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经济研究范文

金融经济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经济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经济研究

第1篇:金融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金融 研究

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是金融行业,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金融问题对金融行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充分认清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为解决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帮助。下面就浅要分析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1货币供给因素

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国家货币供给太多,过多的货币并没有均匀的分散到各个行业,而是流入某些特殊行业,使这些行业的物价水平提高,带动收入水平提高,又带动了投资水平的提高,使这些行业所需物的价格升高。近几年来,银行对外贷款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增加了金融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货币流通量过大时,开始转入房地产行业,使房地产市价升高。股市发展壮大时,货币又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泡沫。如此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1.2资源紧缺拉升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在资源发生供小于求的情况时,造成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一点在自然资源产品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产品价格上涨可以反映出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初级产品和中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了成品最终价格的上涨。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成本上涨采取的策略是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消费者就间接的成为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买单者。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可由资源紧缺或产品成本改变引起。

1.3受国际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积极发展经济,对于外部国际市场的依赖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多项对外金融指标过高。我国和欧盟贸易额并列世界第一,表面我国在经济上高度的对外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导致我国受贸易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敏感,贸易国一旦发生通货膨胀也会牵连到我国经济金融秩序。汇改后,人民币对外升值速度加快,人民币升值会导致通货紧缩现象,但国际上的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大,大量涌入中国,还有贸易顺差都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波动性。在此环境下美元进行主动性贬值,国际上美元标记物价格大大提高,比如原油、金属和粮食等。

2.通胀时采取的策略

2.1加强宏观调控

固定资产投资过高导致GDP处于高位增长。避免我国金融市场过热发展的首要任务要靠国际的宏观调控,减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针对性调控的措施,比如加强土地管理、清查投资项目、控制信贷增长速度等。再取得了相应的政策效果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落实力度。要归结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对耗能高产业的结构调整,升高市场标准,在出口上严格坚持两高一资原则不动摇。不能放松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研究资源环境相关保护法规。充分调动资源在金融市场上的分配,鼓励促进企业进行产业优化调整活动。

2.2防止资产泡沫

目前我国供过于求问题十分突出,流动性泛滥严重。国际收支上国家间顺差现场持续增加、货币创造量变大,导致流动性还会升高。资料表明,流动性过大导致过量的资金流入短期内高回报的金融市场,引起产品价格升高,加大了经济泡沫,严重时还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比如这几年发生的热钱流入房地产行业,带动了房价的升高,热钱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资产泡沫。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金融风险加大,国际游资在寻找新的投资途径时会首先考虑中国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又加大了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对此要加大资本管理力度,防止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严格防范银行信贷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资产泡沫不断的扩大。

2.3减少市场货币量

采用货币紧缩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使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降低,进而减低通货膨胀压力。对于市场上过多的货币量,央行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目的是缩紧银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可以让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使人们的投资行为减少。单一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对CPI指数影响不大,加息政策对股市影响不大。在加息的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加强对外汇的监管,保证汇率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为了防止国际游资大量的涌入中国经济市场,对经济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还要做的加大短期投资的管理和外债的管理,鼓励境外集团使用国内资金,扶持国内机构对境外的金融投资。

2.4信息制度公开化

阻止通胀预期最好的办法是公开现在控制通胀的实际效果。央行进行宏观调控时注意人们的就业情况,要根据已有的资金储蓄流向情况预测通胀趋势。政府在处理通胀问题时要公开操作的透明度、政策的透明度,让公众产生反通胀政策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心。

2.5完善住房系统

住房需要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需求,房价问题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导致了水泥、钢筋、建材等相应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上升,引起消费指数上升。通过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建造保障公民基本需求的安居工程,改造县镇乡村危房工程,使公民的住房资金、土地政策按照法律条文落实到位。

第2篇:金融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金融相关比率 协整 格兰杰因果检验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包括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地区相比,竞争力水平还较为低下。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要保持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金融业的发展状况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区域层面上加以拓展和延伸,注重定量分析,并结合定性分析建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模型,构造相关金融指标,依次使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动关系问题。在对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为加快长三角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出政策建议。

一、研究综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Tobin为代表经济学家,将货币金融引入到经济增长研究中来,形成了新古典货币增长理论。Goldsmith通过对35个国家的1860―1963年间有关数据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金融发展的超常水平。1973年,罗纳德・I・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和爱德华・S・肖(Edward S. Shaw)分别在他们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进行论述,两人均提出了利率管制问题,在政策上都主张实现利率自由化。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经济学家们不断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理论突破了麦金农-肖的理论框架,不再认为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利用内生增长理论,将金融中介、金融市场引入金融发展模型,通过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方法,建立起严格的数学模型,分析金融体系的内在形成过程,以及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在国内,学者们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针对我国整体金融发展状况的研究已有大量成果,谢平、易纲、张杰、赵志君等对我国的金融深化、融资结构、金融业效率的分析,推动了对金融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江其务、樊纲等研究说明了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协调进行的必要性。胡鞍钢对中国通货紧缩、资本投入与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是宏观金融研究与宏观经济研究在方法上得到很好的结合。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机制

1、“供给引导”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是因为金融交易中存在着摩擦。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风险等市场摩擦的存在影响了资金从盈余部门向需求部门的直接转移,金融体系在减少市场摩擦、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实现金融交易的一种制度安排。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降低这种成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内生地要求金融体系的产生与完善。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剂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包括金融部门的动员储蓄、优化资源配置、信息揭示、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便利交易等功能的发挥,通过这些机制和渠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其影响路径如图1。

