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化学品化学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品化学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 食品化学与分析;教学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44-01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in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 Course

LU Jin-zhen 1 REN Jun 1 XIONG Han-guo 2

(1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Wuhan 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Wuhan Hubei 430415; 2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according to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 course,several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in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 course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teaching reform;suggestions

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是高校食品相关专业的基础类课程,主要从化学角度分析了食品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营养元素,以及食品在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发生的变化及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等[1]。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科学生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目前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全面性,而没有根据专业产业需求合理定位,教学内容宽泛;教学内容多为理论课程,缺乏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多为教师单项理论讲解,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课程评价方式为卷面考试,考核方式单一;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死背课本、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探寻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介绍了对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 以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教学质量,必须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借助动画、图像、声音等方式传递教学信息,不仅能够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能拓宽学生们的知识广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2]。如在介绍水分子氢键的形成时引入动画,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适当播放视频,可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色素之惑、反式脂肪酸等相关视频。

2 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教学模式,如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1 案例式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在学生透彻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多联系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结合方便面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米饭放置久后出现的硬化现象解释淀粉糊化和老化的原理;结合巧克力的生产介绍油脂的同质多晶型;结合日常生活中家庭制作糖醋排骨的例子讲授糖类焦糖化反应;结合香蕉、苹果、土豆的变色现象讲解酶促褐变;结合冰淇淋、雪糕、蛋糕等食品讲解蛋白的起泡性;结合兰州拉面的制作介绍面团形成的本质等。案例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将生活中的食品化学现象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涩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2.2 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性进行。可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研讨式教学,如“水分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蛋白质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功能性油脂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脂肪加工中的危害控制”等。要求学生查资料完成报告,由教师进行审查,以提高讨论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充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开展全班自由式的讨论,交流不同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注意记录学生的观点,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导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思辨能力。

3 课程内容整合优化

食品化学与分析应按照专业规范的要求,妥善删减与其他专业课程交叉重复的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突出课程特色[3]。例如,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在添加剂方面的教学内容应以其作用机理为主,而食品添加剂课程则应侧重于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等内容;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在介绍酶这一章节时,应将重点放在酶对食品加工和储藏的影响等内容,而生物化学课程则应侧重酶的特性、化学本质、催化机理及酶促反应动力学。

4 将前沿科技成果充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将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介绍给学生。比如,讲到单糖的构型时可介绍L-阿拉伯糖的生物化学作用;讲到功能性低聚糖、木糖醇的结构时可介绍其生理功能、生产工艺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情况;讲到美拉德反应时介绍食用香精的制备、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能、抗诱变性能、消除自由基和活性氧的性能以及对多酚氧化酶的抑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强化实验教学

传统的课程教学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即使是实验课,也是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甚微,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质的提高。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应遵循教学规律,适当提高创新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实验教学主要从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3个方面进行,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内容,掌握食品化学专业的研究方法,并且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4]。

6 改进考核方式

改进考核方式,加大过程的考核比例,将平时成绩所占考核比例由原来的30%提升到50%~60%,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兴趣,避免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心学,考前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考后便将课程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可将平时提问、课下作业、课前相关知识的播报、课程小论文或报告、挑选简单内容让学生分组做课件上讲台讲解等都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也可以采用每上完一章内容,分组让学生互相提问并解答的方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只有深入学习理解的学生才能提出问题,这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自觉地学习,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拓展知识面。期末考试试题可适当增加案例分析题的比例,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7 参考文献

[1] 阚建全.食品化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欣.食品化学多媒体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36):14.

第2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必须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对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一个脱离了学校办学目标的课程建设定位,只会使课程建设泥足深陷,举步维艰。地方高校因其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教学资源及科研环境的限制,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定位还应从生产实际出发,以为学生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提升学科专业教学质量。根据我校立足于建设“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地方性高校的办学定位,我们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之一,在分析化学精品课程规划中加强了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的学科研究。我校地处西南边疆,制茶业、林业、矿产业、民族医药等是支持地方经济的主要产业,在这些产业中都需要用到分析化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析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对于这些产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加强了对上述产业的专业研究,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各项产业的特点,并掌握各项产业中涉及分析化学的相关知识。同时,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应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校分析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定位是:为学生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为本,以产学结合的方式,建设我校分析化学省级精品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应适应专业发展需要

我校化学专业将培养既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组通过对茶叶、咖啡、生物药等地方特色产业进行了深入地了解,认真对照国家标准对药品、食品分析检验岗位的要求,结合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明确定位。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能系统地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本要求,为以后继续升造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加强对生产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分析原理和分析技术的介绍,增强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此,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调整。

2.1优化教学内容,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适用性

根据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定位,我们对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完善和补充,不仅将专业中的新知识、新动向更新到教学中去,制成了电子课件,同时,针对本地区的制茶业、林业、矿产业、民族医药等特色支柱产业的特点,加强对分析化学在各项产业应用方面的研究,精选各项产业中涉及分析化学专业知识的典型案例,并将这些知识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去。例如在对民族医药开发和普洱茶生产过程的研究中,我们试着让学生用分析化学的知识,分析测定药物与普洱茶中咖啡因的含量,并让学生进行数据处理,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与经验,并且懂得如何应用分析化学的知识对产品进行相关的检测和分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

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不仅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指标,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的生活和生产融合起来,并使其得到很好的应用与发挥,那我们的建设目标也就实现了。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在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努力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启发式探索性教学方式转变,进行课程讲授时适当采用讨论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每人提出至少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任课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后,将这些问题涉及的知识,落实到相关的课堂教学内容中。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编制分析化学教学PPT课件及网络版自主学习课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而直观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及深入研究的需求。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精品课程建设应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联系

