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化学品化学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品化学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品化学分析

第1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 食品化学与分析;教学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44-01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in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 Course

LU Jin-zhen 1 REN Jun 1 XIONG Han-guo 2

(1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Wuhan 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Wuhan Hubei 430415; 2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according to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 course,several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in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 course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teaching reform;suggestions

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是高校食品相关专业的基础类课程,主要从化学角度分析了食品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营养元素,以及食品在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发生的变化及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等[1]。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科学生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目前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全面性,而没有根据专业产业需求合理定位,教学内容宽泛;教学内容多为理论课程,缺乏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多为教师单项理论讲解,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课程评价方式为卷面考试,考核方式单一;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死背课本、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探寻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介绍了对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 以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教学质量,必须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借助动画、图像、声音等方式传递教学信息,不仅能够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能拓宽学生们的知识广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2]。如在介绍水分子氢键的形成时引入动画,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适当播放视频,可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色素之惑、反式脂肪酸等相关视频。

2 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教学模式,如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1 案例式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在学生透彻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多联系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结合方便面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米饭放置久后出现的硬化现象解释淀粉糊化和老化的原理;结合巧克力的生产介绍油脂的同质多晶型;结合日常生活中家庭制作糖醋排骨的例子讲授糖类焦糖化反应;结合香蕉、苹果、土豆的变色现象讲解酶促褐变;结合冰淇淋、雪糕、蛋糕等食品讲解蛋白的起泡性;结合兰州拉面的制作介绍面团形成的本质等。案例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将生活中的食品化学现象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涩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2.2 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性进行。可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研讨式教学,如“水分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蛋白质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功能性油脂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脂肪加工中的危害控制”等。要求学生查资料完成报告,由教师进行审查,以提高讨论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充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开展全班自由式的讨论,交流不同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注意记录学生的观点,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导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思辨能力。

3 课程内容整合优化

食品化学与分析应按照专业规范的要求,妥善删减与其他专业课程交叉重复的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突出课程特色[3]。例如,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在添加剂方面的教学内容应以其作用机理为主,而食品添加剂课程则应侧重于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等内容;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在介绍酶这一章节时,应将重点放在酶对食品加工和储藏的影响等内容,而生物化学课程则应侧重酶的特性、化学本质、催化机理及酶促反应动力学。

4 将前沿科技成果充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将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介绍给学生。比如,讲到单糖的构型时可介绍L-阿拉伯糖的生物化学作用;讲到功能性低聚糖、木糖醇的结构时可介绍其生理功能、生产工艺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情况;讲到美拉德反应时介绍食用香精的制备、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能、抗诱变性能、消除自由基和活性氧的性能以及对多酚氧化酶的抑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强化实验教学

传统的课程教学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即使是实验课,也是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甚微,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质的提高。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应遵循教学规律,适当提高创新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实验教学主要从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3个方面进行,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内容,掌握食品化学专业的研究方法,并且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4]。

6 改进考核方式

改进考核方式,加大过程的考核比例,将平时成绩所占考核比例由原来的30%提升到50%~60%,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兴趣,避免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心学,考前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考后便将课程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可将平时提问、课下作业、课前相关知识的播报、课程小论文或报告、挑选简单内容让学生分组做课件上讲台讲解等都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也可以采用每上完一章内容,分组让学生互相提问并解答的方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只有深入学习理解的学生才能提出问题,这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自觉地学习,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拓展知识面。期末考试试题可适当增加案例分析题的比例,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7 参考文献

[1] 阚建全.食品化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欣.食品化学多媒体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36):14.

第2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必须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对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一个脱离了学校办学目标的课程建设定位,只会使课程建设泥足深陷,举步维艰。地方高校因其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教学资源及科研环境的限制,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定位还应从生产实际出发,以为学生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提升学科专业教学质量。根据我校立足于建设“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地方性高校的办学定位,我们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之一,在分析化学精品课程规划中加强了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的学科研究。我校地处西南边疆,制茶业、林业、矿产业、民族医药等是支持地方经济的主要产业,在这些产业中都需要用到分析化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析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对于这些产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加强了对上述产业的专业研究,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各项产业的特点,并掌握各项产业中涉及分析化学的相关知识。同时,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应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校分析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定位是:为学生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为本,以产学结合的方式,建设我校分析化学省级精品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应适应专业发展需要

我校化学专业将培养既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组通过对茶叶、咖啡、生物药等地方特色产业进行了深入地了解,认真对照国家标准对药品、食品分析检验岗位的要求,结合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明确定位。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能系统地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本要求,为以后继续升造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加强对生产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分析原理和分析技术的介绍,增强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此,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调整。

2.1优化教学内容,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适用性

根据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定位,我们对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完善和补充,不仅将专业中的新知识、新动向更新到教学中去,制成了电子课件,同时,针对本地区的制茶业、林业、矿产业、民族医药等特色支柱产业的特点,加强对分析化学在各项产业应用方面的研究,精选各项产业中涉及分析化学专业知识的典型案例,并将这些知识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去。例如在对民族医药开发和普洱茶生产过程的研究中,我们试着让学生用分析化学的知识,分析测定药物与普洱茶中咖啡因的含量,并让学生进行数据处理,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与经验,并且懂得如何应用分析化学的知识对产品进行相关的检测和分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

