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第1篇: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工会工作的内在关系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服从、服务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把员工思想与行为引导到企业发展的目标上来,这无疑为工会工作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它以人为本、形式灵活,方法多样,重在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引导、激励、鼓舞的功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我认为,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结合点有以下四个:目标一致;原则一致;部分内容相同;方式方法基本一致。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如职工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培育企业精神,展示企业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关心职工生活,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做好协调工作,加强感情沟通;办好橱窗图书馆和各种文化阵地等。

二、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的性质决定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工作,需要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职工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向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群众性正是工会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这种关系说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有不可替代的组织优势和强大的号召力。

第一,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在履行职能中创新工会工作。工会工作的维权、教育、参与、建设等职能,就在于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使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广泛的基础,因此它既是工会工作独特的组织优势,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两者可以达到相互促进。

第二,丰富活动载体,在服务大局中凝聚职工队伍。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的“娘家”,因而对职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工会工作的对象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都是职工群众,工会的社会职能也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有紧密关系。因此,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起到能动作用。要充分利用工会的组织优势,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品位。

第三,弘扬主旋律,在宣传引导中培养共同价值观。抓典型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工作方法,典型抓好了,可以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工会可以通过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陶冶职工的情操,培养职工群体意识和良好的共同习俗和道德风尚。

第四,提高职工素质,在和谐发展中营造浓厚氛围。企业文化建设大以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个性和先进文化的高度统一,是职工不竭的精神动力,在各种活动中灌输企业文化理念,能够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工会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革新创新等活动来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能够帮助职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

三、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第一,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工会的整体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党政组织的安排,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并把它作为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先进经验。职工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经验,工会组织要善于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和共同点,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第三,切实抓好民主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人力资源,体现人的价值。而民主管理是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的有效形式,通过切实有效的民主管理,可以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为职工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条件,逐步形成各尽所能、各展其才的良好氛围。

第四,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用好用活工会经费,特别要加大对基层工会组织的投入,经常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活跃生活,从而使企业文化的基础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加强。

第2篇: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企业 知识管理 创新能力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54-02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跨入新世纪,我国企业要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必须注重学习研究国内外管理的新思维和趋势。在引进吸收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需求,适应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管理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灵活地、“权变”地加以应用,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管理创新。

一、知识管理是企业的需要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管理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应加强知识管理,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力。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实体。应该将企业作为知识的载体,将这些知识如何有效和高效地利用起来,达到企业知识创新的目的,就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首先,知识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思想,主要是企业或组织运作中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同时也贯穿于整个企业业务体系的运做过程。知识管理不仅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生产、储存、传递、应用和创造;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无形资产及相关活动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管理工具、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并且包括结合企业业务活动和其它管理活动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进行的管理。其次知识管理关注知识对组织和业务的支撑,利用过去积累的知识对决策活动和操作工作进行支撑,大大的缩短决策和操作过程时间、也极大提高决策和操作的质量。更重要的是知识管理将改善知识生命周期,加快知识创新。

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从体力、资源、技术、信息已经转移到现在的以知识为基础。当今社会的主要竟争已经从原来的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转向知识的竞争。技术会落后,人才会流失。但拥有完整的知识管理制度和文化,就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提高人才的素质。所以说,知识管理的思想直接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或者说直接来源于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方式与方法所提出的变革要求。

二、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决定企业经济持续增长、业绩递增的关键性要素,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中最有利的武器。企业应改变传统狭隘的重视有形资产,轻视无形资产的观念,要强化无形资产意识,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1.重视知识要素的开发。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与开发机构,以便结合经营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推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其次,注重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加大无形资产投入。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无形资产的创新、设计、引进、应用,并设立知识主管,实施对无形资产的分类、评估、投资以及建立知识档案,为无形资产投资交易和共享创造依据,不断拓展无形资产的范围,要注重对知识产权类和流通领域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和投资。

2.树立人性化管理的观念。首先要重视人的知识化,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把员工的学习素质提高作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要素。其次是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在信息化、知识化管理中,打破传统企业在分工上的官僚等级制,重新设计企业的价值流程和结构,重新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及领导者进行定位。使具有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企业人积极合作。再次,共同享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信息,达到更多地交流、更多的一致行为,更多的责任和共同的文化,从而实现企业快速发展。要建立能为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提供方便的基础设施。使企业对内对外都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交流,在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

