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经济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前言
当今,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以信息经济和网络化为基础,通过持续、全面的创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主流。人类社会的这一重大发展,同样影响了会计这一古老而重要的职业,必将导致传统会计理论发生重大变革和创新,对现有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教育模式、经济管理及领导决策等产生重大影响。而会计作为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作为经济核算、监督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与方法必然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革和发展。
二、对会计组织和对象的影响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企业普遍建立了基于计算机、局域网和互连网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相关的电子原始凭证和数据,并按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自动进行业务处理,生成电子记账凭证,然后自动登账,并随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还可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这对传统的会计组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在特定主体范围内指向的客体,会计对象是研究会计理论的起点。传统会计理论对财富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财富,对获利驱动力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资产。在信息经济时代,对会计对象的冲击具体体现在对会计要素的冲击。信息经济时代,智力资本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财富的形成、增值起主要作用。因此,传统会计理论对资产的界定已不适应当今会计环境的要求,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相应地,其他会计要素定义也要做出修改。
三、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形成了两个学派:一是受托责任学派;二是决策有用学派。在导向上,前者是面向过去,后者是面向未来;在信息质量特征侧重点上,前者强调可靠性,后者则更着重相关性。传统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经济决策人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主要包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在信息经济时代,经济基础的重心由物质资产转向使企业资产增值、财富增加的信息资产,物质资产的作用减弱而信息资产的作用增强。因此,会计目标服务的主体将由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转向信息资产的所有者。同时,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范围将扩大,财务报告不仅要满足使用者对企业资本、物质等财务资源的增长和创造的兴趣,也要满足他们对计量企业信息资源、权益的变动情况、收益的形成过程和有效控制企业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为主的信息需求。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既注重经济目标,又注重社会目标。因此会计既要注重报告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要注重报告企业的社会效益。其中四个方面的信息将在会计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信息; 二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 三是提供市场产品和服务;四是对社会福利贡献方面的信息。总之,信息经济下,会计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兼顾受托责任信息,是会计发展的主旋律,代表了会计发展的方向。
四、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在信息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全球网络经济初具雏形。会计基本假设根据环境而产生,取决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一旦环境变迁,人们对反映和监督的经济活动就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基本假设就会偏离现实,依此而建立的会计核算体系就会扭曲而起不到正确反映实际经济情况的作用。因此,在信息经济来临之际,信息经济对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传统的会计假设进行重构是时展的需要。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该假设界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在传统经济中,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晰,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企业。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本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加强,会计的主体已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经济的日益发展,出现了网上公司和虚拟企业,这些公司和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千万万的个体联系起来,但当业务一结束,又可以在几秒钟内解体。另一方面,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控股、相互参股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兼并等手段整合,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散,这就使得会计主体对应于两个空间:一个是实的“物理空间”, 即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另一个则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各种网上实体就处于“网络空间”之内。也就是说,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还可能立即解散,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主体可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合。在这种情况下,实体概念对于网络公司而言意义不大,这将给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以及风险的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界定这些实体的界限,如何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实体,需要拓展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因此,以信息使用者为导向来界定会计主体是与会计目标的要求相一致的,并且,在会计核算上,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根据信息使用者的范围来确定哪些信息可进入该主体的信息系统,解决了“网络主体”核算范畴不确定的问题。
(二)对持续经营的影响
传统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一个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地经营下去,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竞争激烈、风险大,会计主体面临的是信息更新加速、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破产清算、终止。同时,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加剧, 企业被兼并的可能性更大,购并成为趋势,更增加了单个会计主体失去持续经营的可能性。网络企业可按市场的需要,借助互联网适时地介入、退出和转化,一旦完成某项交易则立即解散。这种临时性的网络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将十分普遍, 呈现出“短暂性”、“临时性”的特点,这些状况使得持续经营假设变得有名无实,使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对它们不再适用。完善持续经营假设,特别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适时介入、快进快出”与现有企业“持续经营、争取不出”这两种经营风格的不同之处,可考虑对类似的会计主体建立项目期间建设。对持续经营假设,应针对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传统意义上的企业, 应继续采用持续经营假设,采用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制原则; 对一些知识密集型企业或“网上实体”,它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可以在持续经营假设以外采用非持续经营假设。这样使建立在其上的会计方法更具有合理性。当企业一旦获得不能持续经营的证据时,会计处理必须按照清算价值进行。历史成本计量将趋向现实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对这类企业传统会计中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将是“暂时性经营”假设或者“破产清算”经营假设。因此,在信息经济环境下,要建立多种不同的经营假设。
(三)对会计分期的影响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该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期间,以便定期提供会计信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显然,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有关。在信息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要求决策必须高效率,从而要求及时了解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分期的假设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决策的需要,因此,该假设实际已变得毫无意义。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企业网络财务的普及和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的出现,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在互联网上动态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公司”出现,各成员之间开展松散联盟,可以在短期内因业务需要整合成公司,也可以在短期内因业务的完成而解散,其存续时间的伸缩性很强,且存在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造成了虚拟会计主体大量涌现,会计主体的外延将大大拓展。鉴于上述情况,为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减少决策风险的需要,应对财务报告的及时性进行创新,这就必须打破原有会计分期假设的框架,没有必要对会计期间进行整齐划一的划分。可以考虑在会计分期假设对期间的限定上实行浮动制,根据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进行任意划分。如采用季报、月报、旬报、周报等;或根据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实行灵活的不等距时差的报告制度。应对现有会计分期进行改进,变定期为适时,划小会计期,随时反映会计信息,动态掌握会计资料,充分利用网络等新技术,大力推广实时披露和在线交流。在新形势下,可以采用“网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每次交易结束后编制一次会计报告,既可以使交易的账务处理保持完整性,同时又可有效地避免跨期摊配时人为调节的问题,成本与费用的分配和摊销也不存在不配比、不合理的情况,更加便于会计主体的清算。因此,可以持续经营假设重新表述为: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对于会计分期假设,原来的涵义仍将存在,但对于一些完成交易后即行解散的临时性组织而言,会计分期已无存在的必要,因为不会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可以不对其进行分期,直接把交易期作为报表报告期更为合理。
(四)对货币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用以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包含货币计量、币值稳定两层含义。在信息经济时代,用电子货币支付的网络贸易成为信息时代的商务主流,很多新型的对公司有重大意义的资产因无法准确计量而不能在现行报告系统进行反映,使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状况与实际脱节。同样,许多知识产权也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列示,如自创商誉、品牌、知识产权、人力资源都在资产负债表中毫无痕迹。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不能计量的资产恰恰是许多新型公司增长最快和最重要的部分。由于网络公司交易空间的扩展,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对有外币业务的会计主体来说,汇率的骤变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会导致本位币价值和价格之间的背离,从而加剧其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因此,必须改进计量手段,增加非货币化量度,以适应扩大会计信息含量的需要,货币计量假设要发展为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在计量属性的选用上,可在不放弃历史成本计价的同时,辅助以公允价值计价,这样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五、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由于受确认标准的限制,只适应工业经济的需要,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为核心,对无形资产的反映非常有限,且大部分无形资产项目仍停留在以交易为基础的单个无形资产之上。许多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信息、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信息被排除在外,更缺乏面向未来的预测性信息和价值信息等,造成会计报告信息数量上的不完整。在信息经济时代, 会计信息的披露要从原来单纯的财务信息转向复合型信息。即企业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也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确定性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不确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前瞻性信息和预测信息,这样才能使财务报告客观、公正地体现企业的整体价值,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六大方向
2010年,是中国国民经济推进结构调整、促进持续发展的重要一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在国家的最新规划中,三网融合被作为新兴信息产业的重点方向之一,与下—代通信网络、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商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并列,十分引人注目。
我们注意到,在上述六个新兴信息产业的重点方向中,新兴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属于以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为基础的产业开发范畴;下一代通信网络引领的产业涵盖了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服务开发与集成以及应用开发与集成等多个领域,体现了信息基础设施产业各个层面的水平集成;物联网所代表的产业发展趋势,则是以传感器技术开发和物联网终端产品开发带动的端到端的产业垂直集成。
如果发展新兴信息产业选择的六个方向具有不同内涵的话,在国家战略新兴信息产业层面上的三网融合应该具有特别的含义。
国家把三网融合定位在战略新兴产业,就已经表明了三网融合不会是应对性的短期政策,也不会是简单的局部利益平衡措施。同时,既然作为新兴产业,它就不应该是传统产业体系的发展和延伸,而应该以全新的产业结构出现在国民经济体系中。这正是国家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所以,从产业政策分类的角度看,三网融合不应该与下一代通信网络产业方向混淆,更不可能与物联网混为一谈。
遵循上述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媒体上不少关于三网融合的定义是不够准确的。那么,三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的一个产业方向。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目标,具备什么样的内涵和外延呢?
