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学校的基本做法
我市很多农村乡镇中小学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0%以上,最多的乡镇甚至高达70%。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难题,各学校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在困难面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选择了给自己加压,对留守儿童不歧视、不冷落、不放弃,努力让每位留守儿童学会自主学习、独立生活,创造条件使得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生活上享受到温暖、学习上得到关爱。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及时与家长沟通。农村中小学普遍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登记,建立了联系卡,昌江区丽阳乡余家希望小学还挤出资金,按生均每学期1元的电话费补助教师,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鱼山镇中心学校还提出要求,让教师经常家访,改变教育方式方法,上门送关爱,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二是教师无偿辅导。不少学校采取放学以后对留守儿童开小灶的措施,延长教师工作时间,无偿辅导学生作业,通过托管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是指导家庭教育。鱼山中学抓住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召开家长会对监护人进行指导,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以前的那种只关心学习成绩,不关心学生心理;只知道训斥责备,不懂得理解关爱;只关心物质生活,不重视精神支持等不良心态。
四是鼓励学生交流。乐平市塔前中学还专门安排了热线电话,鼓励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鱼山镇中心学校开展红领巾帮扶,鼓励学生结伴同进,组织留守儿童才艺展示和竞赛活动,为留守儿童打开心扉,增进与外界交流创造条件。多项活动的开展,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五是教师结对帮扶。浮梁县福港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都下到班级蹲点,与班主任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并采取结队帮扶的做法,有针对性地对特殊留守儿童进行教育,还动员学校教师捐款捐物,为留守儿童买雨伞、雨鞋,给留守儿童送温暖,留守学生受到很大鼓舞。塔前中学让一部分留守儿童,将生活费委托班主任代为管理,帮助他们科学理财,使家长消除了后顾之忧。
各校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许多留守儿童得到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数量较多,教育的工作量很大,牵涉面又广,仅靠教育一家很难但此重任,尤其是教师负担过重,教育经费紧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困难。
二、存在的教育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由于数量庞大,近期看来似乎只是家庭问题,若干年后就有可能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的教育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每年才联系一至二次,甚至有的父母基本上一年内都不与孩子联系。尽管有相当部分的外出务工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但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成为空白,由于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心理需求也无法满足,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情感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缺陷,如性格孤僻、寂寞空虚、难以沟通、攻击性强等等。有些在外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乱花钱的状况,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调研显示,平均约有65%(有的县区高达70%)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祖孙年龄相差一般都在40至50岁左右,老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孩子往往只能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保障,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无从谈起。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无法完全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2、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是半文盲,年龄的代沟无法在思想上沟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调查结果显示,有不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明显处于劣势;大多数教师也反映留守儿童中学困生、问题学生较多,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多有厌学倾向。一方面缺少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文化水平较弱,学习上缺乏监督;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性内容增加,需要家长适当辅导,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作业态度和质量都有明显不足,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然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3、心理健康出现异常
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健康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份儿童还没有形成一种价值取向。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不诚实、拉帮结派、欺负同学、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依靠父母得到的物质享受,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调研发现,在中学阶段,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正常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4、人身安全难以监管
据教师反映,大多数承担监护的祖辈,不仅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对思想教育、人格培养更是无能为力,家庭教育十分薄弱。不少家庭的老人还有打麻将、饮酒、迷信等成规陋习,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学校教育如果不能与家庭教育很好配合,容易造成安全监管的诸多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监管只能在课堂,放学以后和节假日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成为学校监管不到的真空。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他们课余时间的情况,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不良品行危害学生人身安全。有的留守儿童学校、家长两头欺骗,出现逃学、偷偷上网等现象,甚至个别人有偷窃行为,成为问题学生,对他们本身也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问题。
5、很多教师不堪重负
留守儿童数目激增,很多负担都落在了老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体验到较重的工作负荷,工作内容也比以前繁杂琐碎,有的教师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耗尽,尤其不能忍受留守儿童的捣乱行为。如学生生活中的说是都要帮忙处理,中午要监管学生吃饭睡觉,下午放学还要时刻看护学生的安全。许多小学教师除了上课,批改大量的作业,还要组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既要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又要抽出时间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留守儿童的难教难管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教师常常表现出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劳,甚至感到如此繁重的工作难以承担,很难适应目前教育工作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表现出太多的无奈。
三、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以及调查过程中对各校经验的总结,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联系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家底,规范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档案内容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不仅要包括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还要记录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临时监护人沟通、定期与村委会(社区)沟通的内容。学校要及时补充、变更档案,以学生为中心组成关爱网络,时刻关注留守孩子的成长。广泛开展家访,上门送温暖,融洽师生关系,要适时反映倾向性问题,与家庭、社会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2、适当增加政府投入
作为地方政府,必须考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相关经费,一方面要适当增加教师补贴;另一方面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托管中心,改善食宿条件,可以填补双休日、节假日监管的空白。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现状,解除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广泛开展家教指导
