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级技师职业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2015 年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将其认为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总理说推动双创就是让更多人实现人生价值,让更多年轻人有更多上升空间。个人认为创业创新离不开高技能的人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技术教育必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1 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余年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敏锐的感觉到近几年职业技术教育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是:国家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安排骨干教师培训,持续改善学校教学条件,这些无不显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挑战是:生源质量下降,学校传统专业吸引力降低,学生就业要求提高(从简单就业变为体面就业)。我发现很多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上却有所欠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和合作的态度。这两项恰恰是一个人踏入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甚至决定了你日后能否成功。个人认为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有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
首先分析一下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构成,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很多都是留守少年,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结果孩子长大后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普遍不高,理想、信念淡化,具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不会很好的与人沟通合作。总结起来就是学习能力低、社会素养差、自控能力差。大家都知道,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下一步就是步入社会。如果将知识、技能比作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硬实力,那么职业素养则是一个人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缺失这个能力,所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 职业素养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
人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对于不同素质的学生就要有相对应的不同教育方法。面对总体能力低下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地抱怨,而应积极去探索去总结,直到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纵观整个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来自老师和课堂,而处世、为人、办事、说话等非学术的才能主要是课外生活中形成的。其实老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观念并向希望的好的方向发展。本人在带10秋高级模具钳工班时,就采取了素养+技能教学模式,效果很好。其实就是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把技能学起来。学生不是注意力不集中吗?可以找一些励志的、益智的、团结合作的,包括有寓意的童话,每节课前几分钟讲故事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再巧妙地转到要讲的知识点上。既培养了素质又拉近师生距离,一举两得。师生互动顺利开展,课堂真的是气氛融洽,知识也顺势灌进他脑子里了!比如有一回我准备了一个小故事,名字叫做《钱袋与脑袋》:事情发生在十九世纪,当时美国西部掀起淘金热潮,数以万计的外国人怀着梦想涌向旧金山。李维也是其中一员。现实总是残酷的,由于人口剧增,当地生活用品极为短缺,淘金工人生活异常艰苦。眼看很难实现自己的黄金梦,但既然来了总要想办法做事养活自己啊。一向聪明肯动脑的李维开始思考怎样从这些淘金者大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金子”。他发现淘金者经常抱怨裤兜不结实,兜不住好不容易得来的金子颗粒。于是他想到用厚厚地帆布做成裤子,裤兜吃劲的地方用铆钉代替缝线,又结实又耐磨,大受欢迎。这种工装裤就是牛仔裤的原型,李维终于淘到了他人生第一桶金。讲到这里我问同学们你有牛仔裤吧,你身边的朋友、同学有牛仔裤吧?你们想想这个人钱袋得有多鼓。接下来分析他成功的秘诀,靠的是脑袋和一些基本技能。教导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时,不妨换个角度换一条路试试,而且艺不压身,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讲故事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老师要有把学生拉回来的能力)结果学生那节课都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并且学的很认真。另外,上技能实习课时在课间还会和他们谈谈将来,谈谈为人处世,谈人的成功离不开自身努力和敬业精神的支撑。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有什么事都爱和我说说,也很尊重我的建议。你说这时候你指给他的路他会不去走吗?再来分析下学生自私、情感冷漠这一点,其实人与人之间关心都是相互的,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坏,你真心对学生好也会收获学生的真心。有一次放学时我电动车没气了,补带的地方还很远,正发愁呢,过来好几个学生,不由分说抬着车去补带。那次我很感动,谁说我们的学生自私,冷漠,我感受到的分明是热情和尊重。“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把他好的那面挖掘放大就好了。时隔五年,如今他们都在外地工作,但逢年过节都会给我发短信,微信问候,还时不时把工资单发过来让我分享他们的快乐。对一名老师来说,还有比学生记着你更值得高兴的事吗?
3 职业技能操作训练要推陈出新
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丝毫没有放松。近年车、钳、电等传统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原因很多,怕脏、嫌累、技术落后、训练课目几十年如一日毫无新意。如何留住本专业学生,让他们踏踏实实、心甘情愿的学确实需要技巧。第一次实习课我首先恭喜学生选择了钳工专业,阐述了万能钳工的来由,并且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假如你骑车带喜欢的人出去玩,路上车出了问题,一检查发现螺丝松了。因为你是钳工,所以你一串钥匙就可以解决问题,平板钥匙可以当一字改锥用,十字花钥匙可以当十字改锥用。修好车继续上路,不至于影响出游好心情。讲完学生都笑,因为切中学生的兴趣点了,使学生生出了学习钳工技能的欲望。除了语言激发学生求知欲外,本人在课题的安排上也别出心裁,下了一番功夫,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钳工入门课“平面划线”,先讲了最基本的线条划法,在黑铁皮上做了一些练习。之后每人发到一块薄薄的不锈钢板,事先设计了一款美女头瓶起子,告诉学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做好了让家长看看你的成果,也给自己技校三年留个纪念,,同时可以让别的班同学羡慕羡慕。听完后学生积极性高涨,三三两两讨论验证,最终确定加工方案,我负责关键环节把把关。一个美女头瓶起子贯穿起差不多整个学期的基本技能,从平面划线到錾削到平面锉削再到曲面锉削再到钻孔、磨削。没一个人喊累叫苦,有的甚至主动加班加点,谁都不甘落后。每个人都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学期结束每人钥匙链上都多了一个自己亲手做的瓶起子,(虽然能力有高低,起子有美丑)每位同学都很有成就感,家长也放心了。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26-02
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的下发,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历史以来的大好发展机遇,政府、企事业单位和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逐渐从规模发展转入内涵建设。于是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职业技能竞赛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下,职业技能竞赛已经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和院校级三级竞赛模式。为了能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各高职院校都在技能竞赛方面加大了投人和监管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首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并取得较好成绩。本文拟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职业技能竞赛视角探讨高职实践教学改革问题。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一)职业技能竞赛为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的确定提供了社会支持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最直接的教学。实践教学实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学生毕业的就业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点。“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竞赛评分标准的制订其实就是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量化过程。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社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高涨,职业技能竞赛已经摆脱了以往闭门造车的现象,比赛内容不仅仅局限在书本范围内,而是与广大的厂商合作,由企业提出他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制订职业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然后组织相应的竞赛。这一点无疑给广大高职院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使其在制订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时有了参照,在培养人才中更加专业更加适合企业的要求。
(二)职业技能竞赛为企业和学校人才交流奠定了基础
实践教学的改革正因为有了职业技能竞赛而更容易找到突破口。职业技能竞赛与企业结合非常紧密,因此需要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师有相当的企业经验,能够深入企业学习和获取实践经验,而学校也欢迎企业的人才参与到学校的实践教学中去。这对来自企业的教师来说,增加了他们探索高职教学规律的机会,对来自院校没有实际动手经验的教师,也是一个实战学习的机会。教师通过指导职业技能竞赛,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找到了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为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技能竞赛从比赛项目的设计、评价标准和培训体系的设计到比赛项目的设置,都与实践教学计划相匹配,特别是评价标准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有着很强的借鉴性。因此有利于引导教学设计向工程实际训练转移,向生产性实训转移,体现出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使课程体系趋向于工学结合。
二、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实践教学的要求
如何在职业技能竞赛取得良好成绩,让参赛学生更好地展示职业技能,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拥有较强的职业本领,在毕业时能信心百倍地走出校门,同时让参赛院校获得荣誉,提升社会影响力,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竞赛和教育教学改革关联性的思考。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是考核参赛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等,也是对指导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一次检验,因此,职业技能竞赛从一定程度上对高职实践教学提出了要求。
首先,绝大多数职业技能竞赛都是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参赛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重视小组团队协作动手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应构建小组团队任务驱动教学,集中小组的智慧和能力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其次,目前的职业技能竞赛一般是按照专业岗位的标准来进行赛项设计和评分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能充分贴近行业岗位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成效的检验。在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设立中,增加社会、行业专家学者,更好地与企业、行业需求接轨。
再次,目前的职业技能竞赛一般由某些企业赞助最新技术的高薪仪器设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上,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缩短学校教学与社会实用技术之间的差距。同时,加大教学软硬件环境建设的投入,引进企业资源和高新技术、工艺,为实践教学所用。
最后,职业技能竞赛要求除参赛学生外,指导教师与专业教师也要参与其中,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重视硬件设备投入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和训练。各职业院校应将教师送到企业一线进行锻炼,并立足企业的技术研发及实践与应用,经常性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引进先进的技术、工法和工艺,摒弃陈旧的不适合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
