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的特性范文

科研的特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的特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的特性

第1篇:科研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科普教育;形象化;灵活性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01-03

一、科普影片的传播目的

“科普”一词,应源于1959年英国人查理斯・波西史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内容,这是现代社会对于科普开始了解及重视的开端,在以人文社会为主流的时代,这一概念的提出也逐渐发掘了科学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之间的重要联系,因为科学所要普及的即是以人文为主的社会环境。更好的公民科学素养的养成与质量的提升,是促进国家繁荣的重要因素,并可以提供更优质的社会决策和更高质量的个人生活,提高广大民众的科学素养是对未来的投资。目前世界各国推广科普教育的政策虽然各有不同,但是都对科普教育的推广工作非常重视,且不乏积极发展的案例。在欧洲,大多数民众都看好一般科学和技术所带来的好处;根据美国相关机构的研究显示,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美国民众表示出对生活上具有普遍利益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兴趣;在澳洲,大部分的民众也认为,科学技术是改善生活的重要因素。

如何唤起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与学习动力,是近年来科学教育最关注的议题之一。过去科普或科教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学习效率的提升,或改变教学策略对成就表现的影响。然而,推广科学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有相关机构调查发现,观众在听完科学知识讲座后,自身在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方面有明显提升。科学教育因内容议题广泛,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效益研究、学习动机和科学素养等相关议题皆会产生积极影响。

学生在科学、科技知识课程中,能连结科学概念、理解与知识的相关应用,甚至在课程结束后,会持续关注相关议题并统筹所学内容,这就是科普影片所应起到的作用。具体说来,注重科普影片的传播可以达到以下的效果:

(一)大众能肯定科学研究、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其重要性,并能接受及推广这些方法与价值;

(二)吸引更多民众投入相关活动;

(三)促进专业与非专业领域的沟通了解,激发跨领域的新研究。

所以,科普影片的传播目的不仅在于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协助对科学的了解,并提升科普议题的关注与学习。科学知识是透过不断辩证、收集数据并评估进而取得发展的,所以,借由科普影片辅助及整合科学知识内容,有助于延续学生在科学领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三维动画科普影片的优劣势比较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普影片的拍摄形式也由过去依靠相机、摄像机实景实地拍摄的单一拍摄方式,转为利用计算机运算三维动画仿真图像的新型科普影片制作方式。那么,这种新型的科普影片拍摄方式相对于传统拍摄方式,到底有哪些优缺点呢?首先我们来探讨优点部分:第一,由于三维动画完全采用电脑进行制作,在制作空间上可以节省许多,只要是能摆放电脑进行创作的地方都可以进行动画制作;而其他的影片制作方式,不管是用拍摄方式还是用手绘方式,除了要有绘画或是制作道具的场地,还需要有拍摄用的摄影棚等工作场所才可以进行制作。第二,利用三维动画方式制作影片,具有高度的制作灵活性,如果有不满意的镜头需要修改,只需在软件中修改原有文件的相关参数即可,使得制作和修改过程变得相对简单;而其他的影片制作方式,一旦出现某个环节的错误,可能就必须重做一次,好比实景拍摄的方式,只要有一个地方出错,可能整个镜头就需要全部重拍,这会使得制作过程变得冗长、繁琐且会消耗更多的资源,拍摄时间上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证。第三,因为三维动画能够模拟生成复杂的环境场面,比起传统手绘动画能够呈现更大的空间变化和更为逼真的视觉效果,而传统的摄影机或显微镜拍摄的方式因为会受到环境、光线以及器材的影响,使得拍摄过程受到诸多限制,往往效果会不尽人意。随着电脑硬件和软件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三维动画可以呈现出越来越多我们以往无法企及的视觉可能性,从而制作出更为逼真的影像效果。虽然这点有人认为未必更好,但是若纯粹以技术层面来看确实是一种进步。第四,三维动画制作方式能够节省更多的制作成本,因为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介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要有一台中等配置的电脑便能够开始制作工作,而传统拍摄方式除了要将画面用相机或是摄影机拍摄下来,还要将拍摄素材送交后期剪辑以及合成部门进行画面的后续处理,而现在这些步骤在三维动画制作的流程里可以在同一台电脑上完成。

在探讨要三维动画的优点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利用三维动画方式制作科普影片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第一,是所有利用电脑进行动画制作的方式下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度依赖电脑使得资料的保存方式限于电脑硬件之内,一旦电脑硬件出现损毁,辛苦创作的数据资料很有可能一瞬间化为乌有。第二,也与过度依赖电脑有关。由于制作过程全部或大部分透过电脑完成,软、硬件之间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软、硬件之间出现不兼容的情形便会出现制作过程的停滞。例如:当制作过程是由多人共同担当,并非个人独立制作时,一旦所用的制作软件不相同或是版本不同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文件无法相容,导致制作过程停滞的情况。尤其是多人参与制作时,这是经常出现的、非常麻烦的问题。第三,是与电脑硬件配置情况有关。虽然理论上只要电脑能安装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就可以进行影片的制作工作,但是实际制作中如果电脑硬件设施过于老旧,即便是软件能够安装,也很难正常使用。这个问题也会影响到将来图像的输出以及最终影片的完成时间。硬件设备的落后,使得相对的图像运算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这会直接导致影片制作效率低下和制作成本的增加。

三、生物三维动画科普影片的特性与制作流程

传统生物学教学影片注重知识化、通俗化和形象化,将艰深难懂的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技术普及给社会大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物学教学模式的转变,新世纪的生物学科普影片除了要继承传统生物学科普影片的现有特征以外,还应探索面临的新形势、新内容和新问题,并以此指导生物学科普影片的创作工作。

随着音视频技术和媒体传播方式的变迁,利用传统方式拍摄制作的生物学科普影片从画面效果到视频内容方面,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人们对于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的渴望。近年来,由于三维动画技术的精确性、真实性和无限的可操作性,被广泛应用于影视、教育、军事、娱乐等诸多领域。利用三维动画仿真技术制作的影片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受到了众多观众的欢迎。在国外,三维动画仿真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教学影片、科研及科普等多个领域。那么,国内生物三维动画科普影片的制作与发展现状又是如何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科研小组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结果发现:首先,尽管生物学研究领域特别是教学方面极度需要相当数量的三维生物学动画科普片的片源,但是国内却没有一家机构能够专业从事此类影片的制作,制作流程和技术表现特质的研究方面仍属空白;其次,国内目前对于生物学科普影片的制作方面,仍然大多以电子显微镜或相机拍摄到的真实图片或视频为主,因为现实摄制条件的限制和软硬件方面的制约,这种传统拍摄方式得到的影片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最后,国内现在三维生物学动画科普片的来源,主要是依靠采购国外仅有的几家相关制作机构制作的片源,影片价格高居不下,内容也不甚丰富,而且品质良莠不齐。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生物科普影片的制作中在牢牢把握科学性的同时,必须考虑当今受众的需要――只有观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影片形式才是“优质产品”。三维动画具备不受时空、结构与尺度限制的特征,能以逼真的图像表现无法实拍或者具有危险性的生物生活环境或身体内部构造,使用三维动画技术能真实、清晰地展示想要表达的生物对象的每一个细节,可以在小规格时段内模拟出实际发生过程漫长的生物研究过程,并可以突破物理屏障,深入对象内部结构进行“拍摄”,也能够轻松模拟在显微镜条件下难以拍摄到的对象外形和运动,适宜表现那些强调真实感、空间层次感的复杂研究题材,其制作修改灵活性较强,画面质量能得到很好地控制,以上特点使得三维动画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生物科普影片表现的主要手段和趋势。

生物三维动画影片的制作过程依照制作团队人员的数量和制作成本的不同会有一些差异,但是其整体的制作流程大体相同。本文以笔者制作影片的过程为例,大致将生物三维动画科普影片的制作流程总结并划分为:前期制作阶段、动画中期制作阶段和后期合成阶段等三大步骤。

(一)前期制作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将影片的构思、文献收集过程中的生物物种、生活习性和细胞结构特点等资料,透过与生物科学专家的不断沟通交流,取得科学层面上的建议与确认,并充分结合三维动画制作的特点,由故事大纲延伸出完整的文字剧本及基本美术造型设计方案,包括整体画面风格设计、生物造型设计、色彩气氛设计等步骤,然后将细化的文字剧本给予镜头语言,制作成完整的画面分镜头台本,即完成影片的前期制作阶段。

(二)动画中期制作阶段

这一环节主要将完整的前期美术设计方案依照设计完成的图样,进行诸如三维数字模型搭建、材质贴图、骨架绑定等工作,之后再进行生物角色的动画设计、三维虚拟镜头运镜、灯光、特效等方面的设定与测试,最后进行全片三维图片序列素材的渲染输出解算工作。

(三)后期合成阶段

主要通过后期制作软件完成图片序列素材的剪辑与画面效果调整处理工作,调整好画面的节奏与色调,并对照画面影像来制作影片中的全部字幕,最后将视频进行完整输出,得到最终成片。

以下便是笔者总结归纳的整个三维动画科普影片的制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尽管目前国外已经有关于三维生物学动画的制作案例,然而,这在我国生物学研究界的应用至今仍然处在起步阶段。研究三维动画在现代生物学研究活动中的运用,能够使三维动画更好地服务于生物学研究和其他相关科研项目,为生物学科研与科普活动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彭国华,陈红娟编著.3ds Max三维动画制作技法(基础篇)[M].科学出版社,2009.