2、“需求跟随”经济对金融的影响分析

对一个国家而言,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形成之后,其发展水平会随该国内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出现差异的原因。在经济发展早期,人均财富低使得人们无力支付进入金融体系的固定费用。从供求角度看,这是由于缺乏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供给就无从产生,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也就不存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部分富裕人士需要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为其服务,并且使其获得的收益大于付出的费用。于是,主营存款和贷款业务的银行成为社会主要的资金融通中介。新式银行的产生改善了资金交易双方信息获取的途径,银行成为搜集和评价信息的平台,并通过投融资等业务促使信贷配置趋于合理。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子市场成员逐渐增多,金融中介的外延触及到直接金融领域。所谓直接金融,就是企业在证券市场上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或股票的方式向公众筹资。企业发行的债券或股票作为一种筹资工具,同时也是一份金融合约,约束了投资者与筹资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三、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为实证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本文以人均GDP表示经济增长水平,金融相关比率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就金融相关比率和人均GDP两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着重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原始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为了便于数据分析,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以1995年的数据为基期,计算人均GDP和金融相关比率,为了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最后以对数形式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所有计量分析都是利用Eviews6.1完成的。

2、指标选取

由于我国缺乏各地货币存量(M2)的准确数据,所以国内的研究一般采用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关比率(FIR)指标进行分析。在大多数研究中把金融相关比率定义为金融存贷款余额和与GDP之比。即FIR=(D+L)/GDP,其中,D代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deposits),L代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loans)。

3、计量检验的方法

(1)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普通时间序列基本都是非平稳的,得到随机的时间序列样本数据后,在利用其进行经济分析之前,要对其平稳性进行分析,以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在运用经济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对经济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分析。利用ADF统计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对经处理后的数据LNGDP,FIR进行序列平稳性的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的原始序列LNGDP、FIR都不是平稳序列,经过二阶差分运算,对数人均GDP和金融相关比率都是平稳序列,且都是二阶单整的,排除了伪回归的可能。

(2)协整检验。协整分析从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入手,探求非平稳变量间蕴含的长期均衡关系。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上述变量是二阶单整的,按照E―G两步法,按关系数学表达式:

从协整检验结果来看,R2,A-R2均大于0.7,其伴随P值接近与零,说明模型拟合程度比较高。若LNGDP与FIR具有协整关系,则应有回归方程残差为平稳序列,对回归方程残差做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残差序列的t检验量均小于显著性水平5%下的对应值,可以认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的LNGDP与FIR均存在协整关系,它们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中,我们并不能得出两者谁是谁的因和谁是谁的果,因此我们还有必要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确定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江苏省与上海市的金融相关比率在滞后两期的情况下,FIR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即金融发展导致经济增长,而LNGDP却不是FIR的格兰杰原因,因此,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遵循“供给引导论”。浙江省金融相关比率在滞后两期的情况下,FIR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而LNGDP也不是FIR的格兰杰原因,即浙江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无明显因果关系,这可能与浙江省民间金融发达,这部分民间金融市场未计入到官方统计数据所导致。

四、政策建议

从根本上说,区域金融竞争力来源与提升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金与金融服务的强大需求,这是区域金融竞争力提升的基础。长三角地区内部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非平衡性对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提出了现实要求。长三角地区可以通过专业分工与错位经营,形成一个覆盖面丰富的金融合作体系,解决区域间资金供求矛盾,实现区域经济与金融的合轨运行,不断增强市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一方面,可以加强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创新资源,联手完善金融市场结构,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增强金融市场功能。另一方面,推动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合作,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 Goldsmith R 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 McKinnon R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 The Booking Institution,1973.

[3] Shaw E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4] 谢平: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1992(11).

[5] 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6(12).

[6] 张杰:中国货币化进程、金融控制及改革困境[J].经济研究,1997(8).

[7] 赵志君: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0(3).

[8] 江其务:国有银企改革协调发展与债务重组[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9] 樊纲等:金融发展与企业改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第3篇:金融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发展 经济 山东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金融可以从各个层面为经济生活提供支持与服务,随着政府不断完善金融服务的功能,金融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贡献愈发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金融在整个金融体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研究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也更加重要。山东省农业水平较高,并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成果。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的研究。

徐笑波等人(1994)较早的把金融发展理论运用到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实证分析当中,他们用行社存款与农村国民收入的比值衡量我国农村金融的深化程度,进行了农村金融相关率的计算,指出我国的农村金融与GDP提高之间有相关性。张冰(2007)采用了我国农业产值、农村贷款、农村储蓄存款这三个指标,对1956年至199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分析,发现我国的金融明显促进经济的增长。温涛等人(2005)把农村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农村经济水平的指标,运用中国金融的发展水平、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水平这三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的金融发展水平给农村经济水平带来比较明显的负效应,而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之间并无协整关系。

在研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时,有的学者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有的学者采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相比于线性回归,灰色关联分析法要求的计算量小,动态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故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山东省农村金融对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灰色关联分析法介绍

灰色关联分析判断序列相关性的思路是根据不同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如果曲线越相似,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曲线之间差异越大,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会越小,这在认知上符合我们对相关性的一个认识。

第一步,明确相应的参考序列、影响参考序列的比较序列。一般把因变量设定为参考序列yi,自变量设定为比较序列xi。参考数列表示为,比较数列为。

第二步,对所有序列进行无量纲化的理。,以消除不同量纲对数据的影响。

第三步,根据下面的公式,得到比较序列Xi与参考序列yi的灰色关联系数。

关联系数公式为:

在这里,ρ代表分辨系数,通常在0-1的范围内取值,一般赋值0.5。

指第二级最小差,指第二级最大差。

第四步,计算关联度ri,表示的信息比较分散,不便于整体比较。故取平均值,即关联度ri。关联度的计算公式为:

三、山东省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为衡量农村金融的发展,本文选取了两个指标,一个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一个为农村金融发展效率。通过其他学者的研究,本文运用Goldsmith于1969年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来表示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在这里,金融相关比率=(农业贷款余额+农业存款余额)/第一产业增加值。运用农业贷款余额/农业存款余额表示农村金融的发展效率。为衡量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选取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与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这两个指标进行反应。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衡量了农业的发展效率,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了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2000~2010年山东省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金融进行研究,用金融机构人民币农业存、贷款余额表示农业存、贷款数据。相关数据来自于2000~2010年《山东统计年鉴》。

