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前景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引言
计算机技术是当今社会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科学技术,而其中的多媒体技术更是集智能、声音、图像、数据以及视频等要素为一身的特点,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教育事业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其良好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更加便于学生们对相关知识要点的理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无论是在义务教育中的初级阶段,还是在各类高等院校的教育中,都可以发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会在未来的各个领域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立足点就在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内容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定义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主要是指通过融合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媒体。其中包括了音频、文字、图像、视频以及动画等多种要素。虽然各种媒体的表现形式上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存在形式都是相同的,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即为计算机二进制数字文件。严格意义上来说,虽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其作用和功能却是其他技术所不能取代的,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辅帮助。
(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计算机多媒体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当今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特点和优势主要包括多媒体信息的表现与交互、音频采集技术以及数据压缩技术。其中多媒体信息与交互是指在多媒体的平台下,可以使各类媒体形成一种良好的共存关系,并且在共存的状态中能够做到彼此间的优势互补,通过合理的媒体安排来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效果。音频采集技术是指将模拟信号采样生成数字信号,在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储存到相应的介质中。当前在采集信息上运用的技术主要有VFW技术以及DirectShow技术,二者都能够很好的实现信息采集任务。而数据压缩技术则主要是指为了得到更好地视听效果来对相关要素进行处理的过程。由于多媒体技术包含了多种媒体形式,其中具有数据、文本、三维动画以及图像等多种要素,要想得到最佳的表现效果就要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的处理和安排。
二、当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进步和提升,在人们当前的工作生活中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也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技术分类角度来看,多媒体技术可以分为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多媒体应用。其中多媒体数据处理的应用主要是指对文字、图像以及声频和视频要素的整合处理,使相关信息更好的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一种手段。而计算机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是指通过利用图像、文字以及数据的新型通信方式,来为人们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服务。在通信技术应用的方面,当前的通信方式主要有有线通信方式和无线通信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当前运用的比较广泛的通信方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通信功能相对于电话等传统的通信方式更具有图文并茂的优势,并且在利用的形式上也更具有简化的便利。人工智能是指利用机器代替人们进行相应的劳动和工作,而人工智能多媒体应用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将人工智能同多媒体技术之间进行结合,从而使多媒体技术具备智能化的特点,有利于人们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和了解。而在具体的应用中,多媒体技术有可以被分为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在编著系统中的应用、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在医疗影像诊断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通信方面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打破了人们之间的地域限制,提高了信息的瞬时性。而在编著方面的应用则为很多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和软件出版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能够以最佳的效果实现相应的工作任务。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PC来开拓市场,进行相关员工的培训。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有助于对市场的动态予以科学的掌握和分析,进而对路适销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多媒体技术在医疗影像系统方面的应用是当今医疗事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强化对医疗影像的分析和处理工作,从而得出更具有说服力的结果。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则主要是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声文并茂的条件下,教师以及学生们可以通过效果良好的图像和视频等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要求也将不断增加,为了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就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发展和完善。未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应该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分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集成化、多媒体终端的智能化和嵌入化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化。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未来发展中应当对视觉、听觉以及味觉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整合,“显示”效果并不能被作为多媒体技术的最终追求目标。要使相互合成之后的展现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满足人们的各类需求,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并且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变得更加细腻,提升人机交互的自然醒和高效性。而对于多媒体终端的智能化和嵌入化方面,则是要努力提升计算机多媒体中的多媒体性能,并将计算机芯片嵌入到各类电器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去开发更多的智能化电器。在多媒体所需要的系统和软件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最终达到多媒体终端设备智能化的目的。最后,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化发展上也要进行不断地探求和努力。在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使多媒体技术能够得到更加广泛和高效的应用,对其进行相应的网络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结束语: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已经步入到了成熟的阶段,无论是在硬件设施上的发展还是在软件的发展和创新上都已经变得较为完善,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可以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然而,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必然也会伴随着不断发现的一些问题,目前图像和音频的压缩编码规范性还有待提高,并且在一些隐私性较强的资料上也没有做到很好的强化。所以说未来的多媒体技术尽管具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优势,但仍然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只有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更加严格合理的规范,才能够使其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并更好的应用在教育事业以及医疗事业等各项领域。
