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诚信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传授相应的知识,还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启发上面,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采用相应的提问策略,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课堂知识,怎么去进行问题研究,并给予指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用短暂的课内学习来增补无限的课外学习。这样就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的重点
(一)把握好问题的开放性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来说,不管是在学习过程上,还是在问题设计方面都要体现开放性的特征。首先,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时候可以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部,教学空间也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解决途径既可以是调查研究,也可以是参观访问等,组织形式既可以是个人探究,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等。其次,教学问题设计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不只是局限在物理教材本身,还可以综合历史、政治和文化等。
(二)把握好问题的驱动性
矛盾和问题是进行思考的起点,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也能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问题的提出人员既可以是语文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这些问题既可以是学习中遇见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碰到的。当学生产生了问题之后,而且解决问题不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实现的,就赋予了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这种疑惑促使学生逐步地进行思考和学习,从而进行问题的解决,这些就是课堂提问驱动性的表现。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教师层面的因素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来说,主要是从疑问教学开始的,之后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探索,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提出让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提问的时候,要保证提出的问题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还要适度,这是教学是否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为大家设计这样的问题进行探究:“你从这篇课文中体会到‘虚伪’的弱点么?以后我们怎么去克服这个弱点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几句心理描写么?这些心理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呢?”再比如,在学习《芦花荡》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探究课题:“在这个文章中,老头子的‘奇’表现在什么地方?课文中‘三个不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头子的哪些特点?老头子主要害怕什么?这篇课文是怎么对英雄故事进行渲染的?对这些问题发散思维,你能找出描写老头子英勇行为的心理活动吗?”之后让班内各个小组的成员进行思考并讨论,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再进行总结。
(二)学生层面的因素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为了解决问题而实施的方案。要尊重学生的问题需求愿望,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原来的“逼迫学习”到后来的“我要学习”,提高了语文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兴趣。要善于总结学生提出的那些高质量的问题,根据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问题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让学生克服害怕说错的心理,教师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多给学生灌输一种思想:语文学科属于人文性质的学科,答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答案不是唯一的,在课堂上需要大家积极地思考,只要勇于回答,这行为都是值得肯定的。
(三)问题层面的因素
问题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连接学生跟教师的一条重要的纽带,要重视这根课堂的主线。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背影》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出“在你印象中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你能用一句话描述出来么?”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个人都带着目的去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总结哪个小组想出来的描述习语比较多。在问题解决的时候,还可以穿插小组,让他们进行竞争,提高语文知识学习的氛围。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把握好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抓住教师、学生和问题这三个关键因素,运用有效的提问策略,让学生进行问题的谈论,从而让语文教学氛围变得更加融洽。
参考文献
[1]宋秋前.课堂提问行为的临床诊察与改进[J].当代教育科学(课程与教学),2012(13).
一、充分发掘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体验
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教师而言,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动,开发感动情感是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激情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感动可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新课程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强调“用教材教”,教材不是圣旨,只是教学的线索。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感动便会如约而至。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因为喜玩,所以百草园有无限的乐趣;因为好乐,所以三味书屋的教学才枯燥无味。有了这点契合,对把握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以此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而不会回到过去“结论式”的展现。
2、精心设计课前导语,使师生共同体验情感的交融。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激情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充分了解学生内心,调动学生情感投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他们的体验是最朴实的。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情感的积淀。善于调动学生的体验及情感的积淀进行教学就能构建文本与师生真诚的对话,就能采掘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能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体系。这样,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与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了。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那么在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时,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4、认真进行课后反思,体会自己的情感变化。教师的教学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成熟的。那么,教师如果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课后的反思中,教师往往有两种情感的体验,一是成功的愉悦和享受,一是失败的懊丧和遗憾。当回想起课堂精彩的片段或尴尬与遗憾时,我们无不为自己的表现与学生的言行感动。这种感动将引领教师更深入体验教学的甘苦,也将使教师自身不断地走向成熟。
二、构建师生情感互动的课堂教学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
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契合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培养朴实真诚的情感
