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教育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是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阶段性统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CT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拓展,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规划,以期能够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作为国际组织的欧盟及欧洲各国也在极力地通过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颁布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例如,丹麦在2010年颁布了《信息技术宏大规划》,旨在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高中学生注册、考勤检查、课程安排及考试等流程的效率。荷兰在2010年启动了《知识网年度计??(小学、中学和职业教育)》,以帮助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高ICT能力,使数字资源更易查找和访问等。2016年3月,英国《教育部2015-2020战略规划:世界级教育与保健》,制定了未来五年的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其中提出要大力推进STEM课程的开设率,提升相关课程的质量。德国在2016年10月出台了《数字化教育战略2030》,以大力促进数字化技能培养及数字化媒体的广泛使用,充分发掘数字化在教育各领域的潜能,增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制定体现时代特色的法律框架,并推进相关组织的战略发展,以数字化推动德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如上页图1)。
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
20世纪末期,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打破了国家间的界限,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和交流,与此同时,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欧洲各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提供各种渠道,让每个人获得广泛的知识,并培养其就业的能力。欧盟于21世纪初期相继提出了数字化欧洲、i2010、欧洲2020战略等战略规划,有力推动了ICT在欧洲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支撑。
2.多元文化教育背景
欧盟现有28个成员国,各成员国在其法律制度、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2010年,《欧盟2020战略》成为欧盟下一个十年发展规划,同时,有关欧盟未来十年教育质量提升的《欧盟教育与培训合作2020战略框架》,提出了欧盟教育与培训系统要面向2020年的四大战略目标,即实现终身学习和流动学习、提高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公平教育和社会凝聚力、在各级教育和培训中提高创新能力。
欧盟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政策分析
从信息社会的构想到ICT在教育领域中广泛且深入的应用,欧洲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根据不同时期欧洲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关注点,笔者将欧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ICT初步应用、ICT深入应用。
1.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
(1)政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早期,互联网的诞生、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生产结构被打破。为了应对信息技术时代的挑战,欧盟国际组织于1993年颁布了《成长、竞争与就业白皮书》,首次提出信息社会的构想,指出欧盟国家必须提供渠道,让每个人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及培养就业的能力,鼓励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促进信息社会的构建。1994年,欧盟了《欧洲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行动计划》,加强了信息技术在远距离工作和教育、大学和研究中心信息网络的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2)政策分析
①强调信息技术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信息技术在让人们获得广泛的知识及培养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如解读信息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及创造力、判断和决策力以及评估的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指出,要培养就业能力及竞争力,必须先知道什么是未来必备的技术,包括基本知识、技术知识和社会技能。
②强调职业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欧盟国家必须将学校和企业结合,注重学生的职业训练。通过师徒制、鼓励服务业的新职业训练等将学校与企业相结合,通过设立再教育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等开发潜在的劳动力市场,增加学生进行职业训练的机会。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其重点是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并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就业的能力及竞争力。
2.ICT初步应用
(1)政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社会的实现,欧盟委员会分析了ICT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及自身经济及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1999年提出了《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简称“数字化欧洲”)的方案,其整体目标是加速欧洲向知识经济转变。“数字化欧洲”方案分为两个阶段,即2000年启动的eEurope2002(2000―2002)行动计划和2002年启动的eEurope2005(2003―2005)行动计划。eEurope2002的目标是促进高速互联网的建设及其使用,其中包含架设廉价、快速、安全的互联网,向人和能力投资,促进互联网的应用三个方面。eEurope2005的目标是确保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宽带接入,开发更好的服务、内容和应用,以促进互联网在教育等领域中的全面使用。
(2)政策分析
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在eEurope2002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必须要加强廉价、高速、安全的互联网建设,确保至2001年底,所有学校都能够接入因特网并能够使用多媒体资源及相应的服务,确保至2002年底,所有教师都能配备和熟练使用因特网和多媒体资源。eEurope2005行动计划强调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宽带接入和各教育机构的连网,指出至2005年底,欧盟所有成员国的所有学校都要连接到因特网上,并能够实现网络上教学和教研,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机构也要连入网络。
②教师ICT能力培训。数字化欧洲方案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用数字技术培训教师”,具体采取的相关措施有:为学校、教师、学生配备互联网接口和多媒体辅助手段;培训教师使用数字技术,并对课堂上采用数字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等。欧盟2000年启动的eTwinning是数字化欧洲方案中的一个重要行动计划。作为在线学习社区,eTwinning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欧洲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的交流和协作平台。不同学校的教师充分利用eTwinning进行合作交流,分享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资源,开展科研项目及在线培训活动,有力推动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也使eTwinning延伸为教师的专业学习网络平台,提升了教师的ICT应用技能,促进了学与教方式的革新。
③信息?Y源的开发利用。数字化欧洲方案中指出,应将“开发欧洲教育服务和软件”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eEurope2002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制定了《欧盟开发公共部门信息框架》等专项规划。大多数欧盟成员国都计划将国家知识资源如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等。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其重点围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ICT能力培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展开,强调宽带网络的接入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一阶段,欧洲ICT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数据显示(廖瑾,喻东,2010),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相关的产业和应用对欧盟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5%,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达40%。
3.ICT深入应用
(1)政策内容
2005年,欧盟推出建设欧盟信息社会2006―2010年5年战略计划《i2010-建立充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欧洲信息社会》(简称“i2010战略”)。该计划希望建立一个开放的、有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并且强调信息和通信技术是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融合的推动力。“i2010战略”以ICT技术为核心,包含三大支柱,涉及到建设低价、安全的高速宽带,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服务等方面内容,其框架如上页图2所示。
面对外部日益严重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人口老龄化、长期结构性失业等系列问题(廖瑾,喻东,2010),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指引欧盟发展的《欧盟2020战略》(Europe 2020-Europe’s growth strategy)(EU Commission,2010),提出了欧盟未来10年的发展重点和具体目标,它包含七大旗舰计划,其中《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指出,“构建数字化统一市场、构建信息化领域统一标准、建立高速互联网、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信息安全工作力度、加大对信息化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在一切可能的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和能源,从而达到应对危机、促进增长的目的。
(2)政策分析
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持续更新。《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方案的实施,即通过架设廉价、快速、安全的互联网,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i2010战略”明确指出要“建立单一的欧洲信息空间”,关注宽带网络速度、内容资源、互操作性、安全性四个方面的内容。《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也明确指出“加强欧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整个欧洲的高速信息网络”。
