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信服务概念范文

通信服务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信服务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信服务概念

第1篇:通信服务概念范文

通信”的概念不难理解,而一般意义上的“云通信”则更多地体现了统一、融合的理念。云通信关注应用层而忽略底层的通信技术,以数据通信为基础,具备强大的应用层多媒体通信能力。以个人和企业办公都会用到的Gmail为例,电子邮件本身即是一种基于云的通信工具,而谷歌在电子邮件中包含了即时通讯工具Gtalk,实现了文本消息、语音和视频等多种通信功能,同时Gmail还集合了Google Voice的电话功能以及社交平台Google+,因此Gmail成为一个典型的云通信平台。同样,国人更熟悉的QQ除了能够通过文字、语音和视频聊天,QQ软件还连接QQ邮箱和社交平台QQ空间,因此QQ也是一个云通信平台。

云通信是通信产业的未来

面向个人用户的云通信形态多种多样,除了Gmail和QQ,我们平时使用的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都可以划入云通信的范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经完全普及,各类具有通信功能的APP扩大了云通信的范围,而提供基础通信服务的传统运营商则面临着沦为“管道”的命运。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运营商只是提供文本、数据和语音通信链路,而以数据通信为基础的云通信却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应用层多媒体通信。这个链条好比物流,运营商只是修筑高速公路,云通信平台是汽车,具有运输不同的货物的能力,人们交流的信息是货物。所以,云通信成为数字时代的通信平台,而运营商的底层通信能力只是云计算架构的基础管道。

随着4G牌照的下发,中国正式进入4G时代。我们知道,4G标准TD-LTE事实上只提升了数据业务的性能,传统语音呼叫要切换到2G/3G上。 4G的数据业务未来将给云通信提供更强大的支撑。未来,天然处在应用层的互联网服务商将是云通信——或者说通信的主导者。

尽管个人用户已经在通过Gmail、QQ、微信、微博等工具进行不同形式的通信沟通,但沟通的效率并不是个人关注的重点。但是在企业通信领域,企业用户追求高效沟通,所以业界早已推出了统一通信解决方案。

统一通信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为一体,使不同的终端具备数据、图像和声音的通信能力。统一通信是一整套解决方案,它将语音、传真、电子邮件、移动短消息、多媒体和数据等所有信息类型合为一体,从而为人们带来选择的自由和效率的提升。云通信早已被统一通信服务商和企业客户接受,基于SaaS的云统一通信服务已经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企业级云通信领先发展

云计算的优点在云通信中得到充分体现:资源弹性扩展、快速部署、免除维护、系统稳定性高等等。统一通信借助云计算强大的业务扩展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将最新的视频会议、社交媒体等技术集合进来,帮助人们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任意工具进行沟通交流。云端统一通信的融合,还帮助终端实现了“瘦身”,人们可以通过一个终端使用多种通信方式沟通。

NEC曾经对企业应用统一通信的情况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统一通信在企业内的主要应用场景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用于企业内部沟通,二是用于联络客户,三是用于联络合作伙伴和供应商。这三种沟通场景下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提高沟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统一通信帮助企业降低办公通信成本,加速信息的获取,从而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统一通信方便企业与客户沟通,提高了销售的转化率,也提升客户的满意度;统一通信也方便了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提升合作伙伴关系,降低供应链成本,并且可以获得外部专家的支持。

可以看到,统一通信兼顾内外沟通的需求,公有云或者混合云模式下的SaaS云通信服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目前国内从事云通信业务的厂商非常多,不仅能够提供整套的统一通信云解决方案,也能提供完全基于云端的云通信租赁服务,代表厂商有华为、263、全时等。

华为eSpace统一通信是业界领先的云通信解决方案。它通过一个客户端实现多种会议模型,支持消息、语音、视频、数据多业务协同,实现渐进式沟通;支持与华为智真会议系统融合,无缝嵌入OA/Outlook/CRM/ERP等办公系统。华为UC&C云协作平台秉承了“云管端”的设计理念,“云”将分布式部署的基础设施形成有机整体的管理系统、呼叫控制系统,智能化调度资源;各种类型的接入网络和骨干网络,包括企业内网,公网和移动网络形成“管”,提供统一的体验;不同网络接口、协议、媒体能力的用户终端构成“端”,适应终端多样化的需求。

263云通信是国内公有云SaaS统一通信服务的代表。263云通信是建立在云计算、云存储的基础上的统一通信平台,业务涵盖企业邮箱、日程管理、企业网盘、网络会议、电话会议等;整合大量的第三方企业应用,包括OA、ERP、CRM等等,单点登录实现不同应用间无缝切换;实现通讯录同步,企业应用可以和平台上的消息互相推送。在管理方面,263云通信平台提供了统一的简单便捷的管理模式。

以云视频会议为基础的全时云会议同样属于公有云SaaS服务。全时云会议倡导“简单易用、共享协作”,融合视频、语音、数据共享、白板等远程会议手段,实现多维度远程协作,具有“简单、移动、协作”的特点。云会议2.0可实现跨平台一键快速入会,通过邮件、客户端、office插件、手机/电话都能接入会议,同样具备终端多样化优势。

从以上三个简介不难看出,企业级云通信市场无论是概念还是产品、解决方案都已经成熟,云化趋势已蔓延至整个应用通信市场。

融合通信是未来趋势

无论是个人云通信还是企业云通信,融合成为一种趋势。这里引述263云通信CTO李旭阳在2013年中国互联网经济论坛上提出的观点,未来通信将包含四个方面的融合,分别是网络的融合,应用的融合,管理的融合,以及终端的融合。

第2篇:通信服务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IEC 61850 ;自动化系统;

1前言

通信系统是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基础,它的可靠性与信息传输的快速性决定了系统的适用性。为建立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站内通信网络的开放性、兼容性,一个最好的办法和途径,就是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以实现各装置间的无缝通信,最终实现变电站的数字一体化。

一、二次设备之间实现全数字化通信,变电站内智能装置的数量将急剧增加,因此全站智能装置必须采用统一的数据建模及数据通信平台才能实现互操作性。互操作性是实现变电站内无缝通信理念的重要保障机制,设备的互操作性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原来的软硬件投资,实现不同厂家产品集成。

IEC 61850是目前为止最为完善的变电站自动化的通信标准,它按照自动化系统所要完成的监视、控制和继电保护等功能,提供了完整的信息模型及相关服务,为不同厂商实现互操作和系统无缝集成提供了途径,为数字化变电站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因此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系统应基于IEC 61850建立。本文将探讨基于IEC 61850的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2IEC 61850产生的背景及组成

2.1 IEC 61850产生的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特别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前提下,IEC中主要以欧洲的如:ABB、SIEMENS、ALSTOM等为代表的制造者深感以前各个厂家自己所制定的通信协议都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电力通信的发展了。而各大厂家在互连时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为了将当前无序的通信协议规范化十分必要和紧迫。

IEC 61850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目标:

1)互操作性:来自同一厂家或不同厂家的智能装置之间交换信息,正确使用信息协同操作的能力。

2)功能自由分布:功能自由分布强调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自动化功能的可分布性,而不仅仅是自动化装置的分布,可实现跨越自动化装置边界的自动化功能之间的协调配合。

3)可扩充性:IEC 61850面向变电站自动化的所有应用,全面地支持信息扩充是标准应用适应性的重要体现。

4)长期稳定性:为了适应历史的、目前的和未来的通信技术,IEC 61850对通信服务采用了抽象定义的方法,即抽象通信服务,而将具体的通信协议应用特定通信服务映射加以规定,适应了通信技术的发展变化。

国际电工委员会TC57 制定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标准―IEC 61850,该标准是基于通信网络平台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唯一的国际标准。IEC 61850通信协议是对站内设备的数据对象统一建模,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和抽象通信服务接口,应用此协议可以实现变电站内的无缝通信。采用该标准将大大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水平、提高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实现完全的互操作性。

