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科研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课程;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46-02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创新课程教育模式和教育成果的差距逐渐明晰,国内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国内高校创新课程的设置现状和存在问题
1.国内高校创新课程状况。自上世纪80年代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大等48所高校先后开设了创造工程课,开启了我国创新课程的大门。目前,国内创新课程的形式以实验项目和创新活动为主,以东华大学为例,面向在读本科生,支持校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立项研究,从优秀校级项目中遴选国家、上海市级的项目。清华大学开设了“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商业竞标式的创新课程,要求学生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综合商业勘探开发计划。南京大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课程,开办“南京大学本科生创新网”,对创新项目的申报、实施、成果进行公示。
2.国内创新课程存在的问题。国内教育界已经开始重视创新课程的设置,但开设创新课程的高校比例仍然较低,还只是小规模试点或实验,受众学生范围较小。目前,以模仿国外教学经验为主,教师的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我国高校现有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处于灌输式教学方式,缺乏启发式、开放式教学。
二、国外创新课程设置情况及典型案例
1.国外创新课程设置特点。国外大学在高教改革中不断摸索,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有显著特点[1]:课程设置呈综合化和跨学科趋势。国外研究型大学注重设置综合的专业和课程,利于学生从本科阶段起就进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得到跨学科研究的训练,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潜能。课程设置把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哈佛大学的课程分为教师讲授课程、学生个别学习课程、讨论课程、学生与教师专题讨论会四种类型。即使是教师讲授的课程,也不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努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其中讨论课、学生与教师专题讨论会占课程的相当比重,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此类课程的比重不断加大,最后成为课程的主要形式。有效强化学生实践环节课程。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凭借其科研优势,采取了利用课余及假期加强学生的工程实际训练的办法。在教授指导下,做研究实验的“本科研究导向计划”、“本科实践导向计划”、“技术创业计划”等计划,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国外创新课程实施模式。国外高校开设创新课程已有丰富经验,体系也相对成熟。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综合利用了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把课程的创新贯彻入大学。综合分析国外创新课程,根据实施模式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思维训练课程。思维训练课程是以训练思维为目的,选择人类思维的生理特点和机制为突破口,通过集中、大量的“思维体操”,来加强学生左右脑的平衡整合效应,强化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和日本的创造性专门学校,也都充分体现了开展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培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2]。(2)问题探究课程。西方的教育学家非常重视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认为这两种素质是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尝试开发了一种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从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探索性的学习方法为基础,以独创性的见解为结果,以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为最终目的的问题探究课程。(3)着眼于前瞻性问题的“未来课程”。“未来课程”着眼于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人类世界,紧密联系时代特征,及时发掘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课题,灵活安排各类专题课程。该类课程涉及到的课题与时代和未来紧密结合,富有前瞻性、多面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学生无法直接获得现成的答案,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在这类课程中的最大受益是开发对未来的想象力和预见力[3]。
三、中外创新课程的对比和启示
1.创新教育理念。国内高校首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形成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观。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学到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各种原理与方法,学会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其次要建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新型教育观。最后要从共性教育转向共性与个性教育共同发展,树立起具有个性空间的新型教育观。
2.创新教师队伍。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有高素质、高度责任心的教师队伍,能把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在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独立性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
3.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要引入研究性教学手段以创新理论教学,开展教学方面的研究,实施研究性教学,在具体教学形式上,应当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学习规律,实施符合大学生实际需要的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提问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变革为以师生互动为主。同时,要引入体验性教学手段,提倡实施具有体验性的实践性教学,促使大学生积极体验社会。
4.创新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具备导向性与激励性,创新考核方式,应当全面总结原有考核方式所具有的经验与不足,借鉴国外经验,在考核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大胆创新,通过动态考核和静态考核、定性考核和定量考评、全面考核和重点考核、教师考核和学生考核等全方位的有效结合,全面创新具体的考核方式,从而科学评价教学成效。
四、国内高校创新课程的设置建议
高校创新课程设置要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知名大学的课程设置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国际化的特点[4]。
1.改革传统的授课模式。传统的文化背景固化了“课本和教师都是正确的”思想,然而,教学是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创新的授课模式,应当是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拓展,在具体的讨论争论中,创造出宽松的利于学生成长的文化氛围。
2.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应当具备合理的课程结构,能平衡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课程的比重,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广泛增设选修课程。通过扩大选修课的比重,把学科的最新成果及教师自己的研究和见解反映到课程中来,同时允许学生在选修方而有更大的自由度,全面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拓展学生视野。(2)重视创新实践环节。高校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为学生提供培养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机会,加强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3)改革更新课程内容。紧随科学发展的步伐而加以动态革新的课程,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课程应在内容上反映该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大学生学会获取新知识的科学方法。中国高校也应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不断充实更新科学教育的内容,使课程内容始终体现科学知识发展的最新趋势。(4)灵活变换考试考核方式。为了更好地实施创新课程建设,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考定论”的考核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训练环节,强化课外学习,努力向“考练结合”模式转化。采取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让全体学生得到知识累积和能力培养的双丰收。同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教学模式,强化课外学生学习,进一步改革考试管理体制,同步构建成绩管理控制模式,确保整个考核体系公平、公正,有效推动创新课程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兴业.美日法三国名牌大学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及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2002,(4).