三、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下的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要求,可以作出如下总结:首先,职业技能竞赛各赛项的设置,是高职院校教学元素的结合,它直接检验了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的成效。其次,职业技能赛项的设置代表了目前社会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企业在实际工作上需要怎样的人才。最后,职业技能赛项的设置,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教育改革调整中,让高职教育趋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目前的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引领高职教育改革的航向标,从专业的建设、课程的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仪器设备资源的整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给高职院校指明了方向。在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下,各高职院校应对实践教学进行如下改革:
(一)将企业、行业岗位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由政府组织,企业参与赛项的设计、技术支持或竞赛评判标准的制订等。从整个赛程来看,都集中体现了行业、企业对参赛选手在仿真环境下对工作任务的完成熟练程度或对新任务的构思创新之处的要求,评判标准都是尽可能接近职场标准。仅仅从学校角度出发制订的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遵循目标管理原则,将行业、企业岗位标准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和考核标准,并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按照职业技能行业标准,加大实践教材的建设力度,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2012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绝大部分赛项均由企业提供技术、软件支持和仪器设备的赞助。对这些技术、软件以及仪器设备的使用,就是目前相关行业最新技术、仪器设备的推广和社会的需求走势。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教学软硬件条件,加强校内实践教学高新技术、设备的引入,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创建。同时,基于各高职院校本身教育投入的有限性,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力地促进社会高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立合作共赢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共育社会所需人才。
(三)加强职业技能顶岗实习的管理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当前职业教育更多地接近“2+1”的阶段式教学,在掺杂就业元素之后,学生实习期间“1”这个阶段,“放羊式”的顶岗实习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实践技能获取的动机缺乏,更多地倾向于就业岗位的获得。在整个实习期间,围绕工作东奔西走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往往没能从实习单位的实习工作中真正获取实习应得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突出学生技能的培养,根据职业技能竞赛中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双方共同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使得学生在实习期间稳定地进行实习,真正体验职业角色,并通过实习切实提高专业技能。
(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 会计基本技能; 实训体系; 构建
教育部强调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和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在这一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会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是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会计技能可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对于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一般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因此对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方面的改革研究和成果颇多。然而,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往往忽视对高职会计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如何提高高职会计基本技能实践教学,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体系构建研究的基础工作
课题组就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基本现状、课程开设情况以及企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等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及召开学生座谈会,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三个途径对高职院校、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和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第一个途径是对高职院校发放调查问卷,就浙江省内高职院校开设状况等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30份,收回28份,回收率为93.3%,第二个途径是搜集关于会计基本技能课程开设和实训情况的资料和信息,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发放学生问卷调查、集中本校学生召开座谈会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多种方式结合,在本校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收回98份,回收率为98%;对浙江省内其他高职院校抽样调查,共发放100份,收回95份,回收率为95%。第三个途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企业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课题组对企业进行调查,一方面对丽水市50家中小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50份,收回42份,回收率为84%;另一方面通过对10届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就其所在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50份,收回141份,回收率为94%。
二、高职会计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体系构建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一)学校方面
1.会计基本技能课程开设情况不统一
由于学校的认识观念不同,因此各学校开设课程的情况不统一,比较混乱。从调查情况来看,62%的学校没有开设此课程,只有38%的高职学校开设会计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没开设此课程的学校,多数认为该课程是属于手工技能,而现在的电算化程度高,已不适应现代教学,认为没有开设的必要。很多学校重点放在会计电算化和仿真实训方面。
基本技能课程应该包括手工点钞、机器点钞、珠算、传票录入、小键盘录入、POS机等。各高职院校对会计基本技能课程的范围认识不统一,有部分学校开设的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内容仅有珠算或者点钞;有的学校则把会计电算化变成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有的学校没有分清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概念,把专业技能比如编制会计报表也列入此课程授课范围;有的学校则和基础会计的手工实训混合在一起,使其仅成为其中的一个实训模块。
2.教学内容相差较大,教材混乱
因为各高职院校对会计基本技能课程的范围认识不统一,授课内容不一。从已开设此课程的学校来看,课程内容设置和教材参差不齐,教材使用混乱,没有统一的教材。采用高职会计基本技能教材的,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基础会计实训内容,如手工装订账本或会计资料整理技能;有些教材内容属于出纳业务处理,比如现金业务和银行结算业务的处理;有些教材内容分基本技能和综合业务技能,基本技能内容可以适用,但是综合业务技能方面的内容就不适用,偏向于银行柜台操作和结算业务,有的学校采用中职的教材,知识内容太浅显。总之,从课程内容设置和教材方面来看都不是特别适用。
3.教学实训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尚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问题,从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课时安排、考核方法、教学的手段及实验室的配置等多方面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学校对教学内容没有一个合理的学期安排计划,一旦学期课程安排紧张,那么技能课的学时数就会减少甚至取消。课程学时数安排不合理,比如手工点钞开设一学期,每周两个课时,学时数过长。其实完全可以和其他基本技能交叉进行,比如可以和小键盘录入交叉进行授课。没有制定或规范基本技能课程的实训指导书,制定相关的实训目的和要求,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考核标准、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落实每个具体实践环节,且考核要求普遍较低。总而言之,会计基本技能没有构建和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学生方面
1.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思想认识不够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缺乏对会计基本技能课程的正确认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认为不用学习这门课的占了72%,这个比例说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教学的目的缺乏系统和正确的认识,当然受到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这门技能课不够重视,存在偏见,使得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是失去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主要原因。许多高职院校仅局限于对点钞和数字书写内容,进行单一而枯燥的技能练习,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意识,实践能力在学校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与提高。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造成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上岗后动手能力低下。
2.考核要求偏低,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从不同学校的技能考核标准来看,考核要求很低。比如点钞,单指单张要求是每100张钞券需要75秒,中职的要求是超过40秒就为不及格,多指多张是10分钟12把为优秀,中职的是16把为优秀,低于12把的为不及格,技能水平远远不如中职学生的水平,和银行的考核要求相比,差距也很大。比如小键盘录入,有的学校没有列入考试范围,有的因为学校机房紧张,一学期就安排几次课,没有真正让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扎实掌握,仅是为了考试而应付。考核要求低导致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很低。
(三)企业方面
1.企业要求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技能之间存在差距
企业对工作一线的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会计操作能力要强,上岗后很快适应会计工作环境,能够独当一面。而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对应届毕业生不欢迎,普遍反映刚毕业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太低,毕业后不能很快上岗,都希望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高职院校会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综合能力不强的事实。为取得企业的反馈信息,通过对企业进行走访、电话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课题组就企业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毕业生专业能力需求、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调查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
2.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情况
通过对会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92%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会计基本技能课程,认为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收效很大,岗位适应性较强。毕业生认为最需要加强培养的能力是实际操作能力,影响就业最主要的因素是良好的实践能力。结果如表2、表3。
三、构建完善的会计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体系
(一)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与其他普通高校的最大区别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实用性特点,因此培养目标要侧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校内实践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效果如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及时调整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岗位意识。培养环节上注重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面对人才供求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实现目标重新定位、培养,以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二)重构合理的教学模块
