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文明建设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郑州世界文化名城优势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张帅旗(1966- ),河南汝州人,讲师,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城市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根脉和灵魂,是城市功能的最高价值,也是城市功能的最终价值。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不断涌现,他们不断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和方式,释放与扩展城市特色,用独具魅力的文化影响征服了世界。郑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都市区,在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的过程中,建设具有世界性、全球性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名城,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区,是郑州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目前郑州城市文化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具备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基础和优势,但也存在着不足和制约因素。
一、世界文化名城的构成要素
镶嵌于世界各地的文化名城虽然各具特色、风格迥异,但也有着共同的特质与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历史记载、丰富的历史文化特质,并能够有效地把潜在的文化特质资源通过文化方式的传承创新,转换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发展要素、旅游资本和交流名片,并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成为现代城市的灵魂,构筑出独具魅力的世界城市文化形象,是那些成为世界文化名城的城市所共有的内涵。
世界文化名城必须有超出普通城市的特质,有以下的基本要素。(1)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内涵。世界文化名城是内在文化的一种外在呈现,只有具备了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才能够展示城市的底蕴和积淀,延续城市的历史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铸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共同体。(2)强大的文化实力。作为世界文化名城必须有较强的文化资源转换能力、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开放的文化市场和具有活动力的文化体制机制,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形成较强的文化集聚发展能力和扩散力,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世界影响力的城市标识。世界文化名城需要有代表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标识,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力,能够代表城市的身份、特征和荣耀。城市标识能够产生巨大的无形价值,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4)有国际影响力的名人典故。开名人典故等文化资源,是城市彰显个性魅力、发展旅游经济,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举措。世界文化名城必须具有蜚声海内外的名人名家、历史传说、诗词典籍等,才能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够获得世界的自觉认知和传承。(5)全球关注的国际盛会。通过举办会展、论坛、节庆活动等国际性的盛会可以赢得全球媒体、世界人民的关注,并能够争取更多的国内外的资金、项目和技术支持,从而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6)有便捷完善的服务设施。完善的服务设施由发达的交通网络、健全的休闲娱乐场所、充裕的临时性居住空间、优美的生态环境等构成,这样可以有力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容纳能力,吸纳更多的旅游者、投资者、技术人才,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郑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意义
一是提升城市国际形象的现实选择。世界性的文化城市建设都注重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城市个性的彰显,依托文化的传承与特色的展示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影响力。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都市联盟会员城市。郑州不仅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区,更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元素多元、文化资源丰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在文化传承中发展现代文化,在创新发展中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可以从更高层面提升郑州的城市品质和国际形象。
二是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随着信息技术、市场体系的开放,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并参与到全球竞争体系中。城市之间的竞争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硬实力的较量,更是文化主导的软实力的比拼。郑州作为中部的制高点和中心城市,打造国际性的文化品牌,推出文化精品,不断壮大文化实力,建成世界文化名城,可以增强郑州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三是郑州作为省会城市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国家将河南省定位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要求充分传承弘扬中原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建设文化发展大区域,必须有核心区、示范区作为支撑,以有力引领带动周边城市的文化发展。郑州作为省会城市、经济核心区和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需要积极承担起应有的使命和责任,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勇于担当、率先示范、引领方向,创新文化传承的内容形式,拓展文化发展的时空边界,完成时代赋予郑州的历史使命。
三、郑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必须用国际视野来审视城市文化,用战略性的视角来分析内外环境。从全国范围而言,郑州在地理区位、发展环境、文化资源、经济基础等方面优势明显,但是立足于全球,郑州的文化品牌、文化创新力、城市形象等方面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较弱,迫切需要增强比较优势,弱化制约性因素,明晰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切入点。
(一)比较优势
1、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郑州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是全国8大铁路枢纽和8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全国7大公路主枢纽之一,全国3大邮政电信枢纽和6大通讯枢纽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由干线铁路与铁路客运专线构成的“双十字”铁路枢纽;在经济地理上,郑州市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经济中心,处于全国三大经济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的中间位置,起着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桥梁与枢纽作用。中观区位方面,郑州位于郑汴洛工业走廊和新郑漯产业发展带的交会点,为中原城市群“大十字”基本架构的核心城市和区域增长极。新打造的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将会进一步发挥交通优势,提升运输能力,带动经济发展,提高郑州的交通枢纽地位。因此,优越的区位优势与便捷的交通条件,为郑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了强力基础。
2、强有力的外部宏观环境。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群众对文化发展水平的要求日益增强,国家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要求。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支持下,郑州文化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河南省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文化强省的同时,积极谋划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并要求郑州承担起“挑大梁、走前头”的重任,支持建设文化核心区。郑州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等文化发展政策,提出了文化强市和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的目标,不断加强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在国家、省市全力支持文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下,郑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备了强力的政策基础。
3、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郑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辖区内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6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郑州早在4000年前就是夏、商王朝的都邑,商、郐、管、郑、韩6次为国都,不计黄帝时期,作为都城计381年。郑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截止目前已探明的古建筑、古遗址和纪念地等各类文物遗迹有1013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43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9处。全市博物馆馆藏藏品6万多件,其中一级品125件。郑州名胜山水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拥有以少林寺、中岳庙和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浏览区、黄河大观和大河村原始村落遗址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以及浮戏山区景区、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名胜古迹。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使郑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不可复制的战略资源。
4、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势态。郑州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全市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强市建设的全面推进,文化经济总量在河南省居于首位,在全国城市中排名在迅速提高。2006年以来,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了年均15.8%(可比价)的增长速度,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稳定在20%以上。坚持以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发展,2009年以来,文化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48.75亿元。通过重点项目建设的带动,促进了演艺业、影视业、动漫产业等加快发展,其中动漫企业数量占全省的95%以上,动漫作品制作总量位列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第一名。《风中少林》、《水月洛神》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成为演艺精品力作,可打造成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郑州百花园杂志社打造的《小小说选刊》、《百花园》成为全国小小说的期刊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积极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高标准建设登封文化产业示范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了特色文化发展板块,构筑了良好的文化发展格局。
(二)制约因素
郑州与世界文化名城具备的要素相比,在城市文化战略规划、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文化综合实力等方面仍不足,现有的城市文化发展水平与世界文化名城还存在差距。
1、城市主题文化形象模糊。郑州虽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文化规划缺乏,且缺少依托历史,立足现代,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路,而且经济、交通、产业等各项发展规划与文化规划的融合程度较低,以至于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较低,系统发展的能力不足,这最终导致城市主题文化发展不明确。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安身立命的依靠,而城市主题文化的突出则是城市特色打造的关键所在。像北京“千年古韵”的定位,上海“世界博览”彰显,西安“东方神韵”的选题等等。郑州虽然注重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但是缺乏对城市主题文化的规划建设的研究,没有清晰的城市主题文化的主线,以至于城市标示缺乏、建筑没有特色、形象模糊、品味不突出,这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基本要求存在差距,提升城市文化规划的定位,加快城市主题文化规划建设势在必行。
2、缺少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品味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反映。郑州市城市品牌及其文化品牌的建设,目前缺乏系统规划和精细策划包装,影响力有限。目前,郑州的《快乐星球》、、《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小樱桃》、《风中少林》等文化演艺品牌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但这些演艺品牌数量偏少、知名度和影响力偏低,不能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一些文化景点仅局限于本身的利用,文化旅游项目形式单一,文化景点规模小而分散,大型文化活动特色不够明显,形不成最佳竞争优势。对于缺乏载体的名著文化、名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开发较少,尤其是缺乏有冲击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在全国叫得响的招牌项目。一些文化企业的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相对落后,企业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非常弱。
3、文化发展的综合实力较弱。尽管近年来郑州文化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但文化综合实力不仅明显落后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而且还落后于武汉、长沙等中部城市。这主要是由于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体制改革速度较慢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文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目前,郑州的文化资源丰富而开发利用不足、文化产业技术力量仍相对薄弱,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依然突出。郑州缺少公开知名的报刊,与一流城市相比,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影响力,差距都非常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等核心层面以及网络、文化休闲娱乐、创业设计、人文旅游等新兴文化产业则相对薄弱。郑州仍未形成统一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城市国际文化品牌,国际知名度相对仍然很低。在各种国际知名调查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排行榜中,如“世界都会”、“全球城市品牌指数”等,郑州尚未上榜。郑州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或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意经济”还没有深入人心,文化产业的影响力还未触及到世界上更远的地方。
