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业项目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业;医疗器械;市场调研
一、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在医疗器械营销
人才培养中的定位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1500亿元,近10年复合增长率为21.3%,远超发达国家。医疗器械营销人才占整个医疗器械行业人才需求数的38%,优秀的医疗器械销售人才被称为“医疗器械销售工程师”或“产品技术专家”,其必须具有专业的医疗器械产品知识背景,并以系统的、专业的营销方法或手段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客户,满足客户特定需求成功获取订单。70%以上的医疗器械行业企业认为,市场调研能力是医疗器械营销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将市场调研技术与医疗器械行业特色紧密结合,是医疗器械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并具备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调查意识、市场调查方法、数据处理与资料综合处理、报告撰写以及高效报告市场调研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每个市场调研项目,都如同一家独立的市场调研公司为组织客户所提供的完整调研服务。由此可见,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的设计是以创业为导向,把每一个项目视作新创立的市场调研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帮助客户进行市场环境、消费者需求、竞争对手和市场销售策略的调研。既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服务意识、独立自主开展项目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又实现了校企的深度合作,增强企业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使课程教学更接近工作实践。
二、高职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一)传统的高职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职市场调研课程的传统教学主要沿用本科学院的教学模式,即沿用统计学知识体系的整个框架,侧重市场调查资料的分析统计:将侧重点放在描述统计,接着介绍抽样分布,推断统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模型、指数与预测等),教材集中于分析功能的理论知识,使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学习的难度很大,逐渐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高职市场调研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教学照搬本科院校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应用。目前高职高专市场调查教材市场上,大多沿用本科院校的同类教材,即使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课教材,也是以统计学知识框架为主导。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中把与市场调研相关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步骤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再加上高职学生本身的数学功底比较薄弱,导致学生在填鸭式的教学中似懂非懂了调研的一些基础理论,如步骤、调研问卷的设计原则等,但是却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后续的工作中对市场调研并不能很好的开展。2.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程度差,忽略了知识的迁移和实际应用。市场调研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课程,但在实践中必须为不同行业企业解决具体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由于自身专业所限,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忽略与学生所学专业之间的联系,不能对不同专业、不同授课对象做到因材施教。他们往往在本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么主动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要么改头换面,引进一些通用案例,增加一些强化性练习题目,谓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但普遍不具备实践意义。3.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市场调研不像市场营销有大量的案例,如果教师没有从事过完整的市场调研实践工作,就很难在教学中引入丰富的市场调研案例,甚至因为行业特点的不同误导学生。目前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属于被动接受。另外,数据分析与预测等内容更加枯燥,单纯依靠教师讲授,学生学起来极其费力。关于“你认为市场调查课程对你的专业有用吗”这一问题有99%的学生认为有用,但只有不到5%的学生选择“学到了相关知识”,只有不到1%的学生表示“对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感兴趣”。这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市场调查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对其中的统计分析知识畏惧和厌倦。因此可以得出:推动学生围绕某一项目进行市场调研的实践比单一理论教学更好,即学生分组开展市场调研。但由于在调研过程中,缺乏监督、辅导和严格的细节考核,学生从撰写调研方案、到具体调查问卷的设计、抽调样本的选择等都可能存在着误差,从而使市场调研项目流域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学习到调研技术。4.教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师资也缺乏调研行业经验。校企合作对企业缺乏实质利益,往往导致企业参与教学流于形式。相关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缺乏行业实际项目的调研经验,无法准确把握行业市场动态,为市场调查进行全面的策划,学生也无法开展与行业企业相关的市场调研实践项目等。这进一步导致了市场调研课程在教学上是泛泛而谈,重理论轻实践,与行业无法结合,调研技术单一化、技术方法层次不丰富、适用性比较差的困境。
(三)创业导向的高职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的设计
大学生创业不是现有企业岗位的竞争者、填充者,而是通过创办新的现代企业,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并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的设计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创新课程教学目标、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设计、加强校企合作,创立以公司运作模式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促进高职学生具有科学的创业意识、对创业项目进行科学调研和决策。1.契合行业特色,创新课程教学目标。医疗器械行业企业对医疗器械市调人员的能力需求有:能掌握系统的统计分析知识、理解并熟悉市场调查的流程、能熟练运用市场调查的调查技巧和方法、能准确地进行市调报告的撰写以及向客户进行报告展示讲解的能力。其中,前两点是传统的市场调研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后两点则更强调学生能成功开展市场调研项目和把调研结果用书面语言面对面向客户展示的能力。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要求学生能全面了解市场调研的工作流程,掌握市场调研的理论与方法,成功开展医疗器械行业项目的调研,培养学生的寻找市场机会,成功开展市场信息调研,并对调研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研报告,为企业管理者及毕业创业提供决策建议。2.以公司运作模式为主线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市场调研必须以真实市场调查作业流程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整合,确定市场调研问题、设计市场调研方案、组织实施市场调研、形成调查结果等“四大项目”,然后进一步分解成组建调研团队、认知市场调研、界定调研主题与内容、设计调查表、选择调查方式与方法、撰写与宣讲市场调研方案、组织实施市场调研、整理分析调研信息、撰写与提交市场调研报告等“九个工作任务”,明确每一个项目和任务应达到的知识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等具体目标。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教学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课程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多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6~7个人,组建项目团队,每个项目团队分解为项目管理经理、研发部、访问部、数据分析部以及客户沟通部等。每个项目小组根据医疗器械企业客户的要求,进行市场调研问题分析和确认,设计市场调研方案,组织深度访谈的问题和设计市场调查问卷;市场访问部具体进行样本抽调、进行市场调查和调查有效性确认;数据分析部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分析,根据调研结果形成市场调研结果的确认;客户沟通部和项目团队成员一起形成市场调研报告,并由客户沟通部向客户进行调研报告展示。每一部门工作的开展必须经过项目经理的批准和其他小组的审核或知会确认。以市场调研创业公司运作模式为主线开展的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课程实践有效地带动了学生用课堂所学的市场调研理论和方法,结合行业企业需求,按照市场调研的项目过程,积极主动地进行项目的开展,同时以市场调研公司的运作模式进行项目小组成员的分工,将课堂教学、学生知识学习、课内外的实践以及行业需求进行了紧密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贯穿。3.利益共享带动校企深入合作。无论是行业企业参与课程教学目标设置,参与教材编写,还是给学生提供毕业实习机会,他们都比较被动,因为企业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利益回报。在医疗器械市场调研的课程教学中,可以成立校企紧密合作的市场调研公司,企业提供较少的项目服务费用,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企业委托的市场调研项目,项目小组对企业调研项项目进行分析、寻找要解决的问题、设计调研方案、开展市场调研并将调研报告进行客户展示,提供客户最满意的调研方案,并把相关建议提交给客户。该课程在教学中曾尝试为广州旭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广州纽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和广州和茂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做产品推广、私家看护等市场调研项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将市场调研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同时给企业提供了一手的市场资料,实现了校企双赢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陈学忠.以“349能力链”为基础的高职市场调研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2(6).
[2]李宏宇.市场调研与预测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6(4).
