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

第1篇: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西部 人文资源 数字化 高校资源

基金项目:受陕西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2ZX-25)。中图法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西部地区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民世代相传,创造和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人文景观、文物古迹、民俗民风、、歌舞音乐、戏曲绘画、各民族口传史记等。“当这些遗产被转化为一种资源和当今社会发生联系,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地方文化认同的标志、成为文化产业可开发利用的对象时,才可称之为是一种人文的资源。”[1]因此,对其保护、保存、展示及开发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课题。

进入全面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方式呈现出全新面貌,可以预见,未来社会以数字生活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会激发新的参与互动行为。在“重拾经典、弘扬国粹”的倡导下,对西部地区人文资源的创新式开发需要通过互动平台、网络虚拟、硬件升级、资源共享等的数字化变革手段来实现。而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的优势,充分调动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共享、共进、共荣的强强联合产生出强大推力是加快实现这一数字化变革的最有效捷径。

人文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分析

人文资源不仅是世界历史人文的教科书,不仅是对文物遗迹的保护开发,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渗透,更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势体现。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其的保护与开发,多个国家都已对本国的人文资源进行了数字化的整合与推广。例如欧盟委员会在2011年向欧盟的成员国提出建议,希望各成员国能够进一步努力,运用私人力量并资源共享地做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工作,并期待通过此项目促进欧洲创意产业的成长。而在我国,由著名社会学家先生所担任总指导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的研究工作已经于2008年完成了其对西部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梳理、描述、概括与保存,是建国以来在文化领域里的重要成果。于2012年启动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则意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服务平台,最终形成一套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新型网络传播服务模式。

能够看到,目前国内外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人文品牌的树立、人文与数字化的关系等方面都做出了深入的探索研究,但大多仍停留在对人文资源数字化数据库的建立上。针对于调动优势教育资源,共赢式地开创西部人文资源数字化新时代,努力提升西部人文资源品牌的号召力以及推动人文资源产业创新整合等方面的研究还属少数。

西部人文资源的创新数字化模式研究

西部是中国人文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域,无论是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民俗民风还是自然风光,其资源质量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面对如此富饶的文化资源,新兴的本地数字化产业资源以及充裕的高校科研人文储备,如何对其优势进行联合开发、如何获取产业整合的潜在价值、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化传播优势宣传与推广本地人文资源、如何确立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发展路线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1.研究思路

该课题是以地域文化及历史发展脉络为课题研究主线,通过中国人文历史框架分析西部人文资源的历史沿革及其重要地位,挖掘其内涵式基因,对西部人文资源产业化的进程进行梳理与总结。在研究内容上,着重探讨西部人文资源与数字化产业整合的优势、劣势,其变革对当前社会所具有的重大影响,以及总结具有实用价值的西部人文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与内涵式发展路径。课题在遵循人文科学研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调研解析。与此同时,充分调研当前数字化发展的进程,力求具有前瞻性地探索和开发出适合于西部人文资源数字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创新模式探索

课题研究一方面从深入挖掘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入手,系统有效地建立内涵式基因库,整合数字产业,实现二者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及发展创新。另一方面,对国内外人文资源与数字化产业结合的成功经验进行辨证分析与思考,通过研究西部人文资源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与民族心理因素,研究西部人文资源体系全面数字化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技术方案以及局限性和存在问题,用以指导中国人文资源品牌数字化产业营销、推广、传播、创新的全面繁荣。课题针对如何运用数字化的独特形式与传播优势突出重点地挖掘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这一主题展开,力求达到强化西部人文资源品牌意识、统一西部人文资源品牌形象、推进西部人文资源数字化战略、制订西部人文资源推广规划、优化西部人文资源发展路径、加强西部人文资源创作创新、提升西部人文资源产业价值的目标。具体措施如:建立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数据库;确立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发展路径;构建西部人文资源强势文化品牌;总结西部人文资源品牌数字化产业整合的应用规律等。

3.优质教育资源在人文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所起到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快速发展,汇聚教育、科技、创新于一体的高等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三大主体之一。以2012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所立项的科研单位分布为例,所属高校的科学研发项目达40项,而独立科研机构仅30项。由此可见,高校在人文、科研、创新等领域所具有的优势非常显著。因此,优质的高校资源必然能够在人文资源数字化的保护开发等方面发挥积极能动性。

首先,高校掌握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知识储备,同时拥有在科研领域进行国际化合作的活跃力量,因此能够在生产、应用、传播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学科及组织优势。西部人文资源的创新数字化研究需要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汇聚多学科优势资源,通过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的综合科研碰撞出创新灵感。

其次,高校具有更为自由和宽松的学术氛围,这里聚集着先进理念、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新生力量的年青一代学术骨干,具有其他科研领域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这对于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调动西部数字化产业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充分互动,使西部传统的地域文化、旅游、历史、民俗等资源与当今数字化时代接轨,为其注入全新理念与设计元素,实现其数字化的全方位产业整合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再次,高校汇聚着国内大量的人文学者,在人文社会学科方面发展一直比较充分,与一般科研机构、企业相比,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同新兴科技的结合上具有明显突出的优势。我们应当借助高校人文资源的活水,在充分调动数字化产业能动性的基础上依托西部人文资源丰裕的创作背景,提取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建立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库,探索出真正适合西部人文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路径。

结语

文化产业的创新是我国当前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共同将其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要素培植。因此,应当将西部人文资源与地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优势互补,借助高校人才、科技等资源,大力宣传西部人文精神新形象、塑造西部地域文化新名片,为西部人文资源产业建立新经济增长点和具有不可复制市场差异性的营利模式开创先机。

参考文献:

[1].西部人文资源的研究与对话[J].民族艺术,2001,(1).

[2]方李莉.晚年思想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5.

[3]曹钰.数字时代大学生书法教育的突围之路[J].时代文学,2010,9.