4、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展示方式欠缺。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关键在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特色的塑造。郑州是华夏文明、中原文化的根源和正宗,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但是文化的传承内容不清晰,对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文化理念等并未进行系统的梳理,传承的内容缺乏统筹规划,思路和方向较为混乱,丰富的文化遗产仍然处于半封存状态。文化传承的方式创新不足,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单一、文化与科技融合程度较低、文化的现场体验区缺少,历史文化的整体感受力和冲击力薄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缺乏强力支持。文化遗产的展示、文化经典的传送、道德体系的建设、文化传承创新制度的设计等仍然较为分散,具有超前性、系统性、科学性的传承创新的体系未建立,以至于悠久的文化遗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非常弱。
5、文化“走出去”的能力有待提升。郑州近年来依托文艺表演、艺术展览等,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与世界知名城市相比,郑州在参与、承办大型国际文化活动等方面还有差距,其世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着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文化“走出去”的内容缺少,现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限制过多,未能完全展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价值形态的单一、内容的单薄使其难以适应国际化选择。具有郑州特色和国家水准的外向型大企业较少,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商业运作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都未进入国际市场。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单一,目前郑州文化对外交往,多以政府为主体,限于经济合作、文艺演出等方面,民间组织、民营企业、个人与学术研究机构从事的对外合作交流较少。对外宣传的渠道缺少,目前,郑州市的报刊、电视、网络等一些栏目的创新能力不足,缺少品牌栏目,在国内的影响较小,而且与海外传媒缺乏合作,国际知名度更低。
6.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薄弱。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与该区域的文化水平密切相关。郑州作为省会城市,高校较多,但与同为中部城市的武汉相比,全国性大学和名校屈指可数。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必须要有一流的大学,缺少一流大学难以打造和引领文化名城的建设。
(本文为郑州市2012年社科重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全景郑州·郑州概览,/viewCmsCac.do?cacId=ff80808135754db
20135755122380074,2013年10月26日
关键词: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3703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明确提出,防治环境污染,一靠政策、二靠管理,三靠技术[1]。在传统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的现代,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的助力。近年来,常州市不断努力建设生态城市,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常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短板,特别是如何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更高效地推进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还未曾有过深入探索。
国内外关于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可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种。定性研究多集中于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宏观层面的意义分析并提出实施建议。在定量研究方面,有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来评估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程度[2~4],然而这些研究还无法全面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为弥补以上不足,有部分学者开始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5],但现阶段的指标仅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去确立,而没有着重在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上。
本研究通过对常州市区、金坛区、溧阳市三个地区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调研从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了常州各地区2010~2014年在绿色产业、能源利用、生态环境、环境管理4个领域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指数,并分析常州市不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技术发展状态。通过从时间、空间角度分析、对比各地现状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提出相应发展模式及建议。
2评估方法与数据处理
2.1指标体系建立
本研究中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反应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又要凸显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根据此指标选取原则,本研究借鉴了国家级生态县、乡镇、市建设指标及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相关评估指标体系,并充分结合市情,从而设定绿色产业、能源利用、生态环境、环境管理4个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基础上细分出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最终得到9个二级指标,见表1。本研究中,目标值的确定考虑了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提出的规划目标或理想状态下的目标。
2.2信息收集及数据来源
对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科学合理评估、收集和整理评价信息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针对常州市生态建设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基于2011~2015年《常州市统计年鉴》及环统资料,收集了常州市区、金坛、溧阳三个地区2010~2014年各项评估指标的具体数据。
2.3数据标准化
由于原始数据间存在量纲不同和指标间数量级存在明显差异,需要统一指标量纲和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异。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即为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指标)量纲的影响。
在使用目标渐进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时,将每项指标转换为0~100间的数值。其中,0表示为观察到的最低数值,100表示为环境绩效目标。指标分为正向和负向两类,正向指标的数值越大越好,负向指标反之。
3评估结果分析
各区2010~2014年绩效指数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总绩效指数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常州市区总绩效指数要远远高于金坛与溧阳地区,普遍在50以上,而溧阳市总绩效指数最低不到30。
从历年变化趋势来看,常州市区与金坛区总绩效指数不断上升,其中金坛区上升幅度较大,与2010年相比2014年总绩效指数上升了60%。而溧阳市绩效指数大体呈现下降趋势,仅2014年有回升现象达到22.98,但仍低于2010年的总绩效指数。
从一级指标剖析来看(图2),各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领域发展存在一定差异,这也能从侧面反应出各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
生态环境方面建设成效较为显著,在总绩效指数中占据大部分甚至超过50%,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二级指标显示,常州市三个地区SO2、NOx、COD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其中COD排放强度5年来均低于目标值。“十二五”期间,常州市不遗余力地在推进污染物的减排工作,尤其在技术层面进行了提升,从而导致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降低。
常州市区与金坛区在能源利用领域也投入不少科技力量,其绩效指数仅次于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十二五”期间,企业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力度不断加大,与2010年相比,常州市区与金坛区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了20%、30%左右。而溧阳市现状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2015年其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4%,偏重的能源结构导致2010~2014年溧阳市单位GDP能耗则是常州市区、金坛区的2~3倍,这成为溧阳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的短板及阻碍,需要尽快进行完善。
从绿色产业发展领域来看,3个区域绩效指嫡急瘸氏种鹉晟仙趋势。尤其是溧阳地区,近几年该领域的绩效指数有超于常州市区与金坛区,并在总绩效指数中的占比较大。近年来,常州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R&D方向投入大量资金,政府及企业更加重视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十二五”期间,常州市全面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2.8%。此外,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也将落户常州科教城,为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环境管理领域绩效指数最低,并且各地区都没有明显改善趋势。2010~2014年,常州全市环保投资额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环保能力建设资金投入不够,2014年三个地区环保投资占GDP比重都不到1%。此外,政府、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度不够,这也与环境监测技术、监测手段有很大关系。
4讨论
4.1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问题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技术薄弱、落后及专业人才缺乏的制约。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型、集成性和产业关联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常州市能否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虽然常州市在不断鼓励科技创新,但目前产业发展技术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仍以中低端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此外缺乏人才支撑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环保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太少远跟不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生态环境质量仍存在提升空间。
常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还需稳固,污染物排放强度仍需进一步下降。从上述对污染物排放强度分析来看,SO2与COD削减成效较好,其中COD排放强度已达到相应目标,并仍有进一步下降趋势,而NOx仍与目标存在一定差距。这与政策刺激息息相关,“十一五”规划较早地提出SO2和COD两项约束性减排指标,而氮氧化物在“十二五”规划中才成为约束性减排指标,导致NOx减排滞后于SO2和COD。
(3)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制约。
从前述数据分析可知,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a业结构导致溧阳市单位GDP能耗较高,新能源消耗量占比也不乐观,造成了低碳产业比重低的现实,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客观问题;而常州市区与金坛地区能源利用情况虽优于溧阳市,但仍与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4)环境管理能力仍旧薄弱。
环境监管技术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监管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从环境管理数据分析结果来看,环保投资虽持续加大,但占GDP比重却没有随之升高,而出现下降趋势。资金的缺乏导致了近几年常州市环境管理能力提升仍较缓慢,有些技术问题仍难以突破。
4.2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常州市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探索,需要依据常州市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地域特色来选择探索适宜的建设模式。常州市各地区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可以采取扬长补短的方式进行构建,在上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积累的科研条件、技术储备、政策发展策略来选择不同的侧重点领域,通过弥补短板来提高建设效率,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常州市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如图3所示。
4.3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建议
(1)产业发展创新。
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常州市应顺应市场需求,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鼓励发展以智能制造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碳材料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以太阳能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智能电网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注重开发、利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最终形成高端化、高智化、高新化的产业体系。
(2)污染整治技术创新。
改善末端治理技术,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从现状来看,常州市氮氧化物排放强度较高,在未来几年氮氧化物应为重点减排对象。根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关要求,除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外的燃煤机组均应安装脱硝设施,新型干法水泥窑要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并安装脱硝设施。
(3)环境监管创新。
完善污染源监测监控系统。基于物联网、云技术、3S(GIS、GPS、RS)空间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最新科技,实现对常州市生态环境监控管理水平的技术支持,以此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效率。
促进减排设施运行效率的提高。通过不断完善的污染监测手段实现污染物的在线实时监测,通过搭建应急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完善企业超标指数报警联动制,实现对企业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
参考文献:
[1]
盛学良, 任炳相, 明. 环境保护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及预测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3, 25(6): 365~366, 369~369.
