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的保护范文

生态环境的保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篇:生态环境的保护范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生产决策的依据是市场需求和价格杠杆传递的市场信息,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资源的流向都由市场需求和企业所能获得预期的利润所决定,这也就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但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环境没有产权明晰的所有权,无法参与市场交换,不能通过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来实现其最优的配置,这时政府就应当伸出“看得见的手”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当然,政府所采取的各种污染控制手段是一种制度安排,其效果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面临制度时采取何种对策,而这些对策又将影响到其他企业的行为,从而使本来就存在竞争的企业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

2公民之间的竞争关系

尽管保护生态环境涉及到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或者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公民竞相采取掠夺性的方式开发资源,包括对森林进行滥砍滥伐、在草原上过度放牧等等方式,造成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据统计,中国土地沙漠化仅有5.5%系风力吹动沙丘前移造成的,而其余94.5%全系人为因素引起(其中过度垦殖造成的占25.4%、超载放牧造成的占28.3%、水资源开发不当造成的占8.3%、开矿筑路造成的占0.7%)。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公民认为,自己个体的行为对生态环境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影响,如果自己不采取这些行为,别人就会采取这些行为,到头来就会是自己吃亏、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利益得到损害。因此,林区、牧区的群众纷纷采取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利用资源,造成“公地悲剧”。比如,长期以来,在谋生压力和竞争压力下,农民形成了以开荒种粮为主的不合理农业生产体系,原本可以作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且生态和经济价值较高的林地草场被当作荒地开垦。这样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已经开垦的耕地粮食产量不断降低,加上农民存在广种薄收意识,片面追求开垦扩种增加粮食产量,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又比如,牧民发展畜牧业片面追求牲畜头数增加,而不是依靠科学养殖和加快出栏周转等来提高经济效益,造成牧区县超载已近70%,半牧区县超载已经超过80%,产草量平均单产下降30-50%。同时,由于农民生活能源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做饭取暖等仍然主要依靠林草植被,对林草植被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3结语

第2篇:生态环境的保护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作用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其规模也越来越大,工业化生产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对环境造成了重要的影响。而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虽然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较躲林业都受到了破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加强对林业的保护,以此来提升我国生态环境水平。

1.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1林业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水土资源的平衡

林业作为自然资源之一,其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保护水土资源的平衡,降低水分的蒸发,使其土壤能够固定。如果水土资源有林业的存在,那即使在大风雨天气之后其水土资源也不会造成严重的流失,所以,林业能够有效地保护地面的植被[1]。我国西部地区就是因为缺少森林面积,所以水土资源的流失就十分的严重,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水土资源对于我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人们生存的基础资源,因此,一定要加大对水土资源的保护,而林业资源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水土资源,如果土壤上有大面积的林业覆盖,就能有效地降低雨水的蒸发,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其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流失,对于稳固我国地表径流水以及土壤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1.2林业能够调节气候

林业资源除了保护水土资源平衡作用之外,还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地光合以及蒸腾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树木就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这就会致使周围的温度得到有效地降低,从而就能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除此之外,树木在蒸腾作用的过程中,还会产生适当的水汽,而这些水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周围的温度进行调节;并且水汽在挥发的时候还会在空气之中迅速冷凝形成降雨,从而就能达到雨水循环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林业较多的地区就会经常出现降雨的现象。因此,林业在整个生态环境中能够起到一定的气候调节作用[2]。

1.3林业能够固沙防风

树木在生长的时候,其根系需要深入到地层地下才能形成较为强壮的根系,而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固地表土壤,除此之外,如果在林业较为茂盛的区域,其就能形成防护林,在一些风沙较为严重的区域就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在林业地区如果是遇到风沙气候,林业不仅能降低风速,还能改变风向、减少沙丘的移动性,进而就能很好地保护耕地或者是绿洲。因此,在一些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都会建造林业以此来作为防护林。总而言之,林业能够起到较为良好的固沙防风作用。

1.4林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染

林业在整个生态环境中还能减少污染,林业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将大量的污染源吸收掉,使得地球上的空气能够得到一定的净化。除此之外,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不仅会吸收二氧化碳,还会产生氧气,将污染性气体吸收掉,因此,具有较强的空气净化作用,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2.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发展措施

2.1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加大对科技的使用

要想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大力发展林业,而在新时展背景下,要想更好地发展林业,就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为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转变以往粗放式的经济模式,加大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依靠科技的力量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而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则需要加强对林业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此,一定要尽可能的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3]。

