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基本常识范文

市场经济基本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经济基本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市场经济基本常识范文

一、战略成本意识观念

战略成本意识见指企业治理人员对成本治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充分熟悉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种无穷无尽降低成本的思想必须依靠组织措施的配合才能形成现代完整意义上的战略成本意识。表现为:

①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治理部门扩展到供给、生产和设计等各个部门,形成全厂全员式的降低成本格局,形成纵横贯穿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组织化成本意识”。

②将降低成本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加以定位,即从选择开发项目种类、规模起就注入成本思想,确立具有长期发展现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二、科技驱动型成本治理观念

笔者认为,成本治理的环境是成本治理研究的逻辑起点,从目前市场环境来说,币场已明显进入了“微利”时期。因此,企业几乎不可能依靠高价格获取利润。计划体制下的“节能降耗”和单项成本治理等简单的治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应树立科技驱动型成本治理观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成本治理方法。传统成本治理注重视有产品的节能降耗,成本下降空间极为有限。成本和利润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经常是老产品亏本促销、新产品高价难销,不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科技驱动型成本治理重点是通过新产品开发、成熟产品的优化设计、新材料的运用、工艺技术的创新、设备技术的改进、员工素质的提高和采用计算机治理等措施,实现治理手段、方法的科学化,进而将降低成本与技术进步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企业成本治理框架体系。

2.更加注重科技在扩大利润空间的作用。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为增强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科技驱动型成本治理成功的要害在于:企业产品创新在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创新所带来的产出必须大于对创新活动的投入。为此,企业在实施成本治理时,非凡强调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科学的产品开发规划和预算制度,通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建立以科技驱动为核心的成本治理体系。

3.使企业生产组织更趋现代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科技驱动型成本治理很重要的特点在于,把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快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变;从注重物流治理向注重信息治理,按照信息化组织生产经营转变;从“产—供—销”的传统治理模式向“营销—开发—制造—销售”的现代治理模式转变,确定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责任制以及完善的激励治理机制。

三、人本特色的成本治理观念

传统的成本治理方法主要是以“重奖重罚”为主,它只强调治理企业的目的,而不注重达到目标的过程,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及作为一个人的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树立人本特色的成本治理观念,建立成本治理文化,仍有重要意义。其内容包括:

1.树立全员成本意识。向全体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变少数人的成本治理为全员的参与治理。

2.调动职工成本治理的积极性。

①抓干部廉洁奉公,带头厉行节约,为职工办实事,使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②抓精神奖励,使人本特色的成本治理中的优秀职工获得刺眼的来誉。

③抓物质鼓励,建立职工和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3.开发职工成本治理的能力。

①建设人才成长环境。一是心理环境建设,提高全体职工对“搞好成本治理,人才是要害”的熟悉。二是政策环境建设,企业在实行技术研究开发和治理创新中,出了问题应由领导承担失误责任,而取得成绩时,荣誉、奖励、署名权都属于科技人员。三是物质环境建设,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保证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②建立人才培训体系。一是设立专职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制定以岗位培训为主,以脱产培训、专题进修为辅的教育培训计划制度等。二是在岗锻炼,迅速提高职工成本治理的理论熟悉和技能。

4.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一个各尽所能的氛围,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成本系统治理观念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治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治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治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首先,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成本治理就不能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应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产品的设计,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治理的要求对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治理。如在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治理手段。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治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

最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治理的重心应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重生产治理转向重经营决策治理,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也就成为企业成本治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如相关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未来成本等。

第2篇:市场经济基本常识范文

一、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的体系,市场经济在我国具有的发展历程是非常复杂的,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在其它国家也是比较实用而且也是运行得较为成熟的经济的模式,每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的形式都具有各自的特色,我国的市场经济也是受到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的影响在不断的发展,市场经济使得各国经济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分化配置,同时也使得其经济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权利、责任以及利益进行显而易见的根本性的划分。我们针对市场经济要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政府对其干预和不断的调整,才能够使得市场经济得到有效的平衡。各行各业的竞争以及同行业的竞争也为其市场经济的发展运行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不管企业是大是小,每个企业只要是求发展就要进行相应的成本管理。其成本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成本进行管理,对运行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有效的分析,还要对其成本进行有效的核算,在此基础上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决策,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成本分析、决策、核算,从而达成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一个企业还是公司经济管理是否合理主要在于成本,所以成本直接决定着整个的经济水平。成本在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多小的方面都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们要全面细致化的进行成本管理。

三、建筑成本管理问题所在

1.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的不足

我国建筑行业在对成本管理上没有及时跟上管理的步伐,相对于其它的行业以及企业来说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在没有发生经济上的问题时,从来都不会认识到成本管理,只有当事情发生了,才知道应该去怎么做,应该要怎么做。建筑行业在我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尤其要注重成本的控制,在工程开工前的准备阶段、在工程进行中的施工阶段、在工程的竣工阶段都要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但是现在我国的建筑行业都没有将其进行彻底,有的只是在单个阶段,成本管理的进行跟不上工程施工的节奏,就容易造成较大的差距。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对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仅仅只是注意到了外在施工的成本,没有注重到工程质量的要求,工程质量不达标,就容易造成工程不合格,极易造成工程的返工情况,在这一点上就对工程的成本增加了费用,工程经济的成本管理不能够对应各个环节,而且还不够彻底全面。

