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养老的风险范文

智慧养老的风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养老的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养老的风险

第1篇:智慧养老的风险范文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养老机构; 成本; 运营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6-0134-04

一、引言

当前,中国正迎来老龄化浪潮,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以上老年人1.43亿,约占总人口的10.5%。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近3亿。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快、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使得中国养老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全国养老工作会议上提出:构建智能养老产业发展,将智能养老上升到国家战略。如何建立物联网视角下养老低成本运营模式,使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需要智能硬件与大数据、云计算相结合的“互联网+养老”的应用。

二、物联网下养老运营模式的概念及优势

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以及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互换,以此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和处理的智能网络。物联网的网络构建如表1。物联网关键技术包括:一是RFID技术,该技术的工作原理就是由读写器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当射频标签进入感应磁场后,接受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进而产生信息;二是传感技术,传感器是实现信息互换的关键因素,也是信息采集的枢纽。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照料需求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及“智慧型养老产业”发展的环境下,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养老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物联网养老模式改变了以往的养老模式,实现了对养老服务的智能化管理,符合我国“智慧型养老产业”发展战略的要求。物联网养老一方面通过物联网信息采集可以为老年人提供风险处理服务,随时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1 ];另一方面物联网养老模式延伸了人工养老的能力,拓展了养老服务途径,提高了智能化养老产业的发展。结合实践,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相比传统养老运营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一)w现了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

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往往着眼于养老设施建设、养老队伍的培育与管理等“硬性”环节的投入。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养老服务又新增了一项“抓手”,那就是依靠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相融合,在“软”环节上做文章,为老年人提供“触手可及”的智能化服务,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首先,传统的养老模式往往依靠子女的赡养,但是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四二一”家庭结构给养老服务带来了巨大挑战,子女基于生活和工作需要没有足够时间陪伴父母。物联网养老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打造的亲情视频通话、远程医疗监控等服务,让不能“常回家看看的”儿女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其次,物联网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养老模式,避免了传统的单一养老方式,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图书阅读、医疗健身等活动。最后,物联网技术强化了对老年人信息的及时监测,有效降低了老年人意外的发生率。

(二)改变了养老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长期以来基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因素,我国养老资源一直存在分配不均的现象。以公立养老机构床位为例,由于缺乏对床位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导致养老资源不能及时反馈,进而影响床位的使用效益,而通过构建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养老机构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床位数量、人员分布以及收费标准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对床位的统一管理,提高了公立养老机构资源的利用率。长期以来公立养老机构由于收费便宜、服务质量高受到社区老年人的欢迎,由此带来了入住难的问题,而实际入住公立养老机构的人员存在只占床却不住的现象,因此养老机构可以通过构建物联网养老管理平台,将床位信息纳入到信息管理中,将某时段闲置的床位转移给其他老年人,以此提高公立养老资源的市场价值,弥补养老资源短缺的问题。

(三)养老服务手段更加丰富与完善

传统的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深入到养老场所开展实地服务,养老服务的手段主要是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起居等,而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则是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网络化、智能化以及空间化的养老管理。长期以来我国老年人有“落叶归根”的恋家思想,他们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同时基于我国特殊的养老国情,使得子女没有富裕时间去全身心照料父母,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的实施实现了居家养老模式的创新,通过构建物联网监测平台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全天24小时的服务。例如老年人通过物联网呼叫平台可以定制自己需要的服务,实现了护理人员上门护理服务[ 2 ]。另外,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大大提高了机械智能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具体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未来20年我国20到40岁的青年人口数量将减少400万,“无人养老”将更加严峻,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克服人力资源不足的缺陷。在2016年杭州乌镇召开的“第三次世界互联网峰会”关于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为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实例支撑。

三、物联网下养老运营模式成本分析

虽然从短期看发展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的成本高于传统养老运营模式,但是从我国养老产业的长期发展规模看,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成本低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一)物联网养老促进了养老机构的工作效益,降低了成本支出

工作效率是影响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受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差以及硬件设施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养老机构的工作效益低下,例如养老机构每位护理人员需要护理4到6位老年人,巨大的工作任务使得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消极态度,尤其是需要护理人员做许多重复性的工作,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整合物联网技术、云技术、GPS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以“建设信息化”“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为核心,以“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关怀、增值服务”为基本服务内容[ 3 ],有效“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为服务主体,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这样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带动企业成本支出的降低,以护理人工费为例,长期以来人工护理费一直是养老机构成本支出的重要部分,通过实施物联网管理平台,减少了人工劳动需求量,从而养老机构可以不再使用过多的人力资源,进而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费用。

(二)物联网养老运营规避运营风险,降低了违规费用支出

众所周知养老机构的费用支出不仅包括常规的管理费用,而且还包括养老机构的运营违规费用。老年人基于身体和心理变化随时可能出现身体不适等安全事故,养老机构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会给机构带来具体的负面影响(资金赔偿、社会声誉以及客户流失等)。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依托物联网管理平台实现了对老年人的实时监测,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针对老年人作出正确判断,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例如养老机构可以通过传感设备实时监控身体状况,并记录位置信息,形成物联网,一旦发现健康数据波动或突然摔倒等情况,可在第一时间定位其位置,并由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或社区服务人员第一时间前往提供帮助,这样大大降低了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费用支出。

(三)物联网养老运营提高了资源价值,促进养老行业的发展

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低成本运营的基础与前提就是提高养老行业的社会劳动生产力。具体到养老企业而言,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低的关键因素在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的市场价值。由于我国养老资源供应不足问题突出,同时资源自身市场价值不高,根据对锦州市某社区日间照料养老中心的调研,该社区的养老中心存在床位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许多老年人长期占据床位,却不使用床位,或者只在某个时间段使用该床位,严重影响了资源效率的发挥,因此通过建立物联网管理平台实现了对资源的重新分配,及时有效地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另外,通过公关服务平台使养老信息能够互联互通,使养老机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在统一的平台上呈现,从而统筹人力、设施等有限的养老资源来提供高效的养老服务[ 4 ]

四、实现物联网养老低成本运营创新的对策

物联网下养老成本比传统养老成本低主要体现在对物联网技术的合理应用上,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国情设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养老运营模式(见图1)。

图1的养老运营模式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养老内容的融合,物联网养老机构以市场化为视角,通过“产学研”结合,根据养老市场的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市场消费主体的产品,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该养老机构依托物联网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首先,基本生活保障由于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依靠传统的子女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养老市场的发展,因此专业养老机构通过与当地家政服务公司合作,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家政服务,以此分担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其次,为满足社区空巢、独居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通过网上下单,专业机构可以为社^独居、空巢、困难和失能老人等有需要人群代购日常用品、蔬菜、食品、药品等。再次,医疗保健机构根据每位老年人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详细服务方案,老人无需出门,只需要在家使用智能养老服务器或者在小区使用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一体机,护理员便会根据需求实时上门,为老人提供各项护理服务。最后,与物联网结合的日常生活安全保障服务,如老人在家或外出因遗忘造成煤气点着扑灭漏气、水管漏了造成淹水等诸多生活隐患得以及早排除,使得晚年生活维持有序进行[ 5 ]。

通过对物联网养老运营内容及流程的分析,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养老运营的低成本,低成本运营创新的举措如下:

(一)资产非产权化运作整合

面对中国客观养老严峻的现实,即使是国家层面也没有足够资金支撑起全社会的养老,对于产权化运作模式下的资金很难达到大而全的效果,而如果利用专业养老公司的自有养老网站,通过、加盟和联合的方式应用科技公司智慧养老的系统,充实物联网下最新的老人日常生活安全监测系统,就形成了在区域模式下养老资源的合理化整合,从而极大提高了资产的效用,降低了运营成本,也为社区、街道、区政府、市政府决策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例如江苏慧明公司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优势、可穿戴的生命体征数据收集系统、利用企业的人机交互智能应用技术优势等来满足老人对健康的需求,帮助老年朋友建立起自己的健康数据库,企业运用公司已经架构完成好的健康数据分析平台,可帮助老人实现健康预警、远程体检、远程医疗等多项健康保障服务,为我国全民实现远程医疗或保健奠定基础,缓解全国各地医院、养老院挂号难、床位紧张等压力。企业通过“居家候鸟式养老”的运行管理平台,可随时上门对各地居家失能老人或患者进行康复期的护理,在对他们进行康复护理的同时,轻松收集他们的身体检测数据,为他们的健康安全作出有力保障。通过已经建立的健康数据库平台,将收集到的全国老人的体征数据用来分析全国老人不同疾病的高发区,可对全国范围内的医院就诊提供一手资料。这种大健康数据库的建立,将为国家医疗管理部门提供一个科学真实的理论依据,为大数据营销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通过构建基于物联网养老运营模式无论是对我国的养老机构盈利水平还是对养老服务水平都比传统的养老模式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智慧养老区域化的有效运行机制