2.2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

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经济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林业的发展。林业在生产过程中,首先需要准确的把握住市场需求,建设新经济林业;然后则需要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尽可能的将实现原料使用率;最后还可以加大对森林旅游行业的宣传,以此来推动林业的发展。总而言之,一定要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以此来提高林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才能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对林业生态效益的重视

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每个人都知道林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因此,林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林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注重林业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加强对林业生态效益的重视。就目前而言,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生态环境却受到了较大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人员更应该加强对林业生态效益的重视,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只有这样人们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为此,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过分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

3.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的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就需要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林业作为人类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更要加强对林业的合理利用。林业在整个生态环境保护中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加强对林业的保护,不仅能有效地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为此,一定要加强对林业保护的重视,以此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刁云飞,张苏.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6,54(1):99-100.

[2]范伟香.对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作用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5,36(8):260-261.

第3篇:生态环境的保护范文

[关键词]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23-01

1.制约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

1.1 森林管理滞后

我省有造林的漫长历史和丰富的技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造林工作,但是在管理上却存在许多问题,如林业政策多变,山林纠纷久调不决,林业管理费过低等,导致林农管林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上许多国家法律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林农没有得到实惠。因此,在管理上出现漏洞,林农主观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2 忽视个人利益

在农村山林管理体制上,强调集体经济利益,忽视农户承包经营权的利益,侵害了林农的合法权益。如村民委不按承包合同约定期限随意收回林农承包的山林,林农砍伐林木审批手续繁琐,费用过高等等,都表明对个体利益的不重视。

1.3 缺乏相关法规

国家没有专门的林业生态法规,在《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中也没有具体条款内容,导致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无法可依,影响林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实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经常遇到阻力。林农为了从经济利益出发,只种植经济林,不按计划进行砍伐,对生态林不重视。

1.4 打击力度不够

偷盗和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历来都是地方各级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头痛的一件事情,而在打击力度上仍然过软、过宽,打击不力。诸如对盗伐林木之类的犯罪,法院有的只是判处罚金和缓刑,犯罪分子没有得到实际的执行,起不到震慑作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情枉法现象。

2.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2.1 经济发展的基础

森林和林地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一切经济活动都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个基础。经济与生态,自古以来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双方互创条件,互相促进发展。经济取之于自然而求得发展,取之过度则强迫经济来偿还。我国全国每年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 000亿元。因此,生态系统制约着经济活动。在各种天然系统中,森林总的利用率和生物生产力是最高的。和其他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更为复杂。其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都更为丰富。比如,和草原的调节作用相比,可以说,森林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就要远高于草原。无论对于长波辐射,还是对于短波辐射,森林都具有相对高的吸收率和相对低的散射率。此外,森林系统中还具有相当高的可利用的净辐射。

2.2 防洪保土的根本

我国每年因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江河泛滥造成的损失很大,受灾人口数亿人。而追究洪水泛滥的根本原因则跟森林系统有关。首先,洪水迅猛而下是因为森林系统遭到破坏,土地失去植被,导致雨水不能进行截留。其次,土地失去植被,水土流失被造成,这就使得河床、库区、湖底和泄洪区出现淤积,自然又会出现河床抬高、库容减少的现象,泄洪能力也减弱。

3.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3.1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用具体实例来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讲解毁林开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认识到,要增加经济的建设,就要首先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观点,才能让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政策得到彻底的实施。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的同时,也应建立完善有效的奖励惩罚制度。对肆意破坏植被的干部群众,要根据相应的政策及法律进行惩罚。对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增加植被覆盖率的干部群众,要进行荣誉和物质奖励。

3.2 发展当地优势特色经济

要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有规划、系统地开发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化,如造纸业的一体化发展建设。同时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也要大力鼓励农村特色的旅游行业、林产品加工制造业、森林观光等,充分开发森林文化、游憩等功能,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通过开展森林旅游,促进乡村旅游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农村收入构成,实现收入来源多样化,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使广大农民在保护青山绿水的同时得到更多实惠。一是建立定期互相沟通交流机制,使不同地区、不通部门能够有有效的交流学习渠道,将总结学习到的成功方法和经验相互沟通,使成功的经验与方法能有效、快速地在各个地区得到有效实施。二是组织干部群众到全国优秀林区建设的地区考察学习,认真总结和学习当地政府与群众的经验,快速、有效地将学习到的经验在本地区实施。

