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组讨论意见范文

小组讨论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组讨论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组讨论意见

第1篇:小组讨论意见范文

【关键词】 高中 地理 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99-01

伴随着新课堂模式改革的深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要求,于是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其中,最常见的课堂互动形式要数小组讨论法了,尤其是小组讨论已经成为公开课中的必需内容了。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以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广大中学地理老师面前的一项有挑战性的课题,是地理老师不能逃避的问题,所以我们唯有积极应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一、小组讨论教学的概念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许多学者均曾对其意义提出说明。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小组讨论是六到八人的学生组合,成员彼此交换意见的活动,其目的是用以协助达成教学目标。它需要五项基本要素,分別是:(1)一组学生(最好是4~6人)聚在一起;(2)共同的主题或问题;(3)过程中,组员彼此介绍、交换或评价彼此的讯息或意见;(4)朝向由参与者自己选择的目标进行;(5)通过语言互动。

二、小组讨论的必要性

首先,符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搜集资料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学习地理的过程。其次,符合地理教材的要求。小组讨论学习方便学生学习,也可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同时内容的减少也有利于师生、学生之间共同探究,多元体验。再次,符合高考的能力要求。从近些年来的地理高考题型上看,材料型试题在整个考卷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题型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阅读能力、概括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在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培养起学生自己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最后,符合学生独立性渐增和个体差异的心理特征。

三、实施小组讨论的教学流程

(一)小组讨论的实施流程可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分组:为进行小组讨论教学,教师首先要将学生分组。小组人数可依班级总人数而定,依经验,以4~6位学生为一组是较恰当的。

2. 为讨论做准备:小组讨论前,教师宜对讨论题目加以设计,最好有层次感,这样可以让所有同学都能参与,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呈现讨论问题:呈现讨论时,教师应将题目念出,并对其中的名词或题意加以解释,以使学生了解问题內容。

4. 探究问题所在:学生在讨论的初期不在于忙着表达答案,而应该是去明确问题真正含义,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5. 对问题交换意见:当学生理解问题后,即开始针对讨论的问题交换意见。

6. 做小组结论:讨论的目的在于形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小组交换意见后所协商达成的共识即是小组结论,这也是小组讨论所欲达成的目标之一。

7. 小组展示: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请小组选派代表将讨论结果对全班做展示,以使各组可以交换彼此的结论。

8. 教师对讨论结果及过程进行评价:在整个学习活动后,教师应安排时间对小组的表现及个人进行评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以期小组有更好的表现。

(二)案例:以《西气东输》为例进行说明(该部分内容为学生的选学部分)。1. 把学生分成四小组(学生可按兴趣自由组合)。

2. 确定任务:A组为“西气东输的必要性分析”;B组为“西气东输的可行性分析”;C组为“西气东输的具体路线”;D组为“西气东输带来的影响”。

3. 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教师可引导学生可以从相关资料、图书馆等信息,并对所获信息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和归纳。

4. 小组内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明白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不足之处在交流中得以明白。

5. 小组之间交流:通过四组的交流或探讨,学生对西气东输整个过程有了较深刻、全面的认识。

6. 小组展示:每组派个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论向全班进行展示,过程中可以利用班级里的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期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小组代表展示之后,其他小组如有疑问可以提出,该小组要负责答疑。

7. 教师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各组表现进行评价,并总结问题解决的思路。

四、实施小组讨论的教学原则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很可能会因离题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而造成浪费时间的情形。为减少此问题的发生,除了课前合理设计问题外,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对学生的活动思路给予明确的引导。教师要清楚告知学生活动的流程、所需的时间,要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讨论。

(二)老师应确定学生有足够的背景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前,教师应确定学生有足够的背景知识。

(三)讨论时间不应太长且应把讨论时间告诉学生。如果在讨论前就明确的说明时限,那么学生就较不容易离题。一般而言,高中学生的小组讨论时间最好把握在3~6分钟内。

(四)要求小组成果。教师可透过要求小组成果来促使小组成员维持讨论焦点并促进小组达成共识,小组讨论的成果可以是向全班展示。

(五)教师必须观察各组讨论情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老师必须在教室中移动来监控整个讨论的活动,以确保每一小组都能扣准讨论目标来进行。