2.对于建筑管理人员管理力度

在建筑工程的建设中,人工费用占据着很大的份额,但是建筑行业的现状中,有很多的建筑企业不能够对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没有足够完善的制度对其进行制约。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能够让建设过程中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这要求他不但要懂得建筑上的专业施工知识,还要懂得市场下的建筑管理要点,要在这两点之间进行平衡。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都不能够满足以上要求,而且有很多都不是本专业的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够满足施工的规范要求,就容易致使工程不达标,造成材料的浪费和人工的浪费,这样就在成本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错误的认识成本管理

有两种错误的成本管理方式,首先就是认为对于成本管理只是资金管理上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让管理资金的财务工作人员来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只要是财务工作人员将其处理好之后就觉得与其他工作部门没有任何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就很疏于管理,不能够真正的认识到成本管理的根本所在。其次有一点就是将经济成本管理部门更加细分化,其实在建筑工程企业中将管理太过于细分化,更容易造成工作复杂性,使得管理的程序和人员不够明确,在管理的职能上更加复杂化,还容易造成工作重复性的管理,从而使得成本管理的工作效率更为低下,非但不能提高效率,还会影响工作的效率。成立各种各样的部门进行成本管理的监督奖惩力度不够大,不能在根本上起到成本管理的作用。再者说就是没有进行相应的成本管理部门,对于在建筑过程中各种环节和工序间进行彻底的成本上的管理。

四、解决建筑成本管理问题

1.真正认识到成本管理

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真正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在成本管理工作上要设立单独的部门对成本进行管理,但是在部门的管理方面要相互权衡好,将成本管理工作进行有序的分配,从根本上解决管理混乱的问题。成本管理只是把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概念从根本上纠正过来,了解到成本管理是需要在多方面进行管理控制,不仅仅是从财务单方面进行管理,我们要协调各个工作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性的管理,要求部门进行责任制,将成本管理真正的落实到每个人以及每个协作的工作部门,真正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2.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保障材料的完整

建筑企业要进行彻底化管理,积极地提高建筑水平,高度重视建筑经验和作业方法的技术提高,以此保障项目的预算与资金可以受到长期化、规范化管理。企业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通过人才的力量来实现缩短建筑成本的目标,不断降低材料消耗率,减少施工时间。在此之前,项目负责人员要与相关财务部门合作,为项目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明确建筑材料的种类、质量等级、价格等级等方面,通过精细化的预算方案确保材料采购的顺利进行,降低建筑施工在材料方面的浪费。施工企业要在施工过程中提高监督程度,对超额使用建筑材料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并召开相关人员会议,探讨发生的原因与预防措施。在建筑材料购买时要采取分批次、分数量逐步购买的方案,减少材料库存量,避免造成材料大量积压,有利于降低项目的经济成本。

3.建立健全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体系

建筑经济成本的控制是建筑经济管理上的重要工作,只有做好建筑成本的控制,才能更好地进行成本管理。为了更好地进行建筑成本的管理,要成立专门的建筑成本的管理部门,实施专业化管理,这样一来就使得建筑成本的管控工作更加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当建筑成本的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责任追究。同时建筑公司要出台一系列的建筑成本管理的奖惩制度,员工或者管理人员在建筑管理工作上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和突破的时候可以对其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项目管理人员和建筑施工人员的建筑经济成本的管控意识。建筑经济成本的一项必不缺少的工作就是对建筑经济成本的核算,是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必要条件,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是后续监督和的基础和前提。建筑管理者应该做好建筑成本的核算,提高建筑成本的管理效益和管理效率。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作为建筑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建筑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公司实力成立专门的建筑经济分析部门将建筑核算和建筑成本相对接,建筑经济成本核算部门和建筑成本分析部门进行合作,来推动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

五、结语

第3篇:市场经济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 成本控制 经济活动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产业结构链和经营环境不断出现变化,使得市场经济结构变得越来越完善,同时产品的差异程度也逐渐降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为了寻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路,需要从经济活动中控制和管理企业的成本,从根本上实现对企业经济成本的控制,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对成本的降低办法进行研究,使得企业的成本控制变得越来越有效,从而使得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拥有一席之地。控制成本的主要过程分别是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所谓的事前控制主要是项目立项以及预算控制;事中控制则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加强管理,减少成本消耗;事后控制更多的是对于产品的验收以及售后服务成本控制。