分析化学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所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以往的教学模式均以加强实验课来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但大多数实验课都以检验课堂理论为目的,通过试验来验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这种已知答案的验证试验,学生往往没有很高的兴趣。因此,在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实验实训的针对性,增加了生产一线的分析检验项目直接作为实验内容,比如维生素C药片中Vc含量、食醋中醋酸浓度及自来水硬度等的测定,除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外,还尝试以实地参观学习、实验操作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地方实际生产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1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在实验中我们不再满足于仅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步骤完成实验,还通过给学生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最终解决问题。整个实验过程都在老师的指导下,但具体的操作和实施则由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自己分析、操作完成,老师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也就是自己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每完成一次实验,都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并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和规范的操作技能,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3.2深入地方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生产的联系,为了加强学生对本地区特色产业的了解,同时对课堂理论知识及实验室中各类实验数据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组织学生到地方相关企事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亲临实验现场,接受企事业单位技术专家的培训,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企事业生产工作中的运用,在加强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情况下,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析化学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明白自身所学的知识是要用来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

3.3通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3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岩矿样品;金属元素;化学分析

现今大部分稀有金属元素均来源于岩矿,因此如何了解岩石成分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岩矿通常在野外,其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基于这种情况下,难以顺利完成勘察工作。

1常见的岩矿化学分析法

常见的岩矿化学分析法包括:全分析法、普通分析法、组合分析法,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①全分析法:全分析法作为常见的岩矿化学分析法,这种分析法的应用对分析结果要求相对较高。全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应对岩矿所含的化学元素逐一分析,因此对成本的需求相对较大。②普通分析法:与全分析法相比,普通分析法则具有一定针对性,将该法应用在岩矿中可对不需要的检测元素进行忽略,普通分析法通常可应用在工业价值高的金属中,对每个岩矿样品进行分析。③组合分析法:除全分析法、普通分析法外,组合分析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可对岩矿组成成分系统性分析,组合分析法可运用在含有多元素的岩矿勘察中,从而获得理想的结果[1]。

2岩矿中锂元素化学分析方法探究

(1)分离出锂元素:在岩矿分析中,首先应将锂元素分离出来,从化学性质来看,锂元素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在岩矿分析中,锂元素极易受其他元素英雄,从而对检测结果带来影响。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将锂元素分离出来显得至关重要。(2)对检测方式加以确定:检测锂元素通常以重量法为主,在含量检测中可通过Li23SO4来判断,并按碳酸钙~氯化铵方式加以分解,并将钙元去除[2]。(3)开展化学分析:在化学分析中,可将0.5g的岩矿样品与氯化铵混合在一起,将其磨成粉后,将5g碳酸钙加入其中并进行搅拌。其次将其放置到石棉板中,持续加热后再放置在坩埚冷却后再用热水吹洗其内壁,直到烧结块出现,再用热水将其放置于250ml烧杯中。

3化学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

本研究使用到的实验设备有:微波消解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安捷伦7500ICPMS)、超纯水机(Milli-Q),其基本工作参数如表1所示。(1)实验试剂。本研究实验试剂有:Cr(铬)、Zn(锌)、Ni(镍)、Cd(镉)、Cu(铜)、Pb(铅)单元素溶液、过氧化氢、硝酸、重金属单元素混合标准储备液、参考物质岩矿(符合国家一级标准)、高纯水、Se、Rh、Bi混合内标储备液。(2)研究方法。①配制实验标准溶液:配制混合标准溶液:重金属元素包括Cr、Cd、Cu、Pb、Ni、Zn,配备标准为:0μg/ml、5μg/ml、10μg/ml、20μg/ml、50μg/ml、100μg/ml,用5%HNO3进行稀释。②消解样品:称取岩矿样品0.2g放置在消化灌中,加适量的超纯水,放置30%的双氧水5ml+35%HNO32ml在微波消解器中,摇晃均匀后进行密闭,再使用微波消解方法开始消解处理,消解条件如表2所示。(3)实验结果:①校正基体效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过程中,样品溶液元素含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待测元素信号,其通常表现为待测元素信号的增强、抑制,同时,基体效应、设备漂移都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基体效应较难被定量化、测量,可借助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能够校正、监控信号长期或短期漂移,具备较好的补偿作用②验证实验:为科学验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准确性,在既定实验条件下,对岩矿样品予以加标回收实验,其回收率约为90.0以上,岩矿标准物质的测定结果基本与标准值吻合。

4促进岩矿样品分析工作开展的对策

(1)完善地质矿产勘察中的管理制度:地质矿产勘察企业需要将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各项法律规定来作为勘察工作的指导方针,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完善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为地质勘察的技术人员创造出更好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秩序,是技术人员能够专心与工作上,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企业还需要根据地质勘察行业的标准来对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进行科学的调整,明确各个岗位中的工作职责,以此来作为参考依据来建设和管理勘察队伍,让管理勘察队伍来对勘察工作进行监督与调整。(2)增强对于勘探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地质矿产勘察企业需要加强对于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使在一线岗位的技术人员能够按照企业与国家所指定的标准规范来进行勘察工作,从而保证勘察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不会因违反规范标准而出现重大的失误。

5结语

综上,笔者对常见的岩矿化学分析法进行了分析,为促进岩矿化学分析法的应用效果的提升,应采取多种有效对策,如:完善地质矿产勘察中的管理制度、增强对于勘探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地质勘察工作的有序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成雄.矿石样品成分中金属元素的化学分析与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1):47-48.

