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行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农业银行是四大国有银行之一,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行设在北京。在国内,中国农业银行网点遍布城乡,资金实力雄厚,服务功能齐全,不仅为广大客户所信赖,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银行之一。在海外,农业银行同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良好的信誉,被《财富》评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
二、实习过程
此次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在农业银行的实习,掌握银行业务的基本技能,熟悉银行日常业务的操作流程以及工作制度等。实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了解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和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
(二)学习银行的基本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银行的储蓄业务,如活期存款、整存整取、定活两便等;银行的对公业务,如受理现金支票,签发银行汇票等;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如贷记卡的开户、销户、现金存取等;联行业务;贷款业务等。
(三)了解银行会计核算方法,科目设置与账户设置,记账方法的确定等。区别与比较银行会计科目账户与企业的异同。
(四)总结实习经过,并填写实习鉴定表,写实习报告。
总的来说中国农业银行的规章制度还是比较全面的,它具体规定了职员的操作规范及行为守则。
其次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现代银行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已不仅仅局限于储蓄及放贷,与此同时,现代银行的服务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交保险,充话费,交罚单,买基金,炒股票,外汇,理财……夸大一点就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银行办不到的”。
下面谈谈我在农行的工作经历,开始几天主要是跟在指导老师后面看,看指导老师具体怎么操作,大概看了3天,了解了银行柜面服务的全套流程,由于农行有规定:非工作人员不得操作,并且我非农行人员,是不可接触现金的。所以刚开始我的任务就是指导客户填单子等类似于大堂经理的工作。
然后,我开始学习储蓄业务。现在,农业银行储蓄业务实行的是柜员负责制,就是每个柜员都可以办理所有的储蓄业务,即开户、存取现金、挂失、解挂、大小钞兑换,、受理中间业务等。凭证不再像对公业务部门那样在会计之间传递,而是每个柜员单独进行帐务处理,记帐。但是每个柜员所制的单据都要交予相关行内负责人先审核,然后再传递到上级行“事后稽核”。而学习柜员间每天交接工作时的对账是必不可少的,对账时除了要核对现金账实是否相符外,还要查看重要空白凭证是否缺失,传票是否连续等等。而柜员间对账也是很有程序的,一般先清点现金,然后再是清点重要空白凭证如存折,银行卡,存单等。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传统的思想在农业生产中一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因循守旧,过于注重经验等。很多农民都不愿采用新技术,怕带来风险。在这方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有限,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另外,我们传统的科研机制不符合新时期农业推广与应用的需要。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研制出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后并没有进行宣传,也没有进行田间的实验、示范和培训,而是以论文和专利的形式结束了。全部当成了技术储备,很多技术和设备即使到了新一代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了,依然没有被使用过。
加强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接受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需要的一方面是农民有接纳这种技术和器具的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文化素质。但是目前很多地区的农村,强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因此,要想大规模的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离不开培训工作。具体来说,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发明白纸、做讲座、技术示范与指导、新项目的详细解读等工作来加强对农民培训、引导,让农民愿意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并愿意配合新的推广项目;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加强对外出打工人员的吸引,通过小额贷款、定向资助补助等一系列措施把青壮年劳力留在当地进行农业生产,而且要让这些青壮年劳力从经济上获得真正的实惠[2]。
结合企业与研究机构开展宣传,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可。由于过去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许多农民对新型农机具缺乏认识和了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农村大集发放宣传单等形式介绍新型农机具的好处,让广大农民提高认识,积极购置、使用新型农机具[3]。在这方面,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农业企业,要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让科研成果切实成为推动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动力。为此,各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农业企业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做好产品和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尤其要注意技术和设备的“傻瓜化”,让技术和设备使用起来简便易行,这对高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可程度很重要。各高校也可以借助学生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走到各地方农业生产一线,对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使用进行指导,一方面促进了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普及;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己的生产实践能力。
2011年上杭县已拥有49合收割机,作业面积3.16万亩;插秧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推广手动插秧机。2007年引进乘座式井关插秧机和手扶步进式久保田机动插秧机。2008年拥有机动插秧机3台,机插面积510亩。2011年拥有插秧机183台,机插面积1.068万亩。整地起垄机、机动插秧机和收割机能在上杭县广泛推广和使用,其中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购机补贴是主要因素外,尊重农村发展的经济规律,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机具科技含量的大幅提高,以经济效益和农机使用者得实惠的经济杠杆规律,促进了农机具在农村广泛推广使用,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农机手的认可和赞赏,则是推广使用的成功之例。综观县40余年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使用过程中的成败得失,认真分析过去所经历的农机化发展道路,对今后引进推广使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广农机市场化和产业化,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构造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机械化认识的偏差和不足
