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服务贸易范文

会计服务贸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服务贸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服务贸易

第1篇:会计服务贸易范文

摘要: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高。我国国际贸易能在困境中得以发展与快递业的贡献是分不离开的,快递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从2000年开始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最近几年其发展速度更显著,201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61%。

本文将我国快递业务量和我国国际贸易额作为变量,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得出了快递服务业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的结论。最后,对快递业务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快递业;国际快递业;国际贸易;回归分析

一、我国快递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

根据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国内快递行业连续五年平均增长43.5%,业务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08年,我国快递业务量仅15亿件。到2013年,快递业务量已上升至92亿件,6年增长了6倍,实现业务收入1440亿元。[1]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大快递公司均看好中国市场。DHL,UPS,FedEx,TNT等国际快递公司陆续与中国企业成立合作合资公司或建立关系,借助其庞大的国际网络、优良的服务功能和成功的经验,不仅为广大的中外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也使这些公司及其国内合作伙伴们获益匪浅。目前,仅四大快递公司己占有中国大陆80%的国际快递服务市场份额。这些公司的业务绝大部分是为中国对外经贸活动服务的国际业务。[2]

综上所述,快递业的发展现状势头猛进,它以全天候、高效为宗旨服务于国际贸易,对促进国际贸易转型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快递业是发展国际贸易的助推器,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

二、快递业务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快递业以其快捷和全面的服务为自身特性,为国际贸易提供基础支撑,对促进贸易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加快了社会经济的流转,激活了国际企业之间的业务沟通,对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引进国外资金、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本节将选择合适的模型和计量方法对快递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可以更加直观的得出相应结论。

通过对1995年到2013年的快递业务量(万件)和进出口总额(亿美元)的分析,可以看出快递业务的发展对国际贸易有直接地影响。为了分析快递业发展水平与我国国际贸易的量化关系,选取快递业务量为变量x,进出口总额为变量Y,建立回归模型,以此分析快递业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利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表一回归分析结果

表一是回归方程的系数以及对回归方程系数的检验结果。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快递业务量和进出口贸易额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模型的判决系数R2=0.761,说明进出口贸易额的大小与快递业务量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快递业务的发展显著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得出回归分析模型:

Y=0.05x+7964.53

上式可看出,进出口总额对快递业务量的回归系数是0.05,即通过回归模型可以预测:快递业务量每增加一万件,进出口总额增加500万美元。

三、快递服务业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快递业一直维持着一个较快的发展水平。但是,由于我国快递服务业起步晚,所以存在诸如员工素质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大大制约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接下来将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说明快递业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正面影响:

①快递业务的发展能帮助外贸中小企业更好地服务全球。由于在设备、员工、资本上不具备优势,中小企业很难和大型企业进行抗衡,更不用说与国外企业竞争。随着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将服务任务外包给更有优势的服务提供商,通过外包效应、重组效应和技术促进效应,提高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3]对于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国际快递企业提供相同的高质量服务。②快递业务的发展降低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在贸易过程中,双方通过快递实现合同、单证的快速传递,快递大大节约了双方的交易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快递业承担了单据的安全性保证,减少了贸易风险。

负面影响:

①货物通关效率低,严重制约了国际间的业务往来。通关效率将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周期,特别是对于一些时间敏感性商品,超过最佳使用时间就失去了任何价值。所以,提高通关效率是我国国际快递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加快我国国际贸易的有力保证。②从业人员的素质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利影响。从快递从业人员组成来看,由于快递业工作量相对较大,快递工作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导致我国快递从业人员的年龄普遍较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甚至部分一线城市快递从业人员以下岗工人为主,使得快递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很难得到保障。[4]

四、如何改善快递业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策略分析

(一)快递企业应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加完善全面的服务

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规范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注意与对外贸易有关标准的连接统一相关行业,对于不同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提高竞争力的一大法宝,同时,优质的服务需要高素质的员工,如何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也是快递企业所要思考的问题。[5]

(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对于国际快递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不仅局限于仓储、运输、信息处理等,还涉及到外语、报关等专业性很强的知识。但是,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从业人员经过短期的培训就匆匆上岗,这对快递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对于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可以在对其自身问题改进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跨国物流公司全球化经营的理念、模式、管理与技术,增强我国国际物流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在新环境下努力实现现代物流的全球化。[6]

(三)政府部门应提供更加宽松的市场环境

快递业产业链地位比较低,尤其是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受制于电子商务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占,却无能为力。而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发展的无序,缺乏规划和引导。快递主管部门应加大引导和管理,帮助快递业上层次、上水平,摆脱无序、盲目的发展阶段。

政府还需要利用自身的外交关系,加强与多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多多借鉴国外物流公司的成熟经验,大力推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国际贸易物流网络,为我国国际贸易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长足发展动力和保障。(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庞彪.国内包裹快递市场全面开放[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年,20期:50页

[2]任博华.国际快递巨头在华战略及国内业者的对策[J].物流科技,2011年,11期:136页

第2篇:会计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国际会计公司,合伙人

由于大型国际会计公司都是采用合伙制,每家国际会计公司合伙人数的多少则是反映该国际会计公司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国际会计公司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合伙人数也就反映了该国际会计公司在该国存在的深度。本文通过研究国际会计公司在特定时间点上在各国存在深度的变化,分析和检验造成国际会计公司在各国存在深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1、影响国际会计公司在各国存在深度的因素

1.1、经济规模、资本市场和会计公司声誉

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性质是决定会计服务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3]。在市场经济下,经济的持续增长就会增加一个国家对审计、税收、会计和咨询服务的需要。而上述需要的满足可以由本国会计公司提供,也可以由国际会计公司来补充。

影响国际会计公司跨国经营的另一个因素是全球股票市场的增长以及由此而来的国内投资者对高质量的财务报表审计的需求。当企业融资的规模越来越大时,它们会转向聘请大型国际会计公司为其提供审计服务,以便达到提高其财务报表可信度的目标[4]。相关研究认为国际会计公司比本土会计公司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基于大型国际会计公司的良好声誉他认为,第一,对于在国际资金供应国设立公司总部的国际会计公司而言,国际资金供应国的投资者对它们的会计公司比较了解,愿意信任它们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第二,在发达经济地区,当企业首次需要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拓展业务时,它们比较倾向于聘请大型会计公司,因为由大型国际会计公司出示的审计报告能够增加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认可程度。许多研究都表明国际会计公司的审计质量被认为是高于当地会计公司的审计质量。这表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越发达,对大型国际会计公司服务的需求就越高。

1.2、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对会计公司国际化的重要性可以从这些会计公司自身成长的历史中看出端倪[5]。例如,英国会计公司在北美设立的第一批分支机构就是因为要审计英国在北美的信托资金投资而设立的。事实上,英国的会计公司GeorgeTouche(现为DeloitteandTouche,德勤会计公司)的成立就是为了监督英国的海外投资。同样地,KPMG(毕玛威公司)成立于1890年,目的是为了保护德国在北美的投资。这些例子说明对外直接投资(FDI)是会计公司国际化进程的一个导火线。1.3、追求规模经济

会计公司国际化能够取得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信息或业务成本的高效率。第一,国际会计公司能够为其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6]。例如,一个客户可能需要审计、税务和咨询三项服务,一家大型国际会计公司提供上述三项服务比三家会计公司分别提供其中一项服务要更有效率,因为会计公司为其客户提供会计服务首先需要了解其客户的经营业务,该了解过程发生的成本是相当显著的。当然范围经济性的实现一般限于那些需要提供多种服务的大型客户。这表明当一个国家的大型企业越多,国际会计公司就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该国会计服务市场。第二,一个客户可能很容易同国内的多家会计公司建立一系列服务项目合同,但是管理、执行上述由多家会计公司提供的多项服务合同的成本可能比管理一家能够提供其全部需要服务的会计公司要高。一些大型国际会计公司在提供全球会计服务时能够做到在不影响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保持成本竞争性。

1.4、进入壁垒

会计服务作为一国服务业的部分都受到该国政策和法律的保护,因此一国服务业市场是否对外开放是影响国际会计公司在各国存在深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研究假设和变量设计

基于上述的讨论,我们提出下列研究假设:

假设1:国际会计公司在一国的合伙人数与该国的经济规模有正相关关系。该关系反映了一国对会计服务需求的基本动力。一国的经济规模可用GDP来代表。

假设2:国际资金流动与国际会计公司在一国的合伙人数呈正相关关系。早期相关的研究指出国际会计公司进入一个国家的会计服务市场主要同国际资本流动项目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贸易、组合投资有主要联系。

假设3:国际会计公司在一国的合伙人数与该国的资本市场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证券交易所的存在是一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它同时为大型公司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大型上市公司更愿意为具有良好声誉的大型国际会计公司提供的服务支付优惠的补偿[7]。所以,一国证券交易所的存在和上市公司数目的多少将意味着国际会计公司在该国获得会计业务机会的多寡。而该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规模增加将有助于国际会计公司实现范围的经济性和规模的经济性。

假设4:国际会计公司在一国的合伙人数与该国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假设国际会计公司采用客户追随战略,当一国的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国际会计公司已有的客户去该国拓展国际业务的机会越多,而该国际会计公司就有更多的机会在该国开展会计服务。检验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一个标志是该国是否为关税贸易协定(GATT)的签字国,因为在关税贸易总协定下,所有签字国要给予其他国家“最优惠待遇”,同时逐步完善贸易自由化。独立变量:独立变量的数据来自各种途径。每一个变量的取值均用三年的平均数(1985-1987年)。

(1)经济规模:一国的经济规模一般可以用GDP来表示。由于GDP指标同大部分国际贸易统计指标有很强的相关性,为此,在多重变量分析中,我们用人均GDP的对数LG(GDP/人)作为变量指标。

