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企划案范文

服装设计企划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企划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设计企划案

第1篇:服装设计企划案范文

(一)制定教学任务书

针对前面的课程设计,在授课之前,校企双方教师应就课程目标、实施意见共同商讨,针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任务的分解,理清各阶段的子目标、标准及达成手段。在为服装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授课中为某品牌服装企业真实开发产品实施项目化课程所设计的一个教学任务书。在任务书中,应明确课程的内容、目标、组织形式、“双师”分工、课程考核等各环节的安排,这是产品开发类项目化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保障。

(二)交替授课、弹性课时

按照上面提到过的师资教学任务分配设计,为了解决企业师资方的时间受限问题,在该教师时间节点授课时间外,为有效监控项目推进效果,可利用网络教学等形式进行时间点外的授课与辅导,达到课时分配的柔性化。企业教师对于学校的前导及后续课程知识链接比较模糊,因此,校方教师在企业教师来校授课节点之外的其他课程时间内,要有意识地针对企方提出的项目,系统讲授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并指导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学以致用。例如,企方在课上提出下一季企划案的设计思想和要求,并下达在两周内完成企划方案的阶段任务。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校方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一内容进行服装商品企划、版式设计等相应知识的讲授或知识串联,使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企划方案的制作,并在规定的时间点内交由校企双方教师联合验收。这对校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同时也可提升其“双师”素质。

(三)作业形式向产品转化服装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作业

通常以实物作品的形式展现。在经过企业综合考核后,作业中优胜者的作品会出现在企业的新品定货会中,以产品形式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样,考核方就不仅仅是学校、企业,而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考量。对于在校生来说,这不仅是对课业成绩的检验,更是对于职业能力的综合评定。

二、项目化课程教学反思

(一)初步形成了“三双、五化、多手段检验”的课程设计思路

第一,运用了“双师引导、双线教学、双场地实训”的课程实施思路。构建了校内、外双向联动的共同培养局面。第二,实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课时分配灵活化、授课时间弹性化、授课方式多样化、作业形式产品化”的课程实施尝试。第三,采用了调研报告、开发方案、产品画册、产品实物等多种形式的检验方法,集中展现了学生综合的专业能力。

(二)初步形成了“基于过程的动态考核

基于结果的项目验收,基于销量的市场检验”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使课程的验收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或某位教师,而是来源于产品进入市场的销量,在更具说服力的同时,也成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最好检验方法。这样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设计类专业教学成果考核局限性的难题。

(三)初步探索了校企产学结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校企长效合作的基础是要找到共同的利益点,项目化教学在共同培养人这一根本目标之上,又结合了共建师资、共建实训环境等相关的密切合作,使校方受益的同时,企业也可以得到产品销售利润,不失为一种好的合作方式。

(四)对以往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尝试性解决

第一,动态教学计划的尝试,在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进度不对接的问题上有了一定突破。第二,在课程中引入网络远程教学的教学手段,在解决企业教师授课时间受限的问题上有一定效果。第三,学校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的安排,为实践依据与实践方式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可能。第四,在作业—作品—产品的阶段成果的逐一考核中,最终市场的检验成为成品转化的考核标准,使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实用化。第五,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在向职业能力转化,学生能够凭实力到企业实习直至就业,校企合作在此过程中真正深化。

三、对课程的思考

(一)可以进行“工学结合、专业融合、校企联合”的产学共建尝试

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可以尝试在共建项目化课程的基础上,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实行工学结合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在成果建设上,实行相近专业的有效融合,比如可结合服装设计与鞋类设计、家居设计等专业的特点,形成作业到作品的成果呈现;再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进行课程开发、联合开发新季产品,形成作品到产品的系统转化。

(二)可以在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搭建有效的师资建设平台

学校与企业在教学、项目推进中形成深度融合,分工协作,搭建教学、实践交叉组合的师资建设平台,在双赢的局面下,提高企业与教师双方素质,为可持续的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活力。校企双方在合作成熟的基础上,可以慢慢发展到共同承接社会培训工作,扩大校企双方的社会影响。