垂直整合、水平分解与融合重构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新兴产业,特别是新兴信息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意义。
在过去企业垂直化经营的时代,企业形态是大而全的。从钢铁业、汽车业、电信业,直到计算机制造业都是如此。随着全球化大分工的加剧,为了集中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许多传统产业开始了延伸性的水平功能分解。例如把制造、零部件加工、销售、人力资源、财务、呼叫中心等业务外包,企业自身转型为设计、集成和服务的提供商。互联网技术,为这种延伸性的水平分解提供了技术手段。这种外包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更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但是,这种转型只是业务的水平延伸。并没有改变原有产业的形态。该模式的优势,仅仅是相对于那些依然保持垂直化经营模式企业的,一旦所有企业都进入这种新的模式,产业的发展就不可避免遇到新的瓶颈。与之相对,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些新型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网络电子商务和许多Web 2.0的聚合服务、工业界的敏捷制造都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结构转型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从传统产业,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到过去十年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的通信信息服务业,都已经到了需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调整经济结构,从生产角度看是转变生产关系,意味着在更大的格局下对产业治理结构进行优化。这种优化,不仅仅要靠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还需要开发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由于生产关系的转变不仅涉及到传统产业中的产业结构和企业功能的改变,还会打破传统的产业划分,建立跨越传统产业结构的全新的新兴产业治理结构;同时,传统产业中的监管体制、投资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也需要重新建立。
所以,与业务水平延伸的“分解”模式相比,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关系,建立全新的产业治理结构正是一种新环境下的“融合”。这种融合,将以它自身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为突破传统产业发展中的瓶颈,优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工具。
三网融合的方向感
在本轮国家战略性新兴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中,推动产业融合从三网融合开始,也就是从媒体产业开始,是因为媒体产业的职能就是信息传播,应该成为产业融合的最好切入点。
互联网的发展是最好的例证。
互联网产业兴起时,人们首先关注的是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涉及信息和传播的媒体产业进行水平延伸。提供信息服务的门户网站,包括新闻网站、黄页服务、网络阅读,远程教育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Web 1.0,已经被公认为互联网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其后,互联网进入了信息融合的发展阶段:搜索引擎、信息聚合RSS、电子商务平台、可编程Web、服务聚合等Web 2.0服务大量涌现。Web 2.0,其本质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传播生产关系的重构。正是这种生产关系的转变,为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一次新的飞跃,这是有目共睹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由于媒体产业只涉及信息传播,它应该是、也必然是通信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一个切入点。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走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互联网上复制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并根据互联网的特点进行功能的水平延伸,包括时间、空间和承载媒体的延伸;第二个阶段则是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生产关系,转变了传统传媒业的经济结构,形成了以融合为基础的网络新媒体产业,在互联网范围内形成了新的产业治理结构。
按照互联网信息传播产业发展的轨迹做推论,三网融合实质上是在推动更大范同内对媒体产业的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并蕴含着未来进一步运用信息技术对媒体产业以外的传统产业,通过经济结构的变革推动产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在这个意义上,三网融合的关键在于融合,融合不是传统产业的功能延伸,不是传统产业利益的再分配,融合是创新,融合是颠覆性的创新,融合是生产关系革命,融合是经济结构转型,融合是建立新的产业治理结构!
同理,目前以广电掌握着播控权为基础对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开展的三网融合,仅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上的产业融合的序曲。等待着我们的,将是通信、广电和互联网的媒体产业意义上的融合,而推动和实现这种融合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将形成一个新的“三网融合产业”,为媒体产业的融合服务,还为同民经济中其他产业的融合提供服务,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课程;整合;模式;建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个性化学习,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笔者认为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进行整合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几种教学模式
1.班级授课演示型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教学课件或推荐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借助网络教室,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屏幕、广播将学习内容传送到学生机上。在课上,教师随时可以进行网上测试,教师通过监看后可随时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变化不大。但由于借助了现代媒体,信息量增大,教学手段有了变化,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教学效果通常比传统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些。
2.自主学习个别化探究型
这种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辅导来实现。它主要是运用编制的基于网络的CAI课件或教育城域网进行的。在个别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借助网络在资源与交互上提供的支持,使学生获得及时、充分的个别辅导。学生的自我趣向将得到最大发挥,学生需要什么知识、什么技能都可以得到满足。如果是集中式上课,学生人数不宜多,以20~30人较为适宜,否则教师无法兼顾。这种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3.群体协作交互型
群体协作交互型学习模式是借助于网络,让学生互教互学,合作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合作品质有重要价值。在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合作方式有三种:竞赛、合作和互教互学。
4.群体讨论型
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信息量大、丰富活泼,并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讨论的不同主题,在丰富的资源库中自行取用合适的资源。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探讨进行教学活动。
二、实施建议
英语学习包括行为和认知,记忆和思维、归纳和演绎,综合和分析,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口语活动和书面语活动,理解和表达,交际活动和智力活动,形式和内容,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因此,我们在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时注意以上教学模式的交互使用,各取所需,用其所长,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同时,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广开信息渠道,丰富网上资源
学校和教师要想方设法丰富网上资源,开通信息渠道。要借助有关学习网站的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链接,特别是与英语学习有关的网站链接。另外,学校应为英语教学购置丰富的英语视听、阅读等方面的音像资料,供师生查阅学习,为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物质保障和便利。
2.分析学习特征,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社会背景、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期望、学习风格、掌握英语知识的程度及知识结构。通过输入大量贴近学生英语水平的音像材料和读物提高学生接收、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英语的思维、联想、想象、判断和推测的能力,增强语言的分析加工能力,进而丰富英语词语的存储,强化语言知识,促进语言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精选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内容的选择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教学内容的范围规定了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的广度,教学内容的深度规定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和能力水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除了运用好已有的教材外,还要根据对学生状况的分析,精选各种音像及阅读资料,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实现教学目标。
4.创设教学情境,实现自主学习
以上介绍的四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来创设的。这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大胆突破。例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5 Welcome to the unit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根据教材上出现的五个国际慈善机构在网上查阅有关信息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然后对搜寻的资料进行整理、重组,然后进行小组和大组交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最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能大大地增强学生对各种慈善机构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心,同时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探讨目前仍处于刚起步阶段,仍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只有去大胆实践、探索、总结、反思,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外语教学的新途径,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增加新的活力,迎接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吉庆,李宝敏.基于多种通讯机制下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现代教育技术,2001(3).