(六)在小组讨论过程,若发现学生有困难,应给予适时指导。

第2篇:小组讨论意见范文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让它更好地与我国传统的教学相融合,帮助我们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上进一步发挥本学科的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目前,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对小组讨论这一形式的误解、误用和滥用。不少的教师认为,开公开课时,必须要有分组讨论环节,更有甚者,评价一节课,只要有分组讨论环节,就能套上“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高帽,有的老师,不管上什么课,不管提出的问题需不需要讨论,一律分组讨论。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有效组织小组讨论的策略,真正帮助我们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于小组讨论,我们大致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什么样的课需要组织小组讨论?②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小组讨论?③如何组织小组讨论?④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该做些什么?⑤对小组讨论的结果如何评价?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在课堂上组织有效的小组讨论,让这一教学模式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突破点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讨论的问题,为广大高中教师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并且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然而,事实上,小组讨论的过程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所追求的是小组讨论的效果,优于原先被动接受式学习的效果。因此,本课题主要是要研究:如何才能让小组讨论的优点充分地发挥,如何把小组讨论教学模式与我们高中生物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这一研究目标包含的内容并不只是小组讨论的过程,而且还包含了对小组讨论有效性的检测。

本课题研究的突破点是认真研读教材与教学指导意见,选择适合开展小组讨论的课题,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班级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对比,寻找有效组织小组讨论的途径;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反馈检测、问卷调查、阶段性测评等,形成对小组讨论简单而有效的评价制度;通过在课堂上反复进行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寻找能提高小组讨论效能的基本操作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是针对高中生物教学的。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或课题开展小组讨论教学。

高中生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在高中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是激发并释放学生的思维灵感,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过程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高中生的发展特点出发,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分组讨论,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分组讨论才好的。因此,就要求对提出的课题有所选择。

2 怎样对学生进行分组。

很多时候,分组往往是随意的,由于教师在事前并未深入了解每个组的成员特点,也没有分配任务到人,会导致学生中有的积极,有的偷懒,并且往往会形成以某个学科好生的意见为意见的“言霸”现象。目前有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各类教育学,也提出了在分组的时候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即:小组的学生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组间必须是同质,即小组间尽量减小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学习方面,尽量使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这些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较适合较为长期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课堂上暂时性的小组讨论却未必实用。因此,在分组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素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3 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和需要发挥的作用。

小组讨论看似把任务由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自己身上,但其实教师需要承担的任务更多了。作为老师,怎么做能对小组讨论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怎么样才可以了解到每个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水平来进一步促进我们有效地教学呢?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作为课题的抛出者,应该做些什么。

4 形成对小组讨论效果的评价制度。

小组讨论有没有帮助我们达成教学目标?有没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以及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呢?要回答这样的质疑,就必须要有对效果的评价。而有效地评价方式能使不同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有些课中,小组讨论只作为一个过程出现,而没有准确而有效的评价,这样会使小组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虽然讨论了,但是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有可能仍然是模糊的。评价不仅是对小组总体讨论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小组讨论的过程进行评价。

第3篇:小组讨论意见范文

一、思考而不讨论,从盲目到理性

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历史老师完全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难易度,盲目地开展小组讨论。出现这种形式主义的原因是历史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片面理解,仅把学生之间的讨论当成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唯一手段,从而使得课堂表面热闹非凡,但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体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老师要能够掌握学生的历史基础和水平,根据所教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精选一些有真正讨论价值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做的目的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更能解决学生心中存在的疑问,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质量和效果,使盲目的小组讨论转向理性的小组讨论。

二、先思考后讨论,从形式到本质

历史老师选择了适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教学内容后,不应立即让学生进行讨论,因为任何形式的有效讨论都是建立在每个学生认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自己没有对讨论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归纳整理和独立思考,就不会真正掌握论的内容,就不会深入地理解讨论内容。

真正的、有效的小组讨论是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都能贡献自己独立思考的心得体会,都能从其他人的发言中学到知识,从而使小组讨论达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与提高的目的。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学生进行讨论前,要给学生留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先思考、理解和消化讨论内容,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思维和新的认识,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据可依,促使学生通过深入讨论,激发起深层次思维,从而使小组讨论从形式转向本质。

