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

第1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经验总结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最受用,这恐怕没有标准的答案,但也不是没有答案。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地进行总结,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在课堂上所实施的教学方法,也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能够不断总结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从而能够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

一、初中语文教学流程的方向总结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课堂上的教学流程。语文教育者根据经验总结出来这样一条流程方向:第一步就是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开始之前一定要在上课之前进行预习,能够让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对文章就有大体的了解,做完相应的课后习题,剩下不会的题目就可以在老师正式讲课的时候,着重听讲自己不太懂的问题。第二步就是在老师讲完文章之后,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完成,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把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出来,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讨论交流中得出答案。最后一步就是老师要将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及时补充正确的答案,对于说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人教版中《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中,老师先让学生在讲课文之前进行内容的预习,在老师讲完文章之后,让学生做后面的课后题,在回答该怎样看待盲孩子影子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往往会有一些欠缺,这时候老师就要再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所遵循的经验原则

1.学生掌握主动权原则

如何让初中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在传统教学意义上的课堂上老师是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处于一个被动者的地位,而根据教育工作者多年的经验,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要让学生去主动地进行学习,给予学生一些能够发挥创造性的课堂活动。比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济南的冬天》,老师让学生主动地朗读,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老师要进行奖励表扬,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就是在掌握课堂的主动权。

2.合作学习的原则

第2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

一、 课题的研究目标

1、 科研目标

通过研究,探究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展独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行发现和获得知识,并在实际中去运用知识。教学模式是师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2、 育人目标

在教学中由问题引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使学生深层次理解并掌握及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

3、 工作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问题为中心”。教师真正改变角色,课堂教学变成双向交流,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提高实验教师的科研意识和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专题研究,推进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 课题的研究假设(理论假设)

如果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对研究对象采取以问题为中心,层层设疑等措施,研究对象就会发生主动在认知结构中搜寻可填补构成问题“空缺”,缩短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的变化。

三、 具体研究内容及科研方法、成果

我们课题组在第一阶段(XX年1月—3月)主要做的准备工作。

1、 选题。收集相关资料,课题申报。选题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理论”强调,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进行知识学习与建构,并要求教师从传授者转为指导者的教育理论。《学生主题理论》在制定和实施教学策略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会和发展,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体现主体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认识学习理论》,学习是人们与四周环境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调节——平衡过程的多次反复,使自身认知结构产生变化的活动。因此,在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时,不但要注意同化过程的引导,还要注意如何增强刺激、有效的调节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有效地学习。另外《系统论》、《最优化论》和余映潮的《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以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都是我们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2、 组建课题小组,确定并培训实验教师。我校课题小组的主持人为校长刘士兰和语文组组长李红梅。语文组全体教师为实验教师。

3、 方案设计及修改。我校由主持人设计方案,全体实验教师开会讨论、修改。在会上,由校长做开题报告,实验教师学习方案设计的理论知识,不断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提出方案。本阶段的成果是“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方案”及子课题“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优化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教师写出自己的科研计划。此外,我们实验教师还对实验班进行了前提测评。

前提测评

实验教师

实验班

成绩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李红梅

七年一班

62.6

4.8

76.3

曹敬阳

七年四班

60.5

4.8

75.2

宫程

七年二班

61.3

4.2

75.3

刘颖

八年一班

61.1

4.7

77.6

郭晓光

九年四班

60.2

3.1

70.5

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从XX年3月开始至今,我校课题组成员主要进行了“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研究”、“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研究”、“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训练提问技能的研究”三个方面的实验。具体做法是:

a) 由主持人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来自《语文教学通讯》、网上收集资料等。

b) 每学期每位教师做一节研讨课。实验教师对研讨课进行讨论、分析,并形成文字资料。学期末每位教师又上了一节汇报课,内容如下:七年级三位教师上的是《化石吟》、《月亮上的足迹》;八年级上的是《爱莲说》;九年级两位教师上的是《唐雎不辱使命》。每位教师写了一份教学案例,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以问题为中心。设计问题是否体现出问题牵引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能不能起到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在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没有提高,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达到完美,写好教学反思,有力地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c) 写好课题研究论文,实验教师及时总结研究中的经验教训,整理成文。如李红梅老师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