(三)持续进行探索,开辟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项目化教学的成果转化除了市场价值之外,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既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在教改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校方应起到主导作用,可结合教学、项目的实施经验,积累相关素材和案例,积极准备编写、出版相关教材,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社会反馈,形成教育成果在社会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还可集合成员的智力资源进一步拓展产学研究,促进科技和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从本文所讲的整个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在课程推进中基本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正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三对接”要求。这也再次说明了真正落实职业教育理念归根结底还是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高职教育工作者为此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四、总结

第2篇:服装设计企划案范文

然而,这位60年代走出的设计师的随和与淡然背后,却囊括了一个跨时代的传奇故事。近三十年来,从中国第一代服装设计师,到阿玛尼工作室中寥若晨星的中国血统,再到转身回归故土,致力于打造时尚、文化遗存、高科技纺织行业的多元化王国,杨军掌控着一个巨大而无形的名利场,其中容纳着国际顶尖设计师和一线奢侈品牌及社会名流、全世界的科技前沿领先人物;她将哲学思想融入艺术,在设计时尚的同时,也为自己缔造了一个足够广阔的空间,见证了整个中国乃至国际时尚界的发展流变。

虽然集光环与荣誉于一身,但心中拥有宝贵哲学财富的杨军却始终选择简单与通透。她感恩于自身经历的伟大时代。

“一个人的成长归根于时展变迁。我的人生经历了中国跨时代的裂变,吸取了每个历史阶段带给我的人生感悟,并有幸得以在人生舞台上演绎出文化与时尚的符号。我不是天才,也不是奇才,我只是一个丰满时代的拥有者。”

寻梦巴黎

1989年,26岁的杨军带着心中涌动的梦想,只身一人来到了一万多公里之外、极具浪漫气息的“时尚之都”法国巴黎。这里汇集了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年轻人,梦想与期许在萦绕着曼妙香水味的空气中浮沉。前所未有的时尚与繁华深深震撼了杨军。她的身边是装了满满两箱军用压缩饼干的行李箱,而她的身份是——中国第一代服装设计师。

那个时代,代表着前卫与时尚的设计师对中国来说,是一份陌生的职业。欧洲时尚圈有一种说法:世界时尚舞台上不会出现中国人的面孔。而这个来自中国,身上甚至还带有“”的成长烙印年轻设计师却雄心勃勃,她在埃菲尔铁塔下照了一张相,并以此告诫自己,要用三年的时光证明中国设计师一定能在这块土地上扎根。

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在杨军的人生道路上,“设计师”这个职业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军的身世笼罩着浓浓的传奇色彩。1963年,她出生于上海著名的顾绣诞生地“露香园”,成为爱新觉罗家族的新成员。爱新觉罗家族族长,萨满教教主在故宫得知她出生的消息后,为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爱新觉罗·豳靼。她在北京后海大翔凤胡同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直至“”时期,举家搬迁至上海。

由于成长过程中经历多元文化的熏陶,杨军自幼便显得思维灵动,天资聪颖。她痴迷于天文和地理,浩淼天宇间的未知乐趣总能让她心驰神往。在生活的细节中,她也展示出独特的艺术天赋。她的外公在解放前在上海经营了一家伞厂,每逢暑假,杨军便去帮助外公家族,在一张张伞面上留画下美丽的儿时回忆。

1981年,杨军考入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上海东华大学),研读纺织工程专业。也正是这个时期,她开始接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习中,她无比快乐,并不着迷于一件衣服的单纯表象,却沉下心来学习工艺、面料设计、制作流程等等,从一根线到一根纱,再到一件可以出售的成衣,这其中丝丝入扣的原理让杨军彻彻底底地研究个透彻。毕业之后,她顺理成章地被分配到上海的一家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做面料设计,也由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代服装面料设计师。

虽然在中国最早的面料设计领域内已初有所成,但二十出头的杨军,有着那个时代天生的抱负感与使命感,技术与工艺已经不再是她接近设计真谛的障碍,杨军开始思考 “如何才能找到一个设计师的灵魂”。

和其他60年代出生的设计师一样,刚刚叩开艺术之门的杨军开始无法抑制地着迷于哲学,她发现,哲学书籍里那些略带晦涩的描述,考验得其实就是人洞察事物的本质与耐性,使得人内心充盈。她眺望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习惯用多维的视角看待世界,她渐渐发现,原来那些生命中永不枯竭的灵感来源,纷纷散落在博大精深的人文科学之中,与日俱进的社会发展之中,多如皓星,俯首即是。于是,1987年,她在艺术领域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准确定位——后工业时代,后超现实主义原创设计师。

