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化学的成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爱国爱民,增强自尊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于中国纸的发明,文化读物日益增多,文盲减少,文化科学才日益繁荣起来。黑火药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充实了化学理论。此外,我国的瓷器工艺、酿造技术、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到了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在世界上最早人工合成了脱氧核糖核酸及结晶牛胰岛素;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独树一帜。这些真实典型的化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素材的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颂扬他们经历艰辛,百折不挠,搞发明创造的精神。这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益于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用一些名人轶事启发引导学生要克服满足现状的思想,要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介绍我国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化学在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3. 以理育情,以情育情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饱含了对学生的引导,凝聚了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
4. 课外活动增趣添乐
(1) 举办化学晚会。适时安排一次小型化学晚会,可使学生深化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课的兴趣,使大家在欢声笑语中领略化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和趣味。
(2) 组织专题讲座。讲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名人的轶事趣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事。选择举世瞩目的居里夫妇以身殉职,献身化学事业,为人类做贡献的事迹,举办居里夫人生平事迹报告会,使同学们激动不已,深受教育。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生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创建教学情境,例如以实物来演示展现情境,也可以让同学通过表演的形式亲自创建情境。这些方式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能够融入课堂,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初中化学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而言是较为抽象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学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们可以在创设的情境中探索化学的奥秘,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活跃思维,从而达到学好化学的目的。为此,设计良好成功的化学教学情境是教师备课的重点之一。
一、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教学情境
学习国外先进的PBL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从而将“授之以鱼”转化为“授之以渔”。初中化学教师可以以本节课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本以及已有的知识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以及讨论。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将会对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对课堂知识内容的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学生的投入度将会得到提高。因此,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所创设的问题的难度,内容的丰富度以及是否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都尤为重要。例如,在讲授溶解度这个概念时,我首先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一杯500ml水,一袋白砂糖,将这一袋白砂糖全部倒入这500ml水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学生们都会答:“溶解了。”我追问:“全部溶了吗?如果我在这一杯500ml水继续加水会发生什么情况?”当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困惑不解时,我就以这些问题引出我要讲授的内容“溶解度”,而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将溶解度的概念简单的读一遍让学生死记硬背。通过这样的方式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得到了提高,并且表示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正式讲课前创设有趣的问题,不仅能改善学生的上课状态,还能让这种状态对于课堂听讲起到良性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课堂效果也将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二、创设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学科起源于实验,从古代的炼丹术到炼金术,到现代化学的发展,每一个成就都是通过实验慢慢获得。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然而,笔者发现,由于忙于应付应试教育,很多学校的化学实验课时安排少,以化学理论课为主,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化学实验课。化学实验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一些化学反应,更重要的是学会化学学习方法,树立科学实验意识。化学实验课课时少不仅减少了学生亲自操作的机会,更使学生无法亲自感受化学变化过程。例如,在上催化剂一章时,教师们都会讲授“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这一规律。若没有实验的演示,对于学生而言,这句话就只能如同公式一般记忆,而无法形象地理解。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在课时中多安排化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例如在催化剂那章可以让学生亲自实验两个反应:一个是加了催化剂的化学反应,一个是没加催化剂的化学反应,并且观察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撰写实验报告。学生们在此环节中,思维活跃性提高,课堂投入度增加,课堂效率提高,知识掌握更加牢固。而对于增加实验课有困难的教师而言,可以增加课堂演示次数,学生虽然无法亲手实验,但是也可以直观感受到化学过程,课堂质量也会得到改善。
三、以生活为本创立教学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远古人使用火制作陶器、青铜器,到现代人烹饪、工业制造等等都依托于化学,从中可以看出化学的每一步发展都依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同样地,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而不只是刻板地背诵化学知识点来应对考试。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好处,从而产生共鸣,逐步树立对于化学学习的信心。比如,我在讲授铁生锈的条件时,会让学生回家亲自做相关的实验,对比铁片在空气中、在自来水中以及盐水中锈蚀的快慢以及锈蚀程度。学生们经过自己的亲手实验,观察到了实验结果,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思考了怎样延缓家中的一些铁制品生锈速度的问题,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此外,我在讲授酸碱中和反应时,将内容进行了实际应用方面的扩展:胃痛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那么为了减缓胃痛就得用碱中和胃酸,所以治疗胃酸的药物中都会含有氢氧化铝或者氢氧化镁的成分。像这样的讲授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总结:情境教学需要初中化学教师更多地在运用中反思,反思中创新。除了上文中提出的几种形式,还可以采用一些其他的方式将情境融入化学课堂中,例如在课堂中穿插化学史,让学生了解化学的起源。总之,化学情境教学的目的要以学生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能够感悟到化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化学是一门初三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毕业会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担任902班的化学教学任务,该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女29人。这些学生都来自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如:寻树平、张银燕、王淑平、吴大平等。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如:喻希、喻德强、寻秀荣、吴硕、甄玲等,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1.用学生进入现代社会从事现代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内容教育学生。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 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增加了一些金属和有机物的内容,编写了空气和水的污染与防止污染,硬水、氢能源,金属与人体的关系,以及常见的化肥和农药等内容。