[关键词] 复杂性; 情境性; 网络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黄越岭(1972—)男,重庆北碚人。讲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教育研究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E-mail:。
一、引 言
近年来,网络教育作为一股新兴力量,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国民文化素质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其飞速发展的背后却是各种问题接踵而至,集中体现在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上。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掣肘因素中,普通教育的评价方式和网络教育现有评价方式在评价当下网络学习时显得格外的“力不从心”和“不合时宜”。究其原因,是我们对网络学习评价的复杂性认识不够,我们所使用的网络学习评价策略中情境性成分不足。因此,正确解读网络学习评价的复杂性和情境性意蕴,探求网络学习评价的新路径,对于推进网络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复杂性与情境性:网络学习评价的双重意蕴
网络学习评价就是在网络环境下,依据一定的目标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和过程进行评价,并对学习者的学习作价值判断的过程。[1]网络学习评价具有复杂性与情境性的双重意蕴(如图1)。
(一) 网络学习评价的复杂性意蕴
复杂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才被发掘的新的认识论工具与方法论法宝。与经典科学不同,复杂性科学视域中的世界是在本体论意义上区别于简单世界的客观存在,它不再以牛顿体系和笛卡尔的思维方式为基准,而是超越了经典科学的机械决定论、被动反应论和简单还原论,注重事物的潜在性、无序性、偶然性和非线性等因素。[2]
复杂系统之所以复杂,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哲学观与世界观的复杂,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的主体性活动。网络教育及其学习评价的复杂性就是由此而来。网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把传统学习模式移植到网络平台之上,事实上,网络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复杂的人机交互、人际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信息技术、网络文化等多重要素。网络学习评价渗透在网络学习系统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评价的主体、对象、方法、标准、技术等都会影响评价本身的成败以及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与科学性。基于网络学习本身的复杂性,网络学习评价与网络教育系统的非线性渗透及关联,网络学习评价就变得不再简单。
1. 不确定的混沌
网络学习评价的内容、标准表现出多维向性的不一致。就评价内容而言,包含了网络学习资源的评价、网络学习支持平台的评价、网络学习者的评价等多方面内容;就评价的标准来说,有美国的ECC标准——网络课程认证标准(E-learning Courseware Certification Standards)、Quality On The Line标准(线形基准质量),欧洲的CWA (Quality Assurance Standard)标准,我国教育部科技司制定的现代远程教育标准DLTS(Distance 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等等。网络学习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客体与对象相互交织,使得网络学习评价的方法、标准失去了确定性的使用界线,从而走向了“不确定”的混沌:评价的目标层次不同、评价的标准层次各异、评价的内容层次交错、评价的方法维度难以“穷尽”。
2. 涵疑式的取向
网络学习评价及评价结果受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主观能动性影响极大。因为参与评价过程的人的角色身份不同,施测者与被测者以及其他评价参与人员的复杂性,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价值期待的落差使得网络教育的评价结果受到不可避免的干扰,尤其是受到社会性的价值期待和政策性的价值规范的影响。科学取向(Scienctistic Approach)的评价主张通过严格的测定数据来评价,要求评价主体价值中立,控制相关的变量,剔除无关变量,以获得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人文取向(Humannistic Approach)的评价与此正好相反,坚持对网络教育价值的人文判定,反对用还原论式的方法将评价从文化语境中剥离出来。在这种相互排斥的价值取向的冲突中,网络评价日趋走向了涵疑式的融合性取向(Integration Approach),既不像科学取向那样价值中立,也不完全遵循人文取向的人文判定,而是走向了标准模糊的“中庸”。
3. 开放式的情境
根据网络评价科学性与可靠性的要求,所获取信息要“尽善尽美”,通过信息的占有、分析、处理,使信息朝有序化方向发展,保证信息的客观与准确,从而得出结论。然而,网络教育环境中,学生、教学辅助人员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分散在各个地方,呈现出一种松散的组织结构,信息采集传递难度大、成本高,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收集信息的有效性。同时,要使信息量增大、有序性递增,就必须保持学习评价的情境开放性。网络环境的开放和信息量增大使得情境中各要素的不确定性增加,可控制性降低,这样一来,信息的有效性降低而信息有序化难度倍增。因此,网络学习评价的复杂性必然随着环境的开放而更加显著。
4. 运动性的过程
网络学习评价活动具有动态性和情境性。首先,网络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次,网络学习评价中技术要素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尽管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网络化的评价快捷简便,但技术流程往往也是限制被测对象发挥,阻隔施测人员作出客观判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况且,完整的网络学习评价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数据分析、结果反馈等多个复杂过程。这些动态的情境性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程序化和线性流式的作业,而是交互式的冲突和虚拟性的情景对话。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学习工具的更新,网络学习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就变得更为常态化。
(二) 网络学习评价的情境性意蕴
情境性学习(Situated Learning)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继“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后的又一重要研究范式取向。该理论主张:知识容纳于情境之中,知识是情境性的;学习是一个参与的过程,知识的获得应该是通过群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由周边参与渐进到核心区域的过程,这就是著名的LPP理论——合法的边缘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基于学习过程的这种情境性、互动性和过程性,情境性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评价也应该是过程性的,因而应实施情境性的学习评价。
网络学习的情境性是指网络教育的知识表征和教学实施都需要建立在情境学习基础之上。网络教育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具有全新的沟通机制和丰富的资源学习环境,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关系,从而改变教学结构和评价。[3]因为网络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准永久性分离”,所以必须依赖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经验共享情境化,网络学习评价的情境性由此喷薄而出。
1. 知识语境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建构起来的,这个“情境”并不是说学生要在具体的环境中体验学习,更多时候是指知识或经验所在的“原生语境”。网络知识的呈现不是单一化的文本形式,更多的是学习者和学习内容间的有机互动。教师的经常性缺席使得知识情境化的任务就落在了网络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身上,他们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来表达知识的各种形态,这些形态具体呈现为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录像等。换言之,在网络环境中我们多是用数字化形式把知识的获取过程情境化。因此,功能性情境主义(Functional Contextualism)主张设计具有情境驱动功能的学习环境,注重环境对于学习者的刺激功能,网络学习评价必须考虑情境因素。
2. 学习过程的情境性
在网络学习中,学习程序和学习资源大部分都是预先设定的,其过程逻辑就是计算逻辑和控制逻辑。但是网络文化空间中的知识具有传播的广泛性、时空的开放性和虚拟的交互性。由于网络环境自身信息的数字化以及其快捷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使得网络学习评价的情境性生成概率与速率激增,情境生成的最终结果更为复杂。因此,从计算逻辑和控制逻辑出发,设计具有刺激功能的虚拟情境,学习评价就过渡为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与反馈,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跟踪与数据统计等具体的程序操作过程。为了减少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避免将人对象化和客体化,评价过程中赋予学习者一定的操作权和选择权,添设人机、人际互动机制,以满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需要。
3. 评价要素的情境性
情境学习理论将学习的要素分解如下:故事、反思、认知学徒制、合作、辅导、多种实践、清晰表述学习技能与技术。[4]主张在评价中采用要素评价,对要素进行考察。[5]网络学习评价依靠网络技术平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和故事情境中构建起远程认知学徒制。而在认知学徒制和情境学习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指导者,同学之间的关系成了搭档关系,整个评价体系由合作、辅导、技术、反思等共同构成。在网络多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技术革新给网络教育带来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有效的情境性考试必须奠基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革新之上。[6]
云计算、三位虚拟课堂、移动学习等新技术突破了当前评价环境的限制,通过虚拟情境的创设,描述完整且复杂的事件,呈现出了实践范畴内的操作可能性。
三、从实然走向应然:网络学习评价的
复杂性与情境性的旨归
(一)网络学习评价的实然状态:复杂性缺失与情境性不足
1. 网络学习评价的复杂性缺失——单一化与同质化的弊病