一方面通过对省内高职学校开设会计基本技能课程的情况和校内实践教学现状,另一方面根据企业反馈的资料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最基本和最需要的必备能力,结果如表4。
根据结果分析,重新进行教学设计,按新的课程体系设计,增加新的内容,删掉陈旧的、重复的内容。适时改编并采用合适的教材,确立构成教学模块内容及相应的职业能力,以利于实践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表5。
(三)完善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考核方法
校内实践教学效果取决于实践教学本身的质量。如何考核实践教学质量,是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个难题。改革会计基本技能考核内容和模式,建立科学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考核方法很多,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考核方法。以点钞考核方法为例说明。
采取点钞期末成绩结合各自点钞等级鉴定标准,成绩评定构成本课程期末总分100分,其中:平时成绩占30%,点钞测试占50%,人民币知识和真假识别占20%。
1.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点钞等级鉴定标准
在规定的时间内,如10分钟,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达到如下标准。
2.真假人民币鉴别测试
通过笔试形式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人民币的基本常识和假币的鉴别和处理,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判断、简答。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掌握技能,形成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除了注重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各项专业技能大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测试和鉴定。各项技能大赛不仅激发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得到演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大赛或者指定专业技能竞赛月,进行点钞、翻打传票、小键盘录入、珠算等比赛,评出各项专业技能。除此之外积极参与省级或行业各项技能大赛,注重对点钞、珠算等优秀学生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五)加强校企联系,建立信息需求反馈体系
加强校企联系,建立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行“订单”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通过对毕业生所在企业的评价意见进行反馈;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建立信息需求反馈体系。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学校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定期了解用人单位的评价意见,及时掌握和反馈毕业生在技能、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学校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满足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要和评价结果,企业和学校合作,每年对该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价,沟通交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及时修改,包括对教学计划、确定培养目标、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块等。
高职院校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教学基于工学结合,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体现教育服务于社会和企业需求的理念。随着经济和会计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目标的重新定位,强化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教学和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 赵红英.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J].会计之友,2010(10).
[2] 叶玲莉.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3] 陈兆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三段双轨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2010(01).
[4] 曹志军.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
[5] 孔德军.基于工学结合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4).
摘要:高职技能大赛由于其广泛的影响力,对高职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技能大赛的参与和实践总结,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分析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 :技能大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由教育部主办的重要赛事,2008 年,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2012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设高职组会计职业技能大赛项目。高职组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目的是通过大赛,检验和展示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和学生会计岗位通用技术与职业能力,引领和促进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教学改革,激发和调动行业企业关注和参与财会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提升高职院校财经职业人才培养水平。
一、会计职业技能大赛
高职组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包括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和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两个环节,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大赛环节以某一制造企业为工作背景,以仿真原始凭证形式提供企业当月发生的经济业务资料,要求四位选手分别扮演企业的出纳、成本、总账、主管的角色对当月经济业务进行手工核算处理。
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环节大赛以某一商品流通企业的业务为背景,采取单人单机大赛方式。大赛要求参加比赛的四位选手能够熟练并综合运用信息化财务软件中的系统管理、总账、薪资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和财务报表等模块。
二、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1.促进会计教学改革
大赛对高职会计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会计技能大赛技术规范参照教育部验收通过的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为基本范围和基本要求。因此通过分析技能大赛中对岗位技能的要求,学校在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坚持以大赛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出发点,面向岗位设置课程,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多采用启发、提问式教学方法,也可以采用模拟大赛的竞赛模式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早的接触仿真环境,与未来的工作相接轨。
2.推动会计师资队伍的发展
各院校专业教师带队参加比赛,这个备赛的过程对专业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如果是有中青年教师的参与,那效果将更为明显,激烈的专业能力竞争与比赛结果也能够去充分体现了各院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会计专业核心技能的熟练程度,岗位能力知识的把握,选手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这些都是每位指导老师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在各个学校参赛队的赛前准备、训练、考核以及模拟比赛中,这种对老师的专业能力的高要求就促使各职业院校要有自己的高素质的教师,特别是要有高技能的专家来共同组成教育教学团队。因此,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锻炼,可以更好的锻造出“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来满足专业能力培养需要。
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是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关键因素。会计职业技能大赛是将会计实务中成本、税法、财务会计综合运用起来,对参赛学生在点钞、珠算、计算器的使用等专业技能的运用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指导教师不仅是有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对比赛规则严格深刻把握的能力。只有指导教师有了能力的提升,指导的学生才会有提高。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教学队伍中必须有理论水平较高又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去企业中进行课题研究,开展会计实践与调研,业务交流与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会计实践知识,为会计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素材,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与未来的无缝对接。
3.加强会计实训基地和综合实训项目建设
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对学校的实训室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对参赛学校加强实训室建设以及与企业的联系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有了学校优质的实训室,可以将实训课程大量融入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另外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的设置为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我们可以将职业技能大赛的参赛成果转化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项目实训课程,构建以能力、职业实践、项目实训课程三位一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将实训教学与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动态性、前沿性结合起来,让实训课程与时俱进。通过实训课程来深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来提高职业能力,形成良好规范的职业行为。
4.加强企业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才能更好的掌握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这是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步骤。技能大赛从举办的初衷来讲和顶岗实习的意义是相通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的需求,所以技能大赛的举办对学生尽快适应顶岗实习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三、技能大赛对学生技能培养的作用
1.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会计技能大赛的宗旨是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大赛设置了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岗位角色,每人一岗,角色一经确定,不能更换。在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环节竞赛过程中,标明必须由相应岗位人员完成的任务,不能出现越权使用软件、以他人口令执行系统操作等情况,其余没有标明的任务可由全体队员协作完成。在各岗位专项技能赛时,须由既定岗位选手独立完成、不能代替。
大赛命题内容均按照实际岗位角色、流程、标准等技能要求,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均有明显提高,同时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学习主动性也有了较大提升。
2.强化理论知识学习
会计技能大赛设置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岗位类别,主要涉及日常账务、出纳、成本处理、报表编制与报分析以及及会计信息化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大赛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用具备会计学基本理论知识,能发现账目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技能大赛考验的是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全面知识能力,也只有具备这样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工作要求。
