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

换位思考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换位思考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换位思考的概念

第1篇: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

邹韬, 资深工业设计师,在工业设计领域有多年工作经验,是首批通过国家资格认证的工业设计师。曾先后供职于长虹集团、东亚电子和香港Altplus 设计机构。目前为深圳市知行创新工业设计公司创始人,设计总监。曾连续3 年获得国际消费电子最高荣誉——CES 国际消费电子创新设计与工程奖,并获包括红点奖等诸多国内外奖项。商业设计成功设计案例多项。

近期在和朋友讨论的时候,说到“人性化”设计、以用户为中心(UCD)的设计等话题。就这个话题,其实可以浓缩为3 个字——“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既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基于这个概念,会在设计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传统的设计流程中,在设计研究阶段,我们通常会做3 个方面的调研——市场研究、用户研究与技术研究。其中,市场研究主要是对目标产品目前面对的市场来进行的,主要对行业的趋势、主流产品分布、目标产品在市场上的占位以及期望的位置,主要分析工具用市场细分mapping 的方法;用户研究则是对用户的基本生活形态、需求,或者在使用时遇到的困难进行研究;技术研究则是针对目前的技术框架进行了解。

基于这些研究的结论,我们会结合企业本身战略来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我们所说的“同理心”,最直接的理解就是用户研究的部分。或许读者会感到疑惑,在上面说的用户研究中,不是已经对用户进行系统研究了吗?再对用户已经有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同理心”概念的目的是什么?

先说用户研究的定义和方法。用户研究的首要目的是对目标用户群明确、细化产品概念,并通过对用户的任务操作特性、知觉特征和认知心理特征的研究,使用户的实际需求成为产品设计的导向,使产品更符合用户的习惯、经验和期待。而用户研究的方法则是经过用户访谈、情景实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步骤,建立用户模型,从而指导设计。我们传统的做法都是如此。

但是在进行这个步骤的过程中,加上“同理心”的操作方式与一般正常操作的方式,即使是同样的步骤,结果也是有巨大的差异的。那是因为,通过表面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很难挖掘到用户核心需求和真正的“痛点”。

传统的做法,在用户调查时,通常得出的结论是性别、年龄、收入和居住等基本信息;并依靠:为什么购买此类产品,一般平时如何使用该产品,在什么时候使用,在使用中有什么困难等数据进行“用户画像”(图),甚至会针对用户的期望做出产品的调整和改进。很多大公司还有专门的用户研究团队,但是这些精美的报告通常是好看并不适用,因为推出市场后,就会发现效果不好——

目标用户不买账。因此就只能不断改功能,改变目标用户,结果还是碰壁,最终甚至退出市场。

究其原因,用户在考虑产品功能时,往往不会想到实现的难度,甚至不会考虑这个功能真地推出来之后,是不是真地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直接问用户的意见,他们可能会说很多,但是照办之后,却发现用户并不会用到。

这种时候“同理心”就非常重要了,只有设计师去体验和感受用户,通过目标用户的生活方式,或者把自己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去理解用户的感同身受,才能挖掘到用户的真实需求。

例如,要做儿童平板电脑,一方面可以回忆自己孩子时期的感受和体验,另一方面就是跟孩子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了解他们现在的困惑和烦恼。这样与调查孩子每天怎么生活、上学,怎么做作业、玩耍……得到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

另一个例子:很多概念设计师设计的针对盲人的作品,看似非常人性化,实际上并不好用,我建议用两个方法可以验证其设计是否符合盲人用户的实际需求:与盲人交朋友和真正体会盲人的感觉。可以用眼罩蒙住眼睛过上一天,或者跟盲人一起生活,去感受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这些是医学数据和用户画像无法帮助到的。这才是设计师的真正的“人文关怀”。

第2篇: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一课“倒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判断推理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倒数的概念,并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字谜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吞”“昱”“杏”“旮”这几个汉字)

师:这几个汉字都是上下结构,如果把这几个汉字上下调换位置,同学们能认识它吗?

(课件出示调换位置后的汉字——“吴”“音”“呆”“旯”,让学生读出这几个汉字,并观察这些汉字的特征)

师:在数学中有没有这样特征的数?如果有,请举出例子。

生5:在这几组数中,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教师验证)

生6:两个分数的乘积为1。(教师验证并板书两个分数相乘的结果,如下)

师:具有这样特征的数,同学们能不能给它起个名字?

