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平整土地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程;技术
地面灌溉是古老的田间施水技术,但它目前仍是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灌水方法,约占全世界中灌溉面积的90%以上。我国则有98%以上的灌溉面积依然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
鉴于我国水资源与能源短缺,经济实力不足,广大农村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的现实,大面积推广喷、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还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还仍须加大田间工程的建设力度,大力研究和推广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
1 平整土地,设计合理的畦田尺寸与灌水技术参数
平整土地是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土地平整,进行田间工程改造,划长畦为短畦,改宽畦为窄畦,设计合理的畦沟尺寸和入畦流量,可大大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和土质差异较大,因此难有统一标准,各地应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建立计算机模型,通过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给出适合本地的适宜畦沟尺寸和灌水技术参数。
2 改进地面灌溉湿润方式,发展局部湿润灌溉
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溉全部湿润方式,进行隔畦交替灌溉或局部湿润灌溉,不仅减少了课间土壤蒸发占农田总蒸散量的比例,使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以显著提高,而且可以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深扎,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兼具节水和增产双重特点,值得大力推广。实践证明,春小麦与春玉米套种隔畦灌,向日葵、玉米等宽行作物隔畦灌或隔畦交替灌,湿润面积可减少50%,节水高达30%以上,增产幅度5%~10%。玉米坐水种,可节水900m3/hm2,增产幅度约16%,增收幅度约28%。
3 改进放水方式,发展间歇灌溉
改进放水方式,把传统的一次放水改为间歇放水,进行间歇灌(又称波涌灌),被称为80年代地面灌水技术的一大突破。间歇放水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由于土壤孔隙会自动封闭,在土壤表层形成一薄封闭层,水流推进速度快。在用相同水量灌水时,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1~3倍,从而大大减少了深层渗漏,提高了灌水均匀度,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0.8~0.9。
4 改进沟畦放水设施
改进畦田放水设施,采用虹吸管(用于明渠输水)或地面移动闸门孔管(用于管道输水)放水,与人工开口放水相比,田间水利用率可提高5%~10%。目前这些设施国内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批量生产。因此,有必要开展联合攻关,对这些设施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向着技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推广应用普及化方向去发展。
5 大力发展节水保墒膜上灌
膜上灌是我国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它是将地膜平铺于畦中或沟中,畦、沟全部被地膜覆盖,从而实现利用地膜输水,并通过作物的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入渗给作物的灌溉方法。由于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只占田间灌溉面积的1%~5%,其他面积主要依靠旁侧渗水湿润,因而膜上灌实际上也是一种局部灌溉。由于膜上灌是一种新的灌水技术,还有许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对其技术机制、技术要素及其设计方法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6 渠道防渗砌护及渠系建筑物配套。
对老化失修渠道和土渠进行维修砌护,并配套渠系建筑物,减少灌溉水在渠道输水时的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7 小畦灌溉
可供选择的节水灌溉方式有畦灌、沟灌、微喷、滴灌、管灌等。由于项目区属扬黄灌区老灌区改造项目,微喷、滴灌、管灌虽然水质均能满足要求,但配套设施费用大,不仅实施困难,农民负担也较重。建议灌区采用畦灌。
畦灌是耕地经平整后,利用畦埂将田块划分成小块进行灌溉。畦灌是对大水漫灌方式的一种改进,以达到节约灌溉用水的目的。由于技术简单、投资省、农民易于掌握,目前在全国已推广约1333万hm2。此灌溉方式受水均匀,可以实行定额灌水,节约水量,降低灌溉成本,而且能减少深层渗漏和土肥流失壤结构的破坏,有利于改土、增产。适宜全区现有各种农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及中药材的种植。是一项适应性广泛,群众容易接受,投工投劳少,简便易行,节水效果十分显著的节水技术。根据灌区内实践表明,小畦灌溉比大田漫灌节水8.7%,且单方水产值增加21.9%。
8 激光平地技术
平整土地是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传统的人工平地或机械平地,对土地平整度难以精确掌握,激光平地技术是目前推广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是利用激光发出红外线对地面进行扫描,得到的数据经分析后,传输给液压操纵装置,调节拖拉机上的平地铲进行精确平地,具有操作简便,适应性广的优点,与常规机械整地技术相比可节水10%,与其他农业综合措施配套后,实现单方水增产值10~20%。效果显著。
9 量水到户、水量计量
量水到户是节约灌溉用水、提高灌水质量和灌溉效率的有力措施,是实行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准确引水、输水、配水和灌水的重要手段,也是核订和计收水费的主要依据。田间量水,是灌区量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征收水费和成本核算的基础。通过在支、斗、农口上设量水设施,达到精确量水,量水到户的目的,提高农民用水的透明度,实现节水增效。