参考文献:
[1]刘颖,王磊,郝锦峰.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95-196.
关键词:智能控制;方法;形式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1智能控制的发展
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速发展是智能控制学科发展的动力。以往以单纯数学解析结构为基础的控制理论,其局限性日益明显。它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在航空、航天、航海及各种工业部门,受控对象日益复杂。受控对象不仅规模大,运动学结构复杂,而且各运动变量之间严重耦合,同时还带有严重的不确定性(包括结构和参数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这样复杂的受控对象使得以确定模型和数学解析方法为基础的传统控制理论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其二,控制任务和目标的复杂化,也使传统的控制理论难于胜任。例如,一架性能优良的攻击机必须具备对空、地多目标自动攻击的能力,必须具备自动地形跟踪、回避的能力,必须具备自动导航和高品质自动飞行的能力。这样复杂的控制任务和控制指标要求,对于传统的控制理论来说是很困难的。其三,系统工作环境的复杂化,也使传统的控制理论产生麻烦。例如,在空战条件下,战场敌我态势的突变,气象条件的突变,敌方对我方系统的破坏和干扰,驾驶员的疲劳和意外失误,或者系统处于不利的化学物质环境中工作等。上述复杂受控对象,复杂的控制任务和控制目的,复杂的系统运行环境都促使人们研究新的控制方式去实现对它们的有效控制。这就是智能控制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和动力。
另一方面,近代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又为智能控制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诸如符号、语言的知识表达,状态特征的辨识,定性与定量,精确与模糊信号的处理,分析推理,逻辑运算,判断决策,自然语言理解和视觉系统等一系列拟人思维和功能均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可以说,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为智能控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智能控制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推动和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是控制科学的继承、发展和提高,也是多学科相结合、共同迸发出的新的科学技术的火花。
2智能控制的主要形式
智能控制这一学科正在蓬勃发展,智能控制的形式也日新月异。目前正在兴起和研究的形式很多,其中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2.1分级递阶智能控制
分级递阶智能控制是从系统工程出发,总结了人工智能与自适应控制、自学习控制和自组织控制的关系之后逐渐形成的,是智能控制最早的理论之一。
分级递阶智能控制有两种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基/解析混合多层智能控制理论,该理论是由意大利学者A.Villa提出的,可用于解决复杂离散事件系统的控制设计问题。萨里迪斯三级智能控制理论,按照这种理论设计的智能控制系统是由组织级(最高级)、协调级(中间级)和执行级(最下级)三级组成的,并用熵函数来衡量每一一级的执行代价和效果,用熵进行最优决策。这一方法为现代工业、空间探测、核处理和医学领域应用自主控制系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总之,分级递阶智能控制是为求解大系统,复杂系统的寻优、决策和有效控制而提出来的,是研究多级自寻优控制、多级模糊控制、多级专家控制、递阶智能多目标预测控制以及大型空间运动结构系统的三级递阶智能控制的有效方法。
2.2专家系统控制
专家系统控制(包括仿人智能控制和智能PID控制),是工程控制论和专家系统相结合的产物。这类智能控制的特点是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与传统的PID控制器的结合,它所设计产生的控制规则简单易于实现,如飞行控制过程、化工PH过程的智能控制。在这一类智能控制中,还应指出的一种形式是实时监督控制专家系统,由故障检测、故障诊断和故障处理三部分组成,这种形式在航天、航空和化工等领域都有大量应用。
2.3模糊控制
该控制方法最早提出者之一是美国著名控制论专家LA.Zadeh,1965他发表了模糊集合论。模糊控制理论主要以模糊数学和规则表组成控制决策。它适用于难以建模的受控对象,但很难做到高精度。
2.4人工神经元网络控制
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问世的神经元网络模仿生物神经系统,主要模仿人的大脑的神经网络模型和信息处理机能,如信息处理、判断、决策、联想、记忆、学习等功能,以实现仿人行为的智能控制。
2.5各种智能控制方法的交叉和结合
为了发挥各种不同智能控制方法的优点,克服它们各自的缺点和不足,各种组合、结合、互相交叉渗透的智能控制方法不断被提出和研究。例如,专家模糊控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神经网络控制、模糊PID控制、专家PID控制和模糊学习控制等。
2.6各种智能控制方法与传统控制理论方法的交叉和结合
它们既能发挥智能控制的优点,也能发挥传统控制方法的优点,在工程实际中可获得完美的控制效果。它不仅是方法研究的交叉,而且也是多学科研究的交叉和发展。这些交叉和结合有模糊变结构控制、自适应模糊控制、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神经网络变结构控制和专家模糊PID控制等。上述交叉和结合还可以举出一些,这些控制有的学者又称为综合控制理论和方法。
3智能自主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的需要,自主控制,特别是用智能化的方法实现自主控制成为当今的热门研究课题。智能自主控制也是智能控制的一种形式。什么是智能自主控制,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普遍的理解,给出如下说明。
3.1智能自主控制的含义
智能自主控制系统应该具有如下功能:系统能自动接受控制任务、控制要求和目标,并能对任务、目标和要求自主进行分析、判断、规划和决策。系统能自主感知、检测自身所处的状态信息、环境信息和干扰信息,并能自主进行融合、分析、识别、判断和决策;同时能作出能否执行任务的决策。
系统能根据控制任务、目标要求,结合系统所处的当前自身状态信息、环境信息、干扰信息,自主地进行分析、综合,并作出执行任务和如何完成任务的控制决策。系统能根据上述决策自主形成控制指令,自主操控系统状态的行为,并朝着完成控制任务和目标的方向运动。
在上述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任务改变,出现事先未预见的环境变化和自身状态变化,或出现系统自身损伤,系统能根据任务改变、新的环境(干扰属环境变化)信息和自身状态信息的改变,自主地作出分析、判断,并作出改变系统状态行为的指令,使系统改变自身的状态。或自主进行系统重组,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主进行系统的故障诊断、自修复,以适应完成控制任务和目标的要求,最终自主完成控制任务,达到控制的目标。具有上述功能的系统可以认为是智能自主控制系统,或称为智能自主控制。
3.2智能自主控制系统的应用
智能自主控制的关键是用智能化的方法实现完全无人参与的控制过程,并使系统运行达到预期的目的。
现以智能自主控制的行驶车辆为例说明其智能自主控制的过程。假定要使车辆完成由A城去B城送货的任务。智能自主控制行车系统接受这一任务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接受任务,分析任务,同时检测系统自身所处状态(是否处于运行准备状态)和车辆重心目前所处的地理坐标位置。第二步,开启环境状态检测识别系统,确定车辆自身的环境坐标位置,即确定车身是否处于地理坐标的道路中间,车头和道路规定的行车方向是否相同。第三步,将以上检测结果与任务要求相结合,进行决策分析。根据智能自主控制行车系统存储的数字地图,决策、规划出行车路线,选择好行车道路,同时根据规划出的行车路线和道路向行车智能自动驾驶系统发出行车指令,给出行车控制信号。该系统能协调地启动发动机,能控制油门,方向盘和刹车,驾车按规划的行车路线和所选择的道路行驶。第四步,在行车过程中,智能自主控制行车系统中的智能自主导航系统,能不断记录行车方向、路线、行车速度和里程,确定车身重心的地理位置坐标;智能环境状态检测识别系统能确定车身相对周围环境的坐标。如果行车中的地理位置坐标偏离了规划出的行车路线,智能自主控制行车系统应能根据车身目前所处的位置,结合系统携带的数字地图重新规划出新的行车路线,并能选好行车道路。如果行车中车身偏离了行车道路中间线,或行车前方出现障碍,则智能自主控制行车系统能通过环境视觉识别系统,给出行车方向修正指令和停车指令,避免行车事故,保持行车任务的正常执行。第五步,当行车到达终点B城时,智能自主控制行车系统的智能导航系统能根据行车规划的终点位置的地理坐标和行车当前的地理位置坐标,判断行车的终点任务是否完成。
如果行车终点位置到达,则将停车任务转交给环境状态检测识别系统,由该系统搜索选择停车位置,并将此停车位置与出发前记录在系统数据库中的停车位置环境图像相匹配,匹配无差,则命令行车智能自动驾驶系统关闭油门、发动机,并停车。如果行车过程中,智能自主控制行车系统发生损坏,系统自身应能实现故障自诊断、自修复或系统自重组。这种自修复和系统自重组往往要求能在车辆行进中完成。
结语
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有关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但发展迅速,各种不同智能控制水平的系统正在不断的研究,其实际应用也不断涌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可极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游明坤.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应用[J].软件导刊,2006.
[2]胡氢,司纪凯.智能控制技术现状分析及发展[J].煤矿机械,2006.
