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的企业价值范文

公司的企业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的企业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的企业价值

第1篇:公司的企业价值范文

论文摘要:虽然企业并购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面临着经济转变带来.的不同制度和文化环境,企业并购承受的风险和所能够带来的利益也从某种程度上显得难以控制难以捉摸。因此,对企业并购这一活动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成了并购的关键,也便是本文所需要探讨的问题。如何合理进行并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需要分析企业在并购中可能存在的成本及产生的相应效益,明确了成本效益的主要影响并加强并购时的管理控制,便能较好的推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企业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统称。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为了谋求管理、经营或财务等各种协同效应,开展多元化经营、实现战略上的重组,或者为了进行较低成本的扩张来消灭竞争对手寻求税收优惠等目的往往会通过运用并购这种方法来达到他们的期望由此而增加股东财务。企业并购的实施可不可行,从财务的角度分析,就在于购买时的价格是否低于被并购企业的可变现价值。因此对被并购企业的价值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被并购企业的估价成为并购的核心问题。根据财务管理的原理,股东价值最大化应当是购买者的目标,这就要求他们对许多因素进行仔细评估。可以通过几个估价的指标以及相应的估价方法来分析。

l估价指标分析价值

1.1帐面价值估价

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减去负债就等于所有者权益数值,即公司净资产的帐面值。公司净资产的数值是通过历史成本计算取得的,有时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净资产的市场价值,所以这只是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的一部分。

1.2评估值估价

评估值是指对被并购公司的每项资产按照市场的现行价值进行单独的评估,之后再计算出该企业所有单项资产的合计金额,用此数值再减去该公司的负债来作为被评估的价值。这种方法往往会增加被并购公司固定资产价值,从而增加折旧,减少税费。它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发现被忽略的优势和劣势,并能检验是否按持续经营假设来评估。但单项资产的评估总值与总体盈利能力及持续经营的价值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评估自身也存在局限性

1.3股票市值估价

利用被并购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来评估其资产价值成为衡量公司挣资产的第三个重要指标。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运用于上市公司,而非上市公司则可以通过寻找可比的上市公司来进行,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人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改变自己对一些企业的投资计划,这种个人的投机、感情因素或个人判断都会有可能影响了公司股票的市价。但这种方法却也是目前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1.4分拆值估价

对于多元化的企业来说,分拆值法比帐面值法、评估值法、股票市值法都来得有效、合适。分拆法的意图是通过比较公司的当前价值和分拆之后加总的总价值来判别所评估的价值是高估还是低估。这种方法是讲对多元化公司的每一个业务部门进行分拆评估其价值,并将分拆后产生的价值进行求和,实质上是购买者为了以两者中较为低的价格购买资产。操作方法分三个步骤:识别公司所涉及的不同行业并计算相关行业的平均估价值;依此计算各部门理论市场值和公司理论总值;计算市场价值的平均值和加总值并按低于重置价的成本并购企业。

1.5现金流估价

评估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要预测并购后所能够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使用相应的贴现率来求出购买的资本成本。运用现金流法估价时,要根据并购后所获得现金流的贴现值是购买出价的上限。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并购后的净现值,它可以分为五个步骤:①估计被并购企业被收购后预期能给购买带来的税后增量现金流;②估计这些税后现金流在相应风险情况下的税后贴现率,即购买的收益率;③用所求得的贴现率和现金流,计算出并购的现值;④估计并购所发生的初始支出,包括支付给被并购公司的现金、被并购公司的各种权益的市值以及所负担的被并购公司所有债务的市值;⑤将并购所得的现值减去初始支出,获得并购的净现值。估计公司并购后的现金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例如,很难估计破产成本降低、营销力量增强、成本下降等因素带来的收益。所以,现金流的估价并不是公司价值的精确值。准确预测被并购企业并购后的现金流量是并购分析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购买所要支付的并购价格。

2估价方法分析价值

2.1成本法

成本法是指按照重置成本或可变现金额的计算来确定被并购企业的各项资产及负债价值。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不考虑资产的未来收益因素,也不将企业的总体资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而是将各项资产的成本简单相加,无法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按成本法计算是将每一项资产及负债按其重置成本或可变现金额进行调整,以调整后的资产总额减去调整后的负债总额作为企业的价值。另外在分析该企业的并购价值时,企业累积的亏损可在今后盈利中抵扣的也可能具有价值。如果采取购买股权的方式并购,被并购企业兼并前的亏损及兼并时核销资产产生的损失均可以起到抵减企业所得税的作用。

第2篇:公司的企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完善对策

一、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及企业价值的理论综述

我国从1994年开始进行对资本结构的研究,集中对两方面问题的解决提供实践依据,一是公司融资渠道单一问题,二是负债过高而产生的不良债务问题,目的是为改善当时公司负债率过高的资本结构寻找有效方法。随着我国深化经济的改革,我国经济形态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发展成符合我国国情,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一开始定位计划经济的研究再面对当今的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出现的问题就明显失去了指导意义。

国内专家学者逐渐在经济改革中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了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使我国经济学近期有关资本结构的理论飞速发展。这其中肖作平学者采用的是动态面板数据计量方法,证明了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诸多因素之一,并从数据理论方面对决定公司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做出了相关的分析,得出结论公司规模与财务杠杆负相关,资产流动性和企业现金流量则与财务杠杆正相关,为公司选择负债作为企业融资主要来源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马群学者指出,企业的资本成本很大程度上是由公司的资本结构所决定的,股东和管理者在决策时也要依赖对资本成本的考虑,资本成本的高低不仅决定公司选择什么样的融资途径会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多少,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更决定了公司获得资金后开展进一步的生产经营、投资活动、股利分配等一系列活动,因此,对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可以保证企业筹资和投资环节的顺利进行,避免财务和经营危机。

相较于国内,国外专家学者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较早。从1958年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提出MM理论,标志着国外对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开始,到随后又出现的权衡理论等理论。到20世纪70年代,学者又进一步开始从微观角度开展对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在负债的成本当中新加入了成本、财务困境成本和非负债收益损失等,出现了新的权衡理论。

