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教育范文

中学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教育

第1篇:中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育 生活教育 中学

在数学的每一点进步、发展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现实的问题或者一个曲折的故事。如果我们老师们在教学中能够适当介绍知识的产生背景,或者讲讲知识背后的故事,那么,数学学习将变得不再枯燥,学生学的知识会更加通透,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它所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我想说的中学数学教育中的生活教育。

这里所说的生活教育,主要包括某个知识点的产生与发展,现状与前景,贴近生活的实际例子与应用,数学历史人物(数学家、科学家等)与故事等。

简单的归纳一下,中学数学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有以下作用:

一、了解知识起源,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用处,应用知识,趣味记忆。

十九世纪下半叶,康托尔创立了著名的集合论。数学家们发现,从自然数与康托尔集合论出发可建立起整个数学大厦。因而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石。“一切数学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上”这一发现使数学家们为之陶醉。可是,好景不长。

1903年,一个震惊数学界的消息传出:集合论是有漏洞的!这就是英国数学家罗素提出的著名的罗素悖论:S是否属于S呢?根据排中律,一个元素或者属于某个集合,或者不属于某个集合。因此,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问是否属于它自己是有意义的。但对这个看似合理的问题的回答却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S属于S,根据S的定义,S就不属于S;反之,如果S不属于S,同样根据定义,S就属于S。无论如何都是矛盾的。它使得数学基础问题第一次以最迫切的需要的姿态摆到数学家面前,导致了数学家对数学基础的研究。又促进了数学的大发展等等。这样的故事,不仅使的学生认识到集合的起源,集合的重要性,也了解到集合论的问题所在,自己会迫使自己做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高科技的基础,产生学习兴趣。

2001年3月22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准确地坠毁在南太平洋指定海域。在这场举世瞩目的行动中,有两门数学起着关键的作用:1948年仙农建立的数学信息论,以及1946年维纳开创的数学控制论。首先,这需要由地面远距离传送指令信息,这肯定要受到噪声的干扰。如何保证“和平”号上接收的指令完全正确,这需要用抗干扰的通信理论和数学滤波设计。至于如何指挥空间站上计算机启动阀门,调整飞行姿态,控制进入大气层的地点和速度,都必须准确地运用控制论技术。时至今日,宇航专家对这门数学控制技术的运用已经驾轻就熟,因而这次坠毁可说无惊无险。

在“和平”号坠毁时,俄罗斯的地面指挥中心及其派往南太平洋的观测组,以及南太平洋周边地区的许多地面观测站都在工作。在这些观测活动中,离不开一项关键数学技术——卡尔曼滤波。众所周知,由于受各种干扰的影响,地面观察到的飞船位置和真实的飞船位置会出现误差。1960年,美国数学家卡尔曼(R.Kalman)提出了一种数学方法,可以把随机出现的干扰“滤”掉,使地面监测的数据和真实的位置达到最佳吻合。这便是著名的卡尔曼滤波。1968年,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地面上四座雷达监控飞船的位置,并发出指令使阿波罗飞船软着陆,如果地面观测误差太大,控制飞船计算机调节指令出现失误,登月计划就将前功尽弃。卡尔曼滤波技术于是在登月航行中大显身手,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时至今日,任何航行(包括每一架喷气客机)都离不开卡尔曼滤波,“和平”号的坠落自然也不例外。卡尔曼滤波技术现在已推广到地震监测和经济趋势的监控。虽然,我们常常看不见数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却无时无刻不在享受它的恩惠。作为数学学习者,要能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作用。

三、了解数学的前端应用,发展现状与前景,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志向,培养其科研使命感,发挥数学的德育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技术背后的就是数学。前美国总统科学顾问艾德华—大卫所说:“很少人认识到当今如此被广泛称颂的高技术在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句话可能会招致某些争论。但是,它并不是否定各种硬件技术发展的意义,而是强调很少人认识到数学在高技术中的重要性这个事实,强调高技术中数学的不可或缺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见解是正确的,并且是富有远见的。