我国网络学习评价起步相对较晚。一方面,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对网络学习评价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网络学习评价复杂性的实践基础薄弱。这就直接导致了网络学习评价复杂性的缺失,呈现出单一化与同质化的弊病:首先,在评价对象上,忽视了多元教育利益相关者及其复杂关系,缺乏有差异的分层、分类评价;其次,在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上,很少考虑网络教育诸多非线性因素的影响;第三,在评价标准和方法上,未能重视网络教育的特殊性,缺乏定性评价方法,一味采用定量的、外在的评价。
2. 网络学习评价的情境性不足——板滞化与训练化的倾向
受布鲁姆(Bloom)分类目标教学的影响,长期以来,知识目标被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级。这种针对文本知识的评价目标,考查的多是孤立的知识点,忽略知识产生、获得和使用的情境,使得评价板滞化,很难考查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导致学生习得惰性知识,还误导教学走上了题海战术的训练化倾向。在网络学习评价实践中,还必须考虑成本因素对其评价活动的限定性。网络学习评价只能在一定时空、一定范围和基本条件上进行,从而使得网络学习评价本身所蕴含的情境性受到限制。
(二)网络学习评价的应然目标:复杂性与情境性的有机耦合
自后现代主义主张知识的境遇性开始,转变知识学习观就成为了知识学习的先决条件,需要重新确立一种新的知识学习的评价范式,以重新审视知识存在的哲学依据。网络学习评价同时兼具复杂性和情境性的双重意蕴,复杂性和情境性相互交融、有机耦合于网络学习的评价过程之中。一方面,网络学习评价的情境性丰富了网络学习评价的复杂性——情境性是复杂性的重要起因;另一方面,网络学习评价的复杂性揭示了网络学习评价的情境性——复杂性是情境性的一种内在架构。因此,网络学习评价的理想目标就应该是复杂性与情境性的有机耦合(如图2所示)。
首先,网络学习评价是一种在虚拟情境中考察学生学习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评价。情境学习理论认为,需要注重知识的情境性,让学生在复杂的客观世界中建立起适应新时代的世界观与知识观,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进行网络学习评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按照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方式创设真实的情境;(2)提供多元化的角色和观点;(3)支持协作性的知识建构;(4)促进对所形成的观点进行反思;(5)促进阐释、清晰的表达,以使隐性知识显性化;(6)对任务中的学习实施真实性的评价。[7]这使得网络学习评价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其次,由于网络学习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非线性干扰,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结果的不可逆性等特征。基于这种复杂性,要实现情境性评价的目标,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网络学习评价的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等各个方面的复杂性。兼顾评价目标的针对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正确处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形成性和终结性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评价结果的时效性,依据情境性的学习评价标准,在复杂的情境评价过程中,完成网络学习评价情境性与复杂性的和谐统一。
四、六位一体:基于复杂性与情境性
耦合的网络学习评价路径探寻
网络学习评价兼具复杂性与情境性的双重意蕴,然而却面临着对复杂性认识不足和情境性缺失的问题。同时,网络学习评价又具有自组织、非线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征。因此,要实现网络学习评价复杂性与情境性相统一的目标,就要建构新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路径方面进行必要的新的探索(如图3所示)。
(一)目标路径:明确与优化评价目的
网络学习评价应以有效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获得主动、全面的发展为评价目的的最高追求。具有复杂性与情境性的双重意蕴的网络学习评价有别于传统观念中用于区别胜利者和失败者的评价目标,而是要让学习者针对学习情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挑战性”的态度,主动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己。评价的目标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学习者的行为,促进学习者的发展。评价开始之前,使用简洁、明确的文字对评价目的进行明确说明。同时,必须坚持“目标优化”原则,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各种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机会。
(二)内容路径:丰富和细化评价项目
网络学习评价因为其复杂性与情境性的双重特征,所以网络学习评价的范围涉及较为广泛,它既包括传统学习评价的内容体系,也包括网络学习评价自身特有的内容部分。因此,网络学习评价的实施,首先在于把评价目标内化为具体的评价项目,也即评价的具体内容。在进行评价内容设计时要以“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为中心,[8]兼顾网络学习评价的复杂性与情境性,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使学习评价内容具体化、多元化,整个评价过程具有进程性和动态性。一般来说,网络学习的评价内容必须包含对网络学习资源的评价,主要关注网络学习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9]对网络学习支持平台的评价,主要关注网络传输、教学、交互、师生支持、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内容;[10]对学习者的评价,一是客观的维度,包括测验成绩、完成时间进度、学期分数等,二是主观的维度,包括学习满足、成就、偏好等。[11]
(三)规范路径:修正并规范评价标准
学习评价的标准是指对应于相应的评价指标,被评对象达到什么程度和水平才是符合要求的、良好的或是优秀的。[12]在设计网络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时,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轴,结合评价目标进行分层分级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环境,基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建立一套最低标准的指导策略和教学媒体选择方法;重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技术支持,鼓励采用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等。[13]使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分析并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标准,进行多方面、立体化的评价。
(四)方法路径:评价手段走向多元化和立体化
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主要以量化评价、教师评价、综合性评价为主。教学评价的发展观要求评价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强调多种评价方式的相互结合与补充,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形成多元的评价方法“结构塔”。评价方法应坚持三个原则:(1)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2)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3)自评和他评等多元化评价主体相结合。[14]具体来说,可以根据评价的目标编制有效的测验试卷,对评价对象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性评价;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完成形成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还可以自动组卷,进行自适应测验。特别要注重操作措施形式的立体化,利用多种媒体集成、多向信息交流、同步异步通信等技术手段,在虚拟的情境中考察评价对象。比如,设计相关功能让参与课程学习的教师、学生以及第三方共同参与评价;以设置学习测评模块,包括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综合练习、测评结果; [15]将电子笔记、学习白板记录情况等质性评价与学生浏览学习内容次数、交流次数等量化评价相结合;将课程反思、平时作业、课程作品等过程性评价与试卷测试等结果性评价相结合;[16]通过作品小组互评,学年评价实现多元化评价主体相结合;设计资源浏览次数统计、技能操作次数统计和学习进度统计;通过聊天室、同步或异步讨论区统计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交流次数和质量,考查学生的清晰表达能力,故事情境中的知识迁移能力,等等;在成本可以承受的前提条件下,还可以实施视频多向交互来展开必要的观测,观察学生的技术掌握和反思能力。
(五)过程路径:评价操作迈向数字化与自动化
根据信息论观点,网络学习评价的实质可以分解成信息加工的系列过程。网络学习评价系统中,可以根据评价的目的来编制测验试题,对评价对象进行总结性评价;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完成形成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还可以自动组卷,进行自适应测验。网络环境下的测验信息收集都以电子文本或电子数据的形式呈现,不仅可以多渠道收集,还便于统计分析,减少评价人员的工作量,甚至实现评价的自动化。虚拟化的网络情境和程序化的工作流程使得网络学习评价统计更为方便,免去人为环节干扰,较易获得真实的结果。为了使评价中情境要素的能量最大发挥,可以开辟专门的访谈区,持续、同步地自动跟踪和记录评价对象的状态,如作业情况、考试分数、学习时间、发言的次数、正确率等,并用数据库记录下来。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其分布状态、变化规律、数据间的关系,揭示出蕴含在数据中的问题和本质原因。该过程可以借助SPSS等统计软件,也可以自编程序,设计操作流程。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其分布状态、变化规律、数据间的关系,揭示出蕴含在数据中的问题和本质原因。
(六)结论路径:评价结果的建议性与公正化
基于网络学习评价的情境性和复杂性,不同的指标体系,采用不同的归结方法,采用多种结论形式。对于量化指标,宜采用标准参数法、极值参数法和分等级法;对非量化指标,则先定性,再作定量分析。评价结果的形式要丰富化:一是综合判断,从总体上对评价对象提出定性、定量的综合意见;二是分析诊断,在分析过程中进行系统的诊断,对评价对象的状态、优缺点等进一步作出诊断。评价结论的呈现与评价结果的反馈并不意味着评价活动的终结,这也正是评价复杂性的体现。要使评价结论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结果档案的管理与查询至关重要。为每一个参加评价的评价对象和工作人员建立个性化的专属评价档案,存入安全保密的数据库,记录他们参与评价的信息和数据,并且可以随时查询,不仅可以对评价对象的发展起到永久性的指导作用,还可以对评价活动提供有效的监督,保证评价工作的公正、透明。
五、结 语
在复杂性视域中探讨和解决网络教育的情境性评价无疑是后现代知识观之后的革命式探索,也是解决当前网络学习评价积弊的一条崭新的价值路径。诚然,由于这种评价模式与复杂性、情境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内在张力,对其开展的探索与应用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持续性的研究。也只有深刻认识网络学习评价的复杂性和情境性,才能不断优化网络学习的评价过程,提高网络学习评价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10] 高丹丹.论网络学习的评价[J]. 电化教育研究,2009,(11):25~29.
