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课题研究流程范文

科研课题研究流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课题研究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课题研究流程

第1篇:科研课题研究流程范文

关键词:高等流体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92-03

近几年,计算流体力学与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已成为解决各种流体流动与传热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并已成功应用于建筑、环境、流体机械等技术科学领域。过去只能靠实验手段才能得到的某些结果,现在已可以借助于计算流体力学的手段来完成。在高等建筑院校的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中,因涉及大量的流体流动问题,因此,普遍开设了研究生课程――高等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

多年来,计算流体力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离散化方法等,重点仍然是算法的数学基础、收敛性的证明及离散精度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课程中涉及的大量数学推导感到乏味,课程学完后,如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一个具体的流体流动问题进行模拟和分析,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并且难以正确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学生也不能学以致用。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不仅在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显得不足,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灵活性不足,互动性不够,缺乏新颖性等问题。因此,结合学科的发展特点对计算流体力学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进一步将计算流体力学理论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我校研究生课程“高等流体力学”的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计算流体力学的内容,课程组在重庆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和重庆市研究生重点课程教改项目“高等流体力学”的资助下,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做出了一些尝试,力图使其教学内容反映学科的特色,发挥计算流体力学本身应有的优势。此外,由于研究生课程教学学时有限、学生基础不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拓展课程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得课程学习更好地服务于课题研究,是该课程必须考虑的几个主要环节。本文围绕高等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优化教学内容

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已经超越了其传统的外延和内涵,不再仅仅是一些数学理论和概念,而正成为一门建立在经典流体力学与数值计算方法基础之上的新型独立学科。就CFD本质来讲,流体动力学是建立能准确描述具体流动过程的数学微分方程组,依据模拟几何模型和流动过程特点给予相应的边界条件,最后,联立求解方程组,得出一定精度的模拟结果[1]。CFD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和数值计算方法的日趋成熟,出现了基于现有流动理论的商用CFD软件,可以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定量描述流场的数值解,从而达到研究物理问题的目的。商用软件的出现为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流体力学提供了有力的辅助手段,但是计算流体力学所依赖的基本流体力学知识和数学基础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顺应科学的发展和工程问题研究的需要,计算流体力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还需拓展其实际应用范围。对于普通建筑工程类专业的研究生来讲,最关心的是如何用CFD手段来解决本研究领域的实际问题,所以关键是掌握计算流体力学关于建模、离散、湍流模型的选择、对流差分项的格式及时间积分格式的特点等内容;学会如何编制自己的CFD程序;如何使用现有的商用软件。

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完成高等流体力学课程的学习后,必须掌握流体力学的分析推理方法,常见湍流计算模型以及相关软件(CFD)的使用,要具备利用高等流体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的设计上,应注意内容的系统连贯和循序渐进,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分析流体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优化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矢量场论;②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及运动描述;③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及其求解;④湍流现象及湍流研究的基本方程;⑤粘性流体流动的数值分析方法;⑥离散化方法;⑦对流与扩散以及流场计算;⑧软件――CFX及其应用。其中,为了加深对流体力学的理性认识和理解,掌握流体力学中的思维特点和较综合的分析推理方法,使学生在理论修养和实际处理流体力学问题的能力上都有明显的提高,课程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新增了离散化方法、对流与扩散以及流场计算和软件应用三个部分的内容。增加了CFD软件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对软件的使用操作的理解,使其学以致用。减少了势流计算、粘性流动解析解以及边界层理论这部分内容。加大了CFD应用程序这部分内容。

教材选用本校课程组编写的《高等流体力学》,帕坦卡编写的《传热与流体流动的数值方法》,和陶文铨编写的《数值传热学》;参考教材选用吴颂平翻译的《计算流体力学基础及其应用》,王福军编写的《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张兆顺著的《涡流大涡数值模拟的理论和应用》;实践教材选用孙纪宁编著的《ANSYS CFX对流传热数值模拟基础应用教程》;此外,我们还建立了相关的学习网站,网站上有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学习辅助材料等。

课程学时数共45学时,采用“两段制模式”教学,即将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分为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的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基础知识为主,第二部分以应用为主。两部分独立讲授,第一部分着重讲述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离散化特征、对流差分格式、边界条件的处理、紊流模型等,第二部分讲述流体流动仿真与CFD软件应用。授课对象为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授课对象是掌握较强流体力学知识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时,强化第一部分内容;授课对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则侧重第二部分内容。

二、丰富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能力

1.凝练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起点。为了使高等流体力学课程的知识更好地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服务,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凝练。通过参阅其他理工科院校相关院系的教材和讲义,从中精选出适合专业需要的内容编写教材,并对某些不足进行改进,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之既能清晰反映高等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又能结合上述几个专业的实际应用特点,与专业课进行有机衔接和整合。着重收集了与建筑土木工程相关的流体力学内容。

考虑到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与本科生有较大区别,并且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工程流体力学的一些基础知识,选取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起点,使学生在较高的层面上学会应用流体力学这个理论工具。

2.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由讲授、联想、解疑、归纳、作业这几个部分组成。其中讲授要抓住重点难点,由浅入深的讲解,由于课时较少,内容多,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充分准备每一讲的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习惯做法,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高等流体力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数学推导能力要求高的特点;但是另一方面,其课时相对较少,为了解决内容深与课时少的矛盾,在授课方法上侧重于精讲多练。对关键的基础理论部分(如流体力学基本守恒方程的推导),安排较多的学时讲深讲透,使学生能够从本质上掌握流体力学这个理论工具。同时,课后安排与基本理论密切相关的习题和工程问题让学生加以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消化,同时提高应用理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板书、多媒体技术、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高等流体力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授课手段不应一成不变。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较多地采用板书的方式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对于一些实际工程问题或自然中存在的流体力学现象,采用动画或视频的形式展示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建立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复杂规律。同时,利用网络及时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包括:课程大纲、授课教案、讲义、课后习题、国内外相关教材等资料,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简便、轻松的教学环境。

4.利用试验和CFD模拟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本课程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实验设备资源,开设演示性实验、验证性试验和设计性试验。安排适量的CFD程序操作课程,并邀请国内外大型设计院人员讲解CFD软件,加深学生对流体力学工程应用的理解。此外,课题组任课教师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也给不少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场所。收集了与建筑土木工程相关的工程案例,通过案例讨论和分析,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提升课程教学的互动效果,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5.启动双语教学。为了便于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国际上关于本学科的新知识和先进技术,使学科技术更好的与国际接轨,我们在教学中逐渐开展了双语教学。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一开始就全部采用外语教学,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学生学习初期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部分或全部使用第二语言(英语)进行教学。同时我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年轻的老师出国深造,能够更好地讲解国外原版的专业教材,使学生能够阅读相关技术知识的英文文献资料,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并且结合工科专业特点,能熟练运用相关的英文编程工具和商业软件,能够应用英文处理和交流相关问题,拓展课程中的专业视野。

三、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

保罗・佛莱雷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2]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协作能力,因此成为国际上大力推行的教学策略之一[3]。

相对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学中更注重对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更应该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力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教学中改变一味地灌输,注重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积极开展讨论式、演讲式、辩论式、案例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其主动思维、辨析、讨论的热情。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仿真案例计算。在教学中应当尽量将讲授的新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借助生动具体的案例和多媒体场景形象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出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和探索。

四、结束语

在计算流体力学的教学实践中,作者把握《高等流体力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流体力学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同时结合作者的科研项目、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向学生传授治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近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翟建华.计算流体力学(CFD)的通用软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5,26,(2).