3.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选拔参赛选手时,不仅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应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才能够顺利融合到团体中去,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中包括个人赛项和团体赛项,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团队成员之间交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形成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四、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在经济各领域中显示了核心地位,相应的会计专业也变得炙手可热。办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色会计专业,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是高职会计专业办学的重要目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向专业技能优先的综合应用能力方向转变,以会计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通常学校大都采用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室为固定的学习地点、以知识讲解为主要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去被动学习。然而在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中,是以学生综合实力为主要评价标准,以各个参赛选手岗位的完成情况来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进行重点关注。要让同学们了解,走入社会后,有精湛的技能,与人合作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实现人生的职业理想。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定位,目标是培养高端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学生毕业后进入会计相应的岗位后,单位就要求他们优质、高效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并具备相应的综合职业素质。而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在职业素质中所需要的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管理理念、文化渗透及创新精神在会计职业大赛项目中得以充分的展现。在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中我们看到只有团队成员间彼此配合默契、个人专业知识扎实,才能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思路也必须不断完善与改革。而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为学生就业,企业用人带来了便利,这也是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刘焰.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3.
[2]任鲁宁.基于高职技能大赛的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1.
关键词:高职教师;会计专业;职教能力;课程研发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和办学数量基本达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职责。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不足,基本满足了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各高职院校继续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围绕“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四个建设)下工夫,旨在推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教育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四个建设”中,笔者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它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而师资队伍建设重在教师的职教能力的建设。
职教能力是衡量一名高职教师的基本标准,它不仅包括传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及实践操作技能。就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而言,其职教能力主要体现在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方法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及课程开发能力。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系统专业理论知识
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虽然很重视实践性教学,但并不回避相关知识的理论性教学。可以想象,一名会计专业教师如果没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在项目驱动或任务引导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教材与教材之间相关知识衔接的处理上就无法得心应手,也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和心中有数。并且,会计知识更新频率很快,新的会计准则内容及行业制度需要不断地补充到老师的教案或讲义中,凭“一本教案打天下”的教师必然会淘汰的。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目前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一是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电算化会计、审计、管理会计等为主干课程的课程体系;二是以初级会计、中级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电算化会计、审计等为主干课程的课程体系;三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来组织开发的课程体系,主要是按会计岗位设置来开发的课程。不管是学科体系下的课程体系还是行动导向下的课程体系,都要求教师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力
教育教学方法能力是老师内在能力的外在表现,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外在力量。教育教学方法能力是看得见、听得到的。教学效果的好与差主要是由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力的高低决定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理论知识丰富,但不受学生喜欢,不被同事欣赏,如“茶壶煮饺子――肚里有倒不出”,其教学效果自然就差。教育教学方法能力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学情的分析能力。“学情”即是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在传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注重教师的“教”的过程,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分析。“学情”分析既可在教学之前展开,也可在教学之中进行,还可在教学之后总结。了解学生是运用学情的基础,是教师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可当前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途径较少,能力欠缺,缺少沟通,或者了解程度肤浅而片面,无法建立有效的和谐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2.教学组织能力。对学情的分析是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学组织能力包括课前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即教案的编写。教案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的记录,而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不同的教学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再就是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不能拘于一格。会计专业常用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任务引领法、六步教学法等。一名出色的会计专业教师除了将知识能讲授出来外,还要有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秩序和妥善地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的能力,还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做合一,这样才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为会计专业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的舞台。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手段,教师能自制一些动画、图片、课件等资料,将会计课程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流程、账证表形式、业务处理过程等要点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出来,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是传统教学方式中是无法比拟的。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形式也是不对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考虑的是在有限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信息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懂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会计软件、ERP系统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能。还应掌握PowerPoint等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术,能运用网络技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进行师生之间网络互动教学,广泛开展网上教学交流,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操作技能
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向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会计专业本身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会计教师应从宏观上、中观上及微观上了解企业经营运作的基本知识,如企业与社会环境关系、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会计行业状况及特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的流程及操作步骤、会计电算化操作步骤等;对会计岗位操作业务有大致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性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将实际操作经验及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目前,高职院校强调“双师型”素质教师以是否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为标准。事实上,“双师型”素质教师应注重其实际能力,会计专业教师应与企业单位建立广泛联系,不断进行专业实践,积累账务处理和财务管理的经验,提高会计师资水平实践能力,从而使会计教学不会与会计发展的实际相脱节,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也能在教学中帮助和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建立“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目标。这是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主要鼓励教师积极下企业锻炼、挂职,参与上市公司、各大中型企业的财会改革和财务管理创新活动。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创业机制,帮助具有良好素质、能在“产学研”中创造较好效益的教师先“双”起来。并通过“内培外引”模式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聘用部分一线会计从业人员、管理者到学校合作,建立“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以外促内,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四、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课程研发能力
在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还应具备“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的研发能力。因为传统的学科体系下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及培养方式,需要改变为行动体系下的课程体系。因此,教师不能只是担当“教”这个角色,应变成多角色的综合体。特别需要一批能将会计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转变成工作过程课程化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个工作不能指望企业一线会计人员,只能由教师去完成。在职业教育下,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主要表现为教师是职业教学的组织者、职业知识的传授者、职业操作的示范者、职业能力的培养者、职业疑难的咨询者、职业道德的培养者,其中教学组织和知识的传授需要有可操作性的教材供师生使用,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去研发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这个工作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做,但效果还不算很理想。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会计专业教师经过集思广益,已取得一定成果,建立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并研发出了本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一套,已投入使用。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整个高职教育改革的成败,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工程的源头和关键。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措施,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职业能力发展的紧迫感,并内化成教师自主学习与提高的源动力,从机制上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切实保证“双师”素质、“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以利于高职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浩.坚持行动导向推进教学创新[J].新课程研究,2008,(6).