d) 做好“问题集”的编写与修改工作。我校主持人参加了“问题集”的编写工作,积极征求意见,结合实际教学,参与问题的设计工作。实验教师在教学中,都能充分利用好问题集,并做好修改工作,及时把意见反馈给教研室切实做好问题的设计工作。在教研中,针对课文的问题设计反复斟酌,争取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e)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每周一的七、八节是教研时间,学校教学领导参与教研,并进行指导。本学期学校先后派出语文教师到铁岭、沈阳等地听课,学习优秀教师经验,并利用教研时间组内教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每位教师都能做到提高理论学习,阅读有关材料,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素质。

这一阶段的成果展示为每位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研讨课改教案)、教学案例、论文等。 【1】

【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总结】相关文章: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问题设计。

1、 用追踪法设计问题以达到启思的高度。

我们采用追踪的方法将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成能激发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形式,在课堂上“设疑——点拨——释疑”,层层推进,揣摩语中之情,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启发学生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用诱导法设计问题以体现一定的梯度。

我们力争使问题中的特征信息得到强化,从而成为思维的对象,解决“有什么”的问题,从而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3、 用激疑法设计问题以突现一定的深度。

在课堂上,通过设问引导,将知识教学与思维教学融为一体,问题设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讨论或教师的点拨二得以解决。

4、 用牵筋法设计问题以找准突破的角度。

在实验中,我们为了让学生注重和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我们注意到问题的切入点醒目而有趣。

四、 目前研究情况

现在,我们正处于课题实施阶段,学生基本能做到在教师设计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积极探索,获得知识。实验班的教学成绩由一定的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设计有一定的广度、深度与梯度。但还不能达到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学生质疑的水平较低,还有待于继续研究,从科研成果上,还没有完全接近研究目标。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认为研究假设比较科学可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起到勾结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产物,不是学生用“是”与“不是”可以回答的问题。

第二、“主问题”的提出顺序具有科学性,可以结构课堂教学环节或自然地融入自主教学模式。

第三、“主问题”具有生发性,又为合作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其终极目标是促进自主学习,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五、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和困惑。

在又为课堂中那个,学生在教师提问之后,优生积极思考作答(少数),而中差生略作思考和不思考,课堂气氛有时沉闷、涩滞、效率低下。这种情况依然是我们所困惑的问题。有时要求学生质

【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总结】相关文章:

第3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

数学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课程之一,数学学习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认知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探究性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然而,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要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条件下进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接受性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系统知识,能弥补探究性学习的不足。因此,只有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使之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由“厌学”到“愿学”的转变,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1.关于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状况

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教师不应以讲授课本为专务,而要为学生创设能够独立思考的情景,令其自为理解。”20世纪80年代初期,探究性学习理论开始进入我国,很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开始对探究式学习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

余文森教授(2002)认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趋势,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动学习。在传统学习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一般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学习,缺少主动性,而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探究、发现、研究等过程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

杨忠(2014)也认为:在素质教育时代,初中教育更重视综合教育,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讲解,还是对数学思想的一种培养。而实施探究性学习便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这些观点表明了人们开始意识到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关于接受性学习的研究状况

黄梅认为,在满足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下,讲解式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科知识的内在功能,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并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得系统性的科学知识,这也充分体现出有意义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李运萍、刘志红在《接受性学习的产生与发展》一文中提出:“接受性学习虽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不如探究性学习,但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来看却更胜一筹;虽然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方面不如探究性学习,但从实施的现实可能性来看,接受性学习更易于实施。再者说来,学生通过接受性学习获得的基础知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离开了这些知识,探究性学习就无法正常开展。”

纵观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可以看出,接受性学习依旧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

3.关于两种学习整合的研究

扬州大学的刘久成教授认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是优势互补的两种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将两种学习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于教学实践是一种合理的教学选择。

