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

第1篇: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技能 思政教育 艺术 工作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关系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两种工作虽然在内涵、任务、理论基础、工作对象、工作方式方法、定位的角度等方面不同,但两者决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等方面。心理咨询根据其内容大体上可分为教育咨询、职业咨询、生活咨询、健康咨询四大类。心理咨询内容虽不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但离不开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心理咨询工作者更应具备深厚、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这样他们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的思考,会渗透到咨询中,影响来访者。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两者都是着眼于解决人的“意识”方面的问题,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本质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构建和谐校园,辅导员在对学生咨询的过程中需自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积极吸收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密切结合心理咨询技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

2.心理咨询的现状透析

2.1学生保守、封闭的求寻心态新形势下,学生面临着学业、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从理性的角度讲,他们也觉得有必要做心理咨询,让咨询老师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探寻自己内心的痛楚,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适和修整。但是因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觉得自己主动去心理咨询了,会被其他同学看成有心理障碍,抑或有心理疾病,他们拥有强烈的自尊和独立意识,碍于此种观念和面子,他们不能坦然大方地走进心理咨询室,而是将问题纠结于自己的内心,把自我封闭起来。

2.2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安排、活动分工不够细致深入目前很多学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各个二级学院也安排了专门的心理老师。一般情况下,咨询老师都是坐等咨询者上门求助,而依着求助者的封闭心态,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并且心理老师一般是由辅导员老师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是个比较专业的工作,很多咨询老师会以他们的惯用思维去解决学生的问题,没有专业的咨询理论和技巧,忽视主体性原则,使求寻者难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不能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3.心理咨询技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3.1“倾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倾听是心理咨询师必备的技能之一,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发现问题。辅导员要想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走进学生的内心,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会倾听是辅导员必备的素质之一。倾听不只是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去观察学生的面目表情,敏锐发觉学生的表情变化,进行目光交流,捕捉学生的内心感受,这些非言语的信息往往能够提供很细致的心理变化。在倾听的时候,辅导员可利用“副语言”增强言语沟通的感染力,表达自己对学生情绪的支持、安慰、鼓励、信任和希望,引导学生把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学生改变自己的错误认知,建立积极的情绪反应,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缺乏倾听技能的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只注重结果,不关心学生的心理过程,只会批评和教训学生,时常在没搞清楚事情的前提下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学生。这是一种传统的说教方式,学生可能会慑于老师的权威不反驳,但是对他们的心理也很难产生效果。因此,辅导员应该学会积极地倾听,与学生产生共情,如此方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更理解学生,随之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2“探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咨询中的探讨是指心理咨询人员帮助当事人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它是心理咨询的重要环节。探讨不是告诉来访者应该怎样做,其艺术在于启发当事人独立思考。探讨的原则是多启发,少说教;多鼓励对方讲话,少讲个人意见。在探讨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全面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能促进来访者加强内省,找出困惑所在,明确当前面临困难与自我成长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发掘来访者潜能的过程,最终启发当事人开阔视野,加强自信,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也应遵循启发原则,给学生留下自我思考的空间,增强自省,这种做法比说教、灌输更能有效帮助学生成长。

3.3“合理情绪疗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经济转型以来,西方拜金主义对我国当代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良影响,造成学生的价值观向金钱倾斜,部分学生认为金钱决定一切,没有钱办不到的事。学生之间进行物质攀比,有钱的学生觉得高高在上,出身贫困的学生感到自卑,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这样的价值观会使学生滋生出唯利是图的观念及为了金钱不顾一切的行为。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由于错误价值观而引起的问题,靠简单地进行正确价值观的灌输起不到明显的效果。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对这一时间的解释和评价导致的。因此,需要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认知,在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不合理信念之后,就会消除原有的负面情绪,产生积极的价值观,从而引导自己做出正确的行动。

参考文献:

[1]王挺,赵中,沈永健.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9).

[2]黄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9).

[3]屈海龙,张少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策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18).

[4]万晖,饶勤武.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初探[J].南昌高专学报,2012,(3).

第2篇: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技术 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知识经济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前相对统一的本土文化环境和传统的价值体系正在被西方的各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准则冲击。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其本身区别于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受新环境的冲击更甚,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功利意识增强、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任务多而繁重。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中,教师主要采用理论说教、评奖评优、奖励处分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这些方法主要强调外力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单纯的理论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势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引起被教育者反感,使思政教育工作难以发挥实效。因此,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要求,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模式,引入新的教育技术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

1 心理咨询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它们在方法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都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都以会谈法作为主要工作方式;心理咨询的正强化和思政治教育的表彰奖励类似,负强化和思政教育的批评处分相似。

心理咨询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拓展。

个体行为受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因而思政教育的过程也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具有复杂性和反复性。借鉴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可以使教育者更全面了解工作对象的需要和动机,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思政教育涉及到学生的态度、品质、行为等各方面的变化,而心理咨询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惑、纠正认知偏差,是思政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思政教育的补充和拓展。