水量计量是近年来水费改革中的一项新措施,旨在促进农民节约水资源。水量计量即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用水定额指灌溉生产的合理用水量,对用水农户的使用的用水定额内的水价采用正常价格,对用水户超过定额的水量实行较高的水价,超用水量越多,水价越高。该管理制度可以促使农民自觉进行节水,提高节水意识。
10 作物结构调整
多年来一直沿用着粗放的耕作模式,种植结构单一,以高耗水、低产出的粮食作为主。近几年在农业和水利部门的指导下,灌区农业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还是没有达到高效、节水目的。因此,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可以起到费省效宏的目的。根据项目区实际,增加经济作物、饲草等低耗水、高产出作物的种植面积,实现农业种植结构高效合理。
11 抗旱保水措施
根据多年种植经验表明,麦套玉米的棵间蒸发占作物总耗水的33.7%,减少此部分无效耗水是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抗旱保水措施是一种传统的增加土壤蓄水、减少土壤蒸发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疏松土壤,增大活土层,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入渗量,减少降水径流流失,减少土壤表面蒸发,提高农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包括覆盖(秸秆、地膜覆盖等)、耕作(免耕、少耕、深松耕、镇压、耱耙、中耕除草等)。秸秆覆盖具有成本低、就地取材、使用方便、无污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降水入渗且保墒效果好等优点。实践证明,实行秸秆覆盖可节水5%。地膜覆盖适合于干旱缺水地区,具有提高土壤温度、抑制土壤返盐、蓄水保墒等优点。干旱地区地膜西瓜可增产200kg左右,并节水10%,效果极其显著。
参考文献
[1]田军仓 节水灌溉与工程管理2007
一、指导思想
以《区“十二五”设施蔬菜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蔬菜产品长效稳定供应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把设施蔬菜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推动设施蔬菜快速发展,不断扩大基地规模,打造无公害富硒蔬菜品牌,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新建以钢管结构大棚为主的设施菜田面积5100亩,重点抓好阳晨、宏盛两个千亩示范园,到2011年末,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蔬菜总产达到3.5亿公斤,全区蔬菜总产值达到7亿元。
三、实施范围
依据“十二五”规划,2011年实施的重点在月河川道和城市周边的新城、张滩、河西、建民、五里、花园、江北、恒口、关庙等11个乡镇办,16个板块,涉及25个村,详见附表。
四、实施内容
(一)平整土地5100亩。
(二)基础设施建设
1、供水设施:建设机井57眼,蓄水池25口,暗管供水管道86.7千米。
2、排水设施:建设“U”型渠61.2千米,排水沟81.6千米。
3、生产道路:建设生产道路51千米(宽度不小于3米),其中:砂石路30千米,水泥路21千米。
4、供电线路:建设三相四线制供电线路51千米。
(三)田间设施
1、建设钢架大棚5100亩(50m×7m)。
2、棚内配套设施5100亩(滴灌、农膜、遮阳网等)。
(四)育苗点建设
建设育苗点10个100亩,(每点10亩)。
(五)技术培训
完成乡级技术员培训30人,村级技术员培训50人,农民技术培训1200人的培训任务。
五、方法步骤
(一)方法
坚持集中连片,板块推进,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思路,狠抓关键环节工作,重点抓好土地流转、土地平整、大棚建设、供排水、生产道路、电力配套6个关键环节工作。
(二)步骤
1、5月底前各项目乡镇办完成土地流转工作,并在区农经站办理土地流转手续。
2、7月底前完成平整土地任务。
3、9月底前完成供排水、生产道路、供电线路建设任务。
4、9月上旬完成育苗前设施建设,11月底完成大棚建设及棚内配套设施。
5、12月初区政府组织检查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技术支撑
1、实施农业技术指导包园包块制度。由区蔬菜中心抽调16名中高级技术骨干(2名高级、14名中级),组成设施蔬菜建设技术服务队,2名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分抓阳晨、宏盛两个千亩示范园,14名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分抓集中连片14个板块建设,全面负责示范园、板块建设技术指导工作。同时从外地及本地聘请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农民技师派驻到各板块基地,进行实地技术操作指导,确保建成一块,见效一块。
2、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采取乡级送出去学习、村级请回来培训(区上集中培训),农民划片集中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努力提高全区蔬菜的科技含量和种植水平。
(二)政策扶持
1、设立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设施蔬菜发展扶持资金,专项用于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明确投资重点、支持环节和扶持标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2011年具体扶持政策是:
①连片建设百亩以上钢架大棚亩补贴4000元;
②连片建设200亩以上,棚内配套设施(滴灌、农膜、遮阳网)亩再补贴1000元;
③专业育苗点建设每点补贴100000元;
④技术培训:乡级技术员每人补贴2000元;村级技术员培训每人补贴1000元;农民培训每人补贴100元。
⑤聘用农民技师,每人年补贴10000元。
2、引导和鼓励土地规范流转。积极引导和鼓励土地经营权向设施蔬菜经营组织(户)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生产提供保障。
3、实行涉农资金、项目集中使用。根据《区“十二五”设施蔬菜发展规划实施意见》,要对区计划、国土、农业综合开发、水利、交通、扶贫、农业、农机、电力等涉农部门的资金项目进行整合使用,集中投向设施蔬菜建设。