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不仅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指标,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的生活和生产融合起来,并使其得到很好的应用与发挥,那我们的建设目标也就实现了。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在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努力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启发式探索性教学方式转变,进行课程讲授时适当采用讨论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每人提出至少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任课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后,将这些问题涉及的知识,落实到相关的课堂教学内容中。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编制分析化学教学PPT课件及网络版自主学习课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而直观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及深入研究的需求。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精品课程建设应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联系

分析化学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所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以往的教学模式均以加强实验课来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但大多数实验课都以检验课堂理论为目的,通过试验来验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这种已知答案的验证试验,学生往往没有很高的兴趣。因此,在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实验实训的针对性,增加了生产一线的分析检验项目直接作为实验内容,比如维生素C药片中Vc含量、食醋中醋酸浓度及自来水硬度等的测定,除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外,还尝试以实地参观学习、实验操作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地方实际生产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1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在实验中我们不再满足于仅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步骤完成实验,还通过给学生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最终解决问题。整个实验过程都在老师的指导下,但具体的操作和实施则由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自己分析、操作完成,老师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也就是自己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每完成一次实验,都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并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和规范的操作技能,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3.2深入地方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生产的联系,为了加强学生对本地区特色产业的了解,同时对课堂理论知识及实验室中各类实验数据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组织学生到地方相关企事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亲临实验现场,接受企事业单位技术专家的培训,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企事业生产工作中的运用,在加强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情况下,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析化学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明白自身所学的知识是要用来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

3.3通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3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废弃化学品处理处置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是由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4(以下简称“化处标委”)技术归口,化处标委挂靠单位为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化处标委于2007年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主要负责废弃化学品处置技术和方法(不包括处置管理)等领域标准化工作。

1.1现行标准目录截至2013年9月,我国现行有效的废弃化学品处理处置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18项,详见表1。

1.2已完成标准目录

截至2013年9月,化处标委已完成报批的废弃化学品处理处置相关行业标准共18项,详见表2。

1.3已下达计划的标准目录截至2013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已下达标准计划共25项,详见表3。

1.4标准情况分析从目前现行的及已下达计划的标准情况看,具有以下特征。

1.4.1标准类别特征目前涉及到的标准类别主要有基础通用类标准、处理处置方法类标准、泄漏处理处置方法类标准、分析方法类标准。随着化处标委工作的日趋成熟,今后会更加完善标委会的体系建设,制定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标准。

1.4.2标准性质特征61项标准均为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具有法属性的特点,属于技术法规,要求比较详细、具体,比较死,缺乏市场适应性。而目前化处标委制定的标准均属于技术方法类标准,推荐性标准其通用性更强,复盖面更广,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

1.4.3标准内容特征由于化处标委成立的时间不长,具有标龄新的特点,且都是制定类的标准。从标准采标情况看,目前标准均没有查阅到相关的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均采用目前国内最新的废弃化学品处理处置方法及分析方法,更加从实际情况出发,适用性更强。

1.4.4具体特征详见表4

2废弃化学品处理处置标准化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化处标委在未来的工作中要持续建设和完善标准体系;筹建工作组提高企业参与度;积极发挥委员在行业标准化中的作用;加快重点领域标准研制,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提高标准质量,按时完成标准制、修订任务;以多种形式开展标准的宣贯工作;加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理解和研究。

“十二五”期间,国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标委也出台了《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些指导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保等方面的技术、装备、产品及服务标准化工作”。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石化行业“十二五”标准化发展指南》中也提出“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为核心,以节能、环保、健康、安全为重点,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列入到标准化重点领域。废弃化学品处理处置标准化工作要以此为指导,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坚持企业为主和自主创新的原则,重点开展废尾矿、废油脂、废电子化学品、废聚合物、废电池、实验室废弃化学品、废液中金属回收、采油废弃泥浆、炼油废气综合利用等废弃化学品处理处置领域标准化工作。

第4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备考,使之更有针对性,为此,本文通过研究近三年的新课标化学高考题,总结了选择题中

的高频考点.

考点1:物质的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

2010年第10题、2011年第7题、2012年第9题.

考点2: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2010年第8题、2011年第8题、2012年第10题.

考点3:有机反应类型

2010年第9题、2011年第9题.

考点4:化学电源

2010年第12题、2011年第11题.

考点5: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

2010年第13题、2011年第12题.

考点6: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

2010年第7题、2011年第13题、2012年第13题.

考点7:化学反应原理

2010年第11题、2011年第10题、2012年第11题.

考点1 物质的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计算的核心,与其它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如下:

n=[SX(]N[]NA[SX)]=[SX(]m[]M[SX)]=[SX(]V(气体)[]Vm[SX)]=cBV(

溶液)

物质的量(n)将微观粒子数(N)与宏观物理量质量(m)、气体体积(V)、溶液

中溶质的浓度cB联系起来.教学中应该首先明确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各个物理量之间

的转化关系,结合多种粒子的结构和性质,解决对应问题.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下:气体所处

的状态是否是标准状况;

标准状况下非气体的物质,如H2O、SO3、己烷、CHCl3等;物质结构,分子晶体包括

单原子分子(稀有气体)、双原子分子(H2、Cl2、N2等)、多原子分子(O3、P4、CO

2等),原子晶体(金刚石、晶体硅、SiO2等)离子化合物(NaCl等).

