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的重要性范文

科研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的重要性

第1篇:科研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关键词:畜牧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

1 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的形势离不开科研的推动,在科研的指导下,科技成果技术推广体系完善的情况下,畜牧业的发展由传统的方式转变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方式。结合这一形势的发展,作为在校畜牧专业的大学生更应该参与到其中来。现在,从国家政策到高校制度,都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科研当中,大学生参加科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老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创新课题项目;二是,以在校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学生以完成毕业论文为目的的参与科研[2];以往在校学生中参加老师科研项目的主要群体是研究生,但随着我国科研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增加了大学本科生的加入,这些人群的加入,给我们的科研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同时,使相对“枯燥”的试验变的有活力。

大学生在校学习,经历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动手能力和一些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的实验及实习培养后,对畜牧行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就以家畜饲养为例,目前我国养殖由传统的家庭散养逐渐转变为规模化的饲养模式,这一转变不仅是养殖规模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科学的饲养管理下,养殖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学的饲养管理就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包括动物的繁殖、生长和发育等研究。如果作为畜牧专业的大学生,不具备专业素养,认识不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很难推动畜牧业的发展,自己在该行业的发展前景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有了专业知识的基础,在专业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大部分畜牧专业的在校学生能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也能意识到具备科研创新思想和掌握基本科研技术对自己在畜牧业的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同学积极参与到其中。

教师申报科学研究项目成败的关键是选题,同样,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创新课题还是毕业论文设计都需要做好选题。就大部分学生而言,其选题是在该专业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的范围之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工作志向自主选题,然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始立项、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完成等工作。

虽然学生的选题是在教师课题的基础上选题,文学艺术论文但依然需要学生进行一系列课题设计相关的工作(包括立项、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操作),让学生自己经历每一个过程,才能有成熟的科研思想。一项课题包含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明白三个问题:课题是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这些,明白了这三个问题也就完成了课题的设计,达到了立项的目的。搞清楚这三个问题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科学依据,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

立项的完成,就进入试验操作,这也是一项“繁琐”的 工作。学生要从原材料、试剂、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各方面独立、主动、按步骤地实施方案,做好试验结果记录,再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试验结果,得出试验结论,并对该结论加以讨论。有时候在试验完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败,这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并找出失败的原因。这一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能使其所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外还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遇到问题时的承受能力更强。

2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第2篇:科研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管理模式; 重要性;论文下载

高校作为我国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家科技水平的主力军。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取得及科研水平的提高,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持续发展的形势下,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给高校的科研发展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一、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

现阶段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科研工作在高校教学及发展领域的地位愈加重要,高校科研工作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表现出学科门类齐全、科研人才聚集、科研成果丰富、科研信息灵通等发展优势,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然而,在科研管理模式、科研管理体制、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也表现出了严峻的问题和弊端,制约了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有效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重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科研管理模式、科研机构、科研人才及相关工作人员几个方面。现阶段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科研成果转换和科技创新的激励不足,许多高校的科研经费分配和科研奖励机制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先进的科研成果难以和市场形成有机结合,成为让学生观摩的实验室样品,造成了先进科技资源的浪费。同时许多高校的科学研究依旧停留于注重学术、忽略经济效益的思想层次,导致科研成果转化困难,滞后了高校的科研发展。

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动力及研究能力不足也是影响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现代化高科技技术成果的产生和问世,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科研工作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研究活动,仅仅靠单一学科的理论及技术支持是不足以高效实现的,只有与其他学科领域建立紧密的联系,集思广益,吸取众多学科的知识精髓,才能保障科研成果的精良。目前高校与企业及其他学科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科研协作,对科研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消极影响。

现有科研人员研究动力不足及优秀科研人才的严重流失也是现阶段阻碍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许多高校以事为本或以物为本的科研管理模式导致现有科研人员的研究动力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使得科研工作领域面临人才流失的发展瓶颈。与此同时,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的管理观念过于陈旧,导致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上项目、列计划、要经费”的程式性科研现状,影响了高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量化+开放”科研管理模式概述

