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强夯施工方案范文

强夯施工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强夯施工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强夯施工方案

第1篇:强夯施工方案范文

关健词:吹填造陆;软弱土层;建筑地基;处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 TU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的沿海地区蓬勃发展,土地资源的短缺情况也日益明显。因为沿海地区拥用广阔的海滩资源和较长的海岸线,所以非常适合采用吹填造陆的方法来缓解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紧张状况。目前我国的许多港口都掀起一大规模吹填造陆的热潮。曹妃甸地处唐山南部的渤海湾西岸,位于天津港和京唐港之间,具有等得天独厚的吹填造陆优势。在曹妃甸吹填造陆之后,需要在新建城市中进行各项大规模的开发工作,因此,如何针对新建城市的土质条件特点,选择合理的建筑地基处理方案,便成为目前曹妃甸新建城市建筑工程的重点问题。

1吹填完成后的吹填深度及土质条件概况

根据曹妃甸新建城市在吹填前的原地面测图,原地面高程少部分为0m~5.0m、大部分区域标高在-4.0m~-5.0m左右,堆场区中南部大块深槽区海底标高在-7.0m以下,最深处低于-9.0m。根据吹填造陆后标高4.5m计算,吹填深度在4.5m、8.5m~9m、最深处可达13.5m。

在曹妃甸吹填造陆后,受到近年来本地区及周边区域工程大量的采砂影响,导致附近区域表层的砂源逐渐减少,再加上挖泥吹填的质量控制非常困难,使吹填土在土质条件上存在很大差异。从某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看,在远离吹泥口区域或深槽区域大多出现了明显的砂混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甚至是淤泥集中区。即便是在正常吹填区也出现了很多夹层区域。这就给新建城区的建筑工程带来了一定的施工难题,尤其是现场地质条件多样化给建筑基础施工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2建筑地基处理的几种方案

根据我们一年来不停地摸索、研究和试验,在建筑地基处理过程中,针对各种不同的地质条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以下就是对曹妃甸某吹填地区城市建筑地基处理方案的分析和研究:

2.1强夯法在正常吹填区的应用方案

在对建筑地基进行处理时,对于砂质较好的吹填区,我们可根据软弱层厚度,选择合理的参数来进行强夯处理。强夯法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的优点,比较适合在面积较大且土质条件较好的地基加固中应用。强夯法的缺点是需要使用的机具均为大中型,所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

2.1.1强夯法加固深度的计算

采用强夯法加固地基的有效加固深度计算公式为:

H= a〔Mh〕0.5

(式中:M——夯锤重量(t)、h——落距(m)、a—修正系数)

a修正系数根据土质及夯击能不同取值差异较大,通常为0.33—0.55。

从计算公式中来看,强夯法加固的深度仅与夯锤重量和落距有关,而在实际应用当中,影响有效加固深度的因素则很多,除了夯锤重量和落距以外,夯击的次数、锤底单位的压力、地基土的性质、不同土层的厚度和埋藏的顺序以及地下水位等都与加固深度有着密切关系。2.1.2强夯法的施工方案

施工前需要进行测量放样,对夯击的范围以及具体的夯击点位置进行确定,然后将夯锤对准夯击点起吊到设计好的高度,并落锤实施夯击作业。以第一遍夯击完成后,需要进行重复夯击直到达到设计要求为止,最后需要采用一夯压半夯的方法,将场地表层的松土夯实,然后测量夯击后的场地高程。具体的夯击次数可以根据现场的试夯情况和夯沉量的曲线来确定,而夯击的遍数则应该根据压缩层的厚度、现场的土质条件以及计算的沉降要求来确定。当夯击沉降量为计算最终沉降量的80%~90%时,便可以认为夯击完成。

2.2强夯加排水板法砂混淤泥区的应用方案

2.2.1强夯加排水板法

当吹填砂中淤泥的含量在10%~30%之间时即为砂混淤泥,也称为砂性土,这种土层的特点就是细颗粒含量较多,导致地基土中的孔隙水不容易排出。针对这种区域可采用排水板加强夯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施工快、工程造价低的特点。在强夯加排水板的方法中,排水板可以起到竖向排水的作用,使土体中形成一道竖向的排水通道,从而提高地基固结的速度,然后再采用强夯加载的方法,使地基的承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设置排水板时,必须保证排水板要穿透软弱土层,而在强夯时,则需要逐级的将夯击能量提高。

2.2.2强夯加排水板法的施工方案

在吹填土中水含量较大且不容易排出。采取先设置排水板然后再强夯的方法比较有效。排水板打设的深度应该根据软弱层厚度,穿过软弱层达到硬层,排水板可以采用普通的B型板,其间距可布置为1.2m*1.2m的正三角形,根据现场试验可适当降低间距,选择1m的间距效果更好。强夯则根据逐级加大夯击能的原则先进行2000kn.m和2500kn.m的点夯排水施工,然后进行两遍5000kn.m的正式点夯施工。现场强夯完成后,需要对地基的承载力进行检测,以保证其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在实际工程中如果地基的承载力要求不高,也应该适当的增加夯击遍数提高承载力;如果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则需要进行二次处理。

2.3换填法在淤泥混砂和淤泥集中区的应用方案

2.3.1换填地基处理方法

对于淤泥混砂和淤泥集中区可采用换填的处理方法。对原土层进行换填就是将软弱地基土挖除,采用砂石、粉煤灰及矿渣等材料作为换填材料。换填法能够有效提高地基的强度和承载力,但这种方法的处理费用较高,在实际工程中,应该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工程的具体造价情况来确定选择哪种施工工艺。

2.3.2施工的施工方案

对于淤泥混砂和淤泥集中区,可在表层4m以内拌合生石灰或粉煤灰进行表层加固处理,待表层地基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二次处理,二次处理方案应该从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和施工便捷的角度考虑,可采用强夯置换法,填料选用石渣等粗骨料。对于部分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的建筑地基,可采用旋喷桩或者搅拌桩等技术进行二次处理。也可对现场薄弱区进行振冲碎石施工。

3施工过程的监测

为了能够及时的调整施工参数,提高吹填土地基的加固处理效果,应该对地基的加固过程和固结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测和严格的质量检测。通常在强夯法中,可检测原位孔隙水压力来判断夯击加固的效果。可根据实测的孔隙水压力增长或消散过程,来调整强夯施工的参数。也可通过对被加固土体中的水位进行监测,来了解排水板的排水状态;在换填或者桩基施工中,可采用静载试验及应变检测等检测方法来对加固后地基承载力进行检测。在实际工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区域土质情况边设计边施工,并且保证施工过程监控检测及时,以便能够随时根据检测数据完善施工工艺。

4结论

在曹妃甸吹填造陆后新建城区建筑工程中,对地基的处理应该本着经济、高效、合理的原则,选择最为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案。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以上几种地基处理方案均适合在曹妃甸吹填地区应用,但在实际工程中我们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计算和论证来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

文献引用

[1].祁富,石慧颖,浅谈吹填淤泥地基的加固处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308.