2.2 IEC 61850的组成

IEC 61850国际标准协议共分为 1O 个部分:

1)IEC 61850―1: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1:序论和总介,包括IEC 61850的介绍和概貌。

2)IEC 61850―2: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2:术语表。

3)IEC 61850―3: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3:综合要求,包括质量要求(可靠性、可维护性、系统可用性、轻便性、安全性),环境条件,辅助服务,其他标准和规范。

4)IEC 61850―4: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4:系统和专案管理,包括工程要求(参数分类、工程工具、文件),系统使用周期(产品版本、工程交接、工程交接后的支持),质量保证(责任、测试设备、典型测试、系统测试、工厂验收、现场验收)。

5)IEC 61850―5: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5:功能和设计模型的通讯要求,包括逻辑节点的途径,逻辑通信链路,通信信息片的概念,功能的定义。这部分使用面向对象技术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子功能进行了分类和定义,并引入了逻辑节点的概念这些对于分布式系统的设计及互操作性有重要作用。

6)IEC 61850―6: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6: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语言,包括装置和系统属性的形式语言描述。

7)IEC 61850―7: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7:变电站基本通讯结构和馈线设备。

8)IEC 61850―8: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8:特殊通讯服务映射SCSM―映射到MMS(ISO/IEC9506),即变电站和间隔层内以及变电站层和间隔层之间通信映射。

9)IEC 61850―9: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9:特殊通讯服务映射SCSM一连续单向多路点和节点,即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通信的映射。

10)IEC 61850―1O: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10:一致性测试。

3 IEC 61 850的特点

3.1分层

IEC 61850除了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分成变电站层、间隔层、过程层之外,每个物理装置又由服务器和应用组成,将服务器分为:逻辑装置逻辑节点数据对象数据属性。从应用方面来看,服务器包含通信网络和I/O。由IEC 61850来看,服务器包含逻辑装置,逻辑装置包含逻辑节点,逻辑节点包含数据对象、数据属性。从通信的角度来看,服务器通过子网和站网相连。每个IED(Intelligent Electrical Device)既可扮演服务器角色也可扮演客户的角色。

3.2采用与网络独立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

由于电力系统生产的复杂性,信息传输的响应时间要求不同,在变电站的过程内可能采用不同类型的网络。IEC 61850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就很容易适应这种变化,只要改变相应的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就可适应不同的网络。

3.3面向对象、面向应用开放的自我描述

与IEC60870―5系列标准采用面向点的数据描述方法不同,IEC 61850标准对于信息采用面向对象的自描述。采用“面向点”的数据描述方法,在信息传输时数据收发双方必须事先对数据库进行约定,并一一对应,这样才能正确反映现场设备的状态。协议一旦确立之后,如果要增加或删除某些信息就必须对协议进行修改,这是一项耗费资金和时间的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力市场的建立和变电站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变电站内需要传输的新信息不断增加, “面向点”的数据描述方法已不大适应新的要求,因而使新功能的应用受到限制。

面向对象的数据自我描述在数据源就对数据本身进行自我描述,传输到接收方的数据都带有自我说明, 不需要再对数据进行工程物理量对应、标度转换等工作。采用面向对象自我描述的方法后,传输到调度控制中心的数据都带说明,马上可建立数据库,使得现场验收的验证工作大为简化,数据库的维护工作量也大为减少。

3.4电力系统的配置管理

IEC 61850提供了直接访问现场设备的协议,对各个制造厂的设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访问。这种方法可以用于重构配置,很容易获得新加入设备的名称并用于管理设备属性。

3.5数据对象统一建模

IEC 61850标准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定义了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数据模型。IEC61850有一个任务就是从SCADA数据库到过程的对象统一建模,和INIEC61970的数据模型协调一致。

特别地,实现设备间的互操作性是制定IEC61850标准的重要驱动力。为保证互操作性,必须开展智能设备的一致性测试。用IEC 61850―10的一致性测试方法,可测试智能设备是否符IEC 61850标准,保证与其他符合IEC 61850标准智能设备的互操作性,可以大大减少现场的通信联调工作量,并且更换或新增设备时基本不需改变原有设备和系统。可以说数字化变电站采用通过IEC 61850一致性测试的智能设备,是解决互操作性问题的捷径。互操作性所依赖的信息语义具备如下特征:

①针对应用领域的确定性;②不影响互操作性前提下的可扩充性;③信息语义的自由分解和组合;④信息语义的可性,并能够得到一致性检查。

反映到 IEC 61850的建模思想上就是结构化模型,IEC 61850在利用抽象通信服务(ACSI)和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提供的通信语法、通信语义的基础上,更主要的是依靠结构化模型为互操作性提供保障。

4数字化变电站的接口模型

4.1接口模型

IEC 61850按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所要完成的控制、监视和继电保护三大功能,从逻辑上将系统分为3层,即变电站层、间隔/单元层、过程层,并定义了3层间的10种逻辑接口,如图l所示

过程层通过接口4和接口5与间隔层通信,主要完成开关量I/O、模拟量的采样和控制命令的发送等与一次设备相关的功能,该层的物理设备主要是远方I/O、智能传感器和传动机构。

间隔层的功能是主要利用本间隔的数据对本间隔的一次设备产生作用,如线路保护设备或间隔单元控制设备就属于这一层。间隔层通过接口4和接口5与过程层通信,通过逻辑接口3完成间隔层内部的通信功能,该层的物理设备主要包括每个间隔的控制、保护或监视设备。

变电站的功能分为两类:一是与过程层相关的功能,主要指利用各个间隔或全站的信息对多个间隔或全站的一次设备发生作用的功能。如母线保护或全站范围的联锁等,间隔层之间通过接口8完成通信;二是与接口相关的变电站层功能,主要是指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本地运行人员的人机界面接口 HMI 与远方控制中心的接口 TCI 以及与远方监视和维护工程师站的接口 TMI,主要通过接口1、6、7完成通信功能,该层的物理设备主要包括带有数据库的变电站计算机、运行人员的操作平台、远方通信接口等。通过逻辑接口9完成变电站层内部的通信功能。

IEC 61850的分层模式与现有大多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不同,在现有系统中过程层的功能都是在间隔层设备中实现的,因此就没有独立的接口4和接口5。但是随着智能电流、电压互感器的使用,现代电力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将越来越多的间隔层功能放到过程层中去,这也说明IEC 61850是一个适应未来的开放的标准。

4.2现有产品的差距

目前产品多以物理装置为单位提供通信服务,并没有IEC 61 850逻辑概念的服务器,以及依赖于服务器的逻辑通信点的概念,以至不具备逻辑上的多路通信,也不存在严格的模型层次和结构,使得信息语义的交换缺乏应有的模型支持。另外产品缺乏规范的运行机制等等。

在目前产品中存在的与IEC 61850的差距是导致产品无法实现互操作性的深层次原因。因此,以实现互操作为目标,依照IEC 61850对产品的改造也将是全面和深入的。

采用IEC 61850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智能装置(保护、测控及其他自动化装置)如何公布自己的信息模型,以及自动化系统如何识别和建立系统的信息模型。

对于已经在现场大量使用的智能装置,最根本的任务是采用SCL语言对其信息结构进行重新描述,使其符合IEC 61 850的语义约定和结构,再根据ACSI映射法则实现对特定通信协议的映射,也就在最小程度上支持了IEC 61850。

5 结束语

第3篇:通信服务概念范文

关键词 电信;计费;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1-0134-01

当前信息时代中,人们对于信息的消费总量和沟通的需求都呈现出空前高涨的需求。而对于油田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有线通信服务和区域内无线通话业务,构成了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信息消费独有特征,因此,如何能够更为有效地提供与实际需求相契合的通信服务,就成了油田通信领域工作的重点。而油田环境中的电信计费管理工作,作为能够正确和及时反映实际信息消费需求趋势和走向的重要工具,在整个系统中占据着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

