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讨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面对我校高效课堂改革实验,广大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改革之风给我校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主要存在方式。那么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来浅谈如何让讨论更精彩,希望可以对其它同仁有帮助。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秧田式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整体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整体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又根据课改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我们是6人一组,围圈而坐)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小组之间才能均衡发展,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我是主人的感觉。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让讨论的效果上一个台阶。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通常情况是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但是,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让学生的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二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重要。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小组成员之间是互帮互助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只是表面上的讨论,根本没有合作起来。
为此老师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或全班方式经常开展一些讨论,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索,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述会更准确、更有条理性。
一、把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讨论与讲授不同,讨论是双向的。如果说讲授是向学生传递信息,那么讨论则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事学习,并允许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探究、做出反应。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必须独立思考、归纳、分析、表达,所以讨论时,往往容易走题、漫无目的、杂乱无章。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充分地发挥讨论的作用,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讨论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
二、教师应确定好讨论的目标,增强讨论的实效性。既要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组织讨论时,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哪些难点,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总之,教师必须胸有成竹。只有明确了讨论的目标,才能设计出好的论题、选择正确的讨论方法;才能从实际出发,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讨论过程;才能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不仅会降低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甚至会窒息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泯灭他们思维的火花。
三、启发与诱导相结合,避免低效无效讨论。从提出问题到讨论问题的全过程,教师的作用大多是适时调控、巧妙诱导。一方面要使讨论题富于启发性,才能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另一方面,当讨论展开以后,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及时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诱”和“导”。防止学生提出的问题之间联系不紧、跨度过大、脱离了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不利于讨论的进行和问题的解决。教师要灵活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逼近核心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讨论 课堂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122-01
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当属课堂讨论。教学工作者借助课本中所涉及的关于课堂讨论的内容,不仅能较高效地了解课堂教学任务和目的,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为教学工作者传达思路和灵感等。所以,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之后,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注重为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堂讨论,这一点不容小觑。教学工作者在进行实际的物理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完全按照课本后面的课堂讨论来制订教学方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由于教学工作者过度看中课堂讨论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各种问题的出现。
一 初中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具体方法指导
没有具体方法指导,其实也是对其的要求和具体落实情况不够清楚。如在向学生们传授“压强”这个物理学概念时,启发学生可以通过举如下的例子:众所周知,当我们漫步沙滩上时,鞋子会陷进沙子中,但假如有木板垫在沙子上就不会使脚陷进去,那么这就可以启发学生来思考在这个例子中压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区分压力产生的效果等问题,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
2.对学习情境的设计不足
良好的学习情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课堂讨论在很大程度上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努力,但并未真正做到对学习情境的设计,达不到计划要求。
3.谈论所涉层面不深
教学工作者在设计课堂讨论内容的过程中并不能对课堂讨论内容进行较深层面的设计和安排,而仅仅停留在较为简单的层面,进而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步。如在向学生们传授欧姆定律时,首先,教师要充分知道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实例来发现要研究的问题所在,如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学生会发现,对于同一个白炽灯来说,亮度会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增大,而当电压保持一定时,高瓦数的白炽灯要比低瓦数的亮一些,这是什么原因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难道是电流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增大?高瓦数的白炽灯的电阻和低瓦数的有所不同,所以通过的电流也就随之不同?在学生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做相应的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中所涉及的物理学定律。实验完成后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相应的结论。
4.没能有效设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手段
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然,这种自主能力的培养要多依靠课本。但是,课本中所设计的一些研讨和习题都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不利于学生的乐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进而严重影响了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二 改进课堂讨论的有效措施
1.建立层次性的课堂讨论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课本必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一致,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学工作者在对课后讨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状态,为其安排合适的课堂讨论方案。此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对物理进行学习的规律和积累、感悟、探究、运用知识的区间,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具有层次性的课堂讨论。
2.改善课堂讨论的可操作性
改善课堂讨论的可操作性的具体办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工作者需要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手段和技巧的指导。(2)教学工作者应有目的地降低解题的开放性。通常情况下,物理课本中所涉及的课堂讨论的问题的答案较为多样化,教学工作者进行如此设计的原因主要是使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得到行之有效的锻炼,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不同方式审视问题的能力。但是,在一些章节课后所涉及的讨论的问题则太过开放,进而导致学生没有一定的规范性。