[3]朱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企业需求情况调研[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
[4]谷献晖.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J].继续教研研究,2012(4).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 项目运营;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6.03.017
传统意义上,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细胞,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就业机会的重要提供者,因而,企业是与自然人(包括家庭承包经营)相对应的一种商业化运营实体。法律层面,从事财富创造和经营的实体包括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司和非法人实体(包括自然人、家庭承包经营、合伙以及未注册成立公司的企业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它们尽管存在着法律性质、经营模式、风险责任等差异,但认识层面,“依附于已有的企业实体”不再是从事生产经营的唯一模式,特别是“互联网+”所带来的经营模式的深刻变革,使商业运营不再完全受制于特定的时空,而是为原子化的自然人个体释放出更广阔、更灵活的商业运营空间。这种转型,辐射于高等教育领域,也解构和建构着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成才的新思维,突出体现为:高校在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等功能的同时,其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持续增强,而大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或单纯的受教育者,而且是直接参与知识创新和财富创造的有生力量,“就业”也不再是广大毕业生的唯一出路,相反,多元就业观念日益被接受,大学生“创业”后劲十足,创业项目的商业模拟训练、小规模实践和实体运营成为在校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部分。这种趋势,得益于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带来的时代机遇,同时,大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建立、发展和形成一套成熟的培育机制,便于尽早地发掘苗子、挖掘潜力,为有志从事创业的学子提供完善而有力的支持。
一、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现状透视
“创业是指创业主体整合创业团队、筹备创业所需资源、在一定的创业环境中识别并把握创业机会,通过创建新的商业运营模式为客户提品和服务,创造新组织或开展新业务的价值创造过程。”[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加快了创新创业的步伐,政府与高校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予以高度重视,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力地营造了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社会氛围,也调动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初步形成了政府、高校、大学生“三位一体”、纵向联动的立体化创业格局。
(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大力支持
政府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引导者和政策支持者。2015年5月1日,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重点强调“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基金滚动使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2]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比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启发、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准入门槛、创业场所、资金扶持、融资担保、税收减免、公共服务等作出了较全面的规定;再如,保定市启动“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各类创业孵化园将达到60家”,“ 将新增创业担保贷款2.78亿元”,“ 创业培训将实现8.35万人”,“将扶助4.2万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2.5万人”,等等。[3]总体而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主要体现为政策支持与优惠服务,包括:一是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科技园、孵化器,评选创业示范园,组织举办创业论坛等活动,持续地打造创业平台、宣传政策、交流经验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二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政府贴息贷款、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资金扶持;三是工商、税务、人社、户籍等部门联动,为大学生创业的证照办理、税收征收与减免、档案保管、落户等提供便利服务;四是对大学生注册成立的创业实体,提供税收减免、政府采购招标、科技成果转化等的优先优惠政策和奖励。这些措施,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便利的政策环境。
(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直接推动者。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成立大学生创业平台,通过课程培训、项目指导、项目孵化、实体运营等,将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孵化注册为公司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比如,华北电力大学坚持“学科支撑、创新引领、创业驱动、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涵盖项目凝练、孕育、孵化和转化等,构建了“创新为基、创业为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主要体现为:一是开展课程培训和创业实践教育,开设了通识性知识、专业技能、管理知识和创业实践等课程,夯实大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二是采取项目制,建立由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以及院系等共同组成的创业教育与项目凝练机制,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各部门根据其职能征集和各类创业项目选题(指南),吸纳大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以项目为依托,进行创新创业的策划、调研、筹备、试运行和实体运营;三是对入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予以资金支持,通过大学生创业经费拨款、专项基金、社会投资、校友投资等多元渠道筹措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经济保障;四是配备由企业导师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的高规格导师,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五是以国际、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项目竞赛为抓手,鼓励、扶持和指导大学生创业项目积极参与各类竞赛,以此为契机,支持大学生申请专利、撰写调研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等,形成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成果,推动项目质量提升;六是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类项目推介会和路演,将具有市场前景、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项目推向市场,吸纳企业家和投资者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洽谈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化运营提供市场化的指导和投资支持,实现项目成果的市场转化。
(三)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
大学生是创业教育的接受者和基本主体,“大学生创业是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干自己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业,自主生产、经营和管理。”[4]大一适应期,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利用班会、经验交流会等,对大学生进行目标教育,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未来发展目标(就业、考研、出国、创业等)作为目标教育的重要部分,经过大一学年的调适期,一般而言,自大二以来,大部分学生已确立了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主动地关注创新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征集等信息,一些同学也较早地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总体认知与参与状况可归纳为:一是充分地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良好机遇,主动关注与之相关的信息,创新创业热情较高;二是以专业知识的提升与应用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竞赛为依托,主动联系导师,自愿组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并涌现出国际国家级精品项目和优秀成果;三是大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类平台和机会,扎实进行技术研发和商业路演,经学校的精心培育,将成熟的项目推向市场,孵化为公司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由此可见,大学生不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且是知识创新和成果创造的重要参与者;不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受众,而且是创新创业的实践主体;“大学生开办公司”不再是“神话”、“传说”或“另类”现象,而是在国家鼓励和支持下的“新常态”。
二、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尽管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饱满,但目前发展尚不成熟,特别是离商业化运营存在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观念滞后:学习与商业化创业不兼容
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应当“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宜过多地从事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活动,特别将从事商业活动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造成这种认识误区的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古代文化中将“商”作为一种“低贱”的职业,与正统观点中“学而优则仕”无法媲美,尽管现代社会并不排斥商业,但人们的思想观念远远没有转变到“学而优则商”上来,何况大学被誉为“象牙塔”,大学生应当“术业有专攻”,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其次,很多人也片面地将“创业”理解为“销售”,认为推销产品是一件毫无技术含量的事情,大学生不应将美好青春浪费在推销产品上,而且家长含辛茹苦将孩子抚养成人,孩子也经奋力拼搏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进入大学后就应珍惜光阴,延续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不应参与“商业”类的“邪门歪道”,甚至一些家长对于孩子毕业后从事销售业务,也感觉到“很无颜面”,孩子考上大学时的自豪感蜕变为“脸上无光”;最后,高等教育是专业性教育,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未接触到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大学阶段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不能“没学会走,就想学着飞”,担心大学生在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创业”,不仅耽误专业知识学习,而且无专业基础也就不具备充分的创业能力,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纯属虚度光阴,荒废青春年华。基于这些认识误区,目前尚未完善形成“大众创业”的社会氛围,相当部分人对大学生创业抱着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二)定位不明:大学生创业何去何从
就“大学生创业”自身而言,尽管一些地方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和政策,但大学生创业的定位仍不明晰,除了少数项目经过精心培育推向市场孵化为公司实体外,作为创业主体,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临近毕业时也很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跟踪和对创业者的深度访谈结果表明,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具有功利性,主要目的在于为保研、评优、出国等增加“资本”;同时,各类官方或重量级的比赛项目对于大学生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参赛获奖所得到的心理优越感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这就导致大学生创业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除了少数大学生创业者将“创业”作为毕业后持之以恒的“事业”外,大部分大学生只是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创业项目中,他们不具备以合伙人的身份进行创业的责任感,项目进展也参差不齐,很多项目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且拥有互联网优势的大学生群体,实际执行或参与创业的人数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毕业生未将自主创业作为其未来职业的首选”,[5]无论是项目负责人还是主要参与者,临近毕业时也往往是“两手准备”,将主要精力投向求职、保研等,如果这些创业项目无法通过恰当的机制吸纳“后继者”,就很可能随着原始创业者“各奔前程”而告终。
