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职生 口才 赞美 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61
How to Enhance Vocational Students' Confidence in the
"Social Eloquent Skills - Praise " Teaching
WEN Jia
(Guangxi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chool, N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 Students' o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eloquence reflects both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one, but also one who constitute a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skills. Especially vocational students will soon go to work, eloquent expression of the ability to directly affect students' communication and job search. Emphasis on vocational students develop social eloquence ability to learn how to praise others, accept their praise, a better foothold in society, to achie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id a good founda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eloquence; praise; self confidence
1 现象分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教育政策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事实却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好。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歧视,使得中职生从心理上觉得低人一等,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子女“冷漠”,使相当多的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精神萎靡不振,无心学习,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称赞,使得他们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自卑情绪,在和别人的交流过程中,很少会从心里赞美别人,当听到其他人得到赞美时,言辞间表现出不屑。对于这样的一种现状,作为一个中职校口才课的老师,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如何赞美他人,接受他人的赞美,让其从自卑走向自信,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的生产实践中。
在对口才课的课程准备中,教师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中职生是中考失败或初中缀学后重新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对未来充满无奈,且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总是在学校里“混”日子。那么,如何帮他们构建起自信心是所有中职教师要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2 中职生缺乏信心的原因
2.1 缺少挫折的承受力
中职学校的招生对象是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也有少部门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那么,让中职生缺乏信心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考试的失利。举例说明,X学校的机电专业班的班长,在过去的成长中一直是非常顺利的,在学校与社会实践上也有过很不错的成绩。但是,高考失败让他带着非常沉重的心理压力进入到学校内,面对新的学校,他所采取的方法就是以消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以“不在乎”的情绪来掩饰自己的不安。在一次作业中,他用了大量的文字向教师讲述他以前的学习、生活,文字中充满了深深的不安,也可看出他的彷徨。教师问及他原因时,他考虑良久,最后说出了“讽刺”二字。这让他的老师感觉到,中考或是高考,确定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但是失败的结果是学生在人生中所遇到了第一个重大挫折,在这时间里,他们面临着从乐观到挫折,从自律到放纵的心理落差。
2.2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当前,许多人都忽视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还有人看不起职业教育,都认为职业教育是三流的学校、二流的教育,是无法上大学或是高中的无奈之下的选择。此外,职业教育并不是统招式的,因此在社会上形成这样的一种认识:职业教育并非正规式的教育,其学校也不是正规的。所以,正是因为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造成来校的学生也受到了影响,无法安下心来学习。
2.3 自我定位不明确
在课堂教学口才课的活动中反映出了这些中职生在专业上的认知与热爱程度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主要可分成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完全无定位。部分学生未认识到定位的重要性,也不去考虑今后的发展,以“混”日子的态度完成学业,也谈不上与社会有交集,认为不用去处理口才、交际,毕业有工作就做,没工作就先看着再说。第二,对自己学习定位不明确。有的学生对职业教育在文化和专业学习上是有区别对待的,过于偏重某一个方面的学习,只认定操作高于一切,其他的口才与交际等都是不重要的,这样就完全忽略了综合能力的提升。第三,对就业定位不明确。有的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动向等都不了解,未能将职业生源发展的内部、外部环境有机统一,对本身的条件和发展的规划没有深入分析。
3.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对中职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口才的锻炼发挥更好的效果,如何将赞美的力量融入口语的表达能力呢?倘若仅仅将教学看作一项任务,简单、机械地讲述谁都明白的奖励话语,然后将教学的内容不假思索地讲给学生听,那么根本无法发挥教学的作用,更别说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了。要想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运用赞美,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对赞美的语言产生兴趣,从而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自己可以在别人的赞美中认识到全面的自我,加强对自己优点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就等于激发他们的自觉性,这便成功了一半。在语言的教学中,仅仅讲授课本上的内容,是无法将学生引入一个比较好的场景的,所以需要借助其他的技巧,例如表演、游戏和角色扮演等,从而为学生的理解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他们的理解能力。例如:情境设计:同宿舍的同学穿了件新买的外套在照镜子。你正好看到,会怎么赞美她/他?让课堂同学进行角色扮演,然后每组同学进行评价,从而找出更多赞美他们方式。并让在角色扮演中得到赞美的同学谈谈得到别人赞美的感受,使他们懂得得到别人的赞美是一件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在教学的引导下,枯燥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发挥很好的效果,只有结合教学内容,创造适合的场景,让学生能够在虚拟的环境体会到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讲出自己想说的赞美的语言,令课程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捕捉闪光点,增强自信心
课堂的教学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学中也就会有很多的预料不到的情况,也有些行为可能会与教学的目标不相符合。作为教学组织者必须加强调控,促进“互动”的不断展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在于教育者如何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所以,在教学课堂上,让学生们去发现和捕捉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赞赏和表扬,让本人和同学都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此时,学生的自信心便悄然立起,并在大家的赞美过程中,自信心得到进一步提升。课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小纸条,在四个组中分别找出个别学生上课不认真,自信心不足,平时不爱与人交流等特点,在另外的小纸条中分别写上他们的名字,让四个组的组长上来抽签,并大声读出他们的名字,让每组的同学在自己的小纸条中分别写出所抽到同学的优点,并写上称赞他的话,并面对面地对他加以赞赏。刚开始,这些同学感到不好意思,甚至不敢抬头,逐渐地,他勇敢地抬起头接受了来自同学们的称赞,这时在他的眼里,看到了感动,同时也看到了自信。“赞美”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消除隔阂,建立立体多维空间,多向交流全员参与,开展诸如“优点轰炸“小组讨论”、“一说一评”等活动,调动每位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学到社交口才知识,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
有位教育家说,“职业教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慈善事业,我们从事的是曾经失败者的拯救工程”。 如果我们培养的中职生既有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语言素养、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他们一定能更好地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社交口才训练―赞美就是培养中职生从自卑走向自信基石之一,也是他们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的法宝之一。
3.3 延伸课外,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
在课堂上,学生得到的赞美机会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有些活动可能学生的参与程度未必高,如果仅仅靠课堂上,学生锻炼的机会还是比较受限的,除了把握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户外练习的场景,比如课前5分钟或者课堂剩余的时间等。在课堂前5分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置一些场景对特定的语句进行练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对话的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还可以针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实践。为了鼓励学生赞美他人和欣赏自己,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户外活动,有些同学如果对他人可能羞于表达赞美之情,但是如果针对大自然静态的事物,就会改变一些。在户外,教师也可以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为学生们布置赞美美景的话题,例如每人准备一段话来表达对景物的描绘,然后讲好后找几个同学进行赞美等。将口才的技巧能够自然地流露出来,运用语言表达给他人,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断强化学生的口才技巧。
3.4 树立榜样,增加自信
学校可以从社会上邀请本校的优秀毕业生,并已在社会上做出一番成绩的校友来校进行讲座。在讲座会上,可以告知学生自己的奋斗史,对自己进行赞扬,也赞扬学生,告知他们,只有自己不要看轻自己,自己愿意去努力、去奋斗,那么在将来的工作岗位,没有人会看不起你。并在进入职场后,学会与人相处,用自己的事例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加他们的自信心。相信这一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启发,让他们知道,无论多么小的一颗螺丝钉,总有它的闪光点。
教师除了采用相应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还要尽量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中,不断增强学生对他人的理解,由衷地赞美他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升自我的认知,加强自信心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朱元君.自信――中职生飞翔的翅膀[J].职业,2013(17):78-79.