“在我的世界观的形成中,遵循规律,我看到有着10亿人口的中国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厚重珍贵的文化,随着永不停歇的历史巨轮的滚动,中国的时尚文化一定会更加趋于完整与唯美。”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杨军决定出国深造,并鼓起勇气报考了有着“时装界的哈佛”之称的巴黎艺术学院。她将大学里值得骄傲的设计图纸寄到学校,并附上一封情真意切地自荐信。

我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学生。我的梦想不只是要做一个设计师,而且还要为自己设计生涯规划,与此同时,我更要为十亿中国人的国家去设计一个行业……虽然我是一个工科学生,但我对中国文化的根基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深谙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四大锦秀”,而世界知道吗?……

信中流露出的谦和自信与对厚重的文化良好掌控,使得杨军顺利得到这所时装界最高学府的青睐。收到巴黎艺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部队出身的父亲交付于女儿三样珍贵的“礼物”:一张没有返程的机票、两箱军用压缩饼干,三面旗帜——党旗、军旗,国旗,并深情地嘱托:“无论你身处何方,不要忘记根在中国。”

巴黎,对未曾出过国门的杨军来说,是另外一个未知的世界。没有任何的犹豫,她坚定了信念,要攀越世界巅峰的艺术天堂,那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阿玛尼里的“中国血统”

在杨军看来,人生道路上,没有低婉的绝唱,只有奋斗的组歌。在巴黎的时光,是她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虽然付出了辛苦的耕耘,但也品尝了丰收的硕果。

作为巴黎艺术学院唯一的中国学生,杨军每天早晨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观摩款式多样的服饰,而是坐地铁去巴黎北部,和谐包容了宗教、艺术、香艳和爱情的蒙马特高地去写生。“能够使世界产生共鸣的艺术灵感,一定归结于时展的潮流中,藏匿于厚重多样的文化城堡间。”当家境富饶的学生优雅地享用法国大餐的时候,她吃着又硬又干的压缩饼干,喝着冷冷的矿泉水,不知疲惫地忙于学习和打工之间。

在老师和学生眼中,杨军逐渐成为巴黎艺术学院的“中国符号”:刻苦勤奋,聪明好学,坚忍不拔。既通晓面料制作工艺,同时又具有时装设计的艺术素养,这种“从内而外”的扎实“功底”,让杨军的设计理念总能够轻松地得到精准地实现与表达。她的作品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根基,轻松自如地游离于文化与服装工艺之间,在欧洲的时尚舞台上有力传递中国文化元素,立刻得到了欧洲时尚界的追捧。

这一时期,幸运女神也对这个天资聪颖的女孩表现出了独一无二的垂青。杨军邂逅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导师——国际时装大师,现被誉为“时装界的凯撒大帝” 的香奈儿设计总监拉格菲尔德。这位时尚界巨头如此评价她的作品:厚重,骨子里透析出文明古国的大家风范。

“拉格菲尔德是建筑设计出身,并不是科班学服装的,这点我们雷同。与导师的交流中,在对服装的表现力方面,尤其是对应将哲学思想融入艺术设计的想法,导师与我一拍即合。”杨军回忆。

“你要做属于你自己的东西。”1992年,当杨军顺利获得服装设计与视觉传达艺术的双硕士学位时,拉格菲尔德对她说道。“我猛然意识到,我的人生需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她去欧洲最气派的百货公司“老佛爷”闲逛时,看到了与宝格丽毗邻的乔治·阿玛尼。深沉的黑色,简约中彰显着力量,这是对低调奢华的一种无声诠释。“于是我告诉拉格菲尔德,给我一周的时间,我去意大利米兰挑战乔治·阿玛尼。”

可是,当杨军拿着她认为很值得骄傲的文案见到阿玛尼时,这位资深时装界泰斗却摇了摇头。“收起所有让我看得到的东西,它已经成为化石,我要跟你进行灵动的思想交流。”

杨军立刻意识到这是对自己的一个考验。面对仰慕的时尚界教父,杨军表现得自信,不卑不亢。“我的理念是——用服装文化释放人们的压力。我将摒弃维多利亚的拘谨,巴洛克的繁琐,只留存他们的经典。现在我们能不能不谈服装,只谈哲学?”