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技能大赛;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彭颢善(1970-),男,江西余干人,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陈文(1974-),女,江西抚州人,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染整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63-03
根据国内外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已成为选拔高技能人才,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的重要助推器。我国职业教育多年来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了一套适合职业教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以赛促教,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通过组织学生参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改进服装设计教学的模式,实现教学互动互惠,有利于加强院校间、校企间技术与经验的交流。作为一名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为了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笔者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一、职业院校师生参加技能大赛的价值及作用
(一)参加技能大赛有利于展示和检验教学成效。技能大赛为充分展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进而可以检验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果。参赛成绩已成为评估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成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重要参考。基于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一定的参赛标准开展的,技能竞赛必然会对参赛对象进行优劣的鉴定和等级的区分,根据评价标准给予评选优秀。通过院校在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情况可以从某个层面评估院校的办学水平,师生大技能大赛的参赛成绩可以衡量师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技能大赛有利于展示和检验教学成效。
(二)参加技能大赛有利于选拔和激励技能强手,鞭策落后者。遴选高级人才、培养技能高手是职业技能大赛的主要目的,技能大赛使一批专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大赛的获奖者不仅可以获得奖金和荣誉,而且金奖获得者还可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服装设计”技师证书,银奖、铜奖获得者将获得“服装设计”高级技工证书。在前几届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大多被知名企业高薪聘用,这种激励作用远胜于获奖本身。技能竞赛对参加比赛的选手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可以使其按既定的竞赛目标、竞赛标准进行学习,充分挖掘参与者的潜能。此外,技能竞赛的激励作用还表现在对未获奖的单位和个人。对于比赛成绩落后者,这同样是激励,是有力的鞭策。落后者如果仍不努力改进自我,差距就会无限放大。这对于未获奖者督促自我查找问题,努力学习,改变落后的状态有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技能大赛有利于选拔和激励技能强手,鞭策落后者。
(三)参加技能大赛有利于营造尊职重技的氛围。目前,技能大赛引起了企业的高度关注,社会各方面都给予了的积极、广泛地关注。宣传职业教育的优秀教学成果,有利于调动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塑造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形象。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良好氛围,使职业教育在社会的认同度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技能大赛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晴雨表,各方面对技能大赛的重视,预示着尊重劳动、尊重技能、重视职业教育的时代初见端倪,企业更关心职教、更积极参与职教,反过来,职教的成果惠及企业,实现“双赢”效果。技能大赛有利于营造尊职重技的社会氛围。
二、我院师生参加大赛取得的一些成绩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师生在最近几年的各类技能大赛中从零起步,在激烈竞争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几年相继有学生和教师在各类全国性比赛中获奖,充分展示了学院职业技能的教学成果。
2008‘雅戈尔’杯全国首届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服装设计技能大赛以“梦想·跳跃”为主题,分教师组和学生组进行评比。911件参赛作品经专家评委评审有64件入围决赛(其中学生组794件作品34件入围,教师组117件作品30件入围),评委专家以“在实用的基础上结合原创的设计创新,以独特的风格演绎时尚潮流”为标准,分别在教师组和学生组中评选出金、银、铜奖和优秀奖及最佳效果图奖、最佳工艺奖等。我院服装教研室老师参赛的系列设计作品《极致》以华丽的造型、精美的搭配获得教师组综合银奖,作品《释放》系列以新颖的设计获得最佳创意奖,选派的参赛学生服装06-2班吴海霞同学系列作品《Hero》荣获得学生组综合铜奖和最佳工艺奖并获得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技工证。
2009年12月全国第二届服装设计技能大赛决赛中,收到的561个参赛作品中只有65件作品入围决赛(教师作品30件,学生作品35件)。我院服装专业教师系列的作品《游走》入围并在江苏扬州进行展示,作品在服装的材料及细节的搭配上表现出富于幻想的情怀及激情,紧扣主题,摘得教师组银奖及最佳设计图一等奖。
2010年,我院服装专业又组织学生参加“达利杯”2010全国第三届服装设计大赛,大赛要求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年轻人富有活力、幻想和时尚潮流的创新设计。我院服装08-2班庞姗姗同学以《破界》系列在全国参赛几十个高职院校的700多幅作品中成功入围(全国仅15名学生入围),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以一系列出色的作品展示获得学生组银奖及最佳服饰搭配奖。
2010年9月我专业老师指导的08服装(2)班学生吴小笑、以及09服装(2)班学生谢丽丽、王芳芳同学在精心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入围了“濮院毛衫杯”中国桐乡毛针织服装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专业老师的两幅毛衫设计也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200多幅作品参赛),进入“濮院毛衫杯”中国桐乡毛针织服装文化创意设计复赛。
2011年4月10日,由浙江省旅游局、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浙江旅游服饰设计大赛有来自二十多家专业和综合性大学的在校师生,以及国内知名职业设计师参加,竞争异常激烈,共收到参赛作品500多份,最终仅选出20名入围选手参加了决赛,大赛设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本专业老师指导的服装10-3班徐瑶瑶同学经过三轮的激烈角逐,以一系列制作精美、优雅时尚的旅游职业女装喜获铜奖。
这些比赛充分展示了我院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体现了我院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也鼓励更多师生参加技能训练,在各类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对以赛促教,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以赛促练,提高综合技能。当今,参加技能大赛对于促进参赛者的进步已取得广泛认同,参赛的过程就是学习。一般大赛,都有明确的主题,对内容和作品规格都有一定的要求,竞赛主题很多来自于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说,参赛者在参赛过程中所接触的是一次完整的项目,作品要体现创新思想,紧扣主题。比赛不仅考察了选手的设计理念,还要求参赛者有熟练的操作能力,这都是服装设计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参赛前必须对赛事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服装效果图、款式设计进行全面思考,参赛者要大量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以便更好的完成设计作品。这就充分地发挥了参赛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以传授和灌输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模式所不能及的。以技能大赛为重要平台,以赛促练,提高了参赛者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对新技术、新情况的应对能力,提高了参赛者的综合技能。通过教师参与和指导学生参与技能大赛,师生同台竞技,可以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更好掌握本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以赛促练,使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与技能大赛直接对接,进而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使课程改革得以实施。
(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拓展校企合作的新平台。服装职业技能大赛内容越来越贴近行业的技术前沿,是这几年大赛的一个显著特点。服装企业积极支持大赛,大赛人才服务服装企业,实现了共赢。大赛不仅是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展示的舞台,也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纽带。大赛的命题组专家有很多都是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比赛的命题也与行业、企业非常贴合,赛场的诸多评委也多是各个服装企业的精英。这样,学校人才的培养和行业企业的需求之间,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对接。
通过参赛拓展校企合作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职教发展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节奏,企业标准引领技能大赛标准,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良性对接;第二,企业一线人员参与大赛的评判,能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技能大赛为纽带,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突破口,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转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强化教师职业实践技能的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同时把企业专家引进课堂开讲座、兼职实践教学、与同学积极沟通、互动,让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
(三)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在强调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必须以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使教学内容贴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教岗位之所需,学岗位之所用,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目的。大赛比拼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在参加比赛中要考虑到整体设计、材料的搭配运用、服装色彩的搭配、服装工艺技巧的展示、装饰搭配、甚至包括表演的方式、走台音乐、灯光等各方面的问题,这些对于每个参赛选手都是全方位的锻炼,大赛的内容每年都有行业、企业技术前沿的创新,所以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对新技术、新情况的应对能力,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大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力度。而在比赛中,整个服装系列的搭配、音乐背景的选择、台上的展示及与模特的沟通等需要参赛选手连续十几个小时的奋战,对赛手的耐力、高强度下应对压力的能力、团队协作及与模特等工作人员的沟通等职业素养都是一个全面的考验,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行为的养成与培养,如独立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强烈的团队意识,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