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动,发挥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课改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们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那就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会产生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如,读到“窗含西冷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会产生对壮阔美的感动;在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时,会产生对文字所描绘的盎然生机的感动;在读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会产生对平静美的感动;在读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时,会产生是对作者刚毅品格的感动;在读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会产生对英雄的感动;在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会产生对故友的感动;在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会产生对慈母的感动;在读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会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感动。……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语文高考改革 “课改卷”重庆卷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大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语文高考命题也随之变得异彩纷呈。新课程的实施与语文高考命题已然成为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议题。因此,在总结“课改卷”的新特点和新规律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教育的区域特征对重庆市2013年第一轮新课改语文高考命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希望推动本地区新课改工程的顺利开展,最终达到促进语文教育发展的目的。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高考改革
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总是在探索中逐渐趋于合理化,语文高考命题改革亦是如此。高考命题的变化能直观地反映课程改革的脉络,二者密切的相关性决定了我们在关注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必须关注高考命题的改革。
自1985年上海、2002年北京、2004年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湖南、辽宁、重庆九个省市单独自主命题以来,到2005年新增的山东、江西、安徽三省自主命题,我国已有十四个省市实行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海南、宁夏、山东、广东四省区,江苏、福建、辽宁、安徽、浙江、天津五省分别于2007年、2008年以及2009年开始了新课改的第一轮高考。
至此,我国的语文高考命题呈现出了命题的多样化。
二、新课改试验区语文高考卷与重庆自主命题卷的比较
2010年,重庆市基础教育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成效直观地体现在与高考的衔接上。为了对2013年“重庆卷”提供有益的参考,我们首先应该分析“课改卷”与重庆自主命题卷的异同。
(一)新课改实验区语文高考命题的新特点
1.结构和形式的创新
广东卷、江苏卷、福建卷、山东卷等“课改卷”在结构和形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现代文阅读部分设置了选做题。在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中任选一题作答,或是在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中任选一题作答,而其分值均等,既符合新课程选择性的特点,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个人阅读体验,有利于学生展现个性化的语文能力。
2.对学生能力的新要求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在原来五个难易不同的等级基础上增添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3.选材的“经典性”
翻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试卷,透过那些经典的阅读材料,我们感受到的是浓郁的文化氛围、文学气息。比如,2010年山东省的作文考题根据阅读“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后的感想和联想作文,等等。古今中外的传统经典出现在考题中,不仅从一个侧面透露出语文命题思路的新变化,同时也大大提升了高考语文的文化品味,对学生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有极大促进作用。
(二)课改卷与重庆卷的比较
1.共同特点
(1)内容的基础性,突出语文应用能力。对语言基础知识以及语言表达的考查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重视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关注热点,贴近现实。高考是检测性的考试,不仅要体现其选拔性的功能,更要充分体现学科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而语文高考试题中选择具有时代性和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当今时代的价值体系。
2.不同特点
从结构方面来说,重庆卷没有选做的考题,全是必考题。内容上,“课改卷”更具丰富性和普遍性,广东卷、江苏卷、山东卷及福建卷,其内容都丰富多彩。“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部分致力于突破正史传记文的樊篱,在选材角度和范围上继续创新,古代诗歌鉴赏部分在选材范围和体裁方面较以往的唐诗宋词元曲又做了新的拓展。而现代文阅读部分2010年山东卷选用文体特征鲜明的《人生的四种境界》。重庆却以相对浓厚的本土色彩来体现独有的重庆精神,如2010年第20题:有人用“千里为重,广大为庆”来解释“重庆”二字,请你以此开头,续写一副对联,等等。
三、对重庆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高考命题的思考和建议
(一)依据“课程观”命制试题
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应用新的“课程观”取代旧的“教材观”,“课程”的内容比“教材”的内容丰富得多,社会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教师资源、学生素质、网络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教学工作中应该以课程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因此高考试题依据“课程观”来命制是必然的要求。山东卷、广东卷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尤其突出,对重庆以至全国大部分地区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高考命题改革都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二)加大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新课改试验区语文高考命题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探索已初见成效,这对重庆新一轮高考试题的命制乃至当前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加大对“过程与方法”考题模式的命制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对“过程与方法”的强调不仅要在课程目标中,也应该在课程评价中。但是在语文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所以加大对“过程与方法”考题模式的命制显得极为重要。
福建省对探究能力考查的探索比较具有代表性,但探索都还只是初期的,还待所有关注语文教育、学生成长的人们付出艰辛的努力。重庆正处于新课程改革的初始过渡期,这就对探究性题型命题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高考命题是一项关系全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每年都有上千万的孩子、老师、家庭的心受之牵动。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的功能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命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庆在借鉴新课改试验区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当借鉴其命题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和重庆地区的区域特色进行探究和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已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当前,唯有不断学习,取其精华,吸收经验,才能有效地推动本地区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课堂;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39-0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选题背景: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一直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并学会学习,而在实际教学中,尤其在农村学校,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也很少有学生能真正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了。更有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只一味地灌输教材、教案,偶有学生提问,他甚至视其为捣乱课堂秩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应试,学生在“书山题海”中苦战,无暇也无力深入思考问题。另外现在初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设计问题、提问题,学生被动回答教师的问题,缺少了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理交流,师生互动等情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它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各学科都在探究的话题,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值得我们去实践中去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新课程: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
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与人合作,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标准》重要的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分类设计,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营造“探究”的“问题情境”。