一、经济活动下的成本概念以及表现特点

企业成本是商品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也属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范围。企业成本是一种企业消耗资源的价值体现,而且其主要表现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那么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国的成本主要涵盖了消费性费用、工资、折旧性费用等三个方面。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具体来说,消费性费用指的主要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中已经消耗的原辅材料、燃料动力等具有价值的物资;工资则主要指生产者对于必要劳动进行价值创造,在此过程中劳动力则进行再生产,通过工资支付的方式来完成交易;折旧费用则是企业的固定资产,通常包括了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办公用品等折旧换新的费用。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主要是以经济成本控制为主,目前企业的经济活动下不仅是将以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作为管理的标准,而是将如何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取得长久的优势,这才是成本控制的关键。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活动中成本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市场经济发展速度飞快的条件下,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成本管理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承认,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成本管理现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管理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同的产品之间如果其性能和质量差距很小,那么对其进行成本控制将成为产品定价高低的主要因素。所以,只有将成本管理降到最低这样才能够对产品的价格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这样也才能够使得人们在竞争过程中拥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企业的成本控制,往往存在着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在同类产品中就造成了质量问题,使得产品的销售出现反差,这就使得日常的经济活动造成了产品质量和效益的不断下降,从而导致企业出现停滞情况。

(二)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比较缺乏

在企业经济活动实务工作中,很多企业的管理层人员以及成本管理的财务人员都比较缺乏成本管理的意识。一些管理工作人员的认知中认为仅仅将销售方面经营好,就可以不断地获得企业的利润,以为不会产生财务风险和成本管理问题。可见,一些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比较缺乏。成本管理人员也缺乏积极主动、系统的成本管理意识,导致企业经济活动成本管理的事前管理缺位、事中和事后管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并没有正确的计算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机会成本等成本意识,导致成本没有控制好,并且风险无法尽早防范。因而,企业中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成本管理氛围,市场经济条件没有很好的利用好,信息化建设、经济活动中的成本风险预测、识别、分析与控制的专门机构也没有构建起来。

(三)成本控制制度不够规范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对于成本控制上仍然存在着以前的注重材料控制、依靠财务部门来降低整个企业的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此方法已经成为了阻碍企业占据市场的主要因素,因为当前企业的发展需要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不能仅仅从为了追求利益而过于苛刻基本生产上的成本,而忽略了在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发展潜力的追求,因为当前的成本控制的重点不在基本的材料和财务控制上,而是在基本的预算、长远的投资战略上。

三、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成本管理的策略研究

(一)加强企业物资流通的成本管理制度

企业的物资管理占据了成本控制的很大部分,因为物资是生产最根本的东西,需要对物资完成采购、供应、存储、生产、销售等程序,在这些程序中需要加强管理,将其联系起来尽量减少物资的堆积,将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使得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企业物资流通的成本管理制度,通过对于物资管理的加强,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生产的质量、劳动的效果,同时还能够减少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物资的消耗,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第4篇:市场经济基本常识范文

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进程中,建立健全健康有序的价格体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大众需要慎重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市场是调节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价格显然就是市场反映的载体。合理的产品价格体系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促进产品最大限度地发挥本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企业提高运营质量和良好信誉的基本前提。加快完善我国的市场价格体系,进而逐步建立开放、竞争、统一、有序的市场价格体系,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市场价格体系现状

所谓价格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各种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相互关系的有机整体,它体现了各种价格之间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在关系。

1.资源性产品价格不合理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资源性产品的稀缺性、有限性及使用中产生的外部性逐渐被认识,同时也进行了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了价格的差比价关系,放开了价格管理权限。但由于资源性产品与加工工业品的价格差异较大,资源性产品价格仍然偏低,与产品价值不成比例。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企业运营中控制高耗能、高排污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也不利于企业发展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构建节约型社会。

2.失衡的价格体系会造成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失衡的价格体系,极大地消极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公平和地区经济发展 。从地区的角度看,一些资源较为丰富、人口密集的地区的产品价格可能趋于理性化。这些企业进入市场的性价比较低,大量主体的进入将导致资源市场秩序过于混乱。

3.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成比例

产品价格的测算方法有: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定价方法;基于市场经济价格理论的定价方法(包括影子价格模型、均衡价格模型、边际机会成本模型、效益换算定价模型);其他定价方法。通过对企业产品价值与价格构成的分析,并综合效用论、劳动价值论和地租论等相关理论,我认为企业产品价格应包括:产品所需资源存量的多少、劳动开发成本、税负、利润、使用成本、代际补偿成本、外部补偿成本、环境补偿成本等。而在我国现行企业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并非如此, 有些垄断型的企业或行业目前仍然没有经过市场公开竞争过程,依然沿用旧模式,价格由政府的有关部门授权确定,没有市场化的程序,因此产品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此外,企业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给周围环境、土地、水等自然环境造成了损害,但是这些潜在的成本并没有计入到产品成本中,而忽视了一些潜在成本。

4.恶性竞争致使价格体系失衡

在恶性竞争的市场价格体系中,竞争对手为了获得竞争价格优势,有时会采取低价倾销、价格欺诈、哄抬价格、价格垄断、价格歧视、变相涨价等方式,操纵市场调节价,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市场的正常价格体系, 这样严重违背了价值规律,损害其他企业或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