[2][美]葛詹尼加等著.周晓林,高定国等译.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毛松午,李艺康,顾洁燕等.美国IMAX医学科普电影《人体奇迹》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6).

第2篇:科研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电磁干扰;屏蔽效能;FDTD;孔缝耦合

中图分类号:TN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089-01

一、引言

电子设备工作时,常常会受到来自自身和其他设备的各种电磁干扰,同时电子设备也会对其它正在工作的电子设备产生一定的电磁干扰。电磁辐射对电子设备的干扰主要是通过电子设备上屏蔽室外壳的孔缝耦合进入到电子设备内部。通过研究分析电子设备屏蔽室外壳的各种孔缝耦合的能力,有助于优化电子设备屏蔽室内部的电路和器件的布局设计。

二、电磁屏蔽效能

屏蔽效能SE用来度量屏蔽室抑制电磁辐射干扰的能力。在进行屏蔽效能的计算时,首先应确定电磁屏蔽,也就是对电磁波产生衰减的作用,屏蔽效能用来度量这一作用的大小,单位为dB,计算公式如下:

SE=20*lg(El/E2)或 (1)

SE=20*lg(H1/H2) (2)

(1)式中E1和E2分别为屏蔽前和屏蔽后的电场强度;(2)式中H1和H2分别为屏蔽前和屏蔽后的磁场强度[1]。又因为屏蔽效能包括三部分:吸收损耗、反射损耗和多次反射损耗,所以有

SE=20*lgA+20*lgB+30*lgR (3)

(3)式中,A、B和R分别为吸收损耗、反射损耗和多次反射损耗。

三、孔缝对电磁屏蔽效能的影响

若屏蔽室外壳上有方形或圆形的孔缝,则电磁波会通过这些孔缝向外泄露。带有孔缝的金属导体的屏蔽室后侧的总传输系数T总,应为金属导体本身与孔缝二者的穿透传输系数之和,所以有:

T总=TN+Tnh (4)

所以带有孔缝的屏蔽室的电磁屏蔽效能为

SE=20*lg[1/(TN+Tnh)]

1、孔缝对电场屏蔽效能的影响

由于屏蔽室金属板本身的传输系数TN几乎为零,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屏蔽室孔缝的穿透传输系数Tnh决定了屏蔽室总的传输系数T总,屏蔽室电场的屏蔽效能基本上不会随着距离和频率的变化而变化[2];

为了对比不同形状的孔缝引起的屏蔽室电场屏蔽效能的差异,可在高频条件下,对屏蔽室外壳上分别开有不同形状(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不同分布情况(分别开在屏蔽室外壳的一层或者两层的屏蔽板上)和相同面积的孔缝情况进行分别计算,可以得到屏蔽室中心点位置处电场屏蔽效能SE随孔缝变化的曲线图,如图1所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

1)当孔缝面积相同时,正方形孔缝的屏蔽室的屏蔽效果要优于圆形和长方形孔缝的情况。

2)当长方形孔缝的短边与电磁脉冲的极化方向处于平行时,孔缝长短边比值越大,屏蔽室的屏蔽效果越差。

3)在高于800MHz时,正方形和圆形孔缝屏蔽室的屏蔽效果没有明显差别,

2、孔缝对磁场屏蔽效能的影响

磁场屏蔽效能在低频的情况下,屏蔽室金属板本身的传输系数TN决定了屏蔽室总的传输系数T总,在高频的情况下,孔缝的穿透传输系数Tnh决定了屏蔽室总的传输系数T总。因此,在相同距离时,频率增加,屏蔽室磁场的屏蔽效能也会随之增加;在相同频率时,距离增加,蔽室磁场的屏蔽效能也会随之增加。

四、孔缝处理

1、FDTD方法原理

Maxwell方程组的微分形式如(5)和(6)所示:

x*H=J+аD/аt(5)

x*E=-аB/аt(6)

令在磁场或电场在直角坐标系中,某一分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离散用f{x,y,z,t}表示,并且有:

f{x,y,z,t}=f{i*x,j*y,k*z,n*t}=fn{i,j,k}(7)其中,x、y和z分别表示空间网格在三个坐标方向的步长,t表

示时间步长,i、j和k分别表示网格在三个坐标方向的编号,n表示时间步,(7)式中的i、j、k和n均为整数。

各个电磁场分量的时域有限差分方程可以通过整理离散化的各电磁场分量得到。在有限区域内计算,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离散取样电磁场量,媒质问的相互作用和电磁波传播可用数值模拟,以得到近似实际连续的电磁波,这样一来就可以得到无限区域的时域电磁信息,从而得到了整个计算区域内的时域电磁信息。

2、孔缝处理

在实际环境中,有孔缝的屏蔽室的电磁干扰现象十分复杂,要将这一复杂现象完全准确地模拟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进行孔缝处理分析时,可结合电磁波迎面正照射到孔面的情况来建立孔缝屏蔽模型,此时孔缝的耦合是最大的,屏蔽效能也是最差的。

图2孔缝屏蔽模型的示意图。令计算空间大小为30*30*100,网格编号在三个坐标轴方向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5≤i≤45、-45≤j≤45、-50

孔前侧:Hyn+1/2(i+1/2,j,k-1/2)=Hyn-1/2(i+1/2,j,k-1/2)

+t/u*{[Exn(i+1,j,k-1/2)-Exn(i,j,k-1/2)]/x

+[Exn(i+1/2,j,k-1)-Ws*Exn(i+1/2,j,k)/x]/z(8)

孔后侧:Hyn+1/2(i+1/2,j,k+1/2)=Hyn-1/2(i+1/2,j,k+1/2)

+t/u*{[Exn(i+1,j,k+1/2)-Exn(i,j,k+1/2)]/x

+[Exn(i+1/2,j,k)-Ws*Exn(i+1/2,j,k)/x]/z(9)

其中,Ws为孔缝宽,屏蔽室其他面上孔缝两侧磁场分量的FDTD计算公式可以根据(8)和(9)以此类推得到。

五、总结

本文分析研究了屏蔽室外壳孔缝的形状、大小和数量对屏蔽室屏蔽效能的影响,对电力设备机箱的电磁兼容性能研究及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科研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 肺炎性假瘤; 诊断; 外科治疗

肺炎性假瘤(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PIP)是由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肺内瘤样病变,因伴有炎症且和感染关系密切,故称为肺炎性假瘤。其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征象,近年来其发病有上升趋势,易与肺癌,肺结核,肺错构瘤等相混淆。自1993年3月至2013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共手术治疗42例PIP,现就其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问题作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中男35例,女7例。年龄28~73岁,中位年龄54岁。病程2周到2年,中位病程35月,其中1~3个月占74%(31/42)。有3例无症状作健康体检发现肺部有占位性病变,有呼吸系统感染史38例,有咳嗽32例,间断咯血或痰血3例,胸痛胸闷2例,低热2例。37例术前经系统抗感染治疗2周后,肿块未明显缩小。