1 电信营业计费管理系统的概念以及设计原则

当前对于电信计费工作而言,出现了相对于之前的明显复杂性,一方面用户对于电信服务以及信息的消费方式和水平都有所变化,消费方式从之前单纯的语音通信需求,逐步向数字化需求扩展,而与此同时,消费水平和总量也有大幅度的提升趋势。另一个方面,用户对于电信账单的支付手段以及电信消费状况的查询需求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针对于此种状况,电信计费管理系统在电信运营过程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并且越来越成为电信服务领域确保正常工作的重要控制工具。

通常而言,一个相对完备的电信营业计费管理系统,首先应当从稳定、响应速度以及弹性几个方面确保其具体性能。所谓稳定,就是要求计费管理系统能够保持连续正常的工作,这是从系统健康的角度对计费系统提出要求。一个表现稳定的系统,能够全时段提供连续,并且具备一定的风险抵御能力,其中也应当包括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和手段。而响应速度,则是作为信息时代之下更为个性化的需求满足。当前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需求,这种需求具有很强的并发特征,而这种需求同样表现在对于其自身信息消费状况的获取之上,即对于计费管理系统的查询要求也会呈现出很强的并发特征。这种并发特征来源于内部工作人员和外部消费群体两个方面,因此在响应时间上必须能够有所保证。最后,对于系统弹性方面的要求,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予以理解认识。横向方面,电信营业管理系统需要对其他的应用保持有标准数据接口以及友好特征,确保其获取到的统计数据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而从纵向方面,在对计费系统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其自身在未来发展的需要,为未来的发展留足余量。

2 电信营业计费管理系统的结构以及发展趋势

不同的电信通信服务环境下,其计费管理系统也会随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与环境的需求相契合,也因此从功能和应用层面表现出不同特征。但是究其根本,电信营业计费管理系统通常都具备有一些典型的功能,其中包括用户档案管理、计费数据管理、查询以及输出、系统设置四个主要方面。这其中,用户档案管理是计费管理系统的根本,虽然这不是最为直接的目标体现,但是只有对用户实现妥善的管理,才能对系统内外两个环境同时实现价值;而计费数据管理则是管理系统首要的工作任务,是其自身价值的必要体现;查询和输出是系统中的一项基本支持功能,为其他各个模块的实现提供着基础依据;而系统设置则体现着整个系统的自动管理思想,它同时也为系统的横向合作提供着必要的接口。

计费数据管理是整个系统中最为基础的部分,这一部分的职责在于对整个电信体系环境中的用户使用状况进行统计并且记录过程,最终形成对应于每个用户的账务信息。对于这一方面的功能而言,其核心并不在于对用户消费过程的统计和账务的形成,这些都属于相对而言较为基础的功能,而就目前的情况看,计费数据管理功能更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应当在于实现业务统计和分析。这种业务层面的统计和分析,不仅仅能够向管理系统内外的不同用户提供更为深入的报表信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于电信通信系统本身发展方向的决策支持,对于深入分析话务以及数据需求主要表现形式和潮汐等问题,都有着积极意义。

在计费数据管理的数据基础之上,用户档案管理是整个电信营业计费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其存在价值的最终体现。无论是电信服务本身还是计费管理系统,其存在的最终价值都是更好地服务信息消费群体。在相对更为完善的数据支持基础上,用户档案管理能够实现数据层面对于信息消费主体的更好识别,借以进一步分析出信息消费主体的行为特征。这种分析结果一方面可以保持信息传输服务网络呈现出动态弹性,与消费需求保持更为紧密的一致性,另一个方面也能够帮助通信系统更好在相关行为数据基础之上展开更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实现信息传输体系内外的多层面发展。

查询以及输出功能本身是源于环境中存在的需求而产生的功能延伸。无论是通信服务提供系统中的工作人员,还是通信系统所需要服务的信息消费主体,都存在有获取消费状况信息的需求,这种产自于信息消费主体的需求推动了查询以及输出功能本身的成熟。这个功能能够为计费管理系统内外多层次的用户提供查询服务,并且能够支持在允许权限之下的打印输出。对于这个功能而言,最重要的在于并发性的妥善处理,多用户同时在线发起查询请求是这个功能的特点之一,因此保持多线程运作维护响应时间是这个功能的核心所在。

最后,系统设置功能用于实现针对电信营业计费管理系统自身的参数设置,同时也应当关注数据安全以及标准化数据接口的形成和实现,对于存在于系统中的数据外接功能模块的管理,也应当在这个功能构件中予以实现。

3 结论

电信营业计费管理系统本身是自动化办公系统发展的一种极致体现,它一方面能够帮助电信系统服务层面的工作人员更好地展开服务,另一个方面还能够对信息消费主体提供必要的多层面自助服务获取接口。而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中所产生的诸多数据,还能够对电信系统自身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决策支持作用,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第4篇:通信服务概念范文

相比国外,我国的多方通信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十几年的发展中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多方通信1.0时代——销售设备、多方通信2.0时代——提供服务、多方通信3.0时代——价值咨询,而以“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多方通信3.0服务理念正是由会畅通讯提出的,是指在对企业业务及沟通需求进行专业咨询基础上进行的多方通信系统导入。正如会畅通讯CEO黄元庚所说,服务创造价值。结合市场需求,会畅通讯不但为用户提供了优质服务,还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运营情况,为其定制个性化服务,协助企业实现多方通信的核心价值最大化。

作为通信和IT领域资深专家,黄元庚当年为什么选择提供服务的运营模式?在竞争激烈的多方通信市场上会畅通讯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乘着胜利之势,公司2013年的跃升之路将如何继续?

业绩创新高 坚持“服务”理念

李树翀:在过去7年里,经历了前期沉淀之后,会畅通讯的发展速度惊人,并且迅速得到了业界认可,请您回顾一下2012年,贵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业绩和业务有哪些亮点?

黄元庚:自2006年在上海注册后,会畅通讯一直保持平稳向上的发展趋势。除上海外,目前在北京和广州均有分支机构,公司一直在遵循起初的思路按部就班地发展。2012年公司业绩仍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多方通信市场增长率为18%,而会畅通讯的市场增长率是国内市场平均增长率的两倍,市场占有率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李树翀:会畅通讯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都名列前茅。那么,目前在多方通信市场,全球和全国的竞争格局如何?您认为会畅通讯在国内市场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黄元庚:从宏观角度说,现在多方通信市场有技术型和服务型两种模式。

以提供服务为主要模式的厂商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包括联通、电信等在内的运营商,多方通信只是它们主营业务中的一部分;二是像会畅通讯这样专门做多方通信服务的企业,因为专注于企业客户的多方协作通信服务,所以逐渐成为多方通信服务市场的主导力量。不仅中国,全球的多方通信市场格局基本如此。实际上越来越多的运营商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开始将多方通信业务外包给专业厂商来做,因为在“点对点”提供服务和开拓市场方面,专业厂商有其独特的优势。

目前提供同样服务的企业还有全时、中企通信和263等。根据美国研究机构Wainhouse最新的市场报告,依据中国多方通信市场份额的大小排序,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占前两位,紧随其后的就是会畅通讯,市场份额远远超过其他友商,正逐渐成为国内多方通信市场领导者。

李树翀:您刚才提过,多方通信企业大致可分为技术型和服务型两类。前者为用户提供基于设备的多方通信解决方案;而服务型企业,像会畅通讯,则专注于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多方通信服务,并且提出了以“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多方通信3.0”的理念。贵公司成立之初为何选择“服务”这个定位?提出这一理念的背景和目标是什么?