3.3 重视生态保护社会效益

生态功能优先原则是森林法律体系构建要遵守的首要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步认识到森林作为资源,其首要的价值应该是生态价值,然后才是经济价值。以前把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放在首位,忽视其生态价值,必然会导致森林的破坏和环境的破坏,这是不容质疑的事实。从长远利益来看,如果不能保证森林生态功能的实现与发挥,其经济利益也无从谈起。把森林的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对于《森林法》从“资源保护”到“生态建设”从“木头立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变将会起到桥梁的作用。

3.4 积极落实科教兴林战略

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林业的发展也要落实科技优先的战略。在林业工作中渗透科技兴林战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从不同方面逐个进行开展,相关部门要加快新品种的培育工作,必要时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品种,重点培养那些抗逆性强的树种,先注重解决生态建设以及防护林的建设,逐步开展经济林的培育工作,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更好地开展林业保护工作,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可以建立科技示范区,培养高素质科技工作人员,提高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为我国林业工程建设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江民锦.森林旅游开发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博弈分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84-187.

第4篇:生态环境的保护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人类的各种活动,使原有的自然生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剧自然生态恶化,而自然环境的恶化又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进而危及生存。回顾历史过去,总结种种经验教训,使我们从中得到启示和力量,同时也给我们指明努力的方向。

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天然林保护

以往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及偏见,天然林未能得到人们的青睐,甚至还遭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认为天然林是自然生长物 ,不必计算林价,并把天然阔叶林中生产出来的各种用材林统称“杂木”低其他一等,价格最低档。砍后又一把火地清杂炼山,造上杉木等。致使我国天然林日益削减,日趋衰竭,针叶林大量增加,影响生态环境。目前,最混乱的是矿山开发,特别是露天矿的开采,征占用林地破坏植被最多,造成严重的水土保持现象。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开发建设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部门通力协作,同时必须有计划进行,尽量避免毁坏林地,不得已受破坏的林地应及时恢复补上。对个别不执行的应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予以治理方能见效。

二、提高和强化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生存的重要条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本身。而森林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和主体,是防灾减灾、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促进人类健康等特殊作用,是其他物种不可代替的。因为森林占地空间大,覆盖层厚,叶面积总和也大,固定太阳能、制造有机物质的数量和功率最高。尤其是天然林,它是在一定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时间演替发展而成的其结构稳定,物种繁多,生态效益比人工林强,自然生长力及生长速度也比人工林快。可以说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结构最复杂,产量最大的生物库、基因库、储存库。人类不能没有森林,森林如果被毁,人类就难以生存。因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最重要的是保护森林资源。

三、转变林业经营机制,增加生产资金的投入

过去,由于农村单一的经营模式在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总认为山林是集体经营一种模式,林农也习以为常依从,始终不会萌生资产所有权的观念。社会上向林业伸手和很多,投到林业上来很少,以致有关林业发展的资金、资源、资产和体制等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好,更谈不上天然林保护。原有的经营机制已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现代林业应分为事业型和产业型两大类,前者是专门发挥生态效益的林业为“公益林业”,后者是专门发挥经济效益,向社会提供林产品的林业为“商业林业”。当前,我们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1)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和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2)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提高。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3)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林农还可以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

四、采取多种途径和调控办法,加大对非林区群众的生存权保护

保护生态,政府得有经济实力。实践证明,较为行之有效的解决生态保护与生存权、发展权保护矛盾的办法有以下几种:(1)移民。按照现在的思路,退耕还林,主要是给退耕户钱粮补助。补助多少,国务院有个标准,即一亩退耕地每年补20元,另外每亩一次性补助种苗费50元;粮食补助,长江上游地区每亩每年;补助年限视还林类型而定,经济林的补助年限为5年,生态林为8年,到期后,还可根据农民实际情况,相机决断,确需继续补助的,可以延长。对于政府来说,这是退耕还林的第一笔开销。接下来,政府必须雇人监督。要是没人监督,农民背上种苗上山,捱到日落时回家,树栽没栽,只有天知道。再说,树木能否成活,一半靠人,一半靠天,要是栽上的树不活,就等于往里白搭钱。即使树成活了,政府还得有庞大的护林队。以上还只是一笔眼前帐,再远一点,退耕的农户,政府给农民钱粮,养他们5年, 5年后怎么办?倘若政府断“奶”,农户又会重操旧业,先前的努力,就会付诸流水。政府要是不想前功尽弃,就得花上血本,养他们一辈子。就算养一辈子,事情也不能了结。因为人类总是在不断地繁衍,这一代农民安置好了,下一代人仍有穿衣吃饭问题,政府是不是要将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地包下来?所以按照现在退耕还林的思路,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却非长远之计。倘不作及时补救,留下后患,将来处理起来会很棘手。