其次,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的基础是工作对象拥有完整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力。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职业院校的不断涌现,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逐渐实现了大众化,高职院校学生就是大众教育的重要组成群体。处在激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了一系列思想和心理问题,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注意。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联系紧密,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思政教育也只能是徒劳。思政教育不能和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和生活状态脱节,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思政教育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再次,心理咨询的工作方法更受学生欢迎。

大学生非常渴望拥有能为他们传道解惑、排忧解难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克服压力,走出心理误区,适应社会,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心理咨询以解决当前心理困惑为现实目标,以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最终目标,刚好能够迎合大学生的这一需要。而且心理咨询形式多样,内容贴近生活,注重倾听和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要,非常容易得到大学生的接纳和信赖。如果思政教育能够借鉴到心理咨询的工作方法,必定可以事半功倍。

2 心理咨询技术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途径

高职院校学工工作队伍一般由学生处、团委、辅导员和班主任等组成,是高职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要想将心理咨询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思政教育工作,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依据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特点,提高学工人员对心理咨询技术的重视程度,增强学工队伍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储备和心理咨询技术实操能力。

第一、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学校及学工人员对心理咨询技术的重视程度。

同本科院校一样,高职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设立学生处、团委等学工部门,按照学生比例配置学生思政辅导员,按照班级配置班主任。虽然学工队伍人数众多,专业背景涵盖面广,但具有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的仍然只占少数。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处除专职心理咨询师外都是非心理学专业背景,37位系辅导员中也只有1位是心理学专业背景,班主任则全都是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师。大多数学工人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都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没有科学的方法做指导。因此,学校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使学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心理咨询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不断改进思政教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学工队伍的心理咨询理论和实操水平。

高职院校学工部门应加强对学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技术工作坊、开设培训班等。支持学工人员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条件允许还可以开展外出交流学习,或到专业培训机构参加心理咨询课程学习,使学工人员具备基本的心理咨询能力,并将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思政教育工作之中。

第三、积极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具有政治思想成熟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足、组织纪律性较差和自控能力较弱等特点,因而高职院校学工人员思政教育的工作任务更为繁重。除了在理论上要勤于学习,还要在工作中多实践、多总结,结合自己的岗位,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创新地应用心理咨询技术,摸索合适有效的工作方法,并且要做到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比如利用团体游戏、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团体辅导形式来丰富思政教育课堂,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推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借QQ、微博、微信等网络方式架起师生沟通和互动的绿色通道等。

3 心理咨询技术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应用心理咨询技术,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心理咨询技术通过有效的手段在适宜的时机运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第一、教育者应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和谐的咨访关系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在咨询的最初阶段,咨询师要以热情、接纳和尊重,创造和谐的咨询氛围。来访者在这样的氛围里,可以开放地表达自己的积极或消极情绪,而不会隐藏、逃避或者防御。“在被接纳的氛围下,来访者充分地表达过消极情感后,就会表现出爱、自我尊重、渴望成熟等积极情感。”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这一说法也适用于师生、家庭以及一般的人际关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如果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负有很大的责任。教师在开始接待学生时,应该抱着热情、真诚的态度,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做些思考,多寻找学生的积极面。如果教师能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赞赏而不是否定,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二、利用心理咨询会谈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单独谈话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最常使用的教育方式,而会谈也是心理咨询中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心理咨询的摄入行会谈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技巧,值得思政教育工作者借鉴。

(1) 敏锐观察

心理咨询非常注意会谈中的非言语行为,如目光、身势语及语调等。例如会谈时学生双手放开头部前倾,表明他们对当时的话题有兴趣,而环抱着胳膊,身体后仰,表示拒绝或回避。教育者应该通过倾听言语信息,观察非言语信息,发现其间的矛盾、不协调或冲突,分析问题所在。

(2) 积极倾听

倾听是心理咨询师需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会谈中,教师可以边倾听,边通过点头、简单应答等方式,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还可以通过释义和总结来帮助学生认识问题的本质。积极的倾听能使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包容,他们会变得开放而不是回避,从而能够积极地做出配合和改变。

(3) 及时发问

教师及时采用不同类型的询问方式,可以鼓励或阻止谈话内容,引领会谈的方向。例如开放式问题“什么”、“怎么样”、“为什么”,鼓励对方说话,以获得大量信息。而封闭式询问,以是非题或者选择题的形式,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信息。

(4) 适时面质

面质又称质疑、对质,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 面质的目的就在于协助来访者认识自我,鼓励他们消除过度的心理防御机制,正视自己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但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使用面质技术时都要注意,面质是建立在教育者和工作对象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一定要避免个人发泄和无情攻击。如果条件不够成熟,可以先采用尝试性的面质。