(2)国际资金流动:用两个变量国际贸易TRD(对数形式)、对外直接投资FDI衡量影响一个国家国际资金流动的水平。国际贸易以该国进出口总额为准,对外直接投资以一国接受资本数量为准。

第3篇:会计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CAFTA;北部湾经济区;会计协调

[DOI]10.13939/ki.zgsc.2016.31.143

1CAFTA进程下北部湾会计协调的必要性

1.1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需要

CAFTA建成后,国际投资规模的扩大和跨国集团公司活动范围的扩展,使得北部湾与东盟各国联系越加密切,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绩。2014年北部湾实现商品出口总值2103477万美元,约占广西商品出口总值的86%;2015年北部湾港口吞吐能力达2.25亿吨,完成货物吞吐量超2亿吨;同时北部湾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或地区、200多个港口通航,拥有集装箱班轮航线40余条,出海通关网络已伸向全球。此外,在“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指引下,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快速增长。会计作为一种商业用语,在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如企业对外贸易时,需要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以了解其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及资信水平;企业对外投资时,需要通过财务信息掌握子公司的经营状况以便加强管理;企业引用外资或到国外发行股票融资时,需要向投资者提供财务报告等。但是,由于各国会计体系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故而可能因信息不对称而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投资风险增加,经营效率低下,所以要真正实现该区域资本的自由流动必然要求各国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倘若各国在进行贸易往来或投融资合作时,才试图调整双边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不仅大大增加交易成本,而且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可见,加强会计区域协调在双边经贸合作中是极其必要的。

1.2中国与东盟共同抵御金融风险的需要

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贸易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余晓燕(2010)认为中国与东盟迫切需要一种共同工具来抵御金融危机,更需要一种机制来防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会计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即逐步成为各国经贸合作过程中相互交流的另外一种语言,加强会计区域协调,建立会计风险防范系统,亦可以减轻金融危机给双边各国造成的损失。

1.3实现中国与东盟会计协调的阶段性工作

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政治体制、法律体系、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高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之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各国的会计体系参差不齐。所以,中国与东盟会计趋同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妄想一蹴既成,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而北部湾经济区是CAFTA的前沿地带和区域性经贸交流中心,作为面向东盟的桥头堡,是中国-东盟最便捷的贸易通道。文章坚持循序渐进、示范原则,立足北部湾,推进会计的协调化,逐步实现区域会计趋同,并期以点带面,推动中国东盟会计多边协调的进程。

2构建北部湾会计协调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CAFTA的成立,给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但东盟各国会计体系的差异势必会降低会计服务质量和提高会计服务成本,进而影响区域内的合作。基于此,我们立足北部湾,提出会计区域协调的基本思路。

2.1北部湾会计区域协调应遵循原则

(1)先双边后区域。基于东盟各国政治、法律、经济体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要立马实现中国东盟会计趋同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应当采取双边谈判和协调的方式,优先选择与关系密切、经贸往来频繁、会计体系较为接近的国家进行协调,进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会计协调的范围。

(2)先实质再形式。一般地,会计核算滞后于贸易、投资关系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优先解决双边经贸合作、投融资活动中的会计实务问题,不必等待形式协调后方可为之。再者,东盟会计环境的复杂性,各国政治体制的差异性,短时间内亦难以就会计准则体系达成一致意见,即形式上的协调。调查表明,目前东盟各国也未与中国会计管理机构或部门就会计协调问题进行过相关对话。

(3)求大同,存小异。经济一体化和跨国资本流动的快速发展,会计趋同是未来发展的必要趋势。针对中国东盟各国会计体系千差万别的现状,我们既要正视各国会计的差异性,注重经济发展演变中的求同作用;同时又要认识到各国会计准则均蕴含着本国国情,他们不会轻易削弱自已的。所以,会计差异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坚持协调趋势一致,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2.2北部湾会计区域协调的对策建议

基于欧盟的成功经验,在总结分析AFA进行会计多边协调工作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北部湾会计区域协调,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思考与努力:

(1)改善会计服务的区域环境。由于历史原因,北部湾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经济较落后,致使会计信息市场起步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信息传递不及时、失真严重,直接影响地区和东盟各国正确的宏观决策。所以我们应当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设立完备的会计机构,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会计核算流程,严格按照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执行业务,防止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成本;同时还应加强对东盟各国市场的调查研究,积极开拓会计信息市场,培养东盟会计人才,加快会计服务国际化步伐,深化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从而提高北部湾整个会计市场的国内外竞争实力。

(2)政府加强财务会计问题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政府应积极与东盟各国的会计管理部门或机构就财务与会计问题进行有关对话,为企业的跨国投资扫除障碍。同时,通过国际交流,双边可以深入了解各国的会计体系,探析理论和实务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促进会计协调与合作。另外,广西、云南等地方政府也应积极抓住机遇,利用CAFTA会计服务出口示范基地的示范引导作用,出台相应的优惠措施,如在人员进出境手续、税收优惠、外汇问题和担保问题等方面尽可能给予财政、信贷扶持,为各大会计机构进驻东盟市场提供支持服务。

(3)促进会计职业团体的区域化。中国与东盟各国应当大力促进各国的会计职业团体以及区域性国际会计组织的发展,因为强大的会计职业团体不仅能够促进会计的交流与合作,而且是区域性会计协调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加快培养一批通晓国际会计和审计准则、具备外语沟通和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能够在东盟各国开展会计服务的“复合型、高素质、国际化”会计人才,以便为企业到东盟市场开展业务提供更好的会计、审计智力支持。

(4)扩展会计教育区域合作,培养东盟会计人才。北部湾与东盟地缘相邻、文化相近,双边在教育交流、联合办学、语言推广、人才培训、科研合作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便利优势。据调查,近几年高等教育的校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东盟来华留学生日益增多,但是大多数聚集于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且留学项目以贸易类、语言类居多,而从事会计与财务专业的人数甚少。所以我们应当扩展会计教育区域合作,培养一批精通中国与东盟会计的人才。首先,可以在大学中开设国际贸易、外贸会计、国际金融、国际税收、国际财务管理以及东盟财务与会计等双语课程;其次,开展各种会计培训,强化会计信息宣传力度,深化会计信息的认可度;最后,推进合作办学,促进双边会计理念相互融合,奠定基础。

(5)促进会计语言的统一。中国与东盟是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的巨大经济体,主要语言多达十几种,且差异甚大,这给各国交流与合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制约着经贸往来与会计协调的发展。所以,中国东盟迫切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基础供双边交流使用,即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会计语言的统一是极其重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汉语的学习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余晓燕(2010)曾认为加快汉语教育的推广,有利于会计语言的统一,能够更好地推动各国在会计领域合作的实现性。所以,笔者认为CAFTA进程下各国应当加强汉语与英语的学习与教育,争取尽早实现会计语言的统一,从而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秋芷,梁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知识产权法律协调机制研究之浅析[J].法律博览,2016(2).

第4篇:会计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 会计人员 管理体制 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主要由国家掌控的计划经济,再到国家逐渐下放权力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直到现在国家只对经济起指导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会计在经济发展中正在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会计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也逐步登上世界舞台。经济活动由国内扩大到国外,企业会计人员由原来的向国内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变成了还需向国外的投资者和使用者提供信息。而传统的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在面对这一改变时,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渐渐显示出了其弊端。近年来,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出现了严重的失真现象,给地区和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极大不良影响。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必须对我国企业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积极的体制改革。

一、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现状

经过50多年的摸索与探究,我国建立了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主要包括会计人员身份的界定、资格确认、工作职权规定等内容,归根结底,包括对会计师注册的管理和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两个大的部分。一个好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要保证会计人员能够向决策者提供科学真实的会计信息。纵观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企业和主管部门对会计机构负责任和主管人员进行任免和考核,而会计实务和具体操作的准则制定和考核权却在财政部门,实行人权和事权的分开,该体制更多体现的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要求,并未真正意义上对信息活动起到监督作用,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显示出了极大的弊端。以监督体系为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行会计监督主要由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三部分构成。当会计信息真实有效时,监督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否则形同虚设。

(一)会计人员无法真正对单位负责人实施监督

在单位内部监督中,包括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监督、审计人员对会计的监督、审计和会计对单位内部部门和经济活动的监督、审计和会计对单位负责人的监督。而在单位内部,会计、审计人员和单位主要负责人是上下级的关系,由于这一层关系的存在,对单位负责人的监督根本无从实施。这样就导致会计人员提供了真实的会计信息给负责人,但负责人却臆造虚假却合法的信息。

(二)社会监督,实施可行性低

《会计法》明文规定注册会计师有权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监督审查、国家财政部门对注册会计师部门有监督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有关会计法规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进行监督,并且受国家法律保护。这些所谓的社会监督对企业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在实施中却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比如支付审计费,所以不具有可行性,且效果不值得肯定。

(三)忽略了所有者和债权人的监督

在《会计法》中规定了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国家监督三个部分,却忽视了与本企业利益最相关的所有者和债权人的监督,未进行该部分的规定。所有者和债权人与企业利益直接相关,有权利和必要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监督,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法规在这方面却是一片空白。

二、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发展

从当今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存在这严重的弊端,进行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发展改革的指导原则

改革是希望通过有效有力的监督,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要遵循下面几条原则。

1.体制改革必须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身份作出明确的规定,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具体具备何种职能权利,只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才能够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会计人员更好的发挥其职能,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

2.体制改革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更好的服务于当代经济的需要。因此,新的体制必须满足现代企业对会计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需求,通过新的管理体制,能够很好的调动会计为单位提高经济效益而努力的积极性。

