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风险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的金融主要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而当今的互联网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提供金融产品进行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互联网金融市场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主要有六种,分别是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融资,信息化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门户。第三方支付主要表现有阿里金融,苏宁金融,京东供应链的金融服务等,主要依托其自有的支付核心开展客户和数据的积累,并集于此开展小额信贷和平台的理财服务,这也是目前发展的最全面的形式之一。P2P网贷是指个人通过网络平台互相借贷,主要有纯线上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以及债权转让模式。由于P2P的发展具有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特点,行业发展也是参差不齐。近年来,我国的网贷平台已达2000多家。大数据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结构化,然后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为金融机构提供客户的全方位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数据来获得客户的消费习惯,预测客户的购买能力和购买行为,使金融机构获得更大的利润。众筹融资指通过网络平台为项目发起人筹集从事某项创业或活动的小额资金,并由项目发起人向投资人提供一定回报的融资模式。众筹融资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目前约有21家众筹融资平台。信息化金融机构是指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进行改造或重构,实现经营管理全面电子化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例如建设银行推出的“善融商务”,交通银行的“交博汇”。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提供金融产品的搜索和数据处理服务,通过平台来积累流量,提高投资者和产品供给者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和效率。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1995年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诞生了。在这家银行里,没有营业网点,没有柜台,没有ATM机,看不到现金……它完全依赖于互联网。自此以后,网络银行业务在全球开始蓬勃发展。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的也很迅速,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以前,互联网仅仅为金融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协助银行“把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以网上银行、金融、证券为代表,互联网与金融还未真正结合,因此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业态还未曾出现。1997年,招商银行推出了第一家网上银行,接着一些大型的互联网企业利用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云平台等优势技术将其业务范围扩展到了金融领域,形成了第二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后,网络借贷开始在我国萌芽,第三方支付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互联网对金融的“协助”表现在开始不断地从技术领域渗透到金融业务领域。这一阶段的突出事件是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向第三方发放支付牌照。第三个阶段从2012年开始发展至今。很多人把2012年评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因为这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年。P2P网络借贷平台爆炸式发展,众筹融资平台开始起步,第一家专业网络保险公司获批,互联网金融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既有传统金融的风险,也有其独特的风险。
(一)传统风险
互联网金融具有传统金融所面临的一些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对于大多数传统金融机构来说,贷款时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而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这种信用风险也不例外,尤其是P2P平台的网贷,一旦发生贷款业务,能否确保带出去的钱顺利收回。第二种风险是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就是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中最主要的就是技术资产结构是否匹配。例如余额宝和支付宝的无缝对接里就存在着流动性风险,一旦货币市场出现异常事件,引发货币市场基金大规模赎回的资产变现现象,流动性危机就产生了。
(二)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以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因此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当互联网收到黑客袭击,计算机病毒入侵等一系列行为时,互联网就会出现漏洞和问题,从而引发技术风险。比如基于互联网的公开性和开放性,在进行电子数据传输与保存时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而计算机病毒的出现与扩散,使得数据的传输缺乏安全性和可靠性。技术风险的产生是因为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并不是无懈可击的,还不是很完善,技术还达不到很先进和成熟的程度。此外,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的软硬件与国外相比差距还很大,很多地方都要依赖国外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构成了风险。
(三)业务风险
互联网金融虽然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但也仍然无法解决传统金融行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则可以让金融市场处于一种“失真”的状态,使得客户面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业务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额的供给方大多是非传统的金融行业,对金融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例如现在互联网上的理财产品铺天盖地,打的宣传旗号都是高利率,高回报,但却对潜在的风险提示不足,未引起客户的重视,一旦发生重大损失,客户只能望洋兴叹,自认倒霉;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交易双方的身份和信用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有可能出现“劣质驱逐良质”的现象,即服务质量差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取代了质量高的机构。
(四)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在进行业务交易的过程中违反了法律、法规,未按规定遵守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或是由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在立法方面还不完善。近年来,虽然相继有一些此方面的法律出台,例如《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网上证券委托管理暂行办法》等等,但这些都是针对传统的金融业务的网上服务而制定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现在的互联网金融的新型业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导致了风险和弊病的凸显。
(五)权益保护风险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的交易信息无法面对面的进行,都是通过互联网传输,因此不能准确地核实交易主体的身份,就有可能存在消费者的账号信息,资金信息,身份信息被非法盗取或篡改;同时,在交易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网络融资资金被挪用、占用;交易商暗中操纵交易价格等等,都会导致投资者或货币持有者的经济损失,这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四、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存在的风险分析后,应及时加强对其的监管,采取的监管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
事前监管是指市场准入监管,即严格审批将要进入互联网金融的机构和组织。其目的有二个:一是对一些生存能力差,不符合条件,没有存在必要的机构和组织应当禁止其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二是使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布局更合理,为互联网金融业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保障互联网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事中监管是指市场运行过程中的监管,即加强进入互联网金融的机构和组织在经营过程中的监管,动态的了解其业务范围,资本充足情况,产品质量以及资本流动性等等。事后监管是指市场退出监管,即对严重违规操作或即将破产的互联网金融的机构和组织的市场退出处理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
在不同的金融产品冲击人们的视觉神经的同时,也出现了产品本身透明度不够的问题。一些不规范的产品销售者刻意对客户隐瞒产品的特点和风险性,导致后面纠纷不断。这主要由二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国的普通投资者对金融知识的了解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发展与创新。长期以来,我国的理财产品都是由银行供给的,产品品种比较单调,普通投资者对产品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股票、理财产品、债券,因此新的金融产品出现时,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二是,运营企业出于销售的需要,在宣传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弱化,这种行为本身大多是非恶意的,但现实中往往容易造成投资人的误解而形成纠纷。因此,首先要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要明确每一款金融产品的特点和风险,避免“浮夸”宣传,提升互联网金融行业、企业和产品的透明度;其次,在产品的运营方面,也可以加强对投资者的培养和教育,让投资人对于产品本身的原理、特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必要时,可以让投资者到企业实地考察和参观,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从而让业务开展的更加透明。