例1 (2012年9)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

是A.分子总数为N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B.28 g乙烯和环丁烷(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NA

C.常温常压下,92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6NA

D.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答案 D

考点2 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包括: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和官能团异构(类别异构).近三

年考查的分别是卤代烃和饱和一元醇的同分异构体.按照“缩短主链法”可以写出有机物的

碳链异构,若取代基为一个,按照“对称等效法”找出卤素原子或羟基在碳链上可能连接的

碳原子,即得出该物质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

例2 (2012年10)分子式为C5H12O且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

机化合物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5种 B.6种 C.7种 D.8种

答案 D

考点3 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其特征是“原子或原子团的代替”.如烷烃与氯气(或其他卤素),苯与溴单质

,乙醇与钠的反应、酯化反应、酯的水解反应.加成反应,其特征是“双键或三键饱和度提

高”即双键变单键或三键变双键.如乙烯和溴单质、苯和氢气、乙醛和氢气的反应.消去反

应,特征是“生成双键或三键”.如乙醇分子内脱水、溴乙烷与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反应.氧

化反应,特征是“得氧或失氢”、燃烧,如醇、醛的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特征是“得氢或

失氧”,如醛还原为醇,油脂的氢化.结合具体反应,说明反应的原理,抓住各种反应的特

征,才能正确得出结论.

例3 (2011年9)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①CH3CH=CH2+Br2CCl4[FY)]CH3CHBrCH2Br

②CH3CH2OH浓H2SO4CH2=CH2+H2O

③CH3COOH+CH3CH2OH浓H2SO4

CH3COOCH2CH3+H2O

④C6H6+HNO3浓H2SO4C6H5NO2+H2O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考点4 化学电源

这部分知识前两年都在选择题中考查,今年则在填空题中出现.化学电源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电能的装置.构成条件: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

闭合回路.两极的规定:失电子的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得电子的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惰性电极只导电,不参加反应.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相反,溶液中的阳离子流向正

极,阴离子流向负极.二次电池充电时,电池的正极接电源的正极,称为阳极,电池的负极

接电源的负极,称为阴极,即“正对正,负对负”,阳极失电子,阴极得电子,电极反应和

总反应均与放电时相反.

例4 (2011年11)铁镍蓄电池又称爱迪生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

Fe+Ni2O3+3H2OFe(OH)2+2Ni(OH)2

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池的电解液为碱性溶液,正极为Ni2O3、负极为Fe

B.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Fe+2OH――2e―Fe(OH)2

C.电池充电过程中,阴极附近溶液的pH降低

D.电池充电时,阳极反应为

2Ni(OH)2+2OH――2e―Ni2O3+3H2O

答案 C

解析 根据电池的总反应,Fe失去电子为负极,发生了氧化反应生成Fe(OH)

2,Ni2O3得到电子为正极,发生了还原反应生成Ni(OH)2.充电时的反应相

反,阴极上Fe(OH)2发生了还原反应产生OH―,阴极附近溶液的pH升高,故C错.

考点5 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

离子反应是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该注意,只有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电

解质(两易)才能拆写成离子,包括:强酸(除浓硫酸)、强碱(包括氢氧化钙溶液不包括其浊

液)、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盐.其他都写化学式.离子方程式要符合反应规律,要遵循质量

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守恒.

例5 (2011年1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硫化亚铁溶于稀硝酸中

FeS+2H+Fe2++H2S

B.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

HCO―3+OH―CO2―3+H2O

C.少量S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

C6H5O―+SO2+H2OC6H5OH+HSO―3

D.大理石溶于醋酸中

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

答案 D

解析 A中硝酸有强氧化性将―2价的硫氧化.B中漏掉了NH+4与OH―的反

应.C中少量SO2应生成SO2―3.D正确CaCO3中不溶于水,CH3COOH为弱酸.

考点6 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

这部分包含知识很多,粒子的组成、结构和表示方法,如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结构式

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内容,经常涉及元素推断.

例6 (2012年13)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W的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与X、Y、Z原子的核外内层电子数相同.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

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工业上采用液态空气分馏方法来生产Y的单质.而Z不能形成双原于分子.

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上述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W

B.W、X、Y、Z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20

C.W与Y可形成既含极性共价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

D.由W与X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总低于由W与Y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知X

为C,工业上采用液态空气分馏方法来生产Y的单质,知Y为N或O.W的阴离子的核

外电子数与X、Y、Z原子的核外内层电子数相同,知W为H,而Z不能形成双原于

分子, 所以Z为Ne.

考点7 化学反应原理

这部分包括反应热、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电化学等内容,是必修阶段知识的

扩展和延伸,有一定的难度,是理科学生必须掌握的.2010年和2011年考查弱酸的电离,20

12年考查酸碱中和.

例7 (2012年11)已知温度T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W.该温度下,

将浓度为a mol/L的一元酸HA与b mol/L的一元碱BOH等体积混合,可判定该

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是

A.a=b

B.混合溶液的pH=7

C.混合溶液中,c(H+)=[KF(]KW[KF)] mol/L

D.混合溶液中,

c(H+)+c(B―)=c(OH―)+c(A―)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酸碱中和后溶液的酸碱性问题,结合了弱酸、弱碱和盐类水

解的问题A答案中不知道酸与碱是否为强酸、强碱,反应后不一定成中性.B答案pH=7,因

为温度 不一定为常温25 ℃,同样也不能说明呈中性.C答案说明c(H+)=c(OH

―),溶液显中性.D答案是溶液中的电荷守衡,不能说明溶液一定显中性.