从医疗上的CT技术到中文印刷排版的自动化,从飞行器的模拟设计到指纹的识别,从石油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到信息安全技术等等,这些形形的技术的背后,数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关键。

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数学的研究,把优先发展数学看成是保持国家科技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鉴于数学在科技中的特殊地位和当今科技的数学化的进程,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决定要将对数学的支持强度翻两番。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国力要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杰出数学家。

给学生讲这些数学的重要性,可以将它们的兴趣化为学习数学的力量,从而学好数学,报效祖国,从另一方面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目前,不仅是社会上对数学科学缺乏了解,而且我们数学工作者或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数学存在着不完整的理解及认识.如果我们只强调数学的美,只强调数学逻辑的严谨,而不讲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这就容易使那些不以数学为职业的学生感到厌倦;使学生看不到数学与社会及时展的联系,看不到高科技与数学的联系,从而大面积的出现文章开始的一幕。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我们在中学数学教育中一定要结合生活教育,用生活事实教育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张光远,《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第2篇:中学教育范文

美术、音乐教育属于美的教育的一部分。不可否认,它们对培养人的兴趣,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一种潜在、容易被人所忽略,而且其范围极限小,其形式虽是实践,但其实质仍脱离不了为学而学,为教而教的范畴。尽管有的学校,美术、音乐、劳技搞得有声有色,但学生的德育、智育等方面却仍很欠缺,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美的认识发展和真正的感悟。而要真正领略到它们的美和作用,关键还是要"悟",而这个"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是很难达到其境界的。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并不是使某人单纯只具有什么特长获得什么奖就达到了,或只是知道它们的作用而自己并未用此来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就行了。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教育,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修养、审美品味的基础上,用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言行文明礼貌;衣着合适得体;情趣高尚有别;心灵纯洁无私的境界。"真正做"全面发展,特长明显"的中学生,就必须加强美学教育。

美学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其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开设专题讲座,如行为美,外在美和内在美等;可贯穿于各学科教育中,如语文的语言美,数学的线条美等;可寓于美术课中,如山水画的意境美、色泽美,人物画的形体美、动作美等;也可推广到班主任工作中,教室的环境美,学生的心灵美都可对班级管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那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呢?

首先,加强学生人体美教育。让学生明确外在美和内在美,知道什么是美的言行,什么是不美的言行,从而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人体美包括外在美和心灵美,但关键是后者。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也是不美的,只有一颗美的心灵加一个美的外表才是真正的美,正如荀子在《非相》篇中写道"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对中学生来说,外在美就是体质健全,五官端正,衣着得体适合,要求穿适合中学生的服饰,留适合中学生的发型。心灵美就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方面的美。表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就是爱祖国;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时,要爱集体、公而忘私、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团结同学。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要严于律已、自尊自爱、刻苦学习、奋发图强。通过这种理论教育,实施者再贯穿关于人体美的幻灯片于其中,启发引导学生来判断分析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中实现了人体美教育的目的。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这要求上美育课的教师在课前要设个好的意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激情和余地。如音乐课,革命歌曲气势磅礴,可通过相关的录相带和讲解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的热情。民俗歌曲清朗委婉,可通过录音或实践(歌颂祖国的可让学生在室外亲身感受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寓教于乐"。通过创设意境,间接的激发学生审美感知、审美意识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趣,进而达到审美创造。

三、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教育和校园环境的美的创造的培养。学生白天在校时间长,一个幽雅和谐的校园,安静整洁的教室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得到美的享受。因此,校园环境的美化,是实现审美理想达到审美创造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开辟或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让学生亲自参与种花种草的园林工作和修理桌椅粉刷墙壁等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给予美的感知和享受。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爱惜校园环境及其财物的品质;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和想象的天地,营造一个美伦美奂的室内外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以"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四、对教师进行审美教育。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德高为范"