生7:分子、分母相互颠倒的一组分数。

生8:倒数。

(师揭示课题并板书:倒数)

【设计意图:从中国汉字的结构特点引入,既沟通了学科间的联系,又形象地说明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结构特点,并以此激发了学生对倒数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列举出的有趣的数为题材,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出这组数的特征并揭示课题,为总结倒数的概念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归类总结

师:根据上面各组数的特征,说一说什么是倒数。

生9:分子、分母相互颠倒的两个分数。

师: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颠倒,它们的乘积是多少呢?

生10: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生11:对。

【设计意图:通过对具体的例子进行辨析,进一步强调倒数是对于两个数来说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通过对三组数的辨析,加深了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为下面求一个数的倒数做铺垫。】

师:试一试找出下面四组数的倒数。(学生先分组相互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总结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师:如果是真分数或假分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如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设计意图:通过求四组数的倒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怎样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的倒数,并通过分析得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好。下面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请用最快的速度完成练习1(试一试)、练习2(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练习3(猜一猜我是谁),比一比谁做得对。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反馈,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适时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倒数的意义,明确倒数的特点以及会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四、拓展提高,发散思维

出示:在〇里面填上“>”、“

师:〇里面都填“=”,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下节课我们再一起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倒数的应用,并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进一步的梳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

教学反思:

“倒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第3篇: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

换位思考在语法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田  亢

(无锡市堰桥中学,江苏  无锡  214174)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倡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要从用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本文以高一定语从句的教学为例,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就如何换位思考,以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设计语法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定语从句;语法教学;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换位思考”就是指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意识地转换位置或角度,以有利于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重新站到另一个立场和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从而求得更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换位思考要求教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在备课过程中改变以往注重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或教参的倾向,转而重视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就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取向。这样,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就不仅仅要琢磨怎么讲得透彻和全面,而应重点研究的是:什么样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怎样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眼、口、手、脑并用。

在换位思考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设计《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定语从句的语法教学时,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方式学习语法

我在自己授课的两个班级(共80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是:你最喜欢并认为对你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在问卷中,我给学生列出了8种学习方式:即“听讲、背诵、作业、自学、小组讨论、游戏、读名言名著、观看图片视频”。结果表明,排在前三位的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是游戏、观看图片视频和小组讨论。顺着这个思路,我能不能对我的英语语法教学进行一番新的尝试呢?因此,在设计定语从句的导入时,我从前面所学的课文中找出两个代表性的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1)My favorite teacher was Miss Burke. She was the teacher who taught us English Literature. (2)I was glad that all my classmates enjoyed the cake that I made.让大家观察,找出定语从句。学生已经学过这些句子,因此很有信心进行观察和分析。接着设计了谚语竟猜的环节:(1)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不到长城非好汉。)(2)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3)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结果好,一切都好。)(4) It’s the first step that costs.(万事开头难。) (5)True friendship is like sound health,the value of which is seldom known until it is lost.(真正的友谊犹如健康的身体,失去时方知其可贵。)让学生自主发现定语从句,进而分析总结出定语从句中关键的几个概念:定语从句,先行词和引导词。然后给出了著名影奥黛丽·赫本的一段很富有人生哲理的一段话:

The beauty of a woman is not in the clothes (which/ that)she wears, the figure (that/ which) she carries or the way (in which / that) she combs her hair. The beauty of a woman must be seen from in her eyes, because that is the doorway to her heart, the place where love resides. (女人的美丽不在于她的着装,她的身材或是她梳头的姿态。女人的美丽一定要体现在她的眼睛里,因为那是通向她心灵之路,而心灵是爱的住所。)请学生进行欣赏并由此引出如何分析并选择关系词的问题。

二、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操练语法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教育部,2003)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操练不仅能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而且能延长学生兴奋专注的时间。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操练方式:(1)Who am I?游戏。课前教师在每张小卡片上写上一位名人的名字,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抽一张卡片,在组内展开讨论,然后派一位学生用含定语从句的句子去描述,请别组的同学猜这位名人是谁。(2)句子接龙。将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每组给出一个简单句子,以游戏接龙的方式,让学生将句子一个一个的扩展开来。如:The girl is reading a book under a tree. ----The girl who sits next me is reading a book under a tree.----The girl who sits next me is reading a book which is borrowed from the school library under a tree. ---- The girl who sits next me is reading a book which is borrowed from the school library under a tree which is very tall. (3)看图说话。如:利用多媒体,给出三幅有趣的图片,上面是三只不同的猴子,提问学生:Which monkey do you like best?