另外,今年新增加了物质的检验和保存(第7题)、物质的用途和分类(第8题)、与数学知

识结合推断有机物分子式(第12题),由此可见,选择题在保持原有重点的前提下,也在扩

第5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化学品;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工作性能

注重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为这些船只的安全使用提高保障,促使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因此,需要提高对全船液压系统的正确认识,结合化学品和成品油船的实际组成机构,重视液压系统相关功能的不断完善,确保该系统运行中能够达到油船正常工作的具体要求,为我国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实际应用范围的加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构成分析

结合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的实际应用概况,可知其主要是由甲板机械、首侧推装置及液货设备共同构成的。在这三部分结构的配合使用下,可以为全船液压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运行中的技术过程为:运用无外泄、大功率及性能可靠的电液比例进行控制,并通过液压传动及专业控制技术的作用使各种液货设备(液货泵、扫舱泵、残油泵等)能够处于稳定、高效的工作状态,实现全船液压系统组成结构的优化设计。同时,在大功率液憾力站的支持下,可以为液货设备的正常工作提供动力,持首侧推装置的液压传动定螺距方案能够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运用全船液压系统,可以降低投资成本,主要在于该技术方案使用无需为甲板机械装置设立单独的液压泵站,其中心泵站环路系统性能优越。同时,随着成熟的液货设备的推广使用,设计与液货设备兼容性良好的甲板机械愈加重要。因此,注重集液货设备、首推侧装置及甲板机械一体化的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的推广使用,有利于促进现代船舶业的快速发展。

二、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的分析研究

在设计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满足液货设备、首侧推装置及甲板机械的实际工作需求,也应结合该船型特点及使用功能,充分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1)防爆区的所有电气设备应具备良好的防爆性能;(2)避免系统运行中液压油对液货造成污染;(3)充分考虑产品性能可靠性,对产品组成结构的使用功能进行综合评估;(4)为了达到船舶靠离码头安全性的相关要求,应采取合理的方式在船舷边设置遥控甲板机械。

在使用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液货设备中心泵站的工作性能。该中心泵站正常工作时采用了多台大排量恒压轴向柱塞变量泵并联的液压系统工作原理,优化了化学品和成品油船的服务功能。同时,由于液货设备在全船液压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对由液货泵、残油泵、扫舱泵等组成的液货设备工作原理有着必要的了解。具体表现在:正常工作时采用了改变速度、单向旋转的高速液压马达直接驱动的传动方式,并通过设置流动控制阀实现了流量控制。除此之外,为了优化设备的防爆功能,应注重改善液压系统的排气及加热性能,并确保甲板上的应急停止按钮具有良好的防爆性能。

针对全船液压系统中的首侧推装置,实际工作中采用了高速液压马达并联经减速器传动的方式,其控制阀组具有良好的转向及变速功能,确保了定螺距推进器驱动过程中的操作良好性。与此同时,通过电液控制技术的合理运用,增强了液压系统中首侧推装置使用安全性。根据首推侧装置液压系统工作原理,需要保持控制阀组进油口、回油口与中心泵站的良好连接效果,并在设置液压系统时充分考虑减速器的与冷却性能。

设置液压系统中的甲板机械时,采用的是常规设计方法,并结合船舶离靠码头安全性要求,在船舷边设置遥控甲板机械,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纯液压技术,确保甲板机械设置合理性。

三、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中噪音控制分析

由于化学品和成品油船液压系统运行中存在着高油压大功率液压传动噪音问题,给周围环境造成了噪声污染。因此,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产生,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加强液压系统中的噪音控制。这些技术措施包括:(1)设置性能可靠的消音器,减少液压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压力脉动振幅值,优化产品性能;(2)结合管系振动影响,液压系统设置时应采用变量液压泵,采取无级变速方式进行控制,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管系振动中产生的压力冲击作用;(3)通过对液压设备的振动影响,处理该噪声来源时应在液压泵组上设置减震器,增强噪音处理效果。

四、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配管

重视全船液压系统配管分析,可以降低油船工作中油液污染现象出现的概率。因此,应结合液压系统工艺原则要求,在配管工作开展中对管路走向、管件制作、温度引起的变化补偿、充油排气效果等进行充分考虑,确保全船液压系统配管的合理科学性。同时,应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试验工作,加强对液压系统配管合理性的综合评估,优化液压系统的工作性能。注重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配管分析,对于液压系统整体服务功能提升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未来全船液压系统推广使用中应重视其配管设计及布局合理性的综合评估,最大限度地满足液压系统正常运行的相关需求,全面提升化学品和成品油船长期使用中的整体服务水平。

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阐述,可知做好液压系统的研究工作对于化学品和成品油船使用功能的完善至关重要,关系着这些油船的安全运行。因此,未来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发展中应注重各类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加强对其中液压系统性能的改善,优化系统结构,确保液压系统的高效工作,全面提升现代化学品和成品油船的整体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全船液压系统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嘉.船舶液压系统维护的几点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6,(10).

[2]吴连坤.浅析船舶液压系统的维护与管理[J].科技信息,2012,(02).