在中央保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别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战略决策下,各级政府已认识到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广大基层干部逐渐认同。但对于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决定着农业现代化进程还未被认识或认识不足,导致农机化发展进程滞后于本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粮食为基础,以经济作物为辅,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为重点来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水平。但目前上杭县还未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连起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还未真正体现。目前只是在摒弃传统的粗放式耕作向现代精耕细作迈出了一步,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中向前推进和跨越了。对于农机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是先进现代农业技术的桥梁和纽带,在基层和广大农村还未上升到理论指导实践的行动中来。因而在推广和使用新农机具的过程中就事论事,缺乏长远的谋略和意识。
新式农机具推广使用的几点启示
新式农机具的先进性、适应性和经济效益是推广成功的关键。整地起垄机的推广从前期的政府补助购买到农户自发的乐于购买使用,就是因为起垄机适应了烟田种植又能给烟农减少耕种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而机手又能得到可观的经济利益回报,实现了烟农和机手的双赢。近几年推广使用机动插秧机和收割机,迎合了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在农村劳动力减少,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农村,土地流转而形成的规模化种植的大环境下,机具的先进、可靠、适用,机手在作业后的经济利益回报,构成了新机具顺利推广使用的环境和因素。
政策性支持帮助是新式农机具推广的前期保证。中央和各级政府逐年加大了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补贴。上杭县的购机补贴从2008年的180.06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690.3万元,每年以57%的速度递增,使县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驶入了快车道。新式农机具的推广使用,是农民从不了解到了解,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政府的补贴为农民提供了购机减少风险和资金损失的保障,给农民一个定心丸,在很大程度上为前期推广使用新机具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农机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提高新机具利用率的前提。农村土地流转步伐的加快,土地向种田大户、专业户集中是农村土地使用的又一次革命。耕作土地面积的扩大,为农业机械大展宏图拓展了空间。上杭县在农业机械进行跨区作业市场还不完善和成熟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配置某一地区各类农业机械的数量,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和优势,提高农机具的使用率,使农机手有田作业,有利可图。避免“有机无作业”和“要作业无机”的负面现象。对此,农机部门应深入乡村,了解该地区的土地经营规模,和农技部门配合,摸清农作物种植面积、栽培时间、生产周期,同时考虑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天气变化、土地结构等因素来筹划该地区新农机具的数量,以保证农户不误农时,农机手有事可做又有经济效益回报。
服务到位是推广新式农机具的重要环节。农业机械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价格也不低的生产工具。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外部条件相对于其它机械而言恶劣多变和复杂。如果因操作技术、维修保养、零配件供应等各个环节有疏漏未能及时跟进,势必挫伤农机手购机和使用的积极性,延误农事季节。因此,遵循引进、试验、推广三原则的前提下,办好新式农机具田头使用操作、维修保养培训班至关重要。通过现场实地教学、讲解,实际操作等手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机具供销商和生产厂家应提升售后服务水平,忠实履行产品“三包”的原则,及时解决机具使用中的质量和零配件供应等问题,为机手排忧解难。县、乡二级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应及时了解和收集机具在使用中的质量和结构缺陷、设计方面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生产厂家,使机具的先进性、适应性和经济性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可持续性 参保能力 参保意识
2009年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历史阶段。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农民作为参与新农保的主体之一,其参与新农保能否具有长期可持续性,决定了这项重大惠民政策能否真正地惠及广大农民。
一、农民参与新农保的现状分析
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方式,强调了政府在新农保实施中的责任,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对新农保实施的信心,参与新农保农民也在逐年增加。在现行制度框架下,2009年末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6—2008年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上维持在7%左右,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况,在2007年参保率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而2009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却从08年的7.76%上升到09年的10.14%,提升了将近3个百分点,新增参保人数从08年的819.1万人上升到了2016.6万人。这说明由于老农保的吸引力低,农民的参与热情不高。但是随着新农保政策的出台,农民的参与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农民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从08年的511.9万人增加到1335.2万人,增长了1倍还多。
二、农民参与新农保的长期可持续性分析
(一)农民参保能力的长期可持续性分析