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后,经济学家们逐渐发现早期理论仅考虑微观方面有诸多不足之处,开始在以MM理论为主导的资本结构理论中加入宏观和行业因素。甚至国家性质和国情也成为学者关注的新焦点,英国的J.Chen就认识到西方模式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国家,例如在我国,企业的杠杆作用就受重大的制度差异和银行部门的金融约束。随着学者对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所有因素的越来越全面的考虑,对资本结构的理论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进入另一个发展时期。

尽管国内和国外学者对资本结构进行了大量理论及实证研究,至今仍然存在一些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分歧。关于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主流思想MM理论假设了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所采用的融资方式即资本结构不对企业价值产生实质影响。然而在实际现实中无法实现MM理论过于理想化的假设条件,使得客观存在的企业选择资本结构的行为无法使用该理论的结论解释。从而产生了对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研究上市公司筹集资金额的各种来源及比例关系,深入分析资本结构与企业融资成本、公司价值的相互关系。

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房地产行业为例

(一)房地产上市公司发展及资本结构现状

房地产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获得了飞速发展。随着近几年“炒房团”的出现,房地产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外,还肩负起了投资的重要作用,房地产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供不应求,房地产市场一再升温。在全球房地产行业发展一片大好的势头下,2008年美国房地产经济的泡沫破灭不仅造成对美国经济的重创,掀起了全球经济危机的风暴,同时也给我国房地产行业敲响了警钟,政府开始重视对房地产企业的监管和控制,房价同时受到市场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影响。总的说来,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房地产企业的数量稳步增加,组成结构基本保持不变,销售额总体呈上升态势。总的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主要有三项特点:一是资金需求大,资金循环周期长;二是产业链长,设计的其他相关行业数目多且关联度大;三是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大。

1.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

由上表数据,我们不难得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对外资的利用明显不足,而包括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的三大资金来源实质上主要依靠的是我国的各个国有和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单一,吸收投资能力不强。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目前仍存在有不少弊端,包括国内和国外的投资者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还是谨慎的态度,房地产企业应该国家政府帮助下,实现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来化解由于资金周转时间长、财务风险大、经营风险大、资金来源单一所造成的诸多投资风险,使房地产企业发展更加健全。

2.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本文中对资本结构的衡量主要采取的是资产负债率指标,通过计算房地产上市公司公布的其负债占其总资产的比率,评价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由上面所列示的图表反映可知,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多数集中在60%-70%和70%-80%两个区间,2013年绝大部分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企业负债在占总资产中占很大的比例,远远高于所有者权益。

(二)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1.基本假设。假设1:负债比率与企业价值负相关;假设2:股权集中度与企业价值负相关。

2.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本文研究的样本选择了60家具有代表性、数据公开的主要房地产上市公司,并选择了其2010-2013近三年公布在中国经济研究数据库的财务数据便于进行对比分析,确保了分析数据的有用性和可靠性。

3.指标及度量方式。本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指标,该指标反映了投资者投资一单位的资金有可能获得的收益和为企业创造的财富,是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共同关注的经济指标,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并且相较于传统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托宾Q值指标,去除了因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而导致的每股资产净值很难准确表现企业价值的因素,更符合本文结合中国经济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发展要求。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报告期初股东权益十报告期末股东权益)*100%

TQ=[股票价格*流通股股数十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股数]/资产账面价值

4.统计检验及结构分析。

(1)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价值负相关。房地产上市公司过度地采用负债作为企业的融资方式,会导致企业因为不断需要偿还的债务而使企业现金过多地流出。虽然企业借款利息具有利息税盾的效果,但根据权衡理论,企业利息收益和企业破产成本两因素之和进行资本结构衡量,我国房地产企业负债比率已经严重超标,加之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许多企业在负债率较高情况下盲目投资,甚至部分企业的负债水平已经高达资不抵债,也仍然没有改善公司资本结构还在继续生产经营。

(2)流动负债比率与企业价值负相关。高的流动负债虽然相较于长期负债利率较低,但是其较短的还款期限也使企业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财务风险增加,不利于企业价值的增加。

(3)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股权集中度与企业价值负相关,上市公司的股权越集中,企业价值越低。根据前文图表所示,我国房地产很多企业的股权集中于前十位大股东手中,部分企业集中在一个大股东手中,而且国有股是主要控股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数。房地产企业在决定重大事项的生产经营决策和企业股东大会上,往往都是由少数几个人来做决定,很难顾及其他中小股东和企业整体利益。而作为为大多数利益考虑的企业高管又很少持有公司的股权,不可避免地使公司高管无法实现利益的制衡,做出只服务大股东的经营决策,造成企业整体利益下降。

(三)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1.房地产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每单位资产所带来的息税前利润略高于商业银行的年贷款利率,在全部房地产上市公司中,超过60%的上市公司的资产息税前利润率高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年利率,在这些房地产上市公司中有大约75%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低于50%。相反,在平均资产利润率低于商业银行贷款年利率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中,只有50%的公司资产负债率低于50%。这指出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合理,有相当一部分盈利能力强的公司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不足,放弃了负债可能带来的杠杆效益,而同时又有另一部分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不顾其较弱的盈利能力而持有过高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反而会增加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增加了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扩大。

2.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报酬率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作为以获得收益为主要目标的投资者,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投资报酬率越高意味着投资者投资相同的资金可以为其创造更大的收益,那么该上市公司的价值也就越高。其中,投资回报率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和成本,相应地就会提高企业的资本报酬率,并且随着企业负债比例的提升,也会增加预期每股收益的风险,不利于实现企业价值。

3.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偏好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之所以选择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不可避免的具有我国上市公司所普遍具有在融资方式选择上的股权融资偏好,总的概括起来其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优先,最后考虑到的才是企业内部融资。这种盲目的对债务融资的倾向,而忽略了股权在长期融资中担任的重要决策,不仅加大了融资成本,而且过度的股权融资还会导致资本的使用效率的下降,不利于实现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成本的降低,是企业在实现价值最大化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三、完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提高企业价值的对策与选择

(一)从上市公司角度出发的建议

1.结合公司行业特征和宏观经济状况。所谓最优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上市公司所在的行业不同、所处的时期不同、经济背景的不同,在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中,应该综合考虑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以及宏观经济状况,例如国家的利率、通货膨胀水平、货币政策、投资优惠政策等诸多因素,时时对公司资本结构进行评估和优化。