(三)资金匮乏:创业运营经费受限
近年来,政府、高校、社会各界纷纷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但对于创业项目而言,资金匮乏仍是制约创业项目发展的突出因素。很多高校对于初次入选的创业项目,资助额为1000元至3000元,主要用于购买必要的器材设备以及前期的调研论证,这对于具体项目的运营而言可谓捉襟见肘。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只能将精力和眼光局限于“大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比如,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撰写项目企划、在实验室进行简单的数据试验、撰写分析报告、进行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等,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市场调研、商业化经营和市场额分析等,只能主要在校园内从事创业活动;另一方面,“从家庭来看,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难以提供创业资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又不一定有创业意愿,创业资金与创业意愿的不匹配造成创业活动难以展开”,[6]受制于资金,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培育和成长可以用“异常艰辛”来形容,很多项目的市场前景很好,但大学生自身无法整合社会资源,不能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为基础形成规模,在未孵化成公司实体之前也很难吸纳社会资金的注入,而大学生自身并无经济来源,除了极少数大学生受到家长的经济支持外,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毕业时无法将创业项目推向市场,这就导致创业项目的短期化、阶段化甚至被市场边缘化,无法真正地作为市场主体,通过商业化运营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创业的可持续性。
(四)技术主导:市场对接不到位
思想观念、创业定位、资金受限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创业的一般模式是“走技术路线”,即在校大学生主要运用专业知识从事技术研发与创新,但与诸如“基于网络领域的技术型创业模式”[7]的差距较大。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经过前期调研分析,撰写商业策划书、实证调研报告、对策建议或者发表学术论文,形成文本成果;二是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形成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成果;三是对上述文本成果或知识产权成果进行市场推广,实现成果的市场转化;四是以技术成果为基础,筹措资金,组建团队,成立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目前,绝大部分创业项目停留在前三类,也就是技术创新位于主导地位,包括知识产权成果的市场转化在内,这些项目距离商业化的“创业”还很遥远。此外,技术研发的周期一般较长,研发成功率也非定数,在短短四年内(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大二和大三两年)实现从“技术”到“创业”的跨越也非易事。“创业”是一种商业化的市场行为,技术主导下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直接参与市场运作的机会很少,很难通过市场经营为创业提供较为持久的流动资金,这就导致创业项目主要只能在校园的封闭空间内向技术纵深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培育机制
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校园,其年龄、知识、性格、阅历等自身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创业与成熟企业的市场经营存在显著差别,这是大学生创业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因此,不能苛求大学生创业项目完善达到商业化运营的成熟水平,但作为未来的市场经营主体,大学生创业项目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应当着眼于“商业化运营”,将着力点放在“培育”上,通过建立科学的培育机制,将创业项目推向市场,并使之尽快地适应市场,在竞争中体现相对优势,从而走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道路。
(一)加强“创新+创业”的层级化教育
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转变需要较长时期的宣传引导,“由于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践的蓬勃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创新’向‘创新创业’并重的转型期,‘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较为普遍,实质上秉承的是‘创新―创业’的发展路线”,[8]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立足于“互联网+”时代,加强“创新+创业”的层级化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商业思维,将其长期被压抑的经济意识释放出来,形成对“创业”的立体化认识,从“创新”升华为“创业”,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业”的大潮中,将“创业”作为“事业”去做。这种理念的转变,主要寄寓高校的常态化教育,特别是经济常识和法律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自然人的大学生,不仅参与生产和消费环节,而且也是流通环节的“微主体”,无论是在已有企业中从事生产或流通(经营)业务还是自主创业,均属于商事行为,应具备法律风险意识和经济意识;而“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不再是传统的资本密集型或劳动力密集型,而是高智力主导下的创意或服务制胜,“小而精、求品味、重品质、个性化定制”成为现代消费的一大趋势,“谁运营了创意,谁就抢占了先机”,当代大学生应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将创新成果及时地投向市场,运用商业思维去经营创新成果,实现“创新”与“创业”的对接。为此,专业课教学中,可加入适度的技术前沿教育,解析具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帮助大学生激发创新闪光点,捕捉商业化运营的可行性,作为创业项目的重要来源。
(二)探索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聘请著名企业家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企业导师,进行商业化运营的指导;鼓励或组织大学生深入企业实习或见习;毕业设计环节,吸纳企业导师进行毕业指导,等等。这些举措,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一方面,企业导师的创业指导主要侧重于技术评估和商业化经营的一般模式,缺乏针对性,大学生也缺乏亲历体验;另一方面,大学生企业实习或见习,主要获得的是直观感受,而无法深入了解企业运营的真实状态,导致“创业教育实施方式与社会实践脱节”,调研数据表明,“有48.9%的学生听过相关讲座,28.6%的学生参加过创业社团,有 21.7%的学生在校接受过创业课程教育,仅有 0.8%的学生参加过创业实践活动”。[9]这导致当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的个体化需要。为此,可探索建立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机制,鼓励大学生利用暑假、寒假等,深入与创业项目最密切的企业,共同做项目,通过这类企业“以老带新”,从模拟实训迈向“借壳”运营,帮助大学生熟悉企业运营的具体流程、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真正地参与到企业运营中,然后进一步凝练项目方向,甚至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在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和良性互动中,指导大学生创业者明确未来的商业化运营方向,比如加盟该企业、技术入股经营该企业或明确市场定位独立创业等,实现创业项目商业运营模式的多元化。
(三)推进创业项目过程管理的市场化
推进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机制建构。由于企业与创业项目在业务、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这不仅便于企业对创业项目的市场化指导,而且一方面,企业可将创业项目作为自身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于在高校的一个实验基地),将自己所需进一步研发和论证的项目交由大学生创业者去做,企业对创业项目的事实予以市场化指导,促使项目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市场需求相契合;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可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项目运营机会,与市场保持“零距离”接触,使项目成果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就项目管理而言,企业导师不再仅仅是项目指导者,或者受高校之邀为创业者做讲座等培训,而且对项目发展负有伦理责任,大学生创业项目作为企业核心业务在高校的一个分支,这能督促企业导师以企业家的责任感对待创业项目,避免大学生凭借“一腔热血”在茫茫市场中摸索。为此,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创业者而言,重点在于凝练项目主题和寻找适合的企业,然后与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机制,创业项目孕育阶段,可将之定位为企业外驻高校的一个项目部或分公司,采取市场化的过程管理和运营,创业项目孵化成功后,根据合作协议,选择适合的商业运营模式,将之推向市场,实现创业项目的实体运营。
(四)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的配套机制
大学生创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对于创业者而言,首先应当牢固树立团队合作的理念,切实克服“单打独斗”或“一枝独秀”的思想,尽可能地向社会借力,寻求资源的最大限度整合。就支持机制而言,主要包括:一是高校内部、同一区域高校乃至行业或跨行业,逐渐建立不同层级的创业联盟,以项目制的形式灵活整合资源,实行资源共享,最初可在高校内部深化创业俱乐部的运行模式,各个创业项目团队之间进行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共享互用。二是建立完备的治理结构,实行创业项目内部的准公司化运营,高年级创业者在离任之前,必须完成创业项目的新老交接,保证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三是高校可探索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对于有志从事创业的大学生,经家长同意,办理无期限的休学手续,为其创业提供时间和精力保证;创业者复学修学分时,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按学分收费,只要达到课程合格要求就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则授予毕业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即授予相应的学位。四是资金支持方面,应当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在于纠正市场的外部性与不完全竞争性,促进大学生创业”,[10]因此,资金支持可实行阶段化管理,处于项目策划孕育期的经费,通过政府和高校予以资助;对于与企业建立实质对接的项目,可通过协议方式吸纳企业资金;对确有市场前景、具有继续支持价值但尚未寻求合适的企业支持的创业项目,高校可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孵化为独立的公司实体运营后,高校转让股权撤出项目。
四、结论
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与对接机制,是以商业化运营模式进行创业项目培育的可行路径。由此构建的基本框架是:大学生入学后,通过专业课老师和创业指导课程等,发掘创业苗子,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适切的项目主题;然后通过遴选机制,对于入选大学生创业平台的项目,高校予以前期的资金、培训等支持,同时引导大学生搜索与项目主题相关的企业,通过路演和洽谈,建立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项目的市场需求),通过创业项目进行企业在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专项或综合性需求的实验或试点,进而争取企业资金的支持,并采取商业化运营;对于尚未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的创业项目,高校可通过创业平台,向校内课题组以及企业等进行推介或予以后续支持,促进创业项目不断走向成熟,最终达到孵化为商业化运营的实体。
参考文献:
[1]姚毓春,赵闯,张舒婷.大学生创业模式: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园创业企业的调朔治[J].青年研究,2014,(4).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1).
[3]金丽,刘继伟,杨鑫.我市“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启动[N].保定日报,2016-04-01(01).
[4]吴方鹏.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5]刘敏.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
[6]马亮,朱剑平,陈琦.大学生创业瓶颈及优化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
[7]孙建萍,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分析[J].对外经贸,2012,(1).