[2]贺国庆.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163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1-1021-02
【关键词】 课题;吸烟;干预性研究;学生
大学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而开设的跨专业课程。开设公共选修课可以在专业教育之外包容实施素质教育,是实施课程交叉、科学与人文交融和培养“通才”的有效途径之一[1]。公共选修课的实施为控烟成为综合性大学一门独立的课程创造了条件。我国现有13~18岁青少年1.3亿, 青少年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逐年上升。据专家估算, 我国青少年现在吸烟者约1 500万[2], 尝试吸烟者不下4 000万,遭受二手烟雾危害的人数高达6 500万[3]。为了解大学生的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吸烟,2008年下半年三峡大学开设了《控制吸烟与健康促进》全校公共选修课课程。现将有关干预情况及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三峡大学2008年秋季公共选修课《控制吸烟与健康促进》学生90名,分布在各个年级,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等8个学科门类的35个专业,其中男生60名,女生30名。
1.2 方法 《控制吸烟与健康促进》课程共18学时,每周1次3学时,连续6周。内容以烟草的产生、烟草及二手烟的危害、我国的控烟形势、国外控烟经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解读、戒烟方法为主。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媒体、板书相结合,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课外作业综合运用,并以大量图片和视频资料充实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等形式进行控烟干预。在课程开始和结束后,采用参照中国控烟协会编写的《医院控制吸烟指导手册》一书制定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自己吸烟的情况、对吸烟的看法、对吸烟与有关疾病关系的认识、对公共场所吸烟行为的态度等。
参照WHO 关于吸烟调查研究的推荐标准,确定大学生的吸烟行为定义。现在吸烟:过去30d内吸过烟;每天吸烟:每天至少吸1支烟,且连续或累积吸3个月或3个月以上;每周吸烟:每周至少吸1支烟,且连续或累积吸3个月或3个月以上;不规律吸烟:曾经吸过烟,但未达到每周至少吸1支,且连续或累积吸3个月以上;尝试吸烟:曾经吸过烟,即使是1支或2支;不吸烟:从未吸过烟,即使是1支或2支[4]。
1.3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线调查结果 本组中吸烟者有53人(现在、每天、每周、不规律、尝试吸烟者分别为5,7,2,10,29人),不吸烟者37人,分别占58.9%,41.1%;男、女生吸烟率分别为75.0%,26. 7%。赞成吸烟的有6名(6.7%),反对吸烟的有52名(57.8%),认为无所谓的有32名(35.5%)。
有4例吸烟者记不清吸第1支烟的年龄,49例吸烟者吸第1支烟时的年龄最小为5岁,最大为22岁,平均15岁。 吸烟原因以好奇而尝试吸烟占大多数,孤独时解闷、学大人装酷、情绪宣泄、同学朋友影响、酒后尝试、失恋、社交别人敬烟、放鞭炮作为火源成为大学生吸烟的各种原因。有68名学生的家长有吸烟行为,亲属吸烟率为75.6%。在家长抽烟的学生中只有26人不抽烟,占38.2%;相应的吸烟者为42人,占61. 8%。
有39名(43.3%)对“少量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小”表示反对,有82名(91.1%)对 “被动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很小或基本无害”表示反对。有86名(95.6%)认为“医院、饭店、学校及公共场所应该禁止吸烟”。所有学生支持开设《控制吸烟与健康促进》公选课。对骨质疏松、肺癌、缺血性心脏病、障碍、肺结核、Ⅱ型糖尿病、急性牙龈坏死或溃烂、肺气肿等认为与吸烟相关或可能相关的知识知晓率为68.8%。当问及身处公共场所如有人在身旁吸烟时,认为无所谓的10人(11.1%),反感的49人(54.4%),厌恶的31人(34.4%)。采取的行动是容忍55人(61.1%),劝吸烟者走开12人(13.3%),劝他不要吸了23人(25.6%)。今后打算经常吸烟的4人(4.4%),偶尔吸烟的52人(57.8%),不吸烟的32人(35.6%)。
2.2 干预结果 实施干预后学生对吸烟行为的态度大为改进,赞成吸烟的2人(2.2%),反对吸烟的88人(97.8%),认为无所谓的人数为0;学生对吸烟与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骨质疏松、肺癌、缺血性心脏病、障碍、肺结核、Ⅱ型糖尿病、急性牙龈坏死或溃烂、肺气肿等与吸烟相关知识知晓率为100.0%。干预后表示以后绝不吸烟者65人(72.2%),偶尔吸烟25人(27.8%),经常吸烟者为0,并有部分学生表示要劝阻家人抽烟。对公共场所吸烟者的态度表示采取主动劝说阻止的增加到63人(70.0%)。
3 讨论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吸烟者人数也同样居世界之最,减少吸烟人数只有2个办法:一是使已经吸烟的人戒除烟草;二是使青少年远离烟草。其中后者更为重要[2]。因此,加强高校的控烟工作对减少未来吸烟者的数量,显得尤为重要。
徐哲懿[5]报道中学生吸烟率为9.8 %;郭丽娟等[6]报道江西大、中、小学生尝试吸烟率分别为60.0%,22.8%和11.1%;段佳丽等[7]报道北京市大、中、小学生尝试吸烟率分别为40.0%,21.6%和6.2%。此外有多篇文献报道,大学生吸烟或尝试吸烟率在12.3 %~51.1%之间[8-12]。据以上数据推测,有30%~66%的大学生是在大学阶段开始抽烟的。部分医学生在接受医学教育后,担心吸烟对自身健康造成危害,有戒烟意愿,因此对医学生应加强吸烟危害健康的教育、戒烟知识的宣传和戒烟方法的指导[13]。胡利人等[14]调查研究发现,男医学生吸烟行为与饮酒行为、喝醉酒、打架行为、参与过赌博4 项危险行为有关,说明控制吸烟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也很重要。有学者提出,控烟应该纳入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烟草产生及世界控烟历史、中国烟草生产销售及危害情况、吸烟危害健康、抵御烟草诱惑技巧、戒烟方法、《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与中国控烟法律法规介绍等知识[15]。国内大多数高校一般将控烟、学生营养、青春期生殖健康、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等项目作为预防某种疾病, 减少或消除该病的致病危险因素, 降低发病率而进行专题健康教育[16]。
在本组中大学生吸烟率为58.9%,男、女生分别为75.0%和26. 7%,均高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8-12]。在调查家长抽烟与学生抽烟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亲属吸烟率高达75.6%,说明家长抽烟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有家长抽烟的学生中,61. 8%的学生有抽烟行为,表明家长抽烟是促成学生抽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调查采用课程干预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控烟效果,在课程干预后,学生对吸烟行为的认识态度大为改进,有88名(97.8%)学生反对吸烟;学生对与吸烟相关疾病如骨质疏松、肺癌、缺血性心脏病、障碍、肺结核、Ⅱ型糖尿病、急性牙龈坏死或溃烂、肺气肿等的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68%提高到干预后的100%;表示继续抽烟的人数明显减少,72.2%的学生表示今后绝不抽烟,表示偶尔抽烟的人数由57.8%降低到27.8%。由于对二手烟危害及控烟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大学生对公共场所吸烟者的态度表示采取主动劝说阻止的人数由38.9%增加到70.0%,显著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课程干预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烟草危害性认识、减少烟草危害、促进大学生戒烟的有效方式,值得在高校中大力开展。
4 参考文献
[1] 殷胜利. 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科技资讯,2009(7):191.
[2] 卫生部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禁止烟草广告和促销, 确保无烟青春好年华. 中国健康教育,2009,25(1):61-63.
[3] The GTSS Collaborative Group. A cross country comparison of exposure to secondhand smoke among young.Tobacc Control, 2006, 14(Supp1 II):ii4-ii19.
[4] 文孝忠,陈维清,梁彩花,等. 健康促进学校初中生控制吸烟干预效果评价.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7):782-784.
[5] 徐哲懿. 学校预防吸烟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与探讨. 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76-477.
[6] 郭丽娟,李艾,金锦扬,等. 江西省学生吸烟和被动吸烟现状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24-27.
[7] 段佳丽,孔祥波,吕若然,等. 北京市学生吸烟状况抽样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 2005,26(4):307-308.
[8] 黄杏,陈冬峨,王增珍,等. 武汉大学医学院学生吸烟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687-688.
[9] 裘欣,项海青,程彬,等. 杭州市大学生吸烟状况及社会心理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688.
[10]张彩霞,陈维清,卢次勇,等. 广州某医学院医学生吸烟相关知识•态度•行为.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192-194.
[11]王泉海. 豫北地区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08-409.
[12]吴谦,庄贵华,王学良. 陕西省某高校高年级男生吸烟现状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50-651.
[13]MAZIAK W,HAMMAL F ,RASTAM S ,et al . Characteristics of cigarette smoking and quitting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yria. Prev Med ,2004 ,39 (2) :330 - 336.
