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外医学信息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进行的与MEDINT项目相关的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开发[2]。以曼彻斯特总医院的Barnet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发展了许多医院应用系统。同时期美国的盐湖城、奥克兰、斯坦福等地的一些科研机构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研究分成了两个方向:一种是在大型、时间共享型的单机系统中聚合或集成电路的设计;另一种则主要致力于在小型计算机上的分布式设计。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始出现多机模型的分布式医院信息系统。美国进行的医院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院信息管理工作所做的努力。这种研究,一方面满足了计算机时代医院信息管理的需要,更为深远的意义是它成为了医学信息学产生的基础。而医院信息系统目前也已经发展成为医学信息学下的一门学科,成为国内外医学信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受到了教学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极大重视。当前,医学信息学教学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培养医生、护士和行政管理人才的一部分。由于培训目的的多样性,医学信息学的教学计划、课程和内容差别很大,国家之间和机构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美国早在1972年就开始支持医学信息学研究生培训计划,现在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学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不但设立了医学信息学系、规范的学位教育,而且有了较为专门的研究中心和公认的学术单位。欧洲的许多医学院校在20世纪90年代也设立了医学信息学专业,荷兰鹿特丹的Erasmus大学同时有医学信息学的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课程。各国医学信息学科的成熟程度存在差异。随着医学信息学职业化发展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标准出现并被该领域内从事培训工作的各学术机构所接受。医学信息学的对象是生命系统的信息和知识,医学信息学研究的内容是与生命信息密切相关的知识系统和语言系统,这些系统都具有无穷的复杂性。因此,医学信息学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所面临的挑战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国外医学信息学研究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其研究成果也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目前,以支持临床工作的CIS系统为研究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与质量保证、电子病历与整合信息系统等。而国内仍然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为主要研究内容,较少涉及CIS系统。
二、我国医学信息学教学和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医院信息管理工作仍然以建设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为主,与国外相比,我国高层次医学信息学人才匮乏,医学信息管理水平至少要落后10年,这是我国医学信息学教学和研究滞后的结果。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医学信息学发展基础薄弱: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医学信息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是在医学图书情报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国外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医学信息学相比,医学信息学发展先天不足。医学信息学的任务是借助医学科研中获得的知识,开发和评估各种有关获取、处理和解释患者数据的方法和系统,计算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医学图书情报专业教学侧重于医学文献信息的处理,学生计算机能力普遍偏弱,无法适应应用计算机技术管理医学数据和信息的现实需要。但直到现在,国内对医学信息学的概念与实质仍缺乏深入的、清醒的认识,许多人仍把医学信息学等同于医学图书情报学,甚至有人认为医学信息学教育就是讲授医学信息检索课l_3]。这种认识是非常狭隘的,对我国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医学信息学教学体系不合理:2003年,国家教育部将“医学信息学”正式列为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外专业,医学信息学还没有成为医学高校的正式专业。而我国已成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30多所医学院校,其教学现状也并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适应医学院校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教学内容千差万别。许多高校只是在讲授医学课程的基础上,再讲授一些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对医学领域信息的管理鲜有涉及,体现不出学科的交叉性和医学信息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有些高校则干脆把该专业办成了第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也是定位在公共信息管理上,根本无法满足医院信息管理的需要。
(三)受传统信息管理理论的制约: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信息管理理论由于其自身的根本缺陷,如重视显性知识的管理,忽视对创新更有价值的隐性知识的管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忽视医院员工智力因素在医学信息管理中的作用;将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廉价的公共资源来管理,未将其上升到资本的高度来认识等,使得医院中“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医学信息管理工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左右为难,更使许多人对医学信息学投资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三、发展我国医学信息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对策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构成了医学信息管理发展的新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学信息学面临着理论更新和学科重建的新任务E。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医学信息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医学信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应该作好以下工作。
(一)正确认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意义:当前,生命科学信息与医学信息的“爆炸”,对医生、患者、医疗卫生管理者和决策者都是严峻的挑战。信息爆炸不仅体现在信息数量迅速膨胀,并且体现在各种依赖于特定条件的机制、解释以及有关的新的前沿科学理论数量众多。如何从整体上理清、综合甚至整合这些信息及学科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医务人员对于医学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系统性处理以及信息科技的潜力和局限性尚缺乏足够的知识,对医学信息学教学和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实质也认识不够,特别是医院的领导层,对医院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目标及实现途径认识模糊,这一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医学信息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医学信息学界有必要就医学信息学的内涵、实质及教学、研究的内容展开讨论,以便澄清认识,统一看法。