关键词:电力 系统自动化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7-0000-00
1电力系统自动化概述
通过多种能够实施自动检测、决策和控制装置的应用,以及各种数据、信号传输系统的之间沟通互联,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进而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最终实现提供优质供电服务的目标。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的目标,主要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各个生产、供电环节的安全、稳定、高效,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经济效能的增加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
2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构成
(1)线路检测控制与故障诊断处理自动化。配电系统配电自动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线路检测控制与故障诊断处理的自动化是。通过遥控技术以及远程遥感技术实现对智能电网的自动化控制,不仅可以实现对电网故障的实时监测,并针对问题开展针对性的诊断,同时还可以一般故障的进行自动修复。如不能能进行自动修复,还可以实现对故障系统的远程隔离,降低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线路检测控制与故障诊断处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电力检修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检修工作的速度和质量,确保电力系统可以有序、更平稳地运行。
(2)配电系统管理自动化。配电系统的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繁琐的工作,尤其是调度涉及数据多,平台的整合难度大。通过实现配电系统的自动化,可以将配电工作改由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组成的控制中心来完成,就可以使控制人员在控制中心进行工作。控制中心可以将多项工作同时进行,并且具有精准高效、不易出错等特点,而且,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进行人工操作,从根本上提高了配电工作的效率,提高管理效率。在配电系统管理自动化中还包括安全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管理自动化等两个主要系统。安全管理自动化是指系统能够及时解决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使电力企业、终端用户尽可能减少损失。安全管理的自动化可以保证电网平稳运行的同时,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尽量避免出现突然断电的情况,避免出现影响用户用电的情况。信息管理自动化是对整个供电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集中的、系统的管理。具体包括及时收集、监控、检测系统运行中的相关数据,并统一汇总到信息处理中心,由系统进行系统分析,或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发现配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进行配电工作的调整。
3电力系统配自动化前景分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使得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电力系统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基础上,使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大大的减少了人力的投入,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也可以大大的提高。
(1)功能分层分布。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与信息的传递、处理技术两者的关系紧密,其中这三种的通信的方法分别是:光纤、双绞线、电力线载波和无线等。其中因为配网节点的数量很多,以前的点对点的通信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配电载波中的阻波器已经不能适应新电网的发展。新一代的通信载波技术是以数字信号处理芯片 DPS为基础,具有强大的实时解码功能,是一种可行的、具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2)配电网系统保护。我国国民经济向前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生活中电网系统的需要性也就越强,同时这也就要求电网在供电过成当中,对其的供电要求也随之升高,这也就要求着我们在整个配电系统中,不断的跟随着时代的脚步进行发展和健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的变化,使供电服务才能更好的为人民做好服务。在进行配网工作中,其难度系数是很大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变得更加难上加难,其配电当中的线路也是非常复杂,在其中通信就配电当中的实现自动化嗯嗯核心,因为通信能够对电网的整体上进行数据的采集以及掌控,实现配电 SCADA、配电高级应用 PAS,并以地理信息系统 GIS为平台实现配电网的现代化设备管理等。
(3)电能质量逐步提升。电能质量是用电户对电能需求的重要指标,因此,未来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将在电能质量方面进一步探索新技术,使电网能够在更稳定灵活的基础上提高电能的质量,保证电网的可靠性。
(4)配电系统集成性提升。建立完善的、集成的配电系统一直以来是科研人员不断探索的主要技术,在未来,可以通过建立主站式一体配电系统来提高配电系统的集成性,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资源,形成整个系统的一体化。
4 结语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中的管家一环,通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可以在供电方与用电方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有效解决电力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显现,促进我国电力系统进入良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电力系统的自动化需要对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很好的利用,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配电系统的自动化在降低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的同时,大大提高电力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作为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还需继续探索配电系统自动化的应用技术,以使其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华标.对配电自动化发展趋势及其实现方法的初步探讨[J].广西节能,2013(03).
[2]马志强.我国配电自动化的现状和展望[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
[3]杨立明,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及其发展趋势[J],机电信息,2013(09).
[4]董群山,浅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1(12).
[关键词]家电;电子技术;现状及前景
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048-01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家电产品和家电技术的发展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家电产品质量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在我国家电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电子技术是整体技术的核心,家电电子技术的发展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家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目前家电电子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不能够完全适应家电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由此可见,本文对家电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对于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家电电子技术概述
1.1 直流家电电子技术概述
直流家电电子技术是目前十分常用的一种家电电子技术形式,这种电子技术是通过直流电力来驱动相应的家电产品。这种家电产品主要适用于采用直流供电的用户。这种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形式,该技术被称为“直流调速技术”,这种技术主要被应用在高端的家电产品之中。这种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将交流电进行整流。目前,直流家电主要应用在运用光伏发电以及风力发电的住户当中,由于自身的技术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通常要配套相应的蓄电池来更好地发挥几点的作用。
1.2 虚拟家电电子技术概述
虚拟家电电子技术是目前在城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家电技术形式,在运用这种技术的过程中能够将用户家中的所有虚拟家电进行统一的控制,进行相应的能量资源整合。在运用虚拟家电电子技术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家电的开关功能、作业启动功能、作业行为模式以及作业的控制量进行控制,在对这些量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进行控制。在控制的过程中往往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能够提升家电的安全性和节能性。
1.3 网络家电电子技术概述