[2] 邹霞.论e-Learning与高校教育改革的关系——兼与何克抗教授商榷[J].中国电教化教育,2002,(10):8~11.
[3] [4] 王文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31.
[5] 赵蒙成.情境学习理论视野中的考试:原理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1,(7):51~53.
[6] [7] 钟志贤.论学习环境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2005,(7):35~41.
[8] [12] [15] [16] 王均霞,陈明选. 高校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设计与实现——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1,(8):70~76.
[9] 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3):96~99.
[11] 洪明洲. 网络教学课程设计对学习成效的影响探究[DB/OL].[2012-10-20].http://mgt.ba.ntu.edu.tw/management/download/.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毕小明(1974-),男,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
基金项目:2010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JA008),2010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SCG37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25-04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其自身具有不可替代的类型特征,即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的教育。为更好顺应市场经济,服务市场经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在专业上的发展要求,探索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要探讨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1]。核心竞争力理论虽是针对经济和管理规律提出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及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可以将它的概念应用到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而且这也是对“核心竞争力理论”必要的升华和发展[2]。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各种竞争力的核心,是其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这种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在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3]。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企业、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运行管理与系统维护、网络运用开发、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要能胜任这些岗位的工作,仅仅有书本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更是如此。即使学生今天实训的内容就是目前对应岗位要求掌握的技能,可等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岗位要求往往又发生了变化,往往又有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能自主进行学习,获取新知识,跟踪网络新技术。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有利于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工作人员之间协同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应包含三方面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应当重点培养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
笔者就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对温州市近二十家相关IT企业管理人员和温州市近二年高职网络专业毕业的学生173人发放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85份,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二、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历史并不长,但开设的院校并不少,在浙江省49所高职中,有29所开设了该专业。从表2来看,我们的网络专业人才与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还有相当的距离。而从用人单位调查的情况来看,社会对网络人才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这就造成了目前的“两难”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觉得所需的应用型网络专业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我们的毕业生就业难。这说明,当前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课程之间重复内容较多
很多高职学校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可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常常过分的为学生职业发展考虑。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认为网络人才的就业面很宽,学生毕业后不一定就从事当中的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多学点东西,什么都懂一点有利于学生以后就业;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认为学生即使毕业就从事某一特定岗位工作(如订单式培养),也存在以后转岗的可能和专业发展的要求,所以多学些,什么都懂一点也是有好处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好心办坏事,把我们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办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这也背离了我们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不是什么都懂的通才、全才。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新知识新技术。以Windows服务器的配置为例,据调查,大部分学校都是以Windows Server 2003作为教学平台,甚至有些学校学习的还是Windows Server 2000,实际上,无论是Windows Server 2000还是Windows Server2003都已经过时了。
另外,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太多也是制约学生核心竞争力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不少学校本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设备》、《实用组网技术》三门课程都有开,而从教学大纲所反映的教学内容上,三门课程之间重复的很多,这一方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也极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实践教学环节不能突出仿真性,适用性差,效果不佳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不仅仅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应当是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有些学校在“学科本位”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实践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或验证手段,完全处于从属地位,甚至被忽略,这种现象在一些本科高校的高职学院中较为常见。有些学校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办学经费的限制,没有建立合适的网络实训室,而是通过一些仿真软件(如Packet Tracer 3.2等)来进行网络实训。这些专业的仿真软件功能虽然强大,但对真实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以及职能岗位进行全方位模拟尚有些力不从心。近几年,很多高职学校建设了网络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整体上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实训内容与岗位技能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无法正常进行,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
从笔者收集的各个高职学校的培养方案来看,各个学校都认识到学生下企业实习的重要性,都在第六学期安排了毕业实习,甚至有的学校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安排了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只可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无法正常进行。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期的下企业顶岗或轮岗实训,常常是学生到企业了,企业却没有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工程,而当企业有相应工程时,学生却在教室里上课。在最后一学期进行的毕业实习,由于学生即将就业,四处找工作,往往也是名存实亡。
(四)教师实践能力缺乏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现在高职教师一般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跟踪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新知识方面应该不成问题。但很多院校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平台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作为高职学校的教师,承担科研课题的机会比较少,也没有多少机会参加提升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另外,网络设备一般都比较昂贵,教师也不太可能自买设备来提升实践操作技能。正是由于这诸多原因,导致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模式
(一)总体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根本,以提高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以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为主线,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为载体,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构建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模式(图1)。
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学习专业主干课程,每门课程对应一项具体的职业技能,如表3所示。从第一个学期开始,每学期期末安排一到二周专项实训,如表4所示。实训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目的。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在就业时直接表现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我们引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成熟度模型(如图2)。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下企业顶岗实习,核心竞争力日渐增强,职业能力日趋成熟,最终在毕业前完成从学生到准员工、员工的角色转变。
(二)校企合作,共创三赢局面[4]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可用流程(图3)来表示。首先由企业专家提出岗位及岗位相应的能力要求,这里的企业专家既包括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企业专家,也包括其他用人单位的企业专家。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开设课程,组织校内实训,学生达到准员工标准后,下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毕业实习),由企业检验教学成果,认可毕业生质量,并将对教学的意见反馈至学校,以便更好的改进教学。实践证明。这种闭环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对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特别有效果。
2.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除了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外,我们还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过程,担任工学结合课程任课教师,以及校内实训、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担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为学生开设网络新知识讲座和专业与职业素质教育讲座。校内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在企业工作一个月以上,适时参与企业工程项目。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教师良好的理论功底,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企业深度合作还可以实现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当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比较大时,还可采取“订单式”培养,既解决企业的“用人难”问题,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闭环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企业能在学生毕业实习时检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学生的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要通过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否跟踪网络新技术、新知识反映出来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是对基于工作过程这一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案中所蕴涵的革命性变化的本质概括。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促进职业能力形成[5]。
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专业主干课程(见表3)的教学中,全部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闭环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由企业专家提出的岗位与能力要求、典型的企业项目,然后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对岗位与能力进行分析,对企业项目进行分解,构建既适合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掌握能基本胜任用人单位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达到将课堂变成工作岗位、工学结合的目的,达到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师在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进行教学时要做好角色转换,要以主导者的身份担负描述任务、组织讨论、引导讨论、控制进程、引入新技术等职责,将“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导”,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四)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规划各门课程的评价制度
传统的专业主干课程一般采用“平时成绩(比重小)+期末成绩(比重大)”的成绩评定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更加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缺乏客观的标准,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利于考查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这与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主干课程采用工作过程实施性评价与工作成果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定量化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尤其要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每个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成绩根据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成绩综合确定,可以从工作到岗、工作准备、工作态度、操作流程熟练程度、业务规范化程度、团队协作、工作任务绩效等方面进行评分。而总结性评价一般安排在期末进行,以考核知识点为主,由教师组织考核。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考试和权威认证,并将学生所获证书作为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之一。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主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核心竞争力[EB/OL].baike.省略/view/157135.htm?fr=ala0_1.