[8]陈焘,李柏红.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运营的法律解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1).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导师;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1-7544-02
当前,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创业就成为了解决高校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1]。在此背景下,高校积极地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创业导师来培养大学生成功创业的能力。
1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着重教给学生自主创业和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和技能。
在高校中,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国家对高校创业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探索。我国开展高校创业教育比较晚,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让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浪潮,许多高校建立了创业平台,如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2]等。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76.7%的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但是成功率却在2%—%7之间[3]。大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创业环境,而创业的成功率极低,这表明创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素质有待提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水平,培养优秀的创业导师队伍。
2 创业导师机制
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创业导师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理念,指导他们的创业实践,并为他们提供创业服务,从而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因此,如何建立创业导师机制,建立什么样的创业导师机制就成为了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高校不但有从事各领域理论研究、项目产品研发与设计的科研人员,而且有研究企业管理、金融财会等专业知识的资深专家,同时还有高校聘任的知名企业家做客座、兼职教授,这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优秀的师资保障。因此,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搭建不同的创业导师团队,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创业导师机制。并根据具体师资情况,设置创业启蒙导师、创业项目导师、创业市场导师和创业管理导师,组合成导师团队。
1) 创业启蒙导师
创业是一种理想的职业目标选择,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在创业教育中可以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并通过设置创业启蒙导师,传播创业价值观,并启发大学生创业。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大学课堂里的第一任老师,一般由年轻老师担任,他们在年龄上和大学生相差不多,更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而且辅导员主要工作是关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以及就业,由辅导员担任创业启蒙导师,更能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创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为突出了创业教育的主题、传播创业价值观,创业启蒙导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传授大学生创业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
2) 创业项目导师
不论在哪个领域创业,项目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前提和首要条件。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启动、创业热情的激发等,没有项目将无法持续下去。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不少行业饱和度高,创业者只有定位市场,选择科技含量高的创业项目,才能为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创业教育中,不可或缺地要设置创业项目导师,指导大学生成功选择创业项目。
高校拥有各行各业的科研人员,每年都承担大量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这为大学生选取有竞争力的创业项目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此,可以挑选高校科研人员作为创业项目导师,指导大学生根据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确定有市场竞争力的创业项目。
创业项目导师可以借助创新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参加其科研项目开发过程,传授项目开发技术,使项目更接近于市场的需求。同时,大学生参与创业项目导师的科研项目,更能了解行业中项目的发展趋势,并通过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产品作为创业项目,能够为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创业市场导师
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成功创业的人才,而且创业是一项实践活动,必然要与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创业教育除了要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因此,在创业教育中,需要设置创业市场导师,为大学生实践创业活动储备相应的市场知识。然而,高校教师一般较少参与企业在市场上的运营活动,缺乏开拓市场的经历,因此,创业市场导师只能由市场经理等企业管理人员来担任。
创业市场导师可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企业的成长历程作为教材,生动形象地讲授企业开拓产品市场的经验,使他们掌握市场开拓的技能,并指导他们参与自己企业的市场活动,最终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4) 创业管理导师
创业是一个企业生存的过程,创业实践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和决策工作,比如资金运作,项目策划等,因此,在创业教育中,设置创业管理导师,教授大学生管理企业的方法和策略,能够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高校具备会计、管理学专业的师资,他们长期从事涉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管理经验。结合学生的创业实践需要,选取一些优秀相关专业教师担任创业管理导师,并将他们派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弥补他们对企业管理等实际操作能力的不足,从而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管理经验。
在实际工作中,创业管理导师可以组织模拟创业活动,指导大学生如何有效地分配使用资金,并结合企业管理案例,传授他们有效的企业管理方法。
3 创业导师协作机制
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创业教育中,依据创业不同阶段的特点,可以建立各类创业导师协作机制,形成创业导师团队。在创业导师团队中,每类创业导师在传授相关创业知识时,相互协作,并涉猎其它导师的领域知识,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整体作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其中,创业启蒙导师工作目标是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自觉地将成功创业作为自己的最高职业目标,为其余创业导师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创业项目导师在指导大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时,将创造力强的学生推荐给创业市场导师,让其参与产品市场推广活动,并利用反馈信息完善项目;同时,创业市场导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企业学习的实践机会;创业管理导师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企业构想,并学习企业的运作与管理。
总之,创业导师团队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承担创业教育的重任。
4 结束语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建立健全的创业导师机制,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从而为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马玉梅,张月.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
[2] 郭必裕.创业导师对大学生创业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
“创业孵化基地”是指为创业人员提供生产经营场地且免费提供创业指导、项目推介、融资服务、管理咨询、创业培训和法律援助等创业所需的各项服务的实体,具有拉动民间投资,增加就业岗位,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近年来,**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进展较快、规模初具,取得了良好的工作业绩,打造了很多在全国和省、市领先的亮点特色。为进一步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市人社局开展了调研活动,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
近年来**的做法和成果
1、率先创办创业就业服务超市。2007年,**在全省率先开辟高效创业服务新模式,创办创业就业服务超市,财政、工商、税务、物价、农业、金融等部门单位的同志现场办公,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项目推介等“一厅式”、“一条龙”服务。近五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00多万元,扶持1300多人成功走上创业之路,直接带动就业和扶持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超过1.2万人,该模式在全国推广。
2、开辟大学生见习-就业-孵化-创业的绿色通道。2009年以来,**培育建立了鑫都小商品市场、万通物流、新街高效农业示范园和鼓楼商场等42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我局从人员选定、场地提供、贷款发放和信息咨询等方面倾情帮扶,形成了“乡镇街道选苗子、人社部门搭台子、专家能人出点子”的孵化创业模式,共扶持500多名大学生成功创业,
鑫都大学生创业孵化模式成为泰州市“样板”。
3、在泰州县级市中首家建成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010年11月,经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江苏省**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挂牌成立。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取得海外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创业园定居的留学人员,分别给予8万元、14万元的安家补贴,并在配偶工作、子女入学、参加社保和批租土地等方面优先照顾。两年来,创业园已吸引30多名来自美国、日本、德国和加拿大等国的海归博士在此创业,项目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多个领域,获省以上科技项目3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专利17项、外观专利24项,生产总值达1.03亿元,利税2500万元。
二、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遭遇三大挑战。一是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国际经济环境:欧债危机还在发酵,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人民币有效汇率偏高,进出口增速双双下降。国内经济形势:内需消费疲软,地价、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作为经济主体的制造业面临较大生存压力。经统计,虽然今年**经济形势总体逆市上扬,但近万家小微企业中有1290家停业,2570家半停业。受此影响,全社会创业意愿疲弱。二是亟需改善的政策服务环境。相较于周边市县,**企业的税费负担依然较重,特别是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资金矛盾尤为突出。公共服务态度和质量须进一步改善,少数部门仍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慢作为、慢落实”等现象。中介服务水平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存在着收费标准不公开、收费行为不规范,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三是重文轻商的传统思想习惯。过去很长时间,我们**人对“官、学、商”的认知排序是:官位上、学为中、商为下,读书为官是正业正途,经商赚钱是旁门走道。因而自古有重文轻商、不乐商贾的思想。另外,很多**市民恋土恋家、求稳怕变,习惯守着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缺少浙江人那种千山万水闯荡、千辛万苦创业的胆识和勇气。因此,**无论是创业的户数、还是创业的规模都与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每千人拥有的工商注册登记企业数是11.66个,不仅与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温州等地相比差好几倍,就是同苏中的一些市县相比,也相距较大,若持续下去,必然造成失业增加、税源减少、银行信贷不畅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等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2、受益“稳增长”大局,面临三大机遇。一是有相应的政策支持。面对今年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中央多次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针对企业效益下滑的现状,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扶持企业发展。2012年上半年,国务院相关部委围绕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制定出台了42项实施细则,对民间投资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清除发展障碍和落实优惠政策,为民间资本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二是有一定的资金支撑。今年来,作为实现稳增长的“组合拳”,国家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首次实施不对称降息,出台帮扶中小微企业优惠政策,随着货币政策的适度放松和民间借贷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民间投资的融资渠道将不断拓宽。另外,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居民的储蓄率相对偏高。这些民间资金就可以转化为民间资本,被有效吸引到实体经济中。三是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专家指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将由出口和房地产转向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经济和低碳技术等产业。
三、今后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多层次、立体式架构,覆盖“五大创业群体”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扩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规模,将创业孵化对象从当前偏重大学生、海归等高层次人才向具备良好个人信誉、有创业愿望且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各类人群拓展,千方百计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优生快生”,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创业者成长。
一是农村党员干部创业群体。由组织部门、人社部门牵头,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创业带富工程,促使一大批懂经济、会经营的农村党员干部勇立改革发展潮头,带头创业,带头致富,既能解决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效应。
二是返乡能人创业群体。**目前有十几万人在外地打工或创业,这批人最早与市场接轨,接受了新的观念,学到了先进技术,掌握了市场信息,也积累了一定资金,应当成为当前促进自主创业、扩大民间投资的对象首选。要通过政策“促”、联络“请”、上门“引”、服务“帮”等多条途径,千方百计鼓励他们回乡创业。
三是农民经纪人创业群体。农民经纪人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桥梁纽带,要切实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发展更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向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是高校毕业生创业群体。近年来,**每年返乡就业的大学生都在5000人以上,但选择创业的比例较小。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通过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实施专门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发挥特长,勇敢创业。“大学生村官”是近年来颇受关注、不断扩大的特殊群体,他们熟悉农村的资源优势又有广泛的人脉关系,要积极为他们搭建创业平台并保驾护航,促进他们成功创业并带动大批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五是海归高层次人才创业群体。围绕**产业发展“468计划”,在市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建立高新技术创业孵化基地,与原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以及规划建设中的科技城进行优势叠加,构建环境更好、政策更优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力争引进更多包括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步伐。
2、多功能、精细化定位,提供“一条龙”服务
对初始创业者来说,创业就如同第一次爬山,这座山有多高、有多陡、有多少风险,创业者大多心中无数。作为创业者成长的“摇篮”和“助推器”,创业孵化基地必须充分凸显其“孵化、扶持”功能,通过把各项服务工作做到极致,让创业者少经风险、少走弯路。
一是提供孵化场地。目前**根据基地类型的不同,提供创业者相应的使用面积,使用年限等。今年**进一步放宽条件:进入孵化基地的创业项目,三年内可租用孵化基地提供的办公、科研用房及标准厂房,市政府按其实际使用面积给予“租房补贴”,一般补贴不超过300平方米,能迅速形成产业化的特殊项目,补贴面积可达到1000平方米。
二是推介创业项目。创业有风险,创业项目选择至关重要。创业孵化基地要在准确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走势基础上,向创业者推荐适宜的创业项目。要广泛向社会各界特别是专家能人征集创业项目,建立创业项目库,并采取举行创业项目大奖赛和举办创业项目巡展等措施提高项目的含金量。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定期向创业者政府鼓励创业的产业、产品和技术信息,指导创业者最好选择适应本地产业结构特点、经济发展方向且政府重点扶持的项目作为主营项目。对初始创业者,宜推荐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创业项目。