各学校可以印发《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进行书面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针对当前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的现状,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村委会和学校联动的关爱网络。学校要指导家长正确处理家庭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为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学校可以开通家长热线电话,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提供网络视屏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鼓励和教育。学校和老师与临时监护人也要保持经常性联系,指导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正常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有条件的农村初中,要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开展专题教育。重大节日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为他们举行相关活动,如孩子生日举办献爱心活动等;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讲座,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立志教育,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教师要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教育他们控制不健康情绪的若干方法,培养他们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找快乐,将人生道理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合理、科学的精神世界。
5、学校适当分担责任
学校可以为每个留守儿童安排一个托管老师,实行留守儿童定期谈心制度,加强监管、沟通、交流,针对不同情况,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利用教师的权威性,努力消除祖辈代沟造成的不利影响。学校举办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平时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班主任和托管老师可以通过日记、周记等形式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及时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健康,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消除心理沟通的障碍。教师适当留堂托管,对他们的作业进行指导,结对帮扶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宽容、学会感恩,以健康快乐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6、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为了填补留守儿童的空闲时间,消除孤独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幸福、祥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学校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举办写作、书法、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给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体会成就感,培养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7、全社会来关心支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这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更是关乎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就绍兴市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展开调研,深入分析绍兴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并阐释其解决措施。
[
关键词 ]外来务工子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一、调查背景
随着农民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随父母进城的孩子人数随之增加。他们由于受到不一样的待遇会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各种不利影响。目前,全国进城的流动儿童有2000万人左右,由于城市学校对他们采取限制政策,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有近20%的9岁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这些数字无一不在表明,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状况让人十分担忧。
影响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的因素很多,涉及到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政府对农民工子弟孩子入学的相关政策帮助?孩子们在学校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家长们对孩子学习成绩关心与否?针对这些问题,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以“情寄留守温暖孤寡,为爱发声点亮梦想”为主题,组建了“爱筑暖巢”暑期社会实践队,对在教育过程中被“边缘化”的流动儿童及他们的家长进行了系列寻访和调研。
二、调查分析
2015年7月4日至7月13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17名师生对绍兴、诸暨两地进行了调研。本次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79份,回收率为93%。调查结果如下:
1、家长对孩子学习以及素质培养较为重视
2015年7月7日上午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的实践队来到绍兴市群贤小学。群贤小学是绍兴最大的民工子弟学校,学校座落于绍兴市袍江经济开发区袍中路,于2006年8月正式建成办学,其中流动儿童占99%,少数民族学生占18%左右。今天是孩子入学报名的最后一天,家长们起早排起的长龙。实践队员采访家长得知,孩子入学还需要摇号,“今天要是摇不到号,孩子只能等明年才有机会读书啦。”一位家长面带愁容的说道。在“您对孩子的学习和素质教育是否重视”选项中,有近59%以及23%的人非常重视或者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和素质教育,有10%的人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一般,还有9%的人对孩子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以上数据说明我市大部分外来务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的关注与重视,但是仍有部分居民对孩子的教育还是不太关心,还需要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对孩子受教育的重视。
2、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待提高
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由政府、学校、老师来负责,更应该由家长一起共同承担,俗话说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对于教育孩子,您认为自己能做什么”,调查可知绍兴和诸暨两地的情况基本相同,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老师及时进行沟通,对孩子适当严厉这三个方面家长们都比较重视。在具体调研过程中,我们还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家长访谈:问题一、平时您在家里是否会辅导孩子功课,家长们表示自身文化水平比较低,有心无力。问题二、给不给孩子买课外资料,关于这个问题,有些家长表示很少给孩子买课外书,家长觉得孩子学了课堂上的知识就足够了,学多了也只是浪费精力而已。农民工进城后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繁重,收入相对较低,在生活上存在许多困难,无法给子女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3、流动儿童教育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教育机会存在诸多的不平等状况,对流动性大、范围广的民工子弟儿童不平等的教育状况更为严重。针对孩子入学问题,“您认为先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是什么”调查显示,46%的家长认为孩子入学的步骤太多,据了解民工子弟要想入学,必须要有8本证,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就学更加困难。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孩童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上学,一种是在其住处所在地的公办学校插班就读,这个学费相对较高,但教育质量比较好。可是这个对于务工人员的经济要求就提出了要求,大大拉高了入学门槛。另一种是到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的民工子弟学校就读。更多的家长选择了后者,可是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跟不上是一个大问题。“您觉得政府是否应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入学帮助”的选项中,69%的人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入学帮助,说明政府对流动儿童的入学政策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欠缺和不足。有30%的家长认为学杂费需要减少,虽然是义务教育,但是学校各种学杂费较多,对他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三、关爱流动儿童教育的举措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打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然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流动儿童就学在学校、家庭等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我们提出如下举措:
1、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应树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要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不仅要提高经济条件,还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外来务工人员既要努力工作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要在思想上重视和认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尽量把更多的时间、耐心和爱心给孩子。2、民工子弟学校应加大教育力量的投入。学校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各项基础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待遇,从而提高办学质量。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童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同时老师的关爱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在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一定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问题,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无私的关爱。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关系到我们社会上所有人。3、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的实现,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首先,应加快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公平公正的义务教育体制。其次,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地政府有义务为外来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各地政府应严格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将外来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制订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对接纳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予以补贴。