(四)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组建服装设计竞赛指导教学团队。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不仅要求教师要懂理论更要懂实践。组建一支专业设计水平较高、教学经验比丰富的、优势互补的“双师型”服装设计竞赛教学团队,并根据学生设计能力水平以及理论基础等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进行综合指导。第一: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提高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服装设计竞赛为教学契机,以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为主体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采取以项目教学为主线,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第二: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统一,一方面教学中引用大赛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论,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提高课内全体学生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重视开展竞赛项目课外小组活动,发掘部分基础扎实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赛,对参赛学生进行详细的、有计划的、针对性的系统的指导,提高竞赛实践操作能力。
各类服装专业技能大赛是展示服装专业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舞台,也是教育改革、专业建设的推助器。我们要努力提高应赛过程的组织管理水平、增强师生的合作,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培养服装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说明我们对教学的探究会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将及时总结新的经验,针对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努力改进和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服装专业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更好更快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荣,范祖贤.全国高职学生技能大赛的启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6-7.
[2]康玉娥.浅谈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日科苑,2008(8):244-245.
关键词:教师教育;职业技能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116-02
收稿日期:2006-06-30
作者简介:刘霄(1965-),女,河南唐河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教师教育 研究。
高师院校是基础教育师资的培训基地。在有限的四年学习时间里,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但要与 综合大学学生一样去学习丰厚的专业知识和培养人文素养,更要具有综合大学的学生不必要 求掌 握的从师任教之职业技能。所谓高师生的职业技能是指高师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依据教育教学 理论,运用教育专业知识,通过练习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的、比较稳定而 系统的专业技能。高师教育应在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突出师范性,充分重视教师职业 技能的训练研究。
一、构建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1.突出师范特色,强化师范性课程中的职业技能训练
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育学是突出师范教育师范性的课程,其课程培养目标就是教学生怎 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即不仅学习做教师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做教师的技能。为 此,我们充分挖掘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这三门课程中技能训练的因素,制定了完备 的、可操作的整体训练方案,突出每一门课的训练重点:心理学课――心理素质训练,以培 养学生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锻炼学 生的勇气、胆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坦然登上讲台为训练目的。教育学课 ―― 基本教学技能训练,将基本教学技能分解为十项,即语言、导入、提问、讲解、变化、强化 、板书、演示、结束、组织技能,通过对这些技能的分解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基本教学能 力。各科教学法――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主要通过说课、微格教学、模拟试教等训练学生的 教材分析能力、完整进行一堂课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能力,为学生的顺利实习奠 定基础。实习归来――强化训练,根据实习归来后双方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部分学生 进行强化训练,促进其向教师角色的转变,缩短其工作适应期。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CAI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大课时容量 ,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能否系统掌握CAI课件制作技术关系着能否适应未来的教学工 作。从2001年起,我们对师范生进行了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实施合 格证书制度。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不仅渗透于各科教学,特别是教育课程,同时还应有必要 的专 门训练课程给予保证。我们要求在各教育专业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安排在教育实习前 一学期,按1∶10左右的师生比,为每班配备训练教师,每个教师固定带一组学生,实行“导师制”,每周为学 生组织一次小组教学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以说课、微格教学、模拟试教为主。 每一个学生通过备课、讲课、接受指导、再备课、讲课、接受指导,反复训练,直至令教师 和同学满意。每组同学在备课时可互相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讲课时可轮流当“教师”和“ 学生”,既可领略作教师的滋味,检验经自己努力、教师指导后的备课情况,聆听老师和同 学的评议;还可以观摩、审查同组同学的授课情况,并从中得到启发。利用微格教学,可使 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有更直观、更清晰的体验。训练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备课,检查学生教案, 帮助学生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和研究学生授课情况,肯定优点、增强信心,纠正缺 点、提出改进措施,并注意教师点评和学生自评结合,提高学生的评价意识和对教学效果的 观察鉴别能力。训练教师集体定期开研究会,商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定期以班为单位开展组与组之间训练效果的横向对比,以便交流经验。
二、多渠道开辟职业技能培养途径
1.树立大教师职业技能观,构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大教师职业技能包括作为显形硬件技能的教师口语、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 、艺术素质(音乐、美术)、现代教育技术,还包括作为隐性软件的教师心理素质、教学基本 技能、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学科教学技能。总结我校近十年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及培养的经 验和体会,在制定师范教育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时,将第一、二、三课堂有机联系起来,设 立素质专项学分,实施“三全”(全程、全体、全面)培育工程。全程,指从学生一入学就 开 始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直到毕业;全体,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一 个学生都能参加,确保一定的锻炼时间和机会;全面,即凡是合格教师所须具备的各种素质 和 技能都要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研究,突出师范性,达到促进 师范教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目的。
2.建立课前20分钟双语练习制,强化教师口语训练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就颁布了《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其中明确规定“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是教师的“职业基本技能”,并对师范院校学 生的口语训练内容及其检测标准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要求,指出普通话水平是否达到规定标准 是师范院校毕业生能否从事教师职业的首要标志。教师口语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途径,为了强 化教师口语训练,在学分制实行伊始,我们不失时机地设立课前20分钟双语练习制,规定学 生在一、二年级重点练习普通话和教师口语,在三、四年级重点练习英语口语,定期组织检 查评比。
3.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分步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明确教师职业技能要通过训练而获得,要制定一个完备的训练 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使训练规范化、科学化。 第一步训练,以课堂体态语为切入点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体态语是教师的职业技能之一 ,它直接作用于学生,起到用有声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由学生向教师过渡的第一关就是体 态语,主要训练方法是把学生请上讲台,面对全体师生讲授本课的有关内容。教师除了注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侧重对学生的站姿、走 姿、面部表情、手势运用的观察,对非规范动作当场予以纠正,并给以正确的示范。第二步 训练,以讲授技能为重点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讲授技能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 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综合性、协同性和开放性。它贯穿于整个技能训练的始终, 应全力以赴地把训练做好,课上教师设计题目学生互练,课下学生自练,慢起步、渐加速, 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坐着听,不如到前面站着讲。第三步训练,以教学艺术为 创新点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教师教学要讲究艺术,成功的教学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要遵循 教学规律,做到课堂教学语言美、板书美、韵律美,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第四步训练 ,以心理素质教育为根本点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有的同学训练动力不足,只求过得去,不求 过得硬,还有的信心不足而产生怯场现象。要帮助学生过好这一关,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 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内化到自己的生活模式中。