黄元庚:目前来讲,多方通信服务在中国的渗透率是6%,而在发达国家则是60%以上,可以说中国的多方通信发展相对落后,而国外已经有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硬件设备相对成熟,价格也相对便宜。如果按照旧有模式在国内发展多方通信,一是设备成熟、产品价格相对便宜,未来利润增长空间受限;二是单纯的技术和产品供应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很难挖掘客户的潜在需要,还可能就此错失参与国内多方通信市场飞速成长过程的最佳时机。因此,我们最终选择了提供服务,与中国多方通信市场共同成长。

会畅通讯早期主要的客户是世界500强。由于工作平台的原因,他们对包括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网络会议和流媒体会议在内的多方通信产品和服务已经非常了解,对市场形态也有一定认识,在了解了会畅通讯的服务类型和发展状况之后,就很乐意与我们合作。

现在我们想要着重发展国内用户,他们对这种工作形式了解较少,甚至不知道怎样通过这种形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所以很多国内客户往往会直接拒绝我们的产品。这个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国内市场并不是很成熟,与国外市场存在间隙,市场培育成为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需要我们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沟通需求,根据实际情况为企业制定个性化服务,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多方通信3.0的概念。

此外,IT设备更新换代非常快,在很多老设备的功能还没有为人熟知和充分利用之前,新的设备和功能已经面世,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会畅通讯的目标就是充分挖掘技术和设备能够带给客户的收益,在现有技术层面上将多方通信服务效能最大化,尽可能地为企业沟通协作创造价值。

这就是多方通信3.0时代我们提出咨询理念的背景,同时也表明了这一理念的初衷:深入挖掘用户需求,以需求为导向,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

搭建全球无缝平台

紧盯移动终端

李树翀:会畅通讯提倡“服务为王”,有电话会议、网络会议和视频会议等,并且市场份额也在奋力追赶基础运营商。那么,会畅通讯的产品和服务有哪些亮点让它能够在多方通信领域处于比较高的地位?

黄元庚:说到会畅通讯产品和服务的具体亮点,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服务的覆盖面是首要考量指标——看你是区域、全国,还是全球。运营商服务的区域性特征较明显,会畅通讯的客服人员遍布好几个国家,搭建了全球无缝平台,为全国甚至全球客户提供7x24中英文服务。

第二,服务内容也是用户关心的焦点。会畅通讯能够真正做到站在用户的角度,从用户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满足用户的沟通需求。像会畅通讯这样深入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并为其量身打造多方通信解决方案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第三,在服务行业,品牌的建立非常重要。多方通信的品牌力和服务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假如在使用了多方通信产品的100次会议中有一次出现了问题,哪怕其他99次发挥得再出色,也会面临被弃用的风险。通过多年的实践,会畅通讯严把质量关,自身品牌已经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确保了在多方通信领域的领导地位。

李树翀:具体有哪些措施来保障会畅通讯的服务质量?

黄元庚:保障服务质量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平台维护能力、预防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畅通讯的服务覆盖了100多个国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网络环境、实现方案和运营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如何预防问题的出现,如何协调处理已经出现的问题,需要建立哪些应急措施,这些是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关键。

为了严格把控服务质量,在基础设施的布局和故障的预防处理阶段,会畅通讯采取了一系列完善措施:与全球多个领先的电信运营商合作,管理全球14万个服务网点;与世界领先的多方会议服务提供商InterCall进行全球技术共享,可调动国际技术资源 ;国内本地的质量部、通讯部、研发部等多部门共同管理并支持会议服务平台的运作;建立了服务标准和完善的故障处理流程。这些措施都保证了会畅通讯覆盖全球的故障追踪排查能力。

李树翀:现在终端多样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移动通信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而且,我发现现在很多外企员工随时随地都在开会,那么,针对这种情况会畅通讯有没有专门的解决方案?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会不会融入到多方通信应用当中?

黄元庚:研发推广移动终端会议产品是会畅通讯的战略方向之一。我们有相应的APP(Application,第三方应用程序)——Mobile Solution,在手机应用市场上即可下载,并支持安卓、苹果、黑莓操作系统。对于会畅的很多企业客户来说,员工已经逐渐把手机会议APP当做日常办公用品了。以联想为例,我们针对联想的乐Phone开发了一个移动应用,方便员工随时随地参与会议。现在几乎每人一部智能手机,所以未来移动终端会议产品会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按需付费 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李树翀:会畅通讯的运营模式是怎么样的呢?

黄元庚:刚才提到,会畅通讯始终提倡“咨询+服务”的经营理念,收费以出具账单为准,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开了多久的会,用了哪些服务,会后我们为客户开具账单,客户按照使用时间缴费。这个时间可以精确到秒,和家庭用户按用量缴纳水电费是类似的概念,这也就是人们理解的“按需付费”的运营模式。

李树翀:虽然之前比较低调,但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会畅通讯的市场份额喜人,服务也得到了企业客户的广泛认可。您刚才提到,目前多方通信在中国市场渗透率是6%,发达国家则是60%,这6%与60%的差异,既说明中国市场的差距,也说明中国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世界500强大多是会畅通讯的客户,接下来,会畅通讯对开辟国内市场持何战略?

黄元庚:6%和60%有10倍的差距,这也说明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之大。现在,不管是国企、政府还是国内的民营企业都在积极寻求转型,并全面投入全球化竞争,当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大潮中遭遇沟通与效率压力时,就会逐渐转变会议和办公方式,也为我们带来了机遇。

从去年开始,开拓国内的企业用户已经成了会畅通讯的战略重点。就目前情况看来,国内的大型私营企业对多方通信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一个大型企业有几千个销售人员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如何将这几千人有效集中进行产品和销售技术的培训对企业来说是个头痛的难题。按照传统方式,各路销售人员会组成一个培训大部队,先到公司总部接受培训,再到各个分部实地考察了解产品,各省之间来回奔波,光是差旅成本已经很高昂。有了网络会议和视频会议等平台,销售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集体接受培训,而且只需要一个培训讲师,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务成本。所以,未来国内多方通信产品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

综合考量会畅的优势和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会畅寻找的客户是这样的:企业架构庞大复杂、涉及行业领域较多、地域分布较广、对工作效率要求较高等。我们目前在做的就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部门的现状,将产品和服务打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推广。

李树翀:现在云计算盛行,会畅通讯是否会提供基于云计算的会议服务?相应的云策略是什么?

黄元庚:事实上,从用户角度来讲,供应商的系统有没有建立在云架构的基础上,他们感受不到,能体验到的只是产品的性能好坏、速度快慢和流畅与否。

严格意义上来说,想要做基于云的通信系统,必须要有海量的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通信资源等。“云会议”的概念有三个方面:一是数据无限量,能够支持各种大型会议;二是能够依据客户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三是不用事先的巨大投入即可使用。据此来看,国内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的云服务。

对会畅通讯来说,如果有了云和海量资源,我们就可以动态地调用网络资源,既能够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让其享受到极好的体验,又能够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秉持“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为用户带去更好的服务和体验,会畅通讯正在规划建立基于云计算的通信系统,继续在服务供应方面深耕细作,给客户带来更多价值。

第5篇:通信服务概念范文

[关键词]航空;电信网;应用

1 atn背景

近年来,空中交通流量的飞速增长给现有通信导航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91年国际民航组织经过深入的研究,引入通信、导航、监视/空中交通管理(简称cns/atm)新航行系统概念,以期通过应用数据通信和卫星技术改善现有的空管系统。新一代航空电信网是新航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cns/atm新航行系统的前提。

atn并非一种全新的底层通信网络,而是采用基于国际标准的公共接口服务和协议,集成地面、空地和航空电子数据等多种数据子网互联来实现统一数据传输服务,是全球地空一体化的航空专用通信网络,可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航空通信服务。atn可以提供空中交通服务通信(atsc)、航空运行控制(aoc)、航空管理通信(aac)、航空旅客通信(apc)四类服务。目前在国际民航组织的推动下,atn网络已经全面进入部署实施阶段。

2 atn的应用程序

atn由若干应用程序和通信服务组成,是一个互联网的概念,通过尽可能整合并使用现有的通信网络资源,为航空界(包括空管、航空管理部门、航空运营商、航空器制造企业)提供统一的通信服务,并根据不同组织的要求,提供不同质量的通信服务。atn提供的应用程序包括地空应用和地地应用。