3.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

三、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怎样进行

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必须明确知识管理目标,把知识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知识管理顺利实施。

1.确立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传统的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重心是放在企业的有形资产,忽视对知识资源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树立知识资源是最重要资源的观念,不然就无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只有树立知识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才有利于知识管理创立和实施。

2.营造有利于知识传播与共享的工作环境。知识管理的一个首要环节,不是对现有知识资本的管理,而是对环境的改善,使得知识更容易交流,更容易创造和积累。要建立创造和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知识产生于交流的过程之中,越交流,越共享,生产出来的新知识就越多。所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识的环境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首先,组织管理者思想要开放,敢于向自己和传统的习惯提出挑战,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为激励,由命令转为指导,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其次,必须使组织的每一位员工都认为贡献知识与人共享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并自然地与组织内外的人员形成知识网络团队。再次,必须使组织竞争环境不是相互损害对方的利益,而是实力的竞争。因此,组织使企业环境形成一个由供应链、产业链、知识更新链共同支撑的全方位的知识网络环境。

3.建立适宜的组织结构。由于知识资产的特殊属性,要做好其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和调整组织结构,组织的落实是知识管理的必要保证,新建专门机制或赋予原有的管理机构以新的功能修改和制定新的制度,提出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的知识资产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建立内部信息网络和知识管理体系。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规模、发展战略、竞争策略、市场环境、管理理念都正在或即将发生变化,通过对以往观念思想的反思,企业管理者有了更深刻和更直观的认识,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在对以往经营管理中关键要素的重新定位后,知识管理被置于21世纪组织管理的重要位置。今天看来,无论何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都将融入企业的管理之中。

参考文献:

1.储节旺等.知识管理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曹永海.谈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现代管理科学,2005

3.王众托.知识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第3篇: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财务内控制度;企业发展;重要性

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发生了显著增加。企业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保障自身的良性发展,需要充分结合自身的运营特点、市场需求等因素,对自身的财务内控制度进行合理优化,进而促进财务内控制度调控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财务内控制度

(一)财务内控制度的概念

财务内控制度是指,通过相关制度条例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作出合理规定,以此保障财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从发展的角度来讲,财务内控制度作用的发挥能够降低企业不合理财务问题的发生概率,使得企业从生产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从发展的角度来讲,财务内控制度的应用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财务内控制度的功能

结合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应用经验可知,财务内控制度的功能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调节功能。从企业以往的运营经验可知,在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企业的某些标准及财务活动常常会产生一些偏差问题。例如,企业某产品生产过程产生的成本开支超出了预算等。应用财务内控制度之后,预算及成本开支之间的差距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进而提升企业财务活动的平衡性水平[1]。

2.反馈功能。财务内控制度的反馈功能主要是通过财务数据信息的得出体现出来的。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而言,他们需要利用财务内控制度的反馈功能获知真实可靠的财务管理数据,管理人员会利用这些数据作出对企业有利的决策,逐渐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水平。

3.协调管理功能。对于企业而言,其财务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及员工数量相对较多。当某个部门或员工的工作出现问题时,其财务管理质量会受到不良影响。应用财务内控制度之后,企业各个部门及员工被整合成一个整体,财务内控制度协调管理功能的发挥会对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2]。

二、财务内控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整体角度来讲,财务内控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风险规避与应对方面

对于企业而言,经营风险具有不可消除性特点。如果企业并未及时发现经营风险,且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风险时,经营风险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使得企业濒临破产。应用财务内控制度之后,其中的相关条例具有一定的规避经营风险作用。此外,当企业遇到经营风险时,财务内控制度可以为企业提供合理的应对措施,进而保障资金的安全。

(二)获得经济效益方面

财务内控制度对企业的运营程序及员工行为等内容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和约束。应用财务内控制度之后,企业的财务工作在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方面都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控制。预算结果的得出及应用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3]。