江建忠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可以相互整合,科学合理地运用两种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学习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李鑫认为,中学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过渡过程,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知识并不都是需要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来获取的。一方面,从知识的分类角度来看,有的知识不需要经过探究、启发,只需通过教师的传递,学生就可以熟练掌握,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政策性知识,这些知识是既定存在的,不需要进行探究。另一方面,一些特定类型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比较特殊,如果只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习效果比较低下,而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自主探究为辅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各种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和运用。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辩证地看待这两种学习方式,将两者整合并融入学生的学习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两种学习方式整合策略的相关研究

刘久成认为,两种学习整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知识的分类来看;第二,从培养目标的完整性来看;第三,从学习方式的互补性来看。

翟绪红在《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策略研究》一文,用了出租车收费的例子来阐述了两种学习方式的整合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而具体的操作模式没有说清楚。

陈志容认为,在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整合的教?W实践中,教学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用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然后再在实践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第二,创造全新的学习方法,并将学习方法融入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中,使其逐渐形成意识和习惯;第三,适时适当地进行综合探究;第四,探究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

杨文健认为,要把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加以整合,目的是发挥两者的长处。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初中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杨文健提出以下三个重点: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渐将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入到课堂中,将接受性学习模式转移到课外,目的是为探究式学习服务;第二,在教学问题的选择上应该加以重视,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与师生共同发现的问题集合起来进行讨论;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问题的引导。

李鑫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两种学习方式的整合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确定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先决条件;第四,要对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结合点进行发掘。

邓永财认为,两种学习方式融合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松散结合形式,是指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作为指导思想,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性学习。第二,紧密结合形式,是指把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三、简要评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找与研读,笔者对课题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课题的研究方向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在研读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前辈们所做的研究与笔者的研究有些不同的地方,总结归纳出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的领域不同

不管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还是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他们的理论主要针对教育领域,而本课题所针对的是数学教学领域,在课题的前期构想过程中以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教育理论为课题指引方向,然而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数学有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必须把两种理论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上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研究的层面不同

笔者通过细心研读发现,一些关于两种学习的整合策略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如陈志容的《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整合探讨》,邓永财的《试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融合》等论文,而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为指导,重点偏向于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依托课堂教学所反馈的真实情况不断完善课题的相关研究工作。

3.研究的主线不同

关于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的相关文献并不是很多。如江建忠的《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整合》,李?g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整合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都是关于物理方面的学习方式整合,杨文健的《试论化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整合》是关于化学方面的学习方式整合,而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两种学习方式整合的研究。

4.研究的焦点不同

相关文献研究的焦点更多的是倾向于小学、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数学学习方式整合的研究,如刘久成的《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融合》和翟绪红的《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策略研究》研究的焦点是小学数学;穆岩的《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整合》研究的焦点是高中数学;陈丽贤的《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思考》研究的焦点是中职数学。由于不同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会有所不同,因此小学数学学习方式一般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导,高中数学学习方式一般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而初中数学学习方式恰好是两者并重,也正因如此有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第4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文言文;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35-01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开阔学生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内涵,增强文化底蕴具有重要意义。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选取了较多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是中学生学习古代文言知识的难得模本。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要利用好教材这一有利工具,结合新颖有趣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对此,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法进行探究。

一、课前预习,以学促教

由于文言文距离现代时间较长,且文中繁体字、通假字、生僻字等较多,较现代文章,初中生学习困难相对较多,因此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文言文教学通常是以硬性灌输为主,辅以死记硬背。对此,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自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障碍。同时在强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要注重合作学习,采用小组讨论法解决问题,学生间彼此分享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点,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讨论结束后,教师发挥其主导地位,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尚未解决问题或者难点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探究的能力,又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课堂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学习的难度非常大,如果不好好引导,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内容的学习都不是问题。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喜欢文言文的学习,享受文言文学习带来的乐趣呢?其实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最为重要,在充分研究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无趣”到“有趣”,让学生喜欢上古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可以利用一些成语的由来导入,还可以利用一些古代名人的故事引入等等。入选教材的每篇文言文,都有其写作背景,教学时,可以将背景中的作者身世、遭遇等,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如在上《周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时,课前布置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看看谁讲述最为精彩,上课时让学生来个讲故事比赛。在学生特别熟悉这个故事后,再来学习文言文,让他们比较文言文与他们讲述的故事之间的差异,文言文字词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异同,学生就会体会文言文字词的魅力。