第2篇: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

二、教育信息化亮点

2009年,法国政府宣布投入62亿美元,专门用于ICT的跨领域投资,特别用于提供新型数字服务、推动宽带网络发展、开发数字工具新应用等。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包括“数字农村学校项目”(Digital Rural Schools Program)。

2010年1月,法国国会议员、艾朗古尔市市长让-米歇尔·富尔古斯(Jean-Michel Fourgous)向教育部提交了题为《数字化学校成功之路》(Getting Digital Schools Right)的报告。报告建议政府加快数字化中小学校建设,并从12个方面提出了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内容以及70项具体实施措施。

法国教育部在开发数字学习材料方面与私营出版商密切合作,同时通过试点项目向12个学区69所中学的学生提供数字教科书。

法国教育部正在开展一项关于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应用的年度信息化调查(Enquête TIC,ETIC),调查结果将用于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三、教育体系的结构与性质

(一)职能部门的主要责任

法国教育行政体制以中央政府为主导,法国教育部负责开发、监管与定期修订国家课程(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课程,分别涉及3~8岁、9~14岁和15~18岁的学生),教育部的规划和监管通过区域行政管理机构——学区(académie)来实施。学区为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代表,并不隶属于地方政府。法国本土及其海外省共设30个学区,各学区的运作由政府任命的学区长(Recteur)负责。各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管小学教育,省级(Département)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管初中教育,大区(Région)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管高中教育(Régnier 2009)。

学区与各省、市地方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学区负责教学和国家课程的贯彻,各地方政府负责筹措学校经费(Terrades 2010a)。例如,地方政府出资设立和维护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学区则培训学校教职员工使用这一系统。

(二)政治与经济背景

和很多在全球经济衰退中受挫的国家一样,法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其中一些资金用在信息化领域。2009年,法国政府宣布投入62亿美元,用于ICT的跨领域投资,特别是用于提供新型数字服务、推动宽带网络发展、开发数字工具新应用等。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包括数字农村学校项目。在该项目中,人口少于2000人的城镇,当地小学可以向政府申请资助,以支持其信息化发展。

在法国,信息化在教育中的应用也通过相同的中央-地方途径实施。教育部下属的教学项目、教师专业发展和数字发展办公室负责ICT相关工作。教育部网站?譩ducnet是当前相关政策和项目集中的信息来源。

法国在国家层面有一系列项目,旨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支持高质量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并通过传播优秀的实践案例来推动ICT在教学中的使用。教育部开设的网站提供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各语种版本的学习资料,网站还将其1/3的教学视频翻译成英文。各学区都有一名信息化顾问,其主要工作是为地方政府教育信息化政策提供支持(Terrades 2010b)。

四、教育信息化

(一)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

新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原定于2010年下半年。信息化总目标则于2006年在官方文件《知识与技术的共同基础》(The Common Base of Knowledge and Skills)中以7种能力的形式提出(Régnier 2009)。

虽然新的国家规划还没有,但在2010年1月,法国国会议员、艾朗古尔市市长让-米歇尔·富尔古斯向教育部提交了一份题为《数字化学校成功之路》的报告,又称《富尔古斯报告》。报告建议政府加快数字化中小学建设,并从12个方面提出了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内容,包括:普及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如高速网络和互动技术);培训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以提高其使用ICT的效率;通过修订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使人们更易获取和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数字化工作环境——学习管理系统;传播数字化文化和发展数字化工具;借助数字化工具培养学生创造力;加强应对数字化社会的教育;实施数字化远程教学;提供数字化服务;制定学校数字化发展目标等(Terrades 2010a)。此外,报告还提出70项具体措施。

《富尔古斯报告》对于通过技术改变教育的潜力持乐观态度,认为政府亟需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加大投入,以此作为法国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保持竞争力的方法之一。报告详细描述了法国落后于其欧洲邻国(特别是英国和德国)的状况,介绍了教育信息化方面领先的国家(如丹麦和韩国)。

2010年4月,法国教育高等委员会对该报告给予了警示性回应,强调对于信息化的信心过度会损害公民的基本技能(High Council on Education 2010):

我们应该警惕一种被不断重复的理念:“信息化使学生将精力集中于推理论证,而非在计算上浪费时间,且忽视内容而注重方法……信息化是知识和学习的工具,而非知识和学习的替代品。”

(二)国家规划的具体内容

标题:数据收集时未

出版时间:未出版

网站链接:未公布

(三)私立机构的参与

第3篇: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

【摘 要】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因素,推动共享的顺利实现,我们提出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关键词 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29-02

作者简介:郑莹,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和传感器网络。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常德市2015年科技基金(编号:2014ZD49)和湖南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科技基金(编号:ZY1368) 的研究成果。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已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前沿,其数字资源共享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如何较好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职院校间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共享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教育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可以利用的条件,教育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信息化的时代里,教育资源应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共建共享又为其自身应用提供了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数字化产品或电子出版物的低成本复制和广泛传播,导致著作权人对自己的专有权利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二者对立统一,既相互促进又同时内在地存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关联性。用户基于 Internet 信息开放、扩大流通作用的基础上,要求资源无偿或低成本使用,限制资源专有,反对资源垄断,要求实现社会公众利益。

而网络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具有专有性、排他性,它作为一种公共选择的制度安排,全面深刻地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只有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中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共享过程中,保证不能随便侵犯版权所有人的权益。

我们对湖南10余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有 65.4%的教师与 45.85%的开发技术人员认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顺利进展。虽然今年来不乏对数字化、网络化资源的知识产权的研究,但总体上来讲相关问题的界定仍然比较模糊,施起来还面临各方面的困难。如何解决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受到网络知识产权限制性障碍的矛盾,以求得制度均衡,是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主要针对解决目前影响共享的各种制约因素,实现不同学校间数字化资源共享和数据库互联互通的要求而提出。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化,关键是要找准起决定作用的要素,要厘清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协调各要素相互作用以发挥最大功能,进而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稳定的运作模式。

我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应以明确的政策为导向,先进的技术为支撑基础,系统的管理机制为协调,合理的共享方式为实施基础,标准化的共享平台为依托,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及时的行政干预作为保障,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有效的共享激励机制作为促进。

1.建立数据规范标准的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化是共享实现的根本保证。目前基于现行的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一定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但是仅仅局限于静态网页与一些音视频资源的共享,共享的水平还比较低,一些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开发过程由于没有遵循相关标准,因此无法实现课堂知识和教学管理数据的互交换与系统互操作。因此,遵循相关标准发、描述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基于标准的管理系统,是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大范围、高水平共建共享的根本保证。

2.加强院校合作建设,共享资源。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资源提供者对于在本校内与合作院校内免费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表示了较高的认同度,持“比较赞成”或者“非常赞成”态度的教师的比例相加达到了100%;而且高校间有相当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处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水平上,一些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项目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而束之高阁。改善这种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不同高校间的合作,共同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偿共享。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方向、培养学生的类别与要求、学科特色等都不相同,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上也会有很大差异。比如研究性大学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一般本科实施的是通识教育,高职高专类学校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这样它们对教育资源需求的种类、实验室的设施、实践条件的需求上会迥然不同。因此,在一些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上,就不宜采取院校合作建设的方式,可由各高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联合一些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其服务对象相对来说也比较明确。其他院校的用户若有类似的需求,可以通过支付一定费用的方式,有偿共享资源。