(三)经营结果控制方面

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主要包含财务决算编审工作、企业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管理条例、不同阶段的财务计划等内容。从本质角度来讲,影响企业经营结果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几乎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开支,如果某一个或多个阶段的成本消耗超出预算标准,则会影响企业从生产活动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应用财务内控制度之后,企业生产活动中每个阶段的成本开支都被限制在合理范围内,生产过程中资金浪费问题的发生概率发生了显著降低。因此,财务内控制度的应用会起到一定的控制企业经营结果作用。

(四)财务管理水平调整方面

就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缺失财务内控制度会影响相关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例如,当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遇到之前从未发生过的问题时,通常无法及时找出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和处理,进而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应用财务内控制度之后,随着问题解决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也会发生相应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从制度的应用结果中获知真实的财务数据信息。

(五)固有资产管理方面

对于企业而言,固有资产是其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从企业以往的运营经验可知,某些财务管理人员会出于利益因素故意弄错相关财务数据,引发财务报告失真问题,损害企业的固有资产。针对这一问题,财务内控制度的制定与应用可以通过自身监控作用的发挥,避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产生一些不合理行为,进而有效保障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4]。

三、结论

财务内控制度具有调节、反馈以及协调管理等多种功能。就企业发展而言,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管理、经营结果控制、财务管理水平调整以及经营风险应对与规避等方面。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内控制度重要作用的认识、构建财务监管体系等方式,提高财务内控制度的完善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召滨.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2]赵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实施[D].西南财经大学,2001.

[3]王宏.基于国际视野与科学发展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第4篇: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点评:有中医药界权威专家表示,《中医药法》不仅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以及管理制度分别予以了肯定及优化。而该法对中医药的监管及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有望为中医药行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医药法》的另一个亮点是,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以加强对中医药的监管。针对中医药行业存在的服务不规范、中药材质量下滑等问题,中医药法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同时通过该法案加大了对中医药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大力扶持的同时,《中医药法》也高度重视产业规范。《中医药法》明确了国家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贮存和初加工的技术规范、标准,加强对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此外,《中医药法》还加大了对中医药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特别是对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违法行为,明确了严厉的处罚。《中医药法》对中药的保护有助于企业强化对上游中药材的布局,中药的质量可控将为企业市场推广、品牌建设及国际化奠定基础,因此目前A股市场中拥有中药材GAP种植基地的天士力、白云山和华润三九等公司将从中受益。

必创科技(300667):两机构席位买入1235万

创新股份(002812):四机构席位买入3874万

普路通(002769):国联成都锦城大道及国君成都北一环游资封板,两机构买1007万

开立医疗(300633):光大温州划龙桥路及华鑫宁波沧海路游资封板,一机构买466万

恒通科技(300374):华泰青岛宁夏路及光大佛山绿景路游资封板,一机构卖1603万

思创医惠(300078):财通绍兴人民中路及东兴泉州温陵北路游资封板,两机构卖2416万

八一钢铁(600581):国金上海芳甸路及国君成都北一环游资封板,一机构买1455万,两机构卖4315万

民和股份(002234):中泰上海建国中路及浙商临安万马路游资封板,两机构买2472万。三机构卖1149万

益生股份(002458):财通杭州体育馆及浙商临安万马路游资封板,三机构买1447万,一机构卖595万

弘信电子(300657):湘财杭州文二西路及招商深圳蛇口工业七路游资封板

第5篇: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 学科建设 舞蹈职业化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1-01

民族民间舞课作为职业化艺术学院的必修课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民族民间舞源于民间,经教育工作者按照不同的教学目的,加工提炼后,带入了课堂。通过使学生接触、学习不同民族独特文化下,产生的独特运动方式,达到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教学目的。

第一是文化传承。民族民间舞作为一个情感、信仰、观念与传统的综合体,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体现了各个民族的文化价值与审美倾向。在民族文化的贯穿中, 作为民族非常强烈的特殊标识,蕴含了中国民族的活力与价值。其极强的包容性中涵盖了中国舞蹈特有的风格特点。