实践证明当前智慧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多通过全国或者地方的方式推行服务,企业盈利更是通过产品营销的方式获得。但是通过利益相关者三方在智慧养老中的权益和利益分析(见表2)可以看出它们三者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博弈,尤其是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与地方政府的联合性较差,智慧养老健康数据与地方政府数据之间的连接不畅造成资源的浪费。

通过上述分析,提出有效保障智慧养老区域化运行机制的对策:政府鼓励企业开展“互联网+养老”金融创新试点,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创新孵化器,建设养老服务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基地;专业健康养老公司构建一个制度框架,让价格、利润、数据、企业家、用户成为智慧养老市场运行的主体,实现养老数据与医疗数据的实时共享,智慧养老才能在t养结合上释放出巨大优势。健康档案、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一系列的智慧养老服务项目都与医疗密切相关。

(三)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三位一体结合在养老中的应用

智慧养老平台的构建是我国“互联网+养老”的具体体现,而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则是实现智慧养老管理平台的基本要素。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区域性管理,例如慧明养老服务平台在全国编织成立一个庞大的自助异地居家旅游服务网络,对诸多刚退休的老人提供异地居住生活或旅游服务,帮助老年人口实现“全国都有自己一个家”的美好愿望;如果能实现物联网专用WLAN,物联网则成为监测老年人身体素质以及开展线上服务低成本运营的重要技术,进一步完善了智慧养老日常安全功能体系。养老需要做到“轻资产,重服务”的低成本运营,计算机作为载体的具体操作让养老智能化成为必须而现实的可能[ 6 ]。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实现物联网智慧养老大大降低了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养老服务工作水平,所以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要大力发展物联网养老服务模式,以此促进我国智慧养老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席恒,任行,翟绍果.智慧养老: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J].老龄科学研究,2014(7):12-14.

[2] 蒋鸿.基于数据融合的智慧养老医疗健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5:35-30.

[3] 杨静,张晓,许春秀.物联网在智慧养老建设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0):60-62.

[4] 李晓文.需求视角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策略探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5(8):43-46.

[5] 张新生,王剑锋.中国养老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物联网应用于养老服务[J].经济研究导刊,2014(8):60-62.

第2篇:智慧养老的风险范文

保障居家养老的安全与便捷

目前,居家养老仍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但子女不在身边时无法照顾老人,特别是对于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三无老人等特殊群体,居家养老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困难。部分小区或公益组织通过专门人员定点服务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但并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若老人遇到突况,定时定点的服务就可能失效,因此,信息的滞后成为当前居家养老发展的瓶颈。

“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引入,可以有效破解居家养老信息滞后的难题。以社区为单位整合资源,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搭建社区综合性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实时服务。居家老人只需配置特制的手表或呼叫装置,采用定位技术便可以捕捉位置信息,通过互联网或手机APP的信息传送,家属和养老服务机构便可以随时掌握老人的出行情况,有效防止外出走失和意外的发生;当老人外出或在家中出现异常情况时,按下SOS键可以自动报警,服务平台收到信息后会立刻通知家属,并在第一时间安排救护人员前去救助;老人利用语音留言功能提出需求,服务平台会根据就近派单的原则安排有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个体工商户等上门服务,为居家老人打造“一公里、15分钟”的生活服务圈,提供生活照料、卫生保健、天气预报、服药提醒、出行陪伴、物品代购、家政保洁、精神关爱等多项定制服务。借助网上支付、服务评价等功能,还可以有效保证服务质量,提升满意度。

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以家庭为核心、以小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居家养老模式,不仅提高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而且让居家老人面对困难时不再孤立无援,即使家属不在身边陪伴,也可以舒心地在家中安度晚年。这种智能化居家养老的模式有效降低了个人养老支出以及社会养老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望成为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新发展方向。

提供医养结合的一站式服务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集医疗、养生、养老为一体,整合了相关产品和服务,是传统养老模式的升级与创新。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智能医养护一体化发展,打通养老服务与医护、医疗资源之间线上线下的连接通道,切实提高居民养老的综合服务水平。

以往在居家老人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方面,用来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家用医疗器械普及率较低,基础数据汇集数量不足且严重滞后,健康管理的模式更多停留在通过小区门诊或医院体检获得资料。在传统的养老机构和康复护理中心,老人一旦患病常常得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非常容易延误病情。目前,基于“互联网+”技术,已研发出用于监测老年人生命体征的智慧手环,并配套医疗远程监测系统和管理平台。这种手环内部装有一个芯片,记录着老人的身份信息及其健康数据。亲属或护理人员用与手环相配套的智慧便携式终端检测仪可以定时对老人进行检测,检测到的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等各项健康指标,都会自动上传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老人专属个人信息库中,再通过后台系统的健康分析技术,自动绘制出线性统计图表显示在对应医生值班室的计算机屏幕上,从而实现了对老人的24小时数字化、无缝隙的健康监控。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就能掌握所看护老人在养老院中的实时生活场景和健康数据,家属也能随时了解老人的日常健康情况、在线视频就诊与护理情况等。老人身体不适或需要就诊,可以第一时间按键紧急呼叫,系统根据老人的基础信息和反馈的异常数据,根据病情轻重选择不同级别的医院预约就诊并开辟绿色通道,遇到疑难杂症可以进行异地远程诊疗,并且能提供网上挂号、专家咨询、安排救护车、陪同就诊、康复护理、送药上门等服务,大大缩短了就诊的时间和流程,实现“小病不住院、大病及时治”。

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医疗诊断技术相结合,可合理推进存量医疗资源、社会公共资源向养老、养护、养生领域转型。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适时将闲置或低效运转的医院、服务站转型,整合为线上线下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和安全便捷的养老服务网络。这不仅能提升基层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弥补了基层医疗力量的不足,还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养老机构中老人多而看护不周、就诊不及时的难题,实现村镇卫生室、小区医院、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多方医疗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提供跨部门新型关联的特色一站式医疗服务,完善医养一体化管理体系。

养老服务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

老年人群体庞大,需求结构多元化,“互联网+”技术促进养老服务产业链朝着“纵向延伸、横向发展”的方向转变。在大数据云集、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还可以衍生出大量创新产品与运营模式,让养老服务业发展充满了无限可能。

国内外已开发出许多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科技产品。在芬兰,倘若老人在家中不慎摔倒,铺设在地板上的感应膜会迅速将信息传至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就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所有家电都装有传感器,可以由子女通过手机代替老人进行远程操作。国内也有部分互联网企业与技术公司合作,围绕“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理念进行全方位的创新,通过互联网可以对家中的空气净化器、空调、电视、加湿器等设备进行智能化管控,给老人打造舒适的室内环境。智慧腕带、智慧药盒、智慧血糖仪、智能穿戴系统以及相关移动应用等智能化软硬件产品,能为老人提供出行定位、突发事故报警、健康实时监控和日常用药提醒等老人智能看护服务。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还与企业联盟合作,在信息化管理、3D打印、智能化护理床、康复器械、智能卫浴、智能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进行研发并建立生产基地,搭建企业产品与机构需求的桥梁,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需求。

第3篇:智慧养老的风险范文

把咨询当成一块磨刀石,敏锐自己的眼光、犀利自己的判断,也许是选择的初始动机,这个没错。叶敦明认为,营销咨询是洞察人性、尊重人性和满足人性的工作,以智慧为舞台,以经济为道具,一场场企业与客户的恩爱大戏,我们总是扮演着幕后导演的无名角色。快乐恩仇,也只是在公司内部或者坊间的段子而已。

