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的基本素养范文

科研的基本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的基本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的基本素养

第1篇:科研的基本素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师;职业素养

为进一步推动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保障教学质量,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重新制定并颁发了《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新的《基本要求》调整了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新要求,突出了课程教学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些教学任务无疑对大学物理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依据新《基本要求》,从物理教师能力的内涵出发,对大学普通物理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讨论,以期为大学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一个相应的基本框架。

一、对《基本要求》的认识

1 培养目标调整。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战略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新《基本要求》突出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指出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科学观察和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求实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美感这三个方面的素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2 课程结构调整。《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为A类核心内容和B类扩展内容,没有对教学内容作过细的分级,而是让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大的框架下处理教学内容,使教师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对各知识点不作分级处理,并不意味着各部分的教学没有重点。为了清楚地表明教学重点,每一部分都增设了“说明与建议”栏,从整体上对该部分的教学重点以及注意事项予以说明,指明在教学中应注意传授哪些物理概念,培养学生哪些科学的思想方法。这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对教学的重点提出了要求,即不仅对所列内容的教学目的提出了要求,而且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能力和素质培养上的作用也作了说明。

3 教学过程调整。教学过程是贯彻教学理念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新的《基本要求》的特色之一是列出了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能力培养以及素质培养都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这个过程包含了教学指导思想的贯彻和课堂内外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实施。新《基本要求》除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外,特别强调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促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这是当今大学物理教学的发展趋势。

4 测试、考核方式变化。新《基本要求》重视教学评估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强调“考核要避免应试教育的倾向,积极探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模式”。纵观《基本要求》,我们不难发现,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手段,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增的“素质培养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基本要求”、“教学过程基本要求”和“能力培养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本课程要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培养目标,这也是新形势下总体教育思想的反映。

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结构的调整、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测试和考核方式的变化,对原有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及组织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大学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物理教师职业素养结构体系。

二、《基本要求》下大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 更新教学理念能力。《基本要求》的颁布不仅是对现有教学模式、课程、教材等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的、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挑战。这种挑战迫使大学物理教师不得不积极思考,重新为自己进行定位,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使之与现代化教学环境相适应。要从原来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到研究学生如何自主学习上来,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授学生以“渔”而非“鱼”,最终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全面提升,协调发展。因此,不断掌握新方法、接受新理念、学习新知识已成为时代对每一位大学物理教师的要求。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为了实施课程要求,大力推进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全国各高等院校都在大力推进计算机网络教学。计算机的引入使教学形式更为多样化了,因此《基本要求》特别把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一部分重要内容充实进来,指导各学校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和网上教学资源,改进物理教学质量。可以断言,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将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面对这种趋势,大学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并掌握技术,具备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的能力和课件制作的能力。同时,积极主动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自己,努力学习在线课程,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了解有关信息,通过互联网向国内外专家进行咨询和磋商,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3 教学能力。新《基本要求》对大学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能力。表现教师睿智思想与能力就是教学设计。如何针对不同学校类型、办学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进行系统的、整体的教学设计,如何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统一地、协调地安排,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来促进与改进教学,如何以大学物理的风格讲述近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物理图像,使之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是目前大学物理教师有待发展的一种新能力。首先,在教学设计的观念与方向上,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强调突出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换言之,教学设计要考虑学习者的需求与特点,改变以往只注重教,而忽视“学”的局面。其次,在教学设计的策略上,要强调运用系统观和整合的思想,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强调问题解决策略。最后,从教学设计的方法上,注重对不同程度学习者的分析,强调师生之间关系和角色的新定位,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使现代物理和前沿知识成为易教易学的内容,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与方法在学习者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实践反思能力。教育智慧的主要源泉不是教育知识和技能,而是基于经验之上的一种提升,需要专家的点拨,更需要教师自己的顿悟。大量的缄默知识和实践智慧是无法陈述和传授的,它们集中表现在教育实践中,如教师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物理新情境和物理新问题的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等。这些实践智慧只有靠教师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行为和专业发展过程的一种内省式的自我研究,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自我认识,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观察、比较、分析和评估自己的教学全过程,从而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为此,大学物理教师要有思辨的能力和反思的习惯,尽力成为反思性的从业者。