第4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岩土样品 化学分析 误差处理

[中图分类号] P63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240-1

0引言

在地质勘探中,常应用到岩土化学分析方法,对岩土样本进行常量、微量、微粒、组成、形态、静态、破坏机理等分析,样品的化学分析质量极为重要,直接影响着分析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在具体的岩土化学分析实践中,由于操作、仪器、试剂、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原因,岩土化学分析中的误差不可避免。如何处理岩土化学分析误差,是提高分析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考虑的问题。目前,在岩土样品化学分析中,一般通过检查分析来评价结果的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然后根据相关规定的允许误差标准来决定分析结果是否参与储量计算,这样不仅会造成返工浪费,当样品数量多的时候还会影响工作效率。那么,如何更好的处理岩土样品化学分析中的误差呢?下面,本文从岩土样品化学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入手,就误差处理策略浅谈几点看法。

1岩土样品化学分析误差产生原因

1.1系统误差

岩土样品化学分析中一些误差是由于某些固定原因造成的,这类误差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在一定条件下表现较为稳定,具有单向性、大小趋同性、正负规律性等,在一定条件下重复测定会重复出现,增加分析检测次数并不能使误差减小,但能发现误差表现的规律。在岩土样品化学分析众多误差中,系统误差属于可测误差,能够通过对误差向性、大小、正负的测定获取误差纠正参数,对系统误差进行校正和减免。如由于分析方法本身造成的反应不能定量完成、存在副反应、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有干扰分组存在,由于仪器本身不够准确或未经校准造成的仪表、滴定管、容量平刻度不准,由于试剂不纯或蒸馏水中含有微量杂质等。

1.2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是由于一些难以控制的原因或者偶然原因造成的,这种原因造成的误差时大时小、时正时负,方向和大小都不固定,其规律性不如系统误差较为明了,难以预料和控制。不过在消除系统误差后,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测定,依然会发现随机误差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能够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来处理减小误差。如大小相近的正误差和负误差所出现的概率呈近似状态,小误差出现的概率较高,大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特大误差出现的概率较小。偶然误差的出现能很好的判断其性质,通过增加测定次数,能使测定的结果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值。造成偶然误差的原因多由测定环境所引起,如测定时的环境温度、环境湿度、气压波动、样品性能以及采样不均性等等。

1.3过失误差

过失误差是由于不应当有的过失所造成的,这类误差是由于操作的过失或者方法不当所造成的。例如选用了缺乏代表性的试样、蒸馏水未提纯、读数错误等等原因。过失误差不同于操作误差中的读数偏高或偏低、颜色判断偏深或偏浅等。操作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过失误差,是可以通过人为控制来避免的。但读数偏或偏低、颜色判断偏深或偏浅这类操作误差,则不可能通过人为控制来避免。

2岩土样品化学分析误差处理策略

为了提高岩土样品化学分析结果的的置信率和可靠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处理误差极为必要,不同的误差有不同的处理策略,在岩土化学分析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1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

岩土样品化学分析中,不同方法所获取的准确度并不相同,在确定分析方法时,应当根据组分含量和对准确度的要求,先用最佳的分析方法,以降低分析方法对准确度的误差影响。例如在试样的分解中就有溶解法和熔融法两种,溶解法有水深法、酸溶法、碱溶法,熔融法有酸熔法、碱熔法等。再如定量分析中,要注意准确度和测定速度的具体要求,从被测组分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配位化合物、显色反应、沉淀生成等方面考虑,当补测组分含量较高时常量组分的测定可采用滴定分析法或重量分析法,但如果是微量组分的测定则应当采用光度分析法或其它仪器分析法来获取较高的可靠度。此外,如果分析中存在干扰物质时,应当注意优先选用能避免干扰的测定方法,控制分析条件或者加入合适的掩蔽剂来掩蔽干扰物质,从而降低或消除干扰物质给分析结果带来的误差影响了,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合适的分离方法来分离干扰物质再分析测定。

2.2增加平行测试次数

在实际岩土样品化学分析中,为了提高测定效率和降低成本,通常仅对样品进行两次平行测定,取平行测定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根据要求,一般化学分析中,至少应当做2~4次平行测定,而在标准滴定溶液浓度标定中,规定至少应由两人以上各做4次平行样。实际上,在岩土样品化学分析中,当消除系统误差之后,平行测定的次数越多则最后所获得的平均值越接近真值,但是在分析实践中,不可能无限增加平行测定次数,不过为了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尽可能的消除随机误差的影响,应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多人多次平行测定的方法,这样更能保证结果的可靠度。

2.3消除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无法通过多次测定来消除的,但可以通过重复试验等方法来获取系统误差的规律性,最终消除系统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在实际岩土样品化学分析中,可以通过对比实验、空白试验、仪器校准等来进行。对比实验有多种方法,例如可以利用标准物质和标准样品来获取准确结果,用来做为分析测定的标准参照数据,如国内采用的GBW标准物质和GSB标准样品都是实物标准,能用来校准仪器、评价分析方法、多操作协同、评定分析质量等,标准物质和标准样品的各组分的含量都较为可靠,能很好的用在实际分析测定中作为参照。再如利用标准方法、不同方法进行分析测定,最后对比测定结果,对不同试验方法、不同试验室分析结果的准确度进行评测。此外,分析仪器的误差,则需要通过校准仪器来消除,如定期对分析天平、移液管、溶量瓶、滴定管等进行校准,这样更能确保分析仪器的可靠性。

2.4提高分析严谨度

在岩土样品化学分析中,有很多误差都是由于人类因素造成的,如操作错误、读数粗心、试剂错误等等,这些人为过失都是可以避免和纠正的。分析测定人员除了应当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外,还应当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注意称量的准确性、防止样品试剂的人为污染、严格规范样品处理、注意操作过程的规范性、控制好试液的吸取量、控制好试液温度湿度、降低环境中光气尘等方面的影响等等。

参考文献

[1]施小英.有关化学分析中存在的误差分析[J].科技资讯,2013(01).