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高校教师需求量较大的资源为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与教学素材,而这些资源由于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免费共享会严重损害资源开发者的利益。因此实行有偿共享这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切实保障资源建设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建设、维护资源的积极性。调查结果也表明,广大教师(50%)强烈呼吁“建立网上资源的版权保护机制”,对于确实有用的资源,大部分用户也接受通过有偿的方式获取。

因此,要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偿共享,必须建立用于交换资源的共享平台和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交换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产业化。

4.建立统一的管理、交易平台。调查结果表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交易平台而无法实现有序、全面的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管理方式混乱、交易机制不完善是严重阻碍共享的一个因素。

5.建立行政部门干预机制。要真正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教育部应当建立行政干预机制。缺乏有效的行政干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作将是松散的、没有规章制度保障的活动。因此,建议教育部联合省市级教育部门制定一套用于规划、管理、监控与协调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行政干预机制,能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经费使用状况进行监控,能管理、规范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后的服务行为,能正确处理资源共享后的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问题。

6.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调查结果表明网络知识产权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阻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因素。相当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不愿意把自己手中的资源放到网上贡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制度不完善,自身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知识产权是代表个体利益的一种私权,而信息资源共享是法律赋予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是公权的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冲突的焦点是利益问题,二者冲突的根源在于代表产权人利益的私权与代表使用者、消费者利益的公权在利益上的非均衡性。

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的限制,它属于国内立法。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性与无国界性与知识产权保护地域性产生了矛盾。信息化、网络化使电子作品的复制、传播速度加快,人们难以将某一条信息与某一特定地域相连。而不同国家的法律对作品合理使用及盈利行为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规定。这就给开放网络条件下的侵权行为找到了最有利的借口,人们会轻而易举地找到各种法律条文来辩解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导致著作权的侵权也就因地域的模糊而难以确定。信息资源共享,使得侵权、盗版成了一个全球非常普遍的现象。

因此,在构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时技术、法律和道德手段应该相互配合、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法律的绝对权威和根本作用,协调技术手段的有力保证作用,并辅助道德手段的预防和自律作用,才能构建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网络产权保护体系。网络知识产权的根本保护手段还是立法,要加大知识产权法保护力度,制定网络保护法规,尽快建立有关信息上网的审核制度、保密审查措施,尤其是对侵权行为的确认、取证等都要做出详细可操作性的规定。

7.建立共享激励机制。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既可以带来社会受益,也可能为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个人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收益。而且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主体的收益期望和风险期望对其参与共享的积极性以及最终共享的有效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利益驱动的共享激励机制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主体能切实感受到共享带来的好处和不参与共享带来的弊端,以激发共享主体参与的热情。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因素,推动共享的顺利实现,我们提出了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该机制以明确的政策为导向,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系统的管理机制为协调,合理的共享方式为实施基础,标准化的共享、交流平台为依托,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保障机制与及时的行政干预作为保障,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体系作为促进,以此推进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赵英,黎琳,雷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9):39-41.

[2]张丽君,段万春,朝霞.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12):176-177.

第4篇: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育资源;信息化;技术标准;公共平台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6-0079-03

建立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因此,必须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其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强化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

一、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

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有利于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如许多出版单位建立了相关教学资源网站,尝试进行在线学习辅导;有关企业、院校开发了大量视频录像、动画、多媒体课件、题库系统、专业仿真训练软件、教育终端设备等公共平台已建立。

但我国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统筹规划还没有到位,教学理念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要求不匹配;二是缺乏相关技术标准,相关的国家级信息化工作公共平台没有建立或发挥作用不明显;三是政府引导宣传不够,院校教师对职业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二、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任务与措施

(一)统筹规划,加强改革创新

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相关部门应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尽快制定加强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工作的宏观政策与制度,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推行政府购买企业培训教育资源的政策,调动相关单位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加大投入,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建议以教育部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为行动纲要,研究制定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院校的作用,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国家有关部门统筹建设规划、列出重点支持项目;地方有关部门制定和落

实相关政策,提出本地区建设规划和具体建设需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建设任务;行业和企业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引导下,发挥自身优势,杜绝各自为政的现象,积极参与相关方面的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

加强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模式。院校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有关企业与院校共同以信息技术创新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实现教材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更新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特别是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的要求,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制定技术标准,搭建公共平台

政府相关部门应组织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目前,教育部要尽快出台《教育数字化课件资源开发标准》《数字化资源共享管理规定》《校园网建设标准》等法规,保证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出版过程中,能有一个合适的标准,达到一次制作、多元的效果。

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一般性教学资源外,还包括全国性、宏观性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因此,要构建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支持的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应用系统平台,如依托有关单位建设行业对话协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和管理系统,面向职业院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面向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等。

随着移动设备的日益丰富和完善,以及公共教育资源的兴起和在线学习方式的普及,政府要努力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与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协商协同,在推进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牵头组建国家级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深入开展专题研讨和经验交流等相关活动,建设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应用基地,按照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标准,开发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会同网络运营公司和设备研发企业打造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特别是国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需要的全民终身学习平台。

(三)发挥示范作用,加强教师培训

建议成立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推广中心。遴选全国中高职示范院校,支持其拓宽网络带宽、改造硬件、充实资源、培训教师,重点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遴选并出版一批具有示范性的课程资源,逐步形成面向社会开放的有特色、广覆盖的优质学习资源。通过政府采购招标等方式,引导软硬件厂商加大对教育培训资源及设备开发的力度,普及推广一批特色鲜明、应用价值高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组织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和专业实训软件。

积极开展职业院校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改善职业院校教学条件,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步建成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三、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

(一)明确职责任务,合理分工协作

教育部全面指导各地、行业和院校提升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能力,充分发挥行业、企业、院校的作用,构建资源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开发整合、征集评选、质量认证、购买定制等多种方式,汇聚和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行业部门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出发,统筹协调、综合规划,有计划、分步骤进行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行业各部门协助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一体共同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机制,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出版单位在有关政府机构的引导支持下,坚持整体规划、抓住关键环节、分步组织实施,在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中与开发商积极协调配合,做好条件性资源(媒介、设备、环境)与素材性资源(知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多元整合的信息化处理工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改革创新形成的教学模式要求,与院校共同开发与其教学方式相配套的多媒体资源,增强职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分类指导,强化评估措施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专业,教育主管部门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以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扩充优质特色职业教育资源为重点,促进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通过专题研究、规划制定、质量评价等手段,对教育资源进入市场加以评估,加强市场规范和督导,营造有利于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市场环境。教育部组织开展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创建评估活动;举办信息化建设总结表彰和成果推广展示活动,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展开。

(三)制定保障机制,组织协同发展

加大财政投入,根据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政策。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加强打击盗版专项活动,保证教学资源的有序传播,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教育部门要制定具体措施、分步实施,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促进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建设,使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水平、规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组织与合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样化、网络化、开放式的职业教育资源体系。

参考文献:

[1]龙德毅.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再认识[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6):3-6.