第3篇:中学教育范文

1. 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变化。

(1)由教师指导记录向学生自主探究记录转变。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每组都有一份记录,随时记录下他们参与探究过程中合作获得的知识,以便资源共享,记录下他们的创新之处,以便相互鼓励;记录下他们的实验过程,以便分析现象;记录下他们自己的探究结论,以便巩固应用;记下与前概念冲突的内容,学会更正自己错误的概念,巩固自己正确的认识,并能科学准确地表述科学概念。记录的作用还体现在交流的时候,归纳自己的收获,借鉴他人的长处,能有效地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记录还反映出孩子的思维过程,科学的记录习惯可以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变化。

(2)由教师演示实验向学生设计实验转变。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是“做中学”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实验计划,并组织实施,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教师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完善实验计划,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实验想法,并能完整地进行表述。

(3)由侧重师生间交流向提倡生生间交流转变。交流讨论在“做中学”课上随时可以进行,穿插于各个环节中。课堂上的交流和讨论是学生之间的,教师创设愉悦的交流空间和充足的交流时间。但这绝不意味着任其发展,教师至少需要在以下四种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升讨论交流的质量。第一种情况是:当学生的讨论中议题偏离正确的方向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将这些问题指出来,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将讨论引向正确的方向。第二种情况是:当学生的语言表达出现障碍的时候,教师要对其进行语言表述方面的指导和鼓励,使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第三种情况是:当儿童在交流过程中只注意自己的发言,而忽略倾听同伴发言的时候。第四种情况是:当学生的观点出现分歧,争执不下的时候,需要老师及时进行指导,使他们养成互相尊重、相互借鉴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认真思考,敢于提出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2. 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几年实验下来,让实验教师最欣喜的是孩子们的变化。我们在课上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活”了,他们敢讲、敢说,而且说的是那么头头是道,常常是为了一个问题的表达、交流、讨论,而争着发表自己的观点,争着用各种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孩子们为能够在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中学习而高兴,为自己的新发现而兴奋,为意想不到的现象或是结果而惊喜,他们在这里处处可以遇到可亲可爱的科学、体味先驱者们悟出来的道理、分享他们的快乐,在清纯的心中激起执著的探索与创造之情,亲自做那些科学家们做过的和不曾做过的事,好像自己也成了科学家。

在这个课题研究中,对指导现在的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几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凝聚了人心,培养了一批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和干成事的教师队伍,为教师搭建了成长、成功和成才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亲历学习、思维碰撞、手脑并用、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平台。

但是,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带来了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探究时间内深入指导每个研究小组开展研究?目前的大班额现状对推进“做中学”教学的阻力如何克服?“做中学”的模块开发落实与课时计划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等等。

第4篇:中学教育范文

(1)体育方面的制度不够完善。

中学体育教学的整个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的话,在整个的教学工作中就不能发挥出体育的作用。所有的教学工作都不能是表面上的,要真正地实施起来,如体育场地的布置、体育器械的安装、体育老师的选拔、体育课间及课外的活动方案等,都要制订一系列完整的制度,并严格执行。

(2)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活跃性。

一直以来,我们都秉承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通常都是在课上让一位老师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授课,学生们认真倾听,渐渐地就形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被动关系。这恰恰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更不是我们体育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教学模式没有灵活性,既不能带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难度,这样的课堂会显得非常单一,最终孩子们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不仅使学生们的身心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也给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阻碍。

(3)学校的负责人不重视体育教学工作,使得体育的活动场所小以及设施不齐全等。

大部分的中学把教育重点放在语、数、外这类学科上,忽视了体育课的重要性而且校方往往不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们认为购买体育用品的花费很大程度上高出其他学科的成本。所以,改变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4)体育老师的整体素质偏低。

作为体育老师,要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职业道德,因为在整个体育教学中,老师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试想,一支整体素质偏低的教师队伍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学生来?所以提高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也是非常关键的。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整改措施