三、讨论中有思考,从低效到高效

在小组讨论中,不发言的小组成员不能只是单纯地听其他人的观点和意见,而是要积极地开动思维,思考别人的观点正确与否,是否有合理的地方、不合理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从中获取正确的观点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观点,以使自己能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除了上面的考虑外,还要思考怎样使自己的观点融入小组的集体意见中,以及怎样使小组的意见在全班的讨论中被大家认可。

第4篇:小组讨论意见范文

微软公司的面试招聘被应试者称为“面试马拉松”。应试者需要与部门工作人员、部门经理、副总裁、总裁等五六个人交谈,每人大概一小时,交谈的内容各有侧重。除涉及信仰、民族歧视、性别歧视等敏感问题之外,其它问题几乎都可能涉及。面试时尤其重视以下5点:

(1)重视应试者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

(2)重视应试者的口才,认为口才是表达思维、交流思想感情、促进相互了解的基本功。比尔·盖茨每遇上口齿不灵的应试者,便会摆出满脸不耐烦的样子。

(3)重视应试者的创新能力。比尔·盖茨曾多次说过,在高科技领域,用人之道并不在乎年龄、阅历。微软讲究的是开拓创新能力。空有经验而没有创新能力、墨守成规的工作方式,这不是微软提倡和需要的。

(4)重视应试者的技术背景,要求应试者当场编程。

(5)重视应试者的性格爱好和修养,一般通过与应试者共进午餐或闲谈了解。

乐观测试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一家人寿保险公司雇佣了5000名推销员,人均支出培训费3万美元。可是,一年后一半人跳槽,4年后只剩下1000人了。推销员跳槽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上门推销人寿保险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被拒之门外,十分尴尬。为解决这个问题,公司请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丁·塞里格曼。塞里格曼教授认为,乐观精神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情绪乐观者往往不怕失败,而悲观者则在失败面前垂头丧气、束手无策。在塞里格曼教授的帮助下,该公司对新录用的1500名员工进行了入围资格甄别测试和乐观程度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追踪调查。一些人没有通过入围资格甄别测试,但却以“超级乐观主义者”的好成绩通过了乐观程度测试。追踪调查表明,“超级乐观主义者”工作任务完成得普遍出色。与“一般悲观主义者”相比较,他们第一年的推销额高出21%,第二年的推销额高出57%。

无领导的小组讨论

在这种形式中,应试者划分成每组4到8人不等,不指定负责人,大家地位平等,要求就某些争议性比较大的问题,例如干部提拔、工作任务分配、额外补助金分配等问题进行讨论。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求小组形成一致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汇报。每个组员都应在上面签字,以表示自己同意所做的汇报。在无领导的小组讨论中,主考官评分的依据是:发言次数;是否善于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案;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支持或肯定别人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是否善于消除紧张气氛,说服别人,调解争议,创造一个使不大开口的人也想发言的气氛,把众人的意见引向一致;看能否倾听别人意见,是否尊重别人,是否侵犯他人发言权。还要看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分析能力、概括和归纳总结不同意见的能力如何,看发言的主动性、反应灵敏性等等。

作为应试者,在进行无领导的小组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自己充满信心。无领导的小组讨论虽然是求职竞争者之间的“短兵相接”,但也不是特别难对付的事情,因为应试者是公平竞争。

2、态度自然、有理有节。及时表达与其他人不同的意见,反驳别人先前的言论,也不要恶语相加,要做到一方面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立场,另一方面又不令别人难堪。

第5篇:小组讨论意见范文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特点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指通过小群体互动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诱发应试者的角色行为,并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定性描述、定量分析以及人际比较来判断应试者素质特征和能力取向的人才测评方法。其操作方式是,5~8名应试者为一组,围绕某一主题或情境进行一小时左右的讨论,最终形成一个解决方案。小组成员在讨论中地位平等,领导者自发产生。面试官通过观察应试者在讨论中的实际表现,来检测应试者的组织协调、口头表达、快速反应、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自信心、进取心、情绪稳定性等个性特征,从中选择出职位胜任者。

无领导小组讨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测评工具,与其他测评工具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高度仿真性。应试者置身于某种假设的、接近工作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讨论,竞争激烈,时间有限,其行为能够表现出更多的真实性,大大减少了伪饰性。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怎样得到他人的认可、怎样处理不同意见,这些都能反映出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外显和潜在的个人素质。