②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2010年,《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指出,推进信息化领域统一标准的制定,统一信息通信协议,实现成员国内的互联互通,提高数字信息的可用性。因而,在2011年6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洲标准规则》提案,要求加大信息化标准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并在2011年12月,通过一项关于建立欧洲各相关方信息技术标准平台的决定,要求各成员国、企业界等认真执行有关信息化标准的政策,推动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
③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和提高信息安全。欧盟把提高公众信息化素养、增强公众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而建立了信息化素养指标体系和在线教育平台。另外,为了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加大信息安全工作力度,欧盟制定实施了信息安全宏观政策,加强对网络数据和隐私的保护,加强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打击网络犯罪,加强宣传工作等计划,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2013年,欧盟公布《网络安全战略》,确保数字经济安全发展。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i2010战略》和《欧洲2020战略》一脉相承(廖瑾,喻东,2010),认为信息技术是欧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关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尤其是高速互联网络的建设,强调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或在相关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经过不断地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也初具规模,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培训也有持续推进。
纵观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内容及其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其对我国的启示如下。
1.持续更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
从宽带网络的接入、高速互联网的建设及信息安全保障到ICT设备的配置及更新,欧盟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整个教育信息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持续更新,从而有力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标准,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标准对其进行规范与引导。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项目,通过定量的方法对欧盟各个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确立了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指标(卢双奇,赵建华,2013)。另外,《欧洲标准规则》提案的通过及“信息技术标准平台”建立的决定有力推动了欧盟教育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
3.建立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确保教育信息化政策持续推动
欧盟在“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阶段,注重增强公众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渠道,并在之后大力推进了ICT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方案,明确了宽带网络的建设、师生ICT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等目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发展,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的侧重点转向了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定、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由此,可以得出:在不同教育信息化阶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阶段性目标能够确保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起到持续推动作用。
大学数字化图书馆探析
锡晓静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387)
摘要:21世纪信息产业自崛起以来发展迅猛,信息技术正处于不断进步、不断革新的上升阶段,并被越来越深入的应用到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各大领域的实践探索中去。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齐头并进、交相渗透的“大爆炸”背景下,以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的运作为主要模式的“数字化图书馆”这一新的概念被提出并不断拓展。本文将就“数字化图书馆”相较于传统的、物理化的“传统图书馆”的优异,初步探析大学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
关键词:共享性资源、数字化图书馆、大学教育、虚拟化
在人人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而奋斗的今天,教育仍旧是我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基础条件。自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被提出以来,教育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居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而大学教育则是整个教育产出中的重要一环。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这些在世界上文化教育实力雄厚、排名在世界前列的国际一流大学相比,必须要承认的一个不争事实是,我国的大学水平还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距。如何打造一个同教育型、服务型和研究型三位一体的大学教育体系相协调的数字化图书馆,可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考验,对大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工作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处于瓶颈期的传统图书馆
1、趋于僵化的运作
相对于“数字化图书馆”而言,传统的图书馆也兼容一些电子设备作为辅助,但这些电子设备也仅仅为受众提供借阅、传真、打印、注册和检索等功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在校师生的来馆阅读以及图书馆书籍的管理,但其主要功能依旧是书籍的收藏。由于场所的固定化,平台的局限,各个大学各馆间信息交流路径相对闭塞。尽管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在很多高校间开展开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辐射面相对狭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现代图书馆运作模式则更为灵活,辐射面较为广阔,内容也更加丰富。
2、对于资源的浪费和读者的限制
就内部环境而言,我国幅员辽阔、高校林立,馆藏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各省各市乃至区镇各大高校的校园管理限制和馆舍空间限制、准入门槛限制等限制性因素的制约,馆藏资源被集中于各大校园内部,难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馆藏资源的本身而言,其内容的时代性既是纸质媒介的固有属性,也是传统图书馆难以避免的缺陷。
相对于传统的大学图书馆院,新兴的数字化图书馆则有效地弥补了不足,更富有鲜明的特色和持久的生机。
二、趋于数字化的现代图书馆
“数字化图书馆”这一新兴概念的产生,离不开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和大范围的应用。和物理化的传统图书馆不同,现代图书馆更具有虚拟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就虚拟化而言,它不存在于现实,是超文本的存在;就网络化而言,Internet网络是它发展的主要阵地;就数字化而论,则是讲他是通过数字的形式来储存和处理信息 ,是通过网络终端实时为存在地理位置差异的本校师生乃至校外人员提供信息检索和查询服务的信息系统。明确了“数字化图书馆”这一新兴概念,才可以更好地探析大学数字图书馆。
三、 大学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探析
一个同教育型、服务型和研究型三位一体的大学教育体系相协调的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究其关键还是馆藏资源的构建,也就是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问题。其主要特点如下:
1、 馆藏资源集成的数字化
而今数字化的大学图书馆往往是通过二进制代码对信息进行处理,将大宗的信息包、文件、数据链以图像、音频的表现形式存储在光磁介质上供学生们查阅,从而实现馆藏资源的数字化。
2、 馆藏资源集成的多样化
存储在磁光介质上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种类多种多样,例如:电子报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电子化学习参考工具用书与百科知识全书、网上新闻与通告等。这些以多种形式存在着的网络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求知空间和搜索渠道。
3、 馆藏资源集成的网络化
网络始终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舞台,数字化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收纳、集成始终要依赖于互联网络对信息的传递与整理。在数字化的运行模式下,万维网网络系统和由宽带网所组成的因特网网络系统,把各大高校乃至世界各个国家的图书馆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大学数字化图书馆的覆盖越来越广,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投入资金短缺、专业性人才匮乏、网络技术漏洞、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大学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付出更多的鲜血与汗水;还需要工作者们能够加快现有数字资源的整合以及建立研究型知识资源库步伐。
参考文献:
[1] 张铀.对比传统图书馆与电子图书馆的优缺点及相应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
[2] 贾畅.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J].黑龙江史志.2011(05)
[3] 李刚,马英芝.高校数字图书馆现状分析及建设刍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
关键词:数字教育;出版;编辑;核心素养;专业成长