民族民间舞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其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民俗的意识。即通过动态的形象来传承民族文化,这种动态的形象传承,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探索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线索。当民族民间舞从广场走进课堂,虽然其功能发生了转变,但其主干内容和基本内涵并未变异。因此,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开创,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民族民间舞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民间舞人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是民族情感。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其独有的风格性见长。它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形式。舞蹈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舞蹈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本身具有以非语言的方式继承“传统”的使命。民族艺术是以人为载体的,“活的社会发展史”。

从宏观历时的角度来讲,民族的即世界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舞,是中国文化光辉灿烂艺术写照的一种重要形式。学习并掌握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舞,是文化发展保持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舞蹈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雄厚基础动力。在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只能导致民主精神的涣散和对西方的盲目崇拜。

从共识现实的角度来讲,对民族民间舞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学习,能够在不断深入的认识中,从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中找到中华文化的同一性,通过体会肢体舞动时不同的动态特点,能够透析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基本人生态度、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方式、民族心理素质等。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达到民族情感教育的目的。通过身体的舞动训练,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舞的热爱,使其认识到民族艺术、民族文化重要性,提高其肩负重要历史使命的责任感。

第三是个性发展与能力开发。舞蹈是人的行为,在学院派教学中,除了要顾忌到课堂的共性整齐原则,还应当相应发展学生的个性。这种个性并不是毫无章法的独特,而是保持其与生俱来的灵性,从而提升其创造和发展的能力。

现行民族民间舞课程内容,多是以藏、蒙、维、朝、傣以及汉族秧歌和花鼓灯为主。在教材建设的初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三性原则,及风格性、训练性和代表性。即所选内容极具典型性。因此,民族民间舞课是以极具文化底蕴的符号形式,来进行情感与肢体契合训练。通过多民族的切换训练,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开发和提升具有显著的效果。在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身体运动方式与本是中华儿女的学生具有天然的契合基因,以此来训练和发开其身体的可能性,培养其创造力,较现代舞来说,具有天然的优势。

第四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众所周知,舞蹈通常被称作“肢体语言”,语言的功能是表达,舞蹈作为肢体语言,同样应当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训练,最终走上舞台,表现自我,表达作品主题,传递作品思想。课堂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走向舞台,那么按照语言训练的一般逻辑来讲,如果说基本功课练习的是吐字及发音能力,民间舞课就是训练连词成句的能力。我们常用会不会跳舞,作为评价一个舞者水平的重要标准,其实就是指有没有支配身体的能力。许多学生基本功极好,但完成剧目时,肢体总是觉得“不听使唤”。舞蹈不是杂技,更不是体育,一个舞者基本素质及技术能力再好,缺少了舞感,都不能说是会跳舞。而民间舞正好弥补了这段空白,成为了基本功到舞台的桥梁。

因此,从舞蹈职业化的学科发展来说,民族民间舞课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其学科建设与发展,也是舞蹈职业化教育与时俱进宏观要求下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纪兰慰,邱久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廷海著.中国民族舞蹈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吕艺生著.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第6篇: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高等教育;教育培养

我国发展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大力开展了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这样的实施方案不但给应届的本科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读研究生升学的机会,还提高了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方案与策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学历的人才涌现,本来本科学历已经是十分稀罕的“天之骄子”,然而现在我国的本科毕业生已经十分普遍,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人才,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等人才逐渐受到了企业与社会的高度认可与器重。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愿意接受更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每年都呈现增长的趋势,所以在原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上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也给予了大量愿意深造的本科毕业生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机会,为他们造就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另外,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与日俱增,职场的竞争力不断攀升,应届本科毕业生们通过报考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缓解即将到来的就职压力,而在读研究生的阶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加强自己的科研能力与社会交往交际的能力,为以后在社会上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工作。应届本科毕业生们可以通过升学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社会竞争力,打好自己的专业基础,为日后在社会上能够有所作为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来挑选出优秀的学子去继续深造攻读专业硕士学位,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这样的实施方式不仅大大增加了专业硕士学位学生就读的人数,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日制的培养模式使得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使得原来对专业硕士学位较功利的培养措施过度转变成对学生全面的素质培养。