第2篇:科研的基本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科研素养;培养

科研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图书馆在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科研素养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成为高校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1.科研素养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科研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科研素养一般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三个方面。科研意识是科研素养的基础,指积极从事科研活动的意识,包括从事科研的兴趣和主动性,发现问题的自觉性和敏锐性,等等。科研方法是科研素养的核心,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包括科研课题的提出,科研方案的制定,科研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科研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的具体方法。科研精神则是科研素养的内涵,指科学研究活动所应具备的精神品质。在科研素养中,科研方法是核心,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在大学教育中,科研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的今天,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的素质又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的关键在于科研素养的提升,科研素养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科研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科研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具备科研能力和素养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加强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时代对于大学教育提出的要求。

2.大学生科研素养的现状

大学生科研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意识淡薄。由于大学教育的观念落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因此大学教育的重心主要还是知识的传授,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科研意识和兴趣。(2)科研能力薄弱。由于不注重科研素养的培养,大学生缺乏一些基本的科研能力。查找资料是科研的基础工作,缺乏这一能力,便无从谈起搞好科研。但许多大学生甚至连图书分类、信息检索等高效获取信息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都不具备,因此无法通过计算机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大多数学生面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不知怎样为我所用。(3)科研素养教育缺失。现在很多高校没有把学生的利研素养教育列入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没有制定提高学生科研素养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导致大学生教育中科研素养没有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3.高校图书馆是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的知识和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专业人才优势和获取知识的技术和设备优势。高校图书馆凭借自己的天然优势,应该成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在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养教育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熟悉和了解馆藏资源,掌握搜索引擎、联机目录、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使图书馆成为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离不开的助手。高校图书馆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入馆教育一了解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入馆教育是图书馆针对大学新生所实行的一种教育方法,主要是使学生对图书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会怎样使用图书馆。入馆教育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是图书馆基本情况简介:包括图书馆的性质、职能;图书馆规章制度和借阅规则以及馆舍布局和馆藏情况:图书文献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图书馆目录体系及使用。其次是各种类型文献的利用介绍:包括各种类型的书库、阅览室的文献以及电子资源文献的应用方法。最后是图书馆主页的使用方法的介绍。现在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主页上一般都有馆藏查询服务、图书的网上续借和预约服务、网上荐书服务、学科导航服务以及各类型数据库的检索系统。比如借助于馆藏查询系统,就能迅速地了解到自己所要找的某一本书或者期刊有没有,有的话在哪一个书库或阅览室能够找到,非常方便快捷。利用好图书馆的主页,能节约查阅时间,少走弯路,及时查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入馆教育使新生对图书馆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也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兴趣的开始。

(2)专门培训――提高使用各种信息检索工具的方法和能力。专门培训是图书馆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所采取的一种培训措施,目的是指导学生利用各种中外文数据库和搜索引擎检索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引导学生产生科学研究的兴趣,打好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现在各个高校的图书馆都购买了许多中外文数据库供师生使用,应用比较多的有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人民日报数据库、中宏数据库、数字图书馆、Else-vier全文数据库、EBSCOhost数据库、Spinger全文数据库、AIP/APS物理电子期刊数据库、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等等。此外,各个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有针对本校情况的特色数据库。专门培训就是让学生熟悉并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宝贵的资源。这些培训一般每个学期定期的开办多次。专门培训工作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学科某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让他们开阔视野、打开思路,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在这些专门培训之余,补充一些实用性的内容,如各个专业的调研报告的撰写、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科技查新的介绍等等,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利用信息从事科研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3篇:科研的基本素养范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在科技进步中所占的份额愈来愈大,科研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利用科研信息启发创新思想,加速科研创新。文章介绍了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基本内涵和重要性,论述了信息素养的构面标准及不足,并对如何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构成;重要性;培养

科学研究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对信息进行创新的过程。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取、使用、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前沿科研信息的敏感意识;对信息的基本操作能力,即能主动、有效地检索信息、对信息进行质量评价、提炼和整合后充分应用;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否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准确评价和充分吸收信息,不仅对本身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高校整体乃至国家的科研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素养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一个创造性、探索性和累积性的工作,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信息的使用。可以说科研信息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协助科研人员寻找突破口,加快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率。