2.人际互动性。在传统的面试测评方式中,应试者只需接受考官的“盘问”即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正面较量。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应试者各抒己见、频繁互动,竞争更为直观,面试官能够捕捉到纸笔测验和单一面试不能检测出的能力或者素质。

3.功能全面性。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区分功能,能够区分出应试者能力素质上的相对差异;评定功能,可以全面评价、鉴别应试者能力、素质和水平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某一标准;预测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应试者的能力倾向和发展潜力,预测应试者在未来岗位上的表现、成功的可能性和成就。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难点

尽管无领导小组讨论在人才测评中拥有独特的优势,日益得到重视,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可能存在以下难点:

1.题目设计尺度不好把握。题目若太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则很难全面考察应试者;若太难则冲突太大,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应试者也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表现失当,因此题目难度应适中,一道好的讨论题目需要反复实践和修改方可获得。

2.测评维度的选取不易。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通常面试官会根据行为尺度评定量表(BARS)对应试者进行评分,仪表、体态、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说服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移情能力和主动性、情绪稳定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特质都可能成为测评维度。不同的职位对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能力素质要项也有不同的权重,这增加了测评维度选取的难度。

3.对面试官有更高的要求。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由多个评价者对多个被评价者进行评价,评价者的评分是否一致,对于测评的准确度有重要的影响,这就涉及到了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评的可靠性问题。研究表明,评价者对不同的被评价者进行评定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且受过培训的评价者比未受过培训的评价者的评分一致性要高。这意味着,面试官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否则难以做出准确、有效的评定。面试官的主观性、偏见和误解,可能导致对应试者评价的偏颇或不一致性。

4.应试者表现受同组其他成员影响较大。一个思维清楚但不善言辞的人如果与几个口头表达能力很强的人分在一组,可能相形见绌;若分到一群同样不善言辞的人中,给他更多发言的机会,很可能会脱颖而出。此外,应试者有存在做戏、表演或者伪装的可能性,其经验或培训经历可能也会影响其能力的真正表现。

5.现场掌控有一定难度。为了保证讨论的有效进行和信息的顺畅传达,无领导小组讨论与日常对话中一样,需要参与者自觉遵循一定的规则:一次只能有一个发言人,说话人和听话人角色不断互换交替,保证会话有序;说话人轮流发言,保证会话持续。但由于无领导小组讨论属于“竞争性讨论”,时间有限,参与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发言机会,脱颖而出,抢夺、控制话语权的行为十分频繁,可能导致场面失序,影响测评效果。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施要点

1.明确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适用范围。没有哪一种测评工具是万能的,不同的测评工具有不同的适用性,无领导小组讨论也是如此。无领导小组讨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际互动性,应试者需要在与他人的沟通和互动中表现自己,其考察的维度也多与人际沟通有关。因此,这一方式适用于那些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岗位人员的选拔,而对于较少与人打交道的岗位,比如财务人员和研发人员的选拔,无领导小组讨论可能并不十分合适。

2.根据职位要求,选择恰当的讨论题目和测评维度。无领导小组讨论常用的题型有五类,包括开放式问题、两难问题、多项选择问题、操作性问题和资源争夺问题。一般来说,选择能够引发小组成员较激烈的争论的题目比较好,设计讨论题目应符合逼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熟悉性原则、具体性原则、适宜性原则、辩论性原则和多元性原则。测评维度要通过工作分析,根据职位特点,按照针对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内涵明确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操作性原则来确定。测评维度确定之后需要对各维度进行权重分配,明确测评的结果标准,即“择优”策略。题目和维度编好后,应先进行小范围的试测和试评分,检验信度和效度,发现问题后及时修改,如此反复几次后方可投入正式使用。

3.组织安排好应试者和测评者。事先分好组,每组5~8名为宜。竞争同一职位的应试者安排在同一小组,以利于相互比较,同一小组内的成员也应尽量是竞争同一个职位(或相似职位)的应试者。分组时,应把以前曾经接受过无领导小组讨论训练或者参加过无领导小组讨论,有此类经验的应试者放在一组,把没有此类经验的应试者放在另一组,以保证相对公平性。测评者应该由竞争职位的管理者和人力资源专家共同组成,4~6名左右。在评分前,没有经验的测评者应进行系统培训,熟悉测评流程、评价标准、行为观察技术和评分方法等内容,必要时还须进行模拟评分练习。必要时,可以引入专业测评机构参与。

