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 键 词】婴幼儿;早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25-02
一、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婴幼儿出生伊始,身体、智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极为快速,如果能以正确科学的方法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就可以充分挖掘婴幼儿的智力、体力和性格上的发展潜能,为婴幼儿今后的人生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遗传和环境是影响婴幼儿智力方面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婴幼儿们的性格一般在4岁之前就定型了,人类的遗传基因是现代科学技术无法改变的,现在可以改变和调控的只有环境要素。因此,对婴幼儿来说,改变早期教育环境是挖掘婴幼儿智力体力及形成良好性格的有效途径。如果婴幼儿早期教育缺失,即使有优越的天赋,也不会获得很好的发展。
年轻人在为人父母之前大都没有接受过如何教养孩子的培训,一旦成为父母,只注重对婴幼儿的智力和体质的开发,而轻视婴幼儿个性方面、情感方面和良好习惯方面的培养。对婴幼儿过分的溺爱、过分的保护及过分的限制,使得许多婴幼儿自理能力差,人际间相互交流水平差,亲情比较薄。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早期教育变成婴幼儿必需的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尽管在美国、日本等地兴起已经有几十年了,但我国是近十多年来才开始逐渐重视婴幼儿教育的,对于婴幼儿的教育定义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婴幼儿教育就是在幼儿园和早期教育老师的帮助下,使父母和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通过亲切的语言、温和的动作,增加双方交流的互动,使婴幼儿的智力、体能得到长足的、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智。
二、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的方式
婴幼儿早期教育应该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的精神执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包括各个场所、各类教具、各种设备,以及广大幼教老师及婴幼儿等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展准备充分、目标明确、相互交流、各种婴幼儿教育讲座相辅相成的早期教育。
1. 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组织准备的充分与否有必然联系。第一,早期教育的活动场所应该布置得明亮、宽敞、温馨、舒适、进出方便。第二,幼儿教师要说话声音柔和,面带微笑,衣着大方,色彩和谐,要有亲和力。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都要有一定目的、一定计划,系统地进行相关安排。在婴幼儿所特有的年龄段,应该进行不同层次、有所针对的训练,每次训练都要精心设计并得到充分实施。在活动中,婴幼儿教师,一边指导孩子,一边向家长介绍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现场演示来对家长进行实际指导,家长再根据教师的要求与孩子一起游戏。婴幼儿教师要及时肯定、鼓励已掌握各样操作要点的家长,并且同时对一些操作方法有误的婴幼儿家长进行及时必要的纠正。要随时强调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指导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婴幼儿父母直接体验,根据自身的体验进行有目的的直接调整,并把所遇到的问题直接反馈给婴幼儿教师。婴幼儿父母与教师可以在师生互动、老师家长互动、亲子互动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再根据所发现、反馈出来的问题做出全面深入的回应和演示。婴幼儿家长还可以根据演示活动,在家里寻找合适的材料对婴幼儿进行教育,巩固和加深婴幼儿对教师演示活动的理解和掌握。
2. 婴幼儿早期教育应该明确婴幼儿智力、体能及性格发展的目标,走以幼儿园为主体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婴幼儿早期应选择经验丰富、具有耐心和爱心、有一定早期教育理论基础,并热爱此项工作的教师来承担,把专业化的早期教育作为目标来发展,精心策划,并要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教育方案。充分利用家长与孩子之间独有的血亲关系,调动孩子家长们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家长们详尽了解和主动支持早期教育工作,参与到各种早期教育活动中来,使婴幼儿心智体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3. 婴幼儿父母的教育观念既决定着他们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的方法、教育目标和教育态度,还会影响良好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并且最终会影响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教育观不可能会自发产生,它是婴幼儿家长们在学习和相互交流等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家长通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同的问题和困惑,而早期教育教师就可以为婴幼儿的父母们答疑解惑,提供一个婴幼儿家长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场所。婴幼儿家长通过相互之间的教育,他们互相学习,并且取长补短,不但提高了家长科学育儿的实践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科学育儿的水平,使婴幼儿家长获得了正确的教育观。假设某个孩子跌倒了,这时父母不是去扶他,而是任由他自己爬起来,旁边的爷爷奶奶就可能忍不住了要去扶孩子起来,还要不停的问“摔的疼不疼?摔到哪儿?哪儿疼?”对此假设有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一是婴幼儿跌倒了应马上扶起来;二是怨天尤人,把婴幼儿跌倒的原因归咎于他人;三是让婴幼儿勇敢面对所处的环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家长的鼓励与赞赏自己解决问题。如果从有利于婴幼儿身心发展和形成良好性格的观点出发来分析,我们就会得出唯一正确的结论:第一种方法最易使孩子们产生胆小害怕的不良习惯;第二种方法则会容易让孩子在自己犯了错误后把责任推卸掉,产生一切错误都不在我的恶习;第三种是这个假设中唯一正确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孩子的胆量、勇气得到锻炼,培养了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高尚的个人品质。正是通过这样的互相学习,婴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得到了提高。
4. 在组织婴幼儿家长参加早期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定期邀请心理、教育、营养等方面的专家来开展讲座。这样,可以为年轻、没有经验的婴幼儿父母带来各种成熟的育儿知识、经验,并就某些婴幼儿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和家长直接对话,并对婴幼儿家长们提出的各种婴幼儿成长方面所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让婴幼儿家长获得很多有益的信息和方法,使婴幼儿家长的育儿知识学习有很大提高。
三、婴幼儿早教活动中应当解决的一些问题
幼儿园开展婴幼儿早教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可以依托幼儿园所拥有的物质资源。二是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展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工作,如何正确科学的定位婴幼儿的早教活动?如何有效组织并且积极管理婴幼儿早教活动?笔者认为,有如下需要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积极为婴幼儿早教活动提供完善的场所设施。这里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要在现有场所资源条件基础上投入适当经费,对一些环境和某些设施进行相应改造,以满足婴幼儿和家长们一同参与早教活动的需要。
2. 各幼儿园开展早教活动要认真、细致分析婴幼儿家长的不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家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要开展不同形式的早教活动,积极宣传婴幼儿早教的意义,以便使更多的婴幼儿能够加入到早教活动中来。举办各级专家的咨询座谈,开展各种早期教育的亲子活动,同时要提高家长的参与率。
3. 为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提供各种形式的活动。此前,应了解家长的迫切愿望,研究各个不同年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婴幼儿们的发展特点,制定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发展目标,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孩子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从事早期教育的教师应注意抓住早期教育的最佳契机,做到有的放矢,使计划教育、随机教育有机结合。努力使孩子家长了解婴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如婴幼儿的注意力时间比较短、容易分散的生理、心里特点,更好地理解孩子们为什么“没长性”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早期教育老师应该主动的积极地去收集、积累并整理和完善比较科学完整的针对各个年龄段婴幼儿的一些活动方案,选择符合孩子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早期教育方案,寓教于乐,根据家长工作的特点,精选教材内容,使家长们能够更加客观地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且正确全面地去评价自己的孩子。
4. 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活动应贯穿在婴幼儿成长过程的始终。早期教育活动既要在幼儿园内开展,又要延伸至幼儿园外,教师既要参加,家长也要参与,唯一的目的就是为婴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广阔的背景空间。除了幼儿园内的学习活动,开展户外的扑蝶、拔草也都是婴幼儿早期教育有益、可行的积极方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8)
[摘 要] 为了解0-3岁婴幼儿参加早期教育的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61名幼儿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接近半数的婴幼儿在0-3岁期间参加了盈利性质的早教机构的学习;家长在时间和经费上的投入较为理性;对早教机构家长最不满意的是师资;是否参加早教机构的培训对家长教育方式影响不大。今后对早教机构的发展,政府应加强监管;早教机构应努力提高师资质量,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婴幼儿家长教育。
[
关键词 ] 早期教育;0-3岁婴幼儿;父母教养方式
一、问题提出
随着脑科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不断进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发展,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教育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重视o至3岁婴幼儿教育”。《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提出了0-3岁婴幼儿教育的公益性发展方向。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的通知》,将在上海市、北京市海淀区等14个地区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
国外0-3岁早期教育政策和相关研究都非常丰富。如新西兰的“普鲁凯特计划”,英国1997年启动的“早期开端”计划,美国的“开端计划”等。美国哈佛大学早期教育专家怀特曾领导他的团队,对0-3岁婴幼儿进行了全面的跟踪研究;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法兰克波特葛兰儿童发展中心是美国最为悠久的儿童发展研究机构,他们研发的教育方案供早教专业的培训师、教师及新手父母使用。这些研究成果对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随着儿童身心发展知识的普及,我国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于人一生发展的巨大作用。面向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市场处于一种异常活跃的状态。从已有研究结果来看,研究者们一致认同,在当前的早期教育实践中,早教机构和婴幼儿家长都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惑,因此还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有关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参与情况的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两所公立幼儿园的540名幼儿家长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461份,有效回收率为92.20/0。在所调查的儿童中,男孩195人,女孩243人,缺失23人。所调查幼儿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如表1所示。
本研究采用自编《早期教育调查问卷》,含5个维度,分别为参加早期教育总体情况、早期教育投入、早教机构的情况、早教机构质量评价、早期教育观念;共23题,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填空题;采取回溯式问卷调查,由家长根据幼儿在0-3岁期间参加早期教育的实际情况填写。