[14]胡利人,丁元林,孔丹莉. 医学生吸烟与相关危险行为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197-198.
[15]魏栩. 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危害及控烟对策. 中国校医,2005,19(5):545-546.
关键词:思政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
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文中指出“充分认识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这引发了教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对高校思政课过去教育教学模式的反思及对未来发展与改革的思考。本研究基于一线教师的教学观察,对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大学生学习思政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学校不断重视教学,思政教师自身不断努力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有很大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满意度比较高。但是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学习兴趣不足
很多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足。在讲课的过程中,小部分学生能够从头听到尾,不时与老师对所讲问题进行互动;大部分同学听课以“考试需要”为导向,这些同学一般在听课的时候会问所讲问题是不是考试重点,在书上哪个部分。对于知识延伸部分,往往会溜号,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无用”的内容。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在上课期间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有的同学玩手机或是睡觉,显得心不在焉。
2.对教学目标认识模糊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问过很多大学生,什么是教学目标,很多大学生对教学目标认识模糊。他们学习这门课就想取得好成绩,所以通常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介绍这门课考试方式及具体要求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听得比较认真,其实把“取得好成绩”作为学习的动因是无可厚非,但很多大学生认为考试目标就是教学目标,在学习每一章的开始介绍教学目标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是一听而过。
3.对教学内容理解不深
很多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解不深。笔者通过观察课堂上很多大学生的表现及他们在考试中对考卷问题分析及作答的过程发现,很多大学生只关注某个理论的结论部分,对这个理论产生的背景、产生的过程及启示往往不是十分关注。在课上讲解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问题时,一般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只是简单知道了这件事情,而对这件事情背后的理论及规律思考不多。
二.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对策
以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相应的对策。
1.培养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把对大学生学习思政课兴趣的培养对应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在课上讲授具体内容之前,应让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思政课,思政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即为什么要学习思政课,思政课和其他课程有什么样的联系,思政课和高中及初中所学的政治课有什么本质区别。同时,也应让大学生知道思政课不仅仅是和社会需求保持一致,更重要的是思政课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以《概论》课为例,我们在讲每一章的理论的时候,首先要分析这个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这让学生明白任何理论都不是生硬的说教,它的产生是有背景有原因的。在以后分析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课下的时间里大学生的学习比较自由,又因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喜欢接触新生事物,所以应结合信息时代展开移动教学,通过多媒体平台向大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学纲、教学目标等内容,推送和课程相关的视频、书籍,定期向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特征及需要。总之,通过课堂教学和移动教学的每个环节来培养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2.设计简单而清晰的思政课教学目标
衡量一堂思政课是否高质量主要是看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了。一个简单而清晰的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要了解什么基本知识,锻炼什么能力。设计简单而明晰的教学目标前要对大学生和思政课所在的学科进行充分的了解,如大学生的兴趣、特征及需要,学科内容、学院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比较具体的陈述描述,作为课程学习的结果,学生学完后能够做什么[1]。一般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比如了解学科的基本术语;技能目标,比如掌握分析实际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视角;态度目标,比如建立通过实证研究追求学科知识的兴趣。总之,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应简单、清晰和直接,能清楚地向大学生传递思政课的教学意图。
3.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思政课教学内容
在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大学生应对教学内容形成深入而不是肤浅的理解,这有益于提升大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深入理解思政课教学内容是需要引导的。首先,要让大学生知道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考研内容,以《概论》课为例,从宏观角度讲,这门课程介绍了党的理论和主张,从微观角度讲,这门课程所讲的内容是每个人生活的背景和环境,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其次,要让大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有趣,不能只有学,没有兴趣,但也不能采用引人娱乐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只有大学生认识到思政课教学内容有重要性有趣,才会进一步深入理解思政课教学内容。我们确实应该让学生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前沿及热点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深入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其实这也是在教学生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科研成果;创新教育;高等教育
一、引言
现代大学之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年)是德国近代著名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比较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他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1]。洪堡的这一教育思想使现代大学具有了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能;又赋予了大学科研的基本特征:与教学相统一,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现代的教育理念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因此,在高校中,科研成果转化对高校的教学、创新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研促进教学,教学需要科研。高校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使科研视野更宽广、科研思维更灵活。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教师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综合实力得到增强;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介绍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二、科研成果转化对高校教学、创新教育的意义
科研成果的转化对高校教学、创新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科研服务于教学的需要。
1、提升学校竞争力
课程是教学的科目和进程,是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1]。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建设的资源,还可以促进课程的质量和数量的提高。尤其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校课程资源,是增加选修课、提高课程质量的有效方式。选修课的数量与课程的质量决定了创新人才发展的空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解决现代高校中存在的理论陈旧与知识脱节的问题,还能够解决社会生产中的焦点问题和学生头脑中的热点问题。学生不但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技能技巧,还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到了科学研究方法、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提高,成功的机会就会增大。这样就会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申请就读这所学校的学生就会增多,而校方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择优录取,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可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可以提高学科与专业的含金量,形成自己的特色,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的竞争力,使学校在强大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现今的教育理念提倡创新,反对经验,提倡怀疑,反对权威[2]。因此,教师就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善于学习,不断充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要求教师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中,并能对不同的知识进行整合,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补充, 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完善,从而逐步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实施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与观点进行教学,把前沿的科研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教学之中。这一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因此它有助于培养、提高教师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进行更有效地高水平科研活动。
3、为创新教育开拓新路径
创新教育的过程,是培养人才、提高素质的过程[3]。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于创新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人格力量。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引入科研项目,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从一定意义上看,通过最新科研成果转化而培养出的人才更适合于社会,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因此,高校中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最终能够实现科研与教育的真正统一。
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
目前,高校的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甚至在创新教育中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离这一理想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首先,一些高校领导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似乎并不强,甚至只是把成果转化理解为转化为技术力量,推广和应用到企业中去,而对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考虑较少,更无法通过制度、规范来保障这种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施。
其次,目前高校教师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缺陷,加之高校缺乏相关政策的鼓励,导致部分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很多教师、科研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无法摆正科研服务教学的观念,因而对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转化不抱积极态度。有的教师虽然愿意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可是由于缺乏引导,科研成果转化形式单一,容易造成知识资源的浪费。
四、具体措施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体现在怎样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引入科研成果,以及如何在这一过程实施中,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贯穿其中。
1、教学内容中引入科研成果
课堂教学上,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与学生互动,讲授科技前沿成果和科学研究方法,并及时将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课后,教师可以将科研成果,如学术论文,作为参考资料提供给学生阅读思考,充实了课程建设的教学材料。这样不仅课程内容丰富,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的科研成果很多是系列性的,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其覆盖范围广、综合性强、难度大。如果将这类科研成果直接照搬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难以接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挫败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选题上,教师应选一些相对较为独立、内容不太复杂、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又具有一定完整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科研成果,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在实践教学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与科研课题直接结合,是科研融入教学的很好体现。因为科研课题涉及专业知识领域的新问题,研究性较强,因此,学生在对问题进行研究后,能够对学科知识有整体的认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其他同学,甚至是与研究生互相交流,能够更深刻了解课题相关的系列成果,进一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在设计过程中,不再盲目,还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科研项目应用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课题内容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具有可行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了学生的科研视角,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性,还能够给学生科研自信心,为以后的科研创新打下一定基础。