(三)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
互联网金融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应当成立一个以一行三会为监管主体,相关部门为辅的监管体系。各部门应当定期交流和沟通,明确权责,加强监测,及时预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出现问题有法可循,有法可依。二是与时俱进地推动金融监管改革。首先监管机构要强化全面监管的理念,推动银证保监管部门逐步实现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其次监管机构要有包容创新的理念,要鼓励互联网金融积极创新,监管的目标不是“管死”而是让其有源源不断的活力;三是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通过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自律公约、督促会员贯彻法律法规和履行自律公约、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会员合法权益等方式,实现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四)加强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 风险分析
一、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风险
1.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
(1)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由于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现金和随时可以转化为现金的资产以致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满足客户提现要求的风险。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周期较长,而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来源是企业存款和个人储蓄存款,这就出现了“短存长贷”的现象,从而产生了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抵押资产多为不动产,不易变现,这就造成了银行信贷资金的不稳定,而且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具有不确定性,若某房地产企业的违约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这就可能会引发流动性问题和人们对该银行前途的疑虑,从而触发大规模的资金抽离或导致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为预防该银行可能出现违约而对其信用额度实行封冻,两种情况均可引发银行严重的流动性危机,甚至导致银行破产。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一旦出现房地产公司无法按时偿还贷款,银行就可能会出现流动性危机。
(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在信贷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制度的约束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在发放贷款时,银行把房地产贷款当作一种“优良资产”大力发展,在办理业务时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做法,这就可能放松贷款条件。另外,由于存在贷款审查经办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审查流于形式,对资料真实性审核不严,办理抵押的部门操作不规范,贷后办理混乱,缺少风险预警措施,甚至内外勾结骗取银行贷款,在房地产贷款发放过程中违规操作等问题,因此也会导致贷款风险产生。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整个房地产市场大幅下滑,从而波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并给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损失的风险。在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尚未完成,利率市场化进程刚刚起步,利率风险问题方才显露。虽然以存贷利率为标志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基准利率市场化还没有开始,影响利率的市场因素仍不明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随着利率的不断调节而发生变化,受利率的影响,住房贷款将随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例如2010年末房贷利率为6.40%,而2011年二月房贷利率上调到6.60%,个人还贷负担随着利率的上调而有所加重,对经济状况比较差的房贷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购房者会因为房贷利息的增长而还不了房贷,从而提高了违约的比例而引发违约风险。
2.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违约风险
完善的信用分级制度是实现金融衍生创新的基石。缺乏最基本的个人信用征集体系,将造成风险控制手段的局限、目标市场划分不清、对借款人约束力不够等问题。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还不完善,不能够完全通过该系统反映个人的全部信用信息,银行难以对贷款人的贷款行为和资信状况进行充分的调查监控,因此个人住房消费信贷违约风险的防控难度加大。
3.宏观调控引发的政策性风险
首先就全国而言, 国家有关部门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会制订和出台一些具体政策和规定,而这些政策和规定会通过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来影响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发展。房地产业的资金运作特性主要有资金垫付量大、资金的占用周期长及资金运动固定等特点,致使房地产业的融资不容易实现供求平衡。最近国六条及国八条的出台,使本来就渠道单一的房地产融资被收紧,房地产业通过信贷融资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没有相应的融资渠道能够进行有效的资金弥补,因而造成房地产企业的严重贫血,加重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压力。
二、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1.实行融资渠道多元化,推动房贷证券化
(1)继续推动房地产企业直接融资
随着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股份制房地产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来筹措资金将是最佳的融资渠道。同时,鼓励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且经营业绩好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融资。
(2)大力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从资金信托的角度出发,REITs是指受托人遵循信托的基本原则,将委托人委托的资金以贷款或入股的方式投向房地产业以获取收益,并将收益支付给受益人的行为。从财产信托的角度出,REITs则指房地产物业的所有人作为委托人将其所有的物业委托给专门的信托机构经营管理,由信托机构将信托收益交付给受益人的行为。与财产形式的房地产信托相比,出于拓展房地产融资渠道、特别是寻求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需要,资金形式的房地产信托更为重要,它主要面向中小投资者,将他们的资金集合起来投向房地产,有效降低房地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其基金特性则决定小股东更加关注企业的规范化运作,对房地产企业的运行起到外部监督的作用。
(3)积极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
这不仅是金融创新领域的一项成果,而且展示着一个重要的开端。通过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MBS)的办法进行风险转移,将商业银行长期贷款转换成流动性高的证券资产,解决住房信贷资金来源与运用在期限上不匹配的矛盾,防范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系统风险。MBS的运作模式分为德国模式与美国模式,以美国模式运作MBS需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政府性质的特设机构(SPV)、政府性质的信用担保机构等通力合作,而且需要相关证券发行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法律法规的制订,目前在我国不具备运作该模式的条件。因此可以考虑以德国模式运作MBS,即依据房地产信贷资产的现金流量、年限、违约率、提前偿还率等指标,将各类指标相近的房地产信贷资产打包出售给商业银行内部成立的一个专门收储房地产信贷资产的机构,并由其进行后续处理。
2.银行应加强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1)提高分析预测能力
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分析、预测和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和扩大房地产市场信息来源,及时关注各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提高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势的分析预测能力。
[关键词] 金融全球化 国内风险 国外风险
一、金融全球化的概念
金融全球化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这个概念强调了以下三个要点:第一,金融全球化不仅是翻越国家藩篱的金融活动,而且也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且趋同的过程。第二,金融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更是由无数的微观经济组织基于谋取利益的自发活动,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步一体化所导致的。第三,金融全球化是一个不断深化有着明显阶段性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面临的国外风险