12 X线及CT检查 X线及CT检查均显示为单发占位性病变,位于右肺27例(上叶15例,中叶2例,下叶10例),左肺15例(上叶9例,下叶6例)。病灶形状:圆形28例,类圆形14例,直径最小15 cm,最大直径10 cm,肿块最大(10×7×6)cm,最小为(2×2×15)cm。病变边缘模糊32例,有分叶12例,有毛刺8例,合并有空洞5例。病变远端有阻塞性炎症18例,有肺不张5例。纵膈淋巴结均无明显肿大。

13 术前诊断 本组42例中术前诊断为原发性肺癌22例,可疑肺癌14例,肺良性肿瘤6例。

14 方法 42例病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胸腔镜手术例数为20例。42例病例中肺叶切除术为31例,肺楔形切除11例。术中所见:本组42例PIP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33例病变位于肺边缘,与胸壁,心包或隔肌有不同程度的粘连,病变周围胸膜有程度不同增厚,呈实质性,中等硬度,肺门或纵膈有黑色肿大淋巴结28例。对肺门淋巴结肿大或疑癌病例均作淋巴结清扫,术中冰冻切片均为反应性炎性增生。

2 结果

本组42例病例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肺炎性假瘤,本组有1例术后并发脓胸,经胸腔冲洗,抗生素应用后痊愈。本组其他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术后死亡及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 发病情况 从近年的发病情况看,肺炎性假瘤并不少见,近几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患者常有呼吸道感染史,仅半数有轻微肺部症状,X线检查为肺单发肿块,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病灶,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32 病因和发病机理 PIP是一组病变的笼统名称,包括肺内一切由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瘤样病变。关于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迄今为止尚未明确,可能与代谢紊乱或吸入某些物质引起的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有关[1]。1973年bahadori[2]就根据病灶内含有大量的浆细胞成份,考虑其发病可能与免疫因素(变态反应)有关,本组有37例(占88%)患者在发病前一年内有呼吸系统感染,有发热,咳嗽,咯痰等症状,经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失。大量使用抗生素在抑制细菌生长的同时,也减弱了机体对病原菌的炎症反应,降低了体内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使病灶不能完全吸收或延迟吸收,大量纤维蛋白,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沉积,慢性演化,形成炎性假瘤[3],因此本病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或滥用有关。病毒性的呼吸道感染也使某些病毒引起的难于短期内吸收的肺炎慢性迁延,局限机化,进而形成炎性假瘤。组织学分为状瘤,纤维组织细胞瘤,浆细胞肉芽肿和假性淋巴瘤[46]。

33 诊断特点 PIP的发病有以下特点:①大多数病例有呼吸道感染史或胸内感染史,有咳嗽咳痰,血痰,胸痛等与肺癌类似的症状。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放射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断较为困难。②病理形态主要含有炎性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一般反应性增生而无恶性改变。③病灶周围一般无卫星灶,病灶基底可广泛贴于胸膜,局部胸膜粘连增厚,但无胸水及胸痛,可有淋巴结肿大但无融合征像[7]。④预后佳,外科手术治疗后无复发转移。

X线和CT特点:PIP在X线上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单发肿块,病灶大小不一,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偶见斑点状钙化,可由于肉芽组织膨胀性生长压迫周围的肺组织而形成假包膜,阴影边缘光整,无肺门淋巴结肿大。如果病变周围有炎症,则边缘模糊,可出现“毛刺”。若同时显示肺门或纵隔淋巴结有肿大,则极易误诊为肺癌。有报道[5],本病术前误诊肺癌者达793%~842%。而肺癌密度多欠均匀,边缘不光滑,可见毛刺和切迹。PIP在CT平扫时肿块密度常均匀,肿块中间多为变性组织,坏死组织少,增强扫描不强化区及强化区形态均较规则,密度亦均匀。而肺癌CT呈分叶状,边缘毛糙,密度不均匀,区边缘往往不光滑,坏死区密度更低,形态多不规则,这可能与肿瘤组织生长较活跃有关。肺癌X线胸片显示正、侧位形态一致,多伴胸腔积液、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较多。

PIP在手术前确诊有一定的困难,多数误诊为恶性肿瘤或其他良性肿瘤,可导致阻塞肺炎或肺不张,并有癌变的可能故治疗以手术为主[8]。尤其对症状明显保守治疗无效,伴有咯血的患者更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因为随着PIP病程进展,少量咯血会变成大咯血,假性淋巴瘤可变成真性淋巴瘤,13%可演变为腺癌[9]。

手术治疗的原则为完全切除肿瘤和尽量保留肺组织的手术方法,当肿瘤位于肺浅表部位或在肺内有滑动感可行肿瘤摘除或肺楔形切除,对位于肺门,肺实质的肿瘤应采用肺叶切除术,累及两个肺叶的必要时可行双肺叶切除,若肿瘤边缘不清,病变质地较硬或有外侵,甚至有肺门淋巴结肿大者应作术中冰冻检查,以明确诊断。PIP手术后预后良好,无复发。

参 考 文 献

[1] 吴志祥,刘韧.肺部炎性假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医学临床研究,2009,26(7):13161317

[2] Bahadori M,Liebow,AA.Plasma cell granulomas of the lung.Cancer 1973,31(1):191193

[3] 罗业春,陈永福.肺炎性假瘤45例临床分析.广西医学,2008,30(5):746747

[4] 善秀红,郑金旭,彭卫斌,等.周围型肺癌与肺炎性假瘤的动态CT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2627

[5] 刘广红.肺部炎性假瘤CT误诊29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5):10081009

[6] Melloni G,Carrelta A,Ciriaco P,et al.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ung in Adults. Ann Thorac Surg,2005,79(2):426432

[7] 陈恒.肺炎性假瘤.临床肺科杂志,2007,1(1):8384

[8] Prassd MV,Thankachen R,Parihar B,et al.Inflammatory pseudotumour of the lung.Interactive Cardio 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 2004,3(2):323325

第4篇:科研的特性范文

智慧课堂需要创设多样丰富、有效的情景,以揭示数学规律的发生过程。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判定》中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如果完全按照课本、教参提供的思路来组织教学,留给学生的将只是抽象的推理和枯燥的结论。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和陈述自身探究过程的空间。其中一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自己的剪、拼过程,若将三角形纸片按图1所示剪开,发现剪开的两部分不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后发现:要想剪、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出的小三角形就必须有两边与剩余四边形两边相等(即图2中AD=DB,AE=EC)。于是通过点A、B重合得到边AB的中点D,同理得到边AC的中点E,然后将纸片ABC沿线段DE剪开,并将ADE绕点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到CEF的位置,得四边形BCFD(如图3),由于点D、E、F在同一条直线上,且CF与BD平行且相等,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创设有效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成为智慧课堂的重要策略,课堂上不断呈现操作、游戏、故事、竞赛等有效情境不但能丰富教学活动,还能促进数学知识高效地传播。

二、智慧课堂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智慧课堂上,教师应预设一些严密性和发散性的题目,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最大程度地把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引向广阔的“空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具有多变性与开放性特点;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与方法。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教学活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深化知识的发展过程,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灵活性不断发展。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灵活性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使课堂真正成为智慧数学课堂的灵魂。

三、智慧课堂的人文性和互动性

智慧课堂是师生张扬个性的精神场所,是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如学习用代入消元法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预设广为流传的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探究中得到了自信和快乐。之后又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孙子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学生流露出迫切想知道的神情,于是,笔者告诉学生:孙子用“砍足法”把每只鸡变成“独脚鸡”,每只兔变成“双脚兔”……它的思路新颖而奇特,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时,学生就会感慨:今天的方法原来我们祖先早就会运用了啊,真了不起!崇敬、自豪的神情油然而生。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文价值因素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有效而又无痕地渗透德育教育和数学文化,充分利用情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智慧课堂的精神磁场。