3.在新的管理体制下,能够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4.体制改革最终是为了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体制改革必须牢牢抓住这一点,首先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降低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成本,再者,保证该管理体制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发展改革的设想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内外利益的相关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其真实性至关重要。从当今管理体制和现状分析,可以发现,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的关键在于会计人员的地位并没有真正独立开来,所以改革必须实现会计人员的独立地位,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体制改革的设想。

1.真正意义上实现会计人员的独立化。在目前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中,会计人员附属于企业,受企业负责人的领导,行使职能非常被动。要想真正实现会计人员的独立化,可以将原来企业内部执行核算、记录、财务报告的会计人员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营业性财务会计服务公司。这样,会计人员不再受原来企业负责人的管制,成为了独立活动的主体,是独立于利益相关单位的第三者。专门为利益双方收集资料,提供真实、可靠、客观、公正的财务会计信息。另外,为了避免利益某单方面和财务会计服务公司串通谋取非法利益,由国家专门的机构和运行机制对其实施监督,并颁布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法规加以保障。财务会计服务公司由专门的运行机制对其进行约束,作为独立的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自主管理、自我经营、自负盈亏,并进行依法纳税,是具有法律人格的法人实体。在整个流程中,企业委托会计服务公司进行会计服务,会计服务公司首先对企业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真伪性的审核,然后进行核算整理,最后将信息提供给利益相关的各方,这样就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实现会计人员的企业化。在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方向中,改变如今会计人员受企业和政府双重管理的现状,相应的可以在企业内部只设置管理会计。具体来说,新体制下,管理会计只是企业内部一个机构,该机构不直接受企业的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预测、监控等,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依据,然后为受托人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提供可能。而会计工作的动力是其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挂钩。

3.被服务企业支付会计服务费。会计人员独立出来成立专门的财务会计服务公司,作为利益相关方的第三者,通过对企业财务资料真实性的审查后向被服务企业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被服务的企业承担会计服务费。同样,在众多财务会计服务公司中,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生存法则。其服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资料更具代表性、提供资料的时效性等是其进行竞争的主要对象,并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所以,财务会计服务公司,要想取得好的发展,必须不断地在实践、学习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4.委托人的规定。财务会计服务公司要真正实现独立,必须置身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外。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可能成为委托人,这就会造成一个委托权混乱的局面,这是肯定不允许发生的,所以,必须明确委托人。笔者认为,外部利益相关者不可以成为委托人,只有国家以及内部利益相关者可以,比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监事会和内部职能部门及职工。而国家、股东大会、经营者三者进行任意组合成为委托人都会造成种种弊端,不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化。其中,监事会是由股东、董事、职工按一定的比例组成,综合分析,由监事会作为委托人是最佳选择。

5.财务会计服务公司监督机制。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会计服务公司和利益单方串通弄虚作假,必须设置专门的财务会计服务公司监督机构或部门对其实施监督。这个监督可以是国家监督,也可以受制于注册会计师协会及下属职能部门的监督,还可以是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在发生,弄虚作假,严重威胁其他利益方的正当利益时,受害方有权对其进行。

6.财务会计服务公司和被服务方法律责任归属问题。财务会计服务公司和被服务方之间是以真实可靠地财务会计信息为主要内容,会计公司负责向被服务方真实提供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准确的分析的财务信息。因此,资料必须保证其真实合法性,否则企业利益相关者有权利就该问题对服务公司提讼。

7.财务会计服务公司的派驻人员与被服务对象内部职能部门的权利和义务。派驻人员主要起一个沟通桥梁的作用,是代表会计服务公司进驻企业收集真实的资料,并进行合理的财务核算。在此期间,职能部门负责提供有效资料,派驻人员有权利对资料等进行监督审核。同时,作为服务性的工作,派驻人员有义务就其资料信息、核算方法等对被服务对象进行说明。

三、结语

由于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活动由国内逐渐转为国外,而目前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日渐显示出弊端,导致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安全的保障,给企业、地区和国家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进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要想真正改变会计信息弄虚作假的现状,就必须使会计人员真正从企业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置于利益相关方之外,成为独立的第三者,受专门委托人的委托进行财务会计活动,并接受多方面的监督,以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更好的为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学会编.会计管理新模式,会计委派操作指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年 9 月第 1 版.

[2]马晓芳.会计市场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年12 月第 1 版.

第5篇:会计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会计 趋势 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影响

从会计主体假设来看,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为了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和范围,从而使会计核算能够得以实现,但是如果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会计主体成为一个网络虚拟的公司,这就给会计核算空间和范围的确定带来了困难,所以说,电子商务条件下,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再适应。传统的会计假设中,会计期间的设定一般划分的比较清楚,比如按一年十二个月来划分,但在电子商务商务条件下,由于网络的特性,虚拟的会计主体存在的时间不确定,交易存在的时间不确定,同时交易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等同与会计期间,所以会计期间设定的作用也显现的没有必要。

2.对会计信息处理一般原则的影响

首先,从传统会计的信息处理一般原则来看,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利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分配费用和收人,但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由于交易时间和会计期间同步,所以对于传统会计中的跨期的分摊收入和费用等问题就不存在,所以,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一般原则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就再适用。

其次,从传统会计的信息处理一般原则来看,在记帐方面,主要是以借贷记帐为根本的记帐方法,但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以借贷记帐为根本的记帐方法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借贷记帐方法只反映价值方面的信息,只反映与资产负债表相关的经济信息,只反映与企业内部相关的信息,而对于一些非价值方面的信息,与资产负债表不相关的其他重要信息以及电子商务供应链上不是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反映不足,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这些信息必将存在,因此,势必要对传统的以借贷记帐为根本的记帐方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二、电子商务下会计的发展方向

1.会计服务范围更加广泛

从传统的会计服务范围来看,主要包括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人以及企业内部有关部门。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由于电子商务的支撑平台是信息网络,因此会计活动领域覆盖的更加广泛,比如电子商务条件下从政府到市场,从市场到企业相关的生产环节,再到消费环节的许多方面都属于会计服务的范围。而从具体的方面来说,企业商品的采购、产成品的销售以及政府之间的贸易等都属于会计所要服务的范围。从更广泛的范围来说,具体到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家庭都将成为会计服务的范围。

2.会计处理手段更加多样

从传统的会计处理手段来看,形式比较单一,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会计处理手段将会更加多样,这种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对信息工具的使用方面,各种网上银行、收款机等会计信息工具的出现,使得各种经济往来、货币交易变的更加快捷和准确,而从会计的本质来看,作为一种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为了不断满足财务报告要求者的客观需求,必须要迎合这一变化,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手段满足企业的需要。

3.会计的地域性很可能被打破

传统会计受地域性的束缚比较强,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经济业务以及政府贸易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但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电子商务网络特性最终将使得企业经济业务以及政府贸易将不断得到发展和扩散,而会计是以企业经济业务以及政府贸易提供服务的,因此会计市场也必将打破国界而趋于国际化,会计的地域性很可能被打破。

三、电子商务下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1.电子商务会计

电子商务会计实际上就是计算机网络化条件下的一种会计系统,由于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会计所需要处理的各种数据都以电子形式直接储存于计算机网络之中,因此,电子商务会计就是要对这些数据所涉及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漏。电子商务会计的主要特点是在线反馈,反映的数据也比较全面,整个会计系统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比较方便和灵活。

2.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是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人力资源会计主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准确的推算出人力资源对企业经济成本和价值所做的贡献,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主要是为企业有针对性的发展、培养人才提供依据。

3.网络安全会计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在经济业务往来中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而电子商务是以网络为支撑的一种商务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网络安全就成为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再加上目前许多的财务软件还尽不完善,因而也为会计人员正确反映经济业务增加了一系列的困难,网络安全会计通过对安全收入与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加强了安全成本管理,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人员对电子商务经济活动的风险防范意识,降低一些不安全因素发生的可能性

四、结论

总之,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会计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发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对企业还是会计人员来说,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因为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导致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的产生,对传统的会计假设、会计核算手段、计算方式等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企业的运作控制,重构企业会计的相关体系,才能适应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需要,为新形式下企业会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会计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 反倾销 会计问题 会计对策

反倾销是指进口国反倾销当局依法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的倾销行为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以抵消损害后果的法律行为。反倾销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认定倾销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会计支持,这涉及到会计的各个方面和多个分支,多方面的会计信息对于倾销的判定和反倾销的胜诉有着重大影响,并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

一、我国企业遭遇国际反倾销会计因素分析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兴起的贸易大国,随着贸易的发展,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大幅度增加,主要反映在一些国家针对“中国制造”的歧视性反倾销。中国出口产品在西方国家市场上遭遇反倾销阻击的同时,外国产品又在中国市场进行大规模的低价倾销,对我国市场所造成的危害性日益显露。在WTO这个多边贸易体系中,要求的是“在规则中游戏,而非游戏规则”。中国在国际反倾销中处于如此不利的态势,从会计学角度来加以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反倾销会计的保护机制

所谓反倾销会计,是指企业设立反倾销机构并运用会计知识。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一般由进口产品的反倾销会计和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会计两大方面构成。就我国目前的国际反倾销形势而言,迫切需要建立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同时,实施反倾销会计规避是国际间应对反倾销调查“前置化”的一项重要战略,根据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反倾销形势,出口企业在进行反倾销会计规避过程中应突出会计前置的防备之道。

2、会计资料保存、收集意识不强

会计资料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等在反倾销中多了一重身份——法律证据资料,这也使会计资料的相关性、可靠性和重要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一些在传统会计中看似不重要的误差,在法律上却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目前我国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在提供信息内容方面有缺陷,而且在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在我国反倾销应诉中由于会计资料不真实,导致应诉困难和应诉挫败的情况的并不少见,如:中国一些企业出于资本市场融资偏好蓄意调高盈余,这种“异常”行为则正中他国反倾销的“下怀”。