网络家电电子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家电电子技术,这种技术的发展主要得力于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家电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人们的家中构建网络家电、家庭网络、智能家居等先进的家电产品,能够更好地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网络家电电子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功能实现途径是信息互联,这样能够更好地搜集用户的使用信息,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反馈。
2.家电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
2.1 直流家电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直流家电电子技术是通过直流电力来驱动相应的家电产,这种家电产品主要适用于采用直流供电的用户。在用户的住宅中应用直流供电技术最早是由荷兰的电力能源研究中心提出的,这种提议和技术方法通过了多国的认证,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良好的效果,我国对于这种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目前我国在应用直流家电电子技术的过程中只在部分的设施中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有350伏住在家电项目和供电项目,目前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2 虚拟家电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虚拟家电电子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我国在使用该技术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有由国外引进的LonWorks虚拟家电电子技术、Zigbee联盟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同时在应用虚拟家电技术的过程中也应用了我国自己研发的“E家佳”家庭网络联盟技术,这种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着良好的使用效果。但是目前这种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家电的相关控制规范存在着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家电电子技术的发展,仍然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和解决。
2.3 网络家电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网络家电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家电电子技术形式,在我国目前家庭网络还没有完全普及,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家电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讲家电和因特网相结合。目前我国用户使用的家电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和音频、视频有关的网络家电、其二是和家庭家电自动控制有关的网络家电。其中前者在发展的过程的市场更大,能够带给用户更好的视听体验,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而后者的整体应用范围和市场较为狭窄,往往是在高端住宅中有所使用,因此如何降低其自身门槛,开辟市场已经成为网络家电发展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3.家电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3.1 网络家电电子技术发展前景
网络家电及其电子技术是目前家电市场中最热的设备和技术形式,很多家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推出了相应的样板屋,同时有很多高端用户已经开始使用网路家电,整体的使用效果较好,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这种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向数字网络信息融合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在更多的家电中有更好的应用,尤其是在小家电发展的过程中会有更好地应用。在未来家电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家电及其电子技术会是行业发展的热点,同时也会为家电企业自身带来十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2 直流家电电子技术发展前景
直流家电及其电子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的前景十分广泛,这主要是因为在未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人们在使用家电的过程中开始使用光伏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在使用这些电力能源的过程中就需要搭配使用直流家电及其电子技术。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搭配相应的蓄电技术来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当然这种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需要相应配套设施的发展与使用,还要解决一些市场准入和行业剪短的问题。这种家电电子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值得进行进一步地探索。
3.3 虚拟家电电子技术发展前景
虚拟家电及其电子技术在目前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但是未来发展的市场前景同样十分广阔。运用这种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庭能源、能量和家庭物质资源的结合,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家电行业应当依据相应的发展需要来设计丰富多彩的软件,要保证产品能够更好地适应人们生活的需要,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庭人工智能的发展,当然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但是总体来说,虚拟几点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较好,值得进行相应的投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更好地充实我国的家电市场。
结语:综上所述,在家电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家电电子技术是整个行业发展的核心,目前我国主流的家电电子技术主要有直流家电电子技术、虚拟家电电子技术、网络家电电子技术。本文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对这三种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做出了相关分析,不同的家电电子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特点,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发展劣势。因此,在研究家电电子技术和促进家电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要对不同技术的发展前景有较好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不同技术的优势,促进家电行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于家电产品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无源无线、监测、温度
【分类号】:TM76
前言
变电站的高压开关柜、母线接头、室外刀闸开关等重要的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开关的触点和母线连接等部位因老化或接触电阻过大而发热,这些发热部位的温度如果无法实时监测,将可能最终导致火灾和大面积的停电事故的发生。
目前变电站内高压开关柜内的触点状态监测主要采用的监测方式有光纤、红外和有源无线方式,但是红外测温方式易受环境及周围的电磁场干扰,另外开关柜内的空间非常狭小,无法安装红外测温探头(因为探头必须与被测物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需要正对被测物体的表面),要求被测量点能够在视野内并无遮掩,并且表面干净以确保准确性。而光纤具有易折,易断、不耐高温等特性。积累灰尘后易导致光纤沿面放电从而使绝缘性降低,且受开关柜结构影响,在柜内布线难度较大。有源的无线温度传感器尺寸通常相对较大并且需经常更换电池,一旦进行电池更换则需要停电作业,导致系统维护成本较高,另外电池不适于在高温状态下工作,在高温状态下容易发生误报警,严重影响监测精度。
无源无线传感器测温的必要性
采用无源无线传感技术测量温度是国际上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项新的应用。采用无线射频模块和数字温度传感相结合的方法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配变电设备实时温度无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高压和超高压母线、高压开关接点(以及人员无法接近的其它危险、恶劣环境)的温度进行实时在线检测,经过与电力自动化系统连接,在中心监控室内就可以实时监视运行设备的温度状况,真正做到了远距离遥测,当被测点温度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时,就发出报警信号及时提醒有关人员采取措施。
高压开关柜作为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电气设备。现代电力系统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高压开关柜的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关柜的温升超标,直接影响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而且,过热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加以控制,过热程度会不断加剧,并对绝缘件的性能及设备寿命产生很大的影响。
随着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开关柜温度状态进行在线监测,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并对累计性故障做出预测成为可能。它对于保证开关柜的正常运行,减少维修次数,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高压开关触头处于高电压、高温度、强磁场以及极强的电磁干扰环境中,要实现对触头的测温,必须解决电子测量装置在上述恶劣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而开关柜内有高压,空间封闭狭小,无法进行人工巡查测温。