众所周知,在传统图书出版和电子音像出版领域,教育出版一直是产值比例最大的板块。可以说,教育出版实现转型升级是传统出版业完成转型升级的关键。《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数字教育市场总体上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传统出版单位正在加快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和模式创新”。再观现实情况,当前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仍面临产品核心价值不明确、产业链话语权不足、技术标准不统一等诸多困难,且缺乏大量人才。有学者认为,缺乏复合型人才是阻碍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1],数字出版专职人员少且多来源于内部转岗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2]。由此,文章立足于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难点,对数字教育出版编辑的核心素养和专业成长路径进行分析。
一、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难点与人才需求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用于支撑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其产品的核心特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以内容为核心,围绕内容配套相关教育功能与服务,这是其不同于一般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和系统的根本特点;其次,以学生为核心用户,兼顾教师、家长等相关群体;再次,在内容、功能、服务等方面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和实际教育教学的需要;最后,技术实现需要符合网络传播业态和教育规律的要求。从实际看,传统教育出版以教材、教辅产品为主,而数字教育出版则除了数字教材、数字教辅出版外,还增加了数字化课程出版和教育资源数据库出版两大新形式,并且关系到出版平台、商务平台、课程教学平台、版权管理平台等各类配套系统。可以说,数字化教育产品在出版过程中,内容、产品形式、发行渠道和应用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当前阶段,数字教育出版的有效业态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包括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结构体系、管理方式、盈利模式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时,许多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仍在探索中,各种数字技术如何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尚无定论。因此,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在产品设计、开发、运营方面均存有较多难点等待攻克,需要编辑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数字教育出版强调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融合发展。理论上讲,其编辑应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能够实现融合应用。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每一个领域均包含复杂的知识、能力体系,且具有各自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加之当前从事数字化教育产品出版的编辑多为传统编辑转岗而来,同时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并实现跨领域融合应用绝非易事。以教育出版内容的数字化为例,早在20多年前,将传统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多媒体化呈现就已经是教育出版数字化的一个主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科书内容的数字化已从多媒体升级到富媒体、智能交互、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而这种采用“新媒体技术改变知识呈现方式”的教育出版产品设计方法在近年来一直广泛存在于教育出版行业。该类产品看上去改变了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已经结合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个领域,但编辑在策划产品时对各领域的认识深度不足,仅做了形式上的改变而无法从融合的角度对产品的内在教学逻辑进行系统设计,即并没有触及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认知需求,因此无法被教育工作者视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有效促进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笔者认为,对多数正在从事或想要从事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编辑来说,应在具备一定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专业学习途径,逐渐成长为能够驾驭一些数字教育出版项目的专门人才。
二、教育出版转型中编辑的核心素养
在综合了能力、知识、素质、态度等要素后,人们提出了在评价人才时可使用“素养”这一概念[3]。在传播、教育等领域,“competencies”“skills”“literacy”等单词都在不同场合被译为“素养”。从这些词的含义和词源不难看出,“素养”本质上是人们胜任某一领域工作时必备的能力、技能、知识等的综合体。所谓的核心素养,则是各类素养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根据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需要,编辑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从事数字教育出版的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可概括为社会责任和人文底蕴;第二,具有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即融媒思维和学习能力;第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即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核心素养处于编辑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体系的底层,支撑着编辑知识、能力结构的不断建构,也引导编辑长期、持续地进行专业发展。
(一)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社会责任、人文底蕴
社会责任是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编辑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社会责任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化的责任方式两个层面。在社会责任意识中,最为关键的是政治坚持。数字教育出版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和育人的职责,读者以未成年人为主,其产品的政治方向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国家认同等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甚至影响到未来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编辑必须坚持新闻观和教育理论,这是工作的基本方向。同时,由于数字教育出版工作具有多领域融合的特点,合作担当是有效的社会化责任方式。对编辑来说,应该认识到数字教育出版需要分工合作,以团队方式完成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和运营。人文底蕴是编辑的必备素养,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出版工作,一个编辑的人文底蕴都是不可或缺的。普通编辑学认为,编辑活动的本质就是从原有的社会文化出发,缔构并产生新的社会文化[4]。数字教育出版的编辑工作实质也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将已有的社会文化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内容产品。在这之中,编辑的人文底蕴对内容的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并能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二)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融媒思维、学习能力
教育出版向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出版实施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5G、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出版的内容、形态及传播途径都需有相应的变革。传统编辑工作多受限于纸张载体进行平面思考,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应树立多媒融合观,形成多元化的思维和立体思考模式,主动探究不同媒体的教育功能,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中。信息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编辑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广博、系统、复杂且在不断发展。因此,具备学习能力是教育出版转型现状对编辑提出的必然要求。学习能力既指编辑应该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同时又强调编辑应具备合理高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比如,编辑应该积极尝试各种数字化学习方式。对编辑来说,自身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会直接影响到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无论从教育出版转型的发展阶段,还是从编辑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来看,学习能力无疑都是编辑的必备素养。
(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创新意识符合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且在教育出版转型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前,无论是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还是作为出版服务对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都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只有通过创新发展填补空白、完善产品设计与应用,才可能进一步推动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在教育出版的转型过程中,融合创新、集成创新、改进创新都是可以尝试的创新方向,包括将新技术以合理的方式应用于教育出版中并形成新型的产品,应用不同的技术,以创新集成方式为教育出版服务,依据教育和出版的实际需要对已有技术进行改进等。而所有创新的前提是,编辑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与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工匠精神有了新的时代表征。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所涉及的已不仅限于手工业者应具备的价值取向,而是各行各业的通用素养[5]。在教育数字出版中,工匠精神是指敬业态度、乐业情怀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甚至可以认为,工匠精神是上述各项核心素养能够可持续发挥作用的保障。无论是学习还是创新,都只能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才具有持续、深入发展的可能性。上述三方面六项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对编辑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编辑实现进一步发展并推进教育出版转型的关键。
三、编辑的发展途径