4.开展各种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促进高师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竞赛是手段,提高才是目的。为增强全体师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意识,督促学生积极主动 参与训练 ,切实提高其教师职业技能水平,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师职业技能竞 赛活动。各种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锻炼自我的机会,同学们根据自身条件和 兴趣积极参与,珍惜每一次机会。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在课下积极准备,不断 征求老师意见,大多数同学抱着这样一个态度,“得奖是次要的,能使自己得到锻炼才是主 要的”。经常性的竞赛活动以教学系开展为主,如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网页设计竞赛,名 诗名篇朗诵竞赛,英语朗诵竞赛,双语演讲赛,教学基本技能竞赛,优秀课件评选,三笔 字 (钢笔、毛笔、粉笔)竞赛,声乐、舞蹈、器乐、美术竞赛以及教学挂图、板报设计等。每年 五月中旬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职业技能大赛,这是对我校职业技能教育水平的一次检验,也是 我校深化教学改革、突出职业技能实践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竞赛,全校上下的职业技能教 育意识得以强化,进一步认清职业技能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运行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制
(1)成立校系两级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上确保这项工作在学校有人管, 在院系有人抓。
(2)设立中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加强承担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师之间的联系,打破 学科教学之间封闭格局,为教师提供进行集体业务研讨的机会,发挥课程的整体效益。
(3)组建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师队伍。第一支是由承担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 法等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组成的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第二支是由承担高师评议基本功训练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电化教育等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组成的教师职业 技能训练教师队伍;第三支是由承担教育见习、实习指导任务的教师组成的教师职业技能训 练实践课教师队伍;第四支是由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课和承担活动课内容的教师组成的校 园文化活动课教师队伍,并根据各类课程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承担的不同任务,将总目标 层层分解,落实到课程和具体责任者,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2.改革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考核办法,实施激励机制
在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考核上,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办法,学校要 求在学生各种技能考核的过程中,要在确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基础上,采取定 性与定量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结合等 形式进行,以达到分项训练,分项考核,整体提高的目的。实践证明,考核制度的实施,有 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了管理的效益。
3.加强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制度建设,规范保障机制
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我校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先后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规程,对规 范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保证技能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训 练考核方案》、《关于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及考核的意见》、《关于加强微格教学 若干意见》、《师范生教育实习方案》、《教学计划管理条例》等等。可以说,学校教师职 业技能训练模式的运作已进入规范化、程序化阶段。
总之,随着竞争的加剧,学生就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高校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可增加 学生的就业机会和范围,而学生的就业率则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加大力度进行职业 技能训练,还能有力地促进高师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辉.提高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水平的探讨[J].吉林教育科学:高 教研究, 2001(3).
1思路与对策
(1)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改变把人才与学历画等号和轻视技能劳动的传统观念,具有一定科技知识的能工巧匠,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一样,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可替代的人才,要形成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的共识,进一步增强对高技能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坚持“四不唯”(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要结合路网扩充规模,新技术装备应用和既有线劳动组织改革的实际,按照“规范测算、差别增量、阶段平衡”的要求,分年度、分线路、分工种对主要行车工种用工数量进行预测,对未来几年的用工,从数量到素质要求按实际需要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划工作应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服务发展。把服务铁路改革发展作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做好主要行车队伍建设,尤其是技术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机车乘务员、动车组机械师、高速铁路控制中心信号设备维修等工种,要提前规划、提前培养。二是科学配置。适应路网规模发展需要,坚持内涵扩大生产,盘活存量、适度规划增量,科学配置人才资源,确保在既有线与新线之间人员配置合理。要通过科学设岗、待遇引导、动态考核、竞聘上岗等措施,做到人才与职位的最佳匹配,努力实现人力资源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减少技能人才资源的浪费。三是动态调整运输生产一线各单位和车间班组技师、高级技师设岗职数,完善岗位聘任、动态管理机制,为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技能优势,促进产业升级提供平台。
(3)创新机制促进发展。要着力强化与高技能人才开发有关的培训资源开发和培训机构能力建设,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和适用、待遇一体化机制,提升高技能人才工资待遇和社会认可度。一是创新高技能人才培训机制。要紧密结合现代铁路发展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全面做好岗位适应性和技术素质持续提高性培训,要以培养技师、高级技师和现有技师、高级技师知识技能更新为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课程开发、研修提升培训、成果交流、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岗位实践和创新能力。二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建设。依托铁路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路局职工培训基地,加强企业内部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建设。三是要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结合,进一步拓展技能人才培训空间,四是创新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突破学历、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以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的能力为重点,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做好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和聘任工作。五是以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为突破口,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生产技术攻关等活动相融合的平台,整合高技能人才资源,在技术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团队优势,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典型引路、高端带动,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新技术、新工艺、创造创新、绝技绝活、新标准研发推广、高技能人才技能展示交流和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六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多层次、多渠道发展通道,探索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的路径,鼓励在生产操作岗位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允许持有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参加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七是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相结合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使高技能人才获得与其职业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相适应的待遇,形成高技能人才自我成长的积极氛围。
2结束语
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毕业环节;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84-02