无源无线测温的优势
无源无线测温与光纤测温:光纤温度传感器采用光导纤维传输温度信号,光导纤维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能够隔离开关柜内的高压,因此光纤温度传感器能够直接安装到开关柜内的高压触点上,准确测量高压触点的运行温度,实现开关柜触点运行温度的在线监测。然而,用于隔离高压的光纤表面可能受到污染,将导致光纤沿面放电。这使得光纤测温系统用于室外开关设备的测温应用受到限制。无线测温系统采用电磁波传输信号,传感器直接安装在高压设备上,温度测量准确,可以解决电气绝缘问题,无线测温系统的特点是不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可以测量室外开关和母线接点的温度。
无源无线测温与红外测温:红外测温为非接触式测温,易受环境及周围的电磁场干扰,另外开关柜内的空间非常狭小,无法安装红外测温探头(因为探头必须与被测物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需要正对被测物体的表面),而无线测温系统却不受开关柜体结构的限制。
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变电站设备监测包括很多部分。绝大多数重要设备的状态监测都已经有相应的监测设备及系统,但随着变电站设备监测的发展,已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设备监测系统的升级改造上了。对于之前变电站设备监测忽略的一些问题点的状态监测已逐步进入变电站设备监测的范畴之中。比如高压开关柜内开关触点的状态。高压开关柜是高压输电线路控制设备。但因高压开关柜内部空间狭窄等设备环境因素,以往的状态监测设备都无法使用。对于高压开关柜内设备触点,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触点金属会有老化、氧化等不良状况,这些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设备触点温度升高,影响设备寿命,若不进行监测管理,很有可能导致设备损坏甚至引发火灾。因此对变压器设备触点温度控制变得非常重要。
无源无线传感器采用射频技术、表面波技术及压电感应技术实现传感器的被动测温。由于采用被动测温技术,因此本测温传感器不需要采用电源供电即可使用,因此该设备体积小巧,可以使用在狭小空间内的使用。本传感器可适应高温、高压、强磁及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使用,除了高压开关柜内部以外,也可以实现对刀闸等设备及其触点温度的测量。无源无线传感器设备因其特性,填补了国内多项测温空白,因此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亚. 延迟线型SAW传感器的解调算法研究[D]. 重庆大学 2012
[2] 汪可薇琪. 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与开发[D].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3] 王秀坤. 声表面波(SAW)传感器电路的集成设计[D]. 黑龙江大学 2011
[4] 王琼. 无源无线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的设计[D]. 浙江大学 2011 [5] 林卓彬. 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特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10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关键性
技术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等。本文将主要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关键性技术进行研究,分别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概述、多媒体关键技术研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关键技术的实际应用三个部分进行阐述[1]。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概述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将声音、文字、视频、图像、动画等结合为一体的先进技术,它具有集成性与交互性。它能够将数字信息通过界面显示出来,随着我国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被充分赋予了时展新特点,同时具备了显示各种形式的媒体特点[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方式,它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我国的教育教学、现代化工业生产、传媒广播教学等方面,都运用到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无论是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还是娱乐都有多媒体技术的身影。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到了一个新台阶[3]。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创新,未来多媒体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我们通过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阐述,就是想探索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道路,从而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今后的应用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推动多媒体技术应用持续稳步发展,这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计算机多媒体关键技术研究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必须加强对计算机相关技术尤其是加强对计算机多媒体关键技术的研究,这样才能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建议。那么何谓计算机多媒体关键技术呢?计算机多媒体的关键技术是解决视频、音频信号的获取和处理,包括多媒体数据的压缩编码和解码技术以及多媒体数据的输出技术。主要应用于通信、娱乐和计算机的融合,为解决电视数字化及高清晰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视频压缩技术
传统的压缩编码是以集合论为基本,它没有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主管能动性与事件本身含义[4]。因此压缩编码的发展是从信息论开始的一个不断在更新完善的过程。按照信源的统计特点可以分为:预测编码、小波编码、矢量量化编码[5]、转码编码等方法,根据图像传达景物特点可以分为图形编辑与基于内容的编辑。基于内容压缩编码方法是当前最先进的压缩方法。
(二)视频点播技术
近年来,多媒体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视频点播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将计算机、通信、电视等技术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视频点播方式,实现了人们随意收看电视节目的想法。视频点播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点播技术让课堂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视频服务系统实现功能的核心是视频服务器,视频服务器是视频点播技术实现的主要载体,它充分保障了视频播放的质量。
(三)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多媒体信息通常都是非格式化的数据,它具有数据存储分散、存储对象复杂等特点。当前多媒体资料管理工作开展得不是很好,它需要良好的数据模型为基础,利用引入封装、对象、多态、继承等概念来描述其对象[7]。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技术充分融合起来是当前多媒体系统研发的主要方向。
(四)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集成技术,它涉及到很多学科,如:计算机图形学、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等,利用计算机可以合成真三维画面,从而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虚拟现实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形成逼真实体,用户通过感官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一技术的带来的先进性与趣味性。目前虚拟现实在航天、军事、医疗、娱乐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分别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概述、多媒体关键技术研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关键技术的实际应用,三个部分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关键性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各大领域上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关键技术在视频点播,视频压缩、多媒体数据库、流传媒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上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同时,多媒体技术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创新,我们必须不断寻找自身的不足,去探索更为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让我国未来多媒体技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作者:从继成 单位: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1]饶军辉,王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0(12):53-54+57.
[2]杨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09):225.
[3]张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23):93.