[2] 黄琼.中职学校学生缺乏自信的成因及矫正对策[J].中文信息,2013(3):53-54.
人人都渴望被赞美,爱听赞美是人们提升自尊、寻求理解、支持和鼓励的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在社交活动中,适当的给予别人真诚的赞美和夸奖,会使别人会感到心情愉悦,不仅能增进互相的友谊,而且还能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环境和氛围。 赞美是一种艺术,正确掌握和运用这门艺术,你会从中受益。 以下是几种比较实用的赞美技巧在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语言方面的技巧
如何在社交活动中恰当的赞美别人和提升自己,首先需要在语言上下功夫。
(一)赞美他人的语言技巧
1.直接夸奖法。“您的气质真是高雅啊!”“您今天真是太优雅了!”“您真是行家啊,从您身上我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你处理员工矛盾的方法真是合情合理啊。” “您是我最尊敬的人。”诸如此类的直白赞美,会让人心情愉悦、信心大增。
2.间接赞美法。它是借用第本文由收集整理三方传达自己对他人的誉美之词,有时候比直接赞美更让人感动,也显得更真诚、更可信。因为这是一种通过他人或他事来间接赞美他人的方法。生活中经常听到“我听某某说你能力可强了”“老师说他很欣赏你的文笔”等就属于这种赞美方式。
此外,通过赞美与某人联系密切的人、事或物,来表达对一个人的赞美之意也是很普遍的。这种方式应该可以把它归纳为直接与间接的完美融合。比如,如果想赞美某有能力可以说他的公司打理的井井有条、公司业绩蒸蒸日上等。
3.类比赞美法。就是通过用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来赞美别人的方法。
4.欣赏赞美法。渴望被欣赏是人的本性,而赞美是欣赏的表现,所以赞美无疑是滋养他人自信的一剂良药。例如,看到小孩子帮助大人扫地的时候,如果家长没有呵斥她扫得不够快,而是用赞许的口气说她扫得真干净,则会增强孩子做好家务的信心。
5.否定式赞美法。是指用反语或否定的语言来赞美某人或某事的形式。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实则褒扬的赞美作用,往往会起到一种很理想的效果。
(二)赞美自己的语言技巧
1.要符合实际,不浮夸。如果自吹自擂、夸大其词,反而会事与愿违,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同时,在赞美自己的时候,应承认并点出有待改进
与学习之处。这样实事求是,不会有损自己形象,并给人以谦虚的印象。
2.赞美的目的应明确。如今的招聘人才、招标工程、评定职称、采买商品,都有特定的要求。如果你所说的优点、长处并非符合对方口味,你的自我赞美就是无的放矢,也可以说是不成功的。
3.赞美自己最好加以佐证使其具有说服力。如他人的评价、获得过的奖励、证书等,避免直接过多的自我扩大赞美而使听者感到厌恶。
二、赞美时的注意事项
(一)赞美应真诚
真诚是表达赞美的前提,缺乏真情实感、公式化的寒暄客套是不会打动人心的。赞美应该是肺腑之言,真诚的赞美才能被接受被理解。真诚的赞美才不会给人虚假和牵强的感觉,对方也能够感受到你对他表达的是真诚的关怀。
(二)应看对象定赞美方式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说的就是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文化修养、脾气秉性各不相同,所以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赞美。否则你的赞美就很可能适得其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拍马屁拍到了马蹄上。”
(三)赞美的内容应具体实在
赞美别人的时候不要泛泛而谈,而要具体明确。比如说你想说某人的名字挺有诗意的,则对方的心里最想听的就是他的名字好在哪儿,如果你没说出个子丑寅来对方就会感到很失望。
(四)赞美要把握好时机
关键词 城市;立交桥;设计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5-0032-02
0 引言
近日,中国科学院了《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报告中对我国内地50个城市上班路上平均花费时间进行了排名,北京以52分钟居首,广州、上海则以48、47分钟紧随其后,其他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拥堵现象。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急剧增长的人口使车辆日益增多,人们花费在路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该报告的主编牛文元展示,从中国的百万人口城市中进行选取,对于50个重要城市分析发现,人们单行上班平均所花费的时间为39分钟。假如依照人口来计算,排名位于前15位的城市中人们每天单行上班和欧洲相比较,对于要多花费288亿分钟,将这些时间之和成小时为4.8亿,如果以上海为标准, 每一个小时能够创造出2亿元的财富进行换算,这15个城市每一天就能够损失到将近10亿人民币。
2 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迅速,居民出行次数增加、出行时间变化、出行方式小汽车化,出现了交通拥挤等现象。城市交通的机动化是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中国城市交通问题分析:(1)人口密集与城市用地的矛盾;(2)城市用地布局带来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4)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
3)交叉口的瓶颈作用
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上各类交通汇合、转换、通过的地点,也是管理、组织道路上各类交通的控制点,既是道路的“瓶颈”,又是交通的“阀门”。
3城市立交桥在城市交通中的设计
3.1设计原则
1)规划立交范围内地面道路应相互连通、构成网络;
2)应根据实际情况规划立交建设层级,合理利用空间,以节约用地,减少拆迁;
3)设计应满叉通功能需要,与立交等级、性质、任务和交通量相适应;
4)立交桥设计应美观、实用,要与立交所处的周边环境相适应;
5)立交桥设计区域地面和高差等条件。
在城市立交桥设计规划中,还应重点考虑到交通流量、交通组成、设计车速、周边景观、远期规划等一系列的问题,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
3.2设计条件
1)城市道路汇集地、不同的道路纵横交错、形成交叉口的地方;
2)道路交通的咽喉,是拥堵问题发生最严重的区域;
3)车辆和行人在交叉口汇集处相互干扰,会使行车速度降低,阻滞交通,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地方。
3 设计达成目标
1)使交通负荷得到明显缓解,加快车流通行速度,减少交通拥堵。修建立体交叉桥,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通行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为大量车流的通行和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有调查显示,设置立体交叉后,行车速度和通行能力,要比相同规模的平面交叉口提高2.5~3倍。
2)使行人和非机动车之间以及二者与机动车之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干扰,保证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安全;