(一)选题阶段,促进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

准确的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开端,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在选题阶段,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地、准确地对他人所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了解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认真检索本研究领域中已获得资助的项目信息,找出尚待研究的问题,确定选题,以及对此选题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和分析来证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明确具体研究内容、技术关键,从而完成课题论证工作。此阶段是科研人员已具备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才能节约时间,目标明确,少走弯路,避免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二)研究阶段,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研人员所开展的每一次科研工作,全过程都离不开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应用。科研人员结合课题的研究计划,随着课题的进展情况,有步骤地查找、搜集、提供参考数据、工艺、方法、标准等有利于扩展思路的有关资料,与课题研究密切配合,同步发展。占有的资料要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的最新理论与发现,代表学科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保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理论推导时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引据充分。如果研究有实验阶段,这时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外同研究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实验方法和手段等,需要追踪同类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来证明原先设想的正确性,以期得到创新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的信息对科学研究起到启发、调整、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三)总结阶段,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获取的信息,一方面促进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成果的水平。在此阶段,科研人员要按照研究预定的成果目标和水平,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包括对比资料,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信息,高标准对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从而阐明该研究成果的水平、意义和价值,为研究工作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也同时促成科研人员及早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成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研究工作最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信息素养构成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第4篇:科研的基本素养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养构成;重要性;培养

科学研究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对信息进行创新的过程。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取、使用、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前沿科研信息的敏感意识;对信息的基本操作能力,即能主动、有效地检索信息、对信息进行质量评价、提炼和整合后充分应用;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否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准确评价和充分吸收信息,不仅对本身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高校整体乃至国家的科研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素养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一个创造性、探索性和累积性的工作,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信息的使用。可以说科研信息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协助科研人员寻找突破口,加快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率。

(一)选题阶段,促进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

准确的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开端,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在选题阶段,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地、准确地对他人所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了解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认真检索本研究领域中已获得资助的项目信息,找出尚待研究的问题,确定选题,以及对此选题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和分析来证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明确具体研究内容、技术关键,从而完成课题论证工作。此阶段是科研人员已具备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才能节约时间,目标明确,少走弯路,避免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二)研究阶段,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研人员所开展的每一次科研工作,全过程都离不开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应用。科研人员结合课题的研究计划,随着课题的进展情况,有步骤地查找、搜集、提供参考数据、工艺、方法、标准等有利于扩展思路的有关资料,与课题研究密切配合,同步发展。占有的资料要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的最新理论与发现,代表学科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保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理论推导时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引据充分。如果研究有实验阶段,这时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外同研究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实验方法和手段等,需要追踪同类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来证明原先设想的正确性,以期得到创新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的信息对科学研究起到启发、调整、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三)总结阶段,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获取的信息,一方面促进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成果的水平。在此阶段,科研人员要按照研究预定的成果目标和水平,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包括对比资料,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信息,高标准对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从而阐明该研究成果的水平、意义和价值,为研究工作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也同时促成科研人员及早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成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研究工作最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信息素养构成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04年了《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信息素养标准》(草案),该标准用以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描述了五方面标准:一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明确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二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评估所获取的信息和它的出处,进而决定是修改最初的检索式,还是寻求另外的资源,以及是否建立一个新的研究过程;四是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团体的成员,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要能够认识与信息使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经济、伦理、法律和社会观点,有效地、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以实现特定的目的;五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素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和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可对他所在领域的最新进展保持了解的必要性。

虽然这个科技信息素养标准是主要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在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而制定的,但标准的制定也是根据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过程的特点,所以也同样适用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构成标准主要是:一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从完成科研任务的角度重视信息能力;二是能够了解和确定信息源,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通过信息检索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三是能够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地使用获取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整合和应用,实现信息的创新;四是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意知识产权问题,合法使用信息。

目前,虽然信息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因为教育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普遍不太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的忽视,使科研人员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缺乏敏感性,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整理信息;或者研究方式观念陈旧,获取科研信息的途径单一,还没有意识到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信息技能不高。大多数科研人员虽然有信息需求意识,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不了解检索系统结构,使科研人员不能充分准确表达自己的信息要求,造成检索效率低。三是信息综合能力较低。不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评价、组织、处理等综合分析,以实现信息的增值,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

