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内外部环境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外部环境分析

第1篇: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一、行业内部环境

1.我国货运企业正面临着诸多问题

当前中国货运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缺乏网络设施。货运作为国际运输的一项辅助服务,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有网络支撑,否则,既缺乏滚动发展的后劲,也使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流于形式。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货源结构以CIF出口货为主,对FOB指定货的承揽能力不足,这是造成目前中国货运企业整体竞争力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经营和资产规模偏小。目前国内的货运企业从经营和资产规模上讲,多为中小企业。组建成立后的多数企业除了保留一小部分资金用作业务周转外,将其余注册资金抽套的现象相当普遍,有能力进行基建和设施投资的企业少得可怜。这是制约货运企业业务深度开发和从资金入手扩大货运企业经营规模的一大障碍。

(3)信息化水平较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信息化和信息流在货运企业的经营中日趋重要。目前,国内货运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较少,对信息化的运用多数停留在单机商务应用阶段,很多企业还没有网上主页,更谈不上有自己的局域网;通过开展基于网络为基础的物流管理、网上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电子商务活动,实现以个性化应用为标志的信息化高级阶段的货运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4)专业化服务水平低。目前国内多数货运企业的服务功能简单、低级,服务可替代性强,仍停留在充当代办运输的中间人阶段。而根据国外实践和《管理规定》,货运不仅可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还可以以本人名义开展多式联运业务,目前能办理此项业务的企业寥寥无几,这是制约国内货运向物流服务商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5)经营秩序亟待规范。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货运的认识不足,造成货运企业之间的竞争在营销策略上更多迷信“关系销售”,在营销手段上更多地依赖低价倾销和“机会主义”,忽视了对市场细分的理解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把握;受体制、机制、政策的影响,加之政府监管不力,导致行业的经营秩序比较混乱,企业自律能力较差,给行业的形象和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6)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个人就可以干货运”,这是前几年社会对货运企业人才观的写照。随着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尽管这一现象最近几年有所改观,但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仍相对偏低,表现在包括高层管理者在内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半路出家”,基本上靠经验经营业务和管理企业,学历教育、专业背景、语言功底等不高。这是制约中国货运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2.传统的货运生存日趋严峻

长期以来,我国的货运一直处于船、货之间,以中间人的身份提供服务,业务范围局限于订舱、报关、转运等简单环节性劳务。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经营模式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使我国传统的货运企业市场份额处于一种迅速下滑的状态。

同时,船公司纷纷采取服务延伸战略,实施营销一体化,提供集承运、货运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船公司的一条龙服务对传统的货运业务有很强的替代性,这种船、货运一体化的捆绑式服务,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以差价和订舱佣金为盈利目标的传统货运产业的生存基础。

另外,一些大的货主,港航企业纷纷利用自身的货源和垄断优势,设立货运公司,从而使我国的货运市场处于一种供过于求,无序竞争的状态,传统的货运的生存空间日趋严峻。

3.货运从事的货运业务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处于物流管理发展初级阶段的货运业主要提供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等服务。它由两类组织组成,一类是专业储运企业,一类是生产、批发、零售企业内部的储运部门。其顾客主要有两类,一是制造企业,一是批发与零售企业。从传统流通渠道的角度来看,商流是从制造商经批发、零售到消费者的,与之相对应的物流则是从制造商经储运企业或储运部门到批零企业再到消费者的。而现在,消费市场顾客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为适应顾客需求的这一重大变化,商流渠道发生了大规模重组,带来物流渠道的重组,其结果是在商流领域出现了多级经销制、多级代销制、多级制及配送制。货运企业所提供的简单的储存、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中逐步被集成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所取代,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企业逐渐出现并正在逐步占领物流市场。同时,货运业,无论是在自身的资源方面,还是在其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都面临许多困难和弱点,这些都是货运业生存与发展的障碍。为此,货运业有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二、行业外部环境

1.第三方物流为工商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

工商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可获得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企业柔性、集中核心业务、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形象、增强竞争实力等收益。主要表现在:

(1)降低作业成本,减少资本积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利用规模生产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实现费用节省,使企业能从分离费用结构中获益。

(2)使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近年来,外包(Outsourcing)己成为发达国家商业领域中的一个重大趋势。工商企业越来越重视把精力和主要资源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进行重点研究,同时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把被其视为支持与辅助功能的物流愈来愈多地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这将有利于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降低库存。企业不能承担多种原材料和产品库存的无限增长,尤其是高价值的物品要能及时送达目的地,以保证最小的库存量,实现零库存。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实时运送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帮助企业实现成本优势。

(4)提升企业形象。

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与企业,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战略合作伙伴。第三方物流通过为企业“量体裁衣”式的系统设计,制定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解决方案,使企业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创造有利条件。

(5)获取信息技术,享有专业知识。通过专业化的发展,第三方物流公司已经开发了信息网络并且积累了针对不同物流市场的专业知识,包括运输、仓储和其他增值服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把从“采购――制造――产成品配送”的整个过程作为综合物流进行系统管理,为其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提供信息基础。与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合作,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投入充分享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因此,货运企业凭借自身优势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一方面可以某种程度上满足工商企业的巨大需求,同时也可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

2.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潜力巨大

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带动了物流总需求的扩张,全社会物流货物总值大幅度增长。

(1)由于中国的经济运行总体上仍然是粗放式的,运行质量与效率不高,特别是受到运输能力供应不足影响,使运输成本明显上升,因此,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仍稳定在21. 4%左右,小幅波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据Morgan Stanley统计,中国由第三方物流处理的产品只占总体成品的16%,经第三方物流环节的工业原始生产资料只占总体的20%,第三方物流只占总体物流业务的2%。而这一数字在美国为8%,在欧洲则为10%。因此,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巨大。

第2篇: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贵州高速公路;内外部环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内外部环境分析理论

(一)外部环境分析原则

外部环境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管理活动,具有唯一性和变化性的特点。对组织外部环境的分析是为了在能判定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达到“知彼”的目的。对外部环境的透彻分析有利于抢抓外部机遇、迎接挑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内部条件分析原则