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创业伊始,资金不足是瓶颈,解决融资问题是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关键。**将在《**市吸引和用好优秀人才实施办法》、《关于鼓励各类人才入驻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创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政策的基础上,对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高层次人才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内容包括放宽注册资本、减收企业所得税、实施创业项目补贴等。
四是加强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基地必须建立一支由企业家、创业成功者、创业指导专家和财政、税务、人社、工商等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高素质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对入驻者开展融创业理念、项目策划、市场分析和经营管理等为一体的创业培训。一要体现针对性。根据学员不同的年龄性别、知识技能、经历见解和创业意向,量身制定培训计划,精心设计培训内容,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创业培训和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咨询。二要具有创新性。通过案例教学、典型示范、交流互动和实践演练等手段,采取创业模拟实训、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和安排创业成功人士到课堂现身说法等形式,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涵,提升培训效果。三要突出指导性。着力从思想、观念和思路上给予指导,让创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努力造就“人人想创业、人人善创业、人人能创业”的庞大社会群体。
3、全方位、全程式支持,构建和谐创业局面
创业创新是城市发展的灵魂。**要以弘扬“厚德开泰、奋发图兴”新时期**精神为契机,努力打造适宜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让创业精神和文化成为**城市文化和市民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是精心培植崇尚创业、尊重创造的文化土壤。变革精神、理念意识、创新创造的内核都是文化。促进自主创业、扩大民间投资,也必须以培植底蕴深厚的创业文化土壤为基础。要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创富故事、表彰创业典型、激发创业热情,让讲诚信、善创新、会经营的企业家成为当今社会最受尊重的人,让“想创业”成为每个有理想、有能力、有激情人士的自觉追求,彻底改变当前只想在体制内找饭碗、求安稳的从业导向,增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困境 对策
[作者简介]田常华(1969- ),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招生与就业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江苏 淮阴 223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07-02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市场对人才需求下降,大学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就业人数创历史新高。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成效显著,但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一直徘徊在1%左右。
一、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及优势
大学生创业是相对于未受过专业高等教育的群体创业而言的。作为在学校接受过专业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处在职业选择和事业起步的关键期,他们既有创业的优势,即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思维灵活,创新意识强;又有明显的劣势,即社会经验欠缺、人际交往面窄,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弱。我国大学生创业经历了起步、高热和理性三个时期。1997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开创了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先河,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起点;进入21世纪,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创业大赛、团中央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网络媒体举办的创业类大赛呈井喷趋势,为大学生展示个人创业计划提供了平台,初步形成了一批依托于理工科大学建立的创业中心,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创业进入高热期;2005年后,伴随着理性分析与思考,大学生创业的作用和意义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同,国家和各地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我国大学生创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创业激情较高。《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2011)调查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兴趣高,比例达到76.7%。”②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大学生年龄集中在18~25岁之间,“年轻”是资本,也是大学生突出的创业优势。他们有梦想,朝气蓬勃,目标明确,激情高,敢想敢干,敢闯敢拼,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期待。尤其重要的是,大学生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魄力,这是创业必备的优良素质。虽然大学生创业动机不尽相同,如出于就业压力、实现自身价值、为了自我满足等,但大学生对创业的需求是一致的,创业激情高涨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2.创业领域较宽。以高科技行业为主是大学生初期创业的主要形式,以清华大学“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天行健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随着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不断丰富,创业领域已不局限于高科技领域和智力服务领域。虽然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多数项目仍集中于高新技术领域,但这一创业领域需要高额资金投入和面临较大风险,让多数大学生选择了风险小、资金投入较少的行业,如设计装饰、服务咨询、服装、食品加工等领域,商品、中介服务、出售成果、工作室等创业形式正成为潮流。此外,近几年涌现的大学生卖猪肉、卖包子等,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学生创业领域的延伸。
3.创业创新性较强。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创新,通过十多年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具备了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及专业技能,能够为创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学以致业”“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又一个突出优势。大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较强,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领悟力,在与社会有过一定的接触和认知后,不断反思传统观念、模式和传统行业,萌发挑战行业现状的念头,这种创新精神恰恰是促进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新时期大学生所展现的思辨的思维方式、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复合型的专业技术得到社会和风投专家的认可和资助。
4.创业行动较理性。随着我国自主创业环境的完善和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创业不再仅凭激情盲目创业,在创业时更多考虑现实因素和自身条件,在行动上渐趋冷静理性。主要表现在更加理性地选择创业项目,关注市场动态,收集行业信息,在加以理性分析和自我评价后,选定创业行业;多数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市场的风险、创业的艰难,正确定位创业目标;多数大学生认识到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能自觉为创业规划储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多渠道探析创业项目,积极寻找融资办法,更理性地储备创业能力和创造创业条件。
二、大学生创业的问题及困境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还相对较低,除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创业率达到4%外,其他省份基本保持在1%左右,这与发达国家毕业生20%左右的创业率有较大差距。我国的大学生创业仍处于试探性、模仿性阶段,大学生在创业人数、创业者素质与资本、创办企业领域与层次及对待创业的态度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距。大学生尚未完全适应就业制度的转变,自主创业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政府相关的配套制度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1.创业意愿高但实际行动少。大学生创业的鲜明特征是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但实际创业行动少。麦可思从2007年开始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在《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近三年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不足2%④,这与高达76.7%的创业意愿比例形成了鲜明对比。自主创业尚未成为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大学生在考虑“出路”时首要的选择是就业,其次是考研和出国。从学校类型来看,越是就业好的学校,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越少。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及家长在择业时喜欢相对稳定的职业,重点考虑一二线城市、党政机关部门和国有企业;二是学校教学安排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与市场衔接不够,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意识及自身素质方面均存在局限。
2.创业能力较弱。大学生虽具备了与创业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对创业行业的模拟实践,实际经验不足。自主创业不仅要求具备专业技能,而且要求具备法律、融资、管理、社交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大学生缺乏职场经验,尤其缺乏人脉关系和商业网络,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陷阱、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不足;在开拓市场时,会比社会创业者遭遇更大的困难。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有限,起步艰难;同时又缺乏商业信用,融资借贷难,这是大学生创业的一大绊脚石,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3.创新意识薄弱,创业科技含量低。创新性是当代大学生创业不同于社会人员创业的显著标志。大学生虽具备创新能力,但在创业经验、启动资金和创业场地等方面无法与社会人员相比,要在当前浩大的创业大军中异军突起,通过创业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在“新”上下功夫,改革行业现状、发掘创业商机,坚持走技术和管理创新之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国外大学生相比还较为薄弱。
虽然国家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了各类高新技术方面的创业计划大赛,但多数大学生创业时依然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风险相对较小、容易操作的传统型行业,如餐饮、零售、咨询等;选择电子、网络、软件等科技研发行业的较少。2003年,昆明理工大学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共收到作品165件,研究开发类的只占13.9%。麦可思中国2008届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自主创业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零售行业和文体娱乐业,分别占创业总人数的22%和20%,而从事科技行业的较少。总体来看,大学生创业表现出专业化、科技化程度低的问题。
4.创业成功率低。创业成功率低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寄予厚望,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多,但“大学生成功创业率仅为2%~3%”⑤。大学生在创业的起步阶段,表现出信心充足、激情高的特点,但在创业的维系中,尤其在遇到困难、困境时,很多人忍受不了创业的艰辛与寂寞,抗挫折能力低、心理承受能力弱,无法很好地坚持;再加上社会经验少、资金缺乏、经营能力弱、人脉关系不广等因素,常常遭遇创业失败。
5.创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不同地区间的创业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创业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较好,大学生创业活动相对活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不愿意返乡创业,创业积极性及成功率低,主要由于地区创业环境不佳,存在融资困难、管理欠规范、创业服务不到位及缺乏对创业的社会文化认同等问题。
6.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仍需加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对正在创业或准备创业大学生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制定和落实尚未完全到位,国家在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尤其是在创业投资渠道上缺乏更多的优惠政策;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许多大学生不了解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诸多优惠政策。
7.创业素质教育尚有不足。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和指导,造成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规模小的现状。排除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大学生创业失败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个体。一是创业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缺乏对创业过程的认知和控制能力;二是创业精神匮乏,缺乏毅力和缺少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是与创业者所必备的各类能力尚有差距,如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分析把握市场能力等。
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建议和对策
1.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氛围。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开拓大学生创业的市场空间,为大学生创业创造商机;全方位支持大学生知识和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大学生创办企业的层次和提升产业的科学技术含量;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采用合理机制鼓励社会人员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风险投资;进一步加强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为大学生创业搭建现实平台,促进创业成果的转化;进一步加强对创业项目的贷款扶持力度,优化融资环境,协助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开拓市场并予以技术支持,科学规划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发展路径。
努力营造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各类宣传媒体和政策支持让社会认可大学生创业行为;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培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让大学生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和精于创业。进一步降低创业家长对子女短期就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营造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家庭氛围;尊重并支持大学生理性选择就业出路,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尽可能地为子女创业活动出谋划策,提供智力和经验支持。
2.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创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学校要整合力量、多方配合才能形成全面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师资队伍、综合课程体系、科学教学和实践方法等还未完全形成,但强有力的政府、矩阵组织形态的高校是推行和开展创业教育的有利因素。一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领导要重视,建立纵向的领导协调机制;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横向的协同工作机制。二是在教育系统外,实行“一对一”的创业教育辅导。为创业初期的大学生配备一名创业导师,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关键是帮助大学生规划创业过程,指导方式以实地考察、邮件联系为主,使初次创业大学生有信心和精神依托,减少创业失败的可能性。
3.出台有效政策推动大学生创业。政府一是要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机构,指导、服务大学生创业活动,搭建学校、地区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促进大学生与企业家的交流,借助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扶持,为大学生技术转化提供资金;二是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器,在大学生创业起始阶段提供办公设备、场地和行之有效的培训,实现人才孵化和初创企业孵化的双重职能。高校应制定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和激励大学生创业的措施,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研究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起步较晚,经历最初的起步、发展的,现回归到理性的阶段。在经过市场和现实的检验后,政府、高校及大学生均认识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条件还不够完善,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和整个社会支持创业的氛围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自身实践经验与教训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完善提供了现实基础。
[注释]
①杜玉波.认清形势,狠抓落实,全力做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2013-04-12.