第5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化学品;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工作性能

注重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为这些船只的安全使用提高保障,促使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因此,需要提高对全船液压系统的正确认识,结合化学品和成品油船的实际组成机构,重视液压系统相关功能的不断完善,确保该系统运行中能够达到油船正常工作的具体要求,为我国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实际应用范围的加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构成分析

结合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的实际应用概况,可知其主要是由甲板机械、首侧推装置及液货设备共同构成的。在这三部分结构的配合使用下,可以为全船液压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运行中的技术过程为:运用无外泄、大功率及性能可靠的电液比例进行控制,并通过液压传动及专业控制技术的作用使各种液货设备(液货泵、扫舱泵、残油泵等)能够处于稳定、高效的工作状态,实现全船液压系统组成结构的优化设计。同时,在大功率液憾力站的支持下,可以为液货设备的正常工作提供动力,持首侧推装置的液压传动定螺距方案能够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运用全船液压系统,可以降低投资成本,主要在于该技术方案使用无需为甲板机械装置设立单独的液压泵站,其中心泵站环路系统性能优越。同时,随着成熟的液货设备的推广使用,设计与液货设备兼容性良好的甲板机械愈加重要。因此,注重集液货设备、首推侧装置及甲板机械一体化的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的推广使用,有利于促进现代船舶业的快速发展。

二、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的分析研究

在设计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满足液货设备、首侧推装置及甲板机械的实际工作需求,也应结合该船型特点及使用功能,充分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1)防爆区的所有电气设备应具备良好的防爆性能;(2)避免系统运行中液压油对液货造成污染;(3)充分考虑产品性能可靠性,对产品组成结构的使用功能进行综合评估;(4)为了达到船舶靠离码头安全性的相关要求,应采取合理的方式在船舷边设置遥控甲板机械。

在使用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液货设备中心泵站的工作性能。该中心泵站正常工作时采用了多台大排量恒压轴向柱塞变量泵并联的液压系统工作原理,优化了化学品和成品油船的服务功能。同时,由于液货设备在全船液压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对由液货泵、残油泵、扫舱泵等组成的液货设备工作原理有着必要的了解。具体表现在:正常工作时采用了改变速度、单向旋转的高速液压马达直接驱动的传动方式,并通过设置流动控制阀实现了流量控制。除此之外,为了优化设备的防爆功能,应注重改善液压系统的排气及加热性能,并确保甲板上的应急停止按钮具有良好的防爆性能。

针对全船液压系统中的首侧推装置,实际工作中采用了高速液压马达并联经减速器传动的方式,其控制阀组具有良好的转向及变速功能,确保了定螺距推进器驱动过程中的操作良好性。与此同时,通过电液控制技术的合理运用,增强了液压系统中首侧推装置使用安全性。根据首推侧装置液压系统工作原理,需要保持控制阀组进油口、回油口与中心泵站的良好连接效果,并在设置液压系统时充分考虑减速器的与冷却性能。

设置液压系统中的甲板机械时,采用的是常规设计方法,并结合船舶离靠码头安全性要求,在船舷边设置遥控甲板机械,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纯液压技术,确保甲板机械设置合理性。

三、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中噪音控制分析

由于化学品和成品油船液压系统运行中存在着高油压大功率液压传动噪音问题,给周围环境造成了噪声污染。因此,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产生,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加强液压系统中的噪音控制。这些技术措施包括:(1)设置性能可靠的消音器,减少液压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压力脉动振幅值,优化产品性能;(2)结合管系振动影响,液压系统设置时应采用变量液压泵,采取无级变速方式进行控制,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管系振动中产生的压力冲击作用;(3)通过对液压设备的振动影响,处理该噪声来源时应在液压泵组上设置减震器,增强噪音处理效果。

四、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配管

重视全船液压系统配管分析,可以降低油船工作中油液污染现象出现的概率。因此,应结合液压系统工艺原则要求,在配管工作开展中对管路走向、管件制作、温度引起的变化补偿、充油排气效果等进行充分考虑,确保全船液压系统配管的合理科学性。同时,应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试验工作,加强对液压系统配管合理性的综合评估,优化液压系统的工作性能。注重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全船液压系统配管分析,对于液压系统整体服务功能提升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未来全船液压系统推广使用中应重视其配管设计及布局合理性的综合评估,最大限度地满足液压系统正常运行的相关需求,全面提升化学品和成品油船长期使用中的整体服务水平。

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阐述,可知做好液压系统的研究工作对于化学品和成品油船使用功能的完善至关重要,关系着这些油船的安全运行。因此,未来化学品和成品油船发展中应注重各类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加强对其中液压系统性能的改善,优化系统结构,确保液压系统的高效工作,全面提升现代化学品和成品油船的整体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全船液压系统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嘉.船舶液压系统维护的几点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6,(10).

[2]吴连坤.浅析船舶液压系统的维护与管理[J].科技信息,2012,(02).