第6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本文依据GB/T 2910―2009三组分纤维混合物顺序溶解法定量化学分析计算的推导过程,参考二组分纤维混合物定量化学分析的修正系数,建立了五组分及以上纤维含量顺序溶解法的计算公式并推导出修正系数。同时利用已知含量的样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的建立能够满足多组分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计算要求,对实际检测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多组分纤维含量;顺序溶解;计算方法

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越来越多种类的纤维被应用于纺织生产,为了适应纺织品的性能需求,多种纤维混纺纺织品日益增多,这对我们纤维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目前,多组分纤维含量分析方法有:GB/T2910.2―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三组分纤维混合物》和FZ/T01026―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四组分纤维混合物》;但是对于不能进行手工分拆的五组分及以上纤维混纺产品尚未制订相关的定量化学分析方法,本文依据GB/T2910.2―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三组分纤维混合物》中方案4顺序溶解法的推导过程,参考二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中的修正系数,对五组分及以上纤维混纺产品顺序溶解进行研究,推导出计算公式。

1 原理

混纺产品组分经定性检测后,选用适当的试剂,把混纺产品中的组分纤维按顺序逐一溶解,从溶解失重和不溶纤维的重量计算出各组分纤维的百分含量。

2 试剂、仪器及试验步骤

2.1 试剂

参照GB/T 2910―2009中的试验试剂,每克试样加入标准规定量的试剂。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羊毛、锦纶、腈纶、棉、粘纤和聚酯纤维标准贴衬。

2.2 仪器

索氏萃取器(接收瓶250mL),恒温水浴振荡器,真空抽气泵,电热鼓风烘箱[温度控制在(105±3)℃],分析天平(精确度为0.0002g),干燥器(装有变色硅胶),具塞三角烧瓶(250mL),玻璃砂芯坩埚(容量30~50mL,微孔直径为40~80μm),称量瓶、抽气滤瓶、温度计、量筒、烧杯等。

2.3 试验步骤

参照GB/T 2910―2009中的试验步骤。

3 公式推导

试样经预处理后干重为r0,按照顺序溶解法用第一种试剂先溶解纤维1,剩余n-1种纤维在第一种试剂中的修正系数分别为d1纤维2、d1纤维3 、d1纤维4 、d1纤维5、 …..d1纤维n,此时剩余纤维干重为r1。

用第二种试剂溶解纤维2,剩余n-2种纤维在第二种试剂中的修正系数分别为d2纤维3、d2纤维4 、d2纤维5 、……d2纤维n,此时剩余纤维干重为r2。

用第三种试剂溶解纤维3,剩余n-3种纤维在第三种试剂中的修正系数分别为d3纤维4、d3纤维5 、……d3纤维n,此时剩余纤维干重为r3。

以此类推,第n-2种试剂溶解纤维n-2,剩余最后两种纤维在第n-2种试剂中的修正系数分别为dn-2纤维n-1、dn-2纤维n,此时剩余纤维干重为rn-2。

用第n-1种试剂溶解纤维n-1,剩余最后一种纤维在第n-1种试剂中的修正系数为dn-1纤维n,剩余纤维干重为rn-1。

按照顺序溶解的次序依次列出未溶解纤维,以及未溶解纤维在某种试剂中的修正系数,见表1。

根据表1的溶解次序,用第n-1种试剂溶解剩余最后一种纤维n干重为rn-1,纤维n净干含量计算公式为:

公式 (1)

其中:

P――纤维净干质量百分率,%;

d1纤维n――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在第一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2纤维n――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在第二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3纤维n――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在第三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n-1纤维n――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在第n-1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r0――试样预处理后的干重, g;

rn-1――用第n-1种试剂溶解纤维n-1,剩余最后一种纤维干重, g。

用第n-2种试剂溶解剩余最后两种纤维:纤维n-1与纤维n,干重为rn-2,纤维n-1净干含量计算公式为:

公式 (2)

其中:

P――纤维净干质量百分率,%;

d1纤维n-1――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1在第一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2纤维n-1――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1在第二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3纤维n-1――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1在第三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n-2纤维n-1――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1在第n-2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r0――试样预处理后的干重, g;

rn-2――用第n-2种试剂溶解纤维n-2,剩余最后两种纤维干重, g。

用第n-3种试剂溶解剩余三种纤维:纤维n-2、纤维n-1、纤维n,干重为rn-3,纤维n-2净干含量计算公式为:

公式 (3)

其中:

P――纤维净干质量百分率,%;

d1纤维n-2――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2在第一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2纤维n-2――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2在第二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3纤维n-2――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2在第三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n-3纤维n-2――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2在第n-3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r0――试样预处理后的干重, g;

rn-3――用第n-3种试剂溶解纤维n-3,剩余最后三种纤维干重, g。

以此类推:

公式 (4)

其中:

P――纤维净干质量百分率,%;

d1纤维3――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3在第一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2纤维3――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3在第二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r0――试样预处理后的干重, g;

r2――用第二种试剂溶解纤维2,剩余n-2种纤维干重, g。

公式 (5)

其中:

P――纤维净干质量百分率,%;

d1纤维2――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2在第一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r0――试样预处理后的干重, g;

r1――用第一种试剂溶解纤维1,剩余n-1种纤维干重, g。

公式 (6)

其中:

P――纤维净干质量百分率,%。

4 结果及讨论

用已知净干含量的五种组分(羊毛、锦纶、腈纶、棉/粘纤和聚酯纤维)的两种标准贴衬混合作为试验样品,利用顺序溶解法进行试验,按照推导出来的公式计算出各种成分的净干含量,并与已知数据做比较。试验步骤见表2。

根据表2中修正系数d值以及推导公式得出试验结果并与实际结果比较见表3。

由表3可见,根据建立的计算公式和推导出的修正系数所得净干含量与实际净干含量基本吻合,误差绝对值小于1%。可以说明公式推导具有准确性,该计算方法的建立能够满足多组分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计算要求,对实际检测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5 结论