在创新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吸收对科研课题感兴趣的学生参加进来,使之结合相关科研项目,学习收集、整理研究数据,参加学术讨论,让他们较早掌握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也有利于拓展本科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教材建设中引入科研成果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教材是教师专业知识转化的重要体现。高质量的教材直接反映出编著者对专业知识的前瞻性和严谨的科学思维逻辑[4]。因此,高校应鼓励教师精选课程内容、加强实际应用、突出新理论、编写适合高等教育特点的教材。
而科研成果是教师对本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刻理解,经过教师的整合、精选,可以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到教材中。在内容上,充实了教材内涵,有利于教材更好地阐述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突出重点,体现了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反映了教师的科学思维方法;在质量上,明确了教材的教学目标,强化了对学生学习思维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用性更强。做到个体教学与科研的真正结合,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进行教材建设,能够更好地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不仅有益于教学,有利于人才培养,其成果也为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课程建设中引入科研成果
高校管理者和教师重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还体现在将科研成果引入到课程建设中。只有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才能培养出一支既能搞科学研究,又能从事教学的师资队伍。而师资队伍建设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质量指标中包括对教师职称、年龄、学位学历、科研成果、与课程相关获奖情况的审核。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求教师爱岗敬业、重视教学、具备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正与科研上形成的学术团队特点相吻合。这支教师队伍专业知识相互融合、补充,梯队层次明确,具有良好的科研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竞争力强。而教师在进行科研活动后,会对专业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建设,能够在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上提供持续、深入的支持。以此打造出来的精品课程,内容丰富、新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更大程度地激发,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促进,教师和学生均能受益,教学质量能得到提升。由此可见,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课程建设中,既可以丰富教学,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又锻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学校的实力。在教学中促进科研的发展,在科研中解决教学中的专业问题,取得教学与科研的双丰收。
五、构建科研成果向高校教学、创新教育转化的保障机制
政策和运行机制可以激励、保障转化工作的有效进行。首先,要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导向政策。改变当前高校科研工作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应用研究;重视立项、报奖,轻视应用、推广;重视论文数量,轻视论文质量的状况[5]。引导科研为教学改革服务,引导教师正确选题,做到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才能使研究出来的成果顺利引入教学、引入创新教育中。
其次,教师是教育活动中最为活跃和关键的因素,是否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虽然鼓励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但在教学考核评审和教师的技术职称评定方面却没有明确体现。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甚至有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发生,教学与科研脱节。因此,高校领导应该考虑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带来的实际绩效,将其作为教学考核评审和高校教师评定职称的依据。以此激励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自觉、主动、有意识地将自己在相关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学生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科研信息,拓宽知识视野,锻炼创新实践能力。
六、结束语
将科研成果转化到高校教学、创新教育中,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到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实施中,实现“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和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教育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建明等. 从课程建设视角谈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江苏高教。2007(3),pp:84-86.
[2]刘建春. 从课程建设视角探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保障机制,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4),pp:72-73.
[3]胡弼成等. 高校科研成果与课程资源,江苏高教。2006(2),pp:69-71.
[4]李艳霞等. 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3),pp:66-68.
>> 科研成果在物理光学教学中的应用 充分发挥科研成果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高校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现存的深层次问题与解决对策 医学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基于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讨 单片机教研成果在实践教学中的几点应用 浅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试析科研管理部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 护理科研成果应用现状 科研成果进课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创新 科研成果丰 教学育人才 欠发达地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浅议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冬眠”的高校科研成果能否被“唤醒”?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科研成果的商业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科研成果在问题递进式教学中的应用 科研成果在问题递进式教学中的应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闫涛 刘贵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介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研究概况,分析了阻碍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原因,阐述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理论基础,指出了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方法,即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编写特色教材、开设专题讲座等实现转化。 【关键词】科研与教学 教学资源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13-03
近年来,国际、国内的大学在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根据科学研究的规律可知,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和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关键技术密切相关,并遵循了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将丰富的科研成果渗入到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科研成果向学生进行介绍,也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应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科研成果真正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为人才培养服务。
基于科研成果进行问题递进教学模式研究的目的是将科研成果研究背后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规律转化成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将科研成果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员,并将科学研究中解决的各种难题设计成不同的问题,引导学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科学和工程素养。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教学,不仅使学员掌握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更使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渐掌握系统思维、开放思维、深度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逐步具备对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的工程思维能力,掌握工程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运用工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
一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研究概况
随着高等院校对教学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普遍认为:在高等院校,把教师的科研活动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并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是丰富课堂授课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好的途径。
就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情况来看,国内约有50余所院校进行了尝试。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的矿产(能源)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也将最新能源科研成果与本科教学进行了结合应用。另外,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等院校也研究了科研成果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转化应用。
二 阻碍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原因
虽然许多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进行了探讨,但现实应用效果却很不理想。我国高校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其表现之一就是我国大学向学生提供的课程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最好的大学最多也只能为学生提供3000~6000门课程,而国外最好的大学则能提供6000~10000门课程。由此可见,课程建设引入科研成果大有作为。
课程建设未能充分利用科研成果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对科研促进教学认识不清晰。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是两项重要任务。教学是核心,科研起辅助作用。正是因为长期形成了教学核心的观念,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导致有些老师对科研促进教学认识不清晰,简单地认为搞科研就是为了申报成果,产生经济效益。这就使得本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能被传授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多年如一日地沿用老数据、旧内容,造成教学与科研的严重脱节。
二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不强。虽然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有应用科研成果的意识,但仅限于浅淡辄止,不能深入分析。剖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把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不强,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没有深入地考虑此类情况。
三是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科研工作的短期效果明显,而且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各种奖项,因此长期以来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教学工作。所以,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科研成果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
综合国内的研究应用情况来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势学科体现比较明显;二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形式比较单一,对教学应用缺乏系统性的设计;三是教师的个体行为多于集体教学行为,在应用方面缺少机制建设和理论研究。
三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理论基础
把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让教学内容建立在鲜活的科研成果之上,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之。
1810年,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成功实践于柏林大学。洪堡的这一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其后大学的发展,一是使现代大学具有了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能;二是赋予了大学科研的基本特征:与教学相统一,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深刻领会“洪堡思想”的实质,其精髓在于“将科学研究成果引入教学”。
美国研究者米凯拉克和弗雷德里克,曾通过分析富兰克林・马歇尔学院86名教师在五年中科研与教学成果的平均值得出结论:在一般小型学院里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可能比在规模较大的大学里更能对教学产生影响。在国内,北京师范大学学者的研究也证实: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大学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教学效果显著好于无科研成果的教师。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科和专业的含金量,进而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指出:“尤其重要的是教学要以研究成果为内容,因此教学与研究并重是大学的首要原则。按照我们的大学理想,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进行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以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理论来源于国内外的学者对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案例式学习(CBL,Case-based Learning)以及探究性学习(IBL,Inquiry-based Learning)等的研究。