[2]保罗・佛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科研课题研究流程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实践课程体系

物流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快速的发展,但集约化的物流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物流人才更是其中关键因素。作为职业院校,为物流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从现实来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大量毕业生长时间在从事大量的体力工作,而不是基层管理岗位,这对本专业的发展和招生就业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相应的技能。

1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生的就业目标岗位

物流业是生产业,从现阶段发展水平来看,首要目标是降低运行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这需要有更多的能够提高运行效率的现场管理人员,对他们能力的要求是:会运行、善观察、勤总结、能优化的人员。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分析,高职生并不希望自己的目标岗位是一个从事无技术含量的重复劳动岗位,如果不能为学生够提供实现远期目标的知识和技能铺垫,这个专业就没有吸引力,也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也就没有生命力。物流业集约化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方向,那么这样的人才有哪些岗位呢?综上可以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目标岗位为物流优化管理岗位,位于资历架构的四级和五级。首岗岗位为一线操作人员,有了企业的部分工作经验后进入现场管理岗位,经过实践操作与管理思想的充分结合,最后到达目标岗位———物流优化管理岗位。

2物流专业毕业生所需具备的能力

基于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结合目前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态势,高职物流毕业生应该具备如下能力:2.1物流基本工作能力———点能力。基本工作能力是一个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首次参加工作的岗位”—简称首岗所必备能力,一般来看,学生首岗时大多数为技术含量不高的重复性工作岗位或者以体力为主的岗位,具体来看,有搬运员、配送员、库管员、订单员、客户服务等一线岗位,这些岗位必须具备以下的点能力:一是基本设备的使用能力;二是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三是适应能力(主要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个能够熟练使用基本设备和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职工,如果具有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这部分能力的获得周期为0.5-1年。点能力是一个物流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是通过训练可以得到的,也是所有学生在获得业务组织能力前必须具备的。2.2物流业务组织和执行能力———线能力。业务组织和执行能力是在基本作业能力的基础上发展的,是指仓储、运输、配送、工序间物流等专项业务的组织和执行能力,学生首岗后的晋升即为单项业务作业组织岗位,一般岗位有货运组织员、仓库管理员、订单汇总处理等需要一定组织能力和良好的基本物流能力的岗位,这些岗位必须具备以下的线能力:按照作业计划组织作业的能力;出现简单问题临场处理能力;制定作业计划的能力等。本岗位能力的核心是管理思想的树立和方案制定与执行,获得周期为1-3年。2.3物流业务优化和执行能力———面能力。业务优化和执行能力是在单项业务组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是对于第三方物流和制造业物流系统运行的组织和优化执行的能力,也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目标岗位能力,一般岗位有:物流系统优化岗位、物流系统设计岗位、物流系统运营岗位,这部分岗位要求有如下的能力: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物流系统分析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本岗位能力的核心是系统观念的树立和方案优化与执行,获得周期为3-5年。2.4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协调等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改革,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引入一下培养创新创业思维的课程。就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是培养他们创新创业的思维,培养“互联网+物流”的设计和管理能力。形成“互联网+物流”、“物联网+快递”的竞赛氛围,形成创新理念和创新设计能力。

3能力层次及各层次能力的培养

将高职学生的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基本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各个层次的能力获得的途径并不一致,由于物流强调管理,并且最终目标岗位为物流优化岗位,而不是单纯的物流操作岗位,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管理意识的培养,而非像中职那样强调点能力的强化。当然线能力和综合能力可能在三年教学中还不能完全培养起来,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中一定要体现这种培养方向。三个层次的能力培养逻辑建构图如下:图1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框架由能力培养的逻辑线路可以看出,在培养过程中首先是点能力的培养,通过点能力的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物流的认知,通过点能力的展示增加其闪光点,通过点能力的展示增强企业的认可度,点能力的培养通过重复和强化训练即可以得到。线能力是一个物流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不能通过简单训练获得,线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管理理念和思想的渗透,二是通过在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等核心课程的具体训练项目中提出问题,反复的设定方案和执行检验而获取的,要求绝大多数毕业生具备此项能力。综合能力属于较高要求的能力,在学生获得线能力后,继续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供应链管理、ERP、沙盘演练、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认证、顶岗实习等具体形式的训练,最终形成走上工作岗位的核心竞争力—综合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一部分学生在毕业时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能力,最终要在工作的中领悟而获得。

4结论

高职物流专业的能力目标具有多层次性,点能力———线能力———综合能力层层推进,具有一定的训练和培养周期。综合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最高目标,不同学生的培养目标可以不完全一致,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达到最高能力目标,而部分只能达到线能力目标,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力的培养。

作者:郭凯明 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彩.以就业为导向实施高职物流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7).

[2]胖华.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J].北方经济,2010(14).

[3]吴献文,陈承欢,刘志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第3篇:科研课题研究流程范文

关键词:工程流体力学;精品课建设;师资建设

作者简介:陈国晶(1971-),女,黑龙江讷河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赵存友(1969-),男,黑龙江安达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15C-174)、黑龙江科技学院教研课题“《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任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05-02

“工程流体力学”为黑龙江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机械、采矿、环境、安全、土建等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由于面向的专业范围广、学生层次多,因此要将该课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要求高,需要改革的环节多,课程建设的难度大。我们在深入解读省级精品课程指标内涵的基础上,围绕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结合课程自身特点,根据各专业具体培养方向和要求,从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作入手,立足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培养,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成绩的考核改革,强化实验室、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教学条件的建设,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在2007年实现了课程建设目标。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将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所有二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概括为“德”、“才”、“勤”、“能”四个方面,并从这四个方面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通过对课程组教师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进行重点培养,使课程组每个参与建设的教师都能从事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工作,各尽所能,使每个人都能有成就感,成为某个方面的行家里手。尤其对青年教师,使其能力在课程具体建设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业务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拓宽知识领域、提高知识层次(重点是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以及学历、职称的提高)作为“工程流体力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及目标,并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导师制培养,实行“一带一”、“多帮一”工程,由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的指导,尤其是课程负责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论文的撰写及教科研立项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2)制定助课、互相听课及集体备课制度,课程负责人听课程组成员的课每学期至少一次,年轻教师听老教师的课每学期至少一次,利用教研室活动时间经常进行集体备课及教学研讨。