3)不用设置交通信号灯或交通警察指挥,减少了交通管理费用;
4)改善城市形象,美化交通交叉口环境,好的城市立交桥设计往往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4 城市桥梁施工的特点
1)事实上立交桥工程所建的规模较大,同时还占据着较大面积,并且施工内容也较为复杂,涉及面较广,包含了人行天桥、主桥、电力、通道桥及给排水系统等,真么多的专项工程,不仅仅工程量比较大,并且还会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而且在进行施工时还需要进行统筹安排及协调配合;
2)施工时就需要组织安排交通,同时要尽可能不影响正常交通以及行人;
3)在拆移原有管线,就必须要考虑存在的各种问题。怎样才能够不对现有管线正常作用造成影响,怎样才能够协调新建管线的运用,都需要对通盘进行考虑;
4)事实上,立交桥施工中几乎都涉及到拆迁,因该工程中不仅仅占据较大面积,并且红线的范围比较窄,闪转腾挪几步便利;
5)尽可能降低给交通造成的影响,同时还要对周围环境进行改善,所遇到最主要问题就是质量要求比较高、工期紧,而且参与到施工中的队伍也比较多,所以就要做好各种组织协调工作;
6)尽可能降低夜间的施工、噪音污染,实现文明施工和工程进度,这些都需要对立交桥施工中问题进行解决。
4 结论
可以说,立交桥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是人们利用空间层次解决交通问题的典范,对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城市的发展功不可没。对立交桥的交通工程设计不单单是简单的道路施工,而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最大限度发挥立交桥通行能力,保证车辆快速、安全通过城市交叉口的可行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将应用于立交桥的规划、建设和施工当中,这些都将为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提供更新更好的解决方案,立交桥也将越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出行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
[2]康莉.天津港南疆复线公路桥特色设计总结[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3).
[3]马元清.上海真华路下穿铁路立交桥工程设计与施工[J].山西建筑,2007(20).
[4]白莉娜,刘金伟,李晓文,邓国佺,熊光晶.南方某市混凝土立交桥耐久性调查[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4).
[5]庄立科.杭州市文晖大桥挂篮设计与施工[J].铁道标准设计,2003(3).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45-02
课的设计思路:
在水平一(二年级)教学内容中,通常我们都注意了走、跑、跳、投等基础类身体练习的教学。在学习中注重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有时候忽视了学生身体能力的培养。比如:柔韧、平衡、反应等,而水平一学段却正是发展平衡能力的敏感期。
本课从开始到结束始终围绕“平衡”的主题,设计了体操凳上的队列练习――比比哪组反应快――闭眼单脚平衡――体操凳上的徒手操――单脚站立的平衡动作练习――跪平衡动作练习――合作平衡游戏――合作器械平衡等。力求通过这些学练内容,切实让学生提高平衡的能力。学练形式的选择更多的是采用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组坚持的时间长,比一比谁更能控制好自己的平衡,比一比谁的姿态更优美,通过比赛的形式,延续学生的学练激情,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内容的学习中。
【点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对课堂教学的眼界也随之提高,大家在看刊出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总想在其中找出一些新的做法、新的手段,或者说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这实质上一种普遍要求,本期选择的教学设计也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
赵鑫老师采用不同高度的障碍物,不仅很好解决了“鱼跃”的关键技术,同时也让处于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可以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让一朵花都可以怒放出属于他们自己生命的色彩。
袁志欢老师则是从“剪刀、石头、布”出发,并通过“剪刀”的大小进行变化,诱导学生体验蹲踞式起跑的动作方法,同时将小木块有效的运用到蹲踞式起跑教学中,并通过问题引领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宫莉老师从低姿俯撑-直角俯撑-高姿俯撑-有扶持手倒立,并利用折叠的体操垫形成的不同高度,对动作技能的重难点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构建了一个层次清晰的学习阶梯,让学生由易到难地体验了身体倒置的动作。
邵进南老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体验寻求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黄典毅老师把一年级与三年级的孩子合班上课,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课堂的资源,引导大孩子帮助小孩子;金海滨老师则是关注了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自主开发出了“快乐木上行”来发展学生的平衡能力。
集灌路分离式立交桥位于厦漳高速公路厦门段,原桥名为官林头互通I-1桥,为左右幅分离的钢筋混凝土矮墩连续刚构箱梁,桥跨组合为(20.5+2×21.5+20.5)m,全长88.30m。单幅上部结构采用单箱三室混凝土箱梁,梁高1m,顶宽12.5m,底宽6.5m,腹板厚0.40m,顶底板厚0.25m。下部结构采用薄壁墩、单排3根Φ1.2m钻孔灌注桩基础,墩梁固结。桥址区基岩埋深大于40m,基础按摩擦桩设计。该桥于1997-07月竣工通车,检测发现该桥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与设计值相比偏薄,梁体出现结构受力的横向裂缝,加固后粘贴的玻纤布老化,局部出现脱落,技术评定为三类桥。改扩建需要将原有桥梁拼宽至8车道。主要技术标准如下:(1)设计荷载,老桥为汽—超20,挂—120;拼宽新梁为公路Ⅰ级;(2)设计车速为120km/h;(3)桥面宽度:老桥总宽26.0m,双向4车道,扩建后的桥梁总宽为42.0m,双向8车道,在老桥两侧各拼宽8.0m。(4)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2扩建方案
根据老桥现状调查、桥梁检测报告及静、动力荷载试验结果,经过综合分析,认为老桥经加固后可以继续正常运营。桥梁扩建方案为:保留老桥并采取一定的加固措施,新建结构类型相同或相近的新桥,通过翼缘板湿接缝连接新老桥梁,最后形成双向8车道的桥梁结构。
2.1结构体系分析