(二)加强对研究工作的领导:我国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工作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研究的主体是医学图书馆和医学信息研究所,虽然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多数是以实用为目的的研究和开发,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一个国家的医学信息学发展,绝不是各种各样独立研究的总和,而是需要在硬件、软件、数据知识库、标准化工作及教学培训等方面的全社会的准备和积累,需要全社会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步骤,需要有自己的有权威的和卓有成效的学术机构、学术团体、实验室和科学家。对我国这样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更是如此。为此,应大力加强医学信息学研究的领导,切实发挥中华医学信息学会的领导作用,编制我国医学信息学发展规划,设立科研课题,协调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医学信息研究所、医学信息技术公司之间的合作,开展医学信息学重大项目研究的联合攻关。
(三)建立合理的教学和培训体系:将医学信息学列入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以“医学信息学”取代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图书情报学”专业,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情报学”设置为医学信息学的两个方向。前者侧重培养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人才,后者侧重培养医学信息的分析人才。应尽快制定符合医学信息学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包括设立主干课程,编制专业适用教材。同时,进行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培养医学信息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力开展在职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信息管理技能.力日强国际合作,选派教学和研究人员出国进修,引进先进的医学信息管理观念和技术,缩小与国外的差距E引。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医学专科预防医学教学现状,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专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3个自然班16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问卷调查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状况与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并分析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因素。结果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依次为:学习动机不足、课程难度系数较大、教学过程趣味性不够、与专业联系不紧密、案例使用较少等。结论预防医学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强化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效果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1]。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大卫生观”,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知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国内很多一线教师致力于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研究,也尝试将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等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收效不大[2]。笔者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故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在课程结束后了解临床医学专科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与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并加以分析,以期从学生角度探讨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专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3个自然班16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对预防医学的认知与学习态度、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等。由教师集中讲解填写要求,学生独立填写,并当场回收。为保证调查质量,控制问卷填写时间(不超过15分钟)。
1.2.2统计分析
运用Epidata3.1软件进行资料录入,并对数据仔细校对。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发放问卷164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回收率100.0%。男生62人,占37.8%,女生102人,占62.2%,平均年龄(19.58±0.36)岁。2.2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状况及学习态度
2.2.1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56.7%的学生认为学习预防医学有用,43.3%的学生则认为很少用或无用。对于预防医学课程主要内容,75.0%的学生认为环境卫生内容有用,90.2%的学生认为营养与食品内容有用。
2.2.2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学习态度
调查发现,62.2%的学生学习兴趣强,14.0%的学生无兴趣。
2.2.3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55.5%的学生认为板书教学有必要,79.9%的学生认为PPT教学有必要,95.1%的学生认为增加实验课程有必要,93.9%的学生认为增加平时作业有必要。
2.3影响预防医学学习效果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预防医学学习效果的因素依次为:学习动机不足(52.4%)、课程难度系数较大(50.5%)、教学过程趣味性不够(47.2%)、与专业联系不紧密(45.0%)、案例使用较少(33.8%)。另外,学生认为影响本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还包括专业课程任务繁重、课时安排偏少、课堂人数偏多等。
3讨论