2.1 地空应用

(1)上下文管理(cm)

cm的作用类似于域名解析系统,提供机载系统和地面系统,或两个地面系统之间交互、更新数据链路应用信息,包括应用的名称、地址、版本号等。

(2)自动相关监视(ads)

ads应用自动向用户提供来自于机载导航定位系统的报告,包括飞机标识、四维坐标和附加数据。ads系统提供自身位置与其他信息报告,可用于空中交通管理和飞机位置的监控。

(3)管制员与机组人员之间数据链通信(cpdlc)

cpdlc 应用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管制员与机组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换,与管制人员和机组人员的对话通过cpdlc来维护。它提供四个功能:管制员机组人员之间信息交换功能、数据当局之间的移交、许可的下行移交、地面前向移交。

(4)飞行情报服务(fis)

fis 应用允许机组人员通过数据链向地面航行情报信息系统请求和接收数字化自动航站情报。fis数据链服务可以提供给空中和地面用户,是现存的语音通播方式的补充。

2.2 地地应用

(1)ats(空中交通服务)信息处理服务(atsmhs)

航班计划数据通过amhs接收。amhs定义了两种应用,一类是ats信息服务,采用存储转发方式进行信息处理;另一类是透传方式,aftn(航空固定电信网)信息的传输方式。

(2)ats(空中交通服务)设备间数据通信(aidc)

aidc 用于在ats单位间交换数据以支持空中交通管制移交。支持的服务包括航班通知、航班协调、管制移交、通信移交、监视数据的传输等。aidc是严格地用于ats单位之间交换控制信息的atc应用,不支持其他机构间的信息交换。

3 atn的体系结构

atn网络的主要构件是通信子网、atn路由器和终端系统。通信子网定义为一个基于特定通信技术的通信网,用于atn系统之间传递信息的物理手段,并非是atn的组成部分。各种地地和地空子网为atn的终端系统之间提供多条数据通路支持。atn路由器负责连接不同的通信子网,并跨越不同的子网传送基于qos的分组。atn终端系统处理应用层服务和上层协议栈,以便与对等的终端系统进行通信。

3.1 atn通信子网

atn的通信子网可以是现存的数据网络,也可以是正在发展的数据网络。地空子网包括:航空移动卫星服务(amss)、甚高频地空数据链(vhf)、二次雷达s模式(ssr mode s)、高频地空数据链(hf)、gatelink。地地子网包括:局域网(如以太网、令牌环网、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广域网(如x.25、帧中继、atm、isdn)。另外,公共 icao 数据交换网(cidin)、改进的 x.25 通信服务等均可用于 atn 子网。机载子网:与地面系统类似,机载的各种通信网络也可以作为atn 子网。如基于arinc规范429和629的子网、以太网和fddi网。

3.2 atn路由器

当飞机移动,到达飞机所通过的网络将改变。atn支持动态路由,以适应飞机移动和网络维护等网络拓扑的改变。路由器是中间系统,包含osi参考模型的下三层。根据不同类型,由不同的路由协议组成。

3.3 atn终端系统

atn终端系统与其他atn 终端系统进行通信,向atn应用提供端到端通信服务。atn 包括全部七层协议栈。atn 终端系统是自动化设备的接口,也是人机接口。

4 atn的应用进展

4.1 国际上atn的应用进展

(1)atn地地应用

作为第一个atn地地应用,航空信息处理系统amhs(ats message handling system)是代替现有自动转报系统aftn的atn应用,可以提供更可靠、更安全、功能更强大的信息传输服务。美日间于2005年投入运行开通了的amhs线路。欧洲地区的西班牙于1998年年底,amhs系统投入运行。2006年2月,法兰克福—马德里之间amhs线路投入运行。2005年,阿根廷国内的amhs系统投入实际运行。2006年2月,科威特安装部署了amhs产品 。2006年10月,牙买加在国内安装了amhs系统。

(2)atn地空应用

atn地空应用部分主要内容是由acars向atn地空通信过渡。现有的acars与atn是不兼容的,需过渡到甚高频数据链中的vdl mode 2,过渡到vdl mode 2的规划和建议需采用aoa(acars over avlc)的方式实现。过渡计划利用原有设施,特别是在底层完全兼容的情况下(采用的频段、机载设备和天线兼容),过渡采用的实际措施是:先建立能传输atn报文的地空网络,并在其基础上实验acars的应用,待技术完全成熟,转换成atn的vdl mode 2。

目前地空应用的发展为,2001年中期,sita已计划升级并使用vdl mode 2服务,并在欧洲中部逐步将原有的acars地面站改造成为兼容acars和vdl mode 2两种协议的地面站。2004年以来,已有超过100个vdl mode 2地面站在北美投入使用(全球超过200个),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发展也很迅速。arinc也在致力于发展vdl mode 2网络,其开发的aoa和atn网络已经投入了应用,网络覆盖北美、欧洲和日本。在欧洲,2003年年底,arinc建设的12个地面站投入运行,以支持link2000+项目。eurocontrol支持基于vdl mode 2进行的空中交通服务与控制,在其link2000+战略中,eurocontrol向航空公司提供经费支持,鼓励其加装vdl机载设备。根据巴黎监视站统计的数据,截至2006年1月,已经有20家航空公司的155架飞机装备了vdl mode 2设备,包括7种不同类型的飞机,vdl mode 2已应用于超过20条航路。俄罗斯、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美国、英国、奥地利、德国、卢森堡、匈牙利、丹麦、荷兰、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已将vdl mode 2技术投入到民航商业应用中。

4.2 国内的应用进展

国内的应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5年,主要的工作为编制《空管航空电信网技术政策、应用和发展技术白皮书 》;atn实验室建立和技术准备;研究与开发工作;国际atn/amhs技术测试工作。第二阶段为2006—2010年,主要的工作为atn/amhs过渡与实施;acars向vdl mode 2过渡。

第6篇:通信服务概念范文

关键词:无人船 航海保障 服务

1.前言

无人船的学名叫水面机器人,是一种不需要人上船驾驶, 可以完全独立自主执行任务的船只。据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将是无人船领域发展的黄金时间,从军用到民用的潜在市场在千亿级别以上。无人船时代来临被认为只是时间问题。

无人船时代来临,传统的视觉航标和VHF语音助航信息等航海保障手段作用将削弱,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根据无人船的操控系统要求、工作特点、运动特性来提供相应的助航服务。因此,针对无人船的航海保障服务应聚焦于:提供利于无人船控制系统识别的无线电航标或利于机器视觉识别的视觉航标;加强大带宽、高速度、高频率、高可靠性的海上通信链路建设;建设船船信息交互和船岸信息通讯平台,能够根据船舶吃水、船舶类型等提供适合船舶的推荐航线,并沿途推送水文气象、航行通警告等海上安全信息;提供与真实环境相同的虚拟现实仿真航行平台等。

2.航标服务

无人船的控制主要依靠陆地控制中心和雷达、摄像头、红外传感器等,因此,为无人船提供的航标服务应以无线电导航台、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雷达指向标、雷达应答器等无线电航标和利于机器视觉识别的目视航标为主。目前,AIS基站信号已基本实现对我国沿海近岸主要通航水域、长江干线和内河4级以上高等级航道及部分封闭水域的通信覆盖。依托AIS基站设置的AIS虚拟航标设置快捷,成本低廉,且易于被船用电子海图识别和解析,因此无人船时代AIS虚拟航标将发挥巨大作用。

3.通信服务

依赖电子导航的无人船与岸基系统的信息交换将更为频繁,海上通信平台应用需求和业务将大幅扩展。无人船艇的通信对象主要有无人船艇与母船之间、无人船艇之间, 通信的内容主要有母船对无人船艇的指令信息、无人船艇实时回传的运动状态信息以及视频信息等。目前的海事通信平台,服务内容分散、手段单一、带宽、信息处理的效率和数据存储容量渐渐无法满足海洋信息系统扩展需要,成为海上多种应用系统性能瓶颈。