鉴于老桥采用墩梁固结矮墩连续刚构体系,在同跨径桥梁中比较少见,为考察箱梁病害是否结构体系的问题,是否需要利用体系转换来改善当前结构受力状态,拼宽新桥采用何种结构形式比较有利,对如下2种不同结构体系进行分析比较:体系1:维持原有结构体系不变,进行加固、拼宽;体系2:解除2个边墩的墩梁固结,维持中墩固结,进行加固、拼宽。采用midasCivil程序,以老桥为例,建立结构体系对比计算模型,主要考察箱梁边跨跨中截面、中跨跨中截面、边墩墩顶截面、中墩墩顶截面的面内弯矩以及边墩墩底推力的差异。体系1与体系2计算结果的比值为1.012~1.112,结构体系的影响对桥梁上部箱梁结构受力影响并不显著。因此,老桥加固以及新桥设计仍然采用原有的矮墩连续刚构体系,以避免老桥因体系变化导致次生病害产生,并保证活载作用下新老桥横向变形比较一致。
2.2新桥结构
新桥采用与老桥相同的跨径及上下部结构,以保证外观一致且变形协调。桥跨组合为20.5m+2×21.5m+20.5m,全长88.30m。上部结构采用单箱双室混凝土箱梁,梁高1m,顶宽8.0m,底宽5.5m,腹板厚0.40m,顶底板厚0.25m。薄壁墙式墩,墩身宽度3.0m,厚度0.6m,单排2根Φ1.2m钻孔灌注桩基础,墩梁固结;肋式台、双排4根Φ1.2m钻孔灌注桩基础。
2.3老桥加固
为确保桥梁能够安全、正常的运营,在拼宽之前,必须对老桥进行加固,以提高既有结构的承载能力、耐久性。按照“老桥老规范、新桥新规范”的原则进行维修加固,即对原桥的结构验算仍然采用85年颁布的相关规范(简称旧规范),但加固工程中涉及的材料、工艺等部分,执行最新颁布的规范(简称新规范)。除一般病害(如非结构性裂缝,混凝土表层破损、脱落,支座老化、破坏等)采用常规处治措施外,对主要病害箱梁腹板、底板裂缝,需进一步研究合理的维修加固措施。
2.3.1老桥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为箱梁腹板、底板裂缝、玻纤布老化,第4跨梁底玻纤布局部脱落,梁体出现超限宽的横向受力裂缝,梁底共13条横向裂缝,缝宽0.18~0.28mm,共计缝长22.1m。核查以往养护、桥检资料,该桥在粘贴玻纤布加固之前的主要病害为:梁侧腹板存在较多裂缝,均为竖向裂缝,右幅第1~3跨梁侧腹板裂缝部分延伸至梁底,左幅第1跨梁侧裂缝部分延伸至梁底,最大缝宽0.20mm;左幅第2跨1/4L~3/4L、第3跨1/4L~3/4L存在梁底横向裂缝,最大缝宽0.10mm。
2.3.2病害成因分析
经过综合分析,产生上述病害的主要原因如下:(1)施工措施不当,施工中混凝土震捣不密实、钢筋位置偏差、保护层过薄、养护欠妥当等,造成混凝土质量不均匀,在受到较大荷载时,沿腹板产生的表面裂缝易与受拉区裂缝相连接[。(2)腹板侧面裂缝部分从梁底向上开裂,梁底面出现横向裂缝,均与主筋垂直,属于梁受拉区出现的弯曲裂缝,说明结构抗力不足。(3)刚构桥属于超静定结构,混凝土收缩、徐变、温度变化等都会对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导致混凝土开裂。
2.3.3加固方案
综合考虑加固效果、施工便利性及加固施工过程中的通车要求等因素,在清理混凝土表面,对裂缝灌浆、封闭后,采用高强不锈钢铰线网-渗透性聚合物砂浆技术进行加固,施加预应力高强钢铰线网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抗剪与抗弯加固的不锈钢铰线分别采用Φ3.2mm和Φ4.8mm规格,种类均为6×7+IWS,同时通过在外表面涂刷3cm厚度的配套高强渗透性砂浆增加结构的耐久性。加固前须拆除梁体表面粘贴的所有玻纤布。箱梁外侧面沿腹板全高加固,主要受力钢铰线须垂直于桥梁轴线方向,并兜向底板45cm。箱梁底板上的钢铰线网需须顺桥向布置,每跨内的钢铰线网在纵向不宜拼接,必须搭接时,在钢铰线受力方向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80cm。施工工艺流程为:定位放线混凝土基层处理裁切钢铰线网片钢铰线网片的固定与张紧钢铰线网片节点的固定涂刷界面剂聚合物砂浆压抹湿润养护。其中钢铰线网的固定和张紧是其能够立即和原结构共同受力的关键。根据设计确定的锚具位置,通过植入螺栓和粘贴钢板在构件端部固定锚具。钢铰线下料后,用专门的挤压锚具挤压套筒使其与钢丝绳成为一体,在一侧钢丝绳的一端直接穿入锚具,另一端由专门的张拉器预张紧后进行锚固,参考以往工程经验,预张拉应力取0.25~0.3倍的抗拉强度设计值。用配套专用固定销钉对钢铰线网片的各节点进行逐段钻孔锚固,使其固定在箱梁上。该项加固技术在国内许多建筑工程、桥梁工程上得到应用,实践表明加固效果良好,其主要特点如下:(1)由于高强渗透性砂浆基本为无机材料、不锈钢绞线网耐腐蚀性能好,较好地解决了混凝土结构加固后的耐久性、抗火、耐高温性能等问题,加固性能可靠;(2)钢铰线网为高强不锈钢铰线编织成网,运输及施工方便;(3)高强钢铰线强度高,其标准强度约为普通钢材的5倍,加固后结构自重增加很小,对原结构的自重影响也很小;(4)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抗弯及抗剪加固均可取得良好的加固效果,并且可以显著地提高构件刚度;(5)混凝土构件加固后的疲劳性能以及钢网、砂浆的锚固、粘结性能良好;(6)易于大面积施工,在结构加固的过程中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对被加固的母体表面没有平整要求,节点处理方便,更适合桥梁和楼板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2.4新老桥拼接
经过多阶段比选确定箱梁拼宽设计的基本原则为“上连下不连”,其要点如下:(1)新老桥上部结构通过拼接形成整体共同受力,下部结构分离独立受力。(2)老桥箱梁翼缘板下缘钢筋无法承受翼缘板刚接后产生的正弯矩,设计采用现浇铰缝进行拼接。老桥翼缘板切除0.5m,新老箱梁之间预留0.5m的UEA钢纤维混凝土翼缘板后浇段,新老桥之间通过植筋和锯缝形成铰缝,拼接铰缝构造见图5,顶板锯缝填沥青玛蹄脂,底板填塞木条。(3)为减小拼宽部分收缩、徐变对老桥的影响,拼宽部分建成后3~6个月,再实施拼接。(4)为减小拼接后新桥基础沉降对老桥的影响,应严格控制该基础沉降,对新桥进行桩底压浆。同时,为了降低新桥的后期沉降量,尽量使沉降量发生在拼接前,新桥上部结构施工完毕后,对梁体进行加载预压,加载量不小于桥面2期恒载的重量,预压时间控制在2~3个月。
3结构受力分析
3.1分析模型及计算荷载
采用MIDASCivil对老桥加固前后、老桥和拼宽新桥在拼宽前后、拼宽纵桥向相互影响及结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计算,有限元模型见图6。采用ANSYS进行新老桥翼缘板拼宽前后局部分析。考虑的荷载有施工临时荷载、恒载、汽车荷载、整体温差、梯度温度、基础变位、收缩、徐变、地震动等。老桥计算考虑了一定的定量退化处理。
3.2主要分析结果
(1)桥梁拼宽前,老桥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满足规范要求,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裂缝超限,需要进行加固。现行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未对上述加固方法进行规定,考虑到该方法与粘贴钢板加固法同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钢铰线网与钢板的受力方式均设计成仅承受轴向应力作用[4-5],其加固原理、材料性能、计算假定等均类似。参照文献中2种加固方法的3种计算规定,对老桥加固进行验算,裂缝通过应变值推算,不考虑主梁侧面围套内钢铰线网片对承载力的提高作用,计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此外,还可采用组合有限元法建立精细模型进行分析计算。(2)桥梁拼宽后,新老桥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结构承载力、裂缝宽度、跨中挠度满足规范要求。拼宽后老桥的弯矩、剪力值有所增大,新桥的弯矩、剪力峰值下降。(3)新老桥翼缘板拼宽前后局部分析结果表明:拼宽后,新桥的基础变位导致新、老桥翼缘板出现横向附加弯矩,弯矩峰值在墩顶处,向跨中及桥台处逐渐减小。老桥翼缘板(每延米长度)的墩顶横向弯矩在翼缘根部大于新桥翼缘板根部的横向弯矩。基础沉降工况对拼接的影响最大,老桥抗剪略有不足,考虑到老桥翼缘板加固困难,设计除适当增加新桥桩基长度外还对桩基底部进行压浆处理,以减少基础沉降的影响。同时,为了降低新桥的后期沉降量,尽量使沉降量发生在拼接前,新桥上部结构施工完毕后,对梁体进行加载预压。(4)采用反应谱法进行抗震性能分析,桥梁采用连续刚构体系,桥墩为薄壁墩、单排桩基础,刚度适中,各墩台刚度协调,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较好,地震工况不控制设计。