参考文献
[1]浙江在线-浙江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基本解决edu.zjol.com.cn/05edu/system/2012/07/18/018665391.shtml
[2]和讯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出台h t t p://n e w s.h e x u n.com/2014-04-23/164166633.html
[3]中国教育新闻网-浙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同城待遇七成读公办校jyb.cn/basc/xw/201009/t20100925_390329.html
[4]中安在线-浙江: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平享受教育edu.anhuinews.com/system/2008/12/25/002180149.shtml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农村小学
一、背景
随着社会变迁,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中,由此产生了大批留守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6~16周岁)。
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己身体心理的变化发育缺乏相应的理解和认识,在融入集体方面还不成熟,易产生心理问题。小学阶段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2、3]。保定位于京津冀地区的南中心,由于地域问题与历史问题,一些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家里的孩子,形成了规模可观的“留守儿童”群体。因此,此次调查地点的选择具有典型性。本文通过对保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对留守儿童制订出更为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并试图归纳总结出促进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策略。
二、对象与方法
我们以保定市5个县的10所小学为目标群体,将学校在册的4~6年级儿童作为本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439名(67.2%),作为对照组的非留守儿童214名(32.8%)。采用自拟的调查问卷,同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4],由100个项目,8个分量表组成。凡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共收回问卷682份,有效问卷653份,有效率为95.7%。并通过Epidata 3.0 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 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
三、结果与分析
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比较上,留守儿童8个因子的得分及总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学习焦虑、身体症状、总焦虑倾向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差异显著。
对于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同。若两两比较显示,总焦虑倾向单亲看护小于隔代看护、同辈看护和亲戚看护。
对于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存在统计学差异(P
四、研究与讨论
(一)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现6年级留守儿童学习焦虑比4、5年级要高,主要是由于6年级功课更重,更是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期,心理正处于发展期,学习上更需要得到父母的关心。父母打工时间一年以下的儿童焦虑更严重是因为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离开还不适应,没有好的心理准备来面对困难。同时,女性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原因可能是女性本身的情绪敏感性以及社会上所处的弱势地位,也导致他们的心理不适。
(二)对策及建议
为推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政府、家庭、学校应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帮扶机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一是成立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工作志愿者协会,二是加快户籍改革,三是完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法律监护制度。家庭方面,一是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创造良好的家教环境,经常以打电话、发短信的形式与留守儿童交流互动。二是监护人务必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如有问题加以引导。三是加强设施建设,如寝室楼内配备留守儿童专用电话。学校可以借助多方面资源进行心理教育。一是建立留守学生个人n案,分别给予每位留守儿童以不同的方案指导。二是创建“留守儿童之家”,使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爱与帮助。三是设立亲情热线,时时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同时,学校也应偶尔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评,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最后,社交媒体应大力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留守儿童的成长亟待帮助。大学生社团组织也应深入调研,推动建立良好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参考文献:
[1]留守儿童问题调研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2]吴承红.蔡澄.邰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100-101.
一、问题导向的“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一)对“留守儿童”身心问题的研究
梅传强[2]认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缺陷容易导致缺陷人格,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的需要和动机,的人格特征,不良的道德情感,缺乏自我调解和控制的能力等。范兴华、方晓义[1]通过比较对留守儿童的不同监护方式后发现,上代监护儿童、祖辈监护儿童在10 种具体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多重问题行为总分、攻击和违纪行为的发生频率、行为适应困难的个体比例方面均显著高于一般儿童。说明留守现象给上代监护和祖辈监护儿童的行为适应带来了不利影响,使得他们对问题行为的易感性较高。这两类儿童缺乏正常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使得他们在面临一些行为抉择时,常常不知所措,问题行为难以得到及时纠正。
此外,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大多认为在情感方面亏欠孩子太多,通常会从金钱方面进行弥补,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些。一些留守儿童不善于管理金钱,把钱花在买零食、玩电子游戏等方面,甚至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父母的“金钱补偿”也为留守儿童“攀比吃穿”“沉迷游戏”等不良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另外,研究还指出,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绝大多数行为上并无明显差异,留守儿童并非一定是问题儿童。因此需谨慎对待留守儿童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与个别性问题,即一方面,对普遍性问题行为要保持适度的关注,通过研究找出有效的帮教方法,使留守现象对他们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应避免人为地夸大问题行为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发生情况,警惕“留守儿童即问题儿童”的刻板印象。
此外,张颖[3]对湖北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业问题、道德问题、行为问题、安全问题如欺负行为等。范兴华和方晓义[4]对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进行分析发现,上代抚养、祖辈抚养的留守儿童问题相对突出。徐保峰[5]以技校中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为样本,分析了留守现象对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黄艳苹[6]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同辈或无看护组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单亲看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蔡重阳[7]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少部份留守儿童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在某些心理指标或因素方面存在问题,这些指标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社交与人际关系不畅、抑郁与孤独、自我评价不高、身体症状与适应不良等方面。雷雨[8]以湖南、广西、江西、浙江、安徽与河北的留守儿童作为样本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存在孤僻离群、焦虑抑郁、情绪不稳、逆反心理、道德缺失及注意缺陷等诸多问题。
(二)对“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的研究