[2]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Z].教职成[2010]13号,2010-11-17.

[3]王军伟.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EB/OL].(2007-12-01)[2012-03-11]..

Think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

ZHANG Meng-wei

(People’s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00061, China)

第5篇: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电子注册;成人学籍管理;存档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76-02

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2月5日下发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教学200[1]4号)的通知,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利于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维护国家学历制度和学历证书的严肃性,维护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特建立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暂行规定对证书的内容、规范、责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技术指标,同步要求加强对学历证书和学籍的管理,对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的,追究有关人员和单位的责任。2002年开始全国各类高等学历教育发放的毕业证书均需在教育部指定的《学籍学历信息管理》(http://.cn/)平台上进行电子注册。同时对1991~2001年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发放进行了10年回登,为了进一步衔接学生领取的证书进行电子注册,在2007年规定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暂行办法和有关事项。这就对各类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从源头、过程、毕业等方面的学籍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而建立了与教育数字化平台数据相衔接的内部管理数字化平台。学籍管理从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变动(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离校(毕业、结业、肄业)、证书发放、电子注册等方面进行管理,每一环节都不能有一点差错。电子注册是要求新生入学报到信息、毕业证书发放信息及学生电子数码照片信息在教育部指定的《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上传核对,涉及到学籍变动的同学信息,要及时准确地在平台《在校生信息维护》模块进行相应的信息变动,通过审核的学生信息学籍或毕业资格有效,否则,不能在教育部指定的网站通过电子注册,会造成学生辛苦几年,拿到的毕业证书信息与本人信息不符,按教育部规定,就没有学籍资格,更没有毕业资格,不仅没有大学毕业时领取证书的开心,反而给自己添堵,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学籍管理者重视平时的积累和信息的维护,不能造成信息滞后。

一、提升管理手段,打造内部数字化学籍管理平台

成人高校应由主管领导牵头,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应的文件或规定要求,制定高校内部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成立相关的学籍管理部门、负责人及责任人,按相关规定从事学籍方面的管理工作。在实际情况中,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情况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处于动态变化中,情况纷繁复杂,对于特殊情况或学籍管理中没有指明的情况,可由经办人进行情况分类汇总,提交学校主管继续教育部门办公会议进行讨论,做到学籍管理及变动的公开透明。为了确保管理流程落实和过程的高效运转,势必要打造教务、成绩、学籍、证书、电子注册等模块功能的衔接。继续教育内部数字化学籍管理平台,含成人高考号(zkzh,c)、姓名(xm,c)、身份证号码(sfzh,c)、专业名称(zymc,c)、学习形式(xxxs,c)、成绩状况(cjzk,c)等关键信息元素在内,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均可以操作,是一个集总管理员、功能模块管理员、函授站(点)用户、学生用户等用户集群为一体的数字化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二、衔接招生源头,夯实基础数据

所有发放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证书信息必须在教育部指定的《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上进行电子注册,这就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具有对原始的数据收集处理的能力,从成人高考录取现场开始,就注意进行下一环节基础数据的衔接,走进招生录取源头,从录取系统中获得第一手学生信息数据及成考照片,制成包括成人高考号(zkzh,c)、姓名(xm,c)、身份证号码(sfzh,c)等19项信息元素在内的DBF文件,还有成人高考报名时的照片和专升本学生专科资格承诺等相关数码信息,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信息处理,输出相关的信息核对表,在新生入学时认真较对每项信息元素,做到一一对应。根据掌握好的招生源头数据,按数据源代码进行内部信息处理,结合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每年3~5月份要求学校下载新生注册名单进行比对,然后加上学号、班级等信息上传进行注册,录取信息与报到入学信息必须一致才可以上传成功,上传不成功的信息进行梳理。对于要修改信息元素的学生,须在新生入学注册后,按规定提出申请,经过审核后才能在《在校生信息维护》项进行信息变动,得到系统平台审核通过才能有效。

三、注重平时积累,时刻维护变动学籍

在衔接招生源头、夯实基础数据后,要时刻维护变动信息元素。新生入学后,因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变动较多,除了成人高考号(zkzh,c)不能申请变动外,学生本人的基本信息、专业方面的信息元素都有可能申请变动。在审核学生申请变动学籍的情况时,学籍管理者必须严格把关,遵守规定,规范管理流程,在规定时间内严格进行相关事务申请审核,学生要变动身份证号码或姓名等关键信息元素时,应让学生到当地户口所在地出具修改相关信息的证明。招生录取时以(z+zkzh).jpg命名的电子数码照片上传到《数字化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内,照片大小可以修改,但不得修改照片的原始图像内容,新生入学后要采集高清度符合要求的后续电子注册用的数码照片,像片为背景为蓝色、白色免冠上衣的彩色图像,不得进行化妆;成像区:面积48mm×33mm的标准二寸证件照片,头部的宽度为图片宽度的2/3、人体像长为整个图片长度的80%;图片尺寸:宽150像素,高210像素;保存命名:sfzh.jpg。学籍管理者要利用photoshop对照片有关技术指标进行修改,照片的文件命名可以通过VFP命令进行操作renamea lltrim(原始名)to alltrim(sfzh),然后上传到系统内,但录取时的照片和在校照片的命名不要相同。

四、连接中间环节,掌握多方状态

学生是否能够正常进行证书发放、电子注册,除了学生自然基本信息的准确还不行,还要结合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按规定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模块、社会实践模块、毕业设计模块,政治思想学习、在校的表现、缴学费等情况是否达到了毕业的要求。在中间环节中,按日常教学管理目标完成学习取得合格成绩的及时登记,不符合毕业条件的同学做到及时筛选,通知相关学生及时进行后续学习。学籍管理者在学生毕业名册正式上报前6个月,将预毕业名册下发到各个功能管理者,让他们进行毕业资格初审,然后规定时间节点,通知涉及的学生进行校内课程的补考或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在截止时间前完成相应的信息或成绩处理,运用好功能小程序,对中间环节的有关数据简单处理。

