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县域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建设发展园区经济,走发展集群化之路
按照“产业集群、企业集聚、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思路,以建设省级工业聚集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发展园区经济。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理顺园区管理机制,提高园区配套服务水平,把园区培育打造成为产业聚集、用地集约、物质循环、持续发展的强大载体。进一步完善进园政策和准入条件,规范项目管理,积极引导企业“入园进区”,实现企业集中建设、产业集聚经营、经济集约发展。
二、加快推进两化融合,走工业信息化之路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工艺,促进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过程的融合。围绕提高本地传统产业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控制水平,积极推广传统产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管理(CAP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应用,通过运用自动控制、嵌入式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设计、生产流程进行再造,带动产品创新和升级换代。积极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推广应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为重点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推动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实现企业管理数字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动营销和业务方式的信息化。建立完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的运行机制。采取典型带路、局部突破的思路,在本地的传统优势产业领域,着力扶持培育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通过典型示范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带动各行各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循环化之路
不断完善和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使本地区的主要产业之间都关联起来、物质都循环起来,延长资源利用深度,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内部布局,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入园建设,实现园区内企业产品互用、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再生利用。强力推动节能减排。以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推广一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实现能耗最低化、污染最小化。依法加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节能监察和污染监测,适当提高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标准,加大征收力度,对高耗能企业执行差别电价和阶梯水价政策,从政策层面形成节能减排倒逼机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新污染和高耗能项目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认真落实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依法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技术高端化之路
加快产学研步伐。扶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抢占发展先机;鼓励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硕士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支持企业专利申请,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走技术高端路线,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推广采用一批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按照引进、吸收、利用、再创新的思路,推广采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大力推进名牌带动战略。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强质量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由中低端向高端发展,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引导企业树立品牌、商标意识,积极培树一批知名品牌,走品牌兴企之路。
五、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走企业集团化之路
积极培育一批产业领军企业和大集团。围绕本地区产业发展重点,鼓励企业通过裂变扩张、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培育扶持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集团和产业领军企业,发挥大集团的“产业领军”作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发展规模,带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大力营造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在本地区设立企业总部或总部功能的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两头”在外,企业管理中心、投资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等总部功能在迁安的总部经济。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买壳上市等多种途径上市,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努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六、突出抓好项目建设
强化项目意识,加快实施项目大会战,围绕优势产业突出抓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精心抓好一批对产业升级、效益增长具有长远影响的重大项目建设,使本地区工业产业和技术升级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分别实现突破,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建立完善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库。立足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实施大产业战略,积极开发、储备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项目。精心策划、系统包装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积极主动与跨国公司、中央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对接。建立重大项目部门联系协调制度,每年确定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业项目,由相关部门联系协调,形成推进合力。
关键词:省直管县; 财政体制改革;县域经济
作者简介:袁其谦(1963- ),男,湖南双峰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0.7;F12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01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01-03
“省直管县”是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模式,也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目标之一。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结合湖南省实际,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全省79个县市实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这是湖南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一项重大财税体制改革。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湖南县域经济就必须从湖南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鼓励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培育和产业链的整合,鼓励和支持金融创新的财税政策、增加县域经济发展财政补贴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等制度创新。
一、县域经济发展是省直管县改革成功的关键
(一)县域经济发展是提高县乡财政保障能力的根本
近年来,我国县乡财政困难较大,已经成为妨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县乡财政能否走出困境,关系到中国公共财政的振兴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要解决中国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财源。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我国县乡财政保障能力。如果县域经济得不到充分发展,县乡财政保障能力要提高也无从谈起,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判断“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
(二)县域经济发展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通过税收、担保、补贴等方式确保社会成员人人都能享有的、与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需求相关的公共服务。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或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特点是不一样的。从国际惯例来看,基本公共服务一般包括教育、保健、社会安全网等等,它是政府的基本责任,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体现了发展的社会属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花费大量的财力,这一切得建立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在大部分县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基础上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会导致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很低,拖累经济较发达县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只有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有可能得到保证,公共服务的水平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二、湖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市场发育迟缓,市场化程度较低
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转轨的过程,市场化进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但是市场化的进展程度是很不平衡的。就区域而言,在某些省份,特别是在东部沿海省份,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而在湖南省,经济中非市场的因素还占有重要的地位。就产业部门而言,制造业、建筑业和某些第三产业部门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而另外一些第三产业部门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就不同市场而言,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相对较高,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相对较低。
(二)区位劣势明显
湖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典型的内陆省份,发展海运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沿海地区的省份。另外湖南的地形复杂,地势整体由南向北倾斜,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为洞庭湖平原,中部多为丘陵、盆地。全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多,因此发展陆地交通的成本也十分昂贵。更重要的是,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很少有机会能享受到经济方面的政策优惠。而政策优惠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沿海地区首先享受到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一系列的政策红利,西部地区近年来也享受到了“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红利,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虽然有“中部崛起”的提法,但并无实质性的政策利好。因此,湖南省的经济发展必须另辟蹊径。
(三)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
2009年末,湖南全省总人口达到690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5万人。虽然湖南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庞大的人口数量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成为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瓶颈。
三、促进湖南县域经济发展财税政策的措施与建议
(一)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所占份额,拉动内需