(5) 正确引导

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一般会在适宜的时机对来访者传达正向信息,做出引导,思政教育工作更是如此。因而教育者应该注意使用有效的信息提供和指导策略。

首先要选择时机,确保学生已经准备好接受建议;

其次,指导过程要清晰而具体,不能模棱两可;

最后,要检验学生是否正确理解了信息。有效地利用制导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信息和思维方式,新的积极思考的方向,为学生的积极尝试提供参考框架。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结合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会谈,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将有助于教育者更高效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美]艾伦・E・艾维,玛丽・布莱福德・艾维.时志宏,高秀苹译:心理咨询的技巧和策略―意向性会谈和咨询[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 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第3篇: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高校;思政教育引导;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46-02

一、前言

高校思政教育随时代教育背景的转变逐步形成了重心的转移,强调思想引导对学生社会意识、社会认知、社会价值形成的积极作用。新时期,微信公众平台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大。微信公众平台以手机为载体,以舆论交流为基础,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实时性、交互性、便捷性的特点,这种交流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将微信公众平台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积极探索以思想引导为主体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生政治思想观点形成的影响

(一)引导学生政治思想观念发展

微信公众平台推动了人们对信息的关注程度不断攀升,使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日益多样化。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媒体传播媒介,高校思政教育可利用其优势和功能,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净化学生的内心思想。加快高校思政教育的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在功能,加强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关注兴趣、交流互动及其对社论舆情的评判进行及时、有效的思想引导,最大程度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使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及行为进行准确的定位,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良好的思想品行。

(二)推动学生理性认识和价值观念回归

在信息化社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交流工具。网络平台的有效构建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信息传播的途径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移动数字终端对于网络通信的传播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立足于网络通信发展特点及高校思政教育目标,有效拓宽思政教育的传播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意识,推动学生理性认知和价值观念回归,进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意义

(一)拓展和创新了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微信公众平台是以公众舆论为导向,以信息传播为载体,为公众进行思想观念表达提供的交流平台。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对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很难形成带动作用。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思政教育的内容单一化和枯燥性、方式方法的简单化和传统性、传播途径的非互动化和狭窄性。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将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融合,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舆论传播优势,能克服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弊端,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及育人途径,通过舆论导向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面引导,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发展、理性认识提升和价值观念回归产生积极的保障作用。

(二)对学生内心思想开展实时性引导

微信公众平台对舆论信息的更新具有较强的实时性,不仅能对某一时段内的舆论动态进行快速更新,舆论评价过程也能够得到更为及时的体现。高校要能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关键在于对学生内心思想进行实时有效和科学全面的引导,准确把握社会舆情和学生思想发展动态,引导学生理性地、辩证地看待社会事态和社会舆情,提高学生对舆论信息的甄别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和评价观,以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于社会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交流互动之中。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政教育目的,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自身所富有的特征和优势,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及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把控社会舆情,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了解社情民意,对学生的内心思想进行实时引导。

(三)体现了思政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

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信息交流、发表对问题的看法等都是通过数字终端而进行传播的。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及时性,与时代信息化交流是紧密联系的。高校加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能够发动更多的、更广的教师和学生参与舆论交流、思想互动,不断扩大传播范围,为传递社会正能量提供更加坚实的舆论基础。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技术所拥有的先进性,有利于扩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群,扩大学生思想引导的范围,发挥新媒介在传播社会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作用。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将信息网络与思政教育形成密切配合,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在思想观念上的革新,而且是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发展;不仅体现了思政教育的时代特征,而且体现了思政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三、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政教育引导的模式研究

(一)网络思政教育和课堂思政教育相结合

社会舆论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关注的新焦点,他们对于网络舆论传播的关注度明显增强,对社会舆论的认知面日益扩大。在当下的高校校园,多媒体数字终端已经在学生中逐步普及,对舆论的关注度更是直线攀升,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内心思想也在逐步发生变化。高校思政教育如何立足于社会舆论发展的主体性特征,把握好微信公众平台的舆论信息传播特点,有效结合校园内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将社会舆论引导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创新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舆论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对学生内心思想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研判,然后再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和课堂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有效的社会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传统思政教育的效果,而且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优化作用。

(二)直接引导与间接引导相结合

当下高校思政教育随着整个时代背景的变化而正在发生变化。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引导作用,对学生开展积极的思政教育,需要建立直接引导与间接引导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将微信公众平台引入思政教育,革新教育手段,拓展教育渠道,调动学生思政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的内心思想表达和对社会的具体认知得以充分彰显。对学生自由政治心理的引导,必须借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新媒介的作用,最终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三)形成将日常管理工作融入思政教育的新常态

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舆情更新快、公众参与性强、交流互动性好等方面的优势。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要重视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社情民意和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收集、研究、及时了解学生内心思想发展现状,将思政教育与社会舆情和学生具体的心理、思想以及思维有机结合,实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占领思政教育主阵地,掌握好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主动权和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攻方向,不断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新常态的形成。