为了解早教机构的学习是否会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本研究采用台湾陈富美教授编制的《家长教养方式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经验证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共有59个题项,分别从权威、专制和放任等维度考察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维度包括温暖、说理、民主、随和4个因子;专制维度包括命令、体罚、不说理、言语攻击4个因子。将温暖、说理、民主、随和4个因子的平均分之和作为权威维度的总分,将命令、体罚、不说理、言语攻击4个因子的平均分之和作为专制维度的总分。对所得数据,全部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早期教育机构以经营性、盈利性居多
在所调查的461名幼儿中,有44.1%的幼儿在0-3岁期间参加了早教机构的培训。在参加早教机构培训的幼儿中,有69.4%的幼儿参加了1个早教机构的培训,其余幼儿参加了2个或2个以上。36.3%的幼儿参加的早期教育机构是外资企业性质的早教机构,其余依次是国内企业性质的早教机构(31.2%)、幼儿园办的亲子班(23.2%)、其他( 3.8%)、母婴医院开办的育儿班(3.4%)、社区办的亲子园(2.1%)。由这一比例可以看出,在现阶段经营性、盈利性的早教机构占主流。
(二)儿童及家长在早期教育上投入的时间和经费差异较大
在时间投入上,幼儿开始上早教机构的初始年龄,最多的是在2岁半至3岁之间( 24.8%),其次是2岁至2岁半之间,(20.9%),6个月前开始上早教机构的比例最少(5.3%)。持续在机构学习的时间,在半年到1年之间的最多( 42.2%),其次是低于半年的(18.9%),再次是1年-1年半之间(17.5%)。
在经费投入上,每年在5000-10000元之间的最多,占39.1%,其次是5000元以内,占33.3%,再次是10000-20000元之间,占21.7%,2万元以上的仅占5.8%。经费投入与家庭收入相比较,19.2%在家庭收入的3%以下,33.3%在家庭收入的4~5%之间,28.2%占家庭收入的6—10%之间,10.3%占家庭收入的11~20%之间,8.9%占家庭收入的20%以上。也就是说,有超过半数(52.5%)的家庭在早教机构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没有超过家庭收人的5%,较为理性。
(三)早教机构的教学内容及形式有待优化
婴幼儿参加的早教机构所教授的内容,以音乐、舞蹈为最多,其次是运动类,再次是创意美术类(见图1);主要教学形式为“游戏加活动”的占85.4%,“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占6.4%,以家长为主要教学对象的占5.2%。
此外,大多数早教机构会为家长提供服务,其中以“指导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最多,占42.4%,其次是“指导家长解决孩子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占31.3%,再次是“指导家长了解营养、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占12.1%,只有13.9%的早教机构不提供上述服务。
(四)家长对早教机构的师资和管理最不满意
对于早教机构,家长最满意的是教学形式,最不满意的是师资(见图2)。对于早教机构的师资,48.8%的家长不清楚教师是否为师范生。可见,师资是早教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
对于早教机构的效果,25.50%的家长认为很好,49.0%的家长认为一般,20.70%的家长认为不明显,2.4%的家长认为没有效果。可见,只有不到1/3的家长对早教机构的教育效果是满意的。
家长认为当前早教机构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依次是:市场比较混乱缺乏监督管理( 36.2%)、教师资质良莠不齐(22.5%)、收费过高(20.4%)、教学内容缺乏科学规范的体系(19.0%)、其他(1.9%)。针对收费过高的问题,研究者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在所上早教机构中,单节课时费在101-150元之间的最多,占40.2%,其次是151-200元之间,占25.5%,再次是51-100元之间的,占22.5%。可见,单节课时费在100元以上的占65.7%以上。
(五)家长普遍重视幼儿身体发育与社会性发展
在早期教育中,家长关注的内容从多到少依次是:儿童身体发育情况(20.6%)、儿童与他人的交往(18.6%)、儿童认知与语言的发展( 18.1%)、儿童感知和运动能力的发展(16.5%)、探索周围环境的兴趣( 13.5%)、对音乐美术等艺术的兴趣(7.1%)、对科学的兴趣(4.o%)、其他( 1.6%)。家长认为孩子进入早教机构学习的目的,从多到少依次是:提供与同辈群体接触的机会( 43.5%)、帮助开发孩子的智慧潜能(28.8%)、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20.9%)、家长学习早期教育相关知识(4.7%)、其他(2.1%)。由此可见,在0-3岁期间,除身体发育外,家长更看重儿童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六)幼儿家长的教养方式没有受到影响
以是否参加早教机构分为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组家长的教养方式在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见表2)。但是,分别以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为自变量,以家庭教养方式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受教育程度间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见表3)。可见,是否参加早教机构对家长的教养方式没有影响,家长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
四、讨论与建议
在被调查对象中,有接近半数的幼儿在0-3岁期间到早期教育机构学习过。对于没有到早教机构学习的幼儿来说,16.7%的家长是因为早教机构收费太高,也就是说,是受客观条件限制所致。这表明当前早教市场确实受众广泛,政府、社会与早教机构本身都应进一步重视早教机构的教育质量,推动早教市场健康发展。
(一)政府应加强监管
在家长反映的早教机构的问题中,选择“市场比较混乱缺乏监督管理”的最多(36.2%),可见政府监管是主要问题之一。同时,家长提出主办早教机构的单位应是幼儿园(27.8%)、社区( 24.8%)、政府专设机构(21.4%)、妇幼保健机构(8.9%),认可由社会主办早教机构的仅占12.9%,这表明家长期待政府在早期教育中行使主要职能。
首先,应明确早期教育的主管归属。目前中央政府部门无明文规定0-3岁婴幼儿教育由哪个部门主管,3岁前婴幼儿教育主管归属问题仍不明确。一旦发生问题,就有可能出现谁都能管、但谁都不愿管的局面。管理上出现“真空”,也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如家长反映的师资、课程、收费以及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所以首先要明确0-3岁早期教育的主管归属,然后加强政策上的规范与引导。
其次,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合作。明确主管部门并不意味着由一个部门完全负责,早期教育涉及卫生、妇联、工商、教育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自身的组织和专业影响不同,应借助各自优势,协商合作,形成合作共同体。只有各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才能促进早期教育的良性发展。
第三,应需加强对早教机构的监管,建立准人和退出机制。我国目前仅有部分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有对0-3岁早期教育机构的评估细则与标准。对早教机构的质量评估,可以从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以及儿童发展评价三个方面着手。结构性质量包括师资水平、教育活动、教师与儿童的比例和班级规模等;过程性质量包括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发展适宜性教育活动、有刺激的和丰富的教育环境;儿童发展评价则是从儿童发展的效果进行评价,即结果评价。如能从结构、过程、结果三方面设定早期教育机构的准人标准,开展动态评估监控,将能把不符合办学标准的早教机构排除在外,同时促使已经运行的早教机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策略,提升早期教育质量。
(二)应不断提高早教机构的师资质量
从调查结果来看,0-3岁早教师资质量最让人担忧。我国当前从事0-3岁早期教育的人员,在专业训练、专业资格制度和职业规范等方面都缺乏规范与保障。为此,首先应加大职前培养培训。随着人们对婴幼儿教育的重视,对0-3岁早教师资的需求增大,但我国目前还缺乏开设0-3岁早期教育专业的大专院校,供需矛盾突出,因此需要在师范院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0-3岁早期教育专业,或者增设0-3岁儿童保育和心理发展方向的课程。
其次,应制定0-3岁早期教育教师专业资格认证制度,设定该领域教师的人职门槛。现在市场惟一有资格认证的是由劳保部门颁发的育婴师执照,但调查发现,接近半数的家长并不清楚教师是否有资质。针对0-3岁早期教育对教师专业性要求更高的特点,应设置标准化的统一的从业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人口优化早期教育从业人员队伍。
第三,应加强对在职早期教育人员的职后培训。当前从事0-3岁早期教育工作的人员,有些具备教师资格证书,但是缺少有关0-3岁的保教知识,可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定期的、规范的职后培训,让教师掌握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实施保教工作。
(三)优化课程体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只有17.6%的家长对课程内容是满意的,家长在早期教育阶段最关心的除身体发育外就是幼儿的社会性,但早教机构可供家长选择的课程却以艺术类课程居多,与家长的期待不符。同时,19.0%的家长认为当前早教机构的“教学内容缺乏科学规范的体系”。为此,早教课程首先必须适合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调查发现,少部分0-3岁早教机构存在识字、算术等超前教育,这是有违婴幼儿年龄发展规律的。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其主要的发展任务,在0-3岁应以动作技能、语言能力、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为主,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个体差异。
其次,早期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0-3岁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由于被试选取较难等原因,研究还不够丰富,尤其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研究还很缺乏。各个早教机构大都宣称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但在实践操作中理论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往往是脱离的。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研究还应侧重于如何与教养实践相结合。
第三,应制定0-3岁婴幼儿课程与学习的国家标准。OECD国家的经验表明,课程和学习标准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它能够为教育实践者提供课程依据,也能让家长了解早期教育的内容,提高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识。12哦国已经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此基础上,还应制定《0-3岁儿童保育指南》,以推动0-3岁早期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发展。
专家访谈
冯夏婷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从事儿童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2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童的智力开发、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主持和参加过多项省级研究课题,在国家级刊物、省级和市级刊物发表过科研论文20多篇。
问:人们常说的早教是指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答:早教即早期教育,是指对0~6岁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早教主要包括动作学习――包括爬、走、跑、跳,钻、翻滚、攀登、踢等大肌肉动作,用手抓握、穿珠、夹球等小肌肉动作,以及动作协调性的训练;感官能力的学习――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摸觉,这些感官能力是孩子一切学习的基础,语言学习――这是孩子跨入人类社会的第一步;认知学习――包括认识不同的事物,不同事物的特性,学习数概念和其它概念,认识大小、多少、远近等逻辑关系等;情绪和社会性学习――如建立安全感,与父母、家人形成亲密关系,学习独立、守规则。和别人相处,学习自我控制,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等。
问:主什么人们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
答:大脑的发育在早期比较迅速。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人类大脑的发育在出生时并未完成,需要在0~12岁继续进行,其中,0~4岁的大脑发育占了人一生的50%。在这个关键的阶段里,对大脑的刺激越丰富,大脑就发育得好。同时,孩子在早期的学习也很迅速,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研究,0~4岁智力潜能发展5 0%,4~8岁智力潜能发展30%,8~17岁智力潜能只发展20%。
早期丰富的学习经验可以帮助挖掘潜能。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一一大脑、身体动作,智力、语言,社会交往和个性,都是在早期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早期教育很重要的原因。
问:据说也有一些研究者质疑早教的作用,认为早教并不能让孩子的大脑更聪明
答:早期教育究竟能不能让孩子的大脑更聪明,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在研究显示早期教育能够让孩子上学后学业能力更强,学习表现更好的同时,的确也有研究表明,这种优势持续几年之后就不明显了。
但是,所有的研究都表明,童年经历与长大后的性格、心理健康有联系,早期刺激和经验的缺失会导致入学后的学习障碍,早期社会性学习的不足也会导致长大后的社会性发展问题。
问:目前国内在早期教育问题上存在着哪些问题和不足?