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其中最主要的是投资和出口。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证实,依靠外贸推动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之后中国的四万亿财政投资刺激计划有力地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却留下了不容小觑的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问题。因此,“十二五”规划和专家学者都同意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发掘内源性动力――国内居民消费。对湖南而言,由于区位劣势,发展外贸本身就不具备优势,近期地方融资平台的整理又制约了依靠投资来促进经济更快发展的可能,因此拉动内需就成了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居民消费的提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首先是收入的提高,从整个社会来看则是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要上升;其次是基本公共服务要得到保证,例如教育、医疗和住房。如果第一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居民将没有能力消费;如果第二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居民将不敢消费。所以,必须利用“省直管县”的契机提高居民的劳动收入份额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这是推进湖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制度创新
观念决定“钱”途,改革才有出路。当务之急要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打破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垄断,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领域,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系。具体来说,应该瞄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财政贴息引导。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银行贷款运用财政贴息,给予3%―5%的财政贴息补助,运用“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原理充分发挥财政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中的引导作用,用财政贴息政策引导银行资金流向,变直接投资为间接推动与协调引导。二是资金筹集应该多元化。构建“自贷、自建、自管、自偿”的经济实体资金运转机制。具体创新手段包括: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如向房地产开发商出让土地所有权时就将预定开发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平摊计入地价,或规定开放商开放土地的同时必须建造配套设施以及向改变土地使用功能的单位和个人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取或提高基础设施服务的价格;发行有价证券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等。三是资源享用商品化。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后就进入到运营维护阶段。基础设施的可使用年限一般都较长,再加上往往是公众直接使用,因此运营维护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础设施的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高低。我国的基础设施一直由政府投资和建设,并且一直由政府垄断经营。但由于财力不足等问题,让各级政府独立承担基础设施的后期运营费用非常困难,根据“谁消费,谁付费”的原则,适度对基础设施的使用收取费用是必要的。市场化经营使得基础设施变为有偿使用,这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避免了对基础设施的过度使用,而且可以使得基础设施获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
(三)促进产业培育和产业链的整合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没有产业的支撑就无县域经济可言。从湖南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湖南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尚处于自由(培育)发展的传统阶段,只有少部分县域经济已经到达了特色优势产业逐渐凸显的整合发展阶段,至于创新发展一体化阶段的县域经济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主导产业的形成和成长显得非常重要。具体来说,湖南经济欠发达的县域,正处于主导产业培育阶段和成长的前期,通过招商引资和重点扶持,促进主导产业形成和成长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可采取制定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领先企业,协调植入企业与本地企业、原料基地与组织的关系,确保转移产业转化为县域主导产业;亦可采取鼓励和扶持本地能人开发县域特色资源型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大的市场流通产业等方式,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县域主导产业的形成和成长。湖南经济较发达的县域正处在做强主导产业的阶段,通过政策引导和重点支持,促进主导产业壮大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中部经济较发达的县域主导产业多处于产业成长前期和中期,提高产业集群效应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能力是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对于已经完成了主导产业的培育阶段的县域,通过政策引导和营造环境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和演替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主要表现在促使产业链的整合。
(四)鼓励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
为改变县域经济和农村发展严重“缺血”的局面,着力解决农村金融边缘化的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县域和农村金融改革。一是围绕国家财政对农民的补贴政策开展金融创新。银行应充分利用已经成熟的结算支付系统、运营网络,与财政部正在建设的“中国农民补贴网”对接,开发惠农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国家财政补贴资金直接从国库发放到农民手中建立金融载体和金融通道。二是围绕国家支农惠农的金融扶持政策开展金融创新。配合国家财政扶持政策开发自身独立经营的小额农户贷款、农业企业贷款、农业事业法人信贷,满足农村有效信贷需求者的融资需求。同时,围绕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农业保险+农行贷款”、“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农行贷款”、“农业保险+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方式开发新型农村信贷产品;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及中介机构合作,开展政府、中介机构、产业化企业信贷担保创新,解决农村贷款担保缺失问题。三是围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展社保金融创新。在农村医疗金融方面,加强与医保、卫生部门合作,以新农合为重点内容,开发新农合贷款产品,提供农村医疗金融服务;在文化教育方面,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学生金融服务,促进教育文化发展。四是围绕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开展农村金融扶贫业务创新。目前,我国贫困人口还有将近农村总人口的6%,银行应该配合国家扶贫开发政策,针对贫困农户,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著名的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已经从实践角度证实了金融创新是可以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化陷阱”的。五是要格外关注风险防范。在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的背景下,银监部门要特别注意规范运作和加强监管,落实风险控制和防范措施,建立严格的风险评估、排查和监控制度,以有效防范金融创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村镇银行、各类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微融机构,更要实行严格监管。此外,还要加强宣传,强化各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提高其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五)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补贴
省财政对县的支持要改变过去直接投资方式,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利用财政投入、财政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各种财政杠杆大力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做大县域财政收入“蛋糕”;加大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一方面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道路建设等方面发挥省级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降低对欠发达县公共投入、基础设施等专项资金的县级配套比例,另一方面重视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企业产品和产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专项补助、风险担保等方式积极支持企业产品科研开发,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创造有利于民营资本发展的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鼓励和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构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六)增加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金融危机的发展以及人力成本的普遍增加,对于沿海城市的部分产业产生极大影响,内迁成为当前的主要趋势。湖南省作为连接珠三角、长三角的重要区域地块,对接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优势产业政策以及积极推行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对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对于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实施区别政策措施。承接产业转移以及区域产业培植时,要注重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的产业以及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以重点倾斜的区域政策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活力。(责任编辑:李综艺)
参考文献:
[1]贾康、白景明.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 2002,(02):9-13.
[2] 李坤.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7,(05):13-14.
[3] 杨灿明.公共利益、国家与财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及新型农民培训机构不能够满足农业现代化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以小学初中水平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201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76.8%,高中程度为12.1%,中专及大专大学程度仅占5.3%。与发达国家相比,文化程度差距很大。
第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实用人才“非农化”发展,农村“能人”大量外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严重,带来的是农村的空心化和农村社会的活力退化,当前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
第三,现代农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集约,具有现代产业组织特征的农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技术素质;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激烈市场竞争相联系,要求农民要会经营、善管理,具备市场经济意识。
第四,我国目前的农民培训体制机制不能够满足新型农民培育的需要。一是培训内容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及市场化的需求;二是部分培训老师或缺乏实践经验,或知识结构老化;三是政府各级部门存在一种被动的、应付式地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效率有待提高,培训监督机制缺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就是要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生产经营主体和后继者。新型农民培训的目标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从以下三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展开:
首先,要对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中生产经营决策者进行培育,这方面可以借鉴日韩的法人经营组织的培育经验,特别注重实用技术的推广与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
其次,需要解决中国农业继承者的问题,要从长远的角度培育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欲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劳动力,农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中存在潜在的农业从业人员,可能会是未来农业的经营者,要对其进行培育、引导,鼓励其从事农业。对这类人员培训可以借鉴日本和我国台湾的培育回乡青年及“新规就农”人员的经验,对这类人员除了技能的培训外,必须要为他们成为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经营活动提供政策与制度条件。
摘要:县乡公路,作为广大农民群众生活生产 “生命线”的,其建设方心未艾。本文对县乡公路建设中的技术性和经济性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是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办法,以期对后续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县乡公路、建设、技术性、经济性
Abstract: County roads, which are the lifeline for the living and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the peasant masses, their constructions are still growing.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of county roads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and existing problems with solutions are give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subsequent county roads construction.