职业能力这一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内涵由单一的职业技能逐渐转变为由知识、技能、情感、潜能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能力。因此在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关注其技术技能的训练,而且兼顾职业素质及个人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工作岗位的需要。目前本人所在学校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对高职人才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总体思路,即“强调技术、注重技能、关注创新、兼顾人文、综合发展”,从中可以看出职业能力体现为多种能力的综合性培养。毕业环节是多种能力培养的综合性体现,也是学生步入社会和真实工作岗位的一次检阅,因此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毕业环节教学主要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答辩三个阶段,这三方面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该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毕业之前对其所学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一次大考核,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课。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的毕业环节改革还不够深入,与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造成毕业环节的整体质量还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一、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毕业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选题与顶岗实习结合不够紧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校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目前毕业设计选题的确定形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专任教师的能力领域或研究方向为学生指定毕业设计课题方向,或者在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根据记忆内的顶岗实习内容与校内指导教师沟通后确定选题,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选题的确定都具有片面性并且与顶岗实习相脱离,使毕业设计过程无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不能直接锻炼学生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削弱毕业设计教学的效果。
2.学生对毕业环节的认识不够准确。目前对于毕业环节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顶岗实习与未来就业方向不一致,或迫于专升本的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存在“应付”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环节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在某一项能力的缺失,如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跨专业能力等,或者不能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较好地结合等诸多因素,缺乏对毕业环节的系统安排,将导致毕业设计不能按计划进行。
3.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就业冲突。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的压力,使大学生就业时间提前到来,因此如果从第6学期才开始安排毕业设计工作,不仅造成与第5学期顶岗实习的脱离,同时造成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冲突。学生千辛万苦找到一个实习(就业)岗位,就不敢轻易放弃,即使这个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毫不相干。另外也有部分学生迫于专升本的压力,简化顶岗实习过程。
二、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毕业环节改革的思路
1.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化。以往学生在学校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之后,在第5学期开始顶岗实习,学生和老师这个阶段都比较放松,受环境影响学生把重点放在找工作上,因此顶岗实习的质量受到了影响,由于顶岗实习目的不明确,造成第6学期开始的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处在脱离的轨道。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积极采取措施改变这一局面。(1)在学生顶岗实习前,指定好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该教师不仅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也将带领学生完成后续的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环节。这样学生整个毕业环节的指导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在进入顶岗实习单位之前,校内指导教师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实习内容及与毕业设计的关系告知学生。(2)在学生确定顶岗实习单位后,指导教师要保证至少每周一次的现场指导,另外借助其他通讯工具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遇到的问题及后续的毕业设计等方面与学生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做好访谈日志。(3)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根据顶岗实习具体情况而确定,引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针对企业提供给学生不合理岗位的情况,学生、指导教师可以与企业沟通,采取轮岗实习的方式,以培养学生适应新环境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联系,做到一体化模式,利于学生、企业、学校三者实现共赢的局面。
2.毕业设计选题多样化。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环节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保证毕业设计选题的合理性。(1)由指导教师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专长及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类型等方面进行调研。(2)结合每年举办的中国包装设计大赛及各类包装设计比赛,对擅长包装设计的同学,在参加比赛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该过程包括产品选定、市场调研、材料选择、设计方案、成本核算等诸多方面,因此也是对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及专业能力的检验与考量,近3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在中国包装创意大赛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6项。(3)对于专升本的学生可以与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选择具有研究性的题目,让学生预先适应未来的学业深造。(4)对于有专长的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可以考虑让其专长与所学专业的结合,用大量的事实、数据和分析方法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这样跨专业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毕业环节组织灵活化。毕业环节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其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时间周期较长,一般分别在第5和第6学期,这将与不同毕业去向的学生造成时间冲突。因此我们针对这种情况,采用更为合理的策略,例如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更应紧密结合,毕业设计的选题、需要解决的问题、调研的内容等各方面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内容,在顶岗实习阶段初步完成,第6学期回到学校,用少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最终毕业设计,结合专业知识对毕业设计进行再精心雕琢,同时由于顶岗实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会给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借助“校中厂”的优质资源和专门培训机会,使毕业生顶岗实习与技能竞赛很好地融合,以“分散培训”、“全体培训”,再“集中培训”、“重点培训”的形式,将顶岗实习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校中厂”的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内容、进度及考核目标,通过这种以比赛带实习的方式,学生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在“真刀真枪”制造真实产品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专项技能,职业素养逐步养成,能够很快成为适应企业岗位能力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已有2名毕业生留在“校中厂”工作,成为技术骨干,毕业生通过大赛的培训已获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平版印刷工)天津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全国决赛三等奖2项的好成绩。
4.毕业环节评价组合化。采取聘任实习企业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或一线操作能手为毕业设计实践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实际操作问题,给予及时指导。校内指导教师则负责毕业设计中的理论分析,毕业论文格式等方面的指导。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成员包括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企方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校方教师等,重视企业方答辩的成绩及提出的建议。个别跨专业选题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包括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答辩时应包括毕业设计中涉及到的专业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等,从各个角度综合分析毕业设计的质量。参加包装设计大赛的毕业设计类作品,答辩时可以组织校外专家、校内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判,同时对于参加全国性大赛的作品,其毕业设计成绩除答辩成绩、校内指导评定成绩之外,大赛获奖成绩也应作为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
5.毕业环节跟踪化。毕业环节的改革需要几年的反复探索与实践,因此每次在结束毕业环节之前,设计调研表,调研主要内容包括:对毕业环节的认识、顶岗实习与所学专业的衔接性、完成毕业设计的主要方法、顶岗实习阶段与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内容,进行无记名调研,针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反馈情况,与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毕业环节的完善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目前该教学改革成果在近3届学生中使用,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的质量逐渐提高,只要学生认真完成顶岗实习及相关的毕业设计,基本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并最终以适合的岗位留在企业,且企业对其个人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另外近3年学生结合各类大赛完成毕业设计的参与人数逐年在提高,由原来的7~8人提升到40人左右,且累计获得市级以上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2项。毕业设计环节是高职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内容,是一个学生的综合训练过程。通过对传统的毕业环节模式进行改革,将顶岗实习安排、毕业设计选题、评价制度、指导教师遴选等各方面细节落实到实处,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规划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等职业能力的要素在毕业的最后阶段会有质的提高,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匡英.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131-136.
[2]于燕,刘小兵.高职毕业综合实践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9):158-159.
[3]刘晓娟.高职网站设计类毕业设计改革探讨与实践[J].职教与成教,2010,(9):601.
[4].基于顶岗实习岗位导向的高职毕业设计改革――以投资与理财专业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3-36.
[5]毛杰,王进满.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多元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