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乡村的发展变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的发展变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的发展变化

第1篇: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经济指标反映榆阳巨大变化

经济指标最能直观地反映出当地经济的发展变化。有这样一组数据为我们展示出榆阳区的发展变化:2001年榆阳区的GDP总量为26.3亿元,财政收入7002万,农民人均纯收入132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223元。而截至2008年榆阳区GDP,总量为113.8亿元,财政总收入2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10元。2009年上半年GDP已完成58.5亿元,财政收入上半年是17.5亿元,2009年财政收入力争达到30亿元。短短10年的时间,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生活都实现了几倍乃至数十倍的增长。2006、2007年两年榆阳区连续被评为陕西省县域经济十强之一。

科技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榆阳区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西部大开发10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榆阳区依靠科技力量积极改变调整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起多个农业基地,培育出多个农业支柱产业,让农民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耕种模式。经过近10年的发展,培育起马铃薯、生猪、羊子、玉米、小杂粮、大扁杏、大漠蔬菜七大农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北畜南果城郊菜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合饲养羊、温棚养猪、奶站养牛、笼舍养鸡等先进的养殖技术。借助先进的科技和现代的管理,榆阳区生猪养殖量已达到110万头,被确定为国家生猪良种补贴县区和陕西省百万头生猪基地建设县区。同时还新建了陕西省畜牧业基地和设施养羊示范区,养羊数量达到161万只,已成为陕西第一养羊大区。榆阳区作为全省第一养畜大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畜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一。大棚菜、小杂粮、大辣子、制种玉米等逐渐取代了传统农作物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在南部形成的保存面积达10万亩的大扁杏,已经成为南部山区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围绕农业支柱产业的加工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先进的科技和现代的管理不仅成为农民的增收致富的重要杠杆,同时也让农民品尝到收获的喜悦。

道路交通变化成就引人瞩目

西部大开发10年中,榆阳区城乡道路的变化成就也引人瞩目,2008年新修乡村油路375公里,相当于2006年以前5年新铺公路里程的总和。截止2008年底,榆阳区全面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区乡公路黑色化的目标。路况的改变对人民生活发展变化也带来很大改变,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大大缩短出行时间,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预计到2009年榆阳区新铺公路里程也将达到300公里左右。到“十一五”末,全区将全面实现主干线公路高速化,过境公路二级化,区乡公路黑色化,乡村道路畅通化。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而便利的交通也将带领着榆阳人民在致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循环经济“环保”保育护航

榆阳区在大力发展工业产业的同时,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榆阳区的资源优势和工业产业的特点,走出一条“依托优势资源上项目、提升传统产业抓改造、发展循环经济促提高”的新路子。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抓,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限期进行整改。对不符合环境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准立项上马。大力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空气质量及人民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2008年榆阳区城区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天数达到312天,超过“创模”标准20天。截至2009年7月全区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天数达到230天,空气质量明显变好。有烟煤的全面禁烧,让黑烟笼罩榆林城的现象彻底得到改变,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环保指标,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也得到大幅提升。

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

榆阳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关注民生,积极解决各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榆阳区投资建设了陕西省占地面积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该小区占地总面积634亩,将建成114栋楼,建筑面积共计64万平方米。通过介绍,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这个小区可容纳近两万人,相当于一个佳县县城的总人口数。作为经济适用房最显著特点是价格便宜,该小区将在2010年前半年竣工,优惠的价格,也将使该区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第2篇: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说到雷山县许多人不会陌生,但说到桥歪村,那知道的人肯定就很少了。就是在雷山县内,知道桥歪的人也不多,能亲自去到桥歪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

在去桥歪之前,我对桥歪没有任何概念。当时我只是在雷山县的乡村进行人类学田野考察,然后我无意中听人说到,雷山县内距离公路最远的村寨是桥歪村,目前生活习惯保持得最原始最古老的也是桥歪村,或者说,目前在雷山县境内,文化最落后、经济最不发达的,就是桥歪村。朋友们甚至还说,桥歪人最喜欢的可能不是钱,而是糖,因为在那里,钱派不上用场。

听了朋友的议论之后,我对桥歪充满了强烈的好奇。我决定到桥歪村走一走。选择了在春节时间进去,因为我想看看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里,桥歪人究竟是怎么样生活的?是否真的与现代化绝缘?