2.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体系是从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空气,水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子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些,使重点较突出。
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根据一个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选教材,从深度,广度以及习题难度上合理安排。按照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需要“掌握”、“理解”的内容做为教学的重点,而对要求“了解”,“常识性介绍”以及“选学”的内容,力求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4.为了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材中编入了数页彩图和约200幅图表。其中有的是集中反映某纯净物用途的,有的表现我国古代和现代工业成就的,有的配合化学科学 发展的历史,刊印了科学家的肖像,有的用最新的科学成就图示启发学生钻研科学的积极性。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除了与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地理、物理等学科密切联系,便于教和学外,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力求使学生愿读、易懂、有兴趣。
5.教材除普遍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注意适当增加了能引起学生兴 趣和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验。针对学生的差异还编了9个选做实验及一些家庭小实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技能,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方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 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 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涌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采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 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4 )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节约药品。
化学是一门初三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毕业会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担任902班的化学教学任务,该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女29人。这些学生都来自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如:寻树平、张银燕、王淑平、吴大平等。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如:喻希、喻德强、寻秀荣、吴硕、甄玲等,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1.用学生进入现代社会从事现代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内容教育学生。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 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增加了一些金属和有机物的内容,编写了空气和水的污染与防止污染,硬水、氢能源,金属与人体的关系,以及常见的化肥和农药等内容。
2.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体系是从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空气,水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子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些,使重点较突出。
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根据一个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选教材,从深度,广度以及习题难度上合理安排。按照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需要“掌握”、“理解”的内容做为教学的重点,而对要求“了解”,“常识性介绍”以及“选学”的内容,力求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4.为了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材中编入了数页彩图和约200幅图表。其中有的是集中反映某纯净物用途的,有的表现我国古代和现代工业成就的,有的配合化学科学 发展的历史,刊印了科学家的肖像,有的用最新的科学成就图示启发学生钻研科学的积极性。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除了与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地理、物理等学科密切联系,便于教和学外,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力求使学生愿读、易懂、有兴趣。
5.教材除普遍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注意适当增加了能引起学生兴 趣和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验。针对学生的差异还编了9个选做实验及一些家庭小实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技能,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方法。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 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 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涌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采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 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应如何进行德育呢?
1依靠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学科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在讲述质量守恒、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相互关系、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等内容时,与学生一起体会对立统一的观点。
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推动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化学教学中,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发展史是很好的素材,给学生讲述我国的冶金发展史(金属的冶炼)、我国的陶器、瓷器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侯氏制碱法、我国石油工业在建国前后的对比等等内容,寓德育于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努力学习的决心。