第7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萃取剂;回收;化学分析

1 引言

萃取(本文所述的萃取以最具代表性的水、有机溶剂为两相的物理萃取为例)是化学分析领域中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几乎必须经过的关键一步,萃取效率的高与低不仅关系到方法的灵敏度,也关系到整个检测效率的高低。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萃取方法是液液萃取法,为了获得较高的萃取效率,通常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对目标物进行萃取,然后对萃取后、含有目标物的有机萃取试剂进行浓缩,以制备成适合仪器检测的样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在萃取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挥发,在浓缩的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加热、氮吹等方式挥发掉绝大部分试剂。当前,这些挥发掉的试剂一般通过通风系统送达活性炭吸附池。要保持对有机试剂的持续有效吸附就要使用到大量的活性炭,活性炭吸附饱和后还要及时更换,这是当前检测实验室普遍存在的难题。实际上使用活性炭进行吸附不仅存在以上问题,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常无法精确确定吸附饱和时间点;二是活性炭和部分有机试剂都是易燃物,存在易燃的危险;三是要保证实验室空气达标,需要持续不断地保持巨大的送风量,而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积极想办法开展浓缩过程中有机溶剂的回收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2 传统液液萃取法缺陷的理论局限

根据大家所熟知的分配定律,在定温、定压条件下,如果一种物质溶解在两个同时存在的互不相溶的液体里,达到平衡后,该物质在两相中的浓度比值有定值(见公式1)[1]。

如果定义萃取效率为溶质在有机相中的量占溶质在两相中的总量的百分比(见公式4),那么从式中就可以推断出,要想提高萃取效率,只有增加有机相的质量。因此,要提升萃取效率,就必须提高萃取有机溶剂的量,这一缺陷从理论上都无法避免。

(1)

(2)

(3)

(4)

式中:

α――水相;

β――有机相;

nB(α)――溶质在α相中的物质的量;

nB(β)――溶质在β相中的物质的量;

mα――溶剂α的质量;

mβ――溶剂β的质量;

mB(α)――溶质在α相中的摩尔浓度;

mB(β)――溶质在β相中的摩尔浓度;

PE――萃取效率。

近几年传统液液萃取向微型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然而从理论上来分析,液相微萃取新技术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极大地提高了两相平衡的速度(传质速度)[2-3],但其本质仍然只是技术上的改进,而无法突破上述理论的限制。

3 萃取使用到的有机试剂的类别和危害

基于上述理论,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为了保证方法所需的灵敏度和目标物的检出限,当前国内外各类标准检测方法中规定使用的有机萃取溶剂的用量从3mL~110mL不等,使用的萃取试剂涉及从极性甲醇到非极性的正己烷。

从表1中可以发现,检测方法中凡是使用非极性萃取试剂且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检测的,萃取剂的消耗量都不少。究其原因:一是目标物的极性决定了萃取有机试剂的极性;二是毛细管色谱柱的极性程度和检测器的类型决定了萃取试剂的非极性;三是方法中规定的所有非极性萃取试剂都极易挥发。因此,如果用量少,最终在转移操作等过程中可能就由于挥发损失了很多,而这对于前期的萃取和后续的浓缩是极为不利的。

以当前纺织品有害物质分析中检测量最大的偶氮染料为例,可以推算出一个年检10万份的实验室的乙醚消耗量至少在5.7吨。如果以当前全国偶氮检测量为500万份推算,一年消耗的乙醚近300吨。这么多的乙醚如果不能回收,对环境的污染是巨大的。

有机化学试剂大家最为熟知的特点就是刺激性。其实除此之外大部分还具有神经毒性。由于其易挥发,加上手工操作的非密封性,因此通常检测实验室空气中的化学试剂浓度是无法完全受控的,这就需要检测过程中检验员全程佩戴令人不舒适的过滤口罩。

4 检测方法中乙醚回收率的缺陷和改进

以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检测为例,方法中乙醚萃取剂挥发的主要环节在浓缩过程。当前实验室使用的浓缩装置见图1。在浓缩过程中,促使乙醚挥发有两个外部条件:一是较高的水浴温度,通常在35℃,该温度也是乙醚的沸点;二是烧瓶处于较高的真空度。

理论上,浓缩装置带有的蛇形冷凝管是可以对挥发的乙醚进行回收的,因为冷凝水在玻璃套管中不断循环造成了较低的表面和内部温度,加热、负压条件下挥发的乙醚在与温度较低的蛇形管表面接触就会发生冷凝。但实际上,由于真空泵不断抽气产生的负压,导致冷凝在玻璃套管上的乙醚还没有凝结完即被抽走。因此,试验操作中发现,乙醚的实际回收量非常少,回收率不超过5%,大部分挥发逃逸掉的乙醚都经过送风管送达外部活性炭吸附池。

图1 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浓缩图

针对检测方法中乙醚回收率低这一缺陷,为了提高乙醚的回收率,实现节能减排,利用现代传热技术对实验室浓缩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是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可在真空泵后面再加高效换热装置,冷凝部件可用体积小、换热效率高的板式换热器替代蛇形冷凝管(见图2),经对改造后的设备投入使用和测试,乙醚回收率可达到70%以上。因此,这种改进是非常有效的。

图2 乙醚换热回收装置

5 结论

在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中,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绿色低碳的内在要求促使近几年不少学者在研究和推动传统液液萃取技术向微型化萃取方向发展[4-5]。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推动传统萃取技术向资源循环再利用方向发展,而且现代传热技术的发展为萃取过程的节能减排提供了技术改造的基础。实际上,无论是开展液相微萃取技术的研究,还是对液液萃取法进行技术改造,都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重要的是,传统液液萃取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十分成熟可靠,技术升级的成本和难度都不大。因此,检测实验室作为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新兴产业,在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也重视技术服务手段的改造和升级,对建设绿色低碳检测和促进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 物理化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5.