“量化+开放”的科研管理模式,是指在明确科研目标和科研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开放创新性的科研管理体系、更新科研管理理念、拓宽科研管理思路等方式实现学术科研工作与市场经济活动之间的良性结合。“量化+开放”的科研管理模式注重科研项目的量化、科研管理思维的开放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向市场的开放。在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新时期,高校的科研工作只有积极创新科研管理模式,与市场建立紧密有效的联系,明确工作重心,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之间的良好转化,将高校学术性的科研机构向高端科技产业方向发展,以适应社会变革、技术创新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集中型科研管理模式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忽略了其实用性和经济性;服务型管理模式注重科研工作的学术性和服务水平,忽略了科研工作与经济活动的关联性。“量化+开放”的科研管理模式将高校科研机构作为科研产业中的基础环节,将高校的科研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联系,以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及实际应用为研究基础,综合发展科研工作的学术意义和经济意义。

三、 建立“量化+开放”科研管理模式的方法和重要性

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形式及国民经济体制要求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为高校的科研工作及科研成果转化提供高效、高质的服务。“量化+开放”科研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能够明确高校科研目标,帮助科研机构建立科学的科研发展规划,改善高校科研管理实践中“重成果、轻转化”的落后模式,增进高校科研成果创业化水平,积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科研立项、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及产权保护,使高校的科研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对提升高校科研水平,促进高校科研工作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量化科研项目、明确科研目标

所谓量化,就是将科研目标或科研任务具体明确,使复杂的科研管理工作通过合理量化变得简单、清晰。在进行科研立项的过程中,科研机构应注意将科研项目与实际应用及社会经济紧密联系,准确判断科研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行性,有效规避科技资源浪费。

2、拓宽管理思路、更新管理理念

建立“量化+开放”科研管理模式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应用科学的方式评价科研工作,积极开放管理思想、拓宽管理思路,将科研质量管理与科研性质管理有效结合,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完美统一。同时应用开放的思想大胆实施新举措,与企业建立合作研究或委托研究的科研模式,在确保知识产权的同时,将科研成果最大限度的转化。

3、 紧密联系市场、实现成果转化

在高校科研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

目标”的基本原则不断创新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为科研工作寻找市场和成果转化的渠道,与企业之间建立科研协作的关系,通过加强高校科研机构自身的技术创新,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有效增强高校科研机构成果创业化及技术产业化的能力。同时合理分配高校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资源,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学技术产业化的积极性,实现高效科研知识产权学术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总结:

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创新是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必然要求,“量化+开放”的科研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科研工作的经济性原则,有效保障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既适应了社会经济体制,又满足了高校科研机构自身的需要,只有积极实施、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才能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兴荣.坚持管理创新,推进高校科技事业科学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1,(22).

第3篇:科研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50-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是体现人的认识过程从思维到再创造的最生动典范,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但农村中学由于受环境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实验教学受到一定影响,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差,再加上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诸如“实验器材”现象。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化学教学须让实验和事实成为学生探究的目标,从而来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新教材从这一点出发,强调实验在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而不应过分追求实验技能的训练。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

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于这一未知领域,学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使学生永远保持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往往需要补充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化学实验,这样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演示实验一直是按教师演示后归纳出结论的过程进行的,整个演示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只是坐等实验结果。严重窒息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摧残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实验的设计中来,让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设计装置展示会”,再由各组骨干同学作为推介员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在学生这些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例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同时教育学生,对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这样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深刻化,效果非常好。

二、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可以获得大量物质变化的第一手感性知识,进一步熟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反应,掌握重要无机化合物的一般分离和制备方法,加深对课堂上讲授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验,学生亲自动手,实际训练各种操作,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技巧。

通过实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独立准备和进行试验的能力;细致地观察和记录现象,归纳、综合,正确处理数据的能力;分析实验和用语言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组织实验,研究实验的能力。

三、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实验,换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准确、细致、整洁等良好的科学习惯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逐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4篇:科研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有效教学