Keywords: County and Town Roads;Construction;Technique;Economy
中图分类号: F54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前言
县乡公路作为我国公路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农民群众生活生产的“生命线”,担负着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作用。同时,它又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发展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条件,完善公路网络建设,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兴起了县乡公路建设热潮。但与此同时,由于盲目追求新技术、高标准,对有关规范、标准认识不够,或未充分调研等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并不少见。而县乡公路建设需求巨大,如何科学地用有限的资金来建设尽可能多的公路,满足广大农民的交通出行需要,是公路建设者不得不思考的首要问题。
1. 必要性分析
随着改善民生工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建设完成投资1923.82亿元,新增农村公路59.13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87.12万公里,从而总农村公路里程达350.66万公里。“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的指导意中更将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公里作为建设目标。而就四川省来看,“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 12.7万公里,完成投资 613.4 亿元, 是“十五” 期的4倍,新改建农村断头公路 1万公里。截至2010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4.7万公里,较“十五” 末增加8.3万公里,其中,县道4万公里,乡道5万公里,村道15.2万公里,专用公路0.5万公里。而根据“十二五” 农村公路总体发展目标,2011年至2015年四川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为811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 9.3万公里,新规划农村公路建设 8.6万公里。可见,未来一段时间仍是农村公路大力发展的春天。
县乡公路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其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要彻底改变农村的交通状况,满足出行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对县乡公路建设的投入将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财政负担不轻,节俭办交通将是必然选择。虽然可以考虑通过融资的方式实现县乡公路的建设,但是在建设项目上马之初,进行国民经济和财务经济评价分析时,也需要进行经济性分析,不可否认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工程造价更低的建设方案必将更受融资方的青睐。此外,建设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从而,对县乡公路建设中的技术的效用性及经济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研究,并结合多年的公路工程实践经验,笔者认为现在县乡公路建设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过度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盲目地选用规范、条例及标准而置经济于不顾。常见的错误做法有:a)未进行充分前期调研和切合实际论证的情况下,将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而未研究成熟的公路建设新技术或新材料用于工程实际,为方便应用而将其它成熟技术的相关规范标准用于指导相关的建设,结果大多是建设工作的中途终止,或返工或废弃,使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丧失其价值,对沿线的生态造成冲击,造成不良的社会生态影响;b)忽略县乡公路实际地位与地方的施工技术,将重大工程所用的技术达直接移植到县乡公路的建设中去,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浪费;c)不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与县乡公路的使用情况,而是为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及避免后续的养护工作,人为地调高县乡公路的技术标准,造成额外的经济投入,甚至适得其反,由于其它交通配套设施的缺乏而造成重大的交通事故。
(2)随意取舍技术标准而置规范、标准及条例不顾。常见的情形是出于建设成本和修建里程的考虑,任意地降低县乡公路的设计或建设技术标准,导致建成的交通设施功能缺失或很快丧失。《公路工程技术标准》[1]对县乡公路有着明确的规定:市一县公路、县一县公路一般可采用二级、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县一乡公路、乡一乡公路一般可采用三级、四级公路技术标准,乡村公路可采用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此外,有些县乡公路工程设计虽符合标准要求,但在施工时未施行有效地监管,造成短寿命豆腐渣工程的情况也时有报道。
(3)经济上的不合理性、浪费严重,加大了不必要投入。该种类型的不经济性最显著的体现是改建工程。如在国道312线连云港至霍尔果斯主干线梯子泉至红山口改造工程设计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该段路是在原来旧路的基础上改造成高速公路。在该设计中一部分将原有的旧路作为高速公路的一幅,在平行位置增建另一幅;一部分则将原有旧路废弃,重新修建整幅的高速公路。经过相关的调查和了解,发现被废弃的旧路路况还是比较好的,通过正常的养护和修补继续使用5年以上是没有问题的,总共有53.5 km的旧路被废弃了,占总里程(113.491 km)的47.1%,按300万元/km的工程造价估算为1.6亿元。可见,不合理的规划造成了国家财产的巨大损失[2]。
3. 建议与对策
以 “节约、环保、安全”的农村公路建设新理念为指导,实现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建设更多的县乡公路,满足人们出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急需避免上述存在的技术和经济上的不合理问题。为此,建议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以下三方面来解决:
(1)弄清技术标准、条例、规范的适用范围。实际县乡公路建设中,首先必须对建设相关的技术标准,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方面的规范、条列,有清晰的认识。具体操作时,既要遵照公路规范,又要灵活运用以便结合实际选用切合实际的技术标准规范[3],且要兼顾后续的施工和与其它交通设施的配套,在保证安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选取最优化的工程建设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附属工程,控制工程造价,实现规划投资的利益最大化。
(2)依靠成熟、切合实际的技术手段按需建设。我们应该从全局出发,根据县乡公路的地位,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远景交通量及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程度,资金状况等综合因素选取符合实际、实情的工程技术进行公路的建设。具体地,县乡公路建设中,进行路线方案比选时,要灵活、合理地掌握路线平纵面线形,在保证行车安全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接近标准中、下限的指标,少用标准的上限,减少投资,但要兼顾到公路技术标准要求,少用极限值,为以后提高公路标准做准备。此外,控制混凝土无效强度富余及混凝土原材料的单位成本,并结合经济理论进行混凝土优化配合比的研究对提高技术的经济性也有重要意[4]。
(3)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将有限的财力化为真正的惠民交通建设。县乡公路的建设必须结合实际,要遵循“尽量利用老路”的原则,合理选择公路线形,减少占地,不过分追求裁弯取直,不大量废弃老路,以降低工程造价;即使需要改线,也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被等特点,本着节约、环保的选线理念,让路线尽量通过土地利用价值低的区域,避免占用高价值土地[5];采用分段合理确定公路等级,设计车速、路基路面宽度、优化平纵面线形设计,避免大填大挖,依据老路实测弯沉值,分段设计路面结构层,充分利用老结构物。
4.结束语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的技术经济方面的考虑外,还有县乡公路投入使用后的管理和维护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地针对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县乡公路的经济浪费、发挥技术的优势,让其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JTG B01―200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张海鹰, 薛海啊. 浅析公路工程规划、勘测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7, 30(7): 56~56.