 

 

 

三、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老师在课堂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是教师展示学识的舞台,学生只能在教师设计的环节中被动地接受知识。但现在的英语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教师在课堂中“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对学生的需要、思想、情感的理解,站到学生的角色地位上考虑问题,以心理上的角色扮演代替现实中的扮演,从而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频”,保证教育信息最佳接受效果的实现。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智力潜能,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及主动权最大程度地还给学生,做到以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譬如在做定语从句的课堂选择练习时,学生的答案选项有较大差异,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先给出各自的答案,如有不同,各自摆明理由,谁讲的最有说服力就听谁的。而我则置身于学生中间,不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再进行答案点评和疑难解答。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一个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变满黑板或满屏幕的语法规则为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流的活动,课堂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分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园地。

                                                                                      

参考文献:

[1]庄艳玲.“多媒体-情境-语法教学模式”及其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08).

[2]孙家芳.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感知究用”教学模式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09).

第4篇: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职女生 自我管理能力 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77-01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就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教育教学作用影响下,学生能动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判断、控制、组织、管理的能力。

一 中职女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

中职女生自我管理能力,是中职女生在独立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基础能力,是自我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保障,同时也是自我认识、调整、规划的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定位的扮演过程。目前,中职女生自我管理能力表现为以下几种形态:

1.被动型

被动是指受外力推动而动。中职女生大多数表现为文静、内敛,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过程中,女孩子被传统文化影响更为深刻,因此,被动接受各种管理、约束,觉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思维意识在长期被动中形成定势,墨守成规。

2.叛逆型

叛逆型与被动型截然相反,这样的中职女生敢于向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叫板”,她们不懂迂回,不会婉转,而是直接地与环境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这种学生思想激进、勇于打破常规、另辟蹊跷,是学校的另类学生。中职女生大都处于生理、心理发展迅速时期,受外界诸多因素影响,波动性较强。特别是心理逐渐成熟的过程,需要不同的经历和过程过渡,往往在行为上变现为我行我素,更有甚者,与家长斗,与学校各种规定、制度做斗争!

3.自我型

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身体、心理也在成长中,她们有自我的意识和主见,一种自我认识更加地彰显,成为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过程中的接受者,同时又是一种评判者,更有甚者以一种批判者的姿态出现。

二 在德育课堂中如何提高中职女生自我管理能力

1.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法,认清角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德育课概念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教师可以采用“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法,即德育课程概念,告知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是什么,该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可以结合社会想象,如“郭美美现象”“小悦悦事件”,让学生通过“想”、“看”、“说”这样一个过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2.通过“换位思考”法,换位角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德育课堂要生动、有效,同时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课堂。“换位思考”法就是一种较好的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学生被动变为主动,教学客体变为学习主体。在生活、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对自我进行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在换位角色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当然也是一个中职女生自我管理能力全过程的演绎!

3.通过“设身处地”法,进入角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设身处地法”是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立场,替别人的处境着想。职业学校学生到校除学做事外,更多的是学习“做人”。学生首先要有“做人”的意识,才能激发学生“做事”的热情和激情。如何培养学生“做人”?“设身处地法”就是一种好的方法。学生处理现场的能力,本身就是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体现。“设身处地”法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较好的发挥,发挥学生积极性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通过“现身说法”法,演绎角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德育课堂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有效场所。每个班级都有“另类”学生,她们的表现往往是“独树一帜”。对这类学生,在德育课堂上,教师可以用“语言类”“小品类”或“法制类”等节目,将他们的行为和表现,在德育课堂上再现,也可以让学生“本色演出”或“友情演出”,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课堂过程中,这样的德育课堂很有时效性、观赏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编”“导”“演”的过程中,认识了自我,剖析了自我,判断了自我,更新了自我!这又是一种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手段。

5.通过“课堂延伸”法,延续角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第5篇: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

对于异性,或许我们都觉得这个倾向是必然的,是唯一的。或许是因为传统思想的缘故,或许这个倾向是显性的;所以我们一般会将异性意外的性倾向归属于另外一个世界,那么,这样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无论是那种性倾向,都不会说只有一个人是这样,都不会给人带来麻烦,都不会让人无可适从,可是,就是这样的简简单单的一个理论却让很多人无法欣然接受,都会认为除异性以外的性倾向是一种病,都会将这种人归作是令人厌恶的类型,谁真正的想过他们?谁明白他们的心情和无奈?