激动、激愤、激情。见多识广,激动不已,是信息的量级变化。激愤,则是看到民族企业的落后,奋起直追的雄心壮志勃然而起。而激情,则是把咨询当成人生起点和终点的持久态度。咨询,是一辈子的选择,总是会被当成一段子的经历。是选择者的错误,还是咨询行业本身的悲哀呢?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专业、智慧、人情世故的混合体,是中国式营销咨询的吃饭本钱。科班出身的营销咨询新人,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基本具备,还需要融通各种跨专业的知识体系,比如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关联学科。如此,才能算是初通专业。有了专业,就可以当咨询老人的徒弟了,干干资料搜集、做做会议记录、偶尔发点声响,在具体工作中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才是更好的工作姿态。

以配角的身份,做了几个像样的营销咨询案子,总算是积攒了一点专业经验,从菜鸟变成了行内人。再往上发展,就需要智慧的帮助了。一眼能看穿行业的机会、风险,是一等高人;能看清别人看不清的,算是优秀人士;做别人做不到的普通事儿,则是执着人士。有没有慧根,决定能否在咨询土壤中扎得更深。一次次春天里的陶醉,总是伴随着不期而遇的秋风萧瑟。因为,营销咨询师的成败,是由客户说了算、市场业绩干了看的。自我的感觉,必须与客观实际在同一个调性上。悲喜交加的咨询人生,没有智慧的化解,会郁闷死人的。君不见:来的都是笑脸人,走的都是伤心客,营销咨询界的频繁流动,流淌着多少辛酸与眼泪。

咨询催人老,如何青春保?叶敦明认为:单纯的心、复杂的脑袋、融通的智慧,营销咨询师青春常驻的三件宝。单纯的心,不容易脆弱,在严寒的冬日里,也能发现左手温暖右手的力量。目标单纯,动机单纯,敢为理想执着地行动。单纯的人,他的眼睛是纯净的,他的内心是安静的。人生的一切风暴,他总是当成茶杯里的潮起潮涌,超然的感受,能够让人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中走的更远。

单纯的心,摒弃了绝大多数无谓的干扰。可是要做的更好,还需要一颗复杂的脑袋。分析、决策能力,是营销咨询师的基本功。发现、反思、领悟与超越,则是营销咨询师的高境界。毕竟,卖的是智慧,平时日就要生产和储存大量的专业、行业和商业智慧。营销咨询干了10年以上的老鸟,则开始领会到融通智慧的重要性。自己与客户、企业与对手、企业与顾客的辩证关系,是超越专业经验与咨询智慧的开放心态,自己如同一滴水,融入到善意社会的江河海洋,在更为广博的天地里,找到了自我的大归宿。

第4篇:智慧养老的风险范文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难以顺应庞大需求。中央早已经预见了这个养老难题,为了积极对应人口老龄化,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实践经验,国务院于2011年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早已经提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一、城市中利用信息技术养老条件已经成熟

(1)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如今,互联网的应用在生活中已经非常普及,网络购物、远程视频、网上约车、远程教育、网络政务等已经对我们不再陌生。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带宽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将供求双方的各种资源高效对接起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高效和便捷。同时,配合大数据分析数据,事半功倍。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城市之中已经广泛应用,为信息化养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城市老年人收入稳定需求日益多样化

一般来说,相对于农村老年人,城市老年人的经济能力较强,收入来源也较为稳定,因此仅提供物质援助已无法充分满足其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通过对全国城乡 60 岁以上老年人收入来源的比较,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超过一半的城市老年人其主要收入来源为离退养老金(占 66.30%),其比例大大超过乡村(占 4.60%),因此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更加均衡和稳定;l村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劳动收入(占 41.18%)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47.74%),其不确定性更大(老龄科学研究 2014年 第7期)。

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基本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老年人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经济保障,而对非物质方面的要求更高,他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利用信息化手段养老,用城市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医疗条件,基于物联网连接开发的新理念,是发展创新城市养老服务业的重要途径。

(3)老年人的使用信息化设备的素养在不断提高

如今的70年代后出生的人群已经因为各种原因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方法,如平板电脑、手机、语音或者手势识别设备等。这些设备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无孔不入,他们利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进行着看视频、交友、工作、购物、求职、出行等。所以,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们已经完全可以适应在高度信息化的环境中生活。

二、信息化养老的创新性改变

(一)从点对点、包对包到包对点的转变

所谓点对点的服务模式,即老年人在特定地点接受上门服务,比如雇佣一个钟点工或者清洁工一对一进行服务。点对点的服务模式的优点就是针对性较强,老年人的各种需求都可以被满足,但缺点是成本较高,会消耗较多的人力服务资源。包对包的服务模式是指将老年人集中在一起,提供统一的养老服务,即养老院模式。这种服务模式优点是能够实现规模效应,缺点是服务半径有限,并且难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信息化养老的模式,就是为了打破点对点、包对包这两种固有的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包对点的服务。可运用相关技术将养老资源集成到芯片上,该芯片一边连接着个人,即服务点,另一边连接着各式服务终端,即服务包。这样就可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实时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护服务需求,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益和质量。

(二)从单一的服务提供商到聚合全社会资源的转变

在传统的情况下,一般是一家机构提供所有老人所需要的服务,这样对机构的要求必然是需要面面俱到,要在各方面都非常专业必定难度很大。同时,机构用于养老的成本会相对较高。进入养老院养老,是目前养老最普遍和直接的形式,但是养老成本仍然巨大,不是每个市民都可以接受。如果采用信息化创新养老方式,就能把日渐照料,精神慰藉,健身娱乐等功能让全社会参与进来,让专业的机构做相应专业的事情,让老人甚至在家就可以享受到优质周到的服务。

目前已经有多家平台开始整合某一个领域的资源。如果能够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将供求双方精准对接,那么将出现养老事业和服务商"双赢”的局面。

(三)从简单的人工化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变

传统的养老服务方式,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停留在人工养老服务的阶段。人工养老服务有其面对面、直接性、互动性的特点,但以目前我国养老服务领域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来看,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养老需求。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完善的统筹,弥补了人力养老服务资源严重不足的缺陷,同时智能化的服务手段也将服务的人为风险降至最低。可以说,信息化创新型养老体现了养老服务由人工化向智能化、自动化的转变,提高了养老服务的便捷性与准确性,是我国养老服务业与时俱进的表现。

(四)从高成本向低成本转变

“公办养老院难进,民办又太贵”。以上可以看出,养老成本高,资源建设跟不上养老需求是非常突出的矛盾。以信息化创新养老方式的做法不需要特定的场地,无需投入场地建设的费用,只需要前期投较低的硬件建设费用;相对传统养老方式,投入人力也较少;同时,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和个人的介入也能够大大降低养老成本。

三、操作中的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加强高科技和人才的支撑。政策上应不断鼓励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不断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低成本的好设备或者项目。同时,在后台管理方面也需要大量精英人才,用好的政策和待遇引进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养老事业中来。

(二)抓住关键环节,制定建设标准。应抓住养老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关键环节上下功夫,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所以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细化不同的硬件标准和服务标准,使得项目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三)整合全社会的资源。除了整合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的资源,还应当调动个人参与养老事业。

第5篇:智慧养老的风险范文

在近期结束的“2012汇丰北京财富论坛暨中国财智家庭总决赛”上,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及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等知名经济学者,汇丰中国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副总监李峰和知名主持人邱启明一起,针对这些中国理财家庭最为关心的话题展开对话。同时,一场围绕八个中国典型理财家庭的财智对决,也从普通家庭的角度出发,展现他们对当前宏观环境的理解,以及当代中国家庭财富管理智慧。

专家支招:家庭理财应修“内功”

自2007年创办以来,“汇丰财富论坛”一直备受关注,同样也努力为个人及家庭,在理财的观念和方式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今秋,“2012汇丰北京财富论坛”如期举行。在经历了2006年和2009年的两波高涨过热后,如期而至的经济泡沫让2012年成为颇为艰难的一年,而中国经济面临下行的风险可能要比年初预期还要明显。樊纲表示,世界经济这一、二十年来的金融泡沫基本破灭,现在开始调整。中国过热的经济增长从可预见性的将来来看也都不会发生。

面对并不乐观的经济走势,对普通家庭而言,这也许是考验理财观念、态度、知识等“内功”的时候了。“当前环境下,理财一定要转换心态,调整对投资回报率的期望。8%左右的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属于正常稳定的。大家要用适合当前经济环境的眼光来看待市场、看待投资回报。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运用组合性投资来分散风险是合理的理财之道。”樊纲如是说。