四、智慧课堂的灵动性和生成性

在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笔者布置如下例题:如图4,在ABC中,以点A为圆心,r为半径画圆,∠ABC=45o,AB=4姨2,AC=5,则当r取何值时,A与直线BC有一个交点?有两个交点?没有交点?通过练习反馈,发现部分学生答题不够严谨,出现了漏解的情况。为此,笔者及时调整复习内容,灵机一动设计了下面的问题作为铺垫:已知:点A在直线l外,以点A为圆心,r为半径画圆,问题1:如图5,点A到直线l的距离AH为4,分析与A直线l的交点个数?问题2:如图6,点A到直线l的距离AH为4,点C在直线l上,且AC=5,分析A与射线l的交点个数?问题3:如图7,点B、C在直线l上(点B在点C的左侧),且∠ABC=45o,AB=4姨2,AC=5,分析A与直线BC的交点个数?三个问题串由浅入深,迂回曲折中见奇妙。这时,有位学生发言,说可以利用数轴讨论上述三小题的结果,分析后,学生们都觉得利用数轴分类的方法很直观也不会漏解。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分类讨论思想,又将原题变为:若AB=8,AC=6,则A与线段BC的交点个数如何?这时,学生甲站了起来,很肯定地向全班同学说了他的发现,用字母表示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一目了然。许多学生都发出了赞叹,又是惊奇,又是敬佩。这时却听到另一个学生大声说:“这个结论是错的!”刚刚还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的学生们都呆了,眼神凝滞了,真的有假?如果垂足H落在线段BC的延长线或点B、C上就不同了。有道理!这真是一个“意外”的发现!学生通过一番激烈地争论后,不仅找到了A与线段BC交点个数的一般性规律,还发现了不同情形下的不同结果。由此可见,灵动生成的课堂是学生放飞思维、展示自我的舞台,是点燃智慧课堂的绚丽的火花,给学生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更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智慧课堂的渗透性和总结性

第5篇:科研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科研实验建筑;空间模式;场所塑造;外部表征

中图分类号:TU2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50-05

1 前言

科研实验建筑是指功能上用于科学研究的建筑物。根据《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JGJ91-93对科学实验建筑的定义:“科学实验建筑是指用于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的建筑,一般包括实验用房、辅助用房、公用设施等用房。它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实验室,是指适用于多学科的以实验台规模进行经常性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的实验室;另一类是专用实验室,是指有特定环境要求如恒温、恒湿、洁净无菌、防振、防辐射、防电磁干扰等或以精密大型特殊实验装置为主如电子显微镜、高精度天平谱仪等的实验室”。随着当今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科学发展产生整体化、密集化的趋势,需要通过高效率、大范围的组织协调进行一系列科研开发项目,简单的实验室空间早已不能满足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需求,复杂的多功能科研建筑综合体日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睐,科研建筑的空间形态也随之而改变。

由于科研实验建筑的涉及类型繁多,如生物医学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电子装备实验室、海洋工程实验室等等,因此本文试结合实际案例探讨科研实验建筑的共同核心问题——功能空间形态特征,力求为此类建筑设计理清思路。

2 实验空间的模式建构

2.1实验单元空间模式——“三段式”定型设计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工艺与实验设备更新周期再缩短,而且科研向多学科多功能发展。实验空间对不同学科的实验工艺要求必须具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因此,发展了通用实验空间。目前通用空间构成方式有两种类型:一是统一柱网的通用空间。整栋建筑采用统一柱网,柱网的选择是根据实验单元空间的要求并综合考虑了其它使用功能确定的;如在高等学校里, 柱网选择既应满足实验工艺要求, 也要便于布置教学用空间。二是标准单元的统一空间。标准单元是在统一柱网基础上将不同的实验工艺及其它使用功能加以典型化, 并考虑交通疏散、防火、工程管网的技术规定等因素而确定的。在标准单元内可有楼电梯间, 也可将楼电梯、管道竖井、卫生间等公用设施移出, 另行组成公用单元。这两种通用空间构成方式有利于定型化的标准设计。

然而在科研实验建筑设计中,常常将辅助空间剥离出去形成独立的灵活可变的空间,这一点在路易斯·康设计的理查德医学研究楼和萨尔克生物研究楼均有充分体现,康将此提升为主辅空间理论。另外,美国建筑师霍尔(Hall)于1966年提出三种基本空间类型“固定空间、半固定空间、非正式空间”的理论体系,指出建筑师在设计中应针对不同的行为模式确定不同的空间类型,以及采取适应的建筑布局。如果仅考虑适宜性,就会把布局设计得太僵化,但若仅考虑灵活性的通用空间,则很难满足分开的、多变的行为模式。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构建了一种新的功能空间模式,在使用的灵活性上能得到满足。通过对不同类型实验室的共性分析,将实验区功能空间进行区域分割:实验空间(Laboratory);辅助空间(Support);研究空间(Office&Research)。由此,科研实验建筑的实验区可以构建为“三段式”的空间模式(如图1):辅助空间(Support)和研究空间(Office&Research)在纵向剖面方向上支撑着实验空间(Laboratory),这使得实验空间具有便捷的服务和相当的灵活性(如图2)。

灵活性最大化是实验室建筑设计的重要关注点。灵活性有多种意义,包括了扩建,迅速适应重新组合和其他变化,以及允许多种用途的能力。 在“三段式”的空间布局里,实验空间(Laboratory)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体系,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开放型或封闭型实验室。实验空间可根据需要确定不同的柱网、层高、跨度、荷载形成模数化组织。实验空间的设备、工作台改变可以通过不同方式重组来实现。另外,由于实验室空间进深一般比较大,在“三段式”空间模式中处于横向中间部位,使得实验设备受外界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影响可降低最小。

办公或研究空间(Office&Research)是专为实验室的科学研究人员配备的专用独立空间,研究者在这种专用的空间进行特殊的研究。研究室与实验室的关系一般有三种:内含型、分离型、混合型。因此,办公或研究空间要求空间环境品质相对较高,一般沿外墙布置,具有较好朝向、视野、采光或自然通风条件,甚至还可以设置供研究者休息的办公室空中阳台。另外,办公或研究空间一般采用玻璃隔断,研究者可以一边撰写研究报告一边监督他们的实验室空间,观察正在进行的实验,也可欣赏室外景观。

辅助空间(Support)是支撑实验室设备等需求的空间系统。它包括水、电、天然气、风等管道设备,储物,更衣,检修,通风橱等功能。它一般靠近实验空间,以最短路径实现最高效率。

“三段式”的功能空间模式可以根据实验功能需要确定三者功能的联系关系,形成不同的组合模式:办公(研究)空间——实验空间——辅助空间的模式,如南方科技大学生化实验楼南北两实验单元,图3;美国唐纳德植物科学中心实验单元平面,图4;或者办公(研究)——辅助空间——实验空间——办公(研究)空间,如德国德固赛化工技术中心,图5;或者实验空间——辅助空间——办公(研究)空间,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生物实验室,图6。

“三段式”模块化的实验空间能实现较好的成本效益和工作效率。其特点是保持了平面中心部分恒温恒湿的长处,并具有缩短走道的优点;提供比较灵活的空间;便于组接,有利于发展。

“三段式”定型设计方法有利于设计的标准化、施工制作的统一化与工作化,并提供了使用上的灵活性,不仅能应用于单体建筑设计中,还可扩大到整个建筑群体上。统一的标准单元,采用不同的平面布局并用辅助建筑连接,各个单元均有自己完整的独立空间,它们之间又有方便的空间联系,且又为未来扩建留下发展的可能。

2.2 实验单元组合

以“三段式”构建的模数制实验单元,作为一个共同的标准单元,进行组合联系,形成了以同一母题单元发展的组合模式或者以院落组合的平面布局方式,进而构成整体建筑的实验功能区。标准单元有多种形式能够连续组成各种体型,富有变化,便于延伸扩展。如德国普朗克化学生态研究所,以方形标准单元为母体,结合地形组合可以自由延展扩建,图7。

3 公共空间的场所塑造

当代科研实验建筑的设计已不再仅仅限制于建造为实验设备提供合理的空间,而是更加关注科研工作者的环境空间品质,如何营造健康、安全、舒适内部环境及提供学习、研究、交流为一体的空间场所已成为科研试验建筑设计又一个关注的重点。在设计中把环境当成一种有激励作用的因素,形成促进科研工作者发明创造的激励性空间。

3.1多样流场所的塑造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内的工作主要有两部分:观察思考与分析思考,实验过程中所必须的数据整理、文献查阅在研究室进行。但是,研究者在除实验空间之外的不同空间场合交流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共享交流空间设计中,一是融入多种功能的活动空间,如可供小规模演讲、讨论甚至聚会活动的功能厅,交流讨论室、大小不等可分隔的会议室、咖啡厅、活动室、开架管理的图书资料室,而且附设复印装置、计算机终端装置、视听装置等等。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癌症研究中心大楼中(图8、9),每两层设置了面积约150m2功能活动空间。活动室设有简易吧台可供研究人员举行聚会活动。活动室配有投影设备,可供学术演讲、或者小组讨论。活动空间通过家具的组合,灵活分隔不同空间。