四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意义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形式主要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吸收学员参与科研,科研设备为教学服务,利用已取得成果开展学术讲座,成果为学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学员科技创新服务等。由于科研成果的正确性、先进性、时效性、与教学对象的兼容性等需要进行甄别、讨论、确定,所以对不同的转化形式,要对科研成果所具备的要素进行调整、设计和选取。课题组针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不同形式,研究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意义和转化流程。
1.以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课堂讲授中,可以为教学增加时代性、先进性。把最新研究动态、最新学术观点、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科研成果促进课程建设
军队院校主要承担着为部队培养人才的任务,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地方院校有所不同。因此军队院校应重点编写特色课程的教材。而科研成果是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将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有利于体现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和专业知识研究的过程性,反映教师的科学思维方式,有利于强化对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途径有很多,以课堂教学为例的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科研成果。其中,科研成果的甄选要与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相匹配。
其次,在甄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以工程材料课程为例。该课程涵盖了许多的抽象知识,怎样引用科研成果才能让学生接收、吸收和消化知识,从而体现科研成果的“教学附加值”,使学生既能掌握相应理论知识,做到“知源、知取、知用”,又能全面地让学生掌握走进课堂的科研成果,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是教学成果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三,在进行理论讲解和成果介绍后,一定要重视应用总结。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清晰地认识到科研成果在教学内容中是怎样应用和体现的,尤其是怎么在一般的原理中进行创新应用的,从而为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五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应用
弹簧钢是工程材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钢种。它体现了钢的合金化、相变强化、热处理等多个原理性知识。如果单纯地讲解知识,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而言,会十分困难。但因为弹簧钢大量地应用在汽车、发动机制造业和铁路等行业中。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入科研成果。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引入。以社会应用需求为主题引入。如图2所示,从目前社会热点汽车轻量化、列车高速化、运量重载化开始,提出弹性悬挂系统的要求。然后分析现有材料的缺陷,从而提出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进而引出课程所要讲的知识点。
第二,教学内容讲解与科研成果应用。钢的主要强化元素是碳,碳含量对弹簧钢性能的影响最大。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淬火+中温回火”进行使用。但随着弹簧钢应用性能指标的提高,单纯依靠调整碳含量已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出现了其他许多合金弹簧钢。在此过程中,引入含碳较低的如日本的SUP10弹簧钢(0.47%~0.55%),法国的45C4弹簧钢(0.41%~0.48%)等科研成果。
六 结束语
民办高校存在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等与创新驱动战略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做出改革和创新。应当采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等举措,促进民办高校科研实力和竞争力,让民办高校真正为国家、社会做出服务和贡献。
[关键词]
创新驱动;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尤为迅猛。但是,在科研管理活动方面,我国民办高校和国外高校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大环境下我国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创新,在管理方式和组织运行方面需要探索,在管理机构设置、激励机制及科研评价机制方面有进一步推进的空间。
一、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制约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
民办高校成立初期形成的以统一、量化为特征的科研评价机制,对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高校科研体制机制中的问题日益显现:片面的将论文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专利数量等与科研人员评价和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依然存在;科研评价的不良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科研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这些问题己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因素,严重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1]。
(二)科研团队建设不足
民办高校缺乏科研拔尖人才,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匮乏。科研团队难以真正形成,特别是整合科研力量联合申报高档次课题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科研团队的建设亟待加强。造成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的原因: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二是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职称的教师大多是退休人员,年轻教工目前还缺乏科研经验,独当一面开展科研的能力不强,尤其是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没有时间、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四是教师主要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开展创新活动,团队协同创新不足,缺乏研究的连续性,难以凝练学科优势。
(三)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
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经费优先用于满足教学,因此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民办高校的实验实训室设备主要满足一般性的教学实验需要,不能满足高水平团队对科研设备和实验室维护的需要。同时学校用于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还比较欠缺,科研信息资料和科研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平台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四)自我特色发挥不明显
民办高校应用型特色在科研创新方面发挥不明显,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研究课题不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体现不足,忽略科研与行业、产业之间的实用性关联,忽略科学研宄对地方区域发展的指导作用。民办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取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注重做好科技服务,最终实现学校科技创新工怍的持续发展。
(五)科研成果转化不够强
民办高校承担高层次,特别是国家级、省级的重点项目很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不多,在核心期刊以上档次发表的论文偏少;争取横向课题的能力不强,横向课题立项很少。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方面进展缓慢,成果转让经费低,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特别是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政策研究和咨询建议,以及科研促进教学的实际效果不突。
二、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的对策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短缺、科研经费投入少、科研基础设施比较差、科研成果转化成效低等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应针对存在问题,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拉”“推”结合,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是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有力措施。科研工作的管理要规范化和科学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改革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以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健全由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开放评价机制。制定完善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以奖励的方式“拉”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发挥科研奖励引导和激励作用。但是,只“拉”是不够的,还要“推”,要进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各级人员的工作责任制,科研工作要计算工作量,要把科研工作作为教职工的一种责任,定好任务与待遇挂钩,奖罚分明。此外,对科研管理部门也应该健全机构配备高素质的人员,建立责任制,让所干的工作与职务、待遇挂钩,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
科学研究不能靠单枪匹马,组建团队是关键,而学科带头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大力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发挥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培育科研创新团队;采取资助扶持方式培养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等中青年科研骨干,促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才。对于引进和培养的人才、要创造条件留得住、用得好。要以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民办高校要发挥自身管理的灵活性,可以“借鸡生蛋”,聘请名师为学校的兼职导师,指导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带领学校科研人员申报课题,发高水平文章,出高水平成果。
(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科研育人作用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下,民办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注重科教融合、产学结合,强调协同育人,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项目,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坚持立足本地战略,结合区位优势,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领域研究,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决策咨询,为行业、产业、企业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提供科技服务。将面向行业特别是企业的授权专利数量、决策咨询、横向科研经费和获得地方、行业奖励情况作为衡量学校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也是检验学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和行业产业中地位的重要标准。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充分发挥科研育人作用。
(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
科研经费的投入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在学校办学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尽可能在学校经费预算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逐步增加科研投入,满足课题立项、课题配套、科研奖励和其他的科研经费支出。此外,还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科研设备的购置和实验室建设,打造科研平台,改善科研工作的条件;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开展文献检索、项目查新等服务,解决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查找资料难的问题;要完善校园网建设,满足教学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获取信息的需要。科研条件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关键环节,民办高校应抓好硬件建设和科研服务,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五)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主动服务创新驱动
科研成果是教师科研活动的最终体现形式。民办高校应强化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一是力促教师在综合性权威报刊、重要报刊、专业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多发表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在权威出版社出版著作,论文著作被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媒体转载或宣传,力求在课题结项的鉴定中多出达到优秀等级的研究成果,力争在各级各类优秀成果奖的评奖中提高获奖等次;二是精选和推介调研咨询报告,通过内参形式报送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或省直厅级以上单位作参考服务决策,争取研究成果得到市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厅局级以上单位、大中型企业采纳,使研究成果以文件、政策、方案、计划和领导者讲话等形式得到转化[2];三是加强科研与教学、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学科化、专业化、课程化、教材化,直接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室、进学生头脑;使科研成果专利化、市场化、品牌化,直接生产成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
总之,民办高校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大为、有所小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策略,只争朝夕而又不急于求成,有序推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科研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作者:刘英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号)[Z].2013-11-29.