第5篇:生态环境的保护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法治建设

1 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1 生态破坏造成的原因

人类无节制的破坏自然环境导致了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我们为了经济的发展,为了得到更高的效益,短期内的利益最大化,严重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大量砍伐森林,污水不经处理任意排放江河湖海,工业气体不经净化随意排放至大气中等现象,对我们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我们生活的质量严重下降,森林覆盖面积越来越少,温室气体含量不断增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加剧,地下饮用水资源减少,物种时时刻刻不断减少等。人类总感觉是强大的,可以支配一切,可以控制自然,可是在支配控制一切的同时,无节制的索取,开采,无节制的破坏,这种观点,使得人类向大自然任意索取,任意排放污染物,任性破坏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导致了大自然严重的破坏。

1.2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必须保护自然的方法,同时也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是人类生存必须遵循的。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对保护大自然必不可少的。付出就有回报的,有时候是正回报,有时候是负回报。为了正回报,人类是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珍爱大自然的动物,植物,花草,树木等等,合理利用资源,不要过度开采,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治理污染。要努力使我们的生存环境,自然生态不是破坏,而是保护,合理的利用,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2 环境的突出问题与解决方法

2.1 饮用水方面的防治与治理

在饮用水方面首先人类要合理的开采和合理的保护饮用水水源,不要浪费用水,要节约用水,加大人力物力、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不要让不法分子过度用水,破坏用水,排放废水,破坏饮水的质量,在农村由于农民意识相对薄弱,农民对农村饮水破坏,导致的安全与健康问题:如农药,厕所家禽,医疗垃圾等导致了农用,家用,医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2 大气污染的防治与治理

对大气污染的防治要降低商业用煤的粉尘气体污染。如平房烧煤炭,锅炉用煤,工厂用煤,一定要采取各种方法降低煤炭的使用。要加强煤电工厂对大气污染的合理的治理。要在各大中城市及其周边严格控制和取缔大型的工厂。要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如核能,水能,风能等新型能源。让人类用上自然的放心的,不破坏自然的能源。

2.3 城l环境的防治与治理

我们要加强加大城乡环保方面基础建设,提高城乡污水处理,减少家庭废水,工厂废水,对环境的破坏。加强城市,农村,工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的垃圾不要无节制的去破坏农村,农村的垃圾也不要肆意的破坏水土,合理治理,合理保护,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人人有责。

2.4 加强人与自然的生态保护

要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相结合,治理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要大力保护天然原始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的恢复与修复,不断完善天然林的保护。要加强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做好原始树林、原始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现阶段我们对环境的保护主要是后期的治理。没有前期的预防。在实践当中,人们通常是注意的对环境的后期治理,没有重视前期的可持续发展,结果往往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对大自然,生态坏境的保护,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变本加厉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结果没有考虑到如何减少资源对水土对空气的污染。环境的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长期的从头到尾的保护。我们现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是最后治理。实际上根本没有控制和防范前期的污染保护,在生产当中也没有考虑到如何降低,减少污染的方式方法。结果在后期的治理当中加大治理的难度,无形当中提高了治理成本高,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

2.5 环境规划对社会的发展

环境规划就是具体到人员到部门,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当中是时常出现。污染了无人治理,无法可依,无人管理,不法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们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把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环境管理有序的联系在一起,综合执法,综合治理。有人可管,有法可依是防治与减少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经济的根本性措施。可是现如今,环境规划往往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先染污后治理,没有形成先期的保护。没有形成环境污染的集中防治,增加了集中治理的难度,加大了环境治理的成本。

3 保护环境主要措施

3.1 全面推行环境保护责任制

现如今许多方面好多工作都有目标责任制,所以在环境保护方面也要明确目标责任制。明确环境领导与环保部门,环保人员的工作目标和责任,可与落实情况与主要领导主要部门主要人员签订责任状。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真正得到落实。不到位的要依法处理。环保部门要定期检查和通报目标落实情况,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合理落实。