二是中庭空间。南方科技大学生化科研实验大楼分为南北两个组团,辅助空间包括楼梯、卫生间及设备房等设施安排在两个实验单元的两侧。围合而形成的四层通高的中庭空间结合共享服务设施:首层450座的演讲厅、屋顶平台、楼梯、台阶形成立体的交流空间场所(图10)。人们在此可以进行非正式学习、交流、演讲等多种活动,成为整栋实验建筑的核心交往空间。

三是边庭、廊道空间。利用建筑廊道、门厅、端部形成开放性或半开放性的空间,主要为研究者提供半正式的学习交流空间,充分利用楼梯、走廊、过道这些不经意空间进行设计,往往可以增加人们在这些空间中交往偶发的机率,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约翰克汀医学研究中心,明亮的入口大厅空间结合了互动展示区和一个200座的报告厅,空间相互贯通旨在加强科学研究的互动交流与研究合作(图11)。

空间因素是影响信息交换的壁障之一,这种与他人聚会的场合和偶发的时机,创造了相互交流的难得机会,无拘无束地交谈有助于科研者思想火花的迸发,并因此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发现研究方向。

3.2自然元素的引入

中庭空间、院落空间、空中庭院、走廊的拐角处特别是不规则的转角处,既是人流汇集的地方又是空间趣味所在,可引入自然元素:水、光、植物。科研实验建筑应十分注重庭院设计,强调科研工作者在相对封闭的实验环境中能够享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景观,如斯坦福大学理查卢卡斯研究中心,绿化渗透至不同共享庭院空间中,图12。

3.3重视空间环境色彩的作用

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家具在实验空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设施的色彩直接影响着室内环境的整体效果。若处理得当,对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方面处理的手法不尽相同。有的着意于宁睁,采用淡雅的色彩,而另有一些则在设备上大胆地采用三原色,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无论出于怎样的构思都提示我们,实验设施的色彩是科学实验建筑室内环境处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癌症研究中心公共空间装修风格简洁现代、色彩鲜艳明快。采用绿色调的装饰墙面,冷暖色调搭配,局部以鲜亮颜色的家具点缀,形成了轻松活泼的空间氛围,打破实验室沉闷的空间感,如图13。

4 特殊空间的外部表征

科学实验室建筑的外部形态特征是内部功能空间的逻辑反映,在建筑性格上体现出严谨的、理性的科研精神。它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4.1实验单元模块化

实验室基于研究单元或实验单元形成模块化组团,如路易斯康的萨尔克生物研究中心,中央庭院的两侧被研究人员的单独的房间所包围,这些房间被称作“思考隔间”,采用混凝土和木格栅形成了独有的韵律感。

4.2设备墙

设备墙是用来隐藏实验室机械、设备系统的遮挡墙;它设在建筑屋顶或在建筑外墙,与建筑的外维护结构分离。设备墙根据美学的需要在高度和设计上各有不同。设备墙也可以采用不同肌理建筑表皮,或结合环保技术形成生态表皮,起到建筑双层皮的节能作用。南方科技大学实验检测中心由于屋顶设置不同大型设备,因此设置了屋顶层遮挡墙及屋顶构架,方便设备检修维护,而在建筑形态上能够保证建筑的完整性和纯粹性,如图14。

4.3排气烟囱

排气烟囱的设计同样帮助塑造一座实验建筑的独特形象。烟囱的顶端应当保证足够的高度,以使得废气被排得足够高并且离建筑和建筑附近的进气口有足够的距离。排气烟囱可以表达为独立烟囱或者束状烟囱。烟囱为人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特征和标志,它经常被作为一个设计机会来表现体量并在视觉上加强的天际线。如图14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化学楼。

4.4设备带

设备带是指为实验室内部功能需要而设置的工程设备管线的线性带状空间,它形成了实验建筑凸于外墙立面的横向的构成要素。设备带又在外立面可结合遮阳构件,形成了外立面的遮阳系统。南方科技大学生化实验室充分考虑遮阳构件与设备带的关系,形成有效的遮阳系统和独特的建筑立面,如图15。

5 结语

在当前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形势下, 科学研究工作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科学研究工作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获得新技术的反馈,如实验工艺不断更新,新型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涌现,实验设备利用周期日益缩短,精密实验设备的广泛采用,对实验环境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科学研究工作出现的上述种种新特点,向科学实验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着科学实验建筑的发展和变化。科学发展的新趋向,冲击着科学实验建筑的空间组合方式,出现了由单一的专用空间向多部门、多学科兼容并蓄的综合性、整体性科学实验空间发展趋向,导致现代实验建筑的规模日益扩大。这一趋向在大学建设中,尤为明显。

而且,科研实验建筑的空间形态已摆脱曾经的零散布局走向集约化整合,呈现一种空间的集约——地下空中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一种类型的集约——学习科研生活的一体化;一种能源的集约——经济物质资源的合理共享;一种场所的开放—空间上和时间上呈现开放状态。科研实验建筑表现在内部空间形态上除了注重合理灵活地组织科研活动空间外,还要创造体贴人亲近人的场所,注意“ 高科技” 和“ 高情感” 的均衡;表现在外部形态上通过内部空间凸显其自身的建筑性格,突出科研实验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类型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JGJ-91-93.

[2] [美] 丹尼尔·D·沃奇/帕金斯与威尔公司.研究实验室建筑[M].徐雄,冯铁宏,祝东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7:9-12,111-121.

[3] 薛求理.科研实验建筑平面组合与环境处理趋势[J].新建筑,1987(04):61-67.

[4] 孙曦.实验空间单元的灵活组合——浅谈科研实验建筑设计[J].江苏建筑,2003(01):14-17.

[5] 孙曦,胡云.科研实验空间的人本理念_剖析科研实验建筑的场所塑造[J].华中建筑,2004(04):55-58.

[6] 孙曦.作为适应时代载体的科研实验建筑[J].南方建筑,2004(05):53-56.

[7] 孙萃芸.国外科学实验建筑新特点[J].建筑学报,1990(12):57-58.

图片来源

图1:作者自绘.

图2,3,10,14,15:引自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建筑单体设计实施方案.设计者:吴家骅,蔡瑞定,朱宏宇,刘超,冯冀.2011.

第6篇:科研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通识课;教学方法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81-04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中国高等教育类型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不同教育类型开始并存,并出现不同分工。“985”“211”等重点院校继续承担着培育学术人才和社会精英的理论型教育任务,一批高职院校主要进行的是技术、技能型教育,而大部分地方高校则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由于高等教育发展需要,2000年以后,一批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其教育任务也从单一的某种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主要指的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定‘性’在行业,定‘向’在应用,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随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明确,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全新的设计和大胆的探索,以便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通识选修课”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辉煌成就。这些探索是适应社会变革、转型和多样化社会的出现而进行的,诸如扩招、通才教育、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等等。探索的过程充满曲折,许多重大举措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甚至受到广泛的诟病。但要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精神培养、增加通识课程的呼声是一致的。

通识课是指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和健全人格、提高基础素养与人文素质所开设的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的一些课程。这些课程可能不直接纳入学生的学科专业体系,但可以丰富其专业学习基础知识与人文内涵,拓展其文化视野,为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中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基本形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板块格局。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有“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军训(理工科类一些专业还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这些公共基础课长期以来被一些人认为就是“通识课”。这样的看法并没错,但问题是这些课程并不足以满足学生夯实基础、提高素养的需要。因此,伴随着公共基础课的开设,要求增加通识课程,特别是人文类通识课程的呼声一直不断。借鉴20世纪30年代全国大学开设“大一国文”课和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于七八十年代以来成功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有益经验,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大学几乎全部开设了或必修或选修的“大学语文”课。这是真正意义上为提高人文精神内涵而率先开设的人文类通识课程。