②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腾讯网教育频道,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EB/OL].http:///link?url=NBa69MDJkbCO8HL9l7aI8QqeSFn1G82D99eJQUqBS6bUHqJAmQE-x8Fz20qY2gaUeDKLKV
QLfVGb3ET9dN3__mkVe0JXWSQw8OWhMjz81CO,2011-03-21.
③王国红,王雨丝.近年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影响因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
[关键词]农村青年;创业;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090 — 03
青年人朝气蓬勃,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希望,富有潜力巨大的创业潜能和激情。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地区为农村青年服务经济建设、施展聪明才智、努力干事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肇庆市德庆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农村青年是劳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当地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创业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青年创业的基本情况
2008年以来,肇庆市虽然在国家层面已整体列入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区域,但是肇庆市德庆县偏居一隅,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有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点,受惠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地种植柑桔的历史悠久,还有首乌、巴戟等特色农业产品。全县总人口38.4万,其中农村青年约14万人,返乡创业青年2000多人。广大农村青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村青年的优势和作用,必须凝聚广大农村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德庆县的农村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曾经地地道道的老一辈农民已经上了年纪,虽然热衷于农业生产,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农村的新生力量则是以70、80后、甚至90后的人群为主。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当前德庆县青年创业的历程较为相似,相当一部分的青年创业之前都有资金积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主要是到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外出务工,在这期间赚到创业的启动资金,并且累积了一定的人脉关系和创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和知识技能。这批青年回到家乡之后积极投身到创业中去,由于资金、知识、经验等要素的集中作用,他们的创业往往都取得既定的成效,有些成为了农村致富能手和带头人,有些甚至成为新时期的农民企业家,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综合当前德庆县青年创业的总体情况,存在一些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创业起步阶段相似,从事生产的形式比较单一,发展规模有待继续扩大,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不多,综合经济效益不佳,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低下等,不一而足。从大多数农村创业青年的创业路径踪迹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基本上都是采取单一的传统种养模式,表现出典型的从众心理,比如前些年有人带头大量种植的柑桔作物,其他人也一窝蜂而上,导致生产过剩和价格暴跌。
二、农村青年创业的困境分析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环境下,肇庆市德庆县大量青年外出务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幅度减少,使得农村青年创业群体走向弱化和边缘化,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生产知识和技能、发展启动资金等因素制约,农村青年创业发展形势严峻。虽然个别农村青年取得了创业发展的成功,走上了劳动致富之路,但是大部分农村青年对于如何开展创业发展处于迷茫状态,不清楚方向和选择,显得无所适从,甚至走了很多弯路,错过了创业的好时机。
(一)主观原因
首先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农村青年安于现状,缺乏创业的激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抱有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有些农村青年怕承担创业的风险,对于未来的不可预知性,以至于对创业发展存在着天然的抗拒和不作为。还有些农村青年多年外出务工,习惯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不想再回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因此,很多农村青年尽管在城市长年打拼积累丰厚的物质基础,却选择在城市落脚定居,而不是回到农村创业发展。其次是受到个人能力素质的制约。大多数农村青年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培训,自身的能力素质不高,没能有效掌握现代农业规范生产经营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实施创业过程中,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益低、管理粗放的传统种养业。最后是整体的创业氛围不佳,尽管农村地区发展创业致富的例子屡见不鲜,但是毕竟都是少数,很多人认为在农村从事生产发展还不如在城市务工来得实在和稳定,因此对农村创业难以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二)客观原因
首先是缺乏创业发展的资金。农村青年创业发展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劳务输出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另一种是通过金融系统的银行信用贷款。调研肇庆市德庆县到城市务工群体发现,以城市务工方式完成资金原始积累的难度很大,随着劳资市场环境的改善,城市劳动力尤其是体力劳动者的报酬不再廉价,但是城市的生活成本也日渐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务工人员一年辛苦所得也所剩无几。在劳务资本积累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农村青年利用银行信用贷款的难度更大,按照银行信用贷款的规范程序需要有效抵押物,而农村地区的家庭能够提供的住房和土地都没有产权证明,不能作为抵押之用,其他有效抵押物更是寥寥无几;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农民贷款从事风险大、见效慢、生产周期长的农业生产,银行发放贷款的意愿不高。以上林林总总造成农村青年创业所需要的资金难以筹集,因而创业后劲不足。
其次是创业发展的软环境问题,包括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服务、技术支持、政策层面的帮扶等等。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农业生产领域基本都是“倒贴钱”的,不但不如第二、三产业那样产生大量的税收和GDP,反而要进行农业反哺和输血,取消了农业税的同时还要发放农业生产补贴,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发展的动力不足。由此,很多地方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上主动性不够,力度不大;对于农业的技术性支持也多出现走过场的情况;对于政策上的支持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政府部门消极的态度,使得农村青年创业发展的软环境不容乐观。
三、促进农村青年创业的措施
面对农村青年的创业困境,政府部门应该有所为,要以激励、引导、培训和服务为主要手段,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创业环境,引导农村青年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投身创业实践。
(一)舆论宣传,培养创业精神
1.营造创业氛围。通过宣传教育措施,培育农村青年创业的文化和社会氛围。要进行观念的改变和更新,抛弃不思进取、僵化落后的消极观念,培养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宽容失败、崇尚创新、支持冒险的有利于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政府宣传部门要组织专题学习和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创业精神,从农村青年创业的动因出发激发青年创业热情,农村青年创业的动因无非就几个方面,包括获取物质财富、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等等,因此要大力宣传和营造“创业光荣、致富光荣”的社会认同感。通过政府部门工作,“青年之家”、“党员活动室”、联谊会等形式使创业成才教育的内容入耳、入眼、入心,形成鼓励创业成才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广大农村青年立足农村,大显身手,树立“崇尚创业”和“投身创业”的意识;邀请高校金融专家、成功企业家代表和创业成功人士为农村就业创业青年介绍经济形势,解读创业政策,畅谈创业体会,帮助广大青年拓宽就业创业视野,理清思路,树立正确择业观念。鼓励广大青年立足农村,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树立“崇尚创业”和“投身创业”的意识。
2.宣传创业典型。深入宣传挖掘青年创业先进典型,树立青年创业的模范和榜样,增强农村创业青年的创业信心。广泛宣传那些有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和辐射带动力强的农村青年创业成功典范,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村青年,使广大农村青年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利用当地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那些市场意识、创业意识、辐射带动力强的农村青年创业成才典型,用他们的创业事迹来引导广大农村青年。依托典型建设各类科技项目示范、推广、培训基地,科学合理地引进农业科技项目,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和农民群众致富,可采取“引进——示范——推广”的模式,把农业科技项目普及到广大青年农民中去。值得一提的是要注意处理和把握好项目的选择,这是农业科技项目示范推广的关键。同时,还要做好农业科技项目基地建设,做好是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服务和保障。
(二)开展培训,提高创业技能
1.强化培训辅导。根据农村青年创业知识匮乏,创业项目难觅的实际,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向青年提供政策法律信息咨询、心理辅导、权益维护等服务,介绍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和规则,激励青年敢于创业、善于创业,提高务工农村青年的素质和技能。面向广大农村青年多余劳动力,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并以定单、定点的形式,同时加强对农村青年开展适应二、三产业的从业技能培训。通过举办青年创业报告会,以活动促活跃,以活跃增活力,带动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建立青年创业项目库,采取减免加盟费用、免费提供技术和管理指导等方式,实现创业项目与青年的有效对接,拓宽青年的创业领域。动员创业青年言传身教,帮助有志创业青年顺利实现创业梦想。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村青年循序渐进,走先打工、后创业的路子,先积累,后投资,再盈利。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与农村青年互动交流,激发广大农村青年的创业激情。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着重为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青年带头人。