第2篇:强夯施工方案范文

一、工程简介

中科院大连旅顺科技创新园区位于旅顺口城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凤河入海口处,老铁山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范围内。园区有凤河穿过,将园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园区地形复杂,分布着村庄、盐田、池塘、河沟、耕地和军用土地。

中科院大连旅顺科技创新园区道路一期工程,为6#路、7#路、12#路三条道路的部分路段。其中,6#路段K1+220~K2+904.286 (起点冷柏路,终点盐柏路),全长1684.286m;7#路段K0+584.559~K2+013.896(起点12#路,终点盐尹辅路),全长1429.337m;12#路段K0+000~K0+360(起点盐尹辅路,终点12#路),道路长360m。6#路为园区支路(行车道7 m),7#路为园区次干路(行车道9 m),12#路为园区主干路(行车道16m)。均为一幅路,城市道路二级标准。

道路基地范围内共65000面积,处于回填土平衡区范围内,为直接对盐田、池塘、河沟、洼地抛填而成,抛填厚度在6 m左右,回填土层较为松散。该区域的土质成份复杂,场地底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2.30 m ~7.20 m的杂填土,0.70 m~8.20 m的淤泥粉质粘土,0.40m~5.50 m的碎石,0.50 m ~5.90 m的强风化石英岩。

二、质量控制工作

1、做好预控

⑴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的有关工作

积极参与设计交底、认真进行图纸会审。开工前,应在全面熟悉设计文件的基础上,深入现场、熟悉现场,并作详尽的工程调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形成并提出施工图审查监理意见书,报业主进行设计修改、变更。

⑵路基方案的确定

结合实际,积极参与方案论证。本工程在完成回填时随即展开实施,回填土层未完成自重固结。该地区的杂填土成人复杂,又为直接抛填,土层软弱、松散。为提高道路基层的承载力和处理软弱层,需要对6#路、7#路、12#路范围内的三条道路基层进行加固处理。在经过振冲碎石桩、置换、强夯等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后,决定采用具有效果显著,设备简单,投入较小,施工方便的强夯法进行中期加固处理,局部软弱层结合置换方法进行。

⑶施工方案的审查

监理方督促施工方在开工前,根据现场情况、实际工程量、合同工期、技术要求、施工难易程度和人员、设备、材料准备情况,编制、报审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包括强夯和软土中期处理方案。监理重点审查满足设计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确保加固方案可行、有效。

⑷施工测量

开工前,在监理督促下做好施工测量工作。根据施工需要,依据设计资料,其内容包括导线、中线、水准点施测、复测,横断面检查与补测,增设坐标点、水准点等。并在施工中注意到,当点、线不能满足施工需要时,应进行加密、再增设。要保持互相通视。现场监理工程师对施工测量全过程实施跟踪监控,以确保其精度符合规定要求。

施工测量与定位放线应采用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的仪器,仪器使用前应当进行检验、校正。并经监理工程师审查、确认。监理工程师重点查验仪器是否具有由法定计量检测检定机构出具的仪器检定合格证明。唯有经过检验、校正,取得检定合格证的测量仪器,才能投入施工测量。

2、加强过程控制

路基强夯流程为试夯夯点布置图点夯护夯面夯。

⑴试夯

我们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要求,结合场地地形和填筑情况分别从三条路段中选择了地形情况、地质构造具有代表性的K0+180~K0+200、K0+510~K0+530作为试夯区,试夯区面积为20m×20m。试夯过程中做好现场测试监控记录,基本测试项目包括夯点沉降、周围地面隆起数值、冲击的影响范围。

根据试夯确定现场夯点布置图、以及有效加固深度、道路基层沉降后再次填方的工程量。

⑵强夯

参数确定,重点是单击夯击能的确定。单击夯击能锤重×落距。根据需加固地基的土质及其土层百度、设计要求的路基承载力(160Kpa)、试夯成果、类似工程经验,确定单击夯击能。具体为点夯和护夯夯击能(第一遍夯点1000KN・m、第二遍夯点2000KN・m);点夯和护夯达到要求后进行面夯,面夯夯击能为1000KN・m。

严格控制好强夯施工顺序。督促做好相关工作。首先清理并平整场地。强夯前必须注意按照路基顶面设计标高进行填方后的整平自理;然后进行点夯和护夯。标出第一遍点夯位置,夯机就位,并测量场地高程,再将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若发现因杭底倾斜面造成夯锤倾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重复上一步骤,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用推土机将夯坑推平,并测量场地高程。7天后按上述步骤完成第二遍;最后在点夯护夯达到要求后进行面夯,将地表层夯实,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加强监控,确保质量。施工前检查锤重、夯锤尺寸和落距及其控制手段、排水设施及被夯地基的土质;施工中检查落距、夯击遍数、夯点位置、夯击范围。在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施工过程中重点监控强夯前填方后整平的路基顶面设计标高、夯点位置、每遍点夯护夯夯击能、面夯夯击能、场地高程、前后两遍间歇时间、面夯夯印搭接、每一个夯点的沉降量、夯坑周围是否隆起、夯坑提锤是否困难等情况;并做好监测监控的有关监理原始记录。

3、开展反馈控制

强夯工程施工结束后,检查被夯地基的强度并进行承载力检验。

⑴强夯检测方案的确认

对照相关规范,检查相应规范的适用性、检测工作量的合理性;并重点审查试夯与验收的检测布点方案(测量放线、放点及其布置形式)、检测方法、手段、检测频率、加载大小,确保符合规定要求。

⑵进行强夯质量监测

对强夯全过程实时跟踪监测,及时认真形成相关监理记录(见附表);及时指令进行纠偏。

检查强夯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和采取其它有效措施。

强夯后,注意督促施工方进行道路工工基层碾压、整平至路基设计标高。

⑶跟踪强夯检测

强夯施工结束后,应间隔7~14天方能对地基质量进行检验。检测过程监理实施旁站,确保检测数据真实,检测结果可靠,确保实事求是,科学公正地给出强夯后路基土的强度、承载力结论。

⑷强夯道路地基质量检查验收

根据强夯过程监测监控的监理记录、检测结果,依据《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对强夯路基质量进行检验、评定。

三、结束语

第3篇:强夯施工方案范文

1.1强夯法的由来

强夯法又称动力固结法,是将一个重锤(一般为10~40t)从高处(10~40m)自由下落,夯击地基,从而使地基土的强度得到提高、压缩性得到降低的方法。1957年,英格兰的道路研究所就曾运用普罗克特(Proctov)击实原理进行过深层土体的压实处理,但直到1970年前后,强夯法才在法国工程师路易斯·梅纳(LouisoMeiiard)的开发和倡导下,真正大规模地应用于深层土体的加固处理中。强夯法最初仅用于加固圆锥探头阻力9s低于10MN/mZ的砂和碎石层,随着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强夯法也可用于粘性土地基的加固处理。

1.2强夯技术的特点

1.2.1适用各类土层:可以用于加固各类砂性土、粉土、一般黏性土、黄土、人工填土,特别适宜加固一般处理方法难以加固的大块碎石类土以及建筑、生活垃圾或工业废料组成的杂填土,结合其它技术措施亦可用于加固软土地基。

1.2.2应用范围广泛:可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重型构筑物、设备基础、机场跑道、堤坝、公路和铁路路基、贮仓、堆场、油罐、桥梁、港口码头、核电站、人工岛等。

1.2.3加固效果显著:地基经强夯处理后,可明显提高地基承载力、压缩模量、增加干密度、减少孔隙比,降低压缩系数、增加场地均匀性,消除湿陷性、膨胀性,防止振动液化。