分别选定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与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参考序列,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指标为比较序列,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各个指标的关联度均比较强,证明山东省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的促进性比较强。另外,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村经济两个指标的关联度均低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两个指标的关联度,这说明山东省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仍有待加强。故山东省在发展农村金融时,应该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同时也要继续保持其发展效率,满足广大农户与企业的农业发展需求,切实将农业资金运用于农业生产当中去,逐步构造一个合理搭配、效率较高的农村金融市场。

四、政策建议

在山东省农村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一方面,山东省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农村信贷数量较低,并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农业发展需求。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带动各个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发展中来,扩大机构主体规模,提高资金供给,给予生产者更多的金融支持、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为满足农户、农产品企业越来越大的资金需求,山东省也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拓宽农村金融的融资渠道。比如对某些不具竞争优势但具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政府可以考虑对其重点培养,能够吸引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这样也会扩大农村金融的规模。

山东省还需进一步进行金融创新。农村金融的市场机制还需完善,农业保险等起步较晚,也需要提高发展,政府应当支持与鼓励农村金融的产品创新与金融工具的创新,进一步增加农村金融的效率。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探索新业务,为农户与企业提供更多的保险服务。各个金融机构、农村信贷的担保机构、相关中介机构等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农村金融的新产品。另外,各个金融机构也可参考国外农业金融的先进经验,推广试行农业期货等新的金融工具。总之,各个机构应不断探索,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共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笑波,邓英淘等.中国农村金融的变革与发展.1979~1990[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2.

[2]丁志国,徐德财,赵晶.农村金融有效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吗[J].农业经济问题,2012,(09):50-57+111.

[3]张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4.

[4]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09):30-43.

第4篇:金融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 新疆;经济转型;问题;金融支持;方法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B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经济也在持续快速的发展,总结来说,其综合实力正在不断加强,正在向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以及新型的城镇化进行转变,渐渐形成了稳固的经济基础,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在2012年新疆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历史最高值,在2013年中,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在总体上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但是,在新疆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矛盾日益增加,实行经济的转型迫在眉睫。而作为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业,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能够有效的支撑经济的发展。

一、新疆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现状

(一)银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到2013年6月末,新疆省内的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为13,455.7亿元,高于上一年度的2个百分点;人民币的贷款余额率为24.8%,也较前一年有所增长,增长率位于全国第二。银行业对于重点项目、行业以及基础产业都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使其发展所需资金有了充分的后备力量。各大行业的贷款总额达到3,741.5亿元。因自古以来南北疆地区的差异,使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随之不同,投资信贷的主要地区仍然以经济较发达的北疆为主,但南疆三地州的发展得到了政府政策的帮助支持,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已高于整个新疆的平均发展水平。

(二)证券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转型提供依据

随着近年来新疆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的证券业也得到了相应进步,使总体融资能力增强。通过不断的拓展业务,证券公司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有效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其他的证券金融机构的效益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最高纪录是在2012年,新疆省内一家2个法人成立的公司净资产已经超过1亿元。证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上市公司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途径。其中,以2012年现上市的新疆浩源、天山生物为主要代表,上市公司的数量相比上一年增加了1.3倍,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二、新疆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中存在的不足

(一)新疆个别地区的金融发展力量薄弱,无法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

从新疆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与新疆当地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省市的发展水平和金融机构的数量相比较而言,仍存在不足。单从金融机构的数量来比,新疆的金融机构例如银行、证券、基金机构的数量都位于沿海地区之后,新疆本地的金融机构包括:昆仑银行、宏源证券、乌鲁木齐城市商业银行和2家期货公司。从其发展水平来看,新入驻的商业银行在其竞争力、覆盖率等方面都明显强于其本地的银行机构,其本地的银行机构市场影响力不大,没有足够的市场占比。所以,在新疆经济转型的情况下,其本地的金融机构因其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无法给予经济转型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帮扶力度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对新疆经济的转型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不平衡的融资结构,使产业的结构升级受到限制

因多年来,新疆的经济一直就依靠银行的贷款而发展,使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不够均衡,导致金融融资结构失衡,导致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以小风险换取大利益的经营目的,对于同时需要融资的企业,商业银行就更愿意贷款给资金安全且收益较稳定的企业,而例如科技产业等一类风险性较大的企业就会居于其后。所以,国有大型企业因其的规模较大也较稳定的特点与非国有、规模较小的企业相比,就会有绝对的优势;另一方面,就是由于新疆证券市场欠发达,使一些无法利用间接融资的企业,也难以实现直接融资。融资结构的不合理性就直接导致了产业领域的资金配置不协调,从而使企业的转型升级得到限制。

三、新疆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的具体方法

(一)使地方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高,以使支持实体经济转型的能力得到提升

目前来看,新疆的本土金融机构发展还未完善,较其他入驻的金融机构相比较,发展水平相当薄弱,所以,为经济转型提供更好的服务就需要使本土的金融机构发展更加完善,使地区整体金融实力得到加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首先,设立区域金融中心,可以使本土的金融机构得到扶持,还可以促进本地其他银行的发展壮大,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后,就有丰厚的资本将高层次的金融机构引进新疆入驻发展,可根据金融发展目标以及扶持对象的不同而分别制定税收减免政策;其次,外聘一些高素质的金融才干,给予其优厚的待遇使其愿意留在新疆并为新疆的金融行业做出一定贡献,并积极培养本土的金融人才,以全面提高新疆的金融发展水平,对新疆的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也应不断加强,以使转型的步伐加快。

(二)对融资结构进行优化,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对现代服务业以及创新型科技产业需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改变以往能耗高、效益低、污染严重的劣势,向工业企业转型,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直接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而言,有更大的优势,能够使公司的治理结构得到改善,且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产业融合具有极大的帮助。挖掘新疆证券市场的潜力,发挥其证券的作用,为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创新型企业以及一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与此同时,对于信贷的排放总量和布局应该精心合理的安排,使信贷政策的制定具有差别化,为优势的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以及急需转型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以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更好的优化产业结构。