在交流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让阿玛尼感到非常满意。后来,他打趣儿地向公司所有人介绍身边这个身材娇小的中国女孩:“这就是我找的男装设计师——虽然她看起来更像童装设计师。”

优雅的礼帽,层叠的衬衫领子,微卷的头发,黑与白的经典搭配。走进阿玛尼时,杨军一改在巴黎“糖果色”的俏皮装扮,显得沉稳而大气。凭借着自己对服装设计丰富的想法和良好的执行力,仅仅三个月,她便完成了第一份近乎完美的企划案,得到了阿玛尼的赏识。不久后,她便拥有了一间带有一整套音响的气派办公室和一个令人艳羡的新头衔——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品牌男装主设计师。

年轻自信的杨军开始释放她在设计研发领域内的能量。她发明的丝绵印染改变了传统工艺中做成布后方能印染的步骤,而是在纤维阶段就印染,再织成布,立体感强了很多,当时风靡了整个美国。在阿玛尼公司工作的几年间,她除了承担男装的设计工作,同时也与范思哲、古琦等众多一线品牌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1992年,杨军顺利成为了欧洲时装工会的国际签约设计师。并在此后获得法国“骑士勋章”。最前沿的时尚领域终于褪去了它们的神秘面纱,在她面前一一铺陈。

1996年,杨军受邀造访白金汉宫。在接受会见过程中,伊丽莎白女皇问她:“你觉得我穿什么衣服比较好看?”杨军巧妙地传递中国文化:“您穿了一辈子的宫廷礼服,应该穿一次旗袍。”女皇莞尔一笑:“你是中国人,当然会这样说。”并欣喜地接受了杨军亲手为她设计的旗袍。2002年为庆祝中法文化年,作为故宫龙袍传承人的杨军特别设计了一件龙袍,以此来纪念两国友谊,被永久地收藏在了卢浮宫内。

第一代设计师的责任与担当

去巴黎前,父亲将党旗、军旗,国旗三面旗帜交付于杨军手中时,曾语重心长地嘱咐她:“党旗下你是女儿,军旗下你是养子,蓝天下的五星红旗将是你艺术人生永远的三原色。”多年来,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想家的时候,我能做的就是在中国大使馆看看五星红旗。”眼前的杨军丝毫不掩饰她的爱国之心,不管走到哪里,她内心深藏的是对祖国的一份热爱与担当。

在炙热的爱国之心的号召下,2005年,杨军告别众人不解的眼光,毅然决定回到祖国这片热土上施展拳脚。

杨军的第一个目标便锁定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心存一份设计“百年奥运”责任与使命,使得向来视任何盛事“云淡风轻”的她,第一次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到了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服装设计筹备工作当中, 并担任艺术总监。

“我想通过奥运会还中国一个本真的面目。”杨军的这番宏大理想,在2008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最终得以实现。

一个多小时的文艺表演,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丝绸之路,从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到太极拳,时间跨度长达五千年,人物服饰也从春秋战国、秦、西汉、唐、宋、元、明、清一路走来。

“整个开幕式的色彩变幻透露出中国的哲学思想,”她举了个例子,“当共和国这一页开启,我们用了极致饱和的色系,大量的渐变色,金属面料与结构主义来表达现代中国的精神风貌,这就是中国腾飞的象征,厚重、辉煌,有力。”

这场精耕细作的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一场哲学与美学相会的最完美视觉盛宴,杨军从中收获了满满的喜悦与成就感。“无论是学术还是实践,终将为国家,为这片养育我的土地的发展添砖加瓦。”

作为一名中国设计师,无论在奥运抑或在世界时尚舞台上,杨军在艺术上的独特与强势都可以归结于其作品中强大的中国文化因素。阿玛尼曾说过,中国文化将会主宰全人类。这让杨军深受鼓舞。