3.2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环境的治理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做到环境的保护,这就是提高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工作,通过报纸,宣传页,媒体,网络等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大家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宣传和公益性实践活动,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让人们知法懂法,用法律的手段保护环境。

3.3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环境保护的很好手段,对于没有违法的要宣传教育,对于初步违法的要给予警告,对于严重违法的,就要追究法律责任。国家要大力提高对这些执法部门,执法人员的权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放过每个破坏环境,触及到法律的不法分子,不法企业。

4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是息息相关的。只有环境保护好了,社会才能很好的发展,只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才能造福子孙后代。加速社会发展进程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与自然环境是时时相关,密切联系的。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没有很好的,健康的,安全的生活自然环境,更不会有人类美好的生活。人类只有与自然和平相处,才能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人类热爱自然,从自然中不断索取的同时就要去认真保护,爱护自然。虽然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必不可免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合理的开采,合理的保护,大自然和人类是能很好的相处。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对自我对下一代,对子子孙孙的一种责任,只有我们保护好了环境,才能很好的去做其他的事情,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都是我们全心全意去爱护保护,合理的索取才能得到的。

参考文献

第6篇:生态环境的保护范文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实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0-0014-01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繁衍的物质基础。数千年以来的人类发展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一旦生态环境保护缺失,就难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努力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之中,落实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之中。

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困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发展经济,就必然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可以说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由于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许多农村地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为摆脱贫困局面,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不断扩大畜禽水产等养殖面积,违规排放大量污水与垃圾,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水污染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乡镇企业属于重污染行业,因为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及工艺技术落后,污水防治设施匮乏等原因,导致工业污水未加处理就直接排放;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居民随意排放各类生活污水,使农村聚居点附近的地表水与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二是垃圾污染问题。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的垃圾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加上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活垃圾无法得到及时处理与回收,垃圾无序堆放,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成为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农业污染问题。主要指农业生产性污染,包括农膜、化肥及农药污染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粗放式生产,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从而导致土壤与地下水大面积污染,土壤质量退化严重。

2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

2.1 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弱化性已显现出来,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对未能满足农村环境保护的需求。对此,应健全完善符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的环境保护法规,并积极制定有关实施条例与法规配套措施。与此同时,在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时,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治理理念,编制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法律保障体系。虽然我国已颁布了《水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等生态领域的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因此,要结合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现资源环境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2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确保环境公平的重要机制,对于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求国家尽快对农村生态脆弱地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发展规模进行严格控制。要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脆弱地区与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实施补偿,可考虑征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税,并将征收的范围限定于资源开发类企业及污染企业,要将税收的适当比例定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同时,要全面扩大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并依据专款专用原则,将环境保护税收入作为地方政府改进农村环境专项基金。国家应对恢复生态环境项目进行强有力的税收优惠,鼓励发展生态环境整治、污染治理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并及时剔除现行税制规定中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

2.3 形成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机制

目前,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日趋严重,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对此,必须开展综合治理,以切实形成农村环境治理机制。首先是加强规模化畜养殖场综合治理,通过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及处理技术,鼓励兴建与养殖业、种植业等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并全力发展农村沼气,实现畜禽粪便的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其次是要有力地控制工业“三废”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要加大资源和环境的监测、管理,坚决防止出现新的污染源。第三是在农业生产中,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与农膜等各类化学物质。可通过采取生物防治病虫害及大量增加农家肥与种植绿肥等办法,从而减少化学物质的过度、过量使用,要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以减少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并提高土壤肥力与农作物的产量、质量。最后是大力控制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染。这就要不断地将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结构调整和治理乡镇企业污染紧密结合起来。凡是属于应当淘汰的乡镇企业,应该坚决予以淘汰;凡是属于保留的乡镇企业,不仅要引导其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从而实行乡镇企业污染物质的集中控制,而且要按照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改造与生产技术升级换代力度,从而降低物耗与能耗,并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使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需要较长的时间。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等特点,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必须提高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要素,运用多种手段,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宋言奇.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略的六大环节[J].小 城镇建设,2007(4).