二、健全和完善良好的价格体系

针对我国企业产品价格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消极影响,要积极完善价格体系,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运营质量。

1.建立市场价格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市场价格管理、监督机制,能够保证市场价格的稳定。企业即使有在好产品、政策的条件下,缺乏科学的价格监督管理体制来支持政策、制度的有效执行,其运营质量并不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就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说,企业并不缺少制度,而是缺少保证制度或政策有效执行的价格监督管理制度。

2.建立稳定的市场价格体系

稳定的价格是稳定市场秩序的前提。不稳定的市场经济秩序是由于价格体系不科学,各方的利益没有得到保证所造成。良好的价格体系是稳定市场的前提:一方面,价格的稳定有利于实现各方利益。在营销活动中,价格牵扯到各方的利益,只有满足了各方利益,产品才能在市场中有序流通,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另一方面,稳定的价格,有利于企业在市场、消费者面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从企业的发展来讲,要实现价格稳定的局面,就要建立有效的商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我国企业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在产品交易市场的竞争活动中形成商品价格,并使价格能够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由市场关系决定的企业商品价格形成机制,能够极大地促进价格机制真实灵敏地反映商品的供求关系,使得商品价格能够反映社会成本和价值,并配合以适当的政府宏观调控,防止市场价格体系失衡 。

3.优化产品结构和销售渠道

由于企业之间不同的行业状况,效益的差距会比较明显,这也给了企业较大的优化空间。要提高企业生产的运营质量,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在每个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产品进行优化,综合各产品的利润高低情况、市场行情变化对各品种利润的影响,及时调整排产结构,尽量多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 努力优化销售市场区域,不断提高企业的运营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5篇:市场经济基本常识范文

一、多种所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市场经济不可能建立在单一的公有制基础上。这是因为当社会全体成员都是一个利益主体,不存在利益主体的区分,大家都是一家人,那也就不存在竞争,也用不着进行交换,因而也就不可能是市场经济。只有当产权清晰并存在多方面的利益主体,那只“无形之手”才能发挥作用。当所有生产经营单位的财产都归私人所有,建立在这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是古典的市场经济。现代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既有私人经济,也有共有经济和国有经济。可见,现代市场经济既不可能是单一的公有制,也不可能是单一的私有制,而只能建立在多种所有制的基础之上。

二、行为自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

自由与竞争是不能分割的,自由是展开竞争并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当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充分的经济自由,竞争才会具有可靠的保证。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企业和社会成员都应具有多方面的自由,包括财产自由、选择职业自由、企业投资和经营自由、个人消费自由、贸易自由、货币兑换自由、迁徙自由,商品交换实行自由市场价格,工资由雇主与雇员自行协商等等。

三、相互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外部特征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交换经济。这是因为交换可以更好地利用分工,进而提高效率。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市场经济存在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彼此之间不可能无偿地取得对方的产品,而只能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范围越广、数量越多,说明社会分工越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换、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换、企业与国家之间的交换、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交换等等。这些交换使社会再生产得以不间断地、周而复始地进行,使社会资源配置在调整中得以优化。

四、有效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

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核心的,竞争是一个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有了竞争,才能使市场日趋活跃,才能使每一个人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业精神和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当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就会使产品的成本降低、质量提高,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获得好处。总之,通过竞争可以创造出有效率的经济,竞争是通向繁荣之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激烈的,是不讲情面的,但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效率的提高。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竞争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五、拉开差距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市场经济使人们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产生结果(个人收入)不均等,但这也是市场竞争的基本前提和主要动力。用收入不平等来激励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才会有更大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效率的提高,这是任何有识之士都能明白的道理。当然,机会均等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每个人所占有的财富,所接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天赋本来就不一样,但只要是大家都有参与的机会,起跑线是一样的,人们就不会把怨言洒向社会,效率也就会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会拉开收入上的差距,同时也必然会促使效率不断提高,农村的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六、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校正器

第6篇:市场经济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就业

1资本积累理论概述

1.1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其分析的理论依据是资本有机构成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积累引起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人口过剩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工人人口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起来以后,历史地起作用的特殊的人口规律。

1.1.1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积累对工人命运的影响时,是从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开始的。因为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等量资本会吸收不等量的劳动力,从而影响工人阶级的命运。所谓资本有机构成,就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其公式表示为C:V。

1.1.2 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时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存在着不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量的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会增加,工资也可能提高,但这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工人的从属地位,也没改变工人受剥削受压迫的实质。因为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关系没有改变。资本积累规定了工资变动的界限,将工资的变动控制在适合资本增殖需要的限度内。

此外,在资本构成不变时,资本积累带来的工资提高又对资本积累产生反作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机制会自行排除它暂时造成的障碍。”即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会使资本积累放慢,从而对工人的需求减少,进而减缓工资上涨的压力。