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开放将标志着从一个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融入金融全球化中,金融全球化风险将可能导致我国金融风险逐渐增大,主要变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债方面,我国目前外债负担率基本上稳定在15%左右,从表面来看,外债还没有构成我国的对外金融风险,但目前外债余额中国有商业银行借款比重较高。由于国际商业银行借款通常利率高,期限短且偿还风险相对较大。且国内金融机构作为国际商业银行借款的中介和桥梁,可能会使国内企业的外债风险转变为国内金融机构的债务风险从而诱发金融风险。第二,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方面,我国资本外逃的现象较为严重,资本项目除了1992年和1998年为逆差外,其他年份均为顺差。这意味着国内储蓄过剩,并且还高成本地引进外资。这不仅表明了外资代替内资或排挤内资的问题,也显示出资本外逃的问题。第三,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加大了国际金融风险可能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这两方面。所以,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对外开放度的增加,国际金融风险日益加剧。第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的风险。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日趋成熟,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央银行采取了取消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控制、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连续多次降低利率等手段,有效刺激了消费和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宏观经济决策的独立性和对宏观经济的控制能力存在着减弱的风险。
三、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面临的国内风险
1.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第一,负债结构单一,资金缺口大,隐藏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以单位和居民存款为主,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又占存款的主要部分。国有银行由于有国家信誉为保障,且近几年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人们没有存款风险方面的忧虑,导致存款余额一直呈上升趋势,但还是经常出现较大的资金缺口,主要原因是资金运用缺乏计划性。由于贷款质量差且流动性不足,再超额发放贷款必然导致新的资金缺口。由于负债结构单一且大多是被动负债,因此弥补资余缺口的办法不足,存在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第二,资本金率较低。银行资本金率为6.8%,与《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相差较大,且风险权重资产也非常之高。高风险、低资本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十分低下。第三,信贷资产质量差。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金额增加,资产质量恶化,盈利水平降低,经营状况不佳。不良贷款持续增长,银行盈利高估使银行进入了一种无根基的发展模式之中,并且形成了一种不应有的银行热和银行表面繁荣,掩饰了银行业存在的一系列不足,从而使银行不能及时改变不良的发展状态。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第四,内部控制机制薄弱。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权力缺乏制衡,业务操作缺乏科学规程,监督缺乏严禁的制度,造成了各种金融犯罪活动。银行业作为直接经营货币商品和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行业,应在内部控制上更加严格,但由于管理环节薄弱,以及与金融创新同步的金融监管落后,使金融内部犯罪率呈上升势态。
2.我国证券业面临的风险。第一,股指波动大,股价波动频繁。我国股票市场受政策影响较大,政策取向的变动在市场上得到反映并通过炒作成倍放大。由于政策的不确定和获取政策信息的不公平,市场炒作中追涨杀跌的惯性很大。第二,股票市场过度投机。这主要表现为股市高换手率。换手率用于说明股市种股票交易的频繁程度,一般认为成熟的无过度投机的股票市场的年换手率应在30%左右,如果大大超过这一比率,则意味着股市中投机气氛较浓,存在过度投机。第三,股票市场风险以系统性风险为主。由于政府的过度干预,市场信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股市风险表现为以政策因素为主的系统性风险,而不是主要受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与财务指标等非系统性因素的影响,因此股价波动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价值。
3.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风险。第一,保险公司的资产实力相对薄弱。20多年来,虽然我国保险行业保持了年均30%的增长速度,但还不及世界前20名保险公司中任何一家资产规模,随着中国的入世,金融市场的开放,我国保险公司规模小的弱点也会日益显现。第二,资金运用效率低。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这样的限制使我国保险资金的利用率不到50%,降低了资金的保值增值的能力。第三,缺乏有效监管,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比较迅速,而保险监管组织和制度的建设相对落后,导致监管乏力。保险监管专业人员不够;监管经验尚待进一步积累;监管制度欠完善,尤其是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在监管内容上注意市场行为过多,对偿付能力监管上缺乏完整的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袁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关键词:复杂网络;供应链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F274 文献标志码:A
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抵押资产较少、财务透明度低导致中小企融资难的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提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它作为金融创新业务,不仅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新的方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供应链上的企业增加收入。供应链金融已成为我国银行、物流企业、供应链中的企业拓展经营业务空间、增强各自的竞争力新途径。目前国内深圳发展银行、工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都提出各自供应链金融的相应的方案。虽然供应链金融是多方共赢的融资方式,然而并不意味着供应链金融不存在风险。为了更好的发挥供应链金融的作用,有必要对供应链风险进行有效地分析和控制。
目前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时间不长,对风险已有的研究不多:杨晏忠认为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上企业进行融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存在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徐华认为不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存在不同风险类型。赵忠等利用分析融信用风险的特点,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杨凤梅等分析了我国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的两种风险: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提出了建立战略联盟控制风险;刘娱利用SPSS中的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出了影响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风险防范机制。
综合现有的研究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存在风险性、分类以及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尚没有文献从复杂网络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尤其是从整个供应链金融网络系统角度研究风险及控制。供应链金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中小企业都会选择与核心企业连接,这可能导致风险集聚,因此本文从复杂网络视角对供应链金融网络拓扑进行分析,从供应链金融网络结构角度研究供应链金融系统风险形成、传播及控制。
1 复杂网络理论与供应链金融网络
复杂网络可以看成由一些具有独立特性的并与其他个体相连接的节点的集合,这些个体可以视为网络中一个节点,节点间由于某种关系相互连接视为网络中的边。复杂网络在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例如电路网、万维网、供应链网、社会网络等。由于这些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真实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不同于以前研究的简单网络,节点众多且它们的关系复杂,故称为复杂网络,它与规则网络以及随机网络存在不同的统计特性,最为著名的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