屈宏斌也向亿万中国家庭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对于理财,大家不仅仅是要了解股票与债券,还应该积累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经济周期的变化会和你的理财息息相关。例如经济下行并不是意味没有理财机会,经济周期处于下行阶段,意味着通胀也在下行,货币政策相应地会从反通胀的目标收紧货币政策,也会逐步转向为保增长的宽松政策,利率会下来。这个过程中,你在理财方面着重投资债券,那么今年上半年有收益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很多固定收益也会比较好。随着经济在三四季度的回暖,政策在宽松但通胀仍然较低时,可以开始关注股票类的资产。”

冠军分享:家庭财富应平衡资产组合的风险与回报

如果说,“2012汇丰北京财富论坛”是对宏观经济的观察,那么与之同期举行的“汇丰百万财智总奖金,启创中国家庭财富未来”活动,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似乎更接地气,也更具指导性。

自7月16日活动启动以来,在为期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共吸引了超过4000个家庭注册报名。通过层层筛选,最终8个家庭晋级决赛。在他们中,既有身处工薪阶层的三口之家,也有双双担任公司业务主干的中产家庭,还有事业刚起步的新婚夫妻乃至“单身贵族”。而他们既存共性又不失个性的理财观念,也从某种层面上,展现着当代中国家庭普遍持有的理财观念与理财现状。

晋级“中国财智家庭总决赛”的8个家庭,在汇丰银行专业客户经理的协助下,结合各自家庭的特点与需求,先后展示了为自己家庭量身定制的40万模拟理财计划。在短短五分钟的时间里,每个家庭“畅享”着未来家庭生活的理财智慧,而他们所分享的家庭财智,更是引发了现场观众对典型中国理财家庭现状的共鸣。

最终,来自上海的唐女士家庭脱颖而出,加冕了汇丰财智家庭冠军,同时也赢得了人民币50万元奖金,与入围决赛的另外7个参赛家庭共同分享了由汇丰赞助的百万总奖金。

作为专家裁判团成员之一,汇丰中国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副总监李峰表示,汇丰通过服务全球客户所得的经验,了解到家庭保障、子女教育、退休养老、财富传承等是大部分家庭都存在的需求,理财规划的难点之一,便是对自身中长期需求做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冠军家庭的出色在于夫妻俩人对自己所处人生阶段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财富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等变化有较理性的预估。秉承平衡稳健的理财理念,兼顾保障和投资。尤其,作为一对新婚夫妇,能在制定理财规划中注重风险管理实在难能可贵。

“理财是每一个家庭所必需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擅长的。汇丰希望以国际视野、环球实力,启发中国家庭的理财智慧,并协助他们找到实现未来家庭生活目标的方向与工具。并且汇丰深信,完善的家庭理财规划是成就财富未来的关键。”李峰如是说。

负责冠军家庭专业协助的汇丰银行客户经理熊雨蔚,也针对中国家庭,给出了自己的理财建议:“唐女士家庭在最早开始理财时,也曾经历过把理财等同于投资股市、房市的阶段,但随着对理财认知的深入,和更全面地分析了自身财务需求,并不断地获得专业的理财建议之后,他们开始学习利用科学工具优化投资组合,而通过这次活动他们已懂得让家庭财富在拥有稳固保障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增值性收益”。

随着全球化经济所带来的诸多挑战,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开始产生理财的需求。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科学投资观念以及专业理财指导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凭借环球银行网络和对本地市场的深刻洞察,汇丰也在积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努力为本地客户提供优质的财富管理服务。

此次评选活动之余,汇丰银行还开启了“投资产品组合智引”平台,为拥有不同理财需求的中国家庭和个人,提供全面的资讯与实用工具。同时,也帮助他们了解自身投资偏好,分析理财现状,了解自身财务需求,获得专业的理财建议,并利用有效的工具优化投资组合。

家庭理财需要长远的目标

BQ对话汇丰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副总监李峰

BQ=《北京青年》周刊

L=李峰

BQ:这一次活动突出了家庭的概念,汇丰在未来是否会将重心放到家庭理财上面?家庭理财和个人理财有什么不同?

L:说到汇丰推动家庭理财,其实我们要回溯到2009年。当时,我们开始意识到财富管理其实不仅是一个个人的行为,更多的是一个家庭的行为,而这也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谈到的所谓的财富管理的五个需求,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为主。比如教育的需求,医疗的需求,退休养老的需求,财富增长的需求,及财富传承的需求;而这些需求都来自于家庭。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都积极地推荐、实践这样的理念,这一次也是非常好的机会,让我们可以把这种理念再一次进行实践。我觉得这一次参赛家庭相对广泛,他们对于金融知识和正确的理财观念的掌握程度,让我感到既惊讶又高兴。

从2007年开始,汇丰每年都在主办财富论坛。以前,我们以专家分享,教授讲座为主,而这一次终于可以看到来自不算草根,但也算非常普通的家庭,来亲自展示他们对财富管理的认识或者实践,这是我们觉得非常高兴的事。

BQ: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您对于家庭理财的建议是?

L:在谈到财富管理的时候,大部分初学者一开始关注的,往往是我需要什么产品,能得到什么回报。而对于八个参赛家庭而言,他们的方案首先考虑的是保障,如何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才是如何成为赚钱机器。下一步,他们想到的是如何让孩子在未来,比如16岁的时候去海外留学,这也是很多家庭非常普遍的愿景。

因此,我们的客户经理、我们的银行在这个过程当中协助他们去做的,就是让他们有一个非常清晰短中长期的目标。当然,短期目标不仅仅是买什么产品,它的回报率是多少。短期目标还可以是我要买房子,或者买辆车。然后再到中长期,考虑的可能是何时去留学,或者是希望财务自由,欢享退休生活。而我们会根据客户的愿景,追踪到你的财务缺口,制定相关的配置和安排,帮助客户达到他们的目的。

不要简单地把财富管理和理财等同于某个产品和回报。

BQ: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不动产投资在整个资产配置当中仍然占有很大的一部分。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第6篇:智慧养老的风险范文

关键词:养老服眨恍调发展;改革创新;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7)01-0014-03

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创新我国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对于探索我国城市群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可复制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和示范作用。京津冀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任务重大而艰巨。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15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3.4%,人口老龄化程度全国第一;天津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230.37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2.43%,人口老龄化程度全国第三;河北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1 115.6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15.11%,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北京面临着疏解非首都功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天津和河北面临经济增速下滑、人口红利下降、产能过剩和结构升级、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当前,京津冀三地政府积极推动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已出台相关举措,如三地民政部门签署了《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重点规划了养老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事宜。但目前尚处在起步探索阶段。京津冀三地的实际调研情况反映出一些矛盾和问题还较为突出,如:养老需求和供给的错配缺配,养老市场不发育,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缓慢,医疗护理能力不足,养老服务人才匮乏;优惠政策落实难,盈利空间小,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积极性不高;三地养老保险制度、医养结合的制度机制还不完善;养老资源互补和利益共享的协调机制尚未理顺和建立等。以医疗护理能力和养老服务人才调研为例,北京调研的几个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中,工作人员的数量一般在30人左右,而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数量一般都在10人以下,而具有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等执业或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更是平均不到5人,老人需要的初级护理员、康复医师等几乎为零,这些因素将影响养老服务的发展。

国际经验显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一是养老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养老服务形式多样化,三是养老服务行业专业化。笔者认为,要加强统筹规划,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创新模式,不断提高医养结合与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建立三地养老服务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一、坚持协同发展,加强制度创新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鼓励服务外包、健康养老等部分新兴服务业向北京之外有交通、环境、空间、劳动力等支撑条件的地区转移发展。因此,从三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禀赋,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推动养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推动三地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协同空间布局。统筹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开展跨区购买养老服务试点。利用北京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探索试点科技与养老的结合,开发智能化养老产品等,建设养老服务业全产业链园区。加强京津双城合作,天津要主动承接养老、医疗机构转移,依托京津合作示范区平台,不断提高养老基础设施、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河北养老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要承接北京医疗、养老、健康等相关产业转移,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引导在京医院开办分院、合作办医、专科协作以及异地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等,推动在京医疗资源向京外、京郊疏解。

加强养老制度创新。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障碍。在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救助补贴等方面做好政策制度对接,促进制度体系渐进融合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落实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政策,加快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服务政策措施。推动异地养老和康复疗养,建立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鼓励三地通过共建养老医疗机构、推动养老院和护理院的对接等方式,加强三地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