各地区司法部门对有留守经历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进行了相关统计。例如2012年《安徽省东至县人民法院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案件的调研报告》中指出:2009 年,留守儿童犯罪案件审结15件19人,故意伤害案件8件8人,抢劫案件2件3人,盗窃案件4件7人,非法拘禁案件1件1人;2010 年,审结19件27人,聚众斗殴案件7件11人,故意伤害案件5 件7人,抢劫案件3 件7人,盗窃案件4 件4人;2011 年,审结24件38人,故意伤害案件8件9人,抢劫案件7件16人,盗窃案件6件9人,抢夺案件1件2人,案件1件1人,组织妇女案件1件1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开展的“未成年被告心理风险评估”课题也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早年曾有过留守经历的未成年被告数量占比较高,案件种类涉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贩卖、盗窃、等重案。张颖[3]对湖北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认为,留守少年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多发人群,并大多是团伙性犯罪;留守少年犯罪多以侵犯财产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为主,其中财产型犯罪占比60%,故意伤害、、杀人等暴力案件占比33%;农村留守少年重新犯罪率已达到 15%。安徽东至县人民法院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案件的调研报告显示,犯罪特点为年龄趋向低龄化,其中15至16岁占比最多;案件类型多为暴力、侵财类,涉及罪名有故意伤害、抢劫、盗窃、、抢夺、聚众斗殴、非法拘禁、组织妇女等,且以前四种犯罪居多,具有较强的社会危害性;留守儿童辍学现象严重,初中辍学的人数约占89%,文化程度偏低,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起码的鉴别能力,很容易走向犯罪。
对于留守儿童的犯罪原因和犯罪特点,冯倩[9]认为,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失调导致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数量逐年攀升;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隔代抚养宠溺、学校接纳等因素是留守未成年人多为惯犯的原因;社会不良诱导、欲望刺激等因素导致留守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多为侵财类和性犯罪;“读书无用”的风气等导致留守未成年人早早辍学参与社会劳动,法制观念十分淡漠,甚至丝毫不懂法。王道春[10]认为,留守儿童犯罪增多,除遵循青少年犯罪的共同缘由外,根本原因在于“留守综合症”作祟,即在缺少父母关爱监护,社会的有效监护、关心和教育等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多地暴露在不良社会环境中,使得原本薄弱的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大打折扣,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扭曲。他们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等。王道春进一步说明,“留守综合症”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因素:监护人重“养”而不重“教”;亲子联系缺乏,父母放任不管或关爱肤浅;留守儿童中家庭破碎的比例较高,父母离异导致留守儿童的处境雪上加霜(海淀法院未审庭的实案举例中也提及此类型);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普遍较差,问题行为较多;留守儿童不良交往的群体多,团伙作案态势多发;受农村条件限制,就业机会少,留守儿童闲散。聂吉波[11]对重庆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根源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失败。所谓社会化过程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学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使他的行为方式符合该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从而成为他所属社会的合格成员。社会化过程要学习三大技能,一是掌握生活常识,二是获得专业知识,三是遵守基本社会规范。而社会化主体是对这个学习过程影响重大的因素,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主体如家庭、学校、同辈、媒体、社会环境等都是有缺陷的,影响了其社会化进程,从而导致缺陷人格,而再社会化的失败是造成再犯和累犯的原因。全国“农村留守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课题组2009年对8个省市农村留守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状况进行调查后指出,在各种犯罪动机中,由于学业受挫、家庭冲突和经济受挫而犯罪的比例高达45%。
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未雨绸缪,避免问题行为进一步质变为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议题。
二、积极导向的“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研究”项目在方晓义等的主导下研究编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1]。该问卷是由自立顽强、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信进取、乐观开朗五个一阶因素组成的二阶单因素模型;问卷总分、各维度得分与西方心理资本各要素均呈显著正相关;问卷高分组儿童的情绪、行为与学业适应水平均显著优于中间组和低分组儿童;问卷与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5~0.88之间,重测信度在0.78~0.85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用于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资本的测评。
除上述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专项研究外,国内其他学者也在留守儿童抗挫力、心理弹性等方面开展了部分探索。邓玮[12]认为,帮助面对挫折或逆境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或抗逆力,是预防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范燕宁[13]也作了一些尝试,从提升或恢复抗逆力的多个视角,对问题青少年、未成年劳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青少年群体进行了实务干预工作,使这些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挫折坚忍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良情绪和负向感受的调节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改变。由于这些抗逆力研究的不断深化及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展,青少年犯罪预防方面的理论研究重心也在发生调整,从过去强调控制、惩罚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强化抗逆力的模式,重点关注高危青少年的个人优势与未来发展的模式。刘慧[14]从心理韧性与适应性方面讨论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她认为,发掘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个体特征和外部资源,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并提高适应能力;王淑芳[15]从心理弹性与依恋、应对方式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群体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进而影响积极的应对方式。
三、“问题导向”与“积极导向”的研究视角之争
(一)问题导向在“留守儿童”研究中的诸多弊端
如若将视角一味盯住“问题”,一味用负向思维模式去反映和强调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危险性、违法犯罪高风险性等,实则现实意义不大。
一则,现今对留守儿童生存问题现状的关注呼声之高近乎“过分”,再三强调留守儿童的问题,只会在学术领域甚至社会大环境下造成一种认知假象――留守儿童是身心不健康的问题频发群体。
二则,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表明,他们会因背负“留守儿童”标签而被定义和预言化,在公众传媒等的炒作和渲染下,他们可能表现出更多“留守儿童”标签中的不良行为,不利于自身潜能的实现和身心健康,在过分关注中形成唯一的生存发展可能。
三则,取长补短远不及扬长避短的效果明显,这句话可以概括出积极心理学的思维模式。在以往长久以来的心理学研究中,人们惯常的模式是去研究问题人群,例如战争对人类精神和心灵的摧残和伤害等,不管分析的维度如何精准,却始终无法突破问题;但积极心理学诞生后,这股新思潮鼓励研究者们去发现大多数以外的个别成功群体,例如虽然经历过纳粹集中营噩梦却依旧在自由后保持心理健康的人,探索他们所具备的积极内在品质才能推进人类发展,跳出问题以解决问题。
(二)积极导向在“留守儿童”研究上的建设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性中的美德与力量等积极方面能帮助身处困境中的人们过上相对满意、有尊严的生活,从而有效地缓解、抵消甚至消除困境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困扰;心理学家要用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在这一思潮影响下,Luthans等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将“个体一般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或能力”定义为“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包括韧性、乐观、自我效能感和希望四个要素。这些要素是介于特质变量与状态变量之间的类状态变量,分别代表了个体凭借自身的努力和面临困境时的坚持,对周围环境的乐观评估和对成功可能性的合理预期,以及在内在动机驱使下的行为倾向。
大量研究发现,在近似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条件、地区文化、成长环境下,一些留守儿童虽然也同样面对监管不力和家庭功能缺失的处境,但并未出现身心问题,甚至表现出自强不息、明理感恩、健康成长的独立自我。这其中一定是存在某些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乐观、抗挫力、希望、自我效能感等。这里的心理资本[1],就是家庭处境不利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拥有的对心理社会适应具有促进作用的积极心理能力。提升这些积极的心理能力才是预防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乃至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着力点。
针对“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现象、问题行为、身心发展等方面,积极心理学视角是预防性和建设性的。而将留守儿童等同于有心理缺陷的论调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因为类似于此的刻板认知将置留守儿童于“转型顽疾”的处境,非唯社会变革而不可蠲除,或杯水车薪收效甚微。
注:本文系201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博士科研项目“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之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研究”的成果,基金项目编号:2015BKY026。
参考文献
[1]范兴华,方晓义,陈锋菊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1):1-6.