(三)加强领导
1、成立领导机构。区上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责任组长,区委农工部、区发改、农业、财政、农发、水利、国土、电力、信用联社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设施蔬菜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设施蔬菜发展的各项工作,组织协调和研究解决发展中的有关问题。相关乡镇办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配备相应的行政、技术人员,明确职责和包抓地块,负责抓好本辖区内的设施蔬菜建设和技术指导工作。
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主要危害
1.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也随之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
2.对农作物的危害
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必然形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都会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而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
3.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
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房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形成“视觉污染”。
4.对牲畜的危害
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会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总之,从地膜污染对环境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农田中残留的地膜量,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二、及时清理、回收残膜是防治农膜污染的有效措施
1.适期揭膜
改作物收获后揭膜为作物收获前揭膜,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睛或早晨土壤湿润时,地膜棉花应在头水前揭膜。适期揭膜,可以减少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膜。
2.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的回收力度
除采取头水前揭膜措施外,还可组织劳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辽宁省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 ISQ-20 型地膜消除机,新疆麦盖提县研制的环形滚动钉齿式残膜清除机,使用效果都很好。
3.优化耕作制度
加强倒茬轮作制度,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进而减轻残膜污染危害。
关键词:土地整理 项目管理
土地整理分为两大类,即农用土地整理和城市土地整理。农用土地整理又分为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我国现在土地整理重点放在农村以农用土地整理为主。 农用土地整理分别包括:土地整理主要是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修建田间道路、生产道路、挖设沟渠、布置林网以及埋设浇水管线等综合建设;土地开发主要是在荒地、坡地、滩涂地等原来不能耕种的土地上,使用科学有效的施工技术对土地进行规划和改良达到耕种需要,增加耕地面积;在新增耕地上合理布局修建田间道路、生产道路、挖设沟渠、布置林网以及埋设浇水管线等综合建设;土地复垦主要是在矿山生产及自然灾害损毁的废弃土地上,使用科学有效的施工技术使土地恢复开垦耕种,在复垦后的土地上合理布局修建田间道路、生产道路、挖设沟渠、布置林网以及埋设浇水管线等综合建设。
一、项目实施中的管理
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对于确保粮食安全、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基层人民政府将它作为重要议事事项,要求各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协力,确保项目计划顺利实施。
(一)机构设置和制度建设
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政府,普遍成立项目工作机构,由政府相关领导任负责人,项目工作机构下设置办公室,由国土资源系统的相关人员承担主任。部份重点项目施工现场都设有现场工作指挥部,由国土资源系统相关人员担任指挥长。现场工作指挥部内设技术、质量验检、征地、财务等现场小组。明确了《项目管理工作制度》、《财务管理规定》、《施工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制度,同时拟订了相关人员的任务职责以及工作步骤。项目法人制、通告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等正逐渐改进施行。由建议项目书、研究可行性报告、设计与规划、调查权属、招投标组办、建造工程、监理质量、变更设计、状况汇报到竣工验收、后期看护、使用管理资金、管理档案等工作步骤均有标准的程序与规则,基本能够按照以上的程序和规则管理实行项目。
(二)信息资料的管理
当前广泛均将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信息资料,列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档案材料,从起初就设专职人员负责,实时收纳、清理,保障了项目档案文献的完好。
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尽管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在组办落实与管理、工程进展与质量、资金运转与绩效等方面,整体情况是不错的。但在部分项目区域及个别项目点的落实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
(一)相对广泛存在修改设计
