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市场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3年第四季度,湖南卫视全新推出中国首档大型明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这档周播节目于2013年10月11日22点“非黄金档”播出,首播当日即以全国网收视率1.1力压同时段其他节目,而且收视率一路攀升,11月8日第5期播出时,其全国网收视率已达到2.13,超过湖南卫视上半年火爆一时的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笔者认为,这档节目产生如此轰动效应的原因是做到了中外交融,在借鉴国外优秀节目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细化、本土化再创作,将中国电视节目的制作带入工业化时代,尤其是融入了浓浓的父子(女)亲情,这在全国电视节目中开创了一个新的模式,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本土化创新后的精益求精
有网友将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和韩国原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一一对应,发现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并没有完全套用韩国版的模式,并在环节设计等方面做了很多改进,节目内容也完全是自创的,在细节上更是亮点频现。在地点选择上,韩国原版的节目拍摄地点基本都是离首尔1~3小时车程的小山村,而湖南卫视版的节目拍摄地点则遍及天南海北。无论是北京郊区鲜为人知的古朴村落,还是宁夏沙坡头靓丽的沙海,抑或是气候怡人的威海市鸡鸣岛,湖南卫视版的《爸爸去哪儿》中的很多特色是韩国原版节目所无法展现的。在时间上,韩国原版节目的拍摄时间为两天一夜,湖南卫视版则是三天两夜,内容和游戏环节的增加,更需要制作团队辛勤的努力。在风格上,韩国原版节目在整体风格上还是偏综艺一些,而湖南卫视版的节目则更像是纪录片,更加真实。在节奏上,韩国原版的节目节奏过于拖沓,而湖南卫视版的节目则很好地规避了这个弱点,在编排上更是照顾了国人的收视习惯,从每期冗长的录像里精挑细选,摘出最精华的部分,再搭配生动活泼的字幕,从这个节目中受众可以看出节目制作者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
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从2012年开始,中国原创节目的市场份额每况愈下,中国电视开始进入“说明书时代”。 浙江卫视从荷兰引进的《中国好声音》一骑绝尘,一时间领跑所有卫视,无论是收视率、广告营收还是影响力,都让同行羡慕不已。所以,在2012的戛纳电视节上,就出现了不少中国电视人的身影。当时就有业内人士断言,“2013年会成为版权引进年”。事实正是如此。2013年第一季度开始,各种引进版权节目纷至沓来,占据了各大卫视的黄金时段。
2013年大红的《我是歌手》改编自韩国《I am a Singer》;《舞林争霸》原版是风靡全球的美国舞蹈类节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央视也引进了美国《Dancing with the Stars》,以《舞出我人生》的名字推向市场;还有引起很多话题的《星跳水立方》《中国星跳跃》分别引自德国和荷兰的明星真人秀节目。
但是,并不是有了国外优秀节目模式的支持,本土化的节目便可以高枕无忧。近年来,中国引进版权的节目非常多,能够真正实现盈利的却少之又少。2010年,江苏卫视从德国引进婚恋幸福真人秀《老公看你的》,原版节目在德国开播一个多月就曾创下收视率16.2%的好成绩,引进中国后做了大量的本土化改进,起初话题性不错,但没多久与另外一档婚恋节目《欢喜冤家》同时下档。而《爸爸去哪儿》之所以成功,在于其节目设计、制作模式和拍摄内容等都非常新颖,同时融入了父子(女)间的真情互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断尝试,实现娱乐节目工业化
国际节目模式引进公司世熙传媒CEO刘熙晨认为,《爸爸去哪儿》从海外引进的不仅仅是节目形式本身,更重要的是工业化的制作模式。在他看来,美国、韩国的很多电视节目都有一个标准化的工作程序,目前国内的制作单位还很少做到,《爸爸去哪儿》无疑在娱乐节目工业化生产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节目在拍摄过程中的一系列数字也展现了工业化制作的基本流程:在三天两夜的有限时间内,共计有不同部门的120位工作人员和各个位置的45个机位投入无间断拍摄;后期团队需要从1000多个小时的拍摄素材中寻找和筛选出3~4个小时的影像,剪辑团队在此基础上制作出100多分钟的初剪版本;字幕组和音效组此时将介入制作,经过反复删减最终敲定为90分钟的播出版本。这超越了《我是歌手》38个机位、400个小时素材“剪”一集的湖南卫视制作纪录。
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认为,相比以往制作简易的国内户外节目,“这应该是国内目前最复杂的真人秀,这种工业化制作模式下的节目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和观看”。
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节目环节
整个节目从一开始就有周密设计,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详细的市场调研。首先,在节目邀请嘉宾上,《爸爸去哪儿》的总导演谢涤葵借鉴韩国原版节目的模式,将范围限定在明星家庭上,他认为,在社会文化上,中韩观众对明星有着强烈的猎奇感,有了明星就会有原始的观看欲望。在节目开始制作前,导演组总共拜访了近20对明星父子(女)。在明星上尽量选择有差异性的、为人熟知的明星,不同的职业方向、不同的圈子、不同性格的明星组合在一起有互补的效果,并最终敲定现在的5对。这其中最成功的选择莫过于张亮父子,因为参加《爸爸去哪儿》而名声大震的模特张亮,之前的影响仅限于时尚圈,按照惯常思维并不是娱乐节目的首选,但他的儿子天天却很符合市场调研的结果,非常可爱,喜欢讲话,长得也很有观众缘,有点韩国范儿。节目播出后,张亮父子成为最受欢迎的亲子组合。
其次,编剧组和现场导演组确定拍摄地点后,详细设计方案。比如嘉宾进入外景后需要完成的任务,从挑选住房、寻找食材到瞪眼比赛和放飞候鸟,都属于编剧组的工作,但他们不会指导嘉宾的具体表现,而是在各个环节中静等真实情况的发生。拍摄时,剧组会进行场记,把海量素材记录下来交给后期,后期再进行一系列专业制作,后期会在节目开播前三天进行全封闭式的工作直到节目播出才结束。
中国传媒大学讲师吴迪认为,这种周密而标准化的调研、选择和设计正是一种标准的工业流程,节目组可以预先判断在具体环境下特定嘉宾的不同表现,虽然这些表现不被制作方干预,却属于“意料之中的意外”。这种本土化的调研、选择和设计自然解决了引进版权节目在国内“水土不服”的难题。
家庭教育成为社会讨论新热点
《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以不同于以往娱乐八卦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健康的方式为民众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话题。节目中5位明星爸爸和子女共同体验了三天两夜的乡村生活,爸爸们肩负起做饭,哄孩子,陪孩子做游戏等任务,这对大多数母亲来说都是每天重复做的简单事情,可明星爸爸们却常常显得手足无措,在经历种种尴尬之后,明星爸爸们也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对家庭对孩子付出的缺失。以往爸爸们工作忙,很少能像镜头中呈现的那样,与孩子们亲密无间地长时间相处,他们难以体会到带孩子的种种辛苦。通过节目的拍摄,明星爸爸们有了发自内心的感触,并进行了真情倾诉。
其实,明星也是普通人,在孩子面前,父亲就是最严厉、最伟大的。孩子信赖父亲,父亲爱孩子,这样的爱并不轰轰烈烈,而是于平淡细节中处处可见。可事实上,中国的孩子似乎普遍缺失父爱,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父亲们总是很少有时间可以单独陪孩子。在一个家庭中,男性大多是家庭的顶梁柱,女性则负责后勤保障、相夫教子。正是因为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爸爸去哪儿》才引发了广大父母的强烈共鸣,特别是父亲们,他们在镜头中仿佛看到了自己:做饭无从下手,穿衣梳头不知所措,面对孩子哇哇大哭不知怎样处理。《爸爸去哪儿》犹如一记重拳,一下击到了父爱缺失这一家庭教育最痛处,从而引发了全民关注。
显然,《爸爸去哪儿》不仅是一档电视亲子类节目,而且是一部教育片。它真实地反映出家庭需要的不是只懂得严厉不懂得沟通的爸爸,而是需要真正可以陪同孩子一起成长的父亲。观众了解亲子互动、共同成长的意义后,会情不自禁地锁定这档节目,从而使节目的收视率不断提升。