1.2.4有效加固深度:单层8000kN·M高能量级强夯处理深度达12m,多层强夯处理,深度可达24~54m,一般能量强夯处理深度在6~8m。

1.2.5施工机具简单:强夯机具主要为履带式起重机。当起吊能力有限时,可辅以龙门架等设施。

1.2.6节省材料:一般的强夯处理是将原状土施以能量,无需添加建筑材料,大大缩短施工周期。

1.2.7节省造价:由于强夯工艺无需材料,节省了建筑材料的购置、运输、制作、打入费用,除了消耗油料外,没有其它消耗。

1.2.8施工快捷:只要工艺适合,特别是对粗颗粒非饱和土的强夯,周期更短;但是,雨天影响比较严重。

1.3强夯法加固地基在建筑中适用范围

强夯施工方法具有施工机具简单,施工方便,加固地基效果显著,适用范围广泛,能缩短工期和降低工程造价等优点。一般来讲,强夯地基适用于处理碎石、砂土、杂填土(不含生活垃圾)、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等,但笔者认为,现场监理尚应该参照地勘报告,掌握有关技术指标,如土层颗粒的组成,孔隙比,液性指数、塑性指数、饱和度、渗透系数等;对于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杂填土,还要查清杂物的分布范围、深度、有机质含量及是否对基础有侵蚀性。由于湿陷性土浸水后会产生附加沉降,其湿陷系数也应作为一项控制指标。工程中是否考虑选用强夯基础是由设计决定,但监理在必要时应提醒设计对以上技术指标作综合考虑。如广州从化一市政道路工程,设计选用了强夯地基,但经过对比地勘资料,监理提醒设计注意在地勘报告中反映了部分回填土中含有大量木糠,经查清其分布范围及埋深后设计采取了相应的技术处理措施,从而确保了工程的施工质量。

2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

关于强夯法加固地基的机理,目前有关专家学者意见还不很一致,但对于地基处理中经常遇到的几种类型的土,一般的观点认为:强夯法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地基土体施加一巨大的冲击能量(一般而言此冲击能量不小于800kN·m),加荷历时约几十毫秒,对含水量较大的土层,加荷时间约100毫秒左右。这种突然释放的巨大能量,将转化为各种波型传到地下。首先到达某指定范围的波是压缩波,它使土体受压或受拉,能引起瞬时的孔隙水汇集,因而使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大为降低,据理论计算这种波以振动能量的7%传播出去,紧随压缩波之后的是剪切波,以振动能量26%传播出去,剪切波会导致土体结构的破坏。此外的瑞利波(面波)以振动能量的67%传出,在夯点附近造成地面隆起。土体在这些波的综合作用下,土体颗粒重新排列相互靠拢,排出孔隙中的气体,使土体挤密压实,强度提高。

根据上述观点,地基土经强夯法加固后,其强度提高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夯击能量转化,同时伴随强制压缩或振密(表现为土体中水及气体排出,孔隙水压力上升);土体液化或土体结构破坏(表现为土体强度降低或抗剪强度丧失);排水固结压密(表现为渗透性能改变,土体裂隙发展,土体强度提高);触变恢复并伴随固结压密(包括部分自由水又变成薄膜水,土的强度继续提高)。

3工程实例

3.1工程概况

G106国道扩建工程湖南段项目,根据地勘资料,场区发育有2~8m不等的杂填土,其中以碎石、粘性土为主,兼有泥炭质页岩块石,建筑垃圾等;碎石、粘性土含量极不均匀且未经压实,需加固后方可直接作为填土高度达23m的高填方路基基底。设计采用强夯处理方法对填土层进行加固处理。设计夯击能为2250kN·m,落距为18m。

3.2强夯施工情况

3.2.1本次强夯在施工前,首先对路段k2+325~k2+825段进行了试夯,试夯区域经检测合格后,再根据试夯区的施工参数,在场地大范围推广施工。

3.2.2全部采用“两遍点夯、两遍满夯”的施工方案,同时,对局部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段采用“四遍点夯、三遍满夯”进行加强处理;满夯夯击能采用1000kN·m,落距7~8m,按1/4搭接。

3.2.3施工中,发现场地k2+356~k2+402段的土质较差,经加强处理后仍然达不到设计要求,故对k2+356~k2+402段基底采用换土处理,回填碎石土后再进行强夯施工,同时,根据设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如遇雨水天气,则严格按照强夯施工规范要求。

3.3加固效果

该工程于2005年11月竣工,经建设单位委托有检测资质的施工单位对场地进行检测表明:通过本次强夯处理,土体密实度明显提高,承载力及密实度均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4建议

4.1做好强夯地基的施工监控。由于强夯地基的许多技术参数都要求在试夯及施工过程中确定,因此,加强对强夯地基的试夯及施工监控,及时掌握各项技术参数尤为重要。强夯施工开始后,监理工程师应进行全程旁站检查,重点是要对设计参数进行验证,发现偏差应及时反馈给设计。监理工程师在监控中应注重做好以下几点:掌握设计意图、审核施工单位资质、认真审核施工方案、旁站检查与记录、安全控制。

4.2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设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技术参数要求进行施工。施工后作好质量检测,并作好后期工作和以后的问户工作。

4.3对该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控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对建设工程所有工程内容的质量进行控制。(2)对建设工程质量目标的所有内容进行控制。(3)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目标的所有因素进行控制。

第4篇:强夯施工方案范文

【关键词】基础工程; 现场施工;质量控制

1、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

建筑物的根本是基础工程,上部结构的稳定有直接关系。从工程费用上看,基础造价在土建工程总造价中所占的比例会随着复杂地基的开发利用逐步上升。相反,由于地基性状发生改变或不均匀变形过大、地基承受能力不足或基础设计施工问题等原因造成的事故也很多。基础工程的范围还包括事故的预防以及事故发生前锋补救措施。

基础工程在土木工程中比较隐蔽,因此基础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质量与上部结构的安危有直接关系,须加以重视。只有严格遵循基本建设的原则,只有每位土木工程师及管理者本着高度的责任感,我们才能将基础工程搞好。

2、控制建筑地基基础的质量,首先要控制施工材料质量

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是材料质量,如果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原材料,就不能使工程质量符合相应的施工要求。而控制材料,一开始要对提供材料的商家进行核查。然后,对那些原料进行检查。经过层层的检验确保进来的原料的质量是否过关。

3、从设计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一个工程的基础时设计,如果设计有缺点,对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都有一定影响,因此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监理需要着重协商和解决问题之一。监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对施工单位施工的管理,就质量控制而言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3.1审核施工方案是否可行、完善、切合实际

具体内容有:要明确部分项目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的程序;有机结合安装部分须与土建的进度,合计工作量,;实行工程质量、进度的安全保障措施等。施工方案要成为一个能够真正指导施工的文件。目前国内施工方案大多如同摆设,这与施工方案质量欠缺有直接关系,因此审核并完善施工方案,使施工方案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3.2健全施工单位管理体系、质保体系、技术管理体系

具体内容有:质量监管、技术管理和质量保障的组织机构;专职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证、上岗证。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不健全,施工单位管理不严格。这是监理行业出现的原因之一,也是其使命之一。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许多不规范因素累积,一时半会儿不能转变。作为监理,我们的职责、工作及实现质量控制的途径就是健全施工单位的管理制度。

3.3工序报验、巡视与旁站

这是监理人员保证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程序。现场检查是为了检查施工单位的质保体系、管理体系能不能正常运行。如果监理检查找出问题,就不是返工修改就行,检查发现问题说明其质保体系、管理体系有缺陷。因此除勒令其返工整改外,监理要同其一起找出其质保体系、管理体系中的漏洞,完善其管理,以防止类似事情发生。

4、基础工程中易产生的情况及解决方法

从图片的施工现场的平面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建筑的操作是十分复杂的,在实际的工作中就更容易出现各种情况,其较常见的情况有:轴线发生位移、标高出现偏差及防潮层不能防潮。上述问题对工程的构成及用途有直接影响

4.1基础轴线位移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到室内标高(±0.00)处,它的轴线不能与上墙体轴线保持一致。

1、轴线位移原因。因为没有掌握好大方脚分寸,砌到大放脚顶部时,已产生误差,直墙部位就容易偏离轴线。进行工作时,通常需在槽边打柱子,横向轴线要用山一侧排尺控制。基础通常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定在纵墙基础外侧,不能够吊线,轴线易出现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没保护好,因碰撞发生移位,偏离轴线。