无人船时代的通信服务一是要加强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V D E S)、甚小口径卫星终端站(VSAT)、卫星通信等大带宽、高速度、高频率、高可靠性的海上通信链路建设。二是加强海事云通信平台建设。云计算平台是大数据时代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主要利用虚拟技术、分布式计算及并行网络计算技术,有效整合不同区域的信息资源和不同的硬件结构,并进行有效地划分和利用,提高系统的数据存储能力,同时提高计算、传输和存储效率。客户和服务通过标准服务技术支持的标准化W e b服务技术进行通信,以建立和促进通信。E航海战略确定后,以“按需服务和屏蔽数据源”的理念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即用户无需关心自己所需的信息通过何种渠道、何种具体设备,而是怎样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到所需信息。因而,所有船舶信息数据的收集和传输最好基于通用的协议模型。同时数据传输要满足用户相互识别需求。海事云的概念为地理环境中的身份管理,身份验证,加密,真实性验证,服务发现和带宽/覆盖高效消息提供了标准化的协议和功能支持。通过定义面向服务的通信系统,可以在全球互操作性的背景下轻松开发针对海事最终用户的创新解决方案,从而为航运管理和服务部门提供一个开放的供应商中立平台,有助于信息交换无边界,并在互联网,卫星,蜂窝电话网络和数字无线电链路等各种通信渠道上得到保障。这一概念应能够使各种船舶类型以及海上结构和岸上的异构软件系统,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个人计算机等,根据标准化接口,协议和访问控制权进行交互(EfficienSea2,D3.2)。三是拓展AIS系统功能。由于基于V H F通信频段和S O T D M A通信协议的AIS系统存在系统容量和VHF通信系统9.6kbps的传输带宽限制,无法适应船舶间和船岸间越来越多的信息传输需求。有学者提出基于公网GPRS / CDMA / 3G通信系统移动IP技术的自动识别技术,作为AIS系统的补充。

4.构建统一调配的海事信息共享大平台

当无人船舶普及后,很可能出现:当船舶遇到紧急情况,岸上指挥者有的建议加速从他船船头经过,有的建议减速从他船船尾经过,导致Q策混乱。且“多龙治水”水上管理状况造成海上监管和服务部门各自掌握不同的数据,海上安全信息部门化、孤立化、碎片化,缺乏信息共享平台,难以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挖掘和整合,数据利用率不高,难以提供系统有效的海上安全信息。如果将所有船舶航线途经信息汇总到同一平台进行统一调配,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因此需要构建统一调配的海事信息共享大平台。这一平台能够为船舶提供动态的航线计划,实现基于AIS、ECDIS、水深数据模型以及环境管理工具的船舶积极动态的航线计划。同时,可以收集、交换、整合、分析和显示信息,包括航道、航标、港口、海况和地理、船舶船员、航运管理、货物及航运市场、公共服务等信息在内的所有信息,形成涵盖主要涉水活动的、以海量数据为基础的信息资源池,实现信息的无缝共享。这一大平台应立足于E航海系统基本架构规范数据源标准,同时,根据海事和港航等单位需求,将采自数据中心的源数据接入有关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充分有效地融合数据。 通过云计算对大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筛选加工,通过微信公众服务平台、门户网站、手机APP等服务方式,利用公网、甚高频、卫星链路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5.研究开发“无人船仿真和虚拟训练系统”

在常用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中,把人视为旁观者,可视场景不会随着用户的视点进行相应变化,没有身临其境之感,不强调实时交互,人的想法需要与计算机相适应。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带来了人机交互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强调人对虚拟环境的主导作用,作为参与者沉浸其中,使人机交互的内容更生动和丰富,方式更和谐和自然。虚拟现实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生成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现实环境。用户通过特殊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交互。产生等同于真实环境的感受和经验。基于虚拟现实的无人船仿真训练系统包含高级三维图形加速卡、立体眼镜、大屏幕显示设备、立体音响,头盔现实和位姿跟踪设备,应用图像全景建模、碰撞检测、音频虚拟等技术建立虚拟现实训练系统,对无人船的远程操控人员进行实操训练。

航保部门可以在提供电子海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服务,为无人船提供虚拟的水上环境实景模型。可以采用基于图像的全景建模技术,增强场景模型的深度感和真实感。比如:使用数码相机在水域现场一个固定点环拍实景一系列相片,经过拼接、平滑等处理,形成360度全景图片,根据观察者的角度,将图片进行数字化变形,投影到虚拟场景中。

参考文献:

[1]胡青.基于公共通信网络的一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

第7篇:通信服务概念范文

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概况,并基于未来网络发展的态势,以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进一步统一为目标,提出了“U网(UniversalNet)”概念,以求为移动通讯网络与互联网相融合问题,寻求更加便捷道路。本文对现有通信网络结构进行了理论性分析,借助互联网体系在现有通信网络结构上进行改进,得出“直线通信结构”,最后阐述“U网”的有关设想。

关键词

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U网

一、引言

随着手机无线上网的实现,更让人们尽情享受到了网络带来的方便与乐趣。因此很多手机用户都开通了GPRS无线网络服务。通过GPRS网络接入WAP,可充分发挥接入时延短(2秒接入)速率高、永远在线、切换方便等优点。WAP是一种向移动终端提供互联网内容和先进增值服务的全球统一的开放式协议标准,是简化了的无线Internet协议。WAP将Internet和移动电话技术结合起来。伴随着3G的问世,手机上网的用户也会越来越多,用户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有限的WAP站点并不能满足广大用户的要求,从而突显出WAP资源不足的问题[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扩大,近年出现的网络电话运用了数字化传输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语音压缩算法对语音数据进行压缩编码处理,再把这些语音数据按IP等相关协议进行打包,经过互联网把数据包传输到接收地,最后把这些语音数据包串起来,经过解码解压处理后,恢复成原来的语音信号,从而达到由互联网传送语音的目的[2]。经过网络电话系统的转换及压缩处理,每个普通电话传输速率约占用8~11kbit/s带宽,因此在与普通电信网同样使用传输速率64kbit/s的带宽时,网络电话数是原来的5~8倍,大大提升的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二、现代通信网络面临的问题

通信网络在近些年来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3G服务的开通,更使通信网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网络结构复杂,在建设通信网时的基础投入高,与国际互联网的结合不好,造成用户使用无线互联网享受到的服务有限,不同运营商间的增值业务不能互通问题,等等[3]。当前的互联网也有通信服务功能,移动通信网络也可以访问互联网,但是它们的服务是有限的,并不是真正意义是的统一[4]。互联网的通信服务不能像移动通信网那样便利,移动互联网的WAP网的资源有限,仅能访问采用WAP技术支持的一小部分的网络资源,那么由此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例如:如何对现有通信网络进行优化改进;怎样的网络更有利于未来的信息传递的发展;未来网络发展的方面又是什么。

三、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

现在的通信网络以树形结构为主,多为分层式通信模式。当一个点到加一个通信时,首先,先要经过基站,再然后经过控制交换中心,若控制交换中心范围内找不到目标地址,则将数据发送至上一层控制交换中心,这样就形成一个分层式结构的通信过程[5]。如图1所示。根据现代通信网结的结构,为一个模拟通信过程,设user为通信用户,BSS为通信网络d中基站子系统,设NSS网络控制子系统中的控制交换中心,下面简称控制交换中心.来模拟一个通信过程例如图中,Z1到Z2就是一个本地(同区域)通信过程,也就是在一个控制交换中心区域内能找到通信目的地,则直接在本区域内控制交换中心处理此数据,这样就完成一个通信过程。若在本区域内没有找到目的地,如:Z1到P1的一个通信过程,当Z1发出请求后,由基站将其请求传送至本区域内的控制交换中心TA1,当TA1发现此目的地址不在本区域内时,将数据传送至上一层的交换中心TA2,同样若TA2发现此目的地址不是本区域内的地址,TA2就会将数据传送于上一层的控制交换中心TA3,当TA3在在网络中找到目的地址P1时,则将本次请求信号发送至目的地址所在区域的控制交换中心.在这个过程中,请求信号首先经过TB3依次将数据传至TB2最后传至目的地址所在的TB1,最终发送至目标地址。完成本次通信过程。