4.严格按照实施流程进行测评。一次完整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大致需要1小时,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阶段:测评者宣读注意事项和题目,应试者阅读题目,草拟提纲。个人发言阶段:应试者轮流发言,初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交互讨论阶段:应试者继续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反应,完善个人观点。最后形成一致意见,选派代表进行陈述。整个讨论过程最好录像,便于测评打分。

5.客观公正地评分和总结。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测评者只在一旁观察,依据评分标准为每位应试者打分,不能参与讨论或给予任何形式的指导,注意把握时间进度和控制场面。应试者退场后,主测评者收集各测评人员的评分表,汇总后得到每位应试者素质要项的综合得分。为保证测评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组织者开一次所有测评者参加的评分讨论会,就应试者的表现充分交流意见,并给出一份评定报告,对应试者做出更加全面的评价。根据评定报告,测评小组可以做出最终决策,总分最高者将被录用,其余则被淘汰。

无领导小组讨论虽然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作为一种专业且较为复杂的人才测评技术,在实践中,若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测评者应准确把握其特点、难点以及实施要点,不断摸索,积累经验,总结出一套适合不同组织、不同部门、不同职位要求的模式,提高人才测评的有效度。

参考文献:

[1]郭哲,黄蕊.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红旗出版社,2012(11)

[2]马欣川.面试学: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

[3]马欣川.人才测评:基于胜任力的探索.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9)

[4]任静,翟洪昌.“无领导小组讨论”在中国.管理观察,2009(4)

[5]黎恒.无领导小组讨论研究现状和理论进展.人类工效学,2005(3)

第6篇:小组讨论意见范文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代国际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潮流和新思维,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在班级授课制视野下,主要采取舞台式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旨在构建合作互助的课堂学习小组,“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学生为主体,在互动合作的人际交往和学习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有力地促进学生集体观念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关键词:合作;交流;发展

案例分析:我们大多教师在平时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时,可能会遇到以下一些问题。例如,小组进行讨论时,学生乱作一团,唧唧嚷嚷的,时间到了却没有讨论出任何结果来。十几分钟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一节课的任务也不能按计划完成。还有就是一些学生借讨论之机,在小组中闲聊,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这种现象如果不彻底消除,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无法正常实施。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精心培养学科长在讨论中的领导能力。

学科长在小组讨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师分配好讨论任务后,学科长立即组织成员进行讨论。学科长先把问题分配到具体的同学身上,然后由该同学做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做补充或更正。这样进行讨论可以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效率。每一次讨论都是有序进行的从而避免了课堂上的混乱,及个别同学在小组讨论时说闲话的问题。

二、小组讨论形成规范,讲求讨论有实效性。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分组之后要制定相关的规则,一般情况下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既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又有相对而言差一点的,那么就会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这样那些相对成绩差一点的学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在小组讨论中没有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就得到了现成的答案。这样只会使得原来成绩好的学生依然好,成绩差的学生不仅没有得到思维的锻炼,而且容易养成懒惰的思想,只等着成绩好的学生把答案想好了抄抄就行了,并没有体现小组合作讨论的价值,使得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所以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我自己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时间由学科长控制,然后在学科长的安排下,每个组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大家一起再来讨论,最终达成共识,讨论出最后的结果。这样使得小组中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每一个组员都得到了进步,不仅自己思考了这个问题,同时在别人的答案中找出了自己思考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可能对于问题又会有新的认识,这样真正体现小组合作讨论的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时间

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没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要求学生讨论;有时合作未能深入,教师已要求每组派代表汇报,草草收场,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发言,从而丧失讨论积极性。

在小组讨论前,一定要给每个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发言,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按讨论题目写出发言提纲,这样,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他们就会有话可说了。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怎么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呢?