2014年上半年,中国彩电市场在显示技术上呈现多元化发展,4K、OLED、激光电视等高端显示技术产品不断创新和丰富。其中,4K电视普及加速,成为2014年彩电市场的主流产品。在第十届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大会上,了《2014上半年中国平板电视消费需求状况及下半年市场趋势预测报告》和《第二批4K超高清电视产品整体性能检测报告》两大权威报告。中国电子商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还携手苏宁云商、以及主流彩电制造企业在北京共同启动“炫动 ・ 色彩4K电视节”线下推广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市场调研数据以及权威机构检测结果,在会上评选出了彩电行业科技创新三座“视界杯”,为平板电视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2014年 ・ 彩电产品技术创新奖
海信 LED55XT900X3DU ULED
海信XT900系列ULED电视采用多分区独立背光控制和HiView画境引擎技术,并模拟主动式发光显示器件的优势特征,实现了高对比度、高色域和高速响应的完美画质表现力,在图像色彩饱和度、对比度表现上和OLED不相上下,在图像亮度、技术成熟度方面比OLED更具优势。而相比普通的LED背光产品,对比度可以提升十倍以上,色域范围提升30%以上。海信ULED与4K完美结合,使其在画质表现上比4K电视更绚丽,比OLED电视更精细,性价比优势非常突出。海信XT900系列ULED采用极简智能操控系统,并在行业内率先实现聚合式影视搜索,让用户跨过单一的视频平台,实现全网搜索。
2014年 ・ 彩电产品技术创新奖
联想 智能电视50S9
联想智能电视50S9拥有全球最快的运行速度,最丰富的视频、APP内容,最便捷的人机交互系统,并且配备全球首款一键智能遥控器,持续打造优秀的产品体验。针对人机交互这一难题,联想创新性地推出一键智能遥控器。其第一代智能升级卡,内置NVIDIA Tegra K1全球最快芯片,可将电视升级至200核,完美支持超大型炫酷游戏。6款明快炫色外观,打造极具时尚感的外观。与百视通联手打造视云影院,拥有超50万小时高清正版片源,极大满足消费者的观影需求。
2014年 ・ 彩电产品技术创新奖
松下 TH-65AX800C
松下TH-65AX800C电视是一款松下电视家族的明星产品,作为一款超高清4K电视,其采用双引擎处理架构,在色彩显示方面搭载的丽可彩6色优化引擎,在传统的RGB三色基础上,增加CMY辅色进行色彩优化,作用于4K广色域面板,真正呈现忠于原色的靓丽色彩。画质处理方面,拥有精细把控每一幅图像细节的4K超解像技术引擎――12万大数据库引擎,让输入图像拥有更高画质的细节表现。
HDMI2.0以及Displayport1.2a接口满足更多的信号输入需求,“支持4K 50/60PYUV4:4:4”的无损影像输入更让此款电视成为一台高规格的4K电视。此外也通过“THX 4K DISPLAY”的认证,拥有影院级的震撼和卓越的品质。外观上标新立异的“3°仰角倾斜设计”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最佳视听角度。智能功能增加了人体感应,人体靠近自动开机并显示日期时钟和新闻信息,真正的智无限慧生活。
2014年 ・ 彩电产品技术创新奖
(一)主题设计要立足于学生兴趣爱好
“以人为本”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乐学”的前提下兴趣盎然地参加到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来。例如,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三亚火炬传递活动,班上同学办了以奥运会为主题的板报。在同学们设计的板报上,笔者看到有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图标及其含义,于是让同学们说说历届奥运会的会徽及其设计含义。 “一石激起千重浪”,大家纷纷说起了历届奥运会的举办国、举办城市、会徽及其意义、会徽设计的优缺点等。看到他们兴趣盎然,笔者心想:“为什么不开展一次‘奥运会会徽设计 ’的主题设计活动,让他们深入认识徽章的设计呢?”于是就问他们:“想不想自己把历届奥运会会徽设计做个综合分析与评价?”学生们非常高兴,喊道:“想!”这样,“奥运会会徽设计”的主题就产生了。这一主题设计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的兴趣,笔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进行引导,让学生乐意深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主题设计要强化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实践性学习,它强调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 在社区服务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个人或集体在本社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增强为社区建设、发展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可组织动员学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协助交警搞好交通疏导工作,为老、弱、病、残、孤寡、军烈属提供服务,扶贫帮困,保护环境,家庭教育,导游宣传等。学校可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共同组织评选“社区服务优秀学生”等活动。
在社会实践方面,可组织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如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参观活动(参观高科技工农业园区、现代化科技成果等),社会考察(菜场、商场的货物门类、市场价格及销售情况),调查街道扶贫帮困等情况,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党风廉政建设等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在星期一的例会上,学校通告了对几位深夜外出上网的同学的处分决定。笔者以此为契机,首先在班会上让同学们围绕“上网利与弊”展开激烈的争论,然后开展了“中学生上网利弊谈”主题活动。活动计划为:辩论会――“我怎样上网”,讨论会――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威胁(社会调查),调查报告――《如何避免上网带来的弊端》。按照上面的活动过程设计,学生们开展了对附近网吧的实地调查,制作了关于上网的问卷,并在广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对一些上网“瘾君子”进行了采访,得出了很多具体的认识。最后通过实践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应对措施。这种通过个体或小组的亲身实践完成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为透彻地认识社会,促进了学生自身的成长。
(三)主题设计要紧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所面向的是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所设置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以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和前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为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下面就案例“三亚兰花为什么这么美”来谈谈如何结合生活经验设计主题: ①观摩三亚兰花种植培育基地。要求:个人活动必须有三次以上;每次活动都要整理出详细记录;每次活动后都要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写观察、感受小结;每次活动后,尽量保证有采访、调查对象的签名。②进行三亚兰花销售的市场调研。要求:从三亚兰花的销路范围、销售价格、市场运作、市场前景、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活动中要本着锻炼自己的意识,宣传本地特产,扩大兰花品牌知名度,为培育兰花新品种和扩大兰花销售市场出谋划策。③组织班会课:“三亚兰花为什么这么美”。④组织举办一次小型的花展,感受兰花的美丽。⑤装扮校园:体验兰花种植与管理活动。⑥撰写调查报告:关于兰花栽培技术以及兰花销售市场的调查报告。三亚地处热带,适宜于兰花栽培。三亚兰花品种繁多,闻名中外。三亚兰花栽培具有广阔的市场,是政府大力扶持的新兴产业。恰逢高中学生正好学习了生物学中的相关内容,确定这样一个主题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的同时,从更宽广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对三亚的热爱之情!