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 目前个人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 由农民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缴费,地方政府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设档次。农民自主选择缴费主要考虑的是自身的缴费能力,本文对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新农保个人缴费数额做一下比较, 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看,最低档个人缴费标准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全国平均为1.94%,比重最高的是甘肃为3.36%,可以说这个比重是很低的,农民是完全有能力负担的。最高档个人缴费标准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全国平均为9.7%,这个比重相对于农民较低的收入水平来说,负担会稍重一些,但也不会成为农民太大的负担,而中西部少数的几个省份农民负担会更重一些,如甘肃16.78%,贵州16.64%,14.16%。因此,从农民收入的角度看农民的参保能力,总的来说,绝大部分农民基本上是有能力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但是,个别地区的个别农民在参保能力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些人能否长期持续地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影响到其他参保人的参保热情,进而将影响到整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长期可持续性。
从表3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的增长率大体上是逐年上涨,因此,可以认为绝大部分农民具有长期持续参保的能力,即使是那些参保能力有困难的个别地区的个别农民也会随着人均纯收入的加快增长,而逐渐增强参保能力。
因此可以说,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农民基本上是有能力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持续参与新农保基本上不会有困难。
(二)农民参保意识的长期可持续性分析
但是仍然不能认为农民一定会长期持续地缴费。阻碍农民缴费意愿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策的稳定性。新农保政策的执行是否连续稳定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缴费意愿。如果政策稳定,农民就有持续缴费的意愿。如果政策不稳定将打击农民的缴费信心。第二,新农保基金运行的质量。新农保基金的资金安全和保值增值能力将成为影响农民缴费意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新农保运行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信任和信心指数等。第三,农民的思维习惯。农民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决定了农民更重视眼前利益,对长期性的养老保险的兴趣和热情不高,现阶段缴费选择缴费的农村人口,主要是受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生存环境的限制,农民更重视眼前利益,尤其是年轻人对长期性养老保险的兴趣和热情普遍很低,对新农保制度是否维持长期缴费意愿有很大不确定性,即使参保中途退保的可能性也很大。
三、增强农民参与新农保可持续性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民的参保能力
尽管大部分农民有能力参与新农保,但是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还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如果农民的收入低、不稳定,必将制约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进而降低农民个人缴费能力的资金筹集。只有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新农保制度才能顺利发展。
(二)增强农民的参保意识
打破单一的宣传新式,拓宽人们了解新农保的渠道,通过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新农保相关内容,让农民全面正确地认识新农保。通过加强宣传,使人们意识到参保的收益大于成本,改变农民只着眼于眼前利益的传统思维费式。完善新农保基金的运行方式,通过个人账户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的服务,增强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信任和信心指数等。因此,能否让农民正确认识新农保,能否通过新农保的健康有序运行让农民彻底放下后顾之忧,成为农民能否持续参与新农保的关键。
参考文献:
①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兼析个人、集体和政府的筹资能力[J].经济体制改革.2010(1)
②李冬妍.“新农保”制度:现状评析与政策建议[J]. 南京大学学报.2011(1)
③宋明岷.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筹资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2)
[关键词]新农保 主观幸福感 层次分析 方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06-02
一、引言
社会保障是公民幸福感的源泉,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则标志着近现代的社会文明程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了一套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成为我国第一个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社会结构的显著变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不断地推广与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境,国内学者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局限性与可行性方面的研究与讨论异常激烈。刘贵平(1998)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与弊端。李永成(2006)认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本质上是一种非均衡制度,占我国人口71%的农民群体没有享受到完善的政府养老保险,对农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许佳佳,刘鑫桥(2012)指出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认为国家对该制度实施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保障水平与覆盖面较低,而且其法律地位缺失,文章还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和加强农村养老保险的建议,主张从农村养老金的来源处进行改革,以减轻农民负担。此外,很多学者研究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进行了探索。陈志国(2005)发现在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非纳费型养老金和非正规制度的养老保障占据了重要地位,认为我国应该在中低等收入农村地区实施非纳费型养老金计划,并逐步实现农村与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顾天安(2005)研究分析了日本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总结了其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并说明了日本社会保障的建立与改革对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的重要借鉴意义。牟放(2005)则在养老保险基金和现收现付制度方面分析总结了西方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对于我国的启示。
鉴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困境和局限,我国推出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计发办法,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支付;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2009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关于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了作为试点的部分县(市)。到目前为止,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实行工作已取得了部分进展。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证研究开始丰富,石绍宾,樊丽明,王媛(2009)利用山东省的部分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证实了农民身体健康情况、子女养老能力、社区区位特征、邻居行为等因素对于农民是否参保具有显著影响。