第7篇:生态环境的保护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生态环境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伴随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在加剧。无论是面源污染、点源污染,还是生态环境破坏,都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严重障碍。

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包含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第一,城乡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一体化,即在观念上树立城市与农村环保同等重要的理念,努力实现城市和农村环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第二,城乡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一体化,即管理体制的设计一体化(针对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完善相应的环境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一体化(对城市和农村的环保投入实现均等)。第三,城乡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一体化,即城市和农村环保工作同样有法可依。服务于城乡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平等化,必须根据农村环保的特点,制定专门的农村环保基本法,修订与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的职能和资源占有优势决定了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这个作用不应局限于城市,更应当向农村延伸。

政府作为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差距。第一,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短视。现存的政绩考核体制是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缺乏对环境保护尤其是农村环保的战略性、长期性考虑。同时,政府将环保资金过多投向工业和城市,农村环保几乎享受不到环保专项资金的保障和先进环保技术的支持。第二,现行法律制度轻视农村生态环保。虽然现行法律提出了农村环保问题,但是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定,一些重要的农村环保领域还存在空白。第三,农村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现行环境保护体制过分强调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公众的参与,特别不利于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

消除差距,加强政府农村环境保护法律职责。第一,创制与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体系。结合农村生态环保的实际情况,在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制度和农村环境应急处置机制等。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政府要重视科学规划在农村环保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乡镇企业的布局,控制污染物排放。设立专门负责农村环保的管理部门,明确职责,提高管理效率。第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运用经济手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受益者负担”的原则,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外资多元投资的方式,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鼓励个人出资参与农村环境建设,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机制。第四,加强农村环境监测与监管。建立农村环境监管平台和监测体系,完善环境信息制度,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第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教育,培育公众环保意识。针对文化素质较低和环保意识较差的广大农村居民,政府应“自上而下”发挥引导、教育职责,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知识宣传和培训。

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环境问题的社会性、复杂性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指导下,公众参与已成为各国环境保护的公共基调。①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样也需要各类团体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公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尚存障碍。一是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欠缺。农村居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的现象很普遍,垃圾的分类处理更是无从谈起。在农业生产领域,随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水体、土壤污染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更有甚者为了眼前经济利益,盲目建设污染企业,使得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破坏。二是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缺失。我国现行法律缺乏环境知情权的规定,政府的环境状况公报内容单一,指标种类较少,特定地区的环境整体状况和变动趋势难以客观反映出来;且因一些环境状况指标技术性过强,不便于公众理解,达不到应有效果。三是公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救济渠道不畅。我国法律规定有环境行政处理和环境诉讼两种基本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但由于现行环境诉讼制度对于人资格规定过严、对证据的科学性要求过高、公益诉讼机制尚未健全、法律援助不到位,导致农民因成本高昂而难以通过诉讼维护自身的环境权利。

开辟多方途径,方便公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一要参与农村环境立法。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根据公众关注的程度和理解程度,创造条件,使公众参与制定完善防治饮用水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农药化肥污染,保护自然资源和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二要参与农村环境执法。加强农民的参与和监督力度,纠正、限制执法中的不当行为,减少的发生;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利用村民自治的有利因素,建立一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约束的农村环保机制,提升广大农民对环保执法的支持力度。三要参与农村环境普法。加强普法工作,提高农民的环境法律意识,使农民自觉地参与环境决策、维护其环境权利。通过多种形式的环境法制宣传,强化农村干部和村民的集体荣誉感,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农村环保: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有效对接

从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来看,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政府与广大民众的倾力合作。②公众参与并非公众对抗政府的机制,而是优化政府运行的机制。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机制所反映的理念正是充分吸收公众的智慧和力量,使环境保护得到真正的实现。③

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实现对接的可行性。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托“政府管制型”的行政管理机制难以满足需要,引入以公众参与为助力的“互动型”环保新机制已是形势所需。第一,政府主导对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引导、保障功能。一方面,政府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使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最终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环境整体利益保护观念。另一方面,政府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履行其公共利益代表人的职责,开辟多种渠道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提供制度保障,为公众环境利益受到侵害时提供救济保障。第二,公众参与对于政府主导环境保护的补充、监督功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有助于克服政府职能的局限性,也对政府履行环保职能具有监督作用。