总体上讲,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结构分析;组织文化分析;资源条件分析,指对人、财、物,基础的分析;组织能力分析,包括技术、人际、思维因素等;现行战略分析,指经验与教训等。

二、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机遇分析

1.地理位置。贵州省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东与湖南省相邻,西与云南相伴,南与广西相连,北与四川、重庆相交,是西南地区出海通道和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地理位置优势十分明显,这决定了交通部必然会在我省修建大量的国家级高速公路,从而带动我省高速路建设的发展。

2.贵州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根据省“十二五”规划,我省GDP年均增长要高于全国平均速度,达到12%以上,GDP总量要力争突破10000亿元。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势必带动全社会人员、物资流动总量的升级,汽车化、城镇化及现代物流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3.政策机遇。在“十二五”期间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家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惠的投融资政策、振兴西部地区产业政策等措施,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到贵州等西部地区投资。尤其是“国发2号文”的出台,已经明确加大对我省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的支持,这必将带来我省高速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威胁和挑战分析

1.高速铁路、民航等对高速公路形成挑战。收费高速公路的诸多优点是人们选择高速公路交费通行的根本。而随着省内支线机场的大力建设、航空运输成本和机票价格的不断下降,以及沪昆高铁、贵广高铁建设的推进,高速公路的优势正被极大的抵消。

2.生产成本呈显著上升趋势。随着物价水平、用工成本的升高,以及环境保护的费用加大,贵州高速公路的建设成本不断提高。2004年建成通车的清镇高速公路平均造价3400万元/公里,2006年建成通车的崇遵高速公路每公里造价5700万元/公里,而2011年通车的厦蓉高速公路平均造价就己达到9300万元/公里。

3.征地拆迁协调难度大。高速公路建设中普遍存在征地拆迁难的情况,贵州地貌属于高原山地,耕地资源极为重要,而条件良好的水田,多集中在高山峻岭中河流冲积的狭长地带上,而高速公路设计为了减小施工难度和降低成本都选择从这些地段通过,从而导致拆迁动员工作难度非常大。

三、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一)优势分析

1.项目资本金获取优势。按现行政策,进入国家高速公路路网规划的贵州高速公路,交通部会通过车购费返还形式提供项目投资额约25%的项目资本金,地方政府也会通过多种方式补充5%的项目资本金。因此公司投资建设的国家级高速公路项目能得到约30%的项目资本金,在相当程度上减小融资压力。

2.人员优势。公司现有职工4053人,其他从来人员1649人。专业技术人员585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8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54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74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249人;具备大专以上学历3145人,其中:博士或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或硕士研究生41人、大学学历1268人、大专学历1835人,中专以下学历905人。

3.网络化运营及信息化管理的优势。(1)建立了联网收费系统与联网监控系统。目前,公司在高速公路上实现了联网收费与联网监控,实现了省高等级公路一卡(票)通收费,各路段公司可通过拆账系统进行通行费准确、快捷的拆分。联网监控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路网的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联网系统还构建了高效稳定的通信网络,为各种相关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也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搭建通信平台。(2)建立了网上公文流转与办公系统。现公司己逐步形成通过网络报送与审核工程资料, 下发和流转文件, 衔接与资源共享各部门工作。网络化办公的实施使公司在节约成本,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优化了管理程序。(3)大力推广不停车收费(ETC)系统建设。 截止2012年12月底,公司累计开通不停车收费(ETC)站点44个,通道共计88条,站点覆盖了全省主要地州市和旅游景区,缓解了部分收费站高峰拥堵问题,缩短了道路使用者通行时间。

(二)劣势分析

1.资金结构单一。目前,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投资建设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两大块,一是政府注入的部分项目资本金,二就是利用项目作抵押筹集的银行贷款,资金结构和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由此造成公司金融风险高,资金来源稳定性差。

2.公路效益差。贵州高速公路亏损较大。主要原因一是贵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高速公路路网还未形成,车流量不大。同时也会造成部门在制定公路收费标准的时候,必须考虑当地的收入水平,使得通行费标准低于周边省份;二是贵州地处西部山区,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本远高于其他地区。

四、公司发展路径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公司需进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制度平台;以创新为源动力巩固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改善融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扩大高速公路衍生产业开发;用创新思维和模式解决征地拆迁难题;发挥一体化规模经营优势等。

参考文献:

[1]闫卡.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外部环境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

[2]晏青.找准产业定位,谋划产业规划[J].当代贵州,2011.

第3篇: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方法

企业战略是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状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地发展,为不断地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对于企业而言,战略是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性的重大筹划与谋略,

一、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一般分9个步骤,见图1:

1、企业的愿景使命。愿景,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和描述;是企业的长期愿望及未来状况、发展的蓝图。使命,是组织存在的原因理由及服务公众的形象定位。它们是企业战略制定和评估的依据。

2、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如政府、股东、供应者、竞争者、顾客、公众、媒介、社区等;一类是只能间接地影响企业活动和决策的环境因素,如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客观环境因素。

3、发现机会和威胁。分析了外部环境之后,企业管理者需要评估外部环境中哪些机会可以利用,以及企业可能面临的威胁。机会和威胁都是外部环境的特征。

4、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内部的各种环境因素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企业资源状况(人、财、物、信息、技术等);二是企业在市场营销、财务、生产、研究与开发、人事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现实表现;三是企业管理者是否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研究与开发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使用了正确的方法。

5、识别优势和劣势。优势是企业可开发利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的内部特征,是企业与众不同的能力,即决定作为企业竞争武器的特殊技能和资源;劣势则是抑制或约束企业目标实现的内部特征。

6、确定企业的宗旨和目标。管理者根据SWOT分析结果确定企业的经营宗旨和战略发展目标。

7、制定战略。战略需要分别在公司层、事业层和职能层设立。在这一环节企业将寻求恰当的定位,以便获得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

8、实施战略。战略实施就是将战略转化为行动。无论战略制定得多么有效,如果不能恰当地实施仍不可能保证企业的成功。另外,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最高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固然重要,但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执行计划的主动性也同样重要。

9、评价战略。战略评价就是通过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战略的效果如何?需要做哪些调整?这涉及到控制过程。