[2]M.Rezaee,Y.Assadi,M.R Milani Hosseini, E.Aghaee,F.Ahmadi, S.Berijani,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water using dipersive 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J].Chromatogr A,2006, 1116:1-9.

[3] M.Asensio-Ramos, J.Hernández-Borges, T.M. Borges-Miquel, Ionic liquid-dispersive 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esticides and metabolites in soils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fluorescence detection[J].Chromatogr A, 2011,1218: 4808-4816.

[4] Xu L, Basheer C, Lee HK, Developments in single-drop microextraction[J].Chromatogr A,2007, 1152:184-192.

第8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 火灾原因;预防措施

1 危险化学品储存火灾原因分析

1.1 着火源控制不严

着火源是指可燃物燃烧的一切热能源,包括明火焰、火星、火花、化学能等。在危险化学品储存过程中的着火源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外来火种。如烟囱飞火、汽车排气管的火星、房屋周围的明火作业、吸烟的烟头;二是内部设备不良、操作不当引起的电火花、撞击火花和太阳能、化学能等。如电器设备、装卸机具不防爆或防爆等级不够、装卸作业使用铁质工具碰击打火、露天存放时太阳曝晒、易燃液体操作不当产生静电放电等。

1.2 性质相互抵触的物品混存

由于经办人员缺乏知识或者是有些危险化学品出厂时缺少鉴定;也有的企业因储存场地缺少而任意临时混存,造成性质抵触的危险化学品因容器渗漏等原因发生化学反应而起火。

1.3 产品变质

有些危险化学品已经长期未使用仍废置在仓库中,又不及时处理,往往因变质而引起火灾。 .

1.4 养护管理不善

仓库建筑条件差,不适应所有物品的要求,如不采取隔热措施,使物品受热;因保管不善,仓库漏雨进水使物品受潮;盛装的容器破漏,使物品接触空气或易燃物品蒸汽扩散和积聚均会引起火灾或爆炸。

1.5 包装损坏或不符合要求

危险化学品容器包装损坏,或者出厂的包装不符合安全要求,都会引起火灾事故。

1.6 违反操作规程

搬运化学品没有轻装轻卸;或者堆垛过高不稳,发生倒塌;或在库内改装打包,违反安全操作规程造成事故。

1.7 建筑物不符合存放要求

危险化学品的库房的建筑设施不符合要求,造成库内温缺少保温设施,使物湿度过大、漏雨进水、阳光直射,有的缺少保温措施,达不到安全储存的要求而发生火灾。

1.8 雷击

危险化学品仓库一般都设在城镇郊外空旷地带独立的建筑物或是露天,储罐容易遭受雷击。

1.9 着火扑救不当

因不熟悉危险化学品的性能和灭火方法,适当的灭火方法使火灾扩大,造成更大的危险。

2 危险化学品储存防火措施

2.1 正确选择库址。合理布置库区

(1)危险化学品仓库一般都设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与周围的其他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应选在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方向,但这样仓库周围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空旷地带,容易遭受雷击。因此,仓库周围应安装自动监测器和火灾报警系统。

(2)大型库房一般为分设置,仓库内设置库区和生活区,并用2m以上的围墙隔开,围墙与库区内建筑物的建筑距离不小于5m,危险化学品仓库与周围公共建筑物、交通干线、工矿企业等距离至少保持1000m。

2.2 库房建筑设施要符合安全规定

(1)要有合格的危险化学品仓库。危险化学品仓库应用不导热的耐火材料作屋顶和墙壁的隔热层;屋檐要适当加长,库墙要适当加厚;不开窗,采用间接通风洞,应设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通风管、采暖管道和设备的保温材料必须采用非燃烧材料。

(2)危险化学品库房与其他建筑物之间应设防火间距。甲类化学危险物品库房之间至少保持20m防火间距。甲类化学危险物品仓库距重要公共建筑之间的距离至少为50m,乙类化学危险物品库房之间至少保持30m防火间距,与其他民用建筑的防火距离至少为25m。

2.3 严格储存管理制度

(1)危险化学品仓库要有专人管理。工作人员要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熟悉各区域储存的化学品种类、特性、地点、事故的处理程序,负责检查、保养、更换和添置各种消防设施和器材,保证完好随时可用。

(2)库内禁止明火。进入危险化学品库区的机动车辆应安装防火罩。机动车装卸货物后,不准在库区、库房、货场内停放和修理;进入可燃固体物品库房的电瓶车、铲车,应安装有防止火花飞出的安全装置。

(3)严格控制库内温度。在仓库内地面上设置冷却水管,气温在30。C以上时喷水降温,库内温度保持28。C以下为宜。根据物品性质和包装情况,可以在仓库地面上浇水、放冰块、安装空调降温。早晚开窗通风,中午关闭门窗,防止热空气进入。

(4)定期检查,做到1日2查,做好检查记录,发现其品质变化、包装破损等及时处理。

(5)不同种类毒害品要分开存放,危险程度和灭火方法不同的要分开存放,性质相抵的禁止同库混存。

(6)危险化学品出入库前均应按合同进行检查验收、登记,方可出入库。

(7)检查建筑设施、照明线路和避雷装置。

(8)对散落的、易燃、可燃物品和库区的杂草及时清除。

(9)装卸、搬运危险化学品时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到轻装、轻卸。严禁摔、碰、撞击、拖拉、倾倒和滚动。