2.结合本上市公司的特点来考虑资本构成情况。在依照上市公司整体和行业特色后,还要考虑的就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具体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例如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公司规模,总资产的数额、子公司的数量、销售的营业额等都是公司规模的体现,规模较大的公司,资产中的负债比率可以相对高一些。例如公司的资产构成及其流动性,当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比重较大,就可以考虑适当增加长期负债的比例,上市公司的存货较多的,则要更多地使用短期负债作为融资的重要选择,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越强,说明股东和债券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强大的,通过降低负债比例可以有效地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3.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内部的股权结构进行改革,优化公司股权治理结构。改变目前房地产行业国有股比例过高以及“一股独大”的现状,为房地产上司公司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但是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也是不可取的,适当的股权集中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绩效,降低成本,实现企业价值。

4.扩大融资渠道,改变融资模式。对单一的融资渠道进行扩大,增加对外部投资的吸收,适当降低现在房地产上市公司过高短期负债在负债总额中的比重,提高企业信用,多使用长期负债作为负债融资的主要方式,减少还款压力并通过长期借贷的风险使债权人更积极地参与公司的日常治理。

5.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扩大企业内部融资。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想要实现内部融资,必须先保证企业有较高水平的盈利能力。首先应该有正确的管理决策,确保营业收入的长期稳定和现金流的充足,加快项目开发周期可以提高现金回收能力,加强对项目发展进程的督促和促进己完工现房的销售,对开发的商业现房分类管理,采用多样的租售策略,加快库存现房的销售,加速项目资金的循环周转。

(二)从政府角度出发的建议

1.公司融资方式多元化扩展,建设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发展债券市场,鼓励债券的发行,从政策、法规角度为企业利用债券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加大对房地产基金的投入,动员社会全体的力量通过募集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于房地产行业,既开拓了一条理财渠道,有利于资金集约效应的实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为房地产上市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面向发展形成一个以债券融资为主,股权融资为辅的新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模式。

2.发展资本市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发展健全的资本市场作为上市公司投资的重要场所能够为上市公司资金的筹集提供多样的渠道和保证,发展股票和债券市场,发展金融投资,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降低上市公司融资和经营风险,缓解房地产上市公司资金不足的缺点。

3.完善房地产上市公司相关的法律制度。完善房地产上市公司发行债券、企业债券管理、证券投资,提高证券市场的监督强度,建立完善而系统的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制度,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经济性,提高房地产上市公司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4.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第一,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的生成机制达到互相制衡的管理目的;第二,减少国有股的持股比例,加大流通股的比例,将股权从政府手中放归与广大中小投资者;三是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体系,加强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决策监督,促进企业规范运作。(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葛红玲,莫淑.我国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J].黄海学术论坛,2010(01):264-284.

[2] 虎恩波.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 徐莎.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行业间差异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10(08):117-118.

[4] 陈慧欣,王斌.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5):122-124.

第3篇:公司的企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期货公司;产业价值链;职能

我国期货市场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广大期货市场的潜在参与者的需求逐步显现,且随着市场发展和相关培育工作的深入,这一需求的空间巨大。同时,期货市场的服务范围正在延展,期货市场内部相关主体的专业化分工将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细化。分析期货业的价值链构成,一方面可以了解期货公司的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更清晰地掌握其他主体对于期货公司的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将能够进一步分析期货公司的应有职能,帮助期货公司明确未来的业务发展方向和定位,从而有效整合各项资源,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向现代金融企业的标准迈进。

一、 价值链系统分析:一般性框架

根据波特的值链理论,价值链研究方法是寻求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工具。波特认为,由于技术和经济的相对独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多个价值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企业正是通过相对竞争对手更好地开展这些价值活动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的价值链又体现在价值系统的更广泛的系列活动中。这一价值系统形成企业所在行业的产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中的每个企业都承担了客户需求和产业服务的传导功能,将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向上游企业传导,并将产业对消费者的服务逐步增值以满足消费者需求(见图1)。研究企业的价值链有助于对产业价值链的理解。对产业价值链的分析,不仅能明确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可以深入分析产业价值链中每个主体的需求状况和服务产出能力,进而可以确定企业的业务发展方向。

二、 期货公司内部价值链

价值链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和技术上的界限分明的各项活动,是企业创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基石。利润是总价值与从事各种价值活动的总成本之差。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根据是否直接与客户发生各种业务关系为标准,期货公司的内部经营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其他支持性活动(见图2)。

按照目前期货公司的可开展业务范围,基本活动包括客户开发、交易服务、结算服务、交割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投资咨询服务等,在基本活动中,期货公司为客户提供交易、结算、交割等通道,还要根据客户需求在业务许可范围内,提供有价值的投资管理、风险管理和研究分析等差异化服务;支持性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管理、内控管理、稽核与合规审查、交易系统和办公系统技术运维、后勤保障等,这类活动既要为基本活动提供必要的后台支持,又要从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角度做好期货公司整体运营风险的把控。

三、 期货业产业价值链及期货公司职能分析

1. 期货业产业价值链。

根据产业价值链理论和期货市场组织架构,期货业产业价值链是期货市场参与者及其他产业参与者形成的价值系统。这一价值系统通过增加价值的活动共同为期货客户提供所需的服务,它涵括了期货服务从提供原始产品或服务到满足最终消费者需求所经历的的各个阶段。期货业产业价值链包含四层内涵:第一,期货业产业价值链是由期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组成,活动之间因增加价值而关联;第二,这种组合不是无序的,而是围绕着最终交易的期货产品或服务的实现所进行的,有上下游关系;第三,价值增值过程的实现有起点和终点,始于原始产品或服务所对应的供应方,止于最终消费者;第四,期货业产业价值链的实现者是一个企业集群,包括期货公司、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以及同环节企业,他们因价值创造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竞争,并因价值创造能力的差异在产业链中取得不同的收益。