答:我认为国内的早期教育,大部分是做得好的,主要是让孩子在游戏中认识事物、学习社交、形成个性,但也有不少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对早期教育有过高的期望。正是这些过高的期望,导致早教机构和幼儿园不得不去迎合家长,让孩子过早地认字,学奥数,甚至什么“EMBA”,开给孩子学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一些人利用家长的这种望子成龙心太切的心理,开设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大赚其钱,于是孩子们参加的兴趣班没完没了,孩子的所有时间都被占满,没有了玩,没有了快乐。这样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
当然,我也看到,即使是正规的旱教机构和幼儿园。也普遍存在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情绪和社会性学习;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智力的开发,忽视人格的培养等问题。
问:早教过度会带来些什么问题?
答:过早地让孩子学习过多、过难的知识和技能,不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不了解孩子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盲目追求“超前教育”“天才教育”,结果一定是损害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只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不重视情绪和社会性的学习,就必然造成的社会性发展缺陷。在这样的不适宜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有各种各样的个性缺陷。
问:如今社会上的早教班非常多、课程和教法也不尽相同,其中一些早教班的收费令人咂舌,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家长很困扰:不上早教班担心耽误了潜能开发:上早教班又担心没有用,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答:只要条件允许,上早教班对孩子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缺乏玩伴,去早教班就有一群一起玩的小朋友,孩子有了学习和同伴交往的机会,对他的社会性发展很有好处。同时,早教班的老师也大多是符合资格的专业教师,他们懂得孩子的学习特点、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够更好地启发孩子,让孩子玩得快乐、学得开心,他们的做法也能给父母一些启发和帮助,尤其是父母很忙,由保姆或老人照顾孩子的家庭,带孩子去早教班是对家庭教育不足的一个补充。
但是上早教班不是越昂贵越好,对孩子来说,这个时期最基本的学习无非是动作技能学习、生活技能学习,语言学习和简单的认知学习,重要的是在玩中学、在和同伴的相处中学习,并不需要多少昂贵的设备,更不需要什么高深的课程。所以,我给家长的建议是选择靠近自己社区或者就在自己社区里的早教班就可以了,要抱着一颗平常心带孩子去早教班,不要指望早教班能够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赢在起跑线上”,而是孩子一个快乐的去处。
【关键词】社区早教;现状;中小型城市;婴幼儿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从全球视角来看,婴幼儿早期教育社区化是发达家早期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据欧盟委员会统计办公室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欧洲大约有1/4的三岁前儿童被送入集体托儿所或其家庭所在街区的临时托儿所。教师及家长要合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地投入到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减轻和分担家庭育儿的压力。
社区早教是以一定的区域为基地进行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组织形式。社区早教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坚持社区为根,特色发展;坚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的呼声愈加响亮。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普惠,庞大的婴幼儿数量逐渐成为社区人口的核心元素,不失时机地开展早期教育则是社区教育建设和教育社会化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本文通过对典型社区的实地调查和分析,以小见大探索中小型城市社区早教的开发方向,以促进社区教育的全面发展。
上海市“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现代化社区教育开始发展。此后,社区教育逐步在我国北京等大城市发展起来。2016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以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制度为着力点,统筹发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但是,受地域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小型城市社区早教的发展极其缓慢,根据相关文献和社会实践调查,国内中小型城市社区早期教育呈现以下特点。
(一)教育经费不足
近几年中国政府用于早期教育的投入只占全国教育经费的1.5%,对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投入甚微,对中小型城市的社区早教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二)早教市场机制紊乱,缺乏行业准入机制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3000万的0-6岁儿童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正规的早期教育。一方面,中国的早期教育市场鱼龙混杂,目前以东方爱婴、红黄蓝、小豆丁为代表的五花八门的早教机构逐渐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另一方面,对早教机构监管不力,行业无统一准入标准,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导致教育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三)社区早教结构单一,集资困难
现存的社区早教多依靠个体单独经营,由于股权结构单一容易造成资金不足,缺乏稳定的造血能力。目前大多数社区早教只能通过个体或少量的政府模块来维持,难以定期购买及更换早教教具,建立婴幼儿亲子各类专业活动室的经济压力较大,使得经营者投入社区早教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挫。
(四)社区早教依托幼儿园与第三部门,稳定性和实践性不强
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社区早期教育在幼儿园和第三部门的推促下得以缓慢发展,因其公益性突出,呈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实践主体分工不明确,导致其实践性不强。
二、现状调查
(一)研究抽样
本研究对金虎小区居民发放问卷,对所得的数据采用概率抽样的系统抽样。
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问卷调查表打乱顺序,并将挑选出的500个有效调查问卷随机编上号码,制定样本抽样框;
第二步:按公式求出抽样间距, K=E/F=500/50=10。此次抽样间距为10,即每隔10个样本抽取1个;
第三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确定系统抽样的随机起点;
第四步:在抽样框中,由第三步确定的随机起始点间距K位抽取样本的第二个数字,其对应的个体为样本的第二个个体,再隔10位抽取样本的第三个数字,由此循环往复,直到抽取出50个最终样本。
(二)研究数据分析
根据系统抽样的50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样本,利用SPSS工具描述统计的频率分析得出: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由表中的数据指数可以看出:
本区域的家长对社区早教均持支持态度,但缺少一定的渠道获得全方位的指导和教育机会;
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较短,不能进行早期教育的有效指导和监管;
社区早教易与私人早教机构产生混淆;
隔代教育是构成该社区教育的教育组织模式的主体。
三、结论
0-3岁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的管理,既包括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执行,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督导,评估,又包括微观层面的早期教育机构,家庭内部教养指导工作的管理。我们力求将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结合起来,有效形成合力,促进社区早期教育的发展。
(一)行政方面
1.提供优质服务平台
形成以各类早教机构为主干,社区为依托,为社区内0-3岁婴幼儿提供形式各异的早期教育,并对其家庭提供教育指导的公共服务平台。
2.加强政府配套
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社区早教的领导和管理,将其作为日常事务的实质性工作来建设和考察,与绩效挂钩。制定符合实情的规章制度,保障社区早教中家庭、社区、幼儿园和政府的利益和职责。
3.提供经费保障
加大对社区早教硬件和软件的资金投入,提升分管早期教育社区工作人员的各项待遇,并建立适当的鼓励机制。
4.建立督导检查评价机制
将“0-3岁社区早期教育”有序纳入地方基础教育体系,督促有关工作人员按时递交工作计划和总结等文本性资料。督导部门检查,及时指导相关部门对社区早教现存的问题进行商讨,有效地协调配合,有机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
(二) 社区方面
1.专业引领,科学指导
建立社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如“0-3岁婴幼儿早教保育中心”“早期教育教养中心”,切实保障指导中心拥有充足的人力、物资和专门人员。划定基本活动区域,满足社区不同家庭对社区早期教育的需求,建立“互联网+”的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及时反馈信息,以开展有效指导。
2.加强社区幼儿园与社区相关部门的联系
有效联动,形成合力,并全力打造适合该社区的早期教育模式。
(三)家庭方面
1.增强早期教育教养意识
家庭通过多种途径关注婴幼儿的日常照顾和教养的科学方法。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早期教育活动,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吸收和借鉴学习。
2.加强亲子沟通
家庭成员需用心呵护和陪伴,能够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在社区早教活动中给予其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因为“给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
【参考文献】
[1]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常铁威.新社区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4-35.
[3]张晗.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与建构途径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15(01):116-119.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5]王萍,张丽娜,郑晓岩.社区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3):41-43.