3.丰富课堂讨论的内容
丰富课堂讨论内容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需要注重引入其他版本的课本中的课堂讨论内容。(2)在时间较充足的情况下,教学工作者还可以让学生们解决各种类型的问题。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具体的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停留在解答练习、记忆的层面,而应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较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学工作者要确保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课堂讨论的基本特征以及总体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最大限度地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全面而透彻地理解知识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组织课堂讨论的策略,使得课堂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笔者谈一下课堂讨论的方法和策略。
一、编制学案、精心设计问题,是课堂讨论有效进行的前提
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核心内容,也是课堂讨论的有效载体。
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成败。因此,问题设计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紧扣教材,教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设计成问题,进行导学、导练、导结。
2.要在学生认知的盲点、疑点、模糊点和发散点处设置问题。
3.问题难易要适度,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任何讨论价值;又不能过于深奥,让学生无从下手。
4.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二、参与讨论、科学组织调控,是课堂讨论有效进行的保障
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课堂讨论的节奏,适时介入,及时引导,做好讨论的组织调控工作。
1.教师提供给学生学案,对于出错较多的问题,个人能解决的问题绝不讨论。在进行讨论前,先让学生对所给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成果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与他人分享思考果实的快乐。如果学生没有思考,教师把出错的题直接交给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没有个人的先期思考和探究,我想就不会有良好的讨论结果。
2.讨论过程中应注意适度的引导,要善于把握讨论的时间和节奏。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的心声。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要专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讨论进程。当学生纠缠于枝节而忽视主题时,当出现事实上的错误或逻辑错误时,当各组发言不均时,当出现无人发言的局面时,当观点被重复提出时,当思维出现停滞时,当争执不休时,课堂上就应该及时出现教师的声音,适时、适度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
3.组内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并落实相应的任务和要求。为激发每个学生的讨论积极性,采取“轮流坐庄”的形式更好些。如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并善于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认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善于接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宽容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用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对待他人的发言,这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好做法。
4.教师还应“重点关照”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欠佳、反应较慢的学生,有意识地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憾的机会,可以用指定发言等方式给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三、引导探究、及时深化问题,是保证课堂讨论实效的关键
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教师精心设计的自认为十分精彩的悬念问题抛给学生后,有可能学生会立即做出准确的回答,使精彩的悬念变成了乏味的“白开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说出了答案,但往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更多的是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因此,答案的提前出现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深入探讨“为什么”“怎么办”,将学生的思维由事物的表层引向深处,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相反的观点,让学生想办法证实或证伪。也可以让学生就这个问题所辐射的新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局限于这个知识点,要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促进知识的生成。
四、梳理总结、真实客观点评,是完善讨论结果的重要一环
1.讨论结束时,有必要对整个讨论过程和结果作总结概括。可以由教师归纳学生对讨论问题的新认识或提出的解决方法,并进行有效的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难度较大或有争议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但是在教学中如果每个问题都这样做也可能造成学生的依赖思想,使学生在无形中丧失了进行比较、反思的机会,思维得不到继续发展,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不到持续提升。我认为对于一般性的或共性的问题,教师应善于抓住机会让学生去自主归纳,学生通过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2.新课程强调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但也要注意不能片面理解“鼓励学生发言”,在讨论小结时,不要一味地“赏识”,例如,相当一部分课堂,只要有学生的回答,教师就给予奖励,不管回答的正确与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即时性评价失去了客观性和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课堂回答,可以采取奖分与扣分相结合的形式,对于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并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奖励,对于盲目回答,并回答错误的进行扣分,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讨论时认真思考,力求答案正确完整。
3.教师的评价必须做到言简意赅,观点鲜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有必要指出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情况予以适当总结,使学生在以后的讨论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讨论的效率。
4.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的评价,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如,对优等生要求从严,在优点中找缺点;对于后进生要求从宽,在缺点中找优点,达到整体优化、共同提高的目的。
如,鲁人版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中课堂讲述此段: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学生看到此处“以羊易之”不免发笑,于是老师即兴设置问题,“大家对齐王的此种做法有何感想?”此问题一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然而,有的课堂对此问题的讨论却展开过度。问题一出,学生各抒己见,课堂讨论得热火朝天,学生也听得不亦乐乎,老师也认为枯燥的文言文课堂顿时有了生趣。
当我们冷静下来反思,这样一节表面热热闹闹的课堂,我们从中到底获得了些什么?学生是否有真正的思考?对课文的主题是否真正探究到位?因此,命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讨论的质量和效果。所以,确定好课堂讨论题目是确保讨论课成功的第一步。
课堂问题的设计不仅在难度上要把握适度,而且要确实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发学生围绕课文的主题做深层次的思考。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
一、对文本做精细的研究,挖掘可以设计问题的切入点
课堂讨论要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讨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学生去理解,去积极参与,进入角色,给学生一个理解的方向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二、讨论问题要有难度,有价值
教师无论是自己提问,还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题,一定要选准讨论的焦点。所谓讨论的焦点,就是根据文章的重点、难点、要点,提出有利于理解课文、提高认识、形成能力、陶冶情感的问题。
鲁人版必修四《屈原列传》,有课堂在讲述最后一段“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很多老师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渔父、屈原的观点你同意哪一个?”