第9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英语文学;人物名称;语言文化;个性化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称定义结果,都蕴藏着作家深刻的创作动机,即着重表现人物基础性性格特征、社会等级层次,特殊情况下还可为角色最终结局埋下伏笔。须知英语文学史中诸多文学佳作,都有着跨时代意义的角色名称,透过这部分命名内涵逐步透视解析,便有助于读者愈加深入地掌握相关文学作品主旨并学习当中独特的语言文化。

一、神话典故和前期专著中人名的合理引入

英语文学之所以得到系统化革新发展,主要就是因为得到古希腊神话和圣经内部思想源泉的支持,包括英国莎士比亚等诸多知名作家,代表著作之中必然蕴藏着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和人物原型,目的便是借助相关神话将个人中心思想予以暗示性表达。就像是德拉科Draco,在拉丁文之中的含义为龙,不过希腊神话常有龙蛇不分之嫌,所以作者在此暗喻德拉科为十足的蛇;再如赫敏Hermione,这类名字主要受到希腊神话中的神使Hermes名字启发,用来表现著作中角色的高端智慧形象。

再就是一些前期知名的文学专著,同样给日后英语文学创作,提供了完善且多元化的人名定义启示。就像是英国18世纪启蒙运动期间,有位现实主义作家菲尔丁,便在其长篇小说著作《阿美丽亚》之中,将主角Amelia描述成为一类温文尔雅、逆来顺受、贤妻良母式的人物形象;而持续到19世纪,又有一位小说家,名为萨克雷,其著作《名利场》之中同样有一位叫做阿美丽亚的人物,不管是生活背景或是身心发展特征,都和前个《阿美丽亚》作品中的主角有着共通之处。

二、人名设定期间相关词汇的灵活引入

许多文学作家在进行作品创作环节中,都会引入既有词汇或是适当修改,便设定为相关人物的名字。

就像是英国清教徒作家约翰・班扬一般,其在文学作品《天路历程》之中便借助寓言方式将当时英国王政复辟社会背景予以生动化演绎,目的是针对当中各类贵族不端的思想和行为加以批评。其中,包括基督徒(Christian)、忠诚(Faithful)、希望(Hopeful)、仁慈(Mere)等角色名称,代表的是一些品行端正的人物形象;而诸如恨善法官(Judge Hate-Good)、乐先生(ML Love-lust)等名字,则多被描写为一些性格偏激且素质低下的人物。

又如美国女作家Kristin Hannah便在传承前人优质化传统基础上,于21世纪初级阶段创作出代表作《Angel Falls》,其中核心角色Julian True,年轻时行为放荡并且成功邂逅了他的真命天女,但是其婚后生活并不是十分美满,开始沉溺于每日华丽且虚假的好莱坞明星生活之中。即便是这类角色名字被定义为True,但是他和世界的平凡人并无太大区别,始终不敢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和生活状态,这里引入的词汇原有含义(真实),恰巧和作者暗讽世人爱慕虚荣的理念形成鲜明化对比,同时又阐述了当时社会和每个人内心原本真实的一面。这类暗讽类英语语言文化表达形式,有助于吸引更多人的瞩目和潜心阅读。

三、配合谐音等规则进行人物名字创造

首先,包括同音、新造字等,都可以成为文学著作中角色名字创造的指导性线索,毕竟这类方式和词汇直接套用途径相比,会显得稍微隐晦和神秘一些。如莎士比亚便在其著作《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之中创造约翰・福斯塔夫爵士(Sir John Falstaff)这样的人物名字,其中“Falstaff即”由“false stuff”转化而来的谐音表达形式,原有词组含义即为“假货”,这样就使得一位表面上品格高尚和有勇有谋,内心胆小无比且自私自利的矛盾类人物形象,予以鲜活地刻画。

其次,为了令文学著作中的人物性格愈加丰富,赋予阅读观赏人群愈加深刻的体验效果,某些作家便开始决定设计出利用多个词汇进行人物命名的方法。就像是爱尔兰编剧谢丽丹,就在其代表作《造谣学校》之中勾勒出斯尼维尔夫人的沙龙场景,其中斯尼维尔夫人(Lady Sneerwell),主要是由sneer和well两类词汇融合形成的,须知两类词汇分别表达冷笑和擅长的含义,如此便将一类成天无所事事又喜爱搬弄是非的长舌妇形象,予以成功化塑造。

最后,除了上述常见的人物命名方式之外,一位美国作家拉尔夫・艾里森便在其代表性著作《隐身人》之中,配合匿名表达方式“他”指代长期遭受歧视的黑人群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阶段文学著作中出现的角色名称,都清晰地刻画着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时更蕴藏着诸多创新型语言文化、神话典故、等多元化内涵。之所以发生这类现象,主要是因为许多英语文学作者,在进行不同角色名字创造期间,都会自然地引入一些神话故事背景、或是套用相关词汇并进行谐音创字,使得特定人物性格和形象得到生动化地塑造。长此以往,映射出社会生活诸多状况,令后世广大阅读者能够深入性地掌握英语文化和语言改革发展历程基础上,愈加高效率地学习英语综合化表达技能并令自身人文素质得到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锦锐.透视英语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1(09):140-169.

[2]张丁丹.中英文学作品中人物命名的含义及互译[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37(30):12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