在供应链中占绝对优势的核心企业往往对上游的供应商先货后款,而对于下游的销售商往往又先款后货,因此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往往存在流动资金压力,传统的银行融资方式对于中小企业要求苛刻使其贷款无门。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解决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它是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依托,将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整合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的信息并对资金流、物流进行控制,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的融资服务。当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的自身信用无法达到所需资金银行融资标准时就会寻找链上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充当担保的角色,银行依据该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业务往来的稳定性、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在本文中把供应链上的企业看作节点(没有考虑物流企业和银行),当某个企业寻找核心企业以获得银行融资时就认为这2个企业之间有边相连。例如,在供应链金融中,发电厂A的往往要求燃料供应商B先货后款导致这些供应商资金吃紧,这时B就会需找核心企业A,以他们之间发生的业务向银行申请融资,A和B之间就存在边相连。事实上燃料供应商B也是炼油厂C的上游企业,可以以炼油厂为C为核心向外辐射。在这当中,一方面可以为其上游原料供应商或进出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另一方面可以为下游的汽油、柴油、PVC等石化企业的经销商提供供应链融资。炼油厂的供应商以及销售商同样可以作为核心企业为其更小的供应商、销售商提供不同额度供应链融资,一直迭代下去就会形成一个以中石化、中石油等为总核心的,不同级别供应商、销售商参与其中的供应链金融网络拓扑,以总核为中心建立供应链金融网络的子网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如果往外部拓展,一级经销商、零部件生产商也可以成为其上下游企业的核心企业,依次迭代下去一直到最小的销售商和供应商,最终形成整个供应链金融网络拓扑。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的融资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它改变了银行对单一企业主体授信的方式,而是对供应链上的各个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等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这种授信方式不仅链条环节长、参与主体众多、参与主体动态变化,而且各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彼此之间相互依赖,这决定了供应链金融风险更为复杂,相互之间风险传递会风险更具破坏性。因此可以借助于复杂网络理论,从系统的结构角度分析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2复杂网络视角下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2.1供应链金融网结构特点与风险
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只要从贷款企业自身资质、业绩、财务特征、担保方式等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价,决定是否贷款以及贷款的额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违约对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几乎没有影响。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某个达不到融资要求的中小企业只要在供应链中找到核心企业,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不用对该企业进行独立的风险评估,直接对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进行授信。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新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入网络,企业得到有效发展或破产后退出网络,新加入的节点选择度大的节点(核心企业)进行择优连接,基于退出机制的供应链演化模型研究表明这种网络是服从幂律分布,具有无标度特征。从直观上看整个供应链金融网络中,大部分中小企业都与核心企业进行连接获得银行的信贷,这样在供应链网络中大部分节点度比较小,而少数核心企业有较大的度,所以供应链金融网络是具有无标度特性的。研究表明这种网络结构具鲁棒性和脆弱性的特征,具体来讲,当节点度很低的节点出现问题时,由于与其相连的节点很少,网络具有很强的鲁棒性保持稳定。当核心节点出现问题时,由于它连接的节点较多,受影响的节点较多,整个网络可能崩溃。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一旦核心企业出现信用问题,风险就会不断传导、放大和反馈,最终导致风险涌现。更为严重的是当核心企业地位发生变化时,核心企业可能隐瞒上下游企业的交易信息,出现有计划的串谋进行供应链融资,这样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从供应链金融网络结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处于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的核心企业连边过多,一旦核心企业受到风险的冲击,整个网络中受影响的企业会增多,网络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2.2网络中邻居节点的差异的程度与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网络某个节点直接连接的节点称为邻居节点。邻居节点的差异指的是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某个级别的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时受信企业生产产品、所属行业、经营活动等的差异。供应链金融的质押物主要有存货、应收账款、提单等,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如果某个核心企业所连接的节点差异度非常小,那么它所面临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产品存在无差异。一旦突发事件对某个行业产生冲击,邻居节点就会产生相似的冲击,那么这些质押物的价格可能下降甚至无法变现,这样不仅受信企业面临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核心企业在巨大担保风险下也会陷入困境。因此供应链金融网络中邻居节点越相似,整个网络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2.3供应链金融网络风险传播
在传统的企业融资中,即使企业因破产无法偿还贷款,受影响的也就是这家企业,银行的损失也是有限的,在供应链金融中各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彼此依赖,风险会在会在网络中传播,使得与风险企业不相关的企业产生风险。依据SIR模型,假设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的企业有3种状态:A无风险企业;B与风险企业有相连,有风险威胁;C是无法抵抗风险而破产。假设有风险企业将风险传播给无风险企业的概率为α,从状态β变成状态C的概率为β即受风险威胁而感染风险破产。若α=1,在一个平均度为K的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破产而无法偿还贷款的的节点就会将风险传播给K个邻居节点,接着由这些邻居节点将风险传播给.K(K-1-2E\K)个节点(E为这K个邻居点之间连边数目)。随着风险的传播,一方面网络中受风险威胁的企业越来越多。风险会在整个网络中涌现,另一方面在风险传播中企业受到风险威胁后可以通过自身的免疫(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使得企业不会因为风险而倒闭变成A型企业其概率为1-β,β的值缩小不仅可以治理本企业面临的风险,而且可以有效的阻止风险在系统内传播。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节点的度越大风险传染的速度越快,范围也就越大,整个网络系统遭受的破坏也就越大。
3 复杂网络视角下供应链金融风险治理
3.1绘制供应链金融网络的拓扑图
从以上的对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中可以看出,网络的内在结构决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不同于传统的融资风险,如果不能识别供应链金融网络的结构特性就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理解、治理来自系统的风险。供应链金融拓扑图可全面展示供应链金融网络中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风险传播路径以及对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稳健性起着关键作用的节点。因此绘制供应链金融网络的拓扑结构图并应用复杂网络的相关理论对风险进行分析、治理可以弥补传统对风险认识的不足,这将有助于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树立系统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思想。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比较新的金融服务领域、涉及整个供应链上大部分企业,不同的银行只能获得自身提供融资的企业间联系情况,因此数据的积累与分析是一个难点。对现有数据的掌握分散,无法直接对系统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必须对这些零散的数据从全局角度进行整合,而这并非是一个银行或核心企业所能完成,因此由必须由专门的系统风险管理机构来负责收集、整理、分析网络中的数据,并进而绘制供应链金融网络拓扑图,从而有效的评估系统风险,制定必要的应对策略。
3.2以核心企业为主体的风险控制
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不同的节点失败对网络系统的冲击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节点感染风险传播的范围也是不同的。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核心节点的度较大,如果核心节点自身出现问题,不仅影响网络的稳定性,而且核心节点可能会把风险传染给更多的邻居节点,所以在风险治理的时候应该采取目标免疫的方式。银行要对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的主体——核心企业的基本状况、市场地位、供应链状况、财务状况等进行严格的评估,确定是否具有核心企业的资格以及风险承担能力,建立以信用评级为核心的准人体系对核心企业进行跟踪评价以减少共谋融资的可能性。在供应链金融中中小企业固有的高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银行往往将这些风险利用核心企业信用捆绑、担保等方式将风险转移给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可以借助自身主体地位的影响力对借款企业的还款战略、借款动机、风险收益比率进行分析以拒绝不合理的授信担保,在已经授信融资的中小企业出现风险时,可以借助核心企业自身雄厚的资金以及风险处理能力,帮助中心企业治理风险,从而减少潜在风险传播的可能性,维持网络的稳定性。
3.3合理安排供应链金融结构授信
结构授信就是银行关注的是供应链系统的真实交易背景,分析供应链的交易关系和各个参与主体的经营特征,确定授信额度。从上面分析知道,一方面核心节点的邻居节点的越同质化,当某一行业或某一类型企业受到冲击时核心企业帮助邻居节点治理风险的能力有限,系统将面临巨大的危机。另一方面核心企业的度越大,核心企业自身的风险破坏性以及风险大范围的传递会使整个网络风险增加。银行在结构授信的过程中要分析核心企业与邻居节点真实交易、参与主体交易的特征以及邻居节点的数量,对于核心节点邻居节点数量太多以及邻居节点同质化的要减少授信和授信额度,银行通过这种有意识的减少核心节点的度和邻居节点的同质化的结构授信可以有效的减少系统风险。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衍生产品;金融风险
一、金融衍生产品概述
(一)含义
金融衍生产品(derivatives)是当前金融市场中常用的金融工具,其主要的形态包括有互换产品、期权、期货和远期四种,在金融市场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保证金融主体的相关利益,有关人员及部门必须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防范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以下本文就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二)特征