李志强. 我国公路材料设计参数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07, (1): 26~28.
【关键词】N型单晶硅;制绒;反型层;烧结
0 引言
能源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目前广泛使用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面临严峻的挑战。不断变暖的全球气候、恶化的人类生态环境、常规能源资源短缺并造成环境污染的形势下。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已经从立法角度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在小水电、太阳能、风能、潮汐、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中,不论从资源的数量、分布的普遍性,还是从清洁性、技术的可靠成熟性来说,太阳能都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所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技术进步的推动和逐步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政策驱动下,最近10年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光伏发电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首要方式,而晶体硅太阳电池一直占据着光伏市场的最大份额。
针对国内都是基于P型晶体硅电池的生产线,本文撰写的技术方法是通过变化电池的PN结构,提升铝合金层的性能,在原有的P型晶体硅电池生产线实现N型晶体硅电池批量生产。节约了制造成本,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1 理论分析
丝网印刷铝浆在N型晶体硅衬底上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形成P-N结的一种方式,代替了在高温炉管中的硼扩散,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对铝的掺杂层进行了分析研究。我们对比了快速和慢速升降温对铝合金层的影响,在传统的NPP+结构中,合金层的非连续性对Voc有15mv的影响,但是对于NP结构电池,这种非连续性的影响讨论很少,我们可以通过改善这种非连续性提升电池的转换效率。P型和N型晶体硅电池的原理结构如图1所示[1]。
图1 P型晶体硅电池结构和N型晶体硅电池结构
这里是一个简单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模拟电路,如图2所示,其中Rs为串联电阻,Rsh为并联电阻,I01为体复合和表面复合漏电流,I02为PN结和边缘复合漏电流,IL为光致电流。其余部分是由于铝合金层的非连续性导致的电阻和二极管效应。
图2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效电路图
2 试验
本文用N型单晶硅125mm硅片,制绒工艺采用碱制绒,在硅片表面形成道金字塔形织构,扩散工艺采用POC13液态源扩散,用稀氢氟酸和硝酸混合液除去磷硅玻璃和进行背刻蚀后,用PECVD沉积氮化硅减反射膜,然后全部进行丝网印刷电极和铝浆,烧结成NP型结构太阳能电池[2]。
我们丝网印刷铝浆的厚度在20~30微米,根据不同铝浆的特性以及固含量有所区别,使用的是DESPATCH的9温区的网带式烧结炉,设置温度的最高值为980℃。我们通过不同的试验条件可以观察NP结构晶体硅电池的反型层的非连续性[3],如图3所示。
图3 N型电池背部结的非连续性
图4 第二组数据I-V模拟图
电性能参数数据如下:
第一组数据(带速160):温度为820时,Voc为382mv、Isc为3.96A、FF为52,转换效率为13.2%;温度为840时,Voc为412mv、Isc为3.77A、FF为55,转换效率为13.8%;温度为860时,Voc为598mv、Isc为4.82A、FF为65,转换效率为15.6%;温度为880时,Voc为602mv、Isc为4.34A、FF为52,转换效率为14.5%;温度为900时,Voc为611mv、Isc为3.65A、FF为55,转换效率为13.6%;
第二组数据(带速250):温度为820时,Voc为602mv、Isc为4.83A、FF为55,转换效率为13.2%;温度为840时,Voc为608mv、Isc为4.96A、FF为58,转换效率为14%;温度为860时,Voc为626mv、Isc为5.32A、FF为76,转换效率为17.8%;温度为880时,Voc为628mv、Isc为5.08A、FF为55,转换效率为14.6%;温度为900时,Voc为632mv、Isc为4.67A、FF为58,转换效率为13.7%;
对第二组数据采样进行模拟图分析如图4所示。
从数据分析得知,Voc不仅取决于PN结的一致性,而且也取决于结的深度。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Isc和FF[4]。
3 结论
通过我们的试验和在生产线的实践证明,普通的P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在不增加设备和改变产线设置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烧结温度保证铝反型层的一致性和深浅,得到转换效率为17.8%的N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实现批量生产。
【参考文献】
[1]施敏.半导体器件物理[M].黄振岗,译.电子工业出版社,1987,12.
[2]J.Zhao, A. Wang P.P.Altermatt and M.A.Green,”High Efficiency PERT Cells on High Quality N-Type CZ Silicon Substates”,Technical Digest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Photovolta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nference[M]. Cheju Island,Korea,2001:19-22.