3.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满足教学需要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内容较多,而现有学时安排较少,导致教师课堂教学压力较大,学生学习负荷较重,不利于保证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适当增加学时数十分必要。此外,本课程内容较枯燥,学习难度较大,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围绕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需要和特点,筛选重要知识点,突出实际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另外,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内容有用,职业与劳动卫生、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内容无用。鉴于此,笔者认为可考虑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将学生认为有用的、愿意学习的内容和其他内容穿插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3.2注重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而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从事学习活动或维持已有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3]。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习活动,影响学习进程及学业表现[4]。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趣味性较强时,学生学习动机较强,听课效率更高。根据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特点,可以从下几方面增加教学趣味性:(1)设计趣味性、生活化案例。比如学习职业与劳动卫生内容时,可搜集现实生活中影响较大的事件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播放视频。如学习环境卫生内容时,可选择环境保护的宣传片、环境污染导致的灾难视频等,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习动机。(3)进行动画设计。如学习卫生统计内容时,可尝试设计动画游戏以及动态图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3.3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调查发现,支持板书教学和PPT教学的学生占比较高,表明这两种教学方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有一定适用性,但PPT较板书更生动,故学生更倾向于此种方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学习环境卫生内容时,为加深学生感官认识,可利用PPT播放图片或影像资料;学习统计学部分内容时,由于假设检验的步骤性较强,内容重要,如用PPT讲解,播放速度太快,不利于学生掌握,可用板书讲解,降低讲授速度,更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综上所述,结合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和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以符合学生特点为宗旨,以展现课程魅力为目的,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玉娟,黄月娥,陈柏锋,等.临床医学本科生《预防医学》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1):99-103.
[2]秦华,李慧.双向即时教学反馈法在高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6):111-112.
对于非预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有所认知,进而是他们形成良好的预防观念与思维。因此,这就对教科书具有一定的要求,所选的教材的内容必须是在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接收范围之内的,还需得到国家卫生与教育部门认可才可以。不得随意选用网络上的没有认证商标的教科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学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是新开始的教学课程,所以,该学科的教学的各个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没有完整的、固定的教师团队,大多数都是从预防专业里借调过来的教师,或者是从校外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就是说,非预防专业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加强非预防专业教育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很重要。因为,具有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是提高非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一方面,要让参与教学的教师进行集体的备课、试讲与教案的编写,这样可以让教师就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教师的试讲中寻找出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改正,确保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求校领导或者是教科研的人员进行听课,监督教师在课堂上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丰富非预防专业教学领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
3增强学生的对预防专业的重视
要知道,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专业的教学使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他们着想。但是,许多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就要提高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预防专业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他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才可以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提高非预防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3]。
4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口腔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程,以及进行一定的教学实践,可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医学遗传学知识和常见的遗传性疾病知识,但学生只有在进入口腔专业课的学习之后,才开始接触口腔领域相关的遗传性疾病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大多出现于口腔生物学、儿童口腔医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等相关教材中,内容分布较为散乱,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与口腔有关的遗传性疾病知识。基于当今医学遗传学课程在口腔医学中的学科现象和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我国口腔医学界广泛需求口腔遗传性疾病知识这一事实,有必要编写一套适用于多数医学院校口腔医学专业的《口腔遗传学》教材,并且针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一定学时的《口腔遗传学》课程,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具有丰富的知识背景,便于开展与口腔相关的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和研究。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医学遗传学知识逻辑性强,难以记忆,涉及一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相对枯燥抽象,很多学生感到理解困难,不易掌握,并且各个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遗传学总课时较少,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有限的学时中既要完成理论教学,又要完成一定的实验教学。