三、不断创新文言文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总是从介绍作者和背景开始,然后朗读疏通生字词,最后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这种一味地灌输,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学的也很累,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是不能达到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准确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文章进行鉴赏与评析。选入课本的文章不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更包含了作家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等。还有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修养、审美情趣影响极大。如《陋室铭》、《爱莲说》等,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所以,教师应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与评析,去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

四、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教师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DD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五、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第5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

初中语文竞赛教学法质量措施竞赛教学法,是指将初中语文所学内容有选择性地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或进行考核,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但竞赛教学法的应用应坚持适宜、灵活、具有针对性,并综合其他教学方法,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下文将探究实施竞赛教学方法的措施,以论证其可行性价值。

一、实施竞赛教学法的条件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并不是都可以采用竞赛教学法,如古诗词的讲解、作者背景介绍等,此类知识还有赖于传统教学方法,由此可见,运用竞赛教学法最重要的是所学内容不仅要适合该方法,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设置,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第一,所学内容适合竞赛教学法。此类内容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为目的,旨在转变现阶段僵硬的“检查式”教学方法,让尴尬的检查课变为丰富多样的“竞赛参与课”。例如,考察学生字词、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课前预习情况等,可运用此方法进行考察,以小组为单位,做好相应的赛前准备,由小组自行选出代表参加考核竞赛,借助此类考核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沉闷气氛,从而为教学最终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

第二,学生对此教学法感兴趣。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只有学生对其感兴趣,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才能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实施竞赛教学法之前应做好调查,了解学生对此方法的认可程度,然后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教材内容等设计合适的竞赛教学内容,以实现最终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竞赛教学法的过程

1.设定教学方案。以文言文讲解为例,教师应事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全面阅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对其有所把握,包括作者背景,该文章的创作背景、基本知识点等,为学生提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词汇用法和句式结构知识,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全文的情感基调与表达的中心思想,以此来保证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课文信息,为开展竞赛教学法做好准备,然后以所划分的小组为例,进行竞赛讲解,即每组对选中的文言文其中一段内容进行讲解,以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

2.选出评委小组,实现科学评估。评委小组应由包括各个小组成员,教师负责对整体竞赛讲解过程进行领导,从熟练程度、感情丰富程度、号召力程度、语言表达能力等较为客观的方面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依据各个小组所得的平均分,最终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小组,这种注重客观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除了掌握文文章中所涉及的古代文言知识点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表达与运用能力。

3.小组交流,教师总结。当各个小组完成对对象文言文的讲解后,教师应对各个小组成员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号召评委小组与观众进行交流并发表建议,不同群体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可以出现千差万别,对于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的内容,教师要立即进行更正,普及正确的知识信息,以便及时发现竞赛教学法存在的弊端,防止学生形成认识误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分析教学效果,逐步积累教学经验

1.定期开展学校大型语文竞赛活动,考核学生所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学组可依据竞赛教学开展情况,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进行把握,例如,通过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可组织全校性的“文言文知识竞赛”,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不仅包括文言文的经典名句、对某一句子的翻译,而且也应当涵盖作者背景考察,课外文言文尝试性阅读考察等,要求全校学生参加,规定考试时间、考试场地等,最终根据考试成绩选出前30%给予奖励;也可围绕某一话题举行全校性的“演讲比赛”,组织“古诗词朗诵大赛”等,通过这类大型语文竞赛的举办。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督促学生抓好语文基本常识与所需的各项技能,从而在竞赛中获取优异成绩。

2.及时反馈,重视经验积累。竞赛教学法由于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物力,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与控制能力,与其他方法相比,在教学过程中所需成本较大,并不适合对全部教学内容都进行竞赛教学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好对教学效果的跟踪反馈,及时发现该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如学生的反应、达到的教学目标程度等,并对其成功经验进行积累,从竞赛内容的选择、竞赛方式的采用、评委的选取到奖品的设置等,以为后期运用竞赛教学法展开各类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四、结束语

