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范文

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

第1篇: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绿色信贷 国际经验 文献综述

一、引论

近年来,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许多中国金融机构意识到了绿色金融的重要性,伴随一轮轮政策的推进,绿色金融正成为下一步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国际上公认的“赤道原则”的提出,“绿色信贷”一词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在信贷还“绿得不够深”的中国,研究绿色信贷”在中国如何实践发展问题是极有必要的。

本文旨在对绿色信贷的产生与国内外发展状况以及近年学者的研究做一个简要梳理,以便于今后更深入的研究相关问题。文章涉及文献主要包括各大银行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环境部关于绿色信贷的年报、各大媒体报道及国内外学者已发表的著作及论文等。

二、绿色信贷的含义

从18世纪开始,人类产业文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飞跃过程,而代价却是环境的破坏。20世纪末,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只有在发展的同时顾及到环境,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于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DC)提出,并最终被广为接受。与“应让后人也能公平的享受和我们一样的自然和环境资源(Asheim, Geir B., 1991)”类似的概念不断产生。而金融作为一门相对而言年纪不大的学科,也参与到了整个人类的“绿色计划”中,“绿色金融”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绿色信贷”应运而生。

国际上关于绿色信贷的准则,应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是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 简称EPs)。2002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9家银行在伦敦主持召开会议,讨论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会后由荷兰银行等4家银行自发地在国际金融公司环境和社会政策基础上共同起草了一套针对项目融资中有关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指南,即赤道原则。2003年6月,包括4家发起银行在内的10家大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2006年,赤道原则委员会对其进行了修改调整并了EPⅡ。赤道原则的订立在国际金融的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截至2013年4月已有78家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加入赤道原则,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尝试加入它。目前,EPⅢ正在修改审查过程中,不久将会。

国内学者对“绿色信贷”的概念界定看法不一,在此取一个相对折中的定义:所谓绿色信贷,从名义上讲就是对绿色经济加以支持的信贷资金,然而在显示中往往存在一些非法的企业和项目,达不到环境部门的标准和要求,对此不提供信贷支持的行为也可以称之为“绿色信贷”(邓聿文,2007)。这个定义的优点在于不仅将那些对环境做出贡献,在企业生产中没有污染,或者污染达标的企业纳入绿色信贷范畴中,还包括了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但缺点在于没有指明向企业提供支持的主体。广义上来说,该主体可以是政府、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而狭义定义中主体为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本文取绿色信贷的狭义定义。

三、绿色信贷在国外的发展与研究

(一)绿色信贷发展状况

在“赤道原则”的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了“绿色信贷”的行列。国际上“绿色信贷”政策的实践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和荷兰等发达国家,其他地区如非洲和墨西哥在近两年也有银行成为“赤道原则”成员。总体来说,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信贷”的执行情况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在法律建设方面明确环境责任,如1980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法案》,根据该法案,银行必须对客户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并支付修复成本;在政策指导方面构建激励机制,如英国政府颁发“贷款担保计划”,规定小企业可向金融机构借贷最高可达7.5万英镑的款项,政府担保80%;有绿色信贷相对统一的标准等等(曹小奇等,2008)。

在绿色信贷产品开发问题上,发达国家也走在前列。现今的绿色信贷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零售银行类产品(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房屋净值贷款、信用卡等)、公司银行和投资银行类产品(包括项目融资和商业建筑贷款)以及资产管理类产品(包括财政绿色基金、投资基金等)(UNEP FI,2007)。

(二)学者研究动态

“绿色信贷”是中国特有的说法,国外的相关研究一般更注重研究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环境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对而言,国外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者们很早就提出了环境金融的概念,指出应将金融结合到可持续发展中(Marcel Jeucken,2001)并分析发展环境金融可以获得的资金途径(Eric Cowan,1999)。这些资金途径不仅为环保技术和污染控制措施的投融资提供机会(Thompson,1998),还为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济活动和品牌建立了环保的立场。

总体来说,无论在绿色信贷的政策制定、产品开发以及学术研究方面,发达国家都处于相对成熟的地位。

四、绿色信贷在国内的发展与研究

(一)绿色信贷发展状况

2007年7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提出了绿色信贷的应用方式和范围,要求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等,以保障绿色信贷政策落到实处。2008年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制定了“绿色信贷环保手册”,明晰了我国的行业环保标准。2008年10月,兴业银行在京召开会,城市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由此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2010年12月,环境保护部了《中国绿色信贷发展报告2010》,并在之后的连续三年时间,每年都了相关年报。2011年2月,我国首家绿色金融同业协会在北京成立。与此同时,国内各大银行也各自展开了对绿色信贷等方面的探索,如各大银行已基本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即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坚决不予贷款,已经放贷的部分迅速收回,切断其信贷资金链,严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贷款闸门,将重点放在绿色企业上;中国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启用了“绿色信贷项目标识”,将绿色信贷项目区别对待等。从《中国绿色信贷发展报告》以及各家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和宣传来看,十多家大银行似乎都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它们对绿色信贷的支持以及实行的决心。

(二)学者研究动态

在2007年国家明确地提出支持绿色信贷之后,国内的学者们也将目光集中到了绿色信贷的身上,开始了对其各方面的研究。诸如绿色信贷的必要性、目的、激励机制、遇到的阻碍和政策法律建议等文章都是当时的研究热点。许多学者认为,发展绿色金融是大势所趋,无论是从降低环境风险、提升经营绩效的角度,还是从与国际接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说都很有必要(何德旭、张雪兰,2007)。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执行绿色信贷不应仅仅因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强制要求,还应该认识到绿色信贷对其银行自身发展的诸多好处,可以说是名利双收。部分学者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成本分析(马萍、姜海峰,2009)和收益分析(朱萃,2010),指出在绿色信贷执行初期,银行会面临边际成本上升的情况。在我国银行绿色信贷目前的实践状况中,这一点显得非常明显。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时,短期内回报低、风险大、成本高,“不愿意偏离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是许多银行实行绿色信贷项目时犹豫的重要原因。但从长期来看,绿色信贷会增加企业对银行信贷的需求量,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朱萃,2010)。而对绿色信贷的博弈分析(曹洪军、陈好孟,2010)则指出,在缺乏外部约束的情况下,银行出于自身短期利益的考虑,易与企业合谋。面对这样类似的问题,又有许多研究者从法律和政策等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将绿色信贷政策法律化(夏少敏,2008),构筑畅通信息沟通平台(李东卫,2009)等等。

五、总结

从政府报告、银行年报、各大媒体报道和许多学者的理论分析文章来看,我国的绿色金融之路正在行进之中,绿色信贷似乎也在飞速发展,但事实上,绿色金融仍没在国内形成规模。

首先,从行业自身来看,新能源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困境。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增长已经有一段时间,从行业发展角度来说,快速增长后停下来整合是正常现象。只不过,由于遭遇美欧“双反”,整合过程可能变得非常惨烈(林伯强,2013)。其次,虽然银行对于“两高”项目呈现一定的渐离趋势,但由于绿色经济(如新能源)出现的问题,绿色金融发展相对越好的银行可能面临越大的风险(林伯强,2013)。目前新能源产业普遍低迷,银行过于涉足绿色信贷将会造成其大量亏损,这是银行不愿看到的局面,所以目前绿色信贷项目并没有如前文所述的“飞速发展”。另外,虽然各项政策要求不断更新,但至今,绿色信贷的评估标准仍没有完全统一。银监会等个政府部分虽然通过文件等形式了许多要求,对银行业强调绿色信贷的重要性,但始终没有一个系统、量化的绿色信贷评价标准。笔者认为,以上这些问题是今后我们应该着力解决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Marcel Jeucken. Sustainable Finance and Banking: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M]. The Earthscn Publication Ltd., 2001.

[2] Asheim, Geir B. Unjust Intergenerational Allocations[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Elsevier, 1991: vol. 54(2): 350-371.

[3] Eric Cowan. Topical Issues In Environmental Finance. Asia Branch of the 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CIDA).

[4] Thompson P. Bank Lending and the Environment: Politics and Opportun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1998:243-252.

[5] 何德旭,张雪兰.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4-9.

[6] 马萍,姜海峰.绿色信贷与社会责任——基于商业银行侧面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07):70-73.

[7] 朱萃.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的效益分析及发展途径[J].企业导报,2010(06):126-127.

[8] 曹,陈好孟.不确定环境下我国绿色信贷交易行为的博弈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02):17-22.

[9] 夏少敏.论绿色信贷政策的法律化[J].法学杂志,2008(04):55-58.

[10]李东卫.赤道原则与绿色信贷政策的完善[J].节能与环保,2009(06):16-19.

[11]邢程.赤道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发行的股价效应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12]曹小奇,郭焦锋,,等.“绿色信贷”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http://.cn,2008-09-03.

[13]田友春.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实践之“点、线、面” [N].证券日报,2013-04-25(C02).

[14]丁冬.46家企业被切断信贷资金链[N].中国环境报,2010-08-09.

[15]王璐.绿色金融如何可持续发展[N].金融时报,2013-04-15(09).