2.提高实用技能。办好农村青年创业培训班,通过县、级、村联办、重点办的形式,不断提高青年创业的信心与技术。大力抓好青年创业技能培训,努力使广大青年基本掌握一门以上的创业实用技术,并通过科技、信息等部门,搭建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用信息帮助青年增收致富。此外,还加强横向联系,协调县农资配送公司为广大农村创业青年提供技术支持、优质化肥农药赊销产品服务。引导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全民创业,做致富带头人。为使广大的农村青年全面掌握创业技能,德庆县委近年来通过坚持举办以种植、养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青年创业培训班,采用经验交流、专家讲课、现场观摩、教授点评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培训班办在村镇,甚至在田间地头,力求全面覆盖,全民受益。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超过300批次,受训青年达3万多人次,受益群众达10多万人。
(三)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规避创业风险
1.提供启动资金。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成立公益性担保机构和担保中心,为青年创业提供担保,探索建立政府、银行、青年共同承担的风险防范机制,有效降低青年创业贷款的风险,充分发挥贷款支持的效能。进一步加强与农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青年创业贷款担保方式,拓宽青年创业筹资渠道,努力搭建创业青年与金融机构有效沟通平台,使创业启动资金能够到位。帮助更多的农村青年及时申请到贷款,解决发展生产的资金难题。同时,建立农村青年信用评定制度,确定其信用等级,并按等级安排贷款额,积极探索多种信贷方式。大力推广农信社、邮储银行青年创业贴息贷款行动,在团市委配套小额贷款贴息资金5万元的基础上,争取了县政府配套相应资金。至今为止,累计收到全县农村青年贷款申请1130份。已筛选报送申请表203份给县农信联社、邮储银行,165名农村青年获得小额贷款超500万元。
2.落实小额贷款扶持。探索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开办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的积极性。小额信贷具有资金到户率高、还贷率高和项目成功率高的特点,是贫困地区农村青年简便易行、快捷的资金获得方式。加大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小额贷款工作力度,采取贴息、补贴担保费用等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风险补偿,调动他们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的积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信贷名额太少,各部门协调沟通又不够,很难满足农村青年创业需求,亟须从程序制度上加以完善。当前,有关政府部门认真落实小额贷款的扶持政策,全面推进青年创业行动。据统计,近两年来德庆县金融系统共提供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共计238万元,有效缓解了青年创业融资难问题。
3.规避创业风险。农村青年创业属于市场经济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创业发展的机遇与风险并存,如何降低农村青年创业的风险压力,增强创业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创业发展受到资金、科技、结构等方面的局限,抗风险能力不足,对农村青年创业的成功产生威胁,使得导致农村青年创业者面临较大经济风险,如果处理失当则容易造成创业失败甚至负载累累的严重后果。必须加强对农村青年创业风险的规避,解除农村青年创业的后顾之忧。首先,非常有必要在创业之初,帮助农村青年创业者建立企业风险预警系统,用于预测并应对各种风险,降低企业各种活动的风险程度,提高农村青年创业的成功率。其次,完善风险保障制度,建议设立农村青年创业风险基金,用于创业失败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尽量减轻创业失败对于创业者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其目的是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保驾护航,减少后顾之忧,从而增加创业的信心,增加创业的数量。
(四)加强服务引导,畅通就业创业渠道
1.优化资源配置。统筹优化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带动物资、信息、人才、市场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强城乡间的项目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的交流,经常开展“媒介会”、“洽谈会”促进信息交流。既要动员学有所成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解决农村人才资源不足问题;又要动员农村青年到城市务工经商,学习市场经济并积累资本。通过城乡市场联结,发展定单农业,提高农产品营销水平,建立城乡信息沟通渠道,实现城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帮助农村青年把握市场,避免农产品营销盲目性。通过“三下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等活动,帮助农村青年了解更多现代文明,为他们创业成才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2.提供信息支持。要利用好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的作用,积极向农村青年宣传介绍来自各种渠道的致富信息,公布项目的市场需求、综合效益、销售途径等,拓宽农村青年与外界的联系面。依托镇、村信息服务站,负责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提、供、销市场信息与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解决“信息入户难”问题。德庆县先后在新圩镇大同村、官圩镇官圩村试点并铺开全县农村科技“信心直通车”信息服务基站,用信息帮助农村青年增收致富。
3.完善各种配套服务。通过政府召集柑桔协会、农资配送公司等一大批农村技术服务组织,以提供信息、技术和服务为纽带,发挥其组织、引导、协调等功能,把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大量青年农户联结起来,依靠专业化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专业化服务难”;聘任农业局、畜牧局技术员、农村种养能手组建技术服务队,负责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及技术指导,解决“技术应用难”;组建青年经纪人促销队,负责为种植户、养殖户走南闯北找市场、抢市场、占市场,帮助青年农户解决“产品销售难”问题,以形式多样的政策组合推动农村青年创业致富。
〔参 考 文 献〕
〔1〕 李媚.搭建就业创业桥梁 服务青年增收成才.共青团德庆县委员会调研报告〔R〕.2013.
〔2〕 张晓鸿,王剑.关于农村青年创业的调查与思考.共青团湖北省随州市委员会调研报告〔R〕.
〔3〕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创业研究中心.广东省农村青年创业状况调查报告〔R〕.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75).
〔4〕孙旭波.农村青年创业激励机制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9,(01).
××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工作单位,用我们村刘书记的话说,××是我的第二故乡。相应省委号召,我通过努力成功的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带着在农村锻炼自己为老百姓干点事情的理想;带着扎根基层,激情风斗无悔人生的信念。我成为了××镇徐庄村支部副书记。刚上任的那个星期自己心里一直挺矛盾的,因为在农村这个地方开展工作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如何和农民交朋友,如何把支部书记这个工作干好,如何为农民办实事,如何去创业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学校的课本上学不到的。镇里的领导、村里的领导还有我们老村官们都给我很大的鼓励,说实话我能一直满怀激情的感到今天真的应该感谢他们。
到村任职的第一个星期我就参加了我们全村的党员干部会议,也是那个时候我开始正真的融入到这个集体。大家对我这个大学生村官很是好奇,一方面可能在想大学生有文化有知识,来到××会给××带来财富,给××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会质疑这样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是否能胜任这样的工作。当时我没有给大家什么承诺,我只是说我会边工作边给自己充电,我相信这三年的工作会让××人民记住我。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讲讲我的季度工作体会。
要想干好工作首先得想熟悉环境,熟悉我的服务对象。为了能快速和农民交上朋友,我首先和村里的老党员还有每个村的小组上认识,通过他们我再去认识其他人会方便些。我是这样想的,当然我也这样做了。现在我已经交了好多朋友了。刘书记为了让我多。刘书记组织我们每星期开一次会议,总结我们上个星期的工作,有时候会议是在镇里开,有时候是在典型的村部开,有时候是在我们创业基地开。我们学习了海堤村胡书记如何带领农民一起建种日光大棚致富;我们学习了××村农民如何自己创业同时带领其他乡亲一起创业;我们学习了小兴村书记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干部获得民心;我们也学习了周庄村书记如何年纪轻轻就把周庄建设成为市县优秀示范村的。刘书记让我们每个星期写篇小简报,每个月写篇调研报告。刘书记希望我们能锻炼我们的写作和说话能力,当然我们不负所望,现在我们××镇每个村官都很优秀。
你再不进步,85后都做管理者了
日前,和泰恒信了2012年度“85、90后员工管理现状调研报告”,调查发现85后已经成为了基层员工的主力。在32.62%的公司中,基层员工里85后的人数已经超过了50%。
更有一些优秀的85后已经逐渐走上了管理岗位,接近10%的企业有超过30%的基层管理者是85后。而从中层管理人员85后员工比例情况看,85后员工在企业中处于中层管理的比例较低。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7.06%的企业里,85后中层管理人员的比例已经突破了5%。
天分更好,抗压能力更差
85、90后们在职场表现出来的个性,也代表了一种新趋势: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调查结果显示,与85前员工相比。85后员工在心态、绩效产出、承受压力、团队协作等各方面表现一般,在承受压力方面表现较差;但在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方面表现良好。
85、90后的这些问题,也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难点所在。
在调查中,有超过70%企业的HR认为,85、90后员工“心智尚未成熟、承受压力能力差”、“思维方式不同,理解差异化”。同时有超过60%的HR认为,85、90后的员工“缺乏目标,工作主动性差”、“责任感不强,缺乏责任心”、“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
从这些选项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HR们也正在寻求接纳85、90后的方法。其实每一代年轻人初入社会时,都曾经被“老人”视为“不靠谱”、“没规矩”。同样的处境70后、80后都曾有过,但一代代人被轻视的年轻人最终还是成长了起来。
1988年出生的Fleury毕业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是2010年“贝塔斯曼校园达人大赛”的获奖者。随后,她进入了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实习。对于学金融管理的学生来说,金融投资行业似乎是公认的最好去处。但是,Fleury毕业后却选择加入了贝塔斯曼投资的一个创业项目iClick。iClick是一家做在线效果营销的公司,主要是为广告主定制跨媒介营销策略,帮助他们实现广告效率和投资回报的最大化。和贝塔斯曼投资基金相比。iClick能够提供的薪酬和职位看上去都不是最优选择。
那么,加入创业团队而不去投行,是因为“心智不成熟”或者“缺乏目标”吗?恰恰相反——Fleury做出这个选择正是出于对自己的审视和规划。
Fleury说:“其实我们这代人是比较有目标并善于做比较和规划的。我想的是自己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再往回倒推,看看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生活,当然过程中也会不断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Fleury对自己的希望是“做一个创作者”。这并不是框定了一定要成为作家或者创业者,还有许多种可能能够实现这样的理想。Fleury觉得,自己学的是商科,大学期间系统地训练了商业思维,这对自己如何从经济和效率的角度看待事情是有帮助的。那么从创业的角度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但是,作为刚毕业的学生,直接投入创业大军显然是不理智的,Fleury需要去学习一个公司从无到有的过程;了解如何制作一个产品;如何建立和管理一个团队……这些,在一个处于创业期、规模不是特别大的公司才能学得多、学得快。
同时,在这样的公司,能接触到更多不是做商业,而是真正做创作的人,可以在他们身上学到更多关于“创作本身”的东西。于是,Fleury选择了iClick,实习的职位是总经理助理。现在的工作是业务发展专员。
85、90后在追寻什么?