(1)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对老师、学生进行宣传,让他们充分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只有大家真正地重视起体育教学,领导才会加大体育方面的投入;老师才能超常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们才能真正对体育产生兴趣。这样,才能将体育教学工作做好。

(2)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教、学生听,一切都是老师占主导地位,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站在学生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学生们觉得他们是体育课的主体。这样,既能带动学生们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也使老师们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比如,我们要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身体条件,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我们要根据每一位孩子的情况制订不一样的教学计划,让所有的孩子不要因为自身的原因而放弃体育;而且,老师要及时地了解每一位孩子内心的需求,因为他们的情感在体育课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切从孩子出发,也是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3)扩建体育场所,增设体育项目。

大部分的学校由于对体育不重视,导致没有体育场所和体育项目甚少的情况发生。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使中学生的体育教学环境得到改善,应扩建体育场所,增设体育项目。我们可以向学校的负责人请示拨款来改善体育场地的环境,还可以寻求社会的帮助,或者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体育器材,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孩子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使体育用品不会很快被损坏。所以,体育场所及用品的扩充也是体育改革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4)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养。

作为体育老师,不光是带领孩子们跑一跑步这么简单,是要求老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不仅品德要好,文化功底也要过关。对待每一节体育课,都要提前制订出计划,写出教案,而且教案要合理,要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教案还要出新,一成不变的课堂,会让学生们感觉枯燥,渐渐失去兴趣。作为老师,要带领孩子们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中不仅放松心态,又增强体质。所以,我们要重视起老师队伍的培养,择优录用。这也是做好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结语

第5篇:中学教育范文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

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6篇:中学教育范文

一、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每天仅一节的科学课更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对于课外观察、实验与制作,以及科技小论文等课后作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学生对科学课缺乏兴趣,敷衍了事或者藉口不做,没有课下作业的“知行合一”,学生对于当天的学习内容也会很快遗忘,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二、从课堂出发,努力让学生喜欢听课

学生兴趣的来源是丰富有趣的课堂内容,其前提则是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让学生乐在其中,课堂才会有知识的传承。一开始,为了让课堂饱满,我通过翻阅大量参考书找出的典型例题,结合网上通俗易懂的实例,给学生讲课。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但讲课时间容易超出规定的40分钟,学生还反映“吃力”、“跟不上节奏”。

兴趣和疑问能够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后来我转变了教学思路,不再复述传统的例题,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初一(3)班教学《月食》这节课时,上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日食现象:日食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日、月、地三者成一直线,月亮挡住了太阳的光辉而形成。形成时太阳被月球遮掩是从日轮西缘开始,东缘结束。而本节课月食的教学涉及的规律却与日食有很大的异同,特别是形成原因及月食从月轮东边开始、西边结束的不同,部分同学可能较难理解与记忆。

课前我用纸和竹签简易地制作了几个大小不一的球形图案,一直在思考怎么更好地利用这些教具,担心学生们无法独立演示正确完整的月食形成过程、解决难点。随着课程的进展,我决定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去尝试,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利用身边或我提供的物品再现月食形成的过程?”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情绪高涨,积极探究,利用自己想到的各种方法以及多种实验材料,采用不同的方式上台模拟演示并讲解日食的形成过程。有的学生组织小组内几个同学扮演月球地球和太阳,现场模拟天体运行轨迹。看到像小领导一样运筹帷幄的组织者,和乐在其中的小组成员,我忍俊不禁。由于月食是在太阳的照耀下地球形成的阴影扫过月球表面而形成,而地球的阴影很难在课堂中表现出来。最激动人心的是有的小组竟然想到利用投影仪充当太阳,在投影仪和电子自板之间拿一个球充当地球,另一个小球充当月球绕“地球”做自西向东旋转,投影仪发出的光线受到“地球”的阻挡在白板上形成了一个阴影区(月食区),问题立即就解决了。小就是那天的PPT背景恰巧是黑色的,阴影投在上面看不出来,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快换成白色的”,立刻就有同学按捺不住上来操作。一切就绪,全班同学带着那种参与其中的满足感、成就感目不转睛地听着最后的演说。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月食怎么形成、与日食的异同点、东边先亏的原因不需要死记硬背,就形象深刻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