(3)送出去培养与在职提高相结合,通过读硕、读博,努力提高课程组教师的学历水平。

(4)鼓励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学院及学校举办的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参与实验室建设,指导“工程流体力学”创新设计大赛和指导大学生科技活动。

(5)鼓励青年教师在各项工作中勇挑重担,为青年教师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

二、完善教学条件

1.教材及资料库建设

“适用”的教材才是一流的教材。遵循功能和谐原则、整体和谐原则、环境和谐原则、市场和谐原则和经济和谐原则,为不同专业选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同时注重纸质及电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注重教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创建了“工程流体力学”纸质及电子资料库。

2.实验室建设

将实验室建设纳入课程建设规划。与课程需要相适应的实验室建设才是科学、合理、有序、有度的建设,避免与课程建设相脱节的实验室建设,杜绝重复性建设。根据专业需求补充购置相应的实验教学仪器,用于开展常规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试验。根据现场教学的需要,补充测压仪表、保留管路实验系统。为开展“流体力学创新设计大赛”和指导“大学生科技立项”等第二课堂活动创建虚拟实验室和创新设计实践基地。

3.辅助教学资源建设

基于“精”、“新”、“奇”的指导思想,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高质量多媒体课件及教学网站。[1]我们根据不同专业具体要求的不同,制作了分别与自编教材及与不同专业选用教材配套的多套多媒体课件及电子辅导资料,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了大量的演示基本概念、流动现象、基本原理的Flas和典型实验的Flash模拟软件。在网站上提供必要的图片、实物照片,链接媒体素材、实验录像、演示流动现象及进行虚拟实验的Flas,插入重大流体事件、背景知识及相关学科前沿知识。教学网站上提供丰富的相关教学内容、链接国内外著名流体力学网站,为学生及时了解反映流体力学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的科技文献资料提供便利,同时为考研的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教学网站板块全,内容丰富,实用性、可操作性强,而且嵌套有在线测试及网上考试系统,所有教学及辅导资料全部挂在网站上,成为学生课外自学和复习的良好平台。2007年利用学校webCT网络教学资源又开展了网络教学,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空间。

三、深化教学内容

任何课程的教学内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应是经过提炼和加工过的本门课程的精华部分。我们注重与专业的对接,根据各专业侧重点的不同,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根据生源质量的区别,以学生为本,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为专业服务的目的和地位,以适合该门课程的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并进行模块式整合,为不同专业设置相应的可选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有效知识和长效知识,压缩经典内容,充实应用实例,并将教改、教研成果及学科最新的前沿成果渗透到课程的教学当中,做到内容精炼,难易适中,主线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四、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科学的方法和适用的手段相结合才是最优的组合,也只有方法的“灵活化”和手段的“多样化”才能体现出个性化教学。

教学方法上:在理论教学中,“精讲宽练、注重实践,教学互动、多元考核”。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工程背景及实践应用,注重有效知识和长效知识,不盲目模仿和刻意追求。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实验性质的不同,由“问题”导入实验,着重强调实验目的、原理应用,注重实验技能和方法、数据分析和处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虚拟实验室、课程网站等辅助教学资源进行预习、复习和自我测验。目前我们每学年面向全校5个教学单位的8个专业方向、30多个班级讲授“工程流体力学”,应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进行授课的比例达100%。

在学生成绩考核上:采用“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课堂表现(包括出勤、听课情况和平时测验、回答提问等)满分10分,作业成绩满分10分,实验成绩满分10分。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由任课教师给出,而实验成绩由实验教师给出,如果学生实验成绩不合格,则不允许其参加期末考试。

五、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以及专业需求的不同,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规划,拓展外延、丰富内容,充实内涵,设置了“实验教学+现场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科研立项等素质教育活动,积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各实践环节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手段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2002年起,课程组在全校范围内成功举办了五届“流体力学创新设计大赛”。流体力学虚拟实验室拥有专用微机及相关软件;创新设计实践基地现有工作台、台钳、钻床、手电钻等简易设备及锤、锉、锯、螺丝刀等常用工具,为学生创新及科技制作提供常用耗材,基本能够满足Flas制作、演示、文字处理、实物加工制作的最基本要求。2007年,课程组开始指导大学生科技立项并有多项成果结题验收。

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归根结底是提高培养的学生的质量,而学生质量的衡量标准则是其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运用“小课程大工程”的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学术讲座五个方面,将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2,3]总结出精品课程建设的“多元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模式,即:

(1)正确处理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融经验教学及现代教学为一体,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验项目,丰富实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

(4)以创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科技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通过科技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和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

六、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时代的要求,具有丰富的内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大量的管理问题。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新生事物,需要广大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如何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教师学生,分层次、多样化地建立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现有的精品课程,如何更好地发挥各级各类现有精品课程的作用,将是未来精品课建设研究的发展方向,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也是一项没有终结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徐文娟,侯清泉,刘训涛.多媒体技术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8,(2):94-95.

第4篇:科研课题研究流程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 专业实践 课程体系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3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全球物流服务业加速发展。中国物流行业虽起步较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各级政府陆续出台的相关配套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物流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但随之而来的物流人才的缺乏及质量却限制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定位

2000年以来,我国的物流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培育出的物流专业学生不论在数量及质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市场需求。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所以在高校物流教育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使得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实践动手能力较薄弱,因此我国高校物流人才的教育都尚不能满足现代企业需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物流领域需求的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物流技能型操作人员、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和战略管理型物流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以“为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主要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高职院校所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正是各功能岗位物流技能型操作人员,这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掌握现代经贸、运输、物流方面的理论和技能,须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专门知识,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商贸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及专业实践课程设计,才能培育出确实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物流专业化人才,这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二、物流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对于培养物流人才技能的课程要面向职业需求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各高职学校物流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齐,没有系统培育学生能满足将来需求的能力,只是细枝末节的增加一些实践课程,很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1.教材不太合理,没有适合实践课程的教材。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因此,实践课程教材的缺乏也导致课程设置的缺陷。实践课程在各高校开设较晚,且各高校实践课程的设施设备也不尽相同,所以并没有统一适用的实践教材。各高职院校各自为政,以自身现有实训条件为基础,来编纂各自的实践课程教材,各高校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开展相应的实训课,即使同一实训题目,实训内容也有所差异。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课程类教材良莠不齐,教材之间缺乏协调性、系统性,这极大的影响了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2.实践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大纲缺乏科学性。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存在如下一些缺陷与不足:一是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因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论证,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有的学校更是盲目设置实践课程,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二是受高职院校师资和实验实习等教学条件的制约,实践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细枝末节的添加,在制订和修改教学计划过程中存在因人设课、依现有条件设课的现象。