3、没有建立竞争对手的会计信息平台

由于我国的企业绝大多数没有建立境外竞争对手会计,对外国竞争对手的资料了解不全面,很多应该掌握的国外竞争对手的商情没有掌握,不了解进口国同类产品的产销情况,而引发反倾销调查,在应对反倾销方面就如瞎子赶路。

4、出口产品的定价没有会计的参与和决策

由于我国的劳动力相对低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就相对较低,这本来应该是我们的优势,但是,由于我国部分企业之间无序竞争、竞相压价,出口产品的销售定价没有会计的参与及指导,盲目低价竞争,结果损害整个“中国制造”的产品。销售产品的定价已经是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事项,销售价格的高低是反倾销中要考虑的第一因素。产品的竟销定价,应该有会计的参与和运筹,在应对反倾销方面会计运筹的定价底线是出口产品的价格不能低于其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否则,很可能引发进口国生产商对倾销的怀疑。

二、在应对反倾销中的会计对策

1、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国际化

世贸组织《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第2条规定,反倾销中确定成本时的会计要求是“符合出口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并合理反映被调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成本”。1998年的《欧共体理事会关于抵制非欧共体成员倾销进口的第384/96号规则》修正案明确提出了“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显然,国际上将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反倾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目前,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出口企业在国际反倾销诉讼中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相当困难。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国际化至关重要,应当进一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同时加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一方面要做到尽量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还要让国际社会了解并承认这一事实。这样才能有助于有关国家在对我国产品进行倾销指控时,能够将我国视为市场经济国家,直接采用我国企业的成本和会计资料,而不是采用替代国的做法。

2、完善我国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保护机制

反倾销诉讼是法律赋予的权利,而积极应诉和抗辩则不仅是权利,同时也是一项法律义务。在西方国家,反倾销的提起与应诉抗辩有一套健全的会计诉讼支持保护机制。例如,在反倾销提起时,会计能帮助企业收集证据,通过会计举证来进行指控;在应诉反倾销调查时,会计能提供应诉会计资料,进行会计陈述和抗辩;会计还可以参与企业预防被诉反倾销的工作。西方国家通过这种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反倾销诉讼中拥有法律、会计与人才优势。我国能否继续分享自由贸易所能带来的益处,除了取决于自由贸易本身,还取决于我国能否及时地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反倾销会计”的自我保护机制。因此,我国不断完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使广大出口企业能够从容应诉反倾销指控和做好反倾销的预防工作,对国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倾销行为及时提起申诉,保护国内企业的合法权益。

3、建立必要的反倾销信息平台

因为反倾销会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会计,在信息内容上已经不是单一的会计信息,还包括反倾销的国际市场商情资料。因此,反倾销会计对会计信息平台有着不同于传统会计的特殊要求。出口企业应该建立以反倾销会计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及时掌握进口国的商情,在有可能进行产业保护时,应诉会计应该提醒避免低价出口或增加出口量而遭反倾销调在的风险。建立反倾销举证会计信息平台,对于企业在应诉过程中提高有效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会计应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内部会计资料的管理,结合反倾销调查内容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做到有备无患,一旦涉诉,能迅速进入“备战状态”。

4、按国际惯例进行独立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现在我国的出口企业在应诉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时所提供的成本资料,欧美国家对其提出质疑,原因是没有经过独立审计,有的企业为了应付申诉国的核查而请注册会计师进行突击审计,其可信性也就大打折扣。按国际惯例,企业的财务报表每年都要进行独立审计,由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这就要求我们的注册会计师必须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并能够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标准对企业的会计账簿进行审计,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而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可以进一步提高涉诉企业成本核算和会计资料的可信度,促使反倾销调查当局能够采信涉诉企业的有关资料。

5、加快培养高素质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专业人才

西方国家在反倾销诉讼中所拥有的会计人才优势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在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下,我国财经院校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应加大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的规模。由于反倾销申诉、调查、应诉等会计服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涉及的专业性很强、技术性很高,所以对从事该项业务的会计人员应符合以下几点特殊要求。

(1)通晓国际反倾销法律。反倾销业务是涉外诉讼,适用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国际反倾销法,要求处理反倾销业务的会计人员除了熟悉一般的法律知识外,还应通晓有关反倾销专业法律。如企业在应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诉讼时,其会计人员就需要通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 条》、WTO《关于实施1994 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 条的协定》、《WTO 反倾销委员会关于反倾销调查资料搜集期间的建议》、《WTO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WTO 保障措施协议》等国际反倾销法律制度,同时又要熟悉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法律制度,这样才能针对不同国家进行反倾销会计举证和抗辩。

(2)要掌握国际贸易知识。反倾销与国际贸易有不解之缘,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企业在面临具体的反倾销业务时,应该将反倾销会计举证置于整个国际贸易体制和国际经济贸易自身的整体中去解读,要了解国际贸易惯例和海关估价方法。

(3)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由于反倾销是一种涉外诉讼,对中国出口产品企业应诉反倾销调查的会计服务,要求以调查方的语言进行。这样,反倾销会计人员提供反倾销会计服务所涉及的当事方或诉讼程序就可能是用外语特别是英语进行的。所以,处理反倾销业务的会计人员至少应掌握一门外语,并且外语水平在应诉反倾销会计业务方面的听说读写应达到比较自如的程度。

反倾销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国际竞争中如何能够避免企业业不受反倾销的指控,取得贸易的公平地位很重要。企业要加强自己各方面的建设,提高自己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够及时有力地应对反倾销。

【参考文献】

[1] 周友梅:注册会计师在反倾销中的会计服务[J].中国注册会计师,2OO3(6).

[2] 王成勇:论实务中我国企业反倾销应诉的会计对策[J].会计之友,2008(22).

[3] 贡俊:基于反倾销会计视角的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研究[J].反倾销与会计,2007(2).

[4] 李洁慧:论反倾销的会计防范[J].财经论坛,2007(1).

[5] 吴国灿:应诉国外反倾销要求提升企业会计信息水准[J].财会月刊,2004(5).

第7篇:会计服务贸易范文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于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咯什签署的《服务贸易总协定》(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简称GATS)文件中的用语,会计服务市场是整个服务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会计市场开放的特点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开放的时间比较早,差不多在中国会计职业界获得重生的同时,就有外来者叩响了中国的会计服务市场的大门;二是开放的幅度大,会计、审计、税务和管理咨询等服务领域同时开放,对不论大小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和外国会计师事务所同时开放。这个进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跟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执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在举国上下争先恐后引进外资的同时,人们可能没有注意到我们同时也引进了一个不速之客——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实际上,跨国公司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是形影不离的,跨国公司到一个国家进行投资,先要投石问路,以弄清投资的环境和回报的前景,这个探路人往往就是国际会计公司,它所提供的服务属于尽职调查(类似我们的可行性)。一旦投资者投入了资金,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就为它提供管理咨询和税务咨询等服务。为了维系中国公司和海外母公司的经济联系,会计师事务所就要对它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以便海外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所以对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引进与其说是有计划的安排,毋宁说是一个的演化的过程。但是就在这一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无声无息中进入了中国市场,它先是以代表处的形式在中国设点,为跨国公司提供有限的服务;接着通过为中国提供会计人员的培训「以及为中国政府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包括会计立法方面的咨询服务,而换取了设立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的许可。其中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有一个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了前政府首脑做高级顾问常驻在北京,加强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络,调兵遣将为中国的会计立法、税务立法等提供咨询服务。鉴于这些会计公司所做的努力以及它们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中可能的贡献,中国政府投桃报李,准予开业,也算是水到渠成。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进入中国市场真可谓用心良苦。

第二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会计服务市场正式对外开放。与第一阶段的自然演化不同,中国进入WTO对会计市场的开放则是经过仔细的思考和艰苦谈判以后的结果,而且是一项政府的承诺。在所签署的服务贸易(包括会计服务贸易)相关协议中,我们确认了市场开放的两条一般原则:第一是市场准入,即我们不能人为设置障碍,将国外的会计服务提供者拒之门外;第二是国民待遇,一旦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进入中国市场,必需给以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同等的待遇。但是各国在市场开放的问题上,都会设法在大原则的前提下r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保护民族的利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采取某种推迟承诺的全面实施,是可以得到谅解的。这一点从会计市场开放的减让表里看得最为清楚。在减让表里我们必须对四种开放形式作出具体的承诺,即跨国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其中的商业存在最为关键,它直接与外国的会计公司正式在中国设立会计师事务所的承诺有关。

具体地说,在“会计、审计和簿记服务”项下,我们的承诺是“合伙或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只限于中国主管机关批准的注册会计师”。在“税务服务”项下,我们的承诺是“限于合资企业形式,允许外资拥有多数股权,在中国加入WTO后6年内取消限制,外国公司将被允许设立外资独资子公司”。在“管理咨询服务”项下,我们的承诺是“仅限于合资企业形式,允许外资拥有多数股权。中国加入WTO后6年内,取消限制,允许外国公司设立外资独资子公司”。在这些安排上我们体会到中国政府的用意十分深刻,既履行了市场准入的原则,又争取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国内的会计执业界有一个发展成长的机会。从2001年中国进入WTO,到2005年,我们已经争取到了至少4年的宝贵时间。在这4年时间里,我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得以壮大,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事务所的规模上了一个台阶,已经出现了员工数百、地域跨省、收入上亿元的国内大所。

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我们和欧盟达成的协议,在允许外国会计公司直接进入中国问题上,又被冲破了一个缺口。该协议正文中有一句话:会计人员在提供税务和管理咨询服务时的条件和会计服务一样,且不再要求有合作伙伴(Accountancy will be able to provide taxation and management consultancy service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as accounting service,and will no longer be required to partner)。