1.1.3资本有机构成调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技术进步引起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相对减少。”这样,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就首先表现为技术构成上的变化。而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就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使资本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增大,即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积累通过有机构成的变化,必然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因为,资本对劳动的需求是由总资本中可变资本的大小决定的。可变资本相对量的减少,削弱了资本积累对劳动力的吸引作用,使资本积累引起的劳动需求量减少。尽管随着总资本的增长它的可变部分也会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绝对增长,由此必然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2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与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就业问题

2.1我国就业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已经达到917万人,失业率是4.1%。但是,由于我国一直未实行调查失业率的统计方法,因此,社会实际失业率比这个数字可能还要高出不少。我国的劳动力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2资本积累理论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

首先,根据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要保持必要的生产规模或经济发展速度,以保证必要的就业量及就业增长率。马克思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因单纯的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就业量增加的情况,即资本构成不变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会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总理曾指出:“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保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来解决就业的压力,通过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从当前的中国经济和人口的发展实际出发,我们还要保持一定的投资力度,也还要保持部分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的必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和扩大就业量。

其次,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扩大就业范围,创造就业渠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失业的分析,切中了‘结构性失业’产生的根本原因:只要技术在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力必然相对过剩,要减少这种失业,有效途径就是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新的行业,扩大第三产业发展。”当前我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一方面要依靠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带动上下游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链以创造和扩大就业渠道和就业范围,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进步造就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诸如电子信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海洋科技与生物科技产业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实现社会总就业量的扩张效应。

再次,要积极发挥政府在就业问题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马克思当年设想的解决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问题的途径就是消除资本对劳动的专制统治,将社会对劳动的需求置于合理的计划调节之下。虽然从经济发展的现实阶段出发我国现在已经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可能再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由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来安排全部就业人员,但是如果完全放弃了政府对就业的调控任由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就业问题则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要坚持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第7篇:市场经济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井点降水;计算;施工;渗透系数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常州奔牛机场改扩建工程市政雨污水管道施工。施工现场地处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地下水埋藏浅,潜水影响较大。参考常州市宏建岩土工程技术公司提供的《岩土工程勘查报告》,道路部分地质状况如下:①填土;②粉土;③淤泥质粉质粘土粉土;④粘土;⑤粉质粘土夹粉土。潜水赋存于①填土、②粉土、③淤泥质粉质粘土粉土中,地质报告显示②粉土和③淤泥质粉质粘土粉土层标高基本处于0.94m~4.94m层,而本工程的原地面标高为5.00m~6.30m,所以雨污水管沟槽基本上均处于潜水丰富且流沙严重的土层中。经项目部试开挖后发现现场沟槽渗水严重并且土体滑坡严重,尝试性埋管后发现雨污水管均很快隆起变形,如不采取降水处理,基本不具备埋管施工的条件。

2 井点降水特点

轻型井点降水系在工程竖向埋设一系列井点管深入含水层内,以连接管与集水总管连接再与真空泵和离心水泵相连进行抽水,使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坑底以下。本法可防止流沙发生,提高边坡稳定,具有机具设备较简单、施工灵活、装拆方便、降水效果好、造价低等特点。鉴于该法的诸多优势,我机场项目部最终决定先采用轻型井点进行降水,再进行后续的管道施工。

3 井点布置

3.1 井点布置及埋置深度

本工程管道属于道路范围内雨污水管,基坑沿道路两侧沿线布置,基坑宽度小于6m,但土质不良、土层渗透系数较大,故采用双排井点。井点管的埋置深度取决于降水深度及含水层所在位置。本工程井点管的埋置深度计算如下:

H≥H1+h+iL+l

式中 H――井点管的埋置深度(m)

H1――井点管埋设面至基坑底面的距离(m);本工程取平均值3.5m

h――基坑中央最深挖掘面至降水曲线最高点的安全距离(m),一般为0.5~1.0m,人工开挖取下限,机械开挖取上限;本工程取平均值1.0m

L――井点管中心至基坑中心短边距离(m);本工程取平均值3m

i――降水曲线坡度,与土的渗透系数、地下水流量等因素有关,根据扬水试验和工程实测经验确定。对环状或双排井点可取1/10~1/15;对单排线状井点可取1/4~1/5;环状降水外取1/8~1/10;本工程取平均值1/15

l――滤水管长度(m);本工程取平均值1m

H计算出后,为安全考虑,再增加1/2滤水管长度。井点管露出地面高度,一般取0.2~0.3m。本工程实际H≥3.5+1.0+1/15*3+1.0=5.7m,确定井点管埋置深度为5.7m+0.5m=6.2m,井点管露出地面高度0.3m,因此井点管总长6.5m。

3.2 井点计算

本工程道路施工线路长,地质情况变化较大,且井点降水采用道路沿线布置,根据试降水开挖和以往施工经验,确定井点间距为1m,井点管采用Ф50mm无缝钢管,真空泵采用7.5kW功率,每台真空泵接井点35根,即每2套真空泵降水工作面35米。根据施工工期和本工程道路管道施工长度,拟投入40套井点降水设备。