二、推进体制改革,创新发展京津冀养老服务模式

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能力。“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核心问题,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医养结合”涉及到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多部门的管理,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医养结合机制。完善补贴扶持政策,加大对养老服务业尤其是医养结合养老的投入,落实福利彩票公益金5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的要求,积极支持引导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大医养结合型机构建设补贴力度,根据现行财政体制,统一公办和其他所有制性质、以护理型床位为主的养老机构补助标准。建设养老服务产业园区,推动医养结合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建议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及部分节点城市选址,选择交通通达性好、生态背景优良的区域,在行政审批、部门监管、税费增收以及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建设有环境、有保障、有设施、有服务、有乐趣、有情怀的医疗养老结合的特色项目。

加大智慧养老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京津冀三地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建立三地养老信息中心共享平台,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通过电信、移动等企业建立养老服务网络信息系统,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中心”平台。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政府由过去直接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养老服务,转向购买服务、监督服务质量。根据社区老年人分布与密度,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纳入社区新建改造规划,合理制定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空间布局规划,制定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标准、工作流程和服务操作规范等指导意见。

三、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7篇:智慧养老的风险范文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文本、图形、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信息技术。它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养老产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化养老领域越来越得到重视。文章探讨了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信息化养老中的优势。同时,深入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化养老中的电子阅读、饮食和家政、社区活动、安全防范四个领域中的服务与效果。

关键词:

信息化;多媒体;养老服务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然而,如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养老信息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养老信息化领域,如何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促进养老事业在安全保障、养生健康、家政管理、娱乐生活、亲情沟通等方面的发展,是未来养老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信息化养老

信息化养老,是指以信息化养老终端采集数据为基础,把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网技术,以及目前非常流行的物联网技术作为手段,建立一个集成化的养老服务系统和信息化的养老互动平台。信息化养老可以充分利用公共与社会两方面的服务资源,达到满足老年人在安全保障、养生健康、家政管理、娱乐生活、亲情沟通等方面的养老需求,进而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一种信息化的解决方案[1]。信息化养老的根本是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养老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让老人更加及时和方便地进行信息传输与生活服务。它有效弥补了当前传统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及居家养老存在的局限与不足,代表了未来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势[2][3]。

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一)信息集成性。

多媒体技术可以统一获取、组织、存储与生成多类型信息。

(二)信息控制性。

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统一处理与控制图像、文字、声音等信息,并把处理后的信息以多媒体形式传达到人类感官中。

(三)信息交互性。

在传统媒体被动和单向地传播信息的基础上,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主动和双向地控制信息,从而实现人机的交互性。

(四)读写非线性。

有别于传统的按照章、节、页方式循序渐进的读写模式,多媒体技术借助超文本链接,也就是HyperTextLink的方式,完成了阅读的非线。非线性带给人类读写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五)操作实时性。

多媒体技术可以实时响应用户的制定操作,并能够让用户实时控制操作进度和进程。

(六)使用信息的便捷性。

多媒体技术可以让用户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取和使用声音、视频、图像和文本信息,并按照自己的想法编辑信息内容。

(七)信息结构的动态性。

多媒体技术可以让用户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信息结构的编辑工作,从而通过增加、删除和修改节点的方式,重构结构链。

三、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化养老方面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养老服务内容的信息量大大扩充,使得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管理,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都统一起来,协同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使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处于远程协助状态。这样,既可以让老人的生活需求得到及时满足,又可以给老人的子女减轻负担,同时,也给老人的生活、娱乐和医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进而使养老服务资源发挥出最大价值。

四、多媒体在养老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可以应用于养老信息化的多个领域,尤其是对老人至关重要的饮食、家政、阅读、休闲、安全和社区活动中,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

(一)多媒体技术在老年人电子阅读中的应用

电子阅读产品主要是指多媒体电子出版物,这是一种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把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贮存在光、磁疗、硅片等非纸张载体上,并通过电脑或网络通信来播放以供人们阅读的出版物。随着书籍从纸质延伸到了电子领域,阅读方式的变革成为了信息化养老的助力军。电子阅读通常锁定在熟悉互联网生态的年轻人群体身上。实际上,电子阅读形式的特点,正好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可以说,老年人更适合这种新的阅读形式,他们对电子阅读的接受程度超过想象。养老服务平台上的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制作是指使用多媒体编辑软件和多媒体创作工具进行的单媒体素材获取和多媒体信息创作的过程。不同的多媒体编辑软件适用于不同的多媒体素材开发,要成功地开发一个优质的养老电子出版物,需要综合运用几类软件,各取所长,完成适合老人阅读的产品。多媒体著作工具是一种高级的软件程序,它可以将图形、文本、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信息组合在一起,并提供一个导向结构进行内容结合,从而组成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4][5]。多媒体编辑软件和著作工具使得老年人在电子阅读上的生理困难得以解决。老花眼是许多老年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老花眼镜,老年人要看清普通纸质出版物上的字是相当吃力的。多媒体编辑软件和著作工具轻松解决了老年人阅读中的这一问题。多媒体技术中的放大镜切换功能,可以让老人根据需要设定字体大小和阅读壁纸,并让阅读设定自动保存,老人再次阅读时,可以自动转化为最适合老人的电子阅读状态。同时多媒体技术中的音频软件,可以把电子阅读物的文字预录及编辑成声音文件,想通过倾听获得信息的老年人可以一键切换。多媒体编辑软件和著作工具使得老年人在电子阅读上的资源困难得以解决。老年人适合的阅读产品,是那些知识含量丰富、内容易于理解同时又注重趣味性的图文并茂的产品。相比较年轻人,老年人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但是市场上专门为老年人开发的电子阅读产品却不够丰富。利用多媒体编辑软件和著作工具,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乐和文字等多种素材的融合,开发出适合老年人阅读的涵盖了历史与新闻、旅游与度假、健康与养生、游戏与娱乐的电子出版物。老人通过PAD终端或电视终端,在服务平台上,免费或付费进行一定程度的阅读和消遣;也可以在服务平台上需求信息,通过平台得到各类阅读需求服务。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信息化中的电子阅读一定会得到政府及社会更多的重视,未来社会上针对老人群体制作的电子阅读物会逐渐增多。在此过程中,多媒体编辑软件和著作工具将会显示出其强大的作用。使用多媒体编辑软件和著作工具,可以在养老服务平台上,建立交互式的用户界面,在屏幕上演示电子出版物及制作好的电子阅读物,从而满足老年人的电子阅读需要。

(二)VOD和ITV技术在老年人自助订餐服务和家政等服务中的应用

VOD是VideoOnDemand的缩写,即视频点播的意思,它是一种综合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视技术的多媒体数据压缩解压技术。VOD可以满足单个用户对大范围的视频节目和信息等进行同时访问的需求。使用VOD技术,养老信息化系统可以为老人用户提供各种周边餐饮交互式信息服务。宽带互联网视听业务又叫做ITV,是中国电信推出的新一代交互式宽带视频服务,通过电视接入宽带网络,享受直播、点播、回看节目,使用增值应用。VOD和ITV技术可以为居家养老提供自助订餐、家政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一是自助订餐。老人的一日三餐问题是居家养老服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老年人年龄偏大,买菜做饭都很不方便,而子女又没有时间每日定时帮老人烹饪饭食,尤其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老年人,大部分都距离子女比较远,再加上人多车多,出行不便,即使是外出就餐也不太适合老人的日常餐饮需求。信息化养老管理中,利用VOD和ITV技术可以成功解决订餐服务问题。目前的电话订餐,用户并不能得到各餐饮机构的实时服务信息,只能通过宣传单或者经验预订饭食;多媒体技术协助下的养老信息系统订餐服务中,老人只需要坐在家里,借助Pad终端或者一台ITV电视机,通过Pad或者遥控器预览周边餐饮机构的每日每时餐饮信息,并可以进行在线咨询与选择订餐。此外,老人还可以选择查看小区附近餐馆的实时卫生情况、当日的饭食供应情况及价格,并进行订餐服务,餐馆收到老人的订餐需求后,会进行快速安全的饭食配送。在订餐环节,老人仅需通过Pad终端或遥控器,就可以完成填写老人姓名、预订餐起止时间、订餐份数、订餐费、配送时间、提交订单、取消订单,还可以在线付款;另一方面,老人所订餐的餐饮机构会收到实时订餐信息,并把老人的预订餐信息以列表的形式展现出来[4]。对于有特殊需求的老人,老人可以通过Pad终端或电视终端订餐需求到养老综合平台,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协助老人订餐,同时餐饮服务组织可以通过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与老人和社区同时进行联系,提供送餐服务。VOD和ITV技术不仅解决了老人日常餐饮问题,还可以让餐饮企业通过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专业的老人套餐、折扣活动等信息,从而让养老信息化建设中的餐饮管理真正走入市场,让市场推动老人的餐饮质量提升工程。二是家政等养老服务。VOD和ITV技术还可应用于老人的家政等其他形式的养老服务中。老人通过Pad终端或电视终端做饭、洗衣等家政服务需求到养老综合管理平台上;市场上的家政服务人员可以通过养老平台,采用网络在线或拨打电话的方式直接与老人进行联系,提供服务,也可以由社区服务人员根据老人需要,协助老人寻找家政服务。此外,VOD和ITV技术还可以应用到社区附近超市的小范围购物配送环节,对于不方便购物的老人,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提交订单的方式选择购物种类,超市则根据老人的订单详情进行配送服务。VOD和ITV技术还可以应用在老年人医疗养生、邮寄包裹与家庭银行服务方面。