2解决措施。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地方须放置隔离板,同时有配套的保护措施,以防基槽边有土堆积或进行其他工作时因碰撞而产生移动。隔离板下设固定中心桃,拉通线时,需先与中心桩核对。横墙轴线不适合用基槽内排尺法掌握,所以设置中心桩。为避免因砌筑基础大放脚的不均匀而使轴线发生一定的位移现象,应该在砌完基础部分后,拉通线来进行再次核对,把新给出的轴线作为标准,之后再进行基础直墙部分的砌筑。

4.2基础标高偏差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偏差原因。基础下面的基层标高相差大,这样会在基础砌筑时影响到对标高的掌握。因为基础与放脚宽都比较大,使基础皮数杆不可以挨近。砖基础较大放脚填芯砖使用的铺灰砌筑的方法范围也较大,铺灰厚度不一或铺灰面过长,砌筑速度达不到,砂浆因停滞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

2、解决措施。要严格对基础层标高的控制。砌筑基础前,应对基层标高普查,部分低凹处应用细石混凝土填平。基础皮数杆要使用小断面方木或钢筋。砌完基础部分后,再次核对,然后以新给出的轴线为标准,进而砌基础直墙部分。

4.3基础防潮层失去作用原因及解决措施

防潮层有缝隙或抹灰不严实,地下水沿基础向上涌,将造成墙体变得潮湿,土层脱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

1、防潮层不能防潮的原因。施工中浆混用,将砌基础余下的砂浆当防潮砂浆用,会造成防潮层失去效果。在建防潮层前,如果基面上不干净,将影响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合,操作时表面涂灰不密,因前期缺水,防潮层承受力度和粘合度达不到标准而出现裂缝。冬季开工,防潮层因受冷而失去作用。

2、解决措施。施工中,应该将防潮层应作为一个独立隐蔽的工程项目,让其在建筑物的基础工程完成后再进行。防潮层的施工适合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之后开始,从而防止在进行填土时破坏到防潮层。比如在图纸的设计中对防潮层没有做出具体的要求,适宜用使用2cm厚1:2.5的水泥砂浆并且掺适当防水剂的方法,禁止在防潮层砂浆和混凝土中掺盐。

5、常见的建筑地基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5.1强夯法质量控制

首先,定位测量。这与强夯处理的整体效果有关,实践中,施工单位应根据确切的夯点布置图,逐个量放夯点位置。然后,用力夯实前用压土机先压两遍,平整场地后,测量场地高度。进而,分段施工。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机平整场地,用线定位,开始下一遍夯击。最后,夯击时应以测试出来的强夯参数为准,进行实施。要准确夯位,及时排除夯坑内积水。

5.2注浆法质量控制点分析

首先,实际钻孔应指派有经验的人员真实记录在钻孔记录表上;然后,加固的土层上面应留有1m厚的不加固土层,以防浆液上涌;进而,灌浆液的压力应在0.20.4MPa(始)0.8―1.0MPa(终)范围内;再次,加固土的顺序,应从上至下;最后,若出现地面或附近建筑物异变的情况,应马上停止灌浆。

6.基础工程的发展

在人类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基础工程逐渐发展为一门科学,而早期的人们就知道如何运用才智对土地进行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技术成就。1936年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会议,之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便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发展。50年代起,随着现代科学新成就的涌入,基础工程技术与理论成为一门较完整的现代学科。

参考文献:

[1].赵振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浅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2].林桂兄.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J].科技资讯.2010

[3].沈炳良.建筑工程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科技资讯.2013

第5篇:强夯施工方案范文

关键词:道路 路基填筑 强夯法 施工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060-02

强夯施工采用的施工方案为两遍点夯+一遍满夯,夯能选择为点夯4 000 kN・m,满夯夯能选用1500 kN・m,强夯的施工控制指标为点夯12击最后两击沉降差不超过5 cm, 满夯6击最后两击沉降差不超过5 cm。

1 道路路基处理过程中强夯施工方法的应用

1.1 强夯施工准备

通过强夯法进行道路施工的时候,强夯准备工作是其基础,其对于地基处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占比例也很大。在通过强夯法进行道路路基施工准备时,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好下面三方面的准备工作。首先,必须对基底进行合理的处理。对基底进行处理对于强夯法的运用而言是最基础的工作[1]。路基基底中经常会存在一些杂物和腐植土,表面不平整,存在积水现象,有必要对其进行清理,在清理结束后,需要再进行土壤的填充,在填充的时候应该保证土壤能够满足强夯的需要,这样才能够给后期进行强夯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预压的时候,需要严格根据道路路基设计的相关要求做好预压施工工作[2]。最后,做好测量准备工作。测量工作是根据强夯法来对地基进行处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必须做好道路路基测量的相关工作。

1.2 试夯工作开展

在强夯准备工作结束后,对于道路路基需要进行试夯,试夯合格才能够进行强夯[3]。进行试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各种施工参数及资源配置,给地基施工奠定基础。在道路路基试夯的时候,需要根据每一次夯击的土层变化以及周围地形变化的情况来进行夯击次数等一系列指标的确定,这样才能够给道路夯击施工奠定基础。在试夯的时候,可以选择曲线图的方式来判断土体的夯实情况,在曲线图中,横坐标代表夯击的实际次数,纵坐标则代表土层下降的实际距离。一般情况下,进行一次夯击后,土层下降应该低于50 mm[4]。

1.3 强夯施工部署及工艺

夯锤选用:夯锤选用重28 t、锤底直径2.25 m的圆形铸钢锤。满夯段的夯锤落距取5.5 m,即单击夯击能=28×g×5.5=28×9.8×5.5=1509 kN・m。通过试夯确定夯实遍数和夯实能量,夯实能量的变化通过更改夯锤质量或夯锤的落距的数值来达到。(见表1)

一般路段满夯施工工艺:用1500 kN・m夯击能进行逐点满夯1遍,满夯用夯锤重28 t,直径2.25 m,夯印彼此搭接1/4,夯点间距1.69 m。第一遍满夯后间隔7 d,待地下水压力消散后进行第二遍满夯。(见图1)

夯击机械就位,提起夯锤离开地面,调整吊机,使夯锤中心与夯击点中心一致,固定起吊机械,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然后打开吊具,使夯锤做自由落体运动,同时将吊钩缓缓放下,完成一次夯击,单点完成夯击条件为最后两击的夯沉量不大于50 mm,同时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将夯机移到下一点位,重复以上动作,完成一遍满夯夯击。

第一层强夯交工面处理完成后,将原设计分层碾压至路床的路基继续采用二次或多次强夯处理工艺进行施工,单层强夯处理厚度6~7 m,直至路堤底标高。然后进行碎石垫层的施工,在路基上布设50 cm的碎石垫层,而后进行路基正常施工。

满夯施工顺序:满夯施工时按照由路基左侧向路基右侧的顺序,先夯击路基左侧的夯点,然后由左向右完成满夯区域全部夯点的施工。

2 强夯施工工作开展及施工效果

对于原地面强夯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因此在强夯施工以前采取了在强夯施工范围周边挖设1.5 m深以上的排水沟进行降水,待地下水位降低以后进行强夯施工,强夯施工不可连续作业,当第一遍点夯结束后需要静置一周的时间再进行第二遍点夯。第二遍点夯结束后同样需要静置一周的时间才能进行满夯施工。

对于路基回填土强夯,采用的施工方案为:路基回填土强夯在斜坡上时需挖设施工台阶,台阶高度为1 m左右,宽度根据地形确定,路基填筑及强夯宽度控制按照填前的坡脚线外延预计填层厚度×边坡坡率+1 m不小于10 m进行填筑,保证填方路基坡脚能够经强夯后达到夯实标准,强夯后多余土方作为反压土方进行处理,采用土方施工机械进行整平压实。压实达到的标准为路基表面基本平整,没有明显的压路机轮迹,填筑7 m后进行强夯施工,强夯施工的宽度控制按照半填半挖地段夯实到挖方边缘,填方地段夯实到本层底面路基的设计边坡坡脚+1 m的位置,确保强夯施工完毕后保证填方路基坡脚能够经强夯后夯实,强夯施工的技术指标按照原地面夯的指标进行施工。