金融衍生产品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来的,其主要的分类可以从几方面来看。从原生资产的分类来看,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分为商品、汇率、利率以及股票四种,而从产品的形态来看,金融衍生产品则可以分为期权、期货、远期和互换四种。金融衍生产品具有集中几个特征:第一,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跨期性。金融衍生产品虽然可以帮助影响交易者的交易意愿,但它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进行片段的,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把握,然后让交易者决定是否要进行交易。跨期性可以帮助交易者准确把握当前金融办市场的发展形势,但是如果交易者没有把握到位,那么交易者也有可能出现交易盈亏;第二,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联动性。金融衍生产品是金融市场发展中衍生出来的工具,其与其他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具有联动关系;第三,零和博弈性,即交易双方的净损益为零;第四,交易对象的虚拟性和杠杆性;第五,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金融衍生产品是以传统金融产品为基础的金融派生物,其在金融市场发展中充当着金融工具的作用。可以看出,金融衍生产品也存在较高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对金融机构主体的发展存在不利的影响。因此,各金融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更加要重视金融产品有可能带来的风险,并采取有效进行风险防范。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分析
(一)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类型分析
金融衍生产品的分先类别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法律风险。从当前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情况来看,金融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如果出现合约订立不当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等情况,就会出现严重的法律风险,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第二,市场风险。所谓市场风险指的是金融主体在交易过程中需要参考市场的变化情况,如参考市场产品的基础价格是否有出现波动以及出现了怎样的波动等。针对市场的波动情况,交易双方需要采用杠杆交易方式俩进行金融衍生产品价格的确定。市场的价格波动是一直存在的,因此,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市场风险也较为严重;第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是针对机构内部而言的,其指的是内部工作人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失误或者系统的失误,影响了金融衍生产品的数据参考,从而造成的风险。操作性风险与人为因素有关,属于可控范围,但是也是造成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第四,信用风险。交易双方的信用度是否良好、资产情况以及经营能力如何均有可能造成交易双方没有办法按照约定履行合约或者直接违约,造成场外风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用风险。
(二)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产生的原因
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即内因和外因。从内部因素来看,金融衍生产品之所以会产生较大的风险主要与机构内部的管理不足、风险意识薄弱以及人员管理不善有关。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方法必须要求金融机构内部能够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包括风险预警机制和金融衍生产品管理机制等,以帮助节约成本,降低风险。但是当前我国不少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认识到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忽略了对其防范,从而导致风险加大,不利于机构的长远发]。而在人员管理中,企业没有指定完善的激励制度和管理监督制度,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够严谨、工作失误较多,造成严重的操作风险;而从外因来看,政府的法律建设不够完善以及监管体系尚未健全是导致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频发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针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防范的法律法规仍然较少,主要以2004年颁发的系列管理手册和条例为主,加上后来颁发的系列管理指引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建设没有紧跟时展的步伐进行及时的完善和创新,导致出现了较多的法律漏洞,加上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结果导致了金融衍生产品风险进一步加大,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
三、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
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防范首先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金融衍生产品的正常发展奠定扎实的环境和制度基础。首先,政府应该要加强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和防范方面的立法,出台更多完善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范;其次,对于已经出台的部分法律法规,政府可以根据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以及金融衍生产品面临的风险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完善法律,赋予法律新的生命力,保证金融衍生产品的健康发展;最后,政府还需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法律建设,保证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二)健全市场监管体系
市场监管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能够加强监管部门的建设,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进行监管体系的完善。第一,政府应该调动各监管部门进行联合监督和管理,保证监管的效率和质量;第二,政府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监管。金融衍生产品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其监管的手段和方法也各不相同,要求政府能够根据金融衍生产品的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监管防范,有效约束金融市场的行为;第三,政府还应该要重视国际监管的作用,实现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的统一。此外,内因是根本,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不仅需要依赖于外部环境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研发,还需要依靠内部的管理来避免出现金融衍生产品风险,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收益。首先,金融主体及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认识,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如加大宣传和教育等来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其次,金融机构需要制定完善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监管体系,提高自我抵抗风险的能力。
(三)规范操作行为
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和规范。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直接关系到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产生与否,因此要求金融机构能够加强对人员工作行为、工作态度以及工作能力的重视,采用培训、制度激励等形式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并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为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防范提供必要的保障。(四)防范信用风险实行实名制管理,成立债权委员会,由债权人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来集体确定对这些企业是增加贷款、稳定贷款还是减少贷款,减少金融产品信用风险。尤其对于银行或者金融机构无法限制贷款企业经营能力的,可以成立债权人委员会,由大家共同行动来解决企业的困难,形成互动的合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跨期性、联动性、零和博弈性、虚拟性和杠杆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从中可以发现,金融衍生产品虽然是时展的必然产区,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给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主体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有关机构和部门必须要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内部控制和外部管理两个角度,即金融机构内部加强对人员的管理以及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进行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防范,切实保障金融衍生产品的有序发展,稳定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
参考文献:
[1]饶洪琳,叶雄辉.基于杠杆率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6).
[2]文伟扬,李芹,程梦蕊.天气衍生产品对我国金融市场创新及农业风险管理的启示[J].时代金融,2014(08).