关键词:县域经济;因子分析;竞争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66
1 引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新常态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本文以淮安县域作为研究对象,将淮阴、淮安2个县级市辖区与盱眙县、洪泽县、金湖县和涟水县共同组成淮安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3年淮安6个县域经济体竞争力进行综合测评,在实证分析与定量测算的基础上,总结淮安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潜力,针对性地为政府县域经济调控提出对策建议[1]。
2 淮安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淮安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县域经济活力日益增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截至2013年底,淮安县域(淮安区、淮阴区、涟水县、洪泽县、盱眙县、金湖县,下同)地区生产总值1510.82亿元,占淮安市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70.1%,分别比2000年、2005年增长6倍、3倍,其中淮安区、淮阴区分别达到326.32亿元、319.56亿元;实现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4.30亿元,比2000年增长33倍,其中淮阴区、涟水县分别达到49.20亿元、45.19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40.57亿元,其中盱眙县达到203.26亿元。
2.2 特色产业逐渐形成
各县区围绕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聚。淮阴区食品加工、盐硝加工、机械制造、太阳能利用等支柱产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0%,淮安区盐化工、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和新能源等支柱产业支撑带动作用增强,金湖县形成了石油机械、汽摩配产业等特色产业集群,盱眙县轴承、凹土加工被列为全省轴承、凹土特色产业基地,涟水县食品酿造、纺织服装主导产业具有较强的行业竞争优势,洪泽县盐化工、机械、轻纺3大主导产业发展快速。
2.3 园区发展步伐加快
各县区相继建立工业园区,现有省级开发区7个、省级特色产业园12个,省级南北共建园区实现全覆盖,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在2011年全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中,金湖、盱眙、洪泽经济开发区分别较上年上升了11位、9位和8位,首次进入全省第2板块,金湖、涟水、盱眙经济开发区进入苏北省级开发区十强方阵。
2.4 居民生活日益提高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456,同比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45元,分别比2000年、2005年增长1.8倍、0.53倍。社会保障与救助体系日趋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养老保险以及新农保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三无”和“五保”人员供养标准逐年提高。
3 基于因子分析的淮安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变量进行降维,用少量具有高代表性的因子,替代多类重叠的指标,对淮安市所处苏北地区合计25个县区2012~2013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之所以将分析对象由淮安市2区4县扩展为整个苏北区域原因有2,SPSS软件进行主因子分析时,比变量数还要少的样本无法通过相关性检验,所做的主因子提取与分析的可信度大大降低;站在宏观角度,考量淮安县域发展状况也需要以苏北区域经济体作为背景,这种苏北区域范围内的横向综合比较,更有利于明晰淮安县域经济竞争力实际水平[2]。
考虑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和竞争的现状,参考已有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9项反应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即:GDP、人均GDP、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用编号X1-X9表示。这些指标基本反映各县市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发展潜力和居民生活水平[3]。具体步骤如下:
3.1 检验样本数据
应用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在提取公因子之前需要对初始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检验,SPSS 提供了2种检验方法:KMO 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输出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检验的KMO 值为0.754,而且,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30.51,自由度为36,相应的概率P为0,说明原有变量是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
3.2 提取因子
本文采用的是SPSS 默认的且使用较多的主成分分析法,在处理数据过程中,虽然第3个因子的特征值小于1,仅为0.814,但此处仍根据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指定数量提取3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合计达90.22 %。可以认为其对原始变量指标有一定的解释程度,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表2是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情况。
3.3 因子的命名解释
因子变量的命名解释是因子分析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本文采取正交旋转中的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公因子F1 在X1、X3、X5、X6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均是反映经济总体规模的,可以称为经济规模因子;公因子F2 在X2、X8、X9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均是均量指标,可以称为发展水平因子;公因子F3在X4、X7上载荷较大,这两个指标主要体现经济发展潜力与后劲,可以称为发展潜力因子。对于测定一个地区的经济总体状况,我们从这3个主要因子着手来分析,是合理的[4]。
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 6 次迭代后收敛。
3.4 计算因子得分与排序
本文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计算系数,输出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成份得分系数矩阵
成份 主因子
系数
F1 F2 F3
X1: GDP 0.311 -0.080 -0.039
X2: 人均GDP -0.119 0.412 0.029
X3: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0.330 -0.077 -0.092
X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0.039 0.004 0.371
X5: 固定资产投资 0.128 -0.085 0.210
X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0.462 -0.022 -0.342
X7: 出口总额 -0.341 0.041 0.692
X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0.209 0.438 0.113
X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0.099 0.300 -0.128
根据上表可写出以下主因子得分函数:
F1=0.311X1+(-0.119X2)+0.330X3+(-0.039X4)+0.128X5+0.462X6+(-0.341X7)+(-0.209X8)+0.099X9
F2=-0.080X1+0.412X2+(-0.077X3)+0.004X4)+(-0.085)X5+(-0.022X6)+0.041X7+0.438X8+0.300X9
F3=-0.039 X1+0.029 X2+(-0.092)X3+0.371 X4+0.210 X5+(-0.342)X6+0.692 X7+0.113 X8+(-0.128)X9
再采用因子加权总分的方法构造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以表 2-3中两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可写出综合评价模型为:
F=0.6493F1+0.2505F2+0.1002F3
用上面的测定模型,计算出苏北5市下辖25个县域的主因子得分与综合因子得分,根据得分高低进行排名,结果如表5所示。
3.5 淮安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不难看出,淮安市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且成果显著,县域经济总量已占据全市半壁以上江山。但通过与苏北另外4个城市徐州、盐城、宿迁、连云港的县域进行横向比较,淮安市单个县区,无论是经济规模总量、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潜力都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以上定量分析可知,苏北县域经济可划分为4个层次,相对发达地区:东台市、沛县、大丰市、沭阳县、邳州市、建湖县;中等发达地区:新沂市、赣榆县、东海县、睢宁县、阜宁县、滨海县、淮安区、射阳县;中等偏下地区:灌云县、淮阴区、丰县、盱眙县、泗阳县、泗洪县、灌南县、涟水县、洪泽县;欠发达地区:响水县、金湖县。
淮安没有一个县区综合评价得分进入苏北前10,县域经济实力较薄弱,追赶百强县相对较难。淮安区凭借经济规模因子得分较高也仅排综合因子第12位;洪泽和金湖的经济规模因子排名在苏北25个县区最后2位。从历史和现实数据来看,盱眙和涟水最有可能进入百强县行列。以苏北百强县大丰为例进行测算比较,涟水、盱眙距离全国百强县经济总量规模相差较多。盱眙县在发展水平与潜力因子上在4个县里排名最为靠前,但从GDP来看,假设以当前增长速度,盱眙也还是要到2040年才能赶上大丰,若想在2020年前赶上大丰,年均增长速度需达25%以上。可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制约淮安市跨越发展的突出瓶颈。
4淮安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策略
4.1 完善规划布局顶层设计,引领县域经济科学统筹发展
淮安可围绕国家沿海开发和“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区域性布局。推动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加快融入苏南经济版块,加强产业互补对接,积极承接长三角项目转移,有序发展文教、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推动涟水县、淮安区、淮阴区围绕国家沿海开发战略,加强与盐城、连云港的对接,大力发展与港口、航运以及海洋相关的产业。推动盱眙县、洪泽县、淮安区围绕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战略,重点打造盐化工产业链、生态带和小城镇;涟水县、淮阴区可围绕盐河开发重点建设港口及船舶修造产业带、林果经济带。加快环湖大道、东绕城大道、西绕城大道和盱眙-蚌埠沿淮河大道等公路建设,打通连接周边县的干线公路网;大力推进淮安港、盱眙港、涟水港、淮阴港和金湖港等五大港口建设;加快推进连淮扬镇、宁淮城际、徐宿淮等重大铁路项目建设,进一步构建县区对外大通道。重点建设一批城镇和农村供电、供水、供气、道路、绿化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将县域和重点镇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列入市重大工程建设计划。鼓励各类法人和自然人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开发建设。
4.2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的县域现代产业体系
每个县可重点打造1~2个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如涟水食品酿造、洪泽盐化工、盱眙轴承、金湖石油机械、淮阴食品加工、淮安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物流、金融等生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创意和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围绕白马湖休闲旅游度假区、铁山寺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绿色旅游。应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高效农业集约化,发展具有特色的蔬菜、花卉、特种水生植物、生态林、碳汇林、植物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龙虾、螃蟹、特色鱼、乳鸽、四季鹅、淮黑猪等特色养殖业,同时,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每个县域应着力打造创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县区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公共技术平台、仓储物流等专业化配套,提升承载力。同时,走出去与发达县域地区“结对子”,共建园区,实现借力发展。