第2篇: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绿色金融 绿色信贷 商业银行

绿色金融在国际上也可以称为可持续金融。全球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问题等日益突出,绿色金融已发展成为国际大势所趋,它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我国,绿色金融主要表现为绿色信贷。研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发展,既能顺应国际经济的发展潮流,又能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培育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另外,提供专业的服务来实现减少排放、环境保护和增加社会福利是银行社会责任的核心。这要求其遵循市场准则,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支持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讨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中的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内银行业有关于绿色金融的实践起步较晚,经验较少,不过近几年发展迅速。政府层面上,中国人民银行、环境保护部、中国银监会三家机构共同构建环保信息的沟通交流机制和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行业指南。环境保护部将所有企业有关于环境保护的信息交到中国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把信息写入企业征信的管理系统,银监会负责把环境违法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商业银行。在商业银行层面上,目前绿色信贷发展得比较突出的银行主要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及兴业银行等4家商业银行。工商银行把绿色信贷理念融入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信贷文化、信贷管理、流程和产品设计等各个环节之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兴业银行是我国首家采用“赤道原则”的银行,截至2012年10月末,兴业银行共对718笔贷款项目进行了赤道原则适用性审查,所涉项目总投资高达9884亿元,其支持的绿色金融项目可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618.55万吨。

一、绿色信贷在全银行业范围内推进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绿色信贷在部分商业银行得到较好的实践,但是绿色信贷在全银行业范围内推进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相关配套法律不健全,激励机制运行不顺畅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绿色信贷政策落地的保障,它使银行和企业在绿色信贷时都“有利可图”。目前,我国有关于绿色信贷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有所欠缺,仅仅有《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环境保护法》。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并不强烈,环境污染风险也被一些地方政府承担着,污染企业并不完全承担其所带来的成本,企业缺乏节能环保的激励。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自然不愿意承受企业由于节能环保方面的成本而导致其无力偿贷的风险,从而缺乏推行绿色信贷的动力。

(二)企业对环保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环保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环保信息披露机制有较大进展。然而,其环保信息披露机制还是非常的不完善,存在着如信息披露的形式、内容不规范、缺乏强制性、信息披露的部门联动机制和审核程序还没有完全建立和信息披露的有关主体的责任和权利缺失等问题。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可以得到的信息数据库中不能完全反应污染企业的环保违法记录,不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使得信息完整性得到不保障,从而导致核查成本过高。而且,政府部门所提供的环保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和遗漏,各商业银行也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再次,绿色信贷的实施缺乏具体规则,《意见》中并没有给出绿色信贷相关的评估细则。环保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大大降低绿色信贷业务的可操作性。

(三)商业银行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够

我国商业银行在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偏差。有银行向一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企业发放贷款,损害了其声誉,部分银行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将会对其社会自身长远利益造成损害。大部分银行将推行绿色信贷看成政策或公益性活动相应的活动,并非核心的商业运营元素。目前仅仅有少数银行在其年报中有社会责任相关的简单报告,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履行社会责任的利益的认识。

(四)绿色信贷相关产品创新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着缺乏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创新的重要问题,在商业银行打造低碳银行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这一现象。虽然在这些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业务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如商业银行在低碳的信贷方式上的创新、开发了有关于低碳的信托产品和结构性理财产品。可是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仍然明显落后于国际银行。例如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单一,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低和下游的环节,对于二级市场交易、项目咨询以及相关延伸金融产品开发还是较少。我国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国内碳市场的潜力不相符,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商业银行存在一定差距。

(五)专业人才和知识的支持有限

我国商业银行在引进国际相关标准原则相对比较晚,对于赤道原则等国际管理和规则的了解并不深,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银行内部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系统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制度,非常缺乏相关政策分析、环境知识、了解国家政策和环保领域、环保监督管理体系建立以及专业环境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又由于专门绿色信贷人才的缺乏,银行并不了解绿色信贷的操作流程/操作性低下。在我国,环境金融、环境经济学科仍然是新兴学科,在这方面人才的培养相对较少,相关人才的紧缺是阻碍商业银行打造低碳银行重要因素之一。

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绿色信贷的法律体系,建立起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奖惩机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的法律保障体系,存在不少的空白,不利于有效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政府有必要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引导企业考虑长远的利益,考虑污染对其经营、社会声誉等造成的负面影响,把节能环保作为其保持核心竞争力、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适时成立专门的考核评价部门监督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对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评价。对于投放在节能环保型企业的贷款额比例较高的银行应表扬奖励,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创新产品研发,批评处罚大量贷款投放给环境违法型企业的商业银行。

(二)建立绿色信息披露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绿色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提是法规依据。为此,适时修订《会计法》,加入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等内容,以法律形式这最强有力手段将其付诸实施。完善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中加入涉及环境核算的内容,防止企业和有关部门的短期行为,同时规范环境会计的工作。同时,金融部门和环保部门要建立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各级环保部门应向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提供收集的企业环境信息,并将其定期或者不定期上报给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各级金融机构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审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申请,加强授信管理,促进污染减排。要促进商业银行和环保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确保信息传递快速、准确。各机构应加强内部门的信息收集与报送工作,尽可能保持数据的完整性。

(三)营造绿色信贷文化,加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地方政府应把地区环境指标作为其绩效考核指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加大建设党风廉政,严肃处理包庇环境违法企业、的行为,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再次,政府应该加大绿色信贷和环境保护的宣传,使广大企业和公众得到普遍的认知,使绿色信贷的理念深入人心。商业银行要认识到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其长远利益有莫大帮助,一方面,银行建立和提高信誉的基础是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其经营业绩和长期竞争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承担社会责任降低其成本。银监局、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通常会对具有良好声誉、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银行给予奖励和认可,从而降低其接受监管的成本。

(四)积极探索和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

在产品创新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绿色信贷项目的研究,推出相关的金融产品。企业可以通过加大研发力度,从而开发出绿色信贷的新型产品,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这些新型产品的运用,从而为企业提供支持,实现企业、社会和自身的利益。在中间业务的创新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中间业务的创新,优先发展跟绿色相关的理财产品业务,发展绿色融资担保、交易、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务,从而更好地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模式。

(五)建立人才储备培养机制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一个过程来转变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和业务人员的理念。目前商业银行十分缺乏具备金融、法律、外语、化工及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使得商业银行难以迅速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应采取组织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低碳专业技能,并对客户经理不断进行绿色信贷培训。同时,商业银行应该吸纳具有绿色专业技能的相关人才,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雷立钧,高红用. 绿色金融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实践的现状及趋势[J].投资研究,2009(03).

[2]冷静. 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时代金融,2010(08).

[3]杨萍,徐枫.广东新能源产业及促进政策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4]杨晶.中外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分析[J]. 时代金融,2012(08).

第3篇: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生态规划;生态城市;城乡规划体系;广州国际金融城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正以一种危险的方式汇聚,严重威胁全球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稳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给城市及其不断增长的人口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城市规划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和规律。而以往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反自然”模式不但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因此,需要在传统城市规划基础之上引入生态城市规划概念。

1.生态规划是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生态城市规划,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应用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中经济系统与生物系统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达到既能满足人类生存、享受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目的。

1.1传统城市规划的局限

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局限,包括:

第一、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第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

第三、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这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事实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次级的。从而使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

1.2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

截至2013年2月,提出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生态型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的地级(含)以上的城市共有259个,占相关城市比例的90.2%,并由相关科研机构协助编写了生态城市规划,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由此,国内生态城市建设初步形成以各级行政区域为主体的梯级体系,呈点线面相结合、齐头并进的建设格局。

仇保兴部长“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报告中指出六个方面的转型,其中提到:“高能耗的城镇化到低能耗的城镇化,高环境冲击型到低环境冲击型。”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生态规划已经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在城市建设中发展生态规划是社会发展中人们对生活工作环境要求日提高的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实施的体现,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

2.生态规划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应用

2.1生态规划与传统法定规划的衔接

目前生态规划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传统城市规划的一个章节,这样生态规划在形式上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并未与规划本身有机融合。另一种则是由生态学者构建的与城市规划并行的一套生态城市规划体系,独立的生态规划只“围绕生态概念”针对城市生态问题而进行界定性的研究,使得生态规划的过程与结果显得过于专业化而少了些规划应有的政策特色,没有能够很好地融入到传统的城乡规划体系中去。

2.2现代生态规划所应具有的新的内涵

生态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和经济性。各类方法和技术既要反映信息时代的最新成果,与新技术、新产品相结合,又要遵循传统技术体系的要求,与经济社会客观要求和既有的政策体制机制结合。与此同时,还需要尽力改变现有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模式,变传统的串联式为并联式的集成协同模式,避免形成孤立的技术评价体系和规划建设形态。传统的法定规划层面没有针对城市涵盖的各系统、技术和措施进行统筹协调,而生态规划就需要针对规划区,从土地利用、绿色交通、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绿色产业、绿色建筑、综合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生态规划研究。

3.广州国际金融城生态规划项目实例

广州国际金融城位于广州市行政区域的东部,紧邻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是珠江沿线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东进轴与南拓轴的“起点”,也是广州市实施“中调”战略的重要地区。

本次生态规划为金融城构建了从规划到建设到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完善的低碳生态控制体系,从城市设计低碳控制指引、低碳生态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设计指引三大方面进行项目过程控制。从土地利用、绿色交通、资源利用、综合环境、绿色建筑五大方面营造出金融城活力、高效、宜居、低碳的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绿色CBD城区,实现了金融城低碳生态看得见、能落地、可量化。本项目是在法定规划的基础上展开研究,有如下几个特色创新的地方:

3.1提出结合法定规划的生态控制系统规划编制方法

本规划从土地利用、能源利用、资源利用、绿色交通、综合环境等几大方面建立广州国际金融城的低碳生态控制系统,提出生态控制指引。配合金融城的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演进,从低碳生态的角度提出优化建议或支撑依据,完善规划方案。