没有人会想过,没有人会明白。异性是自始以来就定形的倾向,所以没有人会去舆论,去反对,去用言语践踏,对于这个倾向,又有什么好说的呢?所以对于另外三种倾向我只能默默的表达。

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不是因为同性恋而爱上你,也不是因为爱上你而同性恋,只是我爱上了一个人,恰好我们是同性而已。有一个评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论哪个性倾向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是泛喜欢的,也就是说,假定你是异性倾向,你不会喜欢世界上每一个异性,同性倾向当然也不会喜欢世界上每一个同性。对于以上而论,每一个都有爱的权利,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他们都不可能喜欢所有的,也不可能拥有所有的。

有的人会说:“同性不是一种精神病吗?”对于这句话,当然不能说是肤浅,只能说是情有可缘,由于传统男女传统搭配的思想的长久灌注,对以外的性倾向或许都会被认为是一种病或者是被人说是恶心;但事实并非如此,爱又并非只能是男女组合,那样爱还会公平吗?或许人们都关注的不是公平与否的问题吧!

所谓:爱的是人,并非性别。如果你否定了否定了这句话,那么可不可以说你只看重性别,而不看重爱?没错,或许这个理论是荒谬了一些,但是就是这样,性别只是为了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而已,又如何能作为爱的因素之一呢?

所以我们不能将异性以外的性倾向说之为是一种病症或者是让人恶心的倾向,我们应该去尊重和接受。如果你自己设身处地的想想,难道不该这样吗?

双性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对于异性和同性都有爱。这种倾向的人到底有没有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也是很少的罢了,但是这种倾向不会被太多的人舆论,是不是因为这种倾向的人有异性之爱在里面?还是因为这不是所谓的“病症”?

无性也是字面上的意思:不喜欢异性也不喜欢同性。可想而知,这种性倾向也不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我也不知道这是因为什么,难不成爱真的不如性别重要?

还记得姐姐以前写的同性小说,虽然最后拿到了稿酬,但是在将小说发到空间的时候却遭到了风叔叔的强烈的反对,他说:同性小说不是被人所接受的,所以写这种小说就是多事之举。对于他的话我认为这是文人相轻(这个概念是姐姐告诉我的),我并非觉得这种小说就是不可以用文字去写,不觉得这种文章会玷污了神圣的文字。

第6篇: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 有效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和得到尊重,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需要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所长,增进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出发。

一、身正为范,感化顽愚

平时,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会做很多的准备,从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启发学生,到如何将重点难点解释给学生,我都会搜集资料,进行精心的准备。再加上课堂中实施恰当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我看得出来,学生们对我的付出也给予了肯定,因而大多数学生都能以端正的学习态度,认真地进行学习。对于有些比较顽皮学生,我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严厉地批评他们,而是在课下找到他们,和颜悦色地和他们聊天。通过推心置腹的交流,学生们都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很多调皮捣乱的学生在课上收敛了很多。 之后,我又经常对他们加以引导,逐渐地使他们恢复了对数学的兴趣。 对于比较偏科的学生,课下我也经常找时间跟他们聊天,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给他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作为教师,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在做一种推销,将自己推销给学生,让学生喜欢你,接纳你,从而热烈地欢迎你。