为了大力发展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为学位方案的提出无疑给我国创造出了更多适应社会与时代快速发展的高等人才,同时这也是对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一个补充与完善措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职业划分越来越精细,职业的类别也与日俱增,这也意味着不同的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与所具备的素养不同,社会越来越强调专业人才的涌现,尤其是一些需要具备较高技术含量的职业与岗位,例如在工程,法律,医学,教育,财经投资领域中对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的渴求度不断的攀升,这类人才的缺少也激发了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这个新型教育制度在我国的开创。由于专业硕士学位相比学术型硕士学位的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领域方面知识的培养与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所以通过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后的学生更加能够获得社会较高的认可度,成为了现代众多企业的追捧,吸引了劳动人才市场的眼球。正因为如此,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制度是适应了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为我国培养出了大量优秀和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端人才。

然而,由于我国对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正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还存在许多不足,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人数远远少于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不仅如此,专业硕士学位的专业设置也很少,很多专业领域依旧只开设学术型研究生学位,专业硕士研究生所能够选择的专业也就十分狭窄。所以我国应该即刻把握住时代所赋予的良机,大力度地发展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扩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业的选择范围与招生规模,优化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给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一个更高档次的定位,力求将他们培养成具有实际职场应对能力的高级人才。

我国发展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的瓶颈

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在我国发展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在这项教育方案刚提出时,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相比报考学术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非常少,很多同学多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社会认可度表示怀疑,不愿意自己“以身试法”。从考试本身来看,专业硕士的入学考试远远比学术硕士的入学考试要简单得多,如果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同学在复试中表现不佳,可以调剂为专业硕士研究生,这些现象更加使同学产生质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相比学术硕士研究生而言很低。不仅如此,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是3年,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是2年或者2.5年,就从学制的角度来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似乎也没收到各大高校的关注。由于专业硕士的培养制度以及种种其他现象,使得无论是考生或是社会上的企业都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质量与其毕业后的专业能力产生巨大的怀疑。所以,当务之急,我国高校必须采取行动来增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最关键的就是要注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质量,使他们能够在读完研究生后有足够的专业素养与高人一等的专业基础知识。只有这样,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后才能在社会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为企业与社会谋福利,做贡献,并且逐渐受到社会与企业的认可,做出自己的品牌。若果高校忽略了对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那么就很难确保他们在毕业后能够真正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且受到企业与社会的认可,造成这样的恶性循环是对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计划是非常不利的。

参考文献

[1] 王文科. 地方本科院校加快发展专业硕士教育的必要性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18)

第7篇: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职业发展;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与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企业发展战略前提下,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员工规划职业发展的路线,使员工获得工作满意,并实现职业理想和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主要途径。做好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助于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减少人才流失,使企业得到稳定持续的成长。

一、当前国有企业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企业已逐步认识到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部分企业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华为公司在借鉴英国模式的基础上,设计了“五级双通道的职业发展模式”,从而妥善解决了一般企业中“自古华山一条路,万众一心奔仕途”的问题,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一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沿袭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片面追求企业效益,忽视员工职业规划发展,没有认识到员工职业发展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从而不能将员工职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职业发展目标单一

在我国员工职业发展管理尚属于一个新兴概念,很多国有企业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单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发展渠道单一。我国国有企业由于体制等特殊原因,虽然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部分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改变。在员工职业发展管理上,仍主要以行政职务晋升这个“独木桥”为主;2.发展通道狭窄。国有企业由于缺少退出机制,行政管理岗位有限,竞争激烈,员工在工作中看不到自己职业发展的愿景,渐渐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的自身价值得不到合理实现,导致人才的流失。

(二)考核机制不健全

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绩效考核已成为企业激励体制的基础,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很多国有企业都已将绩效考核作为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心,但是绩效考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科学客观的考核体系,在实施绩效考核过程中,考核指标设定单一,针对性的指标比较少,通用性的目标较多;2.缺乏公平公正的考核体系,绩效考核的过程与结果都或多或少带有考核者的主观色彩,难以对员工进行全面观察,考核结果难以应用,导致绩效考核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人才得不到有效选拔。