基于这种现状,有必要探讨改革医学遗传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单纯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着重强调《医学遗传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综合能力为主。在《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从常见的遗传病入手,用典型病例分析介绍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病的传递方式及诊断治疗等知识,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作者在《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充分采用了PBL教学法,例如,针对“遗传病的系谱分析和遗传咨询”这一实验内容,作者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选题目,分角色表演,以小组为单位模拟遗传咨询的过程,寓教于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系谱分析和遗传咨询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的生动性
围绕2种口腔最基本的遗传性疾病———牙本质形成缺陷和牙釉质形成缺陷,针对口腔专业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以病案讲解的方式介绍牙本质和牙釉质形成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以图片和视频形式重点介绍与口腔相关的遗传性疾病的遗传和临床特征,让学生对这些疾病产生形象化的认识。为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近年来发表的前沿科学研究文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的表现紧密结合,学生可以了解目前国内和国际口腔遗传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改进考核制度,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考试作为一种最主要的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犹如风向标,具有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作用。近年来,医学遗传学知识得到了迅速发展,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增加各种新知识、新内容。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不能够依靠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必须寻找其他有效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一直以来,医学遗传学考试大都采用传统的试卷形式的终考制度,本教研室尝试在口腔医学专业中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既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又增加口头表达知识能力考核、获取新的科研知识能力考核、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考核等多层次、多方面的素质考核方式。即在最终的考核过程中,对课本知识仍然采取试卷考核方式,占一定的分数比例;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考核占一定的分数比例;课堂小组讲课考核占一定的分数比例;积极参与课堂模拟活动的考核占一定的分数比例等。另外,鼓励学生积极撰写科研论文并给予适当加分,最后得出一个合理的综合考试分数。这种考核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考试制度,让分数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加深了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知识的掌握,在实践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结语
目前,肿瘤学教学仍采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即以教材为主体,以教师在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和考评机制不合理等缺点。应用到临床中,这种教育模式是存在很大弊端的。首先,除却基本的理论知识,临床应用中更注重实际的操作技能。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今天,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爱及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也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量的理论课程和较少的技能训练往往与临床脱节,以致学不能致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是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实际的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如果一切为了应试死记硬背,就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从而限制了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肿瘤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面广。肿瘤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到多系统多个信号通路。在肿瘤学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全面系统地对肿瘤的阐述和理解,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能找到有效的研究方法,也不能对肿瘤学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肿瘤学教学中加强转化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转化医学有利于肿瘤学教学中教育观念的更新。肿瘤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学科。肿瘤的表现千差万别,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呈明显升高的趋势,各种形式的肿瘤层出不穷,呈现多样化和年轻化的状态,而肿瘤的治疗方法也处于不断更新中。面对转化医学的发展和新时期对临床医师的要求,肿瘤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具备较强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也是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转化医学的过程,不仅是临床医学生利用临床上所遇到的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到临床诊治的过程。这样就对现阶段的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也要紧跟世界医学发展的节拍,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研究前沿,动态和科学研究成果。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未来合格的复合型医疗人才。转化医学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转化医学要求学生以临床为指导,将临床上所遇到的问题带到基础研究中去,同时要求学生主动及时获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学科发展动态,收集最新最前沿的科学资料,解决临床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要实现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成果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背景,查阅大量的英文文献,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更新和补充修订,以使教学内容更趋完善和实用。此外,转化医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学,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带着问题去学习,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3肿瘤学教学中加强转化医学教育的措施