(三)建立健全金融服务市场,以适应转型企业的融资要求

建立多层次,健全的金融市场,就需在符合新疆政府机构以及国家金融政策的前提下,从新疆近年来的金融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对金融业的发展合理的规划,并对本土的金融机构加大扶持力度。使新疆地区的银行、证券、信托、期货、保险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机构体系。多层次均衡的发展金融市场,从政策上扶持引导金融机构的企业转型。对金融产品的创新予以鼓励和支持,推出灵活的市场融资工具。对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放宽限制,使退出机制得到完善,为经济实体提供服务。退出机制就是指支持经济转型的金融系统的运行机制,其包含:资本的形成机制,资本的导向机制,区域金融的发展机制以及金融支持进入和退出机制。因金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转型方面是阶段性的,所以,在初期阶段,是金融进行培育阶段,在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后,对于急需资金注入的企业给予支持,对金融支持需把握好度,使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现国内的金融支持不够均衡,国家就需要加大宏观调控,给予西部发展缓慢的地区相对优惠的金融政策。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也需建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以使本土金融机构能够合理有序的发展,以新疆经济以及企业的快速、稳定转型提供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受到其经济发展形势的制约,其矛盾日益尖锐,所以,对新疆的经济实行转型是必要的,在转型的同时,也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就需要在经济转变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业,以作为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后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就是对金融资本的配置问题,以国家对金融支持力度加大的方式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转变需求结构、农业发展方式,从而建立绿色经济结构。本文就是针对于目前新疆地区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转变中存在的不足加以论述,从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与措施。

[参 考 文 献]

[1]崔滨洲.浙江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的互动关系研究[J].浙江金融,2011(7):4-10

[2]王志远.中东欧国家金融转型的回顾与反思[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9):1-7

[3]王珏,梁伟欣.我国经济转型方向的思考[J].时代金融(下旬),2013(9):115-117

[4]刘珂.金融支持新疆民生发展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基于开发性金融的视角[J].银行家,2013(5):39-41

[5]张然,桑铁柱.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消费金融市场体系构建研究[J].西南金融,2013(9):7-10

[6]玉素甫・阿布来提.新疆在SCO和CAREC中的战略地位及新疆参与的意义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36-138

[7]向琳,李季刚.转型发展期我国中部地区金融支农效率评析――利用DEA模型的方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21-25

[8]人民银行克拉玛依市中心支行课题组.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资源整合问题研究――对克拉玛依产业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思考[J].新疆金融,2011(4):30-34

第5篇:金融经济研究范文

摘 要 现阶段,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对经济和社会贡献巨大。但其获得的金融支持与之贡献明显不对等,融资困境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增长遇到巨大困难的情况下,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融资瓶径制约更加严重。本文分析了民营经济的融资现状及制约因素,在分析了当前民营企业融资解困主流观点后,指出只有内生于民营经济内部的金融制度安排才是解决之道。

关键词 民营经济 融资困境 内生性金融制度

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生产总值、外贸、就业,以及税收的贡献具有突出影响。民营企业由于其机动灵活的特点,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附和我国提倡的低碳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但自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越来越多企业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隐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急需解决。

一、中国民营经济融资现状

(一)以内源性融资为主

我国民营经济融资格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自身积累的内源性融资为主。外源性融资渠道狭窄,且主要以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为主。从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结构来看,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顺序一般为:内源融资――外源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其他融资。在企业的初创阶段,内源性融资能够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但是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其无法实现由内源性融资向外源性融资的转变,从而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壮大。

(二)融资状况差异性显著

1.不同规模存在差异:大型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已得到缓解,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仍十分艰难。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较小、起步时间不长、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的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它们一般很难在金融市场得到银行贷款和股权投资,为了寻求发展所需资金,往往只能借助于内源融资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渠道。此类企业是民营企业的绝大多数,是存在融资困难的主要民营经济主体。

2.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比较密集,资金供给较为充裕,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而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金融资源匮乏,资金供给不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进而又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3.不同行业存在差异:一般来说,从事农业、采掘业和商贸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融资结构大多数采取内源性融资,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效益相对低下,且多具有季节性和充分竞争性,贷款风险较大。而从事建筑、房地产开发和制造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企业,有稳定的现金流,并且有大量的可抵押资产,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融资大多数来自外源性资金。

4.不同期限资金需求的满足存在差异: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性扶持,民营企业短期资金的获得难度有所降低,但长期权益性资金的获得仍十分困难。对于大多数高科技或处于二次创业期的民营企业,最需要的却是中长期贷款和股权投资,但在目前,这类资本的供给与民营企业的巨大需求相比仅仅是杯水车薪。一些民营企业为了满足其长期资金的需求,不得不采用“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可这又增加了融资成本,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制约因素

源于现行金融体系的外部因素可主要简单分为间接融资渠道不畅和直接融资渠道不畅,而民营企业外源融资主要渠道为间接融资。

1.间接融资渠道不畅

(1)我国现有的银行体系主体内生于国有经济,以国有经济为服务对象。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服务体系与目前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不适应。商业银行信贷产品单一,行政色彩浓厚,价格体系还未完全市场化,无法对较高风险的贷款提高利率或者收取较高的费用,这也就自然降低了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服务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2)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参与者规模小、实力弱、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很难满足广大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已有遍及城乡的信用合作社、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但他们的资产总量在规模上依旧无法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相比,无法动摇具有规模优势和信用优势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

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现行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都并不面向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的。新兴的创业板市场也只是刚刚起步。

(1)我国资本市场的层次较为单一,限制了民营企业直接融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设立股票市场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发展服务的,其制度设计是面向国有企业的,并没有将民营企业考虑在内。即使创业板市场已经推出,但其融资规模与广大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

(2)与股票融资相比,我国债券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且债券发行人以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主,公司债券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审批门槛较高。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由大企业主导,民营企业发债未有先例。

3.其他融资渠道不畅

其他融资渠道中,对民营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有民间金融和风险投资。

(1)民间金融是相对正规金融而言的,指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从事资金融通活动的组织。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正规金融无法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它在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缓解农村金融资源匮乏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因为其发展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发展受到抑制。