第4篇: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

所谓网络文化是指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以文化为内涵,以网络为途径,以手机和电脑等各种终端为载体的文化形式,它通过特定视觉、音响和语言等的运用,以迅捷而发达的传输信息系统为依托,来实现观点看法、思想意思、民俗风情和情感意识的传播,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和思想表达方式,对社会民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改变力和影响力。它融合了大众平等性与文化多元性,集交互性和快捷性、现实性和虚拟性于一体。为社会大众能通过网络途径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基于此进行观点表达和信息分享提供了方便。

二、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当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必要信息。这种态势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讲,不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造成了严峻的挑战。

1、实现了途径的创新

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通常会对教育接受者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实行特定主题的教育,尽管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互动性和交流性比较缺乏,教育接受者的被动教育和单一的教育表达方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得教育效果不佳。数字化网络的教育方式极大的改变了思政教育方式,教育中音像、图画、色彩的应用使教育方式更为现代、形象和直观,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同时,学生和思政教师还能够通过各种网络沟通软件交流沟通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甚至自身对社会问题的疑惑和观点,使教学过程更具互动性、协调性和互相影响性,这种平等、生动丰富的沟通方式能大幅度提升少数民族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

2、提高了教育效率

虚拟的网络文化使网络应用者能够基于网络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不用考虑交流方的年龄、社会地位等现实因素,便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表述自身真实的认识、观点,对社会和校园热点事件,基于网络进行意见交流和观点表达。因此,思政教育工作人员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加入他们的交流讨论之中,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真实思想变化,在研究和梳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而针对性的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因材施教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一大特点,多元化的知识来源和个性化的网络信息为个性化的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平台基础,这一平台的应用不但能增强学生和思政教师的协同互动,也便于思政教育因材施教的开展,有利于思政教育互相教育和自我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网络的使用极大的拓展了教育地点、教育时间的限制,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提升。

三、网络文化视域下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打造一支符合网络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建设一支符合思政教育要求、符合网络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思政教育团队是高校基于网络进行思政教育的组织保证。高校思政教育者除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优异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思政理论知识储备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还要具有良好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从事思政教育者只有具备良好的网络技巧技能知识,才能基于网络应用进行思政教育内容表达,提升思政感染力,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需建设一支针对性的少数民族网络思政教育团队,他们不但要有较强的网络应用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政理论水准,可以有效的基于网络平台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基于网络搜寻学生观点信息,并进行教育教学策略应对。此外,必须明确的是网络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绝非少数思政教育者的职责,高校全部教师和辅助教学人员甚至后勤工作者都要融入进来,并加强各人员、各部门的配合和协调,进行齐抓共管。

2、基于网络积极探寻新的思政教育途径

网络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渠道和教学手段的拓展,高校在教育方式上,也要充分应用网络技术,狠抓网络特点,创造实用性强、时效性高的少数民族思政教育信息交流形式。通过尝试网络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先利用,将必要的网络信息融入到思政网络课程,经过充分实践后,将网络思政课程信息放入各种学生常用的校园网站,形成资源共享,方便学生的学习和信息获取。同时,充分利用像微信微博、QQ、MSN等的各种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良好互动,开始思政微博和聊天室,通过这些途径客观及时的获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动态,并及时处理各种突发心理问题。

第5篇: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90后;思政教育

2013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指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其中以学生群体占比最大,为26.8%。而今,“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主体。在这种多元与多样“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的“90后”在享受着新媒体带来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借助新媒体手段寻求着自己的情感归宿、心灵慰藉和价值认同。因此,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已逐渐成为当今高校思政教育者的工作重点与难点。

一、新媒体的特性

新媒体概念由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P.Goldmark率先提出。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而言,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手机短信、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触摸媒体等。在学生群体中,短信、QQ、飞信、微信、微博、BBS论坛、博客等新媒体已占据了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除了原有的传媒属性外,更成为社会生活、人际交流的必需品。

1.形态多样化。新媒体是基于网络科技发展起来的,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电子报刊等待,而且新的形式在不断涌现。多元化的形态模式有利于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媒体正呈现出良好的多元融合的发展势态。

2.信息海量化。有调查表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60%以上来自新媒体,可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深受新媒体的影响。由于新媒体的多样化形态,传播的咨询与信息更是丰富多样,信息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更新度快,这也是大学生乐于接受新媒体的因素之一。

3.应用个性化。新媒体形态多样,信息丰富,设置也各具特性,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共性化特征,通过分析不同媒体形态、不同使用群体的个性化特征研发应用,这也是吸引越来越多人群使用新媒体的原因。

4.交互即时化。新媒体的传媒模式不仅包括“一对一”和“一对多”,还包括“多对多”,对于个体而言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新媒体的应用便利性大大缩短了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际距离,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与界限,达到人际交互与信息互通即时化。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90后”作为“80后”的派生词,一般通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而此时正值我国通讯技术和信息资讯飞速发展的年代,“90后”无形之中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