3.2在城市设计方案基础上运用多约束模拟仿真手段指导空间规划

本规划通过对广州国际金融城现状和现有规划设计研究成果有针对性的调研与分析,引入了实地测量(测量相关的影响因素,如区域气象、风环境、热岛、噪音等)、GIS空间统计分析、模拟及实验分析等多种定量研究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鉴广州国际金融城的地质、水文、气候、植被、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城镇建设、历史人文等各种空间信息,综合分析能耗、水耗、生态、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空间布局合理性,并提出现状和既有规划的优势和不足。同时,采用相关软件模拟分析,以及实验等技术手段重点分析自然通风、建筑遮阳、围护结构能耗、屋顶绿化和非传统水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为规划设计和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持和依据。

3.3在控规平台上制定“可量化、可操作、可借鉴”的地块生态控制指标

通过上述几个专项的研究,制定出广州国际金融城可量化、可操作并具有纲领意义的生态控制指标,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路径层和指标层,目标层分为土地使用集约、资源利用高效、交通出行便捷、环境舒适宜人四大方面,涵盖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路径层进一步分解为土地利用、能源利用、资源利用、绿色交通、生态环境、物理环境以及综合七大类共18个指标。作为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出台标准、实施考核与评估的技术依据与基础,同时制定绿色建筑控制图则,将各项低碳生态指标纳入控规指标控制体系,直接用于指导土地开发。

3.4提出以单位建筑面积资源能源消耗限额作为地块控制指标

通过能源利用专项和资源利用专项的研究,将金融城不同地块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水耗指标作为生态城区的规划评价指标,有利于从规划层面抑制广州国际金融城区域的建筑用能与用水需求的过快增长,对于实现建筑节能减排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通过广州国际金融城的生态规划研究,可以看出其与传统法定规划在理论,价值观和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广州国际金融城生态规划将两者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衔接,重点研究了生态规划的理念如何通过法定规划得到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为生态规划在法定规划的平台上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将来也会有更多的项目会将两者通过其他方式更好的结合,从而将绿色生态的理念在城市建设中进一步贯彻落实,我们也会将这方面的工作继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沈基清。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仇保兴。实施生态城战略三要素。中国建设信息,2010

[3]李迅,等。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研究,2009

[4]牛凤瑞,等。中国城市发展3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第4篇: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绿色物流;国家竞争优势;回归分析;钻石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7-0074-06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我国的物流产业也不例外,尤其是给以外贸物流为主的企业带来很大压力,造成生产经营困难,业务量明显下滑,物流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退,进入了后危机时代,那么,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物流产业,应走怎么样的科学之路?采取怎么样的发展战略?基于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同时为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抵抗危机能力,发展以减少物流成本以及增加产业增加值为目标的绿色物流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

我们看到,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各行业虽紧密联系但实力各异。如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所指出的:“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产能在某些领域里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它们的企业长期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决定条件在于这些产业或企业所在的国家能否在特定领域创造和保持比较优势,这也就是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1]笔者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迈克・波特所论述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其着重于从“钻石理论”的角度来解释产业的竞争力。第二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一个国家(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即产业的国家(际)竞争力,是该经济实力和整体水平的体现。所以,研究金融危机后我国物流产业绿色化发展战略,就应该从国家竞争优势的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文献综述

物流――“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21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物流是指“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学术界及实业界又有了“第三方服务提供者”的说法,至此,物流与第三方物流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并且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理论深度不断地扩展与深化[2]。发达国家的工业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随着环境问题逐渐突显,环保、绿色经济的理念随之提出,西方研究流通的学者开始提出并着手研究“绿色物流”,很快就得到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关于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也是始于西方国家。20世纪中期以后,物流产业经历了从传统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向现代物流(Logistics)的转变。其中的个人代表和团体如美国物流学家彼・特拉卡、美国物流管理学会、欧洲物流协会,等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思想处在主流地位。供应链的思想是在迈克・波特于20世纪90年代初(Michael E.Porter)提出“价值链”(Value Chain)思想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指出:“物流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到消费进行低成本、高效率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实施、控制过程”[2]。波特在1990年提出并系统论述“国家竞争优势①”之后,其核心思想――钻石理论被研究者用来对产业竞争力分析而不是战略分析。也有学者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研究物流产业的竞争力,但相对比较宏观和笼统,缺乏应用数学模型等工具进行深入的探讨。

我国对于物流和绿色物流的研究落后于西方国家,其研究是在改革开放后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②是一个新概念,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随着绿色理念、循环经济的提出,才有学者进行研究。国内在绿色物流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是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文献着重于介绍绿色物流的理念、基本原理,浅析其发展途径等等,并着重于工业生态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研究。

虽然国内外对绿色物流产业的研究从多个方面展开,也为学术界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理论框架,但对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是以微观层面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为主流。笔者对于绿色物流的发展战略研究,是着眼于金融危机后,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的视角。论文的独创性体现在:对理解的国家竞争优势与传统理解有所不同,对定位的物流绿色化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低成本、高增加值并将它们紧密结合起来论述。主要思想体现在:其一,在物流成本、增加值等与国民经济发展等变量之间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体现了低成本高增加值的绿色物流对于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其二,运用钻石模型对物流产业绿色化发展进行战略分析,进而制定出金融危机后物流绿色化发展的战略决策。所以,本论文力求创新,精益求精。

三、模型的建立

在本论文中,模型包括回归分析模型和钻石模型。建立回归模型的目的是在论述物流成本、物流产业增加值与国民经济线性相关的同时,求出它们之间变动的具体影响,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建立物流产业“钻石模型”的目的是基于此思路的合理发展战略论述。

(一)建立回归分析模型与时间趋势推测

1. 指标的选取与设计。指标的选取与设计应该紧扣论文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因为笔者是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的视角对物流产业的绿色化发展战略进行探讨。所以指标的设计理应与国家竞争优势有关,基于这一层意义,应该先建立物流产业绿色化发展与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相关性模型。由于物流的绿色化发展的两大重要目标是减少产业成本和增加产业产出,同时这两项指标与国民经济、国家竞争优势密切相关。所以相关性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以及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两个比例关系是评价的核心[3]。所以选取GDP、物流成本③、物流产业增加值④这三个指标。

2. 回归模型的建立。现在先建立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如果变量x1,x2,x3,……,xp与随机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那么就意味着当x1,x2,x3,……,xp的值取定之后,y便有相应的概率分布与之相对应。那么可以得出随机变量与相关变量x1,x2,x3,……,xp之间的概率模型为:

y=(x1,x2,x3,……,xp)+?着

在上面的方程式中,y为被因变量或内生变量(被解释变量);x1,x2,x3,……,xp为自变量或外生变量(解释变量);y=x1,x2,x3,……,xp为一般变量x1,x2,x3,……,xp的确定性关系;?着为随机误差。然后建立相关性模型,根据前面选定的指标,建立GDP与物流成本、物流增加值的回归模型。物流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将会在降低高昂的物流费用的同时增加物流产业增加值。在开展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活动中推进绿色经营,减少中间消耗和环境生态污染,从而提升国家总体的经济水平,增加产业的竞争优势。为此需要通过建立GDP对物流成本与物流增加值的回归方程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设GDP对物流成本、物流增加值的回归模型为:

■=f(x)=a+bx1+cx2

上式中,y为GDP,x1为物流成本、x2为产业增加值,a为常数,b、c为回归系数。其中■、■=■

2. 时间趋势推测的提出。首先是物流成本与GDP比例关系时间趋势的推测。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目前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0%,中等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约为15%(如韩国),我国的这一指标约为17%~20%。由于物流技术的进步和逐渐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这一比值应该是逐渐降低的。社会物流成本的下降速度越快,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家竞争优势越强。其次是物流产业增加值与GDP比例关系的时间趋势推测。随着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各种物流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方物流专业化发展,物流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性行业。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专业性不强,同时物流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低,和其他产业(如房地产业)相比,物流并不是暴利行业,物流产业在经济中的先导性还不明显。所以,可以预测,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物流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并不会越来越大。

(二)物流产业钻石模型的建立

1. 模型建立。波特的钻石模型是对“国家竞争力”的规范解释,其重要之处在于说明“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就在于产业和厂商的竞争力,进而加强了整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的竞争优势。现在模仿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物流产业的“钻石模型”(见图1)。

2. 模型解释。物流产业“钻石模型”各个要素的具体涵义分别是:(1)物流生产要素――国家在物流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包括硬件和软件。生产要素有高级要素与低级要素之分,比如科技含量高的基础设施和高级的物流人力资源就属于高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是绿色物流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2)物流需求条件――本国市场对物流产业所提供的绿色物流服务的需求如何。需求越旺,物流绿色化发展越有动力。(3)物流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在物流绿色化发展过程中,其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绿色物流产业链的建造与完善,是物流绿色化发展的保障。(4)物流产业结构、企业战略与同业竞争――在企业的微观层面,绿色物流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形式与管理形态、经营策略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5)发展机遇――包括国内国际的机遇,作为一种机会,有着可遇不可求的特征。包括市场环境、技术发明等因素,比如市场环境不可预测的变化、某些具有偶然性的发明等。(6)政府行为――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是一种干预与放任的平衡。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行为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方面,同时为物流绿色化发展提供有利环境尤为重要。