(2)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主动承担高风险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是一种更适合于传统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目前国内风险投资刚刚起步,规模偏小,且投资主体单一,组织形式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退出机制不健全。使其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效果还未体现出来。

(二)内部因素

由于民营企业的自身特点,如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资产质量不高,人员素质低下,缺乏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等。使得在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时,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资产或有效的担保。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也无法吸引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使得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难,既与其自身的一些弱点有关,也与现行的金融体制有关。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两者不匹配。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并不是满足民营企业资金瓶颈的有效路径。

三、解除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主流观点

随着民营经济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巨大作用的日益显现,为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融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可归纳为:从内部对现有金融制度进行重新安排,变更现有的信贷格局,以适应民营经济的融资需要;由政府出面创立专门的外生性金融制度安排或者在国有商业银行内设立专门的民营企业信贷部门,督促它们增加对民营企业放款;允许国有银行在向民营企业贷款时收取更高的利率,诱使银行向民营企业更多地授信;大力发展以服务于具有高科技含量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为宗旨的创业板市场。

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缓解民营经济融资问题的作用,其在当前的必要性和发挥的积极的作用不能否定。但是它们只是从表面上解决了问题,并非治本之道。

对现有的金融体系进行全新的市场化改革,需要从金融机构产权制度、经营管理、利率决定、市场准入等体制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创新。而任何一种机制的创新都是漫长且曲折的,而且这要求政府全面退出经营性金融体系。这一点在目前情况下恐怕以立即做到。

创业板市场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取消了所有制歧视,但市场容量的狭小决定了民营企业不可能通过该市场聚集足够的金融资源。而且,并非所有的民营企业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例如有些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的资本与技术构成较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小,因而不符合创业板市场的准入条件而被拒之门外。

(二)培养内生性金融制度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战略选择和根本途径

1.内生于民营经济的民间金融,具有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

从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金融应是内生于经济的,经济的发展决定着金融的发展。由于内生性金融是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其能够与经济中各要素很好的契合,具有市场化运行特征和自发激励、资金互助等比较优势。在民营经济内部成长起来的内生性融资机制,不会损害现有民营经济内源融资基础及产权结构,也不会导致像国有企业那样的刚性依赖,又因其包含有民间金融的自选择机制、创新功能、私人相互信息和所有制歧视而能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所以,内生性金融体制的培养才是解决其融资问题的根本途径。

金融成长的内生性理论表明,金融成长的真正动力与基点在于构建适合其成长的内生性机制。所以,为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应为内生性金融制度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基本思路应是,打破金融市场的进入障碍,鼓励民营经济实体自己出资组建金融中介机构,或构建专门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从而通过民营经济内部相互之间的资金流组合,来解决其资金供求矛盾。

2.培育内生性金融制度

在现有金融体系之外构建一种新型的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制度安排,应该是解决当前民营经济融资困境最直接的方式。但若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和信用基础,如公平竞争环境、监控体系、法治结构以及“信用文化”等,即便推出了新的民营金融机构,也只不过是又给企业增添一个资金供应园地而己,必然还会出现上面所提到的融资悖论。因此,从制度结构变迁的进程来看,民间金融制度安排的实现需要培育一定的微观基础和市场制度。如对现行国有金融体制进行“内涵式”改革而放松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民间资金介入;建立与民营金融体系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主动引导“地下钱庄”等“灰色金融”向规范化金融的转变,规范民间借贷市场与典当行的经营行为等。

四、结论

现阶段民营经济所遭遇的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是面向国有经济的,从最初就将民营经济排斥在外。因此,面对民营企业的特点,构建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解决其融资问题。而只有自发产生于民营经济的内生金融才是解决民营经济融资困境根本途径。因此,政府引导培育内生金融的产生,为其产生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长期必然的战略选择。但内生金融的产生是循序渐进的,漫长的。因此,在此期间,向现有体系中国有银行寻求金融支持、借助政府财政的支持、利用创业板和海外上市融资、向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借贷、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等这些途径缓解金融支持困境也是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樊晋峰.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思考.山西财税.2005(12).

[2]姜阳.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因及解决途径.经济视角.2006(10).

第6篇:金融经济研究范文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

(一)金融企业不断扩大兼并行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表现之一是金融企业兼并行为的不断扩大,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金融企业的大量兼并使得企业集中化程度变高,这给企业管理人员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如果不加强约束,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面临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充满诱惑力的经济利益面前,有些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完全忘记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而且即便真的出现金融风险,他们也一点不担心,认为政府最后会来解决,最终使得金融企业渐渐地放松对金融风险防范的警惕和监督。

(二)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很多交易行为都离不开金融行业,在金融领域中的众多交易都是投机行为,这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投机行为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亚健康状态。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调当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比例上出现差异、发生比例不一致的情况时,社会中的众多资金都会流入到金融经济中,这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就受到掩盖,经济发展呈现出低落的面貌,然而金融经济的发展面貌却刚好相反,呈现出非常繁荣的局面,实际上这种繁荣局面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价格指数能够体现出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但是在这样的虚假繁荣背景下,价格原有的导向作用不复存在。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有时是必要的,但是分离情况不能太严重,否则就会出现负面影响。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好处体现在,很大一部分社会资金流入到金融经济中,那么金融经济的发展步伐就会得到加快,金融经济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当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过于严重时,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在阻碍了实体经济的顺利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掌握好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状况,把握好度,根据影响两者分离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纵观全世界,金融经济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带来的影响等各方面都要超过实体经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受到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金融管制的影响,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文对此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一)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经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在对接中少不了外汇,这就决定了金融经济的重要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当金融经济遇到金融风险时,势必会影响到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实体经济,继而导致实体经济出现风险。

(二)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的革新,金融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越来越便捷,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交易范围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面貌,如今的金融经济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特点,这就是金融经济逐渐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技术因素。另外在制度因素的影响方面,由于我国的金融经济风险制度不够全面,使得金融经济钻了制度的漏洞,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跟风行为和投机行为。因此,在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速度会逐渐加快。