[4]陈逸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6):179-180.
[5]惠红梅.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J].电子测试,2013(07):223-224.
[6]刘颖,王磊,郝锦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95-196.
[7]董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8):25-26.
[8]汪琳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0):167-168.
关键词:会计舞弊;经验识别法;数据挖掘识别法;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77-02
一、会计舞弊模式
(一)确认不当的收入、费用
美国国会审计总署2002年10月公布的一份报告表明,在众多会计舞弊手法中,由收入和费用的确认金额、时间而引起的财务报告重复次数占总数的50%以上,而费用舞弊由于风险小、成本低、隐蔽性好,尤其得到造假者的青睐。
主要的舞弊手段及案例如下:
1.提前确认收入。上市公司将尚不符合收入确认准则的收入提前确认;或者是在12月份虚开发票,第二年在以质量不合格等原因退货冲回;较高明的做法是,借助于与第三方签订“卖断”收益权的协议,提前确认收入,从而虚增本年利润。例如,2000年4月桂林集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向桂林漓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协议转让价值1 757.09万元的固定资产;在所有权尚未转移、货款尚未收到的情况下,确认该项资产实现销售收入1 757.09万元,同时确认利润433.6万元。
2.递延确认收入。上市公司推迟确认经营较好年度的收入以平滑利润,也有公司把应确认的收入推迟到下一年以提高下一年度的利润。例如,东方锅炉1996―1998年连续将土年的销售收入推迟到下年确认,虚增利润以达到包装上市的目的;又如,某公司1998年底长期投资1.78亿元收益递延至1999年确认已实现1999年净利润10 229万元的目标。
3.提前确认费用。上市公司将有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损失提前确认,以提高以后年度的盈利水平。例如,S*ST磁卡于2000年提前确认了成本费用。
4.递延确认费用。上市公司本期己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暂不确认以提高当期盈利水平。例如,渤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兼并济南火柴厂时产生的欠工行的债务问题,在“免二减三”政策未得到银行批准且与银行就此发生诉讼的情况卜,公司未计提1996―1998年的半年息,导致这三年年度财务报告存有虚假。1999年渤海集团补提了此笔贷款1996、1997、1998年三年的半年息,合计190.3万元。
(二)利用不恰当费用资本化
将当期费用支出作为资本支出不但隐蔽性好,而且可以得到“一石二鸟”的效果,既可以虚增利润、虚增资产,又可以让投资者以为该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例如,丰乐种业2002年以日常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虚构杂交水稻项目在建工程246万元,虚构棉花油菜项目在建土程306万元,总计虚增在建工程552万元。
(三)利用不计或少计已经发生的亏损。
当一些上市公司投资回报率不高、利润下降时,就有可能采用这种方法来调节利润。例如,数码测绘2001年对难以收回的长期不良资产未计提坏账,对已经损失的存货未计提必要的跌价准备,将已经发生的费用挂在其他应收款中,而未按规定计入损益,从而虚增当年利润。
(四)利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
1.改变折旧政策。折旧政策包括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两个因素,其中折旧年限的确定需要人为估计,所以具有一定的弹性;折旧方法的选择需要依据资产预期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但是实现方式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给企业舞弊提供了一定空间。例如,深纺织2003年在未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将原来对纺织类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由10年增至14年,使公司当年增加净利195.27万元。
2.合并政策的变更。上市公司通过在原合并范围的基础上减少亏损或盈利差的子公司,增加盈利能力强的子公司等方式提升合并利润,以达到舞弊的目的。同时还采用规避披露的政策,以避免被发现。
3.坏账损失核算方法的变更。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通常有账龄分析法、余额百分比法、个别认定法等,准则中规定不得随意变更其计提方法和比例,但是没对“随意”二字下具体定义,到底一年内变更一次叫“随意”还是一年内变更两次叫“随意”,而且坏账计提比例的确定也需要职业判断,因此给企业舞弊提供了一定空间。
二、经验识别法
(一)基本层面分析法
上市公司的基本层面分析包括宏观经济分析、行业现状和前景分析、公司所在行业的位置、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声望、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经营理念、公司的经营策略、公司的组织结构等等,在新审计准则中也重点强调对被审计单位极其环境了解的必要性。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与这些基本层面是息息相关的,当公司的会计报表与对这些层面的分析结果相背离时,应该将其列为调查分析的重点。当公司发生舞弊行为时,它在这些层面会表现出一定的特征,本文第二部分已对舞弊方式已经进行了具体列示,在运用基本层面分析法时可以作为参考。
(二)审计意见分析法
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加以分析,也是识别财务报告舞弊的一个重要途径。分析审计报告时,应关注审计报告中所反映的意见类型,因为注册会计师所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直接反映了财务报告是否存在舞弊及其严重程度。截至2006年4月30日,1 456家上市公司2006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类型为:标准意见1 307家,占所审计上市公司的89.77%:非标意见149家,占所审计上市公司的10.23%。在非标意见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85家,保留审计意见35家,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29家。这表明在目前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十分严重。
(三)剔除法
1.不良资产剔除法。新会计准则下的不良资产除了包括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不良资产剔除法的运用,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加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加幅度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有“水分”。
2.关联交易剔除法。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从利润表中予以剔除,将从关联方所得的资产赠予事项产生的资本公积从资产负债表中予以剔除。通过上述剔除,可以真实地了解一个上市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自身获取利润能力的强弱,判断该公司的盈利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从而判断其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等。
3.异常利润剔除法。新会计准则下的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上市公司的利润表中予以剔除,以分析和评价异常利润是否对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过大,客观地判断和评价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高低和利润来源的稳定性,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业。当企业利用资产置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手段调节利润,所产生的利润主要通过这些科目体现,此时,运用异常利润剔除法识别会计报告舞弊将特别有效。
三、数据挖掘方式识别
(一)数据挖掘方式的优势
数据挖掘技术就是针对日益庞大的电子数据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信息处理技术。它一般采取排出人为因素而通过自动的方式来发现数据中新的、隐藏的或不可预见的模式的活动。这些模式指隐藏在大型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大量信息存储中的知识。它是在对数据集全面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数据内在和本质的高度抽象与概括,也是对数据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升华。所以把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舞弊财务报告的识别很有必要也非常紧迫。
数据挖掘是一种集成的技术,融合了三个学科的技术,即数理统计、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使它具有单一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的技术方法多是先从经济含义上去构造指标或者是构造模型,然后再代入数据得出结果,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需要许多前提假设并且受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数据挖掘是用数据来产生模型,再用数据去检验模型,模型的构造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这就摆脱了前提假设的束缚和主观因素的干扰,其结果更加真实、客观。
(二)应用数据挖掘识别舞弊的流程
1.数据抽样(Sample)。会计领域专家根据积累的经验从数据库中提炼出与舞弊识别相关的样本数据子集,而不是动用全部企业数据,这样可以减少数据处理量,节省系统资源。
2.数据探索(Explore)。当我们拿到了样本数据以后,它是否达到我们原来设想的要求;其中有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和趋势;有没有出现从未设想过的数据状态;因素之间有什么相关性:可以区分成为怎样的一些类别等,这都是要数据探索的内容。
3.数据调整(Modify)。数据挖掘人员通过与专家的沟通,对所提炼数据进一步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逐步分类、筛选,按照对整个数据挖掘过程的认一识组合或生成新的变量,以体现对状态的有效描述。