物流产业“钻石模型”是一个双向强化的系统,其中一项要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状态,所以以上的六大要素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四、回归分析与实证检验

(一)数据采集

物流产业的统计涉及面广、分组独特。为了便于更好地了解物流产业的产业情况,需掌握时间跨度较长的统计数据,以利于科学地进行回归分析和趋势推算。因此笔者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物流统计年鉴(1994-2008年)》,数据包括GDP、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增加值等。

(二)物流成本与GDP的线性回归分析

表1中给出1994-2008年我国GDP、物流成本(TLC)、物流增加值(LAV)的有关数据⑤。

根据表1中数据,可绘出1994-2008年物流成本、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散点图⑥(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社会物流成本总成本、物流产业增加值随着GDP的增加而增加,大多数散点图都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呈高度线性趋势。通过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物流成本、物流增加值与GDP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y=11575.13+3.361225x1+6.718937x2

对该回归方程进行检验,取其临界值F0.01(1,8)远小于经计算检验所得的F统计量的值12 519.27。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1下,所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是合理的。从上面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看出,TLC的回归系数为3.361225,LAV的回归系数为6.718937。这就说明:这15年来,中国的物流成本每增加1亿元,GDP增加3.361225亿元;物流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GDP就增加6.718937亿元。因为物流成本是随着经济增长社会对物流的需求增加,物流规模的也就上升,所以社会物流成本也就自然增加。从方程中看出,物流产业增加值的权重很大,对经济发展和增强产业的国家竞争优势具有巨大的作用。

(三)时间趋势推测的验证

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物流成本与GDP以及物流增加值与GDP之间的比例关系,用曲线图表示(见图3)。图3中TLCBI表示我国物流成本与GDP的比例关系,LAV表示我国物流增加值与GDP的比例关系,FATLCBC表示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与GDP比例的平均水平。

1. 物流成本与GDP比例关系趋势推测的验证。从图3可以看出,在1994-2008年这15年来,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总体来说是逐渐下降的,说明物流业的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但同时看到,这一比例下降幅度并不是很大,由于抵抗风险的能力不足,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下,比率还有所增加,说明物流产业经济效率有所降低。同时,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率约10%左右[4],与之相比,我国还有很大距离,物流成本高也是近些年来导致物流产业经营困难、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物流产业增加值与GDP比例关系趋势推测的验证。同样由图3可知,近15年来物流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率不是提高,反而有下降趋势。1994年最高,达7.6%,2004-2006年都是6.7%,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降到6.4%。虽然我国物流总额的增长率超过GDP的增长率,但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很远。所以,要提高国家的整体运行水平和物流产业竞争优势,就得在减少物流成本的同时增加物流增加值,所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定位于低成本、高效益的绿色物流尤为重要。

五、基于“钻石模型”视角的物流绿色化战略思考

金融危机后,为了提高物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发展低成本、高效益的绿色物流,基于“钻石模型”的角度,战略对策有以下五点:

1. 从物流生产要素层面看,要发展绿色物流良好的基础设施、设备,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我国物流产业的费用可以概括为运输费用、管理费用与保管费用,其中运输费用占的比例最大,达一半以上。所以,发展绿色物流,就得先在物流运输设备绿色化上大做文章。其策略有:通过技术进步切实降低各种运输设备与基础设施费用;做好运输线路的运筹规划,选择环境友好的运输路线。另外,注重培养高级人才,尤其是有远见的管理者和物流运筹技术人才等。总的来说,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等支撑,要发挥包括企业、政府、行业协会、个人等在内的共同作用,才能创造出有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

2. 在物流需求条件方面,要尽量提供有利的条件。需求条件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需求市场也是产业竞争优势的一大关键要素,客户需求的形态和特征能够反映该行业的产业竞争优势[5]。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物流需求近年来逐渐增加,表2是我国2000年来每单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数。

由表2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我国的物流需求不断增加,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有所回落,但危机过后还会保持上升趋势。绿色物流要得到很好发展,需求条件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不仅要扩大绿色物流内需,还得扩大外部需求。其发展战略关键在:(1)从宏观角度,金融危机后,政府在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手段时,应注重扩大绿色物流的内部需求。比如政策鼓励、引导,为企业创造良好条件,加强信息服务等。(2)从物流企业发展的微观角度看,致力于发展绿色物流的企业,首先得做好市场需求结构的细分。同时,要有远见地预测到未来不久的需求情况。

3. 从企业结构与同行业竞争层面看,应根据不同阶段鼓励良性竞争。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与新形态的经济关系密切,绿色经济作为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绿色物流产业必定在未来成为高增长值的行业。所以,首先提倡物流企业具有绿色经营的企业目标,进而促使绿色物流一体化管理的实施。对于中国的绿色物流行业的同行业竞争,目前只是一些条件具备的企业才实行这一战略,还没有形成扩散效应。但随着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应鼓励同行业进行良性竞争而不是垄断。

4. 从绿色物流产业相关产业和支持性行业的层面来看,应逐步完善绿色物流产业链,促进物流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的冲击巨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产业缺乏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以美国著名的芭比娃娃产品为例,广东东莞制造芭比娃娃的玩具厂,出厂价是1美元,而出口到美国的终端零售价格是10美元。其中9美元的利润,渗透在“产品设计+大物流+终端零售”中,这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等。这就是所谓的“6+1”产业价值链[6]。中国的一些制造企业正因为不能打造完善的大物流产业价值链,利润微薄,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在危机中经不起考验,经营困难。所以,对于绿色物流产业来说,要打造完善的产业链,逐步建立完整的上下游物流业支撑要素,这是降低物流成本增加效益的可行策略之一。同时,鼓励物流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开展与加强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物流需求企业之间长期有效的合作。

5. 从政府行为层面看,应充分认识到发展现代化的绿色物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关键作用。从国家层面来看,“竞争力”唯一的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也正是国家如何刺激产业改善和创新的关系。所以政府在考虑和制定经济与产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把现代化物流作为重点环节纳入规划和政策范围[7]。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可以包括:一是加快形成统一的物流业政策体系,推行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激励,实行“绿色补贴”政策并落到实处。

六、结语和展望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后,以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增加值为目标的物流绿色化发展,是提高物流产业竞争优势与风险抵御能力的可行之路,也是提高我国产业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物流绿色化的发展,从“钻石模型”的角度可以得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对于物流绿色化发展战略这一新课题,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既有微观角度,也有宏观角度。笔者认为,从微观层面,运用运筹学、博弈论等方法实证研究绿色物流产业组织的统筹规划、合作创新等具备很大意义;从宏观层面,绿色物流产业的产业政策、产业布局等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展开与深化。

注释:

①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又称“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钻石理论”,其核心思想体现在钻石模型当中。

②绿色物流的学术解释:也称环保物流,是指实现物流绿色化,通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③物流成本是物流过程中消耗各种劳动的货币表现,能直接体现物流产业的效益,也是绿色物流首要目标。

④物流产业增加值反映了报告期间物流产业新创造的价值,是GDP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流绿色化发展的目标之一。

⑤数据来源于各年《经济统计年鉴》与《物流年鉴》。

⑥此散点图运用Eviews软件绘制而得,回归方程的计算与检验也是通过运用Eviews操作。

⑦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物流年鉴》。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日本综合研究所.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3]李莉,张建华,周海燕.物流产业发展与国家整体水平提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3,(10).

[4]帅斌.物流产业经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Staffan Lander.“The role of hom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in trad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J].Volume89,2008:18-19.

[6]郎咸平.产业链的阴谋I[M].中国香港:东方出版社,2008.

[7]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7-2008)[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c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Logistics Industry after the Finance Crisis

Deng Liang

(Economics School,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China)

第5篇: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范文

(一)环境金融作用

1、合理调节资金、配置资源作用。环境金融对于环保、生态、可循环发展的生态企业和项目优先配资的倾向,将会促进资金和资源的绿色流向,对企业发展和企业资金的配置起导向和约束作用。利于我国产业向高效、绿色方向升级。2、优先管控环境风险作用。经济人具有逐利、驱害的本性,通过这一追求可以有效避免生态金融项目风险,而绿色生态金融项目正好是环境风险极低的投资方向。可以通过投资环境金融,挖掘新商机、走向新征程。3、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的作用。当局通过对环境金融的的政策扶持和舆论导向,可以促进高新生态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推动企业向环保、生态金融创新方面进行投资,规范企业健康经营,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展环境金融,对于国家产业升级、经济力量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我国而言,目前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和鼓励技术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引导社会经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刚性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是对以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战略的反思和补救。环境金融是补救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绿色农业、低碳工业、碳金融正是环境金融的具体内容体现。3、是解决环保筹资难题、调剂资金余缺的重要方式。资金需求量大、筹资难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拦路虎。环保工程如果没有金融搭台难以产生经济价值,对于逐利本性的社会资金来说严重缺乏吸引力。仅仅依靠国家政府维持环保投入常出现资金瓶颈和产业困境。而环境金融的投资能够获取良好收益和政策扶持,这将激励大量资金进入环保领域,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三)深化环境金融创新的建议

第6篇: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绿色小额信贷;精准扶贫;环保;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

一、绿色小额信贷的界定及其意义

河北省贫困人口较多,且保定、张家口、承德部分地区属于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域,扶贫任务重。且大部分城市环境污染情况严重。小额信贷是指针对低收入人群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无担保贷款,其从国外诞生之日起就有扶贫的性质。绿色小额信贷兼具扶贫和环保的双重特性,其定义围绕“在推进社会利益攸关者的利益和保护环境的同时保持财政活力”的目标展开,指的是清洁技术和小额贷款结合,它集小额信贷与绿色信贷于一体。河北省农村地区开展绿色小额信贷,是解决环保和扶贫的理想工具。