在讨论和汇报成果时,我采用多种方式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确保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讨论,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将本组讨论的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

四、充分发挥好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1.教师要抓住讨论的契机及时引导,在提出问题的同时,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不同答案,而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一方面,教师不流露出对学生评价意见的赞成或反对,做到使所有的学生受到同样的对待;另一方面,对错误又不能置之不理,应对学生中的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结论、肤浅的观点,进行分析,并给予更正,但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3.要让全体学生参加讨论,避免冷落个别学生。

4.要训练学生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等。

第7篇:小组讨论意见范文

关键词:小组; 合作讨论; 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16-002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Panel discussion)作为小组合作(cooperative learning)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不仅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高度重视,而且把小组讨论视为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甚至把其列为判断一堂课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分水岭。但是,随着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众说纷纭,贬褒不一。细察之下,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对于小组讨论有效性的评价上。

小组合作讨论难道真如一些教师所言,迟早会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冷遇,甚至会被抛弃吗?其实不然。普遍得到世界各国认同的早在杜威时代就成为主流教学模式的小组讨论本身没有过错。问题的症结在于执教者自身对小组合作讨论的内涵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机械照搬,盲目运用。

现在的初中英语教学以听说训练为主线,通过看、听、说、演练、唱、动手操作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并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从教学内容来看涉及人文地理,前至远古,后及未来,远至外国,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可供学生小组讨论的素材,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合理的切入时机,巧妙地安排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意境、风土人情与人文精神大有裨益。那么,如果使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方式得到充分的运用呢?笔者认为可以在影响小组合作讨论效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影响小组合作讨论效度的因素分析

小组合作讨论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其对教师、学生、环境的三要素要求更高。如果其中一个要素没有正确的处理好,则直接会影响小组讨论的效度。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教师是指导者,这是小组讨论有效的前提。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又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呢?

1.内涵理解不深刻

教师作为小组讨论的指导者,应该着重把握渗透其中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互惠思想与开放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小组讨论狭隘地定位于“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或是“教师用来调整自身教学状态和讲课进程的工具”。

例如,某位教师在《Go For it. Grade Seven. Unit 7,How much are these pants?》她根据教材内容用幻灯片抛出了 一连串的问题

1.What does Huaxing Clothes Store want to do?

2.What do they have?

3.What can the girls buy?

4.How much are the sweaters?

5.How much are the bags?

6.What color T-shirts do they have?

7.What can boys buy from the store?

8.How much are the socks?

9.Can anybody afford the price?

就这些问题而言,既没有梯度,也没有难度,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无须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2.环节设置不合理

小组合作讨论并没有严格固定的操作模式,但笔者以为,科学合理的课堂小组讨论必然应该满足两大要素,即以充分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充分的组内交流为关键。

学生个体的充分自学,是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但遗憾的是有些教师根本无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存在。不少教师实施小组讨论的模式均为:教师出示讨论题目,然后要求四人小组开展交流讨论。这样的程序安排学生既无精神状态,又无时间思考。其结果必然是:要么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最后老师越俎代庖;要么极少数精英学生成主角,其他学生成配角。

3.评价反馈不科学

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体现于小组共同意见的形成与表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各小组的意见做出合理的评价与反馈。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合理的评价与反馈。

3.1教师倾听。在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做到让每个小组都来发表意见,这样做既能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又能集思广益,获取最佳的课堂效果。

3.2同伴评价。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评价权放手给其他的小组,引导其他的小组对此作出评价。如某位老师的《Unit1 What should I do?(Section A)》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小组Discussion T: OK, just now, we talked about your lives, but I know your study, you still have some problems. For example, some of you think English is difficult. But I know all of you want to learn English well. What should you do? Please work in groups. Try to find some ideas and advice. Maybe it's good for your study. Then give a report. See which group has more ideas, they will be winners.(每组发一张纸,共同探讨,并做好记录,然后各组选一人做汇报。) 讨论结束后,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觉得有拓展的条件,自己没有做出评价,而是把评价权抛给了其他的学习小组,让他们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把一部分的评价权下放给小组,小组间生生互动,你一言我一语,时时飞溅着智慧的火花。

3.3教师的评价。在学生自评,他评的基础上,教师要作出中肯的评价。小组讨论的结果不外乎“对”与“错”两个选择,但现在好像教师受鼓励性评价的影响太深了,以至于出现对小组结果的评价一概予以肯定的现象。

三、提升小组合作讨论效度的预设策略

从认识论的层面来考察课堂中的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是主体,是内因;而教师是指导者,是外因。诚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其作用,但如果内因离开了教师这个外因的激发,也会失去发展的必要环境。下面就教师在课前预设阶段如何提升小组合作的效度问题,提出一些策略建议。