[2]梅传强,赵亮.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与成因分析――以重庆万州区张波、张涛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为视角[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01:95-103.
[3]张颖.我国农村留守少年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1.
[4]范兴华,方晓义.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问题行为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232-237.
[5]徐保锋.技校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留守经历的关系[D].兰州大学,2009.
[6]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
[7]蔡重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8]雷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9]冯倩.给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多一份关爱――关于留守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J].城乡建设,2014,2(下):211-212.
[10]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5(3):27-33.
[11]聂吉波.“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9.
[12]邓玮.社区为本: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风险的社工干预策略――以抗逆力提升为介入焦点[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5):84-90.
[13]范燕宁.抗逆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两面性特点――以北京市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服刑者的情况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10-12+46.
【关键词】农村小学 ; 留守儿童 ; 教育 ;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48-01
1.引言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报告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6000多万,接近了整体农村儿童数量的1/3。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并且承载着社会的寄托和祖祖辈辈的期待。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也都需要一个安全、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条件和处境的限制,其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和谐、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留守儿童的概念是指一些未成年的子女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劳动力资源的分配机制的变化,使得农村地区出现了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快速增长的现象,进而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平均年龄水平不断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其本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就存在很大的不足,再加上其教育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很多学生出现思想道德、成绩方面的滑坡,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造成了违法犯罪等严重的情况。虽然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已经积极的采取了相关措施,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予以针对性的改进。下文从教育的角度,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改进对策。
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本身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道德危机
父母是孩子的最初的教师,也是引导孩子成长的重要角色。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孩子的道德危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其对父母具有很强的模仿心理,并且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与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其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模仿的对象。与此同时,很多错误的观念和行为,难以得到及时的纠正,进而导致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品德与习惯。
2.2情感方面的缺失
根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一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主要与祖父母一代一起生活的。农村地区的老人本身具有较为繁重的劳务需求,并且与孩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代沟,在与儿童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难以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情感诉求。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老人与子女的联系较少,儿童也缺乏足够的联系,这就导致了父母不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儿童的内心情感情况。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就很容易导致儿童情感的缺失,造成了儿童性格发生扭曲和产生缺陷。
2.3观念的偏差
留守儿童家中,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很多父母对于价值观和儿童的成长看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存在着对子女学习的忽视,不了解子女明确的目标,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与此同时,有一部分父母对儿童管理的过程中不负责,导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道德观和价值观存在偏差,影响儿童的成长。
2.4心理障碍
由于儿童与父母长时间分离,其生活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在遇到困难时,缺乏足够的鼓励与引导。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让儿童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很多儿童在与其他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内心较为自卑,与其他人交往中内心压力较大,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3.相应的教育改进对策
第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由祖辈看管,并且有少部分是独立生活。隔代教养和独立生活,使得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缺少足够的关怀和关心,造成其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出现额外难题。学校要针对于这种现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并且让家长认识到关爱对儿童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沟通热线,为儿童和父母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儿童可以更好的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教师还要定期的组织儿童参加课外活动,并且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良好的引导,让学生在和谐有爱的氛围中成长。
第二,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同龄人相处。留守儿童由于其缺乏足够的约束,其自身行为容易出现失控的情况,内心情绪较为急躁和任性,并且不懂尊重他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对于一些思想与行为存在问题的儿童进行深入的沟通,让留守儿童学会与其他同龄人做朋友,并且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他人相处,也是让留守儿童心理得到良好发展的关键,并且也是让学生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重要方法。
第三,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观念。很多留守儿童监护人日常生活中,关注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忽视儿童的情感需求。留守儿童的自身行为不能有效的监管,学习过程中较为粗心,并且跟同学在一起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与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加强沟通,让监护人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加强对学生内心世界需求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对监护人自身理念的改变,提高监护人的责任感,并且让其重视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更好的实现对学生品格、习惯、行为的多方面培养。
第四,深入的帮助留守儿童。教师要深入的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并且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教师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与学生深入的交谈,并且以朋友的身份来询问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心理、身体以及多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的了解,更好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师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定期的就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和生活情况对家长进行汇报,并且更好的配合家长进行学生的教育。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的培养,学校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深入的研究学生的心理,不断的约束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同龄人相处、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观念并深入的帮助留守儿童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延辉.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促其健康成长[J].成才之路.2013(17)