3.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特色不够鲜明。由于我国物流行业起步晚,且物流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导致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还较模糊;课程设置体系趋同,从而导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趋同,无法满足不同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4.实践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物流岗位相背离的现象严重。物流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与本地区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学生过程中没有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难与现代企业相关的企业需求物流岗位零距离对接,导致所培养的物流技能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流人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许多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法直接上岗就业,物流企业再培训成本增高,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

三、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在校学生并不具备到真实环境中进行物流实践的条件,因此校实验实训场所便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空间,便于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接受,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1.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总体来说,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后,再综合分析加以确定。教学内容确定后,应是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方向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些由知识和技能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而成的,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还须按照逻辑关系合理排序。

(1)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基层企业,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掌握一定的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技术,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实务能力,并能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在物流领域从事采购、仓储、配送、物流规划、供应链、信息等管理实用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突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

(2)实践课程设置应结合地域优势和体现特色。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区域也大多集中在院校所在地。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更要充分体现各校学生就业时不同的环境区域定位。这在物流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上也应该有着充分的体现。如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群落。物流业已成为长三角地方政府发展的重点。因此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设置除了满足培养国内所需企业物流人才外,还要注重培育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

(3)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学生为导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因素”,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布置实践内容,提供相应的导学资料,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利用任务驱动等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兴趣、动机、需要、能力、情感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最有效、最投入地学习。

(4)实践课程体系设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变能力。当今社会对物流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并不是传统的懂基本理论会简单操作的物流工人,而是具有一定创新和应变能力的综合人才。物流环境瞬息万变,所以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具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应变、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体系是一个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动态系统,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应变能力,才能适应它的需求。其次,物流人才还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此外,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物流管理的实践也要求物流操作型岗位人才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

(5)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职业化”为导向。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培育企业所需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因此,要建立职业化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开展广泛的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依托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物流协会,了解物流行业目前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物流行业所需人才结构和需求,并请相关企业专家对专业发展、岗位群知识、能力要求等提出具体建议;依靠往届毕业生对在校培养的信息反馈、用人单位和企业的评价反馈,采用多种方式收集市场需求数据、岗位就业信息,明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应取得的技术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后可适应的工作范围等,再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设计和开发职业课程。

(6)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融入物流职业资格教育内容。职业资格教育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是与学历教育并行不悖的发展人力资源的体系之一,“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职业资格教育既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又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外延。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职业资格教育是推动整个职业教育规范发展的核心动力。从国外职业教育经验来看,在物流领域推行物流职业资格制度,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及发展是成功的。因此,在设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要把物流职业资格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实行“双证制”。所谓“双证制”,就是指接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学生在毕业时应同时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物流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特点出发,参照国家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物流活动的特定任务为起点,以典型作业流程为主线,来设计实践体系课程体系。物流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具有模块化、递进式、过程导向的特点。物流专业实践技能设置分为三个层次:

(1)培育基本技能的实践课程设置。基本技能主要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基础能力。基本技能模块主要有计算机操作技能、英语的读写听说技能、电子商务模拟交易技能、常见单证处理技能等。

主要实践课程包括:《办公自动化》、《会计学》、《网络与Internet应用》、《计算机基础》、《电子商务》、《大学英语》、《物流单证》。

(2)培育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设置。构建物流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设置,要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平台、以“工作过程驱动”和“模块化”为导向,以物流岗位工作过程为特色的教学思路。强调动手能力,强调实践性,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物流企业典型的工作岗位有采购、仓管、拣货(理货)、车辆调度、运管、报关、送货、叉车员、司机等。因此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物流专业核心理论知识后,仓储业务处理、货运业务处理、配送业务组织、物流客户服务管理与市场调查分析等。现场操作技能模块主要有包装操作、装卸搬运设备初步操作、现场物料管理、ERP等现代化物流技术的操作,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主要的实训课程包括:《物流信息实训》、《物流运输管理实训》、《物流信息实训》、《采购与供应管理实训》、《国际货代实训》、《物流设备操作实践》、《集装箱运输实践》、《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物流案例》、《供应链管理》。可以安排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阶段,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目的是使实践教学真正能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3)培育综合技能的实践课程设置。现代企业需求的是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将实践教学等同于动手联系,而是强调以动手为手段,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在各项专业技能基础上,将所学各类物流单项技能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管理,营销,财务,法律等相关知识,培养企业或部门的总体运营能力,实现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综合能力目标,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综合技能课程设置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课程是把设计型实验以及综合型实验引入到实训中来,让学生以专业技能为基础,验证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并将之实际应用,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深一步是通过操作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内容包括《物流综合实训》、《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企业营销》、《物流企业运营》、《物流客户管理》等实践课程。

校外实践课程包括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可安排在大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完以后。经过校外综合实践课程的的训练,可以进一步促进物流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尤其是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适应不同物流行业对于物流人才技能的需求,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本文系2011年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1JYKT11。]

参考文献:

1.史晓原.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0(3)

2.杨浩军.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物流科技,2006(2)

3.朱丹.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物流课程体系[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4.王成林,邬跃,张旭凤.物流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 2009(2)

5.郭兆平.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09(12)

第5篇:科研课题研究流程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验教学实验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75-01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潮推动下,将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其着眼于培养既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重要作用。物流管理专业属于致用之学,传统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必须辅以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其具备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与地区的物流发展相适应,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一 重庆市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

重庆作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支撑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西北五省、云贵川及沿江城市与重庆市区域内的物资流通。同时,中国内陆最大保税港区在重庆的建成以及“一江两翼三洋”的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建设,奠定了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在此契机下,重庆物流人才需求逐步加大:(1)国际贸易及转口贸易推入快速通道带来了国际物流人才需求突破性增长。(2)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生产服务型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从事笔电产业、汽摩产业、医药产业、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物流人才需求增加。(3)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生活服务型物流产业发展,加大了城市配送物流、快递物流人才需求。(4)交通改善明显、枢纽地位逐渐形成促进区域物资和商品互换水平,交通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物流人才需求增加。(5)新经济和社会需求提升,带来电商物流、零担物流、冷链物流等专业市场人才的需求。

二 面对重庆市的需求,独立学院物流实验课程体系构建

重庆地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立足于本地物流人才需求,在物流实验课程项目的设置上,应以物流实验室为中心、经管类通用实验室为辅助、校外物流实训基地为最终应用平台进行开展,通过教学视频、现场参观、模拟训练、软件操作、案例分析等手段,建立起一个具有完整而专业特色突出的物流实验课程体系。

1.经管类通用实验室的实验课程设置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多学科综合应用的专业,它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可利用高校经管类通用实验室,开设一些经管类通用的实训课程。