社会呼唤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加人文类通识课程是有其直接现实原因的。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中国教育正式步入应试教育轨道。高考指挥棒成了一根撬动中国庞大基础教育的杠杆。高考考什么、不考什么便成了中学教育的取舍标准。对应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分类,中学教育阶段过早地开始文理分科,使得基础教育根基不牢,基本的人文教育缺失。特别是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审美情感、语言能力的语文教育,为应付高考也变成了枯燥干瘪的一个个知识点的死记硬背。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和高考录取率的大幅提高,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不高就成了普遍现象。

面对这种现实,为弥补基础教育的缺失,开设通识课,特别是人文类通识课便是不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类通识课可以弥补知识的薄弱,“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开拓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内涵……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

当然,通识课程的作用不止于此。应用型本科教育所说的通识教育不同于“985”“211”等重点院校培育社会精英的“通才教育”,它强调的是“贯通”,即“不同的学科知识能够相互融通,在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以开阔的思维进行思考,不拘于一隅。能够广泛收集资料,交流合作,达到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它可以提供通行于不同受教育人群之间的认知能力与逻辑思维方法。直接的作用是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提供方法论方面的保障,同时为其未来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通识选修课”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范围广泛,类型不同,但生源质量比较接近,存在的问题差异不大。因此,各校开设的通识课程虽然不尽相同,但目前大多开设了人文类通识选修课。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的地位比较尴尬。一方面,从开设的目的上讲,在有识之士的眼里正如上面所述,无疑它的意义是重大的。但另一方面,在一些专业教师和受教育者的眼中,它既非“学术”,也无“技术”,因而对它的重视程度既无法与专业必修课相提并论,也不可与专业选修课同日而语,因为后者是专业知识的深化与提高。

如何改变人们对通识选修课的看法,让学生从为了混学分转变为真正地喜爱,这是摆在通识选修课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通识选修课不受重视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根本原因还在于通识选修课本身,与其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极大关系。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人手。因而,在通识选修课的开设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

(一)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通盘思考通识选修课程的开设

高水平大学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都有顶层设计,如复旦大学有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模块;中山大学有中国文明、人文基础、经典阅读、全球视野等四大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借鉴这些经验,特别是在进行学科专业课程设计时,应系统思考通识课,特别是通识选修课的设置。在这方面,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做法,即:

1.学校制定政策扶持与引导通识选修课的开设,并施以奖励。

2.每年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或修订之前,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下发通知,由各学科专业广泛动员,遴选、审核本学科专业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上报学校教务管理部门。

3.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分类汇总后下发各教学单位,作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识选修课板块的指引。

4.在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各学科专业按照学校对通识选修课的设置要求选择相关课程,并与有关学科专业和开课教师联系,反馈本学科专业对该课程的要求。

5.开课教师综合各学科专业要求,准备授课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看起来是管理部门在起作用,但实际上还是教师在起主导作用,因为教师是通识选修课程的提供者,是开课的主体,也是最终的落实者。

(二)教师决定教学内容,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因为学生的专业背景基本一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经过长时期的学科与课程建设,其内容已基本定型。即使是不同院校,其相同专业的同一课程也大致相同。通识选修课情况却完全不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基本上是跨大类全校性通选,因而,有些课程名称可能与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相同,但教学内容绝不能照搬,甚至不能简单缩略,而应根据每一期选课对象,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以人文类通识选修课为例,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都开设了“中国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与欣赏”课。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通识选修课无法系统地讲授中国文学史,也无法全面地介绍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只能精选精讲。比较成功的做法是,选择能够代表一个时代主流文学形态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引导阅读,以点带面地让学生了解―个时代。至于最后精选哪些内容,主导权完全在开课教师。

(三)教师决定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中国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与欣赏”课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是,不少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已经涉猎,如汤显祖与《牡丹亭》,曹雪芹与《红楼梦》等。而这些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不能搁置不讲的。如何避免重复,让学生有新鲜感,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以实现让学生掌握文学史知识、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成功的例子是可以采取延伸拓展教学法。如对汤显祖与《牡丹亭》的介绍,可以拓展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对比东西方同一时间出现的两位戏剧大师的社会、文化与生活环境,对比分析他们戏剧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特别是对比《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剧作的故事、戏剧人物与结局,让学生冲破藩篱,获得全新的阅读视野和艺术感知力。对《红楼梦》的分析则采取纵深挖掘法。这其实也是延伸拓展式教学的另一种方法。具体的方法是,从故事人手,分析《红楼梦》故事的三个层面,即神界的故事、人界的故事和鬼界的故事,讲清“鬼界”“人界”和“神界”独立成篇又紧密相连的立体、回环结构。透过三个层面故事发掘曹雪芹的文化内核,即他所秉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的观念与儒、佛、道的思想。这样浅进深入,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便于其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与丰富的艺术魅力。

三、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一)讨论式教学法

这是改变教师满堂灌,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历来受到提倡。在学生人数不多的班级,讨论式教学法的效果确实明显。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往往是大班教学,少则数十人,动辄~二百人,甚至更多,组织课堂讨论显然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变课堂讨论为课下讨论。任课教师根据所讲内容,组织一次兴趣课堂,让有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课下讨论。根据讨论的情况,再选择几个学生在下次课堂上作重点发言。这样,将课堂延伸到课下,教和学紧密结合,既改变了教师单一的讲授方式,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为了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这样的讨论,要同时改变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学生参与讨论的次数、态度与表现可以直接与课程考核成绩挂钩。

(二)问题式教学法

任课教师根据每一讲的内容,预先设计出几个问题,然后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如介绍百年中国文学中的鲁迅,一般都按照鲁迅生平与思想历程、鲁迅小说创作、鲁迅杂文、《野草》等散文这样的脉络进行讲授,这几乎已成范式。但学生在中学时期对鲁迅和他的作品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再做重复性的介绍显然得不偿失。不如把鲁迅研究中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设计成这样几个问题:1.鲁迅是因为成绩差才弃医从文吗?2.鲁迅怎样看国人(以阿Q、狂人、闰土、单四嫂子、祥林嫂、孔乙己、吕纬甫、魏连殳、子君等为例)?3.鲁迅为什么不宽容?4.鲁迅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写杂文、打笔仗上,没写长篇小说是损失吗?5.《野草》等散文为什么晦涩难懂?等等。

这样以问题为导引,介绍问题提出的背景,进行多方面分析,以开放性的话题和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使他们对鲁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三)影视欣赏教学法

这一代学生是在“读图”中长大的,大量接触的是“快餐文化”,文学作品阅读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更是薄弱。在“中国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与欣赏”课上适当地播放一些影视作品,可以为其提供一条快速通道,让学生迅速地了解经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阅读的不足。

通识选修课课时有限,要在课堂上大量进行影视欣赏几乎不可能。同时,影视欣赏也不能代替对经典的阅读,其根本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对经典作品产生兴趣,从而能够主动阅读原著。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精彩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如《牡丹亭》可选取“春香闹学”,或昆曲“游园惊梦”唱段,只需几分钟时间。完整的影视欣赏应安排在课下,可利用晚上的多媒体课室进行。现在网络的发展与移动终端都为影视欣赏提供了便利。教师可提供教学资源的IP地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线观赏或下载。一些网上不能提供的资源,教师可利用自己的QQ空间上传。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完成影视欣赏任务,应该采取适当的监控措施,并将影视欣赏纳入考核范围。

(四)对比教学法

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广泛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打破常规,将不同章节的内容纳入同一个话题,进行对比分析。比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作品都成功地塑造了小姐与丫头的形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桃花扇》等作品中的主角都有相同的身份,可以将这些不同作品中的同身份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五)网络平台互动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比较常见的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学习网站,由网络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协助授课教师预先或现场录制教学内容,开展远程教学。这种课程一般被称为“网络课程”。对于选课人数较多的通识选修课,非常适合使用网络课程教学。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只要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参与相关教学环节,完成观看视频、阅读原著、提交作业、参与讨论、期末考试等课程学习任务就行了。学习网站会为每门网络课程设立“讨论”区,学生如有疑问,可以在“讨论区”提问,授课教师予以解答。

网络平台互动教学法不只是网络课程这一种形式,非网络课程同样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这些现代媒体技术与通讯手段。通识选修课可以按课程组建班级学习QQ群、微信群,授课教师在这个平台上传教学内容,布置学习任务和答疑,学生在这个平成指定的任务,提出问题,等等。