因此,只有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强化其信息意识和能力,使其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科研竞争力。所以迫切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对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三、培养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及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优势,是渎者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接受终身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对科研人员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信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让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各种检索途径、技能和策略,使其具备快速、准确、精确获取信息的技能,并具有一定的信息鉴别、选择、分析、有效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科学研究开展以高深信息理论和高级检索方法为主的高层次教育,重点是各种高深信息资源的获取策略与方法、整理与利用以及高深信息资源的二次、三次开发等。

(二)充分利用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讲授文献检索课的教师积极沟通,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需求,制定对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信息素养教学体系。主要对科研人员进行信息获取的基本技能、技巧教育,旨在让科研人员熟知获取各种信息所需的常用检索工具或途径,注重进行各种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实际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加强对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规范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三)积极开展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科研人员来讲,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研讨班、讲座等多种形式,如开展针对某一类型和某一学科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使用的专题讲座;对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结合科研实际进行的专题讲座;对刚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开展资料积累整理的方法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方面的讲座和研讨;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晓航,科研项目立项的主体要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67

[2]ala/acrus73科技领城信息素养任务组[j]。李玲,张冬荣,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6,(4):7-12

第5篇:科研的基本素养范文

关键词: 研究生“信息检索与利用”课 阶段性教育 专业信息需求 信息综合利用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是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以增强其自学和独立研究能力的一门重要的方法和技能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该课程时代性强,特点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内容的持续更新,课程名称也随之变化。国家教育部和原国家教委在1984年、1985年和1992年分别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和《文献检索课基本要求》三份指导性文件,均把课程称做“文献检索与利用”,简称“文献检索”。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电子文献激增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文献检索课授课内容的重点开始向电子数据库倾斜。为体现教学内容的变化,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信息检索”一词开始逐步取代“文献检索”。目前,各高校大都将课程名称定为“信息检索与利用”,简称“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对象层次分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形式有必修课、选修课。二十多年来,“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在高等教育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学术界对文检课的教学与改革也多有探讨,但针对研究生这一对象的教学探讨还比较少。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加强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教育,对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在研究生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教学中,应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认识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区别,根据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有的放矢,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符合研究生教育的需要。

一、根据研究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实施阶段性教育。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自觉获取、处理、传播、认识和利用信息的综合行为能力。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素养。一个有专业信息素养的人,能够不断从各种真实有用的信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时刻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反之,则只能在纷繁复杂的大量信息面前无所适从。目前,学习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信息素养起点有所不同。本科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的信息素养起点大致相同,而研究生学习该门课程时信息素养的水平参差不齐。研究生来自不同的本科院校,有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并设置为必修课;在课程压缩的大环境下,有的学校仅列为选修课,有的学校还没有开设该课程或曾经开设又因为某种原因停止了开设。没有学习过该课程的同学普遍缺乏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而学习过该课程的同学中也有部分人因本科阶段科研训练较少、信息需求不强烈而造成信息检索技能水平较低。据调查,目前在校研究生中,能够较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检索技术,具有较高的检索水平的不到50%。在这种现状下,如果把教学对象都视为已具备基本检索技术而统一开展更深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那么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基本信息检索技能或检索能力较差的同学只能靠自己摸索来掌握这部分知识,势必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效果不佳,信息素养较高的那部分同学的更高信息需求则得不到满足。我认为,研究生信息检索教学,应根据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划分不同的教学层次和教学阶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信息素养水平较低的同学应该先集中把本科阶段的信息检索基本知识和技能补上,再进行更高阶段――信息综合利用的训练。而对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直接进行信息综合利用的指导。

二、根据研究生学科和专业的差异,有针对地选择教学内容。

从学习方式上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已不同于大学本科阶段,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有自己专门的研究方向。相对于一般性文献资料而言,他们更关注学科性较强的专业性研究成果,尤其是本学科本专业最新出现的研究成果、理论动态。在本科阶段,大部分学校信息检索与利用课进行的是通用的、基础层次的教学,以全校学生为教学对象,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而随着研究生学习的专业化,专业信息需求大大增加,统一授课的教学方式已不利于不同专业学生的深层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教学,应该与研究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根据学科专业划分教学对象,进行基于专业学习为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应突出各个专业领域必须了解的文献资料、专业数据库及各专业相关网站,加强对本馆的专业馆藏资源及外馆的相关资源进行挖掘、整合、汇总,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而且,研究生信息检索与利用课课时有限,在介绍信息资源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应该有选择地介绍该专业基本文献资源和重点信息资源。