第6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本文依据GB/T 2910―2009三组分纤维混合物顺序溶解法定量化学分析计算的推导过程,参考二组分纤维混合物定量化学分析的修正系数,建立了五组分及以上纤维含量顺序溶解法的计算公式并推导出修正系数。同时利用已知含量的样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的建立能够满足多组分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计算要求,对实际检测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多组分纤维含量;顺序溶解;计算方法

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越来越多种类的纤维被应用于纺织生产,为了适应纺织品的性能需求,多种纤维混纺纺织品日益增多,这对我们纤维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目前,多组分纤维含量分析方法有:GB/T2910.2―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三组分纤维混合物》和FZ/T01026―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四组分纤维混合物》;但是对于不能进行手工分拆的五组分及以上纤维混纺产品尚未制订相关的定量化学分析方法,本文依据GB/T2910.2―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三组分纤维混合物》中方案4顺序溶解法的推导过程,参考二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中的修正系数,对五组分及以上纤维混纺产品顺序溶解进行研究,推导出计算公式。

1 原理

混纺产品组分经定性检测后,选用适当的试剂,把混纺产品中的组分纤维按顺序逐一溶解,从溶解失重和不溶纤维的重量计算出各组分纤维的百分含量。

2 试剂、仪器及试验步骤

2.1 试剂

参照GB/T 2910―2009中的试验试剂,每克试样加入标准规定量的试剂。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羊毛、锦纶、腈纶、棉、粘纤和聚酯纤维标准贴衬。

2.2 仪器

索氏萃取器(接收瓶250mL),恒温水浴振荡器,真空抽气泵,电热鼓风烘箱[温度控制在(105±3)℃],分析天平(精确度为0.0002g),干燥器(装有变色硅胶),具塞三角烧瓶(250mL),玻璃砂芯坩埚(容量30~50mL,微孔直径为40~80μm),称量瓶、抽气滤瓶、温度计、量筒、烧杯等。

2.3 试验步骤

参照GB/T 2910―2009中的试验步骤。

3 公式推导

试样经预处理后干重为r0,按照顺序溶解法用第一种试剂先溶解纤维1,剩余n-1种纤维在第一种试剂中的修正系数分别为d1纤维2、d1纤维3 、d1纤维4 、d1纤维5、 …..d1纤维n,此时剩余纤维干重为r1。

用第二种试剂溶解纤维2,剩余n-2种纤维在第二种试剂中的修正系数分别为d2纤维3、d2纤维4 、d2纤维5 、……d2纤维n,此时剩余纤维干重为r2。

用第三种试剂溶解纤维3,剩余n-3种纤维在第三种试剂中的修正系数分别为d3纤维4、d3纤维5 、……d3纤维n,此时剩余纤维干重为r3。

以此类推,第n-2种试剂溶解纤维n-2,剩余最后两种纤维在第n-2种试剂中的修正系数分别为dn-2纤维n-1、dn-2纤维n,此时剩余纤维干重为rn-2。

用第n-1种试剂溶解纤维n-1,剩余最后一种纤维在第n-1种试剂中的修正系数为dn-1纤维n,剩余纤维干重为rn-1。

按照顺序溶解的次序依次列出未溶解纤维,以及未溶解纤维在某种试剂中的修正系数,见表1。

根据表1的溶解次序,用第n-1种试剂溶解剩余最后一种纤维n干重为rn-1,纤维n净干含量计算公式为:

公式 (1)

其中:

P――纤维净干质量百分率,%;

d1纤维n――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在第一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2纤维n――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在第二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3纤维n――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在第三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n-1纤维n――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在第n-1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r0――试样预处理后的干重, g;

rn-1――用第n-1种试剂溶解纤维n-1,剩余最后一种纤维干重, g。

用第n-2种试剂溶解剩余最后两种纤维:纤维n-1与纤维n,干重为rn-2,纤维n-1净干含量计算公式为:

公式 (2)

其中:

P――纤维净干质量百分率,%;

d1纤维n-1――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1在第一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2纤维n-1――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1在第二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3纤维n-1――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1在第三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n-2纤维n-1――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1在第n-2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r0――试样预处理后的干重, g;

rn-2――用第n-2种试剂溶解纤维n-2,剩余最后两种纤维干重, g。

用第n-3种试剂溶解剩余三种纤维:纤维n-2、纤维n-1、纤维n,干重为rn-3,纤维n-2净干含量计算公式为:

公式 (3)

其中:

P――纤维净干质量百分率,%;

d1纤维n-2――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2在第一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2纤维n-2――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2在第二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3纤维n-2――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2在第三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n-3纤维n-2――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n-2在第n-3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r0――试样预处理后的干重, g;

rn-3――用第n-3种试剂溶解纤维n-3,剩余最后三种纤维干重, g。

以此类推:

公式 (4)

其中:

P――纤维净干质量百分率,%;

d1纤维3――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3在第一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d2纤维3――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3在第二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r0――试样预处理后的干重, g;

r2――用第二种试剂溶解纤维2,剩余n-2种纤维干重, g。

公式 (5)

其中:

P――纤维净干质量百分率,%;

d1纤维2――质量损失修正系数,纤维2在第一种试剂中的质量损失;

r0――试样预处理后的干重, g;

r1――用第一种试剂溶解纤维1,剩余n-1种纤维干重, g。

公式 (6)

其中:

P――纤维净干质量百分率,%。

4 结果及讨论

用已知净干含量的五种组分(羊毛、锦纶、腈纶、棉/粘纤和聚酯纤维)的两种标准贴衬混合作为试验样品,利用顺序溶解法进行试验,按照推导出来的公式计算出各种成分的净干含量,并与已知数据做比较。试验步骤见表2。