老师设计此问题的用意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处境及心境,明白屈原的赴死决心和救国无望而投江的壮烈绝望,领略屈原的高尚情操。课堂讨论的结果是一多半的同学倾向于渔父,认为“活着就是比死了好,只要活着还可以继续为老百姓做很多事情。”又有同学当即反驳此种论点,“屈原投江是迫不得已,是无奈绝望之举”。对方不服,当堂辩论起来,“难道他投江就会挽救国家吗?就是对百姓负责吗?”双方分作两派,唇枪舌剑,没有定论。
“择死与择生”的问题本来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也历来被当做此课的一个讨论问题之一,的确,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于生死的看法,然而司马迁对屈原做传的目的是否要纠结于择死择生?大多数人都认可“渔父”只是一个虚幻的人物而已。那么我们理应从什么方向设计问题?
我在研读此文时发现司马迁对《屈原列传》倾注的心血是很大的。司马迁在前文记叙屈原的生平一波三折,文思斐然,后文议论更是铿锵有力,而结尾写“屈原投江”一节却语调异常平静,因此,在课堂上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屈原投江一节为何没有描写悲壮的场面,而仅以‘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作结?司马迁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写这一场面?”
本想就此问题做一尝试性的提问,没想到学生反应很迅速。对于课堂讨论的驾驭非常能体现一个老师的水平。有的专家提出“课堂二次备课”的说法,确实非常有道理。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尽管课堂讨论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发挥好主导作用。为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进行发言,不要离题太远;要根据讨论发言进展情况,随时抓住和深入理解与主题有关的其他有争论的课题,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讨论,以求讨论步步深入;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出小结,对疑难问题或争议问题要阐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讨论的优缺点。
一、课堂讨论的几个误区
课堂小组讨论太流于形式了吧!这样的讨论又有什么实效可言?课堂讨论究竟为了什么?需要多长的教学时间?目前的课堂讨论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笔者在分别抽查了两个班级,共300人中开展调查,其结果如下:讨论有无中心主题占36%;讨论时间是否充足占72%;小组人员是否都参与并发言占54%;教师在讨论中是否有指导占85%;讨论时纪律好不好占44%。从调查结果分析,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只是走过场,因为讨论中心不够突出或者不够明确;在讨论前,没有给予学生清晰的指引,致使学生讨论时纪律散漫,喜欢怎么说就怎么说。
二、课堂讨论应具备的要素
1.明确课堂讨论的目的。讨论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学生得到滋养,同时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合目的的讨论徒具形式,收效甚微,乃至意义了无。
2.设计切实的课堂讨论话题。教师应设法让学生讨论话题时有兴趣说,有话可说。就同一课来说,上面提到的“Robots”一文中提出的讨论问题,不妨改成:“If you were Tony, what would you like to say to Claire and humans before being rebuilt?”这样学生站在机器人的立场上,不但体现了主体意识,也为理解本文的主题作好了铺垫。又如,在上SB2 Unit4“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一课时,我把课堂讨论的话题设计为 “保护野生动物”(How to protect wild animals)。但是,这个话题涉及的范围太广,学生讨论起来有困难。所以我就采取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从吃野生动物缩小讨论范围,明确讨论的方向。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 Some animals are dying out.
2. The balance of nature will be broken.
3. Some diseases become a danger to human.
像这样的话题具体而有实际意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技能,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套路,课堂讨论也是如此。所以根据课文的文体类型、讨论话题的难易程度,教师在开展课堂讨论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讨论方法,以便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1.问题法。教师就课文内容提问学生。但是要注意的是,讨论的问题与理解课文大意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设计讨论的问题是,教师要尽可能设计一些学生无法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得到锻炼。比如,在SB4 Unit1 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 What adjectives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Jane?”学生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找出像“determined, capable,Kind, brave, devoted”等这些形容词来回答问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
2.串词法。教师可以给出课文中几个主要的词汇或短语,让学生经过讨论,将这些词汇或短语串联起来,写出一段连贯、有意义的话。这种串编的过程其实就是创造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短语串联起来,简单地复述课文故事,这样学生不但操练了这些短语的用法,同时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图表法。教师准备和设计表格,让学生以阅读课文内容为依据填写表格;或是教师利用教材的图片和其它有关的直观图片,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在填表格讨论和看图讨论中,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Unit2 Healthy eating的 Reading中结合健康饮食的话题,设计了如下的讨论;讨论Wang Peng 和Yong Hui两家快餐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Strength Weakness
Diets in Wang Peng’srestaurant
Diets in Yong Hui’srestaurant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首先从文章中找到了相关的信息,接着进一步讨论了健康的含义:健康的生活除了要平衡饮食之外,还要注意什么?