二、开展绿色小额信贷的现实困难--主体缺位

1.商业性金融机构无利可图

绿色小额信贷源于小额信贷,并且更多的关注小额信贷在解决贫困和环境方面的作用,主要就是为农民和其他借款人的环保养殖和绿色微型企业提供信贷和技术援助。绿色小额信贷是金融机构在生态农业背景下创新出的新型信贷产品,实现小额信贷与绿色经济的综合发展。其特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这就要求绿色小额信贷应比其他小额信贷的利率更低,给予农村居民更多优惠,才能起到扶贫和促进环境保护的作用。然而,商业性金融机构本质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企业,追求盈利,利息较高。绿色小额信贷的公益性和其盈利性有天然的对立关系。

(1)商业银行

河北省银行业近年来飞速发展,以5家国有银行为核心,带动和引入了一批股份制银行,新建了一批城市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发展迅猛。

以保定市为例,上图为保定市2003年到2014年各项贷款余额,从2008年起,贷款余额增速明显加快。截至2015年末,保定市各项贷款余额2431.35亿元,同比增长13.88%,居全省第五位,发展势头迅猛。但其所占比例较大的贷款业务,集中在企业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业务,尽管有“赤道原则”的推动和约束,绿色信贷逐渐在商业银行开展,但是其一般贷放给规模较大、业务成熟的企业,且较少发放信用贷款,以抵押贷款居多。绿色小额信贷无论从性质还是业务模式看,都无法和商业银行体系相对接。

(2)小额贷款公司

截止2015年末,河北小贷公司270多家,贷款余额281。47亿元。尽管从2011年开始,小贷公司数量出现迅速增加,但总的贷款余额规模比较稳定,与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而言,还相差甚远。

就保定而言,截止2015年末,注册小额贷款公司97家,贷款余额52.96亿元。课题组通过走访保定部分区县的部分小额贷款公司,总结其以下特征:

①服务对象主要为城镇小微企业和农村富户。保定地区地理条件复杂。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对象应具有弱势群体性与贷款额度的微小性(何广文,2006)。中国的小额贷款公司绝大多数都具有商业性,盈利性作为其主要经营目标,必然存在嫌贫爱富的特质。商业银行由于其优势在客户的选择上会更偏重大企业,而个体户等小微企业和农村富户往往资金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转而求助小贷公司。这些客户信誉较好,且有抵押品,通常为了进行生产经营而进行借贷,是小贷公司的理想客户。保定地区非省会城市,金融机构入驻数量较少,为小额贷款公司开展此类客户的业务也提供了机会。就目前来看,此类具有生产性的贷款业务是小额贷款公司的核心业务。而消费贷款数量较少。同时,由于客户的文化水平及金融知识水平有限,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有限,多为熟人介绍,客户来源比较稳定。

②信用贷款占比较少。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由于大多数小贷公司资金规模小、业务少,且私人设立,所以其风控要求较高。业务中信用贷款所占比例很小。

③贷款利率普遍偏高。通过走访发现,保定地区小贷公司名义年利率介于6%-17%之间。但经过调查发现,在资金紧缺情况下,小贷公司与其客户会避开监管私下签订合同,所以起实际利率可能更高。

④贷款期限普遍较短,额度较小。小贷公司贷款多集中在短期,3到9个月较为普遍。这是由于小贷公司利率相对较高,客户多为解决短期资金周转问题。同时,从小贷公司本身来说,为了控制风险,小贷公司较少发放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发放贷款额度很小,多集中在10万以下,走访中最高额度贷款不超过200万。

小贷公司产生的历史和本质,应该较符合扶贫的性质,但就河北省目前的小贷公司,商业性质较为突出,多为抵押贷款,利息较高,对象多为资质好的客户,难以符合绿色小额信贷的低息及无抵押的特征。

2.政策性金融业务空白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扶贫的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近年来在河北农村地区的贡献也较为突出,贷款余额连年增长,占全省贷款总额比重较大。从理论上说,政策性金融可能更符合绿色小额信贷低息的特点。但是调研中发现,农业发展银行更注重大额贷款的发放。近年来,农发行也比较注重扶贫与绿色金融,包括支持新疆水资源节约灌溉、京津冀绿色有机食品等项目;扶贫项目包括支持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扶贫等。但其特点都是所设项目资金额巨大,借款主体都是规模较大企业或政府融资平台。其效果也比较良好,但无疑不能从农民个人角度直接获得贷款,降低了扶贫和环保的针对性。

三、绿色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

尽管绿色小额信贷诸多好处,但目前金融机构的缺位现象,成为绿色小额信贷供给的最大困难。商业性金融机构需要利润和控制风险,而政策性金融机构多为大额贷款。如何使绿色小额信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应从政府和金融机构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1.政府角度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绿色小额信贷对扶贫和环保的促进作用,加强宣传和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和小微企业认识绿色小额信贷,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绿色小额信贷。

其次,政府应建立激励制度,实施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对绿色小额信贷业务开展较好并且带来较大生态经济效益的金融机构实施奖励,并就此形成长效机制。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关公益性扶贫投资基金,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由于绿色小额信贷带有一定性质的公益性,在其发展初期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

再次,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绿色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提供机会。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机制,宣传和加强农民信用意识,降低违约风险。

2.金融机构角度

(1)政策性金融创新金融业务

农业发展银行从其企业性质(政策性银行)看,更符合其低息性质。其基本业务都为对公,较少开展小额信贷。但绿色小额信贷对农民的好处显而易见,农发行应该从自身拓展业务范围,创新业务模式,尝试绿色小额信贷。在成熟的条件下,可成立专门的绿色小贷部门,引入专业人才进行贷款审批和风险控制等。

(2)商业性金融--小额贷款公司大有可为

①创新信贷业务和模式。按照国际经验,绿色小额信贷由于其风险较高,适合采取联保贷形式。可结合河北省当地情况,尤其是调研当地农民的信用、消费等习惯,积极筛选客户。就中国的经验来讲,以中和农信为例,其选择了妇女作为主要贷款客户,一是由于掌管家中财政大权,另一个是由于其家庭感强烈,风险控制的概念要比农村男性强很多,相比不容易产生违约。对小组联保方式也可以根据本地的特点加以变通。绿色小额信贷针对农民开展绿色农业、低碳农业进行放贷,如果遇到人口较少且贫困地区,小组联保的户数可能不足。可按照类似业务的方式,帮助农户相互联系、相互监督,按农户的实际要求和当地的信贷市场状况设计灵活的信贷产品,以满足不同农户多样化的信贷需求。

②拓宽融资渠道。在目前的法律下,小贷公司的融资渠道较为狭窄,这也是小贷公司纷纷谋求专为村镇银行的原因之一。且河北尽管毗邻京津,但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吸引投资的能力低下,基本只能靠本地股东投资。但是其资金和资质都有限。解除这一困境,首先可在适当情况下引入风险投资,其次,可与政府合作建立投融资平台,也可效仿广东经验,成立全国首家小额再贷款公司--立根小额再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小贷公司也具备了向再贷款公司申请拆借的权利。但这无疑都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配合。

③加强建立专门的绿色小额信贷业务,完善流程和人员设置。小贷公司应该建立专门的绿色小额信贷业务,引进包括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专业人才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并培养一批绿色小额信贷的业务员,做好薪酬激励。

④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由于河北地区大力开展的精准扶贫、美丽乡村行动,小额贷款公司开展绿色小额信贷极大地迎合了政府的方针政策。应该寻求机会,向政府申请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及财政补贴,便利开展业务。由于绿色小额信贷的低息性和小额贷款公司的逐利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是绿色小额信贷开展初期的关键因素。

⑤引入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控制风险。绿色小额信贷为低息无抵押贷款、风险较大。除了做好规范性的贷款流程和审查外,小贷公司可以引入外部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来分散风险。理想状态应和政府合作,寻求政府担保,形成“政府+小贷公司+农户”的贷款模式。同时,引入保险公司,创新保险产品,为绿色小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燕等.绿色小额信贷:低碳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路径探析[J].武汉金融,2011(2).

[2]张燕,陈胜,侯娟.绿色小额信贷助推我国农民环境权实现的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03.

[3]杨虎峰,何广文.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能惠及三农和微小客户吗[J].财贸研究,2012(01).