2、高中生物:国家规定的高中学科,大多省份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有些省份也出版了不同的教材版本。但大致内容是一样的。人教版教材共6册,供高中学生使用。必修1、2、3为必学内容,选修1、2、3供学生自行选择学习,高考生物一般是除选修1、3外的5册作为考试内容。
3、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对学习文本实施自主学习之后自发或自觉地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自己不能解决和希望集体研讨解决的问题的一种习惯。
4、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是通过学习个案的集体解析逐步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逐步养成思考思辨探究的习惯。学会科学地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以期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其思维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见人所不见,想人所不想。有时受某一现象启发而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潜能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质量,是人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不可缺的重要因素。
5、高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高中生为对象,以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氛围和环境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养成学生“敢想、善问、乐思”为归宿。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理念之首;“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既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取知识,更是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创设灵活多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巧妙地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识,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实验目标和内容
1、课题实验目标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培养学生如何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通过问题意识培养,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形成问题,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在学习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索,成为学会学习的新型劳动者。
2、课题研究内容
(1)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2)如何树立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研究。(3)学生课内外自学中问题意识萌发、发展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运用观察法、调查法。对学生进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问卷调查。通过在课堂中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师生互动情况、学生学习的表现,以获得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
2、个别访谈法。对学生进行访谈,以了解学生问题意识现状及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策略与途径
一、体验性学习的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强调老师是尊长,学生必须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话,所以老师的威严的形象以及远比学生丰富的知识阅历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尤其小学生刚刚走出家长温暖的怀抱,面对老师的教育很容易处于被动地位。而随着外国先进教育理念的大量引入以及我国民众的民主意识的觉醒,促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必须改革和发展,由此体验性学习应运而生。体验性教学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帮助小学生更好的体会语文更深的意义,而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章或只认准一个答案。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语文学习更加应当注重个性化的发展。
2.加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由于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能力一直都是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且心理和生理尚处于懵懂成长期的小学生并不懂得如何主动和独立的去学习。体验性教学就是为了打破这种状态,强调加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体验教学对于刚刚开始进入系统学习的小学生而言,独立学习的能力尚未形成,就更加需要体验性学习来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只有加强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语文老师才会成为学生的辅助帮助而不是主导因素;只有加强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学生才能错充分的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对语文的学习视为乐趣而非负担;只有加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体验性教学才能够真正的达到以学生为主的进行语文学习的目的。
3.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学习本应该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乐趣和发现未知之谜的动力,而不应像当前一样成为他们的负担。每天只是单纯的阅读课文、听写生字词是十分枯燥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极大的压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习起来即便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难以达到既定的目标。体验性学习能够极大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二、体验性学习的途径
1.情景体验
在授课期间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纠结于枯燥乏味的文字,强调学生要学会汉字怎么读怎么写,一段话应该怎么读,这对于仍然处于爱玩爱闹时期的小学生而言是很难长时间坚持的。因此在体验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情景环境。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桂林山水的景并配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他们用一种愉悦和好奇的心情开始学习,这种心情能够帮助他们更主动的去学习,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在情景中学习使得学生的大脑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以景导知、由知声情,从而可以更好的进行体验性学习。
2.表演体会
在现代医学的证明下,大脑的左右半球是各司其职的:大脑的右半球管理形象思维,而大脑的左半球则负责抽象思维。语言的本身是抽象的存在,记忆理解也相对困难,然而如果我们将抽象的左半球信息变为形象的右半球思维让左右半球交替工作,那么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也将会更加深刻而隽永。所以老师可以利用情景剧帮学生学习语文,在学生们在阅读完文字后,让每个人按照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进行个性的发挥。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老师让同学们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们的表现虽然幼稚,但是在这次表演中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热情。在这之中不仅仅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对于学习阅读的持久性和兴趣性,而且会使得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得到许多学习中所无法获得的其他技能,如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等,使得学生们在生活中得到运用语言,体会生活的能力。
3.移情体验
体验性学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经历,例如组织学生春游,在春游中学习,或者像上文中所说的表演体会,这些都是身体上的体验。另一种就是心灵中的体验,这种更为注重的情感上的体会,要求学生将心比心,站在某个角度来看待某些问题。例如在讲到《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设想为文中的孩子,并提出问题:当自己和同学们被困在废墟之下,并有获救机会的时候,是把机会先让给同学还是留给自己?这样通过移情体验,将能够使学生们在体验性学习中获得全面而长足的完善。也正是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目的和精华所在,同时移情体验也是体验性学习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总结
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是以学生为根本,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们的品德和性格得到完善的过程,同时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开展也学生从小培养对于语文的热爱。对此老师可以使用情境体验、表演体验以及移情体验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体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 陈雪芹.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实行体验性学习[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0).