4.情景操练法。讨论教学也可以运用于语法课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例如在情态动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进行情景操练:上课了,但是Zao Xiang同学还没有来。教师问:“ Why is Zao Xiang absent?”
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将各种理由的可能性用情态动词表达出来,越多越好。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枯燥的语法课堂传来了学生们积极回答的声音,同时也达到了操练和巩固语法的目的。除了上述几个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比较法、辩证法、编对话等各种方法。
四、总结和评价
随着英语课改的深入,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但是在多次听课中,笔者发现多数的小组讨论中,学生在回答交流结果的时候,根本没有用到:“Our group think…或是In our group, some think…others think…”,而只是会说:“I think...”。没有合作后的汇报,没有合作后的成果展示。那么,先前的课堂讨论根本没有意义。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小组讨论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懂得讨论学习和个人学习的区别,懂得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归纳,如何帮助等,学会与其他同学进行真正的对话,以优化讨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陆红芳.英语课教学探索[J].祖国,2013,20:94.
关键词:造型基础课;课堂讨论;艺术思维培养;实施方法
现阶段在大多艺术院校中本科艺术教育以基础型、普及型艺术教育为主,课程构成中大致以造型基础,专项技能训练和创作三个部分构成,三个部分相互关联。由于艺术创作是自由的,所以在造型基础课程中,对学生艺术观和审美能力的引导培养在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的教学,对实现学生艺术性思维的培养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研究意义,笔者基于教学实践就课程讨论的意义和实施浅谈些看法。
一、 造型基础课的课堂讨论目的和意义
大多数美术院校的基础性课程教学中,是以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围绕教师进行的。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很少对自己的作业作品提出问题或谈论自己对课题作业的看法,课程内容多以解决技术性的问题作为学习方向,比如进行画面比例,构图,色彩训练等。对于艺术理念上的思考很少,画面思想内涵的思考和表达就更少。这是目前造型基础课程的现状也是研究课堂讨论的前提。把课堂讨论放到课程进行的重要环节进行,综合分析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在艺术课程教学中进行造型基础课或其他艺术课程中,学生所做的是一种艺术的创作,而不是重复。这种创作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具有独创性的认知。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是占主导的。诸如构图,结构等等绘画技术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表达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主观思想观念的表达,技术只是手段,要分清主从关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同一课程阶段和学习方向的同学之间的讨论,对学生相互之间的思考是有启发性的。这比教师单体的教学引导,更有积极的意义。
再次:学生课堂讨论本身,能让学生直观的、清晰的对自己的创作观念和思考方式进行思考,能让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创作观念更明确。
在大多数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情况:学生请老师对作品给予指导,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其实老师很可能是不了解也没有了解学生在作品中想要表达什么的,学生往往没有告诉老师或者是也没有说清楚他具体要表达什么,老师就只能把他个人的意见和对事物的理解讲给学生,结果是把学生导向老师自己喜好的研究方向,而不一定是学生想要的研究方向。我们说艺术的教育是一种引导,把什么是好的,为什么是好的告诉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培养和引导学生把画面的精神表达、思想追求作为创作的目标,把表达自己的独特个性和感受作为研究目标,这样学生所有的技术学习和评判作品的标准都会围绕着这个终极目标来展开才是重要的,也是课程教学发展的目标。指导教师最好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如何思考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而课堂上的讨论对完成学生的思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也是教师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二、 造型基础课的课堂讨论的实施
在课堂组织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际实施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共同保证实施。首先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配置足够空间的教学场地,配备投影、打印机、以及可以随时收索相关信息的互联网都是课程实施的有利保证。教学资料方面,学校图书馆可以征订一些期刊资料,影音视频,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
其次,在课程进行的组织安排上,对于课程安排要根据课程的章节讲解以及练习,预留阶段性的讨论和随机性讨论的时间。基础造型课程可以由教师先做课程讲解,然后由学生明确研究方向,绘制草图,最好是让学生把学习目标以文字表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随着课程的进度,随时记录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有了研究目标,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就会对自己选定的表现题材进行主观的舍取,对画面的构成和表现手法都会有所思考,进而会在相同表现题材和表现方式上进行对比选择。可以预期的是学生的每个作品在完成过程中都必然是主动的、经过分析的,而并非是潜意识的或被动的临摹照抄。由于学生有了明确的画面研究方向,课程的指导教师就能够有效的参与主动教学,为该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有建设性的建议。进行同样课题学习的同学也能通过了解这个同学的创作经验和成果,得到启发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过程中如果学生说的和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出入与从他所画得画面上所感受到的东西表现不一样的情况下,就要进行机动性的讨论,同学就可以把他的画与他得记录文字作一番比较,帮助作者意识到文字与作品之间的矛盾并寻找作者所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
再次,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有些时候,由于学生表现技术不熟练,学生能说的出来但是画不出来,这是需要时间学习绘画技术的,需要督促技能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考虑把学生能说出来画不出来的部分,以及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纳入评定学生成绩的内容之一,目的是鼓励学生有研究目的多说,以引导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对研究方向的文字描述和记录的解决方案也可以作为评定成绩的参考。但学生作品的思想或精神内涵应与作品的形式保持一致。学生研究课题的深度和独特的创作性,就需要指导老师进行引导,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艺术史上的优秀作品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作品的不同处,寻找作品的独特之处,这也是学生培养具有独立艺术行为和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双方都要做更多的工作