(三)金融管制的影响。除了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和技术及制度因素的影响之外,金融管制的影响也是促使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加快的一项重要因素。我国在金融管理这方面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加上金融自由化都加快了两种经济的分离速度。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全球各个国家的金融管制都加深了彼此的联系,资本流通速度日益加快,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全球的金融交易量迅速增多,当金融交易情况变得糟糕时,会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综上所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三种因素分别是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影响以及金融管制的影响。面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我国的政府部门一定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针对以上提到的三种因素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和讨论,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切实做好对实体经济的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序发展。

四、解决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措施

第7篇:金融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外商直接投资 传导机制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传导机制

金融危机的出现通常发生于国家与国家及市场与市场之间,是资本市场、经济贸易中所存在的短期作用状态。近年来,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的世界金融危机也如出一辙。在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如同狂风巨浪,迅速波及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作用是指金融危机的跨国扩散和传播使更多的国家同时遭受金融风暴的威胁[1]。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是贸易关系密切、金融交往密切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触性传导,同时也是贸易溢出的直接后果;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也包括贸易关系及金融交往并不频繁的国家间所产生的非接触性传导,导致此类非接触性传导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各国在共同的冲击中会形成“季风效应”,同时受到投资者预期改变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我多重平衡,即传染效应。

(一)贸易溢出效应

贸易溢出效应(Trade Spillovers Effect)是指一国投机性冲击所造成的货币危机,导致另一个(或几个)与其贸易交往频繁的国家经济恶化的宏观基本层面,从而可能使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受到投机性冲击的影响[2]。贸易溢出效应通常可以分为以双边型为主的直接贸易关系和以多边型为主的间接贸易关系。直接贸易关系是在交往密切国家间产生的贸易合作,其也是直接的贸易合作伙伴;间接贸易关系是指贸易交往密切的多个国家,在同一国际市场的彼此竞争中形成的经济联系。贸易溢出效应通常是将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作为基础,即在一国形成的货币危机所引发的货币贬值不仅能够提升其相对于贸易合作国的出口价格竞争力,同时还能够通过减少国民收入而刺激本国的国内市场,进而降低对于贸易合作国的进口数额。图1说明了金融危机从A国到B国的传导路径。

图1 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

(二)季风效应

20世纪末,Masson最早提出了季风效应(Monsoonal Effects)的概念,他把由于共同作用而引发的传导效应统称为“季风效应”,即一国在面临经济危机所做出的经济调整,可能导致与该国存在密切经济联系的国家面临经济困境的全球性效应,包括由于一些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和主要商品价格发生波动等原因而引发的市场经济资本流入流出以及国家货币危机[3]。

(三)传染效应

由于市场的关联程度异常显著,往往会使现代金融危机显现出强大的传导性,并具有迅速传播的特性。在一国爆发金融危机后,影响了投资者对于与该国家具有相似性国家的投资信心和心理预期,导致了对其“自我实现”的负面投机攻击,并形成了传染效应。传染效应的传导途径是通过投资者心理渠道为传导基础,同时也是传染项目的核心。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引起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发生变化

自美国次贷危机导致金融风暴发生以来,花旗银行、美国国际集团、华盛顿互惠银行、房地美、房利美、美国银行等国际著名企业都面临着金融危机的窘境;美林证券、雷曼兄弟、摩根斯坦利、贝尔斯登、高盛等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在数月间被迫转型,也使得投资银行主宰华尔街成为历史。根据美国金融服务业领导者道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8年10月,道富全球投资者的信心指数已降为58.2的历史最低水平,较2007年12月的65.9还低7.7。其中欧洲和北美的投资者的信心指数也分别降低至79.6和50.5[4]。据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的报道,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和全部利用外资水平在总资产投资中的比例都有明显的降低,特别是从2008年的下半年起,我国融资数额持续走低,江苏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降速最为明显,为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比下降超过四成,合同外资总量自2月份以来同样持续降低,且趋势愈加明显;广东省的21个市中只有4个市合同外资尚未降低,而其余17个市的外资数额全部下降,其中6个市的下降幅度大于50%,最高下降幅度已逼近75%。2008年前九个月份,我国新设立的外资企业量较上年下降27.26%,也成为2002年3月以来的首次下降。从其他各省来看,湖南、安徽、重庆、广东、浙江五省的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分别下降30.4%、47%、31.6%、21.2%及40%,其合同外资额分别下降12.3%、30%、20%、18.9%及16.6%。

(二)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商投资者的集中撤资

外商投资者的非正常性集中撤资是指外资企业在未进行债务清算或申报破产的状况下,不依据正常的法律程序而进行的集中撤离行为,其会导致中方企业遭受非常重大的损失。2008年12月31日是瑞银(UBS)持有中行H股锁定期限结束后的首日,瑞银完全从中国银行退出,并将在中国银行持有的H股全部清空,直接套现金额近8.08亿美元。同时,那些同瑞银一样锁定期刚刚结束的外资银行也都纷纷从中国银行退出,2009年1月7日,美国银行减持了建设银行56亿股的H股,同时以每股3.92港元销售出去,持股比例由最初的19.1%降低至16.6%,套现金额约为28亿美元[5]。与此同时,李嘉诚基金会也将中国银行H股中的20亿股份悉数出尽,套现金额为5.24亿美元。1月14日,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也将在中国银行所持的108.09亿股进行出售,套现金额近24亿美元。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1月9日,高盛旗下子公司对西部矿业的持股数量降至5%,用8000万股的减持数额进行套现。摩根大通在2009年年初进行的前两个交易日中,分别减持了中国石化、招商银行及中国铝业三只中资股的港股股份,套现金额为8.75亿港元。同年11月,英国石油公司(BP)也终止了与金风科技子公司北京天润的合作,并暂停了与之共同开发的内蒙古达茂旗风电项目建设,并撤回在我国风电业务的全部投资。同日,日本株式会社原弘产也将湘电股份所控股的湘电风能公司20%股权完全撤出。2008年12月,德国诺德巴克-杜尔公司也决定将所持股份的40%转移至西航集团下属的西安西航集团航空航天地面设备有限公司。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对我国技术发展、经济贸易及就业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经济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加速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播。始发于美国的金融风暴席卷并纵身于全球。此次金融危机具有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深、影响范围大、出现的情况难于处理等诸多显著特点,对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地冲击。同时,中国经济也在这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滋生了诸多负面效应,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贸易发展、科技进步与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6]。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战略调整对策