[论文摘要]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金融市场引起了巨大的连锁反应,全球经济全面放缓。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高风险无疑是诱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本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点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进行适度的防范和有效的监管。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所见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可能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为什么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能在全球金融市场引起这么大的连锁反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不断多样化的背景下,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应用存在着巨大的风险。2008年1月16日,f,威廉,恩道儿在全球研究(global research)上撰文,把导致次贷危机的责任人直接锁定在美联储身上,他说在格林斯潘主政美联储期间,极大地放松了对华尔街的金融监管,以至于出现了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而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也强调了金融衍生产品对危机的催化作用,“它使委托关系链条太长,或者扭曲了委托关系,以至于无人在乎交易的损失,时间久了问题就要酿成危机。”鉴于此,本文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点的分析,并探讨对此类风险进行适时的防范和有效的监管。
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特征
金融衍生工具译自英文规范名词financial derivative instrument。汉语可译为金融衍生工具、金融派生品、衍生金融产品等。金融衍生工具由现货市场的标的资产(underlying cash assets)衍生出来,标的资产的交易方式如同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9号中的定义为“一项价值由名义规定的衍生于所依据的资产或指数的业务或合约”;在我国一般解释为由股票、债券、利率、汇率等基本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的金融合约种类。金融衍生工具诞生的原动力就是风险管理。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案以及住友商社在有色金属期货交易中亏损高达28亿美元等巨大金融风险大案等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的爆发都证明了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巨大的风险。近年来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却越来越从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向高投机、高风险转化,具有下述突出特征:
(一)极大的流动性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客户所要求的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参数进行设计,让其达到充分保值避险等目的。但是,由此也造成这些金融衍生产品难以在市场上转让,流动性风险极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法律及各国法律的协调赶不上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步伐,因此,某些合约及其参与者的法律地位往往不明确,其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而要承受很大的法律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和风险是其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任何收益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衍生产品只是将风险和收益在不同偏好客户之间重新分配,并不能消除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在为单个经济主体提供市场风险保护的同时,将风险转移到另一个经济主体身上。这样就使得金融风险更加集中、更加隐蔽、更加碎不及防,增强了金融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破坏力。
(二)风险发生的突然性和复杂性。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表外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内体现;另一方面它具有极强的杠杆作用,这使其表面的资金流动与潜在的盈亏相差很远。同时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有高度技术性、复杂性的特点,会计核算方法和监管一般不能对金融衍生工具潜在风险进行充分的反映和有效的管理,因此,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爆发具有突然性。金融衍生产品把基础商品、利率、汇率、期限、合约规格等予以各种组合、分解、复合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日趋艰涩、精致,不但使业外人士如堕云里雾中,就是专业人士也经常看不懂。近年来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灾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缺乏深层了解,无法对交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运作风险在所难免。
(三)风险迅速蔓延的网络效应。由于投资者只需投入一定的保证金,便有可能获得数倍于保证金的相关资产的管理权,强大的杠杆效应诱使各种投机者参与投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既能在一夜之间使投资者获巨额收益,也能使投资者弹指间血本无归、倾家荡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会通过自身的特殊机制及现代通讯传播体系传播扩展,导致大范围甚至是全球性的反应,轻则引起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重则酿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网络传播效应加大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二、金融衍生工具产生风险的原因
(一)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交易者、经纪机构与衍生交易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衍生市场是一个创新思想不断涌现的市场,新的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这些新的产品很多是为了规避现有的金融制度和管制安排,因此衍生市场的监管难度就更大。另外,交易者对自身的行为和信用状况的信息肯定多于监管者所拥有的信息。监管者要想使交易者吐露自己的私人信息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经纪机构对自身的交易设施、员工素质、资信水平及服务规程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得更为全面,而交易者则无法低成本地得知上述各个方面的信息。交易者不能确切知道经纪机构真实的服务质量,只能凭借经验推知所有经纪机构的平均服务质量,并按这个平均服务质量支付佣金。最后经纪行业里只能剩下服务质量最差的经纪公司,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适当的控制系统,规定交易种类、交易量和本金限额。慎重选择使用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型。
(二)监管机构的监管缺失导致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拉大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将买来的不同信用级别、不同收益率的各种证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然后再经过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最后保险公司为其提供担保,然后再在金融市场上出售买给对冲基金、养老保险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以cds(信用违约掉期)为例,cds是一种贷款违约保险,它的出现源自于银行转移信贷风险的需求。cds合约并不是在公开市场公开交易,也没有特定的结算机构为其结算,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辅助进行交易的。在交易的过程中是不受任何机构监控,只是双方私下缔结的合同。cds市场规模如此之大而没有监管机构进行管制,对其交易产品也不能进行风险评估,华尔街的银行家利用杠杆操作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放大功能进行大量套利交易。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市场经济缺乏监管才造成了历史规模如此之大的金融危机,由此也就不难看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放大功能。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防范
衍生金融工具是为了规避金融市场价格风险而产生的,然而运用不当,其中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在投资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不利用合理的金融工具对冲和规避外汇及利率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面对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相关各方面应该积极地做好对风险的防范和监管工作。
(一)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和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机制。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风险管理.这是各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的共同经验。多数国家建立政府监管机制、行业自律监管和交易所自我监管三级监管机制。政府监管机构制定法律法规对金融期货与期权市场进行监管。交易所、证券商协会等通过制定运作规则,交易所制定规章和业务惯例,对衍生交易活动进行监管。、这种三级监管结构可以实现对交易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应当包括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报告机制。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要计算风险敞口头寸,即市场价值。同时应建立分层次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使其能够科学、合理、系统地反映整个体制的风险状况。
(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提高经营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透明度。公平竞争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重要特征,其公平竞争性主要表现在:所有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守共同的交易规则,确保市场不被少数交易人员操作垄断,这是防范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的重要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之时,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确定.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候履行或完成,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要求实体的管理当局应将衍生金融工具按照iasc所披露信息的性质进行适当的分类,说明其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披露每一类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范围和性质以及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因此企业要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改革传统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和程序,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暴露情况,制定相应对策。