二、合作学习,培养技能

合作学习是将相邻的前后桌同学组合起来,让他们共同研究、探讨知识点。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将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团队中养成一种合作学习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人人都能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如此一来,学习好的学生会将学习技巧传播开来,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会得到帮助,学会技巧,真正发挥了团队的合作精神。 通过课堂合作学习的实践,学生之间变得团结了,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同时在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中,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取长补短,发挥热情,更有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注重方法,巧学数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常常会遇到“似曾相识”的知识,觉得好像学过,比较眼熟。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在不同领域、不同分支中会有一些类似成份在里面,这样对比、联想,学起新知识来就会觉得比较容易。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这种想法,把类似的地方进行比较分析,加以启迪,让知识之间产生关联, 会让学生由一种思维转化为另一种思维, 从而获得更多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接受、理解和掌握。心理学家认为,孤立的知识容易被遗忘,而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理解和掌握,也易于吸收和灵活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巧用类比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定理、概念、解题方法运用等多方面的关联教学,强调类比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数学知识中的区别和联系,使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发现新的结论,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换位思考,寓教于乐

学习动机是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起因,学生获得兴趣才能够具备探索知识、求知问题的倾向。因此,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体会中出发, 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提出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议论和探索的话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学生一直处于坐在座位上倾听的位置, 跟随着教师的思维机械地接受着知识,教师讲一题,学生做一题,学生普遍的感觉是学得很累,兴趣不浓。“换位法”坚持先设疑自学,让学生先做题,自己设法解决问题,让他们逐步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主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显得呆板,没有生气。要想让学生在思路上有所创新,就要启发学生的心智和思维,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产生学习的兴趣,乐意自主地学习数学。换位思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多动手、多思考,自主讲述,自主评议,做到人人参与其中。换位法给了每个学生当“老师”的机会,使课堂教学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在激发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角色换位的心里,让他们由新鲜感到使命感进行转移,促使他们明白教师的重大责任, 同时也提高了师生关系之间的融洽程度。另外,换位法可以让尖子生在自己学好的情况下,帮助其他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更能让他们所学知识在“小老师”的责任心下得到巩固和升华。同时,在他们帮助别人的时侯,也学会了深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后进生作为教师们都头疼的老大难,在“换位法”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换位法”让后进生充分认清了自己的能力,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肯定和鼓舞,不但改变了学生现有的困境,也提升了自信心,增强了学习动力。

当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四点是我在平时的工作中通过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爱学、乐学,就一定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有所成,收获累累的硕果。

参考文献:

[1]何功学. 有效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 2011,(10) :35

[2]廖信梅. 寻找开启学生再创造能力的钥匙——探索在理化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J].学周刊,2011,(29):109

第7篇: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

【问题诊断】

一、 思维含量低,缺乏启发性

【案例一】“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段

教师创设了猴王分桃子的情境,学生用小圆片代替桃子进行操作。

师: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请帮助分一分,结果怎样?(生动手操作后,师指名回答)

师:你想的和他一样吗?想得一样的请举手。怎样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呢?(个别回答,师板书)

师:如果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又该怎么分呢?结果又会怎样呢?请把你分的结果和同桌说一说。(生动手操作后互说)

师:能告诉大家吗?你和同桌是怎么说的?(个别回答)

师:两次分的结果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为什么第二次分会有多余的呢?(个别回答)这多余的桃子再分给其中的一只小猴行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师:如果一只小猴要分到5个桃子,16个桃子能分给几只小猴?自己动手试一试。(生动手操作)

师:能把你的结果告诉大家吗?为什么也是有多余?还能再分给另一只小猴吗?(指名回答)

师:后面两种分桃子的情况和第一种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你能为这多余的数取一个名称吗?(指名回答并板书:余数)

师:能用算式分别表示出第二、三种分桃子的情况吗?请自己先试一试。(指名板书)

师:你写的和他一样吗?写得一样的请举手。(师手指着黑板上的算式)

师:像这样平均分后还有多余的,也用除法计算。这种除法叫什么?哪个同学知道?(生个别回答后,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问题诊断】

案例一中,教师一直重复着“你想的和他一样吗?想得一样的请举手”“你写的和他一样吗?写得一样的请举手”这样的话,一节课下来,大家都在一样与不一样之间打转,似乎这堂课的目的,就是寻求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和传统的标准化教学又有何区别呢?而且重复同一个问题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听觉疲劳,很难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教师为了引出“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两个概念,设计了一个切合学生生活的情境,然后步步为营,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可谓煞费苦心。然而,学生却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更提不出有创意的质疑,只是在不断揣摩教师的心思。此外,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只需要学生回答“一样”或“不一样”类似的是非判断,即使学生不思考,也可以通过猜测来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仅思维含量低,而且缺乏启发性。