二、SWOT战略分析方法

SWOT分析方法是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理论从产业结构入手对一个企业“可能做的”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说明。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分析直观、使用简单是它的重要优点。

SWOT分析基本步骤为:(1)分析企业的内部优势、弱点既可以相对企业目标而言的,也可以相对竞争对手而言的。(2)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可能来自于与竞争无关的外环境因素的变化,也可能来自于竞争对手力量与因素变化,或二者兼有,但关键性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应予以确认。(3)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战略。

SWOT分析法即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见表1。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可采用PEST分析或波特五力分析的结果。在分析时,应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即优劣势)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

⑴优势+机会。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可以用自身内部优势撬起外部机会,使机会与优势充分结合发挥出来。然而,机会往往是稍瞬即逝的,因此企业必须敏锐地捕捉机会,把握时机,以寻求更大的发展。

⑵机会+劣势。当环境提供的机会与企业内部资源优势不相适合,或者不能相互重叠时,企业的优势再大也将得不到发挥。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就需要提供和追加某种资源,以促进内部资源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从而迎合或适应外部机会。

⑶优势+威胁。当环境状况对公司优势构成威胁时,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出现优势不优的脆弱局面。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必须克服威胁,以发挥优势。

第4篇: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外部环境分析

教育政策的环境分析可以提高教育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对于改善具体教育政策的环境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一项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构成了教育政策的内外部环境。对教育政策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做出制定、执行、调整或终止具体的教育政策等决定,不断改进教育政策的实施,使教育政策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同时为其他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教育政策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众多,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政策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国际环境4个大的范畴。本文从这4个方面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旨在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引起相关政策制定者的重视,不断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对其他教育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影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具体如下。

一、政治因素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因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发展对国民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等方面,反应在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中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目的的要求、性质的要求、方向的要求等。

1.目的的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国际化趋势也更加明显,政治上的快速发展有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的方面,但也产生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压力加大、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等问题,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大量新的社会心理问题、个体心理问题及精神卫生问题。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来保障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缓解因心理健康问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目的的确立是首要环节,贯穿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始终。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咨询、辅导等方式,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促进国家和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2.性质的要求。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首先必须符合我国政党的先进性,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在这些基础上,将国内外心理健康领域所获得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应用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变化,主体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性质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酝酿期,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关注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各地学校纷纷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或机构。90年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规范、政策,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21世纪,各类学校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3.方向的要求。

我国当前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国民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指导作用,这反映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要求。

二、经济因素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与经济因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国民生活水平状况等方面,反应在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中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财政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需求等。

1.财政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将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大。财政投入,也是各级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部门的必要支持,有了财政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场地、经费等都可以落实,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顺利执行。

2.社会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也极大地改善,从最初的基本满足温饱,到现在基本实现小康型社会。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后,人们便开始追求更高的需求层次,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是其他一切需求的中心。人们从意识层面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从排斥到接受,心理健康不断受到国民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需求如雨后春笋,在国家投资开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的基础上,各种民营、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工作室也开始繁荣发展,形成了一个全社会互补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文化因素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机构、场地和教育培训设备等。物质文化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同时发生关系,具有个体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不同主体却具有同样的价值观,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创建健康、有序、和谐的社会。

3.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制度文化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进行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文化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直到199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出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民间推动向官方主导发展, 从基层探索上升到国家有计划地推进。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质量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政策依据。

四、国际因素分析

从心理学独立于哲学开始,国际上对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蓬勃发展,尤其在当代国际竞争加剧的环境下,欧美等发达国家更是重视国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反应了一个国家的先进程度。国际因素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全球化趋势加剧了全球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外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出现、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将分支机构和教育体系扩展到国内等。

1.全球性心理健康问题加剧。

人类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近100年的发展超过了以往所有时期。发展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纵观各国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和报道,抑郁、焦虑、自杀等都成上升趋势,各国都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学者也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截至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地解决社会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但相对而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较其他国家更完善,国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可度也比较高,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理论和实践仍然不能解决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2.国外先进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经验层出不穷。

从心理学独立于哲学学科开始,在美国、德国、俄国等就出现了各种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学派,在相互辩论和融合中不断推陈出新。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最初的几个学派到现在的百家争鸣,成立了很多理论支持的心理学会,不断提出具备实践价值的理论,以此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引入。

国外心理学的发展较早,所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和体系,很多国际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始到国内设立分支机构,以扩大其理论的影响力。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件十分有利的事情,可以更多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研究,逐渐提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五、结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体系不够健全,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明显不足,需要我国心理工作者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并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发展出适合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同样加以重视,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督和政策评价等过程全面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管理,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第5篇: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内外部环境;SWOT分析;发展战略

一、公司简介

上海建工集团有着5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参与国家的建设中,尤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建工创造了一系列新纪录:世界跨度最大的钢拱桥——卢浦大桥,世界第一条高速磁浮列车商业营运线,468米的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420.5米的金茂大厦等,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上海建工已逐步形成建筑承包、相关工业、房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经营等产业板块,近几年,综合营业额连续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自1998年起,连年进入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杂志评选的“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的前50名。

二、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机会或环境威胁的主要力量,作为受宏观环境波动影响明显的建筑行业,了解公司经营的外部环境,是进行战略管理工作的前提。下面从总体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外部环境分析。

1.总体环境分析。用PEST宏观环境分析方法,对公司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技术四大外部环境进行分析。(1)政治环境分析。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以及行业管理政策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对公司来说,政治因素的影响较为利好。而且党的十报告描绘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良好而稳定的政治环境,也为企业的战略性发展奠定了基础。(2)经济环境分析。过去几年,我国GDP取得了稳定增长。而且,未来几年,我国GDP仍会保持一定的速度稳定增长。我国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规模持续增长,而且其发展空间仍然很大,而房地产投资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持续健康发展的宏观经济以及良好的经济预期,将为公司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3)社会环境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质量及功能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建筑公司的全方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商逐步认识到成本控制、提高卖点、提高效益的重要性。(4)技术环境分析。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外国著名建筑公司进入国内建筑市场,它们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对我国建筑企业形成相当大的压力。主要体现为国外建筑公司重视技术开发与积累,往往集设计、科研、施工于一体。而我国的建筑单位更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对本领域出现的新问题重视不够;对建筑领域所取得的新研究成果引入应用不够。国外大量建筑公司的涌入,将在技术上向国内建筑企业发起挑战。