【关键词】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1/02-0081-05
对0~3岁婴幼儿实施早期教育是关乎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未来兴衰的重要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前教育国际协商会议上提出:“学前教育要下延到0岁,使学前教育真正成为为终身发展打基础的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切保育、教育活动。”积极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已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也掀起了相关的研究热潮。〔1〕
上海市在国内率先将建立“0~6岁学前教育整体、系统、科学的一体化管理体制”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把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正式纳入教育事业范畴。为进一步了解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指导服务情况,我们选择了上海市901户0~3岁婴幼儿家庭和77所早教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26名0~3岁婴幼儿的家长进行了电话访谈,同时深入部分早教机构和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点进行了实地考察。有关情况汇总后分析如下。
一、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相关工作介绍
按照国家和上海市对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有关要求,上海市各级政府加强辖区内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在促进0~3岁婴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全面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
专业性、系统性较强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规范运作需要多领域、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为此,各区县教育局、妇联、卫生局和人口计生委四部门联合发文,建立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联席会议制度,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搭建了指导服务平台
1.以区县早教中心为主干机构、各早教指导网点为分支机构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2006年以来,上海市各区县教育局、妇联、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四部门联合挂牌,成立社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基地,以统一挂牌、统一管理、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推进为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并以区县早教中心为主干,以各乡镇、街道早教指导网点为分支机构,因地制宜地为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2.创建社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点,探索社区科学育儿服务平台建设的规范化
根据上海市政府和市教委统一布署,各区县都成立了早教指导中心,人口计生委则开始创建社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示范点。这些政府提供的平台不仅推动了0~3岁婴幼儿早教和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工作,而且带动了乡镇、街道早教指导服务平台的广泛、规范建设。
3.发挥教育、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部门优势,营造科学育儿的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幼儿园、儿保部门、人口学校、人口计生综合服务站、家庭计划指导室等部门的积极性,进一步配备了有关0~3岁科学育儿的书刊报纸、音像资料、玩具等软硬件设备,为社区0~3岁婴幼儿及其照料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三)建立专业的指导服务队伍
近年来,上海市各区县教育局充分发挥早教中心的指导作用,定期对乡镇、街道“亲子苑”“宝宝苑”的教师进行培训;区县卫生局、人口计生委整合资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同步建立家庭计划指导室,落实家庭计划指导员,并对家庭计划指导员进行专题培训;各区县还邀请专家,定期深入社区开设专题讲座,提供咨询与指导服务;招募0~3岁科学育儿青年志愿者,宣传科学育儿知识。
(四)将形式多样的早教指导服务工作推向深入
上海市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开展了多种有特色的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如结合“六一”儿童节开展“欢乐嘉年华”大型亲子活动,开设“孕妈妈沙龙”“大妈妈课堂”等。
二、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0~3岁婴幼儿教养主体是家庭及孩子的祖辈,这个主体的科学育儿知识较为缺乏
1.教养场所以家庭为主,实施主体多为祖辈
调查显示,上海市近九成0~3岁婴幼儿主要散居在家庭,早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散居式家庭教育,并呈现出以“主干家庭”为主(61%)、“核心家庭”为辅(33.89%)的特点。祖辈是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具体实施者(62.5%)。进一步调查显示,大多数祖辈父母存在育儿观念较保守、教育方法较传统、教育内容较陈旧等问题。〔2〕
2.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脱节,教育内容有失均衡
调查发现,除16%的家长认为无须对0~3岁婴幼儿实施教育外,84%的家长认同早期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表面上看,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较新,但这种观念更多地停留在表层,因为他们普遍缺乏与正确教育观念相吻合的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很多家长实际所采用的方法与所倡导的理念事实上是相违背的。
在早教内容方面,绝大部分家长表现出重认知与语言发展、轻情绪情感与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倾向。如,有约44%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传授知识”,23%的家长则认为是“发展语言”。倾心于智力开发的家长乐于为孩子提供益智类玩具,跟孩子一起玩培养记忆力、注意力等能力的游戏。重视语言训练的家长则想方设法为孩子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给孩子讲故事、看图书等,但大多忽视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有的甚至剥夺婴幼儿体验愉悦情绪的机会。这些有失偏颇的早教内容和方法可能会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教育方式过于宽容,教育方法仍欠科学
大部分家长对0~3岁婴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当孩子犯错时,41.09%的家长一味原谅和包容,47.73%的家长不管孩子是否理解坚持讲道理,依据具体情景进行随机教育的意识则普遍欠缺。89.85%的家长认为应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但因方法不当近三成的家长表示亲子沟通效果不佳。
(二)早教指导忽视对家长的指导;内容偏重于婴幼儿认知、动作发展,忽视婴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良好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1.以婴幼儿为直接指导对象,忽视对早教实施主体――家长的指导
我们在观察中发现,早教机构的活动大多针对孩子,很少有针对家长的指导。很多接受早教指导服务的家长不明白教师为什么要开展某项活动,难以合乎要求地做好配合工作。早教活动的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家长的教育水平也没有得到提高。
2.以婴幼儿认知、动作发展为主要指导内容,较少涉及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及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调查发现,早教指导偏重于婴幼儿认知、动作发展有两个原因:一是迎合家长重智商轻情商培养的教育观念,二是由于肢体灵活性、知觉准确化是婴幼儿的显性发展,教师在这些方面容易掌握、容易实施,效果也直观易见,家长的满意度较高,教师的成就感也较强。然而,忽视婴幼儿情绪情感和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做法与儿童全面发展观不相符,早教指导的长远效果难免受到影响。
(三)早教指导机构多以幼儿园为主,缺乏专门机构、活动场所、师资力量等
调查发现,当前早教指导服务大多由早教指导中心提供,以托儿所和幼儿园为依托(包括辅导站、社区亲子宝宝苑等)。这种模式也许是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初级阶段的必然,但它所带来的场所紧缺、师资薄弱、教师精力有限等问题不容忽视。
1.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有待专门化
目前我国大多幼儿园的场所、设备主要是为3~6岁幼儿设计准备的,并不符合0~3岁婴幼儿的发展特点,因而幼儿园开展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活动时需要临时布置环境,这不仅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也难免会影响活动效果。
2.教师指导方法和内容有待专业化
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活动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它需要指导教师熟知0~3岁各年龄、月龄段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围绕营养与健康、认知与语言、感知与运动、情感与社会性等内容设计活动。而以3~6岁幼儿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幼儿园教师对低龄婴幼儿的发展与教育往往缺乏精细化、操作化的专业知识,难以从适宜性、可行性等方面准确把握0~3岁婴幼儿教育活动,这不利于发挥早教指导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长效性。
三、思考与建议
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开展几年以来,确实存在前文所述的种种问题,要在现有水平上取得进一步发展,应该在认真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多部门优势,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和人员培训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监督评估与激励机制。
(一)各部门齐抓共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0~3岁早期教育重要性、科学性的认识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蓬勃开展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教育局、妇联、卫生局和人口计生委的通力合作分不开。今后仍需坚持这一好的做法。
1.明确宣传职责
各部门可依据自身工作特点和资源优势,各有侧重地做好宣传工作。如,卫生部门可以所辖医院、防疫站、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从婴幼儿保健、科学养育的视角编写宣传资料,发放给辖区内的育龄妇女、适龄婴幼儿家长等;教育局可以幼儿园为依托,从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范围、内容、形式、收效等角度,对所在社区婴幼儿家庭展开宣传;妇联则可以从父母在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活动中应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做好宣传工作,等等。
2.创新宣传形式
积极推广相关研究成果,定期编发相关宣传资料,定期开设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讲座,充分利用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平台、手机短信等渠道多形式地宣传科学育儿新理念、新方法。
3.讲求宣传效果
宣传早期教育不仅要注意普及性,还应注重实用性、实效性。有效的宣传不仅可以让0~3岁婴幼儿家长明确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还可以帮助他们认清某些传统经验、陈旧做法的危害,掌握简便易行的科学育儿方法。
4.扩大宣传对象范围
宣传不仅要面向0~3岁婴幼儿家庭、孕妇家庭,还要面向新婚未育家庭。提前宣传,扩大宣传面有助于提高宣传效果。
(二)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增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效性
1.坚持联席会议制度,群策群力
区县政府应坚持执行联席会议制度,以区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第一召集人,教育局、卫生局、妇联、人口计生委等部门共同参与,办公室可设在教育局。各乡镇、街道也应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以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家庭响应”的长效工作机制。
2.整合成员单位资源,优势互补
积极发挥教育局、妇联、卫生局、人口计生委等各部门工作网络的优势,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与家庭保健、妇女工作等结合起来,以确保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3.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形成合力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是社会各界都关注的重大民生工程,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
教育局:做好组织、考核、评估、表彰等工作。协调基层0~3岁早期教育指导工作,负责0~3岁早教实验基地、早教指导站、社区亲子苑的日常运作,组织开展大型宣传服务活动;开展师资培训,为散居婴幼儿家长开设专题讲座或提供菜单式服务,确保社区内95%以上的0~3岁散居婴幼儿家长接受科学育儿指导。
妇联:做好摸底调查工作。摸清社区内散居婴幼儿人数,协调做好0~3岁散居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的宣传、报名和注册工作。