(六)文化遗迹考察法

第7篇:科研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煤粉颗粒流;光谱数据筛选;信噪比

前 言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简称LIBS)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在线分析技术[1],目前基于LIBS技术的分析测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固体或粉状压片样品。粉状样品压片后测量需增加额外的样品预处理和控制系统,所耗时间长严重限制了LIBS快速测量的优势[2]。LIBS技术应用于气固两相煤粉流的直接检测,去除复杂的机械部件和控制系统,有利于连续快速测量。LIBS技术通常应用于单相物质测量,如纯固体检测和纯气相检测[3],对于固相物质,往往进行过滤、附着或气固分离后再堆积进行检测。现有LIBS研究两相流测量主要在气溶胶[4],气溶胶微粒具有粒径小分析浓度低且分布不均匀等特点,激光击中微粒并产生有效等离子体的几率不足0.1%,光谱仪采集到的光谱信息中只含有极少有效光谱数据[5]。

本文研究LIBS测量煤粉颗粒流时的光谱特性及其数据优化处理方法。

1、实验介绍

搭建了图1实验台架,含取样系统、分离器、激光器、控制器、光谱仪、光谱仪收光系统及计算机[6]。激光光源采用Nd:YAG固体脉冲激光器,单脉冲激光最大能量100mJ,激光工作波长为1064nm,脉宽6ns。光谱仪集由激光器Q信号触发,共2个探测通道,波长范围分别为240~400nm和580~790nm。

试验样品为某烟煤,实验前制备成200μm以下的煤粉颗粒,煤粉从管道当中取出,经旋风分离器分离后形成稳定颗粒流。脉冲激光作用在煤粉颗粒上,瞬间燃烧激发产生等离子体,光谱仪探头收集等离子体信息并传输给光谱仪后进行数据分析,采集1000组光谱数据。

2、实验分析

颗粒流与气溶胶不同之处在于:1)粒径不同,气溶胶粒径在10μm以下,粉状颗粒流粒径在200μm以下,激光与之相作用会出现颗粒有效击穿和部分击穿两种情况;2)气溶胶空间密度较小,煤粉浓度空间密度较大,激光击中煤粉颗粒产生有效等离子体的几率要比气溶胶大,得到的信息多为有效光谱信息。

实验1000组光谱数据,逐个分析光谱数据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图2第一类型光谱数据光谱图;图3第二、三类型光谱数据光谱图):第一类光谱数据在光谱图中显示光谱范围内出现多个峰值,部分元素的特征谱线峰值超过了探测器的响应极限,定义为极大值数据;第二类光谱数据在光谱图通道内未出现明显波峰信息,煤中主要元素C、Si、Al、Fe和Mg等元素并未激发,不能提供分析所需元素信息;第三类,光谱数据在光谱图中显示(a)240-400nm 通道出现煤中主要元素 C、Si、Al、Fe、Ca 和 Mg 等原子谱线的特征峰,(b)580-790nm通道范围谱线非常丰富,Na、Ti II、H、N、Si I、K和O 等清晰,非常有利于光谱数据的分析。此处定义第一类、第二类为无效击穿,第三类光为有效击穿。

3、无效光谱数据的剔除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需要把测量数据中的无效数据剔除,保留有效数据作后续分析。设定合适的筛选阀值,剔除未达到阈值的数据是数据处理法中常用方法。本实验研究不同阈值对无效光谱数据进行的剔除效果。

3.1第一类数据剔除

研究整体光谱强度。对每组光谱数据(a)240-400nm通道(b)570-790nm通道内所有波长对应光谱强度叠加,得到光谱总强度,把数据进行频数分布统计得到图4结果:

图4为1000组光谱数据的频数分布,光谱总强度的频率主要集中在0到4000000 counts以下,大于4000000 counts有18个,最大达9000000 counts,明显大于主流强度。18个光谱数据属于极大值数据予以行剔除。观察(a)通道的光谱数据并剔除极大数据后,对剩余982组光谱数据进行逐个核对,发现仍存在第一类光谱数据,故对剩余的982组第二通道光谱总强度l数分布观察。图5显示,光谱总强度的频率主要集中在0到3.50E+007counts以下,大于3.50E+007 counts只有7个,最大值达7.00E+007 counts,明显大于集中区域的强度。属于前面所定义的第一类数据予以剔除。

同时对(a)通道及(b)通道进行剔除后,采集到的1000组光谱数据中,属极大值光谱数据已全部被剔除。

3.2第二类数据剔除

第二类光谱数据与有效光谱数据区别在于所关注的元素没被激发,或激发程度较弱波峰不明显。LIBS元素分析法,关注的是元素对应波长被激况,本文制定判断所研究元素是否被激发的阈值,判断该光谱数据是否有效数据。为便于分析,对剩余的975组光谱数据进行逐个观察,找出属于第二类待剔除光谱数据共32组。

煤的LIBS测量, C元素是煤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主要以无机物的形式存在,其特征谱线的激发能级(7.685eV)比一般金属元素和大部分非金属元素的激发能级高。当一般金属元素谱线特征峰较明显时,C元素特征峰仍然微弱,适合作为筛选阈值的元素。Si元素为类非金属元素Al元素为金属元素代表,这两种元素是分析煤中成灰元素的重要指标,为确保多元素同步分析的效果,对无效数据的剔除主要根据 C 元素的强度分布,同时考虑Si 、Al 元素。

1)绝对值强度阈值

对第一类数据剔除后剩余的975组光谱数据进行平均处理,得到C、Si、Al三元素局部平均光谱图如图6所示。

观察C 247.86 nm谱线选取265~270 nm之间谱线计算背景强度,取该区域50个像素点算出了它们的背景强度为110 counts,选背景强度2倍作为绝对强度筛选的阈值,把低于阀值的光谱数据剔除。经统计C 247.86 nm谱线的特征峰强度小于220 counts的光谱数据共有40个,属于无效数据的有25个,筛选率为78.1%。

观察剩余没被筛掉的7个无效数据,其Si元素或者Al元素谱线激发强度较弱(均为无效激发),需把Si元素和Al元素绝对值强度较低的光谱数据剔除。计算Si筛选阀值为160 counts,Al筛选阀值为265 counts。当采用Si

通过使用C、Si和Al绝对强度为筛选阀值对剔除极大值后剩余的975个光谱数据进行筛选,总共剔除54组数据,其中32组无效数据全部被剔除,剔除率达到100%。同时有22组有效数据被剔除,有效数据的误删率为2.3%,有效剔除率为59.3%,有效数据误删律为40.7%。剩余有效光谱数据921个。

2)信噪比强度阈值

信噪比等于分析元素的辐射强度与其比邻背景噪音辐射平均值之比值,计算方法为:

式中I表示光谱信号强度,Avg表示所观察的谱线周围背景平均值,SD为背景谱线强度标准偏差。

对剔除极大值数据后的 975 个光谱数据C、Si元素 SNR 值进行计算,图7为C元素信噪比值排序,其SNR值在-0.44至191.5之间。为尽可能少剔除数据情况下,剔除掉更多的第二类无效光谱数据,对SNR值从小到大,通过逐步增大SNR值为阈值研究数据剔除。

当设C元素SNR 4.0作为阈值时, C 247.869 nm 均有明显的峰值,为有效激发,SNR

结 论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应用到煤粉颗粒流测量,颗粒流在下落过程中容易产生波动。针对两类无效数据的特点,提出采用极大值、绝对值阈值法剔除以及信噪比阈值法对无效光谱数据剔除,剔除率达100%。信噪比阈值法具有更佳剔除效果。

参考文献

[1] D A.Cremers, L J.Radziemski. Handbook of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John

Wiley & Sons, Ltd, 2006.

[2] Li jie, Lu jidong, Lin Zhaoxiang and Xie Chengli, Effect of coal-sampling density on the elemental analysis by using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J. Huazhong Univ. of Sci. &Tech.37,2(2009),112-116.

[3] Rong Enluan, Yuan Zhenfu, Liu Zhimin, Tian Ziping et al. Principles of power plant boiler.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1997.

[4] 陈添兵,黄林,姚明印等. 基于内标法分析土壤中Pb元素的LIBS试验研究[J].应用激光,2013(6):623-627.