4.建立模型(Model)。数据挖掘人员建立挖掘模型,会计专家通过与数据挖掘人员的沟通来了解模型并加以确认。
5.模型的分析与评价(Assess)。会计领域专家在理解挖掘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的识别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在整个应用过程模型中专家与数据挖掘人员之间的沟通是很重要的,会计领域专家向数据挖掘人员提出和解释需求,数据挖掘人员据此构建识别模型并由专家分析评价模型的识别效果,以此循环反复,直至制定出有效的于挖掘方案。
云服务是云计算得以实现的具体形式。各种云计算的研究与开发,最终都要归结到提供更加灵活、方便、适应个性需求的服务,即所谓的云服务。因此云服务也是云计算实现的重要标志。信息资源管理与云计算的相关研究中,云服务是最需要关注而且也是最重要的领域。
本期专稿发表的一组文章,是邓仲华教授主持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信息资源云体系与服务模型研究”(项目批准号:11JJD6300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等级协议研究”(批准号:71173163)的部分研究成果。内容包括:《面向信息资源云服务的知识分类研究》探讨适合于云服务的知识分类组织方法;《虚拟化与信息资源云服务》分析信息资源虚拟化以实现云服务的技术问题;《图书馆云服务的参与方关系模型研究》结合图书馆云服务的特点,研究云服务中的各个参与方及其特征,提出了图书馆云服务参与方的关系模型;《美国图书馆的云服务》考察美国图书馆的云服务并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知识分类是信息资源云中重要的基础部分。文章考察了现有的典型的知识分类方法,分析总结了他们各自的特点,针对信息资源云构建过程中的特征,从用户需求和知识的使用频率稳定性两个维度出发,探讨了适合于信息资源云服务的知识分类方法。
关键词:信息资源 云服务 知识分类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3-0001-05
Research on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for Cloud Servic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bstract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is the important basis of cloud servic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and ways of classification are varie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isting typical methods of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analyzes and concludes each characteristic.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cloud servic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from the dimension of user' need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use frequency, this paper designs a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which is suitable to cloud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 information resources; cloud service;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知识是一个庞杂系统,必须通过适当的分类方法,才能将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知识分类是知识检索及知识服务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构造知识性云服务时,服务内容的提取既涉及到知识体系本身,又与传播过程中知识受体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这就要求知识分类既要适应传统的知识组织,又要满足云服务所提出的新要求。
在当前云服务的发展中,通常将云服务分为三个层次:应用层服务(AaaS)、平台层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层服务(IaaS)。这种分层的概念,较好的揭示了层次上的特点,因而成为目前普遍采用的云服务层次模型[1]。但这种三层方案忽略了信息资源这一重要因素,不便于云服务体系中的资源组织与管理,影响了信息资源在云服务中的应有作用。事实上,信息资源可作为一个辅助层(独立于三层模型之外)进行单独的组织与构建,它可以对上面三层服务进行“预服务”,即进行资源的合理组织,以使上面三层在提供服务时更高效[2]。
信息资源层要对各层提供支持,所以要根据各层的特点采用合适的知识分类方法。各种知识分类方法并没有好坏(或优劣)之分,而只有适合的程序有高有低,在云服务中这种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分析它们的特点和适用的场合就是信息资源云的构建研究的重要任务。
1 现有的典型的知识分类
知识分类是根据知识管理的需要和标准,通过比较,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按照相同、相异、相关等属性划分成为不同类别的知识体系,以此显示其在知识整体中的应有位置和相互关系。知识分类可作为寻求知识的出发点,它犹如学海的航标,既可指明求学的门径,也可为从事知识管理的人提供理论指导,以便使纷繁复杂的知识得以依类分理,各有归属,从而建立起次序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知识世界[3]。
各种知识分类方式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如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分类方案就是为了研究知识的转移与传播而提出的。从应用目标的视角分析,知识分类方式可以归为三种,它们分别是:揭示知识本质的分类、用于管理/检索的分类以及用于知识运动规律研究的分类。
1.1 关于知识本质的分类
很多大家,包括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文德尔班、培根、笛卡尔、恩格斯、钱学森等等,都对知识的本质和分类作过探讨。
知识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中外许多大家在研究知识本质的分类时,虽显现出不同的分类方式,但是都体现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这一特性。儒家的杰出代表孔子在讲学时就已经采用了分科授徒的方式,体现其经世致用的思想特征。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分类(理论知识、实用知识和创造知识)也是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同样是为了解决人类在客观世界中所出现的问题。
1.2 用于管理/检索的分类
知识的积累,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手段。在图书馆学和教育研究学界,这种用于管理而产生的分类方式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图书馆学中,主要是进行图书的分类。图书分类法以其载体类型分为传统文献分类法(受控)和网络信息分类法(不受控),传统文献分类法以纸质图书为媒介,而网络信息分类法以网络为媒介。传统的文献分类法,大多是以学科类目为基准,以文献搜索查找为目的。而网络信息分类法是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对象,以主题为聚类标准的分类方法。通过对部分网络信息的标引,建立网络信息分类导航系统,提供浏览式的分类查询手段[4]。
在教育研究学界中,无论是以教育为目的的分类法(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原认识知识),还是以研究为目的的分类法(知识二分法、学科三分法等),都是为了对知识进行更系统的管理,从而进一步实现教育研究的目标。
1.3 关于知识运动的分类
波兰尼按知识的形态将知识分为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种分类方式依照了知识的运动规律,把人自身的活动看作知识动态生成和表达的源泉,揭示了人的内在知识底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简而言之,关于知识运动形态的种种分类,目的是为了研究知识的转移与传播,加强人类对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现代,人类的实践生产活动中,特别是涉及经济领域中,关于知识的分类大多是以知识的运动形态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实际性划分。
2 相关文献管理的分类法
2.1 体系分类法
体系分类法是一种直接体现知识分类的等级概念标识系统,是通过对概括文献信息内容及某些外表特征的概念进行逻辑分类(划分与概括)和系统排列而构成的[4]。体系分类法的主要特点是按学科、专业集中文献,并从知识分类角度揭示各类文献在内容上的区别和联系,提供从学科分类检索文献信息的途径。
《七略》:汉代的刘向、刘歆根据当时的国家藏书完成的图书分类目录。它基本上是按照图书的内容性质来划分的,综合性的系统反映藏书的分类目录,共有六大类三十八小类。我国图书馆学界普遍认为《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法[5]。
《杜威十进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DDC):是图书馆广为使用的分类法,这个分类系统最早在1837年时Melvil Dewey有此分类构想,于1876年正式出版。DDC是用传统的学科来分类,总共以10个主要的学科(main classes)来涵括所有的知识体系,每个大类下细分10类(divisions),接着又再分成10小类(sections)。它的十个大类(main classes)分别是:总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言、自然科学和数字、技术(应用科学)、艺术、美术和装饰艺术、文学、地理、历史及辅助学科[6]。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是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图书情报界使用最广的综合性分类法。它把全部图书分为/列宁主义/思想、哲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综合性图书知识5大部类,总共22个大类[7]。
《中图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是对图书的一种分类方法,将知识门类分为5大部分,在这5个基本部类序列的基础上,组成了25个基本大类。
2.2 分面分类法