[2]Grossman G M, 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2):353~377.
[3]Sawa T. Japan’s Experience in the Battle Against Air Pollution: Working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Tokyo:Pollution-Related Health Damage Compensation and Prevention Association, 1997.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省;建设
1生态省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省建设起源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反省,本质上还是一种以满足人类需求为先的发展理念,没有把自然看成价值主体,是一种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方式,其理论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理念落实在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否定上和遗留问题的整改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种解决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融合的综合体系,发展维度停留在现时性上,未充分考虑未来性,同时许多生态省建设口号响亮,但是践行不足,“生态”二字没有得到体现,因此,生态省建设迫切需要寻求先进理念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人类迫切改变自身发展需求以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文明理念,它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是拥有充实内涵的理念,不仅关注人类本身,更体现出自然的主体性,不仅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发展,也为未来后代子孙的发展提供了永续动力。因此,在生态文明理念的的指导下推进生态省建设,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建设
2.1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指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规划的制定将生态文明理论与地方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生态文明规划建设体系,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2.2巩固生态建设成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早期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几个省区,依靠环境资源的独特优势,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文化的弘扬和普及有机的结合起来。几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赢”的有效途径,生态建设成效显着。将生态省建设提高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导生态省建设,既巩固了生态建设的成效,同时也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3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统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通过建设生态文明,为贵州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激发全省各族人民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和资源节约型产业,为贵州省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现了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生态省的对策建议
3.1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生态省观念
(1)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实施生态文明团队活动实施方案,在全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创建评选活动,通过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对广大群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2)开展生态文明学习活动。开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专题讲座,定期邀请生态环境研究专家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主题报告,动员各部门人员认真学习;普及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对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进行总结,提出对策建议;成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3.2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立生态省生态经济
(1)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确保水源水质,减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水体生物净化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对企业进行清洁能源改造,严格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为居民构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搞好林业绿化工程,进行绿色通道建设。
(2)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建立三大生态产业体系。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采用清洁能源,进行绿色建设,开发环保产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重点推进生态服务业,建立生态服务业行业标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
3.3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体制转轨
(1)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相关法规保障体系。针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无法可依或者是法律依据不明晰的问题,全面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政府行政规章、政府规范性文件等法规保障体系,依靠法律的强制性规范生态省各项工作的展开。
(2)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目前我国在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等方面不断的创新体制机制,以期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建设成效。但是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当前发展格局是个长远且艰难的任务,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的进行体制转轨和机制更新,形成阶段性的体制机制良性更替,又好又快的实现社会转型。
(3)推进机构调整,建立服务型政务中心。地方机构办事能力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先进观念推行的成败。因此要调整当前不合理的机构设置,转变政府开展工作的理念,推行服务型的政务中心,公开、公平、公正的处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间存在的矛盾,从人民、社会、自然的角度考虑利益分配机制。
(4)鼓励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三方良性互动,确保生态文明落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充当的是引路人的角色,要鼓励民间生态组织、环保技术创新企业的建立,完善公众监督体系,实现三方互动,逐渐转变为以社会组织为主导、政府保障运行、广大人民监督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体系。
3.4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生态省社会转型
(1)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鼓励各单位、家庭树立生态文明的新型消费方式和生活理念,倡导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从身边做起,从自身做起。
(2)为建成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注重于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态文明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就迫切需要建立有效且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五大方面着手,改善现有不公平的社会状况和不完备的社会体制。
关键词: 生态文明;莱芜市;生活质量;统筹城乡
Abstract: It is a major event concerning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ordinary people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improv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masses. We should really d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well by implementing the "Three Represents" important thought. Focusing on the specific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of Laiwu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circumstanc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ofLaiwu City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iwu City; life quality;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中图分类号 : F3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集聚地,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配套必要设施,搞好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农村生产条件,焕发农村社会活力。
一、莱芜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莱芜市区域面积2246平方公里,辖莱城区、钢城区、高新区和雪野旅游区,共20个镇(办事处),1070个行政村,1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9万人。通过近年来的努力,莱芜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序开展,生态产业发展富有特色,农村环境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整个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自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以来,莱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在2007年党代会上,莱芜市委、市政府就把“生态建市”作为四大发展战略之一;2008年出台《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列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2011年4月份,召开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动员大会,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作出了安排部署,明确了今后每年的责任目标和推进措施,并成立了由市住建委牵头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是制定政策,提供保障。下发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健全完善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区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部门单位帮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导。市财政设立1000万元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各区按1:1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部分镇、村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也相应投入了配套资金,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示范带动,打造亮点。按照生态文明建设“三清、四改、五化”的总体要求,各镇村根据各自实际,全部制定了整治方案,明确了整治任务,确定了整治重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铺开。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打造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典型,带动面上工作开展,按照下发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对城市建成区以外、《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保留的、近期未列入拆迁范围的村庄,每年选择100个村庄进行重点扶持,开展以“三清、四改、五化”为重点的综合整治。