人口计生委:做好摸底调查工作,提供新生儿出生数据;利用社区人口学校、社区人口计生综合服务站等阵地,积极开展社区内0~3岁婴幼儿科学养育指导服务工作。组织讲师团,定期举办科学育儿讲座等;在区婚姻登记处增设指导员,提供免费婚检、优生优育等咨询服务。
卫生局:开展围婚期保健工作。开设“婚姻家庭咨询室”,为新人提供围婚期保健咨询指导;健全和完善“孕妇学校”,提供婚前卫生指导、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保健指导服务。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全科医生深入辖区内0~3岁婴幼儿家庭,为看护人员提供每年不少于4次的个性化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确保完成年度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指标。
(三)建立经费投入机制,逐步体现0~3岁婴幼儿科学养育指导服务工作的公益性
1.增加财政投入,提高投入针对性
一是增加财政对早教机构的投入,用于购买或添置0~3岁婴幼儿教材、教具、活动场所及设施等。各区县财政可依经济发展条件承担合理的投入比率,并依据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提高财政的承担比率,逐步体现早期教育的公益性。二是加大教师培训的财政投入,建立优秀教师表彰评估制度。三是提高投入的针对性,在着眼于向全社会普及早期教育知识的同时,重点关注困难家庭及外来人口家庭的早期教育服务需求。
2.规范早教机构收费行为,体现教育公益性
从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教机构当前收费状况来看,由于各类早教机构归属不同部门管理,收费标准也各不相同。除了少数由政府“买单”的早教机构外,大多数公办早教机构仍需家长支付一定的费用。但是公办早教机构数量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婴幼儿及其家长的需要。较多的民办早教机构虽弥补了公办早教机构不足的缺陷,但收费普遍较高,大多为200元/每课,这一收费标准远远超出了普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机构偏少、费用偏高是大多数家庭不愿或不能接受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服务的主要障碍。
因此,政府应规范早教机构收费行为,尽可能通过给予各类早教机构必要的财政补贴以控制早教指导服务收费标准。
实行收费制的早教机构应认真核算成本,立足于“服务家长”的宗旨,尽可能降低相关费用。我们希望,通过各方面努力,上海市能初步实现市区幼儿基本享有接受社区早期教育机会的目标。当然,在努力扩大早教指导服务覆盖面的同时,也可以为一些有更高需求的婴幼儿及其家长(看护者)提供多元化的早教指导服务。
(四)完善人员培训机制,严把上岗资格关,进一步提高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科学性
早教机构师资的专业化水平不仅影响家长对早教机构的认可度,更影响早教指导服务工作的科学性,直接决定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质量。
1.完善人员培训机制
一是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凡从事早教指导服务工作的教师,必须接受相关的职前培训,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二是加强早教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各早教机构通过互派教师上课、听课,共同探讨早教指导服务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三是在早教机构内部建立并完善研究性的师资培训模式。“研究性的师资培训模式”是指早教机构教师在组织早教指导活动时,注意收集相关案例以及值得关注的问题,然后在教研活动时间通过集体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将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师资培训因为将集体研讨和独立研究相结合,既强调了集体力量,又发挥了个人智慧。
2.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建议由财政支付教师首次上岗培训经费,之后五年内按四个等差(80%―60%―40%―20%)递减培训费用。早教教师自上岗之日起,五年内每年至少应参加一次区县级以上的培训。
3.完善师资培训工作
针对前述早教内容重婴幼儿认知和语言发展、轻情绪情感和个性、社会性发展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师资培训工作。受训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婴幼儿的认知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特点,更应深入了解婴幼儿情绪情感及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培训者不仅应系统介绍相关理论,还应突出强调受训者的实践操作。要确保教师持证上岗、机构持证运营。
(五)建立监督评估和激励机制,有效激发早教机构和教师的积极性
1.监督指导
建议成立监督指导小组(以下简称督导组)。督导组可由区县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督导组成员可由不同领域的早教专家组成,每年根据早教机构及其管理部门的工作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随访、抽检,可实行年终评估与平时抽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督导。
2.激励
建议在各级政府网站公布年度早教机构或早教指导服务部门最终考核成绩及排名。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应限期整改;对于考核成绩处在前列的单位应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应予以表彰奖励。
3.评估
评估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早教机构的管理。对早教机构在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是否有专人负责、是否有章可循等进行评定。(2)指导内容及活动设计。指导内容应包括婴幼儿的认知、动作、语言、情绪、情感、个性、健康、养育等,内容应全面无偏颇;活动设计应具有针对性,操作简便、规则清晰,便于在早教机构或家庭内实施。(3)指导服务效果。服务应全面、细致,包括建立婴幼儿成长档案、记录家长参与活动情况等。(4)资源配置与师资素质。具体可包括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活动场所及玩教具等硬件设施的配置情况、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及培训状况等。(5)家长满意度。对接受指导服务的家长进行随机抽查,以家长的满意度、收效感、规范感等为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胡育,梅仲荪.起步之路如何走:上海关注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研究的评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2,(12):37-41.
〔2〕上海市教委,卫生局,民政局,等.关于推进0~3岁散居儿童早期教养工作的意见〔S〕.上海:上海市教委等,2008.
Instruction Service on Education of Children of 0-3-Year-Old in Shanghai: Practice and Reflections
Zhang Minghong, Zuo Zhihong, Ji Caihong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无锡214122)
[摘要] 国际社会日益将儿童早期发展的照顾与教育服务有机整合,并不遗余力地将其纳入国家建设战略及公共政策议题的一部分。明确并完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对于形成全国系统性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际经验,应统整中央与地方层级策略架构,确立儿童早期优先发展阶段计划与核心目标,并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创新设计适应地方化情境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
[
关键词 ]儿童早期发展;儿童照顾与教育;政策目标;学前教育稿件编号:2014100900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发展型家庭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制度创新”(编号:BCA130042)
通讯作者:杨启光,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与比较教育,E-mail:qgyang688@163.com
儿童早期发展的问题,逐步成为不同国家与地区高度重视的公共政策议题,并被上升为国家建设战略的一部分。许多国家与地区正日益强化统一而完善的早期儿童发展政策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以着力推进儿童、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由于儿童早期发展涉及到一系列与儿童有关的政策,包括教育、儿童保护、经济、环境、健康、营养、减少贫困及社会公平等,由此形成包括但并不局限于健康、营养、教育、性别赋权、减少贫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灾难与共建和平的国际社会普遍追求的一揽子政策目标。亚太地区幼儿网络组织( ARNEC)的白皮书《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亚太地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指出,相关专业人士、幼儿发展的拥护者与政策决策者需要共同努力,将上述多重政策目标进行整合,对于国际社会而言是机遇的同时也是挑战。因此,重点检视国际社会关于儿童早期发展政策框架中作为首要问题的政策目标的实践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化当下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具有迫切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整合性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内涵
国际公认的“儿童早期发展”(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ECD)一般指0岁到小学低年级8岁阶段的儿童人口群体的生命成长。处于这样阶段的儿童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方面是作为生命有机体,身心自然成熟与展露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经验学习与增强社会性的成长过程。这一早期生命成长阶段为儿童一生的生活及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因而儿童早期发展关注儿童早期的整体发展,囊括了婴幼儿童的孕育、营养、保健、照顾、教育以及社会互动等多项基本内容,体现了儿童早期发展多元化的本质要求。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率先开展了“儿童早期教育与照顾”(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ECEC)发展的跨国比较研究与合作实践。在OECD看来,国家层面针对儿童早期发展的政策,在功能上必须将儿童早期教育与照顾作为同一专业领域并列考虑,在内容上需要将早期发展的照顾与学习发展相结合,同时尊重幼儿的发展机制和自然学习策略。各种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与机构服务的哲学价值观念、法律制度、项目计划以及经营管理等都需要围绕教育与照顾整合的观点进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也持相同观点。该组织在关于幼儿教育及照顾的政策中指出,早期儿童教育及照顾制度的范式已朝向整合或协调移动,并主张儿童早期教育与照顾的政策需要将幼儿教育及照顾服务整并成单一行政系统或创立相应的合作机制。
国际上各国政府普遍将政策触角延伸到传统的家庭私人领域,将早期儿童的照顾与教育问题纳入公共领域,其根本动力在于儿童的照顾与教育问题将引发男女机会平等、劳动力市场、人口、儿童发展、反贫困以及福利改革等诸多社会领域的综合性变革。具体地讲,就是使年幼的子女有人照护,让父母能够参与劳力市场,让儿童及早学习,打破贫困与社会不平等的代际循环,增进其未来公民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教育、经济与社会的巨大收益和回报。通过OECD的成本效益分析所获得的经济性证据也显示,公共投资幼儿教育和照护政策(包括父母产假政策在内)是受到支持的。正是由于儿童早期发展方案将给儿童终身发展带来巨大的短期与长期惠益,国际上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在大力推进儿童早期照顾与教育政策体系的建设,将完善的合理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体系作为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具有全局性与根本性的问题加以顶层设计,以此作为拓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变化挑战的一种更为广泛的视野。
其中,首要的问题是需要明确建构与达成一种与自己国家或地区实际需要符合的早期儿童发展政策目标,这样才能在儿童早期发展涉及的多重目标上实现建设“伟大社会”的理想。正如多年从事美国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政策研究的科克伦( Cochran,M)教授指出的那样,为了建立一个具有“美国”特色的全国性幼儿教育系统,更具起点意义的应该是确立一系列明确的、能够反映与指导社会根本价值观的政策目标,其作用在于:有助于巩固政治意愿,从战略上调整优先发展领域的资源;固定各政府部门间的讨论,以便在儿童照顾与教育方面建立更好的领导能力;提升以儿童为中心的服务在社会与教学目标上的一致性;为儿童教育与照顾的服务提供者提供指导,为参与的相关实践者提供方向以及为父母提出明确的要求。
二、合理统整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的多元目标