4.3 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驱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县域经济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实现跨越振兴,最大动力来自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淮安县域经济可借鉴成都、义乌的发展经验,以“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为着力点,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推进撤乡并镇,按照“一县一特”建设思路,以中等城市为目标推进4个县的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域中小城市群为主体、中心镇为节点和新型村庄为基础的网络化城镇体系。重点支持金湖县“一个精品主城区和四个辅助中心”建设,示范引领新型城镇化。寻找加快土地流转和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可行办法,推动全市城乡统筹发展[5]。
4.4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突破发展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大力实施“全民创业、淮商崛起”行动,培育更多民营企业市场主体,推动全民创业,释放民营经济活力。可适当放宽民营资本准入门槛,以引导民营资本更多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依法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文化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各级各类开发区大力发展创业园区和农民工创业园。构建县域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品牌营销推介,支持打造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政府层面推动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民营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4.5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应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体自,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支持民间资金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快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创新;考虑给予涟水县、盱眙县特殊的金融扶持政策,以促进其所辖企业上市,实现更大规模融资,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继续扩大强镇扩权试点范围,将4个县域次中心镇纳入强镇扩权试点,下放相关管理权限,提高发展效率;参照国家、省关于先行先试的各种示范区政策措施,力争实现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突破发展。推进行政审批提速,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减轻税费负担,所有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可推行按下限收取;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加快产业集聚化、企业集群化、项目规模化发展,将招商引资与打造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创建特色园区相结合,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理顺上下游配套企业和产品,有针对性组织招商,同时构建业界、商界、政界、学界之间的互动平台,拓展交流对话渠道,加强区域合作,共谋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第.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38-48.
[2]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 的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6-130.
[3]高鑫,许文娟.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辽宁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J].农业经济,2013(10):17-18.
[4]胡月秀.基于因子分析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以秦皇岛县域经济为例[J].江苏商论,2014(3):83-85.
一、客观分析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及其原因
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受发展基础、地理位置、资金人才及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临时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差别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观念滞后,发展主动性、发明性欠缺。受激进观念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仅满足于对自然资源的低水平开发,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发展的主动性、发明性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没有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群体。加之新形势下,受交通、资金、人才、电力和城镇化等瓶颈制约,短期无法突破的影响,使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别不时拉大,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二是产业失衡,经济转方式、调结构迟缓。产业结构直接反映一个地区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合理水平。县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层次偏低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三是财政弱小,自我促发展、保增长力弱。四是平台欠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缓慢。县和县以下的中小企业发展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劳动就业、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于县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发展非常缓慢,年底,产值过亿私营企业仅锦帛钰一家,同时作为非农就业主体的乡镇企业临时处于萎缩状态,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极大地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发挥不明显,仍然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五大瓶颈之一。
二、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构筑县域经济发展平台的关键因素。城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心平台作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只有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才干使县域相关各行业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集聚效益,形成本区域的主导产业优势,增强竞争力;同时集中人、财、物力进行县域内水、电、路以及居民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此促进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城镇化水平太低,肯定制约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新形势下抓住城镇这一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努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可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而促进县域经济不时壮大。
实现劳力转移促农增收的重要手段。像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偏多,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居住分散,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通过发展二、三产业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尽量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明条件,聚集能量,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生活服务的中心,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沟通城乡交流的中介。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方面促进乡村文明向农村辐射,引导农民获取新知识、树立新观念、形成新习惯,使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识得到更新,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县与县以及县域范围内城乡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更大范围内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供平台,促进县域经济的全方位开放。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超前谋划,科学规划。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就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区域城乡体系规划、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经济结构、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和城镇布局,科学制定出能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县城、乡镇、行政村三级发展规划体系。
重点突出,合理布局。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要依照全县功能区划分,通过合理布局、重点发展中心镇,增强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全面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使城镇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
凸显特色,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实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搞好定位,整合商业元素,培育支柱,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特色型城镇,增强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实力。城镇建设上要与农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为农服务的思想。同时,要结合乡情镇情,确立主导产业,并强力培育和开发,通过完善的市场体系,建成资源型和特色型的城镇发展格局。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民族风情、自然生态旅游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从而增加城镇建设的经济实力。
关键词:县域经济 产业布局 跨越式发展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已成为关系提高综合国力,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问题。
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跨越式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优化配置当地各种资源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将会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高技术产业,用先进实用技术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大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县域经济的装备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县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降低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县域资源利用率。加快特色经济的发展,可以改变县域产业指向,弱化当地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促进县域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