(一)加速政策调整,打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

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外商在我国投资水平的持续降低,外资在我国套现退市的程度明显加剧。由此看来,我国对此现象要保持极大的敏感度,同时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避免因外商临时撤资而采取大幅的行政干预手段。外商往往更为重视投资对象国的长期政策稳定、更为透明的法律及制度建设,而非短期的优惠措施。不难看出,我国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策略,提升宏观经济水平,通过良好的经济发展和优惠政策吸引并稳定外商投资。近年来,为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数个限制外商投资的政策,但随着目前投资形势和国内经济的变化,企业面临着难以发展、失业人数增加的窘境,因此,此时就应及时调整投资政策,否则必然会出现经济大幅回落的现象,并使宏观经济遭受前所未有的损失。

(二)建立预警性监管机制,加强对外商集中撤资的管理

外商集中撤资现象的发生不仅对我国经济利益造成了极大地损失,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双边经济贸易交往和地方经济发展。为降低外商集中撤资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要加强对其资金的控制和管理。一方面,我们要在引进外资时增强信心,并树立正确吸引外商投资的理念。资金的流动方向应当是自由和开放的,我们不仅要将着眼点放在吸引外资方面,同时也应在引资的同时关注外资的质量;不仅要看到吸引外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应重视资金引入后的自然竞争能力和淘汰规则。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外商投资企业所拥有的权利,尽量简化合法撤资行为的监管和审批程序。要正确看待并尊重外商企业的股份转让权益和投资权益,外资企业在面临资金短缺和经营亏损时,被迫关闭企业、解散企业,或被迫转让企业及股份的,相关管理部门要依据事实情况予以妥善处理;面临关闭企业或解散企业的,要按照相关法律及时清算资金。同时,还应加大对外资企业经营能力的监管,对外商集中撤资的行为应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由此看来,在外资撤离集中发生的状况下,过程监管尤其是预警性监管机制已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对金融企业的监管,提升银行资产质量

通过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进行研究表明,一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都要借助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作为基础。因此,一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对本国金融体系的监管程度和运行能力。政府为了改善对国有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运营状况,减少市场经济中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饱和度,降低国内金融机构对国有银行的依赖程度,加快资本的流通速度,实现我国的汇率及利率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常态化,政府可以提高对财政的把持力度,适度调整税收政策,提高国内及国外资金入股的吸入水平,并以此来增加银行资本金,促使银行对专业设施和服务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改进,并与国际标准相适应,从而促进银行资产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本文研究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在外商直接投资传导机制中所受到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提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战略调整方式及策略。到目前为止,国际金融危机对FDI的影响是一个至今没有确定结果的研究课题,本文只是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谨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具体到企业和各个行业,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地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晓西.亚洲金融危机实地考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D].2003年7月

[3]王鹏.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D].2007年5月

[4]李天德.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应对思路[J].决策咨询通讯.2008(6)

第8篇:金融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金融产业经营模式,弊端,原因,发展

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情况和各国金融业的改革步伐,混业经营被引进金融业。伴随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可以预期,混业经营将成为各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的基本模式。混业经营模式在世界各国金融业的应用,似乎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以我国为例讲述金融分业管理制度的弊端

首先,我国金融分业管理制度对于金融业的规模化经营不利于传统金融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分业管理制度对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有严格的区分和限制,限制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融通,无法保证市场资金供给。与此同时,导致银行、证券、保险之间无法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各自提供的业务品种单调有限,不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其次,中资银行在外资银行大量融入的浪潮下,压力倍增。外资银行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高质量的人才储备,且业务种类齐全,中资银行在外资银行面前往往相形见绌,甚至面临生存威胁。

最后,在分业管理制度下,银行在参与证券业务方面束手束脚,一些具备转移风险和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从而导致证券机构的市场运作呈现极强的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这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发展。

二、由分业管理机制向混业发展的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在承受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不得不放松金融分业管理,鼓励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这种变化的外在表象是各国分别出台相应的政策或者法律条文,默许或者鼓励金融业混业发展,而究其内因,则是技术革命和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起到决定作用。总体来说,金融业由分业管理机制向混业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从需求方面考虑

首先,众所周知,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固定汇率制度崩溃,打破了世界金融市场的平稳状态,金融业进入到了动荡期。金融业的风险激增,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要求金融业必须实行混业经营。

其次,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为了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金融业不得不扩大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金融分业管制模式限制了各个国家金融业的发展,使他们在全球竞争中逐渐落到下风,因此,这些国家纷纷放弃了分业管制政策。

(二)从供给方面考虑

首先,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导致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各类经济主体为了防范风险,对保险业的依赖增强;与此同时,经济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居民收入,增加了企业效益,这使得他们拥有更加充足的财力支付保费。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推动保险业快速发展。

其次,以计算机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大大降低了金融通讯和数据处理成本,从而促进了金融信息传播和科学管理,为金融机构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打下了基础。

最后,近年来人们对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银行倒闭、股市崩盘等相关事宜做的分析表明,分业管理也并非是恢复公众对商业银行体系信心,化解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作冲突和预防银行垄断的唯一法宝。因此,从理论上也给了混业经营以发展空间。

三、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情况

(一)逐步走向国际化

从全球十大银行以及金融集团的排名的巨幅波动我们可以看出,全球都被卷入了兼并浪潮之中。兼并范围不断扩大,兼并金额不断上升,可见混业经营已经逐步走向国际化。

(二)大型金融机构大力推动混业经营

大型金融机构所青睐的超级复合体对于分散风险、提高竞争力的效果显而易见,在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大力推动下,“金融超级市场”、“金融百货公司不断涌现”,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三)金融业走向全方位、一体化