3.3 井点设备

井点设备主要设备由井点管、连接管、集水总管和抽水设备等组成:

1) 井点管:由立管和滤管组成。立管采用长6.5m、Ф50mm无缝钢管制成,立管下端装有滤管,长度1m,每井点间距为1m(根据经验和现场实际操作结果)。

2) 连接管与集水总管:连接管采用胶皮管或塑料管制成,为保持塑料管的圆度,管内套有钢丝弹簧。集水总管采用Ф150mm无缝钢管,每节长为4m,总管上每隔1.0m设一个连接管的接头,以便与井点管接通。

3) 抽水设备:采用射流泵井点系统,由离心泵、喷射器和循环水箱组成。

4 井点施工

4.1 井点系统的埋设

本工程井点管埋设方法采用钻孔法,钻孔法具体施工程序和相关要求如下:

1)施工顺序:

钻孔:钻头直径为Ф300;

下井点管:钻孔到达规定深度后,拔出潜水钻机,即下入井点管到达设计标高,井管上端固定,防止井管继续下沉;

填灌滤层砂:下入井点管后,立即向孔内填灌滤层砂,滤层砂所用黄砂采用粗砂;

抽水清孔:填灌滤层砂后的井点管要及时抽水清孔;

正式抽水:测定水位,观测孔内水位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工程开挖过程中井点降水要继续进行。

2)井点钻孔宜比滤管底深0.5m左右,钻孔孔径不小于30cm。

3)钻孔到位后,继续向孔内加入清水,将孔内泥浆加以稀释,拔出钻机,垂直插入井点管,在下井点过程中及时向井管内加入清水,增加井管自重,迫使下沉到位。

4)在井点管与孔壁之间迅速填灌滤层砂,以防孔壁坍塌,填灌应选用干净粗砂,填灌均匀,填至滤管顶上1.5m,防止颗粒堵塞滤管,以保证水流通畅。井孔填砂后,须用粘土封口,以防漏气。

5)每根井点管沉设后,要检验其透水性能,在填粗砂滤料时管口应有泥浆水冒出,管口注水后,管内水位下降。

6)用弯连管将井点管与总管接通。

7)井点管加砂后立即抽水,同时向孔内不断加入清水.利用井管内外水位差,使夹在黄砂里的泥浆不断被井点抽出,提高砂滤层的透水性能。

4.2 抽水

井点系统安装完毕后,先进行试抽试灌,以检查有无漏气现象。如发现死井、漏气和漏水现象应及时进行补救处理,确保正常运转使用。出水一般先大后小,先浑后清,正常的排水是细水长流,出水澄清。如真空度不够(通常是由于漏气),应及时修复,通常需要通过观测水位观测孔来掌握水位下降情况。拆除井点管后,所留孔洞要立即用砂填塞。

注意,井点抽水需提前进行,结合经验,一般至少抽水3天后才能进行管道沟槽开挖。

5 井点系统检查、管理及保养

5.1 堵漏气的检查方法

井点机组运行正常后,应注意检查井点系统有无漏气,是否畅通,井管是否有效。检查方法可采取“一看、二听、三摸”方法。“一看”:观看井管及弯联管是否潮湿或塑料管内有水流动;“二听”:靠近井管细听,管内有水流声,当听得连接处有‘丝丝’声则可能发生漏气;“三摸”:用手触及井管,管壁有热胀冷缩或有轻徽振动感觉,则井管有效,若与常温一般,则井管失效。

5.2 井点系统的管理

具体施工过程中井点系统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

1)若需停泵检修,则应事先将主机进水闸阀关闭,以防水箱内的工作水向土层倒灌;

2)主机应保持清洁,停用时应将箱内的水放空,拆下真空表、压力表;

3)工作水应保持清洁,水箱应加盖,防止杂物落入,箱内滤网应经常清理,并保持完好;

4)为保证井点系统在工程施工中降水的连续不间断,除为了保证泵体和管路系统正常运行而进行维修管理外还宜设置备用泵,以便泵体损坏时及时替换。

5.3 井点系统的保养

1)井点系统须在工程进展至不受地下水影响后方可停止使用和拆除。各种机组的停机程序与开机程序相反,应先将管路阀门关闭,停机后应将泵体内存水放净,然后逐件拆卸机体,防止零配件散失。

2)井管应垂直起拔,且起拔的速度宜慢,以防止井管拉弯和束节拉脱。拆下的总管、井管及附件,均应冲洗干净(滤网管若有泥砂沉积,须用高压水冲洗干净),并分别按种类归并清点后送仓库保管。若需转移下一工程部位使用,则应逐根检查修整后方可继续使用。

6 结束语

采用该方法排水可使基坑地下水位降低,原状土失去浮力,自重加大,进而增加承载力,减少基础沉降量。经实践,井点降水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充分起到降水作用,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高大钊、袁聚云,土质学与土力学(第三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03.