4结语
关键词:化学教学;试题命制;教学研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11-001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理念的落实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作为一个基层的化学教研工作者,除了组织化学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竞赛、交流等一些活动形式外,还可以利用教学诊断和评价来落实这―工作。教研员每学期都要命制期中、期末试题,对本地九年级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测,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和评价。在创编试题的过程中,须走进课堂、紧扣教材。因为教材是较规范的课程资源,课堂则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执行。下面笔者以“物质构成的奥秘”中有关试题的创编为例,说明利用教材素材命制试题,引导和促进化学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些做法。
1以课堂上对教材的创新处理为素材设计试题
听课是一项常规性的教研活动,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捕获到一些好的素材。若用于命题中,可以增加试题的生命力。同时,也是给教师的做法予以肯定和激励。如在学习人教版《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在引导学生了解分子的有关性质时,绝大多数教师按照教材所给素材引导阅读、演示实验,然后小结得出分子的性质,而某授课老师的课堂对此部分的处理让我眼前一亮。他首先出示了教材中“图3-6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并讨论:通过此图片你能获得哪些结论?并说出所得结论的依据。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了“分子真实存在;分子很小;分子间有间隔”这些结论,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验进行进一步探讨,课堂氛围和效果都很好。另外,在“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性质的探究上,有一位教师利用学生在第二单元学习的“氧气的检验”这一素材设计了一个实验,她把一个空集气瓶倒扣在一瓶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上,然后抽去中间的玻璃片,约5分钟后,她把上面的集气瓶拿起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了,这种处理方式也非常有刨造性。
如何将这些设计用试题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推广既能考查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和应用情况,也让教师从中得到启示,应用于教学中呢?我认为在编制试题时,首先应将课堂隋景重现,让施教者欣慰一一这不就是我在课堂上的做法吗?让其他教师明晰教学设计,能够借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其次,对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课堂上是在讨论中完成的,而答题是独立完成的,因此,要有引导提示,形式应以填空或简答为主,便于评价。基于这样的观点我编制了下面的试题。
某授课老师在带领同学们学习分子的性质时,首先用投影出示了教材中“苯分子的图像”,如图1所示。然后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通过此图片你能获得有关分子的哪些结论?请你也参与到学习中,静l亡把下面小组的结论补充完整: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__;分子间__,我还能列举事实来说明这一结论:__。
紧接着该老师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实验如图2所示,然后抽去中间的玻璃片,约5分钟后,再用玻片把上面的集气瓶盖好取下来,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木条复燃。由此,你得出有关分子的结论是:__。
把教师课堂上的成功、创新等记录下来,建立自己的原创试题素材库,不但帮自己打开了命题思路,而且由于题材来源于教师真实的课堂,会让试题变得更加鲜活。同时,通过一些学科研讨活动对教师的做法结合试题进行展示与引导,既让教师能领会到命题者的思想,也让教师的创新获得肯定与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励了教师在教学上创新意识。
2
以教材中的图片为素材设计试题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图文并茂,许多图片并不是为了对教材进行“装潢”,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增进对概念的理解、原理的解释、现象的说明、实验的表达、情感的升华等。但在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会忽略对这些素材的运用,缺乏对这些素材的深层挖掘,仅仅是浅尝辄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为了让教师对教材中的素材引起重视,也为了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具体素材的方法,在命题时,我时常会截取教材中的图片做为素材,从引导学生分析角度进行命题,通过这些试题传达教学思想。如在“原子的构成”中,由于原子是无法观测的,为了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原子的基本模型,学习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有较直观的认识,教材配上了“原子的构成示意图”。而在我听过的课堂中,教师对此素材运用较少,而且其处理方法一般是让学生阅读文字,通过归纳出原子的结构后,然后再让学生看一下图进行模型的了解。为了指导教师应用此素材,我也采用了试题导向的方法。
要用此图命题来体现对教学的指导应基于三点:一是点明图片素材的重要性;二是指出此类教学中学习方式应采用“问题探究式”;三是要体现对素材的挖掘方法,使得开发更加理性和深刻。于是,我在编制试题时,有意用到了“提高识图能力有助于”、“小组讨论”等词句,并要求把所获信息进行归类。具体试题如下。
化学教材中的许多图片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高识图能力,从图片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有助于我们学习知识、理解概念等。课堂学习中我们小组从图示中讨论得到以下结论:
(1)有关原子的构成:__;
(2)有关粒子的带电情况:__;
(3)有关原子内部空间情况:__;
在考过这道题以后,课堂上教师果然改变了对此图的处理方式,并目有些教师还进行创新,将此种方式方法演绎到其他素材上。我想,只要教师有这种意识,做教学的有心人,_定会把教材这本规范的课程资源开发得更好。