第8篇:科研的特性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促使护理模式和理念也不断发展。由原来的整体护理演变到现在的人性化护理关怀[1-2],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的健康,不仅要治疗患者的疾病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心理状况等资料。帮助患者缓解手术的压力和恐惧心理,促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手术,了解自身疾病的疾病知识和注意事项,提高手术质量,早日康复[3-6]。我院也意识到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自2011年对我院病人全面实施人性化护理关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把我院五官科实施人性化护理关怀取得的成果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随机选取2010年0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五官科住院手术的未实行人性化护理关怀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在15~67岁之间,平均年龄(45±3.5)岁;在2011年0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五官科实行手术治疗的实施了人性化护理关怀的患者随机选取12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在14~71岁之间,平均年龄(47±2.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内外科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学会研究讨论并审核批准,入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给予人性化的护理关怀,只给予一般的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还给予了人性化的护理关怀。在患者住院的不同阶段分别给予相应的人性化护理关怀。主要的内容有入院宣教、指导患者留取标本配合检查、术前宣教、术前心理安抚、术中关怀、术后宣教、出院指导、随访等[7-8]。患者出院后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别整理统计满意度调查表的结果。

1.3 护理疗效评定

待患者生命体征趋于正常之后,观察患者抑郁、焦虑状态以及护理满意情况,其中护理工作涉及心理护理、治疗性护理、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等,每项以10分为满分。同时采用我院护理部专家和资深护理人员组成的专业小组设计的去调查问卷对患者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护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护理满意度=一般满意率+满意率;依从性分为:不配合、基本配合、完全配合,配合度=基本配合率+完全配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疗效分析

观察组患者抑郁、焦虑状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工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依从性对比分析

观察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患者依从性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33%(χ2 =14.87,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83%(χ2 =19.69,P<0.05),见表3。

3 讨论

现今医疗服务体系的变化,对护理人员要求越来越高。护士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水平,还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自身素质,这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护理工作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提前发现患者的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病痛。要做好护理工作,护士要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经常与患者沟通,促进护患关系[9],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由于患者对手术的不了解,所有会产生恐惧、焦虑、害怕、悲观、绝望等不良心理反应,这会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10],因而对于我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实施人性化的护理关怀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把人性化护理关怀贯穿到患者的整个住院过程中。在患者刚入院时护士要做好入院宣教,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主治医师、责任护士、科主任及护士长等,同室病友,医院的相关制度,让患者尽快熟悉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在治疗检查时要帮助和指患者留取标本和如何配合治疗和检查,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依从性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33%(χ2 =14.87,P<0.05),。在患者手术前要指导患者禁食,告知患者手术的方法,术前用药等知识,让患者诉说心理感受,联合家属的配合支持和理解患者,以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4],并告知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会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评分为19.7±8.5、12.6±7.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3.7±7.8、50.7±7.8;观察组患者心理护理评分1.8±0.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9.2±0.6。术中关注手术室护士关心呵护患者,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观察组治疗性评分3.7±0.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9.6±0.7。术后要向患者讲解术后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饮食和用药。患者出院时要告知患者出院后需要注意的内容,及复查的时间,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出院后的运动,饮食等方面的主要事项。患者出院后还要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状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1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工作评分为2.7±0.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9.6±0.7(t=7.632,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评分9.9±0.5明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6±0.5(t=5.329,P<0.05),我科在患者的整个入院过程中实施了人性化护理关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观察组患者依从性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33%(χ2 =14.87,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83%(χ2 =19.69,P<0.05)。

综上所述,对五官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关怀可以促进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对五官科手术患者实施人性化关怀的护理,有助于拉近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还能减少患者术 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提高手术额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郭会屏.人性化管理在门诊护理人员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6):1063-1065.

[2] 陈兰芳,冯翠萍,戴香等.五官科手术病人人性化关怀的护理体会[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6):256-256.

[3] 贾可.患者放弃治疗后的人性化护理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6):3184-3186.

[4] 陈大亚.人性化护理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4):45-47.

[5] 陈萍,张惠萍,史小英等.做好人文关怀 体现人性化护理管理[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3):303-304.

[6] 吴柳.人性化护理在手术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5):100-102.

[7] 白蓉.关怀理念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20):55-57.

[8] 黄峻.人性化服务——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391.

[9] 卢少萍,黎明.护理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与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7,6(5):54-56.

[10] 李洁,勾玉洁.口腔科门诊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及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7):27-28.

[11] 张欣.人文关怀在现代护理模式中的探索[J].当代医学,2010,16(30):118.

第9篇:科研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课程改革

新课程的改革引发了关于教育教学的一系列变化和改革,如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等方面。与此同时,专家学者对新课程改革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 时代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待事物的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众所周知,从本世纪初,课程改革便已开始试行。近12年来,课程改革过程可以称得上是轰轰烈烈,成绩也是有目共睹。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课程改革的争议和反面观点逐渐减少,课程改革确实给农村中小学带来了许多变化,在肯定成果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有一定的反思和总结。

纵观这些年来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与实施过程,存在几点隐性特质。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是一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行为、情感等发生预期的目的性影响的全部信息总和。隐性的教育在学校环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等。

一、教育方式模糊焦点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三维目标”,也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需要达到的要求。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已然改变,教学方法也更加多元化起来。摆脱了从前的死记硬背,言传身教,课堂呈更开放式教学,变得趣味良多。然而,在农村中小学生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分执着于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罔顾了教学的基本纲领――知识与技能,模糊了教学的目的。就拿语文课程来说,一些老师花心思在怎么带动学生情绪上,让整个课堂像体育课音乐课一样活泼。老师们也因此乐得清闲,不用朗读课文,不分析课文,不落实实际训练,不具体解词释义。这样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一些小游戏确实能够良好的带动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所锻炼,但却忽略了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信息基本为零,使他们的基础知识训练得不到发展。当“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口号风靡基础教育界的时候,大家像是一下子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于是教材被虚化,老师们找些美词美句、文学常识让学生们背诵理解,美其名曰丰富课堂内容,让课堂呈开放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殊不知,没有教材的教学,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缺乏,使得所接收的信息更加难以憨实。

二、过分重视公开课

公开课是教育的标杆,是为日常教育起到指引作用的一项活动,其目的还是为了日常教育课程刻画出清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走向,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形象工程。因此,公开课是与日常课存在差距的,自从课程改革以来,公开课的开展如火如荼,许多教师都朝着能讲一堂公开课的目标奋进。这就已经凸显出了矛盾,公开课毕竟是少数优秀教师才能驾驭的教育方式,他们对新课程理念能够深刻理解并且能够纯熟运用,但这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达到的水平,更不是我国教师的水平标准,公开课对于日常课来说,是一种超前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公开课,有时候,他们的一堂公开课竟有时候是提前预热过一遍,老师甚至将问题答案一一规划好后才正式开讲公开课,而对于日常课程的改革上还是比较缓慢以及不重视。

三、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少的人立志做一名教育人员,教育行业不再是热门行业,人们对教育行业的热情度下降,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人才流向了其他专业领域,而留在教育行业的人才越来越少。特别是由于农村中小学条件较为艰苦,师资水平不高,薪资水平也不尽如人意,那么想要深入农村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才就更少,这也决定了农村中小学生的教师素质不高。板书的设计、粉笔字、简笔画、简单识谱、普通话这些简单的基本要求都无法达到。

与此同时,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评判标准的改变,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对立面上,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不敢正面要求或批评学生,不管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一律都给予鼓励,使得教育成果不再缜密,让学生的错误得不到扭正,反而让他们更容易钻牛角尖。对于课程内容不敢深讲,不敢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考量问题,怕被家长扣上“教师主体”的帽子,被家长质问教育方式,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总是呈表扬状态,不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

四、解决措施

反思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种种现象, 我们需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对于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任务,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方案,前路任重而道远。

首先,课程改革应该找对焦点,教师们应该清楚明了课程改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们课业轻松,课堂精彩活泼,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上的。

其次,课程改革必须降低对公开课的热切关注,让日常课与公开课在同一水平线上,不特殊对待,这样才能实实在在的落实课程改革的目的。

最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隐性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对于农村中小学,需要更好的理解新课程改革下的理念,更能努力改善教学设施,给教师们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热情,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让传统教法教出的成绩不再占优势。要想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新课程、新标准、新理念落到实处,就必须改革和完善新的评价、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