(三)视频会议技术在老人参与社区活动中的应用

除了饮食、家政和购物等生活问题,老年人另一常见问题是精神孤独。老年人的精神孤独不仅由于子女陪伴缺位,更主要的是老年人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从而造成其参与社会活动平台的缺失。精神孤独对老年人危害严重。如果老年人长期缺乏外界交流、与世隔绝,会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同时,孤独还可能会影响老人的饮食健康。缺乏交流的孤独生活,使得老年人难以进行科学化饮食,暴饮暴食与少饮少食的情况频繁发生。不均衡的饮食习惯和交流缺乏带来的情绪压力,增加了老年人心脑血管的风险。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除了老人子女的定期探望或陪伴外,社区或服务单位也可以举办区域内活动以增加老年人的归属感。但是,区域内社区活动需要一定的筹备时间和安全保障。在信息化的推动下,采用视频会议技术,让老年人能够通过Pad或电视终端,参与社区组织的投票、调查问卷、老友聊天等活动,可以减少经费,保障安全,从而大大增加老年人参与活动的热情和频率。视频会议技术是一种实时的分布式多媒体软件应用的实例,它参与实时音频和视频这种具有现场感的连续媒体,可以点对点通信,也可以多点对多点通信,而且还充分利用其他媒体信息,如图形标注、静态图像、文本等计算数据信息进行交流,对数字化的视频、音频及文本、数据等多媒体进行实时传输,利用计算机系统提供的良好的交互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虚拟会议环境。它集计算机交互性、通信的分布性以及电视的真实性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一种快速高效、日益增长、广泛应用的新的通信业务。在视频会议环节,社区通过养老服务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向老人的Pad终端或电视终端提前会议主题及时间,老人通过Pad终端或电视终端向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回复自己能否按时参会。社区通过平台视频会议系统收集参会人数及老人的备注信息;并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提前安排好会议时间及参会人员。视频会议系统可以根据社区人员预设的会议时间,届时自行启动视频会议聊天室并对参会老人Pad终端或电视终端发出会议邀请,老人只需通过终端设备接受邀请,就可一键参会,与社区会议组织者及其他参会老人视频畅谈。视频会议结束环节,如果原定会议结束时间已到,视频会议系统自动提示与会人员,并询问是否需要延长会议,如需延长可通过会议发起人或会议管理员自动延会;如果所有参会人员均已下线,系统可以自动结束会议并给会议发起人以提醒[5]。利用视频会议技术,不方便参会的老年人也可以充分参与到社区发起的投票、调查问卷、健康讲座等活动中去,行使自己的参会权利,充分保障自己的知情权;利用视频会议技术,社区也可以及时了解老年人的近期需求和想法,从而使得养老潜在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同时,丰富的社会沟通,也可以增加老年人的社会归属感,让他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够与社会共融,从而避免了内心的孤独感和由孤独导致的健康问题。

(四)多媒体监控技术在安全防范中的应用

安全问题一直是养老环节的重要一环。老年人相对行动迟缓,反应缓慢,防范能力较弱,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目标。因此更应加强防盗、防骗、防抢知识,维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安装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中的远程监控系统,子女随时随地都可以和家里的老人进行沟通交流,时刻掌握老人生活的健康状况。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照顾老人的方式。多媒体监控技术是在传统报警技术的基础上,综合无线电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光纤技术、红外技术、电视技术、长延时记录与硬盘记录等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媒体技术,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摄像机、解码器、视频处理器、音频切换器、计算机软件、监视器、硬盘录像机、监听头以及电缆等设备器材有机组合构成的系统。通过多媒体监控技术的图像处理、声音处理、检索查询和远程监控功能,使得家人和授权人可以实时关注居家老人的安全问题,并可以实时沟通以及实时报警。居家老人也可以使用Pad终端或电视终端进行一键求助或者一键报警,将安全问题以视频、语音及图像的方式,实时发送给社区及家人甚至警察。相比电话报警,多媒体监控技术综合了图、文、声、动画多种媒体信息,使得监控和报警形式更加直观化、多元化、精确化、实时化,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并迅速报警,也有助于让被求助者更为详细地了解现场情况,更有助于警务综合部门将报警信息详细存储、查询、对比和备案。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养老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居家养老远程服务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化养老中的优势,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增强老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所以要继续开发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化养老中的优势,不断完善和发展养老信息化。

作者:孙慕梓 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姜红德.中国式智能养老[J].中国信息化,2013(16).

[2]唐振兴.用信息化完善充实居家养老服务[J].中国社会工作,2012(35).

[3]王欣刚.信息化养老服务系统平台的规划与设计[D].南京市:南京邮电大学,2012.

第8篇:智慧养老的风险范文

关键词:农村妇女;新农村建设;认识;开拓村

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村妇女是建设新农村宝贵人力资源,和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妇女的参与,离不开农村妇女的智慧和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任务。因此,要充分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农村妇女眼中的新农村建设。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县开拓村近几年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先后荣获“泰州市文明村”、“开发区综合先进村”、“绿化造林先进村”等称号。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个获得如此多荣誉的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农村妇女对新农村的基本认识

尽管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都搞得如火如荼,但事实上,农村妇女对新农村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1.农村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认识

调查中,在问及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时,仅9%的妇女选择了培育新型农民,9%的妇女选择了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12%的妇女选择了改善住房条件,高达24%的妇女选择了提高医疗、教育等福利,21%的妇女选择了改善农村环境状况,同样21%的妇女选择了农民经济富裕,此外还有3%表示不知道。由此可见,农村妇女对新农村的重点理解集中在社会福利、环境状况以及经济富裕上。事实上,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建设主要还是集中在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上,当然培育新型农民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长远任务。因此,农村妇女的理解在事实上还是和政策在重点的选择上有一些差异的。

2.认识误区

(1)误区一:“甩手掌柜”,政府为民提供新农村

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农村妇女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政府,由财政拨款,村干部着手实行,认为-政府为民提供新农村。事实上,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农民才是处于主体地位。政府最多只是主导作用,引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不能以政府主导作用取代农民主体作用,应当是以农民为本,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着眼农村的发展远景,立足当地的具体条件,由政府给以科学的引导,帮助农民建设新农村。然而,现实中,农民已成为“甩手掌柜”,认为新农村市政府的事,是干部的事。这种认识俨然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精神,阻碍了新农村建设。

(2)误区二:城市化迷信

在问及什么样的农村新农村的时候,接近半数的妇女脱口而出的是“城市化”三个字。事实上,这种典型的城市化迷信是误导性的。一方面,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混为一谈是错误的。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有联系,但不能等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政策,这些政策是城市化战略所不能涵盖的。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另一方面,城市化并不能解决农村问题。用温铁军先生的话讲,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是成功的,是解决了农民问题的。