五、留存过程材料,造册存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7号《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的相关制度,定期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应当对纸质档案材料和电子档案材料同步归档。为了保证电子注册的严肃性,时刻要求学籍管理者对每一环节所依据的材料进行登记存档,做到变动审核有据可依,招生时的录取花名册、学生注册入学时的有关材料、学生申请变动提交的材料、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试卷及成绩、社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设计)材料、提交电子注册的学生名册等材料归类登记存档。今后凡持有合法证明的单位或者持有合法身份证明的个人,在表明利用档案的目的和范围并履行相关登记手续后,均可以查询在校读书期间的档案。

六、结语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新生入学和毕业学历证书要求进行电子注册的深入,促进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内部的学籍管理数字化的进程,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应严格学籍管理的流程规范化、细致化,严肃成人学籍管理;另一方面,要促进与管理相适应的网络数字化学籍管理的建设,做到学籍管理可监控、快捷。以电子注册为主轴,探究成人学籍管理新思路、新手段,打造与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相衔接的内部数字化管理手段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第6篇: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teaching,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enjoys popular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lifelong education of learners. At present,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on career lifelong education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played.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strategy to us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breakthrough time and geographical restrictions, and fully integrate and share high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关键词: 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共享;国家精品课程

Key words: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s;teaching resource sharing;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234-03

0 引言

随着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新理念,使得学习的主体从各级各层面的学生扩展到社会公众,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从学校课堂延伸到终身教育的社会。学习模式的改变要求教育者要提供和创造丰富的、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并通过搭建共享平台,汇集精品资源和特色资源,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对促进自主型学习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具有提升作用。

1 国内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1.1 国内建设现状

在国家级层面上,我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从2003年开始建设。其中,影响更广泛的举措包括以下几方面:

1.1.1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国家资源共享课程)

2003年以来,我国首先在高等院校中开始启动国家级精品课程遴选与建设工作,形成的课程资源集成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截至2011年6月共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835门,其中本科院校2583门、高职高专院校1043门。从2012年国家实施了国家精品课程向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升的项目,2016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验收合格第一批2686门课程。

1.1.2 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

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六个单位共同参与实施的“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于2007年启动,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研究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机制、标准、技术与平台,整合国家和高等学校等部门已投入建设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及相关学习资源,并使用相关支持工具,建设相关系统和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优质资源网上开放与共享。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公共系统建设项目之一。

虽然国家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属于本科层次“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但资源中心涵盖了适应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不仅适合学历教育,还涉及非学历教育和专题教育。其中学历教育涵盖了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广播电视大学、到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

1.1.3 专业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2007年11月,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的推动下,启动了共享型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工作,确定了首批建设的6个专业和召集院校。到2015年底确已在园林技术等122个专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1.1.4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该项目于2011年11月启动,作为教育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兼顾社会公众,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网络视频课程和学术讲座通过“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1.2 国外建设现状

1.2.1 大学公开课程

国外知名高校利用网络免费提供公共课,使高校的优秀课程和教学资源向世界科学爱好者开放已开展近10年。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莱斯大学和英国公开大学是主要的代表院校。

国外大学公开课程的课程网站使用便捷,不需要用户注册登记,对所有人都公开和免费,由于公开课程不是远程教育项目,也不是大学的网络课程系统,因此不提供学习者入学途径、不提供呈现或替代实际教室环境中的交互、不提供与教授的直接交互,也不授予任何证书和学位。

1.2.2 政府支持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

世界各发达国家政府均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前,世界各国影响较大的教学资源平台有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http://)、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ducational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网址:http://eric.ed.gov/)、澳大利亚教育网络(Education Network Australia网址:http://edna.edu.au/)、加拿大学习对象库(Edusource Canada网址:http://edusource.ca/)、英国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National Digital Resource Bank网址:http://.uk/)。这些网站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例如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其特点是该网站中没有放置任何教育资源本体,主要是通过一个教育资源元数据描述的记录数据库加一个搜索引擎,把网络上各类教育资源联系到一起,为美国乃至全球的教师、学生和其他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信息。

1.2.3 专业公司制作课程

专业教育公司制作由顶级教授讲授的课程并发行出版物,以The Teaching Company和The Modern Scholar最具代表性。The Teaching Company,称TTC,是一家制造全美国顶级教授演讲录音及录影的公司,由它推出的课程简称为TTC course。因注重课程的学术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与终身学习的观念相符合,在业界享有盛誉。TTC course主要面向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虽然课程等级属于大学本科层次,但课程内容并不过于专业,此外也有专供高中生的系列课程。公司官网站是课程教学资源的运行平台,为方便学习者的使用,平台上的每一门课程都印有大纲、参考书目、教授简介、思考问题的补充小册子,还提供全文的文本、MP3下载。

2 国内外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情况比较

2.1 国外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情况

国外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普遍特点是通过政府立项,由政府或基金提供建设资金,建成的资源则免费共享。具体如表1所示。

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教师习惯在学校内部利用网络平台构建课程空间。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Centennial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德国马格德堡大学(Otto-von-Guericke-Universitat Magdeburg)等院校均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公开的课程资源学习,学生通过教师构建的课程空间,接受学习任务、接受教师指导、并利用网络提交学习成果。

2.2 国内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情况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办学模式保障了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集中开发,应该看到,我国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资源的同时,在线教育资源在国家级共享平台建设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很大差距。到目前为止,可以无限制范围的资源共享平台主要有中国大学MOOC在线免费学习(http://),国家开放大学的开放课程。再有就是限定范围使用的资源共享平台,包括区域职业技能培训包和职业院校的专业资源库项目。

3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和优化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终身教育理念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搭建与完善。在教育资源的内容与功能都齐备后,则需要慎重考虑硬件和软件的有机结合。本文提出设想出一些策略,具体如下:

3.1 构建策略

使信息的采集、交换和流通有序化是构建职业教育信息库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源分配合理、开发高效、效益共享。我们可以编织出一种分布式结构,即一个区域性的教育信息数字化教育资源结构模式分区分层。这一式结构,可以改变传统教育资源分散的局面,开创全新的具有整合性质的综合数字化教育资源。从而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和使用频率,进而有利于教育教学信息共享、交流和开发。

3.2 应用策略

职业教育一直推崇的就是学以致用,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肯定也离不开这个方向。基于“政府主导、专家引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应用策略应为从总体进行设计规划、以科研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课堂为焦点,做到重点突出、管理有序、各具特色。即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及时要更新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内加强培训,对外加强实践。