演示实验是教师开展化学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进行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可以说,与传统的理论教授相比,演示实验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规律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很多的化学概念、规律变得更加的抽象化,这对于处于思维转型时期的高中生来说理解起来就带有了相当的难度.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一些一直是化学教师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通过演示实验来展示抽象的化学概念、规律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把课本上的文字直接转化成一些现象、实物,一些真正存于学生眼前的东西,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就拿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来说,教师通过语言教授,告诉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至于为什么,教师还可以再进一步解释:电子的转移会引起元素原子所带的电荷发生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引起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才说电子的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从语言上来说,这样的讲解已经够细致了,但由于这些内容表述起来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在理解起来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该怎么办.这时演示实验就可以上场了.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对以上这些结论进行验证,在直观的实验现象面前,学生想不理解恐怕都难.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等于教学活动成功了一半,因此,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多教师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众多方法中,恰当地运用演示实验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带有一定趣味性的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把对实验的兴趣转移到对知识的兴趣上,这样往往会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化学反应与能量”这课的内容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兴趣,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演示实验:用一个装有酒精的喷雾器喷洒在正在燃烧的酒精灯的火焰山,结果瞬间火焰变得非常巨大,很多学生忍不住惊呼了起来.通过这样一个实验,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化学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有的学生还忍不住想要自己试一下,由于这个实验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拒绝了学生的要求,然而,由这个实验而激发起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兴趣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就是演示实验的魅力所在.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行为是人类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第一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长久以来,重灌输、轻探究的教学理念,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太多的观察机会,从而导致学生观察能力的明显不足.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些演示实验的开展,恰好可以弥补现如今很多学生观察能力不强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习惯,掌握一定的观察技巧.例如,笔者在给学生做“Fe(OH)2制备”的演示实验时,就在实验开始之前给学生提了这样几个观察要求:注意观察反应物加入的顺序以及加入的方法,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现象.就这样,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纷纷瞪大眼睛认真观察起来.待实验结束以后,很多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了解了整个实验操作步骤,不仅如此,有的学生通过观察还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如,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胶头滴管为什么一定要深入到溶液里面?为什么沉淀物的颜色出现一个由白色到灰绿色再到红褐色的过程?可以说,如果没有演示实验的开展,学生就不可能观察到那么多细致入微的问题,提出那么的想法.所以说,演示实验的有效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化学实验是一门科学严谨的活动,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差错都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在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科学规范的操作方式是首要前提.很多时候,在开展学生分组实验之前,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率,教师都会先进行一个演示操作,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掌握更加科学规范的操作方法.因此,演示实验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学生在观察教师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当然,为了保证学生有好的学习榜样,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操作的时候一定要科学规范,任何一个微小的操作都要力求完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样学样,逐渐养成规范科学的实验操作习惯.

如今,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演示实验的开展状况依然不够理想,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教学理念的问题,有的是实验条件的问题.但无论在实验教学中有着怎样的困难,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们都要真切地认识到演示实验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陶二红.说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体会[J].学苑教育,2009(6).

[2]杨柏松.化学演示实验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1).

第5篇:科研的重要性范文

一、 精确性和逻辑性

课堂语言的精确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准确的判断。做到惜字如金、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这样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彻 的正确认识。不能用自己生造的词句或地方方言来表达概念、性质、定理等。例如“切线”和“切线长”、“角对应相等”和“对应角相等”“三角形一边的中线”和“三角形一边上的中垂线”。这类语言就缺乏准确性,这些不科学的说法很可能使学生产生误解,甚至造成错误。数学以严密的逻辑结构作为学科的骨架,违背了逻辑就违背了数学的真谛。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言之有据、有因有果、全面周密、符合客观规律。如学生学完正方体后问老师,正方体是长方体吗?老师是这样回答:“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一切特征,所以正方体是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样回答有根有据,理由充分,逻辑性强。又如有的老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视了“同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这是理由不充分,语言不严密,缺乏逻辑性.