3在化学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加强化学与人、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人文精神;中庸;共存
从教近十年,特别是近两年,开展了《化学课堂中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的探究》后,更多的思考如何改变学生思维的惯性及他们思维的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些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但我们能影响到的是他们的思维宽度与深度。
一、创建良好课堂情景,将知识化繁为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但单纯以知识的兴趣点来激发学生的认识显然是偏颇而不长久的。萨科奇在给教师的一封信中谈到,老师要使学生欣常“伟大和深刻”的事物,厌恶“渺小和平庸”的事物。这也说明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能投射到心灵深处的内容与学生探计。而能与人拟灵相伴的就是相关的哲学与人文精神。结合到平时的教学中,例如:沪教版中第三章《物质的构成》这一部分内容,一向是初中学生最怕也最难理解的内容,本身的知识点也比较抽象,是初中化学的的难点,在探究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不在从科学的角度入手,而是尝试着从哲学的层次解释;课堂中引入《易经》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一句话。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质世界是班谰万象,远至宇宙,无穷无尽;而物质又是由各种粒子构成的,粒子之无限可分性,也已经得到科学的证实,通过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在哲学层面的解说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更好的理解了物质的微观世界。
二、文理结合,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庸精髓
在讲解化合物中化合价的时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各为零。特意引入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为中庸,得失守恒为中庸”。所以在教学中不在深究化合价是生质还是状态,而是要求学生理解“平衡”,还有相应的采用“中庸之道”教学来理解的内容有:化学式的书写、质理守恒定律、方式程式的配平、酸碱中和反应,初中化学的大部分难点都可以和“中庸”相应证,通过化学的学习进一步推广到人生处世及世间的道理,最终根本就是平衡,如果能明白并应用“中庸”思想那么学生的思维深度就能大增加,人也能更有内涵,能自觉的在思想观指导认识事物之间的存在,促进形成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其中我曾经采用过教学方式———表演。在学习初中化学的难点:微粒的内部结构,给学生一个命题“假如我是一个分子……”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分子的特点、性质,给予了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并在实践中参司其中的道理,对于宇宙来说,人是那么的渺小的,同样对于人类来说,分子也是如此的渺小。尽管渺小,但它们始终在运动,它们之间有一定的间隔,且因为外在条件(温度)的改变,会发生运动和间隔的变化。而后体会分子的这一变化带来的效果,以水分子为例,外在条件的改变,让水分子有三态变化,水分子通过三态为化实现了自身的净化和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通过化学,理解共存的意义
当学生认识到分子的性质后,就会自然地想到,与分子同样属于构成物质粒子的原子、离子,也应该有这样的特征,如此便促使学生主动的进入探究其他亮点的状态。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生,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引伸出新的人文意义“共存”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有很多已经开始对于社会的分工与合作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经过化学中一些内容将更理解“共存”的意义:谁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人一生下来就必然与周围相持连。就像粒子与物质的性质一样,单个粒子是不能体现出物质本身性质及特点,只有大量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后才能体现出来,联系到人类,也是一样,只有你单一的一个人时,我们人类的社会性是不能体现出来的;所以推及其他,学生就会知道物质也是如此,它与它之间是相生呢还是相斥,是什么方式发生联系呢?学习方法也是如此呀,有这样的认识,他就会自觉地去迁移、去比较、去反思,如此,他就会构建起一个共存网络,知识的内容就在其中了,像分子孙原子、宏现和微观、酸和碱、化学变化与物与变化等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应证这一道理时,他就知道自已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应该以“共存”的思想来对待周围的一切,如此才能拥有和谐的生存环境。
四、充分利用化学发展史,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
结合化学课程,有意识地介绍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化学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以及一些我国化学家的动人故事,增强学生自豪感,可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如四大发明中的火药、造纸,就是我国对化学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又如侯德榜制碱,极具爱国教育意义的素材,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纯碱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是8O多年前,全世界的碱生产都被英国垄断了,随意抬高价格。中国留学生侯德榜当时在美国学习化学经过3年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探索出了一种制碱的方法,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使工厂生产出了洁白的纯碱,打破了英美对新式制碱法的技术封锁,从此把原来一盎司黄金一磅的纯碱做成了白菜价。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在《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一文中精辟的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倡导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和谐融合的化学课堂,培养全面发展,塑造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才,是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余前利.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下的中学化学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2]聂晓慧.浅谈怎样加强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1)
一、《汉字文化学》之结构内容简介
《汉字文化学》从总论、本体论、关系论三个方面着眼,较为完备地地阐述了汉字作为一个符号和信息系统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以及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总论部分主要对汉字文化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现状进行概括,呈现给读者一个宏观的视野。本体论部分作者则立足于汉字本身,通过对汉字的结构形式和其声符中存在的文化因子的分析,进而说明汉字形体和音读所具有的文化功能。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即关系论中,主要通过论述汉字与汉语和其他文化内容的关系来说明汉字文化不是孤立发展的,它处于一个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本书不仅对汉字的历史和特征作了详尽的描述,还对以汉字为载体的辉煌文明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论述,从而展现了汉字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汉字文化学》之学术和思想价值概述