关键词 新能源 科研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意义
科研工作对基础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科研成果必然要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
1.1科研既丰富教学内容又完善和提高教学内容
无论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大学教学内容要及时跟上这种变化。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紧跟国内外科研前沿,可使教师掌握越来越多的新信息、新知识,这样在教学中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学产生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能源利用技术产生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但几百年内随着人类的需求,一直在飞速发展。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数十年没有变化,但其应用对象和应用场所一直在变化。因此,对于能源动力学科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以前的理论背景上。教师一定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首先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2科研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引入科研到实践教学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大学的科研活动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科研中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以及独立探索的自觉性等个人魅力无一不对学生成才产生巨大影响。事实上,大学里的许多科学家,他们致力于科学研究事业的能力和作风,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精神、态度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
2基本内容
2.1建立和组织新型科研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师团队
实践教学的指挥官是我们进行科研的教师,新型科研成果能否成功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与合适的教师团队息息相关。我们在一线进行的教师多数具有很强的研究水平和创新意识,但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普及在学生中,种种因素会让他们“有心而无功”,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至关重要。同时,新型科研成果来源于不同的研究团队,如何安排合适的教师,如何有序的普及给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
2.2组织新型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
科研成果教学化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活动,通过布置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掌握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和素质也得到锻炼和提高。新型科研成果必须符合实践教学内容。但科研试验台建立初期是不考虑教学的,初期目标只服务于科研。科研试验台对于实践教学来说,有以下劣势,(1)试验台套数少,不能一次性接纳多数学生;(2)试验台表象很深奥,学生不易接近;(3)危险性大;(4)实验过程长。新型科研成果要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必须要对试验台进行改造。
2.2.1完善实验台测试系统、演示系统以及标识
科研实验台是有一定专业研究水平的人搭建的,也是为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服务的,这都说明了科研实验台的深奥,因此,作为实践教学内容就有些不合适。但是,我们完善了各方面的测试仪表,例如温度测试仪表、流量测试仪表以及电量测试仪表,同时在主装置室,我们建立能源利用和转换演示系统,科研实验台的深奥就成为理论学习和理论加深的又一平台,一切是那么容易理解。有了完善的测试系统、演示系统以及标识,单台科研实验台就同时可以为10至15个服务。
2.2.2设计和改造电控系统,提高试验台的安全性,让科研实验台成为实践教学的服务工具,让学生成为“工程师”
能源供应设备由换热器、压缩机、膨胀阀以及电控系统组成,换热器、压缩机、膨胀阀相当于人的各种器官,电控系统可以比喻成人的心脏,心脏不好了,供血不足,各个器官就工作不好。能源供应设备也是这样,电控系统尤为重要。设备供应商从个方面考虑,提供给用户的尽是“尽可能傻瓜的控制器”,但不利于用户学习。让科研实验台成为实践教学的服务工具,必须要改造原有的电控系统,设计新的电控系统,新的电控系统允许学生随意操作、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互相之间制造故障,但保持能源供应设备完好。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2.3建立和完善新型低碳节能科研成果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有利于规范教学活动,帮助和督促我们完成教学目的,新型科研成果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是新新事物,我们一定要在起步阶段让它走正,它的未来才能走稳、走好!
2.4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确保新型低碳节能科研成果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
(1)教师队伍的评价机制,包括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能力评价、教学态度评价。
(2)实践活动参与者学生的评价机制,包括实践活动参与者学生的能力评价、学习态度评价以及学习成果评价。
(3)最新科研成果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评价机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llege students incubation bases construction developed rapidly. Combined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cubation bases construc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 reflections on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incubation bases construction are given from mode of operation, incubation pattern,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孵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incubation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49-03
0 引言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出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既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该组织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并通过低价或免费租赁创业场所、帮助大学生控制降低创业成
本、提供或介绍融资服务等方式培植和孵化一批新创企
业,并助立这些新创企业健康发展。
1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意义
1.1 为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提供环境保证 大力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不仅能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在基地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让他们在踏入社会后能够真正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并且可以在进行企业孵化的同时孵化出一大批未来的企业家,为社会注入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大学生知识结构新,思维不被固定模式束缚,其所创办的企业往往能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起到有益的作用。
1.2 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根本要求 创业教育是一门强调实践的课程,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老师的讲授,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的环境里练习和体验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1.3 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潜在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高校也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其中最为中心的任务就是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需要实践,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强调实践的教育模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创业教育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实践的环节中求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实际的创业活动,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为此,研究和构建基于实践的创业教育体系,打造创业孵化基地,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创业教育的全新理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
2 大学生孵化基地的功能
2.1 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的概念很早就引入我国,在高校中创业教育课程与创业教育活动也已开展多年,但是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还仅停留在课堂的理论讲授层面。创业需要具备创业能力,但是学生的创业能力却不可能依靠课堂进行传授,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基地一方面让高校的创业教育有了实践的场所与平台,一方面让高校和政府的相关部门有了对接的通道,配套了工商、税务、消防等资源支持,形成了一个学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立交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高校创业教育里最典型、最直接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益尝试。
2.2 企业的孵化功能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依托高校优势的知识储备能够为孵化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咨询服务,为创业者策划、法律援助等帮助;基地还能依托自身的的服务体系,提供良好的创业实践平台,联合地方政府,为创业者提供税务、财务及其他的服务帮助。在这些系统的服务和帮助下,一大批企业和准企业得以成功孵化。
2.3 科技创新平台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项目招标,将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创新项目带到基地中立项孵化。这些项目在基地里进行研究,使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学生是最具有想象力和行动力的群体,而高校里的学术沉淀又为科技项目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地能够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促进孵化企业的发展;还能够探索对相关的科技企业进行网络孵化服务,充分发挥孵化基地的辐射