[2]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3]朱丽娟,秦龙.浅谈高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人力资源管理,2008(5).
[关键词] 电信客户价值 客户价值评价 BP神经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电信运营商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分分合合之后,目前正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客户资源竞争,特别是价值客户竞争,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战略制定的新方向。因此,找出一个比较全面的方法对运营商所拥有的客户进行评价和分类,挖掘出其拥有的价值总量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研究大多从直接经济维度出发,以各种可直接测量的经济指标作为客户价值评价的依据。但是信息手段的飞快演变带来的不仅是通信的便捷,还形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客户关系网络,电信运营商作为信息交换的中枢,对客户关系网络的把握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其网络中的客户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仅只是传统客户价值理论中所定义的“收入减成本”,更重要的是客户所拥有的社会网络价值。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包括直接经济维度和社会网络维度的电信客户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信客户综合价值评价模型。通过一个实际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地阐明了整个评价模型的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模型建立以及数据分析一整个流程的操作。
一、电信客户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提出的电信客户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直接经济维度和社会网络维度,具体来说:
1.直接经济维度包括当前价值类指标和潜在价值类指标:
(1)当前价值类指标,包括基本功能消费和附加功能消费两部分。
基本功能消费是指客户在电信运营商中交纳的基本通信费用,包含月租(X1)、本地话费(X2)、长途话费(X3)三个指标。基本功能消费是电信运营商能够给普通客户带来的最基本的服务,它是客户在正常消费服务的过程中给电信运营商带来的收益。
附加功能消费是指客户发送短信、使用GPRS以及其他增值服务产生的费用,为了方便此处用数据业务通信费(X4)一个指标统计。这些附加功能消费属于特殊功能,他们的使用能够使客户增加已购买产品的交易额。
(2)潜在价值类指标,主要通过考察客户的忠诚度和信用度来判定。
忠诚度用在网时长(X5)和当月通话时长(X6)来衡量。在网时长是指客户使用该电信运营商品牌的时间长度,在网时长数值越大表示客户对该品牌越依赖。当月通话时长是指客户当月使用该品牌进行通话的总时间长度,这个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客户对该品牌所持态度的变化,如果每个月的“当月通话时长”数值趋于稳定,则忠诚度较高,反之依然。
信用度包括最高欠费金额(X7)、月欠费金额(X8)和欠费次数(X9)三个指标。最高欠费金额为客户在使用该品牌时欠费的最高值;月欠费金额是客户当月欠费的数值;欠费次数是客户使用该品牌中欠费的次数。这三个指标反映的是客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其信用度。
2.社会网络维度包括三个指标:
点度数中心度(X10)、点中间中心度(X11)、点接近中心度(X12)三个指标是社会网络分析技术中的三个常见指标,所表征的客户社会网络属性各有侧重:点度数中心度表征的是客户在网络中“权利”的大小;点中间中心度表征的是客户在网络中“控制力”的大小;点接近中心度表征的是客户在网络中“反控制”的大小。而在电信客户的社会网络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用户的通话清单计算出这三个指标值。
二、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信客户综合价值评价模型
根据电信客户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客户经理就可以用技术手段来分析某个特定客户的综合价值了。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电信运营商面向的客户是多种多样的,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行业,设置一套指标权值一劳永逸是不现实的想法。针对此,本文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信客户综合价值评价模型,它能够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客户的特征,对历史数据进行学习,计算出权值配置的优化方案,大大提高客户综合价值的评价准确率。
1.数据获取
在理想情况下,处于电信运营商内部的客户经理可以从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中直接导出直接经济维度的指标X1~ X9,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各量级数值转化为无量纲、0~1间的数值。另外,X1~ X6是正向指标,即数值越大越优;X7~ X9是负向指标,即数值越小越优。在进行归一化处理时要将它们统一为正向指标,方便分析。
设:
其中,n表示客户样本总数;Tij表示第i个客户样本的第j项指标值;Tjb表示所有客户样本的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Tjs表示所有客户的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
那么,归一化后的客户样本正向指标值为:
归一化后的客户样本负向指标值为:
而对于社会网络维度指标X10~ X12的获得,需要客户经理通过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先导出目标客户群的通话记录数据,然后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分析出每个客户样本的点度数中心度、点中间中心度和点接近中心度并做归一化处理,方法同上所述。
为了保障客户信息安全,保护客户隐私,电信运营商对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管理十分严格,非内部职工是无法查询客户数据的。因本文作者不是电信运营商内部职工,无法拿到指标体系中所有的数据。为了能够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来进行模拟,本文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人所在单位正在使用某品牌的43人进行了访问,邀请他们通过登陆网上营业厅导出包括通话清单、月租、本地话费、长途话费、通话时长、数据业务通信费等在内的个人数据以作研究。而“在网时长X5”在网上营业厅是无法查到的,则需引导被访者回忆使用该品牌的大概时长。另外,在本次调查中被访者的信用度都非常良好,几乎没有出现欠费记录,为了达到降维、加快运算速度的目的,没有对X7~X9进行统计。最终,调查得到了37份有效数据。
2.数据预处理
(1)建立数据仓库
建一个名为“数据处理.xls”的Excel文档,作为数据仓库。在“数据处理.xls”中,新建“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五个工作表用于存放被访者对应月份的数据。其中,X1~X6可以从被访者原始数据表中得到,X10~X12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计算求得,详细步骤如下:
① 根据被访者原始数据表,构建邻接矩阵:二者在本月内有通话记录记为1,否则记为0。
② 打开Ucinet,通过DataImport via spreadsheet(DL editor)Full matrix w/multiple sheets路径将邻接矩阵表导入软件。导入数据之后,Ucinet将在默认目录自动生成工程文件“邻接矩阵.##h”和“邻接矩阵.##d”。
③ 通过NetworkCentralityMultiple Mesures(old)路径打开工程文件“邻接矩阵.##h”,计算出各月份每个被访者的点度数中心度(Degree)、点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和点接近中心度(Closeness)。并通过VisualizeNetDraw路径得到网络关系图。
(2)归一化处理
在“数据处理.xls”中新建“10月归一化”、“11月归一化”、“12月归一化”、“1月归一化”、“2月归一化”五个工作表用于存放被访者对应月份的归一化数据,并在对应月份的单元格中算出归一化数值。例如,“10月归一化”工作表中C3单元格的归一化公式为“='10月 '!C3/MAX('10月 '!C$3:C$39)”,它表示用“10月”工作表中C3单元格的数值除以C3至C39单元格中的最大值。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预处理完毕的五个月数据,接下来进行BP神经网络的建模。
3.评价模型神经网络的确立
(1)输入向量、输出向量维数确定
输入向量为指标X1~X6以及X10~X12共9个维,每个月的输入向量是一个9×37的矩阵。输出向量为一个确定的数值,因此维数为1,而每个月的输出向量是一个1×9的矩阵。
(2)隐层节点数的确定
根据现有文献经验,设m、n、h分别表示输入向量维数、输出向量维数以及隐层节点数,则在m>n时, 为最佳隐层节点数选择区间。因此,本研究的最佳隐层节点数区间为[4~13]。通过在MATLAB中进行仿真模拟比较,确定最佳隐层节点数为9。因此,本研究最终的神经网络结构为[9,9,1]。
(3)传递函数确定
由于S型非线性函数的网络具有较强的分类能力,它也接近于人脑神经元的输入输出特性,神经元采用S型非线性函数,对于隐层神经元,我们取传递函数为tansig函数,函数表达式为:。而我们的输出层需要在区间[1,5]进行评分取值,因此用purelin函数,函数表达式为:。
(4)学习算法确定
根据现有文献研究,在进行中小规模数据处理时,LM算法的收敛速度最快,而且精度也比其他算法高,能够获得更小的均方差。因此,本研究采用LM算法作为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4.评价模型在MATLAB上的训练及仿真
因为9个指标都是正向指标,因此整个评价模型应该是递增函数。我们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类,按数值大小分为“很高(0.8~1)、高(0.6~0.8)、一般(0.4~0.6)、低(0.2~0.4)、很低(0~0.2)”五级,那么可以知道:当9个指标都取最大值1时,评价值最高,其他等级亦是如此。设期望评价值为区间[1,5]上的实数,那么用于评价模型学习训练的输入向量p和输出向量t分别为:
将p、t导入MATLAB,并编写训练程序:
经过5次迭代,网络停止了训练,训练均方误差下降到
,而测试均方误差和确认均方误差在第2次迭代时达到一致的0.011898,如图1所示。说明建立的神经网络可以被接受。
图1 误差曲线
网络训练完成后,我们将预处理好的数据按月份导入MATLAB。设x2、x1、x12、x11、x10和y2、y1、y12、y11、y10分别为2月、1月、12月、11月、10月的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则有程序: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各月份各客户的综合评价值。在Excel中根据综合评价值按月份做出圆环图,如图2所示,自圆心向外的五个环依次为10月、11月、12月、1月、2月的评价值数据,每个色块代表每个客户的综合评价值占当月总分值的比重。
图2 客户综合价值圆环图
由圆环图我们可以看出:
(1)每个月各色块所占比重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本研究的客户群体的消费习惯趋于稳定,整体离网概率较低。从另一个角度看,客户经理每个月查看该图,就能知道目标群体中是否有异常数据,及时做离网预警分析。
(2)五个月内编号为9的客户综合评价值最高。从归一化表中可以查到,尽管其直接经济维度各指标值并不是最高,但是其社会网络维度指标值每个月都排在前列,这说明她在此研究群体中比别人有更大的影响力。而考察实际的客户身份可知,9号客户是单位办公室主任,负责单位的内外部人员联系,传达领导指示,分派具体任务。据观察分析,因为该客户的主要联系方式是单位的固定电话,移动通话的频率相对没有那么高,所以其直接经济维度价值被掩埋了。如果只分析其直接经济维度指标,是不能将其客户价值真正挖掘出来了。而采用本文提出的电信客户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的话,就能通过社会网络维度的指标值,挖掘出了其隐藏着的社会关系属性,纠正了对其客户价值的评价。这也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客户经理在分析数据时,如果发现某个客户的直接经济维度数值不高但社会网络维度数值较高,就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其很有可能担当着目标群体内部“上传下达”的角色,客户经理应该优先发展该类型的客户,将更多的优惠资源投放于此,以把握住该目标群体的“关系核心”所在,从而方便地将营销网络由中心向周边扩散。
