得到自由驰骋,真实想法得到自由表达,唯有如此,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方有可能形成。

让“等”成为习惯――沉默也是种思考

古语说,定能生慧,静纳百川。静心思考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学生之间的差异决定学生思维速度的快慢。对于那些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等”的过程,他们就永远没有思考的时间,缺少独立发现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惰性,不会独立思考,难以独立判断。所以,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等”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都应遵循一些基本要求。对教师而言,在讨论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前,应该对自己提出一些要求,比如,给学生半分钟至几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不因不必要的走动、询问、发音、补充条件、提示而打断学生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比如,每个人都要安静、专注地独立思考问题,不打扰别人,思考时间没到不举手、不发音,想好了答案及时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言简意赅。这些都简便易行,长期坚持直至成为习惯,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时空得到保证,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也会获得最大可能的锻炼。

进行专门思考培养――思维是可教的

第9篇: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范文

【关 键 词】 创新意识;问题;思考;归纳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现代数学的教与学,应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当作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参考。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问题是数学发展的源泉,学习数学必须有问题,没有问题就学不好数学。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善于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在拓展应用中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等。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从学生入学起,我们就应该着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且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不能以教师的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来代替学生的思考,否则,就会束缚住学生的手脚,僵化住学生的思维。只有长期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如教师从小学一年级十以内加减法教学时,就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那么等到小学高年级教学混合运算时,就可以大胆地、无所顾忌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以上面提到的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为例。出示情境图:一副中国象棋,标价12元;一副围棋,标价15元。一顾客说,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这时,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生会通过仔细观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过去老师引导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经验。如过去他们也许碰到过买一副中国象棋和一副围棋的数学题;也许碰到过买一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的数学题;也许碰到过买3副中国象棋的数学题;也许碰到过买4副围棋的数学题等等。结合实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们会发现和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如他买3副中国象棋需多少元?他买4副围棋需多少元?他一共要付多少元?他买4副围棋比买3副中国象棋多付多少元?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能使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当中形成学习数学的能力,也能使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二、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思考

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可以说,没有独立思考,不会思考,也就没有创新。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自己探究真理所在。

怎样才能做到独立思考、学会思考呢?第一要有清晰的思维,能够从某一点出发,联想到许多相关联的事物。第二要具有自学能力,教师始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探究。第三要敢于质疑,不要害怕问问题,更不要被书本的权威吓倒。第四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要随大流、人云亦云。第五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等等。

这种独到的见解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这种独到的见解告诉我们他已学会了思考;这种独到的见解就是一种创新。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白,任何结论都必须是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得出的,不要人云亦云。所以,我们必须独立思考、学会思考。

三、让学生学会归纳概括

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这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数学中的归纳、概括,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

归纳规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探索发现有关数学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问题,它往往给出一组变化的数、式子、图形或条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分析、猜想来探索规律。它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考察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了学生观察、联想、归纳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上要广泛地加以应用。

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学生们发现这6个点,从每一个点出发到其他点,包括相同的或不同的线段,都有5条。6个点共有5×6=30(条),只不过,这30条线段中有一半是重合的。我们只要除以2,就可以得出共有15条不同线段。所以,我们可以归纳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n×(n-1)÷2。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很快算出,线段上有几个点,可以组成多少条不同的线段。如线段上有20个点,共有多少条不同线段?即20×(20-1)÷2=190(条)。

学会归纳概括,就可以寻找到解题的一般规律,也就找到了创新方法,自然也就具有了创新意识。但愿我们人人都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创新意识如此重要,那么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且要把它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的始终。希望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人人都能够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