(三)加强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单一国家和地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管理鞭长莫及,不能有效地对风险进行全面的控制,因此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已成为国际金融界和各国金融当局的共识。在监管立法中,我国可以参考国际组织指导性文件,将其纳入国内法律体系中,使风险监管与国际社会接轨,例如《巴塞尔协议》、《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指南》、《场外交易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机制》、《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信息框架》等文件,都对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和监管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曼昆著,梁小民译, 经济学原理 (第3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孟岩,张屹山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分析[j]经济纵横, 2003,(2)
【关键词】金融投资 收益 风险
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可支配的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的理财观念也在不断增强。金融投资作为一种理财方式,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受到广大投资爱好者的青睐。我国金融市场的形成推动了我国金融投资行业的发展,各种金融投资工具层出不穷,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同的金融投资工具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也会不同。因此,投资者要想使投资效益最大化,就必须考虑到金融投资的风险,明白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一、金融投资与风险的概述
金融投资收益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投资概念的不断完善,在实物投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投资行为,是个人或者群体在金融市场中购买金融理财商品,以便获得收益。投资收益是指投资人在一定期限内对外投资所起的收益回报。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是本金损失的风险。投资风险是一种经营风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投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例关系的,金融投资收益越高,其投资风险就越大;反之,金融投资收益越小,其风险性就相对较小。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的目的就是在最小的风险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投资收益与风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风险的存在,投资收益会随着风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二、规避风险,提高金融投资收益的措施
金融投资作为一种理财方式,已经深入到我国当前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当今的金融投资市场中,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的目的就是获得最大收益,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为此,投资者要想获得更好的投资效益,就必须深刻认识到投资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
(一)提高自身的金融投资意识。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投资中,有许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比较盲目,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不够深,以至于不能清醒的认识到投资风险。为此,投资者在投资之前,首先要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确定自己的投资目标和投资方案,并针对投资风险做好评估。同时还要对投资环境、公司的经营情况等影响收益因素进行相关的了解。例如在债券金融工具的投资中,投资者要针对影响债券收益的风险进行相关的分析,主要包括利率变动、价格变动、通货膨胀、税收、政策等风险。投资者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投资过程中有效的规避风险,保障投资效益。同时投资者在选择金融投资工具时也应当对各种投资工具的优缺点进行深入了解,对确定选择的投资工具进行投资分析、投资技巧的了解。
(二)加强金融法律法规建设。
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但是我市场机制发展还不完善,市场的优化匹配还需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来完成。金融投资风险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2]。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投资的时候,如果投资环境得不到保障必然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径,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金融投资市场环境,需要依靠政府,倡导政府合理干预,加强金融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投资者以及机构行为,规范金融投资市场环境,有效的降低金融投资风险,从而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投资多样化和风险分散。
投资多样化指的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的时候,在了解了各种金融投资工具的收益水平以及风险之后,根据自身的状况对投资工具进行多样化选择,避免投资者将所有资金投入到一种产品上的风险。风险分散指的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进行投资活动时,通过科学的投资组合将风险分散化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并达到减少整体经济损失的目的。例如,某投资者手中有80万现金,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将40万现金存入银行,将20万元投资股票市场,剩下的资金投入到当前稳定相高、收益良好的债券,这种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有效的避免了投资者将所有资金投入到一种产品上的风险。
(四)加强风险分析,做到科学防范。
我国金融投资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投资效益与风险是并存的。我国金融投资市场还不完善,各种问题屡见不鲜投。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进行投资活动的时候应当坚持防范风险、科技为先的原则,不断加大对科技防范的投入,同时密切关注当前金融违法犯罪的最新动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掌握风险控制的主动权。金融风险尽管无处不在,多变突发,但如果深入研究,通过解剖具体个案,互通风险信息,全面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合作,就能认识和把握形形的金融风险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三、结语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同时为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金融投资是一种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投资活动,投资者在实际的金融投资活动中,一定要深刻意识到投资风险的危害性,在取得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尽量规避投资风险。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投资风险是多样的,针对投资环境需要政府加强法治建设来规范投资市场环境,保障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而作为投资者则要不断加强自身金融投资知识的学习,在投资中把控风险,有效的减少风险损失,从而拉动我国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由于被证券化的资产流动性比较差,持有资产的人只有通过证券的发行机构把流动性差的证券资产转化为流通性强的现金资产,所以证券市场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改善资产出售或者发行人的资产流通性。由于资产证券化有改善发行人资产出售和流通的作用,因而发行人就要承担着因此带来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资产证券化在金融系统中的传播和扩散,可以加大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风险,在2008年以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金融资金证券化的业务几乎是处于崩溃状态。无人问津。因此我应该如何正确引导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如何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融资方式在运行的过程中有很多环节,风险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资产池
基础资产池故名思议就是金融机构存有的可变现资产,他的资产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信用,基础资产池的资产质量高,金融机构的违约风险就底,基础资产池的资产质量低,金融机构的违约风险就高。比如以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例,银行发放出去的贷款贷款人因为种种原因如果无法按时偿付本息那就银行内部的基础资产池的现金量就会变少,从而就影响银行证券的偿付能力,银行无法按时偿付自己发放出去的证券利息,导致投资人的资产损失。另一方面是基础资产池的资产集中风险,虽然发行机构在发行证券的时候会全方面的考虑到证券发行的时间问题但是也不排除各个证券在特殊情况下会发生集中收回的风险,这样基础资产池的日单笔资产流过大造成资产池的集中汇兑风险。
(二)产品交易结构设计及信用增级
资产证券化属于结构性融资,如果持有的资产证券化的各个机构都能如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这样资产证券化就不会存在非系统风险,资产证券化应该能够让资产的发行人保证资产的不能受到非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不会影响到SPV的正产运营,能够保证持有资产证券化机构的利息支付。因此资产证券化的运行的首要目标就是做到风险的隔离,建立起安全的风险隔离系统就能让投资人只关注投资资产的系统风险,从而减少投资资产的非系统风险。
采用信用增级的方式可以减少证券投资的非系统风险,采用信用增级的方式来区分投资人的信用等级,以保证他们可以按时足额的进行本息的偿付,通过这种手段来减少证券自己的整体风险。但是由于资产证券化的特殊性可能让资产的发行机构的内部风险更加多样化,如果只是单单的采用信用风险,必然会发生大家都抢购信用风险低的资产证券而对信用风险高资产证券无人愿意购买,这样就资产证券的发行机构而言虽然有一部分资金可以流通起来,但是仍然剩余这一大部分资产无法流通,这样对于发行单位来说风险的大小是此起彼伏的,没有从根本上减少。