在肿瘤学教学中加强转化医学教育,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转化医学的意识,这是在肿瘤学教学中建立转化医学模式的关键。所以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和掌握转化医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并在肿瘤学教学中贯穿转化医学教学思想。教师应认识到,转化医学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趋势。要充分认识转化医学的本质、意义和价值,熟悉转化医学的基本内容、精神及主要程序,掌握实践转化医学的各种知识和技巧,从而改进临床教学工作。其次,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临床转化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肿瘤学本身涉及面广,其教学内容包括多方面的医学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牢固掌握理论基础。肿瘤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且病种复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转化医学的概念,能增强学生的转化医学和临床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能以临床问题为基础开展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成果能够成功应用于临床,从而推动肿瘤学的发展,造福广大肿瘤患者。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方案和步骤进行具有转化医学意识的复合型肿瘤学医学生的培养:第一,在临床医学生中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进行临床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基础和临床课程之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根据临床需要综合和重组医学基础各学科知识,有利于医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第二,在临床带教过程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式教学。这样,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联系起来,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等多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第三,学生参加临床病例讨论,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中,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在遇到临床问题时也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答。第四,加强灵活多样的教学查房,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患者的认识,不再停留于死板的书面知识,而是直观的面对患者的交流与认知。第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多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多了解国内外同行的研究现状,加强学术交流,培养科研思维,进而成为肿瘤学的高端人才,既可以围绕临床问题展开基础研究,进而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临床。
4肿瘤学转化医学研究的方案和步骤
在21世纪的今天,虽然肿瘤患者的预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肿瘤仍是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从目前临床角度看,肿瘤学中主要的问题还是如何预防肿瘤的发生、如何鉴定肿瘤高危人群、如何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如何开展肿瘤的个体化治疗等。而国际上目前关于转化医学业已出现不良倾向,如仍坚持脱离医学实际的高精尖研究;炒作概念,将其泛化,有追风现象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未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案和步骤进行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和应用:一方面,通过基础研究提高肿瘤的确诊率,如通过肿瘤(正在研究的鼻咽癌)GWAS研究,研制出能从遗传学角度预测肿瘤发病风险的基因芯片,以期将来能比较准确地鉴定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加强临床研究,在临床中强调诊疗规范的制定,增加新病人入组临床试验的比例,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出口。另外,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肿瘤生物样本库,为未来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5结束语
关键词:儿科学;临床教学;教学模式
1儿科学特点及其教学现状分析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与其他学科相比,又有明显的特殊性,即:儿科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儿童,年龄分布跨度大,从出生到14岁,期间经历身体及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情况复杂、病情多样,上至中枢神经系统,下至泌尿生殖系统,各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均是儿科学所要顾及的范围。儿科教学模式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主流的教学模式仍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则以被动记忆及知识灌输为主,知识理解程度有限,学习记忆过程枯燥,缺乏乐趣。此外,儿科教学又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困难和障碍,儿科患者多为年龄较小的人群,语言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疾病所造成的不适以及对医生问诊的内容常常表达不到位或不能完全理解,因此,临床见习和/或实习阶段、不同疾病的临床实践环节,医学生很难准确的就课本所描述的理论知识在患儿身上实践验证,理论知识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实践印证而不能完全掌握和理解,更不能游刃有余地使用知识。此外,近年来,日趋严峻的国内医疗环境,致使易患矛盾时有发生,作为以小儿为服务对象的儿科更是易患矛盾的重灾区。所以,如何行之有效的提高儿科的教学治质量,培养诊断水平高的儿科医生,是每当前个儿科教学工作着值得着力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及已有的教学改革相关模式,探讨其在儿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以期探究适用于儿科学教学的临床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儿科教学质量及医学生儿科学理论及实践的水平。
2现行医学教学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2.1循证医学教学模式