(三)部门帮扶,形成合力。根据莱芜市《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文明城市创建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动员大会精神,在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同时,选择100个重点打造的村,采取市直、区直部门单位帮扶等措施进行重点整治,目前帮扶部门工作扎实,积极主动,在帮助村里制定整治方案的同时,强化了具体帮扶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实施主体存有畏难发愁情绪。部分镇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村庄没有起到应有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作用;有的村以农忙或者以村庄即将改造为理由,整治力度不够,整治标准不高;有的面对一些实际困难束手无策或者办法不多,存有等待观望,畏难发愁情绪。这个问题的存在,导致工作开展不平衡,经调查,今年全市还有30%的村庄进展缓慢。
二是资金紧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生态文明建设,镇村是实施主体,需要投入大量的整治资金。但从莱芜市的实际来看,镇财政比较困难,农村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区镇配套资金不足,经费投入难以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工作的实施进度和质量,资金紧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三是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还没有按照新的办法运营。有些镇还存在保洁员不到位、垃圾清运不及时、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农村新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繁重,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的76个农村新社区,配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只有40%。
三、建议和措施
(一)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政府为民办的一件惠民实事,是广大村民所支持和欢迎的,各级建设部门要会同当地镇(街道)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对整治比较好,面貌改变大的村庄,要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引导、提高农民参与的自觉性,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也提高了实施主体的积极性。
(二)先强后弱、抓两头带中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有一定的次序,要做到点面结合,才能形成系统。第一批整治重点村要以经济好、地理优的村庄设点,尽快做出样板,建设成为示范村,以便让其他村有样板可循;第二批改造的重点要放在村经济最差的一批村庄进行;最后再对中等经济村庄进行建设。这样做可以在两方面取得兼顾成效,一是可以分散工作难度。按照经济强弱,安排整治顺序,第一批是整治工作最容易的,基础好,建设速度也快的村庄,它们能给其他村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经济稍强的村一般会效仿,自行进行一些基础性工作,这样政府和建设部门就可以把精力放在经济薄弱的村庄,集中力量来来整治。因为经济薄弱村没有多少财力,必须本着少花钱,干实事的原则来进行整治,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制定更加经济实用的方案,以达到整治的效果和目标。二是可以缩小村与村之间的差距。新农村建设是要普及几亿人口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不要把当地村与村之间的差距再次拉大,差距拉大不利于镇级政府管理,会产生更大的矛盾,差距小,矛盾就小,新农村建设工作才会顺利进行。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层次分析法;专家意见调查法;指标体系
【分类号】:F205
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这种文明形态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为了深入贯彻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并考虑到朝阳市这样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建构起相应的指标体系。将朝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分别与辽宁省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朝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类型,寻找其亮点和薄弱环节,明确今后朝阳市发展生态文明的努力方向和重点。
1、 朝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以权威性、定量化、导向性和科学性为原则,针对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赋予的更广阔的内涵,在朝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状况的基础上,采用了层次分析法[1],设计包括“生态活力、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社会发展、民生保障”五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水平量化研究指标体系。以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
2、 朝阳市生态文明建与辽宁省整体水平比较
ECCI采取了相对评价方法。在统计方法上,要求按照正态分布确定等级分,在等级分的基础上进行加权计算。本研究采用专家意见调查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和得分[2]。由于辽宁省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2012年的数据目前还不能获得,本研究只对2010年和2011年的各项指标数值进行对比研究。各级、各项指标的最优水平为10分,最差水平为0分。
由表1得出的结论是:朝阳市2010年生态文明指数总分7.00分略领先于辽宁省得分6.89分。生态活力、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都稍显优势,而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程度较弱。
从三级指标数据具体来看,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地表水体质量、环境空气质量和农药施用强度都好于辽宁省平均水平,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水土流失率比辽宁省平均水平差;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单位GDP水耗均好于辽宁省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和燃气普及率两方面比辽宁省平均水平差;社会发展方面,除人均预期寿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略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辽宁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外,其他指标均低于辽宁省平均水平。
由表2得出的结论是:朝阳市2011年生态文明指数总分7.21分低于辽宁省得分7.44分。总体来说均呈上升趋势,但相较上年与辽宁省相比,增长速率缓慢,特别是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方面。
根据三级指标数据具体来看,总体都呈现增长趋势,但朝阳市个别指标相较辽宁省平均水平增长迟缓。如地表水体质量、人均预期寿命和九年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三项指标,2010年得分高于辽宁省,2011年却低于辽宁省。
3、 结论
朝阳市2010年生态文明指数略领先于辽宁省平均水平,而2011年则低于辽宁省平均水平,朝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水平在2010-2011年间呈上升的趋势,但增长速率相对较慢。从两年数据来看,社会发展是弱点,人均GDP、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城镇化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与辽宁省平均水平差距较远。与辽宁省相比较,朝阳市属生态优势型,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是共创民族伟业、中国圆梦的时代重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识别。本文从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三个方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选取全国31个省份2012至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BP神经网络法降低DEMATEL模型中专家打分建立关联矩阵的主观性,结合摆幅置权法(SW)得出综合重要度,遴选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因素。其中,年份最近的2014年计算得出的关键因素按照重要度排序依次为: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和环保系统人员总数。将这些因素按照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划分为三大类,得到3点结论:生态意识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能强化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理念,生态文明意识所占的比例先降后升,不断提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丰富,逐渐感受到成熟的制度设计、明确的制度规范才是根本,生态文明制度类别在关键因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生态文明行为作为表现形式,随着其他两方面的变化,生态文明行为不断改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中所占比例下降。本文在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提出要针对性地帮助和鼓励各级环保部门开展信息公开工作;在生态文明制度方面提出强化环保能力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发挥排污费的真正作用,提升环保系统人员的能力素养,探索新工作思路等举措;在生态文明行为方面提出综合车、油、路等多方面措施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等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因素识别;BP-DEMATEL;摆幅置权法(SW)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4-0119-09doi:10.12062/cpre.20170302
生态文明的理念,自十之后备受瞩目,内在的涵义不断得到丰富,从《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法案的提出到十三五规划将其首度列为任务目标,已成为指引经济走上绿色发展道路的导航。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建设。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文明的内在涵义和意义,谷树忠等从人类和自然界,生态文明和现代文明、时代变迁的三类关系的角度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1];Jiahua Pan认为所谓的环境承载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气候容量,它是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根本和限制条件[2]。二是生态文明与其他领域的耦合关系,厉丞@和张朝晖通过分析海洋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主要关注点,指出如何进行关键技术的运用[3];刘芳和苗旺在对水生态文明关键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分析了排名前两位的关键因素之间的系统动力学变动关系[4]。三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严耕和林震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生态文明绿皮书中的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提出了省域评价指标体系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改进版本,由四项二级指标和二十二项三级指标构成[5];Jing Zhu和Chao Yu制定了一个六种类别,四十个评估标准的城市生态评价指数模型[6]。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的提取,杨志华、严耕在得出各省的生态文明指数的基础上,对其与各二级指标相关性程度做出分析,进而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7];安秀伟[8]和袁会敏[9]从不同的角度,在理论上指出限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Guidong Wang建议制定有效的生态文明方面的教导计划,特别指出要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10]。
从现有研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其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性研究已经明确,有差别性的角度、地域的各类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比较丰富。但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因素的提取以及各指标间的关系研究大多只是理论上的探究,运用数理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的不多。本文运用BP-DMATEL方法和摆幅置权法(SW)提炼出全国31个省2012至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为有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生B文明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的学者对内涵的阐述也不尽一致。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根据相关文献[11]本文从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意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按照指标的可度量性、可获得性以及实用性原则建立体系。由于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主要直接反映到森林、空气和水质状况这三大类中,且往往受生态主体的行为、意识以及所建立的制度的影响,故本文选取森林覆盖率、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主要河流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这4项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果度量指标;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指标(试行)》的基础上,再选取一些相关文献中的高频、重要指标[12],并且参考各类环境年鉴、环境公报中主要环境指标,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三个角度共21项指标作为影响因素,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模型的构建