二、 启发性和教育性

启发性的语言是开拓思想,激活思维的重要因数。正如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叙述,好教师的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当学生的学习精力保持的情况下,应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任意三角形”一节时,开场白是:“你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又如教师在讲游戏“找朋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有一个数据“第三列”需要知道什么信息,才能确定好朋友的位置?如果知道“第二排”你能确定好朋友的位置吗? 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开拓思想,激发思维,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积极思考、认真地讨论。只有通过启发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教育性的教学语言是学生良好的思想形成的关键。如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教育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将来担任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打下基础。

三、 形象性和趣味性

形象性语言是增强直观以形动人,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形象化、具体化深奥的 知识明朗化。教师面对的是一些社会阅历不深,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他们极缺乏对事物的直接认识。因此,教师课堂语言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 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生动化。如:教学“有理数的 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 为正数,黑色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没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运用实物教学,将长方体的6个面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还有12条棱,分为3组,每组4条棱长相等的概念。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风趣和幽默含蓄,可以使学生在欢娱中获得知识,得到启迪。如我在讲授“线段的黄金分割”时介绍了人体有许多黄金分割的例子。如人的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而膝盖又是人体肚脐以下部分体长的黄金分割点。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四、 情感性和审美性

“情感是一切艺术之母”情感性是艺术的内隐特征。数学教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作为一门艺术,则主要运用情感,以情感人。首先,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和交融的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课堂教学语言必须融进美的创造和追求,才能达到艺术境界。数学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内在之美。比如:几何图形的对称、和谐的形象之美,直线给人的豪放爽直之美,勾股数给人的奇妙数据之美,几何证明的简洁明快,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无处不体现数学的美。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验这些美,使数学课堂充满美的气息,让学生身心得到美的熏陶。

五、 态势语言的运用

第6篇:科研的重要性范文

首先,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勇于表达、敢于表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积极的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而在学生处于高度紧张地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心理安全与自由的地方,他们思维的火花、表达的欲望是难以迸发出来的。

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 倾听是一种美德,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是接纳对方、尊重对方的具体体现。教师学会了倾听,无形中会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不管发言的孩子是优生,还是差生,老师都要一视同仁,公正评价;不管表达的观点正确还是错误的,老师都要给予鼓励,积极引导;不管发言的内容是预设之中的,还是意料之外的,老师都要心态平和,耐心倾听。即便是语无伦次,教师也要俯下身子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困惑、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等。

二、怎样让学生有话说

这需要老师积极引导,正确指导学生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思维成果;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提问,课堂应摒弃是非性、选择性等形式化的、无意义的提问;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探索、体验的机会,学生就有话可说。我的课堂上,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述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品评题中某个字词的重要价值,可以说解题思路,说解题注意点,说思路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说计算技巧,也可以评价他人的观点,评价他人的作业,交流学习的体验,介绍解题经验,总结整堂课的收获……

课堂上,人人都要争取“说”的机会,但是一个47名同学组成的集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展现自我的好机会。为了能让大家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每堂课我都会组织孩子们把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收获与同桌分享,或与学习小组成员分享,回到家,再与爸妈一起分享。

起初,我班孩子的发言也仅仅局限于陈述性的叙说,思维含量并不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他们敢于标新立异了,敢于提出问题了,甚至敢于质疑课本了,敢于质疑老师了。因为他们拥有了一份勇气,收获到一份自信,更愿意去尝试、去探究、去挑战了!

前几天,教学《小数乘法(第二课时)》。因为有第一课时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基础,有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本课的学习任务相对轻松许多,所以我安排同学们自主学习。不到十分钟时间,大家便开始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了。

同学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围绕着“当位数不够时,应该用‘0’补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通过自学,我懂得了:位数不够时,要请‘0’帮忙!”

“对!0起到占位的作用!”

“我觉得,添0还应注意所添0的个数。句子中‘补足’的意思就是:缺几个0,就补几个0。”

“当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大于整数乘积的位数时,就需要用0补足。”

“哎呀,其实,要找对小数点的位置,关键是记住昨天的结论: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嗯!”

你一言,我一语,有粗浅的理解,也有深入的剖析;有心灵的共鸣,也有个性化的见解,还传来了质疑的声音。

“老师,为什么0.28乘0.28,乘积会变小了呢?”

“0.28乘0.28,表示的是0.28个0.28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当然会比0.28本身来得小!”