作用。
2.4 激发学生进行创业尝试,培养创新人才和未来企业家 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很低,其中原因很多,包括资金不足、没有社会关系、缺乏相关的行业背景、缺乏对市场的理解和把握等等,导致了我们的大学生在创业初期举步维艰,而最后常常以失败收场。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出现,不仅能为有志创业的学生,在学生时代就提高了创业的实践机会,提供办公场地、降低风险成本,还能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为在基地内孵化的各个创业项目配备创业导师,让老师和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创业学生出谋划策,帮助学生把关,降低学生创业初期的盲目和风险。创业孵化基地里汇集着众多的创业者和孵化项目,有着非常大的群体激励和信息共享的优势。创业者之间可以相互鼓励、相互帮扶,项目间信息可以共享共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让怀揣着创业梦想的学生体验创业的艰辛,消化创业的知识、锻炼创业的能力,从而大幅度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3 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的主要特点
3.1 专业性 创业的学生均来自不同的专业,他们中大多数创业的初始方向都和自己的专业有关联。于是专业性就显得特别突出,这是高校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里的一个特色。所以,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把握好专业性这个特点,在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时,各个高校应该考虑到如何结合本校的优势专业、明星专业,在孵化基地中打造与优势专业紧密结合的创业项目群。
3.2 科研性 高校是科技高地、学术高地、知识高地。在高校创建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里可以充分享受高校的科研优势来运营高科技含量的创业项目,基地应积极引导高校里的科研团队、科研成果等与创业项目形成沟通与交汇,一方面,创业学生在创业孵化基地里可以利用自己的相关科研成果和专利,进行创业项目开发,进而孵化高科技企业;也可以对校内其他同学甚至是老师的科研成果进行买断,然后开发创业项目、孵化企业。另一方面,创业学生在自己进行创业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需求,产生新的科研项目,并利用高校的优势使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变为科研成果。这样对于高校和社会来说,加快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对于孵化企业和创业者来说,使得自己创业项目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能够抢占市场上制高点,从而增强创业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3.3 综合性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既扮演着社会服务者的角色也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也就是说基地不但一方面承担着孵化创业项目和打造创业企业的市场任务,同时另一方面又要培训和教育在基地内的创业者。所以,它是孵化、培训、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孵化器。这是有别于高校之外社会上其他的创业孵化器组织,比如由政府建设的孵化器或者是由企业建设的创业孵化园。由于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其对象是在校或刚毕业大学生,他们拥有知识、他们充满激情,同时他们又缺乏阅历,有时也冲动盲目,他们因为年轻而少有挫折,所以基地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点,利用所处的环境优势,调动并综合所在高校的各学科力量,系统的完成所肩负的五位一体的工作任务。
4 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思考
4.1 学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立交桥运营模式
在大学生的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中,学校无疑处于主导地位,政府应当积极支持,提供相关的政策援助,而企业则应该积极参与。高校是高新尖端的科技研发前沿,不但聚集了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拥有大量的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并且高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还积累沉淀了大量的可进行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发明专利与科研成果。因此,高校创办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可以充分享受高校提供的主导地位,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可以顺利实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不仅仅是在校园中形成创业氛围,更是让创业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和老师们可以方便快捷的体验创业的魅力。由于基地在高校建设,所以大部分的管理职能由高校承担,政府可以剥离相对繁重的日常管理和运营,也可以在相关的政策上给以支持,而成功孵化出的企业又可以反哺社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理想的运营模式是:以扶持大学生创业、培养创新意识、孵化高科技企业为核心目标,学校主导、政府支持、校企合作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运营模式。
4.2 项目孵化为主、企业运营为辅的创业孵化模式
在高校中现已建成并健康运转的孵化基地里,一般有项目孵化和企业运营两种孵化模式。项目孵化模式是一种模拟创业的模式,是指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项目活动的所需要的场地,比如办公室、会议室,各创业项目不进行工商登记,只是由基地进行管理,各创业孵化项目进行模拟创业,在模拟的商业环境下运营。企业运营模式是指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仅提供创业经营场所,而创业者的学生须按照国家规定,到工商、税务等部门行注册登记,企业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所创办的企业完全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运作。高校的创业孵化基地,其重点在于孵化,而孵化的重点又在于给予孵化项目模拟和仿真的训练环境。学校应提供支持和服务,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精心选定经营项目,契合国家经济发展改革的大局,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使学生能够把创业理论课上学到的相关经营管理知识、相关的专业科研成果运用到创办企业中去。
4.3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保障体系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时代的特征。基地的健康发展需要得到科学系统的保障。
①政策保障。从创业孵化基地的外部环境而言,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在政策方面给予保障。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简化办事流程、减免各项税费,帮助创业者落实享受贷款、融资、补贴等优惠政策。
②经费保障。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发展的资金供给,则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如若基地缺乏资金,便无法正常运转、工作人员日常经费无法开支、创业导师无法聘请等。创业孵化基地资金在初期可通过学校拨款、校友捐赠等方式获得,后期应积极吸引风险投资,以及通过成功孵化的企业反哺募捐等方式来筹集。
③指导保障。大学生在创业中缺乏经验和实践,存在着盲目性,所以创业教育和培训,是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学校应结合自身的人力资源资源优势,为在基地孵化的企业大量聘请创业导师,导师的来源应包含经管类专家、成功创业人士等。还应成立创业孵化基地的专家评估委员会,对申请入驻的创业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对孵化期的创业项目进行中期运行评估,降低创业初期的盲目和风险。
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未来企业家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各高校在孵化基地创建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生特点,合理利用资源,使创业孵化基地真正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地、未来企业家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刘铸,陈森.辽宁省大学生三级创业孵化基地的功能与特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08.
[2]刘金荣,单春晓.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主要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关键词 本科生科研 新进教师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本科教育是大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第一站,是打好专业基础的重要阶段。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讲,专业与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绝大多数同学的中学阶段是在数学、语文、物理、英语等少量几门课程的反复题海战术中度过的,不得不放弃了体验生活与工作的各种机会,因此本科阶段成为了很多大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责任心与做事态度的关键时期。
现今的本科教育普遍采用大量上课、修学分的方式进行,某同学一门课程的分数通常是根据与其他同学的相对优劣决定的。在每学期都有大量课程需要学习的前提下,即使各门课程都非常突出的同学在任意一门课程中所掌握相关知识与其所提交的作业与报告也难以保证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科研工作需要的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需集中大量精力拼搏一件事情甚至一个细节,这正是现阶段本科生素质培养中比较缺乏的一环。因此,通过某些培养环节让本科生适当从事科研工作,将非常有助于弥补现阶段本科教育的不足之处,更能提升本科生的敬业精神与综合素质。
做科研其实是一种培养模式,并不是说只有学习刻苦的学生适合做科研,也不是说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必须专注于科研,但是,借助“本科生科研”这种模式却可以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即使是学习成绩普通且余力较少的同学,将他们与研究生融在一起、让他们与指导老师定期交流,也将有助于他们随时接受团队正能量的熏陶、获得精气神的培养。此外,对于有志于出国或在国内继续读研的同学来讲,本科阶段尝试性地从事一定科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也可能让未来导师更好地认识其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与潜力,为接下来进入更好的环境深造并获得未来导师的重视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有不少同学表示非常希望本科阶段尝试一下做科研,但是感觉自己专业基础知识还不充足,怀疑科研距离自己还非常遥远。也有一些同学希望通过参与导师课题来获得一项小小的科研成果,以期这有助于自己接下来的学习与发展,但总听说“科研需要耐得住寂寞,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果”,因此担心自己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却看不到回报。科研确实没有捷径,非常辛苦且可能做很多无用功,这与本科阶段的整体培养套路难以一致,也与大多数本科生对未来发展需要尽快体现出自身优秀之处的需求难以一致。那么,本科生应该如何适当从事科研呢?