个别项目的规划计划,未能适合当地百姓愿望和当地具体实际状况,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修改计划,个别项目设计为管道浇灌,群众不熟习,请求修改为明渠明沟;个别设计细度不够,导致施工异常,只有修改设计;个别地区私自修改设计和规划计划,甚有预算调剂不走报批的步骤。
(二)部分项目实施进展较为缓慢
普遍存在项目实施进展较为缓慢情况。下达当年项目资金的时间一般在年底或下年头,通过相应级次下达,最好建设时期通常错过。有的项目申报资金与下达资金相差太大无法组织实施。
(三)个别制度施行不力
部分项目招投标未依要求公开,取用邀请招标方法选择建设机构;部分项目监理机构未选择注册的、建设单位资质较差、公告范围较小等状况;部分项目监理机构无资质或尚未参加过相关培训;部分项目区未依照规定设置公告牌等。
(四)个别项目建设成果未达标
通过督查,存在建造范畴、新增耕地面积等方面不能达到预计指标要求的完工项目;个别项目存在较低的新增耕地利用比率:部分项目建造质量尚需提升: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灌溉引水工程防范滑坡、泥石流的情况未能根本解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道路不畅、灌水排水不通,土地开发项目部分地块平整度不足、耕作层厚度不够等。
三、改善项目的管理
(一)提升前期工作质量就必须增强前期工作力度
做到从时间上加以保障(不少于180天规划设计时间);通过普遍征咨百姓看法来设计计划,必须集中同级环保、交通、水利、林业、农业等相应单位的专业人材论证设计方案。培训加大,提升项目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快设计修改审批相关规定的拟订,约束其管理。加大设计部门的资格质量管理,通过公示业绩,促进工作质量提高。
(二)推进项目工程进度就必须加大监督措施力度
针对未按要求竣工验收的项目所在地区,则不审批新建项目;针对应完成竣工验收而未进行验收备案的项目,就不同情况,按照项目验收要求,进一步完善验收备案工作。
(三)管理项目、加强实施
各级项目业主从“项目法人等五制度”实行、方案落实等方面来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落实实际工作中;上级国土资源部门通过加强帮导力度、加大督查,及时觉察、研讨处置问题。
(四)夯实业务知识,提高理论素养
采取轮训、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各级项目业主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管理,彻底解决项目会计建账不规范、开支超范围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振琪,赵艳玲,程玲玲.《中国土地复垦目标与内涵扩展》 《中国土地科学》 2004年03期
【关键词】:园林绿化;苗木栽植;养护技术
1、 园林绿化苗木栽植技术
1.1 栽植的前期准备
1.1.1土壤要求
土壤是植物获得水分和养分最直接的地方,因此在栽植过程中对土壤的要求就比较严格,一般在栽植过程中对土壤的酸碱度要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比如受到比较严重污染的土壤必须要经过改良后才可栽植苗木,改良的方法可以通过换土、施有机肥等方法。
1.1.2苗木的采购和运输
选择的苗木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以及幼苗的生长情况和抗虫害等方面选择适合的苗木,在采购的时候尽量选择生长处于青年期的的植物,方便种植后的存活,同时还可以选择比设计规格大一些的植物,方便后期修剪。选定好合适的苗木后,运输过程也非常重要,在运输的时候要固定好苗木,苗木的根部要带土球,在搬运的时候动作尽量要轻,避免对植物本身和土球造成损伤。另外,如果所选植物过大,在装车前要对枝叶进行修剪,在气温比较高的时候运输,要适当的给植物喷水,避免树体水分流失。
1.1.3土地要求和水质要求
根据植物的特性,选择适合的土地,例如有的植物不适宜种在较为潮湿的土地,就应该避免把植物种在低洼之处。另外种植的土地要平整,平整的土地可以给植物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生长环境,能够保证根部可以自由伸长,可以充分吸收土壤里面包含的水分和有机物,保持苗木的活力。在平整土地时要把比较大的土块打碎,把石头或者其他杂物剔除,使苗木能后很好的生长。
1.2 苗木栽植技术
1.2.1苗木种植前的准备工作
种植穴提前挖好做好准备。植树要挖掘种植穴要按一定的种植规范要求,应该根据土壤的状况和苗木自身的情况决定种植穴的大小深浅,种植穴上下大小要一致。土壤条件较差的栽植穴,例如碎石块比较多、好土层较薄、土地坡度大、土地含水量较高的土地状况,此时必须增大种植穴的规格,并且要清除干净穴内的杂物、换上新的种植土、增加透气排水的性能,改善穴内的种植环境。种植穴挖好以后,在种植穴的底部适当加入基础的肥料,回填适量的种植土,穴内土壤过于干燥时,要提前浇水湿润,这样苗木在栽植后才会有充足的水分能够吸收。
1.2.2苗木假植
假植的意思就是不是长期栽植,通常在苗木运到后不能及时的栽种,或者是苗木运到的数量过多,不能完全栽种的情况下使用。假植一般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裸根栽植:先挖一个深度在70cm左右的沟,然后角度以300的方向在沟里栽植苗木,树梢一般朝向西南两方,如果朝向南方,所挖的深沟就朝南北方向分布。栽植完成后将土层覆盖在树根上面,给树枝喷多次水。2带土球栽植:将苗木的树梢捆绑好,使苗木的树梢和土球更加密集并且相互依附。然后把上壤土覆盖在土球层的上面,填满土球间的缝隙,将适量的水分洒在土球和树冠上,洒水要均匀,保证苗木上面的湿度符合相关的要求和标准,达到长时间保湿的目的。也可以在绿化地上临时的栽植带土球苗木,依据三分之一的标准来设置土球的埋入深度,在确定株距时,要考虑到树冠、土球以及假植时间等多个因素。
1.2.3定植
为了提高存活率,在定植之前要对苗木进行修剪,减少水分的散发,从而提升存活率。不同的树种修剪方式也不同,比如灌木类的苗木对病枝、长枝要剪除,把苗木的自然形态保存下来,在苗木的根部可以涂抹少量的药物,避免病虫的侵害。乔木类苗木为了使根部的受力没有那么大,避免后期出现偏冠的现象,就要剪去部分主要枝干和病根,使主干能够很好的发育。另外栽植前可以对根部浸水处理,使存活率大大提高。如果是生长比较慢的植物,减掉枯叶枯枝即可。定植方法是把根蔸或者苗木土球放入种植穴里面,放的位置尽量居中,把将树干立起来,使其足够的垂直,然后将土层填入种植穴内要尽量填平,完成了填土工序之后,将树根向上提一下,使每层土插实。同时在填满种植穴是要保证苗木根部被土壤完全覆盖。
2 、园林绿化苗木的养护
2.1 排水灌溉
在实际施工的时候,会对相关的影响工作进行管控,严格保证相关工作的开展,需要将管控的重心放在关键工作中。其中植被的灌溉工作十分的重要,在施工之前,我们应该编制专门的施工计划,编制计划时,应该对实际的工程进行良好的分析,编制最适合植被栽植的灌溉计划,如果灌溉计划编制的不符合质量要求,就会导致施工成本的难以控制(包括增加或者降低,成本的降低也伴随质量的下降)
2.2 病虫害治疗