1.时机的把握

一堂课要不要安排小组合作讨论环节,或在一堂课哪个教学内容中安排小组合作讨论,这是执教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体现执教者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小组合作讨论真正内涵的重要标志。小组合作讨论的运用要符合两种需要:一是教学内容的需要;对于教材中已经明白表述的问题,学生自学便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则无需组织小组讨论,可以“学生自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延伸”方式进行。确实需要小组讨论的问题,可以细化切口,组织讨论。二是学生学习状况的需要。对于仅凭学生个体来解决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则要利用群体的智慧来群策群力,攻坚克难,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

2.论题的设计与表述

笔者完成《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课例设计后,第一次试教时,抛出了小组合作讨论论题为:“What influences does basketball have on our life?”从试教的结果来看,论题明显存在两大缺陷:其一,论题的跨度大,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至于我们原本意图让学生合作讨论“篮球对我们人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所起的作用”,学生在讨论时根本没有涉及。其二,论题难度高。由于初中生所掌握的词汇量极少,有些学生即使想到了篮球,却在交流中不会用英语来表述,因而在讨论时也就只能依靠教材而言,自然不可能产生新的随机生成。

后来,笔者把论题改为阶梯式的系列问题:

1.Why so many people love playing basketball?

2.As a sport, what’re the keys to the success?

3.As a team sport,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keys to success?

4.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fact that the number of foreign players in NBA has increased recently?(友情提示:communication between nations, friendship)

通过四个梯度逐步递增的问题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篮球给我们生活带来影响的理解,即运动的精神“强身健体、努力拼搏、团队合作、增进友谊”。

3.时间的安排

教师在课前预设时就应该对整堂课的用时进行通盘的考虑,要么不使用小组合作讨论,如果决定使用,就必须保证小组合作讨论的时间。

对于“What influences does basketball have on our life?”这个小组合作讨论环节,我们在事先已经做过比较详细的时间统筹,各环节的用时规划如下:学生自主思考――3分钟;小组交流沟通――3分钟;小组意见反馈――3分钟;机动――2分钟。综合整个小组合作讨论的用时约为11分钟。确定了小组讨论的用时,我们再去统筹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就能确保45分钟能够得到充分、均衡的利用。

4.小组分工与整合

小组讨论不是休闲聊天,无拘无束,散乱活动,不是由少数几个人主宰的“新闻会”,不是问答形式的简单交流,也不是例行公事的“客套的讨论”。几个人在一起学习,与单个人的行动不一样,由此产生的结伴效应,有正向的,也有负面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说的就是结伴引起的负效应。

因此要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让每个成员都有事做,每个成员都能够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教师要把相邻两座的四位学生分成一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选出director、recorder、reporter等,director负责组织协调;recorder负责记录小组每个成员发言的要点;reporter负责将小组讨论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从而有效地保证小组讨论得到有序的开展。

四、对小组合作讨论的再思考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的确能够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但其前提是:必须保证小组合作讨论的有效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必须考虑到教学的“成本――效果”的性价比。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必须要提升教师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须明确这种选择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吗?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确也应该慎用小组合作讨论!

参考文献:

[1]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5月

第8篇:小组讨论意见范文

关键词:小组讨论;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79-01

由于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时代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合作学习得到教育界的大力倡导与推行。如实施得法,确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若组织不力,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对小组讨论法定位不准。随着课改的推进使合作学习的观念已深入基础教育中相当部分教师的心中,大家都在教学中力争体现这种教学方法。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在教学中体现出的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因为在课堂上,合作学了小组讨论外几乎没有其他形式。许多教学研究资料上也同样这样认为:只要使用了小组讨论法,便就是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其实小组讨论法与合作学习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被认为是与小组教学同质的,它是指“把一个班级暂分为若干小组,由教师规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并由学生分组学习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显然小组合作学习凸显的是对生际交往的重视,它重视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对话与沟通。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发生在课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外,而小组讨论法主要发生在课内。若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等同,一方面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功效,另一方面会过分夸大小组讨论法的作用。

(二)小组讨论法在使用中缺乏实效性。小组讨论法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对学生的发展有特殊的作用。而在现实教学中,常常是课堂呈现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而学生的收效甚微。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同学唰地回头,教室里都是嗡嗡的声音,各个小组里,人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发言的学生一张嘴就是:“我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此种情况是目前基础教育教学中小组讨论法使用现状的生动写照,虽然形式上很热闹,而实质上却没有效果。结果是为了使用小组讨论法而使用小组讨论法。