“物体的个数是不可以用小数表示的!”

“0.28是百分之二十八,我觉得0.28乘0.28,表示的是0.28的百分之二十八是多少?所以,结果应该只是‘0.28’的一部分,自然就小于0.28了!”

……

第7篇:科研的重要性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70-01

医学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生命活动的规律,促进和保护了人类的健康,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具有规律、客观、理性的一面;其二,因其涉及到的对象是人,因此受到多个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能动性、主观性以及个体差异[1]。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的认识到人文因素的重要作用,因而在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加入了人文关怀,这显著地提升了护理服务的质量。

1 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人文关怀主要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对人的生活条件以及尊严的肯定,也是对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疾病逐渐重视起来,同时也关注个性和共性。这些都是现代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以及整体护理模式中的主要内容[2]。(1)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因儿科患者比较特殊,均为未成年人,对疾病的表达有一定困难,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诊治,需要医护人员给予特别的关注;当孩子生病时,患儿的家长格外的紧张,常常出现一种一人生病,全家总动员的局面,这就使得儿科医护人员备受关注,同时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更高。不但要求护士要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同时还需要护士有很好的专业素质,能够根据患儿的情况及时给予适当的护理措施,尽快得到患儿家长的信任,积极的配合医生诊治[3]。(2)引入人文关怀,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在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只有不断的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满足不断发展的医疗护理需求,提升患者的满意度,进而将整体护理质量提升。因而,在儿科的护理过程中,要实施人文关怀,不仅能够使护理增强整体护理意识,同时还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4]。(3)减少护理纠纷投诉事件的出现:因实施人文关怀,护士在具体的操作时优良、规范,一致得到患儿家属的好评和肯定,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将护患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2 人文关怀护理方法

2.1营造温馨环境,消除患儿疑虑和恐惧

儿童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患病的儿童到医院就诊及住院治疗可能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我院根据患儿的心理需求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根据患儿的需要和喜好设计病房,最大限度的降低患儿对医院及病房环境的恐惧感和陌生感,提高患儿的耐受性和适应性。

2.2取得家长的支持和信任

儿童到医院就诊均需要有家长陪同,较小的儿童疾病的主诉也需要家长代为完成,因而,面对家长时,要给予充分的理解,耐心倾听,尽量满足其所提出的合理要求。与患儿家长进行很好的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信任,这也是为患儿提供诊治的前提条件。护士在与患儿及其家长第一次接触时就要留下好印象,除了了解常规的信息外,还要对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有效的给予支持和安慰。

2.3注重细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孩子的天性使然,护士应以一个母亲的爱来面对每个患儿,同时通过自身的细小行为表达出这种爱。在平常的护理操作中,要正面的、热情的的面对患儿,多使用鼓励性语言[5]。在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耐心的进行解释,遇到有疼痛的检查时,要给予适当的夸奖,时期能够勇敢面对。另外护士还应善于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如对患儿微笑、触摸患儿,让患儿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2.4美化各种宣传栏和告示

根据儿童的特殊性,将本科室主任、主管医生、主管护士、护士长等照片通过彩图的方式粘贴在每个病房的门口,以便患儿及家长随时查阅。此外,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如发热、感冒等可运用彩色图片或者卡通等形式粘贴在患儿的床头、走廊灯位置,让患儿及其家长能够随即看到,患儿出院前要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可提供科室的电话以便咨询。

2.5具体护理方式要灵活

患儿的好奇心较重,处于安静状态时较少,多活泼好动,因而,如果病情允许,应为其提供方便活动的场所。也可为患儿讲故事、播放动画片等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缓解其痛苦感,在一些检查时允许一名家长陪同,降低患儿的躁动、不安症状,积极的与患儿家长沟通,降低护患纠纷出现的机率。

总而言之,医学是一门有关人的科学,因而“正本清源”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一人为本的理念上。而在儿科护理中注入人文关怀因素及时将护士的日常工作于患者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以便满足不同患儿的需求。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满足患者的需求才能在当今社会的医疗行业中立足。