二、对做好国有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职业发展新观念

一是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员工职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的一致性,将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二是企业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员工树立多职业发展通道的新观念,消除“官本位”思想的旧观念,打破员工原来只关注行政晋升的想法,形成企业关注和支持员工职业发展的良好局面,为促进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二)建立科学的岗位结构体系

随着国有企业的变革发展,岗位结构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着调整,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结构体系。首先坚持精简效能,科学设置岗位。根据岗位的具体职能和范围,明确规定岗位的权责和数量;其次要突出主体专业岗位,岗位要分层分级设置。在企业的核心领域内,应该加大岗位的设置力度,根据工作需求、发展要求以及职工贡献可适时进行调整,充分体现对人才的重视,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并促使员工自觉的提高自身的技能,不断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再次要进一步明确岗位权责,根据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任职资格、岗位责任,根据员工的素质、能力,确定适合岗位,体现任人唯贤。

(三)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

员工在组织的职业发展包括纵向发展、横向发展和向核心发展三个基本方向。纵向发展是大家最容易认同的职业方向,表现为职位层级的阶梯式提升和责权利的逐步扩大;横向发展表现为员工知识、能力和经验等人力资本存量增加,即复合型人才;向核心发展是指员工在某一特定领域知识、能力的纵深发展和相关人力资本存量的显著增加,即专家型和研究型人才。企业应结合工作实际,在三个基本方向上,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多种职业发展通道。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序列的职位任职资格,融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愿景和个人的职业目标,并与员工培训、绩效管理相结合,形成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方案,提高员工的企业归属感,降低员工流失率,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评价系统

建立以员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定期对员工的业绩、素质、技能等进行科学评价。员工业绩评价,有利于确定组织绩效,实现企业目标及战略发展;对员工素质和技能的评价,有利于明确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重点和方向。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了解掌握员工的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分配合适的人力资源到合适的岗位上,使人、岗的匹配程度提高,使他们既能胜任工作,又在个人工作满意度上得到提高。

(五)建立完整有效的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的建立,要将企业的发展需求与员工发展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具有针对性。对企业员工职业发展工作作深入分析,了解员工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相关知识的不同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其次,体现导向性。企业确定发展战略,必须储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作,就要紧紧围绕发展战略开展,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第三,坚持长期性。培训工作必须长期实施,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短期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综合素质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的多重手段,提升员工的能力、水平。第四,突出有效性。培训的投入要通过实现的效益来检验。通过评价体系的考核,衡量培训后个人业绩、能力、素质是否提升,企业的效益是否得到促进。从而明确培训是否有效,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第8篇: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中职学校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开展,既是中职教育的内在需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之举。当前,中职学校认识到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定位下,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但是,由于学校职业规划教育落实不到位、学生职业规划认识不足、教材质量不高等原因,导致中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职学校深化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有其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的现状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更加强调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但从实际来看,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存在“职业认知不足”、“规划脱节”、“规划缺乏实效性”等问题,直接影响中职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性,不利于中职生的就业与发展。因此, 清楚地认识中职生在职业规划中的能力现状,对提高其规划能力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1.学生缺乏职业认知,职业规划疲于应付

中职教育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但是,中职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不仅社会阅历少,而且缺乏社会的工作经验。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对职业的认知不足,职业规划更多地是应付学校,缺乏职业目标、途径等要素的明确。学生参与职业规划的积极性不高,对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于是在思想上错误的认为职业规划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学生职业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有效培养,导致职业规划失败。

2.职业规划与专业脱节,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

职业规划是融合、调整的发展过程,强调职业规划与专业相融合,并依托专业知识的支撑,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而学生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将所学专业与职业规划相互孤立,出现职业规划“空谈”,不切合专业实际,这样的职业规划显然无法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良好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此外,职业规划缺乏实效性,职业规划能力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教育工作开展。于是,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缺乏教育,规划能力与专业教育不匹配的问题,不仅弱化了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利于学生专业的学习与发展。

3.职业目标不明确,存在措施不恰当等问题

中职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差,很大原因在于职业目标缺失,且相应的措施不恰当,以至于学生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脱离专业发展、背离职业方向。在实际的专业发展中,很大部分对职业目标十分明确,但对于职业目标的理解却缺乏了解,以至于职业目标空有“花架子”,而无法在实际当中引导学生的职业发展,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体现都被弱化。因此,学生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力,关键在于职业目标的明确和相应措施的有效制定。