(四)主题设计要关注社会,走进自然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要让他们和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性,要求学生从自然和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并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时要关注社会,带着学生走进自然,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一、题目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八、开题报告参考文本: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一、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3]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4]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5]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6]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7]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19):107-108
[8]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9]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77-78
[10]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9,6(20):52
[11]杨宁宏.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12]卫洪斌.体育课激趣体会[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97-98
[13]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J].理论观察.2004,5
[14]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15]尚立文.鼓励性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妙用[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2.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1.查阅相关文献,要求图书馆对我们开放。
2.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校机房对我们开放,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期限为五个月左右,2008年5月开题,2008年7月结题。研究进度分为查阅指导教师指定及其它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分析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资料整理、最后成文四个阶段。
2006年5月查阅文献资料阶段。
2006年5月分析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阶段。
2006年6月资料整理阶段。
2006年7月最后成文阶段。
开题报告参考范文:
赏识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中,教育公平问题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智障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智障教育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智障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加大,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智障儿童经过九年义务教育毕业后仍需要人照顾或者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闲置在家,没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食其力,依然靠父母养活,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智障学生的教育,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在于为他们将来顺利地回归主流社会,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最终能够获得社会的理解、接纳和重视,使之同健全人一样参与社会、贡献社会,分享社会的进步成果,体现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近十年来,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国际上非常重视“支持——融合”,注重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国内外也研究出了很多课程体系和评量标准、教育方法,但其中的教学方法有的范围太宽、有的层次太深,不适合我校使用。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赏识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课题,争取经过摸索研究,让赏识教育贯穿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智障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智障儿童在课堂中愉悦接受知识、找回失去的自信,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解决以下问题:以表扬和多元赏识为主,为这些残缺的孩子找回自信,挖掘出他们内在的潜力为目标,依据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智障儿童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社会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在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美工、劳动技能、康复训练、书法、体育与健康等科目的教学中研究出适合特殊教育课堂的教学方法。
根据培智学校的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所开设的有教材的课程和自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的校本课程的课堂中运用赏识教育,充分挖掘智障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在老师、家长、同伴的赏识中尽最大的可能找回自信,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生活技能,以便于以后更好融入社会、适应生活。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预计的研究突破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外赏识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了的环境理解和对自我的了解。教师不应该使用惩罚、强迫和种种要求或约束来促进学生学习,而是要重视他们的意愿、情感和需要;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自己的潜能,可以“自我实现”。这一理念为赏识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赏识教育的主要理论渊源。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最低层的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赏识教育的启发在于:第一,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教师与家长应首先关注的,满足学生健康、科学、安全的衣、食、住、行的需要。第二,要大力倡导先进的、和谐的师生观,尽量满足学生爱和被尊重的需要。