2、跨越式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县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基本目标。在沿海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县,特色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县与县之间发展各自不同的特色产业,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带动县域内优势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通过立足县域特色,扶持县域特色项目,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发展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开发、加工、销售的系列产业,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分工与协作,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3、跨越式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分散的农户和多变市场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发展特色产业必须由龙头企业或组织来带动。龙头企业或组织可以作为沟通生产者与市场的桥梁,能较好地解决产、供、销各个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减少市场风险。这种依据市场导向的生产安排有利于化解市场风险,发挥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并为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跨越式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城乡统筹,增加农民收入。从各地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凡是县域经济较强的地区,其产业发展已从多样化转向了特色化,分散在特色经济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正在迅速集聚到工业园区,形成了分工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不仅增强了县级财政实力,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统筹城乡背景下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统筹城乡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新问题。根据笔者对宜昌市5个县市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思想观念陈旧
有些县市的主要领导干部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以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县域经济,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节产业结构,导致当地经济结构单一,人为地设置地方贸易壁垒,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有些企业抱有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不愿投资开发新产品,不敢大力投资引进先进技术与科研人才,缺乏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导致经济发展与建设规划脱节,企业布局不合理和无序建设问题突出,导致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特色定位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
有的县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引进了一批过度超前短平快的项目,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为了尽快改善当地经济状况,盲目上马短平快的发展项目,缺乏对产业的深入研究,导致本地的特色定位不准,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工业上,不少地方仍以生产原料和半成品为主,工业附加值偏低,各区域产业趋同现象严重,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3、管理机制不灵活,企业发展受制约
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部分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仍然不灵活,在转轨的过程中,多数国有企业存在着资产运营质量不高的现象,具体表现是观念陈旧,市场经营意识淡薄;企业决策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创新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明显滞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要求。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其管理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早日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4、资源利用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遇到冲突时,他们往往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都偏低,对环境污染控制不力,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有的县只重视经济指标的增长,盲目引进外资企业,马高污染、高耗电的项目,造成县域环境质量迅速下降。这种做法带来的不是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严重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县域经济失去又好又快发展的载体。
三、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既要立足特色又要立足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1、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使城乡产业由目前的失衡走向协调,由分割走向融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政府调控经济的管理职能,建立一种全新的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组合,实现生产力在城乡地域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二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和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破除体制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享受与城镇劳动力相同的就业服务。
2、加强产业集聚,培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一是选择合理的产业集聚点。也就是说要选择具有基础共性的产业进行集聚,使之聚集起来后,能够形成内生发展动力,在集聚区内产生合作剩余和竞争剩余。
二是为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议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制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针对资源寻找型、市场寻找型、效率寻找型、资本寻找型等不同类型的产业投资者,提供差异性的产业集聚环境,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
三是建立合理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可以寻求建立公共服务的有偿转让、税收分成、按要素分配等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各主体间的公平、合理分配,调动各区域单元加强经济合作的积极性。
3、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打造农业精品产业链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基地少,标准低,特色不突出。要围绕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加快对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收益。
二是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已具有一定规模、有较大影响的龙头企业,要强化其品牌意识和价值,在市场竞争中塑造优势品牌。对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高科技、外向型龙头,要在资金和能源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增强其经济实力和带动力。
三是努力创造精品名牌产品。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应加大农产品名牌战略的实施力度,尽快打造一批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同时,积极开展农产品评估活动,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打造名牌农产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
4、围绕扶持特色产业,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是建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体系。要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建立和完善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控制体系、疫情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控制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同时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是创新县域开放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在目前情况下,可先行尝试建立外向型经济联席协调制度,对需要统一协调的项目,由政府召集联席会议议定,联席会议议定的事项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不打折扣。
三是建立为县域企业提供外贸人才服务的机构。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针对县域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外贸人才缺乏的情况,建立专门的外贸服务机构,为县域企业提供贸易谈判、贸易政策、贸易信息等服务。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明确县域工业发展定位。各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科学布局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发展规划,改变粗放式运作,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发展理念,注重发展具有县域区位特色的“低碳”、 “环保”的新产业,坚持以差异化赢得竞争优势,获得发展机遇和空间,使县域新型工业化能紧贴各县实际,更有利于县域产业特别是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是增强县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发展,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以激发企业等研发主体投入研发资金的积极性。使通过自主创新,努力打造拥有自主产权的知名品牌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抓好县域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推动绿色发展、培育并不断壮大绿色和低碳产业,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消耗,缓解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建设生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工业园区的同时,要推广资源再生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6、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加快县域发展活力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消除因资金不足带来的县域新型工业化的瓶颈制约。要以提升工业技术水平、整合生产要素为重点,以项目为基础,以存量引增量,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参与县域工业化建设,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要积极寻求与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合作,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做强大企业,做“特”小企业。不断提高县域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是要创新县域管理体制。目前强县扩权、财政省直管、行政省直管等改革已经试行。但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县域管理体制机制,关键是减少行政层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县域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不仅在经济领域下放更多管理权限,而且在社会事务、干部人事等领域给予县级更大的自。还要改进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税收返还比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为县域的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三是要在深化农村改革上下工夫。要根据各县实际,切实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医药卫生和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有序推进资源性产品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坚持走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破解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是要完善政策法规,统筹城乡就业。要着手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效推进职业培训制度化,实行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就业管理体制,合理科学地设立劳动力市场管理机构,按照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体制。加快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能到达乡镇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红辉.壮大县域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J].特区经济,2006,(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全国各地县域经济改革试点工作轰轰烈烈的开展,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问题也日益成为探讨热点。本文深刻分析了国内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了国内四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下相近规模典型县市的发展历程,对江西丰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丰城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县域经济模式 内生性发展 创新