在目前期货市场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下,我国期货业的产业价值链由纵向和横向两个子价值链构成(见图3)。纵向价值链主要集中在期货市场机构内部,包括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和期货客户,期货客户分为法人户和个人户,法人户又可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套保客户。以满足期货客户最终需求来看,纵向价值链是期货公司职能发挥和法服务提供的主链条。横向价值链包括期货公司与期货市场投资平台和替代性市场业务机构的竞争合作。期货市场投资平台包括一些使用期货产品的金融机构或私募投资机构,如证券、银行、保险、信托、投资基金等。替代性市场主要由境外衍生品市场和境内的一些大宗商品交易所或电子交易平台。横向价值链的拓展有助于期货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特别是在金融混业趋势下,可以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形成竞争优势。

2. 产业价值链中的期货公司职能分析。

第4篇:公司的企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企业价值 资本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自MM定理提出以来,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一直是财务界的热点问题。尽管MM定理指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然而现实的资本市场是不完美的,由于税收、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资本结构的选择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能够为企业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的行动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当前的诸多研究都建立偏重理论;且已有的实证研究常常是基于欧美市场产生的,作为处在经济转型重要时期,证券市场逐步发展的中国,长期以来缺乏对资本结构的深入研究。因此,为了给公司管理层及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提供决策建议,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及企业价值研究有着深远意义。

二、模型搭建与分析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2012年12月31日以前在沪深两市上市的钢铁行业公司为研究主体,拟定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为研究区间,在剔除了ST公司和数据缺失公司后,得到38家公司的数据。

(二)模型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本文旨在研究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现有的研究理论常采用EVA率来衡量公司价值。本文将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转换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

2.解释变量。各变量定义详情见表1:

表1 变量的定义

(三)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模型设定。首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μ

2.描述统计。

表2 描述统计汇总表

总体来看,我国钢铁业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较短,流动负债占据了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主导地位。但是偏高的流动负债会使上市公司在金融市场波动较大时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增加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另外,我国上市公司银行信用比率较高,这是由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不健全,政府监控太严格,发行债券成本高、风险大等原因造成的。

3.模型建立。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经过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问题的检验和修正后,最终得出上司公司价值与其资本结构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0.0599+0.1002X+0.3399X

(1.5629) (2.2404) (9.4233)

R2=0.7278 F=46.7839

模型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价值与流动负债比率和每股收益呈正相关关系。

(四)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

1.实证结论。企业资本结构构成是企业经营者和股东的战略博弈,当出现利益冲突时,必然会为双方带来一定损失。作为中小投资者,由于并不能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来,只能被动接受博弈结果,遭受的损失也相对较大。

我国由于缺乏健全的机制,地方政府的政绩在一定程度上又与当地上市公司牵连,导致公司管理层上市的动机不纯,“圈钱”的情形着实存在,非常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会产生阻碍作用。

2.政策建议。

(1)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我国证券市场落后发达国家很多,正是因为管理不善,监管不严,上市公司资金来源和运用较为模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不在少数。

中小投资者一直以来在公司治理中都处于弱势地位,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股份日益分散化,中小投资者几乎脱离公司的控制权,利益受到了严重侵犯,最终落为大股东和经营管理者博弈的牺牲者。

因此,完善的市场管理机制,监督的加强刻不容缓。

(2)完善银行监督机制。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的坚强后盾,需要改良其监督制度,制定完善的贷款监督机制,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损失,又能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破产机制。上市公司在面临经营不善困境时,往往都会被要求重组,而非破产或退市,这无疑是对经营者打了一剂强心剂。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破产法律机制,对企业具有威慑作用,充分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避免资金浪费,促使上市公司改善其经营能力。

三、研究评价

(一)优点

1.简化的模型,数据获取较易;

2.整体思路新颖,模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科学合理性;

3.可推广到其他行业的实证研究中;

4.特别针对中小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

(二)缺点

1.本文模型采用的是截面数据,未考虑到时间因素带来的影响;

2.本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流的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多为EVA率,由于数据的局限和计算公式的复杂,本文选择ROE代替EVA来衡量公司价值;

3.仅选取钢铁行业,用来探究整个证券市场的情况略为不妥;

4.模型对于波动性加大的行业,如金融保险行业可能不适用。

参考文献

[1]祁晨.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基于EVA视角的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马辉.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

[3]李梅.我国上市公司负债融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4]林伟.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

[5]肖作平.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和证据[D].厦门大学,2004.

第5篇:公司的企业价值范文

    1.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

    公司治理结构狭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公司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这样一些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又叫法人治理结构,它是以实现公司最佳利益为目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构成,通过指挥、控制和激励等活动而协调股东、债权人、职工、政府、顾客、供应商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它的本质是公司与其组成人员之间的一种合约关系。

    2.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

    (1)权责分明、各司其职。从公司的内部关系来考察,其领导体制由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组成。各个机构的权利与职责都是确定的、明确的,他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并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2)委托、纵向授权。首先是国有资产所有者将资产委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生产,其次是在公司中存在的多层次的委托关系,如董事会将公司财产委托经理层经营,从公司的经理层到公司的基本作业层之间,还存在着若干中间层次,这样就形成了由上而下的多层次的委托关系。

    (3)激励与制衡机制并存。在委托关系中,存在着人的动力、信息不对称性等问题,所以就有必要对者(主要是经理人员)实行激励与制约机制。一方面,通过直接或间接报酬的形式,激励经理人员,促使其采取适当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委托人所预期达到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明确企业内部各机构的职责、权限以实现机构、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监督。

    二、会计控制

    1.会计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指“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者,遵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正确贯彻其经营决策,维护企业财产的完整性,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财政收支的合法性及各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作用于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一种自我调节和制约的控制系统。”内部控制主要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两部分。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建立的旨在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它与会计程序不同,会计程序只解决会计信息的生成问题,而会计控制则要解决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例如,将现金收入记入现金收支日记帐并按日汇总记入总分类帐是会计程序问题,而根据银行对帐单逐月核对调整总分类帐的现金余额,则是典型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现金记录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与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那部分控制。