儿童早期发展的多元化本质,决定了可以将其纳入到儿童早期政策框架中的发展目标的多样性。由于整合式的儿童早期发展概念涵盖了儿童的照顾与教育内容,使其政策目标不仅致力于早期儿童的护理、营养和教育的服务质量的改善,更是延伸到了减少贫困、促进社会接纳、家庭幸福及男女平等等复杂的社会问题,以此形成了多样化的儿童照顾与教育的政策目标群。科克伦教授通过对国际29个不同国家关于儿童早期照顾与教育的比较研究后指出,国际上现有全部有关儿童早期发展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解放妇女;减弱贫困对儿童的影响;为儿童入学做更好的准备;为儿童提供健康医疗服务;确保照顾好受雇父母的儿童;鼓励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协助母亲们脱离公共援助;刺激出生率增长;使移民儿童社会化;促进政治和社会变革等。细致分析,可以将这些多元化的目标主要分为从儿童自身发展完善到家庭的需要以及劳工与社会福利政策的配合等三个层次。对于儿童,兼顾照顾关怀与学习教育功能的政策在于鼓励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通过专业的教育活动以及与伙伴及成人的互动学习机会,提供幼儿社会化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经验,扩大儿童早期发展经验,丰富其情感、人格与自我概念发展。对于家庭,它将指向增加父母的参与程度,给予家庭功能有意义的支持,与家庭共同分担育儿责任。对于社会,更多地被视为向职业母亲提供的一种社会化服务和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福利,有助于建立促进社会与性别平等的机制,并给贫穷家庭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支持,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上述儿童早期发展的多重政策目标,将给儿童、家庭及社会带来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属于更为广泛的社会政策框架,涵盖了儿童政策、家庭政策及教育政策等政策分支研究领域。来自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UNESCO-IIEP)的研究显示,尽管所有的教育计划都给予幼儿一定程度的关注,但绝大多数没有采取结合保育、健康、教育和营养的幼儿保育和教育综合办法。在实际运作管理中,依照行政管理部门的不同,一般划分为社会福利、教育、卫生、医疗、劳工等多个与儿童早期发展相关的政策干预主体,不同部门各自为政,依其所辖范围立法,提出片面服务方案,严重撕裂了儿童发展的整体服务需要,难以聚合统一的政策目标,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导致政策失灵。为此,各种与儿童教育有关的方案、项目与制度需要谋求在共同的政策目标下的统整,体现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的综合效益与政策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高品质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体系应该为儿童提供最适宜的照顾与教育,兼顾相关利益者需求,并将其纳入该体系中,形成激发社会整体变革的连锁效应,使与之相关的内容发生结构性变化,以便切实改变现实儿童发展政策体系中将儿童的身体健康、营养摄取.教育学习及家庭支持割裂的不利状况。另一方面,有效地将幼儿照顾与儿童学习不同阶段整合,建立一种集认证、监管与信息共享于一体的整合式体系,可以为家长提供选择不同的儿童早期服务提供者的明晰标准,也将为相关管理者提供连续的管理程序。
为了有机整合儿童早期发展多元目标,特别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国家在儿童早期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必须有自己的优先发展计划。正如OECD对各国幼儿教育及照顾政策主题探查后提出的政策建议所言,完善的政策必须有针对从儿童出生到8岁间的清楚策略着眼点,以及在中央与地方层级上协调的策略架构。在建立全国性儿童早期发展制度体系中,首先需要有一个具有管辖权的单位,统筹协调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机关,鼓励政府、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与父母之间的密切联系,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教育及照顾整合服务管理体系。二是需要确立国家关于儿童早期发展优先考虑的核心目标——“公平与全纳”,因为使所有儿童在他们的生命之初享有平等、强大的幼儿保育和教育带来的益处,是符合我们所有人的最大利益。2001年经合组织与教科文组织共同出版了题为《开始茁壮:幼儿教育与照顾》(Starting Stro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的报告,提出8个关键政策要素以支持一个核心价值,那就是“人人平等享有有质量的幼儿教育及照顾服务”(equitable access to quality ECEC)。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向贫穷家庭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营养与保健服务的供给,以对处境不利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最大化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英国政府实行了“确保开端计划”( Sure Start),强调向贫困家庭儿童、少数民族儿童以及学业表现不良儿童提供特殊支持。对于国际上脆弱国家及冲突中和冲突后的那些后发国家而言,促进幼儿照顾和教育服务资源的公平供给目标就更具有特殊的挑战性。其中,最为关键的解决策略是政府要认识到,公共投资最能确保全部儿童入学的公平性及待遇。当ECEC被不同公、私资源赞助的同时,大量的政府投资更是不可或缺,因为公共投资将更加确保稳定优质的幼儿教育,包括公共建设的长期投资计划及优质教育的提升。
三、科学制定动态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
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政策目标往往是处于持续变动与发展之中的,而非一成不变,这反映了社会政策对变动不居的社会变革与家庭变迁的积极能动的回应。OECD在为各国政府制定早期儿童教育发展政策提出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对社会经济背景的理解是早期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儿童发展本身及相关领域普遍性地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变革及相关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影响,这使得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呈现一种历时态与共时态交织的演进特征。
首先,影响国家或地区确立特定社会变革阶段政策目标的因素是多元而复杂的。回顾20世纪国际上关于儿童早期发展政策议题的变迁过程,可以看到儿童发展由一个以家庭为主要制度的私领域议题,逐步转变为带有普遍性的公共政策议题,“去家庭化”迹象日益明显。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妇女就业率的增加、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及老龄化加剧等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让“国家和公共政策如何营造有利于家庭形成和发展的环境的作用变得更为重要了。”随之而起的西方国家妇女社会运动与争取性别平等的不懈努力,让与儿童照顾服务相关的社会福利政策得到不断优化,提高对家庭儿童的支持成为这时期社会家庭政策的主要目标。之后,源于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的西方以社会投资为主要导向的新福利主义,尤其是社会投资理论的影响逐步壮大,致使整个西方国家开始竞相将儿童照顾与教育政策目标追求转移到对儿童未来人力资本的投资上,政策目标指向防止与终止处境不利儿童的代际传递,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同时期不断修正完善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也在改变着各国家庭政策目标。早期阶段,母亲被视为婴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他人而不可或缺,“母亲是孩子最佳的照顾者”成为当时社会主流观念。随后,“优质的家庭外照顾与教育有助于儿童的社会与认知发展,集体形式的儿童照顾能帮助他们为今后融入教育体系做好准备”等新的儿童发展观点逐渐受到重视。在这种“群体养育”理论的发展与影响下,使得国家更为重视对家庭儿童的支持与父母教育能力的关注,开始大力建设更为广泛的、民众可获得的、高品质公共日托服务机构、保育中心及学前教育机构等,从而减轻了儿童保育对于家庭亲属网络的依赖,让家庭女性从家庭责任中更好地被解放出来。进入新世纪,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海克曼( Heckman J)的“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投资的经济回报率最高”的观点引导下,国际社会再一次聚焦儿童早期发展政策,将人力资本投入直接指向幼儿,以获得国家公共资金更有效的利用与回报。
其次,不同国家或地区确立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总是能动地结合自己的地方化情境,尊重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信念、价值观及行为规范,努力形成与不同社会时期相适应的具有生机活力的独特的政策范式。以美国为例,对20世纪美国早期儿童保育与教育运动的历史回溯可以发现,60年代的儿童早期干预、70年代的儿童保育运动及80年代的家庭资源项目等三次政策变迁,都是源于对经济和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关怀,都是围绕着实现儿童健康发展的基本目标而展开,但其中也清晰地反映了不同年代政策目标的细微变化。由于60年代以夫妻间不稳定性为特征的“后现代家庭”( postmodern family)结构与关系变革引起的儿童贫困及弱势地位的社会环境普遍蔓延,联邦政府实施了以“开端计划”( Head Start)为代表的儿童早期干预计划,作为“向贫困开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预防取向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过去的30年而言,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政策目标最为关心的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家庭中孩子的数量与比例,以及这些生活条件对这些孩子入学准备的不利影响。”到了70年代,美国兴起了一场儿童保育运动,主要为儿童提供托管与日托的公共服务,这是为了回应儿童母亲大量步人职场的需要。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了一场为父母提供教育、家庭生活技能、信息及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资源运动,其政策目标重点转变为关注父母的儿童照顾与教育技能的支持,强调父母养育子女的能力建设与家长赋权方面。促进家长育儿能力的提升,已然成为这个时期美国早期儿童发展项目的核心目标。
可见,为了保证一个国家或地区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的科学合理,需要综合动态评估影响其发展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变革诸因素带来的挑战,为此一方面需要把握历时态的思维,不断回望国家既往历史传统,持续整合儿童、家庭及社会发展需要,凝练与本国本地区相适应的儿童早期发展目标特质及规律,其中最为可靠的策略是唤起与儿童早期发展相关的父母、教育人员及儿童等人士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其相关知识技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共同体与学习社区,为儿童早期发展的综合性目标的实现谋划不同阶段的策略与建议。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科学研判特定阶段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家庭变迁以及社会与教育改革运动趋势,全面预测未来国家或地区儿童早期照顾与教育政策可能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以此确立下一阶段政府需要政策干预的重点领域与方向。对此,OECD明确认为成功的ECEC政策需要有具体的程序来收集并分析所有相关数据,同时确认并分享在这个领域的现况数据,这是世界各国必须共同努力的方面。
四、创新设计适应本土文化情境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
从总体上看,国际社会普遍加强了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国家公共干预力度,并呈现更多的趋同性政策目标。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儿童发展涉及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问题,并负载更为宽广的社会价值,不同国家或地区关于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的目标必然是丰富与多元的。换言之,在具体政策目标上将显示不同国家或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体现不同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的差异,从而决定其政策工具选择的不同偏好。
德国社民党和绿党联合执政时期与基民盟和社民党大联盟时期的家庭政策相比,就有所差异,反映了政治与意识形态是影响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在德国的文化传统里,相当重视传统家庭在儿童照顾与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传统家庭主义及天主教的影响,使其“去家庭化”政策程度有限,相关的保守性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还是以维持家庭功能为主。在英国,性别和家庭政策也相对保守,其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更多趋向于为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低成就学生提供特殊支持。在美国,关于儿童早期照顾与教育的政策目标则更多体现了美国以预防为主和通过社区支持增强家庭发展能力的独特政策价值观念,是对美国家庭生活的变迁给社会根基带来的挑战的积极回应。在北欧地区,以丹麦与瑞典为代表的国家推动高质量与可负担的家庭以外的儿童照顾与教育服务的供给,与该地区作为性别平等文化价值传统策源地有关,清楚标示其“去家庭化”的政策逻辑,以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关系,达到让儿童的父母更好地参与就业的政策目标。但与此同时,这些北欧国家也积极强化“再家庭化”的政策选择,主要通过津贴与亲职假,让家长从劳动职场中解放出来,强化家长照顾子女的责任,让父母可以放心参与照顾活动。这也反映了当下各国在具体政策目标建构、选择偏好及策略组合方面显现的整合性发展趋向。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推进国家儿童早期发展政策体系整体建构的进程,建立适合本国本地区社会经济与人口发展的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需要处理好全球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关系。OECD指出没有普适的、最佳的早期教育政策体系。国家政治、经济的目标不同,政府与家庭关系的文化传统不同,公共和私立早期教育机构在成本和效益评价结果方面的差异,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早期教育政策。c23]OECD国家关于ECEC政策的目标及政策成果的期望,按照重要性来排序,可以主要分为五类,分别是公平性、政府的公共责任与投资、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母亲劳动力市场的参与、应对人口变化的挑战。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国家,究竟制定哪些儿童早期发展目标,或以何种目标为重点,以及如何衡量与测算这些政策目标的达成度,都将因国而异,体现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性。概言之,需要统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尊重本国民族文化传统,积极借鉴有益的国际经验,及时评估现有政策效果与目标达成程度,开展切合实际的关于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目标的顶层设计与创造性谋划,才能建立适合地方化情境与本土文化的全国性儿童早期发展政策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亚太地区幼儿网络(ARNEC).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亚太地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EB/OL].Htp://arnec.net/ntuc/ArnecWP_Chinese_FINAL.pdf,2013 - 12 - 30.