[2]李宁宁,郝秀莲,张翠萍,袁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行为及心理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07)
从现在开始到6月底结束,集中安排3个月左右时间。
二、调研内容
1.查找当前群众在饮食用药方面最需要、最迫切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原因。
2.听取执法人员、监管对象、社会公众对深化食品药监改革各项工作举措的意见建议。
3.查找当前食品药监系统行风政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4.查找干部职工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具体表现。
三、调研形式
参与调研工作的人员范围为县食品药监局机关科室、食品稽查队、药品稽查队等所有公职人员,做到食品药品行业调研全覆盖。
1、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深入分管工作领域、“两联一包”对象、党建工作联系点开展调研,同时,要组织好各分管科室的调研工作。形成调研报告,报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
2、各科、室、队负责人要结合本科、室、队工作职能开展分类调研,要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到矛盾最集中、困难最多的地方去,倾听群众呼声,查找差距不足,把群众最不满意、最期盼解决的问题找出来。形成调研报告,报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其他公职人员要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深入一线,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做到进市场访企业、进企业访职工、进社区访群众,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感受群众疾苦,征询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和改进工作作风的意见和建议,并以科室为单位形成调研报告,报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调研要重点突出四个群体:
(1)各餐饮企业、涉药机构的从业人员及消费群众;
(2)单位外聘职工、公益性岗位等临时聘用人员;
(3)食品药监系统内的优抚对象、贫困户、孤寡老人、失独家庭等生产生活困难群众;
(4)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需要扶助的群体。
四、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4月23日——4月24日)。组织学习县委《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实施细则》,充分认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明确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人。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新乡453002)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乡村教师作为农村家长最为信赖和敬重的人,能够获得有关留守儿童的第一手资料,在维护其心理健康方面负有重要职责,并且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关键词 :乡村教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维护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52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116—02
收稿日期:2014—08—08
作者简介:艾小青(1985— ),女,河南洛阳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精神应激与心理治疗。
朱建立(1983— ),男,河南商丘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心理治疗。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日益频繁的人口迁移和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并需要其他亲友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是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乡村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也对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
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年老体弱、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难以尽到全面的教育职责,因此,只有少数留守儿童成绩优异,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3]例如,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难以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造成学习兴趣的缺失,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惧症、逃学、厌学等问题。
(二)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被老人溺爱或者亲友疏于管教,加之其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具体表现为不讲究卫生、挑吃挑穿、乱花钱、过多食用垃圾食品造成营养不良等。农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受到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三)性格方面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保护,委托监护人的疏于照顾可能导致其经常被同学、邻居的孩子欺负,被欺负的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阴影。他们或者默默忍耐,形成了自卑、怯懦、恐惧的心理;或者奋起反抗,发生打架、斗殴等行为,这既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又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危害校园安全。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和被抛弃感,相当多的孩子长时间地回避社交,性格变得愈加孤僻,部分孩子表现出抑郁、自卑情绪,内心封闭,不合群,更有孩子存在情感脆弱、焦虑不安、缺乏自信心等问题。[4]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与教育,需要通过教师以及集体的温暖来消融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最为信赖的教育孩子的场所,而教师格外受到家长的敬重,因此,除了家庭,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负有重要职责。乡村教师由于其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会接触到形形的留守儿童,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其职责所在。
二、乡村教师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
乡村教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医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然而,城市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师资力量尚且短缺,更何况教育资源匮乏的广大农村地区了。这就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乡村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只有做好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才能最终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稳步地开展起来。
(一)用心关爱留守儿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
乡村教师
除了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还应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应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乡村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努力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使其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对教师产生信任,并在教师的关爱和指导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利用集体的力量
环境对个体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乡村教师可以在学校中担任“家长”、“爱心妈妈”等角色,对留守儿童进行看护和辅导。看护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学习表现等的关注。辅导的内容包括课后作业、心理诉求等。也可以将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小团体,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互学、互进。
(三)与家长或委托监护人互动
外出打工的父母很难做到与孩子及时、有效地沟通,而教师又是他们较为信赖的人,因此,乡村教师要经常与孩子的父母或者委托监护人联系,通过电话、邮件、上门家访等方式告知其孩子的动态,与其交流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情况,提醒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三、乡村教师开展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留守儿童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虽然已经有教师开始留意,并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们格外的关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其心理问题,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齐心协力,统筹规划。此外,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与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问题相吻合,因此,不同于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有其特殊模式。
如前所述,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是乡村教师面临的职业困惑。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制订长期、合理的规划,确保培训工作长期、有序、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依靠一两次培训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短期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他培训的附加课程的做法,必须制订切合本地实际的长期规划,比如,建立地方教育心理学协会,将其作为培训平台,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引进、培训计划、经费投入、培训实施等进行整体的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规范化。
另外,课业负担重、在实践中难以全面兼顾也是乡村教师工作的障碍之一,因此,学校引进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或许是解决之道。
[
参考文献]
[1]陈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N].人民日报,2004,10,20.