    2.会计控制的目标

    (1)完整性。所有发生的业务都记入会计记录。

    (2)有效性。所有记录的经济业务都是实际发生的,并经过规定的程序。

    (3)准确性。对于各阶段经济业务的记录都应做到金额准确、帐目无误并处理及时。

    (4)安全性。会计登记完毕后应妥善保管,以便随时了解单位经营活动的准确情况。

    (5)责任性。对资产本身和授权动用资产的文件的接触应严格地局限于经过授权的人员。

    3.实施内部控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应当有合理的组织方案。组织方案就是划分组织各成员间权力、责任和职务。它对单位经营方针的顺利执行,提高经营效率、资产安全和增强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应做到授权程序的规范化,业务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各部门组织上的相对独立性。

    (2)制订严格的会计制度。制订企业会计制度是为了综合、分类、分析、记录和报告其交易,并为有关资产保持受托责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3)拥有高素质的会计工作人员。当前我国一些企业出现的会计秩序混乱与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对职工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对于加强会计控制,提高工作效率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制订严密的财产安全控制程序。对于企业财产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以做到对企业财产心中有数。同时,对于财产物质的管理要科学,保管措施要得当。

    (5)建立独立的内部核查制度。独立的内部核查是指由与保管资金无关的职员来比较会计记录和现有资产;对照控制帐户和明细记录;以及由编写数据之外的职员来复算职工工资等。因此,内部核查最经济的手段就是实行职务分离。

    4.会计控制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如何将企业资产的产权关系理顺,并交代清楚,对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十分重要。“迄今为止,能够将企业资产的产权关系交代清楚的是会计。”会计通过明确会计主体、确定会计要素、会计特有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方法,将企业的产权关系清晰地反映出来。明确会计主体,事实上等于界定了一个企业资产的权益范围。同时通过会计要素的确定,将该企业主体的法人资产和财务收支与该主体的所有者个人的资产和财务收支区分清楚。最后通过会计计量,提供会计报告,准确地反映该企业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的准确数值。在松散的会计控制下,企业的产权关系也呈现为一片混乱状况,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就无从谈起。因而,加强企业的会计控制对于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性,进而清晰地反映企业的产权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管理控制主要包括组织规划以及与管理当局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和记录。制定正确的组织规划、作出正确的授权决策,需要有准确的会计信息,会计作为决策信息系统,其主要职责就是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因此,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于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来说,就显得很重要。而加强企业会计控制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加强会计控制能保证企业管理控制所需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保证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

    1.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会计控制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工作组织的规划,程序的编排以及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证会计主体的财产不受损失和有效使用,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可靠,保证国家财经政策和内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会计控制通过人员素质控制、组织机构控制、业务处理控制、会计记录控制等来实现其目的,按照《会计法》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提供真实和完整的财务报告,保证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人员做出合理的决策。同时,通过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有助于加强企业经济和财务管理,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公司治理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加强公司治理,就是通过建立一套制度和方法,实现公司的有效运营,保证资产的充分利用,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切实维护所有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实现公司的规范经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就一个国家而言,重视和加强公司治理,可以建立市场信心,鼓励稳定而长期的国际资本流入,增强本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加强会计控制与加强公司治理,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建立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治理结构能有效地维护所有者及其他各方的合法权益,使投资者充满信心,使整个经济健康发展。加强会计控制是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手段,严格的会计控制能合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各部门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加强企业的会计监督,能有效地保证所有者的利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公司治理现状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企业内部各部门按照既订的计划组织生产,因而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凸显出来,企业的生产经营应该是“有效”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实现自主经营,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理结构,保证各部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保证企业自身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的法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就显现出来,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当前,一些企业的治理结构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企业的经营者为了个人私利,滥用手中的权利。而不完善的监督体系不能有效地对经理人员行为进行监督约束。我国企业的内部董事占全部董事人数的50%以上,而根据国外现代股份公司的成熟经验,公司的内部董事的比重一般应控制在1/3左右,这一数据也表明了我国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严重性。另一方面,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企业会计秩序混乱,不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对外提供虚假或不真实的会计资料;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等现象屡屡发生。公司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能“维持”眼前的繁荣,正所谓饮鸩止渴。长此以往,公司会越陷越深,最终走到破产清算的边缘。

    公司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细胞,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安排就业,组织生产,提供社会保障,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公司是社会的支柱,公司的各项行为都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政府、投资者和社会的其他方面均应关注公司,关注公司治理。

第6篇:公司的企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 公司治理 合作博弈 决策机制 决策效力 协调效力

一、引言

近十年来不断地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消息从各大媒体中传出,如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2008年的地震捐款事件和三聚氰胺事件,以及经常有所耳闻的化妆品铅汞超标引发的民事案件,每次对事件企业的讨伐都会把社会责任问题的讨论推到风口浪尖。不难发现,在企业利益相关者群体呼声越来越大的今天,所有这些典型事件只不过是“非常态”下的极端表现,其数量只是冰山一角。与之相对应的,企业在“常态”下是如何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从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这些问题应该更值得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

基于对公司内部制度安排的理解,并结合笔者对浙江21家制造业企业的深度访问资料以及176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研究结果,认为将社会责任的承担和执行归并于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和决策机制的联合设计是值得尝试的。当前许多企业决策机制不同程度地受到“股东观”的影响,无论是公司治理制度的选择,还是企业决策的目标,都或多或少地倾向于保护股东利益,而相对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久而久之则埋下了社会责任危机的隐患。作为一种西方的舶来品,股东理念如何加人中国元素,在企业决策机制中引入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实现企业内部权力制衡的同时又能优化企业决策机制,是本文就理论层面的思考,这些与已有文献指出“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满足与企业价值之间具有很高正相关的结论”(纪建悦、吕帅,2009)是不谋而合的。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利用合作博弈分析对企业内部权力制衡问题进行探讨。其次,基于理论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研究假设,通过深入访谈和大样本实证检验对评价决策机制的两个方面(协调效力和决策效力)进行验证与讨论。

二、不同公司治理情境下的权力制衡理论模型

合作博弈的关键在于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但是约束力的假定对于各种法律、体制还未成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显然是苛刻的。因此,在“非完全约束力的协议”的环境中探讨合作问题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各参与者拆解由于约束力协议缺陷而引发的利益诉求矛盾冲突,形成合作局面并逐步趋向合作博弈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张朋柱等,2006;杨荣基等,2007)。笔者引入合作博弈下用于量度企业权力的的班茨哈夫――科莱曼(B-C)权力指数来说明公司治理制度与权力配置之间的关系问题(Banzhaf,1965;Coleman,1971),倘若参与者iεθ加盟是决定性的,那么参与者iεθ就有一个摆盟(Swing),用θ1表示摆盟总数,即iεθ起决定性作用的次数,计算方式如下:

考虑这样一家股权较为分散的公司:其决策机制可能受到股东、经营者、员工与债权人这四类利益相关者影响,用N={1,2,3,4}表示。假设这家公司决策按照持股量投票决定,并且投票中只要超过半数票量(不含),决策即被通过。现分析经营者与其他三类公司治理主体之间的股权配置权力与实际权力。假设股东、经营者、员工和债权人的持股量分别为49%、24%、16%和11%。通过摆盟的计算可得:股东有6个摆盟,经营者、员工和债权人均有2个摆盟,为此:β1234[V]=(0.50,0.17,0.17,0.17)。

研究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股权配置直接与实际权力影响力相挂钩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股权配置(投票量)的权力分布可能会高估或者低估实际的权力分布。比较A与B列中的数值,不难发现股东实际权力略大于因股权配置而享有的投票权力,因而在实际公司治理中股东起到主要治理者的作用并不足为奇。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经营者、员工与债权人的股权配置并不相同,却得到了相同实际权力的计算结果。由此可见,在股权配置中处于较为弱势的群体,其实际治理作用并不容忽视,在决策机制的设计中,也应该合理地考量他们的利益诉求。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个推论:包含利益诉求主体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机制可能比包含利益需求主体较少的股东单边治理机制能够获得很好的治理以及决策效果。

三、决策机制实证分析

(一)理论假设与研究设计

在股东单边治理下的企业经营者行为研究可追溯到委托理论的研究,如鲍莫尔、马利斯和威廉姆森等学者提出了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经营者效用模型(Baumol,1959;Marris,1964;Willianmon,1964),这些模型针对两权分离下的经营者行为激励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这种经营者单任务委托行为的目标是为股东利益负责,与此同时,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引发无法被观察的谋取私人收益行为也不可忽视。

相对应地,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要求经营者不仅要首先考虑股东对利润的诉求,也要同时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诉求,于是形成更为常见的经营者的多任务委托行为(张勇,2008)。换言之,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经营者生产努力行为包含的内容不仅是为股东利益服务,还需要包含有利益协调行为,这两种行为互相穿插,其合力共同创造企业利润。为此,笔者认为企业决策机制的评价需要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测量,其一是利益协调效力,表现企业利益相关者权力制衡、利益诉求满足和受重视程度;其二是决策效力,表现决策结果的执行力和公平性。于是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相机治理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效力将优于股东单边治理企业。

假设2:考虑相机治理影响的决策效力优于只考虑股东单边治理影响的决策效力。

假设3: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满足程度和综合影响程度在两种公司治理模式下的存在显著差异。

(二)样本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研究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杭州市、台州市、温州市和嘉兴市制造业企业,共计发放问卷300份,笔者对其中21家企业进行了深度访问。选取单位性质、单位规模和

是否为上市公司这三类划分标准为企业分类变量。在样本删选过程中剔除了因数据缺失和勾选项一致的极端样本,最后得到1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5.67%,有效样本率为77.53%。

公司治理模式为分析自变量。涉及十个结构化里克特五分量表问题,包含企业员工、债权人、政府和经营者本人对决策的影响程度评价描述,结果采用算数平均值的方法来评定。为排除极端值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并且能够体现大多数的数值,本文使用众数作为衡量公司治理模式的区分标准。即若评价值不小于3.70,则视为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模式,反之则视为股东单边治理模式。

决策机制评价的两个维度为分析因变量。决策效力的评价由10个结构化里克特五分量表构成,协调效力的计算则鉴于陈宏辉和贾生华对利益平衡系数的规范研究(陈宏辉、贾生华,2005),笔者踵随其研究经验,利用“利益诉求协调效力系数(COI)”来捕捉经营者利益协调效力信息,并同时受到利益诉求满足程度(SSI)和利益相关者综合影响程度(SCI)的影响,问卷题干排序结果均采用正向打分方式编码,数据集合方式为COIi-SSIi/SCIi。

(三)实证结果分析

表2报告了不同公司治理情境下的决策机制两个评价维度的统计分析结果。研究证实相机治理情境能够非常显著地提高协调效力和决策效力的评价值,其中决策效力的提升尤为明显,其差值是协调效力差值的2倍有余,据此印证了假设1和2。其次,对构建协调效力的两个子维度进行评价,检验结果显示,相机治理能够显著地提高SSI,但却不存在对SCI的影响,因而部分印证了假设3。

表3汇总了不同企业分类之间就协调和决策问题的差异信,息。值得一提的是,模型计算的协调效力总体均值为1.2827,这与陈宏辉和贾生华研究中使用的临界点之间存在较小差异,说明适用性和可靠性值得信赖。笔者认为本文分析结果大于1可能是由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之间存在天然的交叉成分,例如股东利益诉求被满足的时候,虽然其他利益相关者并没有对决策者施加如股东那般大的影响,但他们的利益诉求或多或少也有所被顾及。因此,在COI的计算过程中,利益诉求满足程度指标一般而言总是超前于综合影响程度指标,其计算结果的均值大于1是可以被理解的。

为了保证被调查企业之间的可比性,提取利益诉求协调均值1.2827为分析临界点,倘若某特定企业该系数等于或接近与临界点附近,则可以推断该企业的公司治理执行力较为理想。为了提高可操作性,本文以正负5%允许区间定义为利益协调较理想的状态,以正负10%允许区间定义为利益协调次理想的状态,超越正负10%允许区间定义为利益协调亟需改进的状态。同理,提取决策效力均值4.0404为分析临界点,定义与其差值不小于O则为较理想状态,反之则反是。