李晓利(2010)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的典型特征在于:个性独立,自主意识强,关注社会主流思潮,价值观务实,善于用网络获取信息,但易沉迷网络。而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主要因素在于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以及网络普及的影响。

“90后”大学生成长和生活一个主张多元化、追求多样化、崇尚个性化的社会,他们思想行为特点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多元化、非理性化;独立意识强,独立自理能力弱;个性张扬,团队合作意识相对欠缺;勇于接受挑战,受挫能力差;知识信息丰富,人生目标易迷失;早熟且叛逆,过分依赖网络。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适应性快,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和飞速发展直接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方面面。

三、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途径

借助于手机短信、飞信、BBS、E-MAIL、QQ、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更便捷、更通畅。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更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方式,交互式自主学习的分量加大。新媒体对大学生性格塑造影响深远,“90后”大学生追求和展示个性的愿望日趋突出。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新媒体既为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了有效途径,也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获取信息的“无主控性”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导向的难度;新媒体的虚拟性、诱惑性、隐蔽性和难以预见性对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心理带来了挑战;多种新媒体融合趋势的“不可逆转性”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与手段创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全面把握新媒体的特性,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不断创新和拓展开展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1.以生为本,充分发挥新媒体多元优势,切实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阵地建设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不适应新媒体背景下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从“90后”学生的思想心理形态出发,全面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深层影响,及时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广泛使用手机、网站、QQ、微博、微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从学生的喜好和需求出发,学习方法、校园动态、生活趣闻、通知公告等信息,学校可以利用学生骨干及时做好新媒体的更新维护,引导学生合理正确使用新媒体,获取有用的信息,将思政教育与学生需求相结合,加强“90后”大学生对各种校园新媒体阵地的学习与应用,促使大学生成为校园新媒体的使用者与分享者,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实效。

2.育人为先,积极培育新媒体运行模式,推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党团和学生组织、学生骨干队伍的能动性,拓宽新媒体的育人培育模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利用网站、QQ、微博、微信等平台,增强师生互动性,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舆情引导,加强思政教育的前瞻性和全面性,形成“立体多方位”思政载体建设。比如,建好校园主体网站,有利于思政教育者及时主动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又如,发挥学校官方微博、学生组织微信、手机信息平台等等,将资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遍及全校师生和各个角落,让新媒体进课堂、进公寓,增强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思想、文化、娱乐、体育、学术等信息充实新媒体载体,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

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首先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大学生带来的全方位影响,善于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的发展特性,正确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高校育人理念和方法,促使新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其次,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教育功能,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构筑新媒体的资源平台,将新媒体的运用与“90后”学生特性、学科专业、校园文化、学术科研等有效结合,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水平,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陈颖.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

[2]张蕾.对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3]刘亚军.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J].理论界,2012(5).

[4]李晓利.“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2010(4).

第6篇: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国社会转型 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58

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大幕。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生活的工业化、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文化生活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思想观念的理性化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中华民族开始步入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时期。当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理想信念受到严重的挑战时,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成为重构转型社会新道德体系的重要途径。

1 中国社会转型中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人类社会就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但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社会转型则是社会变迁中的“跳跃”,这个“跳跃”就意味着社会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中国社会自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以来,生产力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整个社会处于高速向前发展的状态。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也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密切交往,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变革的核心位置。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开始了深刻的、全面的社会转型。

1.1 社会转型中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外部环境

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开始的。1978年,党的的召开,我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使得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人在一个相对的时期里集中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生活大变化的时代,必然也是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

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了这样的调查数字: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对京沪穗三个城市居民做的中国社会总体信任程度得分是59.7分[1],让中国人思考在社会转型时期,当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发展处于不协调的状态,社会发展失衡就成为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他们指导自己行为和思想的标准会变得模糊,传统的道德和思想意识在社会转型的环境里受到很大的挑战和冲击。

1.2 社会转型中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转型中的高校思政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尽管外部环境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着很大变化,但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的规范、导向、指导作用一直没有改变。这些基本原则包括:实事求是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按照思政教育的规律办事,取得思政教育的最好成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一个以时代特征为基础的动态概念,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个具体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情况、问题和任务。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要探求社会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经验,寻求新的教育方法来应对实践主体和时代提出的要求。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一般性道德原则的基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同时也和我国的传统道德相契合。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之而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在社会主义社会,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发挥集体中每个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一般性道德原则的核心。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每个个体都是社会道德平等关注的对象。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道德原则并以此为思政教育的原则,有利于规范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和谐,实现和增进人的根本利益和正当利益,符合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应对措施

随着中国开始步入这个崭新的历史时代,早年间那种风云激荡的革命热情已经悄然退去,而殷实富足的商品经济大潮奔涌而来。政府主导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为个体的个性解放和道德秩序提供着善良的外在制度性的资源。此时,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思想解放对以往道德观念也造成极大的冲击[3]。因此,现在这个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与时展、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社会和个人的变化,原来那种政治化、整体化、理想化的思政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大学生的需求。这些都要求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要立足时代前沿,要深刻了解国情,要注重社会现实,要有问题意识。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向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许多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教学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如何在新的时代里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学的水平和效果,是摆在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任务。高校思政教育和教学的工作者,应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政教育教学的发展创新,为推进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政教育的时代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新周刊[J].2013,(3):3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187.