行程确定下来之后,我开始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首先,我认真查看了地图,看看从哪里进去路程最近,又从哪里出来最好。其次,我遵照朋友们的建议,购买了相关的生活用品,比如方便面,饼干,卫生纸,手电筒之类,当然,还有大量的糖。考虑到进入桥歪后可能没有电,我把所有的电器都充足了电。我相信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十分原始的蛮荒乡村。

然后,我出发了。一个人,从距离桥歪村最近的毛坪村走路进去。爬大坡,走大梁,翻山越岭,经过5个多小时的艰苦跋涉,终于到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桥歪村。

的确,从外表上看,桥歪苗寨是传统和古朴的。清一色的木楼人家,传统的衣着,难以沟通的语言,随处可见捉襟见肘的贫困生活情景。但稍加了解,就发现其实桥歪村也并不像人们形容的那么“落后”、“原始”。这里有电,不仅有电,而且有电视,通电话,通手机。而且村民使用手机的竟然也不在少数。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桥歪村人对现代化有着一种近乎狂热的追求。桥歪村支书吴昌华家虽不富裕,但却拥有几样时髦的电器――一部彩色电视机,一台DVD播放机,一套功率强大的功放机和音响,一部固定电话,一部手机。我发现,他们对这些现代化的机器很着迷。电视是整天开着,音响也从早唱到晚,手机更是频繁地使用。

到目前为止,桥歪村的确还没有一栋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砖房,但是他们已经十分向往和期待了。吴支书告诉我,他正准备彻底改造他家的住房条件。虽没有说要修水泥砖房,但我从他的描述中,得知他对城市里的现代化生活已经非常的羡慕和神往。“如果通了公路,”他说:“那我们就什么也不担心了。”他不担心什么呢?我猜半天也猜不透,最后到离开时才突然想到,他不担心的应该就是过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我到达桥歪的第二天,村民正在做一件事情,让我很感慨,就是他们把小学校里的木质的篮球架砍倒,换上了不知道是什么单位资助他们的两个钢质的篮球架。我在一旁观看他们以新换旧的时候,感觉得到他们对新东西的喜悦和欢迎是不假思索的,也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如果换了一个有知识有经历的人,他又会怎么想呢?他会不会也跟村民一样毫不犹豫地把旧的东西换掉呢?我想,起码他要伤感一番吧。

就这样,这年春节我在桥歪村吴昌华支书家住了整整6天,直到正月初二我才从桥歪走出来。我没有感觉到他们的生活跟现代社会有什么格格不入的东西,更感觉不到传说中的“原始”和“蛮荒”。我带去的种种生活用品在那里也根本不是稀缺物质,我所拥有的东西他们也都基本拥有,即便没有,他们也不觉得稀奇。

第3篇: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关键词] 动物流行性疫病 调查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53-01

随着病原微生物自身的发展变化,随着物流运输的四通八达,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开始呈现极大的变化态势。很多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变得不可捉摸,因为打破了原来的流行规律,使得以前的经验仅仅只有一定的借鉴价值。面对这些变化,流调部门除了制定好常规的流调计划以外,还要随时做好不确定性流行性疫病的调查准备;作为实践在一线的流调技术人员,亟待努力学习并掌握新形势下的流调必备知识,不然,我们的流调就会在当前流行性疫病防控面前变成“马其诺防线”。