3以教材中新知识的“生长点”为素材设计试题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它担负着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高中阶段则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是初中化学的延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搞好这两个阶段的衔接,是初中化学教师应充分重视的,从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都要给予指导。在进行九年级化学教学时,要挖掘出教材中的衔接点,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为学生的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元素周期表,在九年级化学教材里只从表的结构上做了简单的介绍,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在此,我认为结合原子结构的特点、离子的形成、金属的活动性等知识、规律,以元素周期表为主题进行整合,可实现对元素周期表的适当拓展。
此时,命题的重点应在于体现其“规律”,而且是用已有的知识、规律去探讨未知的规律。在题目的设计中,可以将原子结构示意图融入其中,便于学生观察和分析,截取的元素周期表应该包括有未学习过的元素,这样才能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找到衔接的方向和方法。具体试题如下。
下表是从元素周期表中截取的部分元素及对应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据表回答问题:
(1)Se元素属于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Se元素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亚硒酸钠(Na2SeO3)能促进细胞DNA的增殖活性,延缓细胞衰老。亚硒酸钠中硒元素的化合价为__。
(2)根据学过的金属活动性,以及常见金属在元素周期表的中的位置,我还能推断出金属ca的活动性比铝__(填“强”或“弱”),比Ca的活动性__(同上),我还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__。Ga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周期。
此题的考查可以说是处处见规律,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既有对已学知识和方法的再现,也有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不但让学生学习到了新知识,而且达到了启示教学的作用。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会以此题为鉴有意关注初、高中衔接点,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基。
4以教材中的实验为素材设计试题
自实施化学新课程改革来,化学中考也发生了重大变革,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实验探究题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常用题型,同时也是化学中考题的永恒题材,且此类题对学生的能力以及学习过程等有较好的测试功能。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让学生敢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善于创设情景,不怕“花费时间”,一改“照葫芦画瓢”,增强教材实验的探究性。
为了引导化学教师形成这种教学意识,我常在编制实验探究试题时,以教材中的探究实验为原型,从有利于引导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出发点,按照实验探究的基本要素来设计。如“氨分子的运动”实验,教材编排分两个实验,先是向酚酞溶液中滴加氨水,说明氨水能使酚酞变红,然后再把分别装有浓氨水、酚酞溶液的小烧杯罩在大烧杯里,大烧杯外再放一个装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为了说明酚酞变红不是空气的作用),根据“酚酞变红”得到“氨分子不断运动到酚酞溶液中”的结论。此处,如果先做第二个实验,看到了酚酞溶液放置在那儿就变红了,自然而然问题就来了,“为什么酚酞会变红呢?”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接下来的猜想、设计、验证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我也就有了下面的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如图3)。过了几分钟,同学们看到了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
于是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A烧杯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变红,与 B烧杯无关;
猜想二:大桡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 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猜想三:__。
同学们根据猜想做了如下探究:
同学们通过实验后讨论,获得共识,认为猜想三成立。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名篇。诗歌最大特点是抒情,因此,本人试从诵读教学入手,通过吟读――研读――赏读三个环节,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人的眷恋、愁苦、洒脱之情。通过反复诵读,发掘诗歌形式方面的特点,力争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和诗歌,掌握学习新诗的方法。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体悟诗歌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形式“三美”,学会鉴赏现代诗。
【教学过程】
一、知人入诗:浪漫诗人的浪漫情怀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来到英国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最自由的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漫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尽情地享受康河的优美风光。诗人曾满怀深情的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故地重游的徐志摩很快就要离开康桥了,在那个美丽的黄昏,诗人独自一人在康桥漫步,欣赏着眼前的秀丽景色,记忆如潮水一样汹涌而至,感情不可抑制喷涌而出,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再别康桥》。
二、吟读:读出心意
1.吟读
学习方法:朗读是诗歌重要的学习方法,恰当的朗读方式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文,吟读是一种有效体味诗文的好方法。所谓吟读,就是读的时候节奏较慢,运用延宕拖音和声音的轻重读出诗文的情感,读出诗歌的韵味。