循证医学指以科学实验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根据的医学,他是通过高质量的医学研究得到科学的结论,再将该结论应用于同类疾病患者,进而实现诊治科学规范,患者最大获益的医学治疗模式,同时,再对新的治疗结果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综合评估,反馈性修正已有的研究结论,最终为医学科学研究及临床医疗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①通过在教学中引进循证的思维,积极引导医学生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检索、查询循证医学研究相关结果,同时,结合日常实习所见和总结,深刻理解儿科疾病的每个知识点,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进而充分理解疾病的病理病因及治疗的原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自我化”转变进程,在参与他人疾病研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疾病的认识。②
2.2LBL、CBL、PBL及TBL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讲者,学生为听众的讲座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应用范围最广。其优点是易于开展,省时省力,一个讲者,一堂课可满足十几仍乃至上百仍的教学任务,并且,这种对知识的传授较为系统,可就单个知识点或疾病较系统的给学生予以灌输,但它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记忆效率差,学生理解及掌握情况除和自身理解能力有关外,还和讲师的水平有很大关系,而讲师的水平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③鉴于此,在以LBL为主要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诞生了CBL(CasebasedLearning),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尝试,具体操作上,是以某个特定的典型病例为线索、以数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以LBL的讲座形式为基础,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就某个疾病展开讨论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能激发学生课堂积极参与的热情,但仍是以教师为主导,思维方式及步骤均过于标准和一致,学习及思维的节奏也均由教师完全把握,缺乏因材施教的合理性,但其本质仍是教师课本知识的灌输过程。④随后,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种称之为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提出并实践。PBL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以自助探究解决问题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寻,而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仅仅起辅导的作用,遇到难以自行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才出场予以帮助。他的特点是注重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对过程的一致性无统一要求。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对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教师教学负担加重,精力需求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过于零散,虽能较好地解决问题,但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却过于匮乏,知识全面掌握的程度较差,知识传递能力不足。⑤为了克服PBL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有学者提出TBL(TeamBasedLearning,TBL)教学模式,即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他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TaskBasedLearning)。TBL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课前自学、课内考核、组内讨论、教师精讲、组内作业、组内互评”。⑥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PBL教学模式上改革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强调了课前及课内的自助学习及组内学习讨论,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也发挥了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弥补了PBL教学模式及LBL教学模式的不足。
2.3标准化病人及仿真模型模拟教学模式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是指通过特定培训后能够表达某些疾病患者的症状乃至体征的正常人。又称为模拟病人,通过培训,使其能够准确表现出疾病的临床实际问题,以便于医学生临床实践的开展。⑧SP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特定疾病的情境,标准真实地模拟出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其不但能提供更多的机会供学生实践操作,而且避免了因临床教学可能引发的一些医疗纠纷,对提高教学有很大帮助。仿真模型是指用特定的材料制作的人体模型模具,可供医学生在上面进行临床相关操作的模拟演练。通过在模型上反复练习,一方面体会实际操作的过程,另一方面对疑难问题及时反馈,从而强化临床操作的实践技能。在当前患者对教学操作配合度差的情况下,是增强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方式。
3儿科教学模式的分析及选择
前面我们将当下主要的几种教学模式一一进行了分析,其中“循证医学”模式是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诊疗依据的搜集手段。标准化病人及仿真模型的应用也只是医学教学过程中的组成环节,上述模式单独使用均不能有效完成和提高教学质量。而标准化病人模式,在儿科学教学及实践中的使用受限较成人科室明显。不同于成人科室的标准化病人,其言语症状均可由成人在特定培训下完成,儿童表达的特殊性,使得儿科标准病人的培训和现场模拟均很难和现实接近。从LBL教学模式到TBL教学模式的变迁,是不同教学模式的变迁与更迭,更是教学模式改进的体现。TBL教学模式的出现,基本涵盖了LBL教学模式知识系统性的特点,又有CBL及PBL教学模式的引导性和医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性学习特点。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仍不能缺乏“循证医学”的模式,而在临床实践中,除在少数可实习患儿身上实践操作外,其余大多数的临床实践操作均需仿真模型的帮助,这也是当前医疗环境复杂、医患关系敏感时期巩固和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目前,在儿科教学中以“TBL”教学模式为主导,“循证医学”模式为思维方式,以仿真模型模拟教学为实践途径,三种有效结合,是新形势下提高儿科教学效果、提高医学生理论及实践水平的有效也是最为可行的方式。
作者:龚伟 何家璇 吴宣林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注释:
①王艳,王欢,赵新利.循证医学教学探析[J].科技视界,2013.36:171.
②肖群文,贺湘英,熊晶晶,等.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儿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卫生软科学,2014.11:717-719.
③王桂芝,刘红,王莹,等.我国PBL和LBL教学模式的外科教学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1:1313-1317.
④毛海青,张意志.LBL结合CBL教学模式在骨外科教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61-63.