1 当前重点进行调查的动物流行性疫病

1.1 对人畜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疫病。如: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小反刍兽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1.2 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疫病。如:多种动物共患病中的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等;牛病方面的牛结核病等;猪病方面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猪丹毒、猪链球菌病、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等;禽病方面的马立克氏病、禽白血病、鸭瘟、小鹅瘟等。

1.3 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附红细胞体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犬传染性肝炎等。

2 当前重点进行调查的动物流行性疫病发生和流行态势变化

2.1 季节性特点发生变化。如:原本发生和流行季节性很强的口蹄疫、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除了在每年的11-翌年2月份较多发生,转变为10-翌年4月份陆续发生,更有甚者口蹄疫发生在6月份;原本夏秋季节发生和流行严重的附红细胞体病,现在全年都有发生和小范围流行。

2.2 国内企业频引种导致国外疫病的传入。如:圆环病毒、蓝耳病等。

2.3 随着物流的便捷,和部分从业者的责任心缺失,导致疫病的区域性传播更加快速。亟待流调人员快速做出反应。

2.4 病原微生物的变异导致发病情况有所变化。这就需要流调人员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3 结合以上新态势,当地流行病学调查部门和人员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流调方案

3.1 建立固定的流调基站。以动物门诊、乡村兽医站为基础,定期、不定期进行数据统计。

3.2 不定期对养殖场、户做调查。电话调查比较便捷但容易失真;直接面对面调查虽然付出精力较大,相对比较真实,在调查中流调人员要注意谈话技巧,因为很多养殖企业或养殖户比较避讳谈及自己目前经历的疫病。

3.3 定期对固定养殖场户进行免疫效果的监测,把监测数据作为流调的辅材料来分析畜禽群体健康状态及疫病动态。

3.4 通过其他途径辅了解周边疫病流行动态。如:周边市、县流调部门、饲料、兽药厂家的技术人员。

3.5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前往有疫病报告养殖场户采集病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化验诊断。

3.5.1采集病料注意事项

当发现突然死亡或死因不明的病畜尸体,必须先采集耳静脉等末梢血液,涂片镜检。排除炭疽后,才可以解剖和进一步采集病料。

采集病料,夏季最多不超过6小时,冬季一般不超过24小时。采样所用器械、容器必须消毒灭菌,采完病料后,对解剖场地及尸体、脏器要彻底消毒。采集病料时所用器械必须经火焰或煮沸消毒后才能再用。不同的病料应分别装入不同的容器内。

采集病料的种类,应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采集相应的脏器、分泌物或排泄物。无法怀疑是什么传染病,应全面采取。如怀疑猪瘟可重点采集扁桃体、淋巴结、脾脏;怀疑传染性胃肠炎或流行性腹泻重点采集肠道组织和肠道内容物;怀疑禽流感重点采集喉头、气管、肺脏。

3.5.2所采病料保存

液体病料保存法:放置于0.5-1.5毫升的微量离心管中,冷藏保存。

实质器官病料保存法:在短时间内(夏季不超过1天,冬季不超过2天),可先把病料放入冰箱冷藏。

4 对开展好当前动物流行病调查的其他要求

4.1 采集数据时要兼顾饲养管理好、中、差的养殖场户,实验室检测采样要掌握好随机采样的比例,做到采集的数据公平、客观。

4.2 当前流调人员的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4.2.1专业素质: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并在临床中能熟练分辨动物所患疫病大概状况,从而在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上报时不致过于偏颇。

第4篇: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经济; 观光; 农村

西班牙学者RosaMarý´ aYagu¨e Perales (2001)将乡村旅 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TraditionalRuralTourism)和现代乡村 旅游(Modern RuralTourism)两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我国,“乡村旅游”又称为“民俗旅游”、“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包括了农林牧渔业,也可以说是涉农旅游.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尤其是各大中城市近郊的乡村旅游增长速度更快。乡村旅游的开发对丰富城市居民闲暇生活,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内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乡村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1)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转型。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十分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可形成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服务第一、第二产业,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第三产业活动的新需求这样一种良性结构。