[2] 崔文虎.关于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探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1).
一、体育教研活动的重要性
体育教师的集体教研活动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师之间知识、技能、经验等资源共享的有效环节。能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引领作用,弥补教师发展不平衡的缺陷,缩短青年教师成长时间,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更深入地理解课程目标引领下的组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
二、体育教研活动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1、追踪关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热点、难点问题
例如:学习2011新版体育课程标准,探索本学区的教学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游戏,教师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2、学习、科研、培训、教研要四位一体化
例如:平时体育教研组活动要切入日常课堂教学生活中扎实校本课程。以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每月学习本学科核心杂志如《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认真写课堂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开展体育课堂研究,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课堂研究。如,《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开展大课间活动的研究》《开展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等等。总之,老师要把平时的学习、科研、培训、教研要四位一体化。
3、教研活动要主题化、规范化、系列化、常态化
例如:体育教育活动规定主题教研《技能与体能有机结合研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养成研讨》、《如何落实单元集体备课研讨》。总之,平时的教研活动要经常进行,要结合体育实际课堂教学,研讨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服务的。
4、教研活动与特色活动相结合
例如:学校里规定组织2次的教研活动,每月外出参加区里1次教研活动。有听课、观摩等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发现,教研活动带有学科特色、区域特色、体育特色项目的活动。
5、体育骨干教师名师与团队建设的结合
要充分利用体育骨干名师教师,组建团队意识,教研活动互助团。加强体育组团结建设。利用本市的名师积极参加学习活动。例如:2011、2012年指派老师参加全国小学体育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示活动。
6、区内与区外活动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关键词: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内容;含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TU6 文献标识码:A
土木工程事业从人类最初简单的房屋建造到现在的摩天大楼,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发展承载着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如今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时展的主题,土木工程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重大的产业之一,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我国土木工程建设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通常会造成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噪声污染,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在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浪费问题,施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为此我国土木工程事业谋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够实现土木工程事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实现我国土木工程事业与环境保护事业、资源节约事业的共同发展,为此我国土木工程事业要努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 土木工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所谓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一种力求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理念,即指在满足当代人发展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理念最早在1972年被提出,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土木工程事业作为一个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若想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土木工程事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土木工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谋求土木工程建设事业与资源环境保护事业的协调发展,努力降低土木工程领域的能耗。
2 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事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工民建筑冬季采暖以及夏季避暑等方面能耗巨大,同时采暖过程中所长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硫化物对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此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好工民建工程对大气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在工民建筑工程方面通常选用节能型建筑材料,来提高工民建筑的保暖性,来降低能耗。
交通工程施工时会对道路周围沿线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改变地表植被的覆盖情况,容易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同时车辆通行所产生的汽车尾气,还会污染空气,同时也会产生噪声污染,此外交通工程施工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为此土木工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好工程建设项目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污染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而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通常采用掩埋或采用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掩埋的固体废弃物经过长时间的腐败变质,会对土地造成严重污染,在雨水的渗透的作用下,还将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若采用焚烧的方式则会对空气质量造成破坏。
通过对上述几种典型工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工过程中以及使用过程中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坏,为解决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事业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合理的施工以及采用节能型建筑材料,来实现土木工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施工材料对土木工程事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
土木工程施工材料决定着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使用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的运用可以确保土木工程的安全性,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目前随着我国生态型建筑理念的发展生态型建材成为建筑领域又一新的课题,生态型建材在土木工程领域的运用主要目的在于在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工程建造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生态建材是绿色建筑的基础。如果选用的建材不环保、不生态,建造的建筑也不可能是绿色的。在生态建材的发展和过渡期,如何选择建筑材料很重要,归结起来有三类材料的选择,即可再生循环的材料、环保材料和过渡性材料,包括对的一些传统材料的类比和选用。