笔者对表3中的一些数据加以横线凸显,乃是尤为其中传递出的几点信息耐人寻味。从表2中协调效力数据右上角的三角形号数量可以看出,私营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决策机制协调效力远优于国有、集体和三资企业;大型公司与上市公司等社会较为关注的公司类型,其协调效力均不太理想。这些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又对应与决策效力的评价:大型国有上市公司的决策效力不容乐观,而对中型私营企业的调查则显示出较为可喜的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中让笔者感到意外是私营企业的决策机制协调效力和决策效力均比国有企业要好很多。笔者在访问调查时特别留意寻找这一问题的解释,在总结与经营者交流内容后发现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

解释一:企业协调利益诉求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协调最终效果,对于投入同样的协调成本而言,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比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更容易取得较高的协调效力,笔者这一推断可以从表2中得到印证。企业规模壮大过程中缺乏对公司治理制度的规范,导致日益拉长的委托链产生愈来愈大的成本,而经营者决策的信息不对称亦加大了这种成本的累积。无法受到良好监督的经营者决策行为,使最后的决策效力不能代表企业绝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而决策本身可能会成为经营者寻租的过程。这一结果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上市公司的决策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

解释二:普遍规模不大的私营企业经营者对来自于人力市场、金融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供需较为敏感,外部市场治理在这种类型企业中显现的效果在笔者看来远优于国有企业。文章数据采集时间刚好处于“金融海啸”延续期,能够幸运逃脱这次全球经济低迷的民营中小制造业企业目前正处于招兵买马的阶段,此外西方圣诞节“强心针”出现了一种“表面繁荣”也不容忽视。因此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外部市场治理较为敏感的特质,亦有可能会对协调效力指标带来较为可喜的衡量结果。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的建议是:企业运营常态下承担社会责任和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保护的途径之一是采取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模式,并且设计相对应的经营者决策机制。本文同时从理论和实证这两个方面,验证了利益平衡和权力制衡的决策机制能够获得更优的利益诉求协调效力和决策效力。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而言,值得重新审视企业决策机制是否落后于企业发展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第7篇:公司的企业价值范文

摘要:国资委从2010年开始在中央企业中全面推行EVA业绩评价方法,EVA在维护股东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汽车制造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对汽车制造业企业进行EVA业绩评价十分必要。文章通过计算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EVA值,分析了EVA评价方法较传统财务指标的优势,并针对汽车制造业的特点提出改善EVA值的措施。

关键词:EVA 汽车制造业 业绩评价

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国内总体需求增长放缓,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经过前期的快速增长,我国汽车制造业也面临需求增长放缓,供大于求的局面逐渐显现。为促进汽车企业的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在汽车制造业企业中推行EVA业绩评价,对于科学、有效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促进企业的提质增效意义重大。本文主要计算和分析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EVA指标,对其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并针对汽车制造业行业特点提出改善EVA指标的建议措施,希望为相关利益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帮助。

一、EVA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一)EVA的含义

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的核心理念是企业的资本成本,包括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都是有成本的,只有当企业创造的利润能够超过所有成本并有结余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才是真正为投资者带来了财富。具体来讲,如果经济增加值为正,则说明企业为股东创造了价值,增加了股东财富;反之,则损害了股东财富。

(二)EVA的计算公式

经济增加值(EVA)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用公式表示: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调整后资本成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中对利息费用、研究开发费用、非经常性收益、无息流动负债和在建工程这几个会计科目进行了调整。其调整如下:第一,利息支出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项下的“利息支出”。第二,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管理费用”项下的“研究与开发费”和当期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第三,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披露的非经常性收益项目。第四,无息流动负债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其他流动负债”;对于因承担国家任务等原因造成“专项应付款”“特种储备基金”余额较大的,可视同无息流动负债扣除。第五,在建工程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符合主业规定的“在建工程”。

中央企业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5.5%;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

二、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EVA业绩评价

本文财务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官方网站,选取了汽车制造业1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按照国资委规定细则计算了这10家上市公司的EVA值(见下页表1),其中: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是按照汽车企业当年财务报表中“管理费用”项下的“研究与开发费”与当期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之和计算,平均资本成本率按5.5%计算。与传统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EVA指标相对于传统利润指标的优势及其原因。

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EVA指标能更真实地反映汽车企业的价值

EVA值大于零,表明企业价值为正,企业经营者为股东创造价值;反之,EVA值小于零,表明企业价值为负,企业经营者损害了股东价值。从下页表1可以看出,上汽集团等7家企业EVA值为正,说明企业经营者为股东创造了价值;一汽轿车、海马汽车及一汽夏利3家企业EVA值小于零,说明企业管理者损害了股东价值。如果使用净利润指标衡量,一汽轿车、海马汽车及一汽夏利3家企业净利润指标都大于零,好像企业为股东创造了价值,但是,考虑到股东资本成本,企业损害了股东价值。说明EVA指标比传统利润指标具有优势,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

(二)EVA指标与传统利润指标对EVA值为正的企业评价结果具有趋同性

从表1可以看出,上汽集团等7家企业EVA值大于零,净利润也大于零,并且EVA值与净利润排列顺序一致,说明EVA指标与净利润指标对EVA值为正的企业业绩评价结果具有趋同性。这是由于净利润是税后净营业利润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因素,而税后净营业利润又是EVA主要决定因素。净利润是企业主营业务所创造的利润,而不是企业偶然性的或不连续的利润,正是这主业创造的利润,形成和反映了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三)EVA回报率能更好地衡量不同规模企业的股东价值

第8篇:公司的企业价值范文

一、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征

第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复杂性。改革开放之窗一经打开,在带给人们新鲜空气的同时,也难免飞进苍蝇和灰尘,对员工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冲击。一些企业员工特别是青年职工,少数人缺乏正确的精神支柱,出现了所谓的信仰危机。随着企业改革、重改制的不断推进,企业建立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体制,一些职工的身份、岗位、收入发生变化,部分员工心理严重失衡,不安心工作,再加之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差别,使思想教育面临新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复杂化。

第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具艰巨性。中央一再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遇到的新情况,企业更多地把目光集中于提高经济效益,把更多的力量投入于生产经营,往往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以至于思想政治工作机构薄弱,人力不足。有的企业领导甚至存在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的错误认识,在企业改革重组中撤销或合并思想政治工作机构,使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更具艰巨性。

第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多样性。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有利于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经济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有利于促进企业进步和经济发展。但是,在推进市场经济过程中,少数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现象;再加上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差异,给员工的思想带来影响,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多样性。