她发现,回国这些年来,世界诸多一线时尚品牌纷纷开始从文化层面、学术高度来透析东方元素的魅力所在,时尚圈内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文化的热潮。而在这股热潮中,以杨军为代表的中国设计师的地位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世界高度。

在这种格局下,2013年,杨军得乔治·阿玛尼的亲笔授权,担任阿玛尼服装高级定制大中华区的总裁兼设计师。阿玛尼大中华区以“提供高品质的定制化延伸服务,以及商务文化高端交流服务”为己任,致力于打造独一无二的、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时尚王国,向世界舞台传递着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力量。感知到中国设计师的独特风采与不可预估的潜力,不久的将来,杨军也将应邀重返阿玛尼公司,担任其2014-2015年度乔治·阿玛尼品牌首席设计师。

在时尚界,杨军的事业显然已经经营得风生水起。然而作为中国第一代服装设计师,杨军的另外一个身份鲜少有人知道——美国南加州大学材料学博士。近年来,杨军投身高科技研究领域,先后获得三十多项科学发明专利,部分属于国际重大命题,尤其是在碳纤维领域与复合材料领域有所建树,填补了国家空白,跃身于世界前列。同时,她也担任国家宇航服的科研开发与设计工作。

凭借多年的经验,杨军敏锐地认知到,接下来的趋势一定是科技引领时尚。“目前,在纤维方面我们已经研究到甲壳素了,在海洋生物里提取生物离子,有益于人的皮肤,也是较好的医用材料。未来世界的战略重点将会是在海空防护这一方面,这将带来一场材料革命。材料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我接下来的目标就是致力于打造中国材料学的航母。”

杨军对高科技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与热忱。多年来,世界每一次全球材料大会,世界最高端最前沿的学术论坛,她场场必到。每年她都会发表自己的学术论文,在学术界颇受认可。在时尚与科技之间,杨军显得游刃有余。“我的专业和我的学术领域,分别代表着时尚与高科技。虽然看上去好像跨越很大,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都围绕着‘材料’而展开。”

作为国际一流的服装设计师,杨军也习惯于设计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在我自己的生涯规划当中,10年左右可能会在材料方面有一个新的重大突破。并且我将会回归到文化遗存领域,完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江山如此多娇

杨军口中的“文化品牌”,是指奥运会后由她一手创办的品牌“江山多娇”。

“江山多娇”品牌定位为:以中国文化元素为基础,用世界语言来解读中国的文化密码。

“中国文化四张名片——茶叶、丝绸、书画、陶瓷,还有其他很多元素都将被囊括在这个品牌之中。”杨军说,“我的学生届时将会成为品牌不可缺少的设计主力。他们遍布世界各地,有着拳拳爱国之心,有学术的高度,文化的历练,我将带领他们在启动‘江山多娇’,使之成为中国新时代的丝绸之路,并带着整个设计团队,带着中国梦,带着华夏儿女的情怀走遍世界,去做真正的文化使者。”

2012年底,杨军成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署的副总干事,她笑称由于自己有“世博情结”,所以“江山多娇”品牌将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联合国馆启动。届时,展厅内将呈现用丝绸织成的《红楼梦》原著,云锦龙袍,故宫博物院三希堂法帖之兰亭序等彰显中国元素的作品。寓意为源自东方,恩泽世界。

“等这个品牌完善了,被世界认可了,我会将之全部交付于国家。”杨军对“江山多娇”的理解为,“她并不只是一件衣服,一条丝巾,一串珠宝……她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瑰宝,是历史与21世纪穿越时空的对话,是岁月对文明的礼赞。”

从80年代至今,杨军已经在文化与设计的道路上走了三十年的光阴。和绝大部分设计师一样,杨军的生活节奏已经明显与常人脱轨。“我白天正常工作,到了晚上欧洲那边上班了,有事需要接洽,刚工作完美国又上班了……”为了工作,杨军有着超乎常人的充沛精力。平时,她不是在实验室研究专利发明,就是去工作室搞创意,“有时候专利发明也用了创意的思维模式,但是创意思维要实施的时候,也要用到严谨的科学态度,所以最后相交辉映之后,为工作与成长奠基,让自己更加淡然,更加从容,更加坚定。”虽然很少有闲暇之时,看到专利或创意“像爆米花一样诞生”时,也为她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