经过强夯的原地面和路基填筑交工面现状可以达到表面平整、表面无松散土层的路基填筑要求。

3 强夯施工的注意事项及保证措施

施工前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施工入口处安排人员值守,防止附近居民及社会车辆进入施工场地。另外还要派专业人员对施工机械的机械性能进行测试,提锤前进行10 min的空载试运行。正式强夯前低锤夯击,检测夯机的稳定状态,确定夯机无异常时方可进行正式标准工作程序。非作业人员不得在作业区内停留。

验收方法可采用静载、动探、瑞利波等方法,强夯交工面层采用平板荷载试验,要求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80 kPa,重型标贯N63.5>10。每段检验点数不得少于3点。

采用二次或多次分层强夯处理方案进行施工,应满足路基压实度、地基承载力及工后沉降等各项指标:各阶段场地平整后土基压实度应达到93%以上;地基承载力>180 kPa。工后沉降控制标准如表2。

超出表中标准值时,均需做地基处理。道路施工时应加强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配合;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平整后的场地及陆基进行沉降观测。

4 结语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及强夯检测的试验结果,强夯处理地基进行路基施工可以达到路基整个设计断面的夯实效果,对于工后沉降及路基变形的控制可以通过埋设沉降板、位移桩进行观测。考虑到土方来源及其成分、工期、经济等因素,采用强夯法对填土进行加固后作为路基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施工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玉燕.道路路基施工中强夯法的应用技术解析[J].福建建材,2015(7):48,58-59.

[2] 赵志宏,侯永.道路软土路基处理中强夯法施工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9):237.

第6篇:强夯施工方案范文

关键字:水利水电;地基工程;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 A

一、分析地基工程施工技术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地基在任何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而就水利水电工程来看,由于其地基的地质条件往往较为复杂,且大都在不良地质条件下进行,因此其在水利水电工程的作用亦是如此。而地基施工技术作为确保地基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所以只有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切实加强地基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才能最大化的避免地基质量问题的出现,进而最大化的确保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由此可见,地基工程施工技术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分析水利水电地基工程施工的技术性准备工作要点

1、切实做好施工设计和技术交底工作

水利水电地基施工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因而在实际施工之前,必须对设计的地基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明确设计人员的意图,及时的掌握和分析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加强与设计方的沟通和交流,与此同时,还应深入施工现场,对设计的地基施工方案进行复核,以最大化的确保设计中的不足在施工之前得以全部的发现和解决,并对地基施工的技术方案、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技术类型和需要注意的有点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并做好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使其对整个地基施工过程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为地基处理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切实做好地基施工的组织设计工作

良好的施工组织设计是确保整个施工安全、高效、有序进行根本性前提,所以在地基施工之前,作为施工企业必须切实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根据确定的施工方案对施工现场进行平面布置图的绘制,科学的制定进度控制目标和计划,并配备相应的进度控制措施,科学的组织人员、材料和机械的使用计划,并设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

3、切实做好施工全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通过教育,不断强化施工全员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环保意识,通过培训不断强化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安全防护技能,从而确保整个地基施工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安全高效的进行。

三、水利水电地基工程中如何加强地基施工技术应用的探析

1、土方开挖技术在水利水电地基工程中的应用

土方开挖是整个水利水电地基工程施工的基础性环节。因而在开挖过程中,应始终结合确定的开挖方案进行开挖,并紧密结合地形地质勘查资料,切实做好地面排水系统的建设,及时处理好开挖的土壤,在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机械开挖为主和人工开挖为辅的方式进行,但必须确保地基土结构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尽可能地降低地下水水位,这就是设置集水坑,将开挖的地下水进行集中处理,但必须确保集水坑的开挖应在地面500厘米以下进行,最大化的确保地基工程的开挖质量。

2、地基处理技术在水利水电地基工程中的应用

地基开挖之后,就应结合实际采取针对性的地基处理技术,以下笔者介绍几种常见的地基处理技术。

(1)换填与强夯技术在水利水电软基处理中的应用

为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地基承载性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就应在挖出较薄的淤泥层之后,采取换填的技术,不仅能提高其透水性,还能实现软质地基构造的重新组合,这就需要在排除淤泥和泥炭等软土之中,采取换填灰土、砂土、粗砂、水泥的方式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但在换填后,虽然其承载性能比原有的地基承载性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但为了进一步夯实地基的加固质量,还应采取强夯技术,利用强夯锤对其进行击打,地基在强夯力的作用下达到夯实地基的目的。

(2)加筋技术在水利水电软基处理中的应用

加筋技术也是水利水电软基处理中的重要技术。在利用加筋技术时,重要是在地基表面平铺交友较高强硬度和土工合成材料,从而达到平摊荷载和减少破坏力和增加地基的荷载承载性能的目的。有时还可以将具有较强抗拉性能的土工合成材料埋设到地基的内部,使其与土层颗粒摩擦后二者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进整个地基稳定性的提升。

(3)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在水利水电软基处理中的应用

对木质素类、聚氨酯类等各种化学浆以及粘土水泥浆、粘土浆、水泥砂浆、水泥浆进行液化,之后为加固淤泥的软土地基在软土介质中高压注入液体。打孔埋管灌浆以及无损贴嘴灌浆为高压喷射灌浆法较为常见的方法,而就两者相比来看,无损贴嘴的灌浆法更具有的发展前景更广阔。

四、水电地基工程施工的新技术

1、水电地基工程中新材料的应用

科技的发展,使得水电工程建设中的新型材料数量不断增多,对这些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是提高水电工地基工程进度与质量的保障。新型的科技材料种类繁多,材料的种类不同,其功效也不同,但是不管哪一种材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中的各个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2、水电地基工程中土壤加固技术的应用

化学加固法,是水电地基工程中处理土壤的一种有效的施工技术,它是利用各种化学原理以及化学物质对土壤性能进行改善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土壤,其稳定性好,具有较强的抗形变能力,在提高地基的强度与承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水电地基工程中施工方案的作用

工程的顺利施工,以及安全施工的前提保障,就是需要具有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施工方案。它是工人进行施工的依据,也是各项指标都能够符合国家标准的依据。水电地基工程中,开挖环节,需要对其周围的管线情况,环境地貌等方面有所要求,因此,这些情况都要在施工方案上有所体现,它能够保障开挖技术的顺利实施,也能够避免地下水管以及各种线路不被破坏。

4、水电地基工程中排水系统设计与技术的应用

水电地基工程中,排水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的设计与坡度有很大联系,而坡度已在一般情况下,是需要工作人员经过严密的测量而计算出来的。在一些地基比较浅的地方,我们不会设计坡度,利用管道就可以完成排水工作。

五、水电地基工程中软土地基施工的新技术

1、软土地基中换土技术与强夯技术

水电工程中,地基工程是其根本,而对于地基工程来说,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是关键的,由于软土地基的水分含量较高,因此,比较容易变形,进而影响地基的稳定性,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减少土壤含水量,进而选择使用水泥,沙土等一些常见的材料对其进行填充,然后在对其进行压实和打击,最大限度的缩小土壤缝。

2、软土地基中加筋加固技术与桩基技术

软土地基中利用钢筋对其进行加固处理,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措施,它能够提高地基土的强度与承载力,并且还能够有效的分摊来自外部对于地基的压力。