二、 难易失度,先后无序

【案例二】“圆的面积”教学片段

课上,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实现转化,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教师在“转化”这一环节上处理得非常好,通过四次转化(把一个圆分别等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接着,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吗?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无所适从。

【问题诊断】

案例二的问题主要出在难易失度上。教师提的问题太大,前后跳跃性强,没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无法从圆的四次转化中,直接得出圆的面积公式。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考虑学生的认识序,循序而问,步步深入。案例中,教师在学生没有完全领会极限思想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推导圆面积公式,其结果是可想而知。

三、 问题模糊,忽视重点

【案例三】“认识乘法”教学片段

教师课件出示精彩的画面——“动物园一角”。让学生观察片刻后,进行互动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从画面上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畅言)

生:我觉得这里很好玩,有小动物、小房子、小溪、白云和小桥,太美了!

生:我发现小溪的水还在流动呢!要是能上那玩多好啊!

师:除了这些,大家从画面中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还知道小溪里有小鱼呢!

生:我还知道小兔们好像在跳舞。

生:我还知道小鸡好像在啄米哦!

生:老师,那有两座小房子,哪座是小兔家的啊?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呢?

……

【问题诊断】

从案例三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观察大多停留在对画面的直观描述上,没有从数学角度、用数学的眼光去考虑问题,教师的提问含糊不清,没有明确的数学指向性,忽视了教学重点,这很难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反而容易使学生出现非数学活动的倾向。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表达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否则学生听不懂,便会无从下手。

【策略思考】

基于对上述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来提高提问的质量。

一、 立足目标 精心预设

1. 澄清“模糊点”

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常有一些定义相近,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这就是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学生对这些模糊点的处理通常是粗糙的、含糊不清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予以澄清。如在教学“物体的容积”概念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物体的容积和体积都是讲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那么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这一问题,强化容积、体积概念。澄清模糊点,对于加强提问的有效性、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

2. 深化“创新点”

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因此,教师应避免频繁地提一些知识性问题,而应更多地提一些需要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进行分析综合、重组加工的问题。同时,教师需要及时判断问题的答案是否合理,有无独创性,并择优进行引导深化,达到知识螺旋上升的目的,这也是新课程一直倡导的重要理念。

3. 突出“重难点”

课堂提问要抓住教学重点和问题的关键,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抓住要害,切不可随意设问,频繁提问。要做到“少而精,短而实”。此外,教师要根据具体数学知识的性质和特点,设计提问,提问要有侧重点,如讲授新课,要围绕教学要点设计问题;复习教学,要从知识的规律性、易混淆的数学知识点设计问题;习题讲评,要从思想方法、解题规律入手设计问题。

(二) 换位思考 灵动调控

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意外的生成,这时教师就要随机应变,及时、灵动地进行调控。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及时分析学生的认知心理。

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有错误或不全面是正常的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应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新问题,以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或由教师引导学生指出错误所在,要求学生再次审题,审题后进行矫正性发言,弄清问题的实质。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找出学生的“闪光点”,予以正面的肯定,说明这位学生是在积极思考,或许其中就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其次要找到他们的“思维支点”,如果教师一下子不能领会学生的回答,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说思考过程。这既是教师应变能力的反映,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

第8篇: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

技巧1:用“规则”帮助讲道理

吃过晚饭后,凡凡(3岁)一直在看电视,妈妈又给他讲道理,说看电视时间太长了对眼睛有害,搞不好会得近视眼。凡凡听了之后点点头,接着对妈妈说:“再看一小会儿。”妈妈就让他又看了一小会儿。但是过了一小会儿,凡凡仍然“粘”在电视机前,妈妈继续唠唠叨叨讲道理……母子间玩起了“拉锯战”!