综上,现有的通信网采用的通信方式中完成一次通过程的中转过程过于复杂,分层式通信模式的网络资源的投入也过于庞大,从而造成通信节点过多,与未来的通信发展极其不相适应。因此,现在的通信网络应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有效借助互联网资源,吸取网络电话的软交换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协议形成一个新的通信模式。本文提出直线化的通信模式,即未来的通信网络的通信模式就是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是直线的,不经过分层中转。点A到点B间的通信过程,如图2所示。从A到B间的通信,完全是从一个控制交换中心到另一个控制交换中心的传输。当A发出请求时,由基站将A的请求信号通过基站发送至控制交换中心,控制交换中心通过互联网直接连接目的用户,利用互联网中的路由功能直接寻找最近的通信路径,连接到目标用户所在的控制交换中心,并将A的请求直接通过互联网发送给B,从而节省通信过程,使互联网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四、新一代的通信网络

由于3G与4G通信网络的服务面本身并没有发生质变化,并不能有效的直接的扩大其服务面,其可利用的互联网络资源仍然受制于WAP。基于此,本文提出了"U网"概念。所谓的"U网(UniversalNet)"就是将现有的通信网络与互联网并行同步,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体系[6]。“U网”概念的不仅指单一未来互联网或通信网,而是从根本上将通信网与互联网融合,取二者长处相互促进。“U网”采用直线通信结构,同时借鉴网络电话的软交换技术,通过互联网的IP包传送数据信号,与移动通信的无线传输技术结合,建立一种移动网络电话,用以实现无线移动语音的业务,大大提高网络资源的应用[7]。“U网”无论在语音还是在数据方面全部基于互联网。用户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只要在无线互联网基站的服务范围内,用户将信号发至无线基站,由无线基站将数据传送数据交换中心,而后进入Internet将数据或通信信号传送到目的地。

1、“U网”的构架“U网”就是采用直线通信结构,以互联网为基础,将互联网资源与通信资源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一种高速通信网络。“U网”在网络服务的范围上也将与互联网完全同步,移动网络终端与固定网络终端将在接受到的互联网资源方面和访问方式方面基本不存在区别。移动网络终端在访问互联网资源时,互联网数据首先通过WAP网关(数据转换),然后传送给用户端。从而解决移动网络终端在访问互联网资源时受WAP资源有限的障碍,完全实现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并行同步。如图3所示设MS为一个移动手机用户,MBS为:车载移动平台用户,wirelessnet为移动互联网网用户,dataconversion为WAP网关(数据转换),移动互联网用户在访问互联网时上下行数据交换通过WAP网关(数据转换)进行转换。“U网”在结构上以互联网为基础,借鉴网络电话的通信方式,将所有信号、数据都通过互联网完成直线通信。用户与用户间的通信,通过基站将信号传送到数据交换中心,由数数交换中心通过互联网,运用语音压缩算法对语音数据进行压缩编码处理,然后把这些语音数据按IP等相关协议进行打包,经过IP网络把数据包传输到接收地的目的用户。从而改变传统的树形的通讯结构,将通信过程改成直线型,这样无论在那个区域,只要经过一级数据交换,就可以与目的用户连接。

2、“U网”展望“U网”概念的提出将直接把通信与互联网完全融为一体,用户享受到服务面更广,服务质量更高,更智能化的,无障碍的网络服务。它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功能完备的网络体系,既可以访问网络资源,同时又具备通信服务,使互联网资源充分得到利用。同时为不同通讯网络形成统一的标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各电信运营企业有效节约成本。因此“U网”的实现将对通信及互联网产生巨大影响,直接改变人们日常生活和通讯方式,在网络发展过程中产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秋萍.计算机网络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2]芩贤道,安常青.网络管理协议及应用开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3]张娟.用TCP/IP进行网际互连[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4月.

[4]马金龙,胡建萍,王宛苹.信号与系统[M].科学出版社,2006年.

[5]张辉,曹丽娜.代通信原理与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1.

[6]TheodoreS.Rappaport.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中文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07.

第8篇:通信服务概念范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IEC61850;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TM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智能电网”一词已成为一个流行的专业术语,代表了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变革的最新动向,被认为是2l世纪电力系统的重大科技创新和发展趋势。智能电网作为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渗透到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各个环节。在上述这些环节中,智能变电站无疑是最核心的一环。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智能变电站为智能电网提供标准的、可靠的节点(包括一次、二次和系统) 支撑。

一、智能变电站的概念

目前,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业界对智能变电站的含义也逐步达成共识,智能变电站指基于IEC61850 标准建立全站统一的数据通信平台,依靠先进的智能一次设备,通过网络化的通信平台实现数字化信息的共享,自动完成信息采集、在线测量、精准保护等基本功能,并根据自动控制、智能辅助控制、智能告警、在线分析决策等高级功能,实现与相邻变电站、电网调度等互动的变电站。智能变电站可以看成是数字化变电站的继承和发展,智能变电站技术体系是以数字化变电站为技术基础,在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构架体系上融入在线监测、智能告警及辅助决策、顺序控制等高级应用技术而组成的一体化信息平台,最后形成智能变电站。

二、智能变电站的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2.1发展简史

最初的变电站控制系统出现在三十年前,是由数字化通讯继电保护装置发展而来,时至今日变电站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结合日趋紧密。1994年由德国国家委员会提出制定通用的变电站自动化标准建议,是变电站技术形态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在IECTC57工作组2002年北京会议上,指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追求现代技术水平的通信体系,实现完全的互操作性,体系向下兼容,基于现代技术水平的标准信息和通信技术平台,在IT系统和软件应用通过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化实现开放式系统。事实上,技术形态的发展,始终与电网公司管理模式、运营模式、设备制造、设计施工与维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2 发展的驱动力

变电站形态的发展是需求与技术支撑力双重作用的结果。面向变电站的需求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公司运营的成本压力通过多种渠道延伸至变电站设计、施工、运维和新设备研发制造等各个方面,逐渐的赋予了变电站越来越多的使命。例如从电网运行的角度,希望变电站能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数据,这就是区域调度层面的成本压力向变电站的自然传递,区域调度需要更多的准确数据进行电网状态估计,用以准确地把握电网运行局势,从而增强电网可靠性。

2.3 变电站成本压缩的实现路径

单从纯技术发展的形态上来看,变电站的成本压缩最为明显的体现是在其功能的小型化、集成化。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将多个功能集成在同一个设备上(如保护、控制、测量等),而这些功能过去分散在多个元件中。小型化和集成化的IED设备无疑能够降低占地面积,减少运维人员,最终降低企业建设运维成本。

2.4 基本的发展方向

从过去的经验中也可以看出,在驱动利润改善过程中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发展方向。

(1)传统自动化电气岛的功能集成与数据网络化。这减少了设备个数(例如在保护设备中装设自动重合闸和扰动录波装置),从而减少了硬件投入和维护。在数据管理中,特别是考虑到所有的数据资源都能够在网络中方便的调用。

(2)标准方案的推行。从一个电网公司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可能会进行项目管理模式与运维模式上的巨大转变。从提供商角度来看,最大化的COTS(商业货架产品,即具有开放式标准定义的接口的软硬件产品,例如PC或操作系统)和创造在世界范围应用的可以配置的平台,以此降低开发的摊销成本。