85后、90后成长于信息时代,因此不论在求职方式、择业的关键因素、对公司的要求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变化。从薪酬关注点方面的调研结果看,85、90后更加实际、注重公平性、希望企业更尊重自己,同时也比较看重自身的发展和晋升,所以他们在薪酬方面更在意“薪酬的公平性”和“薪酬的提升空间”。
在企业的培训方面,85、90后更喜欢“生动的培训方式”:在职业发展方面他们更关注自身的“上升空间”和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他们关注结果也注重过程,通过绩效产出的调研结果看,85、90员工更在意“绩效沟通方式”,希望更多考核“过程指标”,当然,这也造成了“绩效目标设定更难”。
此外,最明显的变化在于85、90后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关注方面,企业文化成为了他们选择一份工作的重要考量,他们更加需要“认可”、“关注”和“尊重”,也开始“更在意与企业文化的匹配程度”。
公司怎样帮助85、90后成长?
85、90后有心高气傲的一面,企业对这些年轻人也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被同事称为“小朋友”,也知道这个称呼伴有轻视和不自信。如何理解这些年轻人,给他们空间,也给他们约束,最重要的是让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Google的做法值得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教育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2015年毕业生人数达749万,比2014年增加22万,再创历史新高。2016届毕业生预计770万以上,堪称史上“最最难就业季”。智联招聘网站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就业的学生比例为71.2%较2014年的78.6%有所降低,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6.3%比2014年的3.2%有所上升。这一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网络创业问题,分析高校在推动大学生网络创业过程中如何发挥有效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深度访谈,对河南在校、毕业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意愿及认知状况进行调查,梳理影响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因素,结合创业教育的新趋势和理念,给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议。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1.研究假设。假设1:大学生的专业、家庭背景、性别等个人因素影响其对互联网创业的选择。假设2:大学生对于互联网发展了解程度、大学生创业动机、创业能力等认知基础影响其互联网创业选择。假设3:创业种子基金、学校创业比赛、创业免费培训等影响其互联网创业选择。2.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问题涉及个人因素、认知程度、扶持政策三个模块,三个模块均按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主观题为辅。通过分层抽样法,向河南郑州和洛阳不同高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1105份,回收1004份,回收率高达91%。将未被认真填写、未按要求填写以及空缺率2/3以上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剔除无效问卷64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940份。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1.基本情况。从性别分布看,调查对象中男性占54.3%,女性占45.74%;从年级分布看,大一占13.8%,大二占60.6%,大三占25.6%;从专业分布看,文史类专业与农医类专业各占8.5%,经济管理类专业占45.7%,理工类占31.9%,体育艺术类占2.13%,法学类占3.12%。在校期间有过经济性经营经历的学生占35.1%。从生源分布来看,调查对象中来自于一线城市的学生占5.3%,来自于新一线城市的学生占2.1%,来自二线城市的学生占19.2%,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学生占73.4%;从学生父母的职业分布看,35.1%的学生父母从事农林牧渔业,10.6%的学生父母属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4.3%的学生父母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3.2%的学生父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14.9%的父母从事商业服务业工作,其他占7.4%。2.创业意愿。就创业打算而言,41.5%的学生有创业打算,37.2%的学生目前对是否创业处于不确定的状态,21.3%的学生无创业打算。与此同时,就互联网创业的兴趣而言,67%的学生对互联网创业感兴趣,其中38.3%的学生有意选择互联网创业。3.影响因素。运用SPSS对回收的940份问卷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个人因素、认知程度和扶持政策都与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意愿密切相关。(1)个人因素。个人因素细分为性别、年级、专业以及是否有过经营性经历四个维度。运用交叉表对性别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PearsonChi-square的sig值大于0.05,说明性别与互联网创业意愿之间无显著关系。年级与互联网创业打算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当学生处于大学一、二年级时,有近50%的学生对是否选择互联网创业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仅有23.1%和38.6%的学生有互联网创业的意愿。大三的学生,虽然仍有33.3%不确定是否进行互联网创业,但相比大一、大二已明显下降,选择互联网创业的学生比例上升至45.8%。由此可见,年级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因素之一。专业与是否有互联网创业打算之间也具有强相关关系。其中,农医类、理工类、经管类学生有互联网创业意愿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0.0%、43.3%、37.2%;文史类处于不确定是否创业状态的学生比例最高,高达75%。经营性经历与是否有互联网创业打算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相比没有经营性经历的学生而言,有过经营性经历的学生愿意选择互联网创业的比例明显下降,不确定程度明显增加,为此,采取深度访谈的形式对此展开调查。发现有过经营性经历的学生大部分选择传统行业创业,如开设假期辅导班、打印社、旅行社等,且多半由于自身管理能力欠缺、对政府给予优惠政策了解不够、后期资金周转不灵等因素以失败告终。因此,对网络创业大多持观望态度。(2)认知程度与扶持政策。从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方向以及对当下互联网行业发展情况了解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后发现:①六成以上学生对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知之甚少。61.7%的大学生对互联网行业发展只了解一点,29.79%的学生较了解,4.2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仅有4.26%学生表示十分了解。②学校创业教育不是学生获取创业知识的主要渠道。2/3左右的学生是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其次是通过行业书籍及课外相关课程获取;最后是通过社交活动与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获取。③互联网创业优势。创业门槛低,创业难度下降;竞争相对较弱,易于抢占市场份额;对办公硬件条件要求较低,利于资本积累;相比传统创业,团队成员数目较少,管理难度降低。④逾三成学生希望在创业能力、创业资金方面得到帮助。31.91%的学生希望在校期间创业能力能得到提升,29.79%的学生希望在创业资金方面获取支持,23.4%的学生希望得到创业知识的相关培训,19.15%的学生希望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创业实践机会,19.15%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创业场所以及硬件设备支持,17.2%的学生希望得到企业家的指点。⑤创业团队、市场环境、创业资金。67.02%的学生认为创业团队是影响互联网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50%的学生认为创业项目、市场需求是影响学生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40%的学生认为创业资金是影响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⑥创新、独立思考能力、承受与规避风险与管理领导力。影响创业的主观因素中,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四项能力依次为创新能力(占41.49%),独立思考能力(占37.23%),管理领导能力(占29.79%),承受与规避风险能力(占13%)。⑦互联网创业三大热门方向。38.3%学生选择经营网店,20.21%的学生选择互联网服务类,18.9%的学生选择网络即时通讯类,9%的学生选择在网络游戏、网络信息安全方面进行创业。⑧过半学生不了解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47.5%的学生对于国家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完全不了解,50.5%的学生对于国家政策了解一点。
三、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