第7篇: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SWOT;战略选择

Abstract:The strategy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reached consensus. To practi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e mus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of our society. “Green Credit” which follows the wa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new idea in China. In this paper,SWOT matrix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in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process of practicing Green Credit. Through our analysis,we think that Reverse-Strategy is suitable for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and in order to practice the strategy,a series strategic initiative has been proposed as referenc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Green Credit,SWOT analysis,strategy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7-0069-04

随着履行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开始认识到环境和社会风险问题对自身信贷资产安全和银行声誉的重要性,通过信贷杠杆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已成为各界的共识。2007 年7 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提出以“绿色信贷”机制为主要措施来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这一举措标志着“绿色信贷”政策的创立与推行。之后,银监会相继于2007年7月和11月又了《关于防范和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配合环保部门,认真执行国家控制“两高”项目的产业政策,我国绿色信贷制度初步形成。

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研究现状

绿色信贷不仅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经济手段,同时也是行政和法律手段的重要补充。国内研究者们对绿色信贷的研究始于最近几年。陈雁(2008)分析了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阐述了绿色信贷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并对当前我国银行业在推行绿色信贷、增强银行执行力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张燕姣(2008)指出作为绿色信贷的实践者,商业银行应深刻认识绿色信贷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要求商业银行将绿色信贷作为重要战略思想长期坚持下去。李东卫(2009)指出了我国现行“绿色信贷”机制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了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建议。马萍(2009)分析了绿色信贷的战略地位、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强调商业银行要承担社会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绿色信贷全面展开。龚剑(2008)从赤道原则入手,讨论了赤道原则在中国的实践―绿色信贷产生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指出绿色信贷的实施不仅有利于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而且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2008)指出我国环境整体形势严峻,污染企业关停给银行带来的信贷风险加大,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管理环境风险,绿色信贷已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学者对绿色信贷制度的关注和研究是近几年才展开的,大部分研究局限于对国内绿色信贷制度实施状况及国外绿色信贷制度发展状况的简单介绍和分析,系统性明显不足。本文立足于战略管理的视角,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战略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这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制订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必须认真分析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资源,发现机会和威胁,识别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为战略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二、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的SWOT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优势(Strengths)

1.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项业务迅速提升,经营管理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也得到加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一批管理水平较高、效益较好的银行已经分别在境内外上市,这些都为我国绿色信贷实施提供了实力保障。

2. 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布局较完善,多年来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的普及,提高了客户管理水平。在业务发展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拥有比较稳定的客户群体。这些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通过更多渠道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开发和推广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3. 鉴于本土优势,相对于外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更加了解国内环保法律法规,有更多渠道了解环保信息。面对环保政策模糊以及地方保护主义时,我国商业银行比较易于与地方政府沟通,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害。

4. 在长期金融实践中,我国商业银行积累了丰富实用的风险管理经验,有着更多针对我国企业的实用的风险调查、控制、管理和处置措施。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劣势(Weaknesses)

1. 各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机制及制度,信贷人员对环保政策法规了解较少,现有的人才结构无法满足绿色信贷项目实施和环境风险评估的需求,这严重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深入开展。此外,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缺乏对于环保企业的经济扶持政策,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或从事有利于环境行为的企业,如新能源、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的企业,银行缺乏有激励性的经济政策。

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而且目前各大银行只是依照央行的绿色信贷发放原则自主地理解与执行,同时各大银行都有各自的信贷审核标准,甚至同一个银行系统的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标准,这也给绿色信贷标准的统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相关的专业技术、产品和服务,在项目技术可行性、节能量测算、节能行业政策及技术标准确定等方面还不熟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则更加缺乏。如我国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开展能效项目的某些商业银行,在对项目技术可行性的判断上,很大程度仍依赖于国际金融公司技术团队提供的合格技术认定。

4.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对自身应当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了解不深,重视不够,在对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责任等问题的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到位的现象。对于绿色信贷工作,普遍将其看成是一种公益性活动或政策响应活动,而非核心商业元素。在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影响下,某些银行仍然对钢铁、电力、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趋之若鹜。另外,我国的商业银行还缺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更没有把银行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商业银行经营观念相对狭隘和落后。

(三)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的机遇(Opportunity)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机遇,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 中国绿色信贷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孕育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中国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可以带动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比如,绿色信贷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客观要求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因而可以促进中国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可持续发展理念已在国际上盛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提供了更多学习、合作的机会。当前,我国环境管理能力有所提高、环境执法力度有所加强、全社会环境意识和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市场机制也开始进入环境领域,这些为我国绿色信贷发展提供了宏观需求和有利的环境。

(四)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战略实施的威胁(Threats)

1. 国际金融同业竞争。目前抢滩大陆的国际商业银行都已经实施绿色信贷多年,有着丰富的项目操作管理经验,是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目标客户的有力争夺者。

2. 地方保护主义的排斥。促进投资时期,地方保护主义和唯GDP主义对“双高”企业大开绿灯,对绿色信贷项目构成不正当竞争;地方经济发展观与绿色信贷理念存在较大差距,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受到地方政府干扰。在GDP发展观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片面注重经济发展指标,较少关注能耗和污染指标。在对银行信贷的引导上,只要是能够创造GDP和就业机会的企业,就要求银行给予支持。

3. 节能环保存在技术不确定性。大量新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但其实际效果还有待市场验证,而商业银行客户开发和应用新技术的风险,可能导致客户的经营和银行的信贷产生严重经济损失。

4. 趋严的环保政策,使相关市场主体面临更大环境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在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客户环保忧患意识增强的背景下,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绿色投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趋势对金融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若不根据环境变化及时发展绿色金融,将面临客户流失、市场份额降低的风险。

三、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的战略选择

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机遇、威胁、优势、劣势的分析,为商业银行战略选择提供了基础。SWOT矩阵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战略提供了发展型战略、扭转战略、多元化战略、防御战略四种战略选择(如图1)。

具体如下:(1)机遇―优势(OS):充分发挥银行内部优势,抓住发展契机,加强与政府合作,加大绿色信贷的营销。(2)机遇―劣势(OW):主要是利用外部机遇来消除银行自身弱点:首要选择是加大与环保机构的合作,构建银行的绿色审批机制,成立绿色信贷相关部门,再则是加大绿色信贷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3)威胁―优势(TS):利用内部优势,避免或减轻外部环境劣势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积极与国外赤道银行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绿色信贷经验,同时也要督促地方环保法律的落实,再则就是降低因环保技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信贷风险。(4)威胁―劣势(TW):减少内部劣势同时回避外部环境威胁,有选择地进入绿色信贷市场,逐步积累绿色项目的实施经验。

从我国商业银行SWOT矩阵内部条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管理水平、机构布局、客户资源、环保信息获取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关于绿色信贷,我国从2007年才开始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国外。直到2010年,我国正在实践国际通行绿色信贷准则――赤道原则的银行只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2008年加入)。从我国实施绿色信贷的劣势来看,由于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上相对缺乏,并且银行内部缺乏实施绿色信贷的专业人员,银行对实施绿色信贷的激励也不够,企业文化相对匮乏。最核心的是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的标准上没有具体化。因此,从内部条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的时候,优势是相对于外资银行而言的,具有本土化的优势。但是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银行没有实施绿色信贷的经验,银行自身实施绿色信贷的准备不足,并且我国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的了解和熟悉刚刚开始。而外资银行有很多在绿色信贷的实施上执行的是国际通行的标准――赤道原则,并且具有很丰富的实施经验。可见,不论是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是具体的实践上,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上劣势明显大于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实施上面对的是一个劣势内部条件。

从外部条件来看,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银行业已经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的同业竞争,国内部分地方会存在保护主义,诸多新的环保技术有待验证,银行客户需求在不断变化;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绿色信贷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信贷业务的主流。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相对平稳,并且绿色信贷也是国家支持和提倡的,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会得到国家以及世界先进银行的帮助。再有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以后,能够加强中国商业银行在国内和国际上企业的绿色形象,为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国门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并且这些与我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方向是不谋而合的。因此,从外部条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符合客观现实的需要,对于机遇和威胁而言,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是机遇大于威胁的外部条件。

基于以上内部对比分析和外部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是劣势和机遇并存的内外部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选择应是“扭转战略”,位于战略选择图的OW象限。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在实施绿色信贷的过程中,消除自身的劣势,抓住有利的机遇。我国商业银行要消除自身的劣势,就要与社会各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改进和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宗旨和目标,完善治理结构,改善内部运营机制,重构业务流程,调整业务政策,并学习借鉴国际绿色金融经验,引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积累经验和技术,加强绿色金融人才和产品储备,消除劣势。

四、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的战略举措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战略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在信贷理念、信贷流程和信贷产品的设计等各个方面体现社会环境意识,将社会环保标准贯穿在信贷审批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从战略高度重视银行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

关注环境保护不仅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也关系到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作为现代银行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导向,充分考虑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调整单纯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营运思路和模式,履行银行的社会责任。

(二)加强员工队伍和企业文化建设,传导银行社会责任

我国商业银行应倡导绿色信贷所需要的文化理念,一方面将绿色金融发展纳入银行发展目标和企业文化中,并将社会和环境管理因素融入业务流程和运行中,以此系统、综合地评价和管理绿色金融发展的风险和机会;另一方面要确立绿色信贷在信贷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让员工充分认识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明白推行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提高对环保的认同度。只有全员树立了绿色信贷理念,才能在工作中考虑环保因素,真正将绿色信贷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三)调整银行内部组织结构,重视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储备

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组织结构方面,应考虑在商业银行内部增设环境与社会发展部,专门负责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评估和防范。同时,由于绿色金融业务涉及到较深层次的技术领域,发展绿色信贷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增加人才储备、加快专业化队伍建设。

(四)积极支持绿色产品创新,加强绿色信贷产品供给

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大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创新信贷管理的模式,积极支持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逐步建立起金融支持节能环保事业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雁.绿色信贷:金融服务调控环保行为的新篇章[J].环境保护,2008,394,(4).

[2]张燕姣.绿色信贷: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中国金融,2008,(10).

[3]李庶泳.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合理边界:济宁个案[J].金融发展研究,2009,(1).

[4]李东卫.赤道原则与绿色信贷政策的完善[J].节能与环保,2009,(6).

[5]马萍.绿色信贷与社会责任―基于商业银行层面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31,(6).