2.国内赏识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赏识教育源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四块糖果”这一经典案例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赏识教育思想。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他主张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大脑、双手、嘴巴、时间、空间和眼睛。他所倡导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一直激励着许多的教育工作者。
周弘老师所倡导的“赏识教育”,是陶行知研究的一个最新成果。周老师致力于赏识教育的推广与研究,由最初的家庭教育推广到学校教育。他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的再建构、再提升。得到赏识、被尊重和理解,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赏识教育是源于爱的教育,是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教育,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共同发展的教育,是充满了人本理念的教育。周弘老师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是: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潜力的原因,在于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赏识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赏识教育是呼唤善良,让人学会感恩,启迪智慧的教育。
3.趋势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了解,我们认为今后智障儿童的教育要以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培养智障孩子自信、乐观的良好心态,挖掘他们的潜力,促进智障儿童生存能力的提高,在社会支持系统下能够逐步融入正常社会。
(二)本课题预计的研究突破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计在培养智障儿童自信、乐观的健康心态、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对于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赏识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是使我校的智障教育教学水平能再上一个新台阶;二是使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切实得到锻炼,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三是使参加课题实验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到较快发展,养成自信、乐观的健康心态,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为他们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智障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以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己任。通过应用与研究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自我肯定、培养自信心,面对任何挑战都能阳光的去面对,不怕失败,勇于承担;能坦然的接受异样的待遇,能和别人积极交流,坚定“我能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通过研究可以总结出能够推动智障儿童学会生活、适应生活、回归主流社会的理论性的支持。(续)
关键词: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法;教学方法;比较分析
近1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从国企到民企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支持力度,从中职到高职的学生人数,无不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各职业院校为了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首当其冲。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是85后,甚至是90后,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而传统的理论化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适应现代职业课程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以增强职业课程对适龄学生的吸引力,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特点,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德国教育家在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研究结论,设计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这些教育方法在德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我国已有不少职业院校开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但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应用的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对于如何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等教学因素进行有效融合,尚没有形成清晰、系统的教学设计思路。许多教师面对行动导向法之下的各种具体方法,不知该如何正确地选择适合本课程特点的行动导向法。本文拟从比较分析行动导向教学法之下各种具体的方法入手,具体地提出对于我国职业院校应该如何选择适合本专业、本课程的职业教学方法。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比较分析
“行动导向的教学”由英国的瑞恩斯(Reginald Revans)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随后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在德国,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准备教育的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推动了不同形式的行动导向教学活动,促进了项目教学法跨学科、跨职业、跨培训机构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如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实验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思维导图法、任务驱动法等等。现在我国职业院校推广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以下就从这四种方法的核心目标、使用过程、教师与学生、所需工具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详见表1)。通过对这四种方法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各自的特点。