(2)“乡村游”促进经济增长多元化。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从而产生极大的联动效应。乡村旅游不仅为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的岗位,而且为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一个大市场,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于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对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山货等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使得乡村旅游接待村与周边地区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延长了旅游的产业链,扩大了产业面,形成产业群。如我市抚宁县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自从开发桃林口、龙潭峡、葡萄沟等景点以来,周边农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经济增长方式日益多元化。 (3)“乡村游”扩大了就业机会。开展乡村旅游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效益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龙潭峡一带可使用的农田较少,近几年,伴随旅游点的发展,部分农民旅游商品的收入已占据家庭收入的50%以上。开展乡村旅游对增加农民收入是显而易见的。

(4)加速农村基础设施改造的进程。发展乡村游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各级政府都将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乡村也会采用集体出资或个人投资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状况。这些努力使民俗村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电视接收等基础设施发生明显改善。

(5)提高农民素质,促进观念更新。乡村旅游的开展能够促进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会增进村民间的感情,加强团结,形成了积极向上、健康的民风。为了搞好乡村旅游,提高接待服务水平,村民们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随着大批旅游者的涌入,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从科学技术、文化知识、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经营管理方法直到生活习俗的发展变化,从而促进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都起到推动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开展乡村游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乡村旅游不断的发展,使广大的农民从根本上找到实现长期富裕的渠道,从而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化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加速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的进程、提高了农民素质和农村的文明程度、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农民与外界的沟通面加大,见识增加,思想观念得到转变;通过乡村旅游这座桥梁,增进了城乡居民的感情。显然,乡村旅游是实现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然发展乡村游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精心打造和培育的旅游重点项目,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抓好乡村旅游工作,规划、包装行之有效的、受游客喜欢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其规范发展,走上健康高效的道路,通过农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丰富我国的旅游内涵.

参考文献

第5篇: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乡村小学;数学课堂;优势;应用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学以致用,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将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所改变,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限制其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足够的重视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一、乡村小学数学课堂现状

1.课堂教学缺乏新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小学的学生都处于儿童阶段,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老师的教学方式缺乏新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重视对教材及例题的讲解,没有把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虽然也在大力的提倡实践性教学、生活化教学的教育理念,但是收效不大,教师没有深刻理解教学理念提出的现实意义,有悖于新课标对现代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要求。

2.教学模式相对滞后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老师习惯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老师讲解例题,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滞后的教育方法无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只按照教案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按部就班完成例题的讲解,就视为完成教学任务,却忽略了小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数学教育。

3.缺乏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

乡村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很多学校因为经济能力的限制,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存在欠缺,缺乏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理解,无法体现合理均衡的教学资源分配,制约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的优势分析

1.信息技术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能够将教材平面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色彩丰富的图片、视频以及影像,有效吸引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环节中,体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理想的交互功能,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实现形式上的转化,将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2.实现教学资源的城乡均衡

乡村小学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限制,与城市学生所感受到视野有很大的城乡差异,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区的乡村小学,很多学生都没有机会去感受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乡村小学生的学习视野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乡村教学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内容拓展乡村小学生的眼界,使其能够感受到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实现城乡教学资源的均衡和发展利用。

三、乡村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信息技术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动画视频引入到小学的教学环节中,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动下形成良好的学习过程。比如教师在进行乘法口诀的教学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便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乘法口诀表的阅读,进而进行熟能生巧的背诵,有些学习便会由于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抵触课堂学习,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中的相关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再在教学总结环节中对动画视频内容进行整合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数学知识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有效降低了教师的课堂教学难度。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难点的演示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教材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演示,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图形进行演化、变形,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进行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知识点学习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讲解会让学生觉得过于生硬和突兀,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向学生演示由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便能够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中的高等同于长方形中的宽,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长×宽,那么便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长×高,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在无形之中便理解了相关教学知识点,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过程。