[2]殷向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3]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及教师;需求;对策建议
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大量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场所。留守儿童本身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困惑和问题,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困境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但是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及教师在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也面临着自身的需求。
本次调查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择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个人访谈为辅的形式。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挑选河南省新乡延津、郑州中牟、洛阳洛宁、南阳方城、商丘夏邑5个城市的100名学校教师,其中小学教师50名,中学教师50名,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共收回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并对10名学校教师进行了个案访谈。
一、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及教师需求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及教师基本情况
1.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
不同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各不相同,其中有2所学校的学生100%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0%和30%的学校都占了11.5%。由此可见,在农村留守儿童是较为普遍的情况。
2.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养
数据结果表明,有14%的教师参加过6次以上的职业培训,39%的教师参加过3到6次的培训,还有12%的教师从未参加过职业培训,可见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普遍不高。
而在参加过职业培训的教师中,培训的内容29%为专业技能,有28%为职业素养,22%为文化知识,15%的内容为管理技巧,还有6%是其他内容。结果表明,教师培训内容的专业性不强,没有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及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怀教育
1.学校及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形式
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课堂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书本学习还是占主要部分,家校教育占25%,游戏教学占18%,文艺汇演占了16%。只有64%的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当做了教育重点,而相当大的36%的学校没有将其当成重点。在这些学校留守儿童中,中等成绩的占了47.7%,中下等成绩的同学占了36%,成绩优秀的只占了3.5%。有51.2%的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情况只是一般了解,只有20.9%的教师充分了解留守儿童学生,还有27.9%的老师不太了解这些同学,可见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并不太高,留守儿童成绩偏向于中下等,对教育与关爱的力度并不够。
2.学校及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内容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内容较为广泛,主要表现在思想品德教育占了20.4%的比例,可见学校对思想教育的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占15.6%;感恩教育占了15%;素质能力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都占了11.7%的比例。结果表明,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教育都有所涉及,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3.学校及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重点
学校老师认为心理是否健康关系着学生是否能身心健康成长,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最让人担心。其次,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让人担心,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就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着实很让人担心。由于缺乏父母在学业上的督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很让人担心。教师遇到留守儿童有心理方面的问题,45.3%的教师会联系家长来共同解决其问题,而32.6%的教师会选择自己开导教育,有16.3%的教师会请心理学专家来进行辅导。学校及教师及时采用多种方式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4.学校及教师对留守儿童特殊行为的关怀措施
教师会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提升成绩。主要还是和儿童监护人进行沟通,共同提高其学习成绩,这种方式的比例占了25.5%,其次选择给学生耐心教导,多次补课的占了21.2%,鼓励儿童参加多种活动,建立信心占了19.0%,让其他学生给与帮助占了18.2%,老师还会组建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在屡次帮助无效后顺其自然,带到家里代为管教等其他的方式来改善留守儿童成绩差的状况。
学校认为留守儿童会出现一系列的特殊行为,其中学生厌学、逃学占了20.9%,不讲卫生占了15.1%,贪玩占了14.2%,撒谎欺骗占了13.5%,儿童还会出现不合群、抽烟喝酒、满口脏话、打架斗殴、盗窃等特殊行为,学校及教师针对发生的越轨行为进行引导教育,努力减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及教师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情况
1.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及教师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形式
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主要还是通过开家长会的形式开展的,家访也占了18%的比例,只有2%是通过亲子课堂。结果表明,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较为传统,缺乏亲子课堂等一些新式沟通方式。
2.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及教师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频率
在老师与家长联系的频率方面,只有52.3%的老师与家长经常联系,有38.4%的老师与家长偶尔联系,有约10%的老师与家长不联系。只有43%的老师会随时做家访,20.9%的老师每月做一次家访,而也有10.5%的老师只是一年对学生一次家访。由此可见教师和家长的联系还有可以提高的空间。
(四)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及教师得到的支持情况
1.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及教师得到的政府支持
留守儿童所在学校接收到当地政府不同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其中财力支持比重最大,为41%,物力支持为29%,人力支持为0%,还有其他方面的支持,为20%。这样的支持力度学校及老师都不满意,认为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的差距较大,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包括政策优惠在内的支持力度。
2.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及教师得到的社会支持
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和教师中认为公益组织可以来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的占18%的比例。
其中某些学校已经开通了家长热线,开展过社会关爱“手拉手”等社会组织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及老师对来自社会的支持还有着很大的需求,希望社会组织能够更加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并为解决该问题与学校结盟,形成合力。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及教师需求的建议
(一)国家层面应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建设,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同时也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背后的文明建设,政府应积极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只有这样才能为满足留守儿童学校及老师的需求,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据。