(一)相同点
1.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四种方法都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计划、独立实施与独立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特别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脑、手、心”共同参与,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角色转变,教学相长。这四种方法都弱化了教师的作用,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也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更多的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是学生碰到问题时的咨询者,有时候甚至是课堂上的一位主持人。教师从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淡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并不把知识传授作为其唯一的任务,而主要是准备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
3.教学模式呈现出开放性。这四种方法都采用非学科式的、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它按照职业活动的要求,以学习领域的形式把与活动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孤立地学习,而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研究教学内容,并在团队活动中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不同点
1.模拟教学法侧重于“模拟”,关键在于结合专业背景与行业特色,给学生创设直观的、模拟仿真的工作场景,让学生模拟职业岗位的角色。要做到有效的模拟教学,就需要教师积极思考,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对职业岗位专业技能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模拟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择或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职业场景。
2.案例教学法专注于“案例”,利用真实的事件为基础并结合实际教育的活动所撰写的案例就是教师上课的教材。案例的讨论是课堂的中心环节,其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他们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各种案例的最后,总是问学生:“你说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不经过缜密的独立思考是很难给出圆满答案的。案例法训练的就是决策艺术,锻炼学生在不圆满的条件下做出自己独立决策的能力。
3.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项目”,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要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与指导作用。
4.引导文教学法重点则在于“引导问题”,教师通过引导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在引导问题一步一步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探求知识、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提高其自学能力、科研能力。是否有明确的线索、有足够的提示、引导问题设置的数量和质量是能否有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关键。
另外,引导文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从核心目标、到所需工具看似一样,但是区别两者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资料的提供。项目教学法中教师会提供完成项目的所有相关信息资料,而引导文教学法教师只会提供部分资料,更多的资料和知识是需要学生通过对引导性问题的回答来自主地学习。
二、不同课程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选择
通过以上对这四种常用的现代职业教育方法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和专业特点,选择正确的、适合的职业教学方法。以下以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为主线,以专业设置为辅助分析行动导向法的具体选择和实施(见表2)。
我国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专业设置涉及技术、经济和社会工作三个大的领域。这些领域和专业具体包括:(1)技术专业――设有建筑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通讯技术、木材加工技术、信息技术、网络与媒体技术、机械制造与加工技术、保养和维护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和射线保护等专业方向;(2)经济专业――设有银行、数据处理、财会、卫生事业、社会机构、房地产经济、贸易、手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国际营销、国际税法、媒体与通讯经济、展览与大会管理、公共经济、运输经济、税收与审计、旅游经济、保险、经济信息等专业方向;(3)社会工作专业――设有老年人工作、残疾人工作、具有心理障碍及嗜好人群工作、犯罪人员工作、家庭教育、儿童和青年人工作、社区卫生工作、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等专业方向。
(一)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各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一般包括政治课、体育课、外语课、军事训练课等)。这类课程虽然并不一定与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却是学生日后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修的课程。由于这类课程专业性不强,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不强,因此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法。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学生在课堂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就像演员演戏一样。这种模拟人生、模拟社会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系统中的基础环节,旨在实现学生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增强能力、健全人格的目标,使学生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掌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获得必要的能力训练,具备创新的综合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知识细节的灌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术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基础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应用科学三类。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处理个人问题。通过项目教学并且以个人为小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项目,训练其科学思维,培养技术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经济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法政、社会、管理咨询经济三类。这类课程社会性强,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现状、宏观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对经济现象的各种模拟,帮助学生从感性上更直观地接触社会经济。