如上文所述,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由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彼此融合、交叉形成,并且领域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两个或多个领域知识与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重构了一种新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而形成新的专业领域。由此,上述新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编辑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编辑的专业素养以实现核心目标是各教育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具备三方面核心素养的编辑可通过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等方式逐渐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一)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
在教育出版机构中,编辑都已具备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大多数编辑拥有与教育相关的专业背景,包括宏观的教育学、课程论、教育心理学专业或具体的学科专业。少数编辑则是编辑出版、新闻传播或数字出版专业。无论编辑本身所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应该首先立足于自身专业,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加深对自身专业的认知。
(二)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
某个具体的数字教育出版项目,并不会要求编辑具备覆盖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知识与能力。特别是教育和信息技术方面,单一项目往往只涉及与产品定位相关的一小部分知识或技能。在这些项目的预备或启动阶段,编辑可以通过定向学习集中攻克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并基于对自身专业的深度理解在项目范围内实现跨领域融合。在一些项目中,编辑只需要掌握相关领域的话语体系、了解其基本原理,遵循社会化责任分工,与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完成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而这一过程本身需要编辑具备社会责任、善于学习、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三)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
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是教育出版在数字化转型时期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数字教育出版目前存在太多需要研究的空白领域;另一方面,参与科研是普通编辑成为学者型编辑的必要方式。编辑参与的科研工作一般直接与出版产品相关,属于实用研究。科研的成果将成为提升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品质的直接因素,而科研的过程则是编辑内化知识、创新突破,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当然,对于任何编辑来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参与科研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更需要编辑具备善于学习、工匠精神等核心素养。
(四)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
创新意味着对旧的、常规事物的超越和突破。由三大领域融合而成的数字教育出版行业,更加需要编辑善于创新,从而推动数字教育出版的发展。但融合创新的本领并非一蹴而就,也没有哪所高校或研究所可以直接培养出符合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要求的创新型编辑人才。那些具备核心素养的编辑,只要在不断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并在一定范围内敢于融合创新,实现跨领域的知识、能力融合,就可以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四、结语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目前仍处于攻坚阶段,其对传统出版行业整体实现转型升级有着重要影响。编辑人才的遴选和培养在这一阶段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核心素养和编辑专业素养提高途径,意在尝试解决当前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编辑人才缺失的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看,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无疑有着巨大潜力。但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出版不同于其他传播领域,教育出版的受众对信息掌握深度有刚性需求。这也是技术与内容浅层结合的方式不适用于数字教育出版,以及数字教育出版产品设计、开发、运营面临诸多困难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任重而道远,需要编辑们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李莉.山东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21.
[2]雷鸣,湛冠琼,冯英.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出版广角,2021(18):39-42,53.
[3]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
[4]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18-20.
作为STM出版重要分支的医学出版,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处于整个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沿,医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正在从技术服务商主导模式向传统出版企业主导模式转变。人民卫生出版社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出版社,近年来高度重视数字出版工作,依托公司在卫生出版领域的品牌优势、专业优势、资源优势,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丰富产品门类、探索盈利模式,进行了大量实践与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道路。希望通过本文对人卫社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探索的总结与客观分析,对我国传统出版社更好地推动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提供—定的参考和借鉴。
1."学术"、"教育"、"大众"并举,全面拓展数字业务
在研究国际数字出版成熟模式、借鉴互联网界运营方式的基础上,人卫社不断学习创新,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数字产品,尝试了多种数字化经营方式,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业务基础。人卫社的数字出版业务涉及专业、教育和大众三大方面。
1.1专业出版领域
专业出版是人卫社的立社之基。在专业数字出版领域,人卫社主要开展了数据库、在线服务、电子书形式的数字出版。
2011年,人卫社依托全部专业出版资源,基于自主开发的医药学语义技术,推出了"西医图书数据库"、"临床病例数据库”"医学诊疗指南数据库"、"临床药物数据库"、"医学视频数据库"、"医学图表数据库"等系列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各类专着3000多种,诊疗指南200多种,临床病例5万多例,专业视频近1万段,医学图表70多万幅,并且保持每年更新图书500本以上。目前,数据库系列产品已经在100多家医院和医学院校试用,预计2013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并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人民卫生出版社西医图书数据库"还荣获第五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最佳作品奖。
2013年,人卫社开发了"在线参考书"出版平台,平台支持多媒体内容对纸书内容的拓展,实现实时内容更新,将图书阅读的模式更新成为在线服务。该平台近期将上线,相关图书陆续推出。
针对海外用户,人卫社基于已出版的中医英文图书,开发了一款电子书架和数种APP电子书产品。目前用户分布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实现一年内盈利。
1.2教育出版领域
人卫社的医学教材和医学考试用书一直处于市场绝对领先地位。面对数字化浪潮,人卫社重点在E-learning、教学资源库、网络增值服务三大领域扎实开展了数字出版业务。
2008年起,人卫社开始实践E-learning在医学考试服务领域的应用。作为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唯一官方合作出版机构,人卫社依靠各方资源,搭建了"护士资格考试培训"、"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及"医学职称考试培训服务"平台。这一平台集权威名师授课、独有核心题库、在线精准答疑、最新考试资讯四大特点于一体,大幅提高考试辅导效果,使考试通过率超越平均水平30%?40%,受到广大考生和医学院校的广泛欢迎。截至2013年9月,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30万人,年度付费用户超过5万人,年收入达600万元。
2010年,人卫社推出了"医学教学素材库"。这是一款集优质、海量医学素材和强大、便捷管理系统为一体的数字化产品。它整合了人卫社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和20多所医学院校的积极参与,形成了资源海量、内容权威、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教学服务。"医学教学素材库"提供本科与中高职两种版本,内容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康复医学、药学等重点学科,共收录素材10万多条,包括图片、视频、动画和音频类型素材。截至2013年9月,素材库已累计应用于100多家医学院校,年收入近300万元。"医学教学素材库"的成功运营,标志着人卫社的电子音像业务率先完成了数字化转型。
早在2000年,人卫社即开始尝试多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结合,为纸质教材编制配套光盘,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多媒体教学和学习资源,到2011年,实现了人卫社规划教材配套光盘全面覆盖。自2013年起,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为起点,依托政府资助项目一一"中国医学教育数字出版平台"项目,开发建设了"图书网络增值服务平台”全面开展教材的立体化出版尝试。增值服务将读者与教材、数字资源_对_绑定,实现读者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信息,为教师、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服务;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本原则,推出教学课件、临床技能操作示教、案例教学等十二大类型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学素材,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利用网络载体,实现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无缝对接,助力立体化数字课堂建设,帮助教师、学生扩展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效率,推动医学专业教育改革数字化建设新发展。
1.3大众出版领域
在大众出版领域,人卫社主要围绕健康科普开展健康网站、在线百科数据库和电子书方面的数字出版。
人卫社在"人卫医学网"开设有"健康频道”,围绕常见疾病和热点健康话题向大众介绍健康科普知识。"人卫医学网"健康频道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微博"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支撑,为其提供健康科普内容信息。另外,人卫社依托专着资源和数据库平台,建设了"人卫医学百科数据库”为公众免费提供医学科普知识,该平台将于2014年10月份上线。我们还与亚马逊等多家电子书平台合作,将科普图书进行多渠道。
2.从电子音像到"人卫云〃的三大历史发展阶段
需要强调的是,数字出版必然基于传统出版,脱离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数字化转型升级"更加无从谈起。人民卫生出版社实质性的数字出版业务开展只有短短5年多的历史,但其基础则是20年来的电子音像出版和60年来的传统图书出版。基于此,可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数字化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电子音像出版阶段、数字出版起步阶段和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而2013年9月,人卫社刚刚进入了"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这一关键阶段。