(3)误区三:非农化意识形态

事实上,在新农村建设工程中农村农村妇女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非农化。众多妇女表示只想上班,不会种地,并且据调查接近六成的妇女认为新农民不用从事农业,应当直接走上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工作,获取高回报。事实上,农业三要素的流出,是市场化的结果,但这并不是非农化的表征。农业是个弱势产业,而农民在具有相对较高回报的其他行业获取较农业更高的工资收入时,助长了农村妇女的非农化意识形态。虽然说行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现象,在市场经济下,生产要素当然会流出弱势部门,即农业,流到工业、服务业等等。但是盲目简单的市场化的结果就是农业的衰败,农民的贫困,农村的凋敝。所以,必须走出非农化的误区。

(4)误区四:新农村就是后“华西村”

调查表明,事实上,农村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还是表面的,甚至是片面的。受访者几乎一致的认为新农村就是华西村那样住着统一的别墅,家家有小汽车,道路交通方便,环境整洁。在她们的眼里新农村的建设就是围绕着住房,交通,环境整洁,生活富裕等方面的内容,而实质意义上的新农村关于现代农民、乡风文明等认识却很少。

3.农民的担心折射问题存在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您最担心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受访的农村妇女中,高达33%的妇女担心出现干部贪污的现象,同样有33%的妇女担心新农村建设只是形象工程,不能最终实现。还有15%的妇女担心部分农民不支持新农村建设,从中阻碍。值得注意的是还有9%妇女担心新农村建设要农民自己出钱。当然,还有1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担心的。于此可见,新农村建设中其实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值得反思。

二、农村妇女对惠农的政策知晓率与满意度

1.农民对近来政策的知晓率较高,但存在年龄差异

在被列为调查对象的12项政策,即免征农业税、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农村住房建设、家电下乡、公路改造、电网改造、厕所改造、饮水安全、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广新能源、环境整洁。调查显示,知晓率最低的是新能源政策为45%,其次是农村住房建设为61%。而家电下乡,环境整洁以及公路改造的知晓率均达到了100%,其他政策的知晓率达到了75%以上。由此可见,开头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惠民政策还是宣传的非常到位的。

在受访者中20到30岁的年轻农村妇女对惠农政策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在受访的20-30岁的妇女中,知晓率最高的同样是家电下乡,环境整洁以及公路改造,均达到了100%。其他各项均比平均水平低3到9个百分点。而40到50岁的受访妇女知晓率则同比高于年轻人。

2.农村妇女对惠农政策满意度

(1)家电下乡最满意,公路改造紧随其后

在所调查的12项政策中,最显眼的就是家电下乡政策。满意率高达85%,还有15%的妇女认为一般,无一表示不满。在受访者中。近八成的农村妇女从家电下乡政策中得到实惠,这足以说明家电下乡政策的成功实施。此外,满意度较高的就是公路改造,满意率达到82%,还与18%的妇女认为一般。调查中有妇女反应部分巷道还没有实现硬质化,但整体已经实现了交通方便。因此,无一妇女表示不满意。

(2)新能源和饮水安全满意率低,意见较大

在所有调查的政策中满意率最低的就是推广新能源政策,仅13%,其不满率高达33%。事实上,据受访者反应她们家庭用的主要能源是液化气,还有少部分家庭偶尔会用柴草。由此可见,新能源政策在农村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饮水安全是仅次于新能源的意见较大的一项政策。22%的农村妇女表示不满意,据反映,妇女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改水时向农民收取较高的费用,第二就是认为所饮用的水不是真正的长江水。

(3)一般政策满意率均达50%,不满意率不超过4%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项政策外,剩余的几项政策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满意度适中,基本上符合民意。总体上满意率均达50%,不满意率不超过4%。免征农业税满意度为64%,没有人表示不满,许多农村妇女表示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农业补贴。新型合作医疗满意度达45%,55%的妇女表示一般,没有人表示不满意。而不语电网改造和厕所改造均为48%的妇女表示满意,4%的妇女对电网改造不满,还有3%的妇女对厕所改造不满。据了解,很多妇女对有公共厕所很满意,但是由于厕所卫生状况不佳,因此,部分妇女认为改造不好不如不改。此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满意率也达到了48%,而环境整洁这一项的满意率更是达到了64%,受访妇女普遍表示村庄环境较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表示较为满意。

三、农村妇女对新农村的期望与需求

1.负担不重,但幸福感不高

据调查,49%的农村妇女表示没有负担,还有12%的妇女表示目前最沉重负担就是子女教育。调查中没有出现因家庭温饱和医疗费用成为负担的农村妇女。但是,当问及您感觉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时,高达70%的表示目前的生活只是过得去,仅27%的农村妇女表示生活幸福,还有3%的妇女表示很不幸福。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农村妇女的生活没有什么沉重的负担,但是幸福感却不高。在随后的调查中,67%的妇女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家庭和睦,30%的妇女认为子女成才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而其它选项,即有一番事业以及对他人有帮助以及其他则没有妇女选择。由此可见,农村妇女的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关系于其所处的家庭成员及家庭氛围。

2.缺乏资金、技术和自主经营能力

在关于发展生产中最需要的得到的支持的问题调查中,高达45%的农村表示需要资金借贷,这说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妇女已经有创业或者从事其他事业的新想法。其次,24%的妇女需要技术培训,这意味着大部分农村妇女认识到科学素质的重要性。文化、科技、技术即将成为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改变现状的从而致富的新途径。还有12%的妇女认为最需要了解市场,这足以体现部分农村妇女的高觉悟性和超前性,她们即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6%的妇女认为需要获取信息,3%的妇女需要引进设备。由此可见,缺乏资金和技术以及缺乏自主经营能力是最主要障碍,而大多数农村妇女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3.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村里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时,37%的妇女认为发展经济最重要,仅次于此,27%的妇女认为村里最需要解决的是政治民主问题。经调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3%的妇女表示非常愿意,6%的妇女妇女表示愿意,还有64%的妇女表示看情况。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妇女表示不愿意,但是较之以前,更多的妇女的开始关注民主建设。农村妇女的民主意识开始觉醒,参与村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的热情正在蔓延。

4.从事非农、高新职业

调查表明,在问及除了目前的工作您还想做什么时,有30%的妇女想做买卖赚钱,仅3%的妇女想要从事承包土地种植,而且都是年龄在40到50岁间的。没有妇女愿意从事养殖,据部分妇女反应养殖业十分辛苦并且风险很大赚不了大钱。值得注意的是55%的妇女表示没有想法,事实上这部分妇女中98%的妇女均没有农田,在企业或者工厂等地打工,靠上班赚取工资性工资。她们一方面不愿再从事农业劳动,另一方面希望工资能够上升。较多妇女反应因为自己没有技能,因此受访妇女几乎一致表示希望从事非农并且高新的工作。

第9篇:智慧养老的风险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中青年健康

中图分类号:C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257―03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必须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至少20~30年内采取相应措施。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将在2030年~2050年到来[1]。为此,我们不得不关注目前处在15-4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群体,他们既是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也是日后人口老龄化发展最严峻时期的主要成员。本文以中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探讨他们的健康维护为切入点,旨在应对和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1 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

1.1 家庭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然而,迫于人口压力,必须继续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将使“四、二、一”家庭模式日益常态化,再加上人口迁移以及城市化等因素,老少分住、家庭小型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不断增多,不仅子女对于老人的物质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愈来愈少,有些老人还担负着为子女料理家务、养儿育女的重任,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尤其是健康状况差、无固定收入来源的广大农村老年居民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成为未来30年最重要的社会问题。

1.2 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2000―2030年,15―24岁和25―39岁组占总人口的比例都持续下降,与之相反,55―64岁组的比例处于上升趋势,40―54岁组的比例则是先升后降。此外,由于15―24岁组的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接受高等教育,55―64岁组也有一部分会退休,也都会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减少[2]。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统计资料,我国15到54岁的劳动力人口,到2015年达到10亿左右的高峰后则呈逐渐下降趋势。未来我国不仅要面对适龄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还要面对劳动力人口中年长者比重逐渐上升的年龄结构变化以及劳动参与率下降,必将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1.3 老年服务需求缺口很大

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内地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超过1.67亿,占总人口的12.5%;中国内地65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9000万,其中有960万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80岁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806万。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在2009年召开的全国老年大学第10次研讨会上透漏:“目前我国城市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也达到48.9%。”使为老、助老、养老服务需求突增。据2009年召开的第五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资料显示,目前仅养老床位缺口达到550万张;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人,而目前只有22万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老年服务需求缺口很大。