鸡市“新农保”试点进行了调查,定性的分析了宝鸡新农保制度的主要成效。本文将以新农保试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分析,衡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效用。
二、研究对象
依安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齐齐哈尔市辖属农业县份,是我国农业大县,幅员面积3685平方公里,辖5镇10乡148个行政村和7个农林牧场,总人口49万,其中农业人口40万。2009年12月,依安县启动实施了新农保试点工作。作为全省首批、全市第一家新农保工作试点县,依安县政府通过不断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并积极稳妥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在农民参保覆盖范围和参保缴费率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止到2012年3月,全县参保人数达到21.04万人,收缴保费6761.9万元,参保缴费率达98.1%。为进一步量化新农保试点工作对农民生活质量和满意程度的提升作用,本文引入主观幸福感作为测度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人对自己生活和生活各方面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以及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本文从农民享受“新农保”待遇的未来期望体验角度出发,根据研究者基本认同的主观幸福感三维结构,将农民主观幸福感测量维度分为:认知期望维度(对未来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积极体验期望维度;消极体验期望维度。
三、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根据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并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后的参保群体和未参保群体进行问卷发放及调查结果回收。对调研数据各维度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每个被访农民的主观幸福值,最后利用方差分析比较两组调查对象的幸福差异。调查问卷的形式如表l所示,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针对问卷中的问题,被问及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评分,评分范围为1~5,分别代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比较同意、同意;问卷最后一列的重要度评分是让问卷填写者评价问题的相对重要程度,分为“最不重要”到“最重要”5级,所有回收问卷的该项数据都将得以考虑和统计,用于计算问题的权重;此外,问卷还有个人信息的填写条目,包括年龄、性别,家庭收入情况,以及是否参保。
四、研究结果
本文分别对依安县500名参保农民和500名未参保农民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参保农民组回收有效问卷464份,未参保农民组回收有效问卷403份。经过统计发现,两组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0.3岁和39.1岁,方差分别为6.4和7.9,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调查对象男女比例相当,分别为69.6%和66.7%,性别结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调查对象的家庭收入情况差异同样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综上,可以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统计“重要度评分”发现,农民认为认知期望中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氛围、积极体验期望中的轻松感觉、以及消极体验期望中的焦虑感觉等对于幸福感的重要程度较大,获得了较高的权重值。本文根据该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计算了每个研究个体的主观情感值,并且对两组主观情感值进行了方差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参保组的主观幸福感均值要大于非参保组。方差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P值为0.026,小于显著水平0.05,F值大于F临界值3.84,说明我们应该拒绝原假设,两对照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填写说明:评分从1~5,即1-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一般、4-比较同意、5-同意、重要度评分从1~5,其中1为最不重要,5为最重要)
一、新形势下世界农村科技文化对本国农业的大冲击
1.科技冲击
日新月异的科技文化水平,不仅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便利,对工业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助推,更是不断深刻的影响着农业农村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新的农村农业运作方式已经开始覆盖越来越多的农业区域。我国作为自古以来的农业大国,对这样的新形势科技文化冲击有着无法回避的接触。新型的耕作方式及理念,创新的农业农村科技运用,以及现代化的智能管理,已经开始向传统的农村农业形势发起了强大的冲击,目前我国农民对于新的科技文化知识虽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尚不足以形成有效的农业生产力,更无法创造出更加高效的经济产出模式。
新形势下的科技运用手段已经在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尝试性的运用,作为当今世界一个举足轻重的农业大国,我们在不断的向工业大国迈进,但是作为工业大国的地基,农业科技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地位,科技的不断革新,也必须要与农业相结合。
2.文化冲击
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农业文化正在逐渐的向着城镇化发展,新的农村文化正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虽然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地区还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但是新的农业农村文化形式已经开始了萌芽,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渐开始影响到农村文化发展的进程。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我国农业和城市经济都处在改革开放时期,现在以及将来也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处在改革阶段。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仅仅是针对城市文化,对农村的乡镇、村落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对于新形势下的科学技术冲击,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农村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更是带着新兴科技文化的一种冲击,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是对世界农业文化的一种触碰,科学文化冲击对农村目前阶段的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对待新事物接纳的一种积淀,没有新的科技文化冲击,对农村农民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新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有了技术创新、掌握、发展的一个冲击,更有对于时代科学技术文化的冲击,这样的冲击对农村的生产生活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对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至关重要的。