二、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差的原因

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较差,很大原因在于中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落实不到位,在教育中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教材质量不足、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重视等问题。特别是教育理念滞后、缺乏学校的重视,制约了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建设,进而弱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具有而言,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差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滞后,落后于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中职学校在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之后的问题。职业规划教育更多地强调职业道德等内容的讲授,而忽视了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职业、认识专业发展下的职业目标。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模式,都是模块化、教条化,缺乏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学生在职业规划教育中,难以习得有效的职业规划能力,最终导致学生职业规划失败。

2.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重视,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流于形式

对于学校而言,更多的强调专业课程的教学,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职业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存在教育课时不足、教育内容缺乏实效性。于是乎,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的能力培养。一方面,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而为了专业课程学习,职业规划教育未能有效落实;另一方面,学校在职业规划教育的课时安排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以至于职业规划教育只是新生入学时的几堂课而已,而缺乏课程的科学设置。

3.教材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

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在于良好的教材作为支撑。当前,中职学校所用的教材,教材内容陈旧,难以适应并满足实际的教育教学需求。首先,职业规划教育所用的教材质量不高,教材的实效性不足;其次,学校缺乏校本教材的开发,立足于学生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再次,教材过于“空”,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职业规划教育中的知识点无法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中,起到良好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效性不足。因此,在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中,应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提高教材的适适用性。

三、新时期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的策略

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与方向,是全面培养学生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中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差,职业规划能力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强调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学生职业规划认识,夯实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二是逐步构建完善的规划指导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三是构建“企业”+“学校”的互动关系,强化学生职业规划的有效性。充分依托职业规划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夯实中职学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基础。

1.强化学生职业规划认识,夯实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

在整个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均不高,很大程度在于学生职业规划认识不到位,以至于职业规划教育缺乏良好的学生基础。为此,为深化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首要工作就是强化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正确认识。首先,中职学校在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应明确并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将职业规划教育作为日常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为职业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内在环境;其次,中职学校以职业教育为导向,职业教育应突出“职业性”,而学生对于职业规划认识的提高,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要依据国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纲,设定课程、制定教学内容,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相匹配;再次,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应明确讲授方案,并且课程设置应明细化、科学化,强化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能够依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明确的自我定位,为职业发展规划寻找支撑点,进而在人才竞争中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专业知识储备上,都具备良好的竞争优势,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构建完善的规划指导体系,提高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是新课改下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在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中,要践行好“生本”理念,逐步建构完善的指导体系,强化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首先,在指导教师方面,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并对学生工作有热情,乐于奉献。因此,学校要强化对指导教师进行教育培训等工作,提高教师在学生职业规划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在管理的过程中,应强化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并与相关的辅导咨询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作为一种日常的教育学服务,为学生成功的职业规划,做好服务工作。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的建立,就是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强化职业教育的服务性,能够为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无论是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是长效机制下的服务管理,都是更好地满足学生职业规划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3.构建“企业”+“学校”的互动关系,强化学生职业规划的有效性

中职生职业认识不足、社会实践经验少,是导致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为此,在强化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进一步构建“企业”+“学校”的互动关系,依托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企业在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参与,提高学生职业规划的有效性。当前,校企合作已成为学校实践教育的重要模式。一方面,学校通过与企业形成互动关系,让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中,更加清楚地认识所学专业、认识职业发展,这对于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职业发展是一个长远的打算,如何科学有效的制定职业规划,应让学生有充分的职业认识和社会实践。因此,学校应让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到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进行锻炼。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次双向选择,让学生在了解企业、职业的同时,也能够从企业的实践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地调整职业规划目标,实现更加科学的职业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训制度,让学带着理论知识生走出去、带着知识和实践回到学校,进而正确的指导并规范学生的职业规划,获取职业规划的成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在深化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强调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落实,建立完善的规划指导体系,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性。只有职业规划教育落实到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职业发展,获得职业规划的成功。当前,虽然中职学校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存在诸多不足,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欠缺,但随着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职业规划教育的科学化建设,着力于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是新时期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邓云莉,陈怡蓉.浅谈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J].世纪桥,2012(07).