当然,这种基于研究生专业学习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招收研究生高校的图书馆应该大力建设学科馆员制度,并且把研究生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纳入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中。或者请对文献检索有深刻理解的各专业教师来充实教学力量,加强对研究生深层信息素养的培养。

三、根据科学研究实践的需求,加强信息综合利用的指导。

第6篇:科研的基本素养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物理;教师;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65-01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等方面。这种变革反映了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的任何变革关键在于实施。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舞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根本保证,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更是高素质人才的铸造师,在整个育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师德、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科研方法、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我校近年来尤其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提高有效教学的措施方面开展了“教师基本功大赛”“时时研讨,课课备好”“篇篇善写,题题会解”“生生教通,人人成功”“教师的赏识性评价”等一系列深化教师素质培养,提高教学教学有效性的活动。本文针对如何使自已成为一名具备良好基本素质的高中物理教师提出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思想,提升教育理念

俗话说:“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脱离理论的教学实践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我们必须认真解读课改理论,提升境界,让观念转变为理念,让理念转换为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让新课改的理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落实。为了推进本次新课程改革,各级教育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和教育,做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这是一次全面提升理论水平,提高教育理念的机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在学习中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综合学情,积极思索,认真反思,争取在学习培训中取得最大的收获。

二、加强专业知识储备,提升科学文化素养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受制于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水平,高中物理教师的学科知识,既要注重本学科内的专业知识储备,还应更注重于本学科知识内容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从人文价值、学科价值、历史过程、社会背景、物理学史、物理典故、物理经典实验等方面加强储备。即软化学科界限,淡化细节了解,强调学科的相互联系以及科学和社会系统的联系,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学科内的难度。从而树立整体化的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要自觉订立“文化营养套餐”,做一名热爱生活、关注社会、观察自然的人,实现科学文化世界与社会生活世界的整合。

三、擅于整合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学手段多样化,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新问题层出不穷,教师必须具备发现、研究和解决教与学中的新问题的能力,争对新的事物,具备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的能力。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学习探究与校本教研,提高教育科研素养

第7篇:科研的基本素养范文

关键词: 基础历史教育 历史学本科师范生 科研能力 培养模式

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目标是谋求基础教育的发展。高师教育首先要强化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观念,形成适应、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烈意识,设计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培养“研究型”教师,提高其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精神。探讨历史学本科师范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是对基础历史教育改革的响应研究。

一、基础历史教育的学科特点

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初中历史的性质作了明确规定: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规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2]

按照这一基本性质的要求,分析中学历史课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中学历史课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因此中学历史课的设置一定要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历史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

其中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

(三)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历史学本科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符合基础历史教育的这些特性。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基础历史教育的特性,把培养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融于教学的每一环节,科学地分析每一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并使其规范化。

二、历史学本科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

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美国著名教育管理学家霍伊(Hoy,Wayne,K)说科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基本目的就是要发展理论,理论是抽象的、普遍的解释,不存在严格的正确和错误,但是很有用[3]。从适应基础历史教育的特性出发,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把历史学本科师范生科研能力培养分成四大部分。

(一)专业基础课程板块。

这是传统的教学板块,也是师范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板块。在这个板块中主要通过教师科研成果向课程渗透、转化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老师主要采取讲授的方式,在把知识传承给学生的同时,也把科研基本思想和方法等基本的科研素养传递给同学,并让学生了解学术界的新发展、新发现,以及有待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这个板块里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首先需要教师重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重构,主要是指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念。既包括对教育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也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问题。单纯的以传递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大学,与高师院校承担培养优秀中学教师的社会责任差之甚远,也背离基础历史教育的特性。

高师院校本科生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质疑、反思和批判的过程。这种转变也适应了知识观的变化:知识不是普遍适用的,其真理性是在一定境遇中存在的。英国科学哲学波普尔就曾指出,没有一种知识是绝对正确的,包括科学知识在实质上都是“猜测性的知识”,没有一种知识可以被一劳永逸地获得,科学知识所谓的“终极的解释”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与前瞻性。