在体味中吟读,在吟读中体味。(可播放舒曼的《梦幻曲》)
朗读提示:要注意六言句与七言句的不同,要有音节轻重的变化,要有停顿与延长的变化,整体上要读得轻柔舒缓,特别是最后三节诗人的情感达到,要读得越来越轻,越来越柔,有种渐去渐远的感觉。
形式: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齐读等形式结合。
2.畅谈感受。
明确:这首诗的整体基调是温柔、婉约、伤感的,饱含着诗人离别康桥时的的无限眷恋与不舍。
三、研读:品诗论诗
形式:四人小组讨论并交流。
康桥生活作为诗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积淀了诗人浓的化不开的深情。说说在此诗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提示:可以选取你最喜欢的章节朗读,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意象或句子分析诗人熔铸其中的情感。)
明确:
(1)第一节,可以围绕两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②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
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
诗人离别康桥,也是告别过去的在康桥的一切,告别过去的自己。诗人之所以选择“云彩”这个意象,是为了不惊动校园中的一切,是为了保存在自己记忆中的旧日的一切,是为了和自己的内心、回忆对话。因此,和云彩告别不过是一种诗化的想象。这种记忆是隐藏在心头的秘密,不宜大声喧哗,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回忆的氛围,融入自我陶醉的境界。
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第二~四节,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效果。② 为何“甘心做一条水草”?③ “油油地在水底招摇”有什么含义?
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诗人使用了两个暗喻:将“河畔的金柳”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自然之景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对“梦”可以有多种理解,如家国梦、爱情梦、事业梦等等。沉醉于此情此景,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以至于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招摇”可理解为“逍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情态。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在这一节中,诗人对康河的眷恋、依恋之情逐步达到顶峰。
(3)第五~六节:诗人为何又不能放歌而沉默地离开?
康桥的美景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正是这沉默,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诗人的情感不仅是依恋,更是种苦闷。由此,诗人的情感达到了。
(4)第七节:开头的“轻轻的”与结尾的“悄悄的”能不能对换?
“轻轻的”是诗人客观的动作和心理,而“悄悄的”既是周围环境的静,也是诗人内心的宁静,诗人不忍心打搅康桥的一切,所以选择轻轻的来,悄悄的去。复沓的结构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更增添了诗人淡淡的哀愁。“不带走一片云彩”,多么洒脱的姿态。但这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和依恋。过往的美好情感珍贵地保留在记忆里,悄悄的独享也是美好的,不能带走哪怕仅仅一片云彩,更显示了对康桥的一往情深。
3.教师总结诗人感情变化脉络。
依依不舍――欢喜――依恋――眷恋――迷恋――苦闷――恋恋不舍
依恋之情达到顶点
所以,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总体上是眷恋不舍又带着淡淡的哀伤。
五、赏读: 感受“三美”
徐志摩非常崇拜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尤重音乐美。配乐诵读并思考:本诗是如何体现了诗歌“三美”的艺术主张?
明确:
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体现了一种绘画美;每节押韵,运用叠字,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体现了音乐美;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四行一节,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单行和双行错开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体现了建筑美。
(诗歌“三美”学生能够理解,本环节主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适时点拨补充即可。)
六、课堂小结
文是情感的产物,情动于心,发于笔端才是真文。《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而是充盈着无处不在的美。夕阳的余晖里,诗人作别的不仅是那西天的云彩,更是他一生的豪情与梦想,当诗人只能悄悄离去时,留下了那一抹淡淡的哀愁,让世人久久不能忘怀。让我们带着这种浓的化不开的深情,再一次诵读诗歌。(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课后反思】
第一、学习现代诗,应建立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所以,我设置了吟读――研读――赏读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诗歌,体悟情感,感受形式美,在诵读中把握诗歌情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逐步加深,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三美”。
一、观动漫,引互动——组织交流
随着教学投入的增加,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学校已实现了宽带进校园,媒体进课堂。在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媒体,巧妙地运用教材,不仅能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甚至还能实现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激发他们交流的积极性。如:本课教材配有一幅插图,图上是五个小朋友正在一边作画一边交流,墙上贴着他们的绘画作品。尽管画面色彩鲜艳,人物形象也十分可爱,但这毕竟是定格的、静止的,与学生的心理存在着距离感。课前,我对本课的教材进行合理加工,把画面上的五个小朋友制作成可爱的卡通形象,并配有声音、有文字说明、易操作的动漫服务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观看,还设置一些情节让学生与动漫中人物进行互动对话。动漫中小朋友依次地进行自我介绍:“我叫方冬。”“我叫林青。”“我叫小云。”“我叫李明。”“我叫杨芳”。“同学们,你们喜欢和我们交朋友吗?”