【关键词】循证医学;教学;临床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医学。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循证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只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
目前, 循证医学已发展成为临床医学实践中的一门新兴临床交叉学科。 其核心思想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均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用科学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同时结合临床医师的实践经验,尊重病人的选择,制定出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循证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公认,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科研及教学,为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机遇,也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预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1 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的意义
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2000年加拿大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将其定义修订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与多年临床经验,考虑到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诊疗措施。循证医学模式明显不同于传统经验医学模式,但不是对传统医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经验医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其目的是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当前的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最可靠的证据来剔除无效的、昂贵的和危险的医疗决策或治疗方案,同时提供最新、最佳的证据供医务工作者参考,以满足不断提升的医疗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迫切要求。它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尊重患者的价值和愿望,体现了良好医德的基本要求。
1.1 循证医学逐渐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焦点
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理念,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及患者的意愿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集成后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正是循证医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证据,批判吸收,持续学习,符合当代医学教育改革要求,加上当前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和生物医学信息学的飞速发展,为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提供了条件,循证医学逐渐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焦点。
1.2 循证医学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将循证医学的思想引入医学教育体系,教会学生如何查证用证,使学生由被动记忆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设计者,充分发挥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终生教育观。用传统经验教学培养的医学生虽然掌握基本理论较好,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在思维的活跃性、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往往存在缺陷。循证医学教学法和经验医学教学法的。学习实践循证医学是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全面培养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充分利用当达的互联网资源广泛收集信息。
2 循证医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和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医学院校要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但现实中,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尚存在诸多的困难与不适应,需要我们积极面对,采取有效措施。
2.1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提出新要求
循证医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概论、文献严格评价、证据检索、临床问题构建、临床决策、系统评价,及循证医学中的生物统计学原理、临床流行病学原则、临床研究设计和研究技能改进、临床指南评价等,教学方式多以小组讨论为主。目前,我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明确提出了医学生应具有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 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把其所掌握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外语和医学知识等充分结合起来, 要能够依据现代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及时获取国内外最佳医学科研成果, 把握医学专业学科发展动态,并以此为指导解决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2.2 对循证医学教学理解不够深入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和进修学习机会增多,学习循证医学相关知识、方法的渠道越来越丰富,部分教师具备了开展循证医学临床实践的能力。但除部分临床教师由于临床医疗压力重,没时间去收集和选择循证医学信息资源外,相当一部分教师则高、大、全思想较重,一味追求高质量、全面的临床证据,一味机械地照搬硬套,片面地认为目前我院一方面可利用的医学数据库太少,很难获取高质量的文献,而且某些地区病人经济条件较差,遵医行为差,即使有好的证据也难以应用。更多的教师则强调本科生基础较薄弱,在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活动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循证医学用于临床实践者少,而用于教学者更少。
2.3 开展循证医学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主要体现在师资缺乏,进行循证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未受过正式、规范的循证医学师资培训,并且人数少,能在工作中全面开展循证医学实践的更少;此外教师外语水平整体较低,语种单一,学校医学信息库较少,获得高质量全文医学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的能力有限,这也是客观事实。
3 讨论
循证医学教学对传统的医学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重教科书学习,培养的医学生存在创新意识薄弱、思维不够活跃、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足等弱点。循证医学注重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开设循证医学专业课程以及将循证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使医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查找最佳的研究证据,评价证据的真实性、重要性和适用性,运用证据并后效评价循证实践过程,能够提高医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