接受来自科技水平提高,带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这一文化冲击,是农村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一大考验,也是农村科学技术再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3.政治冲击
农民科学技术教育在保障农民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利和全面开发人力资源这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不能说有了农民的科学技术教育就有了教育公平,但是可以肯定,没有它是绝对不能有农民教育公平的。
农民科学技术教育通过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进步思想观念,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引导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和谐文明的精神风尚。
4.经济冲击
中国是一个国际公认的农业大国,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多时候都无法跟上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建国初期,我们仍旧处在满足对内农业农产品需求的阶段,目前虽有所改善,但对外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滞后于世界诸多农业大国,对新兴农业科技的需求,已经是迫在眉睫,对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进入了一个阶段,对于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言,要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使得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农产品在满足对内需求的大前提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对农业农产品的经济发展进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考验。目前,要在这一工作上取得较好的成效,首先就要不断的吸取国际上先进的农业农村科学技术,用好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农业的生产创造,这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进行的过程。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足以承载新的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必须要对农民进行新的科学技术传授,这样才能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上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5.生态建设冲击
合理的农业生产必然伴随着土壤、水利、气候及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的良性循环,农业具有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协调人与自然体系的功能,从而表现出良好的生态作用。农民科学技术教育的另一综合功能便是从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科技农业等角度出发,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为了从市场角度推进可持续发展,建立推动环保农业的市场机制,一些国家建立了环境标签和审查制度,并为有利于环保的农产品加注特殊的“生态标志”。
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可持续农业、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农村,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使命。农民是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直接实践者。因此,农民科学技术教育对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农民接受更多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能够使农业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更快更好地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态素养,能够使他们自觉抵制那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从而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内在可持续的动力。
二、农村农民科学技术再教育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1.文化素养不高,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够理想
现阶段对于农村的教育力度还远远不够,很多地区还存在文盲或半文盲(即只认识简单有限的汉字),这对于科学技术再教育无疑是一个难以突破的关卡。但是目前大学生进村和返村的现象已经开始了一定程度上的涌现,这对解决农村农民文化素养不高的问题有了希望。进村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形式指派大学生前往农村辅助当地进行科学技术培养,从而达到促使当地农民文化进一步培养的功能。返村是指一部分大学生通过从农村考大学考进城市接受高等教育,毕业之后重新返回家乡,帮助家乡进行建设的大学生,这部分大学生对于家乡的建设热情更为高涨,充分利用这部分大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掌握到的新兴科学技术对家乡进行“反哺”建设,这对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当地政府能适当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2.着眼点偏差,工作不到位
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把握住农村和农民的脉搏,而是搞形式主义的东西。教育内容与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现实思想不合拍,有的调子太高,把道理讲空了,讲偏了,不切实际;有的口气太大,理不在点子上,话不在心坎上,农民不入耳;有的上下一般粗,对干部和农民要求一个样,农民接受不了,所宣传的与农民所思、所盼、所求的相去甚远,因而收效甚微。
关键词:创新发展
1 农信社创新发展面临的形势
实体经济下行,整个银行业受挫。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与国外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接轨程度越来越高,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全球金融市场或繁荣或萧条的大环境,在分享全球化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必将承受全球经济一体化产生的风险和成本。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扩散,公众信心受挫,主要市场信用萎缩,中国实体经济受到重创,比如部分企业关停并转,业绩下滑,还本付息的能力严重下降;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农民收入及社会治安能否平稳过渡,这些都可能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率升高,影响业绩。另外,部分国家由于金融形势恶化出现资金需求上升供给减少的情况,从而导致我国外资流入有可能减少,这对我国银行业也有负面影响,最近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中资银行股权的抛售就是最好的佐证。