3.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数学的实践应用教育

很多乡村小学生的学生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的限制,没有树立良好的学习理念和学习习惯,没有认识到数学学习对于现实生活的实际意义,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教育,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小学数学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比如教师在进行有关圆的周长的教学内容学习时,教师为学生设置一个教学问题“我们学校要举行运动会,现在要在操场上设置一个四百米的跑道,那么我们该怎样确定跑道的距离为四百米呢?”,进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跑道的模式,可以将操场平面剪切为长方形和两个半圆形,进行向学生演示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视和应用,同时促进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乡村小学数学具有教学水平发展和提高的限制性因素,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其教学环节中,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促进乡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龚维英.让信息技术走进乡村小学数学课堂[J].中外交流,2017,(5):32.

第6篇: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关键词:村镇;空间结构;综述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150-02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适应于二元体制的村镇空间格局必须也正在进行适应性调整。但这一自调整过程总是滞后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人为干预和科学引导加速村镇空间结构的转型是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村镇空间结构的研究也日益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并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文章将对当前村镇空间结构理论、实践研究成果从内涵、形态、演化过程与演化特征、影响因素与动力以及村镇空间结构的重组等方面予以梳理,以期为建立和完善村镇空间结构理论框架,进而为社会主义新农建设和城乡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一、村镇空间结构研究

1 村镇空间结构的内涵界定

在目前空间结构的研究理论中,对村镇空间结构内涵还没有一个普遍被认可的明确界定。文章认为村镇是指村庄、集镇、县城以外的建制镇;空间结构是人类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内所形成的组织形式。这种空间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资源开发和人类经济活动场所为载荷的经济地域单元的空间分异和组织关系;第二,空间实体构成的某种等级规模体系;第三,各种空间实体之间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某种要素流的形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村镇空间结构可以理解为村镇地域范围内,各空间经济单元之间内在的具有相对稳定而又包含变化的空间分布和等级规模关系。

2 村镇空间结构形态研究

对于村镇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从绝对意义上说,国内外专门研究的理论较少,一般都是以乡村或农村空间为主题进行研究,曾菊新(1996)在《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定义的农村空间结构基本模式主要有:“离散型”、“条状型”、“集聚型”Ⅲ。国外学者施坚雅(1998)通过研究成都平原乡村市场的分布,阐述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区域城镇和居民点分布结构模式,指出中国传统村庄市集空间分布具有六边形的特征,符合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金兆森等(1999)提出,镇村体系空间布局形式有集中式、卫星式、自由式三种;另外许多学者结合某一研究地域,分析提出了当地村镇空间的结构模式。如陈晓键、陈宗兴(1993)从分析提出,关中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形成了集聚型街区聚落、集聚型非街区聚落、散漫型聚落三种聚落类型。段进(2002)、段瑞兰(2003)、王跃(2005)、陈志文、李惠娟(2007)等也就具体地域的村镇空间特征作了一定的研究。

3 关于村镇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研究

村镇空间结构是个动态过程,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中,其空间结构构架的重心存在客观的差异。因此,村镇空间结构的研究就需要研究大量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地区的村镇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从中归纳和总结出一般规律,从而构建区域村镇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的时序图谱。

国外研究中普朗特与罗吉斯对乡村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研究具有较大影响。普朗特把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未中心化阶段、没有乡村市集的中心化阶段、乡村市集中心化阶段H。普朗特的这一模式代表着传统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乡村聚落演化过程。罗吉斯(1988)通过考察世界各国农村聚落发展,将典型的农村到典型的城市排列成一个连续谱,划分出了一条完整的城乡空间结构演变轨迹。在中国,范少言(1994)提出集中和分散是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基本形式。传统农业社会,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从宏观上处在动态的平衡状态,聚落分布形态呈均质离散特征;工业革命时期,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呈现非均质区域的不稳定特点,处于集中化发展过程中;工业化阶段,乡村产业结构的二元化转化,交流联系网络的迅速扩展和多元化,聚落空间结构演化表现为近城郊区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继续呈现集中化趋势而远离中心城镇的农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宏观上进入均质分散化的复合态势;进入技术和高消费社会后,形成网络型的乡村群落,材庄的分布向均质方向发展,形成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聚落的演化运动为分散。