《汉字文化学》一书强调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汉字文化则必然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研究汉字文化要把汉字置于民族文化背景之下,对汉字的本质及改革历史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本书具有丰富的学术和思想价值:首先,本书倡导用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待汉字文化的研究,汉字文化学还处在一种建构的过程中,这一学科的很多东西都还没有准确的定性,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要敢于提出新的想法。其次,本书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在肯定前人的研究价值的基础上,也对其中某些观点进行大胆地质疑和反驳。例如,唐兰先生认为,文字学本来就是字形学,不应包括训诂和音韵。何九盈先生则在本书中指出让音韵学和训诂学完全独立于文字学之外是不符合辩证原则的。因为汉字学的研究要注重与其他文化现象产生融合从而进行综合全面的研究。再次,本书对汉字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也有独特的思考。该书提到在进行汉字文化研究时,可以用现代思维方法去构建理论框架和理论规则,但在具体的探讨古文字的造字原理时,就要用一种原始思维和神话思维去构建一个“历史的话语场”。例如,本书说明了《说文解字》为何要说“羊,祥也。”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中,曾经有过羊图腾崇拜,所以羊才会是吉祥之物。最后,本书还惯于站在独特的角度和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去探讨汉字的文化精神。例如,本书认为每个汉字的内部结体要不偏不倚、均匀方正体现的是“中庸”精神,汉字的“随字变转”“各有别体”等特征体现的是“和而不同”的精神,而汉字形体注重主客体高度结合的特征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
三、《汉字文化学》之时代价值刍议
汉字文化学还处在一个萌芽阶段,关于其研究任务和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方法等都还没有被系统的阐释。而本书正是主要围绕这些内容展开。本书认为汉字文化学的任务为“阐明汉字作为一个符号信息系统,它的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以及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1](P74)这一说法的提出既肯定了汉字本身深层的文化属性,还说明了汉字文化学的研究重点在于“汉字”,它便不同于文化语言学。书中也提到,汉字文化学与汉字学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古文字的研究在于解读汉字和通向历史,而汉字文化学主要对古文字进行文化分析,并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如此一来,汉字文化学的研究任务也就有了较为清晰地界定。另一方面,从汉字文化学产生的理论背景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本书的时代价值。一直以来,人们对汉字的研究往往只是局限于汉字的字、形、义三方面,如此诚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却没有对汉字的意义进行深层挖掘。本书则把汉字置于民族文化之中,不仅运用汉字自身的形音资料探求其蕴藏的文化因子,还把汉字文化及其外部关系作为研究目标,进而把汉字的性质全面和全新的展现给大家。汉字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的存在是具有价值的。但自清末以来,随着列强的侵入,中国的政治经济陷入衰退,随之汉字也被用来与西方的拼音文字进行比较并饱受轻视。故本书提出研究汉字文化的目的不仅在于挖掘汉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宝藏,推动文化的完善和发展,还在于让中国人乃至全世界都能看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消除那些“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等轻视汉字的谬论。
【关键词】 运用插图;实验教学;爱国主义;科学态度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化学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除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做到了浅显、易懂外,还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编入了数页彩图和100多幅插图,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素材,也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插图、了解插图的过程中掌握插图背后隐含的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发现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记忆理解知识的长久巩固性。现举几个典型的例子,供同任参考。
1 运用插图,吸引学生学习的眼球
化学教学以其独有的奇妙无比的实验现象,会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保持住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中适时地运用插图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也会被其中的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教师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时机,结合绪言中的内容,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例如,教师可问学生:教材封面底纹是什么“花纹”?当学生还在摇头、疑惑时,教师指出,这些“花纹”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的图象。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进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封面的四幅画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生产,节日中五彩缤纷的气球、焰火,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桂林溶洞。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加浓厚。接着指导学生看彩图中“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的乌笼”两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科学技术的伟大。教师要注意创造这种想问不成,想答而不能的情境,引起学生思维,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2 运用插图,做实验教学的好帮手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近百幅,其中有化学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它们有的是平面图――前视剖面图,线条简单,示意明确;有的是立体图――斜俯视实物图,形象逼真,能清楚地说明一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些插图在实验相关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很有利于学生脉络清晰地掌握这些插图所隐含的实验本身的内容,达到目录式的目的。
新教材中出现最多的是实验装置图。一幅清晰完整的实验装置图,将该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药品、化学原理和实验顺序展示无疑,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示意性等特征。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倘若能先以课堂演示实验让每一个学生看清楚各环节的操作、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现象、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后,再能辅以新教材中的插图,帮助他们学习、记录、复习有关实验内容和实验技能,在此过程中,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新形势下的中考要求学生能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倘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学生从分析新教材中插图入手去多角度思考实验考查的内容,那么对提高他们中考时对实验题,特别是实验创新题的理解能力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生实验中品红的扩散、木炭在氧气里燃烧、配制氯化钠溶液等实验操作过程的图示大大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减少了文字量,这是新教材化学实验插图的一大特色。这样的编排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内涵,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在教学中,为了巩固学生对实验的掌握和熟悉程度,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实验仪器图进行识图、辨图、改图、说图、选图、释图、连图、绘图等类型的练习,从而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验能力的培养。达到学从图中来,会从图中来,回到图中去的循环学习目的。