这就意味着,外国会计公司可以在中国建立独资的子公司。按照WTO的惯例,一旦欧盟国家取得在中国设立独资子公司的资格,WTO的所有其他成员国也自动取得了这个资格。然而迄今为止这句话还是停留在纸面上,这可以理解为我国政府仍旧牢牢地控制着开放的节奏。

第三阶段,会计市场的全面开放。2005年初,财政部了第24号令——《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对会计事务所的设立作了新的规定。其中有一条规定可能预示着我国会计市场的全面开放,即该文件的第七十三条规定:“境外人员申请设立会计师事务所适用本办法。”这条规定虽然未对外国会计公司在中国设立独资子公司有任何表示,但是只要国际公司中有足够多的外籍中国注册会计师,且这些会计师已经在中国注册的会计师事务所中执业达到一定的年限,他们就可以根据第24号令申请成立新的会计师事务所。另根据入世协议中有关国民待遇的承诺,在满足了成立新所的条件后,主管部门只能批准其设立申请。这样的会计师事务所,实际上就是外国独资会计师事务所,这是以另一种形式冲破了对外国会计公司的限制①。如此看来,开放的大限将临,留给我们的时间恐怕已经不多。

二、中国会计服务市场的版图划分

国际会计公司进入中国,对中国会计服务市场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客观、冷静地分析这个市场, 确定本身的市场定位,关系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前程。

前文曾说到,国际会计公司是随着跨国公司而进入中国市场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大型国际会计公司的 关系则如影随形,有许多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都聘请同一家会计公司为它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形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机会就不多。相反,对于大量的国有企业,本地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熟谙国情,则驾轻就熟,而国际会计公司人地生疏,恐难有所作为。这种差异,就好比是先天禀赋的不同,当然,会计市场的版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我们后天的努力,情况将会有所变化。因而有必要对此作一个详细的解剖。

会计市场的版图,大概可以划分为如下六大板块:(1)国有企业常规审计、改制,收购兼并——国内所为主,国际所为辅;(2)中国公司国内上市——国内所为主,国际所为辅;(3)港澳台和外国的中小企业的审计——国际所和国内所共享;(4)税务服务、管理咨询、尽职调查——国内所和国际所共享;(5)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资或者独资公司的审计——国际所为主,国内所为辅;(6)中国公司海外上市——国际所主宰。

从以上会计市场的版图划分可以大致看出:凡是与国际业务相关的市场,国际所占尽了优势;凡是与国有企业相关的业务,国内所有着相当的优势。其余的大多数业务为国内所和国际所所共享。但是由于和国际业务相关的市场当量较大,人们习惯上把它称作高端市场。尽管国际所从事的业务从数量上看规模较小,但从业务收入上看,却已经超出了国内所。环视世界上许多国家,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不过,对各个国家单独审视,情况并不相同。有的国家国内所占的份额相对高些,有些国家国内所占的份额相对低些。要看清这个版图未来的走势,必须分析它的成因。

不同国家之所以形成这种差异,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因素:第一,国家的政策导向。有的国家采取了保护国内执业界的政策,例如法国政府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聘请国际事务所进行审计,同时还必须聘请国内所共同审计。有些国家则采取了限制国际事务所进入本国市场的方针,尤其是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更是如此。第二,取决于本国会计执业界的强弱。有些国家的会计执业界有着较长的发展,会计师的执业水平和服务质量比较高,已经在国内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当国际事务所敲开本国大门的时候,这些本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具备了和国际所抗衡的力量。有些国家会计执业界的力量比较弱,或者是由于其发展的历史不长,或者是由于某种原因,未有机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些国家一旦打开会计服务市场的时候,国际所即长驱直入,一下占领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国内所只能做些拾遗补缺的业务。

中国的情况大概是介乎二者之间。从政府方面看,有着强烈的意愿去保护国内的市场和国内的会汁执业界,这一点可以从财政部门近几年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上得到体现。但是由于在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们不能对开放国内会计市场的庄严承诺爽约,加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突飞猛进,确实也需要国际公司提供许多国内所目前还无法提供的服务,所以出现了既想保护国内所,又容忍国际所较快发展的策略。这种政策选择与其说是人为的,毋宁说是大形势所决定的。

从会计执业界本身来说,我国的情况不同于国际上任何一个国家。我国会计执业界发展的历史并不短,但由于计划经济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一度销声匿迹,多少会计界精英黯然隐去。这是我国会计执业界一段不幸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会计执业界因改革开放的机缘得以复苏。尽管是‘切从零开始,但此后二十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但我们的历史毕竟太短,还未等到我们的队伍足够强大,我们就得面对入世后的竞争。因此可以说,我国的会计执业界是因改革开放得以重生,但也因改革开放而面对重压,这就是我国会计执业界的宿命。相对上文所述的弱势国家,我们不乏优秀的人才,我们的历史虽短,我们的事务所却已经初具规模。如果我们自身的修炼能够得道,如果我们的策略选择得当,在上述六个板块的此消彼长的竞争中还是存在着诸多的机会。

总的说来,我们的基本策略应当是:在第一和第二板块中,主要的目标是保持优势;在第三和第四板块中,主要的目标是争取更多的份额;在第五和第六板块中,主要的目标是争取突破。

在第一和第二板块中,目前国内所还占据着相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变数。国际所目前正忙于第五和第六板块的业务,且人手十分紧张,无暇在这两个板块中投入太多的力量。出于对风险和效益的评估,甚至不排除暂时收缩这两个板块的可能,这正是国内所巩固和拓展这个领域的机会。从长远来看,国际所不会放弃这个板块,尤其是随着这些公司的发展壮大,公司多元化改制的推进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审计风险随之减小,国际所会渐渐对这个板块增加兴趣。

第三和第四板块目前是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共享的市场。港澳台和外国的中小企业,或因其规模较小,审计费用的承受能力有限,或因其不需要和国外、境外的母公司合并报表,往往愿意聘请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它们服务。尤其是国内一些质量较好、收费合理的地方所,更是它们的首选。另一些公司比较讲究品牌,则往往青睐国际所。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这些外商投资企业的审计风险不像上市公司那样大,而收费率又未必低于上市公司,无论是国内所和国际所对这个客户群体都是感兴趣的。由于这一板块的公司数量很大,且规模大小悬殊,公司选择会计师的偏好不一,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各取所需,目前倒也相安无事。从发展来看,如果我们的国内所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扩大市场份额方面当可有所斩获。咨询服务领域是一个有待于大力开发的潜在市场,它可以有宽阔的拓展空间。由于我国的会计执业界在早期都专注于审计业务,在此领域的拓荒者迄未形成规模。相比之下,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却长于此道。众所周知,世界上著名的会计公司,其咨询服务收入甚至可以超过审计服务的收入。我国的大量企业还没有体会到管理咨询服务可以为企业创造多大的增加值。一旦形成共识,这个领域的市场规模之大,即使国内外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去开垦,也未必能够满足其要求,甚至会引来其他相关专业人士加入咨询服务的大军。有远见的国内事务所,已经看上了这个香饽饽,开始默默地耕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在美国的安然事件之后,美国颁布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严格限制国际所在从事审计的时候,同时提供多类咨询服务。我国将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尚不得而知,但至少是目前还在鼓励事务所拓展业务领域。但不管怎样,这些服务的市场是存在的。一个事务所不能同时做审计和咨询,其中的一种服务就可能释放出来,成了其他事务所的机会。如果国内所具备了这种能力,正是拓展业务的一个机会。

最令国内所心态不平的就是第五和第六板块,因为它是高端市场。在这个领域内客户的层次高,规模大,服务收费高。服务这样的客户,既有利于提高事务所的声望,又有利于事务所的财务利益,但目前这个市场几乎被国际公司所垄断。

人们对第五板块的现状尚能理解,因为毕竟这是些外国公司,本来就是外国会计公司的客户。其实,恰恰是这个领域,国内所不能轻易放弃。我们发现有一定数量的跨国公司,它们在建立的合资公司或独资公司,并不聘请母公司的审计师,而是在当地重新选择事务所,或请其他四大,或请当地所。国内所的特长是了解中国的国情,容易和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帮公司解决许多疑难,包括免费提供常年的咨询服务。如果它们了解有些国内所既在业界享有良好的声誉,又能帮助解决疑难问题,从“性价比”出发,就完全有可能作出另一种选择,譬如有许多日本的跨国公司就属于这种情况。

第六板块是一个特殊的市场。能否占领这个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下一个事务所的服务水准和服务质量,而是取决于其他诸多因素。

首先,中国公司到海外上市,要接受当地证券交易所的审查。各个国家的证券交易所,可能会要求送呈按所在国家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以及能够被它认可的审计报告。外国的证券交易所一般不会如同中国一样,专门颁发证券从业许可证,而是服从市场的选择。但审计人员或者事务所的整体必须对这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很熟悉,通常要有一定数量这个国家的注册会计师。如果这个证券交易所接受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则必须有一定数量熟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注册会计师。目前世界上尚没有一个组织颁发国际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证书,英美等国家的注册会计师往往被认为有能力对财务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表审计意见。

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被包括投资者和证券交易所在内的证券市场所接受。中国公司到海外筹资,面对的是海外投资者,而其决策依据主要是经过会计师审计的会计报表。投资者对会计报表的这种依赖是建立在对会计师信任的基础上的。在通常情况下,他们宁可相信著名国际会计公司的审计信息,而不是他们并不熟悉的某一国家的会计师事务所。在这种背景下,海外上市公司为了保证股票发行成功,往往都会聘请著名的国际会计公司。中国到海外融资的公司也是一样,即使它相信国内的某个会计师事务所有足够高的服务水准,也绝对不敢冒被海外投资者冷落的风险。这就是会计服务市场上的品牌效应。