(二)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财力支持
超过一半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满意度一般,只有2%的教师感觉非常满意,说明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有待提高。学校教师认为城乡义务教育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差、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系统、政府对农村学校的有效管理较少、城乡教育之间差距大等多个方面。这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来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
(三)当地教育部门优化教师聘用体制。 当地教育部门要努力为学校多引进年轻教师,形成合理的教师淘汰机制。通过优化教师的聘用机制来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年轻化、更先进的教育,存进其吸收先进知识,更加茁壮成长。此外还要给予教师丰厚待遇,使其能够安心于教学工作,进而提高当地教学质量。
(四)当地教育部门积极促进留守儿童学校开展对外交流
学校对外缺少交流,只有31%的学校会积极地对外交流,45%对外有一些交流,16%交流很少,而8%几乎没有交流。当地教育部门应该推动学校应加强与外界学校的学术交流,互通有无,取其精华,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水平的提高。例如可以采取当地教育部门帮扶的方式进行改善,包括换位教育、城乡交流、知识下乡等,结合多种方式的开展可以更好的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的教育情况。
(五)相关公益组织应及时介入
相关公益组织应及时在当地学校组织大众对留守儿童进行捐书、捐物等,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开展志愿者帮扶、小组活动、情感教育等教育方式来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减轻学校及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举办知识讲座,给教师开展相关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公益组织可以链接多方资源不仅为当地学校提供资金、物质方面的帮助,还可以帮助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
(六)留守儿童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及教师的工作
学校及其教师认为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困难,首先是亲情的缺失和空白。因此留守儿童的家长必须担负起自己对孩子关爱、教养的责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只有家长尽可能多地关心孩子,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才能给留守儿童正确的引导。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与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学校及教师的需求必须得到重视,然后发动政府、社会组织、家长等多方力量,达到资源的优化整合,多管齐下,满足留守儿童学校及教师的需求,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曲凯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回顾与前瞻.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2] 杨梅.从需要层次理论谈论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教育理论.2011年第3期
翰林社区主任阳江介绍说,像万佳莉一样,全社区57个留守儿童参加了“梦想明天”留守儿童合唱团。“娃娃们很可爱,他们的生活需要阳光。跟音乐在一起,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合唱团辅导老师蓝说,眼下他们正在准备全县新春团拜会的节目。
用关爱编织“保护网”
万佳莉的父亲正在罗江看守所服刑,母亲离家出走多年,她跟90多岁高龄的奶奶相依为命。以前只要一提起父母,她就要哭。“她属于‘五失’青少年中的失管青少年,家庭成员缺失,家庭经济困难,奶奶只有微薄的退休金。”阳江说:“虽然万佳莉已经是事实上的‘孤儿’,但因为其母下落不明,无法办理民政孤儿救助手续和救助金。社区党委与罗江看守所研究后,决定建立‘多对一’结对帮扶。”其中,社区为万佳莉解决了每月340元的低保,结合邻里乡亲互助等活动进行关爱;看守所民警捐献1.5万元的帮扶金,并让社区进行账户监管,社区按月发放200元生活费。“看守所的民警还说,以后钱用完了,他们再捐。”阳江说。
统计数据显示,我省现有农村留守学生(儿童)368万余人。“我省在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比较早。”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办公室主任杨顺介绍说,在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五失”青少年方面,我省已建立健全关爱服务体系,相关司法、民政、就业、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进一步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各地关工委和‘五老’志愿者也主动作为,做了大量关爱“五失”青少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了更准确、深入地了解全省“五失”青少年的基本情况,2014年省关工委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了21个市州,105个区、县、镇、乡的踩点调查研究。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省6-28岁的青少年数量约为2676万人,按照“五失”青少年抽样调查的比例测算,全省“五失”青少年约27.56万人。“调研报告为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现状带去了一线希望,为党政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杨顺说。
2014年12月23日,省委书记王东明对调研报告作出批示:全面加强对“五失”青少年的帮扶工作,这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期盼。“关爱‘五失’青少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现在,很多部门的知晓度和介入度都增强了。”杨顺说。
大手牵小手,真爱暖童心
“这是古妈妈给我送的生日礼物。”来到绵竹市剑南镇仿古社区朱可欣的家里,谈起“爱心”妈妈,朱可欣抱出小熊毛绒玩具给记者看。朱可欣今年8岁,自出生起她父亲就离家出走,母亲在她3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了,她一直和外婆一起生活。“因为享受不到最平凡的父爱和母爱,朱可欣的性格非常内向、自卑,脸上几乎看不到笑容。”古妈妈(化名)说。“爱心妈妈”结对后,古妈妈经常去看朱可欣,给她买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时还带她参加集体活动、出去玩耍等。“我没想到的是,去年中秋节一大早,她就给我打电话问候节日快乐!这对我来说,确实是最大的惊喜和安慰。现在朱可欣脸上笑容多了,更孝顺、懂礼貌了。”古妈妈说,用朱可欣外婆的话说,就是她“确实变了一个人”。
“去年3月7日开展结对活动以来,镇内的爱心人士争当“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与36个孩子结成对子,给予他们亲情般的关爱,让这些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绵竹市关工委办公室主任马黎介绍说。
紫岩小学六年级的尹石自从结对以后也懂事多了。“我的学习成绩以前是中下,现在是优秀!”尹石得意地对记者说。他外婆说,今年他还主动给远在的爸爸妈妈写信,让爸爸妈妈放心,他会好好读书,外婆说她看了信之后感动得流泪,觉得孩子突然长大了。
让攀枝花市“五老”志愿者王辉荣备感欣慰的是,15岁的张扬已成为攀枝花市最年轻的国画家,在北京、石家庄等地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王辉荣从2007年起,对身患重症肌无力病症、失去生活信心的农民工子女张扬真情关爱,奔走各方寻求援助,终于让张扬树立起生活信心,努力学习国画。“当我们用真情和耐心,对心灵上有创伤的青少年给予精心抚慰,帮助他们走出生活阴影,开心生活,就是我们这些志愿者最幸福的事。”王辉荣说。
让关爱活动常态化
关心下一代是一项奉献爱心、撒播文明、传递正能量的伟大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不仅需要“五老”同志的无私奉献,更需要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
2010年6月18日,省关工委成立了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目前,省、市(州)、县(市、区)关心下一代基金会总资金已超过两亿元,为更好地帮扶困境青少年特别是“五失”青少年提供了一定保障。
2013年5月,由剑南镇关工委牵头,镇团委、妇联、机关工委、红十字会共同搭建了爱心服务平台――剑南镇“爱心银行”。“无论是谁,只要在这里存储了爱心,当他遇上困难的时候,就会第一时间得到爱的回报,把倡导对下一代的关爱上升到倡导社会成员间的友爱、互助,从而提升社会文明和谐的新高度。”剑南镇副镇长吴世伟说。
目前剑南镇“爱心银行”已拥有200多名爱心储户,能够经常参加献爱心活动的有80多名,镇内的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还在踊跃加入。大家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最需要帮助的人开始,力所能及地默默奉献着爱心。“在每一次活动中,镇党委也会积极组织‘五失’青少年参加,让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动着、收获着,在奉献中快乐成长。”吴世伟说,目前关爱活动已经被纳入镇党委政府的日常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