第7篇: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教学效率;思政课课堂;影响;措施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不断发展,为教育和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新媒体技术,能够有效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提升。在当期的发展过程中,面对思政课课堂教学发展现状,通过有效的研究实现其对新媒体的运用势在必行。

一、新媒体技术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不仅具备了技术上的优势,而且在不断创新化运用过程中,其信息服务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为传统的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和新的发展方向。当前我们处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新媒体技术就是所有数字化媒体形式的总称,所有在数字化技术衍生下的终端,都能够被称之为新媒体[1]。新媒体作为时展过程中的一种大环境,其本身具备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首先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让人们能够实现对碎片时间的有效运用。其次其交互性的有特点,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非常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海量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共享,能够让人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世界;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和社群化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各各个行业市场的发展[2]。在思政课课堂实现对新媒体的运用,是思政课课堂的重要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倦情绪,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实现对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在进行思政课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新媒体,并从多种角度对事物进行思考,为新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媒体技术对思政课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双重性的,下面针对新媒体技术对思政课课堂教学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一)新媒体技术对思政课课堂教学产生的消极影响。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快速发展,极大冲击着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对信息的掌握实现了极大地提升,不同国家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化性的交流,在此基础上,不同思想进行碰撞和交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的思想出现了变化,在这其中,学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主力军,受到的冲击最大,导致思政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出现一定的下降;从另一方面讲,新媒体在中外思想碰撞的环境下发展,必然会滋生出较为消极化的方面,这样的新媒体在思政教学课堂应用过程中,是会对思政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另外,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思政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教育教学模式进入到变革创新阶段,学生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许多学生在思政课堂中会对新媒体出现过渡依赖的情况,导致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降低,在新媒体的运用下,思政课堂教学无法实现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有效提高,加大了思政课堂教学的难度。(二)新媒体技术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枯燥乏味的感觉,极大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而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新媒体技术对思政课课堂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学生能够对思政知识体系有更加完善和全面化的认识,并且通过不同的电子产品,让学生能够运用闲暇时间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并帮助学生不断对思政课进行深入的认识。通过不同的社交软件,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能够随时进行提问,并能够通过网络得到教师的解答,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进行思政课学习。其次,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教学水平的人提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教师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的同时,自身的教学风格也逐渐形成,促使教师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定式。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对教师而言,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新型的思政课堂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了教师队伍的水平实现有效提升。通过新媒体,教师对哲学上的信息有了全新的了解,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思政知识进行深入解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兴趣。最后,通过较为自由的思政教育,从日常生活细节深入到学生中间,让学生在思政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教师引导,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信、积极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政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三、当前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当前发展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融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总体课堂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思政课课堂教学虽然有效融入新媒体,教学方式得到了创新,但是其授课过程中其授课内容并未实现与实际结合,内容过于空泛,许多理论化的知识未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其理解透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和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单方面进行教学,在面对新媒体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暂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无法为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提供动力支持。第二,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堂中的运用,过度使用新媒体技术,对新媒体技术的依赖程度较深,不符合进行思政课堂教学发展的本质,从而导致思政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1]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精髓没有实现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教学模式中有形而无神。通俗的将,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的教师并没有有实现对新媒体技术信息交互特征的灵活性把握,过度重视其中信息的重要性,导致思政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科学化措施