第二,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注重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如:在世界史教学中,以全球史观的通史为框架,辅以多个专题内容的拓展对通史予以支撑,把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教学内容的设计,解决了近些年来困扰专业基础课教师的一个难题:师范教育中专业课课时少的问题。

第三,在教学手段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并辅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加大了讲授的含量和信息量。实践中我院历史学专业目前已完成本课程的多媒体单机课件和网络课件制作,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效果反映良好。

第四,改革考试方法和评分标准,将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方式改为从理论、实践、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考核学生学习成效的多样化考试形式。逐步使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必做和选做相结合。[4]

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设计与操作,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通过以上几点,教师在系统介绍本学科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将最新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引发学生的讨论和质疑,建立新思维,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将学生引入到由已知到未知并对未知进行探索的过程中。

(二)选修课与讲座模块。

以讲授、专题讨论、课程小论文并重。

讲授更多地渗透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亟待解决的问题,等等,激发学生进行开拓创新。

专题讨论主要通过资料收集、独立思索、讨论发言、讲评等培养与训练学生内在的科研能力。每门选修课教师组织2―4次专题讨论课,其模式是教师提出实践性题目,学生分组查阅文献资料、分析与讨论、确立观点与证据、代表发言,其他学生提问、教师点评。通过自身实践和师生、同学间的交流互动,能力得到了训练。

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在我院的人才培养中占重要地位,80%以上的专业课教师会结合课程讲授内容而布置课程论文,以对课程内容灵活掌握和应用水平的检验为主要目的。

这个模块一般以我们当地的历史资源研究为主,选题有趣易行,从而得到原始资料收集、文献查询与阅读、分析与归纳等方面能力的训练。例如:依托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中心及卧龙文化书院,举办《南阳汉画平面感的形成》、《汉画神树信仰》、《汉画中的鸟文化》及《汉画中螺女神话原型分析》等系列讲座。在黄培贤、崔鉴平有奖征文比赛中,每届都能收到学生论文20余篇,其中获奖论文《浅谈南阳汉画生产活动题材稀缺的原因》、《学术文化接力――中国古代书院传统管窥》和《从汉画看汉代孝文化》,在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中获奖。

在本模块的训练中,首先强化基础教育所需的基础课程和基本功训练,如与中学教育密切相关的阅读与写作、书法、演讲、教师口语、教学设计等课程,以及相关的教学技能训练。其次增设文化素质课程以及能反映最新前沿成果的专题和讲座,将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地引入本科教学之中,由高水平的学术带动和促进高水平的教学。最后“电脑应用基础”、“电脑写作”、“电脑网络信息检索”等课程应成为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利用各种信息库,去进行知识检索和问题研究,在宽广的知识空间中去建构富于个性的、最优化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素质。

(三)专业实习模块。

专业实习部分是以理论联系实践为目的,锻炼学生获取原始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实际中的观察力和洞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一模块训练的重点。例如,学生在洛阳考察过程中,指导教师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龙门石窟的历史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并把它整理成。

(四)论文与研究项目模块。

论文与研究项目部分是以提高科学研究为主要目标,包括专题论文、毕业论文、参与项目。以每年省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为依托,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要求学生从原始工作入手,收集资料、信息,发现问题,用创新思想与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提高。近年来,为了适应大学教学的需要,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我校科研部门专门辟出一个校级科研项目类型“STP”项目,即教师申报该项目必须有在校学生参加,结项时必须有学生发表的论文。鼓励大学生尽早从事一些科研活动,尽快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在教师的带动下,早出成绩,加快培养人才的步伐。我院目前已成功申请STP项目8项,有20余名学生参与。学生通过接触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与教授的接触,不仅可以检验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训练,学习和了解科研方法与思维,训练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受到了科学家治学精神与风范的熏陶。

三、结语

高师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我们通过对历史学科特点、人才培养诸环节的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历史学人才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即专业基础课程板块、选修课与讲座模块、专业实习模块、论文与研究项目模块四组模块模式。学生进行多种培养模块的训练,系统掌握历史学知识与特性,从而获得多层面科研能力的锻炼,逐步成长为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美]韦恩.K.霍伊(Wayne K.Hoy),塞西尔.G.米斯克尔(Cecil G.Miskel)著.范国睿主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第8篇:科研的基本素养范文