在对相关施工技术进行分析的时候,影响最大的因素包括病虫害,为未来提高植被的成活率,我们应该加大对相关技术的研究,必须要保证我们工作的正常开展。我们可以加大对农药或者新技术应用,提高园林绿化的质量。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农药的使用进行严格的把控,如果使用过度就会影响人们居住的环境。我们应该注意一些植被的正常死亡的现象,并及时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2.3 除草及修剪
在进行植被栽植之后,大多数是会进行植被的修剪,在修剪的时候,应该按照设计的图纸进行修剪,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应该咨询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修剪的工作,修剪完之后,我们应该对完工的部分进行验收,验收标准以图纸为准,如果不能够达到图纸的标准,我们应该及时的调整相关的问题,以便提高植被的质量。
结束语
为了使绿化苗木发挥好景观效果,要经常地及时地掌握其现状、动态变化,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实施有效的和科学的栽植养护方法,不断提高栽植质量,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美化景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春小麦 种植技术 高效种植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174-01
一、前言
新疆是一个典型的夏季炎热、光照充足而冬季寒冷的地方,年降水量也是非常少。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番茄及瓜果等,这些作物如果单纯的依靠传统的灌溉方法,小麦的生长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缺水的情况,争水现象会比较突出,大大影响了小麦的产量。也影响农民的种植热情,本文就春小麦的高效栽培技术进行探讨,为春小麦的增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春小麦的主要生长环境
1. 土地的要求:我区开春比其他地方要晚一些,而且在开春之后,气温上升的非常快,这样土壤就容易出现严重的跑墒现象。因此切忌进行早春翻地作业,尽量少对田间进行作业,以免延误了小麦的最适宜生长期。
对于土地的整理,应在冬前就对土壤进行深耕,将耕地翻耕的深度达到二十二厘米到二十五厘米左右,翻压要严密,还有平整土地以及灌水和施基肥的工作,将它整成待播的状态。
2. 施肥的要求:在耕地前,可将前茬作物秸杆在进行粉碎之后,当基肥埋在地里,让它进行发酵成肥。提高土壤的有机含量。
其次,对于小麦高产田,在临冬之前,要对其进行全层施肥的操作,由于春小麦生育期比较短,底肥的增产作用非常大。底肥的用量在这里,要大于冬小麦,将准备好的氮肥总量的20%和磷肥总量的80%以及钾肥100%在翻地时深施。
当然为了提高产量,底肥与有机肥的结合一定要合理,这样才可以将产量增加到最大化,采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做到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基肥、种肥与追肥相结合。亩施尿素40―45公斤,磷酸二铵20公斤,缺钾的地块,酌情施用钾肥。施肥时一定要精准。
3. 水份的要求:麦田在平整之后,入冬之前就需要进行开沟灌水的操作,也可以使用打埂全畦灌水操作。灌水时一定要均匀,为来年匀苗和壮苗作准备。对于一些积雪大的地区,可在晚秋进行茬灌地,然后开春后抢墒播种。
三、春小麦的种植技术
1. 种子的选择:优良的麦种往往是小麦高产的关键,当然对于麦种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气候,选择最适合当地生长的作物。比较适宜的麦种有新春六号,十七号和十一号等。这些麦种的抗倒伏,耐水肥,可以说有很大增产潜力。
2. 播种:在播种时,应及时破雪,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至少要保证昼夜的平均气温要在零度以上,其次要保证机车可以正常进行作业,没有太深的表土冻化。基本三月下旬是比较好的播种时期。
播种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是一些坡降较大的地区,比较适合 采用四沟六行等方式进行沟播,来保证它们能够吸收足够的水分,增加小麦产量。如果是平整的田地,则可采用小畦播种,保持小哇的宽度在一百八十厘米左右。亩播量在二十八到三十公斤左右。
3. 施种肥:播种之后,都需要施种肥,种肥主要以磷肥为主,每亩需要使用磷酸二按和三料磷混合用量五公斤左右。当然还需要施大概十五到二十公斤的羊粪作为有机肥,施肥时深度要八到十厘米,施肥时,种子和肥料要进行错行条播处理。
播种时,可采用滴灌播种方法,基本使用二十四行的播种机进行条播,播种之后要保证播行是笔直的,而且播量一定要准确,下种要均匀,播种的深度要保持一致,覆土良好。
4. 植株管理:如果是畦播,应尽早将毛渠开好,如果土地平整地带,基本浅宽毛渠就够了,基本毛渠的间距保持在二十五到三十米为宜。其次,头水灌溉对于小麦来说,至关重要。基本在一叶一心,最迟二叶一心的时候,就要给小麦灌头水,并且要结合相应的肥。
每亩保持七十到八十方的灌溉量,尿素也需要亩施八到十公斤左右。要做到灌溉均匀,做到不积水,不冲苗的程度。如果是采用滴灌,应该在四月上旬就进行滴头水的操作,滴水量保持每亩四十五方左右,亩滴肥五公斤左右。以后每间隔十天左右再进行滴水滴肥,亩滴量五十方左右,滴肥五公斤左右。
5. 化学调控:对密度大、生长旺的麦田,需要进行化学调控,每亩施矮壮素约二百到二百五十克,在孕穗挑旗期还需要加施此素一百克左右。当然对于杂草,应当在小麦封垄前进行化除的操作。
6. 成熟期:灌浆期是小麦粒重最关键的部分,所以在小麦开始扬花后,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补水量,要保证花期时不出现干旱现象,促进小麦灌浆。当然灌水时期不能选择下水或者刮风天气,以免小麦倒伏。
如果是滴灌,在春小麦抽穗成熟期时至少保持两次滴灌,最后一次最好在六月下旬左右,滴水量要达到四十到五十方左右。灌浆期小麦初期,要对它进行叶面肥的追施处理。一般每亩需要尿素二百克,还有磷酸二氢钾二百克。这对于小麦粒重增加是有帮助的。
当然在这个期间,病虫害的防治也是相当重要。比如说蚜虫,病害等防治,都应该根据相应的技术要求,对它进行相应的药物喷撒,让病虫害不会影响到小麦的成长。
收获期一般在蜡熟的末期就可以进行了,在麦籽含水量达到百分之十七八的时候是佳,可保证百分这九十八以上的脱净率,减少浪费。
四、结论
春小麦的种植,对于气候条件的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春小麦虽然耐旱,但是在生长的过程中,也是需要大量的水分补充,因此我们在种植期间,必须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麦种以及合适的种植方法,才有可能实现春小麦增产。
参考文献