[2]刘燕.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08).

[3]柴薇.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对策分析[J].新课程教育,2015(01).

[4]叶楠,杨善铭.浅谈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1).

第9篇: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

1.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不准确

高校辅导员的薪资待遇相对于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师来说,工资待遇较低,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且,部分辅导员的在职时间很短,经常进行工作变动,影响了高校工作的开展。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高校的工作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深入大学生群体的基层工作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职能和定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并不稳定,大部分辅导员还不能认识到自己职业发展的前景,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确,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2.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多为刚毕业的研究生,缺乏管理经验,学校没有对他们进行上岗培训,他们自身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所以导致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现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和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工作的成效。

3.高校辅导员职业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为辅导员设计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职业发展空间较小。教育岗位发展方面,辅导员大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琐碎性事务的管理,工作负担较重,无暇顾及对专业知识的研究,知识储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管理岗位发展方面,院系辅导员远远多于领导岗位。所以,高校辅导员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上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学校没有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导致辅导员职业道路受阻。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对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个人在职业起步阶段成功就业,在职业发展阶段走出困惑,促进职业长远发展,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目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去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辅导员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他们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兴趣和竞争优势及需改进的缺点,提高对自身的认识,明确对自己的定位,可以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职业规划对他们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比较分析,明确目前的发展阶段,准确衡量现实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有助于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计划的措施,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辅导员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积累工作经验,使他们自身得到成长和进步。

2.有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促进高校工作的开展

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高校辅导员的全面发展,他们在进行规划时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使辅导员在工作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不断完善自己,提供自己的工作能力,有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满足学校及高等教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和学生需要,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有利于学校各项学生工作的开展,实现学校发展目标。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1.个体性与组织性协调原则

这项原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兼顾个人发展与组织要求。个人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要考虑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但是辅导员工作的特性要求他们还要充分考虑组织的要求,实现学生和学校发展目标,并达到社会对他们的职业预期。所以,他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要根据学校组织结构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个人利益与组织目标协调起来。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促进和保证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在职业发展中的应用。高校要承担起对辅导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建设专业的人才队伍,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

2.现实性与发展性统一原则

职业发展要求高校辅导员既要重视未来发展又要立足于现实。辅导员在职业规划中树立的目标必须具有长远性和前瞻性,能够指引未来职业发展道路,是对未来发展的总体计划。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必须从现实出发,符合自身的能力和实际发展阶段。所以辅导员在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条件,对自己做出客观的的评价,正视自身缺点和职业发展中的竞争,从中发现机遇。

3.稳定性与流动性统一原则

辅导员的职业规划对个人及职业发展进行明确定位,对自身能力的提高、薪资福利的增长和升职空间进行各方面的预期,将自己的职业作为一项事业来对待,这是他们职业规划稳定性的体现。但在职业发展中的岗位变动是不可避免的,辅导员也必须基于自身发展前景考虑未来发展中的职业流动,比如在院系间或学校间的调动,甚至是职业的改变。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

1.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发展策略

高校辅导员本着对自己负责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和能力,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辅导员岗位,在确定之后明确职业发展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其次,制定发展计划,确定工作措施,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在制定计划时,辅导员要分时间段制作详细列表,并且随时记录发展进程和目标达成情况;再次,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积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便抓住机遇,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2.高校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管理策略

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职业发展制度和体系,更好地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搭建平台,合理设置职业生涯通道,包括教学岗位和管理岗位两方面。其中可以结合不同专业辅导员的职能和特点,对教学岗位进行细分。管理岗位方面,既可以设置初级、中级、高级、资深辅导员岗位,还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岗位。其次,高校要为辅导员提供职业规划咨询,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职业规划。例如可以采用课程讲授和面谈结合的形式,邀请专业的职业咨询师、学校管理人员和资深辅导员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的问题和疑惑,理清职业发展思路。再次,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最后,高校要健全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和评估,对表现优秀的辅导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提供公平的晋升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