2.1电子音像出版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1995年至2007年,为电子音像出版阶段。在这12年当中,人卫社承担了全部"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和"卫生部医学CAI课件"的出版工作,所出版的1000多种视听教材和数百种CAI课件全部列入了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音像和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先后荣获"国家音像制品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项国家级出版奖项。
2.2数字出版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自2008年至2013年,为数字出版起步阶段。人卫社加大了配套光盘的出版力度,启动了E-learning、数据库、网络增值服务、数字教材、电子书、APP、健康网站等众多数字出版项目,研发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培养了一支富有经验的数字出版队伍,数字出版营业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医学数字出版和国际化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入选2011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并获2012年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资助“"中国医学教育数字出版平台"项目入选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并已申报2013年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2.3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
从2013年9月起,人卫社的数字出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目前,人卫社已制定《人民卫生出版社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确立了2020年前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战略目标、战略措施、重大工程和领域布局;理顺社内机制,推动全员参与;成立"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创新机制体制,搭建发展平台,全面提速数字出版的发展进程。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的成立和"国家医学数字教材?高等学校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数字教材"的启动编写是人卫社进入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的两个重要标志。"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是在人卫社原有"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牌的基础上实化而成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它的成立标志着人卫社探索通过调整机制体制促进数字出版业务发展方面迈出最关键的—步“"高等学校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数字教材"在被我国老一辈医学大家誉为医学"干细胞"教材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基础上启动编写,标志着人卫社数字出版进入深水区,开始触及占人卫社整体营收60%以上的教材出版领域,是人卫社推动数字出版业务的最重大举措。同时,作为国内第一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该套数字教材启动编写也是顺应医学教育数字化变革趋势,符合教改和医改总体方向的重大事件,将对国家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和医学教育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是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直面全新出版业态,着力解决六大问题
数字出版是一类新兴业态,在实践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持续探索和创新是发展数字出版的必由之路。基于人卫社自身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要实现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就必须要解决六大方面的核心问题。
3.1机制体制问题
只有理顺整个业务运行的机制和体制,数字出版才能真正发展。人卫社将"全领域战略、整体转型战略、公司化战略和持续创新战略"作为数字出版发展四大战略,其中两项"整体转型战略"和"公司化战略"两个战略着力解决的就是机制体制问题。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核心是出版企业全体员工拥有数字出版意识和数字内容策划能力,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成立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一方面利用公司化优势促进数字出版业务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给传统出版起到示范作用,引领和带动出版企业整体参与数字出版业务,逐步理顺业务流程和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业务合作关系,是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
3.2目标定位问题
给数字出版业务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对业务发展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不仅要有国内定位、国际定位,也要结合出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制定企业内部目标定位。"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是人卫社数字出版业务的国内和国际目标定位,“431111"结构战略是人卫社整体目标定位,其中,数字出版要占到其中一个“1”即达到人卫社整体业务的10%。
3.3资金投入问题
数字出版投入较大,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是可行方式。以人卫社刚刚启动的首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为例,其启动经费主要来源包括:人卫社申报的国家级项目资助、人卫社提供的配套资金、医学院校为发展数字教育提供的配套支持,同时,人卫社也在积极探讨社会资本投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3.4版权保护问题
数字盗版是整个出版行业的死敌,一些成规模、系统化的盗版行为对出版业务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获得第五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最佳作品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西医图书数据库"所面临的最大的市场竞争就来源于盗版产品。尤其是人卫社近期启动的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依靠的内容平台,就是人卫社历经60年出版积累、35年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成就、几代我国医学专家共同打造的53种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教材,是经过临床医学综合改革、课程体系科学创新、教材体系优化整合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级精品教材工程,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成果的教材体系,被老一辈医学科学家、教育家誉为中国特色的医学"干细胞"教材。但是这套教材也被有的出版商为了恶意竞争而作为故意模仿甚至粗拙仿造的内容资源。数字出版要发展就必须解决版权保护问题,首先要加强自身数字产品设计和功能服务,在功能上打败盗版产品,其次要加强版权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和技术武器,对数字盗版商进行有针对性的打击。
3.5作家维护问题
作家资源是出版业务的核心资源,对传统出版如此,对数字出版也是如此。随着国家对出版行业管理的逐步放开,竞争格局加剧,除了原有出版社之间的竞争,部分销售商甚至也开始加入竞争,而作家资源的争夺成了竞争的焦点。为了保护作家资源,除了传统的加强作家服务,针对国内图书出版同质化的问题,利用各种方式提高作家版权意识,防止一稿两出甚至多出现象的出现,是十分重要的补充措施。
3.6适应行业发展趋势问题
万州区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属西部典型贫困山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45所,其中农村中小学284所。近年来,万州区针对农村中小学量大、面广、点多、质弱的实际,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全区教育信息化,积极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为全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 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规划科学实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万州区委、区政府于2010年3月召开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启动会。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政府相关部分负责人为成员的“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基础建设、民心工程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万州区教委结合把万州建设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要求,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万州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
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编制的万州区教育技术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万州区教育信息化与装备工作“十二五”规划》。着力用五年时间,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化校园”,使万州区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达到库区领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
2 建立机制,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学校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万州区从2010年全面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以来,建立了规划、建设、培训、管理、应用和科研等运行保障机制。一是成立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二是按照“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三是对全区学校的分管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解读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统一了全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模式和建设要求;四是设立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专项资金,采取政府投入,学校自筹等形式多方筹集、落实建设资金;五是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分校制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了领导负责制;六是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设专人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建设工程,扎实有效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七是把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八是建立了教育教学科研体系。