根据表2中修正系数d值以及推导公式得出试验结果并与实际结果比较见表3。

由表3可见,根据建立的计算公式和推导出的修正系数所得净干含量与实际净干含量基本吻合,误差绝对值小于1%。可以说明公式推导具有准确性,该计算方法的建立能够满足多组分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计算要求,对实际检测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5 结论

第7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萃取剂;回收;化学分析

1 引言

萃取(本文所述的萃取以最具代表性的水、有机溶剂为两相的物理萃取为例)是化学分析领域中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几乎必须经过的关键一步,萃取效率的高与低不仅关系到方法的灵敏度,也关系到整个检测效率的高低。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萃取方法是液液萃取法,为了获得较高的萃取效率,通常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对目标物进行萃取,然后对萃取后、含有目标物的有机萃取试剂进行浓缩,以制备成适合仪器检测的样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在萃取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挥发,在浓缩的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加热、氮吹等方式挥发掉绝大部分试剂。当前,这些挥发掉的试剂一般通过通风系统送达活性炭吸附池。要保持对有机试剂的持续有效吸附就要使用到大量的活性炭,活性炭吸附饱和后还要及时更换,这是当前检测实验室普遍存在的难题。实际上使用活性炭进行吸附不仅存在以上问题,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常无法精确确定吸附饱和时间点;二是活性炭和部分有机试剂都是易燃物,存在易燃的危险;三是要保证实验室空气达标,需要持续不断地保持巨大的送风量,而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积极想办法开展浓缩过程中有机溶剂的回收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2 传统液液萃取法缺陷的理论局限

根据大家所熟知的分配定律,在定温、定压条件下,如果一种物质溶解在两个同时存在的互不相溶的液体里,达到平衡后,该物质在两相中的浓度比值有定值(见公式1)[1]。

如果定义萃取效率为溶质在有机相中的量占溶质在两相中的总量的百分比(见公式4),那么从式中就可以推断出,要想提高萃取效率,只有增加有机相的质量。因此,要提升萃取效率,就必须提高萃取有机溶剂的量,这一缺陷从理论上都无法避免。

(1)

(2)

(3)

(4)

式中:

α――水相;

β――有机相;

nB(α)――溶质在α相中的物质的量;

nB(β)――溶质在β相中的物质的量;

mα――溶剂α的质量;

mβ――溶剂β的质量;

mB(α)――溶质在α相中的摩尔浓度;

mB(β)――溶质在β相中的摩尔浓度;

PE――萃取效率。

近几年传统液液萃取向微型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然而从理论上来分析,液相微萃取新技术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极大地提高了两相平衡的速度(传质速度)[2-3],但其本质仍然只是技术上的改进,而无法突破上述理论的限制。

3 萃取使用到的有机试剂的类别和危害

基于上述理论,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为了保证方法所需的灵敏度和目标物的检出限,当前国内外各类标准检测方法中规定使用的有机萃取溶剂的用量从3mL~110mL不等,使用的萃取试剂涉及从极性甲醇到非极性的正己烷。

从表1中可以发现,检测方法中凡是使用非极性萃取试剂且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检测的,萃取剂的消耗量都不少。究其原因:一是目标物的极性决定了萃取有机试剂的极性;二是毛细管色谱柱的极性程度和检测器的类型决定了萃取试剂的非极性;三是方法中规定的所有非极性萃取试剂都极易挥发。因此,如果用量少,最终在转移操作等过程中可能就由于挥发损失了很多,而这对于前期的萃取和后续的浓缩是极为不利的。

以当前纺织品有害物质分析中检测量最大的偶氮染料为例,可以推算出一个年检10万份的实验室的乙醚消耗量至少在5.7吨。如果以当前全国偶氮检测量为500万份推算,一年消耗的乙醚近300吨。这么多的乙醚如果不能回收,对环境的污染是巨大的。

有机化学试剂大家最为熟知的特点就是刺激性。其实除此之外大部分还具有神经毒性。由于其易挥发,加上手工操作的非密封性,因此通常检测实验室空气中的化学试剂浓度是无法完全受控的,这就需要检测过程中检验员全程佩戴令人不舒适的过滤口罩。

4 检测方法中乙醚回收率的缺陷和改进

以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检测为例,方法中乙醚萃取剂挥发的主要环节在浓缩过程。当前实验室使用的浓缩装置见图1。在浓缩过程中,促使乙醚挥发有两个外部条件:一是较高的水浴温度,通常在35℃,该温度也是乙醚的沸点;二是烧瓶处于较高的真空度。

理论上,浓缩装置带有的蛇形冷凝管是可以对挥发的乙醚进行回收的,因为冷凝水在玻璃套管中不断循环造成了较低的表面和内部温度,加热、负压条件下挥发的乙醚在与温度较低的蛇形管表面接触就会发生冷凝。但实际上,由于真空泵不断抽气产生的负压,导致冷凝在玻璃套管上的乙醚还没有凝结完即被抽走。因此,试验操作中发现,乙醚的实际回收量非常少,回收率不超过5%,大部分挥发逃逸掉的乙醚都经过送风管送达外部活性炭吸附池。

图1 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浓缩图

针对检测方法中乙醚回收率低这一缺陷,为了提高乙醚的回收率,实现节能减排,利用现代传热技术对实验室浓缩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是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可在真空泵后面再加高效换热装置,冷凝部件可用体积小、换热效率高的板式换热器替代蛇形冷凝管(见图2),经对改造后的设备投入使用和测试,乙醚回收率可达到70%以上。因此,这种改进是非常有效的。

图2 乙醚换热回收装置

5 结论

在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中,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绿色低碳的内在要求促使近几年不少学者在研究和推动传统液液萃取技术向微型化萃取方向发展[4-5]。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推动传统萃取技术向资源循环再利用方向发展,而且现代传热技术的发展为萃取过程的节能减排提供了技术改造的基础。实际上,无论是开展液相微萃取技术的研究,还是对液液萃取法进行技术改造,都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重要的是,传统液液萃取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十分成熟可靠,技术升级的成本和难度都不大。因此,检测实验室作为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新兴产业,在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也重视技术服务手段的改造和升级,对建设绿色低碳检测和促进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 物理化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5.