第8篇: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范文

摘要 绿色金融概念最早是为规避因环境污染问题所造成的金融风险而提出的,后来逐步从商业银行扩展到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近年来,绿色金融开始被引入主流金融机构。本文研究了发达国家在金融产品、金融政策、核算体系等领域的创新与进展,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鼓励促进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加大对金融机构探索绿色金融的扶持力度、加强环境执法使环境成本内部化等建议。

关键词 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环境风险:金融风险:核算体系改革何谓绿色金融

金融投资一般是指实业投资之外的,包括银行储蓄、商业保险、证券投资以及其他金融工程在内的全部金融服务、产品的投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内容。

金融投资与可持续发展似乎是两个毫不相干的问题,但实则不然。在金融投资领域,风险分析是制定决策的重要根据。传统金融分析师仅将焦点放在财务报表上,而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这样的做法十分危险。因为一些可能产生严重污染的项目、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项目都将使投资人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但却不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上。这便促使投资者不得不关注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对资源的公平配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几乎所有不可持续发展的现象都是因为对资源的不当配置造成的。譬如,小造纸厂生产效率低下,利润也不高,但污染却非常严重,这其实是生产要素未能得到有效配置的后果。要解决这类问题,除了强制关闭企业以外,还可以从投资者人手,即建议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工艺技术先进、盈利能力较好且环境污染较小的造纸厂,从而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格局,利用经济手段缓解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金融投资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可持续发展可以左右投资收益,金融投资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可持续发展。人们习惯性地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投资称为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或者通俗地称为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

绿色金融与各类金融机构都有关,银行、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都可以实施相应的绿色金融举措。但在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中,绿色金融的作用机理、重点和方法大不相同。譬如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的一个重点是对信贷业务进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保险公司的重点则是提供污染责任险的金融创新产品。

发达国家绿色金融的兴起与发展

环境风险融发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概念最早是为规避因环境污染问题所造成的金融风险而提出的。近达国家经济腾飞的时间早,环境污染集中爆发的时间也早,所以环境风险触发金融风险的现象也是先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美国爱河事件(Love CanalTragedy)及因此诞生的超级基金是环境风险触发金融风险的经典案例。

爱河是美国纽约州北部的一个居民区。1942年至1953年,Hooker化学工厂及Plastics公司在该区掩埋了大量高毒性及致癌性的化学废弃物,最后覆上一层黏土层和表土以利植物生长。1953年Hooker化学工厂将掩埋地以一美金的代价卖给纽约市政府,并要求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免除法律责任,随后该地区经过处理和建设,开发为住宅区,并有九百多户住户及一座小学。1976年,附近居民开始抱怨化学异臭味、药物灼伤、居民生出畸形儿等,接着在地下室、雨水收集管线及花园里均涌出黑色浓浆状的有害废弃物,某些地面的下陷逐渐暴露出装着废弃物的铁桶容器及废弃物本身。1978年,卡特总统宣布此地区进入紧急状态,纽约州政府将该地区封闭、迁出两百多户住户并关闭学校。由于附近居民持续抗争以及媒体大幅报导,此事件成为全美甚至全世界皆知的大新闻。为此,美国政府动用了联邦基金处理这一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综合环境响应补偿及责任法》(ComprehensiveEnvironmental Response Compensation andLiability Act,简称CERCLA),并建立名为TheHazardous Substance Response Trust Fund的基金,由于数额庞大,该基金被称为超级基金,该法案也被戏称为超级基金法案。该法案最具威慑力的地方是认定环境责任具有可追溯性,极大增加了商业企业的环境风险。金融机构如果贷款或投资此类企业,可能会血本无归,甚至因为承担连带责任而背负清偿污染的费用。1990年,美国Fleet Financial公司因接受其贷款客户抵押的治污设备,被法院认为“有削减客户环境保护能力从而导致环境污染的倾向”,最终被处以罚金。发达国家的银行关注环境风险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关注环境风险,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从规避风险转向管理风险,探索建立更系统性的金融机构环境与社会风险防控体系。世界银行及国际金融公司是这类金融机构中的佼佼者。1998年,世界银行开始制定《污染预防与消除手册》,完善环境评价程序。2002年,国际金融公司在伦敦组织了一次金融机构环境、社会影响评估的研讨会。会后,与会代表都积极支持筹建一个关于项目融资中环境、社会影响评估的框架平台,赤道原则(the EquatorPrinciples)因此应运而生。2003年6月,花旗银行、荷兰银行等7个不同国家的10家银行正式达成协议推动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根据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和指南制定,使用了参照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和社会筛选程序建立的筛选过程。至今,赤道原则已经历三次改版,成为被商业银行最广泛认可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工具。

从银行到更广泛的金融机构接受绿色金融

环境风险并不止于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也会面临环境方面的问题。随着人们对绿色金融了解的深入,绿色金融的实施主体从早期的商业银行逐步延展为更广泛的金融机构。这从UNEP FI(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计划,也称金融行动机构)的发展历程可见一斑。

1992年,里约环境会议前夕,联合国环境署联合知名银行在纽约共同了《银行业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书》,标志着联合国环境署银行计划(UNEP BI)的正式成立。1995年,联合同环境署将该计划延伸到保险业,与瑞士再保险等公司《保险业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书》。1997年,联合国环境署保险机构计划(UNEP III)正式成立。同年,为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联合国环境署银行计划对声明书的内容进行适当修正,从单一银行业务扩展到一般性金融服务,其后银行计划更名为金融机构计划(UNEP FII)。2003年,在UNEP III和UNEP FII的联合年会上,保险计划和金融计划正式合并为金融计划,简称UNEP FI,工作范围覆盖全部类型的金融机构。后来,随着基金公司成员的不断增加,以及基金行业在绿色金融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UNEP FI在2006年与另外一家联合国机构全球契约(UN Global Compact)发起成立了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UN PRI是一个以基金公司等资产管理机构为核心会员的组织,倡导会员机构遵循责任投资的各项原则。近几年,UNPRI发展迅猛,会员已有摩根、美林、花旗等1300多家机构,会员管理的资产总额达45万亿美元。

绿色金融逐步融入主流金融机构

步入21世纪,绿色金融开始被引入更多的主流金融机构,从小众思维变成大众潮流。早在1999年,知名指数公司道琼斯就率先推出了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该指数不仅考察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也考察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因为他们相信具有更好环境绩效的上市公司具有更强的持续发展能力。2001年,另一家知名指数公司富时指数也迅速跟进,推出了富时社会责任指数( FTSE4GOOD)。此后数年,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圣保罗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恒生指数公司也先后了类似指数。

2006年,高盛集团旗帜鲜明提出了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投资理念,这一理念以绿色金融为核心.扩展了绿色金融的外延,将投资者最关注的公司治理因素也纳入进来,比较容易得到主流金融机构的认可。因此,这一理念一经推出便在金融市场上引起极大关注,标志着绿色金融融入主流。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绿色金融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2011年底,欧洲绿色金融的资产总额达到6. 76万亿欧元,是2002年的19倍多;美国绿色金融总额达到3. 74万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了7390,较1995年增长了486%。发达国家绿色金融的创新与趋势

金融产品创新

荷兰学者Marcel Jeucken提出绿色金融的四阶段理论,认为金融机构对待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抵制( Defensive)、规避(Preventive)、积极( Offensive)、可持续(Sustainable)。按这一理论,当前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多数已经跨越抵制阶段,正从规避阶段向积极阶段迈进。这一进程的显著特征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频繁,金融机构希望由此创造新的收入来源。譬如银行推出能效融资产品,帮助借款客户提高能源效率;基金推出水主题、碳主题基金产品,满足不同投资群体的需求。

当前绿色金融产品的新宠是绿色债券。2013年11月,法国电力公司(EDF)发行了19亿欧元的绿色债券,获得市场两倍的超额认购。仅一天之隔,美国银行发行了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旨在支持银行的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业务。2014年3月,联合利华和丰田汽车先后分别发行了2.5亿欧元和17.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5月,美国佛罗里达州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Regency Centers发行了2.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法国苏伊士集团发行了25亿欧元的绿色债券,打破了法国电力公司19亿欧元的记录。据标准普尔(S&P)估计,2014年全球企业绿色债券规模会增加至200亿美元。

金融政策创新

2008年发达国家的金融海啸刺激了人们的神经,促使人们反思华尔街文化,也促使联合国环境署反思金融政策的顶层设计: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和经济秩序,并未能有效引导私人资本流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因此,经济越发展,自然资源消耗越多,碳排放也越多。解决的根本办法是重构国际金融的政策和秩序,将金融体系与一个健康经济体的长期需求更好地统一起来。然而,从职责分工来看,改革国际金融的国际机构应当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而不是联合国环境署。为了突破这一障碍,联合国环境署在2014年初发起了UNEP Inquiry项目,计划用18个月的时间遍访联合国内外的相关机构,包括各国的政策制定者,推动高水平的开放式辩论,提出有深度、有成效的金融政策顶层设计改革建议。

到目前为止,UNEP Inquiry项目已经与欧盟、美国等十多个经济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包括央行、商会和智库在内的各类合作伙伴共同探索绿色金融的未来之路。