总而言之,在课堂上进行的围绕课题进行的课堂讨论,将会帮助学生整理和明确思想表达,使创作目标和学习目的更加清晰明确。最终达到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创作出既有艺术技巧又有艺术独创性的成功作品。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设置重点上,课堂讨论是一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艺术学习的综合思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注释:
[1] 权弘毅.对当代造型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9(18)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课堂讨论;新课改
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要求,课堂教学应当是自主探索,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式的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知识的重点、难点等为出发点,选择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信息反馈的环节,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一、分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1.合理安排讨论的时间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进行情境设置;(2)自由讨论;(3)表述见解;(4)师生总结。要想完成这一个过程,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自由讨论的时间。课堂讨论所需要的时间以及空间没有规定,如果讨论的时间过长,很容易让人产生松懈的感觉;如果课堂讨论的时间过短,会让人感觉讨论比较浅显,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并做预先的设想。其次,教师预先告诉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作为单位,通过课外的阅读或者讨论,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采取这种方法,可以保证质量,促进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再次,教师在布置完议题以后,学生需要准备工作。例如,学生可以阅读教材,准备相应的材料,以便对知识有所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
在选择课堂讨论的时间时,教师可以结合新旧知识的联系,合理安排。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结合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学习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新旧知识相联系的地方,设定问题,便于学生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例如,学习完温度计的知识后,再学习体温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温度计是否可以用来测量体温,存在什么缺点。学生将新旧知识加以结合,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能够积极进行思考。
2.合理安排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并不是针对任何问题的,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在选择问题时,有三点需要注意:(1)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学内容相关,选择的问题需要具备探究性;(2)对于教学中易出现的重点、混淆点、容易出现错误理解的地方多选择讨论的问题;(3)根据相互联系的知识点,选择讨论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特性等情况,问题的深度需要控制在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层面上。如果问题难度太大或者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不能有效地被激发出来。对于物理概念类以及规律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从知识形成的条件以及形成过程的角度出发,设计问题。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对物理概念以及物理规律加深了解。例如,在学习凸透镜的原理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凸透镜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对光具有什么作用?通过对凸透镜的现状以及原理等的认识,学生可以归纳出凸透镜的概念。
3.锻炼学生的思维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讨论是一种比较民主化的方式,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居于主体地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在课堂讨论进入阶段,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心理冲动较为强烈,大脑高速运转,积极思考,思维变得更加敏捷,课堂讨论强化了思维的深度,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小组合作的质量较高。例如,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简单机械和功》时,为了让学生积极思考做功的必要条件,笔者设计了很多教学例题,以供学生讨论。例如,(1)人用力推物体,物体却没有动,人是否做功;(2)用脚踢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在球滚动的过程中,人是否做功。笔者鼓励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积极讨论,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笔者再加以补充,最后总结出做功的必要条件是:(1)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通过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自身比较有成就感。
二、课堂讨论需要注意的环节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把握度。在课堂讨论开始的时候,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能够具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讨论,进行意见和观点的碰撞,课堂讨论注重学生的总体参与性,并融入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在讨论时,教师需要注意观察,注意维持课堂的秩序。此外,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如果学生讨论的思路与主题出现偏离,教师应该适当地纠正学生,给予学生指导。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观点过于片面,部分观点出现错误。要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提出质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进而加强认识。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实行课堂讨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史道胜.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课堂讨论[J].学周刊,2011(12).
[2]朱加松.课堂讨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师,2010(12).