点评

道理与实际行为之间是有距离的,父母要帮助孩子拉近这个距离。只讲大道理,却不帮助孩子采取具体行动,是父母的常见误区,其结果是怂恿孩子狡辩。就像凡凡,他知道妈妈的建议原来可以当做耳旁风,于是他口头上不反抗妈妈的建议,但行动上却不执行。孩子的这种“软抵抗”策略比较隐晦,家长需要识破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孩子的执行力。

支招

妈妈可以对凡凡提出的“一小会儿”来个明确的界定,例如要求孩子告诉她分针、时针走到哪里才算是“一小会儿”。这样的话,凡凡就没了狡辩的余地,也明白该如何执行妈妈的建议了。另外,也可以给孩子制定看电视的时间,规定时间内可以看,倒计时15分钟或10分钟提醒孩子关电视机的时间,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等时间一到,就果断地把电视机关了。这个时候少讲点道理,因为道理他都懂,需要的是家长帮助他管住自己。

技巧2:用“换位思考”帮助讲道理

妈妈下班一回家,看到星星(2岁半)正在他自己的房间里开心地开着电动玩具狗“哒哒哒”地跑。妈妈问星星玩具狗是哪儿来的,星星爽快地说是在小朋友张洁家玩时拿回来的。再问星星人家是否知道,星星却说:“我明天就还给他!”等妈妈打电话到小朋友家核实后,立即大声严肃地批评星星:“你怎么可以不告诉人家一声就拿回来?我不是告诉你了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想玩的话也得问过人家,你知道这是什么行为吗?这叫偷!”看到妈妈这种表情,星星“哇”地一声吓哭了。

点评

妈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一是不该对孩子发火,哪怕是给孩子讲道理,也不能用这种责怪的语气和孩子说话,二是对三四岁的幼儿来说,其思维模式还是具体形象思维,而且以自我为中心,理解能力弱,没有建立起道德观念,没有“偷”的概念,这样“上纲上线”,提升到道德层面。会伤害到孩子稚嫩的心灵,甚至给孩子留下终生的阴影。

支招

我们不妨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感受他人的心情。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们想想看,如果你的朋友悄’哨拿走了你最喜欢的玩具回去玩。而你要玩的时候找不到,这时你会不会着急啊?” 如果孩子也说会着急,则可以继续问:“那如果知道是他拿走的,你会怎么想?”这是让孩子继续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想象给自己带来的不好心情和麻烦。待孩子“换位体验”完成后,再寻求解决的办法,比如打电话或到对方家向对方说明情况,致歉,求得谅解。并告诉孩子今后不能再犯。

技巧3:用“故事比喻”帮助讲道理

非非(5岁半)手脏了总喜欢往衣服上抹,口水、鼻涕也喜欢用衣袖蹭。妈妈说了很多次,他总改不过来。妈妈终于忍不住发火,一边生气一边不停地告诉非非手脏了要洗,擦口水要拿纸巾,可非非根本听不进去,依然将两只衣袖弄得脏兮兮的。

点评

有时,通过讲故事、比喻的方式让宝宝从故事中领悟道理,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因为有些问题孩子对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也想不到一旦成了习惯,将多么难以改正。通过故事让孩子去想象,通过比喻让孩子通俗易懂地明白,会更有效。

第9篇: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

前些日子,我园在组织业务学习时,大家共同学习了一个即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团队精神”,通过大家共同的学习和讨论,我对它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

以前,我把“团队精神”简单的认为是共同合作,积极完成各项工作,而现在我明白了,那只是“团队精神”的一部分。“团队精神”形成的基础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它是一个国家兴盛的支柱,是一个集体发展的动力。可见,它的重要性大到国家、社会,小及集体乃至家庭。对于一个集体成员全为女性的幼儿园而言,“团队精神”更为可贵。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么三十个女人就是三十台戏呀!若想把戏唱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要想唱出一台另人叫好的戏,那难度可想而知。这就需要一种概念极其明确的精神,需要一种极强的力量,这种精神、这种力量来自于哪里呢?它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尊重和理解!

虽然说“全是女人的地方是非多”,但如果我们都能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为对方、为他人想想的话,我想,头顶会有一方蔚蓝的天,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曾在失眠的日子里,我意识到家长对孩子那份真挚的爱;曾在月色如水的月夜里,我感悟到领导那严与慈相交融的工作态度;也曾在瑟瑟秋风中,看到教师们带着牢骚而满腔热忱的投入工作,看到她们对集体、对工作的那份狂热而自豪。自豪自己也是她们中的一员——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自豪我们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团队精神!

我想:如果大家都能向彼此伸出你我的手,多一份信任与支持、多一些理解与帮助,携手共育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