第8篇:科研的重要性范文

摘 要:验以它新奇生动、奇思妙想的特点和无可辩证的事实性在物理课堂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近些年来,高考试题对学生的实验考查给予较多的关注,其中所考察实验主要有: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操作顺序、器材选取、误差分析。然而,受应试教育"重习题,轻实验"和"重分数,轻能力"观念影响,忽略实验能力和严谨科学素养的培养。下面我就教师演示实验和模拟实验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实验教学;物理课堂;深刻理解

物理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模拟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在课堂中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它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一、课堂中引入实验可以激活课堂氛围

物理学科是一门富有很强的逻辑性的教学科目,有它自身晦涩难以理解的方面,往往学生在学习中只是理论性的死记硬背一些表面上的公式,并对公式在试题中加以应用,即使课堂中会使用公式,但学生心里存在困惑、质疑。通过引入规律的验证实验,可以激使本来沉闷的课堂氛围转向奇特有趣,打消学生心里的困惑、质疑,重新理解、认识规律,使学生坚定不移地相信确实存在物理学规律。

实例一:在讲授热力学第一定律中,说“在没有热传递的情况下,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于上述规律学生没能深刻理解,只是记住规律,课堂也显得没有活力,但是引入打气筒实验装置,学生好奇心调动起来,通过展示实验装置的构造,压缩活塞使得气缸内火柴燃烧,让学生对不可思议的现象做出对于规律正确的理解,同时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实例二:对于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引入磁感线来描述磁场,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磁感线,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磁体和铁屑隔着玻璃相互作用实验,可以清晰看到磁体周围铁屑排布勾画出的磁感线排布,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把抽象的磁感线用具体的铁屑排布直观地体现出来。如果没有这个实验,只是讲授磁感线的知识,或许这堂课很沉闷,但是引进实验课堂就有了活力,学生有了学习的激情。

二、课堂中引入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是通过无数次实验总结或者通过理论推导实验验证得来的,往往许多规律都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按照生活中的现象来理解物理学的规律,多数情况下不能确切地掌握物理规律。但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总结,可以得出正确规律、理解物理学规律。

实例:为了研究单摆的共振现象引入如下实验装置,让A摆驱动B摆、C摆和D摆做受迫振动,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得出在受迫振动的三个单摆中C摆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即得出“做受迫振动的物体当外界驱动力的频率和固有频率相等时,振幅最大,物体发生了共振现象”。

本节内容如果不采用实验,只凭课本内容照本宣科,让学生很难理解共振是怎样一回事,而且课堂很沉闷,师生互动也吃力。

三、课堂中引入实验可以丰富课堂内容

物理学是丰富多彩的学科,物理课堂教学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但物理规律有其晦涩难懂的方面,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借助物理实验通俗易懂地讲通规律,应用到实践中。切忌只图省事,或存在危险而不进行教师演示实验。物理实验的引入,可以避免单一枯燥的教学,丰富物理课堂内容。

第9篇:科研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关键词: 力学课程 实验环节 科学素养 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 力学课程是工程技术人才所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的概念性强、抽象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课程中实验环节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实验对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实验环节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深对实验环节教学的探索,提高实验环节的课时比率,提高力学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前言