另外,中国许多学者结合某一具体的研究地域或研究时段对村镇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许多结论,这些结论可能还够不上规律,但对今后我们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曾菊新(1995)指出,中国乡村空间发展的新趋势:空间过程上,小城镇大发展是城市化的新形式;空间行为上,经济因素对乡村经济活动的空间选择影响很大;空间关系上,区域城乡关系发生了改变;空间结构上,部分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开始走向联合和适度规模;空间差异上,乡村非农产业的差距趋于扩大。十余年来。乡村空间的发展验证了该趋势预测的正确性。张小林(1999)在系统研究了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村镇空间系统从封建时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后指出,乡村社会经济变迁伴随着空间结构的变动,乡村空间系统的演变则表现为城乡空间之间的矛盾运动;在城乡空间关系演变大趋势下,不同地域的乡村空间系统的演变则各有其独特性。如关中地区内部乡村聚落空间发展可概括为四个阶段模式:沿渭河支流定居阶段、独立型农业乡村聚落阶段、村镇松散联系阶段和网络联系逐渐紧密阶段(陈晓键、陈宗兴,1993)。建国后江苏省县域城乡空间密集化、均衡化、等级化的阶段演进特征(马远军、张小林,2006)。

4 有关村镇空间结构演变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研究

村镇空间结构的研究不仅要解绎其总体的演变规律,更重要的要分析其与内外促动因素的协调,预测其发展动向,从而建立调控其过程的机制,使其发展适应“人地”关系的实质。在研究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方面,国外学者刘易斯和曼德(1976)从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内生驱动力之一城乡人口的变动角度分析了城乡区域空间的变动。国内的范少言(1994)指出乡村劳动力生产水平的提高,尤其生产新技术的应用是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罗静(1995,1997)指出,在县域工业化的进程中信息、交通网络对空间结构优化起关键作用;汤国安、赵牡丹(2000)应用基于GIS的分析方法,揭示了陕西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影响的基本特征,即该地区乡村聚落有明显的沿水系分布的特征,且聚落密度随河流级别的增大而增大;聚落分布的密度有明显随海拔高程升高而降低;随交通便捷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旧。冯文勇(2003)通过实地考察晋中平原农村聚落扩展,指出聚落扩展主要动力是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邢谷锐、徐逸伦、郑颖(2007)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给城市空间带来了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

5 村镇空间结构的重组与优化方面

村镇空间结构重组是人们为了顺应当前城乡关系转变,城乡社会经济加速转型的时代要求而有意识地对村镇空间结构的演化进行干预和引导的过程。赵立德(2004)提出要改变当前村镇空间的发展状况,当务之急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空间发展引导机制,即自组织演化与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机制。陈小卉(2007)提出在城乡统筹的基础上,通过重翅乡村组织核心、重构乡村居住空间、完善乡村结构网络、加强对城乡共建共享要素的统筹等措施实现乡村空间的重构。在实践方面村镇空间的结构的优化大多数是以村镇体系布局为核心,以及农村居民点的迁并与重组为手段研究为重点。

第7篇: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4个城区中。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坚持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乡村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

取得明显效果: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平安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现代农业基础格局。

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胜利举办秋色旅游节、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首批农家乐示范点”生态建设示范点”环境优美乡”等称号。

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规范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

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别和不足,主要表示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激进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单薄、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乡村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适应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十五里河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防洪达标工程、大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实施村庄整治工程

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实施农业园区工程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东以及大等4个功能开发,根据各个的产业特色,东着力打造“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大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实施旅游营销工程