[2]M.Rezaee,Y.Assadi,M.R Milani Hosseini, E.Aghaee,F.Ahmadi, S.Berijani,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water using dipersive 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J].Chromatogr A,2006, 1116:1-9.

[3] M.Asensio-Ramos, J.Hernández-Borges, T.M. Borges-Miquel, Ionic liquid-dispersive 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esticides and metabolites in soils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fluorescence detection[J].Chromatogr A, 2011,1218: 4808-4816.

[4] Xu L, Basheer C, Lee HK, Developments in single-drop microextraction[J].Chromatogr A,2007, 1152:184-192.

第8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 火灾原因;预防措施

1 危险化学品储存火灾原因分析

1.1 着火源控制不严

着火源是指可燃物燃烧的一切热能源,包括明火焰、火星、火花、化学能等。在危险化学品储存过程中的着火源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外来火种。如烟囱飞火、汽车排气管的火星、房屋周围的明火作业、吸烟的烟头;二是内部设备不良、操作不当引起的电火花、撞击火花和太阳能、化学能等。如电器设备、装卸机具不防爆或防爆等级不够、装卸作业使用铁质工具碰击打火、露天存放时太阳曝晒、易燃液体操作不当产生静电放电等。

1.2 性质相互抵触的物品混存

由于经办人员缺乏知识或者是有些危险化学品出厂时缺少鉴定;也有的企业因储存场地缺少而任意临时混存,造成性质抵触的危险化学品因容器渗漏等原因发生化学反应而起火。

1.3 产品变质

有些危险化学品已经长期未使用仍废置在仓库中,又不及时处理,往往因变质而引起火灾。 .

1.4 养护管理不善

仓库建筑条件差,不适应所有物品的要求,如不采取隔热措施,使物品受热;因保管不善,仓库漏雨进水使物品受潮;盛装的容器破漏,使物品接触空气或易燃物品蒸汽扩散和积聚均会引起火灾或爆炸。

1.5 包装损坏或不符合要求

危险化学品容器包装损坏,或者出厂的包装不符合安全要求,都会引起火灾事故。

1.6 违反操作规程

搬运化学品没有轻装轻卸;或者堆垛过高不稳,发生倒塌;或在库内改装打包,违反安全操作规程造成事故。

1.7 建筑物不符合存放要求

危险化学品的库房的建筑设施不符合要求,造成库内温缺少保温设施,使物湿度过大、漏雨进水、阳光直射,有的缺少保温措施,达不到安全储存的要求而发生火灾。

1.8 雷击

危险化学品仓库一般都设在城镇郊外空旷地带独立的建筑物或是露天,储罐容易遭受雷击。

1.9 着火扑救不当

因不熟悉危险化学品的性能和灭火方法,适当的灭火方法使火灾扩大,造成更大的危险。

2 危险化学品储存防火措施

2.1 正确选择库址。合理布置库区

(1)危险化学品仓库一般都设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与周围的其他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应选在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方向,但这样仓库周围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空旷地带,容易遭受雷击。因此,仓库周围应安装自动监测器和火灾报警系统。

(2)大型库房一般为分设置,仓库内设置库区和生活区,并用2m以上的围墙隔开,围墙与库区内建筑物的建筑距离不小于5m,危险化学品仓库与周围公共建筑物、交通干线、工矿企业等距离至少保持1000m。

2.2 库房建筑设施要符合安全规定

(1)要有合格的危险化学品仓库。危险化学品仓库应用不导热的耐火材料作屋顶和墙壁的隔热层;屋檐要适当加长,库墙要适当加厚;不开窗,采用间接通风洞,应设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通风管、采暖管道和设备的保温材料必须采用非燃烧材料。

(2)危险化学品库房与其他建筑物之间应设防火间距。甲类化学危险物品库房之间至少保持20m防火间距。甲类化学危险物品仓库距重要公共建筑之间的距离至少为50m,乙类化学危险物品库房之间至少保持30m防火间距,与其他民用建筑的防火距离至少为25m。

2.3 严格储存管理制度

(1)危险化学品仓库要有专人管理。工作人员要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熟悉各区域储存的化学品种类、特性、地点、事故的处理程序,负责检查、保养、更换和添置各种消防设施和器材,保证完好随时可用。

(2)库内禁止明火。进入危险化学品库区的机动车辆应安装防火罩。机动车装卸货物后,不准在库区、库房、货场内停放和修理;进入可燃固体物品库房的电瓶车、铲车,应安装有防止火花飞出的安全装置。

(3)严格控制库内温度。在仓库内地面上设置冷却水管,气温在30。C以上时喷水降温,库内温度保持28。C以下为宜。根据物品性质和包装情况,可以在仓库地面上浇水、放冰块、安装空调降温。早晚开窗通风,中午关闭门窗,防止热空气进入。

(4)定期检查,做到1日2查,做好检查记录,发现其品质变化、包装破损等及时处理。

(5)不同种类毒害品要分开存放,危险程度和灭火方法不同的要分开存放,性质相抵的禁止同库混存。

(6)危险化学品出入库前均应按合同进行检查验收、登记,方可出入库。

(7)检查建筑设施、照明线路和避雷装置。

(8)对散落的、易燃、可燃物品和库区的杂草及时清除。

(9)装卸、搬运危险化学品时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到轻装、轻卸。严禁摔、碰、撞击、拖拉、倾倒和滚动。