3 运用插图,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
新教材配合化学发展的历史,刊印了拉瓦锡、道尔顿、侯德榜三位科学家的肖像。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选学内容,并用生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介绍科学家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建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若干艰辛的劳动,通过科学推断提出假设,再经过证实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具体运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某一段化学史本身,而且还要逐步领会这样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200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领会拉瓦锡当时的实验思路,还应让学生了解拉瓦锡不怕失败,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以及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以此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4 插图,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新教材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运用插图,可以将这些材料呈献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例如,新教材引用《天工开物》中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盐图,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材料。 在讲钢铁冶炼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看我国古代冶铁图,介绍我国的钢铁史。通过对历史和现代的学习,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他们的爱国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关键词:学科特点;“活化”;情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4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要掌握的是对真理追求的方法而不是对真理的拥有。在高中化学课堂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化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会深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活化”学生的情商,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
一、以化学学科特点,注重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1. 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
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徇烂多彩的生活现象、原理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如绚丽多彩的烟花与化学中的焰色反应有关;新旧课本、资料颜色的对比与SO2的漂白性特点有关等。总之,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用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反过来又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给课堂创造欢快的学习气氛,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了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
2. 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骗人”的魔术
如“烧不着的布”:分别在磷酸钠饱和溶液和明矾饱和溶液中浸过的棉布,取出晾干。由于磷酸钠和明矾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会把空气和棉布隔开,因此酒精燃烧时所产生的热,不能使棉布达到着火点;又如“化学密信”:用淀粉溶液或米汤在吸水性好的白纸上书写密信,晾干后没有痕迹。用棉花沾碘酒在密信上涂抹,立即显出蓝色的字迹(碘遇淀粉变蓝)。这些魔术学生觉得很新鲜、也很有趣,如果他们知道这些魔术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就有探究化学的欲望,就会增强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3. 关注化学知识与环保问题
现在,在天气预报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听到关于“霾”的预报。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汽车不合格尾气排放过多,在低空中集聚,在一定的气压和风速下形成“霾”。另外一个严重问题是酸雨,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气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它们在空气中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溶解于雨水的酸。下酸雨时,树叶会受到严重侵蚀,树木的生存受到严重危害,土壤由于受到酸蚀,也会引起农业减产。此外,酸雨容易腐蚀水泥、大理石,并能使铁金属表面生锈,因此,建筑物容易受损,公园中的雕刻以及许多古代遗迹也容易受腐蚀。据统计,全球每年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硫约1亿吨,二氧化氮5000万吨,所以,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那么,如何控制得了SO2的排放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
体验化学与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参加环境教育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最终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这节课的安排如下:(1)上网搜索国内外震惊全球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2)收集学校周围、家乡周围被环境污染的场所的照片,然后谈谈被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措施;(3)举例说明目前我们还做得不够而引起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从自我做起;(4)课外活动,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及利用。这些活动,教师由组长负责组织其他同学完成,从中让他们体会到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以化学学科为特点,通过探究性实验获取化学知识
1. 开展课外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化学中的“美”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要让学生有创新能力,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之外,还要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思维不禁锢于书本和教师的传授之中。因此,合理编排一定的探究性实验,开展化学课外兴趣实验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实践。在课外实验活动中,由于学生利用各种仪器进行实验时,往往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进行药品、仪器的准备、选择、制作和安装,思维极其活跃。这样,学生能很快摆脱课堂教学和书本的约束,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其感受、发现化学中的“美感”。
2. “趣味化学”神秘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氨气》这一节课前,准备了一朵纸花,用酚酞试液浸泡过(学生不知),还有一个大烧杯、一块绿色的绸布,做魔术“白花为什么变红”?《氨气》这一节做“吹气生烟” (HCl与NH3反应);《过氧化钠》这节做魔术“水能点火”;《浓硫酸》这节做“魔棒点灯”;《红磷与白磷》内容时做“鼓气生火”等“神秘”的实验,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想去动手做一做的欲望,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了发现知识的成就感,使教和学推向艺术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