第8篇:市场经济基本常识范文

总的来看,2010年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实现3%的控制目标有难度。CPI在2010年6-7月将达到相对高点,然后逐步回落,但幅度不会太大。如果信贷投放速度控制不力,过剩流动性的回收速度不够快,不排除2010年下半年出现通胀持续高企的可能性。因此,将过剩流动性以适当途径引入实体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防止储蓄搬家

新时期过剩型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严重的资产泡沫。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短缺经济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必然导致通胀。因为供需关系单一,资本市场规模又非常有限,供不应求的商品如冰箱、彩电等耐用消费品与生活日用品一起涨价,彼时,对付通胀的最好手段就是储存实物。如今,中国绝大部分商品已供过于求,而外汇流入增加的过剩流动性并不会改变商品供求状况。在2007-2008年的通胀过程中,为了跑赢CPI,居民储蓄资金主要流入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股市及房地产市场,这些领域吸收了大量的流动性,从而减轻了通胀压力。随着金融部门的扩大,一旦实体经济中找不到太多的投资机会,部分资金便滞留在金融部门形成了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货币循环流,即“金融窖藏”。未来控制流动性的关键仍在于防止由通胀预期带来的储蓄搬家。

房地产不再是

吸纳流动性的热土

房价虽不直接计入CPI,但房价上涨通过房租、水暖费、装修材料等项目传导到CPI。资产价格波动预示着未来的物价走势,自然,房价过快上涨会提高通胀预期。土地财政和银行介入地产过深使得银行、财政、土地和房产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房地产走势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宏观经济走向。

货币周期是地产周期的主因,但并不是每次利率上行都会终结地产泡沫,日本在1980年前两次利率上行的短周期都没有刺破房地产泡沫,只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脱离基本面的严重泡沫后才最终走向了破灭。

目前,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来自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一般而言,商品价格上涨,需求会下降,供需可以达到一个平衡点。但是,中国的资产价格却有其特殊性,如果房地产价格上涨,市场认为价格还会继续走高,因此,各种需求反而会进一步增加。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银行贷款继续投入房地产领域,进而出现资金推动下的自我价格实现机制。泡沫一旦破灭,银行和政府将承担大部分损失。

现阶段,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房地产价格,陆续出台土地政策、信贷政策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但是,如果在干部考核体系、分税制等方面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就不会降低,即使房价出现下跌,也将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前一样属于“假摔”,在经历短期下调企稳后,房价还会出现报复性上涨。到那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最为理想的选择是本次调控就“痛下狠手”,不仅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还要对一线城市过高的标杆性房价进行大幅度打压,如下浮30%。但是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目前尚不具备这种可能性。

资本市场可扛起

疏导流动性大旗

短期看,中国资本市场面临较大下行压力。2009年我国M2增速超过27%,GDP增长率为8.7%,CPI负增长,股价上涨了50%以上。在2010年货币供应量增速下降以及货币政策紧缩的压力下,A股存在下行压力。国泰君安证券的研究表明,定期存款活期化的速度(M1增速减去M2增速)与资本市场整体市盈率存在极高的相关性。当这一速度加快时,既表明企业经营活动趋于活跃,也表明货币流动性增加,经济热度随之提升。预计2010年全年M2的增速大约为19%,而M1的增速则可能回落到24%,两者的差值仅为5%,A股市场估值压力非常明显。

从吸收流动性的安全性、积极性和建设性的目的出发,在对募集资金严加监管的前提下,引导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有利于资本形成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经济恢复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极为重要。加息、升值等货币政策调整应该适当考虑资本市场的需要。

第9篇:市场经济基本常识范文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完善为我国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本运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资本运作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为企业资本的有效运作呈现了一定的难度。鉴于此,本文通过对资本运作的外部环境的剖析,进一步介绍资本运作的各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本运作。以期对企业认识和有效的资本运作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市场经济;资本运作;途径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4年底,沪深两市上市股份公司市值达到37.6万亿元,另外还有上万家的改股份制企业及国债市场、期货市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之好。但是由于我国资本运作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导致在市场经济深化改革过程中资本运营的效率不能稳定的增长,严重影响企业资本运作的有效性。因此,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有效进行资本运作就具有了一定的必要性。

一、资本运作的定义及外部环境

资本运作,又名资本运营、资本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未来发展与价值增值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市场投资的活动。资本运作的主体是企业,但是进行有效的资本运作不仅仅需要将市场市场化,而且要在健全的国家宏观经济条件下才能有效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作的外部环境呈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其中有企业从市场上直接融资与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将企业市场化、实现政企分离,国家及资本市场建立的运营机制、退出机制是否健全等。