鉴于以上原因,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要在中国公司海外上市这块市场上有所建树,必须做出艰苦的努力。首先,要建立起能够承担海外上市审计的能力,这包括员工队伍建设和审计技术保障。其次,是需要找到突破口。凡事开头难,即使是有了能力,还要有机会被人家认识。现在,已经有些国内的事务所在香港股票交易所和美国证券市场登记,以寻找机会,希望能够在第六板块中跨出第一步,但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是要说服拟上市公司和承销商一起去吃这第一只螃蟹。一旦成功,就有机会在此基础上起来。香港证券市场应该是一个可以“试水”的地方,另外一个途径就是通过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作的形式进入这块市场。

三、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战略定位与苦练内功

通过以上对中国会计服务市场版图结构以及中外会计师事务所犬牙交错的市场占有情况的初步,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路径,而真正要取得发展,还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选择恰当的战略定位;二是要加强自我修炼,提升服务的质量。

(一)关于战略定位问题

第一个角度看战略定位,就是考虑发展模式问题。四年前,笔者曾经撰文讨论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三种模式,即内涵发展的模式、合并扩张的模式和国际合作的模式①。四年来,这三种模式都沿着各自的路径演绎出不少精彩的故事,取得了颇多经验和成就。这至少证明了一点:事务所发展本无固定的模式,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为什么有的发展得好一点,有的发展得差一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选择的模式是否符合特定事务所的条件。例如有的事务所采取急进的外延扩张模式,快速圈占大块市场,结果因不具备强大的控制能力,使事务所遭到灭顶之灾。有的事务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却赢来声誉日隆,初显几分霸气。这至少证明了另一点:事务所发展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

第二个角度看战略定位,就是考虑发展特色问题,即事务所应当如何在六大板块业务中进行选择,走特色发展之路。当然,事务所可以走全方位发展的道路,即在六个板块中全面发展,这需要有很大的功力。对于绝大多数的事务所来说,可能是要展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扬特色,锐意进取。不同的事务所,由于员工构成的不同,或者是带头人的擅长有差异,或者是所处地域客户群体有特点,就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寻求发展途径。也就是说,虽然一个事务所的综合优势缺乏竞争力,但未必不能在细分的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事务所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可以考虑从本身的特点出发,从六大板块中提炼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业务方向,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特长。例如有的事务所可以重点发展服务中外合资的特色,有的事务所则可以重点发展国有企业改制审计和相关服务的特色。前人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古训,不妨借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第三个角度看战略定位,就是考虑发展规模问题,即做大还是做小的选择。事务所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有做强做大的冲动。尤其是中注协的收入排行榜,对十分关注事务所地位的主任会计师们平添了几分压力,有不少事务所都想挤进“中国四大”或“中国”,故同业之间的暗中较劲,势难避免。但现实情况是,中国有上千家会计师事务所,不可能都成为龙头老大,如果不顾自己的实力,盲目扩张,则欲速而不达。弄得不好,还有身败名裂之虞。有一句名言:恐龙最大,它已经绝迹,麻雀虽小,它正在蓝天飞翔。安达信当年号称世界第一,而今安在哉?

其实做大和做强是有差别的。前者强调规模,后者强调质量,规模是大的标志,质量是强的标志。两者的关系是:大未必强,强必然大。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首先应该提倡做强,在做强的基础上顺势而为,拓展其规模。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地发展,是一条稳健的发展之路。但也有另一种思路,认为应该先做大,然后做强。其理由是:第一,事务所没有较大的规模,很难有人力和财力去做提高质量、加强管理方面的投资。没有大,何来强?第二,市场竞争激烈,现在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将来做大也难,抢占市场,时不我待。这是一种进取型的思路,通常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但不能说这是错误的定位。事实确实如此,规模不大难以变强,未强之前骤然变大孕育风险。强和大是辩证的统一。这里同样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辩,只能在演变之中去找结论。事务所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是发展定位的又一个维度。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路,是不选择做大,而是选择做一个中型甚至是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事务所看重的不是规模、名望,而是可控、安全和内部的和谐。在市场的细分中,选取一些适合事务所规模且关系稳定的客户,在事务所内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回避太大的风险,避免太大的压力,稳稳当当地前行,未免不是一种好的选择。要知道,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企业规模、经营千差万别,我们不仅要有巨大的航空母舰,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小炮艇,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现实情况是,不怕小,就怕滥。报载有些事务所以小为借口,放松质量,甚至不怕违规,滥签报告,甚至于有一个说法叫做“大不了关门”。在他们眼里,诚信观念已经荡然无存。这样的报道,已非一端,这才是相当可怕的现象。关门事小,失节事大,它们的不端行为对会计职业声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是会计业界的害群之马,应当大加挞伐,甚至逐出业界。

第8篇:会计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 会计准则 问题 对策建议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转型,在此过程中,我国不断借鉴西方先进的会计理念,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步探索接轨时期(1978~1991年),在此阶段我国会计开始转型,财政部成立会计准则研究组,展开对西方会计理论的研究,着手制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协调时期(1992~2001年),1992年财政部“两则、两制”,结束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确立了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模式,加快了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

第三阶段为积极开拓趋同时期(2002年至今),自我国加入WTO之后,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为我国向国际学习并发挥自身作用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订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不断改进,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同与肯定;另一方面,我国积极开拓国际空间争取话语权,2006年,中国证监会原首席会计师、国际部主任张为国正式当选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首位中国理事,“中国声音”的出现为我国在国际会计界的博弈中提高了影响力,例如,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关联方披露的修订征求意见稿就考虑了我国的相关规定,降低了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关系的企业的批露要求(陈文浩,巩方舟.2008)。

二、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准则自身尚不完善

首先,基本准则作用范围有限,与我国经济成长现状不相匹配。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共同构成,其中,基本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框架相似,明确了财务报告目标,规定了财务报表要素的计量属性,是具体准则制定实施的基础。但是,国际会计准则将框架视为所有会计活动的根本依据,如果在实务中出现具体准则尚未提及的经济业务,则要在框架要求下对其进行处理,因为框架已严格规定了会计处理各过程所应遵循的原则,为企业提供了规范性指导。相比之下,虽然我国的具体准则是遵循基本准则而制定的,但并未明确规定基本准则是处理所有经济业务的根基,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其作用范围大大缩减。因此,一旦实务操作中出现具体准则未予规定的事项,企业就拥有了会计处理的自,这就给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提供了可乘之机,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信息披露,并且会给国家税收带来巨额损失。目前,我国经济活动创新日益频繁,基本准则的缺陷所导致的问题将会日益突出,长此以往,必将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会计环境。

其次,具体准则制定不完善,限制企业经济状况的如实反映。从企业角度看,具体准则的不明确性为盈余管理创造了空间。新准则规定“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程序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由此降低了开发支出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研发。但是无形资产的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的节点十分模糊,企业可以在不违背准则规定的前提下,自行选择分界点,用以调节当期利润,进行盈余管理。另外,一旦无形资产研发成功后,如何确定该资产是使用寿命有限还是使用寿命无法确定,准则没有给出具体说明,企业可以根据发展要求自行选择。这种缺乏规范性指导意见的选择,很可能是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具体准则的不合理性使企业的内在价值无法真实的体现。新准则中规定,无形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内不得转回。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盈余操纵,但企业仍可以利用存货、金融资产等计提的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而且也无法避免企业通过在当期处置该资产来提高利润的可能。计提减值准备的目的是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当资产价值重新回升时,企业却无法反映该项变化,这不仅给企业价值带来了损失,更无法为外部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在短期加剧经济动荡。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公允价值上升时,利润虚增,有可能使企业价值骤增。但是,企业所承担的税收责任也随之上升,增加的税收支出与尚未实际实现的投资收益使企业的即期现金流吃紧,从而有可能在短期降低公司价值。因此,企业突然转向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在短期内会给企业价值带来巨大的冲击,当同一行业里各企业均面临此状况时,强烈的波动所引发的经济后果会迅速蔓延到整个行业甚至于相关产业。

(二)缺乏适合新准则运行的环境

首先,在宏观环境下,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完备,无法满足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要求。尽管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遭受多方质疑,但其并不是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其合理性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因而,推进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的应用也是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的必然趋势。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在有效活跃市场上获取交易价格,这要求企业与投资人可以及时从市场获得价格信息,但是目前我国资本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与可获得性,企业主要通过金融服务机构获取公允价格,在我国不发达的资本市场尚无法及时提供信息时,这些机构提供的公允价值显然存在严重的时滞。不具有及时性的公允价值就不具有相关性,无法及时的向所有利益相关者披露市场价格的资本市场无法满足公允价值使用的要求。

其次,在微观环境下,本土会计服务业实力不足,难以提供独立可靠的会计服务。我国会计服务业务范围单一,规模小,实力差,面临着来自国际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严峻挑战。会计服务包括审计、咨询和记账等,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传统的审计服务,咨询等其它拓展业务只占很小比例,而国际大会计公司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新开发的业务,传统审计业务所占份额日益缩减,但其审计服务的利润依然高于我国会计机构。中国会计服务业与国际会计服务业的差距不仅体现在量上,在质上也相距甚远。国内会计机构缺乏内部激励机制,专业的注册会计师有限,存在政府干预和客户依赖,因而作假舞弊现象比较严重,大量小型的会计服务机构难以像国际大公司一样提供可靠的独立的第三方立场,很少能承担高端业务,在行业水准与职业能力上均落后于国际水平。