随着兼并浪潮席卷全球,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在兼并过程中结合而成的“金融百货公司”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都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已经走向全方位、一体化的道路。

(四)金融资本全球化

随着兼并行为愈演愈烈,使兼并后的金融机构具备了较低成本的自在增值的交易平台,为他们开展对别国货币资本的全球批发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网络金融的发展

在国际兼并的浪潮下,网络金融对传统跨国金融机构的冲击越来越大,迫使传统跨国金融机构步入全面重构。一方面跨国金融机构需要在加速兼并中弥补跨国银行在网络金融投资上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兼并而强化的全球体系给跨国银行赢得了调整的时间,以应对来自网络金融的带来的冲击。

(六)分业经营的金融企业面临改革

虽然很多大型、超大型金融集团已经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但是各种形式的分业经营管理的金融企业仍然占绝大多数份额,并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这些企业一面在坚守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一面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步走上改革之路。

结束语:在很多国家,金融混业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各国如果想搞好混业经营,还需加强监管机构建设,对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等做深入研究和分析,根据各国国情,加深金融业经营模式改革。同时,还要努力提高经济技术,给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一体化等的建设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争取走金融业持续创新发展的道路。

第9篇:金融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科技金融;技术资产;信用化;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1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科技企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发展,作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兴产业,科技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促进科技企业的发展,必须通过金融创新来促进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科技企业融资环境。

二、我国科技金融的实践现状及技术资产金融的相关性

科技金融在我国金融和科技体制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深入,业务体系也日渐丰富,表现如下:①政府支持。即无偿资助和相关政策扶持。无偿资助包括站立申请资助资金、国家技术创新基金、科技工作奖励资金和企业所得税税收减免等。②科技贷款。包括无担保的信用贷款、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组合获得贷款等,其发放的主体主要是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科技支行。③科技担保。科技担保的服务对象是科技企业,内容有商业担保模式、政策性担保模式等[1]。④股权投资。依据企业各个阶段的融资需求,分为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并购基金等。技术资产是是指企业具有的能为企业筹集资金,且由科学技术形成的一种无形资产。科技企业融资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形成的知识产权,如专用技术权、植物新品种、专利、著作权等。技术资产的特点有依附性、专属性、虚拟性、溢出性、垄断性、预期性、时效性等,技术资产与传统的知识产权相比,在外延上与其有交叉效应,具体表现形式为技术产权、科技产品称号、科技企业称号和科技人才称号等。

三、基于科技金融的技术资产金融发展趋势

1.技术资产金融的信用化发展

技术资产信用化是指科技企业以其自身所具有的技术资产为信用基础资产、以科技担保和科技贷款为手段进行债券融资。技术资产在融资的过程中的特点、问题及对策如下。

(1)特点。技术资产在信用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特点有以下三点:①对专业的贷款部门和机构要求高,实行专业的运营机制,对技术资产的价值和风险评估专业性要求高,能有效解决风险和收益不对称的问题。如北京银行就为科技企业专门定制了“创融通”、“信保贷”等金融产品以及包括“融信宝”信用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49中融资航母产品,这有助于满足任何发展阶段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②对第三方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需求大。技术资产质押的风险很大,对专业的第三方担保机构需求明显,以分散科技企业在信用化过程中的金融风险[2]。③需要实行联合贷款的联保和互保机制。在同一技术领域下,一些企业可以通过共同贷款进行联保和互保来解决企业在融资中面临的融资成本高、规模小等问题,并有效解决因技术资产专属性引发的交易问题。

(2)问题。技术资产信用化中,可能会受自身盈利模式、依赖性、专属性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信用化资产的保值性、变现性等有高要求影响,会出现评估难、变现难、保值性差等问题。技术资产自身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和虚拟性,在评估价值时独立性不高,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都较差;技术资产自身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和专属性,在信用过程中的交易性较差,不易表现,使得银行等一些传统金融机构对其质押贷款的欲望不够;技术资产自身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科技企业在使用技术资产进行质押时可能会受金融机构对技术资产的担忧而使其贬值,进而严重制约了技术资产的信用化发展。

(3)对策。首先,政府要给予科技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撑,颁布一些有利于科技企业技术资产融资的优惠政策,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其次,社会相关组织要不断鼓励和组织技术资产交易服务、技术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借助这些机构的力量促进技术资产融资的顺利进行。最后,金融、资产、技术等相关学术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建立最为科学合理的技术资产估价模型。

2.技术资产金融的证券化发展

技术资产证券化是科技企业在科技金融背景下技术资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指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采用发行证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如发行债券和股票等。证券是一种金融工具,有收益性、偿还性、投机性、流动性、风险性等特点,技术资产的预期性、垄断性和虚拟性会使得证券市场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技术资产收益的垄断性和预期性会使得证券估值泡沫,二是受技术资产虚拟性影响,会使得证券价值低估,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新三板和创业板的对立走势。我国新三板,即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转让系统,自2006年试点以来的交易就较为清淡,流动性不强。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13年上半年,全国股份转让系统的实际挂牌公司只有212家,融资金额为89966.19万元。而我国创业板自上市处日均市盈率就高达111倍,远远高于同期沪市主板近11倍、中小板31倍、深市主板20倍。新三板、创业板和产权交易市场受交易制度、入市制度和监管制度等和技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偏差,会使得运行效果不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资本市场制度,尤其是场外市场制度,如监管制度、新三板低门槛入市制度、创业板退市制度、做市商交易制度等。

四、结语

总之,基于科技金融背景下的技术资产融资是市场化、科技化发展下的趋势,对拓展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技术资产的信用化和证券化是科技企业融资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了解决技术资产在信用化和证券化进程中出现的变现难、保值差以及使得证券市场走向极端等问题,政府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扶持政策,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借鉴国外科学的科技企业融资服务制度,加大对我国金融资产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王永胜,敖海燕,陈航.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0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