江西丰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近年来,丰城市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呈现,基本形成了一园二区六基地的新兴产业格局,丰城也因此一举步入了全国百强县行列,但其排名仅位列97位,各项经济指标与其它的百强县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丰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远落后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同时,丰城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7625元,而全国百强县平均值为64070元,丰城仅为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7.5%。由此可见,丰城与发达地区县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要缩短差距,必须更好地学习典型县市的良好经验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典型县市发展经验分析
(一)丰城与规模相当城市的比较分析
笔者特意选取了七年前与丰城经济规模相当,五年之后GDP翻番(且GDP达500亿以上)的四个县级城市进行比较,并且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县域经济模式下不同省份的县市。四个参照县域城市研究的时间跨度统一为2004年至2009年或2010年,起始年份的GDP都集中在230-250亿元的区间,至2009年(或2010年)时GDP都达到500亿元(及以上)。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丰城市的现状与四个县市2004年的状况颇为相似。丰城的第一产业的比重远远大于其它几个县域,甚至是个别县市的两倍或三倍;第三产业比重均比其它县市较低;丰城目前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远远低于其它县市当年的水平;且丰城目前的地方财政收入远远大于其它县市的当年水平。
(二)以乡镇企业为特征的苏南模式——丹阳市的发展经验
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全国十强县中占有7席,特点是“集体经济+规模经营+资本市场”,区域统筹条件比较突出;是以混合型经济为主体,以规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撑,以鲜明特色和优势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和主体;二是以乡镇经济为主导,对企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三是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四是以市场为导向,在经营方式上高度参与市场竞争;五是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储东涛,2010)。
江苏省丹阳市是苏南模式中的典型县域城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圈腹地,属苏南经济板块。丹阳产业特色鲜明,是一座现代化工贸城市,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木业、医疗器械等产业规模较大,是“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铝箔、钻头、人造板制造基地。
(三)以开放型经济为特征的广东模式——增城市的发展经验
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有其独具特色的模式,数量少,但总体实力雄厚,特点是“三资企业+专业集镇+外贸出口”,是以集体经济转制形成民营经济为主要特征,通过“三资企业”、依托外源型经济发展而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广东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借助地理优势和率先开放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并大力推进两头在外的专业化生产方式。其典型特征突出表现在:一是专业镇成为县域经济的生力军;二是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罗必良,2008)。
广东省增城市属于广东开放型经济的典型县市,其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市区东部。增城市与丰城市有一个重要的相似点即同属于省会城市的卫星城市。增城市坚决打好“广州牌”,融入珠三角,积极探索都市圈卫星城的科学发展模式。将整个城市划分为南中北三个经济圈形成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集聚区、中部定位为优化开发的生活安居与文化产业区、北部定位为限制工业开发的都市型农业和生态旅游休闲区,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互补互动、协调发展。
(四)以民营经济为特征的浙江模式——余姚市的发展经验
浙江县域经济人口规模小,百强县相对富裕程度高、差别小,特点是“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城乡统筹条件比较突出。浙江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始终把握市场需求,县域经济率先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浙江通过专业化的民营经济、市场经济和块状经济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民营经济得到高度的发展。二是建立了发达的专业市场和遍布全国、走向世界的市场营销网络。三是区域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区域特色块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
浙江省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宁波市境西北部,改革开放以来,余姚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余姚的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为扎实,有“塑料王国、模具之乡”之称。
(五)以产业化发展为特征的山东模式——胶南市的发展经验
山东县域经济单位众多,差异性大,百强县突出性不足,特点是“政府主导+经济协作+多种模式”,区域经济协作比较突出。山东模式,即一方面依托毗邻日韩的区域优势实施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其突出特征在于:一是加速培育了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区集中。三是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经营机制,增强带动农户的能力(乐菲菲等,2011)。
山东省胶南市是国家最早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青岛市的卫星城市。2003年胶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突破县域经济发展框架模式,融入大青岛、建设新胶南的目标,主动承接大青岛的辐射带动。
(六)典型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启示
1.转变思想观念与所有制结构。凡是发展比较成功的县域,其管理者的观念转变和体制转变都是比较明显和突出的。从政府角度来看,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政府不去包揽经济活动的一切内容,经济活动的活力不在政府,而在于这个县域范围内,是不是有无数的经营主体、无数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
2.积极推动县域“三化”建设。发达县(市)的发展经验表明,积极推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的有效途径,而其中的核心是工业化。
3.借助招商引资和地方民营企业发展县域经济。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大都是通过同县域内外的经济联合与协作,加快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县域内的集聚,促进了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4.依靠区域特色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因地制宜,推进特色经济的发展是经济百强县(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较为迅猛。这些县域的产业基本形成“1+N”或“2+N”的布局,特色经济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程度都较高(张茹,2005)。
江西丰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各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各有特色,既发挥了原有产业的优势,也沿续了原有的体制优势,更加上了各地特色定位和专业集群发展。丰城的现状与各发达地区2003年左右的情况相似,不仅需要学习先行者们的良好做法和经验,更是要区别于其它地区定位而进行特色发展,实行赶超战略,实现弯道超越。
丰城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全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发展特色和发展模式,既要经济快速稳步提升,也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以市场为基础,也要以政府为主导,既要快速发展,也要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尝试提出丰城的发展模式: “政府引导+特色经济+内生发展”,依靠政府引导下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引导,以招商引资的外地企业与本土特色的乡土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与周边城市(如南昌)错位竞争的特色产业,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性发展道路(宋效中等,2010)。
县域经济要实现弯道超越,就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必须走内生性发展道路。内生性发展道路就是立足现状,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资源配置能力和竞争优势,更加注重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空间布局和城乡统筹,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民生幸福,更加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抗风险能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经济学中的内生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的内生动力作用的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加快发展从而走向繁荣富强,决定性的因素是内生动力。内生性发展道路具有自主性、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异军突起,发展强劲和弯道超车。
参考文献:
1.江西省丰城市统计局.2009,2010年丰城统计年鉴
2.储东涛.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路径创新[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罗必良.增城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经验[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乐菲菲,朱孔来,马宗国.山东县域经济的八种典型模式[J].宏观经济管理,2011(7)
5.张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江苏省个案[J].改革,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