发展生态建材,建设绿色建筑要在满足人居发展总量和居住品质提升的同时,加强建造居住环境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转变。应用生态建材与生态工程技术可以延长建筑与人居环境的生命周期,减少建筑垃圾,节约建筑材料;生态建材可以降低对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社会资产的合理递增。
4 土木工程施工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施工阶段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包括: 场地内哪些区域将被保护、哪些植物将被保护,并明确保护的方法;怎样在满足施工、设计和经济方面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清理和扰动的区域面积,尽量减少临时设施和施工用管线。具体来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保证土木工程施工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4.1 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通过监测水资源的使用,安装小流量的设备和器具,在可能的场所重新利用废水或者循环利用生产用水等措施,来减少施工期间的用水量,降低用水费用。
4.2 计量节省电力资源
通过监测利用率,安装节能灯具和设备、利用声光传感器控制照明灯具,采用节能型施工机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降低用电量,节约电能。
4.3 努力降低施工材料的耗损
通过更仔细的采购,合理的现场保管,减少材料的搬运次数,减少包装,完善操作工艺,增加摊销材料的周转次数等降低材料在使用中的消耗,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
4.4 对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
可回收资源的利用是节约资源的主要手段,也是当前应加强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使用可再生的或含有可再生成分的产品和材料,这有助于将可回收部分从废弃物中分离出来,同时减少了原始材料的使用,即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加大资源和材料的回收利用、循环利用,如在施工现场建立废物回收系统,再回收或重复利用在拆除时得到的材料,这可减少施工中材料的消耗量或通过销售来增加企业的收入,也可降低企业运输或填埋垃圾的费用。
总结
新时期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发展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关系,在土木工程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积极的采用节能型建筑材料,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降低工程施工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努力实现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事业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东.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技资讯,2008,(20).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语文 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就业率,培养学生一专多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呢?笔者通过自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总结了一些看法,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一、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情绪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是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必要条件,没有教师“敬业、乐教”,就不会使学生“乐学、善学”。同样的一节语文课,有的教师上起来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率比较高,有的教师教学起来就会觉得沉闷,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讲得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气。追根揭底,是因为前者一开始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欲望,激发师生的互动情感,感受思维活动的快乐,从而为营造课堂气氛提供保证。但对于后者来讲也专心备课,教学手段无可挑剔,但是课堂气氛却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气,这是因为后者只是机械式的生搬硬套、死搬教条,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态。
如何才能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情绪呢?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时时刻刻关怀学生,和学生多交流、多探讨。要想使语文教学活灵活现,教师必须把情感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使课堂教学成为品质性格的“刻划场”。在教学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幼时记趣》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6分钟的时间盯着教室里的电扇,让他们切实地体会到“项为之僵”的感受。教师创设了情境,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使课堂变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下进入新课。
二、采用生动风趣、鲜明、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初中生年龄小,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生动风趣、鲜明、形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瑞典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强烈情感,才能引导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他曾说:“所有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兴趣”。这句话准确地阐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励、唤醒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求新、求异的好奇心。例如:讲故事、设问、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运用游戏、利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具、课堂提问、练习形式多样化等方法,在这样的情景模式下,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趣味性就被充分调动了。采用灵活多变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让每一堂课都是新颖的,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寓教于乐,学得主动,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三、精心设计试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虽然我们面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当前教育并不等同于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许多方面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其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否认考试的重要性,考试不但是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而且还是教师获取教学成果的反馈。适当运用考试,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差生目的。例如:在考试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要有意识地出一些难易相当的题目,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被认可的。在考试前教师应给学生打气、鼓励,不加压,对学习较差一点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学习较差一点的学生经过奋斗、努力也有取得好成绩的机会,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也感受到有成就感。这样,就会慢慢得把他们从“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中转到学习中来,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只有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多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树立了自信心,体现了语文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与吟诵[J].教育导刊.2008年05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问题教学;核心素养