第9篇:化学品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英语文学;人物名称;语言文化;个性化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称定义结果,都蕴藏着作家深刻的创作动机,即着重表现人物基础性性格特征、社会等级层次,特殊情况下还可为角色最终结局埋下伏笔。须知英语文学史中诸多文学佳作,都有着跨时代意义的角色名称,透过这部分命名内涵逐步透视解析,便有助于读者愈加深入地掌握相关文学作品主旨并学习当中独特的语言文化。

一、神话典故和前期专著中人名的合理引入

英语文学之所以得到系统化革新发展,主要就是因为得到古希腊神话和圣经内部思想源泉的支持,包括英国莎士比亚等诸多知名作家,代表著作之中必然蕴藏着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和人物原型,目的便是借助相关神话将个人中心思想予以暗示性表达。就像是德拉科Draco,在拉丁文之中的含义为龙,不过希腊神话常有龙蛇不分之嫌,所以作者在此暗喻德拉科为十足的蛇;再如赫敏Hermione,这类名字主要受到希腊神话中的神使Hermes名字启发,用来表现著作中角色的高端智慧形象。

再就是一些前期知名的文学专著,同样给日后英语文学创作,提供了完善且多元化的人名定义启示。就像是英国18世纪启蒙运动期间,有位现实主义作家菲尔丁,便在其长篇小说著作《阿美丽亚》之中,将主角Amelia描述成为一类温文尔雅、逆来顺受、贤妻良母式的人物形象;而持续到19世纪,又有一位小说家,名为萨克雷,其著作《名利场》之中同样有一位叫做阿美丽亚的人物,不管是生活背景或是身心发展特征,都和前个《阿美丽亚》作品中的主角有着共通之处。

二、人名设定期间相关词汇的灵活引入

许多文学作家在进行作品创作环节中,都会引入既有词汇或是适当修改,便设定为相关人物的名字。

就像是英国清教徒作家约翰・班扬一般,其在文学作品《天路历程》之中便借助寓言方式将当时英国王政复辟社会背景予以生动化演绎,目的是针对当中各类贵族不端的思想和行为加以批评。其中,包括基督徒(Christian)、忠诚(Faithful)、希望(Hopeful)、仁慈(Mere)等角色名称,代表的是一些品行端正的人物形象;而诸如恨善法官(Judge Hate-Good)、乐先生(ML Love-lust)等名字,则多被描写为一些性格偏激且素质低下的人物。

又如美国女作家Kristin Hannah便在传承前人优质化传统基础上,于21世纪初级阶段创作出代表作《Angel Falls》,其中核心角色Julian True,年轻时行为放荡并且成功邂逅了他的真命天女,但是其婚后生活并不是十分美满,开始沉溺于每日华丽且虚假的好莱坞明星生活之中。即便是这类角色名字被定义为True,但是他和世界的平凡人并无太大区别,始终不敢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和生活状态,这里引入的词汇原有含义(真实),恰巧和作者暗讽世人爱慕虚荣的理念形成鲜明化对比,同时又阐述了当时社会和每个人内心原本真实的一面。这类暗讽类英语语言文化表达形式,有助于吸引更多人的瞩目和潜心阅读。

三、配合谐音等规则进行人物名字创造

首先,包括同音、新造字等,都可以成为文学著作中角色名字创造的指导性线索,毕竟这类方式和词汇直接套用途径相比,会显得稍微隐晦和神秘一些。如莎士比亚便在其著作《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之中创造约翰・福斯塔夫爵士(Sir John Falstaff)这样的人物名字,其中“Falstaff即”由“false stuff”转化而来的谐音表达形式,原有词组含义即为“假货”,这样就使得一位表面上品格高尚和有勇有谋,内心胆小无比且自私自利的矛盾类人物形象,予以鲜活地刻画。

其次,为了令文学著作中的人物性格愈加丰富,赋予阅读观赏人群愈加深刻的体验效果,某些作家便开始决定设计出利用多个词汇进行人物命名的方法。就像是爱尔兰编剧谢丽丹,就在其代表作《造谣学校》之中勾勒出斯尼维尔夫人的沙龙场景,其中斯尼维尔夫人(Lady Sneerwell),主要是由sneer和well两类词汇融合形成的,须知两类词汇分别表达冷笑和擅长的含义,如此便将一类成天无所事事又喜爱搬弄是非的长舌妇形象,予以成功化塑造。

最后,除了上述常见的人物命名方式之外,一位美国作家拉尔夫・艾里森便在其代表性著作《隐身人》之中,配合匿名表达方式“他”指代长期遭受歧视的黑人群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阶段文学著作中出现的角色名称,都清晰地刻画着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时更蕴藏着诸多创新型语言文化、神话典故、等多元化内涵。之所以发生这类现象,主要是因为许多英语文学作者,在进行不同角色名字创造期间,都会自然地引入一些神话故事背景、或是套用相关词汇并进行谐音创字,使得特定人物性格和形象得到生动化地塑造。长此以往,映射出社会生活诸多状况,令后世广大阅读者能够深入性地掌握英语文化和语言改革发展历程基础上,愈加高效率地学习英语综合化表达技能并令自身人文素质得到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锦锐.透视英语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1(09):140-169.

[2]张丁丹.中英文学作品中人物命名的含义及互译[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37(30):12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