3 加大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科学规划,重在建设,而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钱”。为保证建设顺利进行,万州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建设经费。区教委和区财政局共同下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长效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落实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20%,统筹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和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两年来,万州区累计投入4174万元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
目前,全区已建成数字化校园17所,达到13%;全区学校“校校通”已达到100%;建有校园网学校68所,74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372间,教师电子阅览室26间;建有中小学计算机教室125间,计算机14328台,生机比达到14∶1(义务教育阶段生机比)。
通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万州区教育四张网(教育城域网、学校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网、行政审批网、农远工程天网)的平稳运行和应用;搭建了OA办公、万州教育、万州教育技术、农远工程管理、教育资源、学生学籍管理、教育装备管理、校园监控管理、财务管理、校舍管理十大平台。
4 强化培训,数字化校园管理措施有力
加强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采取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积极组织教师、技术人员参加重庆市级教育技术培训,并按年度计划完成区级培训工作。同时,还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数字化校园应用奠定基础。
在管理中,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加强对建设学校的指导、管理、检查和督导。我们按重庆市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设备管理、应用考核、科研推广等制度。出台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应用考核细则》,对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评估做了详细的规定。并率先在重庆市将教育督导引入数字化校园应用的考核之中。
5 注重普及,数字化校园应用逐步深化
万州区坚持“应用引领发展”和“宁可用坏、不能闲置”的理念,围绕教育资源的推广和应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应用,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成立了万州区教育资源建设办公室和万州区教育资源库平台开发小组,成功搭建起了具有万州特色的教育资源库平台,并逐步上传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起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全区开展“数字化校园”专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活动,经过区教育规划办的评审,有2校的30项课题获得立项。组织万二中、响水初中申报了《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重庆市级课题,并立项。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还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区(县)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引领教师加强对数字校园的应用。
教育部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发展”。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管理、技术服务、科研、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数字化,从而达到提高中学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1]。
2.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历史
第一代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遍应用,全国各大院校在 MIS的理念下进行的校园网络软硬件建设,这个阶段完成了网络光纤铺设、计算机的采购及升级、应用软件平台的架构、管理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工作,此类应用建设也以网络环境下 C/S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主。第二代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在各个教育部门已经逐渐适应使用计算机来管理日常事物,学生也可以轻松的通过网络来进行选课,去数字化图书馆查阅资料,接受网络远程教育等基础上,以平台的概念来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第三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则是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步的加以实施,而且建设目标成为“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这个一个整体的大目标 [2]。
3.各部分设计要求
(1)信息门户部分设计
随着IT应用的发展,学校提供的各类信息服务与最终用户缺乏自动化、智能化得协作方式,精力被花费在信息和服务的寻找、筛选过程中,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个性的综合门户已经成为中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2)身份管理部分设计
各类业务系统和用户数量不断地增加,网络规模与逐日扩大,访问控制和信息安全问题突出,原有的分散“独立认证、独立授权、独立账号管理”的模式不能在满足学校目前及未来的发展要求,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统一、高效稳定、安全可靠地集中身份认证和管理。
(3)公共数据部分设计
信息化建设中离不开跨业务领域的信息共享,因此,如何将众多应用系统中大量的信息进行科学、规范的定义和分类,使信息有序流通,保证信息的一致性与权威性,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4)共享资源部分设计
在各种数据管理中,非结构化的数据管理一直是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数字图书馆、数字视屏教学、科学研究、科学计算、教学管理等新应用,产生了大量数字资源,学校也通过建设各种方式去解决在某些业务场景下的资源存储。
(5)统一通讯部分设计
采用主动信息推送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推送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即使通讯、短消息、邮件等等都是用户获得信息的便捷方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信息泛滥,用户在无法选择的情况下被迫获得大量信息,甚至是无用的信息。
(6)学生综合服务与管理系统部分设计
系统围绕学生对象,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入学、学习、思想文化、体育锻炼、资助、心里咨询、后勤、财务、就业指导、离校等一系列活动过程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7)教师综合服务与管理系统部分设计
本系统围绕教师对象,为教师提供个人信息查询服务、人事服务、科研服务和信息填报服务等一系列的信息化服务。同时,通过待办事宜、日程安排、信息中心办公桌面等手段拓展传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范畴,真正优化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
(8)财务综合服务与管理系统部分设计
财务综合管理系统以财务核算以预算控制为核心,通过“预算”指导“核算”,对学校财务管理活动进行预测、控制、分析并辅助决策;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综合服务和财务数据接口三大部分。
(9)资产综合服务与管理体部分设计
系统围绕土地、公共用房、仪器设备、物资、家具,按照业务流程对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管理,同时,为校内各部门和师生有序地利用学校资源提供各类服务。通过信息流转换与办公协同、自动计算与流量提醒、统计分析与方案模拟,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10)综合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支持部分设计
基于公共数据的综合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是以公共数据部分为基础,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数据集中到一起,提供跨部门立体式的人事、教学、科研等综合查询和统计分析服务。给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可以对学校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通过本系统掌握学校发展的宏观情况。
4.规划建设
(1)确定战略
确定学校的整体战略规划和中短期战略目标。这部分工作是启动信息化建设的前提,需要依托专业的战略规划团队来完成。
(2)理解现状
完成学校信息化现状的梳理,梳理的重点在于清理各部门间的业务和数据接口关系、理解学校现有岗位职责定义,分析主要矛盾和依赖关系。
(3)绘制蓝图
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目标,目标描述的重点在于解决那些问题、为用户提供那些服务、创造那些价值、以及达到这样一些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和限制。
(4)落实计划
测算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投入要求,重点包括直接采购的软硬件成本,后续的运行维护成本及配套的工作团队规划,对于运行维护需要来得运行模式,对于配套的工作团队需要确定校级的牵头负责人、负责协调和决策的工作小组、负责.技术和方案的专家小组、负责业务和推广的实施小组。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校企共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31-04
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构建数字化校园环境,实现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如何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数字化校园环境,使数字化校园有效支撑教学、科研、管理等相关活动,这是我们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打造数字校园,是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为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数字化职院”建设规划,充分利用湘电集团有限公司优势资源,按照国际化、标准化、模块化、信息化要求,开展了“百门精品课程进空间”、“技能大师空间”、“3G实景课堂建设”等一系列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促进校企资源共享,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过程有机结合,推广新型教学、管理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学院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情况
1.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