有了这次经验之后,我发现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教师自己教给学生多少东西,而是你的学生学会了多少东西。教师要做到的并不是仅仅在三尺讲台之上滔滔不绝,而是应该换位思考,多走下讲台,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如何教学。

三、课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待学生

学生并没有太多阅历,思想感情较为脆弱,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中在老师陪伴下度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因此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和课外时间里,谨言慎行。不但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学好课程的信心,也要在是非问题上、对待学习作业的态度上,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只是课堂上的40分钟,课后也要主动关心学生们的生活、学习状况,排除矛盾、解决困难,做好学生们的良师诤友。

第7篇:中学教育范文

1、创设良好的音乐审美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致

知识只有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其无穷的活力和美感。教学环境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前提条件,音乐本身是一种美育课,所处的教学环境应该与教学相适应。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极重要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学氛围,音乐室的环境布置要美观、大方、室内要清洁、卫生,我们可以在室内采用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挂图等布置使其富有审美性与教育性;而且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才能在师生互动中找到快乐,才能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

2、在教学内容上精心选择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首先,音乐教材应利于改变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材应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教材必须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必须展现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涵养,培养良好的道德风范;其次,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音乐作品是极其重要的.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是通过体裁来完成的,许多有关历史、民族、地区的一些音乐知识也是通过形式体裁来体现的。音乐是以音响作为材料,通过听觉来感知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中学的音乐教材要体现出音乐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和系统性,避免形式和体裁上的单调及局限性。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关于我国的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以及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中有代表性的唱段;近现代和当代的音乐作品,如著名音乐家肖友梅、赵元任、黄自等一些反映爱国、民主等陷阱思想的作品;欧洲近300多年来的音乐作品,让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现代文明的中国青少年多了解欧洲音乐文化;世界各主要国家、各主要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让学生也多了解世界地方文化。此外,音乐教师还应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社会上和家庭中所接触的音乐作品,并对其进行审美分析和评价,积极引导学生的良好审美倾向。

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具有魅力的刺激,满足了学生涉新猎异的心理需求,能使学生产生愉。再次,要给学生以成功感。成功感能满足学生自尊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把劳动的欢乐,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给儿童,在儿童心理上激发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

第8篇:中学教育范文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语文教育模式漠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造成了学生精神世界的残缺及不正常发展,导致了一些列的问题,这是教育实践中众所周知的事实。学生们感叹学习乏味无趣压力大,成人们批评现在的学生毫无生气、感情,无论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还是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中学语文情感教育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当今社会,就读于中学课堂特别是城市中学课堂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就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所言,他们很多失去了手足之情,有些不但没有手足之情,更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人格上的缺失非常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强化中学语文情感教育非常重要。

其次,在中学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教育是课程标准和新的语文课的明确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谈到有关文学鉴赏目的和态度时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它们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最后,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任继愈先生在给台湾《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的序言中写道:“多年来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是在大学学了哲学课或政治课开始的,而是在中学时代,从十二三岁时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意志的培养平行进行,同步开展的。”中学时代正是他们情智成熟的黄金时期,在这时让他们诵经阅典,透过教师的生动讲解让学生在名篇佳句、锦绣华章的书香中熏陶浸染,既感受文章内涵之深厚,又及时矫正注重教材体系的传统课堂教育内容,校本研究领悟人生哲理之睿智,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进而促进中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二、情感教育的方式

20世纪初,一大批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作家学者,他们同时也是很出色的国文教师。除了博学之外,很重要的就是他们身上的热情、温情、重情这些很本真的东西。语文是很人性化的、情感化的,教师的良好性情与之交相融会,学生的心灵才能得到最人文化的滋润。情感教育就应该是教师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相互渗透、交流。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相比于其他学科,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贮藏着大量的感情因素:有对个人信念的执着、对朋友的守义、对事业的追求、对祖国的忠诚与爱;有肆意的笑容、淡然的平静、嚎啕的哭泣。这些丰富的情感因素是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