2.物流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课程设置

随着高校物流教育的发展,很多独立学院都建有专业的物流实验室,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为例,其实验室具备托盘平房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化分拣线、电子标签拣货系统等硬件,具备WCS仓储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软件。因此,依托物流专业实验室可开设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课程项目则可以由浅入深、由难到易,按以下几个层次分阶段进行:(1)即基础类实验。在实验教学环境中模拟各种物流操作实际,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2)即管理类实验。在学生们完成各种物流操作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安排管理型实验,通过合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处理各种管理问题,提高其综合能力和素质。(3)综合类实验。对于已经完成了基础实验和管理实验的学生,鼓励其完成综合性实验项目,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考虑递进式实验教学层次,物流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课程及具体项目设置如下:(1)国际物流实训可设置基础类项目:管理类项目、综合类项目。(2)仓储配送实训可设置基础类项目:仓储配送设备认知、仓库出入库及库内操作、配送中心拣选与包装操作;管理类项目:仓储设备选型、仓储货位规划及计划编制、拣选策略选择与设计;综合类项目:第三方仓储与配送流程软件操作、仓储与配送系统仿真。(3)运输管理实训可设置基础类项目:运输合同与谈判、物流设施设备认知;管理类项目:运输线路优化、零担运输配货设计;综合类项目:运输线路优化、零担运输配货设计。(4)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可设置基础类项目:自动识别、分拣、物流通讯、公用信息平台等物流技术认知;管理类项目:物流技术在未来超市的综合运用;综合类项目:各类物流管理软件操作。(5)生产物流实训可设置基础类项目:柔性生产线流程操作、车间搬运系统操作;管理类项目:物料需求计划编制、生产物流布局优化、供应链管理软件操作;综合类项目:企业生产物流流程设计、工厂物流系统仿真。

参考文献

第6篇:科研课题研究流程范文

关键词:电商企业;退货物流;客户忠诚;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365.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returned logistics of E-commerce enterprises, and analyzes some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turned logistics, for example, the returned logistics growth rapidly lead to customer satisfaction decline; E-commerce enterprises face more difficulties and higher cost in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ed logistics.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E-commerce enterprises, strategy which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returned logistics, the simple design and convenient return process, particularly focus on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channels to establish a return distribution center and building efficient supply chain logistics system and creating O2O business model, etc. I expect that above viewpoints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o enhance customer loyalty for E-commerce enterprises.

Key words: E-commerce enterprises; returned logistics; customer loyalty; strategy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购物这种消费方式勃然兴起,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引发了消费者消费行为和消费理念的巨大转变。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8万亿,比2013年增长48.7%,其中,B2C交易规模达12 882亿元,占到整体网购市场交易规模的45.8%。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2014年网络购物交易额大致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7%,年度线上渗透率首次突破10%[1]。行业分析师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购物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将持续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

当然,当网购市场蓬勃发展,使得电商企业正向物流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逆向物流也在必然发生着。国际权威组织美国后勤管理协会(CLM)在《供应链全景――物流词条术语2003年9月(升级版)》中,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是:由于修理和信誉问题,对售出及发送到顾客手中的产品和资源的回流运动实施专业化物流管理。《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则将逆向物流分为两大类:回收物流(Returned Logistics)与废弃物流(Waste Material Logistics)。回收物流是指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物流是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2]。而本文将着重于电商企业退货逆向物流的研讨。

1 我国电商企业退货逆向物流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电商企业需要处理的退货业务越来越多,而且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显,成为电商企业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大障碍。

1.1 退货逆向物流激增,客户满意度下降

目前,电商企业的退货逆向物流业务激增。据网易财经报道,2014年阿里巴巴在“双11”创下了571.12亿元的天量交易额数据的背后,高居成交额榜单前列的品牌,在随后一个月的退款率远高于行业均值,其中女装与男装成交额第一位的韩都衣舍和杰克琼斯品牌,退款率高达64.09%和38.25%。家电类成交额排位第一的海尔,近30天的投诉率也高达54.20%。

客户退货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第一,冲动消费,特别是大促期间诱人的折扣,催生了众多消费者的冲动购物。而当收到商品与期望有差距时,很多客户都选择退换货。第二,由于图片展示不清晰,或者商家特意对图片的美化处理,致使实际商品与预想不符导致的退货。第三,商品质量问题导致退货。另外,据有关调查显示,除以上原因外,导致退货物流激增还有其他原因:一是2010年退货运费险的推出,让买家网购多了一道保障,购买运费险退货时买家或是不用承担寄回运费,或是下单时花0.5-1元投保,就可在退换货发生时获得5-10元的物流费用。此种服务,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客户退货率。二是2014年3月《新消法》出台,明确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顾客定做、鲜活易腐、数字化商品和报纸期刊等四类商品除外),引发了无理由退换货现象[3]。

凡此种种退换货情况,以及如此高的退货率,无疑是电商企业最容易丧失老客户的痛点。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电商企业并没有积极有效地采取逆向物流管理措施,而是出现了消费者“退货难”三大问题:第一,不适用无理由退货的商品标注不明显,购物过程中缺乏一对一的确认程序。第二,退货的标准过于严苛,导致消费者退货处理周期长、效率低,纠纷不断。第三,部分网店经营者不履行无理由退货义务,第三方平台没尽到管理责任[4]。可想而知,如此退货处理状况,给电商企业带来的无疑是客户满意度的大幅下降,竞争优势的明显降低。

1.2 逆向物流难,成本居高不下

对电商企业而言,虽然商品退货率是个不愿谈及的敏感话题,但是面对不断飙升的逆向物流成本,以及残酷的市场竞争,许多商家也开始认识到了逆向物流对于企业的价值与重要性。但是实施逆向物流管理成本大、难度高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退换商品的物流时效很难保证

与正向物流相比,退换货的发生多数伴随着客户急切的心理需求,因此在物流时效性方面要求比正向物流更高。但是,事实上,商家的逆向物流时效性却很难保证。因为退货产生的逆向物流需要经过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从客户手中把商品取回来,然后进行分类,合格品需重新包装、入库上架,不合格品需进行再处理或退回上游商家等物流业务操作;第二个环节则是通过分拣再次把商品送至客户手中,因此退换货等逆向物流流程是正向物流的2~3倍,时效性较差。

(2)退换货商品检测工作难度大,处理成本高

退换货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是商品检测工作,包括检测商品的损坏程度、质量问题来源、是否是原有商品等问题,目前企业很难借助物流设备实现较高的自动化,而是全靠最原始的人力作业进行逐件检验,检验效率极低。之后,再将退回的商品进行重新整理、清洁、包装、贴标、分类存储等物流作业,处理成本较高。而且,退换货过程中必然产生着货物退回和部分商品重新配送的物流成本,以及商品退换货流程中发生的残损成本等。