二、资本运作的模式

在资本运作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资本运作模式,主要有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借壳上市、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资本的直接运作六种主要模式。其中兼并可以促使企业迅速的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市场利润、进行战略转移与多元化发展;收购与兼并有着很大的不同,通常来讲,收购只是对被收购企业进行控股,收购企业仍然是存在的,它要比兼并复杂,主要有敌意收购与公开收购两种;资产重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资产重组(对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重组),也包括对企业外部的资产重组;借壳上市是指未上市企业通过对上市企业的控股或者收购来达到上市的目的,另外“借壳”只是一种手段,而筹集资金才是目的;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可以节省常规建设与投资的时间,而且这与收购相比,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投资成本,这样的模式可以将无形资产转化成企业的经济效益;资本的直接运作主要有证券投资、期权交易、融资租赁等等。资本运作的模式都能够有效的实现企业资本的增值。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资本运作有效性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高资本运营效率是有效提高资本运作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要合理核查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就是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在确定资金成本时,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在不同的筹集方式中资金成本在总资金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在此基础上确定资金成本的最小化和资金结构的最佳化,进而减少资本运作的风险,提升资本运作效率,同时要在核算资金成本时充分考虑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其次,企业要合理安排负债资金,债务利息是在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一定的债务利息有益于减少税赋,降低资金的运作成本,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时要充分考虑现金流情况,考虑企业所能承担的资金风险能力。最后,企业在充分利用负债利息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时,由于固定费用与债务利息的资金占用率较大,直接或者间接的增加的资本运作风险,当然若银行利息大于税前利润,则资本运作存在较大的运营风险。总之,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对提升资本运作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确选择资本运作方式,减少资本运作风险正确选择资本运作方式,减少资本运作风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资本运作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正确的选择资本运作方式有益于加快规模的扩张,减少企业资本运作的风险,必须要在选择资本运作模式前要明确其企业的运营核心或者重心,要对企业的人才结构、资金实力、业务能力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可以选择企业主业务相关的纵向企业进行收购以达到企业规模的扩张,或者选择与主业务不相关的行业间收购或者兼并,以达到企业的多元发展,分散企业的资本运作风险,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其次,要优化企业的资本运作结构,企业只有优化资本运作的结构才能筹集资金实现企业资本增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要根据资本市场的实际变化情况为基础及时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同时由于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的低水平致使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筹集资金以加快资金的周转率和资本运营率。总之,正确的选择资本运作方式、减少资本运作风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进行资本运作的重要措施。

(三)合理利用税收政策,有效进行税务筹划合理利用税收政策,有效进行税务筹划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提升资本运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一,税务筹划是企业财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会随着企业的不同、融资方式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类型和方法,要想提升资本运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合理规划融资的渠道、数额及方式,合理利用国家税法政策进行合法避税,例如在关联企业融资时不能超过注册资金的50%,否则利息将不能税前扣除,因此在资本运作时,必须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税收政策降低资本运作成本。第二,在选择投资合作伙伴时可合理考虑资本运作的有效性,使税务筹划效益最大化,例如可以利用税法所规定的中外合资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在税收上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企业可以考虑与外资企业合作和国内企业合作的利益比较,这样就可以进行合理避税,降低资本运作成本。第三,财务方法上可以合理利用税收政策,一方面如坏账处理上会计规定既可以利用备抵法,也可以利用直接转销法,但是在税收筹划时就要考虑二者的费用核算比重,备抵法主要是将估计的坏账损失计入当期费用,若坏账实际发生时则直接冲销应收账款与已计提的坏账准备,这种方法直接增加了当期的费用而减少了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形成了递延所得税,而直接转销法则不具有这种“递延”效应;另一方面如存货的计价方法,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在核算存货的成本时的结果不同,例如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时候购进原材料,采用后进先出法则会导致存货成本较低,销货成本较高,这样机会减少计税利润进行合理避税,反之,在原材料价格降低时则应该采用先进先出法。第四,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的选择也可进行合理利用税务筹划,另外在发放年终奖金时也可以进行资本成本的计算,一次性发放与分月发放的税收费用也要根据情况而定。总之,合理利用税收政策、有效进行税务筹划是对资本运作有效性提升的重要途径,应给与重视。

(四)进行正确的投资价值的评估与分析进行正确的投资价值的评估与分析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资本运作有效性的合理途径之一。首先要对利润进行分析,当销售利润很可观的时候,但是净利润却并不乐观,这种情况下极可能是资本结构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企业应该快速吸收外部资本,以平衡资产与负债的比例;若是利润很低情况下,企业资本运转也较好时,这时企业应该及时的兼并或者收购以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其次可以借鉴过去企业应用的很好的企业托管的方法,利用外部的因素达到对企业资本的增值,而且同时也可考虑通过对企业的合并与分立方式达到企业资本的增值。总之,通过正确的投资价值的评估与分析,认清企业内部现状,采取合适的资本运作方式。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资本运作的简单介绍进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资本运作有效性的提升提出一些途径,这些途径只是提升资本运营效率的一个思路,具体实践性操作还需要更为细化。资本运作的核心就是通过对资本的交易进而从中获得收益,已达到资本的增值,其实现和提升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只有在不断的探讨与发现中才能促进资本运作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正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有效进行资本运作[J].当代经济,2011(1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