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有效对接的制度构建。实现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有效对接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第一,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源头控制制度。政府把环境指标量化作为乡镇企业设立审查及项目引入审批的重要指标,采用税收等一些财政手段引导企业,建立绿色生产、营销体系;通过科学规划村镇布局、居住和生活排污公共设施建设、防灾减灾等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依法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引进节约型的先进种植、养殖和灌溉技术,鼓励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支持发展生态农业。第二,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保障制度。一是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有关环境监测信息和科技标准;二是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三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第三,建立建全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制度。一是建立专群结合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制度。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宣传发动,实行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建立起“专群结合、点面结合”,全面覆盖农村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二是建立政府环境保护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监督机制,积极组织和引导公众充分发挥环保议事权,同时将政府环保职能的落实从某种程度上通过环境绩效显示出来,把环境绩效纳入每一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之中。第四,建立环境保护社会教育机制。针对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一是将环保教育纳入农村中小学学校教育,把环保知识写入教材,培养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二是各级政府加大力度,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农村绿色生态教育,将环保法律宣传,农药、化肥和企业排污的破坏性、危害性宣传以及环保型农业技术知识普及作为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三是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引导农民树立“绿色消费观”,节约资源,通过转变消费模式,间接引导生产模式的转变。

注释:

①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之互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第8篇:生态环境的保护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园林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就是通过自然资源合理、科学利用,遏制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减少自然灾害,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并通过发挥城市园林绿化作用,保护和装衬历史景观,承载和支持人类的科学文化发展,达到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噪声、防风防灾、美化市容以及观光、游憩功能,促进景观、生态与文化紧密结合,人与动物及自然界的和谐共存,确保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与城市园林概述

生态环境是指包括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等5大类生物之间及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包括有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园林是在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及当代人们的需要,以整体城区为载体,以创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为目标,以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互相渗透的表现形式,实现城市及辖区的园林化,形成新型生态园林城市。

2城市园林设计策略

2.1 设计取向

2.1.1 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建筑区、道路、草地和林木布局,以大量的林木和草木绿化覆盖,减少和控制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及有害气体污染,提高抵御风沙侵袭能力,有效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与气候,降低噪声污染。

2.1.2景观、生态和文化结合,协调发展。将人类的历史、思维和情感赋予大自然以生命表现,建造种类丰富多样的树木、花草等植物群落,为飞鸟、昆虫及小动物等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以形态、色彩与风格各异的花草树木,衬映各种不同的建筑、地形、道路及河流,构建绿树成荫,百花争妍,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为人们创建优美、舒适、清新的生活环境。充分体现植物、动物与人类相依相存,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同时加强自然景观和古建筑景观的修缮和保护,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

2.2 设计形式

城市园林设计由花草、林木、山水、动物、时令及天象等自然景观要素,道路、广场、建筑、雕塑、园林及艺术装饰等人文景观要素,以及含形、声、色、光、味等能影响人类审美心理感知的物理因素有机结合构成。

2.2.1 观赏型园林。是综合了景观、生态及人的感受,遵循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协调、统一与微差等美学原则,采用敞与障、透与漏,疏与密、张与弛相间结合等手法,以丰富的季相色彩变换构造彰显动态美感的景观。如上海外滩的九亭绿化示范园里,用银杏、广玉兰、红运玉兰、红叶李、茅白杜鹃等树木花卉以及八角金盘构成的“花饰绿带”,就犹如一幅“步移景换”的流动画面。强调情、景交融,意、形统一,利用植物寓意寄托情感,创造联想美境。如以青翠竹丛表达虚心与气节;以傲霜梅花释放无畏坚韧的情怀;由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等植物芳名组合成“金玉满堂”;由桂花、杏花寓意“富贵幸福”;还有象征宁静柔和的白花,欢快热烈的红花引发联想和感慨。

2.2.2 环保型园林。是以保护生存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构建环保型植物群落及卫生防护林带。选择抗污染、杀菌、降风速能力强的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种植,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良土壤、防风减灾的基础上,为人类与动物创造良好休养生息环境。如在市区道路两旁、街边和公园种植树木,以吸收净化空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氟化氢等有害气体,吸收散射噪音;在有限的空间种植占地少的藤本植物,为人们创造遮荫避暑、凉爽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憩中,吸吮清新空气,观赏怡人景致,卸载精神负重,享受美好生活。

2.2.3 文化型园林。在如历史遗迹、宗教寺庙、风景名胜、古典园林及纪念性园林内,种植各种与其特定文化氛围相宜的植物,形成不同的文化环境型植物群落,引发人们感情与环境间的联想共鸣。