(3)退货的不确定性与难以预测性导致成本骤增

客户的退货需求不同于正向物流的主动需求,往往是例外事件,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诸如退货时间、品种、数量均不确定;而且客户来自不同地区,逆向物流渠道很分散等情况,致使退货逆向物流很难计划和预测,也很难做到直接利用正向物流渠道进行资源整合,因此无形中增加了物流的成本。

2 电商企业利用逆向物流提升客户忠诚度的策略

如何能变“龟速”退换货为“光速”配送,同时又能有效实现退货逆向物流成本的降低,成为电商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最容易提升客户体验,最有效发挥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点。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提出如下几个策略:

2.1 充分认识退货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和价值

退货逆向物流的发生,从表面上看增加了企业成本,但实际上,若能及时有效实施管理,却能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突破口和提升顾客忠诚度的极佳手段。一方面,产品的退回往往代表着消费者新的需求,孕育着新的商机,企业可以借机及时发现产品或服务中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和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据有关研究表明,由于沟通渠道不畅和心理障碍,在通常状况下70%~95%的不满意顾客不会向企业投诉和反映,也因此成为企业的流失客户;而相反鼓励、培训顾客的退货需求,从而及时有效地处理退货问题,则能更有效地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

2.2 设计简单、便捷的客户退货流程

给客户提供一个简单、便捷的退货服务流程是有效实施退货物流管理的第一步。例如美国旧金山的一家物流公司Shyp以低廉的价格为网购用户推出一站式退货服务。其退货操作流程特别简单:下单、拍照、退货。例如,若所退货物来自亚马逊、Target等大型网店,只需在Shyp应用上选择相应电商并输入订单号进行下单,系统会自动帮你打印标签。完成标签打印后,用户再用Shyp拍摄一张待退商品照片,然后在地图上注明目的地。Shyp的快递员会在20分钟内上门取件,退货即宣告完成。另外,企业应在网页醒目位置明确标示退货条件、退货期限、退货责任划分、运费的归属以及退货流程等信息,以便让客户清晰的了解和运用。

2.3 选择合适的渠道建立退货集散中心

第7篇:科研课题研究流程范文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模式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考核体系 能力培养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出现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最新成果,它是由美国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瑞典Goteborg Chalmer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哥德堡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皇家技术学院)和瑞典Linkoping University(林克平大学)4所工程技术大学发起的一项工程教育改革计划,并以此成立了国际合作组织CDIO。CDIO教育模式以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环节―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和operate(\行)代表教育和实践训练,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的运行维护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建立相互支撑和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去学习。CDIO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基础、实践操作能力,相当于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的创新起引导作用,其中呢,CDIO的能力大纲和12条标准是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两个重要指标。

二、基于CDIO理念进行教学改革的现状和意义

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改革理念,在2005年引入我国教育界,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的高等人才为根本任务,学生应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宽的知识横切面、较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素养等特点。自2011年起,民办高校在招生方面普遍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而我校(山东华宇工学院)凭着特色专业,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学生动手能力强,以及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次次突破招生瓶颈,顽强生存下来并在持续发展。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符合企业需求恰恰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所要求的。同时,我校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和基本特点也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相吻合,因此,在我校部分专业和课程教学中实施基于CDIO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上进行了CDIO理念下的教学改革,笔者在下文中就该课程在CDIO理念下的考核改革应对方案展开论述。

三、建立符合CDIO理念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监控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重要作用。但在目前高校课程的考核模式中,多数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无法充分发挥考试对于教学的矫正和反馈功能,难以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已经无法适应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生源变化以及企业人才需求等多方面的要求,所以目前的考核方式急需改革,我们要建立以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为衡量标准的评价体系,探索相应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模式,逐步建立适应时展需要的考核制度模式。

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不但能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能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考核体系改革中,考核方式也要符合CDIO理念,既要考核学生对知识、能力、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核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应用能力等。考核方法可根据教学内容预先设计评估指标、内容、分值、范围,采取教师考核、团队考核、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和个人能力,同时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CDIO理念下考核体系的特点

1.评价主体更加多样。强调教法、学法、做法合一,教的主体、学的主体、做的主体都应该考虑进评价范围。所以评价的主体应为教师、同学、学管人员(如辅导员、宿管员等)及实习单位。

2.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增高。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评价应该是自然的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不应该是教学之外的附加内容。评价应该在学生参与学习的情景中随时地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要在教师和学生中自然地进行,教师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这样,以评促改、以评促教、评教结合。

3.更具特色的评价标准。将过分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转向对学生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

4.形式更加多样化。考核评价要综合采用包括技能测试、社会调查、论文、设计报告及综合实践报告等形式多样的考核评价,也可以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级证书挂钩。

四、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为例的考核方案改革

我们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为例进行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改革,同时,课程组的老师根据学习指标制定出一套基于考核学生能力的考核改革方案,能反映出教师教、学生学、在教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效果,同时结合课程特点和经管类学生的通用能力标准,构建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综合能力考核体系,通过过程性评价、期末性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对课程改革的效果和发展方向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1.过程性考核。(1)能力考核。知识方面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自我管理(出勤、纪律、以及个人学习和发展的计划和执行)、自学能力、学习创新能力。

技能方面主要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表达能力(交流、撰文等)、遇事的应变能力等。

(2)实施流程。过程性考核在教学过程中随堂进行,分别以学习任务、学习情境为考核单元,采取现场考核。由教师主导,考查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给出评价意见和考核成绩。

2.期末考核。(1)考核方式。知识考核的方式主要有试卷考核,开放性作业考核等;技能考核的方式主要有试卷考核、模拟情景的演练、课程报告、调查报告等。

期末考核方式由课程组老师研讨后具体拟定。

(2)实施流程。学生每6~8人组成课程设计小组,按物流管理角色进行分工(角色包括战略规划主管、物流管理技术总监、采购经理等),开展物流管理综合课程设计。

第8篇:科研课题研究流程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被赋予天然的使命:培养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专门人才。所谓高等性是指将在人文、科技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的人才的特性;所谓职业性是指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市场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人的特性;综合而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市场需求的、具有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不需培训即能上岗并具有未来职业成长性的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根据此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的课程体系理论上来讲符合逻辑,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个核心问题:课程体系中既设置岗位能力核心课程,又设置岗位能力发展课程,结果很大一部分学生岗位能力核心课程没有学扎实,岗位能力发展课程更是没能力学习。究其核心原因,是大学扩招后将部分高职生源素质标准降级,导致扩招后的部分(一半左右)学生不符合高等性要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的使命与培养对象素质不相匹配是高职院校当下发展瓶颈的主因,本文因而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健雄学院)会计专业为例提出建立课程体系分流机制的设想,试图架构桥梁,解决该瓶颈,同时希望能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二、健雄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建设思路