(3)五个月内编号为27的客户综合评价值排名第二。从归一化表中可以查到,其直接经济维度和社会网络维度各指标值都排在前列,说明其是优质价值客户,这类型客户不仅对公司保有足够的忠诚,而且其在目标群体中属于活跃分子,具有较大的概率愿意为公司做业务推广传播,加强口碑效应。客户经理对该类型客户应该多加培养感情,提高其业务满意度,将其作为新业务推广的原点,向外扩张。
(4)观察到编号为26的客户综合评价值虽然较高,但是通过分析归一化表发现,社会网络维度指标数值较低,说明其在此目标群体中的“认同度”不高,即在此群体中不活跃。但是从归一化表中又能发现,其直接经济维度指标数值还是比较高的,这表明该客户在另外的群体中是个优质价值客户。这表明本评价模型能很好地平衡了直接经济维度和社会网络维度各指标间的权值设置。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客户经理在分析数据时,如果发现某个客户的直接经济维度指标值较高而社会网络维度指标值较低,可以尝试去挖掘一下其所属的别的活跃圈子,因为该类型客户往往就是其活跃圈子中的关系网络核心人物,客户经理可以通过他拓展出一个新的业务营销群体。
三、结论
本文提出的电信客户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地考虑了直接经济维度和社会网络维度两方面,并据此设计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信客户综合价值评价模型,经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意义,为客户经理、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技术框架。
参考文献:
[1] 齐佳音,舒华英.客户价值评价、建模及决策[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艳辉,吴斌,王柏.电信社群网络静态几何性质分析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5(02)
[3] 严寒冰.人工神经网络在电信业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经济也逐步兴起,其属于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主要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的条件下,可以说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的涉及范围较广,除了一些通过利用网络科学技术进行宣传推广、改造以及宣传的部分传统产业,也涉及到那些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为媒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所以说,网络经济没有独立地存在于传统经济模式之外,也不是一种虚拟形式的经济模式,而是一种借助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支撑的现代高级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模式。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现代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大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通过应用网络来进行商业活动,从而诞生了网络经济。目前,全球很多国家的许多企业都已经逐步开始借助网络来开展诸如资源整合、产品销售以及企业管理及生产等活动。
二、网络经济的意义
网络经济不仅改变了目前的传统经济模式,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管理理念。随着目前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几乎已经实现了全球的全面覆盖,这就使得信息资源变成了一种能够实现无国界共享、传播以及扩散的共享资源,这就说明网络经济已经为新型的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的时代特征是生产经济逐步过渡于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所以能够预见在未来网络经济必然能够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除了对全球经济的引领,网络经济还改变了我们的实际生活,例如交易方式以及支付方式受其影响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的商务活动可以便捷地借助网络就能迅速完成,大大地降低了商务活动对商务环境的依赖性,大大地降低了商业限制,明显提高了企业的利润,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模式改革,同时还明显地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总之,网络经济为全球经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1.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正面影响
(1)网络经济明显降低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成本。对于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模式,一般的交易过程开展要按照比较繁复的程序,这就明显延长了实际的交易时间,从而提高了成本;但是网络经济可以让人们通过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就实现了交易双方的操作,大大地降低了实际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凸显了综合效益;(2)网络经济可以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这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形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要通过灵活的经营来充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这样就能够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网络经济能够让企业借助互联网及时地了解客户需求,这种营销方式拉近了交易双方的关系;(3)网络经济的发展大大地打开了国际市场,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强度明显提高,使得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变得更加方便,同时获得了强大的经济效益;(4)网络经济信息的及时性可以使得产品的宣传变得更有竞争优势,另外目前的网络支付方式也促使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2.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负面影响
(1)网络经济明显加大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风险。当前的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层出不穷,但是其一些弊端问题也不断暴露,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相应的支付风险也明显提升,从而使得国际贸易的风险性提高;(2)目前涉及到网络经济的犯罪行为也逐年增加,这表明了目前基于网络经济下,国际贸易风险仍然较高;(3)网络经济明显导致国际经济贸易的物流弊端逐渐暴露,物流属于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基础,而目前我国的物流体系没有发展完善,极大地影响了贸易开展的速度以及质量等,不能充分满足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需要;(4)在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中,尽管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等不断发展,但是具备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缺乏,无法满足目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营销管理 网络经济 创新
我国的各种各样的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细胞,能否进行合理合法的生产经营对保持和促进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影响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正在不断的繁荣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革命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日益突出。其中,网络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正是如今的信息网络化时代的最好说明。
一、网络经济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网络经济时代的大潮滚滚而来。这使得我们的企业在面临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的情况下,也直接面对着波涛汹涌暗流涌动的极大风险和挑战。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随着全球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为了不断提高自己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不断把握时展的潮流和机遇,企业的营销管理手段的多样化和管理方式上的不断创新就成了现实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必然选择,网络经济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经济影响着企业的组织结构的效率
在我国,有些传统企业的组织管理的水平不高,企业管理所涉及到的范围往往十分有限,呈现出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这样一个尾大不掉的庞然大物,体系混乱又往往十分驳杂,这也就是为什么企业做出的决策或者执行的方案结果往往效率十分低下,无法及时的跟进和反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网络经济则恰恰相反,信息网络时代,网络经济鼓励和促进了面对世界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全球经济形势,迅速作出决策部署。由于更加明确和一目了然的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结构,企业的管理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和自然。
(二)网络经济影响着企业的合作与竞争
网络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急紧密,也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因而也就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自身出发,把握市场寂静的发展方向,优化自身的产品,立足于自身的经营状况,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做好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的领航者和弄潮儿。
(三)网络经济影响企业的创造力