力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大部分的工科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学习。按照学生层次、专业类别、力学知识深度的不同,力学课程包括《建筑力学》、《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对于建筑,机械,航空等这些与工程结合密切的专业来说,力学课程是及其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这些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的一个重要前提。力学课程的特点就在于它所研究的问题都是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是在生产生活中实实在在所遇到的问题。我们知道,实验也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之一,因此力学课程的学习与实验就有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在力学课程中加开实验环节,就成了学好力学课程的有效方法。力学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实验环节,加入实验环节是学好力学课程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实验环节在力学课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2实验环节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力学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认识活动行为的重要动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怀有兴趣,便会抱积极的态度、以愉快的心情去参与进去,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一种无穷的乐趣。而力学理论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课程内含力学相关基本概念和术语,有很多易混淆的名词,力学作用情景抽象,实际应用性强,如果不加以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会很容易让学生知难而退,放弃对课程的学习。因此必须针对力学课程概念性强、抽象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对学生进行一步一步的引导,这就需要力学实验的配合进行。力学实验主要包括材料力学实验,结构力学实验,根据课程的重点难点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达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目的。比如在材料力学部分,材料的拉伸、压缩、扭转等内力的概念在学生中有很多疑点,必须给予明确而有说服力的解释,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讲解每一概念后,到实验进行对应的实验项目,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的指导,对实验后的试件破坏形式和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力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解决了力学课程概念性强,情景抽象的问题。对于力学课程实践应用性强这个特点,这就要求在讲课过程中必须加入工程实际问题的举例。比如说,在材料的轴向拉伸和压缩试验中,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在工程实际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个实验可以对机械零件,建筑材料进行检测,是研究材料性能,设计新零件等所必须要进行的实验,比如说:起重装置中载重件的设计、减速器中传动轴的设计等都需要进行实验,都需要经过周密的科学的计算才能设计尺寸选取材料。在力学课程的教学中根据课程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实验项目,激发学生们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养成从实验方面解决问题,在快乐中学习的习惯,教师应充分利用力学学科的特点及实验条件为课程服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在力学学习中的问题。

3实验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主要包括人们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等三方面,科学素养是公民基本素质的一部分。当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时代呼唤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已成为今后社会进步、国家生存发展对公民综合素质的普遍要求。现在努力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新世纪的公民就意味着将来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科学教育的目标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是把如何学习科学纳人科学教育的目标;另方面是强调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应该具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 。力学知识作为工程技术人才的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力学课程的教学也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学生经过高等学校的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诚信的态度和健康向上的精神,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为了达到教育目标,需要靠教育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来体现,而实验环节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理工类的许多学科和专业,力学是主修骨干课程,它既有一条发展的主线,又与其它课程有着密切联系。 通过对力学专门知识的系统的深入的钻研和专业工程中的应用训练,学生逐步掌握广博深入的力学知识,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获得分析和解决工程中与力学有关问题的能力。实验又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力学实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在实验环节进行过程中让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建构,通过使用先前所学的力学理论去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当前试验内容,如果遇到问题需要课后找资料自学,这就培养了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学习;同时在实验中,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的训练,初步瞳得如何从事科学研究,培养了实践能力,即学会做事;在实验中,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与同组同学的沟通与合作,在全班同学面前的表达能力等,既学会协作;同时,学会力学实验的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技术,适应生存。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慢慢的培养起来。

4力学实验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必要手段

实验在各个学科中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实验,不经过实验检验的理论,也仅仅是空头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更是离不开实验环节,在力学发展的道路上,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靠大量科学实验而得到的结果,因而实验能力在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结合实验进行学习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实验教学是一种智力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其功能是巩固加深对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并使学生在接触和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过程中掌握基本测试技能,了解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养成学生手脑并用,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让学生了解进行实验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有效手段。所以,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要培养出优秀科技人才,离不开实验教学。

5力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能力是能够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和新事物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综合,是指能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而以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心理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综合,是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式。当人类进入了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国家之间,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人才的竞争更是愈演愈烈,说到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各个学科教育的重要目的,学科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能力[2]。力学学科的教育更是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力学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手段。工程力学实验作为工程力学课程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动手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形成等都有重要作用。在力学实验包括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等,学生通过基础实验熟练掌握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实验技能。之后,再通过进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用实验的方法结合起来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认知水平。最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此类实验才是实验环节的关键所在,实验者的设计思想和动手能力将在这一阶段集中地体现出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所用仪器,实验步骤,实验原理等,在设计性实验中,学生将成为实验研究的主角,通过专业基础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一定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尤其是提供了所学知识的纵向和横向扩展与创新的舞台,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6小结

力学教学具有理论性、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实验环节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验对教学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但是,现阶段我们的实验教学环节还不是很成熟,有些院校对力学实验课时比率设置较低,或者借课改减少其所占比率。我希望广大的力学教育工作者继续加深对力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尤其是对实验教学环节的创新,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特点,提高力学教育的水平,多多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强的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