健雄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是这样:首先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市场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调研得知,60%以上中小型企业招聘的会计岗位从业人员学历要求为高职高专,说明市场对高职会计人才需求大,因此健雄学院会计专业学生从业方向定位为中小型企业;其次调研中小型企业会计岗位群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及所需岗位知识与能力规格,系统整理后得到会计专业教学对应的工作领域;最后对工作领域按照“职业性”与“高等性”的逻辑顺序及学生学习从易到难的进度规律进行排列重组,形成可教学的学习领域,即课程体系。

(二)建设成果

根据健雄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会计岗位需求规格,设计如下课程体系:

1.入门课程:基础会计、基础会计实训、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岗位课程:(1)核心岗位课程:1)出纳岗:珠算、出纳实务;2)会计核算岗:会计电算化操作、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2)发展岗位课程一会计主管岗: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综合模拟实训;

岗位实训:定岗实习、毕业设计。

上述课程体系首先按照“职业性”与“高等性”的逻辑顺序设计,按会计岗位设计课程体现“职业性”,按会计核心岗位到会计发展岗位顺序设计课程体现“高等性”;其次按照学生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一年级设计从业上岗课程,二年级设计达到初级水平的课程,三年级及毕业后3-5年设计可以达到中级水平的课程。

三、高校扩招背景下健雄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现状

由于高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普遍降级,使既定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生源素质不匹配,按照既定的课程体系安排课程教学时,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反映一半左右的学生反应迟钝、不好教,学生反映课程难、听不懂,两年在校学习后有50%-60%的学生能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健雄学院2013级之前是2+1学制模式,2013级以后实施2.5+0.5学制模式)。

可见,50%-60%的学生符合高职生源素质,在实施2.5+0.5学制模式下,可以按照上述课程体系设计实施教学,完成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有40%-50%的学生很显然不适合按照该课程体系方案实施教学,因此需要另寻途径,在不降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同时不放弃这部分学生的前提下,找到路径实现对这40%-50%学生相同规格的培养目标。

四、高校扩招背景下健雄学院会计专业建立课程体系分流机制的构想

(一)分流机制的含义

所谓分流机制是指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学习两年的专业课程后,第三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发展岗位课程+综合模拟实训”学习或者“分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学习;虽然第三年对学生进行分流,但是在整个三年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将自主学习和创新内化为学生个人的心理习惯,从而实现殊途同归的教学目的;即三年后,不管选择哪一类型分流的学生,都具备扎实的核心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都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和培养了创新意识与能力,因此都具备职业发展的潜力,只要努力,都可以在毕业后若干年进阶上岗为会计主管等管理岗位。

(二)分流机制运作过程

首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计,即设计课程体系分流方案,思路是这样:学生在二年级核心岗位课程学完后有了明显的分层,如果三年级不进行分流教学,统一学习发展岗位课程,则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不仅一二年级的基础与核心课程没有打实基础,三年级的主管岗位课程又不能理解消化,降低整体教学效果,很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在三年级开始进行分流教学,首先将课程体系分流为发展岗位课程和核心岗位实训课程。发展岗位课程仍然包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核心岗位实训课程包括:核心岗位课程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有能力的学生学习发展岗位课程,没有能力的学生学岗位实训课程。

第9篇:科研课题研究流程范文

一、移动web与课题研究档案管理

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和融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什么是移动互联网?①广义上讲它是指移动终端(包括手机、PDA、上网本等)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访问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业务。它因其特有的移动性、个性化、融合性而逐渐被不同行业所关注,目前移动互联网主要提供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文件下载上传、即时消息、位置服务、移动搜索、移动社区等服务[1]。而作为移动互联网一个分支的移动web,则是指移动网络的web服务,它通过手机、PDA,掌上电脑等移动设备连接、浏览www内容、应用和服务,并从事大量的数据和事务处理,真正将web应用从桌面扩展到移动设备,满足了广大移动用户对计算机方面的需求。

2、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现状

传统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主要是基于纸质文档或电子文档的集中手工处理方式。然而,在当下这种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管理过程的精确性,时间上的及时性和空间上跨地域性的信息化办公的需求[2]。目前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课题过程监管力度不够

在管理过程中由于时空分离等原因,面对众多课题,课题研究管理者难以得知课题进展的最新信息,无法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实时监管。因此出现了一些课题往往只注重申报,申报后的研究过程受到忽视,导致“重申报,轻过程”,甚至出现假数据、假经验、假成果,给科研事业造成极坏影响[3]。

(2)工作效率低下

课题需要申报立项、开展研究、阶段成果总结、结题鉴定一系列过程,数据交换频繁,传统课题管理方式中,数据量大且复杂,不但不能够实现很好信息沟通、数据共享、简化工作程序,还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错误、影响课题进度、还会大大增加管理成本[3]。

(3)课题组沟通协作困难

一个课题的完成,需要由来自多个单位的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内部大量的沟通交流、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但目前由于空间的距离和管理的分散,课题组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途径。

(4)课题资料难以查阅和重新利用

在进行教育科研课题时,产生的结论性文档、相关资料、过程性文档以及课题成员的沟通记录等课题相关信息都是重要的知识财富。但是目前课题管理现状是:这些资料分散而凌乱,并经常出现丢失的情况,给课题资料的查找和重新利用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3、移动web对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的支持

随着移动网络带宽的提高,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的加快,依托于移动web的各种服务研究也逐渐增多。目前,传统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早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而这种通过移动设备连接web平台管理课题研究的档案成为一种趋势。移动web对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移动性[4]

通过无处不在的高速无线互联网络和WLAN,它不仅让用户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访问大量信息,还可以让课题的管理者实时查阅课题状态信息并进行相关处理。这大大扩展了系统的应用范围。

(2)高效性

移动设备一般都以远高于PC的使用时间伴随在其用户身边。数据的实时传递和实时处理,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延时带来的不便,加快了课题管理者和课题参与人员之间的沟通速度,同时实现动态管理,缩短决策周期。

(3)针对性

移动web可以为不同角色、项目组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依赖包含大量移动用户个人信息的数据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和提醒,系统将针对不同课题人员和课题实行个性化、差异化管理。

(4)共享性

移动web可以为用户提供即时消息、移动邮件、移动博客等同步、异步信息交流服务。课题研究人员可根据系统提供的服务,方便的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员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

(5)安全性

移动设备是私密性极强的个人专有设备,一般仅限用户本人使用。同时,移动互联网用户与移动用户是一一对应的,可以用来唯一识别用户身份。只要通过个人移动设备对系统进行操作管理系统,它就会对客户进行有效性的认证,从而能够防止其他用户的恶意篡改,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二、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将是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在基于移动web条件下,构建一个功能完整、使用方便、实时性、灵活性和互动性较强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十分必要。设计管理系统需要考虑多个因素,比如:实时的过程管理、便捷的信息查询、实时系统提醒、同步异步的交流讨论等等,笔者认为基于web的科研课题管理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1)提供实时的过程管理功能