网络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往往变换于瞬息之间,贯穿在整个经济形势的体系之内。因此我国的企业发展的重要的核心战略就是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技术手段与方式方法。不仅仅包括企业在产品上的创新,也包括企业在营销与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与参与者之间进行交流的方式的创新,生产经营方式上的创新等等。不断改革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不利于网络经济发展壮大的旧制度,创新和完善新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随着网络经济势不可挡的迅猛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逐渐成长为全球经济新的一个增长极和引爆点对于网络经济来说只是时间问题。我国的各大中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和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的重要个体,为了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需要,在未来更好的发挥出发展的潜力,运作规模正在日渐趋向于小型化,同时,企业在创新生产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方面,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二)挑战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往往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和体现,由于我国的出口结构组成中,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很大,网络经济带来的冲击会使我国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变得更加不明显,同时,我国具备较高技术含量和水平的企业所占比重仍然不高,我们的大中小企业在管理营销等等很多的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这值得我们警惕和思考。
三、网络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营销与管理优化
网络经济由于比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经营管理要求,势必会成为企业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择优选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优化企业的营销管理,才能做到顺势而行呢?我想,主要的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优化
传统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的模式,由于十分缺乏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往往无法满足客户提出的真对自身的多样化要求,在我国,大多数企业提供的服务和商品类型十分单一而且大部分都趋同①,这些问题,在网络经济的大背景下,都会因为交流渠道的拓宽不断取得进步。
(二)组织结构形式的优化
企业积极的进行有力的组织创新,对于提升企业的自身形象,更好的提高管理者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都大有裨益。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改变着越来越多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营销模式,改变着人们对于企业产品的观念,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优秀管理思维的培养
思维决定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企业的思维模式如果还是墨守成规,不能及时的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网络经济时代的要求,就一定会被无情的市场竞争所淘汰。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转变固有的僵化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以优秀的管理思维提醒自己,时刻谨记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四、结束语
网络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企业营销和管理的能力的提高起到的作用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更加注重营销管理的改革和完善,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把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经济;网络信息经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一、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
在经济理论中,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申农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减少,这便是信息经济学的起点。而作为网络经济的起点,计算机网络是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信息经济是以高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对于网络经济的含义分为两类:第一类认为网络产业即为网络经济,网络经济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群;第二类认为网络经济包括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在内的一个总体经济的概念。二者都是对新经济形态的描述,表达的对象是一致的,主要是看问题的角度和强调的重点有区别,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而网络经济强调信息及其技术与经济的网络化特征和效应。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从经济形态和规律角度来看,网络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作为信息经济的产物,与传统物质经济不同,网络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基础经济形态和结构。网络经济更关心信息商品、版本划分、网络效应、路径依赖、锁定、正反馈、电子版权、竞争与合作、信息政策等这些在传统经济领域和信息经济初期没有的新事物、新规律。
从产业经济的发展变化来看,网络经济的主体是网络及其相关产业。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CREC)1999年的研究报告把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分作:网络基础结构层(Internet Infrastructure)、应用基础结构层(Internet Applications Infrastructure)、网络中介服务层(Internet Intermediary)、互联网商务应用层(Internet Commerce),每一个层次都有其代表产业和公司。
从商业模型的角度来看,网络经济促生了电子商务和虚拟市场。一般来说,电子商务就是指计算机与电子网络基础上,利用现代电子设备和软件实现商业交换和业务管理的全过程。虚拟市场是伴随着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市场环境,是网络环境的产物。在虚拟市场中既有对现实市场的模拟,又有全新的交易规则和交易体验。根据梅特卡夫原则,因特网的价值会随着用户的增加而呈平方级的增加,所以网络经济对社会实际的经营活动影响潜力不可估量。
三、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影响源于网络改变了社会信息交流的模式,进而改变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运动规律。在这些改变中,较明显的有2个方面。
(一)挑战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工业社会中,边际收益递减是普遍的经济规律在网络经济中边际收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显现出递增趋势,这种特征来源于信息的共享性和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消费的非竞争性。网络经济的主要产品是信息产品,它可以零边际成本大量复制生产,而每一份信息产品的价值并不因此而降低,从而在信息产品生产领域,网络经济表现出强烈的边际收益递增特性。
(二)对市场均衡、垄断等产生重大的影响。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有着特殊的成本结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产出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在网络经济中,供求难以均衡或即使均衡也不稳定的特点不仅使市场充满了不稳定性和风险,也增加了确定信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难度,产品的价格更多地由市场的需求曲线和市场结构所决定。
四、国内外网络经济学学科发展综述
国外网络经济学研究起步早,并且已经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谢伊提到网络经济产品区别于传统经济产品的四个重要特征:互补性、兼容性和标准;消费外部性;转移成本与锁定;生产的显著规模经济性。他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按产业类别讲述了软件产业、硬件产业、电话、广播、信息市场及其它网络产业。
国内学者将网络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进行了比较。纪玉山等指出网络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不会改变和取论经济学揭示经济本质的规律,但在经济现象形态上会拓展应用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周朝民针对网络经济这一新兴现象进行理论探讨。他认为网络经济学较之传统经济学,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黄宗捷等(2001)介绍了网络经济和网络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十大瓶颈等。濮小金、司志刚介绍了网络经济的概念、特征、基本理论,网络产品生产、营销、网络垄断和竞争,网络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及网络安全问题等。
五、存在问题
没有将网络经济学与网络实务区分开来,大部分学者的著作内容有关网络实务,不讲隐藏在网络经济背后的经济规律和原理,网络经济学学科内容与名字相去甚远。
已有的研究是零散的,没有系统化。个别教材或教学也讲了网络经济学原理,但宏观的多,微观的少,不系统、不完整。宏观知识多,微观知识少,并没有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也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
我们应把与相关学科交混、粘结在一起的网络经济学从这些学科中剥离出来,确定网络经济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方法和理论框架应该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针对国内外网络经济学教材偏重实务、很少讲原理的现象,国内外学者应抽出隐藏于网络经济背后的规律、定理和原理。研究中要更侧重于微观,并且重点应放在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未探讨或未做深入探讨的问题上面,对网络经济产品的特征进行详细论述。网络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定理、规律等,是不可能在短期内规范出来的,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和学术争鸣中形成。因此十分有必要介绍解释网络经济现象的不同观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