2.1研究方法
对于影响因素的识别,传统的DEMATEL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法建立直接关联矩阵,主观性较强,将BP神经网络方法与其相结合,通过权值的计算得出关联矩阵,可大大增加计算结果和分析的可信度。崔强和武春友[13]在建立空港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的基础上,将25大城市的空港数据在MATLAB软件中进行BP-DEMATEL分析,得出影响空港竞争力的原因型因素和影响力最大的因素;秦晓楠和卢小丽[14]对三大海域构建了生态安全系统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DPS9.01软件,在DEMATEL方法的基础上用神经网络法做出改进,将影响因素进行基本分类和对比分析;车亮亮和韩雪[15]根据BP-DEMATEL方法的分析结果,将农产品虚拟水流动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强驱动型因素、驱动型因素、强特征型因素和特征型因素;成全和杨碧丽[16]等利用BP-DEMATEL方法分别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原始性创新环境影响因素做了实证探析。
但是,用BP-DEMATEL方法计算中心度和原因度之后遴选关键因素时,只是通过对因果分析图中中心度和原的指标是相关文献中的高频、重要指标;标记*[KG-*2]*[KG-*2]*的指标是各类环境年鉴、环境公报中主要环境指标。
因度相交点的观察就确定出关键因素,难免有主观臆断的成分,未能清晰的呈现出不同关键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李春好[17]提出了摆幅置权方法的基本过程,并把它用于DEA权重置信域的构建。孙永河[18]将使用传统的DEMATEL方法与使用摆幅置权法进行关键因素的识别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用实例验证新方法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将BP神经网络法与DEMATEL模型和摆幅置权法结合进行关键因素识别。
3实证分析
3.1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以及各个省份相应年度的环境公报、各个省份的环保厅网站进行查找,选取中国31个省(香港、澳门和台湾因为存在差异,可比性不强,未考虑在内)2012―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数据,对三年共93个样本数据进行研究。
3.2计算结果
3.2.1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的中心度、原因度和综合重要度
先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选取21项影响因素指标作为输入层神经元,4项结果度量指标作为输出层神经元,经过多次训练2012年选取的隐含层神经元数为19,初始权值为对应的区间[-0.026,0.026]上随机抽取的均匀分布的一组数[23],2013年和2014年选取的隐含层神经元数均为20,初始权值为对应的区间[-0.025,0.025]上随机抽取的均匀分布的一组数。此外,隐含层选择默认的S型tansig传递函数,输出层选择purelin传递函数。初始学习速率设为0.05,动量因子设为0.9,最大训练步数设为1 000,最小误差设为0.001。运行matlab2014a编程计算得出输入层与输出层的整体权值向量,在公式(1)―(3)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影响因素指标的全关联矩阵T,在公式(4)―(6)的基础上计算得出31个省份三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的中心度P=D+R和原因度Q=D-R的值,在确定中心度和原因度的摆幅置权权重的基础上利用公式(7)计算得出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的综合重要度,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第4列可以看出,2012年影响因素X1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X4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X8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X9生态市县建设数量、X12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X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4工业废气排放量、X19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X21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这9项指标的原因度为负值,根据定义[18]可知这些因素为非关键因素,属于结果类因素,受到原因度为正值的原因类因素的影响。故关键因素只能从剩余的12项元素中选取,且其优先次序为ρ17>ρ2>ρ18>ρ5>ρ7>ρ10>ρ16>ρ11>ρ6>ρ3>ρ20>ρ15。根据“二八定律”,20%的因素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挑选综合影响度在前20%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X1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2当年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X18单位GDP电力消费量、X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7环保系统人员总数。
同理,从表2中第7列可以看出,2013年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依次为:X17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19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X8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
额、X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
影响因素X2当年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X3人均受教育年限、X4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X7环保系统人员总数、X9生态市县建设数量、X10电话/网络投诉办结率、X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4工业废气排放量、X15废水排放总量这9项指标的原因度为负值,根据定义[18]可知这些因素为非关键因素,属于结果类因素,受到原因度为正值的原因类因素的影响。故只能从剩余的12项元素中选取,且其优先次序为ρ17>ρ19>ρ8>ρ5>ρ6>ρ11>ρ21>ρ20>ρ1>ρ16>ρ12>ρ18。根据“二八定律”,20%的因素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挑选综合影响度在前20%的影响因素。
同理,从表2中第10列可以看出,2014年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依次为:
X12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X8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X21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X4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X7环保系统人员总数。
影响因素X2当年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X3人均受教育年限、X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10电话/网络投诉办结率、X11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X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6工业废水处理量、X1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18单位GDP电力消费量、X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这10项指标的原因度为负值,根据定义[18]可知这些因素为非关键因素,属于结果类因素,受到原因度为正值的原因类因素的影响。故只能从剩余的12项元素中选取,且其优先次序为ρ12>ρ8>ρ21>ρ4>ρ7>ρ19>ρ9>ρ6>ρ15>ρ14>ρ1。根据“二八定律”,20%的因素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挑选综合影响度在前20%的影响因素。
3.2.2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的年份对比分析
结合表2将其进行对比发现,2012―2014年三年之间的关键影响因素既存在一些共性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别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12年到2013年的年际变化。2012年和2013年排在第一位的关键影响因素都是“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17)”,排在第四位的关键影响因素都是“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5)”。如果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被遗弃至污染防治空间以外的话,将从各个方面污染环境:比如向江河湖海等排放、堆积固体废弃物,会影响到各类水体的水质状况,并且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通过水体流动引发区域间的污染;将废弃物混入生活垃圾进行堆积处置,或者未经环保部门同意将其填埋,将会引发土壤污染;一些去向不明确的固体废弃物更是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隐形的威胁。只有政府从宏观产业政策方面加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才会引导整个社会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进而生态文明建设将会越来越好。2012年排在第二位的关键影响因素“当年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X2)”、排在第五位的关键影响因素“h保系统人员总数(X7)”在2013年就已经下降为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原因型因素,而2013年排在第二位的关键影响因素“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X19)”、排在第三位的关键影响因素“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X8)”从2012年的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原因型因素上升为关键因素,同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X6)”也上升为排名第五的关键因素,说明2013年随着全国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人们更加切身的体会到环境的恶化,开始提高对所处的生活环境水平的要求,加强生活污水的处理,下定决心征收排污费去遏制环境质量的下降,并重视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加大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和环保系统人员总数自然会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一些环保从业者简单的、定期的像完成任务一样去进行环保宣传,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更倾向于采取一些实质性的行动。2012年排在第三位的关键影响因素“单位GDP电力消费量(X18)”在2013年虽然不是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原因型因素,但已经不是关键影响因素,并且综合重要度已经很低。从2012年到2013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已从增长6.2%变为下降到3.7%,这表明在中国伴随着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该因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程度就会有所下降。
(2)2013年到2014年的年际变化。2013年和2014年共有的关键因素是“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X8)”,但从2013年排名第三上升到2014年排名第二,近年来中央对排污费的规范化越来越重视,也提出了费改税的方案,增强征收的法制性和强制性,在惩罚污染型企业让其承担污染治理成本的同时,也奖励资源节约型的环保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和补偿政策来引导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2013年的非关键因素“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X12)”上升为2014年排名第一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2013年排在第四位的关键影响因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5)”下降为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原因型因素。环境污染治理是在污染发生后的补救,然而环保能力建设包括监察监测能力建设、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环境宣教能力建设、环境监管运行保障等,这些能力不仅可以防治污染的发生,更能有效的监控环境污染行为、事件的发生过程,并作出相应的处理。2013年的非关键因素“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X21)”上升为2014排名第三的关键影响因素,全国大面积出现的雾霾天气持续两年仍未消散,大气污染治理被提到日程之上,“APEC蓝”的出现得益于暂时的管控,其中实行车辆的单双号限行等措施使APEC会期间PM2.5下降了39.5%,使得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日常出行工具为大气污染带来的影响。愈多关注大气污染的防治,自然对其他方面的污染关注度会有所下降。2013年排在第一位的关键影响因素“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17)”和排在第二位的关键影响因素“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X19)”2014年已分别下降为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原因型因素和非关键因素。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人们开始关注一些具体的行为措施来改善目前的环境状况,2013年排在第五位的关键影响因素“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X6)”2014年下降为非关键因素。2013年的非关键因素“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X4)”和“环保系统人员总数(X7)”2014年一跃为排名第四和第五的关键因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力求向社会公开其治理过程和结果,近年来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也使百姓切身体会到环境治理的必要性,有更强烈的环保知情意识和参与诉求,同时对环保系统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