2 农信社业务经营受到一定影响
“三农”大环境不容乐观。受危机影响,沿海部分中小企业倒闭或裁员,出现压缩人力成本的迹象,成批量的农民工被迫返乡,而农村经济毕竟尚欠火候,就业容纳能力有限,将失去或减少务工性工资收入;传统的种养业规模化程度低,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呈低迷徘徊趋势,化肥等农业生产成本又在增长,由此将进一步降低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务农收入;农业产业化链条脱节,产前、中、后的加工、服务、销售等渠道不畅通,粗放型农业仍占绝对主体地位;市场物价的上涨,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将增大,农民的增收空间将更加狭窄。在大环境下,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信社其业务经营及风险防控势必受到影响。
小额农贷的发展空间受限。长期以来,小额农贷以其操作简便、额度小、风险小而分散等特点,深受农户欢迎,成为农信社的“金字招牌”。但在连续增加支农投入高基数上,加之当前不景气的市场新形势,市场有效需求主体趋于饱和,其利率也远远高于行业内其他贷款,成本较高,此外民间借贷盛行等因素,导致深度推广较困难,继续加大“三农”投放难度加大,小额农贷的市场需求遭到“瓶颈”效应,形成挤压。
农村信贷市场供需不对称。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户信贷需求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规模化种养、“公司+基地+农户”联合组织、专业合作社组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链条化生产和消费类新兴产业的贷款需求逐步增长,小额农贷在量上不能满足其需求,农业专合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等新兴组织的发展又不成气候,处于前期探索阶段,结构失衡、市场前景、经营效益等诸多问题目前尚不能定论,尚不成型,加之抵押物缺失、有效担保不足和需求大额化、风险不确定等,易形成贷款需求方的“贷款难”与农信社的“惜贷、惧贷”现象,造成借贷双方供需矛盾突出。
市场竞争热化升温。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纵深化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及其小额农贷产品的推出,农业银行重返基层农村市场及其“惠农卡”的面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的“雨后春笋”般兴起,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格局已被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同时,受贷款资金使用限于市内的监管政策影响,农信社内部竞争相互渗透交织,客户资源尤其是优质客户已十分稀缺。市场份额的差异折射出“渠道”策略,同杯“分羹”的生存风暴愈演愈烈。
在目前我国经济下行趋势下,农信社与客户的议价能力明显降低。一是随着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法定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二是资本市场不景气导致资金回流到银行存款,并且储蓄存款定期化特征显著。三是自去年9月以来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累计下降幅度高于同期存款利率0.27个百分点,而且自10月22日起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30%,这些调整将直接对银行利差产生不利影响。实体经济运行下行,“惜贷”、“惧贷”现象难免出现,信贷规模究竟有多大呈现出不确定性。整个银行业,又尤其是“以贷为本”、中间业务乏力、盈利途径单一的农信社,将面临净息差收窄和资产质量恶化的双重压力,盈利能力将直面拷问。
3 农信社创新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转贴于
3.1 坚定信心是前提。在面对重重压力和困难的同时,我们首先要坚定信心,在劣势中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主观方面,农信社因农而生,根植于农,网点多,辐射广,地域和人缘优势无可比拟;专项央行票据资金的兑付,大量的不良贷款和挂帐亏损得到置换,历史包袱得以减轻;农信银、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ATM等现代化科技的支付体系及设备的建立健全,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县域性法人机制灵活运转,有一支熟悉农村金融业务的信合队伍,信贷审批程序快捷、简便等,让农信社优势尤在。客观方面,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平衡较快发展的深层因素和基本条件没有变,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银监会从“十个方面”调整“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监管政策,国家对“三农”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等,这些在时间、空间、政策、市场上,都将给农信社带来大有可为的新天地。
第一个跨越:
由专业合作社迈向合作社“航母”
望奎县东郊镇是传统的马铃薯产区,2009年就成立了顺达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但多年马铃薯重茬种植,使土壤板结,病虫害增多,产量不断下降,全镇10万亩耕地一多半种马铃薯,倒茬成为最大瓶颈。
2013年,顺达合作社把眼光瞄向了相邻乡镇。先后在通江镇和火箭镇流转土地种植马铃薯成功。当年底,由东郊镇顺达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火箭镇的庚国玉米种植合作社、祥和玉米专业合作社以及禾丰农业合作社自发组成龙薯联社。
龙薯联社经营规模扩大,自己拥有三个不同的种薯基地,按纬度从高至低分别是大兴安岭加格达奇的微型薯繁育原种基地,齐齐哈尔的种薯繁育基地,杜尔柏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原种一号基地。
这个联社逐步由最初的“换地”种植,发展到一体化经营,共享大机械规模化作业,共享大型仓储和晾晒烘干设备,很快探索出了“马铃薯-玉米-辣椒-玉米-马铃薯”的轮作优质种植模式,闯市场、抗风险的能力也迅速得到提高。
今年初,常庚国请来了东北农大的专家、县农业局的干部、农机局的技术人员,一起分析市场形势,种啥的难题迎刃而解。他们决定削减当家品种玉米的种植面积,由上年的2.1万亩减到1.2万亩,腾出耕地种植市场潜力巨大的经济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幅度接近一半。
在望奎县县长赵铁雨看来,合作社联合起来力量大了,龙薯联社自发调整种植结构,既给农民指出了方向,又替政府分了忧。
第二个跨越:
“北薯南种”结出供给侧新果
3月,北国黑龙江还未开犁,但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广东省湛江,龙薯联社却迎来了跨省种植马铃薯的“丰收季”,相当于北方马铃薯的双倍市场价,龙薯联社实现了大规模“北薯南种”新跨越。
2014年冬天,东郊镇党委书记李亚文和顺达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原理事长张桂云联手南下,在广东湛江遂溪县试种了500亩北方马铃薯,没想到亩产高达5000斤,每斤卖到1.3元,分别高出黑龙江省春种秋收马铃薯近一倍。
2015年秋,龙薯联社在广东遂溪县又流转到4800亩地,他们把大型农机具和喷灌设施一同运到了广东,成功进行了返季马铃薯的大面积规模化种植。
“看到土豆长得这么好,我都乐得睡不着觉。”李亚文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这4800亩马铃薯全部与商家签了订单,每斤收购价1.25元。”
李亚文算了一笔账,种一季马铃薯每亩纯收益超过2000元,下一季的青储玉米平均亩纯收益800元。
广东省遂溪县草谭镇钗仔村农民麦珍,一边给土豆打包装一边告诉笔者,她全家4口人4亩地,原来种桉树也没挣到钱,后来干脆就“撂荒”了。现在承包给黑龙江人多收入2600元,打工一天还能挣80元。
望奎县县委书记单伟红认为,“北薯南种”是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产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出的新果实。
第三个跨越:
新型经营主体创“精准扶贫”奇迹
望奎县火箭镇的贫困户董亮没想到,去广东省湛江种马铃薯不到半年,居然实现了长期难以实现的脱贫致富梦!