二、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认识问题。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始终是企业的最高目标。有的领导由于缺乏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物质轻精神,受“过时论”、“无用论”等观念的影响,出现了经营上硬、思想上软的现象,不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

第二,机制问题。一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健全的领导机制,没有规范有效的制度;缺乏运作机制,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具体工作中去;缺乏协调机制,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缺乏考评机制,没有考核评估体系;缺乏保障机制,没有资金投入上的保障,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第三,方法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工作方式简单,抓不住主要矛盾,工作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出现隔靴搔痒的现象,效果不理想。

三、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第一,实现“三个转变”,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一是由说教型向寓教于乐型转变。传统型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说服教育为主要形式,容易出现“浮在面上,飘在空中,口号比行动多”的现象,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新形势下,我们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工种和不同场合,用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注意采取 “鼓励式”、“互动式”方法,让思想政治工作易于被接受,达到启发心灵的效果。要讲究工作艺术性与原则性,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二是由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要树立“大政工”思想,发挥“两支队伍”的作用,推行全员思想政治工作法。要履行领导干部“一岗双职”责任,改变政工干部“唱独角戏”的局面,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激发政工干部做好本职工作;要健全警示教育机制,经常开展警示教育,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三是由被动应对型向主动出击型转变。传统型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多停留在学习、教育等表面文章上,对职工思想问题被动应付多,主动出击少;有了问题才做工作的多,预见性开展工作的少;隔靴搔痒的多,一针见血的少。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积极主动地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把握职工思想脉搏,针对职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以实际行动赢得领导的赞同和群众的认可。

第二,实现“三个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在观念内容上创新。观念指导行动。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凡是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改革发展、有利于和谐稳定的方式方法,都应该大胆地尝试。要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超前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企业精神,以先进企业文化凝聚人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和发展环境,推进企业全面发展。二是在方式方法上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环境、任务和内容都在发生变化,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需要改进和创新。要改变过去靠灌输的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渗透到群众中。要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增强职工的自豪感;通过形势任务教育,增强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在体制机制上创新。要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方法灵活的操作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保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集中教育与分散自学相结合,脱产学习与业余教育相结合;坚持以小型活动为主、以业余时间为主,既能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常性,又突出实效性,达到领导满意、职工欢迎的效果。

第9篇:公司的企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 公司价值风险管理策略

引言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在发展时往往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对企业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如世界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等,破坏范围甚至会波及全世界。对实际分析可知,某些企业因危机破产倒闭,而某些企业却能够进一步发展,与其风险管理水平有着很大关系,如若加强风险管理,采取降低额外资本支出或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等方法,对公司价值的提升将大有裨益。

1、企业风险管理及其不足

1.1、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指的是对企业发展形成阻碍、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的所有可能性因素,在任何企业或组织的经营发展中,都势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就要求必须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即能够识别风险并加以处理,进而实现可持续的价值最大化,可分为风险量化以及具体的管理程序两部分,具体包括对风险的识别、分析、整合、监控和应对等。

1.2、风险管理中的不足

风险管理中的不足主要有:

1.2.1、对企业的经济资本以及偿还能力有所忽视,在实际中,很所企业之所以会破产倒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偿付能力的欠缺;

1.2.2、缺乏对结构性风险管理工具的重视,从当前来看,金融市场异常发达,在风险管理中必然要涉及到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工具,由于使用不合理,往往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如若对此有所忽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必将难以充分发挥;

1.2.3、另外,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持续风险管理的重视不够,也是企业管理中的缺陷,尤其是当前,社会责任、环境问题等都是研究重点。

2、影响公司价值的关键因素

2.1、风险管理水平

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与公司价值之间呈正相关,在相关的理论研究中,某些公司设置了首席风险官,且所处的层级较高,说明公司从战略上对风险是极为重视的,再加上对风险的认识和处理都比较全面,有很多可取之处。实践证明,从对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股权结构以及财务杠杆等因素的控制来看,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密切相关,且管理水平越高、能力越强,公司的价值越大。公司规模与公司价值呈负相关,即企业的规模越大,估值越低,在国内上市的金融公司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在2012年,工商银行的市盈率约为6倍,但小规模银行的估值可以达到9倍或11倍;盈利能力对企业价值呈正相关;财务杠杆和董事会结构的影响较小,而股权结构与其平方项的正相关和负相关,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2.2、风险管理策略

企业可能是受到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才进行风险管理的,如股东要求、社会责任等,相应的管理策略也就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主动型策略,即企业结合自身状况而采取的策略,包括成立风险管理机构、利用结构性工具对冲公司经营资产的风险敞口等;二是被动型策略,即在外界影响下才进行的风险管理,包括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导致的保险公司资本金管理等。相比较而言,主动型风险管理策略更有利于增加公司价值。

2.3、风险管理覆盖率及渗透性

在风险管理中,管理策略很重要,同时,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也很重要,因为企业有其自身的内部组织结构,涉及诸多方面,且风险管理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必须做全方位的考虑,在深度、广度上都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同时,风险管理的覆盖率还是衡量企业风险容量的重要标准,覆盖率越大,说明公司价值越高。

3、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某投资银行成立于1995年,规模中等,储户主要为本市市民,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股价逐季下跌,市值也大幅缩水,为此,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3.1、加大外部监督力度

市场经济存在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经常会形成各种风险,所以企业在发展中,应树立起风险意识,主动加强风险管理。从国内的实际出发,对许多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因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除了企业自身要重视风险管理,还应加大外部监督力度,促进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能够有进一步的提升。

3.2、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以国内金融市场为例,其发展还有很大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不同步,即国内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条件有限,而企业对其所需过大,只得通过境外市场满足要求,如此一来,对冲成本有所提升,再加上其过程比较繁杂,需要浪费大量时间,使得风险管理效率有所降低。所以必须为金融衍生品市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3、企业自身树立风险意识

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首先要树立起风险意识,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理念;其次,还应选择较为适宜的风险管理工具,重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加大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并加强可持续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方能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4、结束语

在企业管理中,风险管理尤为总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经济效益以及发展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对风险管理有效性的研究力度,并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采用相应的管理策略,以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