2.行业环境分析。伴随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持续不断增长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建筑业步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下面根据波特的竞争五力模型来分析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1)新进入者威胁。从1997~2007年,我国建筑企业的数量共增加了18057家。大量新企业能够进入建筑领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建筑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建筑产品的单件性特点使其具有较低的经济规模壁垒;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其资本壁垒低;建筑业技术进步慢,普通领域的技术性壁垒很低。虽然国家对建筑业实行资质等级管理和市场准入控制,新进入者必须取得相应的资质才能从事相应的工程项目承包或劳务作业。但由于管理权限和审批权限实际上分散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进入的政策性壁垒已经大大降低。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建筑业与国际建筑集团在国内外市场上同台竞技。国外建筑企业的到来将会对国内建筑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在资金、人才、设备、管理等方面国外建筑企业都优于国内企业。因此,对公司来说,新进入者的威胁较大。(2)供方的议价能力。供方主要是各种建材的供应者,对建筑企业议价能力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水泥、钢材及砂石等大宗材料的生产经营者。水泥、钢材的替代程度低,又都属于规模经济产业,进入壁垒高、行业集中度大,对建筑企业产生了一些竞争压力。而且,如果大型钢铁企业、水泥企业彼此之间寡头合谋,就会提高这些具有垄断地位的供货商的议价能力,那么对公司来说是极为不利的。(3)买方的议价能力。这里的买方就是指建筑业用户或建设单位,他们作为建筑产品的购买者有非常强的议价能力。一是因为建筑企业提供的产品都是质量相近的,顾客在同样的条件下选择价格较低的公司。二是由建筑市场的供大于求特点决定的。从市场的供需来看,由于建筑企业的数量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其生产能力也不断提高,总体处于供大于需的状态。这对建筑企业来说是威胁,只能通过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案,降低施工成本来给顾客提供更低的价格。(4)替代品的威胁。建筑业中的替代品不是真正的替代建筑产品,而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建筑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如建筑结构形式的改变:隧道取代盘山公路。这种替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属于潜在的威胁。所以,对上海建工集团这样的大型建筑企业来说,必须要密切关注科技的进步,要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否则这个潜在的威胁会真正威胁到企业的存亡。(5)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截止2007年底,全国共有总承包与专业承包资质企业62074家。这些企业由于拥有大量专用性资产(如施工机械设备),而具有较高的产业转移成本或退出壁垒;由于按订单组织生产,建筑企业难以形成明显的产品差别,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国内建筑产业的激烈竞争。而且,集团在稳占上海市场的同时,确立了进军国内市场、跻身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因此,公司还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

3.竞争环境分析。我国加入WTO后,国外不少著名的建筑企业陆续进入国内建筑市场,这些企业在资金、人才、设备、管理等方面都优于国内企业,对我国建筑企业形成相当大的压力。而且,国外企业进入中国都实行人员本土化,比较优秀的建筑人才会成为他们的对象,在人力资源的争夺中,国内企业很难占据上风。而上海建工集团作为国际工程界排名较前的大型建设企业,在稳占上海市场的同时,确立了进军国内市场、跻身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近年来,集团除了在传统的亚洲继续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外,在美洲和欧洲也相继开辟了新市场。因此,公司正处于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之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国际竞争压力。

三、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建筑企业对自身内部环境因素的分析是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建筑企业内部环境分析须考虑各种因素。

1.企业的资源。(1)有形资源。上海建工集团财务资源雄厚。根据上海建工2012年年度审计报告:公司总资产达827.5亿元。技术资源丰富。上海建工集团推进科技创新的一大特点,是顺应世界建筑施工的高科技发展趋势。如其拥有的大型钢结构吊装成套技术,从虹桥机场机库2.5万平方米大型钢屋架整体吊装,到对“海鸥”状浦东国际机场航站主楼大型钢屋盖。(2)无形资源。人力资源优势。上海建工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集团发展的不竭动力。集团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博士后工作站,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行业学科带头人等在内的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艺精湛、能承担各类特殊工程的技术工人是集团发展的坚实基础。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参与国家的建设中,尤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建工创造了一系列新纪录,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业绩。公司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的荣誉称号及奖项。求真务实的企业文化。公司本着“建筑,成就美好生活”的使命,不仅是为人类构筑生存和发展空间,更是为了实现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愿望,这也反映了“上海建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2.企业的能力。(1)企业资质。集团总公司拥有建设部颁发的资质,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等。(2)质量体系。公司自1997年以来,先后通过了中建协认证中心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审核,持有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认证证书。(3)品牌建设。上海建工已逐步形成了建筑承包、相关工业、房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经营等产业板块。自1998年起,连年进入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杂志评选的“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的前50名。

3.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知识产权。集团公司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建工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持续增长,知识产权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软件正版化工作得到大力推进;同时切实加大企业标识工作,加强品牌商标管理,深化“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培育和创建工作。公司专利申请量累计达201件,其中发明专利比重占47%以上,达94件;专利授权77件。(2)核心技术。公司的核心技术包括成套施工技术和工程配套服务。成套施工技术包括:超高层建筑成套施工技术、地下空间开发成套施工技术、轨道交通施工技术、水上成套施工技术等。工程配套服务包括:计算机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特大设备安装、装饰工程、建筑智能化等。

四、公司发展战略的建议

在分析了上海建工集团的内外部环境后,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中的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公司建立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战略提出几点建议:

1.成本领先战略的运用。成本领先战略是指通过合理的方法使企业的成本比竞争对手更低,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使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竞争时保持领先的地位。国内外的很多建筑企业都是通过成本优势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其具体措施如下:(1)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公司要在良好的发展基础上多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强化管理的灵活性,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进行定期的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素质。(2)提高公司的科技含量。随着超高层、超大型复杂建筑工程的不断出现,公司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因此,公司要树立科技振兴企业的理念,加大科研力度,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只有这样,企业的经营成本才可能降低,才能提高竞争力。在市场竞争的激烈淘汰机制下,公司才有实力和国内外的建筑企业进行较量。(3)公司经营多元化。公司在发展形势良好的时候,可以对其他企业实行兼并等策略,来避免材料供应商的讨价还价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所带来成本的提高。公司还要丰富其经营资质,以拓宽其经营领域。这样不仅使公司的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而且以其多元化的业务能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还可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经济危机的能力。(4)建立合作机制。公司可以通过与其他各种关联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这样不但可以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还可以获得规模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并降低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带来的成本。