总之,临床医学本科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传播循证医学理念并结合学校或医院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循证医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陈丽芬,邓芬,陈阳美.临床实习教学中应重视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J].重庆医学,2008,37(10):1124-113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本校2009年9月选修了预防医学的7个班级中采用抓阄的方法,随机抽取五年制中医临床专业的2个本科班,共253人。其中99人一班为教学改革组,采用“理论课+实验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另154人一班为传统教学组,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以理论讲解为主。
1.2教学内容两组使用教材均为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统计学》第1版,对照组只讲理论,实验组在理论课讲述的基础上,抽取8节统计软件实验课,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
1.3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1.3.1预防医学课程结束时,选用客观的题目(包括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考查学生的理论课学习成绩,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成绩,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1.3.2采用统一的学生自评医学统计学学习效果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态度,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每节课对学习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学生对统计学软件的应用能力四个方面。结果见表2。
1.4资料收集与资料处理全部问卷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53份,回收有效问卷245份,有效回收率96.83%。问卷回收后经过检查与核实,进行编码并录入电脑,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
2结果
2.1理论成绩两个班级的理论课成绩,教学改革组高于传统教学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2.2自评效果学生自评学习效果调查表的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评价、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兴趣、课后能否独立选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以及将来利用统计软件设计课题等问题,实验组的优势要高于对照组,并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对每节课的理解程度,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3讨论
我院在开展驻点教学工作的初期,以下问题表现的较为突出:教学设施、教师队伍薄弱。医院在教学硬件条件,如教室、膳宿条件、图书馆等教学设施方面,与传统的直属附属医院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缺乏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临床骨干的表达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等能力相比也有明显差距[2-3],少数临床骨干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教学体系、管理不规范。部分院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常常不够,教学管理人员大多未受过规范的培训,缺乏教育管理理论素养,且往往担负业务工作,专职程度不够,不能结合医院特点制定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教学考核机制。缺乏或忽视对医学生系统的、集中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得学生容易受到个别医务人员不良行为的影响[2]。院校间联系不够畅通。由于近年来高校的合并,非直属附属医院往往只能接受医学部或医学院的三级管理,缺乏综合性大学二级单位的基本职能,因而在体制上无法直接和高校的职能部门和相关学院沟通合作[2]。影响了信息的及时互通、工作的顺利开展。
2做好驻点教学的主要探索
校院领导高度重视。双方主要领导定期互访、交流工作,我院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从高校聘请教授担任医院科教院长,持续加强校院合作,努力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持续改进、实现共赢等,有效达到院校间的优势互补,为做好医院驻点教学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完善教学机构与教学设施。重视投入,启用建筑面积3,600m2的科教大楼,有效扩大教学场所,完善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模拟技能培训室、数字化图书馆及体育活动场所等,努力提供一流的教学硬件设施,满足教学需求。成立分管院长、科教处、教育科、教研室、教学干事的完整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教学评估和考核体系,建立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激励导向机制,总结分析、持续改进工作常态化开展,不断完善、规范教学管理。严格教师遴选、培养。从科室推荐、教研室选拔、科教处审核三个层面把关遴选教师,严格试听课制度,保证授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专业知识接近直属附属医院教师的水平;加大师资培养力度,认真做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普通话培训等基础工作;引进具有教学经验的学科带头人,做好示范;定期请高校教师来院培训、指导,选送教师至高校考察、观摩。有效保证临床教师队伍素质,增强临床教师教学意识,提高讲课水平,持续提高临床教师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配备专职班主任。挑选细心、负责的资深人员担任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思想、学习及日常生活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和上课态度与纪律,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精心设计、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进他们的团结、友爱。严格课堂及自习的考勤,对违反规定者,进行批评教育。采用网络QQ群、手机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安排学生早接触临床。鼓励、引导驻点班学生在课余时间,分批到门急诊、病区、医技科室、实验中心等部门观摩、导诊、协助医疗、护理活动,并安排专门的教师指导,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从医的使命感,提高临床技能,切实发挥出驻点教学的优势。
3主要成效开展驻点教学工作
7年以来,先后有136名全科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我院完成了临床理论和见习课程阶段的学习,有2人(1人病假,1人事假)中途返校。驻点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我院驻点班历年的成绩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得到江苏大学等高校领导的肯定和多次表扬。部分早期毕业的学生,很快成为医院科室的青年骨干。驻点教学有效地促进了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教学体系的完善、教学工作的规范,临床教师队伍得以壮大,66名教师通过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72名教师普通话考试达到了二乙以上,7名骨干取得了教师资格,院内教学氛围浓厚,临床骨干在教学相长中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医院的科教内涵显著升级,附属医院的功能得到强化,2012年我院以较高的分数顺利晋升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
4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