竞赛教学法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值得采用与借鉴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详细分析了该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条件与实施过程,以及在具体竞赛过程中具体组织流程等,由此可知,竞赛教学法的实施应突出针对性与目的性,做到方式科学、内容新颖、吸引强度大,采取自愿与强制参与二者相结合的方式,以改善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僵硬局面,号召学生主动参与竞赛教学,结合所学知识,借助不同形式的竞赛平台,在锻炼自身基本语文技能的同时,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以达到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明全.论课程知识的文化本质――基于东西方文化的诠释与比较[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第6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定目标;选内容;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27-02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重头戏,但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教得没滋没味,学生学得味同嚼蜡,文言文教学陷入泥潭中难以前行。如何让文言文这块“世袭领地”永放光芒,使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地开展?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所感,总结出来共同探讨。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教科书中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7~9年级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我们据此可确定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明解语言,理会文意,领悟道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是基础,也是重点。比如《陋室铭》一文知识与能力目标之一为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为设置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接受作者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二、精选恰当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文言文材料,其用词、组句、思想、主旨等是各不相同的,教师一般应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课文中宜于达成各项目标的教学内容。如果是故事性强的文言文教学,从故事入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陈太丘与友期》,首先考虑的就是它的文本特点:全文仅102字,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性强,所讲道理浅显易懂,一般学生读两遍后文意自明。针对于此,我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帮助他们读出短文中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是写景类的散文,从画面入手。在熟悉画面、描绘画面的过程中,将文言字词教学内容穿插在内。此外,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如果我们倡导学生的文言文课外阅读量20~30万字,用这个数量标准选择一批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三、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1.激活兴趣。由于文言经典的晦涩难懂,佶屈聱牙,使得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近文言文,并且使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畏惧和厌烦,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有意识地去设计有趣的情境。教师还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

2.以读为本。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式。教师强调多形式诵读,反复诵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文字障碍,如多音字、多义字、通假字、异体字等,要求首先把字音读正确,其次读准句子的朗读停顿,特别是读一些比较长的句子时,往往要在一句之中表达一个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一些小的停顿,停顿读得正确与否,对句意理解至关重要。最后要读出感情。着重对语气、重音的处理,读出作者的思想、写作意图,再现文章的意境。引导学生体悟思想内涵,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3.优化教法。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阅读教学中一些基本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处理。如字词的注音、认读,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完成。教师在此时要做的是明确要求学生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告诉他们怎样去做,并注意时间的限定。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也可以卡片的形式进行摘抄,引导学生积累相关古文化知识、常用文言句式及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一个重要知识点,应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而、其、以、于”等。

新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必将得到很大提高。

第7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新课标;语文;文言文;翻译

依据初级中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在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增加了文言文课文的数量。而阅读理解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来说,又是最感头痛的一件事。因为文言文中的字面意思难于理解,如这个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学生就很难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更谈不上判别其优劣而有所学习借鉴了。怎样来阅读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我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文言文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成现代汉语这又是大多数初中学生感到伤脑筋的事。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只会一味的去查找工具书,没有很好的理解,再次碰到还是不会。的确,由于古今汉语在词语意义、语法结构上的许多差异,表义习惯的不同,一个生活在现代汉语语言环境中的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中是难免要有许多困难的。

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和现代汉语中的字面形式相同,意义却不同的词难于区别;二是有些句子语序颠倒不容易把意思表达的通顺合理;三是有些句子省略成分较多,不容易把意思表达完整。针对上述困难,我总结出相应的三种方法,供学生参考。

一是要辨析:

就是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遇到的那些和现代汉语词汇似乎相同,但又不同的字词,要认真地比较、分析,找出字词所表达的几个含义,分别放到句中分析是否通顺,符合句意,把握它在本文中的正确含义;然后从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意义。不要把它们当作现代汉语来理解。例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卑鄙:身份低微

2、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制:规模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稍稍:渐渐