(3)2012年和2014年的年际变化。2012年和2014年共有的关键因素是“环保系统人员总数(X7)”,但排名都是第五位,重要性不是最高的,毕竟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从业人员是相关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环保系统工作人员的数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对环保行业的重视度在加强,这个岗位的重要性也逐渐获得更多认可。然而仅仅有数量是不够的,要提升环保执法人员的素养和服务意识,以及环保研究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整个队伍的向心力、责任感和荣誉感。虽然只相隔一年,但2012年和2014年的关键因素差别较大。2012年的关键因素“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X17)”、“当年开展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人数(X2)”、“单位GDP电力消费量(X18)”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5)”,这些因素到2014年已下降为非关键因素。2014年的关键因素“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X12)”、“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X8)”、“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X21)”和“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X4)”,这些因素在2012年还只是非关键因素。大幅度变化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2014年4月颁布了经过重大修改的新的《环境保护法》,加大了惩罚力度,明确了环境监察制度,提高了环保部门的权威性,同时规定在产生危害民众健康或者威胁环境安全的污染事件时,及时按照规定提供预警信号,采取应急对策。总体来说,国家试图实现环保体制改革,强化环保部门的行政监管职能。当然,2014年“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从非关键因素上升为关键因素,这与中国近年来不断严重的PM2.5问题契合。因为机动车污染排放对城市空气中PM2.5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而可吸入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所以成为关键因素。
3.2.32012年、2013年、2014年综合对比分析
本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时,是从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三个角度考虑的,综合看来三年的关键因素排名所侧重的方面有所变化,见表3。
从表3和图1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意识所占的比例先降后升,有待提高,生态文明制度这个类别在关键因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生态文明行为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这表明作为观念性的存在,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没有健康、明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就不会有合理的生态文明行为表现出来。没有规范的、成体系的生态文明意识,就无法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不断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随着多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越来越意识到只有成熟的制度设计,明确的规范来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为突破口,才能推动生态文明行为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生态文明行为作为表现形式,往往受到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不应作为关键因素去重点关注。
4结论与建议
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要有金山银山,更要有绿水青山,生态文明的理念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目标。而生态文明如何建设、建设的进程如何,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环保人不断地思考,并付出智慧和崆榻行探索的。根据前文,主要针对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计算分析结果,从三方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生态文明意识建设方面的优化建议。
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培养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关键点在于政府得使民众对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有所了解,这不仅能敦促生态文明政府的建设,而且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良好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24]。2016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部门定期公开相关的环保政务资讯,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年份公开的信息数量和内容差别是很大的,一些地区的某些部门仍采用保守的心态去对待信息公开这一。环保部应该制定更加详细的信息公开考评细则去引导政府活动、生态建设状况等相关资料的公开,同时也结合不同的地区、不同级别的环保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一方面投入人力物力去支持和指导相对落后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公开工作,另一方面鼓励其在自身水平的基础上向公众公开主要。
(2)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的优化建议。
生态文明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基础,其具体的表现指标如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和环保系统人员总数应成为重点关注领域。因此,虽然目前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的能力建设仍需不断地提升。近年来,国家投资用于本级环保能力建设的资金使用总额已经逐年上升,此外还需强化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做到专款专用,优化支出结构。同时,吸引民间资金的投入,将投资主体多元化,整合多方力量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建设的发展[25];无论是排污费,还是中央预推行的环保税,最终目的都是惩治污染环境者。令其为环境恢复承担费用,并不是简单的费用或者税额征收的越高越好,而应在充分调研、谨慎设计的基础上,合乎规范的征收税费,达到环境管制的终极目标;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基础上,更应明确工作任务和思路,在依法行政、善抓落实、树立全局观念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水平,不断探索发现新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3)生态文明行为建设方面的优化建议。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机动车的需求量也在增长,然而机动车出行这种非绿色的出行方式排放的总颗粒物已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对其进行污染防治的迫切性日益突显。应对之策,除了呼吁民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舒适度等,来提高绿色交通出行率。更为关键的是,加快研发推广新能源汽车,加速淘汰不符合环境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辆,优先供应清洁燃油,制定行业绿色发展规划,优化道路状况,综合协调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大力防治机动车污染颗粒物排放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2-13.[GU Shuzhong,HU Yongjun,ZHOU Hong.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basic paths[J].Resources science,2013(1):2-13.]
[2]PAN J H. Ecological capacity profile and adaptation.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ing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6:209-221.
[3]厉丞@,张朝晖,王保栋,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探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0):51-58.[LI Chengxuan, ZHANG Zhaohui, WANG Baodong, et al.Study on the key technology of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2013(10):51-58.]
[4]⒎迹苗旺.水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要素的体系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5):117-122.[LIU Fang,MIAO Wang.System model construction of system elements i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5):117-122.]
[5]严耕,林震,吴明红.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评价[J]. 中国行政管理,2013(10):7-12.[YAN
Geng, LIN Zhen, WU Minghong.The progress and evaluation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provinces[J].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3(10):7-12.]
[6]ZHU J, YU C,LI X. Urban ecological assessment:indicator system and model construction[J].Education and management,2011,210:464-471.
[7]杨志华,严耕.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及建设策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2(4):60-66.[YANG Zhihua, YAN Geng.Influencial factors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urrent China[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2(4):60-66.]
[8]安秀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选择[J].甘肃理论学刊,2010(11):57-60.[AN Xiuwei.Restriction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J].Gamsu theory research,2010(11):57-60.]
[9]袁会敏.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制度[J].创新,2013(6):26-29,126.[YUAN Huimin.Institutional building is the ke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Innovation,2013(6):26-29,126.]
[10]WANG G D. Efficient education schem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Informat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II, 2013,205:769-775.
[11]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8-9.[JI Zhenhai.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 Beijing: People Press, 2007: 8-9.]
[12]白杨,黄宇驰,王敏,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20):6295-6304.[BAI Yang, HUANG Yuchi, WANG Min, et al.The progr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ts indicator system in China[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1(20):6295-6304.]