(1)硬件建设。学院校园网始建于2002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成具有百兆主干光缆、百兆核心交换、百兆接入、网络设备齐全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硬软件环境,现拥有中国电信100MB互联网出口。校园网由以千兆为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的有线网络组成。校园网拓扑如图1所示。目前教师基本人人配备办公教学计算机、所有教学点全部安装多媒体硬件,并且拥有1个网络中心机房和1个专用计算机阅览室,为教育教学和学院管理提供不同的信息化服务。
(2)软件建设。学院紧紧围绕教学、科研、管理为中心工作的实际需要,创办了.cn对外网站,建成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创建示范网、评建网、学院论坛、招生就业、教学科研、系部建设、校园文化、图文信息中心等专题网站,开展了教务管理、教学评价、办公文件管理、通知管理、新闻管理、办公表格、就业信息、学生综合测评等8项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学院现代化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系统、学院评估状态数据平台采集系统已开始运行。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院“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取得骄人成绩,文章、视频数量和浏览次数均居全省前列。学院还利用“职教新干线”空间资源,积极开展“百门精品课程进空间”、“技能技师空间”等项目,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与技能大师网上互动交流。
(3)队伍建设。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学院以教学和管理活动为载体,以提高教师有效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突破口,建立了管理团队、专家团队和教师团队,开展信息化教育培训。学院先后进行了文献检索、信息技术操作基础和常用软件的深度应用等培训,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2.数字化校园应用情况
数字化校园的有效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根本,建设的目的重在有效应用。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基础保障,学院利用门户网站、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评价系统、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等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基本实现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教研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为了最大限度地共享集体智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院利用空间课程资源、教师个人博客、教学科研专题网站、学院论坛等平台,帮助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互动备课、互动教学、互动交流、相互评价,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学信息化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最有效途径,学院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远程网络及湘电集团有限公司的网络和设备进行情景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室观摩生产车间的生产过程和技师的实践操作过程,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学院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举措,学院利用办公自动化(OA)系统,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方便了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处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率。
二、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创新理念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繁琐的系统工程,这需要一个团体的协作,也需要部门领导的支持,更需要学院领导层面达成共识。当前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学院领导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数字化校园是高职院校发展水平和实力的体现,确立了利用湘电集团有限公司优势资源,把学院打造为“数字化职业院校”的建设目标。学院领导以身作则,始终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作为日常工作来抓,提高了各部门和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保证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按照计划顺利实施。这一建设项目也得到了湘电集团有限公司领导的重视,集团公司将从设备、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这一项目提供支持,确保了数字化校园的顺利开展和建设。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有了领导和政策支持。
2.项目驱动,创建结合
学院目前正在积极创建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学院以创示为契机,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重点项目之一狠抓落实,并进一步细化为“校园网络建设”、“百门精品课程进空间”、“技能大师空间”、“3G实景课堂建设”等子项目,各子项目都设立了项目组,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负责与湘电集团有限公司相关部门联系,争取集团公司支持,确保各项目顺利实施。学院始终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创建工作紧密结合,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在创建过程中,实行边创边建,争取湘电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逐步把学院建设为校企一体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现代高职院校。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 高等教育
一、数字化校园概述
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的教育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此,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重新调整教育目标,制定教育改革方案,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并特别强调教育信息化,例如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信息化,强化各项管理,提升综合实力,是各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能否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传统机制和思想观念,而不在于技术应用本身。
1、重视技术运用,忽视理念转变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当中,更多的是考虑技术层面的应用,而较少领导和教师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来转变教育理念、教学观念,这样所建成的数字化校园就与真正的信息化教育相去甚远。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和各种应用系统建设完成以后,还需要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数字化校园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
2、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完善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动态探索和实践过程,需要有有力的支持机构和相应的制度作保障。应该把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高校的宏观战略中来,明确其实施的强有力的队伍,确定符合实际的资金支持,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牵头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和工作实施小组来对整个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全方位跟踪,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3、应用不集成,数据不共享,形成大量“信息孤岛”
由于建设校园信息应用系统时,缺乏整体架构观念,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战”、独立建设,不同时期由不同人员研发的信息系统采用不同软件技术,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应用系统各自独立,同时由于没有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格式也各不相同,系统间无法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从而导致校园内己建成的应用系统形成大量“信息孤岛”。例如学生管理部门中的学生信息与教务管理部门中的学生信息存在数据格式不一致、无法共享等问题。
三、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
从高校现阶段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需求来看,建立统一的信息与应用规范、消除信息孤岛、提供集成的个性化的服务,应该是当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三个重要目标。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实现部门间流程通畅。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决策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1、建立完善的网络运行环境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管理与服务组织体系,保证校园信息化的各项措施能够真正落实,营造“硬件是基础,软件是核心,应用是目的,管理是保证,经费是保障,领导是关键”的网络运行环境。具有完善的管理维护体系,细致周到的信息技术服务、严格的日常管理,灵活有效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2、管理数字化
构建覆盖全校工作流程的、协同的管理信息体系,通过管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的信息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教学数字化
构建包括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和成人培训等在内的综合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科学统一的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室、实训室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改革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4、产学研数字化
构建数字化产学研信息平台,为产学研工作者提供快捷、全面、权威的信息资源,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训一体化,提供开放、协同、高效的数字化产学研环境,促进知识的产生、传播与管理。
5、学习数字化
以相关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造自主协作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探究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同时构建数字图书馆,最大限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读者与图书馆零距离接触。