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社会心理、法政三类。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人心理的了解,学会从“他利主义”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文教学法中能有效地设置引导问题帮助学生换位思考,更好体现了社会事业专业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包容能力及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基础课程
该类课程指某一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课。它是为学习专业实践课程打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所具有的“基础性”、“专业性”、“大面积性”、“核心性”等特点,决定了它们在课程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技术类专业基础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枯燥”,大量复杂的技术方法、数学模型和虚构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摸不着头脑,很容易就失去学习的兴趣。引导文法可使学生在教师“引导问题”的指引下,一步步地掌握技术知识和模型的设计。在头脑里清楚“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哪些能做得更好”,并形成后续实践课程中的操作步骤。
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采用必须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开展,必须把课堂的教学与学生课外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特别要求学生走出去与社会接触,关注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现象,因此除了教师的努力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开展。项目教学在此可以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通过真实的经济项目,比如与企业合作的市场调研项目就能很好地让学生主动通过经济数据的收集、经济指标的分析,撰写市场调查报告。这一完整的过程,在项目中积极学习经济方法,深刻体会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工作类专业课程必须体现专业内涵的把握和专业价值观的塑造,教学方法的选取必须突出专业特征。作为一个社会福利资源的筹集和发送体系,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所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是一种运用专业机制来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也是一种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缺少社会阅历,所以对课程中的知识很难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对一些社会问题所引发的思考总是想当然。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利用鲜活的案例资料,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培养社会学的思维。比如,就社会工作方法这一知识点,就可以利用“赡养老人”这种类型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作用及其内容,并可以进一步地结合我国的实际,梳理并总结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儿童、青少年、老年、妇女、家庭、矫治、残疾人社会工作。
(四)专业实践课程
专业实践课程是集中体现专业特点的中心课程,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它根据某种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岗位需要而开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趋向,培养学生未来的具体职业能力或职业拓展潜力。
技术类专业实践课程非常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这类课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以小组为形式,以引导文法为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从旁提醒学生在具体操作机械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从资料的收集――计划的实施――检查评估,由始至终都是由学生动手动脑。
经济类专业实践课程强调的是与社会经济现实接轨,避免照本宣科,教师要注意与时俱进。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走出去和引进来”。“走出去”就是利用模拟教学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各种职业的具体工作。比如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教学,可从组建模拟外贸公司开始,运用所学内容模拟一部分,从询盘、发盘、还盘到接受,订立贸易合同开始,从信用证项下的FOB进口合同、CIF项下的出口合同各环节来锻炼学生开展进出口业务的实际能力。“引进来”就是利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引入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具有现实性的案例。例如,在证券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以书面的形式被展现,作为被剖析的对象,教师和学生要共同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等工作。案例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身临”形形的市场环境,去摸索、探讨处理各种投资问题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进行投资分析和投资决策的能力。
社会工作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关键在于学生能真正学会用一个成人的眼光去处理社会事业中形形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实践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社会工作实践课程教学方法不是去模拟或创设问题的情境,而是直接采用实际的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到现场参观或者直接到相关机构去接触现实的真实场景,从而使实际工作水平和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