(3)针对变电站总体成本的资产分析与控制,这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维护与监测的问题,系统越大维护越关键。维护策略逐渐变成了最初需求的一部分。二是为了最大化各种设备的剩余寿命,改造计划变得更加复杂,找到一种可以伸缩的适合各种情况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智能变电站IEC61850标准

网络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IED在变电站局域网的应用。基于微处理器的IED提供了强大的通信能力,IED的推广为改进系统操作运行和引进标准规约打下了良好基础。标准规约的使用将使得不同制造商的IED间满足互操作性要求,这种兼容性还可以延伸到新型系统结构的控制中心,即任IED的信息可以被与该变电站有网络联系的任何访问者访问。只有应用通用的对象建模工具,建立统一的对象模型和对象字典,采用统一的通信协议,才能满足系统集成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 IEC TC57总结了UCA2.0和IEC60870-5系列标准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关于未来变电自化系统通信体系结构的一个国际标准――I EC61850。

3.1 IEC61850标准的特点

由IEC61850的10部分内容可见,IEC61850与以往SCADA通信协议不同的是, 除了定义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通信要求和数据交换外,还对整个系统的通信网络结构、对象模型、项目管理控制(组织、配置、文档和安全运行)、测试方法等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描述和规范。 IEC61850标准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分层

IEC61850除了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分成变电站层、间隔层、过程层之外, 每个物理装置又由服务器和应用组成,将服务器分为逻辑装置、 逻辑节点、数据对象、数据属性,物理装置内包含服务器和应用。从应用方面来看,服务器包含通信网络和 I /O。从 IEC61850来看,服务器包含逻辑装置,逻辑装置包含逻辑节点,逻辑节点包含数据对象、数据属性。IEC61850提供了服务器目录、逻辑节点目录和读数据定义等各种服务。

从通信的角度来看,服务器通过子网和站网相连, 每 1个 I ED既可扮演服务器角色也可扮演客户的角色。这种分层, 需要有相应的抽象服务来实现数据交换。ACSI服务有服务器模型、 逻辑装置模型、 逻辑节点模型、 数据模型和数据集模型, 建立起完整的分层数据库模型。IEC61850的对象模型的层次结构如图 1所示。

决策层管理层调度指挥层 监控层 现场层

图 1 IEC61850对象模型的层次结构

(2)采用与网络独立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

EC61850总结了电力生产过程特点和要求,归纳出电力系统所必需的信息传输的网络服务, 设计出抽象通信服务接口,它独立于具体的网络应用层协议(例如目前采用的MMS), 和采用的网络无关。由于电力系统生产的复杂性,信息传输的响应时间的要求不同,在变电站的过程内可能采用不同类型的网络,IEC61850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就很容易适应这种变化,只要改变相应的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

(3)面向对象的自我描述

IEC61850采用自我描述面向对象的办法,要彻底解决面向对象的自我描述,达到互操作性,则需要定义如下内容: 1)定义完整的各类(单元)数据对象和逻辑节点、逻辑设备的代码;2)定义用这些代码组成的完整地描述数据对象的方法;3)定义一套面向对象的服务。

在IEC61850-7-3、-7-4中定义了各类 (单元)数据对象和逻辑结点、逻辑装置的代码,在 IEC61850-7-2中定义了用这些代码组成完整地描述数据对象的方法和一套面向对象的服务。IEC61850-7-3、-7-4提供了80多种逻辑节点名字代码和350多种数据对象代码,23个公共数据类,涵盖了变电站所有功能和数据对象,提供了扩展新的逻辑节点的方法,并规定了由一套数据对象代码组成的方法,还定义了一套面向对象的服务。这3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全解决了面向对象自我描述的问题。

(4)电力系统的配置管理

由于IEC61850提供了直接访问现场设备,对各个制造厂的设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访问。这种方法可以用于重构配置,很容易获得新加入设备的名称并用于管理设备属性,I EC61850是面向设备的。

3.2 IEC61850的使用

采用无缝通信系统协议(IEC61850)可以避免协议转换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IEC61850和以前使用的协议不同之处在于对象模型,它建模了大多数公共实际设备和设备组件。这些模型定义了公共数据格式、标识符、行为和控制,例如变电站和馈线设备。

IEC61850(例如以太网、TCP/IP、MMS )在终端设备中采用了先进的IT技术,低廉的宽带设备、高效的处理器能力、定义和传输过程数据的元数据,将应用重复使用的标准名和类型信息用以在线验证整个系统的数据库的集成和配置。自我描述能显著降低数据管理费用、简化数据维护、减少由于配置错误而引起的系统停机时间。

采用IEC61850协议能大幅度改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设备数据集成,减少工程量、现场验收、运行、监视、诊断和维护等费用,节约大量时间,增加了自动化系统使用期间的灵活性。

由上可以看到,在各个IED和各变电站的数据都是自我描述的、重复使用数据类、简化数据维护、无缝的命名规则、对数据统一建模、容易集成到Web技术、具有灵活性、可扩性、可用性, 定义了大量数据属性和元数据,这些必然影响SCADA系统主站的集成方式。因此会出现新一代的实现无缝通信系统的SCADA系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做了详细的解析,作为智能电网的关键环节之一,智能变电站从结构上分为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为实现智能化控制,智能一次设备和二次智能装置都按照 IEC61850标准建立智能变电站的一体化信息平台进行通信,基于全景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和可视化操作,以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第9篇:通信服务概念范文

上海世博会开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世界各国展示先进发展成果的盛会,信息技术在世博会上无处不在。射频识别技术保证了门票的防伪和智能化,隐形围栏系统认证了入园人员身份,客流引导系统帮助分配各展馆间的客流,智能交通系统则有效地疏导园区内车辆与人员,3G、TD-LTE等无线网络技术保证了各系统间的通信。可以说,世博会在展示未来科技的同时,各种科技又保证着世博会的正常运营。

毋庸置疑,当前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信息技术之间融合渗透进一步加快,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以世博会上崭露头角的手机门票为例,通过非接触识别技术与手机SIM卡技术相结合,物联网技术成功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手机与智能门票物理上合二为一,体现出通信设备、智能设备、消费电子这些终端的融合。同时,用户通过手机门票实现乘车付款、购物支付等多种服务,体现了信息技术在计算服务、通信服务、内容服务等服务运行平台上的融合。这种技术的融合带给使用者全新的用户体验,将推动其商品价值实现和产业化进程。

技术的融合不仅推动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更能在其产业形成之后,带动其更好更快地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云计算的学术定义在1997年已被提出,其概念本身就是虚拟化技术、网格计算、互联网技术等相关技术融合渗透的体现。这些技术经过相互融合,加上厂商的宣传与推广,云计算的概念不断地被认知,并最终形成云计算产业。

但当云计算的热度渐渐降下来,厂商意识到单纯地使用云计算技术这个概念进行宣传与销售,并未带来太大的市场。于是,云计算与其他技术深层次的融合渗透开始了。随后,开发、部署、管理、测试、安全等各个领域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出现了:IBM凭借在构建、支持和运作大规模计算系统的经验与优势,积极在各地构建云计算中心;微软则通过融合桌面操作系统与Visual开发环境相关技术,推出了针对消费者、企业的Live和Online云计算解决方案,以及针对开发者的Azure云计算解决方案;赛门铁克将安全和存储领域的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相结合,推出了面向公共云或者私有存储云的FileStore云存储平台;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借助电信网络全IP和宽带化发展进程,通过将电信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相继提出中国移动“大云”、中国电信“e云”、中国联通“互联云”等云计算方案。面对更加实际与具体化的云计算,越来越多的企业与用户开始积极考察、研究、部署或应用其所需的云计算服务,云计算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可以看到,技术之间的融合渗透,加速了技术产业化的进程,进而扩大了市场规模,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其实,当前物联网产业面临着与当初云计算相同的局面:概念已经炒热,产业已经形成。下一步,就是要继续深化技术的融合渗透,扩大其应用范围与应用深度,以谋求产业规模的扩大与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