(三)国际化会计教育问题凸现

自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学术界普遍提出要不断加强会计教育国际化,为实现我国会计国际化输送人才。鉴此,国内许多高校纷纷与国外机构合作,引进ACCA、CGA等职业化教育,向学生教授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先进的会计理念,从本科阶段开始给学生树立国际化视野。但是,在该种教育方式实行了几年之后,其所引发的问题日益暴露。职业化教育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考试压力,老师也面临课程时间紧、教学任务重的严峻挑战,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很难以向学生讲授案例并扩展知识,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实务操作过程、分析中外会计准则异同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可能会通过考试,但是却基本功薄弱,缺乏对深层问题的探讨与思考能力。

从本质上讲,现在部分中国高校在进行会计国际化教育过程中重心偏移,重视资格考试给学生增添的求职砝码,却未从根本上给学生树立资格认证考试是为了检验扎实良好的会计基本功底的正确观念。因而,许多学生即使通过了考试,却仍旧没有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的内核与分析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将为他们日后参加实务工作埋下隐患,同时也会阻碍我国会计未来的国际化发展。大力推行会计教育国际化,却忽视了国际化教育的本质,这一日益尖锐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对策建议

(一)吸收各方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完善新准则

首先,改进基本准则,丰富其作用范围。中国应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改进基本准则在文字上的不严谨,扩大其在实务中的作用范围,与我国具体环境相协调,使其逐步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框架,为我国会计准则奠定稳定的理论基础,与具体准则相配合,形成一套有逻辑、有连贯性的会计体系。

其次,完善具体准则,将中国特色融入国际化。尽管新会计准则在各方面已经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但考虑我国具体环境时还是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会计想要实现国际化,必然要有一套完整严谨的会计准则作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发达国家的准则不可以照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先进体系的经验教训,时刻关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情况,将国际会计资源融入中国宏观经济背景,解决我国现实问题。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趋同观念,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正中,从形式参与转向实质参与,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在国际上施加中国影响,为我国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创造话语权优势。此外,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百废待兴,经济的复苏必然离不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技术创新,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新兴的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问题,我国要充分抓住先机,摒弃传统的会计准则制定思路,保证会计准则制定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使其不受任何利益相关主体的诱惑,积极探索会计准则的新模式,在国际会计界中不断发挥主动的作用。

(二)尽快构建会计国际化的环境适应机制

企业会计制度的构建依存于外部市场与内部管理。外部市场,即存在一个统一且交易活跃的资本市场。新准则中大力推崇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关键就在于投资人可以较低的成本及时的获取价格信息。因此,我国必须抓紧建设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信息数据网络和数据库,让信息公开化、实时化。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的监督力量,证券交易所、审计师以及媒体客观准确的监督可以帮助上市公司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加强上市公司的风险意识。因此,要不断提高会计服务行业实力,向国际靠拢,严格控制注册会计师认证质量,做大做强本土会计服务业,为外部监督提供必要保障。此外,还要控制政府的干预行为,减弱政府的管制力量,加强各级财政部门对新准则实行情况的监督,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内部管理,即上市公司应该按照现代公司治理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人为操纵问题。首先,要改变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优化股权结构,实现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为内控制度得以有效实施奠定基础。然后,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与内部审计体系。通过内部的监督控制,保证企业各项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合理性,实现企业的风险管理架构与其风险管理目标相一致,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有效的内部管理将为我国会计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内部实施环境。

(三)重新审视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国际化教育急需打破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制度。首先,要纠正以应试为目的的错位思想,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以免学生只专注于一门学科、切断联系看问题而身陷 “短视”囹圄,从而来适应当今社会各学科不断交叉融合的发展要求。通过人文陶冶,给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真正具有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添加“附加值”。其次,在课程设置与讲授上,课程的前后衔接要避免冗余重复,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同时,要不断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热点课题引入课堂,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并协助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理论研究,通过自学逐步领悟会计准则的核心思想,培养学生对新问题的灵活处理能力。最后,在引入双语教学的问题上,各高校要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而定,有针对性的选定理论体系先进完善的原版教材,扩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国际化意识,为我国会计服务行业输送优秀人才,加强我国在会计国际化过程中的国际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文浩,巩方舟.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1).

[2]崔金勋,许强.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的质疑[J].会计师,2007(1).

[3]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J].会计研究,2006(3).

[4]马秋玲,张荣刚.论中国会计服务业现状与发展[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第9篇:会计服务贸易范文

1.从会计的发展历程看会计功能的膨胀:会计究竟是什么?

从会计雏形原始社会未期的结绳记事到公元11世纪至15世纪以盛唐时期的“公司会计司”、南宋的“审计院”以及“四柱结算法”为标志的中式会计,是古代会计的象征,此时会计告诉人们:收入多少、用了多少、还剩多少。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意大利复式簿记历时700年左右的演进,促使了古代会计向近代会计的转变,并最终在20世纪初期完成(郭道扬,2001),复式簿记“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使近代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的同时又能发挥监督的功能。20世纪40年代至今,人们步入了市场经济与知识信息经济时代,会计随之向现代会计过渡,期间会计除基本的反映与监督功能外,日益成为经济管理与运行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上面虽只是对会计发展历程的简述,但足以说明会计功能的膨胀过程。

会计功能的膨胀还可从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侧面窥见一斑。过去20年间的会计理论研究集中在四个方面(王光远、吴联生,2001):①会计是什么,会计学是什么等基本问题(24%);②经济效益会计(60%);③物价变动会计(1%);④股票市场会计(15%)。关于会计是什么,会计界有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控制论、会计管理工具论等观点。关于会计能干什么,会计界也有一职能乃至六职能之争,除最基本的反映职能外,还包括核算、监督、控制、参与预测、决策等职能。这些年来,会计界对会计基本论问题的讨论虽然越来越少,却从未达成共识。而且不可否认会计相关人员具有扩大会计功能的潜在动机,会计中心论或大会计的论调正是这一动机的极端表现。如此之趋势使我们不禁担忧:会计究竟是什么?会计能承受起重担吗?2.会计信息在量和质上的膨胀: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奴隶

近年来,以顾客为中心的顾客需求思想在管理的各个领域得到了普遍的贯彻,会计与审计也不例外。作为会计的顾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无疑产生了对会计的需求并推动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进步,如果说过去的会计是被动地追逐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现在的会计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把握越来越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这是会计走向成熟的表现,但笔者以为会计界把握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心态唯恐过之或不及。“不及”,即会计期望差距,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预期高于会计本身所能达到的水平引起的差异,它由四部分组成(胡春之,1998):①使用者的不合理期望,受自身技术和经济的制约会计不可能提供的服务;②使用者的合理期望,由于技术上的缺陷会计可以但未能提供的服务;③实际业绩缺乏,由于执行不力造成的会计设计意图的偏离;④感觉但实际不存在的业绩缺乏,使用者对会计的不正确认知所引起的差异。不及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状态,正是它促使会计不断向信息使用者的预期靠拢,成为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只不过要把握“不及”的度。“过之”,则指会计在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同时提供了大量无效的服务,这绝非耸人听闻,会计界在饱尝信息披露不足的指责后开始有了对信息披露过量的担忧。

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在多种传播媒介的推动下呈“爆炸”趋势,现代会计信息也不例外,集中体现在信息数量和信息质量两个方面。信息数量的膨胀表现为:以历史成本为主的历史信息向以公允价值为主的未来信息的转变;表内信息扩张及向表外的延伸,据安永国际会计公司前主席葛罗夫斯的一项调查,美国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信息量自1972年平均每年以3.1%的速度增长,而同期附注增长达7.5%(张美红,1998),如今很多公司财务报告表外信息远远超过了表内信息含量;非财务信息的扩充;分部报告、中期报告等的提供等。信息质量的膨胀表现为:对会计信息质量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以前,人们唯一的要求就是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的(AAA)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和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确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性,尽管出发点不同但内容基本一致,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等,此时为了保证信息的有用性甚至可以牺牲信息的可靠度;而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Leritt在《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的演讲中进一步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增加了“透明度”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更加复杂的特性。

以上论述了会计职能及会计信息的膨胀过程,这种膨胀既有会计发展过程中的合理膨胀,也有会计界基于行业利益的一种自我拔高。前者是会计生存发展之根本,后者将使会计步入困境。

1.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越高越好吗?信息成本

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的高低应以信息使用者需求来判断,过低将导致会计行业的衰落乃至消亡,过高将使企业不堪重负陷入尴尬。上文已指出了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呈膨胀的趋势,其直接的影响是增大了信息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因提供过量信息负担大量的无效成本,会计信息使用者过滤鉴别信息的使用成本也将增大。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满足他们需求的信息存在于信息过量的会计报告中,而过量的信息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干扰甚至误导他们的决策,更甚之他们根本无法利用。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上的膨胀,不符合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和有效披露原则,于会计信息供求双方都不利,因此应适当减低会计信息。

2.会计的职能越多越好吗?会计责任

长期以来会计学者一直无意识地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拔苗助长,仿佛会计的作用越多,会计地位就越高。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笔者认为,可以从会计的孪生兄弟审计责任的演变中找到答案。20世纪60年代,良好的经济形势促使注册会计师行业迅猛发展,同时由于审计失误导致针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公司的诉讼爆炸,引起了社会性的强烈不满。经过反思,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了著名的科恩报告,划时代地将对公众期望的满足变为行业最高行动纲领,从此审计负担起了满足公众期望并维护公众利益的重任。但社会公众并不因此减少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指责,法律判例进一步将注册会计师的赔偿范围扩大到客户和狭义的已知受益人之外,社会日益赞同受害方向有能力赔偿的一方提出诉讼而不问错在何方,即“深钱袋”责任。社会公众的判断依据是:既然你这样宣称自己,无论你实际有无能力都应承担后果;既然你收入高,就要成为赔偿对象。尽管不合常理,在美国确有其事。会计与审计略有不同,但面对责任都是一样的。会计是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没有机会直接与社会公众亲密接触,也不象注册会计师行业对外有统一的形象,但并不能成为会计偏安于一隅的借口。现在我们宣扬了会计的崇高地位及光辉形象,有一天信息使用者因使用你的信息遭受损失而要求赔偿,就象使用企业的产品受害而要求赔偿一样,会计又将如何面对。敢于承担满足包括社会公众在内的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会计作为一项职业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观念,推卸责任意味着会计存在基础的丧失。会计回归并非推卸责任,而是避免承担自己力不能及的责任及因此而引起的灾难性的后果。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举步维艰正是此理。目前已有经济学者认为会计操作不当是造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从而使会计成了金融危机的替罪羊。历史表明,保持承诺与实际行动的一致,是人类诚信之根本,也是会计持久发展之根本。笔者认为,当前阶段会计的承诺明显高于其实际能力,应适当界定会计职能,以避免因未守承诺受到惩罚,并最终酿成行业危机。