3、软土地基中动力排水技术与旋喷技术

软土地基,主要就是由于水分含量较高,而造成了其强度不够,易于受力变形的特点。那么利用强力的吸水材料对其进行吸水处理,就可以降低其含水量,提高其强度,进而达到支撑建筑物的目的。这种做法是提高土壤承受负荷能力以及紧实度的有效措施。另外,旋喷技术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高降低软土水分的措施,它主要是针对软土层的泥水进行较为深入喷射,进而使其水泥液体迅速变为硬桩,达到提高其强度的目的。

六、水电地基工程中施工质量控制的新技术

水电工程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而其地基工程则是其整个工程质量的基础,因此,提高水电地基工程的施工质量,是非常必要的。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各种新型的施工技术不断涌现,那么,科学合理的将这些技术引入到水电地基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是提高工程效率以及质量的保障。

为构成较强的反作用力以及承受荷载的能力,建设水电的地基应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以及耐高压性、较高的防潮性、较强的耐久性以及较高的强度。而为了将地基稳定性提高,对地基进行建设时要增加加固的设施,对变形的程度进行规范控制。

总之,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水利水电地基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必须紧密结合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学习,切实加强新型工艺技术的应用,在意识到加强地基处理重要性的同时,还应结合地基的特点和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技术,切实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同时还应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对国外的地基处理技术进行不断的吸收、消化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的水利水电行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童健. 水利水电中地基工程施工技术探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5:178.

[2]周德创. 水利水电地基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 城市建筑,2013,12:72.

第7篇:强夯施工方案范文

【关键词】强夯法湿陷性黄土地基 影响因素 施工工艺

一、黄土夯实影响因素分析

1.含水量对强夯的影响

含水量是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之一,含水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土的强度。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天然含水量比较小,相对加固饱和土地基而言,强夯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孔隙水扩散,这更加有利于强夯法的施工。

2.夯击过程中孔隙比对地基的影响

强夯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是黄土在动力作用下由大孔、松散状态变为密实状态的过程。孔隙比是描述结构性变化的一个重要参数,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天然含水量比较小,在巨大的夯击能作用下土颗粒和孔隙空间性增加,孔隙比减小。但实践证明,无论怎样选择夯击参数,强夯也不可能将土中的气体和水全部排出,其夯实变形主要是由于土质孔隙中气相被排出,土颗粒相对移动,重新排列而引起的。经强夯处理后,土质达到密实状态,孔隙体积可减少约60%。这时土质中含水量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饱和度却不断增加。

3.夯锤的形状

经过实践证明,不同土质不同地层结构,均采用相同的锤形是很难取得理想的夯实效果的。大多数夯锤都是平底,其锤底静压力在25-40kPa之间。

4.对强夯机的设备性能要求

强夯法施工和强夯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强夯机的设备性能有如下要求:强夯机应具有较高的工作级别,并应具备较强的地形适应能力和较高的作业稳定性;起升卷扬机构的卷筒应具有宽幅大容量、高弹出力性能和高制动能力;发动机功率应有充足的储备,行走机构能适应泥泞和沉陷地面的行走和转向。

二、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工艺

1.施工准备

强夯施工前,应查明场地内范围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对原有构筑物造成破坏。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初步确定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在试夯过程中加强监测,及时调整,编写施工组织设计,经驻地监理组审查,报总监代表审批同意方可施工。

2.夯点布置与强夯

夯点布置是否合理对于夯实效果也有直接影响。夯点一般布置成正三角形或正方形,这样布置比较规整,也便于强夯施工。由于基础的应力扩散作用,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基础范围,其具体放大范围,可根据构筑物类型和重要性等因素考虑确定。夯点间距可根据所要求加固的地基土性质和要求处理深度而定。夯点间距一般取1.5-2.5倍的夯锤直径。每4000mm2工作面为一个施工单位。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地基土渗透系数低,含水量高,需分3-4遍夯击,反之可分两遍夯击,最后再以低能量“搭夯”一遍,其目的是将松动的表层土夯实。强夯一般分三遍施工。第一、二遍为间隔跳夯方式施工,锤中心间距为1.5d-2.5d,此处选锤中心问题(即夯位中心距)为3m,以3m×3m方格网定位,每3m×3m方格网为一夯位,每个夯位连夯,夯点的夯击次数可以结合公式:N=(EL2)/(MH)(夯点为方格布置,间距L)计算取值。也可按现场夯击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夯击结束后检查夯沉量,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得超过5cm,否则加击。对于饱和细粒土,击数可根据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和消散来决定,当被加固的土层将发生液化时的击数即为该遍击数,以后各遍击数也可按此确定。第三遍采用低能量满面拍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夯位中心距1.5m。

3.间歇时间

所谓间歇时间,指相邻夯击两遍之间的间歇时间。间歇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的间歇时间,应不少于3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土,第二遍夯位施夯时间,与其相邻的第一遍夯后应施夯时间间隔不得少于4天,每个夯区的第三遍拍夯必须在该夯区第二遍施夯完毕四天后进行。

4.强夯法的施工管理

夯位要按设计图要求编制夯点编号图,编号图要清晰、规范、科学。夯点定位布置用钢尺按100%的频率丈量;施工单位要对强夯机械进行编号,夯锤必须过磅称重,每台强夯机械必须持有监理组发放的《施工许可证》方可进行强夯施工;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机械操作的主要人员必须挂牌上岗;用水准仪测量垫层铺设前、后的对应测点标高,初步确定垫层厚度,每20米一个断面,每个断面5个规定测点,再按每断面挖1处探坑,进一步确定垫层厚度;主、副、满夯的间隙时间要根据现场情况作必要的调整,但间隙时间必须满足72小时;施工人员要认真做好强夯施工记录,记录要求清楚、真实;路基基底处理应按设计要求和黄土的湿陷类型进行施工同时作好两侧的施工排水、防水措施。在施工现场均应设置专职施工质检人员和施工安全人员,负责指导、检查和监督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操作和施工安全措施。对于产生的噪音与振动波对周围的建筑物和居民将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采用隔震沟进行消除。

三、强夯法施工的优点和效果

强夯法施工相比较其他施工方法具有自己的优点,如:施工设备、工艺简单,仅用一台起重机和重锤即可施工等。夯后一般地基强度可提高2-5倍,压缩性可降低2-10倍,加固影响深度可达6-10m,同时可防止地震区砂土液化,和消除或降低大孔土的湿陷等级。工效高、施工速度快,每台设备每月可处理地基面积5000-10000m2,比桩基可加快工期1-2倍。节约投资,根据夯击类型不同,强夯法处理地基与桩基相比可节省投资50%以上。

四、结束语

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其本身具有施工工艺、设备简单,易操作和控制,工程造价低等诸多优点,是目前常用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但其本身也有它的局限性和不足点,有待于我们日后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使其更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更好的为服务于工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徐至钧.强夯和强夯置换法加固地基.机械工程出版社,2004.