4、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尝:曾经

5、或王命急宣――《三峡》 或:有时

如果我们不加辨析,草率地将上面五个加点的词当成现在汉语来理解。 “卑鄙”译作“行为不道德”;“制”译作“制度”;“稍稍”译作“稍微”;“尝”译作“品尝”;“或” 译作“或者”,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文言文中这五个词应翻译为“卑鄙:身份低微”、“制:规模”、“稍稍:渐渐”、“尝:曾经”、“或:有时”。在进行辨析时还要特别注意文言文中和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相似的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现象。例如:

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通:交错相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如果把“交通”、“妻子”、“绝境”当作现代汉语中的字面形式相同的双音节词来解释,那就错之千里了。

二是要调整:

就是将文言文中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顺序的词序进行整理,使之通顺。在文言文中一般作补语的“于”字结构,翻译时都要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还有一些特殊句式翻译时要作更大的调整。例如: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为“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例1中“甚矣,汝之不惠”是倒装句,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例2中“吾谁与归?”是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即“吾与谁归”。这样一调整,学生在翻译时就容易多了。

三是要补充: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古代文言文文辞简略,翻译时要进行适当地补充;二是古人写文章,常常省略许多句子成份,翻译时则要把这些省略的成份补充出来。例如: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译为:不单是(抓住了)有利时机,而且也是(由于)人的谋略(高明)。

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萧湘。――《岳阳楼记》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洞庭湖)往北可以通到巫峡,向南可以通到萧水和湘水。

例句翻译中加括号的字都是增加的,在翻译时,如果不作较多的补充,意思就表达不完整不明确。

学生在翻译文言文过程中要灵活地运用上面谈到的三种方法,切不可死搬硬套。

另外,在翻译时,主要采用“直译”的方法,适当辅以“意译”。所谓“直译”,就是把原文逐字逐句的对译过来;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句或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

第8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

一、初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调查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经是广大教师的共识。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兴趣的关系密不可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没有强烈的需要自然就不会有浓厚的兴趣。”

通过调查统计得出:(1)认为文言文学习“有必要”的学生占76%,认为“没有必要”和“不能确定”的学生占24%,从学习动机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承认有文言文学习的需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需要是迫于外在升学压力,学习目的较为功利。所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大打折扣。

(2)关于文言文课文,调查显示:认为“文言文”有趣好学的占35%,认为无趣且难学的占18%,多达47%的学生谈不上喜欢。可见课本中文言文内容对学生学习心理有较大影响,古诗文中的一些优秀经典作品能打动学生的心,调动学习兴趣,但也有一些文言文课文让学生畏难。

(3)调查发现,对文言文课堂教学“不满意”的中学生有12%,“感到满意”的有63%,而感觉枯燥乏味的多达25%。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满意度不高。

二、培B初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在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缺乏兴趣。学习中,他们只停留在对字词和主要内容的理解上,根本谈不上鉴赏和审美,最终导致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极差,此种状况令人担忧。要想学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那么如何进行兴趣培养呢?笔者以为教师要抓住课堂主阵地,再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一)坚持新课改理念,激发兴趣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执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坚持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建立一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的、多向交流的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并持之以恒,以此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不断创新教法,调动兴趣

1.创新导入,调动兴趣。为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一个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用一些新颖独特的方法导入课程。比如激情导入、音乐导入、影视艺术导入、情景剧导入等,创设一种优美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受到古文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思想美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反复朗读,调动兴趣。尤其是在教学古诗词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恰如其分地领悟课文蕴含的深层的思想感情,达到与作者心灵共鸣。在教学时,或听课文范读录音,或教师配着音乐范读,或组织学生齐读,或指定个别学生朗读,或小组背诵竞赛,或古装朗诵比赛,都能使学生进入一个优美的境界,从而达到学习古诗词的最佳状态,以此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感悟的兴趣。

3.运用多媒体调动兴趣。在文言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营造一个真实、优美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体验个人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4.古为今用,调动兴趣。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精品,在语言、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生命力经久不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其精彩之处,并不失时机地联系当今现实生活,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公输》几篇古文时,可以联系当今世界局势,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让其掌握辩论的技巧和外交辞令,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兴趣

第9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设置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25-01