事实上,同学们需要的首先是找到一个有能力并愿意带领自己进行科研的指导老师。而作为本科生的科研导师,应该能够认准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出成果的微型课题,且需要经常为学生“披荆斩棘”,使其课题进展顺畅一些,增加其自信心以形成良性循环。鉴于此,新进教师可以是带领本科生科研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刚刚经历过博士、博士后阶段的科研熏陶,积累了许多想做却没有时间与精力实现的科研想法,同时,刚刚任教的老师一般都充满激情,有足够的精力与意愿积极地指导本科生。但是,新进教师同时也存在经验不足、公信力不够等问题。
根据作者进校数年来指导本科生从事科研的经验与教训,总结了如下一套方法,对新进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并提升本科生科研兴趣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尽早接触导师、唤起学生科研意识
顺利完成科研成果的首要前提是尽早开始。经验告诉我们,大一就可以让学生适当接触科研,比如:通过《通信导论》等课程或“入学专业指导”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本专业、本研究所的各位老师的研究方向与课题进展情况,并让学生了解高年级师兄师姐有哪些通过努力在本科阶段完成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同时,还要跟他们讨论跟着导师做课题所需的知识储备等前提条件,以便让有志于在本科阶段就适当尝试科研的同学在大一、大二的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新进教师的科研方向通常不被同学们所熟知,因此需要主动承担入学专业指导、班主任等工作,以便与大家增进交流,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自己。
大二与大三阶段应充分利用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等方式为学生补充科研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要向学生阐明学习的广度与深度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明白将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等环节与进一步科研探索连贯起来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科阶段找准一个专业方向、跟定一个科研导师的必要性。经验表明,创新项目对本科生科研有着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适当拆解与降低课题的难度,充分发挥本科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有时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2专业课教学与本科生科研的一体化
教学与科研从来都是相辅相成、共存共生的。不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其教学内容是死板的,年复一年地重复几乎相同的课程内容虽然在备课环节上简易了许多,却失去了课程的生机与活力。同样地,教学是老师的天职,不从事教学工作的科研人员失去了将其科研课题与成果梳理清楚并向大家讲解清楚的机会,错过了将纷繁复杂的科研成果简化为初学者通俗易懂的知识的升华过程。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让课堂内容变得前沿、生动、有趣,又可以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科研的理念与一些科研方向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创新大作业、创新小报告等方法作为课程的平时成绩。创新大作业指的是学生在任课老师(或其研究生)制定的微型小课题中选作一题,这些小课题可以是实现某算法的编程题目,也可以是书写某课题或技术的调研报告。创新小报告指的是根据老师上课讲到的前沿知识或者学生自己在创新项目等培养环节中接触到的前沿知识给出自己的见解与创新思考。实践表明,学习刻苦且基础较好的学生通常可以完成精美的算法程序、写出比较全面的调研报告或提出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创新性想法。新进教师此前一般没有讲授过太多课程,所接课程大部分需要从零备起,这反而有利于将该课程的内容与自己的科研方向适当结合,许多课程从原任课老师转给新进教师之后,完全可能由于新进教师的改进与创新使这些课程焕发新气象。
3结合导师项目与课题方向确定研究计划
科研工作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对于任何一个课题来说,前人以何种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哪些未解决的细节等等都是初学者应该学习与掌握的。但是,调研清楚一个课题的相关研究进展通常需要数月的专心投入,对于初涉科研的本科生来讲,很难在短期内对以上问题调研清楚,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项工作。最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是结合导师科研项目立项的需求与当前课题正在进展的情况,由导师帮忙确立一个相对比较恰当的研究方向与思路,先沿着该思路走一段,找一找科研的感觉,再逐渐加入并探索一些自己的想法。简言之,导师在本科生从事科研的起步阶段要将其“扶上”巨人的肩膀。新进教师在这一点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刚刚经历过博士、博士后的研究阶段,脑海里一般贮存了许多创新性想法,只是未必有充足的时间将它们都实现出来,指导本科生将这些想法完成并最终发表出来可谓顺理成章。
对于个别创新思维特别活跃且能力突出的同学,需要充分考虑启发其进行自主创新与为其设计好研究思路之间的辩证关系,沿着“中庸”的方式,让其游走在自己的思路与导师给予的思路之间。既要保护这些同学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又要避免其过度走向一个错误的思路而栽一个大跟头。本科生对科研探索失败的心理准备可能不足,一旦花费了大量时间却发现自己的思路完全不靠谱的时候,导师需要花更大的精力帮他们重拾信心。
4毕业设计成为冲刺成果的关键阶段
进行了有效的科研尝试,还需要一段相对较充足的时间将提出的创新性想法完善并采用恰当的数学、仿真工具进行验证,这项工作可以在毕业设计期间完成。毕业设计是本科生时间比较充裕的阶段,大部分学生都有四至六个月的时间,少量自愿提前开始的同学则时间更为充分。可以让做科研课题的毕业设计学生与研究生融合在一起,采用一种从形式上到实际课题进展都融入团队氛围的方式。这将有利于这些初学者充分学习周围师兄师姐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从而加快他们攻克技术难点的步伐。
需要注意的是,在理论与专业技术技能上,本科生与研究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毕业设计期间导师需要给予频繁的指点,根据自己的经验随时纠正合理性较差的思路以节省时间。本科生面对科研困难的心理素质一般不如研究生,况且他们也没有必须的毕业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导师注意观察大家的心理波动,通过讨论、谈心等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给大家鼓劲。有时也需要身先士卒或者采用安排研究生帮忙等方式为他们解决一些关键问题。对于新进教师而言,这样做可以提升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公信力,也可以提升同学们毕业设计阶段集中精力做出成果的信心与既来之则安之、绝不气馁的决心。
5毕业设计成为冲刺成果的关键阶段
科研的难点在于创新。与工程应用中的创新不同,科研的创新需要更强的理论基础,其竞争对手也必然具备更强的理论技能。对于本科生来讲,要想在自己所从事的课题方向的创新中超越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的成果,其难度可想而知。经验表明,科研创新绝大多数都不是轻松完成的,总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反复煎熬与挣扎的过程。很多同学回顾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表示,自己的创新性想法是在一段废寝忘食的经历中突然“蹦”到自己脑海里来的,也许这段反复煎熬与挣扎的过程便是通往科研成果的“黎明前的黑暗”吧。
科研的结果是对成果的发表,“半途而废”就像,是一种沾染了便很难戒掉的极坏习惯,进而影响将来的生活与工作。俗话说,Publish or Perish,没有最终形成成果并发表的科研工作等同于枯萎与消亡。当然,由于完成一项有效科研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对于没有经验的本科生来讲,很多人其实都倒在了黎明即将到来的时候。这时,导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各种方式正确地引导大家坚持不懈,新进教师可以把自己博士或博士后阶段的心路历程作为实例多向大家讲解,让大家认识到这是科研的必经之路,也要让大家明白人生道路上也会有太多太多类似的“黎明前的黑暗”。那一刻,我们需要的是坚守,而不是放弃。
参考文献
[1] 俞林伟,施露静,周恩红.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历程、困境与未来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
[2] 董.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几点探讨[J].科教导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