早春3月,董亮在广东遂溪县草谭镇东港村种的170亩马铃薯大丰收。大型农业机械已把垄破开,白花花的马铃薯散落在地里,雇用的农民工给马铃薯一个个套上软袋,来自浙江的收购商早已把挂车开到地头。
董亮掰着手指头给笔者算起了账。自己前期一分钱也没投入,扣掉龙薯联社替他投入的成本,每亩挣2000多元,170亩地就是30多万元的收入。
“不到半年,这回脱胎换骨了。”过了几十年苦日子的董亮说。
东港村头有一片简易民房,来自黑龙江望奎县的贫困户王久艳就住在这里。她做过肺部手术,床头放着各种药。爱人于景龙也因严重的胃病上过手术台。她这因病致贫的一家,也是作为望奎县“精准扶贫”的对象来这里种马铃薯的。
“5个多月我们能挣10万元回去,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王久艳从没这么精神焕发过。
火箭镇农民李建福因为没啥挣钱门路,每年冬天一到他就开始猫冬,打麻将。但今年冬天他却没闲着,一直在南方管护他的马铃薯田。腊月二十六他才回东北过年,正月初五就急着出来了,因为南方有他惦记的马铃薯。
“至少收入10万元吧,这半年顶我以前5年的收入。”李建福挺了挺腰板对笔者说。
龙薯联社这次带来了27户贫困农户,不到半年全都脱贫致富,创造了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交通闭塞、远离市场的偏僻农村,如何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设农民的幸福家园?涟水县王嘴中心村用生动的事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抓住中心村(即行政村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和管理这个关键环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力,是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的建设性尝试。
新规划带来大变化
王嘴村地处涟水县最北端,全村(并村联组前)面积5075亩,其中耕地面积2303亩;村民365户,1650人;全村自然村落39个,其中50户以上的自然村落1个,其余为10户左右的零散村落。由于居住分散,资金困难,基础设施无法配套,村民生产生活极端不便;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村民素质较低,治安状况恶劣;由于管理不力,各项工作开展困难,上访集访不断。在各级领导的支持、鼓励和推动下,该村1999年开始编制和实施中心村建设规划。当时,只有24户愿进中心村,推进中心村建设的难度很大,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坚持示范、引导、自愿的原则,对农民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村支书王伟章不顾身患重症,多次去做群众的工作,终于打开了王嘴中心村建设的局面。目前,中心村已初具规模,建筑面积达15.2万平方米,集聚了287户村民,占全村农民户数的79%。中心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给王嘴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现代色彩的农民居住楼,整齐地坐落在水泥街道两旁,绿化点缀其间。供电、自来水、电话、电视等配套设施进入了农民居住楼,人均居住面积达52.6平方米;中心村新栽风景树200多棵,新建花池26个、街心花园1个、公共厕所8座;铺设了二纵三横的中心村道路;村小学规模扩大、校舍翻新,教育水平相对提高,孩子上学更加方便;文化娱乐设施设立,基层党校、青年农民政治科技学校、老年活动中心建成并开展活动,农民精神生活得到丰富;设立村级医疗点,实行合作医疗,使农民医疗状况得以改观;设立公安警务区,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经济发展加速。王嘴村地处三县交界,比较闭塞,生活服务极不方便。人口的集聚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使王嘴中心村成了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2002年元月,王嘴集市正式开业。这一年,这个新集市交易额达500多万元。进入中心村建房的许多居民在王嘴集市做起了买卖生意,3年多来,王嘴村新增几十户个体工商户,新增100多个商业从业人员。2004年,王嘴村又自筹10余万元,吸引外地老板投资50多万元,新建了长120米、宽80米的农贸市场。新市场的建成,又吸引了40多户在市场周围盖起了门面房。王嘴村正从普通意义上的村庄向集镇转变。
土地利用率提高。王嘴村在并村联组前每个自然村平均有村民9.2户,户均占地1.2亩,宅基地占地0.8亩,通过中心村建设,户均占地0.62亩,宅基地占地面积降低到0.2亩,土地利用率提高65%。全村可节约建设用地1500亩,现已复垦土地300多亩,已经超过中心村建设的规划用地。
基建成本大幅降低。中心村建设前,全村通水、通电等需要管线40多公里,中心村建成后只需5公里。由于居住相对集中,作为农村“六小工程”之一的农村沼气也将迅速上马,不仅节约成本,方便群众生活,还将带动农村养殖业、蔬菜业的发展。
成功的实践经验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王嘴中心村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着眼农村的发展远景,立足当地的具体条件,在积极、科学的引导下,让农民自己作主,其成功的实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系列经验。