首先,教师要自己要溶于情感。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教师想要用自己的课程打动、感染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感动自己。所以,教师需要正确的理解把握教材文章的主题大意,抓住角色的思想感情,把握住感情因素并体验其中的情感,进而激发自己的情感。这样,教师教授时才能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正是这样。

然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共鸣:

1.在教学时,运行绘声绘色的语言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2.除了充分利用丰富的文本内容进行情感教育外,还应进一步讲究方式方法,拓宽渠道,切实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情感交流、情感表达、情感实践的能力,真正让中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情感的理想沃土。教师应倡导诵读,让学生在与经典文本的亲密接触之中,在朗朗书声之中,在自我的理解感悟之中,去培养感悟语言的灵性与润泽自我的人格。

3.另外,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使他们活泼的天性得到发展。同时,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同时塑造细致、认真的性格。

三、总结

第9篇:中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STS教育 学科渗透 探究式教学

STS教育是以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的相互关系为侧重点组织教育的。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并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生活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从知识和情感上得到满足。

一、化学新教材中体现STS思想

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高考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从重视知识的考核转向重视能力或综合素质的考核,中学化学由单一的理科应试科改为高中必修和选修科,教材的编写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重大调整,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过渡和衔接;减少了记忆性的知识,增加了有助于提高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内容;加强了与STS的联系与应用,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我,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STS对中学化学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影响

近年教育部颁布了《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将过去单一的教学目标改为全面、动态、综合的学习目标。从知识与技能(化学基础知识和重要的实验技能、化学与技术、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等),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思维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等,交流和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探究兴趣、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三个方面界定了中学化学教学的目标标准。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充分吸收了国际理科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STS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

本次课程改革在内容体系上,与大纲相比,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例如,教材在碳族元素这一节中,介绍了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作研究的金属掺杂C60超导体等新成果。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对人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我国科技发展的喜人现状。新课程更注重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渗透,加强了科学史和科学家及其发明的介绍,突出了化学与技术的联系,注重化学知识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切入点紧密联系科学、技术、生产实际,及时拓宽知能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搞科学调查、科学实验和发明创造。

三、STS对化学教学方法的影响

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组织实施科学教育。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开放性的特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全面贯彻STS教育思想,必须改革当前程序化讲授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积极推行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是集启发式、问题讨论式、实验探究式等教法于一体;在问题情境下,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打破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走的传统教学框架,选用教师沿着学生思路引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自觉地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可以结合化学知识与当地实际情况,使STS教学落到实处。例如学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带领学生参观海水淡化工厂,通过介绍以海水为原料,使用不同化学条件获得不同化工原料的方法及相关的工业,让学生在惊叹“不起眼”的海水内蕴藏着如此丰富而宝贵的化工原料的同时,意识到现代生活离不开科学技术。在讲完铝的氧化膜后可带领学生参观镀件厂,让学生亲眼目睹普普通通的铝制品通过化学方法一下子就变成美丽、耐用的“艺术品”的过程,并鼓励学生把随身所带的钥匙扣也“打扮”一新。学完乙醇后,可带领学生参观酒厂,通过介绍学生不仅懂得了从粮食到酒的过程,而且知道了饮用酒与工业酒精的区别及“酒越陈越香”的道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可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STS对教师素质的影响

由于教材毕竟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时间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介绍有关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联系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及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STS教育要求教师本身要有很高的素质,教师要逐步实现由专业型向全面型,由单一型向多元型的转化。这需要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经常关注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沿,广泛学习相关科学知识,不断进行业务进修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成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的一专多能的新型教育专家。

中学化学教学是对现代的青少年(未来社会的劳动者)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化学教育社会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我们深信,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随着全社会对STS教育思想的不断了解,STS教育对中学化学教学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华兰.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J],西华大学学报,2005: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