题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作为一种新兴的渗透式教学方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视野.近些年来,问题教学法凭借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1].目前已有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将问题教学应用于实际教学,洞悉其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其践行流于形式,而领会其教学真谛,同时将其应用于实验教学的更是寥寥无几.鉴于此,笔者梳理了问题教学理论的内涵,研究了现有的理论模型,并基于问题教学理论设计实验教学课程,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一、问题教学理论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问题教学”的界定一直是众说纷纭.在国外,有学者将PBL视为教学策略,如Mayo等学者认为:“基于问题式学习是通过创设与实际相关或一定背景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源,给予引导或指导,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2]39还有学者认为PBL是一种课程开发与教学系统,如Finkle(Finkle&Torp, 1995)等学者认为:“基于问题式学习是通过让学生面对一个与实际相关而结构不良的问题,把学生置于问题解决者的地位,训练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与技能.”[2]39-40在我国,学者大多认同问题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基于此,笔者认为问题教学是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筛选信息,解决问题,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而“问题教学”中的“问题”需具备如下特点:①问题的顶层设计理念源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要重视内容的选取及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②问题的设置原则要兼顾普适性与深入性,既要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感,又要具有一定的讨论、探究价值;③问题的表述方式要蕴含情境之中,学生需对问题进行辨别和处理,以获取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教学理论的基本模型
问题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学的设计始于问题而终结于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和学习情境,开启整个教与学的历程.2006年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毕业的学习技术专业博士洪ィWoei Hung)针对PBL教学法提出了一种有效、精确和可靠的问题设计模型――3C3R模型,如图1所示[3].该模型基于不同主体提出,针对教师的核心部分位于模型的中心区域分别为内容(Content)、情境(Context)与联系(Connection).“内容”作为第一核心要素为“问题”的选取把关,以保证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既可以发展问题解决技能,又可以获得相应的领域知识;“情境”要素确保学生能力发展的真实性与可应用性;“联系”要素帮助学生建立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针对学生的过程部分位于模型的三个顶点,分别为研究(Researching)、推理(Reasoning)与反思(Reflecting).“研究”作为第一过程要素,要求学生探寻任务目标、分析问题情境、收集相应资料;“推理”要素基于“研究”获取的信息,分析问题条件、拟定解决方案、探究解决方法、达成问题解决,以完成将知识用于实践的目标.“反思”要素确保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评价学习效果,总结领域知识、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基于问题教学理论的实验教学
要想通过问题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教学观的转变,要以学生思维发展和科学素养提升为最终目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设计都要层层递进,重点突出.下面以公开课中流体压强实验教学为例,尝试利用问题教学理论进行实验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实验出自北京师范大学版《义务教育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7节《飞机为什么能上天》一节,对于该实验的处理多数教师将其作为演示实验,直接向学生展示该节书中附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教师演示实验后,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这其中并未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做详尽的探究,而笔者认为,对该实验器材的设计进行分析恰恰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有力切入点.该部分教学教师层面核心部分设计如图2所示,首先将“内容”拆解,创设两个“情境”,通过不同的问题设置,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研究”粗管和细管的流速及压强的表现,学生经历“推理”的过程后,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方法迁移,设计实验,体会知识和方法之间的“联系”,最后经历整合总结、自我“反思”等环节,掌握核心概念、核心思想和核心方法.具体的问题设置及教学引导过程见表1.
基于问题教学的实验课程设计思路分析: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不同,本节实验突出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将研究内容分层细化.从探究流速关系任务出发,通过创设“粗管和细管中液体的流速是否相同?”的情境,层层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想到在粗细不同的管中加入浮漂来反映流速关系(图3、图4).通过创设“如何在粗管和细管中反映压强大小?”的情境,驱使学生深入思考并进行研究,教师进一步设问,引导学生想到在粗细管子上增加橡皮膜或竖直的细管来反映压强的关系(图5、图6),从而探究出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最终实验器材图略).最后,通过知识和方法迁移,利用液体压强实验中“粗细不同管子上插入细管”的实验设计思路提出气体压强实验的设计方案,即“粗细不同管子上插入压强传感器”来研究(图7).本节实验在探讨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器材改进的过程中,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递进问题的设计、知识方法的迁移,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
实验探究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核心地位已毋庸置疑,而在探究实验中如何调动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是每一名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和不断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想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目标,必须要对教学目标有整体的认识,对教学内容有宏观的规划与设计,同时还要不断更新自身认识,逐步发展自己的教学观,紧跟时代潮流.重视实验教学,同时重视实验教学的方法,以及实验探究的过程.本文基于问题教学的实验课程设计仅是笔者的一点思考与初步探索,希冀更多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参与交流与讨论,逐步探寻更加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问题”设计[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7):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