系统根据课题的类别成立相关领域的评审专家组,然后向专家组各成员发送科研课题资料。专家可以通过手持设备像接收彩信一样下载并查看所申报课题的内容,浏览后将自己的决策结果和意见,通过决策回复模块提交给管理系统。系统则把专家的反馈实时发送给课题申报者,并告知其申报结果。同时,此阶段所产生的材料、决策、意见则会自动地保存到系统的相应课题文档中。在完成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后,系统也会根据课题安排自动进入下阶段研究,从而完成对科研课题进行实时的过程管理。

(2)提供实时便捷的资料查询功能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系统会积累数量庞大的课题资料,因此实时便捷的资料查询功能必不可少[5]在查找资料方面,系统应做到内容全面、方式便捷。在内容方面,系统应该能查询到课题基本信息、申报材料、合同、课题组信息、人员信息、课题研究状况、经费使用情况、项目成果、专家建议、课题组的讨论和其他与课题相关的所有信息。在查询方式方面,系统则应该提供搜索引擎检索和数据库检索两种检索方式。此外,在查询过程中考虑到数据量大、查询条件复杂等因素,我们采用了通用查询方法。即把所有数据库表中的字段取出提供给用户让用户自己选择要查询条件字段和操作条件,系统会根据条件进行组合得到查询语句,然后返回操作结果并采用报表的形式输出给用户。

(3)提供同步、异步相互补的信息服务和博客功能

系统为用户提供基于网络的多种通讯方式:主要包括即时消息、邮件服务、移动博客等电子化交流方式。即时消息是一种为移动用户之间实现同步交流而提供的信息服务手段,支持实时传送文字信息、图片信息。需要明确的是,移动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即时消息实现个人对个人的交流,还能实现课题组的群体讨论。邮件服务是为用户实现异步交流而提供的信息服务手段。通过移动邮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查看、编辑和发送邮件。并且,它具备操作简单、投递迅速、易于保存、全球畅通无阻的特性,避免了课题信息的丢失。移动博客功能的增加则为每个用户提供私人空间,用户可凭借账号、密码对其博客空间进行管理,还可以针对科研过程中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允许其他用户查阅或转载该博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强化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

(4)提供个性化信息提醒功能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系统要对重要时间、任务的下达、执行、检查日期进行提醒,确保用户按时按量完成任务,从而大大提升科研课题的执行力。智能提醒相当于给科研人员配备了贴身秘书,手机会在适当的时候准时提醒主人在某时某地做某事,从而科技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把精力用在需要创造力的重要工作上[5]。

三、基于移动web的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笔者结合基于移动web系统设计结构模型和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的具体功能,构建了一个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其整体结构如图1:

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由客户端、移动通讯网或无线网、基于三层架构(UI、BLL、DAL)[6]的网络平台构成。

1、客户端

这里所提的客户端指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用于将系统内容呈现给用户,它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媒介。其支持设备可以是手机、PDA等移动设备。系统可以为课题研究者、课题负责人、课题管理者三类不同类别的用户提供个性化功能和服务。

2、移动通讯网或无线网

用户使用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讯网或无线网与网络平台进行通信。无线网络既可以是一些机构建立的专用网络,也可以是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公共网络,只要它具有无线和移动接入的功能并且达到一定的带宽。

3、基于三层架构的网络平台

该平台承载着与课题相关的所有数据和服务,为终端的服务提供支持, 是整个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分为显示层、逻辑层、数据层三个部分。显示层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逻辑层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上,也就是说它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相关。数据层也被称做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允许用户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该平台针对移动课题管理功能的需要设计了基础数据、流程管理、信息查询、系统提醒、交流讨论五个模块。

基础数据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将科研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归档存档,并针对不同的用户角色提供查阅、增加、删除、修改基础数据的功能。其中的信息资料主要包括课题信息、人员信息、科研成果三类。课题信息主要是指课题基本信息、申报材料、合同、课题进度、经费使用、验收报告等。人员信息则是各个成员的基本信息、角色权限、所属课题组、科研任务。而科研成果主要是指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以及经验总结等。

流程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课题研究每个过程提供实时过程管理服务。在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过程、定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各个阶段,系统都会自动进行流程跟踪和动态事务处理。记录课题记录研究进展、已完成了哪些任务和存在什么问题待办任务,并针对问题即时的提供专家意见、建议。动态事务处理则是处理与课题相关的各阶段所需要完成的事务如课题申报、审批、评审等事务。

信息查询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实时查阅在报、在研和已结题的所有课题信息服务。该信息查询模块可查阅课题信息、人员信息、课题进度、经费使用、课题成果(阶段性成果、最终性成果)、对课题经验感悟等信息。除了具有丰富的资料查询功能外,该模块还可以支持移动分角色查询,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查阅到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所有资料。

系统提醒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用户在课题研究过程提供智能提醒服务。它针对不同用户将通知、公告、待办任务、重要时间等以短消息的方式发送到移动用户终端中。用户接到信息后可根据回复确定其收到情况,从而做到重要信息的个性化智能提醒。

交流讨论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同步、异步通信和交流服务。该模块有同步的即时消息交流工具、异步的移动邮件服务、和移动博客功能。

四、结束语

目前,基于移动web开发的系统已在医疗、煤炭等行业率先开展了简单应用。如移动临床信息系统在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7]、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8]、安全信息移动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应用[9]等,但移动web在教育科研管理方面应用则是明显不足。本文就基于移动web的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进行了探索,以期能为课题管理领域提供一个方法,进而提高科研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尽管目前基于移动web技术还不特别成熟、科研课题研究档案管理方案不尽完善,但是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移动web技术必将会对课题管理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Min Dong,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浅析Analysis of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 [J]. 现代电信科技, Moder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2007年第7期.

[2]刘天真,董彦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Chines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2009-12期.

[3] 李金清; 莫畏;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改善科研课题管理――对开发《科研课题在线管理系统》的思考[j]. 浙江现代教育技术, Zhejia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6年1期.

[4] YU Tian-chi; NI Yan-rong; FAN Fei-ya,Study & Implement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Mobile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Computer Engineering,2008年18期.

[5] HE Wei; HAN Qing-jing; YAN Dian-tao; WANG Yi, Primary Analysis on the Mob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Management[J]. 电网技术,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7年S2期.

[6] 段升杰; 浅谈软件三层架构开发[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China Computer & Communication,2010年5期 .

[7] 季新华,陈磊,陈宇,移动临床信息系统在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第4期.

[8] 杨喜群等,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年第4期.

[9] 孙汉玉,安全信息移动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应用[J].应用与实践.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