(一)深入思考新媒体的特征,正确对待其发展。现代生活中,互联网实现了大范围的普及,信息的流通渠道非常快速,学生通过不同的信息载体能够快速获取信息。[2]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思政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深刻的案例让学生对社会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这些信息。在思政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新媒体技术看展教育工作,让学生能够在科学化的教学过程中,透过表面信息逐渐找到其本质,从而促使其对生活事物进行深度的思考,极大激发凶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政学习。(二)对交互性的信息进行灵活化的运用。思政课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指导下健康发展。[3]但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学生作为一个普通而又极为特殊的群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信息的冲击,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一些负面思想。在此背景下,思政课堂教学的难度逐渐增大,为了保证学生自身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思政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对交互性的信息进行灵活化运用,把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不同新媒体载体传播出去,为学生抵抗负面思想提供动力支持。通过交互性的信息交流方式,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堂教学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政课堂教学。(三)结合新媒体技术,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髓。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教学上的革命。传统教学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抨击,但是作为一直以来都在运用的教学模式,其自身也有着现代新型教学方式下无法替代的优点。[4]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新媒体技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其产生好奇,为了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必须结合传统教学中的精髓进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促使学生能够在两者融合的情况下,加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政学习。(四)充分发挥信息共享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其中信息共享的特点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积极进行思政学习,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共享课堂,以保证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在网络平台中的思政课堂,学生可以在其中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对思政内容的理解,网络课堂有别于传统中的实体化课堂,在网络课堂中,更加能够体现出开放式的思想格局,学生与老师之间针对思政课堂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通过运用说明以及讨论等方式展开深入的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政学习,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构建出完善的思政学习体系。并且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向更加灵活化的方向上发展,而且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实现有效的提升。新媒体技术的正确高效深入化的运用,对思政课堂教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正确花的运用,促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能力面对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总之,当前发展过程中,数字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出现了变化,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较为活跃,在生活和学习中,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并且实现思政课课堂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学生改变传统过程中被动学习的方式,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新媒体对其进行引导,从而促使学生通过思政课课堂教学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云霞.谢振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体系和教学新模式构建探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194-197.

[2]管新华,王跃.以毕博为平台的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04):111-115.

[3]赵荣春,张伟,樊杰,魏丹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2013,(07):249-253.

第8篇: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 网络 保障机制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Hjsk2011-109)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新媒体具有个性化、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强特点,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深受大学生喜欢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面对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因势利导,占领网络思想阵地,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摆在当前高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提高认识,构筑思政教育进网络的思想保障

2008年6月,总书记视察人民网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网络作为一种文化正在崛起,特别是新媒体的普及使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展示个性、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受到大学生的广泛青睐。随着网络背景下的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和表现形式的不断更新,它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将思政工作放在与学院发展的同等位置上,针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全院上下凝聚形成了利用网络、因势利导,进一步增强用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加强领导,构筑思政教育进网络的组织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思政教育进网络工作,成立了思政教育进网络领导机构,由学院领导担任机构负责人,机构成员包括学院宣传部、学生处、团委、保卫处、网络中心、实训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和各系部党总支书记,领导机构对全院的思政教育进网络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健全的组织机构为全院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局面打下坚实基础,确保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3.拓宽领域,构筑思政教育进网络的阵地保障

学院根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视野,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目前,学院已经成功搭建了四个网络平台,形成了全方位、全覆盖的网络思政教育系统。

3.1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始终坚持“建好思政网站,加强网络管理,引导网上舆论”的“建、管、导”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构建了系统的网络思想教育体系,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做到了认识到位,制度完善,工作落实。学院建立了“学工在线”、“经贸青年”、“经贸论坛”等思政教育网站,强化具有鲜明的经贸类职业教育特色和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校园网站建设。聘请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学生干部担任网站管理人员或版主,教师也以网民身份参与各种网络讨论,对学生网民进行正面引导。广大教师还积极地将自己所开设的个人主页或博客向学生公布,方便学生浏览、留言和交流。这一系列措施为学生创造网络沟通、学习平台,又能有效对这些平台进行掌控,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

3.2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目前,学院已经建立了“校―系―班”三级微博,学工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学生工作部门也开通了官方微博,三级组织微博确保了信息传递的畅通和交流的双向互动。学院学工系统建立了微博和QQ群,学院团组织、学生团体等已相应建立了QQ群和微博等。由各级学工干部、辅导员或学生干部担任管理员,及时各种信息,积极参与网络沟通和适时监控,密切关注各种网络舆情。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师生信息的通达度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也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为帮助更多的同学在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后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院各系部还以网络为平台,将已就业的同学按区域划分,时刻保持联系。通过网上交流,互通信息,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让他们健康成长。目前,学院部分专业已在珠江三角洲、浙江等地建起了网络校友交流平台。

3.3搭建网络监督平台

每年奖、助学金评定、“推优入党”、总结表彰等都在网络上进行公示,学生在对学工工作进行监督的同时也是在了解和认识学院的先进榜样,这些信息对学生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真实“教材”,对学生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极大。如学院每年举行一届的经贸自强之星评选,就充分利用了网络监督平台,学院将20名自强之星候选人的先进事迹在网上公布,并开通网络投票平台,学生参与投票的过程也是学习先进典型的过程,反响良好。

3.4搭建网络投诉平台

在实践过程中,学院党委充分利用党委信箱、院长信箱、纪检信箱和学院网上的“意见与投诉”网页等多种渠道,搭建投诉意见直通平台,让师生投诉有门,让意见畅通无阻。这种方式使学校能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实际问题,又能对个别学生实施个性化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引导。

4.健全机制,构筑思政教育进网络的制度保障

4.1网络监控制度

学院制定网络值班制度,安排思政工作者进行网络值班,监控校内各类微博、论坛及QQ群信息,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学生思想动态,适时处理各类网上“突发事件”,并将值班情况纳入年终考核。