[13]崔强,武春友,匡海波.BPDEMATEL在空港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6):1471-1478.[CUI Qiang, WU Chunyou, KUANG Haibo.Influencing factors research of airports competitiveness based BPDEMATEL model[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2013(6):1471-1478.]
[14]秦晓楠,卢小丽.基于BPDEMATEL模型的沿海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评论,2015(5):48-58.[QIN Xiaonan, LU Xiaoli.A BPDEMATEL model based research of factors that affect coastal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system[J].Management review,2015(5):48-58.]
[15]车亮亮,韩雪,秦晓楠.基于BPDEMATEL模型的农产品虚拟水流动影响因素分析[J].冰川冻土,2015(4):1112-1119.[CHE Liangliang, HAN Xue, QIN Xiaonan.Th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irtual water flow in major crops in China based on the BPDEMATEL model[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15(4):1112-1119.]
[16]成全,畋汤觯许华斌,等.原始性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BPDEMATEL模型的实证[J].科学学研究,2016(4):591-600.[CHENG Quan, YANG Bili, XU Huabin, et al.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origi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based on BPDEMATEL[J].Studies in science and science,2016(4):591-600. ]
[17]李春好.一种构造DEA权重置信域的新方法及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29-34.[LI
Chunhao.New approach to construct assurance regions for DEA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03(3):29-34.]
[18]孙永河,秦思思,段万春.复杂系统DEMATEL关键因素遴选新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6,52(8):229-233.[SUN Yonghe,QIN Sisi,DUAN Wanchun.New method to select critical elements in DEMATEL for complex systems[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16,52(8):229-233.]
[19]叶宗裕.关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J].浙江统计,2003(4):25-26.[YE Zongyu.On the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and non dimensional method in multiple 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J]. Zhejiang statistics,2003(4):25-26.]
[20]闻新.应用MATLAB实现神经网络[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5:109-145.[WEN Xin.Application of MATLAB neural network[M].Beijing: 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 2015:109-145.]
[21]郝哲,刘斌.基于差分法及神经网络的硐室围岩力学参数反分析[J].岩土力学,2003(S2):77-80.[HAO Zhe, LIU Bin.Back analysis of mechanics parameters of rocks surrounding openings on the basis of calculus of difference and neural network[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3(S2):77-80.]
[22]肖丁丁,文峰.基于DEMATEL方法的绿色物流发展关键因素分析[J].工业工程,2010(1):52-57.[XIAO Dingding,ZHANG Wenfeng.Key element analysis for green logistics development by using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method[J].Industri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1):52-57.]
[23]岳素青,徐小明.三种初值选取方法对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影响的比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2-55.[YUE Suqing,XU parison of three initialization algorithms of the weights on convergence rate of BPNN[J].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5(3):52-55.]
关键词:社区经济;社区精神文明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开展起来的、旨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一项活动,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社区经济”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在经济学中,还是在社会学中,人们对社区经济的探讨都很少对社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的研究更少。因此,加强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对于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区经济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社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这是实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在我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与社区建设相适应, 逐步把我国的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化教育发达、社会秩序稳定、提共安全可靠、生活质量优良、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社区。当前,随着我国城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和繁重,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各项事业都需要大量资金。只有依靠社区自身的资源,积极发展社区经济来提供建设资金,才能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切实的物质保障。
2.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吸纳城乡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拓宽劳动就业渠道,这是社区稳定的重要保证。社区经济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型经济,它的发展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为社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一是可以大量吸收、消化和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就业,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二是可以为城乡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提高他们的就业热情,增强其劳动自立意识。这样,既减轻了社会负担,又减少了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三是可以在经济上解决一些与社区居民休戚相关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3.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社区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迳。一般来说,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以及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因为,发展社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区建设,而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要依赖于社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建设资金的增多,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等状况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生活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4.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参与率的有效手段。社区居民在思想意识、心理情感上具有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社区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的基础。由于社区经济大多数是规模小、分布广,主要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集体经济,因此,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社区内部可以通过合作、合股等形式举办社区经济项目,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且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
5.发展社区经济有利于社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拉动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社区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导向和拉动作用。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不仅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教育等精神生活方面也将表现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居民的这些需求满足主要是在社区内部解决的。所以,社区经济最能反映出居民消费需求的点滴变化,可以为整个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发展社区经济,有利于社区闲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社区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形成一种公平竞争、平等互利、公开透明的社区生活环境。
二、发展社区经济,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实质上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两者“合则双赢,分则两败”。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由社区经济来决定的。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另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又以巨大的力量反作用于社区经济,对社区经济的发展方向、成功与失败,都将会产生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积极发展社区经济,并以社区经济的建设成果来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然而,由于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都是近年来在我国城市中兴起,进而在全国城乡社区广泛开展起来,因此,许多基层社区在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普遍都缺乏经验。根据近年来专家们对上海、南京、北京、杭州、长沙等地社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并结合我国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发展我国社区经济提出以下建议:
1.依托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社区内部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等,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立足于社区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的独特优势,力图形成与大市场、大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经济”格局,不断创造出规模经济效益,增强社区经济的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如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就依托杭州丝绸经济的优势,与浙江省丝绸公司联合投资改造社区小厂,使之一跃成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区重点骨干企业,并带动一大批社区企业的发展。
2.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开展高效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就必须要有扎实的经济作基础,但又决不能抱着“等、要、靠”的思想,指望上级部门拿钱或向群众摊派费用来发展。这不符合社区经济发展的精神实质,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筹措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社区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区经济只是“角落经济”、“夹缝经济”、“路边经济”。这种偏见不仅阻碍了社区经济自身的发展与壮大,也严重影响和动摇了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全面发展观的深入,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可以说,如果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浪潮,那么,社区经济将很可能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浪潮,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所以,社区经济将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3.适应市场经济,实现社区经济经营机制的大转换。长期以来,我国社区经济的基础差、底子薄, 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状态。面对这种状况, 必须转换社区经济的经营机制。一是在发展方向上,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在管理体制上,要从直接抓生产经营转变为政策指导、监督服务等间接管理上来,充分发挥社区经济内部管理机制的作用,扩大社区经营企业的自主权。三是在经营机制上,要灵活多变,积极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明确企业内部产权关系,全方位放开,让各经济实体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四是在劳动人事管理上,政府及基层社区只管一个法人、一个合同、一个监督机制、一个服务体系,各经济主体可以自主招聘、调动、使用和解聘人员。
4.强化社区服务,增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
一、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2003年,安徽省做出建设生态省的重大决策,编制和实施了生态省规划纲要,并将“生态安徽”建设列入“861”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生态安徽”建设。2011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建设生态强省,2012年正式实施了《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总体上看,安徽省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同时,全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局部地区有所好转。主要表现在:
(一)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
长江干流总体水质状况保持优,主要支流为良好。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状况保持优,淮河干流总体水质状况保持。2012年,全省污水处理率(县以上)达85%,在全国处于前位8(全国接近80%),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75%,处于全国平均水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4%,较2011年上升2.3个百分点。
(二)大气环境整体较好
2012年,全省16个地级城市中有15个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合肥市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全省平均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5%,其中,铜陵和黄山市为100%,合肥市为87.2%,其余13个市均在90%以上。总体上,在全国处于较好水平。