【关键词】幼儿科研素质

一、幼儿教师教科研素养的现状

1.教科研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幼儿教师习惯于把课题研究看作是专家学者的事情,实际上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因为课题研究是针对实际问题展开的深层次思考,即使是幼儿园教师也同样需要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而把这些问题变成课题展开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2.教育知识比较缺乏。教育科研方面的基本知识、方法等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无论是思维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还是创造思维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现实中,许多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习惯于将研究停留在经验和操作层面,理论知识和水平比较低。主要体现在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不强,不会独立撰写科研论文等方面。

3.开展教科研动力不足。首先,幼儿教师每天的工作责任重、压力大,日常事务已经耗费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其次,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也是影响教科研动力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在入职初期,往往对工作充满好奇,此时专业成长速度很快,而一旦感到自己已经胜任或无法胜任工作时,职业倦怠感就会出现。最后,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或对自身发展认识存在偏差,造成了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停滞不前。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内在动力的缺失。

二、把科研工作内化为教师的需要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对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不高,对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一是因为传统观念认为搞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离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遥不可及;在一般人眼里幼儿园教师只是幼儿生活的照顾者,简单知识的传递者,不能与研究者划上等号。第二就是教师们自身面对相对封闭的环境,琐碎的工作,就产生了职业懈怠,对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第三就是近年来科研工作在幼儿园中得到了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有的幼儿园为追求短期效应急功近利逼着教师写论文搞形式主义,从而使教师对教学科研活动敬而远之。那么,怎样提高教师的认识,使科研内化为教师的需要呢?关键是教学科研活动必须贴近教师,让教师在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树立起教师研究的自信心。在我们开展的教育科研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对幼儿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不仅丰富了幼儿的一口常规活动,同时为教师减轻了工作强度和负担。教师们尝到了科研活动的甜头,揭开了教育科研活动的神秘面纱,使更多的教师自觉投入到研究活动中来。

三、幼儿教师职前科研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高职高专作为幼儿园教师队伍最主要的来源地,有责任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中打造他们的科研素质,以适应幼儿园的要求。幼儿教育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正面临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挑战,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中有一个共同的方面,即指向了幼儿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1.走向生态的学前教育观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教育理论也被大家从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理论也从“对科学教育的崇拜到学前教育走向生态”。不再是没有批判的将一些源自于西方文化的思想和教育理论都当做“先进理念”顶礼膜拜,而是要去研究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怎样更多的去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本土文化,研究适应本幼儿园和本班幼儿的课程。而这些必须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有能力去研究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与同事的对话和反思,去发展和建构属于自己的实践性智慧,而不是让幼儿教师按同样的标准和要求去统一理念和规范行为。

2.新的学前教育质量观从后现代视角,早期教育机构的优劣已从质量话语―――客观统一的质量标准到意义生成话语―――教师的教学儿童的学习是否有意义。通过观察、纪录、对话、解释、反思等研究手段,深入地把握每个儿童,选择适宜于每个儿童的个别化的活动方案,并鼓励和支持幼儿生成自己的活动,才能实现教学活动的意义。嘲没有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幼儿教师是无法实现教学有意义的。

3.园本教研的新要求园本研究是基于本园的实际,基于具体的幼儿园教学情境,研究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情境中所存在和遇到的问题,并与研究共同体一起构建一种多样性、平等性、批评性和境遇性的对话文化。它更多关注的是实践研究,意在通过教师的反思来挖掘教师的缄默知识,通过教师的行动研究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教学有意义。它面向的是全体幼儿教师,而不是个别的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教研不是幼儿教师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每个想提高教育质量的幼儿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教育科研素养是现代幼儿教师必备素养之一。

四、幼儿师专学生教育科研能力提高建议

1.加强继续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要制定继续教育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建立和完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各种制度,使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力争在短期内让教师做适当调整,使他们学会一些现代技术,学会制做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等相应的软件。

2.幼儿园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幼儿园要在园长的带领下,树立科研的意识,为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创造条件,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科研培训与交流等。教育管理部门要努力为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让更多的幼儿教师有机会进行教育科研。