(三)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及风险传递
资产证券化的存在让风险变得可以存量化,资产证券肩负着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所有只有让资产证券有效的在市场上流通起来才能更好的转移和分散他们自身的系统风险或者非系统风险。资产证券化还需要有监管机构的大力监管,如果缺少了监管机构任由资产证券化自由发展那么他就会成为金融资金的风险传染源,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越详细资产证券化的透明度就越高,发行人已经持有人的风险就相对的得到降低,资产的信息披露包括发行机构的资产信息,已经资产的运行情况,公司的会计信息等等。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着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影响投资者的判读和购买。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我国最早是在2006年初的是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单位主要是我国的证监会为首要单位,央行和银监会辅助的监管模式。根据相关的统计,截止到2009年初的我国的资产证券一共发行了59个,在2006年的是发行了8个,在2007年的时候发行8个,在2008年的时候发行了20个,在2009年的时候发行了23个,由于我国的证监会主要是监管企业的专项资金的运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资产证券管理经验,因而缺少强有力的证券法律支持。现在我国的证券资产业务存在的问题有(1)虽然在资产池中的资产流可以预测和计量的但是如何把这些可能拥有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2)在基础资产池中的贷款在地区分布和贷款人信用分布比较集中,这无疑增加了基础资产池的集中违约风险。
三、资产支持证券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
(一)发起机构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
发起机构的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直接关系到相关资产的收益和监管问题的披露,因此发起机构的会计信息的处理最主要是的问题是怎样把机构的信息详细的报道出来,让投资人可以更加理智的选择资产证券,从近几年的资产证券的产品来看,会计的信息披露都是按着国家规定的会计准则执行的,但是会计准则没有规定到的地方,证券发行机构在有意或者无意的进行隐瞒。
(二)评级报告及项目运行报告
资产的评级报告有预售报告,中期报告,项目运行跟踪即使报告,在评级报告的总体方向来看,预售阶段的报告主要是是对交易对象的可回收性以及信用性的现金表现。流动性的支持信用机构与信用表现与资产的回收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已经发行证券的跟踪观察发现资产证券化已经披露的信息缺少对资产信息的详细说明,同时也没有必要的评级方法和评级说明。
四、对金融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建议
(一)加强资本监管制度
由于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起步比较晚,没有健全的资产运营法律制度的监管容易让金融市场中的非系统风险加大。在资产证券化整个过程中,银行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可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突出了资产证券化的国家监管问题,在2009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国家进行资产证券化立法监管,可见国家对金融资产证券化监管的重要性。
(二)会计监管制度
金融资产的确认,计量,披露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金融理论界。《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准则就对金融资产的确认,计量,披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由于IAS39本身的缺陷以及金融危险所带来的问题,对有关资产池中的资产整体证券化进行判断,以确定是否符合资产确定条件。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风险防范
JEL分类号:031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4-0112-03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领域产生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
从积极作用来看,金融创新具有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全球金融业的发展,给金融体系的结构、功能以及制度安排带来巨大改变,这种深刻变化极大推动了经济金融化与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促进了金融业的繁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有效对冲和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金融创新丰富了商业银行的产品品种和服务内容,推动了商业银行向纵深发展,可以使商业银行有效转移各种风险,为商业银行拓展业务领域增加了盈利渠道。金融创新有利于缓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不对称的风险,可以通过增加产品品种和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拓展能力,提升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
(二)金融创新对宏观金融调控产生的影响
金融创新从本质上讲是不可控的实验,无论创新成功或是失败都会给金融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是金融创新影响了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由于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应的主体,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扩大了货币乘数,使得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如可转让大额存单、证券化贷款等金融创新创造了新的货币供给。金融业电子化进程的加快,电子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从而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另外。金融创新通过电子化交易、创新的工具等扩大了货币乘数,从而加大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控信贷规模的难度。另外,金融创新还削弱了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金融创新产品对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和传导过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降低。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
二是金融创新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效力。工具和金融服务等业务创新使金融监管的领域扩大,金融监管的对象增加。同时,传统金融工具衍生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纷繁复杂,而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面对这些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监管技术以及监管队伍人员知识水平相对薄弱,从而增加金融监管的复杂性和难度,弱化了中央银行宏观监管的效力。
三是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创新使得各种金融机构由原来的分业经营逐渐向混业过度,使原有的分工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大量的金融创新工具为投机活动提供了诸多冲击市场的手段。当金融机构通过增加杠杆比扩张信用,以获取高收益时,高风险随之而来,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受到削弱,其稳定性必然降低。另外,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市场、资本流动的国际化,使局部的金融风险能够迅速转化为全局的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易变性,从根本上增加了金融动荡的可能性,例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一方面,金融创新促使债务规模扩大;另一方面,金融创新提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金融市场出现与基本的经济因素无关的不正常波动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创新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金融创新增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创新之后,各机构间交往越来越密切,形成了以资金联系为基础的相关性,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入池资产良萎不齐,证券化产品结构高度复杂,场外市场交易不规范和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造成了不同金融市场和机构间的风险传导。价格形成机制扭曲,当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出现风险,通过债权债务链条很快会传递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酿成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同时,世界金融机构间交往越来越密切,逐步形成了以资金联系为纽带的互惠合作关系,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在金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这种风险还将在国际间迅速传播,威胁到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形成金融创新系统性国际化风险。
(二)金融创新增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
金融创新增加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尤其是衍生业务风险。随着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交易业务的快速发展,衍生业务的风险在不断增加。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风险定价能力还有待于提高,风险转移和对冲手段还较少,大部分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造成大量的衍生业务风险。同时,表外业务发生时,银行虽然没有资金外借,但银行承担了潜在风险,这些潜在风险一旦转变为现实风险,将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所以,表外业务的风险也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
(三)金融创新增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目前各基层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基本集中在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中则以个人理财业务为主),负债业务产品创新缺乏,创新产品的覆盖面不广。同时,现有的产品基本为总行统一研发并自上而下予以推广,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业务技术含量较低,没有个性化,这样,加剧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激烈的竞争迫使各金融机构不得不从事高风险的业务,这又导致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增加,信用等级下降,例如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