6、生活数字化
构建便捷、高效、高雅、健康的数字化生活环境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利用一卡通系统,实现校内主要消费流通、学生入学缴费、身份认证及门禁管理等。
7、建立高效的信息门户
建设成一个统一的门户平台,利用先进的门户技术手段,实现个性化的内容访问,建立高效的信息门户,按用户的逻辑提供内容服务。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和管理规范体系,实现信息的分级分类;完成信息的权限确定与规章制度建设;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数字校园的各种信息;实现系统间的单点登录,大大加强用户的使用便捷性,利于信息化的推广和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实现信息集成,为用户提供全面、准确、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四、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认识,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提高教职工和学生对数字化校园的认识,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学校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加大数字化校园的宣传力度,让全体师生参与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去。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学校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必然会引起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组及优化,也必然会影响到学校有关部门的利益,所以必须有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来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并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
2、加强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培训
师生是数字化校园系统的直接受益者和主要使用者,数字化校园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这取决于全体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因此要采取措施进行强化培训。使教师不仅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开展科研活动、开展网络教学,提高工作效率。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3、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的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专门人才建设队伍。只有保证人才队伍具有较高的水平,才能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它需要有统一的建设规划、统一的组织管理以及统一的实施方案和足够的资金保障。它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实施数字化校园一定会触及到管理机构的重组、人员的优化等敏感问题,仅依靠一个技术部门是难以胜任的。在数字化校园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统一全校教职员工对数字化校园的思想认识,加大各个二级部门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考核力度,将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一个人人支持的大环境,使得全校师生员工投入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环境中来。
参 考 文 献
[1]赵国栋.数字化校园:理想与现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1)
[2]杨字涵.浅析数字化校园的组建[J].教育信息化,2007,(2)
[3]路春辉.数字化校园相关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大众科技,2011,(7)
【关键词】医学院校;数字化校园;物联网
1 医学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需求
目前我区的医学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使用效率、应用效果及投资效益与人们的预期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医学信息化初级阶段,学校以及相关医院非常注重硬件的投入和建设,很少注意到医学资源的建设信息化进程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而且资源分散,难以共享,加上分散孤立的现代远程教育点、校园网、局域网以及各自为阵的多媒体资源等,形成一个个“资源孤岛”、“信息孤岛”,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如何消除孤岛现象,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开发,节省人力、财力,是需要解决的课题。国家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中西部,并提出资源整合、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建设原则。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宁夏医科大学拥有10所附属医院、12所教学医院、90余实习医院和实践教学基地,如何将优质的医学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一直是宁夏医科大学的努力方向。近年来,宁夏医科大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着力加强教育资源与教学平台建设,构建国内领先、西部一流的网络体系。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理念核心是提供应用与服务,平台以服务总线为核心的服务支撑方式,共同构成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内容。
宁夏医科大学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利用虚拟存储技术建构智能化教学,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伴随着校园网硬件建设的同时,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平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了软硬件同步发展的需求。
目前由于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的提高,医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明显增加,参加各类在职教育的各级医护人员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由于医院工作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往往无法抽出一个有规律的时间参加系统的学习,远程医学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无疑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工具和环境。但由于医学教育课程信息量大,对实验和实践教学的要求高,实验教学及实习的内容较多等特点,使医学远程医学教育与其他学科远程医学教育有所不同。远程医学教育可满足学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
2 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设计实现
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按“资源整合、系统集成、广泛共享、深化服务”的原则,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医学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战略重组,构建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以服务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服务社会,作为全区卫生系统教学、科研、临床的信息资源支撑,满足医疗人员对相关文献阅读查询及其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宁夏医科大学医学教育资源及网络设备为基础,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软硬件平台建设为重点,充实医学数字资源库,搭建 共享平台,整合异构数字资源,建立统一的数字资源检索系统和互动数字参考咨询平台,全面提升宁夏医科大学及教学医院信息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目标是搭建一个资源丰富、结构合理、资源共享、技术手段先进、服务优质快捷的医学数字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宁夏医科大学及各教学医院的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医学信息资源,改变教学医院资源匮乏的现状,消除宁夏医科大学与各教学医院间获取信息资源的不平等现象,促进宁夏医科大学与各教学医院教学科研医疗水平的提高。
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课程平台将实现以下目标:
1)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对于提高优势医疗资源的服务范围、提高区域内医疗资源的整体配置水平、促进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及优化区域内整体医疗资源服务质量和水平使用将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医学院校及教学医院只有及时掌握最新的医学理论医学技术管理经验,才能提高医疗科研水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医学人才。
2)该平台从综合文献检索、个人信息服务和互动参考咨询三方面入手,以整合异构资源,建立统一检索系统为基础,以个人数字图书馆和互动数字参考咨询平台建设为方向,开展网络资源导航、数字资源统一检索、信息推送、课题查新、课题跟踪、联合参考咨询等服务项目,为学校及教学医院师生提供一站式的文献资源和服务。
3)远程医学教育功能:通过与各大医疗及教学机构医学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远程医学学历教育、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培训、重点专科建设等项医学培训服务。为各类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权威的医学继续教育精品内容。
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在建设过程中,以基础平台的搭建、资源信息标准的统一为建设核心,应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项目实施。第一阶段建设医学资源门户平台,实现医学数字资源信息标准统一,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第二阶段利用该平台对资源整合、采集、建立媒体库;第三阶段利用该平台优化扩展,实现远程教育和远程临床培训,支持实时交互和课件点播两种培训模式。支持课件点播服务,具备新增、删除、上传、查询等课件管理功能。
3 数字化校园设计功能实现
平台架构设计合理,考虑对于未来的发展,设计充分考虑今后扩展的要求。包括与其它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系统的扩容能力等,在满足现有资源系统互联的前提下,能够很好的适应未来信息系统增长的需要。在平台软设计与建设中,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传输安全,管理安全等。我校网络基础建设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通过有线、无线等方式建成一个高稳定性、安全性、可管理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覆盖校园内每个角落。我校在2011-2013年数字化校园系统应用的建设中,已经建立了共享数据库和数据交换服务平台,规范了学校的各类信息标准,实现单一数据源管理和授权访问,保证全校数据的一致性、实时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