[2]李莹,赵媛媛.儿童早期照顾与教育:当前状况与我国的政策选择[J].人口学刊,2013,(2).
[3]Haddad,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R]. UNESCO EarlyChildhood and Family Policy Series,2002:25.
[4]萧芳华,连宝静.提供整合性幼托服务政策之国际趋势——以加拿大为例[J].教育资料集刊,2010,(45).
[5]杨一鸣主编,从儿童早期发展到人类发展——为儿童的未来投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1.
[6][8][19]蒙·科克伦.儿童早期教育体系的政策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3,30.
[7]OECD.Starting Strong II: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EB/OL].dx.doi.org/10.1787/9789264035461-en?,2013-12-30.
[9][14]邱志鹏.台湾幼托整合政策的概念、规划历程及未来展望[J].研习资讯,2007,(6).
[10]庞丽娟,孙美红,夏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主导推进学前教育公平的政策及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4,(1).
[11] [13] [16]2010年世界幼儿教育与保育大会.筑建国家财富大会意见书[EB/OL].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8/.../187376c.pdf?,2013 -12-30.
[12][15][20]John Bennett. Results from the OECD Thematic Review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Care Policy 1998-2006[EB/OL].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5/001547/154773e.pdf,2013-12-30.
[17][21]李姿姿.国际社会政策研究的最新进展:理论、领域和视角[A].见王世伟等主编,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6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41,443.
[18]张亮.国家、家庭和社会政策——战后福利国家儿童照顾政策的发展及改革趋势[A].见王世伟等主编.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6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26.
[22]王舒芸.向左走?向右走?儿童照顾政策之“去”或“再”家庭化初探[R].台湾女性学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07.
[关键词]小提琴基础教育;基础教材;教育方法
一、关于小提琴基础教育及教材的状况
小提琴起源于欧洲,小提琴音乐与小提琴教育也兴起于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在长期的小提琴教育历史中,大浪淘沙,沉淀下来许多经典的教材,如《开赛36首小提琴练习曲Op.20》《克莱采尔42首小提琴练习曲》《顿特24首小提琴练习曲Op.37/35》《罗德24首小提琴随想曲》《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Op.1》等。这些教材一直到今日都在国内国外、校内院外被普遍使用着。而小提琴基础教育的教材,也就是入门阶段的教材,则因为历史上一些教材(如《霍曼》)的老化,以及学生的年龄趋小、学习进度加快和教育理念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小提琴基础教育的要求。所以小提琴入门阶段的教材是一个不断地被研究和进化的领域,这是小提琴基础教育中的一大特点。因为小提琴基础教育起步早,年龄小,所以我们通常把入门基础阶段的教育称为“小提琴早期教育”。说到小提琴早期教育就不能不提到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兴起小提琴早期教育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随着《铃木バイオリン指导曲集》(东京,全音乐谱出版社,1954)的出版,在日本各地形成了一个小提琴早期教育的浪潮,同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小提琴早期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中国。铃木镇一主张孩子应像学习“母语”一样地学习小提琴,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开东方人学习西方音乐的一些观念上的障碍,所以他提出“学琴要越早越好,每天练琴要越多越好”等观点。铃木教育法认为孩子应从三四岁就开始学琴,并为此设计了“亲子教育”“玩中学”等方法,并提倡“快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也在他的教材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其实铃木教育法的实质并不属于专业音乐范畴中的小提琴教育,或者说他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以为了培养小提琴家为目的,而是“才能教育”或者说是“人的教育”。这一点美国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就指出过,“铃木的才能教育不是有效的音乐教育方法”。[1]日本也有学者对铃木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其理念如果不是小提琴教育的话,让孩子尽可能多地练琴,就是浪费时间”。[2]必须要强调的是,铃木教育法只是日本小提琴早期教育的一个部分,日本小提琴水平的强大是与其整体基础教育水平的高质量密不可分的,这一点从它们的小提琴早期教育的教材进化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实际上在比铃木教材更早的时期,就有一套重要教材《篠崎バイオリン教本》(六卷)由日本全音乐谱出版社于1944年首次出版。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新しいバイオリン教本》(六卷)(音乐之友社,1964)在日本也是一套影响很大的教材,它是由三位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合著的,至今已再版60次以上。之后还有一套重要教材是由东京艺术大学的山岡耕筰教授编著的《ステップ式ヴァイオリン入门》(音乐之友社,1989),也有近20次的再版记录。笔者在日本做研究时发现,日本其实存在着数量庞大的此类教材,而以上的这些则是在日本使用率最高的和最有影响的小提琴基础教材。中国的小提琴早期教育的风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主办兴起的“小提琴考级(业余)”制度,在全国范围推动了小提琴教早期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小提琴的基础教材在当时还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入门教材,有赵薇《学琴之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徐多沁等《少儿小提琴教学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张世祥《初学小提琴100天》(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等,其中一些教材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时期里,还出现了“全国少儿小提琴教育联谊会”这样的教育者团体(1986),他们在各地建立分会,做学术交流,组织比赛和出版学术刊物《信息交流》。针对小提琴基础教材与方法的研究论文虽然不多,但已经开始出现,如俆多心、周世炯合写的《儿童初学小提琴的教材问题》;丁芷诺的《教材与教学法之我见》;徐多心的《儿童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方法漫谈》。
二、小提琴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与目标
在各种西洋乐器中,小提琴被认为是最难学的,而入门阶段又是小提琴教育阶段中的难点。小提琴教育有起步早、年龄小、成才快(指天才儿童容易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在我国还有受教育人口众多这些特点;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在我国接受过小提琴早期教育这个庞大的群体里更有“成才少”“淘汰率大”、地域间教育水平差距大的一面。而在这个“被淘汰”的大群体里,不乏具有音乐才能的好苗子,这是十分遗憾的。说小提琴入门阶段很难,是因为小提琴教育也含有技能教育的一面,先入为主的左右手姿势动作、发音的概念、音准的训练等方面的错误方法,一旦形成不良习惯就很难改正,就会严重制约以后的进步,甚至影响终生。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卡尔弗莱什(1873—1944)在论教学的话中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初级教学的重要性是怎样估价也不会过分的,学生今后艺术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在初学时所建立起来的动作是否有用”。“在这个阶段上对某些问题的疏忽,在将来就可能变成妨碍你一生前进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小提琴基础教育方法的重要性。那么小提琴基础教育都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我们说在入门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着小提琴演奏的基本问题来进行的,像持琴姿势;左手的手型;右手的握弓、运弓动作;音准训练;节奏训练;读谱训练等内容。而基础教育的目的即在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的目标,就是要为以后的腾飞做好准备和打好基础,其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养成规律的练琴习惯与善于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基本姿势与动作的养成;树立起良好的听觉概念;培养表达基本乐句的能力即音乐感的养成;调性概念的培养;左右手的均衡发展三、入门教材的理念与方法国内外小提琴的早期教材可谓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但在研究中我们基本上把它们划为两大类:一类是“曲集式”的教材,且这类教材占很大比重;另一类的教材则是以“基础训练”为主要内容。而在我国教材发展的初期阶段里,还有考级类的、强调“民族化”的,甚至在早期还有使用全简谱编写的教材存在。针对小提琴早期教育受众者年龄小、基础内容枯燥又必须每天坚持反复练习这一特点,在入门教材的课题里既要有充足的基础内容的营养性,还要兼顾到趣味性。两大类教材的区别就在这两者性质的侧重点上,把它们做一个形象比喻的话,就是一个是“玩中学”,另一个是“苦后乐”的理念。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与侧重点,这是与教育理念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编著入门教材的关键所在。年龄小恰恰是小提琴“技能教育”属性的必然与合理之处,因为很多基本功正是要放在这个时期来学习才效果最佳,因此这个阶段也尤为珍贵,因为它不可逆。所以不断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寻求在教材上循序渐进,营养与趣味的最佳平衡点,才是成功的基础教育的有力保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完成早期教育的目标,才是成功的基础教育。教材中的课题设置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步骤,入门教材应该与《开赛》相连接比较合理,因为像《开赛》《克莱采尔》这样被推崇为“小提琴教育的圣经”的经典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的。像《铃木バイオリン指导曲集》(10册)、《新しいバイオリン教本》(6册)、《学琴之路》(6册)这样的大套教材,后面的几册也多为曲集形式或与《开赛》《克莱采尔》等练习曲的混搭,使用率不高。到了这个阶段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课程安排交给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比较合理。而从入门到《开赛》这个阶段的教材编辑可根据课程内容的节奏进度而设定,应该以三至四册为内容比较合理。小提琴基础教育的教材是保证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让“教师教学时好教、学生容易学、喜欢练”,从而来提高效率和教育质量,是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近期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小提琴入门新教程》(三册)中,对小提琴基础教育理念、方法,以及基础教材的编写方式都做了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至于其他方面,她会拉小提琴,会弹钢琴,并在国际象棋比赛中获得过好成绩。