2.差异化战略的运用。差异化战略是指公司在全产业范围内提供具有独特性的产品和服务。建筑企业可以通过设计理念、产品品种的不同来获得产品差异化所带来的效益。(1)运用公司的社会声誉,塑造并推广公司的品牌形象。公司要在现有的社会声誉的基础上,在顾客中形成较高的信任度。如按照合同规定,严格施工,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加强施工监管机制的建设等。并且着力打造公司品牌,使其作为公司的无形资源推动公司的发展。(2)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建筑产品和服务。公司可以通过自身科技的发展,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并且结合独特的设计工艺,为客服打造独特的、个性化的建筑产品。通过产品的保修及维修等服务,实现其差异化战略,来满足顾客对建筑质量、外观等方面的要求。(3)丰富、发展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公司成员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公司要在现有文化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来丰富、发展自身的组织文化。以人为本使企业形成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并且,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之中,形成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开放文化。

参 考 文 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8)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李国良,李忠富.中国建筑业1997-2007年竞争环境评价[J].系统管理学报.2010(12)

第6篇: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油田钻井行业 提高经济效益 发展对策

由于油气资源在能源中属于较为常规的能源,我国目前在一些地区已经大面积开发油田,就以我国华北地区的油田为例,在华北就有几个著名的油田如来自大庆、大港、吉林等地区的大型油田。无法否认的是华北油田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中的产物,但是华北油田的建立又的确在我国经济上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上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本文就以华北油田钻井行业为主要例子,探讨如何提高整个油田钻井行业的经济效益。

一、我国目前油田钻井行业的内外部分析

由于我国在近几年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有很大的转变和发展,我国在现在的经济体制要求下倡导企业实行自由竞争逐渐自己走向市场,油田钻井行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中的一部分也要实现市场化。在逐渐失去国家保护后的油田钻井行业在独立走向市场后将会面临各种改革和变化。油田钻井行业在脱离政府独立后就要适应社会经济中的竞争压力,在竞争中要想尽对策去提高自身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新环境中的油田钻井行业又将面临怎样的内外部环境。

(一)油田钻井行业的内部条件分析

根据现在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油田钻井企业应该属于独立企业,独立企业的基本特点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责任分明、政企分开和管理现代化的现代化企业。因此在这种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条件就主要是分析企业内部的素质及其活力。

企业内部素质主要是指构成企业各部分的质量以及相互结合的本质特征,企业素质主要强调的是质的方面而不是量的方面,而且企业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上就是企业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已经人员素质。企业的技术素质体现在企业内部的机器设备方面的条件以及工艺水平,企业的管理素质则是管理结构和层次等方面的特点,企业人员素质则是工作职员的职业素质能力的高低和自身职业水平的高低。

而企业的活力方面则是指企业自身作为一个有机体如何通过自身的素质及能力与外部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展现出来的自我发展的生命力。一个企业在市场中得以发展的很好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但是外部环境中又存在有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和因素,由于我国油田钻井行业在以往都是仰仗着计划经济体制与国家政府保持密切关系,如今进入市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也会很难适应下来。

(二)油田钻井行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自由市场竞争中的外部环境存在着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对于需要建立现代化企业的油田钻井行业而言正确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在竞争市场大的社会环境生存下来有着重要的影响。油田钻井行业在竞争中要重视自身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重视行业发展处于何种阶段,针对相应的阶段性进行相关的措施改革。

目前我国的油田钻井行业在经过多年发展后逐渐步入行业的衰退期,而这类行业的主要竞争特点就是技术水平、资金密集程度等方面。唉市场竞争环境中,油田钻井行业在竞争压力中主要就是来源于技术的更新,由于现在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加大,使得油田钻井行业从事的较多,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加大。同时油田钻井行业的外部压力还来源于油田的买方,油田行业作为一类较为特殊的行业性质在竞争等方面无法做到完全公开化,使得有些制度很不公平,外部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也是油田钻井行业无法进一步发展的重大原因。

二、提高油田钻井行业经济效益的几种对策

通过对我国油田钻井行业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了解到了一些关于油田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阻力及应该如何去改善并且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将钻井企业作为油田集团中的一个密切的子公司以达到节约交易成本的目的。交易成本通常指的是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时所需要花费的代价,其主要内容包括有交易的对象、签订的相关合同的机构所需要的费用。但是由于油田集团公司在进行交易业务性质往往就决定了钻井公司选择作为油田集团子公司是一种风险小和可操作性较强的一种明智的选择。

(2)对油田钻井行业内部进行资产的重组和生产规模的调整。油田钻井行业进行资产重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成本,对生产规模进行调整主要是为了形成规模效益,降低我国油田钻井行业面临国际竞争压力的冲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达到优化结构的目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尽快建立和完善油田钻井行业的服务市场。目前我国的油田钻井行业处于独立的竞争市场环境中,在这种市场环境下的钻井行业在服务价格制定等方面都要有个明确的制度,在竞争环境中只有保持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良性的促进行业的发展,促使企业不断的通过改善自身内部的一些相关结构和技术来实现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结束语

我国油田钻井行业面临的是相对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要首先正确分析自身处在何种内外部环境中,再根据这些形势对自身发展进行相应的分析得出采取哪种措施和对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油田钻井行业的经济效益,使措施改革达到最有效的影响。但是根据环境的各种分析主要集中在行业要进行的资金充足及其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行业性质及特点采取的相关措施往往能有效的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陕西理工学院 管理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就必须根据企业的愿景和使命,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并贯彻执行下去。本文结合我国企业执行力的现实状况,分析我国企业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研究企业执行力的提升策略,为打造高效的企业执行力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

关键词 ]企业;执行力;问题;对策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30.