――中心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基层组织。王伟章同志是经全村党员全票推选的村支部书记,他尊重群众、理解群众,为群众着想,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以他为“班长”的村支部是一个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有巨大的感召力,是建设王嘴中心村的关键力量。当时淮安市试点建设的中心村有46个,但多数因为土地调整、资金等问题而搁浅。以王伟章为首的村支部创造性地解决调地问题,积极筹措资金,为中心村建设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中心村建设必须与发展村庄经济相结合。王嘴村基层组织顺应区域生产生活服务的需要,开集建市场;引导农民走出家门,大搞劳务经济,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农民经纪人队伍;带领群众搞稻麦、玉米的良种繁育,使全村人均增收1000余元,等等。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王嘴村的吸引力,大大加快了中心村的建设步伐。
――中心村建设必须持之以恒地稳步推进。王嘴的中心村建设规划,是循序渐进,稳步推动。把每一个需建房的农户都集中到规划好的居住点,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规划和基础设施,历经6年时间,才达到目前的状况。
――中心村建设需要政策配套和资金支持。在建设过程中,王嘴村通过村民自治的形式调整了建设用地,村集体投入40万元资金、村民自筹部分资金启动中心村建设。市、县财政及时配套支持160万元资金,完善中心村基础设施,体现了财政引导作用,为王嘴中心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尚需再探索的问题
王嘴村作为欠发达地区崛起的农民新家园,为我们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许多启示。通过对王嘴村的调查,我们感到,要搞好今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探索:
一是中心村建设规划问题。目前中心村是按照农村社区模式规划建设的,它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村与村之间差别不大,每个村的特色不明显。因此,在中心村规划中应突出各地特色,如历史文化遗存、风土人情、地形地貌的特点等,在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赋予中心村不同的特色,防止“千村一面”。同时还要加大单体农房的研究力度,组织科研设计单位推出一批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房建设户型,供到中心村建房的农户选择,让农民居住楼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
二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1)中心村建设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中心村建设牵涉到用地调整工作。中心村建设用地规划可以以乡为单位,依托老庄台、大庄台,将规模小的向规模大的并缩、经济条件弱的向经济条件强的并缩、交通区位差的向交通区位好的并缩、建设基础差的向建设基础好的并缩,留出中心村建设规划用地。中心村建设占用的耕地,可通过乡镇内废弃地和被撤并村土地的复垦来补齐,实现乡镇基本农田、耕地的总量平衡。行政村内土地具体调整方案,可由乡镇村结合当地实际,按照《村民组织法》和《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条例》研究确定。
(2)城乡建设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反哺农村,应该建立一个省、市、县、乡、村及农民全面互动的机制。以土地为例:可以由政府先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引导农民按规划相对集中建设,多出的土地如果是宅基地,奖励给农户耕种;如果是废弃沟、塘、路,归村集体所有使用,作为村集体经济来源。城市发展占用农村复垦土地指标的,每亩增加1至3万元指标成本,以市或县为单位,30%用于区域基础设施投入,70%返还乡村用于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如果一亩土地调剂价格收益1万元,以淮安市为例,100多万亩收益达100多亿元,这样,农村就可通过资源换取城市资本,城市则通过资本换取向农村发展的空间,进而调动各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并实现城乡互动及其优势互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同时借发展中心村的契机,鼓励农民对承包地采取转包、互换、入股、租赁等形式,使部分农民跳出农业,从事二、三产业;利用建中心村的机遇,鼓励土地向能人、大户集中,实行规模经营,推进农田农场化、农业机械化、农村现代化。
(3)中心村建设资金的来源。苏北农村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建设中心村,资金是个大问题。为此,要加大研究力度,摸索一条可持续的中心村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可以考虑建立中心村建设用地市场化运作机制,允许复垦后增加的耕地,由村集体出租或转让,将生产经营所得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及长效管理基金。积极探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允许乡镇村将中心村内所有交通便捷、道口较好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实行竞价拍卖,所筹资金用于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乡镇村废弃土地和零散村庄土地复垦成的耕地转换成建设用地的指标推向市场,将所得资金返还60%以上给乡镇村,用于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拆迁等各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