第8篇:强夯施工方案范文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 强夯 高等级公路

中图分类号:U412.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19-02

公路地基土层如果具有强湿陷性或较高的压缩性,且容许承载力低于路堤自重压力时,设计应考虑地基自重和活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下沉。除采取防止地表水下渗的措施外,可考虑采用重锤夯实,

1 重锤强夯法设计

1.1 确定有效加固深度

施工前,应按照设计文件要求,确定所在路段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有效加固深度(本例为5~6 m)。

1.2 确定单击夯击能

本段强夯能级:点夯2250 kN.m,满夯1200 kN.m。

1.3 确定锤重和落距

点夯夯锤:锤重15T,圆柱体形锤,有气孔,底面积A=4.0 m2

满夯夯锤:锤重12T,圆台形锤,有气孔,底面积A=4.5 m2

点夯夯锤落距:15 m,满夯夯锤落距:10 m。

1.4 确定夯点夯击次数

每一点的夯击次数确定原则是:使土体竖向压缩最大,侧向位移最小。夯击频率每分钟夯击1至2次。第一遍夯点每点10击,第二遍夯点为5~8击;满夯每点为2~3击。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点夯最后两击的平均沉降量要控制在5 cm以下;满夯最后两击的平均沉降量控制在2 cm以下。

(2)夯击后,夯坑周围地面不能发生比较大的隆起,宜控制在10 cm以内。

(3)应避免因夯坑过深而导致起锤困难情况出现。

1.5 夯击遍数、夯点布置及间距要求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的性质确定,如果土质颗粒越细,土体压缩层越厚,同时含水量较高,需要的夯击遍数就越多。由于路基全线土质为细粒土,故强夯须分3遍进行。第1、2遍为点夯,夯点布置形状为成正方形。根据压缩层厚度和土质条件确定夯点间距,为6.0 m。第一遍夯击点的间距要大,这样可使深层土得以加固,并且能使夯击能量传递到深处。第二遍夯点布置应在第一遍夯点的中间。第三遍为满夯,用较低的夯击能进行夯击,夯击时彼此重迭搭接,一般搭接宽度四分之一锤径,以确保地表土的均匀性和较高的密实度。

2 施工方案

2.1 施工机具

(1)夯锤:夯锤选择时应考虑锤底静压力的要求,设计要求锤底静压力范围在25~40 KPa之间。点夯夯锤采用圆柱形铸铁夯锤;满夯夯锤采用圆台形铸铁夯锤。锤中部设置7个直径为10~20 cm的排气孔,以利于夯击时空气的排出和减小起锤时的吸附力。

(2)起重机:选用波兰产的500 kN的履带式起重机。

2.2 工艺流程

(1)平整场地,清除路基设计处理范围场地内的杂草等,用挖掘机和装载机把拟强夯的段落上多余的土方清理,自卸车将土拉运至指定的弃土场。清理完毕后,用推土机将场地推平,50T振动压路机碾压,使场地表面不留虚土、浮土。并测量夯前地面高程。调查场地情况,如果有易遭受雨水及积水浸泡路段,要做好临时排水工作,如开挖临时排水沟等。

(2) 测量放样。按夯点设计图进行测量放线。在整平出的场地上,用全站仪放出路基的中线,水准仪测出地面高程,根据填土高度放出坡脚线。定出第一遍强夯各夯击点的位置,用小木桩或白灰标示,偏差值控制在5 cm以内。在坑外应设控制桩加以保护,以保证每遍夯点位置准确。

(3) 机具设备进入工地。夯锤对准夯点位置,开始试吊重锤,之前应检查脱钩器开启情况,同时测定起重锤高度,并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4)将夯锤起吊到设计高度,待夯锤脱钩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落锤应保持平衡,若发现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要将坑底整平,每击均需测量夯沉量,并填写强夯施工记录。

(5)第一遍强夯完成后,将地面用推土机推平,第二遍强夯应在一周后进行,完成后推平。

(6)施工过程中,单击夯击能、击数、收锤标准要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对于夯坑过深、起锤困难、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夯点,满夯前必须进行补夯。

(7)满夯应在第二遍点夯完成一周后进行,锤痕应互相搭接。

(8)按设计要求完成强夯后,将场地推平,并测量夯后地面高程。强夯后若地基总的平均沉降量小于60 cm,应查找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

(9)强夯完成后,对地基加固效果进行检测。取得各种数据,与夯前原位测试相比较,以检验强夯效果。

2.3 强夯施夯顺序

强夯一般先行施工点,第一、二遍为点夯,夯点布置如图所示。首先施工“①”号点,全部施工完成后接着施工“②”号点。为减少起重机移动次数,每遍强夯时起重机易放置在相邻四个夯点中间,对每个夯点依次施夯。第三遍为满夯。

2.4 强夯施工监测与质量控制

强夯施工过程的监测至为重要,必须有专人负责,并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作好详细记录。及时正确地收集施工步骤中需进行收集的数据。统计分析出强夯施工需要的各种参数:各遍中夯击能、各遍中夯击次数、夯点布置、间歇时间。

(1)开夯前应检查夯锤重量和落距以及夯锤吊环是否准确处于重心位置。

(2)在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如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每夯的夯沉量,周围的沉降、隆起和挤出的情况等。

(4)土基含水量的控制:土基在适宜的湿度范围内(最佳含水量附近),强夯加密效果最显著。土的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1%~3%。

(5)强夯施工质量检验方法:分强夯过程中的检验及夯后检验。强夯过程中的检验指标为施工控制夯沉量,夯后检验指标为有效加固深度。强夯过程中,每遍的每夯点的夯击次数用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控制:点夯夯沉量应小于5 cm;满夯夯沉量应小于2 cm。此外,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强夯后地基平均沉降量应大于60 cm。

(6)在施工过程中,基本技术要求为:单点夯击能,击数、收锤标准要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夯击时点位偏位不得大于5 cm;对于夯坑过深,起锤困难、达不到要求的夯点,满夯前必须补夯;应有组织按顺序进行夯击,并进行详细的施工记录,避免偏夯、漏夯。

(7)夯击标准。强夯后地基平均沉降量应不小于60 cm,而且要持续夯击,直到最后两夯夯沉量之差小于5 cm为止,否则需加夯。

(8)强夯法施工完成后对地基的要求及处理:从强夯后的地面算起,强夯后达到的质量标准为:0~500 cm深度内黄土湿陷性系数δs0.015,干容重大于15 kN/m3,压实度0~100 cm深度应达93%以上,100~300 cm深度达90%以上,300 cm以下达85%以上;且强夯后地基平均沉降量大于60 cm。然后分层回填素土层(总厚度60 cm)至原地面标高,素土层的压实度(重型标准)达到93%以上。

2.5 回填土施工

强夯完成后,用平地机将现场整平,再用16 t振动压路机静压一遍,准备回填素土。填筑时按工序分4个区间,即填土区、平整区、碾压区、检验区,采用流水线作业。回填的素土土料中有机质的含量要小于5%,不得使用表面耕植土、膨胀土。土料中不得夹有砖、瓦和石块,当含有碎石时,其粒径不得大于5 cm。应保证回填的素土每层的松铺厚度小于30 cm,施工时,每层素土回填完后,必须用平地机将回填后的土整平,并测定回填土的含水量,如果含水量不足,应及时补充水分,直至含水量达到或接近回填素土的最佳含水量时方可进行碾压作业。碾压时,先用两台16 t振动压路机静压两遍,然后用两台16 t振动压路机振压两遍,再用两台3Y18-21三轮压路机静压两遍。三轮压路机静压时应相互重叠二分之一轮宽,最后用振动压路机静压收光。待碾压完成后,取样抽检压实度,填土压实度应在93%以上。填土标高应为原地面标高。

2.6 施工注意事项

水是黄土地区路基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黄土地区路基排水系统如果不完善,特别是施工时排水做不好,道路路基和基底会在雨水作用下产生各种病害,特别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排水对工程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应把排水作为保证工程质量的主要问题来抓,以预防为主,防排结合,防水的重点是防冲、防渗,本着迅速引离、分散流径、降低流速、加固沟渠的原则,制订防排水措施。

(1)做好排水沟渠,保证将水迅速引离:在地表径流流向路基的位置要开挖截水沟或排水沟,同时用塑料布临时铺设,将水引离路基以外较远处,防止雨水浸泡路基。

(2)平整地表,全面排水:在条件允许地段将路基坡脚以外20 m范围内的原地表仔细平整,填平和夯实洼地及裂缝,并做成0.5%以上的坡度,使雨水能够排到远处,防止积水和积水下渗。