3.会计的范围越大越好吗?交易费用

企业经营倾向于扩张直到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科斯1994)。说明当企业更有效率时交易将内部化,而当市场更有效率时交易将外部化,这实际上界定了企业的形成和规模。企业范围的扩张,既有诸如协同效应、规模经济等优势也有缺乏灵活性等缺陷,两者的均衡界定了企业的范围。推及会计,笔者认为会计覆盖的范围并非越大越好。会计在技术上努力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过程中花费的加工成本日趋增大,因信息复杂程序和技术性的增强信息使用者使用会计信息的成本也呈上涨趋势,直至会计信息收益不能弥补会计信息成本的程度,此时会计系统不经济,应转向会计外部寻求解决方法。

二、会计外部化

会计职能的扩张及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的膨胀,使会计这个庞大的信息系统相对于市场不经济,因此应合理界定会计职能和会计信息的质与量即会计回归;而将那些人为拨高的职能以及会计回归后旁落的功能交由市场操办,此为会计外部化。重新回归后会计无论是技术性还是政治经济后果及对环境的依赖大大降低,更利于会计统一,而那些与上述因素密切相连的会计部分通过外部化予以回避。会计系统从输入最原始的信息到输出成品信息,会计表层信息越少而内涵信息越丰富,会计信息的技术性与繁杂性越高,会计信息的使用成本和加工成本越高,会计信息的差异性也越大,会计对环境的依赖性也越深。笔者认为,无论各国如何千差万别,同一经济业务所传递的原始信息是相同的,在随后的加工传输过程才产生差异,并且这一过程越深入会计信息的差异也就越明显。因而想当然的认为,存在这样一个合理的临界点,临界点以内的信息更有效益,而且信息的差异性低,利于会计的国际化。

会计回归导致会计功能的收缩,被精减的功能将以会计外部化的形式在会计以外实现。会计外部化套用内部控制外部化和交易外部化概念,追求更高的经济效果是它们共同的特点。理论上外部化既包括参与者的外部化,也包括程序与方法的外部化,而会计外部化取后者之意。笔者认为,会计外部化可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1.会计服务模式

现今,会计公司提供的会计服务囊括了现代会计的方方面面。据联合国“主要产品分类”第862项的分类,会计服务包括(刘明辉,2000):会计与审计服务,包括财务报告审计服务、会计帐目审阅服务、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其他会计服务;簿记服务。既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分析与处理服务,也能为会计信息供给者提供信息的加工服务。会计信息供求两方以较小的会计公司的劳务成本为代价,换取信息成本的更大幅度降低,因而更有效率。

另外,会计公司的会计人员更集中,对会计的监控机制更完善,比企业更有能力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个性化的会计服务。而且会计服务的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使会计信息成为各符其实的商品,可以杜绝会计信息使用者不计代价地漫天要价随意膨胀自己的预期,而当会计信息是公共产品时,信息使用者可以“搭便车”的方式无代价的获取。

近年伴随会计市场的开放,会计服务国际化日趋明朗。世界五大会计公司总收入以年均两位数的比例增长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海外。与五大会计公司相比,我国会计公司的规模与经验差距甚大,仍需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框架下的两份文件《会计服务相互承认协定或安排指南》和《关于会计服务业国内规章方面的守则》的指导下,公平地参加国际会计服务的竞争,这必将促成会计服务的国际化,会计服务国际化既是实现会计外部化的一种手段,也是促使会计国际化的一个方面。

2.大规模按需生产(MassCustomisation,MC)模式

大规模按需生产模式(MC)与通用报告模式(generalpurposereporting,GPR)相对应。GPR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Massproduction,MP)既大量生产某标准产品,大部分现代会计信息就以这种方式提供。使用者、学者和监管者均对GPR的有用性提出了质疑(肖泽忠,2000):使用者发现财务信息更像为遵循标准和法规而编制的报告而不是用来交流信息的工具;学术界认为GPR存在不可忽视的漏洞,如不反映货币时间价值和公司的社会表现,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个性需求;监督者也担心GPR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MC模式可大规模地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组织生产,可使公司运用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信息多样化以满足信息使用者个性的需求。MC系统应具备以下要素(肖泽忠,2000):①数据库:用以保存会计原始信息,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以便使用者按需索取生成不同的数据。数据库有选择地让信息使用者介入,以保证企业对数据库的控制;②模块化的会计程序及报告生成器:企业可按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并有偿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信息使用者在购得程序软件后只需与企业的数据库相连,就可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处理。③交互式、按需报告:这是MC的信息交流方式,与GPR相比,利于会计信息供求方面的快速沟通及双向交流,可随时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会计信息。维护、会计程序与报告生成器软件的设计与维护。

在MC模式中,回归后的会计专司两项职责:会计原始信息数据库的其它的工作,都交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处理。这与合约式集团公司相类似,集团公司专司产品开发与集团运作的协调,而将采购、生产、销售等职能以合约的方式包给相关营运商,会计回归与会计外部化正是从中受到启发。

3.可扩展的企业报告语言(XBRL)模式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和要求产生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传递与使用,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会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与共享成为可能。美国在这方面就做了有意义的尝试,开发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财务报告——可扩展的企业报告语言。按XBRL的最初设想,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可从互联网上获取原始信息按需加工及处理信息,还可将差异性的报告信息转变为统一标准的信息或者转变成自己想要的另一种信息(冯淑萍,2001)。

综上,三种模式都共一些特点:①回归的会计只负责会计原始信息的收集和核心会计软件的开发与维护;②旁落的会计职能交由企业外部单位;③会计信息使用者按需“量体裁衣”地加工与处理信息。④需要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持,互联网和现代传媒技术使会计外部化成为可能;⑤会计信息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及会计信息的有偿使用。

三、关于会计国际化的思索

刘峰教授在《会计准则研究》一书中将会计的国际化归纳为:尽量减少差异、寻求一致;全球会计的统一化。笔者认为,由于会计涉及技术、经济、政治等因素,且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根本不可能实现会计的大一统,会计国际化应取第一层意思。而会计回归削弱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易于在国际的范围寻求大同小异。对于会计国际化,笔者有些不成熟的想法:

1.会计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但并非迫在眉睫

一般认为,资本市场和经济的一体化及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会计国际化的成因(曲晓辉,2001)。也就是说是上市公司特别是跨国上市公司产生了对国际化会计的需求,目的是减少会计差异引起的交流障碍及资本市场的运行成本的增加。笔者的问题是,上市公司占所有经营组织的多大比例?又能覆盖国家及全球经济的多大比例?据不完全统计,在资本市场最发达的美国上市公司数量上只占10%而对经济的贡献约为80%左右,更不用说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发展中国家了。会计的国际化意味着广大的非跨国上市公司将承受不必要的改革成本,就算上市公司需跨国筹资,也并非只有一种选择,还有如借壳上市、并购当地上市公司并通过其筹资等。

2.会计国际化呈现小范围一统而大范围大同小异的格局

会计国际化作为一种趋势将是相当漫长的过程,会计可能率先在小范围统一但全球范围仍将大同小异。大家习惯用WTO和欧盟将在2005年前统一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报表(冯淑萍,2001)作为会计国际化趋势的一个例证,殊不知欧盟过去几十年的艰辛努力。欧盟会计的统一源自经济的统一,包括货币的统一、法律的一致甚至统一国防等,欧盟今天呈现的小范围一统的局面来自欧盟战略意图的一步步实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欧盟具备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似性,如同属大陆法系和英语语言文化、经济发展基本同步等。将中国、新加坡等华语国家的会计统一比将中国与日本的会计统一要容易,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文化底蕴;同样将中国与印度的会计统一比将中国与美国的会计统一更容易,因为他们的经济基本位处同一层次。因此,可以在同质的范围统一会计标准,而会计的全球统一只能是一种目标。当然,当经济、政治、文化的差异彻底消亡时,会计范围的统一也将成为现实。

3.会计国际化中的利益问题

笔者非常赞同曲晓辉及冯淑萍教授关于会计国际化是利益之争的论断,会计国际化使跨国上市公司受益而非跨国上市公司将为此承担不必要的支出,同样会计国际化将使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受益而使资本市场落后的国家受损。会计国际化实质是各利益集团(国家、企业、行业、职业等)博弈的结果,从美国最初的严正拒绝到现在的有条件参与并力争主导会计国际化进程的转变可知一二。其核心在于:①谁主导国际化的进程;②采用什么样的标准,他们将直接影响各国间的利益均衡。

「摘要会计职能和会计信息的膨胀,使会计不堪重负,会计系统相对市场毫无效率可言。会计应适当回归,提供原始信息和核心的会计程序,而将剩余的功能交由更有效率的市场,如会计服务、按需财务报告和可扩展的企业报告语言去执行。会计回归与会计外部化将使会计与技术、政治经济及环境的依赖减弱。各国会计间的差异缩小,更利于会计国际化。会计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将呈现小范围统一和大范围大同小异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