3.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提高艺术教育能力。通过有组织、有内容和一定形式的训练,让教师了解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原则,熟练掌握不同年龄阶段艺术教育的目标,了解艺术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掌握艺术教育的不同类型、特点及要求,掌握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熟练掌握不同类型艺术活动的组织方法。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第9篇:科研的基本素养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141-03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师要努力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这要求幼儿教师不仅是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者,更要成为幼儿园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平日工作过程中,幼儿教师不仅要对有关理论进行检验,更要创造性地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逐渐向“研究者”的角色迈进。

二、概念的界定

“素”即平时、平素,强调时间上经常性、延续性;“养”强调修养,具有教养、培养、自养等含义。素养成为个体从事特定工作或活动的基础与必备条件。“教育科研”即“教育科学研究”,是指用教育理论去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连续的、系统的探索活动。

综上我们可知,“教育科研素养”是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所必备的各种素质、修养的总和,是教育科研方面各种素养的有机结合的综合反映。目前,学界大部分学者倾向把科研素养分为科研意识、科研态度、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道德五个方面。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研究在山西省晋中市和北京市昌平区抽取了10所幼儿园的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问卷316份,有效问卷272份,占总数的86.1%。同时,针对性地对部分幼儿教师和园长进行了访谈。

2.研究方法。①问卷调查法。本问卷主要分五个维度来设置,即科研知识、科研态度、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和科研道德,其中还涉及相关情况,如幼儿园科研管理情况等。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把握幼儿教师科研素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分析影响因素提供依据。②访谈法。本研究在问卷调查前后使用访谈法,对幼儿教师和园长进行针对性的访谈,使收集的资料和信息更全面、真实。

四、幼儿教师科研素养现状及分析

调查对象有年轻化的特点。66.2%的幼儿教师年龄在21~30岁,23.5%的幼儿教师年龄在31~40岁。具有6~10年工作经历的幼儿教师近半数。63.2%的幼儿教师有大专学历,14.7%的幼儿教师有本科学历。

1.幼儿教师科研意识较为淡薄。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有45.6%的教师认为幼儿教师应该集中精力开展教学,做科研应该交给专门机构做。这些教师表示,科研离自己很远,做课题应该是专家的事情,自己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上。有过半数的教师觉得“搞科研、写论文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她们认为科研不是自己能够驾驭的工作,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精力都无法达到做科研的要求。访谈得知,部分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就是管好幼儿,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日常学习,尽量完成幼儿园安排的任务。也有教师表示,幼儿教师绝大部分是女性,生儿育女是女性的天职,所以,已婚女教师明显感觉到生活的艰辛与劳累,除了努力完成日常的工作任务,还要顾及家庭与孩子,身心疲惫,根本无暇搞科研。

2.幼儿教师科研态度不够端正。

由表2可见,41.2%的幼儿教师做科研、写论文是为了提升专业素养、促进自我发展。这些幼儿教师参加科研的主观动机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水平、完善自身素质、提高自身能力;但有35.3%的幼儿教师做科研是为了“考核、评职称的需要”,11.8%的幼儿教师则是为了达到“幼儿园的要求”。访谈得知,部分幼儿教师将科研视为“苦差事”,做科研被她们视为额外负担,为了考核、评职称和完成幼儿园任务。由此看来,有很大一部分幼儿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目的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这必然会造成教师搞科研动力不足,使得科研工作难以开展。

3.幼儿教师科研知识较为缺乏。调查发现,54.4%的幼儿教师每周用于阅读相关教育理论书籍、杂志的平均时间只有12小时,82.4%的幼儿教师只阅读有关学前教育的书刊,仅有13.2%的幼儿教师会阅读与教育理论相关的著作。对幼儿教师来说,阅读期刊杂志比较方便,内容简单且容易理解,同时这些资料内容与教学活动实践密切相关。而教育理论著作中专业用语比较多,复杂且难以理解,阅读时遇到难懂的词汇与内容没有办法解决。也有很多幼儿教师认为教育理论著作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对日常教学活动的指导意义不大,并且可操作性不强。调查还发现,仅有8.8%的教师掌握课题设计与论文撰写的一般规范,有27.9%的教师根本不清楚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基本知识;在问及t检验、相关系数等概念时,没有一个教师能够回答出正确答案。可见,幼儿教师的科研知识非常欠缺。

4.幼儿教师科研能力普遍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