[1] 刘华荣 陈桂芳 董庆国 朱文胜 叶然古丽.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 2008年第04期
[关键词] 节水灌溉技术 农业经济 应用
西北地区降水少,蒸发强,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水资源条件,决定了水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发展节水农业是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发展节水农业中通过示范推广,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引导农民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按照规范要求确定防渗工程和田间工程标准,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有了更大的提高,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滴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文章根据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及地理、气候现状,探究实施节水灌溉的紧迫性与必然性。
一、实施节水灌溉的意义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依赖灌溉农业的问题日益凸显,所以灌溉农业只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灌区节水改造挖掘农业节水潜力,在节水中求得农业的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工业和城市用水将大幅度增加,恢复和保护生态的需水量必须保证,因此,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成之前,农业用水总量不会增加,只会减少,否则将影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二、水资源利用及节水技术应用状况
1. 灌区工程技术改造和配套建设
因地制宜合并、改造、废弃平原水库,减少蒸发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修建山区水库,拦蓄调控水资源,科学配置水资源,解决局部地区缺水问题。对大、中、小型灌区工程进行了高效节水为中心的更新改造,压缩农业用水。
2.渠道防渗衬砌
渠道防渗工程节水效益明显,成本低廉,是诸多农田灌溉节水措施中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主要节水措施之一,同时又是当前农田灌溉节水工程改造中的关键环节。渠道采用防渗技术,能加快输水速度,缩短灌溉时间,能充分利用渠水,扩大灌溉面积,减少地下深层淡水的开采节能效益显著,道防渗还具有加大过水能力、减小过水断面、加快输配水的速度、节省土地等优点。
3.低压输水管道铺设
管道输水节水、输水迅速,省地、增产和有利于抢季节等优点,是投资省、节水最有效、管理最方便的一种输水灌溉技术,目前管道输水技术主要在井灌区推广应用,自流灌区也开始采用管道输水技术。低压管道输水已有于几年的发展历史,适用于各种地块、作物及种植方式,为群众所熟悉和接受,工程使用率高,是目前非常成熟的工程节水技术。
4.地面灌水技术
地面灌溉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主要的灌水技术。平整土地是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渠灌区若不采取任何节水措施,采用田间大块划小和土地平整工程,可是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0.05~0.10。畦灌是耕地经平整后,利用畦埂将田块划分成小块进行灌溉;沟灌是在作物行间开挖灌水沟,灌溉水从输水沟进入灌水沟后,在水流动的过程中由沟底和沟壁向周围入渗湿润土壤的方式进行灌溉
5.喷灌、滴灌、微灌、膜上灌、膜下灌节水技术的应用
喷灌工程不需平整耕地、修建田间毛渠和打埂,一般可以节省土地10%~20%。喷灌灌水均匀,节约用水,对地形的适应性强,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喷灌一般可省水30~50%,增产10~30%。滴灌工程是目前科技含量最高、起点最高的节水形式,是高效农业的首选。滴灌与一般的畦灌相比有很多优点,微灌将水和肥料浇在作物的根部,它比喷灌更省水、省肥。膜下滴灌具有增加地温、防止蒸发和滴灌节水的双重优点,节水效果最好,近几年,在西北地区得到迅速推广,随着新疆石河子(棉花)垦区应用膜下滴灌技术的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该技术不需要修农渠和筑硬打畦,操作简便,节省机力费和人工作业费,并节省抽水电费和肥料费,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1.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前景广泛,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其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不同喷灌机型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其次是地下灌溉已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今后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地面灌溉是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应用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资源数据库、模拟模型等技术的集成,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是今后攻关的重点;节水综合技术的开发利用,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
2.对节水灌溉新技术的展望
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它是从作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主动施加一定程度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改善品质,控制上部旺长,实现矮化密植,到达节水增产的目的;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农用小区作物生长实际需求的信息,通过信息处理与分析,按需给作物进行施水的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是农田灌溉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是把生物学、自动控制、微电子、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集成节水灌溉机械与设备,适时地检测土壤和作物的水分,按照作物不同的需水要求来实施变量施水,达到最优的节水增产效果。