全班学生激动地喊;喜欢!
师:我们的新朋友在干什么?
生答。(略)
师:瞧,他们用小小画笔可以画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喜欢的画,多好呀!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请看(屏幕),田生画了什么?
生1:田生画了一棵树。
师:谁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2:树上有绿油油的叶子。
田生(画外音):我再画什么呢?同学们有什么建议请告诉我,好吗?
生踊跃发言,给田生提了许多建议。我此时鼓励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意见,对学生的语病通过评议等方式予以纠正。
师:同学们为田生提了许多好的建议,给了田生很大帮助,田生十分感谢你们。
师:请看(屏幕),方冬、林青正在对话呢!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林青(画外音):方冬,你画了什么?
方冬(画外音):我画了一座……
此时画外音戛然而止,制造悬念,进一步激起学生交际的兴趣。此时,动漫中小朋友成了同学们学习的伙伴、交流的对象,经过加工后被激活的教材让学生倍感亲切,同学们凭借生动活泼画面中的场景进行言语表达互动,激起他们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
二、创情境,扮角色——展开对话
设置语言交际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又易于提高学生听与说的水平,根据上个环节画外音戛然而止这一情况,我设置了一个交际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对话。
师:呀,怎么没声音了?唉,方冬在说什么呢?谁猜出来了吗?现在我请两位同学扮演林青和方冬,把他们之间未完的对话给予完成,好吗?
师随机指定两位学生扮演林青和方冬进行对话。
教师在旁相机点评和引导,要求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要专心听,边听边想,发言时可以夸对方,也可以提问,还可以提建议,对话时尽量用上准确的数量词、方位词,语言力求表达准确,有条理。
师:同学们,扮演林青和方冬的这两位同学对话精彩吗?
生:精彩!
师:想听动漫中林青和方冬的对话吗?
生:想!
师:好的,同学们请认真听,并评一评,比一比,看看扮演林青和方冬的这两位同学与动漫中林青和方冬对话谁更精彩?
师开启动漫中林青和方冬对话声音。
学生无论是扮演角色,还是在座位上通过听、评、比,都会根据情感去体验、感受、思考,用这种方法不仅学习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而且还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创设情境 巧妙设计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新授知识的巧妙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般说来,一个引入新课至少需要完成下列四个任务中的一个: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建立联系和组织指引。
例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B+∠C=180°,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使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设计问题引起注意导入的关键在于创设精彩的问题情境,它既能吸引学生,又能与新知识密切联系。
二、巧妙设计,促进探究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有效控制,开始可慢些,保证每位学生都明确探究的问题,而后再进入真正的探究。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教具、图像或精辟的语言等作有针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误入歧途的时候,教师可以点一下为什么行不通,然后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路;当学生探究的思路尚可但繁琐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肯定,指出更优的方法,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有时学生的探究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对一题多解的探究,学生的奇思妙想不断涌现,这时往往最难控制教学的时间。但是,“保底不封顶”的原则应该遵守,教学的基本任务要完成,学生的创造成果要尽量多地在课内交流,课上没有充分展示的可以通过课后或“学习园地”的渠道公布。探究完毕,教师要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探究的过程,总结失误的探究思路,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地方。
例如:在教学“瓷砖的铺设”时,笔者播放一段影像,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充满各种不同的图形,引入瓷砖的铺设的课题。什么样的正多边形地板砖铺设地面不留空隙?正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的地板砖是否可以任意铺设?能否组合铺设?能组合成多少种铺设方法?笔者提供若干种纸质地板砖模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索研究。然后让学生交流各种铺设瓷砖的方法,学生动手实践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四边形都能那样铺满地面,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一般方式:围绕某一顶点铺满地面;某些特殊情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的地板砖任意铺设;多边形组合铺设,每个多边形的内角的和必须满足360°,从而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
又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当提出“抛出的球会下落”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学生的回答有三种:(1)确定事件中的必然事件,因为地球有吸引力;(2)不确定事件,如氢气球会上升;(3)不确定事件,当速度大于每秒9.8km时,也可以不下落。由此,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三、回头检望,消化知识
在教学中,学生只听不做、不讲、不练、不背、不经常地复习,就算听懂了也会忘记,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新知识的探究、操练和复习中都应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以加深、巩固和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消化知识的常见方法是解题,教师设计安排的题目有梯度,不过解题应不仅仅限于完成书面习题,有时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变化的学习方法比单调的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方程”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两学生在踢足球休息之余,发现足球是由白色六边形和黑色五边形的皮相间缝合而成,A学生数到共12块黑五边形,B学生却总也数不清白色六边形到底有多少块,谁有办法能帮他算出来?在探索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吗?你能用方程解答这个问题吗?通过设置问题串,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建立猜想、交流讨论、用数学符号表示、给出计算推理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从而发现身边熟知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也消化了所学知识。
四、设置问题,结束课程
在教学中,教师在结束课程时,将学习适当引申,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利用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设置问题,带出下节的课题,埋下伏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习题课结尾时,笔者提出如下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一元二次方程,或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没有实数根,它们都是与b2-4ac的值有关,同学们不解方程能否判定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呢?请总结其规律。结尾一席话,激起学生施展才华的欲望,急于想知道怎么判定,促使学生课下去探索、研究、总结,同时为下节课――根的判别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仔细地钻研教材,把握知识分布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巧妙优化教学设计,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方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