具体来说,首先,尝试引入一些新的理念,例如基于CIS理念,可以加强信息教育的文化底蕴,体现不同教育的文化及内涵;加强设施建设,优化应用环境的信息化平台。二是完善学校办学机制,根据办学宗旨及目标,制定总的的发展规划,不断更新和完善基于信息化应用的管理制度,从而能实现科学化管理。三是开展全方位的受众者培训,因为资源使用者的整体素质是整合应用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进行适当的教师培训和学生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能有效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四是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来检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效果。围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这个中心,聚焦课堂,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应用程度,来判定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程度,用来检验既定任务的同时,也可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五是打造数字化云平台模式。利用事前设想时候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学习的科研模式和先预习后展开,在展开中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利用数字化云平台或互动平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使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以应用的主的平台,并可加入“主题探究”模式、“人机对话”模式、“网络互动”模式和“同伴互助”模式作为新的教育模式。

3.3 内容策略

目前,我们可以利用J2EE可视化组件技术、并基于P2P平台,搭建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从而达到统一登录,管理分层化,查询、统计智能化,实现“建设、管理、评价、应用”的一体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分为资源管理系统和系统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包括题库、课件、文献、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等方面,系统管理系统应包括计费、安全、维修、检测等方面。该系统能为教师、学生和管理员提供资源检索、权限管理、资源审核、资源及费用计算等多个方面的服务。

3.4 评价策略

教育Y源信息只有经过评价并得到相应地反馈,才能使应用者掌握适合自己的资料。所以,建立适当的测评体系和评价标准,有益于使用者筛选学习信息及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基于传统的测评方法,我们可以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来对数字化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评价,定量评价即从客观的角度对教育资源进行量化,按照量化的分数或者指标来定义资源的利用率即好坏;定性评价即被测试主题从主观的角度对教育资源进行筛选与评估,主要依靠预测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判断教育资源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的评价,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接受程度及偏好,偏好越高,越受到欢迎,从而会带了更大地访问量,也会相应的激励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维护。

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在职者和职业院校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平台的职业数字化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选取职业性学习资源,作为学习的辅助。因此,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符合未来职业岗位群的发展趋势,紧跟不断提升的科学技术水平,根据复杂多变、多样等未来工作任务的特点,在职业教学资源的选择上,不仅分析工作过程中可见的操作行为,更要提炼分析相应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特别是包括判断、推理和决策在内的认知技能。除了与工作过程联系紧密以外,还要将内涵延伸到带有“经验积累”、“主观认识”等特点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及习得,并掌握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策略。使得学习者一方面通过资源学习,帮助其顺利完成某一项操作或某一个任务,另一方面在学习中锻炼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军,章建新.基于能力开发系统的高职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成人教育,2013(12).

第7篇: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ACTION模式;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64一04

一 引言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重要命题。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支持与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保障。因此,近年来,我国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包括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体等,这些动力主体分别在政策驱动、市场利益、社会文化及价值实现等动力来源的驱使下开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工作。

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启动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再一次将优质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推到了一定的高度。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2]因此,研究如何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展开主题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关于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该规范中的CELTS-4l便是教育资源建设规范。(2)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开发研究。研究者大多是基于某种新技术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设计研究。如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基于Web Service的开放式教育资源库体系。(3)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何克抗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容、类型、管理、技术标准、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以及质量监控六个方面,对我国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祝智庭从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动力来源、动力作用模式、实现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4)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策略研究。研究者从政策性调控机制策略、科学的投入规划机制策略、技术保障技术策略、质量监控机制策略、管理服务机制策略及应用创新机制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区域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5)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如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资源在高等学校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等。

上述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探究。但是已有研究大多数是单纯地从教学资源建设的这一具体内容切入,较少将教学资源建设置于教学系统甚至是教育系统中进行审视,即缺乏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教学资源设计的研究。ACTION模式是系统地指导远程教育中媒体选择与技术应用的有效方法,因此,论文提出在ACTION模式的理论指导下,开展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工作。

二 ACTION模式

1 ACTION模式的基本内涵

ACTION模式是由托尼・贝茨在《技术、开放学习和远程教育》一书中提出的,其中A(Access)一方面是指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另一方面是指机构和学习者角度考虑媒体使用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c(COST)是媒体和技术应用的成本效益;T(Teaching and Learning)是指在某种技术支持下会发生特定的学习活动,以及技术如何支持这些教与学的活动;I(Interactivity and User―Friendliness)是指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O(Organizational Issue)是指在技术和媒体应用中组织与机构的协调:N(Novelty)是指技术的新颖性;S(Speed)是指技术应用中,内容传递的速度。

本文主要选取ACTIONS模式中的A、C、I、T四个部分,即分别从教育资源获得的便利性、成本效益、教与学因素及交互性四个方面分析如何进行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

2 ACTION模式之于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

(1)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

由于信息时代的教育是基于一定的媒体技术开展的,因此,技术的可行性及便利性是ACTION模式中的基础条件。同样,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中所涉及的技术及平台的便利性同样重要。

(2)强调教学资源的成本效益比

ACTION模式的提出者托尼・贝茨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便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远程教育研究,因此其提出的ACTION模式中也突出了成本效益这一经济学元素。这说明,ACTION模式是从教学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教育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因素,确定如何在教育中采用媒体技术。将成本效益的理念引申至教育资源的设计中,其成本便是教育资源设计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而效益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利用该教学资源开展学习的学习效果、教学资源的覆盖面等多个方面。

(3)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是ACTION模式从教与学的角度提出,媒体和技术如何支持远程教学活动。对应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就是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充分分析该教学资源可以应用于哪些教与学活动之中。这点突出了媒体、技术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教与学这一理念。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从如何实现教与学最优化的角度进行。

(4)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

ACTION模式强调应用于远程教育的技术及媒体所能提供的师生交互,这是对由于师生分离状态引起的学习者缺乏学习支持及归属感等方面的教学及情感补偿。数字化教育资源虽然并不是完全面向远程学习者设计及开发的。但是混合学习已经成为我国从高等学校到中小学普遍采取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要强调资源所能提供的交互,为混合学习中的在线学习部分提供良好的交互支持。

三 基于AOTION模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策略

1 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

根据ACTION模式中的“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要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我国的各类政策性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一系列“十二五”质量工程项目,更是在践行者教育资源共享这一理念。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及便利性至关重要。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阶段,提高其可获得性及便利性主要体现在:

(1)充分分析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对象

根据教育传播学相关理论,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及受教育者是组成教育传播过程四个基本要素。而教育资源则涵盖了教育信息与教育媒体两个方面,即教育资源是面向受教育者的教育信息及相关媒体的集合。因此,明确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需求分析、确定受教育者的教学媒体偏好等设计与开发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采用常见的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其教学应用,教育资源的应用主要包括学习者的浏览学习与教师的编辑再利用。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阶段,要采用常见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资源,以保证学习者获取资源后浏览的便捷性,同时教师获取资源后能够较方便地进行编辑再利用。如,SAP、MATLAB等软件是土木工程类课程进行工程建模分析及工程绘图等常用的技术工具;统计类课程常采用SPSS、SAS等数据处理及统计软件。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优先选择相关专业、课程常用的软件。