参考文献
[1]新疆粮食作物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研究[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2年.第8期 3 页 6-8页;
1、选用优良品种:依据市场要求,选择经审定推广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熟期类型应注意早、中、晚适当搭配,以利于适时收获。选用半矮秆、产量潜力高的品种,黑龙江省北部地区适宜选择:克旱16、垦九10、龙辐麦19、克丰10、克丰12和龙麦33号。
2、选择地块:选择地势平坦、耕性良好、排灌配套、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块。示范同时坚持合理轮作,优先选用大豆、芸豆等豆类作物做前茬,其次是阔叶经济作物地。
3、施足基肥:春小麦的播种期早,东北地区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此时底土仍在结冻中,苗期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弱,养分分解缓慢,因而苗期常表现为速效养分不足,这就形成了春小麦需肥时期早,要求肥效施得快,数量足,施肥以前期为主的特点。按照测土配方结果,以降低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
4、灌水技术:良好的灌水技术,必须使灌溉田块受水均匀,不产生地面流失、深层渗漏及土壤结构破坏等情况,从而达到合理而经济用水的目的。小麦灌水方法主要有畦灌、沟灌和喷灌。
畦灌是中国北方麦区主要灌溉方法。畦灌法是在平整土地基础上,修筑土埂,将麦田分隔成若干个长方形或方形小畦。灌水时,引水入畦,水在田面上以连续水层沿畦田坡度方向移动,湿润土层。一般畦面坡度以0.1~0.3%最为适宜。畦田规格主要取决于水源、土壤性质、地面坡度等。土壤透水性强、地面坡度小、土地不够平整时,畦长宜短。反之,则可稍长。渠灌区水量较大,畦长以30~70米,畦宽2~4米为宜;井灌区水量较小,一般畦长20~30米,宽1.0~1.5米。畦埂高度一般25~30厘米,底宽30~35厘米。为了使灌水均匀,还应控制入畦流量(即流入畦内的水量,一般以每秒若干升表示),也可用单宽流量(即每米畦宽所通过的流量)表示.灌时掌握好适宜流量非常重要,采取适宜的流量,才可以做到地表不冲刷,畦面首尾受水均匀,根系活动层内土壤湿度相近。单宽流量过大时,水在畦内流动过快,容易发生上冲下淤,畦首受水不足,畦尾渗水量偏大,灌水不均的现象;流量过小,会出现畦首渗水深,畦尾渗水浅,甚至出现计划水量浇完,畦尾仍灌不上水的现象。一般在地面坡度为0.3%的粘土或壤土地,畦长40~50米的情况下,单宽流量为3~4升/秒即可。一般沙土地入畦流量可大些。畦灌还须注意改畦时间。坡度小及初烧麦田,单宽流量可稍大些,当水即将流到畦尾时,改浇下一畦,以便在改畦后水仍可流到畦尾。如果麦田土壤紧实或坡度较大,则单宽流量可以小些,当水流到畦长的七八成时,即可改畦。如此既可使水浇到畦尾,又可避免积水浸出畦外。
喷灌即喷洒灌溉,它是借助一套专门设备(如动力、水泵、输水管路和喷头等),将水喷到空癸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落在田间如同降雨对小麦进行灌溉,其主要优点是:①省水。喷灌基本上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灌水比较均匀,一般较地面灌溉可节约水量30~50%,不仅节约了灌溉用水,且可扩大灌溉面积;②喷洒水点小,很少破坏土壤结构。③不必修埂打畦,可以减少渠道占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5、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要做好小麦的高产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小麦的田间管理工作,减少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杂草抢肥料的情况,是争取小麦高产关键。近几年来,尤其是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小麦地经常会出现杂草丛生的情况,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产,因此在田间管理中,应该做好小麦的除草工作。首先应该在小麦生长的初期阶段,对杂草进行盖草灭草的工作,进行精细化的小麦田间管理工作,尽量提高小麦的除草工作效率,应该在冬季到来之前做好除草工作,放置在春季来临时,小麦地出现杂草丛生的情况。在小麦生长初期应该以物理除草为主。除了应该做好小麦的除草工作之外,还应该注意对小麦进行施肥和追肥,在小麦拔节期使用尿素进行稀释后施肥。能够提高小麦的单粒重,为高产打好基础。在小麦的田间管理工作中,还应该做到水量适宜,抗旱防涝。
6、小麦栽种前的准备工作:小麦栽种前有两项工作需要完成,那就是对小麦地进行精细的整地工作和选用实时良种进行播种。在整地阶段应该做到,对小麦地一流的稻茬进行整理,对小麦地进行深耕,在进行耕种之前应该做好基肥,要将整块土地进行深耕,保证整块土地都能够进行下一茬小麦生长。做完整地工作之后就应该进行良种处理和种子的选择工作,在进行种子的选择工作的时候,应该从当地的气候环境着手,如果当地的水量较少,就应该选择能够耐旱的两种,如果当地的病虫害比较严重,就应该选择能够有一定抗病虫害能力的麦种。选择好适合的两种之后,应该对小麦种进行晾晒,提高种子的发芽几率,对小麦种进行药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麦病虫害。
鉴于我国水资源与能源短缺,经济实力不足,广大农村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的现实,大面积推广喷、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还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还仍须加大田间工程的建设力度,大力研究和推广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
一、平整土地,设计合理的沟、畦尺寸与灌水技术参数
平整土地是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土地平整,进行田间工程改造,划长畦(沟)为短畦(沟),改宽畦为窄畦,设计合理的畦沟尺寸和入畦(沟)流量,可大大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