(三)小组讨论法在实践中被泛化。小组讨论固然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它也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和界限。在现实的教学中只要上课,差不多就有小组讨论法,至少每次公开课是如此。当然其中不乏使用的好的情况,但它却给人一种印象:小组讨论可以适用于一切课程一切班级。实际上并非如此,小组讨论法的泛化现象正如前文所述,乃因为对其定位不准所致。

二、小组讨论法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小组讨论法的利与弊。小组讨论法相比于班级授课制有自己的优点,但也有自己的不足。要正确运用小组讨论教学法,必须对它的利弊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小组讨论法的主要优点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组织领导能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使学生民主参与、合作精神的形成;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利于中后等生的进步。

小组讨论法的主要不足是:教学控制较难,各组的进度与目标很难一致;学习效率较低,各组内成员之间要交换观点与意见,费时较多。

(二)抓住时机,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正由于小组讨论利弊兼有,要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用,必须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用。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教师要充分掌握合作时机,适时合作,既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又要加强指导。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自己关心的、有兴趣的、不懂的问题,特别是有关积累、理解、运用语言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示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遇到问题含有多解性时,应发动学生展开争论,训练多向思维,使学生的悟性、灵性得到解放。

(三)正确掌握小组讨论法的操作技术

1.分组方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如何分组关键在教师。45人左右的班级分组应以5至6人为宜,并根据学生个性、水平、能力、兴趣爱好、性别等合理搭配,每小组男女比例近3:2,学习成绩高、中、低的比例为准2:3或1:3:1。这样条件均衡,优势互补,利于组内合作和组际竞争。组内要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学风,使每个同学都敢说、敢想,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能帮助学困生释疑解惑,实现问题共解,过程共同经历,结果共同分享的合作目标。

2.训练合作技能,教会学生探索

小组合作学习要有章可循,学生从听老师讲到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要有一个训练的过程。训练时可布置一些有难度的谜语、思考题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怎样合作,从中学会倾听,补充或否定;有分歧时,大家分析比较,归纳形成共识;小组之间的合作方式、方法,师生之间的合作要领、讨论目标也要训练。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应选的问题,教师要深入各小组,做到心中有数,并能指点个别;各小组所选问题要精当,要着重商讨有广度、难度的问题,老师要点拨、组织小组筛选问题,深入探索,高质量地进行合作学习。

3.合理评价,鼓励到位

第9篇:小组讨论意见范文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3~4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学习成绩、能力水平、性格特征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作了如下尝试:

一、合理搭配小组成员

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安排座位。为保证各小组内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爱好、性别等几方面的因素。合作学习小组通常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资料员一人,每星期轮换一次,让每个小组当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二、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如学习经济全球化时,我则要求学生首先到校园内的商店进行调查,看看商店里出售的商品是本地生产的,还是外地调运的,并说说它们的产地是哪里。学生往往不敢独自前往,需要小组合作解决,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解决。

三、布置难易适当的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若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若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创造性。

四、分组讨论课堂内容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合作讨论也有弱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会有浑水摸鱼者,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要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例如,在教学环境保护时,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开发者,你将如何开发和建设山区?谈到开发山区,学生首先从山区的优势谈起,然后根据山区的优势提出了各种开发山区的方案,有的想法确实非常妙,从而不断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尔后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小组成员在讨论前先独立思考,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如:在《东西部差异》一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东西部大比拼,在辩论前先让学生进行讨论,老师参与讨论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中国的地形和气候还不很清楚,于是,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下我国地形图和气候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效果就完全不同,从而引导出其他差异。

最后,教师还必须做好小组讨论后的汇总工作。通过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的形式,锻炼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各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巩固和扩大小组讨论的成果。在新课程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 “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以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五、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学生的合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比如,别人说话时,自己应如何注视对方;有不同见解不能统一时,如何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只有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保证合作的效率。记得在人口状况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时,各组都发表了本组的讨论结果,但有的同学没有认真地听取别组的意见,后来在答题时,回答不够全面。另外,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要举行辩论赛,有的同学很喜欢,也显得很激动,往往没等其他同学回答完,就迫不急待地私下叽叽咕咕,害得课堂纪律不好,只知道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清楚别人的观点,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缺陷。

六、进行合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