4.2应用激励制度

学院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开设博客、空间等个人话语阵地,开通微博、飞信、QQ等新媒体平台,确保教育工作 “线上线下”的全覆盖。学院将微博信息质量、数量、粉丝数和关注数等作为对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成效的评估依据,年度评委将其纳入计量指标。

5.强化队伍,构筑思政教育进网络的人才保障

培养和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兼职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人才保证,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所在。学院抓好了三支队伍的建设:

5.1强化学工队伍建设

加强包括学工干部、团干部、辅导老师、班主任等学工管理队伍的思想教育,提高其利用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强化管理队伍的心理学、网络知识和新媒体应用技能培训,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提供最坚实的人员保障。

5.2强化技术队伍建设

网络技术队伍包括网络中心、实训中心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教育培训,增强技术人员的政治意识、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既要懂技术,还要懂思想教育,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技术保障队伍,确保网络安全。

5.3强化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功能,学生干部不仅是思政教育进网络的受益者,也是该项工作的参与者。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网络技术教育,使其能正确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学院师生以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抢占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化,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效地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郑为超.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郭天平,韦柳琴.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实现途径及方法[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 3 )

[3]张雯婷.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策略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0,(10)

[4]代永建,王峰.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及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10)

作者简介:

第9篇: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

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里说中国网民的数量达7.31亿,其中大学生网民已经达6亿。伴随着微信、微博等移动客户端的迅速普及,社会迎来了“微时代”。“微时代”是指“以数字信息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为核心媒介,以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为基本载体,以微内容、微传播、微公益等为表现形式的新传播时代”。

以手机为代表的小巧便捷的信息传输与接收终端扩大了交流范围,“微时代”下,网络的普及与应用,“微阅读”等形式的“微生活”已经成了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等。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积极顺应“微时代”这股潮流,通过使用各种微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等工作。

2.“微时代”下的“95后”大学生特点分析

在现今的“微时代”环境下,人们能够接受到打破时空限制的信息大餐,每个人进入了自由平等的网络空间。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源头,这种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前的时代。“微时代”打破了传统的“反哺教育”,学生受传媒影响大,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传统的传授知识的主导方式受到了挑战,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流动变成了双向性的。

“95后”大学生活跃在这样一个“有着自由的社会环境、丰裕的物质基础、发达的信息技术”的地球村。微信、美团、师兄帮帮忙、微博、超级课程表、有道等APP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APP。“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有着优点,但同时存在以下问题:

(1)泛娱乐化下的游戏人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高速信息化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干扰,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追韩剧,造成上课时玩手机、宿舍里打游戏,手机成了无时无刻不在的伙伴。网络信息监管往往力度不大,网络信息良莠不齐,“95后”的孩子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久而久之容易受到不健康思想的影响。

(2)虚拟社会化下的人际交往。一些大学色沉迷于网络世界,比如在微信、微博上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不关注其他信息,造成看问题观点片面,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满足于在虚拟的游戏空间里交际,成为虚拟空间的“英雄”。

(3)网络助推下的消费欲望。大学生的消费观超前,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购,消费超前,受骗上当,带来极其不利的后果。

3.“微时代”呼唤思政教育工作转型

高校教育者应及时转换学生教育工作的理念,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途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3.1高校思想政教育观念的转型

(1)视野的转变,学生工作要从国内视野转变为世界视野。“微媒体”日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势必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国外舆论通过互联网影响着大学生,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科学民主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在网络信息识别、网络交往中的自我认知、辨别能力。

(2)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攻击。引导学生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从追随青年偶像明星转变为学习青年楷模。

(3)在泛娱乐化的风潮下,由消极观望转变为积极引导。要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反对娱乐至上的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4)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从思想灌输转变为分析批判能力的培养。微时代下,虽然人人都发言,但是要有理性行为。

3.2高校思想政教育主体角色转型

在“微时代”下,教育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思考与适应主客体的转化,与被教育者一起成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微时代是平等自由的时代,在课堂上,有师生之分,在与学生在网络上交流时,必然要考虑角色的转换与平等。有时,学生更乐意在平等的网络上与教师、辅导员倾诉心声。正是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下,高校一线教育工作者要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为目标。

3.3高校思想政教育管理方法的转型

正是因为“微时代”,给教育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从依靠个人经验的说教式教育转变为使用网络资源教育;从社会话语体系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等话语体系;从传统的管理转变为法制化管理。

(1)载体一――微媒平台,开启“键对键”日常教育。“微时代”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运用多种微媒体为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和专业教育注入活力,运用微媒平台,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工作,这样的新模式更关注学生的接受和生成,它将德育教育等变得小而精,变得生动形象而富有生命。

作为一线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要增强网络能力,创新思政工作形式。我们要熟悉学生常用的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需要了解网络用语,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语言与他们交流沟通,更有利于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