1企业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1.1 战略制定不合理,难以执行

企业没有将人员、战略、运营三个核心流程紧密连接在一起,忽略了这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企业在制定战略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规划,甚至有些企业直接套用和照搬一些成功企业的战略,致使企业战略没有针对性,缺乏可操作性,也就没有清晰的战略执行步骤和流程。

1.2 组织结构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清晰

组织结构不合理在很多企业都存在,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使得部分岗位的职责不清晰,出现问题时很难快速找到责任人,造成管理混乱,也会出现“三不管”现象的发生,部门相互推诿,躲避责任。

1.3 企业文化空洞

企业文化是根植于本土化文化之上的,只有适应本土化环境,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企业文化不是单纯的企业形象战略,它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和程序,价值观、使命和行为规范,以及观念与知觉。中国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是:平均寿命短,很难长足发展,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企业凤毛麟角。因此,企业文化很空洞,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更不用说企业执行力文化建设。

1.4 企业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完善

企业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制度缺乏连续性、针对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制度变换频繁,连续性不够,刚性不足。有些企业照搬其他企业的优秀成果,没有针对自身实际进行考察和论证。有的是决策层主观进行撰写,代表决策层的意志,而忽略了管理层和执行层的意见。有的企业看起来管理制度很全面,涉及到企业的档案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车辆使用制度等,但只是形式化,而没有切合企业实际。管理流程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说请假流程,有的出现审批混乱,员工不知道请三天事假该找人力资源部经理还是总经理。

1.5 薪酬没有与业绩有效挂钩

我们大多数企业薪酬与工龄、职位紧密联系,而真正纳入员工绩效管理,把绩效结果运用到薪酬体系中去的企业并不多见。现在很多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管理体系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没有将业绩与薪酬紧密挂靠,使得干多干少不能直接体现在员工报酬中去。这种现象使得员工权、责、利不对等,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企业的信任度。

2企业执行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企业内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

战略无法有效执行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战略本身有不可控制性、无法预料性和多变性,同时又错误的进行战略解读,做着与战略背道而驰的事情。战略本质上是一个取舍的过程,明确企业应该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只知道取得而不舍得,那么企业就没有战略。战略和战术的制定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企业战略与目标不够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2.2机构重叠、岗位职责不明确

企业设置组织机构是为了把人、财、物按照一定的形式有序组合起来,能便于管理,更好的完成企业目标。组织结构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结构设计时没有遵循战略导向原则、适度超前原则、系统优化原则、合理管理幅度和层次原则、权责利相对等原则、职能专业化原则和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受到领导者的知识、工作经验,员工的业务熟练程度,素质、沟通的程度以及职务内容和地域文化影响,企业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往往达不到预期结果。这就导致了劳动分工不明确,专业化人才不能合理配置,上级不能按照员工承担的工作职责范围进行有效授权,组织结构无法扁平化,员工分工不明、责任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下。

2.3企业没有营造出良好的执行力文化

企业执行力文化包括贯穿执行力的企业生产环境、容貌、广告、行为规范、经营方式、领导结构、管理制度、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等物质层文化、行为层文化、制度层文化和核心层文化。企业文化流于形式,空洞,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是因为企业经营者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对企业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没有从视觉识别、行为识别、理念识别角度入手,企业没有统一的标志、口号、服装,没有执行行为规范、经营环境、人际关系活动,更没有制度保障,组织结构选择和企业文化导向不匹配,故而没有形成企业执行观念,导致企业文化空洞,缺乏执行力文化。

2.4制度、流程制定缺乏考察和论证

企业制度和流程不完善,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作用,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企业照搬其他企业的优秀成果,没有针对自身实际进行考察和论证;

二是决策层主观进行撰写,代表决策层的意志,而忽略了管理层和执行层的意见;

三是缺乏激励和约束性,员工不知道遵不遵守会带来什么后果,没有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使得员工忽略了制度和流程的作用;

四是制度和流程的制定者缺乏扎实的功底和能力,也没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制定和维护制度和流程。

2.5企业忽视了绩效薪酬对执行力的作用

绩效薪酬就是为了激励员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将员工工作业绩与薪酬相联系,薪酬随着企业员工的业绩和能力会上下浮动。企业忽视了绩效薪酬的作用,没有设计出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绩效考核方案,考核对象不明确,方法不合适,没有针对性。考核甲,却奖励乙;奖励成功者,却忽略失败者。即使有绩效考核,也多是用于计件工资等短期的考核,没有将员工的具体工作量化去考核评估。员工会觉得自己干多干少得到的薪酬是一样的,会使员工的执行力大打折扣。同时,员工对绩效计划和绩效考核指标理解有误、不认同也会使绩效薪酬无法落到实处,无法对执行力起到驱动作用。

3提高企业执行力的对策研究

3.1 规范战略制定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战略是一个企业的先决任务。那么在战略制定的时候,就要秉持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选择合理有效的战略制定方法,经过企业各层级人员的积极参与和论证。

首先要明确企业的定位、使命和企业核心价值观。清楚本企业从事什么行业,生产什么产品或提供什么服务,它将为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其次,进行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一是可以采用PEST进行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分析二是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企业外部微观环境分析,三是用竞争优势环境分析。

最后,进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可以采用SWOT分析,分别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综合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明确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企业结合SWOT分析,充分了解自身实际情况之后,才能做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

3.2 完善组织结构与人员配置

企业有了科学的战略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战略导向的组织结构。企业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要遵循战略导向、适度超前、系统优化、合权责利相对等、职能专业化等组织结构设计原则。并要根据人员素质和能力、工具设备属性、功能,建立最有效的相互关系。在组织结构设计时,也可以借鉴矩阵式组织结构。

人力资源部门在选拔新员工时,可以将企业执行力相关要素纳入到人员测评体系,严格进行测量人员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与专业技能等,确保招募到的新员工具备与企业执行力相关的素质能力要求。在人员配置时,根据人员测评的结果,将企业员工按照素质和能力与岗位职责的要求,进行合理配置,达到人员——岗位——企业三者匹配。