(三)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全省生态系统较为稳定,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为维护我国中东部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安徽省森林覆盖率为27.53%,在全国排名为18位。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完成造林14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依然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水环境和城市大气环境问题突出
巢湖、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还位列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安徽省沿江地区酸雨比较严重,全省主要城市PM2.5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今年1月24日至28日,安徽省持续遭遇了严重雾霾天气,是对安徽省污染问题提出的严重警示。
(二)水资源形势紧张
安徽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而水资源时空分布又与人口、经济分布不相协调,皖北以不足全省1/5的水资源量,支撑了全省约1/2耕地和人口以及全省主要电力、煤炭生产的用水量。按照目前水资源供给能力测算,预计皖北地区到2030年常年缺水率大约为15%。
(三)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2011年,安徽省每万元GDP能耗0.754吨标准煤,居全国第21位,但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距离,万元GDP能耗是上海的1.2倍,是江苏、浙江的1.26倍,也高于同处于中部地区的江西省能耗水平。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废气排放量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和23%。全省亩均建设用地GDP 4.5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
(四)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郊结合部及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堪忧,白色污染严重,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均只有10%左右,卫生厕所普及率只有58%左右。农村集中式饮用水设施建设落后,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土壤污染问题显现,重金属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堪忧 。
三、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部分是由自然本底因素决定的,如皖北的水资源缺乏问题。更多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而形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优
工业中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比重大,煤炭、电力、钢铁、有色、汽车、化工、建材等产业比重偏高,2011年七个行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46.8%;2012年,安徽省六大高耗能行业耗能7113.8万吨标准煤,增长6.3%,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全省比重由上年的83.8%提高到85.4%。另外,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工业集聚度明显偏低,2011年,安徽省开发区工业增加值为3829.7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4.2%,比江苏省低24个百分点,这也是安徽省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原因之一。
(二)以循环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工业园建设落后
园区生态化(循环化)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有效手段。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有相当差距。2012年,江苏通过验收或正在创建的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占工业园区总数75%以上。而安徽省目前只合肥高新区、经开区等少数几个园区成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还未正式开始,各类工业企业只是在空间上聚集,企业间耦合度不高,没有形成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三)农业经营分散、粗放
目前,安徽省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而且农业主要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农业增产、稳产主要靠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外部投入品使用量的增长。根据第一次全省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全省种植业农药使用量(折纯)达1.5万吨,化肥使用总量(折纯)达310万吨,利用率均只有4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农药、化肥利用率60%以上的水平。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仅污染土壤、水体,而且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由于劳动力和资金缺乏,全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一般只有30%左右,全省水产养殖污染物处理率低于20%,全省多数大中型水面,因发展水产养殖业,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功能逐渐衰退。
(四)农村发展严重滞后
近年来,除乡村道路建设以外,全省对农村的投入相对较少,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公共卫生和污染物处理基础设施长期滞后。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进城,使得农村居民点空心化、村庄布局无序化、村庄管理放任化日趋明显,使得农村脏、乱、差问题更加突出。加上分散在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规模小,管理粗放,也一定程度造成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
(五)快速城镇化使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突出
安徽省居民生活天然气覆盖面已经扩大到15个地级市和19个县级区域,城镇生活能源结构逐步优化,但是如汽车尾气、建筑扬尘等各类污染物大量增加。2011年,安徽省汽车保有量突破1000万辆,在全国排名第8,主要集中在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其中,合肥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而且60%以上是近5年增加的。此外,安徽省能源消费以燃煤为主,占消费总量80%以上,传统的煤烟型大气污染依然严重;屡禁不止的秸秆焚烧也造成大气污染程度不断加重。
四、相关建议
作为发展中省份,加快发展仍是安徽省的首要任务,但在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应立足安徽省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保证安徽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的同时,使江淮大地天蓝、地绿、水清,打造安徽生态文明升级版:
(一)加快构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匹配的国土空间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快出台实施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皖北、皖中、皖西、皖南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秉赋上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在重点工作、目标要求上都要予以区分,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加快推进以各类园区为主体的循环化改造
园区循环化改造,不仅使园区转型成为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高地,更成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高地。建议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机遇,推进现有各类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构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的绿色发展转型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支撑经济持久发展的最大潜力,也是消耗能源资源、排放细颗粒污染物(PM2.5)和温室气体的主体。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中,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要科学合理布局城镇空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循环高效利用水资源,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加快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绿化工程,扩大水域面积,优化美化生态环境。
(四)加快发展壮大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节能环保产业
要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大趋势,加快发展节能汽车、节能家电、绿色照明、节能建材及环保材料等优势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和基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加快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满足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诉求。就安徽省来说,一是要着力解决好巢湖流域、淮河流域等区域性水污染问题;二要以PM2.5防控为重点,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汽车尾气和施工场地扬尘治理力度;三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解决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问题;四要抓好美好乡村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德钦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树立生态建设目标。近年来,我县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全国藏区生态经济示范县、旅游文化精品县、长治久安模范县为目标,以深入推进全民创业、环境创优和机制创新为抓手,着力构建“六个德钦、六个家园”依托优势资源,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抓手,促进经济增长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利用效能型转变。以生态、环保、节能为突破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保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2.推进生态工程建设。近年来,德钦县以构建国家生态屏障为目标,连续五年实施“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认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陡坡治理和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促使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仅2013年,我县有效管护天然林面积达854.18万亩,落实管护人员97人,聘请护林员734人,签订县管护合同781份。认真组织、实施了公益林建设项目,全县共实施人工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森林抚育2万亩。二是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全县3.8万亩退耕还林地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2013年,共完成种植业2200亩、补植补造2000亩、优化树种2000亩,安装太阳能700座、实施生态移民90人、完成技术培训500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投入资金达369.58万元,项目涉及六乡两镇。三是认真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和石漠化治理工程。2013年共实施石漠化治理人工造林5000亩,封山育林24177亩。四是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013年,全县共有44109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义务植树35万株,成活率达96%,有力地推进了县乡绿化造林的步伐。五是稳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2013年,德钦县共完成沼气池建设300口,节柴灶3000眼,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100台。
二、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1.自然条件制约。地质灾害是我县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以滑坡、泥石流、不稳定边坡和崩塌为主。根据2011年编制的《云南省德钦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目前我县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58处,其中滑坡212处、泥石流86条、不稳定斜坡21处、崩塌24处、地面塌陷15处。
2.经济条件制约。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长期以来,经济工作中重速度、轻效益,忽视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二是市场主体引进和培育举步维艰。受资金、技术、人才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我县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困难重重,原始资本积累严重不足,市场主体培植效果不明显,经济发展缺乏引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缓慢。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我县经济规模小、质量差、结构不合理,加快发展动力不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约因素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培植任务重,发展压力大。四是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我县城镇公共服务功能亟待提升,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上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偏低。
3.思想观念制约。与大多欠发达地区一样,我县信息比较封闭,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一是生态意识不强。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部分群众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生态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仍较淡薄。二是生态保护意识缺失。农业上,虽然大力提倡节肥、节药、节水,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很少,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有加大的趋势。
三、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我县有着良好的地缘优势和生态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大力建设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的生态文明。
1.树立生态意识,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一是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念。良好的自然生态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破坏生态,就是破坏生产力,破坏经济发展。要改善生态,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来摆脱贫困,使农村走出贫困加剧与生态恶化的怪圈。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结合我县实际,按照“小康德钦、平安德钦、生态德钦、开放德钦、人文德钦、团结德钦”的总体发展思路,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发展经济。三是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实现“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在城市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融合园林绿化和生态理念,努力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2.切实加强领导,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机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要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设立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管理机构,将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实行目标管理。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统筹规划,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工作一盘棋,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