核算体系改革

与金融政策创新推动顶层设计改革不同,核算体系改革着眼于金融体系的微观基础,即对价值的衡量。人们发现,传统的财务核算体系尤其是会计准则并未能恰当地衡量和纳入自然资本的真实价值。很多自然资源因为被视为公共品,价值是被严重低估的;很多企业经营所造成的负面的环境与社会影响因为难以量化,也未被纳入财务报表。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价格信号不能准确反映自然资本的稀缺性,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为此,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核算体系改革,尤其是自然资本的价值核算并将之纳入财务分析。2008年,德国和欧盟发起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行动倡议,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估,该倡议迅速得到了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国际社会的响应。此外,201 0年,在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的支持下,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 IIRC)成立,旨在建立全新的企业年报架构,使其不仅能描述企业财务资本的变动,也能描述自然资本、社会资本等的变动。这样一来,企业年报就可以更加综合地反映企业的价值。2013年,IIRC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综合报告框架》。

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方面已经有了较大发展,运用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撬动市场,优化配置市场资源,成效显著。这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自2007年推出绿色信贷政策以来,绿色金融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结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实际,本文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鼓励促进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结构和种类都还比较单一,最为常见的是商业银行能效融资,而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屈指可数。我国可以梳理、借鉴发达国家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经验,形成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仅就商业银行能效融资而言,若能仔细挖掘还有进一步的创新空间。美国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的绿色金融创新可资借鉴。美国银行和美国环保署、运输部合作向小型运输类公司提供无担保、还款周期灵活的贷款,帮助这些企业购买节油设备,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统计结果显示节油率达到15%以上。

其次,政府应大力扶持金融机构探索绿色金融。我国金融机构普遍缺乏绿色金融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将环保融入到传统金融业务对于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来说还存在意识上和技术上的诸多难题。因此,这些金融机构还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技术支持,甚至提供财税、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惠。在这些方面,我国可借鉴韩国政府对绿色金融所采取的税收、罚款、奖励并行的措施。

第9篇: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范文

内容摘要: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推动低碳经济下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上游的绿色生产也将拉动下游的绿色消费,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的战略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制约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因素,提出了从制度上保障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 房地产 制度

哥本哈根会议使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于是“低碳”、“低碳经济”、“低碳都市”、“低碳建筑”、“低碳社区”……成为当前热门话题。据调查,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4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中95%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能耗是同纬度西欧和北美国家的2-3倍。而每年新增近十亿平方米新建建筑也只有15%-20%执行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因此,在房地产业推行碳减排和提高能效的措施,对于防范全球气候变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制度的保障是关键,只有在法律,经济,金融等各个方面制定相关的制度,才能使房地产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下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年碳排放量为60亿吨,位居世界第一位(见表1)。我国现在每年新建的房屋面积占到世界总量的50%,建筑节能减排已列入我国三大重点节能领域之一。“房地产业的低碳发展,不仅是国家整体碳排放目标承诺的要求,也是行业实现创新升级、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它不仅仅靠政府,还要靠整个行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李光辉、方镜平,2010)”。

在我国房地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建筑的碳排放问题却很严重。“低碳”这两个字其实一直都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只是一直以来与建筑和房子有关的事情,都被房价、泡沫等等吸引了,而我们却忽略了最基本的意识―低碳、绿色。表2是我国近年来房地产投资的情况。

“房地产是中国碳排放最大的一个行业,占40%左右,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的2倍,新建筑中八成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存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郭树清,2010)”。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作为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地产低碳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房地产业在能源消耗以及碳的排放量方面问题很大。所以发展低碳经济,解决房地产业的碳排放问题,发展低碳地产就势在必行。

(二)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地产,意味着要使用低碳的建材、低碳的施工方式、低碳的装修、家电等,因此这不仅将促进房地产业本身的节能减排,还将带动上下游几十个相关产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从而为产业结构调整开拓一条十分重要的转型途径。房地产业在房地产领域推广低碳战略,势必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2.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房地产业能否顺应低碳经济的大势,走上一条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道路,或许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这个行业的前景。低碳地产恰好是房地产业转型的一个契机,既能发挥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优势,又具有低能耗、低排放的特点。

3.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能力。发展低碳经济,从低碳建筑短期内可能对企业成本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从长远看,企业获得的是新一轮产业竞争和技术竞争优势。

影响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因素

(一)市场环境因素

当楼市处于上升通道中,非低碳的房产项目尚处于抢购状态,开发企业利润好于预期的市场环境的状态下,企业主动求新向低碳地产进军的动力明显不足,即使喊出低碳的口号,更多的也是战略与形象的考虑。

(二)政策辅助因素

低碳地产属于高度责任型的产品,对环境的贡献远远大于常规项目,责任意识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环境觉悟,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拿地、税收、销售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加以引导,没有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就会导致市场规则的混乱与不公。

(三)终端市场消费意识

任何产品的生产都脱离不了市场的需求支撑,低碳房地产项目的终端消费者,等于间接为环境做出了贡献,而这要取决于消费者的责任消费意识与环境意识,是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目前我国责任消费还只是一个在小众中才得到认同的理念。低碳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消费需求调研,千万不要跟风而动。

(四)硬件与软件

低碳地产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是有着严格的执行标准的,需要成熟的技术与材料设备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大批的服务机构快速跟上,从产品的规划设计、营销推广、物业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有丰富环境意识与经验的相关公司进行配合,这样才能真正的将低碳地产做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或成为一个新的营销噱头。

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证

(一)发达国家的经验

1.政策引导、法律规范。2004年9月,布莱尔首相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的讲话》。在具体行动上,为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义务,英国2003年CO2排放比1990年减少了14%,并承诺2010年减排20%。当前,英国住宅的采暖空调CO2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一半,提高节能标准是促进减排的有效手段,为此,英国2002年和2003年两次将新建筑节能标准分别提高了25%(刘念雄,2008)。

2.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制开发。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根据日本内阁府2008年9月的数字,在科学技术相关预算中,仅单独立项的环境能源技术的开发费用就达近100亿日元,其中创新型太阳能发电技术的预算为35亿日元。

3.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降碳的重要举措。2009年英国公布的“碳预算”中,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供应要占15%,其中30%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英国风力资源丰富,按计划,2009年到2012年间,英国将投资90亿英镑用于发展海上风力发电,向280万家庭供应电力。英国政府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可再生能源倾斜,确保英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 运用经济手段剌激低碳经济发展

碳税。开征碳税被发达国家认为是富有成效的政策手段。碳税是一种混合型税种,它的税率由该能源的含碳量和发热量决定,不同的能源由于含碳量和发热量不同,会有不同的税负,低碳能源的税负要低于高碳能源的税负。近几年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挪威、瑞典等发达国家对燃烧产生的CO2的化石燃料开征国家碳税如英国对与政府签署自愿气候变化协议的企业如果企业达到协议规定的能效或减排就可以减免80%的碳税。

财政补贴。英国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采取了一系列财政补贴措施。如英国的电力供应者被强制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由2005―2006年的5.5%提高到2015―2016年的15.4%)。与此相应,英国政府对电力供应者提供了一定补贴。丹麦在能源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包括对“绿色”用电和近海风电的定价优惠,对生物质能发电采取财政补贴激励。

税收优惠。对低碳经济发展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措施。美国政府规定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费用的20%~30%可以用来抵税,可再生能源相关企业和个人还可享受10%~40%额度不等的减税额度。欧盟及英国、丹麦等成员国规定对可再生能源不征收任何能源税,对个人投资的风电项目则免征所得税等。

(三)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证

1.在土地、税收、产业等政策方面向绿色低碳建筑倾斜。绿色低碳建筑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是贯穿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消费全过程始终的概念。政府管理部门不仅要在减碳方面有政策与财政方面的支持,还要在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方面有所部署,在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方面进行改革和倾斜,鼓励绿色低碳建筑顺利开展。其中,“政策上可以减碳指标来进行金融和土地等资源配置,设置不同的税费征收标准,改变以单纯的“价高者得”的土地出让办法,有利于平抑地价和房价。”这样一来,房地产企业也必将更加重视项目的品质,主动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对于房地产行业本身将是一次革命性的产业结构调整。

2.鼓励绿色低碳房地产金融创新。 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要使资本与绿色低碳地产相结合,绿色低碳地产是房地产长远发展的“平衡基金”和控制资产泡沫,平抑房价的“对冲基金”。因此,建议鼓励发展绿色低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低碳地产开发提供发展资金。未来,还要在已量化绿色建筑的节碳指标的基础上,建立节碳的基准值并计算住区节碳总量,并逐步建立房地产低碳的信用积分机制以便和货币和金融挂钩,形成中国低碳住区碳交易体系,为未来国际化的碳交易、碳税、碳货币做好准备。

3.建立房地产碳信用积分机制,尝试设立“房地产碳税空转制度”。在目前暂未实行碳税的情况下,尝试将开发企业累积的碳减排量实行积分制,尝试设立“房地产碳税空转制度”,当条件成熟时,用于冲抵碳税或政策规定的其他税费。

结论

低碳经济下的中国房地产业发展,使低碳建筑成为下一个发展引擎,将改变的不仅仅是开发理念和技术理念,更是房地产行业及企业的思想。本文仅从制度层面上分析房地产业低碳发展的措施仍然不足,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探讨低碳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光辉,方镜平.浅谈中国房地产业如何谋求低碳发展[J].产业研究,2010

2.刘念雄.英国低造价、适应性、低碳排放住宅建设计划[J].住宅研究,2008

3.郭树清.低碳住宅:房地产发展方式的选择[J].上海房产,2010

4.黄朴,崔建霞.浅析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0

5.李智强,吴诗.低碳经济下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与发展[J].经济研究,201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