这个女孩的成功是因为天赋非凡还是获益于良好的早期教育?天赋和早期教育究竟哪个为她的成功贡献了更多筹码?一时问,小女孩成功的原因成为人们心中最大的问号,人们纷纷提出各种类似的问题。
在无数的疑问中,人们热切希望能把这个女孩的教育方法公之于众。就这样,维妮弗里德的母亲 斯特娜夫人作为维妮弗里德的“首席教师”被推到了前台。
其实在我看来,维妮弗里德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能,很明显源于斯特娜夫人正确的家庭教育。1913年,我还在匹斯堡大学的时候,曾有幸拜访了斯特娜夫人在匹斯堡的家。从小维妮弗里德那里,我的想法得到了印证,且令我感到吃惊的是,这个“天才儿童”非常活泼,谦逊有礼。在我们的请求下,她展示了自己非凡的语言、音乐和艺术才能,还背诵了一些自己创作的用来帮助记忆历史事件、拼写韵律乃至数学知识的诗歌。看得出来,她的智商比一般孩子要高很多,在历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都拥有相当好的知识素养。
小维妮弗里德这种非凡的能力使每个人都很吃惊,在场的所有人包括我在内,都急于想要知道斯特娜夫人的教育秘密,因此我建议斯特娜夫人能将自己和小女孩身上发生的事情用真实的语言记录下来。
“就像你希望的那样,写一本关于你们的真实故事书。就算遭到教育当局的异议,你也可以坦然面对,因为,那就是发生在你们身上的事实。”我对斯特娜夫人说,“况且,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去除人们的种种猜疑,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父母掌握你的教育方法,让千千万万的孩子都能获得正确的教育,进而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在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下,斯特娜夫人尝试着将她和小维妮弗里德从婴儿到10岁之间的一些真实生活整理出来。她的叙述就像日记一样真实,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只是抱着一个母亲对孩子由衷的热爱之心,叙述她如何帮助女儿一扇扇地开启知识和智慧的大门。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两年间,教育界重提了“早期教育”的话题,大家一致认为现行的教育方法,已经处于滞后状态,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阻碍着孩子们的发展。但遗憾的是,除了怨天尤人式的指责和咒骂,却没有人告诉我们该如何改变现状。到底该如何对孩子实行早教呢?斯特娜夫人的观点无疑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斯特娜夫人据实说理,她的每一个“自然教育”的观点,都有事实的佐证。很多人都熟悉卢梭笔下的爱弥儿,这个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孩子载负着卢梭伟大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爱弥儿这个理想中的孩子只生活在卢梭的教育计划里而已。与其不同的是,斯特娜夫人的维妮弗里德和她的教育方法,都经过现实生活的验证,是真实而存在的。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成长阶段所接触到的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知识或技能的工具。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斯特娜夫人,通过她发明的带有趣味和探索性的游戏,让小维妮弗里德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拼写、语言、地理、数学
亲子阅读现状策略亲子阅读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意义上,它指在良好的家庭气氛中,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阅读的一种活动。相关研究表明,亲子阅读对幼儿培养阅读习惯、增强阅读技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可以积极掌握相关亲子阅读策略,在幼儿早期教育过程中,对促进幼儿健康、理性成长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一、亲子阅读现状分析
1.盲目追求结果,忽视过程的价值
很多家长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存在投入就有回报的心理,希望一蹴而就的形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认为亲子阅读的价值在于让幼儿获得识字、数学、英文等方面的知识。片面追求亲子阅读的功利性结果,而忽视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家长急于求成的心态,造成幼儿抵触阅读、害怕阅读的心理,无法享受阅读过程中图画和故事带来的心灵享受,无法感受到阅读过程中亲情陪伴的温馨幸福。
2.物质投入多,时间投入少
家长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普遍存在物质投入多,时间投入少的误区。不惜花费重金购买整套进口绘本、阅读机、点读笔等,但是花费在和幼儿共同阅读上面的时间少之又少。家长在业余时间都喜欢让光盘、阅读机、点读笔等电子设备替代自己陪伴孩子阅读。整个家庭缺少良好的阅读氛围,常常是幼儿独自看光盘、听阅读机,家长在一边看电脑、玩手机、打电话。家长和幼儿之间缺少共同阅读的时间,缺少家长和幼儿之间潜移默化的语言和心理交流,长期发展下去,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利的作用。
3.家长过多干涉幼儿阅读
家长过多干涉幼儿阅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选择阅读材料过程中,家长往往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不考虑幼儿兴趣发展,为幼儿选择自认为的好书和有用的书。二是在阅读过程中,家长过多的实施命令性的阅读,向幼儿不断发问,强迫幼儿回答不感兴趣的问题,忽视幼儿自主性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儿童的心理和智力发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家长要尊重儿童成长发育的规律,拔苗助长的介入幼儿阅读过程中,会造成对儿童阅读兴趣的伤害,破坏幼儿自身成长发育的过程。
二、早期教育过程中亲子阅读意义
1.激发幼儿求知欲
早期教育过程中,幼儿由于年龄小、识字不多,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依靠家长讲故事。经典绘本中的人物造型、动物、图画、故事情节会吸引幼儿进一步阅读,了解故事情节发展。在阅读的过程中,故事中的历史、地理、物理、文学等知识渗入到幼儿的阅读世界中,激发幼儿去进一步探索未知的世界,感受到知识带来的阅读力量。
2.提高幼儿认知世界能力
幼儿在和家长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常常把故事情节中的正面人物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故事中人物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借鉴了故事中人物做人的道理和优良品德。通过不断的亲子阅读,家庭之间的讨论帮助孩子获得解决难题的办法,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断提高幼儿认知世界的能力。
3.增进家庭情感交流
早期教育过程中,家庭亲子氛围的构建对于幼儿心理成长十分重要。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图画、故事情节发展,分享阅读带来的快乐。每天持之以恒,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幼儿就会感受到家庭之间的关爱,感受到自身所处的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良好健康的家庭氛围就如清澈甘露一样滋润幼儿发育成长。
三、亲子阅读策略建议
1.尊重孩子,让幼儿成为阅读的主导
在阅读过程中把幼儿的兴趣放在首位,不勉强、不强迫,给予幼儿尊重。首先,在挑选书籍的过程中,家长给孩子买的书很多,挑选中一般会注意书的主题、纸张、印刷等方面。但是即使这样,也不是所有的书孩子都喜欢,有些书孩子甚至没有看就直接束之高阁。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不要强迫幼儿接受和喜欢大人所谓的好书、有用的书,充分尊重幼儿的阅读兴趣和爱好。对于幼儿暂时不感兴趣的书籍,先放放,等待机会,顺其自然地向幼儿推荐。过分强迫幼儿接受,会影响幼儿的阅读兴趣,促进幼儿阅读障碍的增强。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家长不要过多命令、干扰幼儿。不要强迫幼儿背诵书里的内容,不要强迫幼儿认识书里的文字,不过多提问牵制幼儿的阅读思路,同时不过多引申故事的含义。幼儿有他自己的阅读世界,大人不要把幼儿推向知识型、学习型的功利性阅读。简单的把阅读当作是和孩子一起交流的机会。给孩子时间,等待孩子慢慢成长。
2.关注每本书的细节,体验细节的魅力
在阅读过程中不但要关注题目与正文内容,更需要仔细观察各页的图画,一页都不能放过,认真捕捉每一页图画中的信息。无论是封面、环衬、扉页、书脊以及封底,都要给幼儿展示并朗读。例如,拿到一本儿童绘本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封面上的图,通常是故事的精华,家长可以让孩子从绘本书的封面上猜猜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发孩子的想象。翻过封面就是环衬。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环衬这一页时常被忽略,其实很多绘本书都在环衬里藏着关于本书的小秘密。比如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和《我妈妈》里的环衬就是爸爸、妈妈的睡衣图案。引导幼儿去寻找和发现,会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接着是扉页。绘本书往往从扉页开始就有图画,这些图画有时候就是绘本书故事的序幕,阅读时若漏掉,读到的故事就不完整了。在阅读里面的图画是,要注意激发幼儿观察图画的兴趣,同时要教会幼儿观察图画的方法。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有顺序地观察。最后就是封底。合上一册绘本书时,绘本书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不是的,封底也许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插曲,有些就是故事的后续。
3.阅读内容情景化,用创意拓展书本内容
家长在幼儿了解书本内容后,可以创造条件,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幼儿阅读兴趣。首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办法。家长和幼儿之间进行角色扮演,重现阅读的故事情节,将动作语言与阅读内容链接。例如,在共同阅读《阿丁尿床了》之后,让孩子扮演妈妈,妈妈扮演阿丁,通过动作和语言进行故事情节的演绎。其次,利用互联网资料,给孩子观看相关图片视频。对于一些科普类的书籍,文字力量有限,可以利用互联网海量资源,加深孩子理解。例如,在和孩子阅读《动物的斑纹》后,打开电脑给孩子查找动物伪装的相关图片,让孩子自己观察里面伪装了哪些动物,遇到孩子不认识的动物,就查找相关动物的视频和孩子一起观看。最后,丰富阅读地点。可以根据书籍内容调整阅读地点,如关于海底世界的书籍可以带孩子在公园、湖边或是海边进行阅读,让孩子亲切感受书籍里面的场景氛围。
参考文献:
\[1\]李秋颖.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5):108-110.
\[2\]朱从梅,周兢.亲子阅读类型及其对幼儿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7):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