3.3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和流程

企业制度的制定和维护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度维护委员会。制度维护委员会由企业高层牵头成立,各部门负责人和工会、职工代表组成。负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修改、实施、废止等工作,并履行对制度的维护、违反制度的仲裁和奖罚处理的职责。在企业制度的实施期间,制度维护委员会要密切监控,对于制度的不完善之处要及时组织修订,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要及时更新和修正,对积极维护和贯彻执行制度和违反制度的人员进行奖罚处理。

为了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员工明确怎样去完成工作任务,新员工以最快的速度熟悉业务,制定和完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是至关重要的。绘制企业管理流程图和业务流程图是完善企业运营流程的最好方式。

3.4 加强企业执行力文化建设

企业执行文化,就是把“执行”作为所有行动和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执行理念、执行意识、执行机制、执行能力、执行效果的总和,也是企业战略思想,决策、规划、目标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根本保障。企业执行力文化建设要从四个层面进行。

第一,物质层面文化。企业要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等企业物质文化,为提高企业执行力有效性营造出良好的物质氛围;

第二,行为层面文化。企业在经营管理,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中要贯彻执行力文化。将执行力融入到员工的具体行为之中,管理者也要以身作则,在管理和为人处事过程中将执行力贯穿到底,带动员工提高执行力;

第三,制度层面文化。将执行力、高效作业的思想写入企业管理制度。企业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建设要以执行力为基础;

第四,核心精神层面文化。培养员工的执行力意识和价值观念。在企业文化教育,新员工入职培训和日常管理中将执行力理念纳入教育培训范围,培养员工的执行力理念和精神。

3.5 建立科学的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对员工行为有引导作用。提升执行力,需要塑造激发执行力的环境和建立对应的管理机制。企业要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确立绩效考核机制和薪酬机制,引导员工提高执行力有效性。具体做法是:企业高层将战略分解为各部门的战术和目标,各部门再将部门任务分解为各个员工的具体工作任务。期间,管理者要采用科学有效的监督方法,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跟踪指导,及时询问员工完成任务存在的困难和资源需求,积极协调处理和有效授权,确保员工按时完成任务,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马凤才,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 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孙耀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Cleeton,G.U.,Mason,C.W.Executive Ability:Its Discovery and Developement [M].Yellow Springs,Ohio:Antioch Press,1946.

[4] 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执行(第一版)[M].刘祥亚,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 保罗·托马斯,大卫·伯恩.执行力[M].白山,译.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

[6] 余世维.赢在执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 陈建西,刘纯龙.项目管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8] 江志国.基于执行力的江苏英田汽车公司质量管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

[9] 贾广征.基于人本管理的中国企业执行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第8篇: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校;战略管理;实施办法

1 高校战略管理概述

高校在发展历程上的两次重要变革使得高校在教育功能之上依次引入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也称为高校的三项使命。高校功能的扩展使得高校经营管理的概念普遍被人们所接受,而战略管理作为组织管理中的重点内容,正成为高校管理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中的热点问题。高校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高校环境的不确定性。高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变得更加动荡和不确定,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更有适应性的反应系统,以应对激烈的竞争.战略管理能够保证高校与其环境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战略配合,及时调整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程序,形成新的符合未来挑战的能力。第二,高校角色的变化。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高校自主办学、市场竞争和政府规划三位一体的局面,高校自治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必须考虑到周围的外部因素以及自己的长期规划,这些都须借助战略管理。第三,公共利益的挑战。高校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奠定了其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者的地位,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要有系统观、整体观、长期观。高校管理必须构建长期发展战略,以维持可持续的发展与繁荣。

2 高效战略管理的特征

高校战略管理过程包括战略计划、实施和评估,具体共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高校的使命。即确定高校当前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具体的目的,如选择在何种学科领域培养何种层次的专业人员或者进行全面的通才教育.在这一阶段,高校要明确办学理念,进行水平定位和特色定位[3],即一方面需要考虑办成何种层次的大学,如世界一流还是世界知名,国内一流还是国内知名;另一方面考虑自身与其他学校相比所表现出的办学内涵,也就是综合考虑师资、学科、历史传统等因素以确定高校的办学特色.

第二阶段,内外部环境分析。高校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和产业,宏观环境考虑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及地理环境对高校发展即将产生的影响;产业环境考虑教育产业的结构特征和竞争状况,以及竞争对手分析.外部环境分析用以确定高校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内部环境分析主要是核查高校的资源和能力,通过对高校的人力、财务和信息等资源及内部管理制度、市场、品牌等方面的评价识别出高校的优势和劣势.最后,综合内外部环境分析,确定高校的核心能力.

第三阶段,建立高校发展战略。在高校的整体层面、事业层面、职能层面上建立起高校发展战略,即首先确定高校发展的方向和总目标;然后确定高校的各个学科群战略,即工、理、管、经、文、法各学科群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具体的竞争战略;最后,确定高校在人力资源、财务、信息、后勤等职能部门的支持性战略.

第四阶段,高校战略实施.通过组织设计、资源落实、人员的分工协调和激励等具体行动来实现战略的目标.

第五阶段,高校战略评价.对战略的实施结果进行衡量,评价各个学科群的业绩,并且对偏差进行调整.

高校战略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在许多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利益群体、产品和服务的模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高校战略管理主要体现出如下特征:公共性,高校承担着国家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重要职责,具有公共性,需要接受公众的监督,而且接受公众监督的程度与其公共性成正比;更多的环境制约,影响高校的环境因素包括市场制约和政治影响.企业主要依靠市场获取所需资源,因此企业要针对市场的反应来调节自身的策略.高校主要依靠上层监督机构,或依靠自己所提供服务的补偿,如学费,提供各种资源.高校所获得的资源与市场机制是分离的,因此,虽然高校管理要关注效率和效果,但经营的压力要小于企业.高校管理时面对的制约更多,各种法令、章程规定的义务与责任使高校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减少,从而导致它们增加和减少服务的自由度较小,如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不仅受到市场的制约,也要受到政府的制约;内部运作方式不同.高校在业绩标准的制定、业绩的考核和人员激励机制等方面与企业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高校的组织目标较笼统,甚至模糊不清,如“国际知名,国内一流”,而且高校是多目标战略,包括教育、科技和服务等,这些内容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不可量化性.其次高校的绩效期望也不如企业那样明确,高校对组织绩效的界定很困难,难以说明它对绩效的具体期望,高校怎样才是成功的很难判断,失败也同样难以界定,这使得高校战略管理中可用的管理手段也和企业有很大的不同.最后,由于以上两点原因,即绩效目标的不明确和个人贡献衡量的困难,高校对激励手段的使用十分有限,所以并不能取得企业那样的效果.