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已被广泛的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像假问题、假热闹、假语文等现象更是层出不穷。有的教师设置的探究问题毫无探究的意义,像请小组合作探究,找出课文中最美的句子。请小组合作探究,当学完《最后一课》,请用你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表达你的爱国之情等。像这样的探究问题根本不能称问题,这只是为了探究而探究,既流于形式又浮夸,更谈不上课堂教学水到渠成的流畅感。笔者认为要想让小组合作的教学发挥其最大作用就要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以有效促进小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达到知识系统的合理构建。

一、在教学难点处设置探究问题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教学的难点设置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尤其是矛盾处、冲突处,当这一问题设置出以后,学生们往往很难理解,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们常常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谈论探究解决教学难点。比如,在执教《马说》的时候,笔者设置的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解决这一教学目标,笔者是这样在教学难点处设置探究问题的: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也”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也”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也”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及热烈讨论,最终得出了答案:第一个“也”要读出惋惜的意味;第二个“也”要读出不平的意味;第三个“也”要读出愤慨的意味。当学生理解了这三个“也”的意味和含义之后,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

二、在核心知识处设置探究问题

核心知识一般是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问题,在教授初中文言文时,我们不仅仅让学生能够熟读、背诵课文,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法现象,这样才能够学以致用。在执教文言文时,笔者常常在一些基础的核心知识处设置探究问题。比如,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探究内容:巧编练习——找出文章中一词多义的文言现象。任务布置完以后,学生们纷纷投入到学习中去,有的学生负责找一词多义的词,有的学生负责找相关的例句,有的学生负责解释该词的不同含义。经过大家的共同探讨,发现了很多这样的词:比如:“于”字就有四处。“欲有求于我也”中是“对”的意思;“皆以美于徐公”中是“比”的意思;“皆朝于齐”中是“到”的意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是“在”的意思。还有,“朝”字,不仅词义不同,读音也有区别。“朝服衣冠”中,是“早晨”的意思;“入朝见威王”中是“朝廷”的意思;“谤讥于市朝”中,这个“朝”指官员集会的地方,市和朝在一起是公共的场合;“朝于齐”中是指“朝见”。这一课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像“闻”、“孰”、“美”、“之”等。如果不让学生去探究,我们根本不会总结的这么详细,做这样的练习的目的,是为学生做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打基础,当学生自己讨论探究后,他们才能对一词多义的文言知识掌握的更牢固,这样才能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在逻辑链断裂处设置探究问题

文言文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在学习时比较吃力,为了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够更好的衔接起来,在设置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时,我们应补充一些资料,为学生的探究与思考做铺垫。比如,在教授《湖心亭看雪》中,针对文章中的疑点与难点,笔者在学生思维的断裂处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张岱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独”字该怎样理解呢?为什么“问其姓氏”回答的却是“金陵人”?这两个问题一“明”一“暗”,相得益彰。明明已经是清朝了,却说自己是“金陵人”,明明有随从,却说自己“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样的问题势必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要想解决种种疑惑,读懂文章的精华内容,就要从作者本人——张岱的身世去探究谈论。通过谈论学生们才发现,张岱之所以有这样的心绪,完全和他的身世有关,明亡以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的爱国斗争,后来失败就消极避世,隐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在他的著作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当学生了解到了这些信息,他们的思维就串接起来了,就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精华内容了。

四、在思维需升华处设置探究问题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文素养,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尤其是小组探究问题时既要设计出具有人文底蕴的问题又要设计出发展升华学生思维情境的问题,让学生在谈论与探究中提升自己认识、发展自己的思维。比如,在执教《夸父逐日》时,为了提高学生对夸父精神的理解,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我们怎样理解文中的“渴”字,或者说从“渴”字中你品出了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掌握了以后,笔者设置这样的问题,更能使学生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感受人物的精神和形象。经过讨论、探究我们得出,正是由于“渴”才有了这个故事,这个“渴”字又与“弃其杖,化为邓林”相照应。另外,“渴”字从侧面高度赞扬了夸父逐日的无私奉献的精神。由此可见,小组合作中在思维需升华处设置探究问题,才能引领学生走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永红.历史课堂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设置的路径选择[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第08期.

[2]毛海彪.新课标下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中),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