陕西洛惠渠的研究表明,在入畦单宽流量为3~5L/s时,灌水定额随畦长而变,当畦长由100米改为30米时,灌水定额减少150~204m³/hm²;当畦长30~100米时,畦单宽流量从2L/s增加到5L/s,灌水定额可降低150~225m³/hm²。
宝鸡峡灌区进行深层渗漏的对比试验,灌水定额小于675m³/hm²,基本不发生深层渗漏;灌水定额825~990m³/hm²时,约有150m³/hm²水产生深层渗漏;灌水定额1350m³/hm²时,有一半水成为深层渗漏水。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和土质差异较大,因此难有统一标准,各地应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建立计算机模型,通过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给出适合本地的适宜畦沟尺寸和灌水技术参数。
二、改进地面灌溉湿润方式,发展局部湿润灌溉
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溉全部湿润方式,进行隔沟(畦)交替灌溉或局部湿润灌溉,不仅减少了课间土壤蒸发占农田总蒸散量的比例,使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以显著提高,而且可以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深扎,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兼具节水和增产双重特点,值得大力推广。实践证明,春小麦与春玉米套种隔畦灌,棉花、玉米等宽行作物隔沟灌或隔沟交替灌,湿润面积可减少50%,节水高达30%以上,增产幅度5%~10%。玉米坐水种,可节水900m³/hm²,节电90~105千瓦时,增产幅度约16%,增收幅度约28%。
三、改进放水方式,发展间歇灌溉
改进放水方式,把传统的沟、畦一次放水改为间歇放水,进行间歇灌(又称波涌灌),被称为80年代地面灌水技术的一大突破。间歇放水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由于土壤孔隙会自动封闭,在土壤表层形成一薄封闭层,水流推进速度快。在用相同水量灌水时,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1~3倍,从而大大减少了深层渗漏,提高了灌水均匀度,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0.8~0.9。
四、改进沟畦放水设施
改进沟畦放水设施,采用虹吸管(用于明渠输水)或地面移动闸门孔管(用于管道输水)放水,与人工开口放水相比,田间水利用率可提高5%~10%。目前这些设施国内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批量生产。因此,有必要开展联合攻关,对这些设施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向着技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推广应用普及化方向去发展。
五、大力发展节水保墒膜上灌
膜上灌是我国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它是将地膜平铺于畦中或沟中,畦、沟全部被地膜覆盖,从而实现利用地膜输水,并通过作物的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入渗给作物的灌溉方法。由于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只占田间灌溉面积的1%~5%,其他面积主要依靠旁侧渗水湿润,因而膜上灌实际上也是一种局部灌溉。目前,新疆采用膜上灌的农田已达23.33公顷,甘肃、河南等省也开始推广。膜上灌形势有开沟扶埂膜上灌、培埂膜上灌、膜孔灌、沟内膜上灌、膜缝灌、格田膜上畦灌、膜侧膜上灌等多种。膜上灌作物有棉花、蔬菜、玉米、小麦等。地膜栽培和膜上灌结合后具有节水、保肥、提高地温、抑制杂草生长和促进作物高产、优质、早熟等特点。生产试验表明:膜上灌与常规沟灌相比,棉花节水40.8%,增产皮棉5.12%,霜前花增产15%;玉米节水58%,增产51.8%;瓜菜节水25%以上。由于膜上灌是一种新的灌水技术,还有许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对其技术机制、技术要素及其设计方法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新的节水技术
一、污水喷灌技术
利用污水喷灌是将污水处理与农业用水结合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方式,同时又是一种开源节流的灌溉方式。喷灌净化污水,就是将污水喷洒在田里,利用土壤、微生物和作物来分解污水中的一些成分,并使部分水蒸散到大气中,部分水经土壤净化后渗透泄出再利用。
在利用污水喷灌时,应先对污水进行沉淀、筛滤,除去固体污物,有的还需加入消毒杀菌剂。污水灌的作物应以除蔬菜以外的经济作物为主,对于谷类作物最好只用于作物生育前期,在作物收获前一段时间应停止污水灌。污水灌的土壤以砂壤土、壤土和壤质砂土为好,水量应结合作物的种类和生育期确定,如在作物苗期、早春和晚秋应少灌。实施污水灌要防止大定额灌溉,以免造成地表及地下径流,灌溉强度以不造成土壤粘闭和不产生地表径流为原则。如污水水质不符合灌溉水质标准时,可采用清水污水混合方法,使混合后的水质符合灌溉要求后再进行喷灌。此技术较复杂,最好在专家指导下运用。
二、咸水灌溉技术
咸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不同水质的水混灌和轮灌,此外,还有依据电渗透作用原理利用地下咸水灌溉的技术。
混灌是将两种不同的灌溉水混合使用,包括咸淡混灌、咸碱(低矿化碱性水)混灌和两种不同盐渍度的咸水混灌,目的是降低灌溉水的总盐渍度或改变其盐分组成。混灌在提高灌溉水水质的同时,也增加了可灌水的总量,使以前不能使用的碱水或高盐渍度的咸水得以利用。
轮灌是根据水资源分布、作物种类及其耐盐性和作物生育阶段等交替使用咸淡水进行灌溉的一种方法。如旱季用咸水,雨后有河水时用淡水;强耐盐作物(如棉花)用咸水,弱耐盐作物(如小麦、玉米、大豆)用淡水;播前和苗期用淡水,而在作物的中、后期用咸水。轮灌可充分、有效地发挥咸淡水各自的作用和效益。
奥地利研究人员利用电渗透作用原理研制出一种灌溉系统,该系统使地下水经土壤毛细管及各种孔隙上升到地表层,同时从聚集于电极周围的某些盐类中游离出净水,上升到地表层供作物利用。其设备是由两组电极组成,将一组装有正电极的金属管打入地下水位以下,另一组为负电极的导体栅网,埋于与植物根部深度相等的地方。根据土质结构及土壤含盐量,接通2~12V电源,就会在两极间建立直流电场,产生电渗透效果。这种灌溉系统适用于地下水较丰富的干旱区果园、草坪及固沙植物等。
三、利用空气中的水分进行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