3 高效战略管理的具体实施

(一)组建学校战略发展研究机构

领导的能力直接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因此,学校领导应对战略管理和日常管理明确职责与分工。为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主要领导应负责战略管理。为广开民意,高校应该组建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也可由原有的学校教育研究所充实形成。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平时不仅要深入基层进行研究,还要通过召开座谈会、专家咨询等方式,发挥教职工的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这就对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研究人员要有较高的科研能力,研究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同时还要有高尚的品德,为学校发展做到大公无私,不带有私利的意见才有利于学校的发展&研究人员在谏言过程中既不能代替领导参与决策,更不能左右领导为某个小的利益集团谋私利。

(二)建立高校情报系统

竞争情报就是针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等有关信息进行研究的产物。如果说组建学校战略发展研究机构是练好内功的话,掌握和研究国内外赶超对象和竞争对手的信息则是练好外功的必备条件。只有掌握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因此,高校应建立高等教育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既要掌握、研究政府的方针政策,更要研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市场需求趋势与变化。

(三)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社会专家咨询群体

社会需求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高校自主办学的前提是面向社会,因此,高校的发展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作为基本导向。社会专家才是真正了解社会发展的群体,闭门造车,凭臆想作出判断难免限于主观,因此制定战略发展的小组应依靠社会,通过各种渠道与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家等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广泛交流与沟通,听取他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形成社会专家咨询群体。既听取具有高屋建瓴的政府工作人员的建议,同时也要接纳有着丰富经历甚至失败者的意见,综合各种意见以帮助高校制定合适的战略规划。

4 结束语

高校属于典型的第三部门,它有着有政府和企业不同的制度特点和管理模式。因此,高效的战略管理也不同与企业或者政府的战略管理,高效的战略管理并不是一个纯理性的分析过程,在分析的同时,更多考虑进高校内部文化的影响因素,强调组织成员的协调。

参考文献

[1]徐从巍,冯厚植.高等学校发展规划的模式与选择[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1993(2).

[2]胡鹏山.论加强高校的战略管理[J].上海高教研究,1997(3).

第9篇: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关健词]企业 战略理论 多种范式

上个世纪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资源论、钻石模型、平衡计分卡、竟合论、超强竞争论等战略理论,可以说是多种范式并存。

一、资源论

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资源论的假设是: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2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尽管资源论不断发展并在90年代盛极一时,但资源论的缺陷是致命的,且不说它没有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外部关系,将复杂的企业内部结构仅以资源、能力或核心能力来解释,或者说以资源涵盖整个企业,难免以偏概全。

二、钻石模型

1990年,波特提出钻石模型,可以说是关于企业战略理论的综合分析。波特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产业与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这四大要素创造出国家环境,企业在其中诞生并学习如何竞争。波特还分析了政府,社会,每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的历史背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国家文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并进一步指出在国家经济中,钻石体系会形成产业集群,其内部的产业之间形成互助关系。在历史分析中,波特认为,从国际竞争观点看,每个国家可以根据他们的产业表现,分成几个不同的竞争优势阶段,这些阶段就是该国经济发展的详细过程。每个阶段所强调的产业、产业环节和企业战略都不同,就连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因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国家经济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在历史分析中,波特认为,从国际竞争观点看,每个国家可以根据他们的产业表现,分成几个不同的竞争优势阶段,每个阶段所强调的产业、产业环节、企业战略和政府的产业政策都不同。波特对每个阶段中各个要素的不同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出波特的钻石理论是对早期企业内外部分析战略理论的完善,使这种理论不仅提供了分析的基本框架,而且有了丰富的理论内容。

三、平衡计分卡

在此阶段,基于企业内部制度分析战略管理理论也开始出现,表现为平衡计分卡理论。平衡计分卡是基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战略理论,因而可以将这个理论看作是基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战略理论。由于传统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绩效状况,该理论提出用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流程)及组织的学习和能力提高三套绩效测评指标来补充财务测评指标。

四、关于企业社会关系的理论

企业社会关系是与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尽管企业社会关系更多的源于企业外部环境,但它确实不同于一般企业环境分析。二者的差别在于,企业可以或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协调整合甚至管理控制其社会关系;但对于环境来说,企业则无法或难以进行协调整合,更谈不上管理了。从企业社会关系方面看,一个企业既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组织与组织、人与人、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与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互补生产商、潜在生产商、政府、企业协会、大学、研究所、社区及其它组织间的关系,从而使企业社会资本最大化。

五、博弈论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如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战略、结果、均衡等。博弈论与战略决策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以博弈论为基础来研究战略问题,特别强调对竞争对手的行动的研究,强调企业的战略制定要考虑对手的可能反映,要根据对手的反映或可能的反映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行动,以达到击败对手或至少领先于对手的目标。在传统经济学所谓的寡头垄断产业中,博弈论的思想在战略制定中的运用已很广泛。

六、组织理论中的新制度主义的观点

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并没有超越资源及资源市场的属性来解释企业间的差异。尤其是它没有考虑包容着资源选择决策的社会背景因素(比如,企业传统,网络关系,管制压力等),以及这种背景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间长期的差异。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也没有提出资源选择的程序,也就是企业是如何做出或未做出理性的资源选择来追求经济回报的。决策的制度背景在个人、企业以及企业外部的层次上,深刻地影响了资源的选择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里的制度背景即是指规则、准则和围绕着经济活动的信念。围绕着资源决策的制度因素影响着企业获得经济租金的潜能。在个人的层次上,管理者的准则、习惯以及对传统的审慎的认同,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在企业的层次上,公司文化、共享的价值观系统和政治程序,以及在企业外部,政府压力、工业联盟和社会制约(规则、准则、产品质量标准、职业安全、环境管理)等都影响着资源的选择及战略决策。七、有机战略观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