分面分类法,也称组配分类法或分析-综合分类法等。其构成原理为:主要依据概念的分析与综合原理,将概括文献、信息、事务的主题概念组成“知识大纲-分面-亚面-类目”的结构,按照一定的组配规则,通过各个分面类目之间的组配来表达文献主题的一种分类法。阮冈纳赞的《冒号分类法》、布朗的《主题分类法》、布利斯的《布利斯书目分类法(2版)》等是分面分类法的代表。
2.3 半分面分类法
半分面分类法,亦称体系-组配分类法,是介于体系分类法与分面分类法之间的一种分类法。它基本上是体系分类法大量采用分面分类方法的结果,即大量使用各种通用复分表、专用复分表、类目仿分以及组配符号等,并且使分类号尽量保持分段的组配形式,在详细列举类目结构的基础上,广泛喜欢用各种组配方式编制的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具有直观性较强的特点,也有较强的文献主题概念的组配功能。其主要代表为《国际十进分类法》[8]。
2.4 网络信息分类法
网络信息分类法必须要满足网络信息组织的需要、满足网络用户信息查询的需要、适应网络技术环境的特点。其分类的对象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文本、图像、多媒体、网站等等。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对部分网络信息的标引,建立网络信息分类导航系统,提供浏览式的分类查询手段。典型代表为分众分类法。
分众分类的英文原名“FOLKSONOMY”一词公认是由著名的信息构建专家Thomas Vander Wal所创,以“Folk”(民间的)和“Taxonomy”(分类体系)所组成。因此,通俗的讲,“FOLKSONOMY”指的就是平常百姓的分类管理系统,国内通常又翻译成“大众分类法”、“自由分类法”、“通俗分类法”、“群落分类法”等[9]。其特点为平面性、主观性、社会性、时效性。目前在社会化书签、博客、网络社区以及图片视频分享网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0]。
3 分类方法对比研究总结以及在信息资源云环境下的适用性
没有哪一种方法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分类方法都是根据当下所要达到的目标为导向来进行的。
(1)关于知识本质的分类方法。关于知识本质的分类大多源于哲学分类。哲学分类是很多分类方法的基础,特别是在一些应用场景(领域)分类中。正是由于其基础性的地位,所以它的分类方法较为宏观,不够细化。
(2)关于管理/检索的分类方法。传统的文献分类法的设置大都是以学科类目为基准,在文献搜索查找中是具有优势的。但是如果放在网络环境或信息资源云环境下,就不一定适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参考馆员Ellyssa Kroski在2005年就指出,图书馆自上而下的阶层式分类法的优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网络资源进行分类显然不适宜[11]。例如:用户现在需要一个资源,涉及到数学、物理、经济和宗教四个方面的知识,这时用户需要的是一种平面性的查找。如果按照文献分类的方法去进行查找,自上而下,层层递进,这样就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了负担,而且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样有悖于云服务的目的。
网络信息分类法,是以网络资源为分类对象,这一点和信息资源云环境下的分类是有共同点的,都是对资源的分类,而且都与网络相关。近年来,影响最大的是分众分类法。
分众分类以标签(TAG)的方式进行分类,通过标签的字号大小以及颜色的不同来表示其“受欢迎”的程度,能够实现快速而自动的信息聚类,生成系列加权列表和标签云(Tag Cloud),具有较强的大众趋同性、直观性和易用性[12]。分众分类所适用的环境以及它“标签”的概念,与信息资源云环境下的知识分类的应用场境相似,但存在一些问题:①分众分类法在使用过程中是“多对一”的映射关系,多个用户需求一项资源。而信息资源云环境下的分类所反映的是“一对多”的映射,因为是一个用户需求多项资源。②分众分类法在使用中的优点,是组织用户之间互相推荐和共享信息。而目前的云计算基本上还是私有云为主导,各个用户之间的资源有各自的私密性。
(3)关于知识运动形态的分类方法。关于知识运动形态的分类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大多是以实际场景中的具体需求为导向,在一个领域内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不具有普适性,而且基本上是在传统环境中进行的,与信息资源云环境各个方面相去甚远,所以不适用于信息资源云环境。但是也有其可取性,如,云计算是一种商业服务模式,目前的应用主要是企业用户为对象,那么经济场景中的一些分类的方式可以为其提供一些参考。
每一种分类都有其优缺点,没有绝对完美的划分,也不存在好或坏。我们在一个新的环境重新进行资源知识分类时,要根据所在场景的具体要求去处理、分划。
4 面向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云环境下的知识分类
信息资源云环境下的知识分类有两点需要把握。一是要符合其应用场景,以寻求一种适合的知识类型的划分,这体现了用户对知识类型的需求。二是要找寻一种适用于网络环境的快速便捷的分类方法,以提高其服务的有效性,这体现了用户对服务质量的需求。
曾伟生曾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对知识进行分类,按知识关键度和知识可用度这两个维度把知识划分成为了四类:发展类知识;生存类知识;一般类知识;边缘类知识[13]。另一种基于知识的使用频率和稳定性差异,把知识分为常规性知识和非常规性知识[14]。这两种分类方案可作为我们在知识类型划分上的重要参考。
分众分类法的标签TAG也是使用频率的一个体现,且它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分类方法。用分众分类法的部分可取的手段,从“知识使用频率及稳定性”这个维度进行类别划分,提供给用户快捷方便的服务。
在此,从用户需求和知识使用频率及稳定性这两个维度出发,参考曾伟生分类以及分众分类法的标签TAG,我们可以把知识分为四类(见图1)。
4.1 内容划分
偶发类知识:使用频率低并且因时、因地、因认知客体而异的知识,用户需求度不高。这类知识不是人们有意识获取的知识,通常是由于偶然,或无意识地保留下来的知识。
常规类知识:此类知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化和程序化,稳定性很高,在用户群中也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概念,因此需求度并不高。
发展类知识:此类知识可划分到隐性知识一类,稳定性不高,但有导向作用,价值性较高。
核心类知识:此类知识是用户目前最需求的一部分。
4.2 类与类之间的区别
用户高频使用,但并未进行深度挖掘的,属于成熟的,并且约定俗成的归为常规类。同样高频使用,但是在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度挖掘,则归为核心类。
用户使用频率低,并且显示出只是一种表面层次的使用的归为偶发类。同样使用频率低,但是通过TAG的关联关系,显示出用户对资源有挖掘的,则称之为发展类。
4.3 特点优势
类别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扩展性,流动性,更替性。扩展性适应了信息资源云的主要特征。流动性较好地反映了知识的游离性质,例如核心类的知识,由于知识的更新和扩展,原属于这一部分里的知识需求度降低或者说是使用频率降低,它就会流动到常规类或发展类之中去。而发展中的知识,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随着它使用频率的升高以及进一步的知识挖掘,就流动到核心类。更替性体现在,当一类知识它的使用率越来越低,直到一个值的时候,它会被替代,而不存在于这些分类当中。
4.4 缺陷及解决办法
这种理论模式在实际的使用中,需要引入一些参数。例如影响因子、权重等,来比较清晰客观的进行处理。另外还需要克服TAG辨识的模糊性。例如一词多义的时候,TAG就会有判断上的错误。这需要利用语义概念,引入同义词控制技术来进行优化[15],以达到用户使用的最优效果。同义词控制系统采用基于语义的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基于语义分析方法自动对相同或者是相近语义的标签进行分类统计,将语义相近或相同的关键字合作,再进行使用频率统计。更高阶的同义词控制的目标就是智能化地识别TAG的低相关度的问题,采用语义近似或相同的其他关键字来避免标签的模糊性,保证分类的清晰有用。目前基于XML的同义词控制还不能完全解决标签的模糊问题,在未来的语义平台上,有望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同义控制。
5 结语
随着技术的进步,云计算的影响越来越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需要传统的分类方法作出改变来适应云计算的深入。以用户需求和知识的使用频率稳定性两个维度出发,提出的知识分类方法是适应这种改变的需要。文中分析为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缺陷及应对方案,但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随着技术的不断加强,如何更快的解决这些不完善的地方,这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3.
[2]ZhongHua Deng,YongBo Liu, YouLin Zhao. Analysis on Integration Technology for Information Resources Cloud[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Neural Computing (FSNC 2011).
[3]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J].科学学研究,2007,(1):26-31.
[4]张丽英.中美图书分类法比较研究—从历史沿革、编订机制、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角度出发[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2008.
[5]周若立,陈树年.文献分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32.
[6]张燕飞.中外现代主要图书分类法之比较[J].图书情报知识,1990,(4):9.
[7]穆安民.科技文献检索[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22.
[8]司莉.信息组织方法与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5.
[9]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7.
[10]刘洋.大众分类法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5):205-206.
[11]EllyssaKroski.The-hive-mind:-folksonomies-and-user-based-tagging[EB/OL].[2010-02-10].http://infotangl-e.省略/2005/10/07/the-hive-mind-folksonomies-and-user-based-taggong/.
[12]朱婷.情报中的序性结构初探[J].图书情报知识,2008,(3):9-11.
[13]曾伟生.企业知识分类与管理策略[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2007.
[14]陈洪澜.知识分类与知识资源认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