(3)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利用晴好天气,迅速施工,迅速封闭,避免雨水浸泡。强夯夯坑如有积水,应设法排除干净。

(4)强夯施工前应查明场区有无管线通过,距居民区较近时,应设置隔振沟或采取其它隔振措施。

(5)地面隆起及翻浆: 调整夯点间距、落距、夯击数等,使之不出现地面隆起和翻浆为准(视不同的土层、不同机具等确定)。在易翻浆的饱和粘性土上,可在夯点下铺填碎石垫层,以利孔隙水压的消散,可一次铺成或分层铺填。

(6)夯击效果差:若基础埋置较深时,可采取先挖除表层土的办法,对荷载较大的部位,可适当增加夯击点。土层发生液化应停止夯击,此时的击数为该遍确定的夯击数或视夯坑周围隆起情况,确定最佳夯击数。目前常用夯击数在5~20击范围内。间歇时间是保证夯击效果的关键,主要根据孔隙水压力消散完来确定。

(7)土层中有软弱土:尽量避免在软弱夹层地区采用强夯加固地基,如果必须用,应加大夯击能量。

3 质量保证措施

(1)严格制定工艺流程:对每项工程都组织人员制定详细的工艺流程,制定后通过现场试验路段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完善、定型。

(2)现场派专人对重点控制工序进行跟踪检测,发现不合适处及时处理,保证施工质量。

(3)加强技术交底工作:每项工程开工前,都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向参加施工的技术、质检、施工人员和驾驶人员按工艺要求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4)加强测量和测试工作,每项工程开工前由技术人员对中线、高程、厚度、宽度进行测量放线工作,作业过程中,每段都进行测量和测试,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调整和解决。

(5)加强监督和检查,严格定岗、定责,对主要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在施工时设专人检查验收,如现场土样的含水量、锤重、落距、每点的夯击次数等。

(6)在执行上述措施的同时,施工还同时按项目技术质量管理办法进行施工管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第9篇:强夯施工方案范文

关键词:机场;膨胀土;高填土基;强夯

1 工程概况

某机场飞行区地处膨胀土场地,总用地面积约3600×540m2。整个飞行场区地势中南部高,南北两端为高填土,最深处达18米。全场总填方量约551万m3,总挖方量约617万m3,其中,非膨胀土约157万m3,中弱膨胀土460万m3(大多为中等膨胀土),膨胀土的天然含水量大多都在25%以上。设计要求填方区:如图1所示,道面设计表面以下3m范围内(A区)填料使用非膨胀土或石灰改性弱膨胀土;A区以外的区域为B区,该区均可使用中、弱膨胀土填筑,中膨胀土只能填在设计面5m以下;自道面表面算起,填高不足1米(含零填)的土基,应挖去地表60cm的膨胀土,分层换填非膨胀土或改性土。中等及强膨胀土稳定性差,不得作为设计指定A区的填料;弱膨胀土须经过改性处理后方可作为设计指定A区的填料;改性土的胀缩总率应接近于零,其强度(CBR)%值应不低于规范[1]要求。弱膨胀土可用作设计指定B区的填料,中等膨胀土可用在设计面5米以下的B区。

2 强夯处理方案设计

根据设计文件对膨胀土的处理原则、要求及施工规范的相关规定[1],结合现场实际,通过对石灰改性膨胀土[2]、换土等方案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确定采用强夯处理高填膨胀土土基。强夯处理道面高填膨胀土地基选在北停机坪及与其相连接的滑行道、端联络道,共计5.1万m2,最大填土厚度9.7m,最小填土厚度6.8m,平均8.5m,总填方量约40万m3。根据强夯处理地基的基本原理、土基设计要求,结合现场实际,强夯处理方案如下:

2.1 填土方案

先按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清理原地面,并平整压实到规定的压实度;然后分层、交替填砂岩和膨胀土。考虑到强夯区填土深度不一,以及强夯加固深度的有限性,为了确保道面高填土基的稳定性,填土在深度上大致分为两个区域,如图2所示,A区自强夯设计表面以下6.5m范围内为松填区,B区自强夯设计表面6.5m以下至原地面为碾压区。

A区(松填区):风化砂岩每层铺填厚度及最大粒径不大于0.8m,膨胀土每层铺填厚度不大于0.5m(松铺砂岩的孔隙率经现场测试大约为45%,据此控制膨胀土每层虚铺厚度不超过砂岩层厚的70%),对膨胀土的土性不作严格要求。

B区(碾压区):每层填土厚度不大于0.3m,膨胀土为弱膨胀土,风化砂岩最大粒径不大于0.25m,压实度不小于0.93。

2.2 强夯方案

强夯采用桩式置换法,即先点夯,然后在夯坑内填入风化砂岩,再满夯。夯点间距3m×3m,点夯2遍,满夯一遍。

强夯后,道面土基应达到图4所示预期效果,自上而下大体分为三个区域:Ⅰ区为置换区(厚1.5m~2m),由密实的风化砂岩柱体与风化砂岩稀释膨胀土的密实混合土体共同组成复合地基;Ⅱ区为强夯压密区(厚4m~4.5m),该区在强夯冲压作用下,风化砂岩被挤入膨胀土内,使膨胀土稀释,从而形成以风化砂岩为骨架、膨胀土填充风化砂岩骨架孔隙的密实混合土体地基;Ⅲ区为强夯影响区,膨胀土部分被风化砂岩稀释,该区地基密实度主要由分层碾压形成,强夯有一定的加密作用。强夯后,土基表面采用砂砾土找平(厚0.3m~0.5m)。

2.3 点夯收锤标准

最后二击平均沉降量不大于50mm;夯坑周边土体不发生过大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起锤困难[3]。

3 强夯施工技术参数的确定

3.1 强夯机具

选用W2000A型50t履带式强夯机,起重臂长25m,最大起重量20t,最大起重高度19m。夯锤16t~18t,直径2.6m,4个通气孔(直径300mm)。

3.2 有效加固深度

有效加固深度由式(1)估算[4],通过现场试夯确定。

式中: ――加固影响深度,m;

――锤重,t;

――落距,m;

――不同土质对能量的吸收系数,一般为0.5~0.8,但软土取0.5,黄土取0.34~0.6。

本工程锤重选16t,落距为16.5m;土基为填土,根据经验取系数k值为0.60,则由式(1)求得 为9.8m。强夯区填土平均厚度8.5m,有效加固深度(h)满足强夯处理深度要求。

3.3 现场试夯及强夯施工技术参数

在停机坪西南角选择一块20m×20m的场地试夯。试夯分别采用等腰三角形和矩形两个布点方案,每夯点点夯过程中,测量每击夯沉量及夯坑周边隆起量、夯坑深度。现场实测点坑夯坑深度为1.8m~2.5m。坑夯填入风化砂岩、推平,然后满夯,满夯平均夯沉量约0.45m。试夯结束后,挖探坑观察强夯土基断面膨胀土的”稀释”情况、检测压实度。通过试夯,确定强夯施工技术参数为:

1)夯击能2600kN・m~3000kN・m(160kN×16.5m~18.5m);

2)点夯两遍,等腰三角形布点,间距4.24m,如图5所示,每遍间隔时间为7天;

3)点夯击数为9~12击(最后二击平均沉降量不大于50mm);

4)满夯一遍,夯击能量1200kN・m(160kN×8m),锤与锤之间搭接1/4,每点夯击二次。

4 结语

本文以某机场工程填方区膨胀土地基处理为研究背景,分析了设计特点,确定了施工方案,通过对比分析,设计了强夯处理方案,提出了强夯施工的技术参数,较好的解决了该工程的实际问题,对今后在膨胀土地区修建机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