2.2.4 科普知识型。建造各种能表现植物典型特征的科普知识型植物群落,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自觉爱护和保护生存环境。如上海闸北公园生态园设立的市花区、名花区、进化区、珍濒区、藤蔓区及水生区等植物组群,就能使游人在观赏中学到很多相关植物学知识。

2.2.5 经济型园林。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建设具有经济价值且与环境协调的乔、灌、花、草、果、药等植物群落和苗圃基地,以满足市场需要,增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第9篇:生态环境的保护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保 存在问题 治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下半年日益提高,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尤其是广大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非常严峻。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对其进行治理的对策。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在广大农村,人们的生存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依赖就更为直接。应肯定的是,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环保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主要表现是:开发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增强了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农村环保投入有所增加,且环保投入已经纳入到国家重点投资领域;农村环保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环境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农村治理、控制环境污染的能力在显著提高,已经有了较成熟的环境保护经验和管理办法;环保理念开始渗透到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生态破坏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质量继续变差,功能持续降低;生态环境污染继续加重,已经由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的趋势发展;生态灾难增多,生态建设跟不上生态破坏的力度和速度。因此,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处理好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的具体表现

1.规格化养殖污染严重

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此带来的是集中、高密度养殖,其产生的污染往往超出了环境容量。

2.生活垃圾污染广泛

村镇居民产生活污水、垃圾随意倾倒,造成了很大污染,特别是在夏季,到处蚊蝇滋生、臭气熏天;还有在农田、村庄院落焚烧秸秆,造成了大气污染;塑料地膜和塑料制品的无控制使用,使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

3.化学肥料造成污染面积大

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污染随着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烈性农药成本低、效果大,厂家商家有利,农户使用方便,所以屡禁不止,使用这类农药后,暴雨冲刷,必然形成大面积污染。

4.乡镇工业污染加剧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kg,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农业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5.滥垦滥伐和滥捕滥猎,使生态失衡

在农村,滥垦滥伐,滥捕滥猎现象严重。有的栽上几年的小树,就被随意砍掉。更有甚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肆意乱捕蛙、中华蟾蜍、蛇等国家保护动物。这都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民环保意识淡漠,对污染后果没有危机感

由于多方面因素,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还底,环保意识淡漠,对环保没有迫切的要求和污染后果的危机感。因此,人为的、随意性的破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2.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使日常生活造成污染严重

由于农民多年的生活习惯和农村落后的环境基础设施,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随意丢弃,造成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河道淤塞等现象突出,对农民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3.化学肥料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的途径

农村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极高,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已经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

4.乡镇工业环境管理不力

农村中对环境冲击最大的是非农产业的快速增长,乡镇工业污染可以归咎于产出增长快、资源利用率低、污染处理率低、技术进步慢和环境管理不力等原因,集中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污染排放总量增加迅速;二是污染治理水平明显落后;三是环境管理制度落实不够;四是缺乏适宜的诱导政策。

5.农村环保管理基础严重薄弱

农村环保机构没有设立,环保经费严重短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农村乡镇,受经费和编制的限制,没有设立专门的环保部门,环保经费更是不足。同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提醒农民关注环保问题。

6.对自然资源形成了掠夺性利用

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增长速度过快,通过对粮食、能源、水、住宅等基本生活条件的巨大需求,给自然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探讨

1.政府要强化对农村环境的管理

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政府要确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农业污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把农村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要增强各级领导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2.加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力度

2.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有机农业、鼓励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通过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从根本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2.2二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制定政策,鼓励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农户经营向农庄经营转变,努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

2.3加强污染控制研究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而这种管理方式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这种情况下摸清面源污染的状况,收集农业面源污染可靠的基础资料,进行适合国情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研究已是环境污染治理的当务之急。

3.从农村环境治理上控制生活污染

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环境治理上,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应操之过急。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及技术手段的欠缺,一味地采用城市环境处理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针对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发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较低成本的处理技术,然后共聚财力,分级实施。

4.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乡镇工业污染

当前,乡镇工业污染控制应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完善农村环境管理网络;完善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一套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配套污水等环境治理设施;优化乡镇工业布局,增强农村环境管理的能力;加速技术创新和推广,发挥技术创新在乡镇工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5.努力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在农村树立起“讲卫生光荣”的新风尚。村民自身应尽量控制农庭垃圾数量,简化、减少包装;使用可利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以减少“白色污染”;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随意随地倾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