(3)开放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呈现方式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呈现要体现开放性,即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无需注册登录、无需支付任何费用,便可以方便地访问教育资源,实现真正的教育资源全面共享,而不是处于条件性的、半开放共享。但目前为止,我国的教育资源中部分资源未能做到开放与共享。如,2009年度的72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37门课程因为找不到服务器、无法找到网页、网址修改、用户没有被授权等原因而无法正常访问。因此,完全开放的教育资源呈现环境与方式,是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

2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最小代价率原则

ACTION模式强调成本效益比,而我国目前的教学资源设计中出现的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就是由于没有系统地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所致。因此,根据ACTION模式中的强调成本效益比,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时要体现最小代价率原则。根据媒体选择的最小代价率原则,一种媒体或者信息被选用的可能性与其能够提供的效能成正比,与使用者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成反比。因此,在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所要开发的教育资源的成本/效益比,尽可能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教育效果。如开发与课程相关的视频案例,若将其作为网络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其受益面则会大大超过单独的视频案例本身。因此,同样的一段视频案例,当其融入开放的网络课程中时,则具有更高的效益/成本比;再如在进行动作技能教学时,开发动画资源要比拍摄动作视频付出更多的人力资源,效益/成本比相对较低。

3 数字化教育资源要服务于教与学的最优化

根据ACTION模式中“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要体现如何服务于教与学的最优化。

(1)体现学科内容、教学法与技术的整合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Content Knowledge,TPACK)是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最新阶段采取的整合模式,是整合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之后的新知识,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必备的知识。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需要教师具备TPACK知识,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连接体的教育资源,必然要掌握TPACK知识,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科内容、教学法及信息技术的融合。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体现学科内容、教学法与技术的整合,并不是指三者的分别罗列及简单叠加,而是要体现每个学习内容如何与技术及教学法融合起来。

(2)加强教育资源评价和审查标准,提高教育资源质量

根据上文中的同类研究述评,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关于教育资源的技术规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实践中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在如何对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评价,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方面仍需加强。这方面较为突出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精品课程等综合性的教育资源的评价,而对于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验资源、媒体素材等教育资源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2012年版)”中对各类资源的基本要求属于此类的研究,但仍需深入、细化。因此,建构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是提高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3)强调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协作共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Web2.0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从独立开发走向了协作共建,从小部分人的设计开发走向了凝结群体智慧的设计,群体动力在其中得到了最大限度发挥。群建共享的特质也使得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资源永远在不断被修改、更新与完善。这与之前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一旦开发完成之后,便长时间固定不变不同,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4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多元的交互原则

ACTION模式提出要加强“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要体现多元交互原则:

(1)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者之间的交互

我国的教育资源开发者包括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人,政府部门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大多起政策性引导的作用。因此,要确保教育资源的开发质量,首先在源头部分进行强化。加强参与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各方机构的之间交互,建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教育资源的建设质量。

(2)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良好的交互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开发者可以为学习者利用教育资料进行学习提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要注重师生交互功能的设计,如常见的课程论坛、留言板,或者引用Blog、Wiki、SNS等Web2.0工具为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创设交互的平台。

(3)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基于教育资源的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交互方式,学习者针对教育资源进行总结、分析、交流与讨论,能够更广泛地分享个人建构的意义,在不断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对教育资源新的理解。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不但要注重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更应该支持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Web2.0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资源的者,也可以成为资源的学习者。无论是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还是资源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教育资源的不断完善,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效果。

第8篇: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

1.社区教育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

城乡统筹是基于我国发展历史的全世界独有变革,所以在城乡统筹背景下进行的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既不同于国外的社区教育信息化研究,也不同于我国以往非城乡统筹时期的社区教育信息化研究。在城乡统筹改革的大背景下,社区教育被赋予新的使命,包括提高我国公民素质、促进劳动力转移、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任务。利用社区教育可以提高全民素质、深化城乡统筹意识,加速城乡统筹进程,为社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无法忽略的重大作用。社区教育作是推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社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社区教育不仅有其教育意义,更有其深远的社会价值。

2.温州的社区教育和城乡统筹结合紧密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城乡统筹工作会对当地的社区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使社区教育在城乡统筹改革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而社区教育水平也会伴随城乡统筹的推进而发展,两者是一组互动的关系,彼此促进和影响。以温州为例,温州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在温州60%的城市化率中,仅有20%的人口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口,剩余的近40%处于非农非城的过渡性状态,城乡统筹工作需要通过社区教育对80%的人口进行素质提升,引导他们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与之相对应的是温州成人学校基础差,全市仅16个标准化成人学校,温州的城乡统筹工作迫切需要社区教育的配合,两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就成为必然,这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典型性。

二、温州社区教育信息化现状

1.信息化建设助力社区教育

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历史远远短于发达国家,社区教育水平和社会群体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也落后于发达国家。2013年4月,在我国上海召开了全国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议,通过会议上全国各个城市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递交的报告和发言可知,我国社区教育的实体化和信息化远远落后于其他教育,更不要说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社区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还不长,相应的人、财、物在没有倾斜性投入的前提下,发展速度还不能跟上城乡统筹工作的进度。在可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以信息化技术来弥补目前社区教育资源的不足,促进社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最终使社区教育工作与城乡统筹工作同步,使社区教育机构成为统筹城乡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智库,就成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必由之路。

2.社区教育信息化要以城乡统筹为前提

社区教育信息化也需要人、财、物的投入,按我国普通教育信息化的配置来进行社区教育信息化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社区教育属于非正规教育,这种教育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基础性、不具备强制性,不可能全靠国家进行投入;同时,社区教育又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属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特殊的意义,在不同的地方会因为作为不同效果差异极大,不可能获得统一标准的投入。如果想要推动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就要以城乡统筹为前提,找准结合点,紧贴各地统筹城乡中心工作,立足教育,多方争取,脚踏实地,干出成效,让广大群众受益和满意。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要以实效说话,用成绩来证明对信息化投入的价值从而获得进一步的资源配置。

3.温州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温州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所取得的成效上呈现了“1+X”的态势,“1”指的是温州社区教育教学课程资源网站———温州学习网;“X”指的是X个数字化学习先行社区。温州市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延伸为宗旨,推进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设,推广温州学习网的应用。到目前为止,温州市110所等级社区学校、46所合法培训学校、19个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入驻温州学习网(包含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35所知名高校)。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设备投入,除了做好温州学习网建设,温州市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还投入经费,2012年对典型社区进行计算机网络和终端设备建设,2013年评选出示范社区后,进行远程教育终端设备建设,推进了社区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这些信息化设备的投入使用,有效带动了各社区自筹经费进行信息化配套设备建设的热潮,使温州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得以充分共享。