1.4 养老金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在第三届中国劳动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介绍:“2006年,我国养老保险金总支出48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2007年为5965亿元,同比再增21.8%”。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透露,2006年我国养老金缺口达2.5万亿元。尚未包括因制度因素无法享受养老保障制度的农村老人和城乡无收入的老年居民。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人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养老保障覆盖面不断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规模会逐年加大,养老金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1.5 医疗保障资金需求膨胀

一般来讲,老年人吃穿用行的费用支出是可以控制的,但医疗费用却难以预测。资料表明,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前5种疾病是: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白内障及骨关节病[3],65岁以上老人一般均患有3―4种、有的甚至10种以上疾病[4]。根据2003年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来看,老年人与在职职工相比较:老年人的急性患病率是在职职工2-3倍,慢性病患病率是在职职工3-4倍,住院率是3倍左右。老年人所患慢性非传性疾病,往往病程长、诊治率高、治愈率低,长期靠药物维持,医疗资源消耗巨大。随着老年人口总量迅速增加,以及“新农保”等医疗保障制度的推广,必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需求迅速膨胀。

2 改善中青年群体健康状况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尽最大努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并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改善中青年群体健康状况,提高中年群体健康水平,则是最有效的应对措施。

2.1 提升当今社会中青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可有效降低社会养老成本

据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心血管病耗资3000亿元,仅高血压医疗费用300亿元。据据1993~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每年住院费用10―19岁为2244元,40―49岁为4577元,65岁以上则增加到5096元。老年人口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4倍[5]。可见老年人随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高、诊治率高、时间长成为医疗卫生资源消费的主要群体。只有提升老年群体的健康指数,最大限度地降低老年期的患病率,延长慢性病致残甚至失能的发生周期,便可减少医疗和照料服务资源的需求,有效降低社会养老成本。但老年人所患许多慢性疾病,实际上是中青年时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积累、发展变化所致。要保证老年阶段的“顶部”健康,必须从中青年时期做起。

2.2 提升当今社会中青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可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西方权威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生命最大效益在60-90岁之间。在世界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中,60-70岁的老人占35%;70-80岁的老人占23%;80岁以上的老人占4%。即世界上有60%的重大成果是60-80岁的老年人创造的[6]。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通过的《政治宣言》指出:“老年人口的潜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有力基础,社会依靠老年人的经验、技术和智慧,不仅能首先改变他们的自身条件,而且还能改变社会条件,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要挖掘老年人的价值,利用老年人的特长,发挥老年人的余热,都必须建立在步入老年之列前,拥有健康身体,保持足够充沛的活力,具备参与社会劳动的能力,才能够实现变社会包袱为宝贵的人力资源。

2.3 提升当今社会中青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可最大限度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仅成为决定老年人医疗及照料需求费用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可能因此难以脱贫甚至重新返贫。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口与非健康人口的家庭收入有明显的距离,有成年人患病的家庭收入比健康家庭要低30%--40%[7]。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地区贫困户中,疾病为主要致贫原因的占22%左右。由于健康问题带来的高昂医疗及照料需求费用,作为包袱使老人陷在深深的自责当中,且得不到到应有的尊重,还受到社会及家庭成员的虐待甚至遗弃。关爱老人、尊重老人、提高老人的社会地位,除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外,必须提升老人的健康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当参与社会活动,回归社会的同时找回自我存在的价值,在社会认可中获得尊重,在与人交往中体味快乐,在自助、自立、自养中感受内心的安宁。但只有从中青年甚至青少年时期抓起,才能为老年期的生存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提升当今社会中青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从现在起到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段到来之前的这20年,正好是人口学专家公认的,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人口红利”黄金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在于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社会财富是由人创造的,具体地讲是由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创造的。在有限的“人口红利”黄金时期,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吸纳当今中青年群体充分就业,最大限度提高适龄劳动力人口参与社会劳动。这样不仅在宏观上可以增加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在微观上可以获取劳动报酬,增加个人储蓄,为自己赚足养老的钱。而中青年群体的健康,则是其参与社会劳动的前提条件。可见提升当今中青年群体的健康水平,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2.5 提升当今社会中青年群体的健康水平,符合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取向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1990年世卫组织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健康老龄化的核心,就是尽可能延长老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年限,缩短老年人伤残期与需要依赖他人护理的时间,使老年人独立生活的健康预期寿命更长,缩短与社会隔绝与受歧视的年限,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积极老化”作为国际长远战略被推向了全世界。积极老化理论的基础是生命全程理论,核心是老化贯穿生命个体的全程。积极老化发展战略有三大支柱,即“健康、参与、保障”,健康不但位列其中,而且被摆在第一位置[8]。健康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是发挥自身价值的保证,是遏制高昂医疗及服务费用支出的条件,是减轻国家保障负担的良策。而积极老化就是通过生命全程的努力提高老年期的生命质量,最终实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高级目标。由此可见,改善中青年群体健康状况,应对人口老龄化符合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取向。

3 中年群体健康维护的有效途径

事实证明,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中,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中青年群体的健康问题,显得十分重要。要改变中年群体的健康状况,提升中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实施中青年群体的健康维护。

3.1 做实中青年群体的健康教育 我国古人提出“治未病”,这是健康维护的上策。而健康教育的核心就是树立健康意识,预防疾病。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成本愈来愈高,承受生活与工作双重压力的中青年群体,总是以年轻为资本、以时间为借口、以工作为理由,肆意透支并损害健康的现实,必须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强化中青年群体的保健意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合理安排生活的各个方面,增进健康存量,降低未来生存风险,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3.2 改变中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 2009年初卫生部公布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平均每年增长1000万例,且有低龄化、年轻化的趋势,已经成为影响中青年群体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在人的健康因素中,7%取决于自然环境,8%取决于医疗保障,10%取决于社会条件,15%取决于遗传,而60%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告诫人们:“大约在2015年,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因此,中年群体维护自身健康,必须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将预防、保健、养生放在首位。

3.3 加强中青年群体的健康管理 要维护中青年群体的健康,最佳方法便是实施健康管理。美国健康管理统计表明,良好的健康管理,能减少50%的死亡率,1/3的疾病可以预防。通过实施低成本、高效能的健康管理,使中青年群体通过健康检查、健康预测等,认识自身的健康现状,了解潜在的健康隐患及其危险指数,学习预防相关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疾病发展趋势以及最佳防治手段等,培养处理慢性疾病与伤害的能力。通过健康管理机构提供的个性化服务,真正做到早预防、早检查、早治疗、早康复。

3.4 拓展基层卫生服务功能要维护中青年群体的健康,就必须以基层卫生服务组织为依托,了解广大民众的卫生需求,拓展基层卫生服务功能,调整基层医疗服务方向,加强基层保健服务能力,建立健康管理的专门机构和人员。有针对性、计划性、系统性的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做出健康体检,为广大居民做出健康预测,提供健康信息。使处在事业的开始或鼎盛时期,处在竞争漩涡之中,承受着生活与工作双重压力,因工作忙、时间紧而无法关注健康,无力维护健康,无时投资健康的中青年群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经济、便捷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不断接受健康监督,及时了解健康信息,实施健康干预,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生存的环境,为做出健康行为提供帮助。

3.5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 要维护中青年群体的健康,需要改变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卫生机构仅提供临床与治疗服务,健康教育、健康检查、疾病预防等有效维护健康的方式方法得不到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的现状。国家应兼顾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卫生服务的特殊需求,培养适合基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医务人才,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拓宽医疗保障范围,重视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加大预防保健经费的投入,建立以政府统筹为主导、疾病预防为中心、健康管理为基础、医疗诊治为补充、健康促进为目的的链条式综合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为包括中青年群体在内的全体居民,人人享受全面、有效、经济、便捷的卫生服务保健服务提供制度保证。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机构与设施建设,加快发展老年产业。但我们更需要从生命全程的视角,注重中青年群体的健康维护,使中青年群体在推动经济建设加快发展的同时,为走向老年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为将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中国网省略,2006,2.

[2]蔡,王美艳,“未富先老”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挑战[J],宏观经济研究[J],2006.6

[3]汤哲,项曼君.北京市老年人躯体功能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 1

[4]边齐,健康长寿之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年

[5]宋新明,宋新明,西部大开发与人口健康之间的双向关系J,人口与经济,2000.5

[6]蔡成祖,老年人健康与积极老龄化N,长寿研究省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