从营销包河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打响“春色旅游节、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三大节庆旅游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开发农业休闲娱乐、观光垂钓、采摘体验等旅游产品,延伸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礼品,丰富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位。突出宣传、营销包河,通过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游客走进,感受包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强势崛起的发展潜力。

第8篇: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新农村;建设;运用;特色

1 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景观设计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最基本的要求是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农村建设规划4个方面。更加需要了解新农村中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生活、职业、工作习惯、生理要求,做到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通俗地讲就是对新农村建设中有关土地和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研究,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过程。

2 新农村景观设计

2.1 新农村的景观设计原则

2.1.1 尊重历史文化。不同的村镇景观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乡村风情,是表现古代传统文化的窗口。要确保这些农村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就必须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继承这些文化遗产,充分发掘和研究当地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并且加以提炼。对于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村庄,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要着重对其传统景观和民俗风情加以保护,根据相关的规划原则和依据,对其景观进行独立的规划设计。

2.1.2 保持当地的特色乡村景观。对于部分地方色彩突出和个性鲜明的农村景观,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光大,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带有丰富民族特色的农村景观和风土人情,要在设计过程中加以充分运用,并使其与农村景观相结合。

2.1.3 与时俱进。在农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地方特性不明显和现代化程度已经较高的乡村,在传承其原有文化遗产和农村景观的同时,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性,设计重点应突出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先进性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条件为前提,适当引进外资和新兴技术,从而全面体现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

2.2 景观设计的理念

2.2.1 绿色环保观念。在农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科学地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要做好村镇体系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明晰自然环境分布情况,严格控制人类生产行为,对村镇体系进行功能划分和结构优化布局,针对每个村庄进行细致剖析,最终确定具体的景观设计方案和内容,包括村庄选址和建设规模、村庄体系的具体规划、建设风格和特色以及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

2.2.2 整体性的设计理念。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之前,要认真研究上一级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和目标不可与上级规划相冲突,从而确保规划设计体系从上到下的完整性。在设计过程中,要使居住区和没有进行人工建设的地区相互协调,确保农村景观的整体性。

2.2.3 生态节能的理念。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村镇景观的生态节能问题。这是一个相对系统的工程,需要兼顾房屋建设、采光和供水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农业结构和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确保农民生活水平和生产建设水平的前提下,应尽量做到生态节能。

2.3 景观设计的方法

2.3.1 使用艺术的设计方法。在农村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作为居住环境直观的外在形象,景观是居民最直接的视觉印象,也是居民产生环境认同感和家庭归属感的先决条件。因此,农村景观设计要以人们的审美意识为前提和基础,尊重其美学观念和艺术理念,对工程设计进行艺术和美学的表现。

2.3.2 协调好土地利用和景观布局的相互关系。注重村镇的生态环境、文化内涵和景观美学艺术的充分结合和发挥,从而创造出适合人居的环境优美的乡村景观。建立一套综合的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乡镇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景观布局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增加多元化的景观因素,同时保持自身特有的景观特色,最终实现新农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 新农村建设中道路和绿化的景观设计

3.1 道路的景观设计

居住区道路通常可以分为车行道与宅间人行道,按铺装材质划分,居住区道路又可分为混凝土路、沥青路以及各种石材仿石材铺装路等。因此,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对道路的平曲线、铺装材质、竖曲线、宽窄和分幅、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3.2 绿化的景观设计

景观植被的选择采用相辅相成的植物群落。种植绿化实用性、经济性与艺术性结合,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和绿窗等绿色景观,那么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应该了解当地土壤、湿度等特性,做到与环境相协调,与生态相适应,以达到独特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咸丰县活龙坪乡的丧葬仪式中部分内容有着“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及至复起”的过程。这一地区的丧葬仪式追求“热闹”讲究越“闹热”越好,在山区乡村里面,如何追求“闹热”,不外乎其一“人多”,其二“音响大”,其三“花样多”。这三个点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变化。