信息化建设同样离不开人的因素,社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队伍是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和教育工作的有效保证。温州有条件的社区都建立了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为主体,专兼结合,适应本社区需求的社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队伍。温州市社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队伍的建设以骨干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为中心,提高社区信息化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与整体水平。一方面,积极开展全市社区工作者信息化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进行全市数字化信息员技能培训,利用教育部授权开展全国数字化学习指导师认证(DLM)项目培训,在温州培养一批全国数字化学习指导师。培育发展社区教育信息化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机制,按照志愿者的特长组建多种类型、多个层次的志愿者队伍,形成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社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服务网络,辅助信息化条件还不够成熟的社区开展相关教育工作。

三、城乡统筹环境下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究

1.以“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为契机,全面提升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认知度

按照教育部2013工作要点中“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要求,全国各地数百个城市都在分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这项活动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自2005年开始主办,并联合相关单位为各地积极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是宣传推广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的全国性盛会。活动周期间举行的各项全民终身学活动、成果展示和研讨会,都可以对社区教育信息化进行宣传和展示,提高国民对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2.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加快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2012年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正式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涉及东中西部地区,自此后,全国各地都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大投入。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智慧社区、城市生命线管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必然与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交叉。社区教育信息化投入有限,不可能完全凭借专项资金进行设备建设;各地社区只有将教育信息化建设融入到当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借力而行,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已有的社区教育信息化资源,投入资金力量而行,才能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

3.以服务民生策划品牌为策略,提升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力

各地社区教育面授教学普遍存在缺教室、缺教室、缺教材和缺教学相关资源的现象,用信息化手段联结区域内所有社区教育力量缓解现有问题,缓解各社区面授教学力量不足之困。在联结统一区域内社区教育力量时,可以建立办学网络,标准化打造民生服务品牌,使区域内社区教育机构之间和居民与社区教育机构之间拥有认同感,形成互助的力量。可以借鉴温州的做法,设置量化指标,选出一批有一定实力和经验的社区学院,以这批学院为示范性学院进行信息化建设,制定统一标准,打造统一形象和标识,实现现场和远程相结合的社区教育,使居民一看到相关标识,就想到社区教育和相应的信息化教学。

4.充实学习服务内容,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

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设施建设只是提供了载体,利用社区信息化促进社区教育,还要利用这个载体进行学习服务,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一方面,要引进我国最优秀的数字学习资源,如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知名高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等;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开发地方特色数字化资源,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传播区域文化。利用信息化设备和技术,还可以拓展社区教育服务对象,不仅服务于社区内所有居民,还可以根据社区教育内容偏重生活技术和素质提升的特点,辐射中高职学生和外来务工人群。组建数字化学习兴趣小组服务圈,评选数字化学习先行社区和学习型组织,培育一批社区学习型团队,鼓励全民利用现代信息化网络进行数字学习。

5.要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夯实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软实力

加强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的创建和建设,使之成为当地社区教育信息化的业务指导中心、资源信息中心、培训学习中心和理论研究中心。社区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市民的信息化知识和水平;市级社区大学应该开发社区信息化教育课程,支持各社区学院根据自身区情和居民需求,自主编写具有不同地域特色、多元化的数字教材;同时通过开展各类评选活动,如评选数字化学习先行社区、先进个人等,提升社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打造社区教育信息化特色品牌,逐步建立社区教育数字课程体系和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做相应的科学研究。

6.以完善和优化推进机制为根本,实现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每年伴随“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应该召开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研讨会,研究协调各区域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问题,分享各自取得的成果,交流彼此的经验。还要争取各区域市级层面出台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性文件,并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吸收各地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更好地推动工作。还要制定各地区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考核量化指标推进考核工作,因为没有考核,就没有竞争;没有难度,就没有高度;没有机制,也就没有环境。同时通过指标修正和考核的过程,吸收有价值的意见;通过反馈和督促,增进社区之间的互动,最终使社区教育信息化得以可持续发展。

第9篇: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办的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函授、业余、脱产)共招生167.73万人,在校生461.08万人,毕业生151.09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办的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3.39万人,在校生63.07万人,毕业生25.35万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69所(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网络教育本专科共招生123.44万人,在校生310.48万人,毕业生82.82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956.27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54.23万人;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252.89万人次,当年已结业412.61万人次;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达5554.84万人次,当年已结业6810.82万人次;全国共扫除文盲95.78万人,另有103.76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

二 积极推进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1 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网络教育办学和服务体系

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分5批批准68所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底,学历教育累计注册学生670万,其中,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学生458万,在职人员占86.5%;开设网络教育专业299种、1560个;建设网络教育课程资源2万门;普通高校及公共服务体系设立校外学习中心5935个,中央电大设立开放教育教学点3292个。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网络教育办学体系和支持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积极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为了推进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网络教育支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教育部2001年批准了中央电大依托全国电大系统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了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Call-Center;并于2007年又批准两家公司和有关高校联合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探索构建基于数字化学习港的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创新体系。

3 加强网络教育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管

为了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管,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强网络教育招生、证书、统考、评估、年报年检、资源建设、以及网络教育学院、公共服务体系和校外学习中心等方面规范管理的政策措施。完成了对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总结性评估;从2001年开始实行网络教育年报年检制度,开展了网络教育专项检查工作,会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校外学习中心的检查评估;自2005年实施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制度,300多万人次参加考试,稳步推行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适合于成人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统考组织管理与技术模式;加强了“高校网络教育质量监管系统”、“中国远程与继续教育网”和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网络教育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加强了对公众的信息服务和资源服务。

4 积极推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积极推进实施“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引入高校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了7个乡镇、社区、企业和行业型的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启动实施“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网络教育统考网上考试系统与题库”等系列项目,进一步推进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加强了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已评审出近百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

5 推进高校面向农村和行业等开展成人继续教育

中央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人才,面向农村和乡镇招收网络教育学员9万人;中央电大八一学院、总参学院招收网络教育士官学员7.8万人;配合有关部门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试点高校面向行业、企业、地方和部队办学,与20多个行业系统合作开展专业技术人才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379个、347万人次;全国电大系统非学历教育年培训100万人次。试点高校初步探索了适合于从业人员业余学习的网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程。

三 加强继续教育现状调研和宏观政策和战略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