活龙坪乡整个乡镇都处于山高沟深的山区,在山区居住的村民住宅也多散落式分布,在2000年以前未进行“村村通”路网改造工程之前,仅有一条路况较好公路沟通内外,各村寨的人员往来基本是靠步行。这一时期的丧葬仪式中人员数量还是较多的,因为虽说往来不便,但当时亲属基本都会做好在丧家休息一两夜的准备,所以前来吊丧的亲属人员是十分多的。同样在2000年前后的几年,山区青年大量外出打工,并且由于交通不便大部分会在外面工作2至3年才返乡一次,所以在这个时期当地的丧葬仪式活动中,人员有一定减少,以奠仪执事人员为例,在这个事情丧葬仪式中的执事人员往往五六十左右。若以丧葬仪式三天的时间段来看,第一天主要是执事人员,人很少;第二天是吊丧的亲朋好友人数最多;第三天吊丧的亲属部分会留下,其人员还要多于第一天。及至2003年后路网改造逐步完成,活龙坪至咸丰城,以及活龙坪经大路坝至黔江两条路线贯通且实现了路面硬化,且实现了村村通的公路建设,在加上前几年外出打工人员在外又所积蓄后陆续返乡新建住房,并有部分留下创业,这个时期后该地区以摩托车为主的机动车人均拥有量大量增加,基本在极短的2年里出现了“家家一辆摩托”的现象,这一时期丧葬仪式以三天的时间段来看,第一天人数有所增加,有七八十人左右,第二天人数最多,第三天上山垒坟之后,部分奠仪执事和来客当天中午才会回到自己家中,基本至中午就只剩丧家了。而在梁道华老人和胡森维老人的丧葬仪式上,第一天前来的奠仪执事就有100多人,而第二天的主要吊丧来客更是十桌流水席自中午11:00左右开始,直至下午17:00左右未曾断过,但基本没有吊丧亲友留宿,所以第三天上山安葬完毕之后安排早饭之后,午饭以前就只剩丧家了。

第二便是,音响。在电子音响设备未普及以前,在这一地区的丧葬仪式上主要的声音来源是“人声鼎沸”的交谈,和土老司的锣鼓歌喉声音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电子音响器材的大量购入,这里的丧葬仪式上,安装一两个扩音喇叭,让十里地区都可以听见各种丧葬音乐。另外就是“花样多”,在活龙坪乡地区丧葬仪式中出现最大变化的花样是“舞狮表演”。在田野过程中,据了解,活龙坪乡丧葬仪式上的“舞狮表演”如果按照时间段的划分的话可以用1983年,2009年两个时间段为阶段性的界限:在1983年以前,该地区在丧葬仪式活动中一直有舞狮表演,且表演难度极大,当地舞狮表演中有一个在八仙桌上辗转腾挪、上下翻飞的环节,在外面称之为“桌狮子”,在当地称之为雄狮游山,这个环节一桌子的垒放的层数为难度的评判标准,据出生于60年代的人回忆称在当时他们所见的舞狮表演,最低难度是要上三层八仙桌,而见过的最高难度是五层,而在更早年间甚至有七层八仙桌相当于两层楼高度。但在1983年之后,因为社会政策、居民收入和地区经济,以及舞狮表演队解散等原因,舞狮表演一度绝迹于当地的丧葬仪式活动现场。至2009年,活龙坪乡在当年以娱乐春节为由再度组织起舞狮队,自此之后,舞狮表演又陆续见于当地一些丧葬仪式活动现场,而至2011年以后,基本上在该地区的丧葬仪式活动中都会延请舞狮队来表演,并恢复了孝狮戴孝、和孝狮磕头送葬等仪式环节。

上述叙述中,活龙坪乡丧葬仪式中部分组成有着“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及至复起”过程,这种发展变化是紧紧与当地社会政策、居民收入和社会经济、以及丧葬仪式参与人员而发生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